CN103228937A - 运动引导装置 - Google Patents

运动引导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28937A
CN103228937A CN2011800573879A CN201180057387A CN103228937A CN 103228937 A CN103228937 A CN 103228937A CN 2011800573879 A CN2011800573879 A CN 2011800573879A CN 201180057387 A CN201180057387 A CN 201180057387A CN 103228937 A CN103228937 A CN 1032289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ball
moving block
rolling element
ro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5738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28937B (zh
Inventor
高桥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HK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HK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HK Co Ltd filed Critical THK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2289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289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289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289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29/00Bearings for parts moving only linearly
    • F16C29/04Ball or roller bearings
    • F16C29/06Ball or roller bearings in which the rolling bodies circulate partly without carrying load
    • F16C29/0602Details of the bearing body or carriage or parts thereof, e.g. methods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y
    • F16C29/0611Details of the bearing body or carriage or parts thereof, e.g. methods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y of the return passages, i.e. the passages where the rolling elements do not carry loa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29/00Bearings for parts moving only linearly
    • F16C29/04Ball or roller bearings
    • F16C29/06Ball or roller bearings in which the rolling bodies circulate partly without carrying load
    • F16C29/0633Ball or roller bearings in which the rolling bodies circulate partly without carrying load with a bearing body defining a U-shaped carriage, i.e. surrounding a guide rail or track on three sides
    • F16C29/0635Ball or roller bearings in which the rolling bodies circulate partly without carrying load with a bearing body defining a U-shaped carriage, i.e. surrounding a guide rail or track on three sides whereby the return paths are provided as bores in a main body of the U-shaped carriage, e.g. the main body of the U-shaped carriage is a single part with end caps provided at each end
    • F16C29/0638Ball or roller bearings in which the rolling bodies circulate partly without carrying load with a bearing body defining a U-shaped carriage, i.e. surrounding a guide rail or track on three sides whereby the return paths are provided as bores in a main body of the U-shaped carriage, e.g. the main body of the U-shaped carriage is a single part with end caps provided at each end with balls
    • F16C29/0642Ball or roller bearings in which the rolling bodies circulate partly without carrying load with a bearing body defining a U-shaped carriage, i.e. surrounding a guide rail or track on three sides whereby the return paths are provided as bores in a main body of the U-shaped carriage, e.g. the main body of the U-shaped carriage is a single part with end caps provided at each end with balls with four rows of balls
    • F16C29/0647Ball or roller bearings in which the rolling bodies circulate partly without carrying load with a bearing body defining a U-shaped carriage, i.e. surrounding a guide rail or track on three sides whereby the return paths are provided as bores in a main body of the U-shaped carriage, e.g. the main body of the U-shaped carriage is a single part with end caps provided at each end with balls with four rows of balls with load directions in X-arrange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29/00Bearings for parts moving only linearly
