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26955A - 电子装置、记录介质以及记录和再现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子装置、记录介质以及记录和再现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26955A
CN103226955A CN2012103646863A CN201210364686A CN103226955A CN 103226955 A CN103226955 A CN 103226955A CN 2012103646863 A CN2012103646863 A CN 2012103646863A CN 201210364686 A CN201210364686 A CN 201210364686A CN 103226955 A CN103226955 A CN 1032269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recording layer
wavelength
panoramic table
recording medi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36468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渡部一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2269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2695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9/00Driving, starting, stopp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Control thereof; 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 Driving both disc and head
    • G11B19/20Driving; Starting; Stopping; Control thereof
    • G11B19/2009Turntables, hubs and motors for disk drives; Mounting of motors in the drive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25Optical beam sources therefor, e.g. laser control circuitry specially adapted for optical storage devices; Modulators, e.g.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ize or intensity of optical spots or optical traces
    • G11B7/127Lasers; Multiple laser arrays
    • G11B7/1275Two or more lasers having different wavelength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24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24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11B7/2403Layers;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thereof
    • G11B7/24035Recording layers
    • G11B7/24038Multiple laminated recording lay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 Optical Head (AREA)
  • Holding Or Fastening Of Disk On Rotational Shaft (AREA)

Abstract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电子装置特征在于包括:回转台(50),回转台(50)被设置以沿着记录层的表面在其上延伸的平面旋转包括记录层的记录介质,伺服数据提供机构(20),伺服数据提供机构(20)被设置以提供在回转台的面向记录介质的记录层的表面上并且提供伺服数据,伺服数据被用于在记录介质上的数据的记录或者从记录介质的数据的再现,以及记录和再现模块(20),记录和再现模块(20)被设置以用具有第一波长的光和具有与具有第一波长的光不同的第二波长的光从记录介质的相对于回转台相反的侧照射记录介质的记录层。

Description

电子装置、记录介质以及记录和再现方法
技术领域
这里描述的实施方式总体涉及用于记录数据的电子装置、用于再现(reproduction,复制)所记录的数据的电子装置、记录介质以及记录和再现方法。
背景技术
存在一些基于各种标准和规格的记录介质,作为用于记录和再现内容(在一些情况下,可指的是程序或者标题)的记录介质(所述内容诸如,运动图像或者静止图像或者数据)。
在记录介质中,被称为光盘的记录介质(其为1.2mm厚)具有很小的柔性。如果使用多个光盘来提高存储容量,则用于容纳光盘的包装件的厚度将增加。
另一方面,如果厚度减少到大约100μm以提高柔性,则在形成导槽等方面会出现额外的成本。而且,用于提高存储容量的多层难以实现。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具有增加柔性的记录介质的存储容量,以及提供能够在记录介质中记录数据和从记录介质再现数据的电子装置,以及它们所使用的记录和再现方法。
发明内容
通常,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电子装置特征在于包括:回转台,所述回转台被构造成,沿一平面而旋转包括记录层的记录介质,所述记录层的表面在所述平面上延伸;伺服数据提供机构,所述伺服数据提供机构被构造成,设置在所述回转台的面向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记录层的表面上,并且提供伺服数据,所述伺服数据用于在所述记录介质上记录数据或者再现来自所述记录介质的数据;以及记录和再现模块,所述记录和再现模块被构造成,利用来自所述记录介质的相对于所述回转台的相对侧的具有第一波长的光和具有第二波长的光而照射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记录层,所述具有第二波长的光不同于所述具有第一波长的光。
附图说明
现在将参考附图描述实现实施方式的各特征的总体结构。附图和相关描述用于以举例说明实施方式并且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图1A是示出根据实施方式的数据记录和再现装置(电子装置)的实例的示例性的图;
图1B是示出根据实施方式的回转台的实例的示例性的图;
图2A和2B是分别示出根据实施方式的回转台和记录介质(光盘)的实例的示例性的图;
图3A和3B是分别示出根据实施方式的回转台和记录介质(光盘)的实例的示例性的图;
