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11681A - 海藻酸盐创伤敷材、其制作方法及其制作装置 - Google Patents
海藻酸盐创伤敷材、其制作方法及其制作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211681A CN103211681A CN2013101194902A CN201310119490A CN103211681A CN 103211681 A CN103211681 A CN 103211681A CN 2013101194902 A CN2013101194902 A CN 2013101194902A CN 201310119490 A CN201310119490 A CN 201310119490A CN 103211681 A CN103211681 A CN 10321168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iber
- wound
- alginate
- rotating shaft
- producing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terials For Medical 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海藻盐创伤敷材、其制作方法及其制作装置,该创伤敷材包含由数个互相黏结的第一纤维组成的第一纤维层以及由数个互相黏接的第二纤维组成的第二纤维层,第一和第二纤维的材质均为海藻酸盐。第一纤维并列且延伸大致平行于第一方向。第二纤维并列且延伸大致平行于第二方向,第一方向不平行于第二方向。第二纤维层堆叠于第一纤维层上,且第二纤维黏结第一纤维。第一纤维和第二纤维的长度为适当长度,使得创伤敷材的断裂强度大于约1.5公斤力。
Description
本申请是申请人于2009年12月21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0910265956.3的、发明名称为“海藻酸盐创伤敷材、其制作方法及其制作装置”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一种创伤敷材,且特别是有关一种海藻酸盐创伤敷材。
背景技术
以往当处理伤口时,一般认为保持伤口干燥可以提供伤口愈合较佳的环境,使伤口更容易愈合。因此在传统治疗方式中,主要使用纱布来避免伤口遭受到外在环境中的脏东西感染,甚至保持伤口干燥及清洁。但是,在这种疗法中,常会发生伤口与创伤敷料相黏的情况,导致除去创伤敷料时,沾黏到刚愈合的伤口而造成对伤口的二次伤害。
近年来,科学家确立在湿润环境下具有促进创伤治愈的效果。由伤口所分泌的液体中,亦发现存在多数促进伤口愈合的生长因素(growth factor)。因此确立了在湿润环境下能促进伤口愈合的科学根据,同时建立了闭锁性被覆材的概念。根据此摡念,开发出数种创伤敷材,如PU膜、甲壳质(chitin)/几丁聚醣(chitosan,或称甲壳素)、胶原蛋白(collagen)或海藻酸盐(alginate)等材料的创伤敷材。
海藻酸盐的原料主要是来自天然海藻中所提炼出的海藻多醣。目前市场上的海藻酸盐创伤敷材主要有不织布、膜及海绵体(sponge)等形式。例如英国BritCair公司的Kaltostat商品为不织布型的创伤敷材。
然而,上述不织布形式的海藻酸盐创伤敷材存在着缺点。举例来说,当除去创伤敷材时,医生需要用生理食盐水对伤口处残留的凝胶及伤口渗出液进行擦拭清理。不织布形式的海藻酸盐创伤敷材在清洗时容易产生断裂的情况。另一方面,不织布上短纤的海藻酸盐纤维容易脱落,沾黏在伤口上而形成短绒,导致伤口不易愈合。
有鉴于此,需要一种新的海藻酸盐创伤敷材,其在卸除时能够避免海藻酸盐创伤敷材断裂和在伤口上形成短绒等问题,以促进伤口愈合,方便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新的海藻酸盐的创伤敷材,能够解决传统不织布型的海藻酸盐创伤敷材短绒和断裂等问题。传统的海藻酸盐创伤敷材从伤口上卸除时,会产生断裂或沾黏伤口而形成短绒等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传统的海藻酸盐创伤敷材的强度不足所致。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一种新的创伤敷材,其主要包含海藻酸盐所形成的长纤维。借助纤维的长度和纤维的排列方式,提高创伤敷材的强度,特别是断裂强度。
根据本发明一方面,创伤敷材至少包含两层纤维层,第一纤维层由数个互相黏结的第一纤维组成,第二纤维层由数个互相黏接的第二纤维组成,其中第一纤维和第二纤维的材质均为海藻酸盐。海藻酸盐可为海藻酸钙、海藻酸钡、海藻酸铜、海藻酸锌、海藻酸银或海藻酸铁。
创伤敷材的第一和第二纤维的排列方式,使得创伤敷材的断裂强度提高。具体来说,第一纤维层中的第一纤维并列且延伸大致平行于第一方向。第二纤维层中的第二纤维并列且延伸大致平行于第二方向,其中第一方向不平行于第二方向。在一任选实施例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互相垂直。
第二纤维层堆叠于第一纤维层上,且第二纤维黏结第一纤维。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一纤维和第二纤维仅黏结而不编织,意即第一纤维和第二纤维不互相缠绕。
第一纤维和第二纤维均为长纤。具体来说,第一纤维和第二纤维的长度为适当长度,使得创伤敷材的断裂强度大于1.5公斤力。根据任选的实施例,创伤敷材的断裂强度为100公斤力到约109公斤力之间。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述适当长度是指第一纤维和第二纤维的长度分别为约5厘米到20厘米之间。
