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13498B - 用于车辆的加速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车辆的加速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13498B
CN103213498B CN201310024290.9A CN201310024290A CN103213498B CN 103213498 B CN103213498 B CN 103213498B CN 201310024290 A CN201310024290 A CN 201310024290A CN 103213498 B CN103213498 B CN 10321349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jection
wall
supporting member
imaginary line
in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2429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13498A (zh
Inventor
齐藤豪宏
牧野匡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2134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134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134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1349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1/00Controlling members, e.g. knobs or handles; Assemblies or arrangements thereof; Indicating position of controlling members
    • G05G1/30Controlling members actuated by foot
    • G05G1/44Controlling members actuated by foot pivoting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1/00Controlling members, e.g. knobs or handles; Assemblies or arrangements thereof; Indicating position of controlling members
    • G05G1/30Controlling members actuated by foot
    • G05G1/38Controlling members actuated by foot comprising means to continuously detect pedal posi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26/00Arrangements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 control devices in vehicles
    • B60K26/02Arrangements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 control devices in vehicles of initiating means or elemen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20Control lever and linkage systems
    • Y10T74/20528Foot operated
    • Y10T74/20534Accelerator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加速器装置,其中轴套部(32,62,72)的第一外壁(320,620,720)具有第一突起(321,621,721),其朝着支撑元件(10)的第一内壁(150,650,850)突出。轴套部(32,62,72)的第二外壁(325,625,725)具有第二突起(326,626,726),其朝着支撑元件(10)的第二内壁(170,670,870)突出。支撑元件(10)的第一内壁(150,650,850)具有至少一个突起(151,156,651,656,851,856),其朝着第一外壁(320,620,720)突出。支撑元件(10)的第二内壁(170,670,870)具有至少一个突起(171,176,671,676,871,876),其朝着第二外壁(325,625,725)突出。

Description

用于车辆的加速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用于车辆的加速器装置。
背景技术
公知的加速器装置根据由车辆的驾驶员的脚压下的加速器踏板的压下量来控制车辆(例如,汽车)的加速状态。在加速器装置中,轴的与连接至加速器踏板的踏板臂的旋转角度对应的旋转角度被感测。在车辆中,调节吸入车辆内燃机的进气量的节流阀的打开程度基于感测的旋转角度来确定。返回机构和迟滞机构接收于加速器装置的支撑元件的内部空间中。返回机构在加速器闭合方向上推动轴。迟滞机构使得在压下加速器踏板时施加至加速器踏板的踏板力大于在释放加速器踏板时施加至加速器踏板的踏板力。例如,JP2007-253869A教导了具有接收于支撑元件的内部空间中的迟滞机构的加速器踏板装置。
然而,在JP2007-253869A的加速器装置中,形成在支撑元件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连通并且与踏板臂的可移动范围对应的连通通道。在外来物体通过连通通道进入支撑元件的内部空间时,外来物体可能在例如返回机构处被捕获,从而导致加速器装置的故障。
发明内容
本公开解决以上缺点,并且从而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加速器装置,其能减少或最小化进入支撑元件的内部空间的外来物体的量。根据本公开,提供用于车辆的加速器装置,其包括支撑元件、轴、可旋转本体、踏板臂、旋转角度感测装置和推动装置。支撑元件能够安装至车辆的本体。轴由支撑元件可旋转地支撑。可旋转本体能够在彼此相反的加速器打开方向和加速器闭合方向上与轴一体地旋转。可旋转本体具有固定至轴的外壁的轴套部。踏板臂在踏板臂的一个端部处固定至可旋转本体。踏板臂的与踏板臂的这个端部相反的另一个端部具有能够在加速器打开方向上由车辆的驾驶员压下的可压下部分。旋转角度感测装置接收于支撑元件的内部空间中并且感测轴相对于支撑元件的旋转角度。推动装置接收于支撑元件的内部空间中并且在加速器闭合方向上推动轴。支撑元件具有连通通道,其接收轴套部并且在支撑元件的内部空间与支撑元件的外部空间之间连通。轴套部的与轴的旋转轴线大致平行的外壁包括定位于轴套部在加速器打开方向上的一个圆周侧上的第一外壁,以及定位于轴套部在加速器闭合方向上的另一个圆周侧上的第二外壁。轴套部的第一外壁具有从第一外壁朝着支撑元件的第一内壁突出的第一突起,该第一内壁与第一外壁相邻地定位并且形成连通通道。轴套部的第二外壁具有从第二外壁朝着支撑元件的第二内壁突出的第二突起,该第二内壁与第二外壁相邻地定位并且形成连通通道。支撑元件的第一内壁具有至少一个突起,其从第一内壁朝着轴套部的第一外壁突出。支撑元件的第二内壁具有至少一个突起,其从第二内壁朝着第二外壁突出。
附图说明
这里描述的附图仅用于示例性目的并且无意于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图1是根据本公开第一实施例的加速器装置的侧面图;
图2是第一实施例的加速器装置的从加速器装置的前侧截取的剖面图;
图3是沿着图2的线III-III截取的剖面图;
图4是第一实施例的加速器装置的分解图;
图5是示出图3中的区域V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示出图5中的区域VI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图5中的区域VII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图5中的区域VIII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用于描述第一实施例的加速器装置的迟滞机构的图;
图10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二实施例的加速器装置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11是图10中的区域XI的局部放大图;
图12是图10中的区域XII的局部放大图;