图4A和4B是分别示出根据实施方式的回转台和记录介质(光盘)的实例的示例性的图;
图5是示出根据实施方式的数据记录和再现装置(电子装置)的实例的示例性的图;
图6是示出根据实施方式的数据记录和再现装置的光学拾取单元的实例的示例性的图;
图7A和7B是分别示出根据实施方式的由数据记录和再现装置所执行的记录和再现的实例的示例性的图;
图8A是示出根据实施方式的数据记录和再现装置的实例的示例性的图;
图8B是根据实施方式的回转台的实例的示例性的图;
图8C是示出根据实施方式的记录介质的实例的示例性的图;
图9A是示出根据实施方式的回转台的实例的示例性的图;
图9B是示出根据实施方式的记录介质的实例的示例性的图;
图10A是根据实施方式的数据记录和再现装置的实例的示例性的图;
图10B是根据实施方式的回转台的实例的示例性的图;
图10C是示出根据实施方式的记录介质的实例的示例性的图;
图11是示出根据实施方式的记录介质的实例的示例性的图;
图12是示出根据实施方式的包括特征信息的记录介质的实例的示例性的图;以及
图13是示出根据实施方式的数据记录介质的实例的示例性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在下文中详细地描述实施方式。
图1A显示了利用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数据记录和再现装置)的结构的概要。图1B显示了示例性的图,显示了利用实施方式的回转台的实例。将注意到,数据记录和再现装置的实例将被解释为电子装置,但是实施方式不限于此。也就是说,电子装置可以是广播接收装置或个人电脑,其具有整体结合的或者通过电连接结合的数据记录和再现装置、主要用作存储装置的记录介质、可以访问记录介质的记录单元以及其它。此外,下文描述的元件、结构或者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或者可以通过使用微计算机(处理器、中央处理单元(CPU))以及其它元件的软件实现。
数据记录和再现装置(电子装置)10至少包括光学拾取单元(OPU)20、控制模块(信号处理单元)30、接口40和回转台50。
柔性盘(在下文中将简称为光盘的记录介质)100具有大约100μm(微米(microns/micrometers))的厚度和柔性。光盘100的上表面形状是外形上具有例如120mm直径的圆形。光盘100包括用于安装到回转台50的中心孔130和多达大约16层的记录区(记录膜)。此外,光盘100的记录区没有导槽、图案化凸起(bump)以及类似结构。
虽然稍后参考图6详细地描述,但是光学拾取单元20具有两个激光二极管(LD)LD1(蓝色)和LD2(红色)、在光盘100的记录区记录数据、并且再现已记录在记录区中的数据。
虽然稍后参考图5详细地描述,但是信号处理单元(控制模块)30控制使用光学拾取单元20进行的数据的写入或者擦除或者数据的再现,以及控制整个数据记录和再现装置10。
接口40控制在数据记录和再现装置10和待连接的其它部件(主机装置)之间信号的发送和接收。
回转台50具有中心轴51、基板(盘支撑板)52、具有预定厚度(高度)的间隔件部55和预定数量的通孔57。光盘100设置在回转台59的间隔件单元55上,并且被来自夹持器70的压紧力(压力)压靠到间隔件部55上。因此,除了与间隔件部55接触的区域外,基板(盘导引板)52和光盘100不相互紧贴。
回转台50固定到主轴电机60上并且在主轴电机60的旋转轴61上旋转。回转台50的中心轴51可以与主轴电机61的旋转轴61成一体,或者主轴电机60的旋转轴61也可以用作此中心轴51。
导槽59形成在基板(盘导引板)52的表面上,从外侧向外到达例如在间隔件部55的外侧上的内周缘通孔57的外周缘。在制造基板52时,通过例如模具压铸(die-casting)形成导槽59,模具压铸使用的模具具有微制造(microfabricate)在其上的导槽59的形状。考虑大规模生产能力,铸造或者喷射铸造(铝压铸)对于基板52和导槽59的制造是优选的,可以基于机械加工而一个一个地制造出这些部件。基板52的材料不限于铝,并且只要可以保证刚度,它可以是塑料或者任何其它的金属。
导槽59具有螺旋结构,螺旋结构具有例如60nm(纳米)的槽深和0.64μm的节距(记录轨道间距),并且横截面上的凹部分与凸部分的比大体上是1比1。将注意到,槽深或者记录轨道间距不限与上文中所述的值,可以使用具有大约100nm的深度的深槽或者大约20nm的深度的浅槽,并且可以使用大约0.32μm的窄记录轨道间距,或者大约0.74μm或大约1.2μm的宽记录轨道间距。
此外,导槽59可以具有同心环结构。而且,在螺旋结构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单螺旋结构,其中,每圈切换凹部分和凸部分。将注意到,地址数据通过例如摆动(wobble)而应用(记录)到导槽59中,该摆动在垂直于导槽59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蜿蜒曲折地进行(在回转台50的平面内)。
光盘100放置在回转台50的基板52的表面上,并具有对应于间隔件部55的高度(厚度)的间隙。当回转台50(基板52)旋转时,产生的气流从通孔57流过基板52(回转台50)的表面和光盘100之间的间隙(在从光盘100的内周缘朝向外周缘延伸的方向上)。气流提供了负压力,该负压力将光盘100压紧在回转台50的表面上。气流使光盘100和基板52(回转台50)的表面之间的间隙保持为大体上固定的间隙。也就是说,虽然回转台50是旋转的基板,但是它也用作用于光盘100的姿态控制(稳定)板。将注意到,通孔57的数量是任意的数量,比如4、6、8、3、5或者7,只要可以提供负压力的气流可以在回转台50的表面和光盘100之间产生即可。此外,通孔57的横截面形状可以是圆形、椭圆形、多边形或者通过组合这些形状获得的形状。
图2A显示了根据实施方式的光盘100和回转台50的横截面的形状。
光盘100由覆盖层110和为单层的记录层120组成,整个厚度为例如100μm。覆盖层110的厚度与记录层120的厚度的比(例如)不大于100比1。因此,如图2A所示,当记录层120为单层时,记录层120的厚度相对于覆盖层110的厚度可以被忽略。
虽然覆盖层110的材料没有特别地限制,只要它是具有透明性的材料,但是可以使用诸如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或者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合成树脂或者玻璃。
记录层120是其上记录数据的层,从光学拾取单元20发出的激光束产生变化,并且对应于数据的标记被记录。例如,记录层120是由包含相变材料的多层膜形成的相变记录膜或者包括有机染料的可记录记录层。
图2B显示了实例,其中,光盘100具有记录层120-1、…、120-N-1和120-N(N为正整数),并且图示了光盘100具有四个记录层的情况。回转台50的结构与图2A中所示结构相同。将注意到,记录层的数量不限于4,并且可设置任意数量的层。
在光盘100中,记录层120-1、…、120-N-1和120-N以及中间层125-1、…、125-N-2和125-N-1被交替地布置在覆盖层110上。因此,在四个记录层的情况下,提供三个中间层125-1、125-2(没有被显示出)和125-3(没有被显示出)。虽然每个中间层125-1、125-2和125-3的厚度和覆盖层110的厚度没有被特别地限制,但是优选的是,整个厚度与设置了图2A所示的单一记录层120的实例相比,大体上相同。因此,例如,当中间层125-1、125-2和125-3的平均厚度为15μm时,覆盖层110的厚度为大约55μm。