    • F16C29/04Ball or roller bearings
    • F16C29/06Ball or roller bearings in which the rolling bodies circulate partly without carrying load
    • F16C29/0602Details of the bearing body or carriage or parts thereof, e.g. methods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y
    • F16C29/0609Details of the bearing body or carriage or parts thereof, e.g. methods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y of the ends of the bearing body or carriage where the rolling elements change direction, e.g. end ca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33/00Parts of bearings; Special methods for making bearings or parts thereof
    • F16C33/30Parts of ball or roller bearings
    • F16C33/37Loose spacing bodies
    • F16C33/3706Loose spacing bodies with concave surfaces conforming to the shape of the rolling elements, e.g. the spacing bodies are in sliding contact with the rolling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33/00Parts of bearings; Special methods for making bearings or parts thereof
    • F16C33/30Parts of ball or roller bearings
    • F16C33/38Ball cages
    • F16C33/3825Ball cages formed as a flexible belt, e.g. spacers connected by a thin fil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earings For Parts Moving Linearly (AREA)

Abstract

一种运动引导装置,其防止间隔件的磨损,其结果是可使形成于移动块的无限循环路内的滚动体的循环顺畅,该运动引导装置具备:轨道轨(1);具有滚动体(5)的无限循环路的移动块(2);以及夹设于上述移动块(2)的无限循环路内的间隔件(6),上述移动块(2)具备:具有滚动体(5)的负载滚动体通道(31)及与其平行的滚动体返回通道(32)的移动块本体(3);以及固定在该移动块本体(3)的转换路形成体(4、104、108),该转换路形成体(4)具有将上述负载滚动体通道(31)及滚动体返回通道(32)连接的方向转换路(44),该方向转换路(44)具备:使上述滚动体(5)的滚动方向连续变化的转换部(44a);以及将上述滚动体(5)呈直线状引导,另一方面容许上述间隔件(6)曲线状移动的转换准备部(44b)。

Description

运动引导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在滚动体的无限循环路内装入有旋转自如地保持该滚动体的多数间隔件的运动引导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运动引导装置,已知有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装置。该运动引导装置具备:轨道轨,沿着长边方向形成有滚动体的滚动体滚动面;移动块,隔着滚动在上述滚动体滚动面的多数滚动体组装在上述轨道轨,并且,具有这些滚动体的无限循环路;以及多个分隔件,与滚动体一起在该移动块的无限循环路内移动,通过滚动体在上述无限循环路内循环,可使移动块与轨道轨进行相对的往复运动。
上述移动块具备:移动块本体,具有滚动体在轨道轨与移动块之间边承受荷重边滚动用的负载滚动体通道及设成与该负载滚动体通道平行的滚动体返回通道;以及一对端板,具有将上述负载滚动体通道及滚动体返回通道连接而形成上述无限循环路的一对方向转换路,并且,被固定在上述移动块本体。另外,上述分隔件配置在这些滚动体之间,以使该分隔件的轴线与连接相邻的滚动体的各个中心点的直线一致。另外,在上述分隔件与滚动体接触的接触面形成有对应滚动体的外周形状的球面座。
在这样构成的专利文献1的运动引导装置中,当上述滚动体进入方向转换路时,该滚动体沿着构成方向转换路的外周侧引导曲面呈圆弧状滚动。另一方面,由于上述分隔件配置成连接相邻的滚动体的各个中心点的直线与其轴线一致,所以在滚动体通过上述方向转换路的外周侧引导曲面的开始位置,并沿着该外周侧引导曲面朝向离开上述轨道轨的滚动体滚动面的方向开始滚动的同时,隔着上述球面座与滚动体接触的分隔件比滚动体更为渐渐地接近构成方向转换路的内周侧引导曲面。为了避免因该分隔件的轨道变位所导致的该分隔件与方向转换路内的内周侧引导曲面发生干扰,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运动引导装置中,上述内周侧引导曲面形成为由不同曲率的多个曲面构成的复合曲面。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30404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这种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运动引导装置的情况下,上述移动块本体与各端板之间的分割面与包含上述方向转换路的内周侧引导曲面的开始位置及该方向转换路的外周侧引导曲面的开始位置的平面一致。也是说,上述方向转换路的内周侧引导曲面的开始位置及该方向转换路的外周侧引导曲面的开始位置相对于滚动体的滚动方向是一致的。因此,在移动块的负载滚动体通道内滚动而来的滚动体沿着上述外周侧引导曲面朝向离开上述轨道轨的滚动体滚动面的方向开始滚动时,配置在相邻的滚动体间的分隔件在到达上述方向转换路的内周侧引导曲面的开始位置之前会渐渐接近上述内周侧引导曲面。
其结果是,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运动引导装置中,担心在上述分隔件到达形成于复合曲面的内周侧引导曲面的开始位置之时,该内周侧引导曲面与分隔件已经互相干扰。其结果是,出现上述无限循环路内的滚动体的顺畅循环受到阻碍的问题。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间隔件因长期使用所导致的磨损,其结果是可使形成于移动块的无限循环路内的滚动体的循环顺畅的运动引导装置。
达成这种目的的本发明的运动引导装置具备:轨道轨,用于滚动体沿着长边方向滚动;移动块,隔着多数滚动体组装在上述轨道轨,并且,具有该滚动体的无限循环路,且沿着该轨道轨移动自如;以及间隔件,在上述移动块的无限循环路内夹设于彼此相邻的滚动体之间,上述移动块具备:移动块本体,具有上述滚动体在与轨道轨之间边负载着荷重边滚动用的负载滚动体通道及与该负载滚动体通道平行的滚动体返回通道;以及一对转换路形成体,被固定在该移动块本体上。而且,各转换路形成体具有将上述负载滚动体通道及滚动体返回通道连接而形成上述无限循环路的方向转换路,各转换路形成体所具备的方向转换路具备:转换部,使上述滚动体的滚动方向连续变化;以及转换准备部,从上述移动块本体的滚动体返回通道延伸而将该滚动体返回通道及上述转换部连接,且将上述滚动体呈直线状引导,另一方面容许上述间隔件曲线状移动。
