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19130B - 磁性零件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磁性零件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19130B
CN103219130B CN201210572895.7A CN201210572895A CN103219130B CN 103219130 B CN103219130 B CN 103219130B CN 201210572895 A CN201210572895 A CN 201210572895A CN 103219130 B CN103219130 B CN 10321913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core portion
magnetic core
bobbin
par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57289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19130A (zh
Inventor
关口邦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d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mid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da Corp filed Critical Sumid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2191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191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191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1913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H01F27/26Fastening parts of the core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the core on casing or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H01F27/245Magnetic cores made from sheets, e.g. grain-orient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0Fastening or 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7/00Fixed inductances not covered by group H01F17/00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sulating Of Coils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And 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磁性零件及其制造方法,在制造磁性零件时,能够省略将构成叠片磁芯部的板状磁性体彼此间粘接的粘接工序,并且,抑制由于导线的紧固力而使板状磁性体变形的情况;该磁性零件具有磁性零件主体,该磁性零件主体至少包括:两个以上的磁性单元以及第一连接磁芯部和第二连接磁芯部;该磁性单元包括:收容将多个板状磁性体堆叠而成的叠片磁芯部的绕线管、设置在该绕线管外周面上的绕线部、以及将绕线部的外周面覆盖的耐热性绝缘片;磁性零件主体的外表面整体被清漆层覆盖,并且,在堆叠体中的位于绕线部内周侧的部分(CL)中,构成堆叠体的一个板状磁性体的一面和与该一个板状磁性体邻接配置的另一个板状磁性体的一面在略整个面上直接接触。

Description

磁性零件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磁性零件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电抗器的典型性基本结构的一例,可以举出作为主要部分而具有磁芯和一对筒状部件(绕线管)的结构,其中,上述磁芯是通过适当地组合两个以上的叠片磁芯部而形成且呈“口”字状,上述叠片磁芯部由将多个板状磁性体堆叠而成的堆叠体构成,上述一对筒状部件将构成该磁芯的叠片磁芯部包围并且相互平行地配置(例如专利文献1~3等)。
另一方面,还提出了下述那样的电抗器,即,以材料、工时的减少等为目的,隔着片状的绝缘物直接对叠片磁芯部卷绕导线而不使用绕线管的电抗器(专利文献3)。在专利文献3记载的技术中,由于叠片磁芯部通过隔着卷绕在其外周上的片状绝缘物直接卷绕的导线而被紧固,因此,不需要进行构成叠片磁芯部的板状磁性体彼此间的粘接作业。因此,能够谋求生产工时的减少。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注册第3119580号(图4等)
专利文献2:日本公报、特开2006-351662号(图6、第0013段等)
专利文献3:日本公报、特开2006-13294号(图1~5、第0007~0011、0022段等)
发明内容
但是,对于具有上述结构的电抗器,例如为了减少板状磁性体内产生的涡流而抑制损失,并且将电抗器利用于在高频下进行工作的用途中,优选使用厚度为30μm~150μm左右的极薄的板状磁性体(例如硅钢板等)。但是,该情况下,板状磁性体会因为被卷绕的导线的紧固力而发生变形。其结果是,作为电抗器无法得到与设计参数相符的性能。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作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造时能够省略将构成叠片磁芯部的板状磁性体彼此间粘接的粘接工序,并且也能够抑制由于被卷绕的导线的紧固力而使板状磁性体发生变形的情况的磁性零件及其制造方法。
上述课题通过以下的本发明而实现。即,
本发明的磁性零件的特征在于:具有磁性零件主体,上述磁性零件主体至少包括:两个以上的磁性单元以及第一连接磁芯部和第二连接磁芯部;上述磁性单元包括四角筒状的绕线管、叠片磁芯部、绕线部以及耐热性绝缘片,上述绕线管至少由第一筐体和第二筐体该两部件构成,上述叠片磁芯部至少配置在绕线管内且具备将多个板状磁性体堆叠而成的堆叠体,上述绕线部具备卷绕在绕线管的外周面上的导线,上述耐热性绝缘片将该绕线部的外周面覆盖,上述第一连接磁芯部由磁性体构成并且将构成并列配置的各个磁性单元的叠片磁芯部的一端侧彼此间相互连接,上述第二连接磁芯部由磁性体构成并且将构成并列配置的各个磁性单元的叠片磁芯部的另一端侧彼此间相互连接,磁性零件主体的外表面整体被清漆层覆盖,并且,在堆叠体中的位于绕线部的内周侧的部分中,构成堆叠体的一个板状磁性体的一面和与该一个板状磁性体邻接配置的另一个板状磁性体的一面在略整个面上直接接触。
