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99967A - 无线通信装置及无线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装置及无线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99967A
CN103199967A CN2013100850571A CN201310085057A CN103199967A CN 103199967 A CN103199967 A CN 103199967A CN 2013100850571 A CN2013100850571 A CN 2013100850571A CN 201310085057 A CN201310085057 A CN 201310085057A CN 103199967 A CN103199967 A CN 1031999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firmed
signal
cqi
code element
time slo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8505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99967B (zh
Inventor
中尾正悟
今村大地
小川佳彦
松元淳志
平松胜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do Kaisha IP Bridge 1
Original Assignee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40350522&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3199967(A)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filed Critical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Publication of CN1031999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999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999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999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7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CQ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3/00Code 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3/0007Code type
    • H04J13/004Orthogo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69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 H04B1/707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using direct sequence modulation
    • H04B1/7073Synchronisation aspects
    • H04B1/7075Synchronisation aspects with code phase acquis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04J11/0023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3/00Code 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3/0074Code shifting or hopp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7Scheduling of signalling, e.g. occurrence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8Format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16Time-frequency-co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04L5/0051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of dedicated pilots, i.e. pilots destined for a single user or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3/00Code 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3/0007Code type
    • H04J13/0055ZCZ [zero correlation zone]
    • H04J13/0059CAZAC [constant-amplitude and zero auto-correlation]
    • H04J13/0062Zadoff-Chu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 Digital Transmission Methods That Use Modulated Carrier Waves (AREA)

Abstract

公开了无线通信装置及无线通信方法,包括:接收使用从多个正交序列中选择的正交序列进行了扩频的确认/非确认信号,所述多个正交序列包含的使得分别与确认/非确认信号发送时隙的第N码元和第M码元对应的两个值同相的正交序列比使得两个值反相的正交序列多;使用正交序列对确认/非确认信号发送时隙中的扩频的确认/非确认信号进行解扩;接收配置在信道质量指示符信号发送时隙的第N码元和第M码元中的两个参考信号和配置在信道质量指示符信号发送时隙中除第N码元和第M码元以外的码元中的信道质量指示符信号,两个参考信号通过将两个参考信号序列乘以彼此反相的值产生;对配置在信道质量指示符信号发送时隙中的信道质量指示符信号进行解调。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装置及无线通信方法
本申请是以下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申请号:200880102541.8
申请日:2008年8月12日
发明名称:无线发送装置及无线发送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发送装置和无线发送方法。
背景技术
在移动通信中,对从无线通信基站装置(以下简称为基站)发往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以下简称为移动台)的下行线路数据,适用ARQ(Automatic RepeatRequest:自动重发请求)。也就是说,移动台将表示下行线路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的ACK/NACK信号反馈给基站。移动台对下行线路数据进行CRC(Cyclic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后,在CRC=OK(无差错)时将ACK(Acknowledgment:确认)反馈给基站,而在CRC=NG(有差错)时将NACK(Negative Acknowledgment:非确认)反馈给基站。使用例如PUCCH(PhysicalUp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等上行线路控制信道,将该ACK/NACK信号发送到基站。
另外,基站将用于通知下行线路数据的资源分配结果的控制信息发送给移动台。使用例如L1/L2CCH(L1/L2Control Channel:L1/L2控制信道)等下行线路控制信道,将该控制信息发送到移动台。各个L1/L2CCH占用一个或多个CCE(Control Channel Element:控制信道要素)。在一个L1/L2CCH占用多个CCE时,一个L1/L2CCH占用多个连续的CCE。根据通知控制信息所需的CCE数,基站对各个移动台分配多个L1/L2CCH中的任一个L1/L2CCH,并将控制信息映射到与各个L1/L2CCH所占用的CCE对应的物理资源而进行发送。
另外,为了高效率地使用下行线路的通信资源,正在研究使CCE与PUCCH关联对应的方案。各个移动台根据该对应关系,能够从与映射了发往本台的控制信息的物理资源对应的CCE号,判定本台发送ACK/NACK信号时使用的PUCCH号。
另外,如图1所示,正在研讨使用ZC(Zadoff-Chu)序列和沃尔什(Walsh)序列对来自多个移动台的多个ACK/NACK信号进行扩频,从而进行码复用的方案(参照非专利文献1)。但是,纯粹的ZC序列的序列长度为素数,所以这里通过循环地扩张系列长度为11的ZC序列的一部分,来生成序列长度为12的伪ZC序列。但是,以后为了简化说明,将伪ZC序列也记述为ZC序列。在图1中,(W0,W1,W2,W3)表示序列长度为4的沃尔什序列。如图1所示,在移动台,首先在频率轴上,使用ZC序列(序列长度为12)对ACK或NACK在SC-FDMA码元内进行第一次扩频。
接着,使第一次扩频后的ACK/NACK信号分别与W0~W3对应而进行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叶逆变换)。通过该IFFT,在频率轴上用序列长度为12的ZC序列进行了扩频的ACK/NACK信号被变换为时间轴上的序列长度为12的ZC序列。然后,再用沃尔什序列(序列长度为4)对IFFT后的信号进行第二次扩频。也就是说,一个ACK/NACK信号分别被配置到四个SC-FDMA码元。在其他移动台中也同样地使用ZC序列和沃尔什序列对ACK/NACK信号进行扩频。
但是,在不同的移动台间,使用时间轴上的循环移位(Cyclic Shift)量相互不同的ZC序列,或者相互不同的沃尔什序列。这里,ZC序列的时间轴上的序列长度为12,因此可以使用从同一ZC序列生成的、循环移位量为0~11的12个ZC序列。另外,因为沃尔什序列的序列长度为4,所以可以使用相互不同的四个沃尔什序列。因此,在理想的通信环境中,能够将来自最大48(12×4)个移动台的ACK/NACK信号进行码复用。
由于使用循环移位量不同的ZC序列或不同的沃尔什序列对来自其他移动台的ACK/NACK信号进行扩频,所以在基站中通过进行使用了沃尔什序列的解扩以及ZC序列的相关处理,能够将来自各个移动台的ACK/NACK信号进行分离。另外,这里,如图1所示,假设对RS(Reference Signal,参考信号)也使用序列长度为3的块扩频码。也就是说,使用序列长度为3的第二次扩频序列,将来自不同的移动台的RS进行码复用。由此,使用3个SC-FDMA码元来发送RS分量。
这里,从同一ZC序列生成的、循环移位量相互不同的ZC序列间的互相关几乎为0。因此在理想的通信环境中,如图2所示,通过在基站中的相关处理,能够在时间轴上,不发生码间干扰地将使用循环移位量相互不同的ZC序列(循环移位量为0~11)分别扩频而码复用后的多个ACK/NACK信号进行分离。