由此可知,创伤敷材具有长纤的第一和第二纤维,并且借助第一纤维和第二纤维的排列方式,使得创伤敷材各个方向的断裂强度,尤其是沿着第一纤维和第二纤维的延伸方向的断裂强度得以提高。
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创伤敷材的制作方法,用以制造具有高断裂强度的海藻酸盐的创伤敷材。创伤敷材的制作方法的第一个步骤为执行一湿式纺纱工序,以形成至少一海藻酸盐纤维。接着,缠绕海藻酸盐纤维于板,以形成数个第一纤维在板的一表面上。在板的表面上的第一纤维互相并列,且大致延伸平行于第一方向。
接着,再次缠绕海藻酸盐纤维于板上,以形成数个第二纤维堆叠于板上的第一纤维上。其中,第二纤维互相并列,且大致延伸平行于第二方向,第二方向不平行第一方向。
在两次缠绕海藻酸盐纤维的步骤之间,可旋转板。藉此,前后两次缠绕于板上的海藻酸盐纤维的延伸方向则互不平行。具体来说,板的旋转角度为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之间的交角。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当执行缠绕海藻酸盐纤维的步骤后,例如第一次缠绕海藻酸盐纤维的步骤后或再度缠绕海藻酸盐纤维的步骤后,可喷洒钠离子水溶液于缠绕后的海藻酸盐纤维的表面,使得海藻酸盐纤维的表面略微溶解或软化。待其表面干燥后,缠绕的海藻酸盐纤维会互相黏结。如此一来,缠绕于板上的第一纤维可互相黏结,第二纤维也可互相黏结。另选地,第一纤维和第二纤维也可互相黏结。
在本发明多个实施例中,海藻酸盐可任选地为海藻酸钙、海藻酸钡、海藻酸铜、海藻酸锌、海藻酸银或海藻酸铁。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钠离子水溶液为氯化钠水溶液,其氯化钠的浓度可视情况调整。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钠离子水溶液中的氯化钠的重量百分浓度为约1%到约15%之间。
根据任选的实施例,在执行湿式纺纱工序的步骤后,可进行牵伸工序,其是使用牵伸罗拉牵伸海藻酸盐纤维,以调整海藻酸盐纤维的线断裂强度。
本发明又一方面提供一种创伤敷材制作装置,用以制作海藻酸盐创伤敷材。创伤敷材制作装置包含一卷取器,其用以卷取纤维。卷取器具有一连接马达的转轴,转轴设置于基座上。一板锁固在转轴上。通过马达的驱动,使得板以转轴为中心相对于基座转动,进而将纤维卷取于板上。
创伤敷材制作装置具有一往复装置,其设置在卷取器之前,用以使纤维平均地分布在板上。往复装置具有一穿线孔以供纤维穿过。往复装置滑动连接基座,用以沿着一个平行于转轴的轴方向的路径往复滑动。如此一来,当纤维卷取在板上时,纤维被往复装置带动而沿着转轴的轴方向移动,进而平均卷取于板上。
创伤敷材制作装置具有一张力调节器,其设置在卷取器之前。张力调节器连接纤维,用以调控卷取过程中纤维的张力,使得卷取在板的表面或板的边缘等处的纤维的张力维持稳定。张力调节器滑动连接基座且耦接转轴。当板转动时,张力调节器因转轴带动而滑动,进而改变其与板之间的相对位置。通过改变张力调节器与板之间的相对位置,以维持板和张力调节器之间的纤维的张力。
在任选的实施例中,滑槽的长度小于转轴到板的边缘的距离的两倍。
根据另一任选实施例,张力调节器耦接转轴,以受转轴驱动而沿着滑槽往复滑动。
创伤敷材的制作装置的另一种任选实施例还包含了至少一凸轮,连接于上述张力调节器。创伤敷材的制作装置的又一种任选实施例还包含了至少一带状结构,连接于转轴。创伤敷材的制作装置的另一实施例还包含夹具,连接于转轴,用以锁固或松开该板
另一种任选的创伤敷材的制作装置的实施例还包含往复装置,滑动连接该基座,用以连接该纤维且沿着平行于该转轴的轴方向的一路径往复滑动。在一实施例中,上述往复装置包含孔、螺杆与致动器。上述孔贯穿基座;螺杆穿过该孔;且致动器用以推动该螺杆,使得该螺杆的一端到该孔之间的间距改变。另一任选实施例中,往复装置还包含穿线孔,位于该螺杆上,以供该纤维穿过。
综合上述,本发明提出一种海藻酸盐的创伤敷材、其制作方法和创伤敷材制作装置。创伤敷材具有海藻酸盐所形成的第一和第二纤维,两纤维分别延伸于不同的方向。借助第一纤维和第二纤维的排列方式以及长度,使得创伤敷材的断裂强度得以提高。
附图说明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说明,其中:
图1A是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创伤敷材的示意图。
图1B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创伤敷材的照片。
图2是绘示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创伤敷材的制作方法的流程图。
图3A到图3F分别绘示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创伤敷材的工序示意图。
图4是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创伤敷材制作装置的正视示意图。
图5A和图5B分别绘示图4的创伤敷材制作装置的不同动作状态。
图6A至图6C分别绘示本发明不同实施例的创伤敷材制作装置的后视示意图。
图7是绘示图4的创伤敷材制作装置的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8A和图8B为沿着图4的剖线8的剖面图,其分别表示往复装置的不同动作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考图1A和图1B,图1A是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创伤敷材100的示意图,图1B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创伤敷材100的照片。