本发明的磁性零件的一实施方式,优选板状磁性体的厚度在30μm~350μm的范围内。
本发明的磁性零件的其他实施方式,优选构成各个磁性单元的叠片磁芯部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从绕线管突出,并且,在构成各个磁性单元的叠片磁芯部的一端侧部分间设有上述第一连接磁芯部,在构成各个磁性单元的叠片磁芯部的另一端侧部分间设有上述第二连接磁芯部。
本发明的磁性零件的其他实施方式,优选位于绕线管内的叠片磁芯部具有间隙部,该间隙部被设置为将绕线管的长度方向分为两部分,并且,在绕线管内的与间隙部相对应的位置处设有隔板,该隔板在上述绕线管的长度方向上将上述绕线管的内周侧空间略完全地切断。
本发明的磁性零件的其他实施方式,优选板状磁性体的材质由硅钢构成。
本发明的磁性零件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经过堆叠体配置工序、绕线部形成工序以及绕线部覆盖工序而制造两个以上的磁性单元,接着,经过连接磁芯部形成工序而制造磁性零件主体,进而,经过清漆层形成工序而制造磁性零件;其中,在上述堆叠体配置工序中,将堆叠体至少配置到四角筒状的绕线管内,上述堆叠体是将多个板状磁性体以这些板状磁性体彼此的表面直接接触的方式堆叠而成,上述绕线管至少由第一筐体和第二筐体该两部件构成;在上述绕线部形成工序中,以至少对配置在绕线管内的堆叠体的堆叠方向施加按压力的方式将导线卷绕到绕线管的外周面上,从而在绕线管的外周面上形成绕线部;在上述绕线部覆盖工序中,利用耐热性绝缘片将绕线部的外周面覆盖;在上述连接磁芯部形成工序中,将各个磁性单元并列配置,并且,形成将叠片磁芯部的一端侧彼此间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磁芯部,并形成将叠片磁芯部的另一端侧彼此间连接的第二连接磁芯部,其中,上述叠片磁芯部是构成各个磁性单元且由堆叠体形成的叠片磁芯部;在上述清漆层形成工序中,对磁性零件主体的外表面赋予清漆而形成清漆层。
本发明的磁性零件的制造方法的一实施方式,优选在堆叠体配置工序中,以堆叠体的两端从绕线管的两端侧突出的方式将堆叠体配置在绕线管内。
本发明的磁性零件的制造方法的其他实施方式,优选堆叠体具有间隙部,该间隙部被设置为将绕线管的长度方向分为两部分,并且,在绕线管内的与间隙部相对应的位置处设有隔板,该隔板在上述绕线管的长度方向上将绕线管的内周侧空间略完全地切断。
本发明的磁性零件的制造方法的其他实施方式,优选板状磁性体的厚度在30μm~350μm的范围内。
本发明的磁性零件的制造方法的其他实施方式,优选板状磁性体由硅钢板构成。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制造时能够省略将构成叠片磁芯部的板状磁性体彼此间粘接的粘接工序,并且也能够抑制由于被卷绕的导线的紧固力而使板状磁性体发生变形的情况的磁性零件及其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磁性零件的外观的模式图,图1(A)表示立体图,图1(B)表示顶视图。
图2是表示磁性单元的剖面结构的一例的剖面侧视图,且是表示沿图1(B)的A-A线切断后的状态的图,其中,上述磁性单元构成图1所示的磁性零件主体的主要部分。
图3是表示构成图2所示磁性单元的绕线管的第一筐体和第二筐体的一例的模式图。
图4是表示图3所示的第一筐体和第二筐体的变形例的模式图。
图5是表示构成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磁性零件的叠片磁芯部、第一连接磁芯部以及第二连接磁芯部的配置关系的一例的模式剖面图。
图6是表示构成本实施方式磁性零件的叠片磁芯部、第一连接磁芯部以及第二连接磁芯部的配置关系的其他例的模式剖面图。
图7是表示构成叠片磁芯部的板状磁性体的一例的俯视图。在此,图7(A)是表示长方形的板状磁性体的图,图7(B)是表示L字状的板状磁性体的图。
图8是表示叠片磁芯部的其他例的模式图。在此,图8(A)表示将图7(A)所示的板状磁性体和图7(B)所示的板状磁性体交替地堆叠而形成且包含叠片磁芯部的堆叠结构体的俯视图,图8(B)表示从侧面(图中从箭头E方向观察的侧面)观察图8(A)所示的堆叠结构体的侧视图。
图9是表示叠片磁芯部的剖面结构的一例的剖面图。
图10是表示构成图5所示叠片磁芯部的板状磁性体彼此间的界面的一例的模式图。在此,图10(A)是表示在绕线部的内侧区域CL内的界面的整个面上板状磁性体彼此直接接触的状态的图,图10(B)是表示在绕线部的内侧区域CL内的界面的一部分中存在少量清漆的状态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磁性零件的其他例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图1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磁性零件中所使用的覆盖部件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构成绕线管的第一筐体和第二筐体的其他例的模式图。
图14是表示构成绕线管100的第一筐体110和第二筐体120的其他例的模式图。
(符号说明)
10、10A、10B磁性零件
20磁性零件主体
30、30A、30B磁性单元
40、40A、40B第一连接磁芯部
42、42A、42B第二连接磁芯部
50、50A、50B覆盖部件
52开口部
54安装部
100绕线管
102外周面
104A、104B凸缘部
110、110A、110B、110C、110D第一筐体
112开口部
114R、114L侧面部
114RP突出部(侧面部114R的一部分)
114B底面部
114BP突出部(底面部114B的一部分)
116R、116L阶梯部
118A、118B凸缘部
120、120A、120B、120C、120D第二筐体
122开口部
124R、124L侧面部
124RP突出部(侧面部124R的一部分)
128A、128B凸缘部
124T顶面部
124TP突出部(顶面部124T的一部分)
130、130A、130A1、130A2、130A3、130B、130B1、130B2、130B3、130X叠片磁芯部
130TP顶面
130BTM底面
132、132S、132L、132A、132B板状磁性体
134梳齿部
136界面
140绕线部
150耐热性绝缘片
160间隙部
170堆叠结构体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磁性零件10A(10)的外观的模式图,图1(A)表示立体图,图1(B)表示顶视图。另外,图2是表示磁性单元30的剖面结构的一例的剖面侧视图,具体是表示图1(B)中的符号A-A之间的剖面结构,其中,上述磁性单元30构成图1所示的磁性零件主体20的主要部分。另外,图3是表示构成图2所示磁性单元30的绕线管100的第一筐体110和第二筐体120的一例的模式图。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省略了关于构成叠片磁芯部130和第一连接磁芯部40A(40)的各个板状磁性体132的记载。另外,图1及其他附图中所示的双箭头X是指与绕线管100的中心轴方向平行的方向。