然而,由于移动台中的发送定时的偏移、多路径造成的延迟波、频率偏移等的影响,来自多个移动台的多个ACK/NACK信号不一定同时到达基站。例如,如图3所示,在使用循环移位量为0的ZC序列进行了扩频的ACK/NACK信号的发送定时迟于正确的发送定时的情况下,循环移位量为0的ZC序列的相关峰出现在循环移位量为1的ZC序列的检测窗口内。另外,如图4所示,在使用循环移位量为0的ZC序列进行了扩频的ACK/NACK信号中存在延迟波的情况下,该延迟波所造成的干扰泄漏出现在循环移位量为1的ZC序列的检测窗口内。也就是说,在这些情况下,循环移位量为1的ZC序列受到来自循环移位量为0的ZC序列的干扰。因此,在这些情况下,使用循环移位量为0的ZC序列进行了扩频的ACK/NACK信号与使用循环移位量为1的ZC序列进行了扩频的ACK/NACK信号之间的分离特性劣化。也就是说,如果使用循环移位量彼此相邻的ZC序列,则ACK/NACK信号的分离特性有可能劣化。更正确地,对于发送定时的偏移造成的干扰而言,从循环移位量为1对循环移位量为0的干扰以及从循环移位量为0对循环移位量为1的干扰都有可能发生,而从图可知,延迟波的影响仅产生从循环移位量为0对循环移位量为1的方向上的干扰。
因此,以往在通过ZC序列的扩频将多个ACK/NACK信号进行码复用时,在ZC序列间设置了不发生ZC序列间的码间干扰的程度的、充分的循环移位量的差(循环移位间隔)。例如,将ZC序列间的循环移位量的差设定为2,在循环移位量为0~11的12个ZC序列中,仅将循环移位量为0、2、4、6、8、10的六个ZC序列用于ACK/NACK信号的第一次扩频。由此,在将序列长度为4的沃尔什序列用于ACK/NACK信号的第二次扩频时,能够将来自最大24(6×4)个移动台的ACK/NACK信号进行码复用。但是,RS的相位仅存在三种,实际上仅能够复用来自18个移动台的ACK/NACK信号。
非专利文献1:3GPP TSG RAN WG1Meeting#49,R1-072315,“Multiplexing capability of CQIs and ACK/NACKs form different UEs”Kobe,Japan,May7–11,2007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可是,在3GPP LTE的PUCCH上,除了上述的ACK/NACK信号之外,还复用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信道质量指示符)信号。如图1所示,ACK/NACK信号为1个码元的信息,而CQI信号为5个码元的信息。如图5所示,移动台使用序列长度为12、循环移位量为P的ZC序列对CQI信号进行扩频,对扩频后的CQI信号进行IFFT并将其发送。这样,不对CQI信号适用沃尔什序列,所以基站在ACK/NACK信号和CQI信号的分离中无法使用沃尔什序列。因此,在基站中,通过对使用对应于不同的循环移位的ZC序列进行了扩频的ACK/NACK信号和CQI信号,以ZC序列进行解扩,能够几乎不发生码间干扰地将ACK/NACK信号和CQI信号进行分离。
然而,在理想的通信环境中,基站通过使用ZC序列,能够将ACK/NACK信号和CQI信号进行分离,但是,如上所述,根据传输路径的延迟状况等,有时循环移位序列的正交性崩解而CQI信号受到来自ACK/NACK信号的干扰。另外,通过对ZC序列进行解扩而将ACK/NACK信号和CQI信号进行分离时,也残留若干的来自ACK/NACK信号的码间干扰。从图1和图5可知,ACK/NACK信号与CQI信号的信号格式不同,分别在不同位置上定义了RS(这些RS的位置在仅接收ACK/NACK信号的情况下和仅接收CQI信号的情况下,已经被独立地最佳化)。因此存在如下问题,即,CQI信号的RS从ACK/NACK信号受到的干扰量,根据ACK/NACK信号的数据的内容或用于ACK/NACK信号的W1、W2的相位而变动。也就是说,尽管RS是用于CQI信号的接收的关健部分,却无法预测该RS中的干扰量而有可能使CQI接收性能劣化。
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如下的无线发送装置和无线发送方法,即使在传输路径上发生了延迟等的情况下、在发生了发送定时误差的情况下、或者在ZC序列不同的循环移位量之间发生了残留干扰的情况下,也实现CQI接收性能的提高。
解决问题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了无线通信方法,包括:接收使用从多个正交序列中选择出的正交序列进行了扩频的确认/非确认信号的步骤,所述多个正交序列所包含的使得分别与确认/非确认信号发送时隙的第N个码元和第M个码元对应的两个值同相的正交序列比使得所述两个值反相的正交序列多;使用所述正交序列对所述确认/非确认信号发送时隙中的所述进行了扩频的确认/非确认信号进行解扩的步骤;接收配置在信道质量指示符信号发送时隙的第N个码元和第M个码元中的两个参考信号,以及配置在所述信道质量指示符信号发送时隙中除所述第N个码元和所述第M个码元以外的码元中的信道质量指示符信号的步骤,所述两个参考信号通过将两个参考信号序列乘以彼此反相的值而产生;对配置在所述信道质量指示符信号发送时隙中的所述信道质量指示符信号进行解调的步骤。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了无线通信方法,包括:接收使用从多个正交序列中选择出的正交序列进行了扩频的确认/非确认信号的步骤,所述多个正交序列所包含的使得分别与确认/非确认信号发送时隙的第2码元和第6码元对应的两个值同相的正交序列比使得所述两个值反相的正交序列多,所述多个正交序列每一个的序列长度为4且对应于所述确认/非确认信号发送时隙中所包含的7个码元中的第1、第2、第6和第7码元,所述进行了扩频的确认/非确认信号配置在所述确认/非确认信号发送时隙的第1、第2、第6和第7码元中,第一参考信号配置在所述确认/非确认信号发送时隙的第3、第4和第5码元中;使用所述正交序列对所述确认/非确认信号进行解扩的步骤;接收配置在信道质量指示符信号发送时隙的第1、第3、第4、第5和第7码元中的信道质量指示符信号、和配置在所述信道质量指示符信号发送时隙的第2和第6码元中的两个第二参考信号的步骤,所述两个第二参考信号通过将两个参考信号序列与彼此反相的值相乘而产生;以及对配置在所述信道质量指示符信号发送时隙中的所述信道质量指示符信号进行解调的步骤。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了无线通信装置,包括:接收单元,接收使用从多个正交序列中选择出的正交序列进行了扩频的确认/非确认信号,所述多个正交序列所包含的使得分别与确认/非确认信号发送时隙的第N个码元和第M个码元对应的两个值同相的正交序列比使得所述两个值反相的正交序列多;解扩单元,对所述确认/非确认信号发送时隙中的所述进行了扩频的确认/非确认信号进行解扩;所述接收单元还接收配置在信道质量指示符信号发送时隙的第N个码元和第M个码元中的两个参考信号,接收配置在所述信道质量指示符信号发送时隙中除所述第N个码元和所述第M个码元以外的码元中的信道质量指示符信号,所述两个参考信号通过将两个参考信号序列乘以彼此反相的值而产生;解调单元,对配置在所述信道质量指示符信号发送时隙中的所述信道质量指示符信号进行解调。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了无线通信装置,包括:接收单元,接收使用从多个正交序列中选择出的正交序列进行了扩频的确认/非确认信号,所述多个正交序列所包含的使得分别与确认/非确认信号发送时隙的第2码元和第6码元对应的两个值同相的正交序列比使得所述两个值反相的正交序列多,所述多个正交序列每一个的序列长度为4且对应于所述确认/非确认信号发送时隙中所包含的7个码元中的第1、第2、第6和第7码元,所述进行了扩频的确认/非确认信号配置在所述确认/非确认信号发送时隙的第1、第2、第6和第7码元中,第一参考信号配置在所述确认/非确认信号发送时隙的第3、第4和第5码元中;解扩单元,使用所述正交序列对所述确认/非确认信号进行解扩;所述接收单元还接收配置在信道质量指示符信号发送时隙的第1、第3、第4、第5和第7码元中的信道质量指示符信号,和配置在所述信道质量指示符信号发送时隙的第2和第6码元中的两个第二参考信号,所述两个第二参考信号通过将两个参考信号序列与彼此反相的值相乘而产生;解调单元,对配置在所述信道质量指示符信号发送时隙中的所述信道质量指示符信号进行解调。
本发明的无线发送装置采用如下结构,即,包括:ACK/NACK信号发送处理单元,使用正交序列对ACK/NACK信号进行扩频;RS相位附加单元,对与使用正交序列进行了扩频的所述ACK/NACK信号复用的CQI的RS,附加与所述正交序列的一部分对应的相位;以及发送单元,将包含附加了所述相位的RS的CQI信号发送。
本发明的无线发送方法包括:ACK/NACK信号发送处理步骤,使用正交序列对ACK/NACK信号进行扩频;RS相位附加步骤,对与使用正交序列进行了扩频的所述ACK/NACK信号复用的CQI的RS,附加与所述正交序列的一部分对应的相位;以及发送步骤,将包含附加了所述相位的RS的CQI信号发送。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即使在传输路径上发生了延迟等的情况下、在发生了发送定时误差的情况下、或者在不同的循环移位量之间发生了残留干扰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CQI接收性能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ACK/NACK信号的扩频方法的图。
图2是表示用ZC序列进行了扩频的ACK/NACK信号的相关处理的图(理想的通信环境的情况)。
图3是表示用ZC序列进行了扩频的ACK/NACK信号的相关处理的图(存在发送定时的偏移的情况)。
图4是表示用ZC序列进行了扩频的ACK/NACK信号的相关处理的图(存在延迟波的情况)。
图5是表示CQI信号的扩频方法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基站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移动台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8是表示ACK/NACK信号的发送和CQI信号的生成的情形的图。
图9是表示使使用频度高的沃尔什序列与CQI的RS相位正交的情形的图。
图10是表示根据使用频度高的沃尔什序列自适应地控制CQI的RS相位的情形的图。
图11是表示CQI的RS的位置与ACK/NACK的RS复用的情况下的、ACK/NACK信号的发送和CQI信号的生成的情形的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ACK/NACK信号与CQI信号的复用的情形的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ACK/NACK信号与CQI信号的复用的其他情形的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基站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移动台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6是表示生成同时发送的ACK/NACK信号和CQI信号的情形的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ACK/NACK信号与CQI+响应信号的复用的情形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6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基站100的结构,图7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移动台200的结构。