如图2A和2B所示,优选的是,提供保护层1,该保护层1保护回转台50的基板52的导槽59上的导槽。保护层1由例如透明材料形成,并且这个层的厚度是例如50μm。此外,在图2A和2B中,为了说明的目的,保护层1的厚度和导槽59的图案化凸起的深度大体上彼此相等,但是导槽59的深度实际上远小于保护层的厚度,并且它例如不大于1%。将注意到,在图2A和2B所示的实例中,由于保护层1设置在回转台50(基板52)一侧,保护层1的厚度根据每个数据记录和再现装置而变化,因此,可以容易地优化在由光学拾取单元20执行记录和再现时的偏差校正的调节。此外,由于保护层1的厚度大体上是固定的并且厚度的均匀度可以是大体上一致的,因此,在光学拾取单元20一侧上对于导槽59的焦点调节可以消除,如稍后将被参考图7A和7B描述的一样。
如图3A和3B所示,保护层1可以设置在光盘100的位于覆盖层110的相反侧上的表面上,即,(光盘100的)面向回转台50的基板52的记录层120的最外层的表面。
在图3A和3B所示的实例中,由于保护层1设置在光盘100一侧上的记录层侧上,因此光盘100的记录层120(120-1、…、120-N的最外层的表面,即,120-1)没有暴露(没有暴露于外部大气),因此记录层的退化可以得到抑制。
如图4A和4B所示,保护层1可以设置在光盘100的位于覆盖层110的相反侧上的表面上、即(光盘100的)面向回转台50的基板52的记录层(120-1、…、120-N的最外层的表面,即,120-1)和(回转台50的)基板52上。
在这种情况下,保护层1分成位于(回转台50的)基板52上的保护层1A以及位于光盘100的记录层120一侧(120-1)上的保护层1B,并且相应划分的层设置在回转台50的基板52上和光盘100的记录层120(120-1)上。
将注意到,保护层1A和保护层1B的厚度的和与保护层1的厚度相同。而且,虽然保护层1A的厚度与保护层1B的厚度的比没有被特别地限制,但是,它例如大体上是1比1。
将注意到,考虑避免记录层退化同时保持保护层的持久性(constancy)(作为图2A和2B所示结构以及图3A和3B所示结构均具有的优点)的观点,调节保护层1A的厚度使其大于保护层1B的厚度是可取的。例如,大于大体上10比1的比例是优选的。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整个保护层1的厚度大体上由保护层1A的厚度决定,因此可以减小每个盘中保护层的层厚度的误差。此外,虽然保护层1B比保护层1A薄,但是保护层1B可以防止记录层被暴露,由此记录层120(120-1)的退化可以得到抑制。
图5显示了数据记录和再现装置(电子装置)的结构的实例。
数据记录和再现装置10具有激光驱动器(LDD)330和340、激光二极管(被结合在光学拾取单元20中)(在下文中其将被称为LD,其中LD1(蓝色)和LD2(红色))、射频(RF)信号处理电路(射频放大器集成电路(IC))350、伺服控制器(伺服处理器)360以及除了结合图1A描述的接口40、信号处理单元(DSP)30和光学拾取头部单元(OPU)20之外的其它元件。
接口40是与没有图示出的外部主机之间发送或者接受指令或者数据的连接单元,并且其基于诸如串行高级技术附件(Serial AdvancedTechnology Attachment(SATA))的标准。
信号处理单元30控制例如通过接口40进行的与外部主机之间的指令和数据的发送/接收、数据的转换、发送到激光驱动器330和340的控制信号和数据脉冲的发送、发送到伺服控制器360的控制信号的发送、和来自射频放大器集成电路350的数据信号的接收。
例如,激光驱动器330和340从信号处理单元30接收数据脉冲和控制信号、将它们转换成相应的用于LD1(蓝色)和LD2(红色)的相应的对应驱动脉冲(其结合在光学拾取单元20中)、并且将驱动脉冲发送到光学拾取单元20。
光学拾取单元20利用与来自激光驱动器330和340的驱动脉冲关联的来自LD1(蓝色)的蓝紫色激光束370和来自LD2(红色)的红色激光束380照射光盘100和基板52(回转台50),接收反射光,并且将与反射光强度变化关联的信号发送到射频放大器集成电路350。
射频放大器集成电路350放大来自光学拾取单元20的信号,生成伺服信号和数据信号,并且将这些信号发送到伺服控制器360和信号处理单元30。
伺服控制器360从射频放大器集成电路350接收伺服信号,将伺服信号转换成驱动器驱动信号和主轴电机驱动信号,将驱动器驱动信号发送到光学拾取单元20,并且将主轴电机驱动信号发送到主轴电机60。
主轴电机60从伺服控制器360接收主轴电机驱动信号,并且在垂直于包括记录层(记录表面)的平面的延伸方向的轴线上旋转设置在回转台50上的光盘100。将注意到,如果转速是每单位时间在导槽59中具有固定行程的恒定线速度,则它在预定范围内变化。当然可以使用具有固定的旋转速率的恒定角速度(CAV)。
图6显示了光学拾取头部单元(OPU)的详细结构。
OPU(光学拾取头部单元)20至少具有:输出具有400至410(中心波长为405)nm(纳米)的波长的蓝紫色激光束的激光二极管(蓝色LD)LD1、输出具有640至680(中心波长为655)nm(纳米)的波长的红色激光束的激光二极管(红色LD)LD2、第一和第二偏振光束分裂器(PBS)PBS1和PBS2、第一和第二四分之一波长板(QWP)QWP1和QWP2、第一和第二准直透镜(CL)CL1和CL2、物镜(OL)、全息光学元件(HOE)、蓝紫色光(LD1)光检测器集成电路(蓝色光PDIC)、红色光(LD2)光检测器集成电路(红色光PDIC)PDIC 2、光栅(GT)、二向色棱镜(DP)、准直透镜(CL2)致动器(CL-ACT)和物镜致动器(OL-ACT)。
蓝紫色激光器LD1是输出具有405nm中心波长的蓝紫色激光束的半导体激光元件,并且其发出用于在光盘100的记录层(记录膜)上记录数据和再现来自记录层的数据的激光束。蓝紫色激光器LD1连接到如图5所示的数据记录和再现装置的激光驱动器(LDD1)330。
PBS 1传输来自蓝紫色激光器LD1的入射光,并且反射反射光,其偏振面从入射光的偏振面(从(光盘100的)记录层120)旋转90度。
QWP 1传输来自蓝紫色LD1激光器的入射光,并且将线偏振光转换成圆偏振光。此外,其传输来自(光盘100的)记录层120的反射光并且将圆偏振光转换成线偏振光。因此,来自(光盘100的)记录层120的反射光转变成线偏振光,其具有的偏振面与入射光的偏振面相差90度。例如,当入射光是P偏振光时,反射光是S偏振光。
准直透镜CL1将来自蓝紫色激光器LD1的入射光转换成大体上平行的光。
物镜OL将来自蓝紫色激光器LD1的激光束会聚在光盘100的记录层120上,该激光束是通过准直透镜CL1传输的准直光。
二向色棱镜DP传输来自蓝紫色激光器LD1的入射光并且反射来自红色激光器LD2的入射光。
红色激光器LD2是具有例如655nm的波长的半导体激光器,并且其发出跟踪伺服激光束,该跟踪伺服激光束控制物镜OL在光盘100的径向方向上(平行于记录表面)的位置,其方式使得,通过物镜OL会聚在光盘100的记录表面上的激光束的光斑的中心与(在基板52上的)导槽59的中心重合。
如参考图5描述的一样,红色激光器LD2连接到数据记录和再现装置10的激光驱动器LDD2。
光栅GT衍射来自红色激光器LD2的红色激光束,以分成三个光束。被物镜OL会聚的三个分开的光束,跟踪在光盘100的记录层120上的导槽59。
PBS2传输来自红色激光器LD2的入射光并且反射来自(回转台50的)基板52的包含由导槽59产生的强度变化的分量的反射光,该反射光的偏振面从入射光的偏振面旋转90度。
QWP2传输来自红色激光器LD2的入射光并且将线偏振光转换成圆偏振光。此外,其传输来自(回转台50的)基板52的红色激光器LD2的反射光并且将圆偏振光转换成线偏振光。因此,可以提供具有与入射光的偏振面相差90度的偏振面的线偏振光。例如,如果入射光是P偏振光,则反射光是S偏振光。
准直透镜CL2将从红色激光器LD2发出的光转换成大体上平行的光。