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出的创伤敷材100,其主要包含海藻酸盐所形成的纤维,借助纤维的长度和纤维的排列方式,提高创伤敷材100的断裂强度(breakingstrength),以避免传统不织布型的海藻酸盐创伤敷材从伤口上卸除时,所产生断裂或沾黏伤口而形成短绒等问题。
在此处,断裂强度是指创伤敷材断裂时,施加于创伤敷材上的力,所使用的单位为公斤力(kgf)。在下述实施例中,利用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标准ASTM D3822-2007(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Tensile Properties of Single Textile Fibers)来测量创伤敷材100的断裂强度。
创伤敷材100至少包含两层纤维层,其分别为第一纤维层110和第二纤维层120。两层纤维层中的纤维均为长度较长的纤维。借助第一纤维层110和第二纤维层120中纤维的长度以及排列方式,使得创伤敷材100的断裂强度提高。接着就创伤敷材100各个组件及其特性详细说明如下。
第一纤维层110由数个互相黏结的第一纤维112组成。第一纤维112的材质为海藻酸盐。第一纤维112彼此并列,且延伸大致平行于同一方向,以下称为第一方向130。
第二纤维层120堆叠于第一纤维层110上。第二纤维层120由数个互相黏接的第二纤维122组成。第二纤维122的材质亦为海藻酸盐。第二纤维122彼此并列,且延伸大致平行于同一方向,以下称为第二方向132,其中第一方向130不平行于第二方向132。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二纤维层120堆叠于第一纤维层110上时,第二纤维122是以平贴的型态黏结在第一纤维112上。换言之,第一纤维112和第二纤维122仅黏结而不编织,意即第一纤维112和第二纤维122不互相缠绕。
第一纤维112和第二纤维122均由海藻酸盐制成,其原料主要是来自天然海藻中所提炼出。海藻酸分子中的两个成分β-D-甘露醣醛酸(β-D-mannuronic acid)及α-L-古罗醣醛酸(α-L-guluronic acid)是以不规则的排列顺序分布于其高分子链中,多以交替的β-D-甘露醣醛酸及α-L-古罗醣醛酸或多聚交替【β-D-甘露醣醛酸及α-L-古罗醣醛酸】n相连结。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海藻酸盐可为海藻酸钙、海藻酸钡、海藻酸铜、海藻酸锌、海藻酸银或海藻酸铁。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一纤维112和第二纤维122均互相黏结,藉以提升创伤敷材100的断裂强度。在制作时,可在已成型的海藻酸盐的纤维如第一纤维112的表面喷洒钠离子水溶液,使得其表面略微溶解或软化,而产生黏液,以黏合任两相邻的第一纤维112。待黏液干燥后,第一纤维112便会互相黏结。第二纤维122亦可借助上述方法而互相黏结。更进一步来说,可在第一纤维层110的表面喷洒钠离子水溶液,再将第二纤维层120堆叠于第一纤维层110上。藉此,第一纤维112便可与第二纤维122黏结。
钠离子水溶液320可为包含氯化钠的水溶液,水溶液中的氯化钠的浓度可视情况调整。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钠离子水溶液中的氯化钠的重量百分浓度为约1%到约15%之间,例如约1、、3、4、5、、7、8、9、10、11、12、13、14或15%。在本发明任选实施例中,氯化钠的重量百分浓度为约10%。举例来说,在制备下文第1表格所述的实施例时,就利用了重量百分浓度为约10%的氯化钠水溶液。
利用既有湿式纺丝结合水抄短纤不织布技术所制得的海藻酸钠创伤敷材的断裂强度为约1.493kgf。此一断裂强度往往不足以支应在移除创伤敷材时所施加的力,因而导致敷材断裂与短绒形成等问题。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原理与精神,第一纤维112和第二纤维122的长度足够长,以使得创伤敷材100的断裂强度大于1.5公斤力。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第一纤维112和第二纤维122均为长纤,其长度均大于约1厘米。在此种情形中,创伤敷材100的断裂强度大于1.5公斤力。
众所皆知,在一适当的范围内,纤维的长度越长,纤维的线强度也较大。在此所述的线强度是指纤维的张力。第一纤维112和第二纤维122的线强度越大,创伤敷材100的断裂强度越大。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是选择三组具有不同第一纤维112和第二纤维122的长度的创伤敷材100,来进行断裂强度测试。三组创伤敷材100均以标准测量仪器与相同的拉伸速度进行断裂强度测试。所得结果如第1表格所示。第一纤维112和第二纤维122的长度足以使得创伤敷材100的断裂强度介于约为107公斤力到约109公斤力之间。
第1表格
因此,根据多个实施例,第一纤维112和第二纤维122的长度足够长,以使得创伤敷材100的断裂强度为约100公斤力到约109公斤力之间,例如约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或109公斤力。
由第1表格所列的实施例可知,欲达到上述断裂强度,第一纤维112和第二纤维122的长度分别为约5厘米到约20厘米之间,例如约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或20厘米。