另外,为了避免说明的复杂化,在图6中表示与本发明密切关联的、发送下行线路数据、以及接收上行线路上的对该下行线路数据的ACK/NACK信号的结构部分,而省略接收上行线路数据的结构部分的图示和说明。同样地,在图7中表示与本发明密切关联的、接收下行线路数据、以及发送上行线路上的对该下行线路数据的ACK/NACK信号的结构部分,而省略发送上行线路数据的结构部分的图示和说明。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说明将ZC序列用于第一次扩频,并将沃尔什序列用于第二次扩频的情况。但是,对第一次扩频,也可以使用ZC序列以外的、因循环移位量相互不同而可以相互分离的序列。同样地,对第二次扩频也可以使用沃尔什序列以外的正交序列。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使用序列长度为12的ZC序列以及序列长度为4的沃尔什序列(W0,W1,W2,W3)的情况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序列长度。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循环移位量为0~11的12个ZC序列分别记为ZC#0~ZC#11,并且将序列号0~3的四个沃尔什序列分别记为W#0~W#3。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假设L1/L2CCH#1占用CCE#1,L1/L2CCH#2占用CCE#2,L1/L2CCH#3占用CCE#3,L1/L2CCH#4占用CCE#4和CCE#5,L1/L2CCH#5占用CCE#6和CCE#7,L1/L2CCH#6占用CCE#8~CCE#11···。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假设使CCE号与由ZC序列的循环移位量和沃尔什序列号定义的PUCCH号一一对应。也就是说,CCE#1与PUCCH#1、CCE#2与PUCCH#2、CCE#3与PUCCH#3···分别对应。
在图6所示的基站100中,下行线路数据的资源分配结果被输入到上行RS相位决定单元101、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2和映射单元108。
上行RS相位决定单元101决定(+,-)中的哪一方作为从移动台发送的CQI的RS相位(第二码元的相位、第六码元的相位),并将决定了的RS相位输出到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2。例如,在需要的PUCCH数少且作为沃尔什码仅使用W#0=[1,1,1,1]和W#1=[1,-1,-1,1]的两个的情况下,在发送CQI的RS的位置上的沃尔什码为(+,+)、(-,-),所以上行RS相位决定单元101决定使用与它们都正交的(+,-)作为RS的相位。
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2对每个移动台生成用于通知资源分配结果和从上行RS相位决定单元101输入的RS相位的控制信息,将其输出到编码单元103。每个移动台的控制信息包括移动台ID信息,其表示该控制信息为发往哪个移动台的控制信息。例如,在控制信息中包含用该控制信息的通知目的地的移动台的ID号掩蔽了的CRC作为移动台ID信息。在编码单元103,对每个移动台的控制信息进行编码后,在调制单元104进行调制,然后输入到映射单元108。另外,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2根据通知控制信息所需的CCE数,对各个移动台分配多个L1/L2CCH中的任一个L1/L2CCH,并将与分配了的L1/L2CCH对应的CCE号输出到映射单元108。例如,在向移动台#1通知控制信息所需的CCE数为1,从而将L1/L2CCH#1分配给移动台#1的情况下,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2将CCE号#1输出到映射单元108。另外,在向移动台#1通知控制信息所需的CCE数为4,从而将L1/L2CCH#6分配给移动台#1的情况下,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2将CCE号#8~#11输出到映射单元108。
另一方面,编码单元105对发往各个移动台的发送数据(下行线路数据)进行编码,并将其输出到重发控制单元106。
重发控制单元106在初次发送时,按每个移动台保持编码后的发送数据,而且将其输出到调制单元107。重发控制单元106保持发送数据直到从判定单元118输入来自各个移动台的ACK为止。另外,从判定单元118输入来自各个移动台的NACK时,也就是在重发时,重发控制单元106将对应于该NACK的发送数据输出到调制单元107。
调制单元107对从重发控制单元106输入的编码后的发送数据进行调制,并输出到映射单元108。
在发送控制信息时,映射单元108根据从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2输入的CCE号,将从调制单元104输入的控制信息映射到物理资源,并输出到IFFT单元109。也就是说,映射单元108将每个移动台的控制信息映射到构成OFDM码元的多个副载波中的、对应于CCE号的副载波上。
另一方面,发送下行线路数据时,映射单元108根据资源分配结果,将发往各个移动台的发送数据映射到物理资源,并输出到IFFT单元109。也就是说,映射单元108根据资源分配结果,将每个移动台的发送数据映射到构成OFDM码元的多个副载波中的任意的副载波上。
IFFT单元109对映射了控制信息或发送数据的多个副载波进行IFFT而生成OFDM码元,将其输出到CP(Cyclic Prefix:循环前缀)附加单元110。
CP附加单元110将与OFDM码元的末尾部分相同的信号作为CP附加到OFDM码元的开头。
无线发送单元111对附加CP后的OFDM码元进行D/A变换、放大以及上变频等发送处理,然后从天线112发送到移动台200(图7)。
另一方面,无线接收单元113通过天线112接收从移动台200发送的信号,对接收信号进行下变频、A/D变换等接收处理。另外,接收信号中码复用了从某个移动台发送的ACK/NACK信号与从其他移动台发送的CQI信号。
CP去除单元114去除附加在接收处理后的信号上的CP。
相关处理单元115求从CP去除单元114输入的信号与在移动台200中用于第一次扩频的ZC序列之间的相关值。也就是说,将利用与分配给ACK/NACK信号的循环移位量对应的ZC序列求出的相关值以及利用与分配给CQI信号的循环移位量对应的ZC序列求出的相关值,输出到分离单元116。
分离单元116基于从相关处理单元115输入的相关值,将ACK/NACK信号输出到解扩单元117,并将CQI信号输出到RS合成单元119。
解扩单元117以移动台200中用于第二次扩频的沃尔什序列,对从分离单元116输入的ACK/NACK信号进行解扩,将解扩后的信号输出到判定单元118。
判定单元118使用在时间轴上对每个移动台设定的检测窗口,对每个移动台检测相关峰,从而检测每个移动台的ACK/NACK信号。例如,在用于移动台#1的检测窗口#1中检测出相关峰时,判定单元118检测来自移动台#1的ACK/NACK信号。然后,判定单元118判定所检测出的ACK/NACK信号是ACK还是NACK,并将每个移动台的ACK或NACK输出到重发控制单元106。
RS合成单元119对从分离单元116输入的CQI的多个RS,使这些RS的相位匹配(coordinates)进行合成,并使用合成后的RS估计传输路径。估计出的传输路径信息和从分离单元116输入的CQI信号被输出到解调单元120。
解调单元120利用传输路径信息对从RS合成单元119输入的CQI信号进行解调,解码单元121对解调后的CQI信号进行解码,输出CQI信号。
另一方面,在图7所示的移动台200中,无线接收单元202通过天线201接收从基站100发送的OFDM码元,对OFDM码元进行下变频、A/D变换等接收处理。
CP去除单元203去除附加在接收处理后的OFDM码元上的CP。
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叶变换)单元204对OFDM码元进行FFT,从而获得映射在多个副载波上的控制信息或下行线路数据,并将其输出到提取单元205。
在接收控制信息时,提取单元205从多个副载波中提取控制信息,将其输出到解调单元206。该控制信息由解调单元206解调,并由解码单元207解码后,被输入到判定单元208。
另一方面,在接收下行线路数据时,提取单元205根据从判定单元208输入的资源分配结果,从多个副载波中提取发往本台的下行线路数据,将其输出到解调单元210。该下行线路数据由解调单元210解调,并由解码单元211解码后,被输入到CRC单元212。
CRC单元212对解码后的下行线路数据进行使用了CRC的差错检测,在CRC=OK(无差错)时生成ACK,而在CRC=NG(有差错)时生成NACK,并将生成的ACK/NACK信号输出到调制单元213。另外,在CRC=OK(无差错)时,CRC单元212将解码后的下行线路数据作为接收数据而输出。
判定单元208进行“盲”(blind)判定,以判定从解码单元207输入的控制信息是否为发往本台的控制信息。例如,判定单元208将用本台的ID号进行解掩蔽后CRC=OK(无差错)的控制信息,判定为发往本台的控制信息。然后,判定单元208将发往本台的控制信息、也就是对本台的下行线路数据的资源分配结果,输出到提取单元205。另外,判定单元208根据与映射了发往本台的控制信息的副载波对应的CCE号,判定用于从本台发送ACK/NACK信号的PUCCH,将判定结果(PUCCH号)输出到控制单元209。例如,因为控制信息被映射在对应于CCE#1的副载波上,所以被分配上述L1/L2CCH#1的移动台200的判定单元208将对应于CCE#1的PUCCH#1判定为本台用的PUCCH。另外,因为控制信息被映射在对应于CCE#8~CCE#11的副载波上,所以被分配上述L1/L2CCH#6的移动台200判定单元208将与CCE#8~CCE#11中的、序号最小的CCE#8对应的PUCCH#8判定为本台用的PUCCH。另外,判定单元208提取从解码单元207输入的控制信息中包含的RS相位,将其输出到控制单元209。
控制单元209根据从判定单元208输入的PUCCH号,控制在扩频单元214和扩频单元219中的第一次扩频所使用的ZC序列的循环移位量、以及在扩频单元217中的第二次扩频所使用的沃尔什序列。也就是说,控制单元209对扩频单元214和扩频单元219设定与从判定单元208输入的PUCCH号对应的循环移位量的ZC序列,并对扩频单元217设定与从判定单元208输入的PUCCH号对应的沃尔什序列。另外,控制单元209根据从判定单元208输入的RS相位,控制RS相位附加单元222。另外,控制单元209控制发送信号选择单元223,以使其在事先由基站100指示发送CQI时选择CQI信号的发送,在没有被指示发送CQI时发送在判定单元208中基于CRC=NG(有差错)生成的ACK/NACK信号。
调制单元213对从CRC单元212输入的ACK/NACK信号进行调制后,将其输出到扩频单元214。扩频单元214使用控制单元209所设定的ZC序列,对ACK/NACK信号进行第一次扩频,将第一次扩频后的ACK/NACK信号输出到IFFT单元215。IFFT单元215对第一次扩频后的ACK/NACK信号进行IFFT,将IFFT后的ACK/NACK信号输出到CP附加单元216。CP附加单元216将与IFFT后的ACK/NACK信号的末尾部分相同的信号作为CP附加到该ACK/NACK信号的开头。扩频单元217使用控制单元209所设定的沃尔什序列,对附加CP后的ACK/NACK信号进行第二次扩频,将第二次扩频后的ACK/NACK信号输出到发送信号选择单元223。另外,调制单元213、扩频单元214、IFFT单元215、CP附加单元216以及扩频单元217作为ACK/NACK信号发送处理单元发挥作用。