全息光学元件(HOE)传反射光(光通量)并且以预定角度在反射光(光通量)的预定区域衍射光(光通量)分量,通过在光盘100的记录层120上反射从蓝紫色激光器LD1发出的激光束(光通量)而获得该反射光。
蓝紫色光光检测器PDIC1从全息光学元件接收蓝紫色激光束,产生与被接收的光的量相关联的电流,利用设置在其中的(内置的)电流-电压转换电路将电流转换成电压,并且输出转换电压。
红光光检测器PDIC2接收被PBS2反射的红色激光束,产生与所接收的光的量相关联的电流,利用设置在其中的(内置的)电流-电压转换电路将电流转换成电压,并且输出转换电压。
准直透镜致动器CL-ACT产生推进力(thrust)(驱动准直透镜CL2),该推进力用以在光轴方向(焦点方向)上沿着CL2的光轴方向移动准直透镜CL2的位置,使得从物镜OL射出的红色激光束的会聚点可以在基板52(回转台50)上具有最小的光点直径。
物镜致动器OL-ACT产生推进力(驱动物镜OL),该推进力用以在光轴方向(焦点方向)上沿着物镜的光轴方向移动物镜OL的位置,使得从物镜OL射出的蓝紫色激光束的会聚光点和红色激光束的会聚光点中的每个可以分别在光盘100的记录层120和回转台50的基板52上具有最小的光点直径。结果,可以实现焦点控制,用于控制物镜OL的位置,使得从物镜OL射出的蓝紫色激光束的会聚光点和红色激光束的会聚光点中的每个可以分别在记录层120和基板52上具有最小的光点直径。用于蓝紫色激光束和红色激光束的各自的会聚光点的焦点控制过程将稍后被详细描述。
此外,物镜致动器OL-ACT控制物镜OL的位置(驱动物镜OL),使得从物镜OL射出的红色激光束可以在垂直于回转台50的基板52上的导槽59(记录轨道)的方向(径向方向)上移动。结果,可以实现跟踪控制,用于控制物镜OL的位置,使得从物镜OL射出的红色激光束的会聚光点的中心可以与由在基板52上的导槽59导致的光强上的变化的中心重合。
现在将参考图5、图7A和7B描述记录数据时的数据记录和再现装置的操作的实例。
用户数据记录指令和作为记录目标的数据从未示出的主机装置(例如个人电脑(PC))或者记录器装置发送,并且它们被通过接口40提供到信号处理单元30。
信号处理单元30根据所接收的记录指令开始数据记录过程。
首先,信号处理单元30发送驱动信号到用于(蓝紫色激光二极管)LD1的激光驱动器(LDD1)330和用于(红色激光二极管)LD2的激光驱动器(LDD2),并且利用再现功率点亮蓝紫色激光器LD1和红色激光器LD2。然后,信号处理单元30发送控制信号到伺服控制器360。
伺服控制器360发送旋转驱动信号到主轴电机60并且以预定旋转次数来旋转回转台50(以及通过夹持器70固定在回转台50的间隔件部55上的光盘100)。
信号处理单元30发送焦点搜索控制信号到伺服控制器360。
伺服控制器360根据所发送的焦点搜索控制信号来执行在焦点方向上的相对于准直透镜致动器CL-ACT的简单振荡驱动。
由于当红色激光束380会聚在包括回转台50的基板52上的导槽59的层上时,根据准直透镜CL2的往复运动而进入物镜OL的红色激光束的光通量的平行度具有变化,因此,经过承受简单振荡驱动的准直透镜CL2的由物镜OL会聚的红色激光束380的会聚光点的大小(会聚光点直径)发生变化。
红色光光检测器PDIC2会聚红色激光束380的位于包括导槽59的层上的反射光。
红色光检测器PDIC2基于(红色激光束的)反射光的量产生电流,将电流转换成电压并且将电压提供到射频放大器集成电路350。
射频放大器集成电路350基于预定计算从接收的电压信号中产生红色激光束的焦点误差信号,并且把这个信号发送到伺服控制器360。
当输入的焦点误差信号几乎变为零的时候,伺服控制器360将相对于准直透镜致动器CL-ACT的驱动从简单谐和振荡驱动转换成基于焦点误差信号的驱动,并且其引导红色激光束的焦点到包括导槽59的层上。也就是说,准直透镜CL2的位置被控制,其方式使得,红色激光束380在包括导槽59的层上形成最小的光点。
在准直透镜CL2的位置被控制使得红色激光束380可以在导槽59上形成最小光点的情况下,伺服控制器360引导蓝紫色激光束370的焦点到目标记录层120(在单层的情况下)或者在光盘100的记录层中的记录层120-1、…、120-N-1和120-N中的任一个上。关于蓝紫色激光束370的焦点,当物镜致动器OL-ACT由射频放大器集成电路350基于从蓝紫色光光检测器PDIC1提供的电压信号(基于反射光的量而产生的电流被转换成电压,像红色激光束一样)而产生的焦点误差信号所驱动时,物镜OL的焦点可以被引导到目标记录层120(120-1、…、120-N-1或者120-N)。当然,如图7A所示,在由单个记录层构成光盘的情况下,焦点被引导到这个记录层。如图7B所示,当设置多个记录层时,焦点被引导到在记录层120-1、…、120-N中的任意目标层。
将注意到,关于上文描述的操作,构造沿焦点方向在每个准直透镜CL2(红色激光束)和物镜OL(蓝紫色激光束)上执行反馈控制的伺服系统。但是,当保护层1的厚度如上文中描述的那样是大体上固定的并且厚度的均匀度是大体上一致时,红色激光束的使用准直透镜CL2在焦点方向上的反馈控制可以被省略。
在沿焦点方向的每个准直透镜CL2(红色激光束)和物镜OL(蓝紫色激光束)的引导被完成之后,伺服控制器360引导(执行跟踪)红色激光束380至由基板52(回转台50)的导槽59限定的轨道。也就是说,伺服控制器360通过使用由射频放大器集成电路350基于从红色光光检测器PDIC2提供的电压信号而产生的跟踪误差信号来驱动物镜致动器OL-ACT,在(光盘100的)径向方向上移动物镜OL的位置,使得红色激光束380的会聚光点的中心可以与导槽59的中心(轨道中心)重合,并且引导红色激光束380进入在轨(on-track)状态。
随后,信号处理单元30在从红色光光检测器PDIC2提供的电压信号中读取数据信号(其由射频放大器集成电路350作为数据信号分量而输出),并且再现当前的地址(关于地址的数据信号从来自PDIC2的输出获得,以获得地址)。
当获得的地址与目标地址不同时,信号处理单元30发送轨道跳转控制信号到伺服控制器360,用于对应于当前地址和目标地址之间的差别的轨道的轨道跳转。已经接收了轨道跳转控制信号的伺服控制器360发送驱动脉冲到物镜致动器OL-ACT,用于移动物镜OL到期望的轨道并且在期望的轨道上会聚红色激光束380。将注意到,物镜OL也将会聚在任意记录层120(120-1、…、或者120-N)上的蓝紫色激光束370移动到大体上相同的轨道。
当物镜OL会聚的激光束已经通过聚焦或者跟踪到达(已经被会聚在)目标地址(轨道)的事实可以从来自红色光光检测器PDIC2的输出的再现中得到证实时,信号处理单元30发送一系列记录数据到激光驱动器LDD1(用于蓝紫色激光器LD1)。
激光驱动器LDD1产生与所接收的系列记录数据相关联的驱动脉冲,并且发送所产生的驱动脉冲到蓝紫色激光器LD1以执行脉冲驱动。来自蓝紫色激光器LD1的脉冲光通过物镜OL应用到光盘100的记录层120(120-1、…、或者120-N)以形成与该系列记录数据相关联的记录标记。用这种方式,记录目标数据可以被记录(存储)在光盘100的记录层120(120-1、…、或者120-N)上。
现在将参考图5、图7A和7B描述数据再现时的数据记录和再现装置的操作的实例。
用于用户数据(被记录数据)的再现指令从未示出的主机装置(例如个人电脑(PC))或者记录器装置发出并且经由接口40发送到信号处理单元30。
信号处理单元30根据所接收的再现指令开始数据再现过程。
首先,信号处理单元30发送驱动信号到用于(蓝紫色激光二极管)LD1的激光驱动器(LDD1)330和用于(红色激光二极管)LD2的激光驱动器(LDD2)340,并且利用再现功率点亮蓝紫色激光器LD1和红色激光器LD2。
伺服控制器360发送旋转驱动信号到主轴电机60并且以预定的旋转次数来旋转回转台50(以及通过夹持器70固定在回转台50的间隔件部55上的光盘100)。
信号处理单元30发送焦点搜索控制信号到伺服控制器360。