发明效果
根据这样构成的本发明的运动引导装置,上述转换路形成体所具备的方向转换路具备转换准备部,其将上述滚动体呈直线状引导,另一方面容许上述间隔件曲线状移动,因此可避免滚动体开始进入方向转换路时上述间隔件与上述方向转换路的内周侧引导曲面发生干扰,因而可使形成于移动块的无限循环路内的滚动体的循环顺畅。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本发明的运动引导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运动引导装置中除去盖体的正面图。
图3是表示盖体与滚珠引导构件的嵌合关系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嵌合在盖体的滚珠引导构件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装入图1的运动引导装置的间隔件的截面图。
图6是表示图1所示的运动引导装置所具备的方向转换路的放大图。
图7是表示构成上述方向转换路的滚珠引导构件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放大图。
图8是表示应用本发明的运动引导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9是图8所示的运动引导装置中除去盖体的正面图。
图10是表示装入图8的运动引导装置的连接体带的侧面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连接体带的平面图。
图12是图11的XII-XII线截面图。
图13是表示图8所示的运动引导装置的移动块组装体的立体图。
图14是图13所示的移动块组装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表示形成于上述方向转换路内的引导凹槽的样式图。
图16是表示形成于上述方向转换路内的引导凹槽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样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详细说明应用本发明的运动引导装置的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将间隔件装入滚动体的无限循环路的运动引导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该运动引导装置具备:呈直线状延伸的轨道轨1;以及隔着作为滚动体的多数滚珠5组装在上述轨道轨1的移动块2,通过在固定部铺设上述轨道轨1,并在上述移动块2搭载各种输送对象物,可沿着轨道轨1往复运动自如地引导该输送对象物。
上述轨道轨1形成为截面略呈四角形状的长方体。在该轨道轨1上,沿着长边方向以规定的间隔形成有从上表面贯穿至底面的螺栓安装孔12,使用插入在该螺栓安装孔12的固定用螺栓,可将轨道轨1稳固地固定在基座、支柱等固定部。另外,在该轨道轨1的左右两侧面沿着长边方向分别设有突部10。在各突部10的上下方向各设有一条滚珠滚动面11,整个轨道轨设有四条滚珠滚动面11。
另一方面,上述移动块2具备:移动块本体3;以及可安装在该移动块本体3的往复移动方向两端的一对盖体4。在该盖体4安装有密封构件,该密封构件将盖体4与轨道轨1之间的间隙密封,并防止付着在轨道轨1的灰尘等侵入移动块2的内部。
图2是图1所示的运动引导装置中除去盖体4的正面图。上述移动块本体3具有:与轨道轨1的上表面相对的水平部3a;以及与轨道轨1的两侧面相对的一对裙部3b而形成为略呈通道状,在一对裙部3b之间收容有上述轨道轨1的上半部分。如图1所示,上述盖体4安装在该移动块本体3的端部,因此形成为与该移动块本体3大致相同的形状。另外,在上述移动块本体3的水平部3a设有以螺栓固定输送对象物用的螺孔20。
在面向上述轨道轨1的裙部3b的内侧设有与该轨道轨1的滚珠滚动面11相对的滚珠5的负载滚珠滚动面30,通过使这些负载滚珠滚动面30与轨道轨1的滚珠滚动面11相对,构成滚珠5在轨道轨1与移动块2之间边负载着荷重边滚动用的作为负载滚动体通道的负载滚珠通道31。上述负载滚珠滚动面30在各裙部3b的内侧面各设有两条,在上述移动块本体3设有四条负载滚珠通道31。另外,在各裙部3b对应于各负载滚珠通道31而与该负载滚珠通道31大致平行地设有作为滚动体返回通道的滚珠返回通道32。该滚珠返回通道32的内径设定得比滚珠5的直径稍大,上述滚珠5以从荷重释放的状态在该滚珠返回通道32内滚动。
进而,在固定于上述移动块本体3的两端面的一对盖体4,设有将上述负载滚珠通道31及滚珠返回通道32连接的方向转换路44,可使滚珠5在负载滚珠通道31与滚珠返回通道32之间往来。也是说,在本实施方式的运动引导装置中,针对一个盖体4设有四条方向转换路44。另外,图2中,符号33是用于固定上述盖体4的螺孔,符号34是将轨道轨1的侧面与移动块本体3的裙部3b之间密封的密封构件,符号35是将轨道轨1的上表面与移动块本体3的水平部3a之间密封的密封构件。
如图3所示,在上述盖体4与移动块本体3抵接的抵接面,对应于上述移动块本体3的负载滚珠通道31及滚珠返回通道32形成有四条构成上述滚珠5的方向转换路44的略呈U形的外周侧引导面41。在该外周侧引导面41的上下形成有形成为半圆状的一对凹槽42。另外,在该盖体4设有对应于上述移动块本体3的螺孔33的定位用凸台(未图示),只要将该定位用凸台嵌合在上述移动块本体3的螺孔33,便可容易地将盖体4定位固定于该移动块本体3。
在这样构成的盖体4的端面与上述移动块本体3之间可夹入上述滚珠5的方向转换路的构成要素即滚珠引导构件7。如图4所示,该滚珠引导构件7具备:内周侧引导曲面71,构成上述滚珠5的方向转换路44;以及一对凸部72,嵌合在形成于上述盖体4的外周侧引导面41的一对凹槽42。如图3所示,将上述滚珠引导构件7的凸部72嵌合在上述盖体4的凹槽42时,会在上述外周侧引导面41与内周侧引导曲面71之间完成内径比滚珠5的直径稍大的上述方向转换路44。也是说,只要将滚珠引导构件7嵌合在上述盖体4,即可完成滚珠5的方向转换路44。
通过将嵌合有上述滚珠引导构件7的盖体4安装在移动块本体3的往复移动方向的两端,形成于该移动块本体3的负载滚珠通道31及滚珠返回通道32会通过由上述滚珠引导构件7及盖体4所构成的方向转换路44而连接。由此,在上述移动块2会具备滚珠5的无限循环路。
在形成于该移动块2的无限循环路内,当在上述负载滚珠通道31边负载着荷重边滚动而来的滚珠5随着上述移动块2沿着轨道轨1的长边方向移动而结束在上述负载滚珠通道31的滚动时,会从荷重释放而进入一方盖体4的方向转换路44,并以无负载状态朝向与负载滚珠通道31的滚动方向的相反的方向滚动在上述移动块本体3的滚珠返回通道32内。另一方面,结束了在上述滚珠返回通道32内的滚动的滚珠5会通过另一方盖体4的方向转换路44再次进入轨道轨1与移动块本体3之间,并且边负载着荷重边滚动在上述负载滚珠通道31内。
如图5所示,在具备这种滚珠5的无限循环路的本实施方式的运动引导装置中,为了防止装入在上述移动块2的无限循环路的滚珠5彼此相互接触,在彼此相邻的各滚珠5之间夹设安装有间隔件6。该间隔件6形成为使合成树脂略呈圆板状,在上述滚珠5的滚动方向两端分别形成有作为该滚珠5滑动接触用的球面座的滚珠保持座60。各间隔件6以使连接相邻的滚珠5彼此的各个中心点的直线L与该间隔件6的轴线一致的方式配置在相邻的滚珠5之间。
上述滚珠保持座60形成为与滚珠5的球面大致近似的凹球面状,构成为使相邻的滚珠5几乎没有间隙地相接于该滚珠保持座60。换言之,通过在位于滚珠5左右的一对间隔件6之间配置滚珠5,这些间隔件6的滚珠保持座60会抱住滚珠5。由此,在运动引导装置的无限循环路内没有间隙地排列滚珠5及间隔件6时,滚珠5在间隔件6的滚珠保持座60上不会不稳定地摇动,而可在该无限循环路内使滚珠5及间隔件6不致蛇行地循环。
这样构成的间隔件6及上述滚珠5被交互排列在无限循环路内,由此,除了可防止滚动在无限循环路内的滚珠5彼此接触,并可谋求滚珠5的顺畅的循环,进而可谋求移动块2相对于轨道轨1顺畅旋转运动之外,还可减轻运转运动引导装置时出现滚珠5彼此的碰撞声。