图13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三实施例的加速器装置的局部放大剖面图;以及
图14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四实施例的加速器装置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将参照附图描述。
(第一实施例)
图1至9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一实施例的加速器装置。加速器装置1是输入装置,其由车辆(汽车)的驾驶员操纵以确定车辆(未示出)的内燃机的节流阀的阀打开程度。加速器装置1是电子加速器装置并且将指示加速器踏板28的压下量的电信号传输至电子控制设备。电子控制设备基于加速器踏板28的压下量和其他信息通过节流致动器(未示出)驱动节流阀。
现在,加速器装置1将参照图1至图4和8描述。图2是沿着图3中的线II-P1-P2-II截取的剖面图。
加速器装置1包括支撑元件10、轴20、操纵元件30、复位弹簧39、旋转位置传感器40和迟滞机构50。在下面的描述中,图1至3的上侧将描述为加速器装置1的上侧,并且图1至3的下侧将描述为加速器装置1的下侧。
支撑元件10包括壳体12、第一盖16和第二盖18。支撑元件10形成内部空间11,其接收轴20、复位弹簧39、旋转位置传感器40和迟滞机构50。连通通道111形成于支撑元件10的下部以在支撑元件10的内部空间11与支撑元件10的外部空间之间连通。连通通道111对应于将稍后描述的操纵元件30的可移动范围。
壳体12由树脂材料制成并且包括支承段13、前段17、后段15和顶段14。支承段17可旋转地支撑轴20的一个端部201。前段17连接至支承段13并且定位于加速器装置1的前侧。后段15与前段17相对。顶段14定位于加速器装置1的顶侧处并且连接于前段17与后段15之间。构造为网眼样式的突起和凹陷形成于支承段13的外壁、前段17的外壁、后段15的外壁以及顶段14的外壁中以维持抵抗施加至壳体12的外力的抵抗力。
如图1中所示,附接部131、132、133形成于壳体12中。螺栓孔形成于附接部131、132、133的每个中。垫片136安装至每个螺栓孔,并且螺栓(未示出)穿过垫片136安装入螺栓孔。加速器装置1用这些螺栓安装至车辆本体5。
肋135从支承段13的内壁(用作第四内壁)130朝着第二盖18突出并且构造为弓形形式。肋135形成为对应于连通通道111的宽度。肋135朝着第二盖18突出以使得肋135覆盖踏板轴套部32的定位于支承段13一侧上的外周边缘部。踏板轴套部32用作本公开的轴套部。肋135用作本公开的第八突起。
完全打开侧止动部19形成于后段15的下侧中。在完全打开侧止动部19接触操纵元件30时,完全打开侧止动部19在加速器完全打开位置处限制操纵元件30以及与操纵元件30一体地旋转的相关元件的旋转。加速器完全打开位置是操纵元件30由驾驶员压下的压下量在此是完全量,即加速器打开程度是100%(完全打开)的位置。
第一盖16和第二盖18与支承段13相对并且与支承段13大致平行。第一盖16构造为矩形板形式并且与第二盖18接合以使得第一盖16接触顶段14、后段15以及前段17的在轴20的轴向上与支承段13相反的端部。构造为网眼样式的突起和凹陷形成于第一盖16的外壁中。第一盖16限制外来物体侵入内部空间11。
第二盖18构造为三角形板形式并且用螺栓186固定至后段15、前段17以及前段17的在轴20的轴向上与支承段13相反的端部。构造为网眼样式的突起和凹陷形成于第二盖18的外壁中。第二盖18限制外来物体侵入内部空间11并且可旋转地支撑轴20的与一个端部201相反的另一个端部202。
构造为弓形形式的肋185,形成于第二盖18的内壁(用作第三内壁)180中以使得肋185朝着支承段13突出。肋185形成为对应于连通通道111的宽度。肋185在轴20的轴向上朝着支承段13突出以使得肋185覆盖踏板轴套部32的定位于第二盖18侧上的外周边缘部。肋185用作本公开的第七突起。
轴20在加速器装置1的下侧处在水平方向(车辆的左右方向)上延伸。传感器接收凹陷22形成于轴20的所述一个端部201中以接收旋转位置传感器40的感测装置。
轴20能够响应于在操纵元件30由驾驶员的脚压下时从操纵元件30施加的扭矩旋转过从加速器完全闭合位置至加速器完全打开位置的预定角度范围。加速器完全打开位置是操纵元件30由驾驶员的脚压下的量在此是完全量,即加速器打开程度是100%(完全打开)的位置。
下文中,操纵元件30及其相关元件从加速器完全闭合位置朝着加速器完全打开位置的旋转方向将称为加速器打开方向X。而且,操纵元件30及其相关元件从加速器完全打开位置朝着加速器完全闭合位置的旋转方向将称为加速器闭合方向Y。
操纵元件30包括可旋转本体38和踏板臂26。可旋转本体38包括形成为一体的踏板轴套部32、臂连接部34、弹簧接收部35以及完全闭合侧止动部36。踏板臂26具有加速器踏板28。
踏板轴套部64构造为环形式(即,圆筒状形式)并且在支承段13与第二盖18之间的轴向位置处通过例如压配合来固定至轴20的外壁。踏板轴套部32的第一外壁320大致与轴20的旋转轴线平行并且定位于后段15一侧上,即,定位于轴套部32在加速器打开方向X上的一个圆周侧中。第一外壁320具有第一肋321,其用作本公开的第一突起。踏板轴套部32的第二外壁325大致与轴20的旋转轴线平行并且定位于前段17一侧上,即,定位于轴套部32在加速器闭合方向Y上的另一个圆周侧中。第二外壁325具有第二肋326,其用作本公开的第二突起。第一肋321和第二肋326将稍后详细描述。
臂连接部34的一个端部连接至踏板轴套部32,并且臂连接部34的另一个端部朝着下侧延伸穿过连通通道111。这里,如图8中所示,图8是示出连通通道111和其周围的加速器装置1的结构的放大图,在轴20的轴向(旋转轴线的方向)上测量的臂连接部34的长度D1小于在轴20的轴向上测量的踏板轴套部32的长度D2。而且,臂连接部34的长度D1小于在轴20的轴向上测量的肋135的远端与肋185的远端之间的长度(距离)D3。相反,踏板轴套部32的长度D2大于长度D3。
弹簧接收部35形成为从踏板轴套部32朝着内部空间11中的上侧延伸。复位弹簧39的一端与弹簧接收部35相接合。
完全闭合侧止动部36从弹簧接收部35朝着内部空间11中的上侧延伸。在完全闭合侧止动部36接触后段15的内壁的在顶部至底部方向上延伸的表面时,操纵元件30及其相关元件在加速器闭合方向Y上的旋转在加速器完全闭合位置处受到限制。
踏板臂26的一个端部固定至臂连接部34,并且踏板臂26的另一个端部朝着下侧延伸。加速器踏板28固定至踏板臂26的另一个端部。
车辆的驾驶员通过压下加速器踏板28来操纵加速器装置1。加速器踏板28将驾驶员施加至加速器踏板28的踏板力转化为扭矩并且将转化的扭矩传导至轴20。
当加速器踏板28在加速器打开方向X上旋转时,轴20在加速器打开方向X上相对于用作参考点的加速器完全闭合位置的旋转角度增大。由此,与这个旋转角度对应的加速器打开程度也增大。而且,当加速器踏板28在加速器闭合方向Y上旋转时,轴20的旋转角度减小,并且由此加速器打开程度减小。
复位弹簧39由盘簧制成,并且复位弹簧39的另一端与前段17的内壁相接合。用作推动装置(推动手段)的复位弹簧39在加速器闭合方向Y上推动操纵元件30。从复位弹簧39施加至操纵元件30的推动力在操纵元件30的旋转角度,即,轴20的旋转角度增大时增大。而且,这个推动力设置为使得操纵元件30和轴20能返回至加速器完全闭合位置,而不管操纵元件30的旋转位置。
旋转位置传感器40包括轭42、两个永磁体44、46、以及霍尔元件48。轭42由磁性材料制成并且构造为管状形式。轭42固定至轴20的传感器接收凹陷22的内壁。磁体44、46放置于轭42的径向内侧并且固定至轭42的内壁以使得磁体44、46关于轴20的旋转轴线彼此相对。霍尔元件48放置于磁体44与磁体46之间。旋转位置传感器40用作本公开的旋转角度感测装置(旋转角度感测手段)。
当磁场施加至霍尔元件48(电流流过该霍尔元件48)时,在霍尔元件48中产生电压。这个现象称为霍尔效应。穿透霍尔元件48的磁通量的密度在轴20和磁体44、46绕着轴20的旋转轴线旋转时改变。上面讨论的电压值与穿透霍尔元件48的磁通量的密度基本上成比例。旋转位置传感器40通过感测产生于霍尔元件48中的电压来感测霍尔元件48与磁体44、46之间的相对旋转角度,即,轴20相对于支撑元件10的相对旋转角度。旋转位置传感器40将指示所感测的相对旋转角度的电信号输出至电子控制设备。
迟滞机构50包括第一转子52、第二转子54、第一摩擦元件56、第二摩擦元件58以及迟滞弹簧59。
第一转子52放置于轴20的径向外侧上并且轴向地定位于操纵元件30的踏板轴套部32与第二转子54之间。第一转子52构造为环状形式(圆筒状形式)并且能够相对于轴20和踏板轴套部32旋转。而且,第一转子52能够在轴20的轴向上朝着以及远离踏板轴套部32移动。多个突起53在踏板轴套部32所处的轴向侧上与第一转子52一体地形成。多个第一伞形齿轮齿521在第二转子54所处的轴向侧上与第一转子52一体地形成。
每个突起53通过踏板轴套部32的多个通孔33中对应的一个通孔接收并且在与第一转子52相反的轴向侧上从踏板轴套部32突出。在本实施例中,突起53的数目是三个,并且这三个突起53在圆周方向上以大致相等的间隔依次放置。这三个突起53的每个能够与踏板轴套部32的通孔33的对应的一个通孔的内壁的端部331相接合。