调制单元218对CQI信号进行调制,并输出到扩频单元219。扩频单元219使用控制单元209所设定的ZC序列,对CQI信号进行扩频,将扩频后的CQI信号输出到IFFT单元220。IFFT单元220对扩频后的CQI信号进行IFFT,将IFFT后的CQI信号输出到CP附加单元221。CP附加单元221将与IFFT后的CQI信号的末尾部分相同的信号作为CP附加到该CQI信号的开头。
RS相位附加单元222对从CP附加单元221输入的CQI信号附加控制单元209所设定的相位,将附加相位后的CQI信号输出到发送信号选择单元223。
发送信号选择单元223根据控制单元209的设定,选择从扩频单元217输入的ACK/NACK信号或者从RS相位附加单元222输入的CQI信号,并将所选择的信号作为发送信号输出到无线发送单元224。
无线发送单元224对从发送信号选择单元223输入的发送信号进行D/A变换、放大以及上变频等发送处理,然后从天线201发送到基站100(图6)。
接下来,说明图7所示的移动台200生成CQI信号的情形。另外,移动台200并不是同时发送ACK/NACK信号和CQI信号,而是发送其中的某一方。另外,以图7所示的方式生成ACK/NACK信号。
如图5所示,CQI信号的5个码元的信息分别由扩频单元219用ZC序列进行扩频,由CP附加单元221附加CP之后,被配置到5个SC-FDMA码元。另外,将ZC序列配置到第二码元和第六码元的两个SC-FDMA码元作为RS。
这里,基站100假设用于发送ACK/NACK信号仅使用预先决定的两个沃尔什序列。也就是说,系统可以利用四个沃尔什序列,但基站100预先通知作为沃尔什序列仅使用W#0=[1,1,1,1]和W#1=[1,-1,-1,1]的两个的事实。假设发送ACK/NACK信号的移动台200仅使用这些沃尔什序列。同样地,基站100通知使用(+,-)作为CQI的RS相位(第二码元的相位、第六码元的相位)。也就是说,发送CQI信号的移动台200通过图7所示的RS相位附加单元222,如上所述地附加CQI的RS相位。此时,ACK/NACK信号的发送和CQI信号的生成的情形如图8所示。
根据图8,对ACK/NACK信号的数据(图中的空白部分)适用沃尔什序列W#1。另一方面,对CQI的RS,附加“+”作为第二码元的RS相位,附加“-”作为第六码元的RS相位。也就是说,适用于与CQI的RS复用的ACK/NACK信号的第二码元和第六码元的沃尔什序列的部分序列(W1,W2)为(+,+)或(-,-),通过基站100的RS合成单元119使CQI的RS的相位匹配(使作为第六码元接收到的结果反转地)而进行合成,由此使利用沃尔什序列进行了扩频的信号的相位在第二码元处和第六码元处反转而相互抵消,从而能够降低CQI的RS从ACK/NACK信号受到的干扰。
另外,假设某个基站100中的这些沃尔什序列和CQI的RS相位的选择结果,每隔一定时间地由基站100通知。
如上所述,根据实施方式1,通过使从移动台发送的CQI的RS与复用于与该RS相同的位置的ACK/NACK信号的第二次扩频码正交,而且基站使CQI的RS的相位匹配而进行平均,能够降低噪声的影响并降低从其他移动台所发送的ACK/NACK信号受到的干扰,从而能够提高CQI中的信道估计精度,提高CQI信号的接收精度。另外,对于ACK/NACK信号,也通过在接收ACK/NACK信号时进行解扩,CQI的RS部分以反相相加,所以能够降低ACK/NACK信号从CQI的RS部分受到的干扰信号。也就是说,也能够提高ACK/NACK信号的接收精度。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系统可以利用的四个沃尔什序列中使用两个序列的情况,但是也可以预先决定四个沃尔什序列的优先顺序,从优先顺序高的沃尔什序列开始使用它们。以下说明对四个沃尔什序列适用优先顺序的情况。
基站通知全部移动台,以使各个移动台以与使用频度高的沃尔什序列的部分序列(W1,W2)正交的相位发送CQI。由于CQI的RS受到的干扰量基于使用不与CQI的RS正交的沃尔什序列的移动台数相应地增大,所以通过使使用频度高的沃尔什序列与CQI的RS相位正交,能够降低CQI的RS所受到的总干扰量。图9表示此时的情形。
另外,基站也可以不预先通知有关上行CQI的RS相位的信息,而根据移动台发送CQI的定时每次指示CQI的RS相位。关于在某个子帧内哪个移动台发送上行信号,以及这些移动台使用哪个上行码资源进行发送而言,每个子帧地变动,但是,由于基站掌握在发送CQI的帧中哪个沃尔什序列使用得更多,所以能够自适应地指示移动台以与更多使用的沃尔什序列的(W1,W2)正交的方式发送CQI的RS。由此,能够减少CQI的RS所受到的总干扰量。图10表示此时的情形。另外,CQI的RS的位置与ACK/NACK的RS复用的情况如图11所示。
另外,在使用沃尔什序列以外的序列作为对ACK/NACK的第二次扩频序列的情况下,在该基站所使用的第二次扩频序列(S0,S1,S2,S3)中着眼于与CQI的RS对应的部分即(S1,S2)的符号而确认S1和S2的符号是同相还是反相。
也就是说,确认在该基站所使用的第二次扩频序列中,是第二个和第三个的符号为同相的序列多还是第二个和第三个的符号为反相的序列多,在第二个和第三个的符号为同相的序列使用得更多的情况下,使用(+,-)作为RS的相位,而在第二个和第三个的符号为反相的序列使用得更多的情况下,使用(+,+)作为RS的相位即可。
另外,也可以使用(-,+)和(-,-)作为RS的相位来代替(+,-)和(+,+)。
(实施方式2)
由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基站和移动台的结构与在实施方式1的图6和图7所示的结构相同,所以援用图6和图7进行说明。
图12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ACK/NACK信号与CQI信号的复用(资源分配)的情形。这里,假设基站进行了如图12所示的资源分配。其中,横轴对应于循环移位量,纵轴对应于沃尔什序列。
另外,这里着眼于CQI的RS主要从使用对应于相邻的循环移位量的ZC序列进行了扩频的ACK/NACK信号受到干扰。更具体地,CQI的RS从循环移位量较小的、附近的ACK/NACK信号受到较大干扰,对循环移位量较大的、附近的ACK/NACK信号造成较大干扰。
根据图12,发送CQI#1的移动台使用对应于循环移位量=2的ZC序列对CQI信号进行扩频并将其发送。此时,CQI#1从ACK#5受到最大的干扰,所以着眼于ACK#5的W1,W2的相位(W1=1,W2=-1),基站100的上行RS相位决定单元101决定(+,+)作为CQI的RS相位。另外,CQI#2从ACK#3和ACK#11受到干扰,所以着眼于ACK#3的W1,W2的相位(W1=1,W2=1)和ACK#11的W1,W2的相位(W1=-1,W2=-1),基站100的上行RS相位决定单元101决定(+,-)作为CQI的RS相位。
如上所述,根据实施方式2,着眼于实际受到较大干扰的ACK/NACK信号的沃尔什码而决定CQI的RS相位,所以能够更高效率地降低RS中的干扰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想了图12所示的资源分配,但是基站也可以自由地分配ACK/NACK资源。例如,如果进行了如图13所示的ACK/NACK信号与CQI信号的复用,则与CQI#1相邻的ACK为ACK#2、ACK#8和ACK#9的三个而较多地使用W#2=[1,1,-1,-1]。因此,基站100的上行RS相位决定单元101决定(+,+)作为CQI#1的RS相位。而且,与CQI#2相邻的ACK为ACK#4、ACK#11和ACK#16三个,使用W#0=[1,1,1,1]和W#1=[1,-1,-1,1]的移动台数多于使用W#2的移动台数。因此,基站100的上行RS相位决定单元101决定(+,-)作为CQI#2的RS相位。
另外,也可以着眼于ACK/NACK信号的所需差错率为10-4左右而CQI的所需差错率为10-2左右的事实,设定使ACK/NACK信号的质量更提高的CQI的RS相位。也就是说,如上所述,通过使CQI的RS相位与ACK/NACK信号的W1,W2正交,不仅减少CQI所受到的干扰,而且能够减小CQI对ACK/NACK信号造成的干扰。因此,在如图13所示的情况下,设定使CQI#1对ACK#9的影响以及CQI#2对ACK#11的影响变小的RS相位,所述ACK#9为CQI#1干扰的对象,所述ACK#11为CQI#2干扰的对象。也就是说,由于ACK#9、ACK#11均使用W#2,所以对CQI#1和CQI#2设定的RS相位均为(+,+)。
(实施方式3)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中,说明同时发送CQI信号和响应信号(ACK/NACK信号)的情况。也就是说,虽然基站预先对移动台指示了发送CQI信号的定时,但是,根据基站端的下行数据信号分配的定时,也有可能发生某个移动台同时发送CQI信号和对下行数据信号的响应信号(ACK或NACK)的情况。此时,将同时被发送的CQI信号和响应信号汇集起来记为CQI+响应信号。另外,在响应信号为NACK时记为CQI+NACK信号,而在响应信号为ACK时记为CQI+ACK信号。
图14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基站150的结构。但是,图14中与图6的不同之处在于,将上行RS相位决定单元101变更为上行RS相位决定单元151,并将RS合成单元119变更为RS合成单元152。
上行RS相位决定单元151决定是将从移动台发送的CQI+响应信号的RS相位(第二码元的相位、第六码元的相位)(+,-)定义为CQI+ACK且将(+,+)定义为CQI+NACK,还是将(+,+)定义为CQI+ACK且将(+,-)定义为CQI+NACK,并将决定了的RS相位的定义输出到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2和RS合成单元152。
例如,在需要的PUCCH数少且作为沃尔什序列仅使用W#0=[1,1,1,1]和W#1=[1,-1,-1,1]的两个的情况下,在发送CQI的RS的位置上的沃尔什码为(+,+)、(-,-),所以上行RS相位决定单元151以下述方式来决定RS的相位,即,为了将与这些都正交的(+,-)分配给比ACK信号还重要的NACK信号,将(+,+)定义为CQI+ACK且将(+,-)定义为CQI+NACK作为RS的相位的定义。
在移动台仅发送CQI信号的情况下,RS合成单元152对从分离单元116输入的CQI的多个RS,使这些RS的相位匹配进行合成,并使用合成后的RS估计传输路径。估计出的传输路径信息和从分离单元116输入的CQI信号被输出到解调单元120。
另外,在移动台发送CQI+响应信号的情况下,RS合成单元152对从分离单元116输入的CQI的多个RS,判定在假设RS的相位为(+,+)而进行了匹配的情况下和假设RS的相位为(+,-)而进行了匹配的情况下的哪一方的功率大,并将功率大的一方的相位判定为CQI的RS的相位。使用该RS的相位的判定结果和从上行RS相位决定单元151输入的RS相位的定义,判定与CQI同时发送的响应信号是ACK还是NACK。也就是说,RS合成单元152对于RS信号准备具有(+,+)的系数的相关器和具有(+,-)的系数的相关器的两个相关器,使用来自这些相关器的输出,判定与CQI同时发送的信号是ACK还是NACK。该判定结果被输出到重发控制单元106。进而,基于该判定结果,使用使这些相位匹配而合成后的RS来估计用于进行CQI的数据部分的解码的传输路径。估计出的传输路径信息和从分离单元116输入的CQI信号被输出到解调单元120。
接下来,图15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移动台250的结构。但是,图15中与图7的不同之处在于,将控制单元209变更为控制单元251。