伺服控制器360根据所发送的焦点搜索控制信号来执行沿焦点方向的相对于准直透镜致动器CL-ACT的简单振荡驱动。
由于当红色激光束380会聚在包括回转台50的基板52上的导槽59的层上时根据准直透镜CL2的往复运动而进入物镜OL的红色激光束的光通量的平行度具有变化,所以经过承受简单振荡驱动的准直透镜CL2的由物镜OL会聚的红色激光束380的会聚光点的大小(会聚光点直径)发生变化。
红色激光束380的位于包括导槽59的层上的反射光会聚在红色光光检测器PDIC2上。
红色光检测器PDIC2基于(红色激光束的)反射光的量产生电流,将电流转换成电压并且将电压提供到射频放大器集成电路350。
射频放大器集成电路350基于预定计算从接收的电压信号中产生红色激光束的焦点误差信号并且把这个信号发送到伺服控制器360。
当输入的焦点误差信号几乎变为零时,伺服控制器360将相对于准直透镜致动器CL-ACT的驱动从简单谐和振荡驱动转换成基于焦点误差信号的驱动,并且其引导红色激光束的焦点到包括导槽59的层上。也就是说,准直透镜CL2的位置被控制,其方式使得,红色激光束380在导槽59上形成最小的光点。
伺服控制器360将蓝紫色激光束370的焦点连续地引导到光盘100上的目标记录层120(在单个的层的情况下)或者记录层120-1、…、120-N-1和120-N(在多个层的情况下)中的任何一个上。
此时,关于蓝紫色激光束370的焦点,当物镜致动器OL-ACT由射频放大器集成电路350基于从蓝紫色光光检测器PDIC1提供的电压信号(被基于反射光的量而产生的电流被转换成电压,像红色激光束一样)而产生的焦点误差信号所驱动时,物镜OL的焦点可以被引导到目标记录层120(120-1、…、120-N-1或者120-N)。也就是说,如图7A所示,在由单个记录层120构成光盘的情况下,焦点被引导到这个记录层上。如图7B所示,当设置多个记录层时,焦点被引导到在记录层120-1、…、120-N中的任意目标层上。
在完成了所有光束的焦点的引导之后,伺服控制器360使得(执行跟踪)红色激光束380到达由导槽59限定的轨道。也就是说,伺服控制器360根据由射频放大器集成电路350产生的跟踪误差信号,通过使用从红色光光检测器PDIC2发送的电压信号,而驱动物镜致动器OL-ACT,并且引导红色激光束380到导槽59的轨道。
随后,信号处理单元30读取由射频放大器集成电路基于从红色光光检测器PDIC2提供的电压信号而产生的数据信号,并且再现当前的地址。
当目标地址不同时,信号处理单元30向伺服控制器360发送轨道跳转控制信号,轨道跳转控制信号用于对应于当前地址和目标地址之间的差的轨道。伺服控制器360向物镜致动器OL-ACT发送基于轨道跳转控制信号的驱动脉冲并且在期望的轨道上移动红色激光束380。
此外,通过相同物镜OL施加的蓝紫色激光束370同样经受跟踪运动。
蓝紫色光光检测器PDIC1将基于在光盘100的记录层120(120-1、…、或者120-N)上反射蓝紫色激光束370时获得的反射光的量的电流转换成电压并且将该转换电压提供到射频放大器集成电路350。
射频放大器集成电路350基于预定计算从所接收的电压信号中产生蓝紫色激光束370的跟踪误差信号并且将所产生的信号发送到伺服控制器360。
跟踪误差信号是例如从记录层120(120-1、…、或者120-N)上所记录的标记串中产生的差分相位检测(DPD)信号或者推挽信号(push pullsignal)。
在确定了蓝紫色激光束370的会聚光点已经到达目标地址或者接近目标地址的轨道(由会聚光点跟踪的轨道已经到达目标地址或其附近)之后,信号处理单元30将用于使得导槽59与伺服分离的控制信号发送到伺服控制器360。
伺服控制器360将相对于物镜致动器的驱动从基于红色激光束380的跟踪误差信号的驱动转换成基于蓝紫色激光束370的跟踪误差信号的驱动,并且其引导蓝紫色激光束370到位于记录层120(120-1、…、或者120-N)上的所记录的轨道。
随后,信号处理单元30读取由射频放大器集成电路基于从蓝紫色光光检测器集成电路发送的电压信号产生的数据信号并且再现蓝紫色激光束370已经引导所到达的记录层120(120-1、…、或者120-N)的当前地址。
关于蓝紫色激光束370,当目标地址不同时,信号处理单元30向伺服控制器360发送轨道跳转控制信号,用于物镜OL的轨道跳转,该轨道跳转用于对应于当前地址和目标地址之间的差别的轨道。
伺服控制器360基于轨道跳转控制信号向物镜致动器OL-ACT发送驱动脉冲并且移动蓝紫色激光束370到期望的轨道。
信号处理单元30确认,目标地址已经到达并且从记录层120(120-1、…、或者120-N)开始数据再现。
用这种方式,数据记录和再现装置可以从任意记录层120(120-1、…、或者120-N)再现数据。
图8A和8B是分别示出了数据记录和再现装置的回转台的夹持部的实例的示例性的图,并且图8C显示了根据实施方式的光盘(记录介质)的具体的形状。
虽然图2A、2B、3A、3B、4A和4B分别显示了光盘100的详细的横截面,但是光盘100在中心部具有大体上圆形的开口部(中心孔)130,如图8C所示。开口部130的直径为例如15mm。开口部130具有例如半圆形的凹口(定位结构)133,该凹口133在位于圆周上的一个任意位置处限定了沿开口部130的法线方向的一条直线。半圆形的直径为例如2mm。
主轴电机60的夹持部62(其与从回转台50的基板52伸出的旋转轴51和间隔件部55整体形成)具有(例如)如图8A和8B所示的圆锥(圆锥体)的形状,并且它具有凸起(突出)部65,该凸起(突出)部65的一部分具有半圆形横截面。凸起(突出)部65的半圆形横截面的直径大体上与光盘100的半圆形凹口的尺寸相同。
夹持部62形成为,可弹性地上下移动,并且光盘100被夹持器70压紧在夹持部62上,并固定在一定高度,其中,光盘100的开口部130的直径变得大体上与夹持部62的圆锥部的横截面圆的直径(当圆锥被在相同高度处切开时的直径)相等。因此,能够基本上避免在光盘100被夹持器70和夹持部62固定的情况下执行每次夹持时光盘100的偏心量不同。将注意到,由于间隔件部55设置到主轴电机60的旋转轴61或者回转台50的中心轴51在中心处伸出的回转台50的基板52上,因此光盘100被夹持器70固定到间隔件部55上同时在其本身和基板52(回转台50)之间保持预定的间隙。
此外,当夹持部62的具有半圆形横截面的凸起部65被安装在光盘100的开口部130的半圆形凹口133中时,能够避免,当被固定到回转台50(间隔件部55)时,光盘100在旋转方向上移动,以及避免在光盘100(回转台50)的旋转或者停止时的空转。
图9A显示了不对称设置的实例,其中,光盘100的回转台的夹持部的定位结构(凹口)133和回转台50的夹持部62的凸起部65设置在例如三个位置处,并且当光盘100被翻转时,光盘100不能被附装到间隔件部55上,而图9B是示出光盘100的实例的示例性的图。
图10A、10B和图10C分别显示了回转台和光盘的定位结构的另一个实施方式。
类似于图8C所示的实例,光盘100在其中心部分具有圆形开口部130。开口部的直径为例如15mm。稍后描述的定位销孔135设置在开口部130的附近。定位销孔135的直径为例如大约2mm(图10C)。
主轴电机60的夹持部62(其与从回转台50的基板52伸出的旋转轴51和间隔件部55整体形成)具有圆锥形状,如图10A和10B所示。此外,定位销66设置到夹持部62(回转台50)上。定位销的直径为例如2mm,并且这个销的高度大于间隔件部55和光盘100的厚度的和,并且为例如4mm。
夹持部62弹性地上下移动,并且光盘100被夹持器70压紧在夹持部62上,并固定在一高度处,其中,光盘100的开口部130的直径变得大体上与夹持部62的圆锥部分的横截面的横截面圆的直径(当圆锥被在相同高度处切开时的直径)相等。因此,能够基本上避免,在光盘100被夹持器70和夹持部62固定的情况下每次执行夹持时光盘100的偏心量不同。将注意到,由于间隔件部55设置在回转台50的基板52上(主轴电机60的旋转轴61或者回转台50的中心轴51在中心处伸出),因此光盘100被夹持器70固定到间隔件部55上,同时保持其本身和基板52(回转台50)之间的预定间隙。