如图6所示,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运动引导装置中,形成于各盖体4的方向转换路44具备:转换部44a,使上述滚珠5的滚动方向连续变化;以及转换准备部44b,连接形成于上述移动块本体3的滚珠返回通道32及上述转换部44a。也是说,本实施方式的运动引导装置的各盖体4相当于本发明所具备的转换路形成体。另外,上述转换部44a的外周曲面形成为由单一曲率形成的圆弧状曲面,另一方面,上述转换准备部44b的外侧面接连于上述滚珠返回通道32,因此形成为直线状。也是说,上述方向转换路44的外周侧引导面41形成为具备曲面部及直线部的复合面。
而且,在形成于上述移动块本体3的负载滚珠通道31内滚动而来的滚珠5在由上述盖体4及滚珠引导构件7所构成的方向转换路44的转换部44a内沿着其外周曲面以单一圆弧状滚动之后,通过上述转换准备部44b而滚动至上述滚珠返回通道32内。在此,一对间隔件6通过滚珠保持座60抱住滚珠5,各间隔件6以使连接相邻的滚珠5彼此的各个中心点的直线与其轴线一致的方式配置在相邻的滚珠5之间。
因此,在接连于上述负载滚珠通道31的方向转换路44的进入区域A中,在该负载滚珠通道31滚动而来的滚珠5在通过上述转换部44a的起点S,并沿着该转换部44a的外周曲面朝向离开上述轨道轨1的滚珠滚动面11的方向开始滚动的同时,与该滚珠5后方接触的间隔件6也朝向离开轨道轨1的滚珠滚动面11的方向开始移动。也是说,上述间隔件6在到达上述转换部44a的起点S之前,会渐渐接近上述滚珠引导构件7的内周侧引导曲面71而变位。间隔件6在该方向转换路44内的变位在与上述移动块2的滚珠返回通道32接连的方向转换路44的诱导区域C也会发生。
另一方面,在设于上述方向转换路44的进入区域A与诱导区域C之间、并且配置于该方向转换路44中央的引导区域B,滚珠5与间隔件6的接触状态是固定的,因此,上述间隔件6不会再接近上述内周侧引导曲面71,而会与该内周侧引导曲面71保持一定的距离而移动。
这样,间隔件6在方向转换路44内的轨道并不像滚珠5在上述方向转换路44内的滚动轨道那样是单一圆弧状,而是在该方向转换路44的进入区域A、引导区域B以及诱导区域C的各区域不同。
因此,假如构成上述方向转换路44的内周侧引导曲面71形成为与上述外周侧引导面41同样的复合曲面,则该间隔件6与上述内周侧引导曲面71可能会因为上述方向转换路44内的间隔件6的变位而相互干扰。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运动引导装置中,考虑到方向转换路44的进入区域A及诱导区域C的间隔件6的变位,使形成于上述滚珠引导构件7的内周侧引导曲面71由不同曲率的三种区域71a、71b、71c形成,以免上述内周侧引导曲面71与间隔件6相互干扰。也是说,在上述方向转换路44所具备的转换准备部44b中,其外侧面形成为沿着滚珠5的滚动方向的直线状,另一方面,其内周面形成为曲线状,在转换准备部44b内上述滚珠被引导成直线状,另一方面,上述间隔件6则被容许以曲线状移动。
具体而言,如上所述,在上述方向转换路44的引导区域B,间隔件6不会再接近滚珠引导构件7的内周侧引导曲面71,因此,该引导区域B的内周侧引导曲面71b与方向转换路44的转换部44a的外周曲面为同一圆心,且形成为单一曲率的圆弧状曲面。另一方面,在上述方向转换路44的进入区域A及诱导区域C,以仿照间隔件6的变位的曲率形成有上述内周侧引导曲面71a、71c。也是说,上述进入区域A及诱导区域C的内周侧引导曲面71a、71c的曲率半径设定得比上述引导区域B的内周侧引导曲面71b的曲率半径大。另外,图6中,为了容易理解间隔件6在方向转换路44内的轨道,用虚线来表示方向转换路44内的滚珠5。
在此,上述方向转换路44的诱导区域C接连于内径比滚珠直径稍大的滚珠返回通道32,另一方面,上述进入区域A接连于内径与滚珠直径大致相同的上述负载滚珠通道31。也是说,进入区域A的方向转换路44的内径比上述诱导区域C的内径稍小,因此进入区域A的内周侧引导曲面71a的曲率半径优选设定为相应地比诱导区域C的内周侧引导曲面71c的曲率半径小。
如前所述,在上述方向转换路44的进入区域A及诱导区域C中,上述间隔件6在到达上述方向转换路44的转换部44a的起点S、S’之前,会渐渐接近上述滚珠引导构件7的内周侧引导曲面71。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运动引导装置中,上述方向转换路44的进入区域A及诱导区域C的内周侧引导曲面71a、71c的起点P、Q比上述转换部44a的起点S、S’更靠上述负载滚珠通道31及滚珠返回通道32一侧变位。另外,由于上述方向转换路44的转换部44a的外周曲面形成为由单一曲率形成的圆弧状曲面,因此图6中将上述负载滚珠通道31侧的起点S以及滚珠返回通道32侧的起点S’描绘在与移动块2的移动方向相对的位置。
根据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运动引导装置,形成于各盖体4的方向转换路44具有将上述滚珠返回通道32及上述转换部44a连接的转换准备部44b,该转换准备部44b的外侧面接连于上述外周侧引导面41,并且形成为直线状,另一方面,其内周面,即方向转换路44的诱导区域C的内周侧引导曲面71c形成为曲面状。其结果是,在上述转换准备部44b,上述滚珠5被引导成直线状,另一方面,上述间隔件6则被容许以曲线状移动。
因此,在上述负载滚珠通道31或滚珠返回通道32滚动而来的滚珠5在通过用来转换该滚珠5的滚动方向的上述转换部44a的起点S、S’的同时,与该滚珠5的后方接触的间隔件6会通过上述内周侧引导曲面71a的起点P及诱导区域C的内周侧引导曲面71c的起点Q。
因此,在上述负载滚珠通道31或滚珠返回通道32滚动而来的滚珠5在通过上述转换部44a的起点S、S’,并沿着该转换部44a的外周曲面朝向离开或接近上述轨道轨1的滚珠滚动面11的方向滚动的同时,即使上述间隔件6渐渐接近方向转换路44的靠内周侧引导曲面71一侧,但由于上述方向转换路44的进入区域A的内周侧引导曲面71a或诱导区域C的内周侧引导曲面71c以仿照方向转换路44内的间隔件6的变位的曲率形成,因此可防止这些内周侧引导曲面71a、71c与间隔件6发生干扰。其结果是,可使滚动体在形成于移动块的无限循环路内的循环顺畅。
假如,配合上述方向转换路44的转换部44a的起点S、S’、上述内周侧引导曲面71a的起点P及内周侧引导曲面71c的起点Q来设计移动块本体3与盖体4之间的分割面,上述移动块本体3及盖体4的端面的结构会复杂化。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运动引导装置,如图6所示,上述移动块本体3与盖体4之间的分割面M与包含上述内周侧引导曲面71a的起点P及内周侧引导曲面71c的起点Q的平面一致。另外,将构成上述方向转换路44的内周侧引导曲面71的滚珠引导构件7与盖体4及移动块本体3另行设置。由此,上述内周侧引导曲面71的曲面部分都被包含在盖体4中,因此可使上述移动块本体3及盖体4的端面的结构简化。
图7是表示上述滚珠引导构件7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放大图。只要可防止形成于该滚珠引导构件7的内周侧引导曲面71与间隔件6发生干扰,也可以将该内周侧引导曲面71的形状置换成与由上述三种圆弧71a、71b、71c所构成的复合曲面近似的椭圆形。根据这种构成,可使上述内周侧引导曲面71的成形简化,因而可谋求运动引导装置的制造的简化。
另外,在图6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虽然内周侧引导曲面71形成为由三种圆弧71a、71b、71c所构成的复合曲面,但该内周侧引导曲面71的形状并不限于此,只要可防止该内周侧引导曲面71与间隔件6发生干扰,也可以形成为例如由四种以上的圆弧所构成的复合曲面、或从回旋曲线等特定公式导出的复合曲面。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使用滚珠作为滚动体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滚动体并不限于滚珠,也可以使用滚轮。在该情况下,滚动体的滚动面的截面形状也可以根据所使用的滚轮的形状而设定为与滚珠的情况同样的曲面状的滚动面,也可以单纯为平面状的滚动面。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防止滚珠进入上述方向转换路内时因间隔件的变位而导致该间隔件与方向转换路的内周侧引导曲面发生干扰为目的,从这点出发,对于将本发明应用于该方向转换路的内周侧引导曲面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也可以应用在将通过带状构件使多个间隔件连接的连接体带装入上述移动块2的无限循环路内的运动引导装置。在这种运动引导装置的情况下,为了防止因上述间隔件的轨道的变位而导致连接该间隔件的带状构件与设于上述无限循环路的内壁并沿着滚珠的循环方向引导该带状构件的引导凹槽发生干扰,可将本发明应用在上述引导凹槽。