控制单元251根据从判定单元208输入的PUCCH号,控制在扩频单元214和扩频单元219中的第一次扩频所使用的ZC序列的循环移位量、以及在扩频单元217中的第二次扩频所使用的沃尔什序列。也就是说,控制单元251对扩频单元214和扩频单元219设定与从判定单元208输入的PUCCH号对应的循环移位量的ZC序列,并对扩频单元217设定与从判定单元208输入的PUCCH号对应的沃尔什序列。另外,控制单元251根据从判定单元208输入的RS相位,控制RS相位附加单元222。
另外,控制单元251控制发送信号选择单元223,以使其在事先由基站150指示发送CQI时选择CQI信号的发送,即选择发送来自RS相位附加单元222的输出,在没有被指示发送CQI信号时发送在判定单元208中基于CRC=NG(有差错)生成的ACK/NACK信号,即发送来自扩频单元217的输出。
进而,在事先由基站150指示发送CQI,而且,需要同时发送ACK/NACK信号的情况下,控制单元251根据来自基站150的RS相位的指示以及来自CRC单元212的信号,对RS相位附加单元222决定RS相位。例如,在事先由基站150作为RS相位的定义将(+,+)指示为CQI+ACK且将(+,-)指示为CQI+NACK,而且同时发送CQI和NACK信号的情况下,对RS相位附加单元222指示使用(+,-)的相位。
接下来,说明图15所示的移动台250生成CQI+响应信号的情形。也就是说,说明移动台250同时发送ACK/NACK信号和CQI信号的情况。
如图15和图16所示,在CQI信号的5个码元的信息分别由扩频单元219用ZC序列进行扩频,由CP附加单元221附加CP之后,被配置到5个SC-FDMA码元。另外,将ZC序列配置到第二码元和第六码元的两个SC-FDMA码元作为RS。
这里,基站150假设用于发送ACK/NACK信号仅使用预先决定的两个沃尔什序列。也就是说,系统可以利用四个沃尔什序列,但基站150预先通知作为沃尔什序列仅使用W#0=[1,1,1,1]和W#1=[1,-1,-1,1]的两个的事实。假设单独发送ACK/NACK信号的移动台250仅使用这些沃尔什序列。同样地,基站150通知对CQI的RS相位(第二码元的相位=X1、第六码元的相位=X2)将(+,+)定义为CQI+ACK且将(+,-)定义为CQI+NACK的事实。也就是说,发送CQI+响应信号的移动台250通过图15所示的RS相位附加单元222,如上所述地附加CQI的RS相位。此时,生成ACK/NACK信号和CQI信号的情形如图16所示。
如图8所示,对ACK/NACK信号的数据(图中的空白部分)适用沃尔什序列W#1。另一方面,对CQI+NACK信号的RS,附加“+”作为第二码元的RS相位,附加“-”作为第六码元的RS相位。也就是说,适用于与CQI的RS复用的ACK/NACK信号的第二码元和第六码元的沃尔什序列的部分序列(W1,W2)为(+,+)或(-,-),对于基站150的RS合成单元152在判定CQI的RS时假设系数为(+,-)而使相位匹配地(使作为第六码元接收到的结果反转地)输出的结果,不发生来自ACK/NACK信号的干扰。这是因为,通过用于接收CQI+NACK信号的相关处理,使用沃尔什序列进行了扩频的信号的相位在第二码元处和第六码元处反转而相互抵消,从而能够降低CQI+NACK信号的RS从ACK/NACK信号受到的干扰。也就是说,能够降低附近的ACK/NACK单独的信号对CQI+NACK信号造成的干扰。
另外,假设某个基站150中的这些沃尔什序列和CQI的RS相位的定义,每隔一定时间地由基站150通知。
如上所述,根据实施方式3,通过使从移动台发送的CQI+NACK信号的RS与复用于与该RS相同的位置的ACK/NACK信号的第二次扩频码正交,而且基站150使CQI+NACK信号的RS相位匹配地进行平均,能够降低噪声的影响并降低从其他移动台发送了的ACK/NACK信号受到的干扰,从而能够提高接收CQI+NACK信号时的NACK信号的判定精度。
在基站接收ACK信号失败的情况下,尽管数据已经到达终端,基站再次发送下行信号,但是此时仅发生下行资源的若干浪费,不对系统造成较大的坏影响。然而,在基站接收NACK信号失败的情况下,基站认为移动台能够接收到数据而不进行数据的重发。因此,此时,需要的数据未到达移动台。在采用了由高层确认数据的内容,并对基站再次要求未到达终端的数据的方式的情况下,不会发生数据不到达的问题,但是,如果基站接收NACK信号失败,则发生较大的数据传输延迟。因此,通过本实施方式提高接收CQI+NACK信号时的NACK信号的判定精度,从而系统的效率提高。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系统可以利用的四个沃尔什序列中使用两个序列的情况,但是也可以预先决定四个沃尔什序列的优先顺序,从优先顺序高的沃尔什序列开始使用它们。以下说明对四个沃尔什序列适用优先顺序的情况。
基站150通知全部移动台250,以对各个移动台250将与使用频度高的沃尔什序列的部分序列(W1,W2)正交的相位定义为CQI+NACK。由于CQI+NACK的RS受到的干扰量基于使用不与CQI+NACK信号的RS正交的沃尔什序列的移动台数相应地增大,所以通过使使用频度高的沃尔什序列与CQI+NACK信号的RS相位正交,能够降低CQI+NACK信号的RS所受到的总干扰量。
另外,基站150也可以不预先通知有关上行CQI+NACK信号的RS相位的信息,而根据移动台250发送CQI+响应信号的定时每次指示CQI+响应信号的RS相位的定义。关于在某个子帧内哪个移动台发送上行信号,以及这些移动台使用哪个上行码资源进行发送而言,虽然在每个子帧变动,但是,由于基站150掌握在发送CQI+响应信号的帧中哪个沃尔什序列使用得更多,所以能够自适应地指示移动台以与更多使用的沃尔什序列的(W1,W2)正交的方式发送CQI+NACK信号的RS。由此,能够减少CQI+NACK信号的RS所受到的总干扰量。
(实施方式4)
由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基站和移动台的结构与在实施方式3的图14和图15所示的结构相同,所以援用图14和图15进行说明。
图17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ACK/NACK信号与CQI+响应信号的复用(资源分配)的情形。这里,假设基站150进行了如图17所示的资源分配。其中,横轴对应于循环移位量,纵轴对应于沃尔什序列。
另外,这里着眼于CQI+响应信号的RS主要从使用与相邻的循环移位量对应的ZC序列进行了扩频的ACK/NACK信号受到干扰。更具体地,CQI+响应信号的RS从循环移位量较小的、附近的ACK/NACK信号受到较大干扰,对循环移位量较大的、附近的ACK/NACK信号造成较大干扰。
根据图17,发送CQI+NACK#1的移动台250使用对应于循环移位量=2的ZC序列对CQI+NACK#1进行扩频并将其发送。此时,CQI+NACK#1从ACK#5受到最大的干扰,所以着眼于ACK#5的W1,W2的相位(W1=-1,W2=1),基站150的上行RS相位决定单元151决定(+,+)作为CQI+NACK#1的RS相位。
接下来,考虑CQI+响应信号对相邻的ACK/NACK信号造成的干扰。在某个移动台同时发送CQI+响应信号的情况下,响应信号九成的比例为ACK信号。这是因为,在基站150端进行自适应调制处理,以使下行数据的发送目的差错率为10%左右。也就是说,为了减少CQI+响应信号对相邻的ACK/NACK信号造成的干扰,减少CQI+ACK信号对相邻的ACK/NACK信号造成的干扰极为有效。这里,再次参照图17,着眼于CQI+ACK#2。CQI+ACK#2对ACK#7造成较大干扰。着眼于ACK#7的W1,W2的相位(W1=-1,W2=1),基站150的上行RS相位决定单元151决定(+,+)作为CQI+ACK#2的RS相位。
由此,通过基站150在接收ACK#7时进行解扩,CQI+ACK信号的RS部分以反相相加,从而能够降低ACK#7从CQI+ACK信号的RS部分受到的干扰信号。
如上所述,根据实施方式4,着眼于实际受到或造成较大干扰的ACK/NACK信号的沃尔什码而决定CQI+响应信号的RS相位,所以能够更高效率地降低CQI+响应信号的RS所受到的干扰量和所造成的干扰量。
以上说明了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了无线发送装置,包括:确认/非确认信号发送处理单元,使用正交序列对确认/非确认信号进行扩频;参考信号相位附加单元,对与使用正交序列进行了扩频的所述确认/非确认信号复用的信道质量指示符的参考信号,附加与所述正交序列的一部分对应的相位;以及发送单元,将包含附加了所述相位的参考信号的信道质量指示符信号发送。
所述参考信号相位附加单元将与赋予了使用的优先顺序的所述正交序列中的、优先顺序高的所述正交序列的一部分对应的相位,附加给所述参考信号。
所述参考信号相位附加单元基于使用对与所述参考信号复用的所述确认/非确认信号进行扩频的码的一部分为同相的所述正交序列的组的无线发送装置的数、以及使用对与所述参考信号复用的所述确认/非确认信号进行扩频的码的一部分为反相的所述正交序列的组的无线发送装置的数,对所述参考信号附加相位。
所述参考信号相位附加单元将与对使用Zadoff-Chu序列进行第一次扩频的、与所述参考信号复用的确认/非确认信号进行第二次扩频的码的一部分对应的相位,附加给所述参考信号,所述Zadoff-Chu序列为与信道质量指示符的扩频所使用的Zadoff-Chu序列相邻且与比所述Zadoff-Chu序列小的循环移位量对应的Zadoff-Chu序列。
所述参考信号相位附加单元基于使用在以Zadoff-Chu序列进行第一次扩频的确认/非确认信号的第二次扩频所使用的正交序列中的、对与所述参考信号复用的所述确认/非确认信号进行第二次扩频的码的一部分为同相的所述正交序列的无线发送装置的数、以及使用在以Zadoff-Chu序列进行第一次扩频的确认/非确认信号的第二次扩频所使用的正交序列中的、对与所述参考信号复用的所述确认/非确认信号进行第二次扩频的码的一部分为反相的所述正交序列的无线发送装置的数,对所述参考信号附加相位,所述Zadoff-Chu序列为对应于与信道质量指示符的扩频所使用的Zadoff-Chu序列相邻的循环移位量的Zadoff-Chu序列。
在将确认/非确认信号重叠于所述信道质量指示符所得的信号具有与对该重叠所得的信号造成最大的干扰的确认信号所使用的正交序列的一部分正交的相位的情况下,所述参考信号相位附加单元将重叠于所述信道质量指示符的确认/非确认信号作为非确认信号。
在将确认/非确认信号重叠于所述信道质量指示符所得的信号具有与从该重叠所得的信号受到最大的干扰的确认信号所使用的正交序列的一部分正交的相位的情况下,所述参考信号相位附加单元将重叠于所述信道质量指示符的确认/非确认信号作为确认信号。
所述参考信号相位附加单元,将与赋予了使用的优先顺序的所述正交序列中的、优先顺序高的所述正交序列的一部分对应的相位,附加给所述重叠所得的信号的参考信号。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了无线发送方法,包括:确认/非确认信号发送处理步骤,使用正交序列对确认/非确认信号进行扩频;参考信号相位附加步骤,对与使用正交序列进行了扩频的所述确认/非确认信号复用的信道质量指示符的参考信号,附加与所述正交序列的一部分对应的相位;以及发送步骤,将包含附加了所述相位的参考信号的信道质量指示符信号发送。
另外,在上述的各个实施方式中,以一个基站形成一个小区,在基站所管理的区域内进行同一的RS符号控制和ACK/NACK资源控制为前提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可适用于一个基站例如通过方向性天线等形成多个小区,基站管理多个小区并独立地进行控制的情况。
另外,虽然这里以由硬件构成本发明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也可以由软件实现。
另外,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的说明中所使用的各功能块典型地通过集成电路的LSI(大规模集成电路)来实现。这些块既可以被单独地集成为一个芯片,也可以包含一部分或全部地被集成为一个芯片。虽然此处称为LSI,但根据集成程度的不同,可以被称为IC、系统LSI、超大LSI(Super LSI)、或特大LSI(Ultra LSI)。