图1所示的磁性零件10A具有磁性零件主体20和将该磁性零件主体20的外表面整体覆盖的未图示的清漆层。在此,磁性零件主体20具有并列配置的两个磁性单元30(30A,30B)。而且,构成磁性单元30A的叠片磁芯部130A(130)的一端侧(图1中的X1方向侧)与构成磁性单元30B的叠片磁芯部130B(130)的一端侧(X1方向侧),通过第一连接磁芯部40A而被相互连接,叠片磁芯部130A的另一端侧(X2方向侧)与叠片磁芯部130B的另一端侧(X2方向侧)通过第二连接磁芯部42A(42)而被相互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叠片磁芯部130的一端侧/X1方向侧(或者另一端侧/X2方向侧),包括与X轴略垂直相交的端面以及叠片磁芯部130的四个侧面中的该端面附近的区域。
另外,如图2所示,磁性单元30至少具有:四角筒状的绕线管100、配置在绕线管100内的叠片磁芯部130、具备卷绕在绕线管100的外周面102上的导线的绕线部140、以及将绕线部140的外周面覆盖的耐热性绝缘片150,其中,绕线管100具有第一筐体110A(110)和第二筐体120A(120)并且在两端设有开口部(图2中未图示)。
在此,叠片磁芯部130由将多个板状磁性体132堆叠而成的堆叠体构成。而且,叠片磁芯部130的堆叠方向的两个面中的顶面130TP与第二筐体120A的内周面接触,底面130BTM与第一筐体110A的内周面接触。另外,在图2中省略了构成绕线部140的各导线的记载。
另外,如图1所示,优选在绕线管100的外周面102的一端侧(X1方向侧)和另一端侧(X2方向侧)设有凸缘部104A、104B,以便限制导线的卷绕位置。
构成绕线管100的第一筐体110A,具有将构成四角筒状体的四个外周面中的一个外周面形成为开口部112的形状。另外,第二筐体120A以至少将第一筐体110A的开口部112堵住的方式配置。在图2、3所示的例子中,第一筐体110A具有侧面部114R、侧面部114L和底面部114B,其中,上述侧面部114R、侧面部114L构成位于开口部112两侧的两个外周面,上述底面部114B构成与开口部112相对置的一个外周面。而且,在侧面部114R、114L的外周面上,分别以该外周面中的开口部112侧的部分相对于底面部114B侧的部分更加朝向内侧凹陷的方式形成有阶梯部116R、116L。即,侧面部114R、114L的内周面形成平面,并且,侧面部114R、114L的开口部112侧的板厚相对于底面部114B侧变薄。
另外,在图2、图3所示的例子中,第二筐体120A也具有将构成四角筒状体的四个外周面中的一个外周面形成为开口部122的形状。第二筐体120A具有侧面部124R、侧面部124L和顶面部124T,其中,上述侧面部124R、侧面部124L构成位于开口部122两侧的两个外周面,上述顶面部124T构成与开口部122相对置的一个外周面。而且,开口部122的宽度W被设定为与下述那样的距离略相等或者稍大于该距离的值,即,从第一筐体110A的侧面部114R的开口部112侧的外周面至侧面部114L的开口部112侧的外周面为止的最短距离。因此,通过以至少将第一筐体110A的开口部112堵住的方式配置第二筐体120A,能够构成图2所示那样的绕线管100。
另外,如图1所示,在将第一筐体110A和第二筐体120A作为绕线管100而进行了组装的情况下,也可以在绕线管100的长度方向上的外周面102的一端侧(X1方向侧)附近和另一端侧(X2方向侧)附近设置构成凸缘部104A、104B的部件,其中,上述凸缘部104A、104B用于限制导线的卷绕位置。
图4是表示图3所示的第一筐体110A和第二筐体120A的变形例的模式图。在此,图4所示的第一筐体110B(110)具有下述那样的构成,即,在图3所示的第一筐体110A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进而设有竖立在外周面上的板状的凸缘部118A、118B的构成。另外,图4所示的第二筐体120B(120)具有下述那样的构成,即,在图3所示的第二筐体120A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进而设有竖立在外周面上的板状的凸缘部128A、128B的构成。而且,当将第一筐体110B和第二筐体120B组合而构成绕线管100时,由凸缘部118A和凸缘部128A构成凸缘部104A,由凸缘部118B和凸缘部128B构成凸缘部104B。
另外,在使用图3所例示那样的、不具有凸缘部的第一筐体110A和第二筐体120A而构成绕线管100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将第一筐体110A和第二筐体120A组合而形成四角筒状的绕线管100后,例如在该绕线管100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镶嵌相当于凸缘部104A、104B的环状板。
另外,构成并列配置的各个磁性单元30A、30B的叠片磁芯部130的一端侧(X1方向侧)彼此间通过由磁性体构成的第一连接磁芯部40A而被连接,并且,构成磁性单元30A、30B的叠片磁芯部130的另一端侧(X2方向侧)彼此间通过由磁性体构成的第二连接磁芯部42A而被连接。第一连接磁芯部40A和第二连接磁芯部42A,只要是由磁性体构成的部件便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利用与叠片磁芯部130同样地由多个板状磁性体堆叠而成的堆叠体构成的部件。
图5是表示构成图1所示磁性零件10A的叠片磁芯部130、第一连接磁芯部40以及第二连接磁芯部42的配置关系的一例的模式剖面图,在图中,省略了关于耐热性绝缘片150的记载,另外,也省略了关于构成绕线部140的各导线的记载。
如图5所示,在构成各个磁性单元30A、30B的各个绕线管100内配置有叠片磁芯部130A、130B,并且,该叠片磁芯部130A、130B通过设置在绕线管100长度方向的略中央部的间隙部160而被分为两部分。而且,在叠片磁芯部130A1(130A)中的从绕线管100的一端侧(X1方向侧)突出的部分与叠片磁芯部130B1(130B)中的从绕线管100的一端侧(X1方向侧)突出的部分之间,设有第一连接磁芯部40A,在叠片磁芯部130A2(130A)中的从绕线管100的另一端侧(X2方向侧)突出的部分与叠片磁芯部130B2(130B)中的从绕线管100的另一端侧(X2方向侧)突出的部分之间,设有第二连接磁芯部42A。
即,叠片磁芯部130A、叠片磁芯部130B、第一连接磁芯部40A以及第二连接磁芯部42A,以形成呈环状的环状磁芯的方式被配置。进而换言之,构成各个磁性单元30A、30B的叠片磁芯部130A、130B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从绕线管100突出,并且,在构成各个磁性单元30A、30B的叠片磁芯部130A、130B的一端侧部分间设有第一连接磁芯部40A,在构成各个磁性单元的叠片磁芯部130A、130B的另一端侧部分间设有第二连接磁芯部42A。
另外,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在间隙部160中配置有将叠片磁芯部130A、130B在长度方向上略完全地切断的隔板(图5中未图示)。即,位于绕线管100内的叠片磁芯部130A、130B具有间隙部160,并且,在绕线管100内的与间隙部160相对应的位置处设有隔板,其中,上述间隙部160被设置为将绕线管100的长度方向分为两部分(相对于绕线管100的长度方向分别将叠片磁芯部130A、130B分为两部分),上述隔板将绕线管100的内周侧空间在绕线管100的长度方向上略完全地切断。该隔板例如既可以预先形成于第一筐体110和/或第二筐体120的内周面上,也可以在组装绕线管100时配置或安装在绕线管100内。