图8是表示可应用本发明的运动引导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图。该运动引导装置具备:延伸成直线状的轨道轨101;以及隔着作为滚动体的多数滚珠组装在上述轨道轨101的移动块102,通过将上述轨道轨101铺设在固定部,并在上述移动块102搭载各种输送对象物,可沿着轨道轨101往复运动自如地引导该输送对象物。
上述轨道轨101形成为截面略呈四角形状的长方体。在该轨道轨101上,沿着长边方向以规定的间隔形成有从上表面贯穿至底面的螺栓安装孔120,使用插入于该螺栓安装孔120的固定用螺栓,可将轨道轨101稳固地固定在基座、支柱等固定部。在上述轨道轨101的左右两侧面沿着长边方向分别设有突部110。在各突部110的上下方向各设有一条滚珠滚动面111,整个轨道轨设有四条滚珠滚动面111。
另一方面,上述移动块102大体上具备:移动块组装体103;以及安装在该移动块组装体103的往复移动方向两端的一对盖体104。该盖体104具备:盖体本体140;以及固定于该盖体本体140的密封保持板141。在上述密封保持板141安装有密封构件142,该密封构件142将盖体104与轨道轨101之间的间隙密封,并防止付着在轨道轨101的灰尘等侵入移动块102的内部。另外,图8表示出将一方盖体104从上述移动块组装体103卸下,再将该盖体104分解成盖体本体140及密封保持板141的状态。
图9是在运动引导装置中除去盖体104的正面图。该移动块组装体103具备:与轨道轨101的上表面相对的水平部103a;以及与轨道轨101的两侧面相对的一对裙部103b而形成为略呈通道状,在一对裙部103b之间收容有上述轨道轨101的上半部分。如图8所示,上述盖体104安装在该移动块组装体103的端部,因此形成为与该移动块组装体103大致相同的形状。另外,在上述移动块组装体103的水平部103a设有以螺栓固定输送对象物用的螺孔120。
如图9所示,在面向上述轨道轨101的裙部103b的内侧,设有与该轨道轨101的滚珠滚动面111相对的滚珠105的负载滚珠滚动面130,通过使这些负载滚珠滚动面130与轨道轨101的滚珠滚动面111相对,构成滚珠105在轨道轨101与移动块102之间边负载着荷重边滚动用的负载滚珠通道131。上述负载滚珠滚动面130在各裙部103b的内侧面各设有两条,在上述移动块组装体103设有四条负载滚珠通道131。而且,在各裙部103b对应于各负载滚珠通道131而与该负载滚珠通道131大致平行地设有滚珠返回通道132,滚珠105以从荷重释放的状态在该滚珠返回通道132内滚动。
进而,在固定于上述移动块组装体103两端面的一对盖体104,设有将上述负载滚珠通道131及滚珠返回通道132连接的方向转换路,可使滚珠105在负载滚珠通道131与滚珠返回通道132之间往来。另外,图9中,符号133是用来固定上述盖体104的螺孔,符号134是将轨道轨101的侧面与移动块组装体103的裙部103b之间密封的密封构件,符号135是将轨道轨101的上表面与移动块组装体103的水平部103a之间密封的密封构件。
上述滚珠105以排列在具有可挠性的连接体带106的状态装入在移动块102的无限循环路。图10、图11及图12是表示出滚珠105及连接体带106的图。上述连接体带106具备:配置在各滚珠105之间的多个间隔件160;以及连接这些间隔件160的一对带状构件161,并通过合成树脂的出射成形而制作。各间隔件160以其轴线与连接彼此相邻的滚珠105的各个中心点的直线一致的方式配置在这些相邻的滚珠105之间,且在与滚珠105接触的接触面上设有与该滚珠105的球面近似的曲率的球面座162。也是说,通过在位于滚珠105左右的一对间隔件160之间配置滚珠105,这些间隔件160的球面座162会抱住滚珠105。
另一方面,上述一对带状构件161在夹住整齐排列成一列的滚珠105的上述间隔件160的圆周方向侧面相互连接,并将该间隔件160结合成一列。如图11所示,各带状构件161例如形成为平带状,在彼此相邻的间隔件160之间设有用来避免与滚珠105发生干扰的圆弧状缺口部163。通过这种构成,可将滚珠105以可旋转的状态相对于连接体带106等间隔地保持成一列。因此,当移动块102沿着轨道轨101运动时,滚珠105会边转动边在无限循环路内滚动,相应地,上述连接体带106也会在无限循环路内循环。
图13是表示上述移动块组装体103的立体图。在该移动块组装体103的端面设有与上述盖体104组合、用来引导滚珠105的方向转换路内的滚珠105的多个内周引导部136。这些内周引导部136从移动块组装体103的端面突出成半圆形状,且设在上述负载滚珠通道131与对应于此的滚珠返回通道132之间。另外,在各内周引导部136的外周面形成有滚珠105滚动用的内周侧引导曲面137,该内周侧引导曲面137的一端接连于上述负载滚珠滚动面130,另一端接连于滚珠返回通道132。
图14是表示上述移动块组装体103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该移动块组装体103具备:金属制移动块本体107,形成有上述负载滚珠滚动面130;一对循环构件108,安装在该移动块本体107而形成上述移动块组装体103的裙部103b的一部分;以及四条管构件109,插入在贯穿形成于上述移动块本体107的安装孔170而形成上述滚珠返回通道132,上述循环构件108及管构件109都是由合成树脂形成。
上述管构件109将形成为垂直于长边方向的截面略呈半圆状的第一管半体109a及第二管半体109b组合而构成,这些第一管半体109a及第二管半体109b以彼此对接的状态插入在上述移动块本体107的安装孔170。图14虽未图示,但在上述管构件109的内壁,在彼此相对的位置沿着长边方向形成有用来收容上述连接体带106的带状构件161的两条引导凹槽。
另一方面,上述循环构件108具备:对应于移动块本体107两端面的一对凸缘部180;以及将这些凸缘部180彼此连接的三条保持框181、182、183。各凸缘部180形成为覆盖移动块本体107的端面的一部分的平板状,并且在对应于上述管构件109的端部的位置设有管保持孔184。该管保持孔184形成设于移动块本体107的滚珠返回通道132的入口或出口。另外,在凸缘部180设有与上述管保持孔184相邻的上述内周引导部136。
第一保持框181沿着形成于裙部103b的两条负载滚珠滚动面130中的上侧负载滚珠滚动面130的上端缘设置,另一方面,第二保持框182设置成位于两条负载滚珠滚动面130的中间。另外,第三保持框183位于裙部103b的下端,并沿着下侧负载滚珠滚动面130的下端设置。另外,在这些保持框181、182、183面向负载滚珠滚动面130的边缘部设有用来收容上述连接体带106的带状构件161的引导凹槽。
如图13所示,这种循环构件108从内侧安装在移动块组装体103的裙部103b,且配置成由三条保持框181、182、183结合的一对凸缘部180夹住移动块本体107。此时,三条保持框181、182、183被配置成包围形成于移动块本体107的两条负载滚珠滚动面130,并且上述引导凹槽位于各负载滚珠滚动面130的两侧,构成连接体带106的带状构件161的通道。
在将上述管构件109插入上述移动块本体107的安装孔170的状态下,第一管半体109a的端部从安装孔170仅突出凸缘部180的厚度量,该第一管半体109a的端部以抵接于上述内周引导部136的内周侧带引导壁138的方式嵌合在上述管保持孔184。另一方面,第二管半体109b的端面抵接于凸缘部180的内侧。
另外,如图15所示,在构成上述盖体104的盖体本体140中,形成有上述内周引导部136嵌合用的外周引导凹槽,该外周引导凹槽形成为半径比内周引导部136大的半圆形状。在该外周引导凹槽形成有与上述内周引导部136的内周侧引导曲面137相对的外周侧引导面143。
因此,将上述盖体104安装在移动块组装体103时,上述内周引导部136的内周侧引导曲面137与外周引导凹槽的外周侧引导面143会被组合,并且在两者之间完成内径比滚珠105的直径稍大的方向转换路145。另外,由于上述外周引导凹槽与内周引导部136会被组合,因此用来收容上述连接体带106的带状构件161的引导凹槽146会形成在方向转换路145。该引导凹槽146面向设于内周引导部136的内周侧引导曲面137两侧的内周侧带引导壁138。