此外,在第1表格所述的实施例中,第一纤维112的长度约等于或略小于创伤敷材100的宽度,第二纤维122的长度约等于或略小于创伤敷材100的长度。当然,在本发明其它实施例中,亦可运用此种配置方式。
第一纤维112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130,第二纤维122则延伸平行于第二方向132,两方向互不平行。换言的,第一方向130与第二方向132之间有一夹角,夹角角度介于0度到180度之间,例如约5、10、15、20、25、30、35、40、45、50、55、60、65、70、75、80、85、90、95、100、105、110、115、120、125、130、135、140、145、150、155、160、165、170、175或180度。根据本发明的任选实施例,第一方向130大致垂直于第二方向132。举例来说,在第1表格中所述的各实施例中,第一方向130大致垂直于第二方向132。
由此可知,创伤敷材100借助其第一纤维112和第二纤维122的长度以及排列方式,使得创伤敷材100各个方向的断裂强度,尤其是沿着第一方向130和第二方向132的断裂强度得以提高。
请注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虽提出具有两层纤维层的创伤敷材100作为说明,然而实际上创伤敷材100可具有的纤维层的层数可为两层以上,例如3、4、5层或更多层。其各层纤维层中的纤维的延伸方向可不平行其它纤维层中的纤维的延伸方向。
图2是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创伤敷材100的制作方法200的流程图。图3A到图3D分别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创伤敷材100的工序示意图。
请参考图2和图3A。创伤敷材100的制作方法200的第一个步骤210为形成海藻酸盐纤维。其可通过执行一湿式纺纱工序形成至少一海藻酸盐纤维310。详细来说,湿式纺纱工序是将海藻酸钠盐类化合物溶解于水溶液中制作纺丝黏液,再将纺丝黏液由纺嘴孔于含有二价金属阳离子的成型槽中压出成型,形成固态不可溶性的海藻酸盐纤维310。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海藻酸盐可为海藻酸钙、海藻酸钡、海藻酸铜、海藻酸锌、海藻酸银或海藻酸铁。
另选地,在形成海藻酸盐纤维310后,接着可借助牵伸工序延伸海藻酸盐纤维310,以调整海藻酸盐纤维310的线断裂强度。牵伸工序可通过牵伸罗拉组来执行。牵伸罗拉的结构以及牵伸纤维的方法均为本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所熟知,在此不再多加赘述。
步骤220为缠绕海藻酸盐纤维310于一板300上。经缠绕后,海藻酸盐纤维310会一段段地并列在板300的一个表面上。在此,将在板300的表面上的多段海藻酸盐纤维310称为第一纤维112。第一纤维112的长度约等于或略小于板300的长度。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各第一纤维112的长度分别为5厘米到约20厘米之间,例如约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或20厘米。
请同时参考图2和图3B。缠绕海藻酸盐纤维310后,可执行步骤230,喷洒钠离子水溶液320于缠绕后的海藻酸盐纤维310的表面。在已成型的海藻酸盐纤维310的表面喷洒钠离子水溶液320,会使得海藻酸盐纤维310的表面略微溶解或软化,而产生黏液。待黏液干燥后,相邻的海藻酸盐纤维310便会互相黏结。
钠离子水溶液320可为包含氯化钠的水溶液,水溶液中的氯化钠的浓度可视情况调整。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钠离子水溶液中的氯化钠的重量百分浓度为1%到约15%之间,例如约1、、3、4、5、、7、8、9、10、11、12、13、14或15%。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氯化钠的重量百分浓度为约10%。
请同时参考图2、图3C和图3D。完成首次缠绕后,先将板300旋转,如图3C所示。接着,执行步骤240,再次缠绕海藻酸盐纤维310于板300上,如图3D所示。经缠绕后海藻酸盐纤维310会一段段地并列在板300的表面上,在此将其称为第二纤维122。第二纤维112的长度约等于或略小于板300的长度。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各第二纤维112的长度为5厘米到约20厘米之间,例如约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或20厘米。
第二纤维122堆叠于前次缠绕工序中位于板300上的第一纤维112。请注意,由于在两次缠绕工序之间,可将板300旋转,使得第一纤维112的延伸方向不平行于第二纤维122的延伸方向。换言之,板300的旋转角度为第一纤维112的延伸方向和第二纤维122的延伸方向之间的交角。作为例示而非限制,板300的旋转角度介于0度到180度之间,例如约5、10、15、20、25、30、35、40、45、50、55、60、65、70、75、80、85、90、95、100、105、110、115、120、125、130、135、140、145、150、155、160、165、170、175或180度。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板300的旋转角度为约90度。
请参考图2、图3E和图3F。缠绕完成后,沿着板300的边缘裁切创伤敷材100,并将创伤敷材100从板300上取下,如图3F所示。