旋转(旋转力)能够在圆周方向上通过每个通孔33的一个端部331与突起53的对应的一个突起之间的接合在操纵元件30与第一转子52之间传导。也就是,操纵元件30在加速器打开方向X上的旋转能够通过每个通孔33的端部331与对应的突起53传导至第一转子52。而且,第一转子52在加速器闭合方向Y上的旋转能通过每个突起53以及相应通孔33的另一个端部332传导至操纵元件30,所述另一个端部332与通孔33的所述一个端部331圆周地相对。
第一伞形齿轮齿521在第二转子54所处的轴向侧上与第一转子52一体地形成。第一伞形齿轮齿521在圆周方向上以大致相等的间隔依次放置。朝着第二转子54突出的第一伞形齿轮齿521的轴向突出长度在加速器闭合方向Y上圆周向地逐渐增大。而且,倾斜表面形成于每个第一伞形齿轮齿521的远端部分中以使得每个第一伞形齿轮521的倾斜表面在加速器闭合方向Y上逐渐地接近第二转子54。
第二转子54定位于轴20的径向外部并且轴向地放置于第一转子52与支撑元件10的支承段13之间。第二转子54构造为环状形式(圆筒状形式)并且能够相对于轴20和第一转子52旋转。而且,第二转子54能够在轴20的轴向上朝着以及远离支撑元件10的支承段13移动。多个第二伞形齿轮齿541在第一转子52所处的轴向侧上形成于第二转子54中。
第二伞形齿轮齿541在第一转子52所处的轴向侧上与第二转子54一体地形成。第二伞形齿轮齿541在圆周方向上以大致相等的间隔依次放置。第二伞形齿轮齿541朝着第一转子52突出的轴向突出长度在加速器打开方向X上圆周向地逐渐增大。而且,倾斜表面形成于每个第二伞形齿轮齿541的远端部分中以使得每个第二伞形齿轮齿541的倾斜表面在加速器打开方向X上逐渐地接近第一转子52。
当每个第一伞形齿轮齿521在圆周方向上接触对应的一个第二伞形齿轮齿541时,旋转能通过每个第一伞形齿轮齿521的倾斜表面与对应的一个第二伞形齿轮齿541的倾斜表面之间的接触在第一转子52与第二转子54之间传递。具体地,第一转子52在加速器打开方向X上的旋转能够通过第一伞形齿轮齿521和第二伞形齿轮齿541传递至第二转子54。而且,第二转子54在加速器闭合方向Y上的旋转能通过第二伞形齿轮齿541和第一伞形齿轮齿521传递至第一转子52。
而且,在第一转子52的旋转位置处于第一转子52的加速器完全闭合位置的圆周侧上(第一转子52的加速器完全打开位置定位于此处)时,每个第一伞形齿轮齿521的倾斜表面接合对应的一个第二伞形齿轮齿541的倾斜表面以推动第一转子52和第二转子54在轴20的轴向上远离彼此。在第一转子52从第一转子52的加速器完全闭合位置朝着第一转子52的加速器完全打开位置的旋转角度增大时,第一伞形齿轮齿521的推力(其在轴20的轴向上朝着踏板轴套部32推动第一转子52)增大。而且,在第一转子52从第一转子52的加速器完全闭合位置朝着第一转子52的加速器完全打开位置的旋转角度增大时,第二伞形齿轮齿541的推力(其在轴20的轴向上朝着支撑元件10的支承段13推动第二转子54)增大。
第一摩擦元件56定位于轴20的径向外部并且在轴20的轴向上放置于突起53与第二盖18之间。第一摩擦元件56构造为环状形式(圆盘形式)并且固定至第二盖18。当第一转子52在远离第二转子54的方向上轴向地受到推动时,突起53由第一转子52对着第一摩擦元件56推动并且由此与第一摩擦元件56摩擦地相接合。每个突起53与第一摩擦元件56之间的摩擦力作为突起53的旋转阻力。在朝着踏板轴套部32施加至第一转子52的推力增大时,从第一摩擦元件56施加至突起53的阻力扭矩增大。
第二摩擦元件58定位于轴20的径向外部并且在轴20的轴向上放置于第二转子54与支承段13之间。第二摩擦元件58构造为环状形式(圆盘形式)并且固定至支承段13。当第二转子54在轴20的轴向上远离第一转子52受到推动时,第二转子54与第二摩擦元件58摩擦地相接合。第二转子54与第二摩擦元件58之间的摩擦力用作第二转子54的旋转阻力。在朝着支承段13轴向地施加至第二转子54的推力增大时,从第二摩擦元件58施加至第二转子54的阻力扭矩增大。施加至第二转子54的阻力扭矩通过第二伞形齿轮齿541、第一伞形齿轮齿521和第一转子52传递至突起53。
迟滞弹簧59是盘簧。迟滞弹簧59的一端接合至弹簧接收元件552,弹簧接收元件552接合至形成为在内部空间11中从第二转子54向上延伸的弹簧接合部55,并且迟滞弹簧59的另一端与前段17相接合。迟滞弹簧59在加速器闭合方向Y上推动第二转子54。在第二转子54在加速器打开方向X上的旋转角度增大时,迟滞弹簧59的推动力增大。由迟滞弹簧59的推力对第二转子54施加的扭矩通过第二伞形齿轮齿541、第一伞形齿轮齿521和第一转子52传递至突起53。
第一实施例的加速器装置1的特征在于踏板轴套部32的第一和第二外壁320、325、后段15的内壁150以及前段17的内壁170的构造。后段15的内壁150用作第一内壁并且与踏板轴套部32的第一外壁320相邻地定位。前段17的内壁170用作第二内壁并且与踏板轴套部32的第二外壁325相邻地定位。第一实施例的上述特性将参照图5至7详细描述。在图5中,通过第一外壁320与内壁150之间的间隙以及第二外壁325与内壁170之间的间隙从支撑元件的内部空间11流动至外部空间的气流由虚线A1指示。而且,通过第一外壁320与内壁150之间的间隙以及第二外壁325与内壁170之间的间隙从支撑元件10的外部空间流入支撑元件10的内部空间11的气流由虚线A2指示。
第一肋321形成于第一外壁320中以使得第一肋321从第一外壁320朝着内壁150突出。而且,第二肋326形成于第二外壁325中以使得第二肋326从第二外壁325朝着内壁170突出。第一肋321和第二肋326形成为与踏板轴套部32的旋转轴线,即轴20的旋转轴线,大致平行地延伸。在踏板轴套部32的旋转轴线方向上测量的第一肋321的长度和第二肋326的长度与在踏板轴套部32的旋转轴线方向上测量的踏板轴套部32的长度大致相同。
第三肋151和第四肋156形成于内壁150中以使得第三肋151和第四肋156从内壁150朝着第一外壁320突出。第三肋151和第四肋156形成为与踏板轴套部32的旋转轴线大致平行地延伸。在踏板轴套部32的旋转轴线方向上测量的第三肋151的长度和第四肋156的长度与在踏板轴套部32的旋转轴线方向上测量的第一肋321的长度大致相同。第三肋151用作第一内壁的突起或本公开的第三突起。第四肋156用作第一内壁的突起或本公开的第四突起。
第五肋171和第六肋176形成于内壁170中以使得第五肋171和第六肋176从内壁170朝着第二外壁325突起。第五肋171和第六肋176形成为与踏板轴套部32的旋转轴线大致平行地延伸。在踏板轴套部32的旋转轴线方向上测量的第五肋171的长度和第六肋176的长度与在踏板轴套部32的旋转轴线方向上测量的第二肋326的长度大致相同。第五肋171用作第二内壁的突起或本公开的第五突起。第六肋176用作第二内壁的突起或本公开的第六突起。
下文中,参照图6,第一假想线C1用来描述第一肋321、第三肋151和第四肋156的详细构造。如图6中所示,第一假想线C1是沿着第一外壁320的整个圆周范围在第一外壁320的径向外侧上以预定距离与轴套部32的第一外壁320隔开的假想线。第一实施例的踏板轴套部32构造为圆筒形,以使得第一假想线C1是弓形假想线,其圆弧中心位于轴20的旋转轴线处。这里,第一假想线C1延伸穿过第一肋321的远端部、第三肋151的远端部以及第四肋156的远端部。也就是,第一肋321、第三肋151和第四肋156在踏板轴套部32的圆周方向上彼此部分地重叠。换言之,第一肋321在轴20的径向上测量的径向延伸、第三肋151在轴20的径向上测量的径向延伸、以及第四肋156在轴20的径向上测量的径向延伸彼此部分地重叠。
第一肋321包括在圆周方向上定位于内部空间11一侧上的表面322,以及在圆周方向上定位于外部空间一侧上的表面323。内部空间11一侧是内部空间11所处的圆周侧。外部空间一侧是支撑元件10的外部空间所处的圆周侧,更具体地是连通通道111的开口所处的圆周侧,所述开口向支撑元件10的外部空间打开。这里,在第一假想线C1的径向外侧上限定于表面322与第一假想线C1(或在第一假想线C1与表面322或表面322的假想延长面的交叉点处与第一假想线C1相切的切线)之间的角θ322是钝角。而且,在第一假想线C1的径向外侧上限定于表面323与第一假想线C1(或在第一假想线C1与表面323或表面323的假想延长面的交叉点处与第一假想线C1相切的切线)之间的角θ323是锐角。在图6中,表面322的假想延长面和表面323的假想延长面为了指示表面322与第一假想线C1之间的角θ322以及表面323与第一假想线C1之间的角θ323而由虚线指示。表面323用作本公开的第一外侧表面。表面322用作本公开的第一内侧表面。
第三肋151包括在圆周方向上定位于内部空间11一侧上的表面152,以及在圆周方向上定位于外部空间一侧上的表面153。这里,在第一假想线C1的径向内侧上限定于表面152与第一假想线C1(或在第一假想线C1与表面152或表面152的假想延长面的交叉点处与第一假想线C1相切的切线)之间的角θ152是钝角。而且,在第一假想线C1的径向内侧上限定于表面153与第一假想线C1(或在第一假想线C1与表面153或表面153的假想延长面的交叉点处与第一假想线C1相切的切线)之间的角θ153是锐角。在图6中,表面152的假想延长面和表面153的假想延长面为了指示表面152与第一假想线C1之间的角θ152以及表面153与第一假想线C1之间的角θ153而由虚线指示。表面153用作本公开的第三外侧表面。表面152用作本公开的第三内侧表面。