这样,由于上述内周侧带引导壁138面向方向转换路145内的引导凹槽146,因此当上述第一管半体109a的端部在管保持孔184的内部抵接于上述内周侧带引导壁138时,通过管构件109会使设于滚珠返回通道132的引导凹槽191正确地连接于设在方向转换路的引导凹槽146。
另外,将盖体104安装在上述移动块组装体103时,设在上述保持框181、182、183的边缘部的引导凹槽185会正确地连接于设在方向转换路的引导凹槽146。也是说,通过将盖体104安装在移动块组装体103,设在上述负载滚珠滚动面130的引导凹槽185、设在方向转换路145的引导凹槽146及滚珠返回通道132的引导凹槽191会被连接,并在滚珠105的无限循环路内完成上述连接体带106的带状构件161嵌合用的引导凹槽。
如图15所示,在应用这样构成的本发明的运动引导装置中,形成于各盖体104的方向转换路145具备:转换部145a,使上述滚珠105的滚动方向连续变化;以及转换准备部145b,将该转换部145a与上述滚珠返回通道132连接。另外,上述转换部145a的外周曲面形成为由单一曲率形成的圆弧状曲面,另一方面,上述转换准备部145b的外侧面接连于上述滚珠返回通道132,因此形成为直线状。也是说,上述方向转换路145的外周侧引导面143形成为具备曲面部及直线部的复合面。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构成上述循环构件108的凸缘部180形成为覆盖移动块本体107的端面的一部分的平板状。因此,实际上,上述方向转换路145所具备的转换部145a形成在上述盖体104,另一方面,上述方向转换路145所具备的转换准备部145b形成在上述凸缘部180。也是说,本实施方式的盖体104及循环构件108是相当于本发明所具备的转换路形成体的构件。
而且,在形成于上述移动块组装体103的负载滚珠通道131内滚动而来的滚珠105在上述方向转换路145的转换部145a内沿着该转换部145a的外周曲面以单一圆弧状滚动之后,通过上述转换准备部145b而滚动至上述滚珠返回通道132内。在此,一对间隔件160隔着球面座162抱住滚珠105,各间隔件160以使连接相邻的滚珠105彼此的各个中心点的直线与其轴线一致的方式配置在相邻的滚珠105之间。
因此,在接连于上述负载滚珠通道131的方向转换路145的进入区域A’中,在该负载滚珠通道131滚动而来的滚珠105在通过上述转换部145a的起点S’,并沿着该转换部145a的外周曲面朝向离开上述轨道轨101的滚珠滚动面111的方向开始滚动的同时,与该滚珠105的后方接触的间隔件160也朝向离开轨道轨101的滚珠滚动面111的方向开始移动。也是说,上述间隔件160在到达上述转换部145a的起点S’之前,会渐渐接近上述方向转换路145的内周侧引导曲面137而变位。间隔件160在该方向转换路145内的变位在与上述移动块102的滚珠返回通道132接连的方向转换路145的诱导区域C’也会发生。
另一方面,在设于上述方向转换路145的进入区域A’与诱导区域C’之间、并且配置在该方向转换路145中央的引导区域B’,滚珠105与间隔件160的接触状态是固定的,因此,上述间隔件160不会再接近上述内周侧引导曲面137,而会与该内周侧引导曲面137保持一定的距离而移动。
这样,间隔件160在方向转换路145内的轨道并不像滚珠105在上述方向转换路145内的滚动轨道那样是单一圆弧状,而是在该方向转换路145的进入区域A’、引导区域B’及诱导区域C’的各区域不同。
另外,构成上述连接体带106的带状构件161被设置成将各间隔件161连接成一列,因此该带状构件161随着间隔件160的移动而在滚珠105的无限循环路内移动。因此,在上述方向转换路145内的进入区域A’及诱导区域C’,上述带状构件161也会与间隔件160一同渐渐接近该方向转换路145的内周侧引导曲面137。
假如,上述方向转换路145内的引导凹槽146的内周侧带引导壁138形成为与上述外周侧引导面143同样的复合曲面,则上述带状构件161会随着上述方向转换路145内的间隔件160的变位,与引导凹槽146的内周侧带引导壁138发生干扰。
但是,在应用本发明的运动引导装置中,如图15所示,考虑到方向转换路145的进入区域A’及诱导区域C’的间隔件160的变位,使该内周侧带引导壁138由不同曲率的三种区域138a、138b、138c形成,以免上述内周侧带引导壁138与带状构件161发生干扰。也是说,上述方向转换路145所具备的转换准备部145b的外侧面形成为沿着滚珠105的滚动方向的直线状,另一方面,形成于该转换准备部145b的内周壁的内周侧带引导壁138形成为曲线状,在上述转换准备部145b内,滚珠105被引导成直线状,另一方面,上述间隔件160及追随该间隔件160的移动的带状构件161则被容许以曲线状移动。
具体而言,如上所述,在上述方向转换路145的引导区域B’,间隔件160及带状构件161不会再接近方向转换路145的内周侧引导曲面137,因此,该引导区域B’的内周侧带引导壁138b与构成方向转换路145的转换部145a的外周曲面为同一圆心,并形成为单一曲率的圆弧状曲面。另一方面,在上述方向转换路145的进入区域A’及诱导区域C’,以仿照间隔件160的变位的曲率形成有上述引导凹槽146的内周侧带引导壁138a、138c。也是说,上述进入区域A’及诱导区域C’的内周侧带引导壁138a、138c的曲率半径设定得比上述引导区域B’的内周侧带引导壁138b的曲率半径大。另外,在图15,为了容易理解间隔件160在方向转换路145内的轨道,用虚线来表示方向转换路145内的滚珠105。
在此,上述方向转换路145的诱导区域C’接连于内径比滚珠直径稍大的滚珠返回通道132,另一方面,上述进入区域A’接连于内径与滚珠直径大致相同的上述负载滚珠通道131。也是说,进入区域A’的方向转换路145的内径比上述诱导区域C’的内径稍小,因此进入区域A’的内周侧带引导壁138a的曲率半径优选设定为相应地比诱导区域C’的内周侧带引导壁138c的曲率半径小。
如上所述,在上述方向转换路145的进入区域A’及诱导区域C’中,上述间隔件160在到达上述转换部145a的起点S、S’之前,会渐渐接近上述方向转换路145的靠内周侧引导曲面137一侧。上述带状构件161在滚珠105的无限循环路内追随该间隔件160的变位,因此,在应用本发明的运动引导装置中,上述方向转换路145的进入区域A’及诱导区域C’的引导凹槽146的内周侧带引导壁138a、138c的起点P’、Q’比上述转换部145a的起点S、S’更靠上述负载滚珠通道131及滚珠返回通道132一侧变位。另外,上述转换部145a的外周曲面形成为由单一曲率形成的圆弧状曲面,因此在图15将上述负载滚珠通道131侧的起点S’以及滚珠返回通道132侧的起点S描绘在与移动块102的移动方向相对的位置。
根据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本发明的运动引导装置,形成在各盖体104的方向转换路145具有将上述滚珠返回通道132及上述转换部145a连接的转换准备部145b,该转换准备部145b的外周面接连于上述转换部145a的外周曲面并且形成为直线状,另一方面,形成于该转换准备部145b的内壁的内周侧带引导壁138c形成为曲线状。其结果是,在上述转换准备部145b内,滚珠105被引导成直线状,另一方面,上述间隔件160及追随该间隔件160的移动的带状构件161则被容许以曲线状移动。
因此,在上述负载滚珠通道131或滚珠返回通道132滚动而来的滚珠105在通过上述外周侧引导面143的起点S、S’,并沿着该外周侧引导面143朝向离开或接近上述轨道轨101的滚珠滚动面111的方向滚动的同时,即使上述间隔件160渐渐接近方向转换路145的靠内周侧引导曲面137一侧,但追随该间隔件160的变位的带状构件161仍通过上述内周侧带引导壁138a的起点P’及诱导区域C’的内周侧带引导壁138c的起点Q’。
因此,在应用本发明的运动引导装置中,可防止方向转换路145的进入区域A’或诱导区域C’的内周侧带引导壁138a及内周侧带引导壁138c与带状构件161发生干扰。其结果是,可使滚动体在形成于移动块的无限循环路内的循环顺畅。
假如,配合上述方向转换路145的外周侧引导面143的起点S、S’、上述内周侧带引导壁138a的起点P’及内周侧带引导壁138c的起点Q’来设计移动块组装体103与盖体104之间的分割面,则内周侧带引导壁138的曲面部分会被包含在移动块组装体103,因此上述移动块组装体103及盖体104的端面的结构会复杂化。但是,根据该实施方式的运动引导装置,如图15所示,上述移动块组装体103与盖体104之间的分割面L与包含上述内周侧带引导壁138a的起点P’及内周侧带引导壁138c的起点Q’的平面一致。由此,由于上述内周侧带引导壁138的曲面部分都被包含在盖体104中,因此可使上述移动块组装体103及盖体104的端面的结构简化。