接着,执行步骤250,以干燥海藻酸盐纤维。如前所述,由于在已成型的海藻酸盐纤维310的表面喷洒钠离子水溶液320,会产生黏液。黏液干燥后,可将相邻的海藻酸盐纤维310互相黏结。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是采用冷冻干燥工序来干燥海藻酸盐纤维310。冷冻干燥的方法有很多种,且其冷冻的温度和压力亦可视实际工序状况而调整。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冷冻干燥的温度是采用介于摄氏约-20度到约-55度之间,且压力是设定约为12帕。
请注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虽然将各个步骤依序说明,然而实际上步骤顺序可以变动,且步骤执行的次数也可为多次。举例来说,喷洒钠离子水溶液320的步骤和缠绕海藻酸盐纤维310的步骤等可重复多次执行。
另外,喷洒钠离子水溶液的步骤不限定在首次缠绕海藻酸盐纤维310的步骤(步骤220)之后执行。实际上喷洒钠离子水溶液的步骤可在首次缠绕海藻酸盐纤维310(步骤220)进行的同时、首次缠绕海藻酸盐纤维310之后、再次缠绕海藻酸盐纤维310(步骤240)进行的同时或再次缠绕海藻酸盐纤维310之后等各个不同时刻执行。
请参考图4,其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用以制作如图1A所绘示的创伤敷材100的制作装置400的示意图。制作装置400具有基座410、卷取器420和张力调节器430。卷取器420用以卷取海藻酸盐纤维310。卷取器420包含转轴422和板300,其中板300锁固于转轴422上。当转轴422受驱动而旋转时,例如沿着方向402旋转时,海藻酸盐纤维310会卷取于板300上。
由于板300的形状不同于传统圆筒形的滚动条,当卷取时,为了避免卷取期间海藻酸盐纤维310的长度变动过度而导致海藻酸盐纤维310的张力改变,在卷取器420之前有一张力调节器430,以维持海藻酸盐纤维310的张力。
具体来说,基座410上有一滑槽412,位于转轴422旁。转轴422对齐滑槽412的中间位置。张力调节器430位于滑槽412中,且沿着滑槽412的延伸方向滑动。
海藻酸盐纤维310连接于张力调节器430。张力调节器430通过改变其位置来调节海藻酸盐纤维310张力。请同时参考图5A和图5B,其分别绘示制作装置400在不同动作状态的示意图。当板300的边缘304转动到低于转轴422时,张力调节器430可滑动到滑槽412较低的部分,例如低于转轴422之处,如图5A所示。反之,当板300的边缘304转动到高于转轴422时,张力调节器430可滑动到滑槽412较高处,例如高于转轴422之处,如图5B所示。
如此一来,介于张力调节器430到板300的边缘302或304之间的海藻酸盐纤维310的长度变化缩小,以维持海藻酸盐纤维310的张力稳定。
请注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滑槽412的长度无设限。举例来说,当板300的边缘302或304转到最高处时,其可高于或低于滑槽412上较高的一端。当板300的边缘302或304转到最低处时,其可高于或低于滑槽412上较低的一端。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当板300的边缘304转到最高处时,滑槽412上较高的一端大约对齐边缘304和转轴422的中间。当板300的边缘304转到最低处时,滑槽412上较低的一端大约对齐边缘304和转轴422的中间。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滑槽412的长度可小于转轴422到板300的边缘304的距离的两倍或一倍。
张力调节器430可受海藻酸盐纤维310拉动而沿着滑槽412往复滑动。也就是说,当海藻酸盐纤维310随着板300的边缘304转到高于转轴422之处时,海藻酸盐纤维310可拉动张力调节器430向上滑动。反之,当海藻酸盐纤维310随着板300的边缘304转到低于转轴422之处时,海藻酸盐纤维310可拉动张力调节器430向下滑动。
另选地,张力调节器430可耦接转轴422,例如通过齿轮、螺杆、皮带、凸轮、连动杆或其它机械组件连接转轴422。通过转轴422驱动而沿着滑槽412往复滑动。
举例来说,请参考图6A,其绘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制作装置400的后视示意图。制作装置400上设有凸轮431、杆432和带状结构433如皮带。带状结构433连接转轴422和凸轮431。杆432的一端连接张力调节器430,另一端抵接凸轮431。当转轴422受驱动而沿着方向404转动时,其通过带状结构433带动凸轮431沿着方向406转动。由于凸轮431和杆432的设置,凸轮431会推动杆432以及张力调节器430沿着滑槽412滑动。
又例如图6B所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制作装置400的后视示意图。转轴422是通过连动杆434驱动张力调节器430。具体来说,制作装置400上设有连动杆434如曲柄435和摇杆436。带状结构433如皮带连接转轴422和曲柄435。摇杆436的一端连接张力调节器430,另一端枢接曲柄435。当转轴422沿着方向404转动时,其通过带状结构433带动曲柄435沿着方向406转动进而带动摇杆436摆动,使得张力调节器430沿着滑槽412往复滑动。