第四肋156包括在圆周方向上定位于内部空间11一侧上的表面157,以及在圆周方向上定位于外部空间一侧上的表面158。这里,在第一假想线C1的径向内侧上限定于表面157与第一假想线C1(或在第一假想线C1与表面157或表面157的假想延长面的交叉点处与第一假想线C1相切的切线)之间的角θ157是钝角。而且,在第一假想线C1的径向内侧上限定于表面158与第一假想线C1(或在第一假想线C1与表面158或表面158的假想延长面的交叉点处与第一假想线C1相切的切线)之间的角θ158是锐角。在图6中,表面158的假想延长面为了指示表面158与第一假想线C1之间的角θ158而由虚线指示。表面158用作本公开的第三外侧表面。表面157用作本公开的第三内侧表面。
第四肋156形成于内壁150的下端部中,并且踏板轴套部32的下部从连通通道111暴露至支撑元件10的外部空间。
而且,第三肋151和第四肋156的每个形成于内壁150的对应位置处,第三肋151或第四肋156在此位置甚至在踏板轴套部32旋转时也不接触第一肋321。更具体地,在操纵元件30放置于其加速器完全闭合位置中时,第四肋156在圆周方向上定位于第一肋321的外部空间一侧上。而且,在操纵元件30响应由驾驶员的脚压下加速器踏板28而旋转至其加速器完全打开位置时,第三肋151在圆周方向上定位于第一肋321的内部空间11一侧上。
下文中,参照图7,第二假想线C2用来描述第二肋326、第五肋171和第六肋176的详细构造。如图7中所示,第二假想线C2是沿着第二外壁325的整个圆周范围在第二外壁325的径向外侧上以预定距离与轴套部32的外壁325隔开的假想线。第一实施例的踏板轴套部32构造为圆筒形,以使得第二假想线C2是圆弧中心处于轴20的旋转轴线处的弓形假想线。这里,第二假想线C2延伸穿过第二肋326的远端部、第五肋171的远端部以及第六肋176的远端部。也就是,第二肋326、第五肋171和第六肋176在踏板轴套部32的圆周方向上彼此部分地重叠。换言之,第二肋326在轴20的径向上测量的径向延伸、第五肋171在轴20的径向上测量的径向延伸、以及第六肋176在轴20的径向上测量的径向延伸彼此部分地重叠。
第二肋326包括在圆周方向上定位于内部空间11一侧上的表面327,以及在圆周方向上定位于外部空间一侧上的表面328。这里,在第二假想线C2的径向外侧上限定于表面327与第二假想线C2(或在第二假想线C2与表面327或表面327的假想延长面的交叉点处与第二假想线C2相切的切线)之间的角θ327是钝角。而且,在第二假想线C2的径向外侧上限定于表面328与第二假想线C2(或在第二假想线C2与表面328或表面328的假想延长面的交叉点处与第二假想线C2相切的切线)之间的角θ328是锐角。在图7中,表面327的假想延长面和表面328的假想延长面为了指示表面327与第二假想线C2之间的角θ327以及表面328与第二假想线C2之间的角θ328而由虚线指示。表面328用作本公开的第二外侧表面。表面327用作本公开的第二内侧表面。
第五肋171包括在圆周方向上定位于内部空间11一侧上的表面172,以及在圆周方向上定位于外部空间一侧上的表面173。这里,在第二假想线C2的径向内侧上限定于表面172与第二假想线C2(或在第二假想线C2与表面172或表面172的假想延长面的交叉点处与第二切线C2相切的切线)之间的角θ172是钝角。而且,在第二假想线C2的径向内侧上限定于表面173与第二假想线C2(或在第二假想线C2与表面173或表面173的假想延长面的交叉点处与第二假想线C2相切的切线)之间的角θ173是锐角。在图7中,表面172的假想延长面和表面173的假想延长面为了指示表面172与第二假想线C2之间的角θ172以及表面173与第二假想线C2之间的角θ173而由虚线指示。表面173用作本公开的第四外侧表面。表面172用作本公开的第四内侧表面。
第六肋176包括在圆周方向上定位于内部空间11一侧上的表面177,以及在圆周方向上定位于外部空间一侧上的表面178。这里,在第二假想线C2的径向内侧上限定于表面177与第二假想线C2(或在第二假想线C2与表面177或表面177的假想延长面的交叉点处与第二假想线C2相切的切线)之间的角θ177是钝角。而且,在第二假想线C2的径向内侧上限定于表面178与第二假想线C2(或在第二假想线C2与表面178或表面178的假想延长面的交叉点处与第二假想线C2相切的切线)之间的角θ178是锐角。在图7中,表面177的假想延长面和表面178的假想延长面为了指示表面177与第二假想线C2之间的角θ177以及表面178与第二假想线C2之间的角θ178而由虚线指示。表面178用作本公开的第五外侧表面。表面177用作本公开的第五内侧表面。
而且,第五肋171和第六肋176的每个都形成于内壁170的对应位置中,第五肋171或第六肋176在此位置处甚至在踏板轴套部32旋转时也不会接触第二肋326。更具体地,在操纵元件30放置于其加速器完全闭合位置中时,第六肋176在圆周方向上定位于第二肋326的外部空间一侧上。而且,在操纵元件30响应由驾驶员的脚压下加速器踏板28而旋转至其加速器完全打开位置时,第五肋171在圆周方向上定位于第二肋326的内部空间11一侧上。
接着,加速器装置1的操作将参照图9描述。
在加速器踏板28由驾驶员的脚压下时,操纵元件30响应驾驶员施加至加速器踏板28的踏板力而在加速器打开方向上连同轴20一起绕着轴20的旋转轴线旋转。此时,为了旋转操纵元件30和轴20,需要一个踏板力,其大于由复位弹簧39的推力和迟滞弹簧59的推力所施加的扭矩以及由第一摩擦元件56的摩擦力和第二摩擦元件58的摩擦力施加的阻力扭矩的总和。
在加速器踏板28被压下时,由第一摩擦元件56的摩擦力和第二摩擦元件58的摩擦力施加的阻力扭矩用来限制加速器踏板28在加速器打开方向X上的旋转。因此,参照图9,即使对于相同的旋转角度θ,在压下加速器踏板28时的踏板力F(N)(参见实线S1,其指示在压下加速器踏板28时踏板力F(N)与旋转角度θ(度)之间的关系)也大于在朝着加速器完全闭合位置返回加速器踏板28时的踏板力F(N)(参见点划线S3,其指示在朝着加速器完全闭合位置返回加速器踏板28时的踏板力F(N)与旋转角θ(度)之间的关系)。
为了维持加速器踏板28的压下状态,仅需要施加产生大于通过复位弹簧39和迟滞弹簧59的推力产生的扭矩与通过第一和第二摩擦元件56、58的摩擦力产生的阻力扭矩之间的差的扭矩的踏板力。换言之,当驾驶员在压下加速器踏板28之后想维持加速器踏板28的压下状态时,驾驶员可以减少一定量的所施加踏板力。
例如,如由图9中的双点划线S2所示,在需要维持加速器踏板28压下至旋转角度θ1的压下状态时,踏板力可从踏板力F1减少至踏板力F2。这样,能够容易地维持加速器踏板28的压下状态。施加由第一和第二摩擦元件56、58的摩擦力产生的阻力扭矩来在维持加速器踏板28的压下状态时限制加速器踏板28在加速器闭合方向Y上的旋转。
为了将加速器踏板28返回至加速器完全闭合位置,施加至加速器踏板28的踏板力应当产生小于由复位弹簧39和迟滞弹簧59的推力产生的扭矩与由第一和第二摩擦元件56、58的摩擦力产生的阻力扭矩之间的差的扭矩。这里,在将加速器踏板28返回至加速器完全闭合位置时,仅需要停止压下加速器踏板28(即,需要完全地释放加速器踏板28)。因此,驾驶员没有负担。相反,在加速器踏板28朝着加速器完全闭合位置逐渐地返回时,需要在加速器踏板28上施加预定的踏板力。在第一实施例中,朝着加速器完全闭合位置逐渐地返回加速器踏板所需要的踏板力相对较小。
例如,如图9中的点划线S3所示,在压下至旋转角度θ1的加速器踏板28朝着加速器完全闭合位置逐渐地返回的情况下,踏板力可以在踏板力F2与0(零)之间调节。踏板力F2小于踏板力F1。因此,在压下的加速器踏板28朝着加速器完全闭合位置返回时,驾驶员的负担减少。由第一和第二摩擦元件56、58的摩擦力施加的阻力扭矩用来在朝着加速器完全闭合位置返回加速器踏板28时限制加速器踏板28在加速器闭合方向Y上的旋转。因此,如图9中所示,即使对于相同的旋转角度θ,在朝着加速器完全闭合位置返回加速器踏板28时的踏板力F(参见点划线S3,其指示在朝着加速器完全闭合位置返回加速器踏板28时踏板力F与旋转角度θ之间的关系)也小于压下加速器踏板28时的踏板力F(参见实线S1,其指示在压下加速器踏板28时踏板力F与旋转角度θ之间的关系)。
在第一实施例的加速器装置1中,第一肋321、第二肋326、第三肋151、第四肋156、第五肋171以及第六肋176在连通通道111中形成迷宫结构。由此,穿过连通通道111的气流的路径变成蜿蜒路径而不是沿着踏板轴套部32的另一个周边壁延伸的平滑弓形路径。因而,从外部空间进入内部空间11的气流受到限制,并且由此进入内部空间11的外来物体的量能够减少或最小化。
表面323、表面153以及表面158的每个相对于第一假想线C1限定对应的锐角。而且,表面328、表面173以及表面178的每个相对于第二假想线C2限定对应的锐角。这里,第一假想线C1能够被认为流过第一外壁320与内壁150之间的间隙的气流。而且,第二假想线C2能够被认为流过第二外壁325与内壁170之间的间隙的气流。也就是,第一肋321、第二肋326、第三肋151、第四肋156、第五肋171以及第六肋176的每个相对于从外部空间流入内部空间11的气流以对应的锐角延伸。因而,从外部空间进入内部空间11的气流受到限制,并且由此连同从外部空间供应入内部空间11的空气一起进入内部空间11的外来物体的侵入受到限制。因此,在第一实施例的加速器装置1中,进入内部空间11的外来物体的量能够减少或最小化。