另外,实现集成电路化的方法不仅限于LSI,也可使用专用电路或通用处理器来实现。也可以使用可在LSI制造后编程的FPGA(Field Programmable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可重构LSI内部的电路单元的连接和设定的可重构处理器。
再者,随着半导体的技术进步或随之派生的其他技术的出现,如果出现能够替代LSI的集成电路化的技术,当然可利用该新技术进行功能块的集成化。还存在着适用生物技术等的可能性。
2007年8月13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7-211101号以及2007年10月29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7-280797号所包含的说明书、说明书附图和说明书摘要的公开内容,全都引用于本申请。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无线发送装置和无线发送方法能够实现CQI接收性能的提高,例如可适用于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等。

Claims (16)

1.无线通信方法,包括:
接收使用从多个正交序列中选择出的正交序列进行了扩频的确认/非确认信号的步骤,所述多个正交序列所包含的使得分别与确认/非确认信号发送时隙的第N个码元和第M个码元对应的两个值同相的正交序列比使得所述两个值反相的正交序列多;
使用所述正交序列对所述确认/非确认信号发送时隙中的所述进行了扩频的确认/非确认信号进行解扩的步骤;
接收配置在信道质量指示符信号发送时隙的第N个码元和第M个码元中的两个参考信号,以及配置在所述信道质量指示符信号发送时隙中除所述第N个码元和所述第M个码元以外的码元中的信道质量指示符信号的步骤,所述两个参考信号通过将两个参考信号序列乘以彼此反相的值而产生;
对配置在所述信道质量指示符信号发送时隙中的所述信道质量指示符信号进行解调的步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
能够混合用于发送确认/非确认信号的格式与用于发送信道质量指示符信号的格式的物理资源被用于在所述确认/非确认信号发送时隙中接收所述进行了扩频的确认/非确认信号,或用于接收配置在所述信道质量指示符信号发送时隙中的所述两个参考信号和信道质量指示符信号。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
在所述物理资源中,用于发送确认/非确认信号的格式与通过第一循环移位量所定义的序列相关联,用于发送信道质量指示符信号的格式与通过不同于所述第一循环移位量的第二循环移位量所定义的序列相关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
所述多个正交序列包括序列长度为4的正交序列[+1,+1,+1,+1]和[+1,-1,-1,+1],所述正交序列[+1,+1,+1,+1]和[+1,-1,-1,+1]对应于所述确认/非确认信号发送时隙中所包含的7个码元中的第1、第2、第6和第7码元;
所述第N个码元是所述第2码元,所述第M个码元是所述第6码元。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还包括:
将用于控制所述两个参考信号序列与彼此反相的值相乘的信号发送到移动台的步骤。
6.无线通信方法,包括:
接收使用从多个正交序列中选择出的正交序列进行了扩频的确认/非确认信号的步骤,所述多个正交序列所包含的使得分别与确认/非确认信号发送时隙的第2码元和第6码元对应的两个值同相的正交序列比使得所述两个值反相的正交序列多,所述多个正交序列每一个的序列长度为4且对应于所述确认/非确认信号发送时隙中所包含的7个码元中的第1、第2、第6和第7码元,所述进行了扩频的确认/非确认信号配置在所述确认/非确认信号发送时隙的第1、第2、第6和第7码元中,第一参考信号配置在所述确认/非确认信号发送时隙的第3、第4和第5码元中;
使用所述正交序列对所述确认/非确认信号进行解扩的步骤;
接收配置在信道质量指示符信号发送时隙的第1、第3、第4、第5和第7码元中的信道质量指示符信号、和配置在所述信道质量指示符信号发送时隙的第2和第6码元中的两个第二参考信号的步骤,所述两个第二参考信号通过将两个参考信号序列与彼此反相的值相乘而产生;
对配置在所述信道质量指示符信号发送时隙中的所述信道质量指示符信号进行解调的步骤。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
能够混合用于发送确认/非确认信号的格式与用于发送信道质量指示符信号的格式的物理资源被用于接收配置在所述确认/非确认信号发送时隙中的所述确认/非确认信号和所述第一参考信号,或接收配置在所述信道质量指示符信号发送时隙中的所述信道质量指示符信号和所述第二参考信号。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
在所述物理资源中,用于发送确认/非确认信号的格式与通过第一循环移位量所定义的序列相关联,用于发送信道质量指示符信号的格式与通过不同于所述第一循环移位量的第二循环移位量所定义的序列相关联。
9.无线通信装置,包括:
接收单元,接收使用从多个正交序列中选择出的正交序列进行了扩频的确认/非确认信号,所述多个正交序列所包含的使得分别与确认/非确认信号发送时隙的第N个码元和第M个码元对应的两个值同相的正交序列比使得所述两个值反相的正交序列多;
解扩单元,对所述确认/非确认信号发送时隙中的所述进行了扩频的确认/非确认信号进行解扩;
所述接收单元还接收配置在信道质量指示符信号发送时隙的第N个码元和第M个码元中的两个参考信号,接收配置在所述信道质量指示符信号发送时隙中除所述第N个码元和所述第M个码元以外的码元中的信道质量指示符信号,所述两个参考信号通过将两个参考信号序列乘以彼此反相的值而产生;
解调单元,对配置在所述信道质量指示符信号发送时隙中的所述信道质量指示符信号进行解调。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
所述接收单元使用能够混合用于发送确认/非确认信号的格式与用于发送信道质量指示符信号的格式的物理资源,在所述确认/非确认信号发送时隙中接收所述进行了扩频的确认/非确认信号,或接收配置在所述信道质量指示符信号发送时隙中的所述两个参考信号和所述信道质量指示符信号。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
在所述物理资源中,用于发送确认/非确认信号的格式与通过第一循环移位量所定义的序列相关联,用于发送信道质量指示符信号的格式与通过不同于所述第一循环移位量的第二循环移位量所定义的序列相关联。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
所述多个正交序列包括序列长度为4的正交序列[+1,+1,+1,+1]和[+1,-1,-1,+1],所述正交序列[+1,+1,+1,+1]和[+1,-1,-1,+1]对应于所述确认/非确认信号发送时隙中所包含的7个码元中的第1、第2、第6和第7码元;
所述第N个码元是所述第2码元,所述第M个码元是所述第6码元。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
所述发送单元还将用于控制所述两个参考信号序列与彼此反相的值相乘的信号发送到移动台。
14.无线通信装置,包括:
接收单元,接收使用从多个正交序列中选择出的正交序列进行了扩频的确认/非确认信号,所述多个正交序列所包含的使得分别与确认/非确认信号发送时隙的第2码元和第6码元对应的两个值同相的正交序列比使得所述两个值反相的正交序列多,所述多个正交序列每一个的序列长度为4且对应于所述确认/非确认信号发送时隙中所包含的7个码元中的第1、第2、第6和第7码元,所述进行了扩频的确认/非确认信号配置在所述确认/非确认信号发送时隙的第1、第2、第6和第7码元中,第一参考信号配置在所述确认/非确认信号发送时隙的第3、第4和第5码元中;
解扩单元,使用所述正交序列对所述确认/非确认信号进行解扩;
所述接收单元还接收配置在信道质量指示符信号发送时隙的第1、第3、第4、第5和第7码元中的信道质量指示符信号,和配置在所述信道质量指示符信号发送时隙的第2和第6码元中的两个第二参考信号,所述两个第二参考信号通过将两个参考信号序列与彼此反相的值相乘而产生;
解调单元,对配置在所述信道质量指示符信号发送时隙中的所述信道质量指示符信号进行解调。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
所述接收单元使用能够混合用于发送确认/非确认信号的格式与用于发送信道质量指示符信号的格式的物理资源,接收配置在所述确认/非确认信号发送时隙中的所述确认/非确认信号和所述第一参考信号,或接收配置在所述信道质量指示符信号发送时隙中的所述第二参考信号和所述信道质量指示符信号。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
在所述物理资源中,用于发送确认/非确认信号的格式与通过第一循环移位量所定义的序列相关联,用于发送信道质量指示符信号的格式与通过不同于所述第一循环移位量的第二循环移位量所定义的序列相关联。
CN201310085057.1A 2007-08-13 2008-08-12 无线通信装置及无线通信方法 Active CN1031999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11101 2007-08-13
JP211101/07 2007-08-13
JP2007280797 2007-10-29
JP280797/07 2007-10-29
CN2008801025418A CN101785224B (zh) 2007-08-13 2008-08-12 无线发送装置及无线发送方法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025418A Division CN101785224B (zh) 2007-08-13 2008-08-12 无线发送装置及无线发送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99967A true CN103199967A (zh) 2013-07-10
CN103199967B CN103199967B (zh) 2016-04-20

Family

ID=40350522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85057.1A Active CN103199967B (zh) 2007-08-13 2008-08-12 无线通信装置及无线通信方法
CN201310085060.3A Active CN103138893B (zh) 2007-08-13 2008-08-12 无线通信装置及无线通信方法
CN2008801025418A Active CN101785224B (zh) 2007-08-13 2008-08-12 无线发送装置及无线发送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85060.3A Active CN103138893B (zh) 2007-08-13 2008-08-12 无线通信装置及无线通信方法
CN2008801025418A Active CN101785224B (zh) 2007-08-13 2008-08-12 无线发送装置及无线发送方法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Link
US (8) US8351538B2 (zh)