另一方面,在考虑到上述方向转换路145内的滚珠105的滚动的稳定性的情况下,则优选使上述间隔件160大型化,并加大抱住滚珠105的球面座162。此时,若上述方向转换路145的内周侧引导曲面137形成为单一曲率的圆弧状曲面,则当该间隔件160随着方向转换路145内的滚珠105的滚动而渐渐接近方向转换路145的靠内周侧引导曲面137一侧时,能够想得到该内周侧引导曲面137与间隔件160可能会发生干扰。考虑到这一点,即使在使间隔件160大型化的情况下,也可通过使上述方向转换路145的内周侧引导曲面137与上述引导凹槽146的内周侧带引导壁138同样形成为不同曲率的三种圆弧的复合曲面而获得同样的效果。
图16是表示形成于上述方向转换路145内的引导凹槽146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放大图。只要可防止上述内周侧带引导壁138与带状构件161发生干扰,也可以使该内周侧带引导壁138的形状近似椭圆状。根据这种构成,可使上述内周侧带引导壁138的成形简化,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比,更适于运动引导装置的制造的简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使用滚珠作为滚动体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滚动体并不限于滚珠,也可以使用滚轮。在该情况下,滚动体的滚动面的截面形状也可以根据所使用的滚轮的形状而设定为与滚珠的情况同样的曲面状的滚动面,也可以单纯为平面状的滚动面。

Claims (11)

1.一种运动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轨道轨(1),用于滚动体沿着长边方向滚动;移动块(2),隔着多数滚动体(5)组装在所述轨道轨(1),并且,具有该滚动体(5)的无限循环路,且沿着该轨道轨(1)移动自如;以及间隔件(6),在所述移动块(2)的无限循环路内夹设于彼此相邻的滚动体(5)之间,
所述移动块(2)具备:移动块本体(3),具有所述滚动体(5)在与所述轨道轨(1)之间边负载着荷重边滚动用的负载滚动体通道(31)及与该负载滚动体通道(31)平行的滚动体返回通道(32);以及一对转换路形成体(4、104、108),具有将所述负载滚动体通道(31)及所述滚动体返回通道(32)连接而形成所述无限循环路的方向转换路(44),并且,被固定在该移动块本体(3)上,
所述方向转换路(44)具备:转换部(44a),使所述滚动体(5)的滚动方向连续变化;以及转换准备部(44b),从所述移动块本体(3)的所述滚动体返回通道(32)延伸而将该滚动体返回通道(32)及所述转换部(44a)连接,且将所述滚动体(5)呈直线状引导,另一方面容许所述间隔件(6)曲线状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动引导装置,其中,在包含所述无限循环路的平面切断所述方向转换路(44)时所得到的该方向转换路(44)的内周侧引导曲面(71)是由不同曲率的多个曲面构成的复合曲面,所述转换部(44a)的起点(S’)比所述内周侧引导曲面(71)的起点(Q)设在所述移动块本体(3)的更靠端部方向。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运动引导装置,其中,构成所述方向转换路(44)的所述转换部(44a)的外周曲面形成为单一曲率的圆弧状曲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运动引导装置,其中,所述内周侧引导曲面(71)是不同曲率的三种圆弧的复合曲面,位于中央的曲面与所述转换部(44a)的外周曲面同心。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运动引导装置,其中,构成所述内周侧引导曲面(71)的三种曲面中,位于中央的曲面的曲率半径最小,位于靠滚动体返回通道(32)一侧的曲面的曲率半径最大。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运动引导装置,其中,所述内周侧引导曲面(71)形成为椭圆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动引导装置,其中,所述间隔件(160)通过带状构件(161)结合成一列而构成连接体带(106),
在所述移动块(2)的无限循环路的内侧壁设有引导凹槽(146、185、191),该引导凹槽(146、185、191)沿着滚动体(105)的循环方向引导所述连接体带(106)的所述带状构件(161),
在包含所述无限循环路的平面切断所述方向转换路(44)时所得到的所述引导凹槽(146、185、191)的内周侧带引导壁(138)是由不同曲率的多个曲面构成的复合曲面,所述转换部(145a)的起点(S)比所述内周侧带引导壁(138)的起点(Q’)设在所述移动块本体(3)的更靠端部方向。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运动引导装置,其中,所述方向转换路(145)具备:进入区域,接连于所述负载滚动体通道(31);诱导区域,接连于所述滚动体返回通道(32);以及引导区域,设在该诱导区域与所述进入区域之间,所述引导区域的所述内周侧带引导壁(138)的曲面与所述转换部(145a)的外周曲面同心。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运动引导装置,其中,构成所述内周侧带引导壁(138)的曲面中,所述方向转换路(145)的引导区域的曲面的曲率半径最小。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运动引导装置,其中,所述方向转换路(145)的引导区域的内周侧引导曲面(137)与所述转换部(145a)的外周曲面同心。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运动引导装置,其中,构成所述内周侧引导曲面(137)的曲面中,所述引导区域的曲面的曲率半径最小。
CN201180057387.9A 2010-12-02 2011-12-01 运动引导装置 Active CN1032289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69258 2010-12-02
JP2010-269258 2010-12-02
JP2010-292513 2010-12-28
JP2010292513 2010-12-28
PCT/JP2011/077826 WO2012074066A1 (ja) 2010-12-02 2011-12-01 運動案内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28937A true CN103228937A (zh) 2013-07-31
CN103228937B CN103228937B (zh) 2016-01-20

Family

ID=461719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57387.9A Active CN103228937B (zh) 2010-12-02 2011-12-01 运动引导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858083B2 (zh)
JP (1) JP5596176B2 (zh)
CN (1) CN103228937B (zh)
DE (1) DE112011104000B4 (zh)
TW (1) TWI570332B (zh)
WO (1) WO201207406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61332A (zh) * 2019-04-08 2021-11-16 Thk株式会社 运动引导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00858B (zh) * 2012-12-11 2015-09-21 Chieftek Prec Co Ltd 線性滑軌之滾動體保持鏈導引溝槽構造