又例如图6C所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制作装置400的后视示意图。转轴422是通过连动杆434驱动张力调节器430。具体来说,制作装置400上设有连动杆434如轮437和摇杆436。其中摇杆436的两端分别枢接轮437靠近圆周处和张力调节器430。带状结构433如皮带连接转轴422和轮437。当转轴422沿着方向404转动时,其通过带状结构433带动轮437沿着方向406转动,进而带动摇杆436摆动,使得张力调节器430沿着滑槽412往复滑动。
在上述实施例中,是利用带状结构433作为连接。另选地,带状结构433也可改为齿轮组,来作为转轴422和张力调节器430之间的连接。
通过上述各实施例可知,张力调节器430可借助如凸轮431、连动杆434和各种可能的机械组件连接转轴422,以随着转轴422的转动而同步移动。
另选地,也可通过如自动控制模块电性连接转轴422以检测其转动,并根据检测结果调整至张力调节器430的位置。
板300是可拆卸的,即板300可锁固在转轴422亦可自转轴422拆卸下来。制作装置400具有一夹具424固定于转轴422上,夹具424可用来锁固或松开板300。如此一来,当执行多次卷取工序之间,可将板300卸下并旋转后。
用以将板300锁固在转轴422的夹具424有很多种,例如弹性夹、C形夹或其组合等。请参考图7,其绘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制作装置400的部分放大示意图。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夹具424具有一夹座426和一螺丝428。夹座426固定于转轴422上,可供板300的一部分容置于其中。螺丝428锁入夹座426中,以将板300锁固在夹座426中。欲拆卸时,可将螺丝428松开,便可将板300自夹座426中取下。
为了避免海藻酸盐纤维310与板300沾黏,板300的材质为不与海藻酸盐反应的材质,且其表面光滑。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板300的材质可为丙烯酸树脂(acrylicresin)。板300的形状可端视产品所需而改变,如正方形、长方形、菱形、多角形或圆形等。
请参考图4。为了使卷取过程中,海藻酸盐纤维310平均地分布在板300上,制作装置400可设有往复装置440于卷取器420之前,用来带动海藻酸盐纤维310沿着平行于转轴422的轴方向往复运动。
具体来说,请同时参考图4、图8A和图8B,图8A和图8B为图4的剖线8的剖面图,其分别绘示往复装置440不同的动作状态。
往复装置440具有一杆442和一致动器444。杆442穿过基座410上的孔414,且连接致动器444。致动器444可推动杆442沿着其延伸方向往复运动,藉以改变杆442的一端到孔414之间的间距。举例来说,杆442一端到孔414的间距L1(如图6A所绘示)改变成间距L2(如图6B所绘示)。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杆442上有螺纹,其配合孔414上的螺纹。致动器444可用来转动杆442,使杆442沿着其延伸方向往复运动。另选地,致动器444可为直线致动器,可直接推动杆442沿着其延伸方向往复运动。
往复装置440进一步具有一穿线孔446在杆442的一端。穿线孔446可供海藻酸盐纤维310穿过。请注意,不论杆442有无转动,穿线孔446均不会转动。
请注意,用以带动海藻酸盐纤维310往复运动的结构有很多种,在此提出一实施例仅用来作为说明,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制作装置400可包含有一湿式纺纱组件450,其用以执行一湿式纺纱工序形成海藻酸盐纤维310。湿式纺纱工序的详细步骤已详述如上,在此不再赘述。
为了增强海藻酸盐纤维310的张力,制作装置400可进一步设有牵伸罗拉组件460。牵伸罗拉组件460用以牵伸海藻酸盐纤维310,以调整海藻酸盐纤维310的线断裂强度。
由上述各个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提出一种海藻酸盐的创伤敷材100、其制作方法以及其制作装置400。如图1A所示,创伤敷材100具有多层纤维层的结构,各纤维层中的所有纤维大致延伸于同一方向,不同纤维层的延伸方向不尽相同。各纤维层中的纤维均为长纤。借助各纤维层中纤维的长度以及排列方式,使得创伤敷材100的断裂强度得以提高,进而避免创伤敷材100从伤口上卸除时产生断裂或沾黏伤口等问题。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出各种等同的改变或替换,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本申请权利要求范围所界定的为准。
Claims (9)
1.一种创伤敷材的制作装置,包含:
一基座;
一滑槽,位于该基座上;
一张力调节器,滑动连接该滑槽,以连接至少一纤维;以及
一卷取器,包含:
一转轴,用以受驱动而旋转,该转轴对齐该滑槽的两端之间处;以及
一板,锁固在该转轴上,用以卷取连接该张力调节器的该纤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创伤敷材的制作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滑槽的长度小于该转轴到该板的边缘的距离的两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创伤敷材的制作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张力调节器耦接该转轴,以受该转轴驱动而沿着该滑槽往复滑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创伤敷材的制作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至少一凸轮,连接该张力调节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创伤敷材的制作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至少一带状结构,连接该转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创伤敷材的制作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一往复装置,滑动连接该基座,用以连接该纤维且沿着平行于该转轴的轴方向的一路径往复滑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创伤敷材的制作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往复装置包含:
一孔,贯穿该基座;
一螺杆,穿过该孔;以及
一致动器,用以推动该螺杆,使得该螺杆的一端到该孔之间的间距改变。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创伤敷材的制作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往复装置还包含:
一穿线孔,位于该螺杆上,以供该纤维穿过。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创伤敷材的制作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卷取器包含:
一夹具,连接该转轴,用以锁固或松开该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119490.2A CN103211681B (zh) | 2009-12-21 | 2009-12-21 | 海藻酸盐创伤敷材、其制作方法及其制作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119490.2A CN103211681B (zh) | 2009-12-21 | 2009-12-21 | 海藻酸盐创伤敷材、其制作方法及其制作装置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910265956 Division CN102100592B (zh) | 2009-12-21 | 2009-12-21 | 海藻酸盐创伤敷材及其制作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211681A true CN103211681A (zh) | 2013-07-24 |
CN103211681B CN103211681B (zh) | 2015-04-15 |
Family
ID=488100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119490.2A Active CN103211681B (zh) | 2009-12-21 | 2009-12-21 | 海藻酸盐创伤敷材、其制作方法及其制作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211681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075551A (zh) * | 2016-06-22 | 2016-11-09 | 武汉纺织大学 | 一种互穿网络型白芨多糖膜的制备方法 |
CN106075536A (zh) * | 2016-06-22 | 2016-11-09 | 武汉纺织大学 | 一种白芨基敷料的制备方法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2081A (zh) * | 1993-06-07 | 1995-11-22 | 村濑贞一 | 一种纱线卷绕机 |
CN1173404A (zh) * | 1996-06-14 | 1998-02-18 | 克瓦尔内金属克莱西姆公司 | 转盘卷线机 |
CN1342800A (zh) * | 2000-09-05 | 2002-04-03 | 重机公司 | 底线卷绕装置 |
CN2497900Y (zh) * | 2001-07-31 | 2002-07-03 | 马胜山 | 不用皮带传动偏心绕性直接传动螺旋卷绕机 |
WO2005087287A1 (en) * | 2004-03-05 | 2005-09-22 | University Of Florida Research Foundation Inc. | Novel tissue engineered scaffolds derived from copper capillary alginate gels |
CN101096801A (zh) * | 2006-06-30 | 2008-01-02 | 胜家有限公司 | 缝纫机,梭心及其梭壳和应用 |
JP2008136653A (ja) * | 2006-12-01 | 2008-06-19 | Ito Choutanpa Kk | 牽引装置、および牽引装置のロープ巻き取り機構 |
CN101266204A (zh) * | 2007-07-20 | 2008-09-17 | 方明 | 纱线绳带耐磨,针织绒线起球,雪尼尔线脱绒测定仪 |
US20090138082A1 (en) * | 2007-11-19 | 2009-05-28 | Nuvasive, Inc. | Textile-Based Plate Implant and Related Methods |
-
2009
- 2009-12-21 CN CN201310119490.2A patent/CN10321168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2081A (zh) * | 1993-06-07 | 1995-11-22 | 村濑贞一 | 一种纱线卷绕机 |