而且,表面322、表面152和表面157的每个相对于第一假想线C1限定对应的钝角。而且,表面327、表面172和表面177的每个相对于第二假想线C2限定对应的钝角。因而,从内部空间11至外部空间的气流得到促进,并且从而存在于内部空间11中的外来物体能够容易地排出至外部空间。
因此,在第一实施例的加速器装置1中,能够减少存在于内部空间11中的外来物体的量。
而且,在由第一肋321、第三肋151和第四肋156形成的迷宫结构中,从内部空间11至外部空间的气流在重力方向上从上侧导向至下侧。因此,存在于内部空间11中的外来物体通过由第一肋321、第三肋151和第四肋156形成的迷宫结构由重力朝着外部空间排出。因此,存在于内部空间11中的外来物质能够容易地排出至外部空间。
而且,踏板轴套部32的下侧没有由支撑元件10覆盖并且从而暴露至支撑元件10的外部空间。这里,形成于内壁150中的第四肋156定位于踏板轴套部32的下部的上侧上。由此,通过第一外壁320与内壁150之间的间隙从内部空间11排出至外部空间的外来物体从连通通道111排出,而没有保留于内壁150的下部。因此,存在于内部空间11中的外来物体能够容易地排出至外部空间。
而且,在第一实施例的加速器装置1中,迷宫结构由肋135和肋185形成,每个肋形成为覆盖踏板轴套部32的相应外周边缘部分。由此,能够限制外来物体通过踏板轴套部32的在垂直于轴20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延伸的侧壁(用作第一侧壁)324与第二盖18的内壁180之间的间隙的侵入。而且,能够限制外来物体通过踏板轴套部32的在垂直于轴20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延伸的侧壁(用作第二侧壁)329与支承段13的内壁130之间的间隙的侵入。因此,进入内部空间11的外来物体的量能够减少或最小化。
(第二实施例)
接着,根据本公开第二实施例的加速器装置将参照图10至12进行描述。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在于形成于踏板轴套部、支撑元件的后段和前段中的肋的构造。在下面的描述中,与第一实施例的那些类似的部件将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并且将不再描述。
在第二实施例的加速器装置2中,如图10中所示,用作第一突起的第一肋621形成于踏板轴套部62的第一外壁620中。用作第二突起的第二肋626形成于踏板轴套部62的第二外壁625中。
如图11中所示,第一肋621具有在圆周方向上位于内部空间11一侧上的表面622。在第一假想线C1的径向外侧上限定于第一肋621的表面622与第一假想线C1(或在第一假想线C1与表面622或表面622的假想延长面的交叉点处与第一假想线C1相切的切线)之间的角θ622是钝角。而且,第一肋621具有在圆周方向上位于外部空间一侧上的表面623。在第一假想线C1的径向外侧上限定于第一肋621的表面623与第一假想线C1(或在第一假想线C1与表面623或表面623的假想延长面的交叉点处与第一假想线C1相切的切线)之间的角θ623大致是直角。表面623用作本公开的第一外侧表面。表面622用作本公开的第一内侧表面。
而且,如图12中所示,第二肋626具有在圆周方向上位于内部空间11一侧上的表面627。在第二假想线C2的径向外侧上限定于第二肋626的表面627与第二假想线C2(或在第二假想线C2与表面627或表面627的假想延长面的交叉点处与第二假想线C2相切的切线)之间的角θ627是钝角。而且,第二肋626具有在圆周方向上位于外部空间一侧上的表面628。在第二假想线C2的径向外侧上限定于第二肋626的表面628与第二假想线C2(或在第二假想线C2与表面628或表面628的假想延长面的交叉点处与第二假想线C2相切的切线)之间的角θ628大致是直角。在图12中,表面627的假想延长面和表面628的假想延长面为了指示表面627与第二假想线C2之间的角θ627以及表面628与第二假想线C2之间的角θ628而由虚线指示。表面628用作本公开的第二外侧表面。表面627用作本公开的第二内侧表面。
第三肋651和第四肋656形成于后段65的内壁650中,该内壁650用作第一内壁。如图11中所示,第三肋651具有表面652,其在圆周方向上定位于内部空间11一侧上。在第一假想线C1的径向内侧上限定于第三肋651的表面652与第一假想线C1(或在第一假想线C1与表面652或表面652的假想延长面的交叉点处与第一假想线C1相切的切线)之间的角θ652是钝角。而且,第四肋656具有表面657,其在圆周方向上定位于内部空间11一侧上。在第一假想线C1的径向内侧上限定于第四肋656的表面657与第一假想线C1(或在第一假想线C1与表面657或表面657的假想延长面的交叉点处与第一假想线C1相切的切线)之间的角θ657是钝角。第三肋651具有表面653,其在圆周方向上定位于外部空间一侧上。在第一假想线C1的径向内侧上限定于第三肋651的表面653与第一假想线C1(或在第一假想线C1与表面653或表面653的假想延长面的交叉点处与第一假想线C1相切的切线)之间的角θ653大致是直角。第四肋656具有表面658,其在圆周方向上定位于外部空间一侧上。在第一假想线C1的径向内侧上限定于第四肋656的表面658与第一假想线C1(或在第一假想线C1与表面658或表面658的假想延长面的交叉点处与第一假想线C1相切的切线)之间的角θ658大致是直角。在图11中,表面652的假想延长面和表面653的假想延长面为了指示表面652与第一假想线C1之间的角θ652以及表面653与第一假想线C1之间的角θ653而由虚线指示。第三肋651用作第一内壁的突起或本公开的第三突起。第四肋656用作第一内壁的突起或本公开的第四突起。表面653和表面658的每个都用作本公开的第三外侧表面。表面652和表面657的每个都用作本公开的第三内侧表面。
第五肋671和第六肋676形成于前段67的内壁670中,这个内壁670用作第二内壁。如图12中所示,第五肋671具有表面672,其在圆周方向上定位于内部空间11一侧上。在第二假想线C2的径向内侧上定位于第五肋671的表面672与第二假想线C2(或在第二假想线C2与表面672或表面672的假想延长面的交叉点处与第二假想线C2相切的切线)之间的角θ672是钝角。而且,第六肋676具有表面677,其在圆周方向上定位于内部空间11一侧上。在第二假想线C2的径向内侧上定位于第六肋676的表面677与第二假想线C2(或在第二假想线C2与表面677或表面677的假想延长面的交叉点处与第二假想线C2相切的切线)之间的角θ677是钝角。第五肋671具有表面673,其在圆周方向上定位于外部空间一侧上。在第二假想线C2的径向内侧上限定于第五肋671的表面673与第二假想线C2(或在第二假想线C2与表面673或表面673的假想延长面的交叉点处与第二假想线C2相切的切线)之间的角θ673大致是直角。第六肋676具有表面678,其在圆周方向上定位于外部空间一侧上。在第二假想线C2的径向内侧上限定于第六肋676的表面678与第二假想线C2(或在第二假想线C2与表面678或表面678的假想延长面的交叉点处与第二假想线C2相切的切线)之间的角θ678大致是直角。在图12中,表面672的假想延长面、表面673的假想延长面以及表面678的假想延长面为了指示表面672与第二假想线C2之间的角θ672、表面673与第二假想线C2之间的角θ673以及表面678与第二假想线C2之间的角θ678而由虚线指示。第五肋671用作第二内壁的突起或本公开的第五突起。第六肋676用作第二内壁的突起或本公开的第六突起。表面673和表面678的每个都用作本公开的第五外侧表面。表面672和表面677的每个都用作本公开的第五内侧表面。
在第二实施例的加速器装置2中,限定于表面623与第一假想线C1之间的角θ623、表面653与第一假想线C1之间的角θ653以及表面658与第一假想线C1之间的角θ658大致是直角。而且,表面628与第二假想线C2之间的角θ628、表面673与第二假想线C2之间的角θ673以及表面678与第二假想线C2之间的角θ678大致是直角。这样,能限制外来物体随同气流从外部空间侵入内部空间11。因此,在第二实施例的加速器装置2中,能获得与第一实施例的加速器装置1的那些优点类似的优点。
(第三实施例)
接着,根据本公开第三实施例的加速器装置将参照图13进行描述。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在于形成于踏板轴套部中的肋的构造。在下面的描述中,与第一实施例的那些类似的部件将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并且将不再描述。
在第三实施例的加速器装置3中,用作第一突起的第一肋721形成于踏板轴套部72的第一外壁720中。而且,用作第二突起的第二肋726形成于踏板轴套部72的第二外壁725中。
第一肋721具有表面722,其在圆周方向上定位于内部空间11一侧上。在第一假想线C1的径向外侧上限定于第一肋721的表面722与第一假想线C1(或在第一假想线C1与表面722或表面722的假想延长面的交叉点处与第一假想线C1相切的切线)之间的角是钝角。第一肋721还具有表面723,其在圆周方向上定位于外部空间一侧上。在第一假想线C1的径向外侧上限定于第一肋721的表面723与第一假想线C1(或在第一假想线C1与表面723或表面723的假想延长面的交叉点处与第一假想线C1相切的切线)之间的角大致是直角。表面723用作本公开的第一外侧表面。表面722用作本公开的第一内侧表面。