此外,当夹持器部62的定位销66插入光盘100的定位销孔135中时,在将光盘100固定到回转台50时的旋转方向的位置被固定具有给定关系。将注意到,定位销孔135的直径设定为大体上等于或者稍微大于定位销66的直径,例如,大于其数个或者数十个微米(microns)。结果,能够避免,当固定到回转台50时,光盘100在旋转方向上的移动以及在旋转或者停止时的空转。
图11显示了设置到回转台50的基板52上的伺服结构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代替导槽)的实例。
在图1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回转台50的基板52具有至少一个伺服标记(servo mark)152,可以利用结合图8B或者图9B描述的导槽59替代该伺服标记152。伺服标记152由预成型凹坑串形成,该成型凹坑串离散地布置在轨道153上的圆周方向上,该轨道153同心地设置有例如0.64μm的轨道间距。轨道153的形状(布置)可以是螺旋形式,像导槽59一样。
优选的是,在轨道延伸方向上的扇区单元中布置伺服标记152,并且设定一个扇区具有例如大约2K(kilo=103)字节。期望的是,将轨道153在径向方向上分成区域并且固定每个轨道的伺服标记152的数量。在图11所示的实例中,为了简明,区域的数量是6(Z0至Z5),但是区域的数量例如大约10至30(Z0、…、Zn-1和Zn)是优选的。
在伺服标记152处,通过预成型凹坑(预成型凹坑串)获得伺服信号,并且这个信号用作到达轨道153的中心的引入(lead-in)信号。在其中伺服标记152没有出现在轨道153上的区域中,在先前跟踪的伺服标记152处的伺服信号被保持,以跟踪轨道153。用户数据记录在没有伺服标记152的区域中。
此外,像图9A和图9B所示的实例一样,当光盘100的定位销孔135和回转台50的夹持部62的销66被设置在例如三个位置处并且采用不对称布置使得当光盘100翻转时光盘100不能被附装到间隔件部55上(见图1A和1B),由此能够防止光盘100以倒转状态放置到回转台50上。
将注意到,如图8A、图8B和图8C或者图9A和图9B所示,可以通过向回转台50的夹持部62提供具有半圆形横截面的凸起部65或者定位销66而避免光盘100和回转台50在旋转方向上的位移,但是,当在记录期间光盘100被暂时移开并且置于另一装置时,导槽59和轨道153的开始位置可能发生位移,除非根据每个装置(数据记录和再现装置10)确定回转台50的基板52上的导槽59与凸起部65或者定位销66之间的位置关系。
因此,凸起部65或者定位销66必须相对于导槽59的开始位置固定而不管光盘100是被移开还是被重新放置,从而不在基板52(回转台50)上的导槽59与轨道153的开始位置之间位移。
基于这种背景,如图8A、图8B和图8C或者图9A和图9B所示,基板52(回转台50)上的导槽59的开始位置和凸起部65或者定位销66被放置在相同旋转角度上(在径向方向的相同直线上),作为导槽59的开始点59-1。结果,通过凸起部65和半圆形133或者定位销孔135和定位销66的对齐,使得光盘100相对于导槽59在旋转方向上的位置关系变成恒定地固定。
将注意到,图8B和图8C或者图9A和图9B分别显示了导槽59和凹口133之间的位置关系,而图9A和图9B分别显示了导槽59和定位销孔135之间的位置关系,但是,通过以完全相同方式设定夹持部62的凸起部65和导槽59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预期具有相同效果。此外,通过导槽59和定位销孔135的未示出的结合,可以同样预期具有相同效果。
另一方面,当设置图9A和图9B所示的凹口133(定位销孔135)时,基板52(回转台50)上的导槽59的开始位置和凸起部65中的一个(或者一个定位销66)可以放置在相同旋转角度上(位于径向方向上的相同直线上),作为导槽59的开始点59-1。
图12显示了设置在回转台50的基板52上的伺服标记的布置的特征的另一个实例。
在图12中,能够代替图8B或者图9A所示的导槽59的伺服标记252或图11所示的伺服标记由预成型凹坑串形成,其方式使得,由伺服标记252在圆周方向上离散地分割的扇区的数量在轨道153上的每个区域154中变成奇数(伺服标记的数量也是奇数),轨道153同心地设置有例如0.64μm的轨道间距。将注意到,轨道153的形状(布置)可以是像导槽59一样的螺旋形。
当在每个区域中伺服标记252(以及扇区)的数量是奇数时,光盘100的每圈上具有类似位置关系的伺服标记的布置的出现因数(factors ofemergence)可以减小。例如,当由伺服标记252的预成型凹坑指示的读取错误发生时,可基本防止在随后读取目标伺服标记252时错误地读出在例如旋转对称位置的伺服标记数据。也就是说,例如,当伺服标记252的预成型凹坑的读取错误发生并且不能获得伺服信号时,可以减少获取伺服信号所需的时间。
而且,作为实质上消除回转台50(基板52)和光盘100的轨道上的导槽或伺服标记的位移的方法,存在一种转移,即,将导槽或者伺服标记格式化到光盘100的记录层120(120-1、…、或者120-N)上。例如,这个方法可以通过如下实现:使用红色激光束(来自LD2)跟踪回转台50(基板52)上的导槽或者伺服标记并且使用蓝紫色激光束(来自LD1)写到记录层120(120-1、…、或者120-N)上。
也就是说,当在光盘100的记录层120(120-1、…、或者120-N)上记录数据之前,在记录层的整个表面上执行格式化,并且改变控制,以防止在基板52(回转台50)上的导槽或者伺服标记中的数据在随后的数据记录时被读出(使用),从而容易地实现该方法。
在格式化后的光盘100上,当在光盘100的记录层120(120-1、…、或者120-N)上记录数据或者再现来自记录层的数据时,可以使用在转移到记录层的导槽或者伺服标记中的数据,利用蓝紫色激光束,执行跟踪伺服。也就是说,在格式化后的光盘100上,基于形成在光盘的记录层上的伺服数据(导槽或者伺服标记)形成光盘100的记录层上的每个轨道,回转台50(基板52)和光盘100的记录开始位置之间的位置关系不再影响各个轨道的形成。
根据前述的实施方式,在制造光盘时,特别是具有大约100至数百微米的厚度的柔性盘,由于伺服数据(导槽或者伺服标记)不必须形成在记录层上,光盘的生产率可以得以提高(在生产时的成品率可以提高)。将注意到,当根据每个(单一)盘而不同的导槽的形状的均匀度(变化量)实质上消除时,盘的质量可以提高。此外,盘的同质性也可以极大地提高。
此外,根据前述的实施方式,光盘(柔性盘)的制造成本可以显著减少。
将注意到,由于当盘的旋转和停止时的空转被抑制,所以,即使例如当根据前述实施方式的具有导槽与记录层分离的结构的光盘在记录期间从数据记录和再现装置中移开,也可消除导槽和(被记录的)轨道在旋转方向上的位移。
图13显示了利用该实施方式的光盘(特别是具有大约100至数百微米的厚度柔性盘)的处理的应用实例。
例如,当光盘100具有三至五个层并且每个盘的记录容量是100G(giga=109)字节时,在盒(外壳)1000中容纳任意数量的光盘100-1、100-2、…、100-N-1和100-N(N是正整数)使得总的记录容量超过1T(tera=1012)字节。通过间隔件191-1、…、191-N-2和191-N-1防止各光盘的记录表面相互接触。
如图13所示,当光盘容纳在盒1000中并且数据被记录在任意光盘上时,无需非常顾虑,例如,当用户附装或者卸下单个(一个)光盘10或者光盘的翻转和附装时,可能发生的指纹的粘附以及其它情况。