另外,只要叠片磁芯部130、第一连接磁芯部40A以及第二连接磁芯部42A被配置为形成环状,并且,以将由这些磁芯部构成的环状磁芯在圆周方向上切断的方式而设有至少一个以上的间隙部160,则除了图5所例示的方式之外,还能够将叠片磁芯部130、第一连接磁芯部40A以及第二连接磁芯部42A适当地加以组合而配置。
图6是表示叠片磁芯部130、第一连接磁芯部40以及第二连接磁芯部42的配置关系的其他例的模式剖面图。在此,图中省略了关于耐热性绝缘片150的记载,另外,也省略了关于构成绕线部140的各导线的记载。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叠片磁芯部130A3(130A)、130B3(130B)的长度被设定为与绕线管100的长度大致相等。另外,与图5所示的例子相比,第一连接磁芯部40B(40)和第二连接磁芯部42B(42)呈纵长的形状。
进而,在叠片磁芯部130A3与第一连接磁芯部40B的连接界面、叠片磁芯部130A3与第二连接磁芯部42B的连接界面、叠片磁芯部130B3与第一连接磁芯部40B的连接界面、以及叠片磁芯部130B3与第二连接磁芯部42B的连接界面处,分别设有间隙部160。
另外,图5、图6等所例示的第一连接磁芯部40和第二连接磁芯部42,能够利用将相同平面形状的板状磁性体简单地堆叠而成的堆叠体,但是,也可以是利用构成叠片磁芯部130A和叠片磁芯部130B的板状磁性体132的一部分而构成的部件。
图7是表示构成叠片磁芯部130的板状磁性体132的一例的俯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图7(B)中的斜线所表示的区域S是相当于与图7(A)所示的板状磁性体132S相同的形状、大小的部分。在此,作为板状磁性体132的形状,例如可以使用长方形的板状磁性体132S(图7(A))、或者L字状的板状磁性体132L(图7(B))等。而且,在形成叠片磁芯部130时,通常是将相同平面形状的板状磁性体132以在平面方向上重叠的方式进行堆叠。
但是,作为叠片磁芯部130,也可以利用将平面形状互不相同的两种板状磁性体132交替堆叠而成的堆叠结构体的一部分。例如作为叠片磁芯部130,可以利用以在区域S中重叠的方式将板状磁性体132S和板状磁性体132L交替堆叠而成的堆叠结构体的一部分。
图8是表示叠片磁芯部130的其他例的模式图。在此,图8(A)表示堆叠结构体170的俯视图,图8(B)表示从侧面(图中从箭头E方向观察的侧面)观察图8(A)所示的堆叠结构体170的侧视图,其中,上述堆叠结构体170是将板状磁性体132S和板状磁性体132L交替堆叠而形成的,并且包含叠片磁芯部130X(130)。
在图8所示的堆叠结构体170中,板状磁性体132L中的、在区域S内与板状磁性体132S重合的部分形成叠片磁芯部130X,板状磁性体132L中的、无法在区域S内与板状磁性体132S重合的区域NS形成梳齿状的梳齿部134。因此,当将两个堆叠结构体170的梳齿部134彼此嵌合时,也能够将梳齿部134彼此嵌合后的部分作为第一连接磁芯部40和/或第二连接磁芯部42而加以利用。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可以不用在梳齿部134彼此嵌合而形成的部分中进行板状磁性体132L彼此间的粘接处理。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磁性零件10中,磁性零件主体20的外表面整体被清漆层覆盖。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磁性零件10中,在堆叠体(叠片磁芯部130)中的位于绕线部140的内周侧的部分中,构成堆叠体(叠片磁芯部130)的一个板状磁性体132A(132)的一面和与一个板状磁性体132A邻接配置的另一个板状磁性体132B的一面在略整个面上直接接触。
即,如图9所例示,在叠片磁芯部130中的位于绕线部140的内周侧的部分中,在叠片磁芯部130的堆叠方向上相互邻接的一个板状磁性体132A与另一个板状磁性体132B的界面136上,当然是不存在胶粘剂的,而且实质上也不存在覆盖磁性零件主体20的外表面整体的清漆。
在此,所谓的“堆叠体(叠片磁芯部130)中的位于绕线部140的内周侧的部分”,在图5和图6所示的例子中,是指位于双箭头所示的区域CL内的叠片磁芯部130。因此,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位于绕线管100两端的外侧的叠片磁芯部130不包括在“堆叠体(叠片磁芯部130)中的位于绕线部140的内周侧的部分”中。
另外,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叠片磁芯部130以不从绕线管100的两端开口部露出的方式被收容配置在绕线管100内。因此,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除了设有凸缘部104A、104B的部分之外,叠片磁芯部130几乎整体位于绕线部140的内周侧。
另外,所谓的“在略整个面上直接接触”,是指在叠片磁芯部130中的位于绕线部140的内周侧的部分(区域CL)中,一个板状磁性体132A与另一个板状磁性体132B在界面136的总面积的70%以上的范围内直接接触的状态。另外,板状磁性体132A、132B彼此直接接触的比例优选为80%以上,更优选为90%以上,最优选为100%。
以下,使用附图对上述方面更加具体地进行说明。图10是表示构成图5所示叠片磁芯部130A的多个板状磁性体132中任意两个板状磁性体132之间的界面136的一例的模式俯视图。在此,图中白色和/或黑色所表示的部分是指位于绕线部140的内周侧的部分(区域CL),斜线部分是指不位于绕线部140的内周侧的部分。另外,白色部分是指板状磁性体132A的表面与板状磁性体132B的表面直接接触的部分,黑色部分是指存在清漆138的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的磁性零件10中,可以是如图10(A)所示那样在区域CL内的界面136的整个面上完全不存在胶粘剂或清漆138的状态,但是,如图10(B)所示那样在区域CL内的界面136的一部分区域中存在少许清漆138的状态也是允许的。另外,如图10(B)所例示那样存在于区域CL内的界面136的端部附近区域中的清漆138,并不是组装叠片磁芯部130时配置的清漆,而是通过浸渍处理等对组装后的磁性零件主体20的外表面整体赋予清漆时从界面136的端部侧稍微侵入到界面136内的清漆。
另外,在图1和图5所示的例子中,在两个凸缘部104A、104B之间区域的外侧或绕线管100的外侧,存在叠片磁芯部130A、130B的一部分、第一连接磁芯部40A以及第二连接磁芯部42A。在这样的情况下,磁性零件10也可以进一步具备将这些部分包围的覆盖部件。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磁性零件10的其他例的立体图,图12是表示图1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磁性零件10中所使用的覆盖部件的一例的立体图。在此,图11所示的磁性零件10B(10)具有下述那样的结构,即,在图1所示的磁性零件10A中进而具备两个覆盖部件50A(50)、50B(50)的结构。