第二肋726具有表面727,其在圆周方向上定位于内部空间11一侧上。在第二假想线C2的径向外侧上限定于第二肋726的表面727与第二假想线C2(或在第二假想线C2与表面727或表面727的假想延长面的交叉点处与第二假想线C2相切的切线)之间的角是钝角。第二肋726还具有表面728,其在圆周方向上定位于外部空间一侧上。在第二假想线C2的径向外侧上限定于第二肋726的表面728与第二假想线C2(或在第二假想线C2与表面728或表面728的假想延长面的交叉点处与第二假想线C2相切的切线)之间的角大致是直角。表面728用作本公开的第二外侧表面。表面727用作本公开的第二内侧表面。
在第三实施例的加速器装置3中,在第一假想线C1的径向内侧上限定于表面723与第一假想线C1之间的角大致是直角。而且,在第二假想线C2的径向外侧上限定于表面728与第二假想线C2之间的角大致是直角。这样,能限制外来物体随同气流从外部空间侵入内部空间11。因此,在第三实施例的加速器装置3中,能获得与第一实施例的加速器装置1的那些优点类似的优点。
(第四实施例)
接着,根据本公开第四实施例的加速器装置将参照图14进行描述。第四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在于形成于后段和前段中的肋的构造。在下面的描述中,与第一实施例的那些类似的部件将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并且将不再进一步描述。
第三肋851和第四肋856形成于后段85的内壁850中,内壁850用作第一内壁。第三肋851具有在圆周方向上位于内部空间11一侧上的表面852。在第一假想线C1的径向内侧上限定于第三肋851的表面852与第一假想线C1(或在第一假想线C1与表面852或表面852的假想延长面的交叉点处与第一假想线C1相切的切线)之间的角是钝角。第四肋856具有在圆周方向上位于内部空间11一侧上的表面857。在第一假想线C1的径向内侧上限定于第四肋856的表面857与第一假想线C1(或在第一假想线C1与表面857或表面857的假想延长面的交叉点处与第一假想线C1相切的切线)之间的角是钝角。第三肋851还具有在圆周方向上位于外部空间一侧上的表面853。在第一假想线C1的径向内侧上限定于第三肋851的表面853与第一假想线C1(或在第一假想线C1与表面853或表面853的假想延长面的交叉点处与第一假想线C1相切的切线)之间的角大致是直角。第四肋856还具有在圆周方向上位于外部空间一侧上的表面858。在第一假想线C1的径向内侧上限定于第四肋856的表面858与第一假想线C1(或在第一假想线C1与表面858或表面858的假想延长面的交叉点处与第一假想线C1相切的切线)之间的角大致是直角。第三肋851用作第一内壁的突起或本公开的第三突起。第四肋856用作第一内壁的突起或本公开的第四突起。表面853和表面858的每个用作本公开的第三外侧表面。表面852和表面857的每个用作本公开的第三内侧表面。
第五肋871和第六肋876形成于前段87的内壁870中,内壁870用作第二内壁。第五肋871具有在圆周方向上位于内部空间11一侧上的表面872。在第二假想线C2的径向内侧上限定于第五肋871的表面872与第二假想线C2(或在第二假想线C2与表面872的交叉点处与第二假想线C2相切的切线)之间的角是钝角。第六肋876具有在圆周方向上位于内部空间11一侧上的表面877。在第二假想线C2的径向内侧上限定于第六肋876的表面877与第二假想线C2(或在第二假想线C2与表面877或表面877的假想延长面的交叉点处与第二假想线C2相切的切线)之间的角是钝角。第五肋871还具有在圆周方向上位于外部空间一侧上的表面873。在第二假想线C2的径向内侧上限定于第五肋871的表面873与第二假想线C2(或在第二假想线C2与表面873或表面873的假想延长面的交叉点处与第二假想线C2相切的切线)之间的角大致是直角。第六肋876还具有在圆周方向上位于外部空间一侧上的表面878。在第二假想线C2的径向内侧上限定于第六肋876的表面878与第二假想线C2(或在第二假想线C2与表面878或表面878的假想延长面的交叉点处与第二假想线C2相切的切线)之间的角大致是直角。第五肋871用作第二内壁的突起或本公开的第五突起。第六肋876用作第二内壁的突起或本公开的第六突起。表面873和表面878的每个用作本公开的第五外侧表面。表面872和表面877的每个用作本公开的第五内侧表面。
在第四实施例的加速器装置4中,在第一假想线C1的径向内侧上限定于表面853和表面858的每个与第一假想线C1之间的角大致是直角。而且,在第二假想线C2的径向内侧上限定于表面873和表面878的每个与第二假想线C2之间的角大致是直角。这样,能够限制外来物体随同气流从外部空间侵入内部空间11。因此,在第四实施例的加速器装置4中,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例的加速器装置1的那些优点类似的优点。
现在,将描述以上实施例的变型。
在以上实施例中,形成迷宫结构并且设置于支撑元件中的肋的数量是四个。然而,设置于支撑元件中的肋的数量不限于这个数量。也就是,仅需要在支撑元件中设置至少一个肋。由此,设置于支撑元件中的肋的数量可以小于4但是等于或大于1,或者可以大于4。
本发明不限于以上实施例,并且以上实施例可在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变型。

Claims (10)

1.一种用于车辆的加速器装置,包括:
支撑元件(10),所述支撑元件(10)能够安装至车辆本体;
轴(20),所述轴(20)由所述支撑元件(10)可旋转地支撑;
可旋转本体(38),所述可旋转本体(38)在彼此相反的加速器打开方向(X)和加速器闭合方向(Y)上都能够与所述轴(20)一体地旋转,其中所述可旋转本体(38)具有轴套部(32,62,72),所述轴套部固定至所述轴(20)的外壁;
踏板臂(26),所述踏板臂(26)在所述踏板臂(26)的一个端部处固定至所述可旋转本体(38),其中所述踏板臂(26)的与所述踏板臂(26)的所述一个端部相反的另一个端部具有可压下部分(28),所述可压下部分(28)能够在所述加速器打开方向(X)上由车辆的驾驶员压下;
旋转角度感测装置(40),所述旋转角度感测装置(40)接收于所述支撑元件(10)的内部空间(11)中并且感测所述轴(20)相对于所述支撑元件(10)的旋转角度;以及
推动装置(39),所述推动装置(39)接收于所述支撑元件(10)的所述内部空间(11)中并且在所述加速器闭合方向(Y)上推动所述轴(20),其中:
所述支撑元件(10)具有连通通道(111),所述连通通道(111)接收所述轴套部(32,62,72)并且在所述支撑元件(10)的所述内部空间(11)与所述支撑元件(10)的外部空间之间连通;
与所述轴(20)的旋转轴线大致平行的所述轴套部(32,62,72)的外壁包括定位于所述轴套部(32,62,72)在所述加速器打开方向(X)上的一个圆周侧中的第一外壁(320,620,720),以及定位于所述轴套部(32,62,72)在所述加速器闭合方向(Y)上的另一个圆周侧中的第二外壁(325,625,725);
所述轴套部(32,62,72)的所述第一外壁(320,620,720)具有从所述第一外壁(320,620,720)朝着所述支撑元件(10)的第一内壁(150,650,850)突出的第一突起(321,621,721),所述第一内壁(150,650,850)与所述第一外壁(320,620,720)相邻地布置并且形成所述连通通道(111);
所述轴套部(32,62,72)的所述第二外壁(325,625,725)具有从所述第二外壁(325,625,725)朝着所述支撑元件(10)的第二内壁(170,670,870)突出的第二突起(326,626,726),所述第二内壁(170,670,870)与所述第二外壁(325,625,725)相邻地布置并且形成所述连通通道(111);
所述支撑元件(10)的所述第一内壁(150,650,850)具有至少一个突起(151,156,651,656,851,856),所述至少一个突起(151,156,651,656,851,856)从所述第一内壁(150,650,850)朝着所述轴套部(32,62,72)的所述第一外壁(320,620,720)突出;并且
所述支撑元件(10)的所述第二内壁(170,670,870)具有至少一个突起(171,176,671,676,871,876),所述至少一个突起(171,176,671,676,871,876)从所述第二内壁(170,670,870)朝着所述第二外壁(325,625,725)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加速器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突起(321,621,721)具有第一外侧表面(323,623,723),所述第一外侧表面(323,623,723)定位于所述支撑元件(10)的外部空间一侧上,所述支撑元件(10)的外部空间定位于所述外部空间一侧;
限定于所述第一突起(321,621,721)的所述第一外侧表面(323,623,723)与第一假想线(C1)之间的角是锐角和直角之一,所述第一假想线在所述轴套部(32,62,72)的所述第一外壁(320,620,720)的径向外侧上以预定距离与所述第一外壁(320,620,720)隔开;