将注意到,在实际使用已经具有的各种技术可以用作更换盘或者访问光学拾取单元(OPU)的方法。
虽然已经描述了特定实施方式,但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以实例方式呈现,并且不意图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实际上,被在这里描述的新颖的实施方式可以以各种其它形式实现。此外,这里描述的实施方式的形式可以具有各种省略、代替和变化,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意欲覆盖这些形式或变化,它们将落入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内。

Claims (11)

1.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回转台(50),所述回转台被构造成,沿一平面而旋转包括记录层的记录介质,所述记录层的表面在所述平面上延伸;
伺服数据提供机构(10),所述伺服数据提供机构被构造成,设置在所述回转台的面向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记录层的表面上,并且提供伺服数据,所述伺服数据用于在所述记录介质上记录数据或者复制来自所述记录介质的数据;以及
记录和再现模块(20),所述记录和再现模块被构造成,利用来自所述记录介质的相对于所述回转台的相反侧的具有第一波长的光和具有第二波长的光而照射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记录层,所述具有第二波长的光不同于所述具有第一波长的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第一波长的光和所述具有第二波长的光中的一种光聚焦到所述伺服数据提供机构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第一波长的光和所述具有第二波长的光中的另一种光聚焦到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记录层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记录和再现单元进一步包括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将所述具有第一波长的光和所述具有第二波长的光中的一种光聚焦到所述回转台的所述伺服数据提供机构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记录和再现单元进一步包括第二透镜,所述第二透镜聚焦将已经通过所述第一透镜的所述具有第一波长的光和所述具有第二波长的光中的另一种光聚焦到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记录层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转台进一步包括定位件,所述定位件设定所述记录介质和所述回转台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伺服数据提供机构形成具有螺旋形状,从所述回转台的中心附近延伸到外周缘。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伺服数据提供机构形成具有同心形式,从所述回转台的中心附近延伸到所述外周缘。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伺服数据提供机构从所述回转台的中心附近径向地布置,沿着延伸穿过所述回转台的中心的径向线而对齐。
10.一种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包括:
覆盖层(110),所述覆盖层被构造成,使得具有两种不同波长的光传输通过;以及
记录层(120(120-1,…,120-N)),所述记录层被构造成,设置在所述覆盖层的一个表面上,并且利用具有所述两种波长中的一种波长的光而将数据记录在所述记录层上,
其特征在于,当在所述记录层上记录所述数据时,所述覆盖层和所述记录层使得具有所述两种波长中的另一种波长的光传输通过,用于聚焦和跟踪控制。
11.一种在记录介质上记录数据的记录方法,所述记录介质包括:
覆盖层,所述覆盖层使得具有两种不同波长的光传输通过;以及
记录层,所述记录层设置在所述覆盖层的一个表面上,并且利用具有所述两种波长中的一种波长的光将数据记录在所述记录层上,
其特征在于,使用已传输通过所述覆盖层和所述记录层的具有所述两种波长中的另一种波长的光来读取由旋转所述记录介质的旋转装置所保持的伺服数据,并且使用所述一种光将数据记录在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记录层上。
CN2012103646863A 2012-01-30 2012-09-26 电子装置、记录介质以及记录和再现方法 Pending CN10322695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17311A JP5275483B2 (ja) 2012-01-30 2012-01-30 電子機器、記録媒体及び記録再生方法
JP2012-017311 2012-01-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26955A true CN103226955A (zh) 2013-07-31

Family

ID=468262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646863A Pending CN103226955A (zh) 2012-01-30 2012-09-26 电子装置、记录介质以及记录和再现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194903A1 (zh)
EP (1) EP2620943A2 (zh)
JP (1) JP5275483B2 (zh)
CN (1) CN103226955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62732A (ja) * 1988-08-29 1990-03-02 Toyobo Co Ltd 光記録検出装置
JPH0831125A (ja) * 1991-04-26 1996-02-02 Hitachi Maxell Ltd 光学的トラッキング機能を備えた情報記録再生装置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る情報記録媒体
US20050013236A1 (en) * 2003-07-15 2005-01-20 Sharp Kabushiki Kaisha Optical disk and optical disk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device
JP2008065928A (ja) * 2006-09-08 2008-03-21 Hitachi Maxell Ltd 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CN101916571A (zh) * 2009-03-27 2010-12-15 索尼公司 光照射设备和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85233B2 (ja) * 1986-06-27 1994-10-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半導体レ−ザ−光源装置