如图12所示,覆盖部件50呈有底的四角筒状,并且,通过将位于两个凸缘部104A、104B之间区域的外侧的叠片磁芯部130A的一部分和第一连接磁芯部40A(或者位于两个凸缘部104A、104B之间区域的外侧的叠片磁芯部130B的一部分和第二连接磁芯部42A)插入到覆盖部件50的开口部52内,从而将位于两个凸缘部104A、104B之间区域的外侧的叠片磁芯部130A的一部分和第一连接磁芯部40A(或者位于两个凸缘部104A、104B之间区域的外侧的叠片磁芯部130B的一部分和第二连接磁芯部42A)以大致完全覆盖的方式盖住。另外,如图12所示,优选在覆盖部件50上根据需要而设置安装部54,以便容易地将磁性零件10B安装到各种设备或部件等中。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磁性零件1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磁性零件10通常按照以下的顺序进行制造。即,首先经过堆叠体配置工序、绕线部形成工序以及绕线部覆盖工序而制造两个以上的磁性单元30。接着,经过连接磁芯部形成工序而制造磁性零件主体20,其中,在上述连接磁芯部形成工序中,将各个磁性单元30并列配置,并且,形成将构成各个磁性单元30的叠片磁芯部130的一端侧(X1方向侧)彼此间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磁芯部40,并形成将叠片磁芯部130的另一端侧(X2方向侧)彼此间连接的第二连接磁芯部42。进而,经过清漆层形成工序而得到本实施方式的磁性零件10,其中,在上述清漆层形成工序中,对磁性零件主体20的外表面赋予清漆而形成清漆层。以下,对各工序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1)堆叠体配置工序
在堆叠体配置工序中,将堆叠体至少配置到四角筒状的绕线管100内,其中,上述堆叠体是将多个板状磁性体132以这些板状磁性体132彼此的表面直接接触的方式堆叠而形成。即,在堆叠体配置工序中,在形成和配置堆叠体时,并未使用任何如胶粘剂等那样最终会在界面136中残留下固体成分的粘接成分来粘接板状磁性体132彼此间。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磁性零件10中,在制造该磁性零件10时,能够省略将构成叠片磁芯部的板状磁性体132彼此间粘接的粘接工序。
在该堆叠体配置工序中,既可以如图5所例示那样以(成为叠片磁芯部130的)堆叠体的一部分从绕线管100的一端突出的方式配置堆叠体,也可以与图5实质上同样地以(成为叠片磁芯部130的)堆叠体的两端从绕线管100的两端侧突出的方式将堆叠体配置到绕线管100内,或者,也可以如图6所例示那样以(成为叠片磁芯部130的)堆叠体收容在绕线管100内的方式配置堆叠体。
另外,在间隙部160设置在绕线管100内的情况下,当构成间隙部160的隔板并未与构成绕线管100的部件(例如图3所例示那样的第一筐体110和/或第二筐体120)呈一体地形成时,在将隔板预先配置于绕线管100或者绕线管组装前的构成绕线管的部件内之后再配置堆叠体。
另外,在制造图5所例示的磁性零件10A时,(成为叠片磁芯部130的)堆叠体具有被设置为将绕线管100的长度方向分为两部分的间隙部,另外,在绕线管100内的与间隙部160相对应的位置处设有隔板,该隔板将绕线管100的内周侧空间在绕线管100的长度方向上略完全地切断。
(2)绕线部形成工序
在堆叠体配置工序结束后,实施绕线部形成工序。在绕线部形成工序中,以至少对配置在绕线管100内的堆叠体的堆叠方向施加按压力的方式将导线卷绕到绕线管100的外周面102上,从而在绕线管100的外周面102上形成绕线部140。作为导线的卷绕方法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采用规整卷绕(regularwinding)。
绕线部140能够形成在绕线管100的外周面102中的、绕线管100的长度方向上的任意区域中,但是,绕线部140通常被形成为将绕线管100的从一个开口部侧至另一个开口部侧为止的外周面102的大致整个面覆盖。另外,在如图1等所例示那样在绕线管100上设有限制绕线部140的位置的一对凸缘部104A、104B的情况下,绕线部140被形成为将凸缘部104A与凸缘部104B之间的外周面102的整个面覆盖。
另外,在绕线部形成工序中,由于经由绕线管100至少从堆叠方向按压堆叠体(叠片磁芯部130),因此,存在于绕线部140的内侧区域CL内的板状磁性体132彼此牢牢地紧密结合。因此,在磁性零件10完成之后,构成叠片磁芯部130的各个板状磁性体132彼此不会散开。因此,从这一点来看,也能够省略将构成叠片磁芯部130的板状磁性体132彼此间粘接的粘接工序。
此外,由于堆叠体(叠片磁芯部130)至少在堆叠方向的两个面(例如图2所示的顶面130TP和底面130BTM)上与绕线管100的内周面压力接触,因此,能够抑制在叠片磁芯部130与绕线管100之间产生多余的空间。其结果是,与在绕线管内配置有利用胶粘剂将板状磁性体彼此粘合而成的叠片磁芯部的现有磁性零件相比,在本实施方式的磁性零件10中,谋求更进一步的小型化也变得容易。
进而,当在后工序中实施清漆层形成工序时,熔化状态的清漆侵入到叠片磁芯部130中的位于绕线部140的内侧区域CL内的界面136内变得极其困难。因此,在叠片磁芯部130中的位于绕线部140的内侧区域CL内的界面136中,也能够维持如图10所例示那样板状磁性体132彼此的略整个面直接接触的状态。
另外,在绕线部形成工序中,对堆叠体(叠片磁芯部130)施加被卷绕的导线的大的紧固力(按压力),但是,该按压力是经由绕线管100而间接地传递至堆叠体。在此,在假设以导线与堆叠体直接接触的状态对堆叠体传递按压力的情况下,由于导线与堆叠体“线接触”,因此,局部的按压力变得极高。因此,导线容易挤入堆叠体中,其结果是,难以避免构成堆叠体的板状磁性体132发生变形的情况。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磁性零件10中,在制造该磁性零件10时,按压力是经由绕线管100而间接地传递至堆叠体。在此,绕线管100与堆叠体“面接触”。因此,按压力不会以局部极高而不均匀的状态传递至堆叠体中。其结果是,极其容易抑制构成堆叠体的板状磁性体132发生变形。另外,由于藉此能够采用板厚度更薄的板状磁性体132,因此,能够抑制因为产生涡流而造成的损失。因此,在高频区使用本实施方式的磁性零件10时的高效化、节能化的实现变容易。
(3)绕线部覆盖工序
在绕线部覆盖工序中,利用耐热性绝缘片150将绕线部140的外周面覆盖。在此,作为耐热性绝缘片150通常利用耐热性绝缘纸,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适当地利用具有耐热性和绝缘性的片状的周知部件(例如耐热性树脂薄膜等)。
于是,经过堆叠体配置工序、绕线部形成工序以及绕线部覆盖工序而得到磁性单元30。每制造一个磁性零件10要制造两个以上的该磁性单元30,但是,通常是制造两个磁性单元30。
(4)连接磁芯部形成工序