EP (7) EP3203664B1 (zh)
JP (5) JP4776725B2 (zh)
KR (2) KR101525233B1 (zh)
CN (3) CN103199967B (zh)
BR (2) BR122019026256B1 (zh)
CA (2) CA2695149C (zh)
ES (3) ES2624836T3 (zh)
MY (2) MY174942A (zh)
RU (3) RU2451401C2 (zh)
WO (1) WO200902246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70106913A (ko) * 2006-05-01 2007-11-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코드 시퀀스 생성 방법 및 송신 장치
CA2695149C (en) 2007-08-13 2016-12-20 Seigo Nakao Radio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radio transmission method
US8503285B2 (en) 2008-01-04 2013-08-06 Panasonic Corporation Radio communication terminal device and radio transmission method
US8743863B2 (en) * 2008-08-20 2014-06-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for ranging devices using code sequences in WLANs
CN102246447A (zh) 2008-12-10 2011-11-1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终端装置、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及信号扩频方法
JP5164903B2 (ja) * 2009-03-25 2013-03-21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無線基地局及び移動通信方法
JP5222765B2 (ja) * 2009-03-25 2013-06-26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無線基地局及び移動通信方法
EP2477345B1 (en) 2009-09-07 2018-11-2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a reference signal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730898B2 (en) * 2009-10-08 2014-05-20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 uplink control signal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923206B2 (en) 2010-04-30 2014-12-30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EP2606588B1 (en) * 2010-08-16 2018-10-17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Randomization of block spread signals
JP5210441B1 (ja) * 2012-01-10 2013-06-12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無線リソースの管理方法および管理装置
KR101950776B1 (ko) 2013-01-31 2019-02-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장치 간 통신을 지원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링크 품질을 측정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US20150092825A1 (en) * 2013-09-27 2015-04-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Self-test using internal feedback for transmit signal quality estimation
KR102171502B1 (ko) * 2014-02-27 2020-10-29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신호 송수신을 위한 변조 방법 및 장치
WO2018126650A1 (zh) * 2017-01-06 2018-07-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发送上行信号的方法及终端
CN109150464B (zh) * 2017-06-16 2020-09-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和无线通信装置
WO2019095239A1 (zh) 2017-11-16 2019-05-2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用于传输控制信息的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EP4292440A1 (en) 2022-06-14 2023-12-20 Upside Foods, Inc. Suspension based chicken product formulation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213505A1 (en) * 2002-07-31 2005-09-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data retransmission control method
US20060156166A1 (en) * 2003-01-10 2006-07-13 Sandip Sarkar Operation of a forward link acknowledgement channel for the reverse link data
CN1830161A (zh) * 2003-08-06 2006-09-0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装置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849770A (zh) * 2003-09-08 2006-10-18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在通信系统中确认反向链路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01288B1 (en) 1997-03-19 2001-10-09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Method of chip interleaving in direct sequence spread spectrum communications
CN100361420C (zh) * 1998-03-14 2008-01-0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码分多址通信系统中交换不同长度的帧消息的装置和方法
CA2380039C (en) 2001-04-03 2008-12-2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of transmitting control data in cdm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EP1438795B1 (en) * 2001-09-29 2012-02-0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ferring and /or receiving data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of
US7272110B2 (en) * 2001-09-29 2007-09-1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allocating walsh code resource
EP1480364B1 (en) * 2002-02-28 2010-12-15 Fujitsu Limited Communication device used in cdma
KR100876765B1 (ko) * 2002-05-10 2009-01-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재전송 장치 및 방법
RU2368106C2 (ru) * 2003-02-18 2009-09-20 Квэлкомм Инкорпорейтед Планируемая и автономная передача и подтверждение приема
RU2369017C2 (ru) * 2003-02-18 2009-09-27 Квэлкомм Инкорпорейтед Команды мультиплексирования с кодовым разделением в мультиплексном канале с кодовым разделением
WO2004086706A1 (en) * 2003-03-27 2004-10-07 Docomo Communications Laboratories Europe Gmbh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estimating a plurality of channels
JP2004363721A (ja) * 2003-06-02 2004-12-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EP1564923A1 (en) 2004-02-12 2005-08-1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668078B2 (en) * 2004-03-05 2010-02-2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Allocation of walsh codes to support call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US8693383B2 (en) * 2005-03-29 2014-04-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igh rate data transmiss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JP4884722B2 (ja) 2005-03-31 2012-02-29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WO2007020996A1 (ja) 2005-08-19 2009-03-2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JP4767700B2 (ja) * 2006-01-17 2011-09-07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基地局および下りリンクチャネル送信方法