JP2802310B2 (ja) * 1990-06-15 1998-09-24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光学式ディスクの記録装置
JP2000011447A (ja) * 1998-06-17 2000-01-14 Toshiba Corp 情報記憶媒体および情報記憶媒体記録再生装置
JP5116878B2 (ja) * 2009-07-10 2013-01-09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ガイド層分離型の光ディスク、光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及びトラッキング制御方法
JP5621227B2 (ja) * 2009-08-26 2014-11-12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情報装置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
JP2013020660A (ja) * 2011-07-07 2013-01-31 Sony Corp 光ディスク装置、位置制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62732A (ja) * 1988-08-29 1990-03-02 Toyobo Co Ltd 光記録検出装置
JPH0831125A (ja) * 1991-04-26 1996-02-02 Hitachi Maxell Ltd 光学的トラッキング機能を備えた情報記録再生装置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る情報記録媒体
US20050013236A1 (en) * 2003-07-15 2005-01-20 Sharp Kabushiki Kaisha Optical disk and optical disk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device
JP2008065928A (ja) * 2006-09-08 2008-03-21 Hitachi Maxell Ltd 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CN101916571A (zh) * 2009-03-27 2010-12-15 索尼公司 光照射设备和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620943A2 (en) 2013-07-31
US20130194903A1 (en) 2013-08-01
JP2013157057A (ja) 2013-08-15
JP5275483B2 (ja) 2013-08-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435249B2 (ja) 光学ヘッド装置およびレンズ
US7869330B2 (en) Optical dis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producing information
JP2004335010A (ja) ホログラム記録媒体およびホログラム記録再生方法
JPWO2008081859A1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光ディスク装置、複合カップリングレンズ、複合プリズム、及び光情報機器
US7936657B2 (en) Apparatus for initializing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optical disc, and initialization reference plate
TWI269288B (en) Optical pickup and disc drive apparatus
US20120196077A1 (en)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and production method for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CN100397509C (zh) 光拾取器和光盘装置
CN100559481C (zh) 物镜装置、光学拾取装置以及光盘驱动装置
US20120281513A1 (en) Recording apparatus, recording method, and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US7924682B2 (en) Unit to remove crosstalk in multi-layered disk, optical pickup including the unit, and optical recording and/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optical pickup
CN101521028A (zh) 光学拾取设备以及记录再生装置
CN102456365A (zh) 光学记录介质及其制造方法以及记录设备
CN101030393B (zh) 全息存储介质
CN103226955A (zh) 电子装置、记录介质以及记录和再现方法
US8503281B2 (en) Optical recording disc and method for recording or reading data on the optical recording disc
JP4537616B2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JP2000030299A (ja) 記録媒体およびこれに適した情報記録再生装置に適用可能な光ヘッド装置
JP2010073229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JPH1027353A (ja) 光学記録媒体の記録及び/又は再生装置とこれに用いられる光学ピックアップ
JP2006331475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光学的情報再生装置ならびに光学的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EP1899964A1 (en) Universal numerical disc of optically readable type
JP4368542B2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光ディスク装置
US8614936B2 (en) Pickup head,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thod and reproducing method
CN101320575B (zh) 记录介质、再现设备、及制造记录介质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