在制造了磁性单元30之后,实施连接磁芯部形成工序。在连接磁芯部形成工序中,将各个磁性单元30并列配置,并且,形成将叠片磁芯部130的一端侧(X1方向侧)彼此间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磁芯部40,并形成将叠片磁芯部130的另一端侧(X2方向侧)彼此间连接的第二连接磁芯部42,其中,上述叠片磁芯部130是构成各个磁性单元30并且由上述堆叠体形成的叠片磁芯部。
在此,在使用两个磁性单元30实施了连接磁芯部形成工序的情况下,得到图1所例示那样的、至少具有两个磁性单元30和共计两个的连接磁芯部40、42的磁性零件主体20,其中,上述共计两个的连接磁芯部40、42将上述两个磁性单元30的叠片磁芯部130的一端侧(X1方向侧)彼此间和另一端侧(X2方向侧)彼此间加以连接。
另外,在连接磁芯部形成工序中使用三个以上的磁性单元30的情况下,当将所使用的磁性单元30的数量设为N时,形成(N-1)个图5和图6所例示那样的、由叠片磁芯部130以及连接磁芯部40、42构成且呈环状的环状磁芯。
(5)清漆层形成工序
接下来,经过清漆层形成工序而得到本实施方式的磁性零件10,其中,在上述清漆层形成工序中,对磁性零件主体20的外表面赋予清漆从而形成清漆层。另外,作为清漆的赋予方法没有特别限定,通常可以利用在装满熔化了的清漆的槽中对磁性零件主体20进行浸渍处理的方法。
在此,在制造本实施方式的磁性零件10时,也可以根据需要而适当地实施上述(1)~(5)所示的工序以外的其他工序。例如,在制造图11所例示的具有覆盖部件50的磁性零件10B时,能够在经过了连接磁芯部形成工序或清漆层形成工序之后实施安装覆盖部件50的工序。在此,在安装覆盖部件50时,既可以以压入从而镶嵌在磁性零件主体上的方式进行安装,也可以使用环氧类胶粘剂等的胶粘剂进行粘接,也可以同时使用这两种方式。
另外,在图1所示的磁性零件10A中,对磁性零件主体20实施了清漆层形成工序后的部件构成磁性零件10A。即,除了有无清漆处理之外,磁性零件10A和磁性零件主体20具有相同的结构。另外,在图11所示的磁性零件10B中,在安装覆盖部件50之前实施清漆层形成工序的情况下,该清漆层形成工序实施前的状态的半成品构成磁性零件主体20,在安装了覆盖部件50之后实施清漆层形成工序的情况下,安装了覆盖部件50之后的半成品构成磁性零件主体20。
另外,只要构成本实施方式的磁性零件10的绕线管100的形状呈四角筒状,则绕线管100既可以由一个部件构成,也可以如图3等所例示那样由两个部件构成,或者,也可以由三个以上的部件构成。另外,绕线管100的形状是由通常的构成普通绕线管的部件、即预先加工成规定形状且具有刚性的部件(例如由硬树脂等构成的绝缘性部件)形成的,而不是由专利文献3所例示那样的、柔软至能够卷绕在叠片磁芯部的外周上的程度而容易变形的片状部件(例如硅橡胶或纸等的软质且容易变形的绝缘性部件)形成。例如,构成绕线管100的四角筒状部分由厚度为1mm~5mm左右的硬树脂等构成。
另外,作为硬树脂,例如能够利用PF树脂(酚醛树脂)、DAP树脂(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树脂)、PP树脂(聚丙烯树脂)、PVC树脂(聚氯乙烯树脂)、PS树脂(聚苯乙烯树脂)、ABS树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LCP树脂(液晶聚合物树脂)等。
除了上述方面之外,构成绕线管100的部件的形状、大小、尺寸以及原料,根据叠片磁芯部130的形状、大小以及尺寸而适当地进行选择,具体而言,按照下述方式适当地进行选择,即,能够将堆叠体收容在绕线管100内,并且,在将导线卷绕到外周面102上时至少能够在叠片磁芯部130的堆叠方向的两个面130TP、130BTM侧与叠片磁芯部130压力接触,其中,上述叠片磁芯部130具备将多个板状磁性体132堆叠而形成且剖面呈四角形的堆叠体。
例如,在以图6所示的实施方式为前提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大小与叠片磁芯部130的除了两端面以外的其他四个面略相同的四个长方形的板状部件,以分别与上述四个面略紧密结合的方式进行配置,从而构成绕线管100。但是,在考虑到磁性单元30的生产率等的情况下,绕线管100通常尤其优选至少由图3和图4所例示那样的第一筐体110和第二筐体120这两个部件构成。
在此,第一筐体110只要具有将构成四角筒状体的四个外周面中的一个外周面形成为开口部112的形状,则其形状也可以适当地采用图3和图4所例示的形状以外的其他形状。另外,第二筐体只要能够以至少将第一筐体110的开口部112堵住的方式进行配置,则其形状也可以适当地采用图3和图4所例示的形状以外的其他形状。
图13是表示构成绕线管100的第一筐体110和第二筐体120的其他例的模式图。图13所示的第一筐体110C(110),除了未在侧面部114R、114L的外周面上设置阶梯部116R、116L这一点之外,具有与图3所示的第一筐体110A实质上相同的结构。另外,图13所示的第二筐体120C(120)由具有与开口部112略相同的大小、形状的长方形的板状部件构成。另外,也可以在图13所示的第一筐体110C和/或第二筐体120C上也安装有图4所例示那样的凸缘部、或者形成间隙部160的隔板。
图14是表示构成绕线管100的第一筐体110和第二筐体120的其他例的模式图,具体是表示图4所示的第一筐体110B和第二筐体120B的变形例的图。图14所示的第一筐体110D(110)基本上具有与图4所示的第一筐体110B相同的结构,但是,在侧面部114R和底面部114B以也向凸缘部118A与凸缘部118B之间的区间的外侧突出的方式设置这一点上具有特征。另外,图14所示的第二筐体120D(120)基本上具有与图4所示的第二筐体120B相同的结构,但是,在顶面部124T以也向凸缘部128A与凸缘部128B之间的区间的外侧突出的方式设置这一点上具有特征。
在此,在如图1和图5所例示那样叠片磁芯部130的一部分从绕线管100的两端开口部突出的情况下,优选作为绕线管100而使用图14所示的第一筐体110D和第二筐体120D。该情况下,也能够利用侧面部114R和底面部114B中的、相对于凸缘部118A、118B突出的部分(突出部114RP、114BP)和顶面部124T中的、相对于凸缘部128A、128B突出的部分(突出部124TP),将从绕线管100的两端开口部突出的叠片磁芯部130中的、除了端面和与连接磁芯部40、42相邻接的面(或部分)之外的其他面覆盖并加以支承。
另外,在如图6所例示那样以将绕线管100的两端开口部堵住的方式配置第一连接磁芯部40B和第二连接磁芯部42B的情况下,也优选作为绕线管100而使用图14所示的第一筐体110D和第二筐体120D。该情况下,能够利用突出部114RP、114BP、124TP、124RP将第一连接磁芯部40B和第二连接磁芯部42B的两端侧覆盖并加以支承。
另外,对于构成叠片磁芯部130的板状磁性体132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但是,在以使磁性零件10在高频中工作的用途来利用磁性零件10的情况下,板状磁性体132的厚度优选在30μm~350μm的范围内,更优选在30μm~150μm的范围内。通过将板状磁性体132的厚度设在上述范围内,能够防止制造磁性零件10时、尤其是实施绕线部形成工序时的板状磁性体132的变形,并且,也能够使磁性零件10在高频用途中的利用变得容易。