CN1173404A (zh) * | 1996-06-14 | 1998-02-18 | 克瓦尔内金属克莱西姆公司 | 转盘卷线机 |
CN1342800A (zh) * | 2000-09-05 | 2002-04-03 | 重机公司 | 底线卷绕装置 |
CN2497900Y (zh) * | 2001-07-31 | 2002-07-03 | 马胜山 | 不用皮带传动偏心绕性直接传动螺旋卷绕机 |
WO2005087287A1 (en) * | 2004-03-05 | 2005-09-22 | University Of Florida Research Foundation Inc. | Novel tissue engineered scaffolds derived from copper capillary alginate gels |
CN101096801A (zh) * | 2006-06-30 | 2008-01-02 | 胜家有限公司 | 缝纫机,梭心及其梭壳和应用 |
JP2008136653A (ja) * | 2006-12-01 | 2008-06-19 | Ito Choutanpa Kk | 牽引装置、および牽引装置のロープ巻き取り機構 |
CN101266204A (zh) * | 2007-07-20 | 2008-09-17 | 方明 | 纱线绳带耐磨,针织绒线起球,雪尼尔线脱绒测定仪 |
US20090138082A1 (en) * | 2007-11-19 | 2009-05-28 | Nuvasive, Inc. | Textile-Based Plate Implant and Related Methods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075551A (zh) * | 2016-06-22 | 2016-11-09 | 武汉纺织大学 | 一种互穿网络型白芨多糖膜的制备方法 |
CN106075536A (zh) * | 2016-06-22 | 2016-11-09 | 武汉纺织大学 | 一种白芨基敷料的制备方法 |
CN106075551B (zh) * | 2016-06-22 | 2019-03-29 | 武汉纺织大学 | 一种互穿网络型白芨多糖膜的制备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211681B (zh) | 2015-04-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405594B (zh) | 創傷敷材之製作裝置 | |
EP2785901B1 (en) | A yarn comprising gel-forming filaments or fibres | |
CZ304651B6 (cs) | Způsob přípravy mikrovláken, způsob výroby krytů ran, kryty ran a zařízení pro přípravu polysacharidových vláken | |
JP7114484B2 (ja) | 染色及び溶着された基材を製造するための方法、プロセス、及び装置 | |
CN102844475A (zh) | 通过旋转纺纱法制造的多组分纤维 | |
CN110359204A (zh) | 一种上下交错震荡式面料上浆装置 | |
JP2010529325A (ja) | タイヤコード用ライオセル繊維およびこれを含むタイヤコード | |
Song et al. | Controllable release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by wheel spinning alginate/silk fibroin fibers for wound healing | |
CN108486883A (zh) | 一种纺织布的生产工艺及其清洗设备 | |
CN114045588B (zh) | 基于亲水改性壳聚糖纤维的多层复合包芯纱及织物 | |
CN109505033A (zh) | 纤维素纳米晶增强海藻酸复合纤维的制备方法 | |
CN103211681A (zh) | 海藻酸盐创伤敷材、其制作方法及其制作装置 | |
CN102100592A (zh) | 海藻酸盐创伤敷材、其制作方法及其制作装置 | |
JP2020524225A (ja) | 染色及び溶着された基材を製造するための方法、プロセス、及び装置 | |
CN110607591B (zh) | 一种加大纱线柔润性和强度的装置 | |
JP3790720B2 (ja) | 複合繊維 | |
CN101796229B (zh) | 纤维素基纤维,和含有该纤维素基纤维的轮胎帘线 | |
CN108653795A (zh) | 一种载药高强医用缝合线的制备方法 | |
CN110714251B (zh) | 一种抑菌面料用纱线及其制作方法和专用设备 | |
JP6807960B2 (ja) | 無捲縮短繊維の製造方法、及び得られた無捲縮短繊維を含む湿式不織布 | |
JP4085113B2 (ja) | 複合繊維 | |
CN113430743B (zh) | 基于智能纺织的蚕丝棉加工处理设备 | |
CN115161818B (zh) | 一种高效的锦纶纱线加工装置 | |
KR970002182B1 (ko) | 필터재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 |
CN219449967U (zh) | 一种罗布麻软麻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