US10638849B2 (en) 2016-10-28 2020-05-05 Steelcase Inc. Convertible body support structure
JP1586244S (zh) * 2017-05-09 2020-09-14
JP2022150833A (ja) * 2021-03-26 2022-10-07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リニアガイド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20289A (en) * 1973-05-02 1975-11-18 Gerard Demay Linear roller bearing
CN2375410Y (zh) * 1999-05-31 2000-04-26 陈锡宽 线性滑轨
JP2004204901A (ja) * 2002-12-24 2004-07-22 Nikken Kosakusho Works Ltd 直動式案内装置
CN1726351A (zh) * 2002-10-16 2006-01-25 依纳-谢夫勒两合公司 线性引导单元
US7014364B2 (en) * 2000-01-13 2006-03-21 Nsk, Ltd. Linear guide bear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4922A (ja) 1985-07-01 1987-01-10 Nippon Thompson Co Ltd 直線運動用転がり軸受の方向転換路
JP3950511B2 (ja) * 1997-04-04 2007-08-01 日本トムソン株式会社 直動転がり案内ユニット
JP4042257B2 (ja) * 1999-02-19 2008-02-06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直動案内軸受装置
US6435720B1 (en) 1999-01-22 2002-08-20 Nsk Ltd. Linear guide device
JP2001182745A (ja) 1999-12-27 2001-07-06 Nsk Ltd 直動案内軸受
JP2004108474A (ja) * 2002-09-18 2004-04-08 Nsk Ltd 直動案内装置
US7632017B2 (en) 2004-03-16 2009-12-15 Nsk Ltd. Linear guide
JP4285286B2 (ja) * 2004-03-16 2009-06-24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直動案内軸受装置
JP4561568B2 (ja) * 2005-09-29 2010-10-13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直動案内装置用転動体収容ベルトおよび直動案内装置
US7798718B2 (en) 2005-09-29 2010-09-21 Nsk Ltd. Rolling element accommodating belt for linear guide apparatus and linear guide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20289A (en) * 1973-05-02 1975-11-18 Gerard Demay Linear roller bearing
CN2375410Y (zh) * 1999-05-31 2000-04-26 陈锡宽 线性滑轨
US7014364B2 (en) * 2000-01-13 2006-03-21 Nsk, Ltd. Linear guide bearing apparatus
CN1726351A (zh) * 2002-10-16 2006-01-25 依纳-谢夫勒两合公司 线性引导单元
JP2004204901A (ja) * 2002-12-24 2004-07-22 Nikken Kosakusho Works Ltd 直動式案内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61332A (zh) * 2019-04-08 2021-11-16 Thk株式会社 运动引导装置
US11767882B2 (en) 2019-04-08 2023-09-26 Thk Co., Ltd. Motion guide apparatus
CN113661332B (zh) * 2019-04-08 2024-04-23 Thk株式会社 运动引导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28937B (zh) 2016-01-20
US20130236133A1 (en) 2013-09-12
TWI570332B (zh) 2017-02-11
TW201237286A (en) 2012-09-16
WO2012074066A1 (ja) 2012-06-07
DE112011104000B4 (de) 2023-03-16
JPWO2012074066A1 (ja) 2014-05-19
US8858083B2 (en) 2014-10-14
DE112011104000T5 (de) 2013-08-29
JP5596176B2 (ja) 2014-09-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28937A (zh) 运动引导装置
TWI557335B (zh) Movement guide device
US7752978B2 (en) Multifaceted guide rail, guide assembly and method of forming guide assemblies
US6338573B1 (en) Universal guide device and moving table device using same
CN100588848C (zh) 线性导向单元
CN100378355C (zh) 线性导向轴承装置
US5249867A (en) Linear motion guide unit assembly having a misalignment absorbing mechanism
US20150093055A1 (en) Motion guide device
US20150176643A1 (en) Guiding body and motion-guiding device provided with same
US20090151493A1 (en) Rolling-element screw device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 same
US4553794A (en) Linear slide roller bearing unit
US9394940B2 (en) Motion guide device
US4558910A (en) Linear slide roller bearing unit
US20060222273A1 (en) Linear motion rolling guide unit
WO2015155928A1 (ja) 転動装置
US4515413A (en) Linear slide bearing
TWI821547B (zh) 運動導引裝置
TW202304348A (zh) 滑動軌道單元
JP2915278B2 (ja) 転がり案内装置
US9790989B2 (en) Linear guide comprising at least two profile-members
TWM561738U (zh) 線性滑塊之包覆成型構造
CN204878324U (zh) 直线导轨装置
CN204716757U (zh) 直线运动装置
JP2013050206A (ja) 転がり案内装置
JP7157509B2 (ja) 運動案内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