另外,作为板状磁性体132的材质,只要是能够作为磁芯材料而使用的材料,便可以适当地选用周知的材料,但是,在以使磁性零件10在高频中工作的用途来利用磁性零件10的情况下,优选使用硅钢。另外,关于构成第一连接磁芯部40和第二连接磁芯部42的板状磁性体的厚度和材质,也优选与上述情况相同。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磁性零件10优选使用于汽车设备、医疗设备、工业设备、家用发电设备、太阳能发电设备等中的低于50kW的逆变器、转换器中,更优选使用于15kW以下的逆变器、转换器中。

Claims (14)

1.一种磁性零件,其特征在于,
具有磁性零件主体,
所述磁性零件主体至少包括:
两个以上的磁性单元,其包括:至少由第一筐体和第二筐体该两部件构成的四角筒状的绕线管,至少配置在所述绕线管内且具备将多个板状磁性体堆叠而成的堆叠体的叠片磁芯部,以至少对配置在所述绕线管内的堆叠体的堆叠方向施加按压力的方式将导线卷绕在所述绕线管的外周面上而形成的绕线部,以及将该绕线部的外周面覆盖的耐热性绝缘片;
第一连接磁芯部,其由磁性体构成,并且将构成并列配置的各个磁性单元的叠片磁芯部的一端侧彼此间相互连接;
第二连接磁芯部,其由磁性体构成,并且将构成并列配置的各个磁性单元的叠片磁芯部的另一端侧彼此间相互连接;
所述磁性零件主体的外表面整体被清漆层覆盖,并且,
在所述堆叠体中的位于所述绕线部的内周侧的部分中,构成所述堆叠体的一个板状磁性体的一面和与该一个板状磁性体邻接配置的另一个板状磁性体的一面在整个面上直接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零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磁性体的厚度在30μm~350μm的范围内。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磁性零件,其特征在于,
构成各个磁性单元的所述叠片磁芯部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从绕线管突出,并且,在构成各个磁性单元的所述叠片磁芯部的一端侧部分间设有所述第一连接磁芯部,在构成各个磁性单元的所述叠片磁芯部的另一端侧部分间设有所述第二连接磁芯部。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磁性零件,其特征在于,
位于所述绕线管内的叠片磁芯部具有间隙部,所述间隙部被设置为将所述绕线管的长度方向分为两部分;
在所述绕线管内的与所述间隙部相对应的位置处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在所述绕线管的长度方向上将所述绕线管的内周侧空间完全地切断。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磁性零件,其特征在于,
位于所述绕线管内的叠片磁芯部具有间隙部,所述间隙部被设置为将所述绕线管的长度方向分为两部分;
在所述绕线管内的与所述间隙部相对应的位置处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在所述绕线管的长度方向上将所述绕线管的内周侧空间完全地切断。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磁性零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磁性体的材质由硅钢构成。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磁性零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磁性体的材质由硅钢构成。
8.一种磁性零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经过堆叠体配置工序、绕线部形成工序以及绕线部覆盖工序而制造两个以上的磁性单元,接着,经过连接磁芯部形成工序而制造磁性零件主体,进而,经过清漆层形成工序而制造磁性零件;
在所述堆叠体配置工序中,将堆叠体至少配置到四角筒状的绕线管内,其中,所述堆叠体是将多个板状磁性体以这些板状磁性体彼此的表面直接接触的方式堆叠而成,所述绕线管至少由第一筐体和第二筐体该两部件构成;
在所述绕线部形成工序中,以至少对配置在所述绕线管内的堆叠体的堆叠方向施加按压力的方式将导线卷绕到所述绕线管的外周面上,从而在所述绕线管的外周面上形成绕线部;
在所述绕线部覆盖工序中,利用耐热性绝缘片将所述绕线部的外周面覆盖;
在所述连接磁芯部形成工序中,将各个磁性单元并列配置,并且,形成将叠片磁芯部的一端侧彼此间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磁芯部,并形成将叠片磁芯部的另一端侧彼此间连接的第二连接磁芯部,其中,所述叠片磁芯部构成各个磁性单元且由所述堆叠体形成;
在所述清漆层形成工序中,对所述磁性零件主体的外表面赋予清漆从而形成清漆层。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磁性零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堆叠体配置工序中,以所述堆叠体的两端从所述绕线管的两端侧突出的方式将所述堆叠体配置到所述绕线管内。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磁性零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堆叠体具有间隙部,所述间隙部被设置为将所述绕线管的长度方向分为两部分;
在所述绕线管内的与所述间隙部相对应的位置处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在所述绕线管的长度方向上将所述绕线管的内周侧空间完全地切断。
11.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磁性零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磁性体的厚度在30μm~350μm的范围内。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磁性零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磁性体的厚度在30μm~350μm的范围内。
13.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磁性零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磁性体由硅钢板构成。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磁性零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磁性体由硅钢板构成。