所述第二突起(326,626,726)具有第二外侧表面(328,628,728),所述第二外侧表面(328,628,728)定位于所述支撑元件(10)的所述外部空间一侧上;并且
限定于所述第二突起(326,626,726)的所述第二外侧表面(328,628,728)与第二假想线(C2)之间的角是锐角和直角之一,所述第二假想线在所述轴套部(32,62,72)的所述第二外壁(325,625,725)的径向外侧上以预定距离与所述第二外壁(325,625,725)隔开。
3.根据权利要求1的加速器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内壁(150,650,850)的所述至少一个突起(151,156,651,656,851,856)具有外侧表面(153,158,653,658,853,858),所述外侧表面(153,158,653,658,853,858)定位于所述支撑元件(10)的所述外部空间一侧上;
限定于所述第一内壁(150,650,850)的所述至少一个突起(151,156,651,656,851,856)的所述外侧表面(153,158,653,658,853,858)与第一假想线(C1)之间的角是锐角和直角之一,所述第一假想线在所述轴套部(32,62,72)的所述第一外壁(320,620,720)的径向外侧上以预定距离与所述第一外壁(320,620,720)隔开;
所述第二内壁(170,670,870)的所述至少一个突起(171,176,671,676,871,876)具有定位于所述支撑元件(10)的所述外部空间一侧上的外侧表面(173,178,673,678,873,878);并且
限定于所述第二内壁(170,670,870)的所述至少一个突起(171,176,671,676,871,876)的所述外侧表面(173,178,673,678,873,878)与第二假想线(C2)之间的角是锐角和直角之一,所述第二假想线在所述轴套部(32,62,72)的所述第二外壁(325,625,725)的径向外侧上以预定距离与所述第二外壁(325,625,725)隔开。
4.根据权利要求1的加速器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突起(321,621,721)具有第一内侧表面(322,622,722),所述第一内侧表面(322,622,722)定位于所述支撑元件(10)的内部空间一侧上,所述支撑元件(10)的内部空间(11)定位于所述内部空间一侧;
限定于所述第一突起(321,621,721)的所述第一内侧表面(322,622,722)与第一假想线(C1)之间的角是钝角,所述第一假想线(C1)在所述轴套部(32,62,72)的所述第一外壁(320,620,720)的径向外侧上以预定距离与所述第一外壁(320,620,720)隔开;
所述第二突起(326,626,726)具有第二内侧表面(327,627,727),所述第二内侧表面(327,627,727)定位于所述支撑元件(10)的所述内部空间一侧上;并且
限定于所述第二突起(326,626,726)的所述第二内侧表面(327,627,727)与第二假想线(C2)之间的角是钝角,所述第二假想线(C2)在所述轴套部(32,62,72)的所述第二外壁(325,625,725)的径向外侧上以预定距离与所述第二外壁(325,625,725)隔开。
5.根据权利要求1的加速器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内壁(150,650,850)的所述至少一个突起(151,156,651,656,851,856)具有内侧表面(152,157,652,657,852,857),所述内侧表面(152,157,652,657,852,857)定位于所述支撑元件(10)的所述内部空间一侧上;
限定于所述第一内壁(150,650,850)的所述至少一个突起(151,156,651,656,851,856)的所述内侧表面(152,157,652,657,852,857)与第一假想线(C1)之间的角是钝角,所述第一假想线(C1)在所述轴套部(32,62,72)的所述第一外壁(320,620,720)的径向外侧上以预定距离与所述第一外壁(320,620,720)隔开;
所述第二内壁(170,670,870)的所述至少一个突起(171,176,671,676,871,876)具有定位于所述支撑元件(10)的所述内部空间一侧上的内侧表面(172,177,672,677,872,877);并且
限定于所述第二内壁(170,670,870)的所述至少一个突起(171,176,671,676,871,876)的所述内侧表面(172,177,672,677,872,877)与第二假想线(C2)之间的角是钝角,所述第二假想线(C2)在所述轴套部(32,62,72)的所述第二外壁(325,625,725)的径向外侧上以预定距离与所述第二外壁(325,625,725)隔开。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的任何一个的加速器装置,其中在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上测量的所述第一突起(321,621,721)的长度、在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上测量的所述第二突起(326,626,726)的长度、在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上测量的所述第一内壁(150、650、850)的所述至少一个突起(151,156,651,656,851,856)的长度以及在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上测量的所述第二内壁(170,670,870)的所述至少一个突起(171,176,671,676,871,876)的长度与在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上测量的所述轴套部(32,62,72)的长度大致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的任何一个的加速器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内壁(150,650,850)的所述至少一个突起(151,156,651,656,851,856)包括:
定位于所述第一突起(321,621,721)的作为所述支撑元件(10)内部空间一侧的一侧上的第三突起;以及
定位于所述第一突起(321,621,721)的作为所述支撑元件(10)外部空间一侧的一侧上的第四突起。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的任何一个的加速器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内壁(170,670,870)的所述至少一个突起(171,176,671,676,871,876)包括:
定位于所述第二突起(326,626,726)的作为所述支撑元件(10)内部空间一侧的一侧上的突起;以及
定位于所述第二突起(326,626,726)的作为所述支撑元件(10)外部空间一侧的一侧上的突起。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的任何一个的加速器装置,其中所述轴套部(32,62,72)的在重力方向上定位于下侧上的下侧暴露至所述支撑元件(10)的外部空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5的任何一个的加速器装置,其中:
所述轴套部(32,62,72)的外壁包括第一侧壁(324)和第二侧壁(329),所述第一侧壁(324)和第二侧壁(329)与所述轴(20)的所述旋转轴线大致垂直并且彼此轴向地相反;
所述支撑元件(10)包括:
形成所述连通通道(111)并且与所述轴套部(32,62,72)的所述第一侧壁(324)大致平行的第三内壁(180);以及
形成所述连通通道(111)并且与所述轴套部(32,62,72)的所述第二侧壁(329)大致平行的第四内壁(130);
突起(185)形成于所述支撑元件(10)的所述第三内壁(180)中以覆盖所述第一侧壁(324)的外周边缘部分;并且
突起(135)形成于所述支撑元件(10)的所述第四内壁(130)中以覆盖所述第二侧壁(329)的外周边缘部分。
CN201310024290.9A 2012-01-23 2013-01-23 用于车辆的加速器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21349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10913A JP5454966B2 (ja) 2012-01-23 2012-01-23 アクセル装置
JP2012-010913 2012-01-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13498A CN103213498A (zh) 2013-07-24
CN103213498B true CN103213498B (zh) 2016-02-10