CN201210572895.7A 2012-01-20 2012-12-26 磁性零件及其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2191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09900A JP2013149825A (ja) 2012-01-20 2012-01-20 磁性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2-009900 2012-01-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19130A CN103219130A (zh) 2013-07-24
CN103219130B true CN103219130B (zh) 2015-12-23

Family

ID=477157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572895.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219130B (zh) 2012-01-20 2012-12-26 磁性零件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2618345B1 (zh)
JP (1) JP2013149825A (zh)
CN (1) CN103219130B (zh)
TW (1) TWI53484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83830B (zh) * 2018-12-29 2021-05-28 台达电子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磁性单元
JP7320748B2 (ja) * 2019-06-21 2023-08-0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ア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74126A (zh) * 2003-06-04 2005-02-02 株式会社田村制作所 电抗器
JP2005183885A (ja) * 2003-12-24 2005-07-07 Concorde Denshi Kogyo:Kk リアクトル
CN101276676A (zh) * 2007-03-27 2008-10-01 齐会南 截面为椭圆形开口卷铁芯油浸式变压器
JP4373295B2 (ja) * 2004-07-20 2009-11-25 株式会社エス・エッチ・ティ コイル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572457A (en) * 1947-02-24 1951-10-23 Louis R Duman Transformer clamp
JPS5736554A (ja) * 1980-08-13 1982-02-27 Hitachi Ltd Koirubobin
JPH1174131A (ja) * 1997-08-27 1999-03-16 Hitachi Metals Ltd カットコア部品
JP3320008B2 (ja) * 1998-02-20 2002-09-03 株式会社タムラ製作所 リアクトル
JP2002184628A (ja) * 2000-12-18 2002-06-28 Tdk Corp 表面実装型コイルボビン及びコイル
JP2006013294A (ja) * 2004-06-29 2006-01-12 Concorde Denshi Kogyo:Kk リアクトル
JP2006351662A (ja) 2005-06-14 2006-12-28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リアクトル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74126A (zh) * 2003-06-04 2005-02-02 株式会社田村制作所 电抗器
JP2005183885A (ja) * 2003-12-24 2005-07-07 Concorde Denshi Kogyo:Kk リアクトル
JP4373295B2 (ja) * 2004-07-20 2009-11-25 株式会社エス・エッチ・ティ コイル装置
CN101276676A (zh) * 2007-03-27 2008-10-01 齐会南 截面为椭圆形开口卷铁芯油浸式变压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618345B1 (en) 2014-08-13
EP2618345A1 (en) 2013-07-24
TW201331968A (zh) 2013-08-01
CN103219130A (zh) 2013-07-24
JP2013149825A (ja) 2013-08-01
TWI534842B (zh) 2016-05-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50226B (zh) 电抗器及其制造方法
KR101044373B1 (ko) 코일장치, 복합 코일장치 및 트랜스 장치
JP5087880B2 (ja) リアクトル
JP6030828B2 (ja) トランス
JP2017508388A (ja) アンテナ及びアンテナ製造方法
KR101388852B1 (ko) 변압기
CN102105953A (zh) 高电流无定形粉末芯感应器
KR102123141B1 (ko) 전자 부품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06373711A (zh) 层叠线圈部件
JP5413445B2 (ja) トランス
CN103219130B (zh) 磁性零件及其制造方法
WO2018029998A1 (ja)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551135B2 (ja) 薄形トランス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009518B2 (ja) コイル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489553B2 (ja) 薄形トランス
JP2013140827A (ja) リアクトルとその製造方法
JP2019220622A (ja) コイル部品
JP2015005579A (ja) リアクトル及びリアクトルの製造方法
CN205542250U (zh) 电感构造
JP3671171B2 (ja) コイル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186098U (ja) コア部材およびコイル部品
JP2005217084A (ja) インダ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05487610U (zh) 电感器
JP2019175942A (ja) 面実装インダク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189665B2 (ja) リアクト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