Family

ID=487425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24290.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213498B (zh) 2012-01-23 2013-01-23 用于车辆的加速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925418B2 (zh)
JP (1) JP5454966B2 (zh)
CN (1) CN103213498B (zh)
DE (1) DE102013200936B4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10753B2 (ja) * 2011-12-21 2014-06-0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アクセル装置
JP5672509B2 (ja) * 2012-11-28 2015-02-1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アクセル装置
JP5682864B2 (ja) * 2013-03-05 2015-03-1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アクセル装置
US9310826B2 (en) * 2013-06-12 2016-04-12 Cts Corporation Vehicle pedal assembly including pedal arm stub with inserts for actuator bar
JP5780267B2 (ja) * 2013-07-02 2015-09-1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アクセル装置
JP6090098B2 (ja) * 2013-10-08 2017-03-0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アクセル装置
JP5979170B2 (ja) 2014-03-25 2016-08-2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アクセル装置
US9221338B2 (en) * 2014-04-01 2015-12-29 Atieva, Inc. Configurable accelerator pedal
JP6406015B2 (ja) * 2015-01-06 2018-10-1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アクセル装置、及び、アクセル装置の金型装置
JP6428697B2 (ja) 2015-05-12 2018-11-2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アクセル装置
JP6524850B2 (ja) 2015-08-14 2019-06-0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アクセル装置
JP7336269B2 (ja) * 2019-06-12 2023-08-31 株式会社ミクニ アクセルペダル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53869A (ja) * 2006-03-24 2007-10-04 Denso Corp アクセルペダル装置
CN102042283A (zh) * 2009-10-21 2011-05-04 株式会社电装 防篡改成形件及具有该防篡改成形件的加速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40801B1 (en) 1998-03-20 2001-06-05 Oiles Corporation Friction damper and pedal device for vehicle having the friction damper
DE10218627A1 (de) 2002-04-25 2003-11-06 Siemens Ag Fahrpedaleinheit
JP2010096217A (ja) 2008-10-14 2010-04-30 Jtekt Corp 転がり軸受装置
JP5257797B2 (ja) * 2010-09-14 2013-08-0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アクセル装置
JP5282919B2 (ja) * 2011-05-25 2013-09-0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アクセル装置
US8806977B2 (en) * 2011-10-07 2014-08-19 Cts Corporation Vehicle pedal assembly with hysteresis assembly
JP5510753B2 (ja) 2011-12-21 2014-06-0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アクセル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53869A (ja) * 2006-03-24 2007-10-04 Denso Corp アクセルペダル装置
CN102042283A (zh) * 2009-10-21 2011-05-04 株式会社电装 防篡改成形件及具有该防篡改成形件的加速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3200936A1 (de) 2013-07-25
JP5454966B2 (ja) 2014-03-26
JP2013147211A (ja) 2013-08-01
DE102013200936B4 (de) 2022-03-17
US20130186228A1 (en) 2013-07-25
US8925418B2 (en) 2015-01-06
CN103213498A (zh) 2013-07-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13498B (zh) 用于车辆的加速器装置
US8984986B2 (en) Accelerator apparatus for vehicle
US9702303B2 (en) Accelerator apparatus for vehicle
US20070193396A1 (en) Pedal assembly having a hysteresis mechanism
US10921843B2 (en) Accelerator pedal device
US20190078910A1 (en) Actuator with position sensor assembly
US20140000408A1 (en) Accelerator apparatus for vehicle
JP2012517932A (ja) 車両用アクセルペダル
US9152166B2 (en) Accelerator apparatus for vehicle
JP5682864B2 (ja) アクセル装置
US9599035B2 (en) Accelerator apparatus
US6611790B1 (en) Measuring device for the contactless measurement of an angle of rotation
KR102048736B1 (ko) 페달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1518899B1 (ko) 차량용 가속페달 각도 검지장치
JP5720962B2 (ja) 位置検出装置
US20090100959A1 (en) Apparatus for actuating a motor vehicle pedal position sensor
CN103786580A (zh) 用于车辆的加速器设备
WO2016110911A1 (ja) アクセル装置、及び、アクセル装置の金型装置
US10427521B2 (en) Acceleration device
CN211010077U (zh) 电动执行机构位置检测装置
US7002338B1 (en) Rotation angle sensor
JP2013010488A (ja) アクセル装置
JP2004150323A (ja) 内燃機関の電子制御スロットル装置
JP2014065461A (ja) アクセル装置
JP2013190338A (ja) 回転角度検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210

Termination date: 2021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