CN101005326B (zh) * 2006-01-18 2014-05-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资源分配方法和无线通信系统
EP1985023A4 (en) * 2006-01-25 2014-08-13 Texas Instrument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ORTHOGONAL SIGNALS USING BLOCK SHIFTING
JP4659633B2 (ja) 2006-02-08 2011-03-30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光硬化型インクの硬化方法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JP4933818B2 (ja) 2006-04-07 2012-05-16 Jx日鉱日石エネルギー株式会社 固体酸化物形燃料電池システムの運転方法
US8571120B2 (en) * 2006-09-22 2013-10-29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Transmission of acknowledge/not acknowledge (ACK/NACK) bits and their embedding in the reference signal
CN104780027B (zh) * 2006-10-27 2018-09-0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数据通信方法、通信系统及移动终端
WO2008053930A1 (en) 2006-10-31 2008-05-08 Kddi Corporation Radio terminal and radio base station device
KR101163829B1 (ko) * 2007-01-08 2012-07-09 노키아 코포레이션 제어 시그널링 제공 방법 및 장치와, 컴퓨터 판독가능 저장 매체
WO2008120925A1 (en) * 2007-03-29 2008-10-0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transmitting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059735B2 (en) 2007-06-04 2011-11-15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Allocation of block spreading sequences
KR100956494B1 (ko) * 2007-06-14 2010-05-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제어신호 전송 방법
US8036166B2 (en) * 2007-06-18 2011-10-11 Nokia Corporation Signaling of implicit ACK/NACK resources
US9357564B2 (en) * 2007-06-19 2016-05-31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Signaling of random access preamble parameters in wireless networks
US8169950B2 (en) * 2007-06-21 2012-05-01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Selection of orthogonal covering sequences and phase ramped sequences
EP3429120B1 (en) * 2007-07-16 2019-11-0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and acknowledgement signals in sc-fdma communication systems
RU2433541C2 (ru) * 2007-07-16 2011-11-10 Самсунг Электроникс Ко., Лтд.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пособ для передачи сигналов индикатора качества канала и подтверждения приема в системах связи sc-fdma
US8155100B2 (en) * 2007-07-30 2012-04-1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ifferent signal types in communication systems
KR20090015778A (ko) 2007-08-08 2009-02-1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스케줄링 요청 신호 전송 방법
CA2695149C (en) 2007-08-13 2016-12-20 Seigo Nakao Radio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radio transmission method
KR101186619B1 (ko) * 2009-03-29 2012-09-2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 신호 송신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US8553627B2 (en) * 2009-10-02 2013-10-08 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Inc. Transmission diversity scheme on 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 (PUCCH) with ACK/NACK differentiation
US8374136B2 (en) * 2009-10-02 2013-02-12 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Inc. Transmission diversity scheme on 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 (PUCCH) with ACK/NACK differentiation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213505A1 (en) * 2002-07-31 2005-09-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data retransmission control method
US20060156166A1 (en) * 2003-01-10 2006-07-13 Sandip Sarkar Operation of a forward link acknowledgement channel for the reverse link data
CN1830161A (zh) * 2003-08-06 2006-09-0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装置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849770A (zh) * 2003-09-08 2006-10-18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在通信系统中确认反向链路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014031A1 (en) 2021-01-14
US20130089168A1 (en) 2013-04-11
CN103138893B (zh) 2015-09-23
KR20110074593A (ko) 2011-06-30
US8526546B2 (en) 2013-09-03
EP3739776B1 (en) 2021-07-07
BRPI0815406A2 (pt) 2015-02-03
JP2015043608A (ja) 2015-03-05
RU2010105058A (ru) 2011-08-20
US8351538B2 (en) 2013-01-08
RU2628768C2 (ru) 2017-08-22
ES2624836T3 (es) 2017-07-17
KR101493990B1 (ko) 2015-02-16
CA2924923A1 (en) 2009-02-19
BRPI0815406B1 (pt) 2020-10-13
US20170134142A1 (en) 2017-05-11
US20160277171A1 (en) 2016-09-22
EP2187548A1 (en) 2010-05-19
RU2499358C1 (ru) 2013-11-20
CA2695149C (en) 2016-12-20
EP2187548A4 (en) 2011-10-19
BR122019026256B1 (pt) 2021-06-22
CA2695149A1 (en) 2009-02-19
EP2579493B1 (en) 2017-04-26
EP2579492B1 (en) 2017-04-26
RU2012110820A (ru) 2013-09-27
EP2579493A1 (en) 2013-04-10
ES2624999T3 (es) 2017-07-18
JP5391232B2 (ja) 2014-01-15
JP6041972B2 (ja) 2016-12-14
RU2013138111A (ru) 2015-02-20
EP3598670A1 (en) 2020-01-22
JP2013258764A (ja) 2013-12-26
JPWO2009022464A1 (ja) 2010-11-11
CN103199967B (zh) 2016-04-20
KR20100042639A (ko) 2010-04-26
WO2009022464A1 (ja) 2009-02-19
EP2187548B1 (en) 2013-02-20
JP5634578B2 (ja) 2014-12-03
MY154142A (en) 2015-05-15
US20220376875A1 (en) 2022-11-24
US20130315173A1 (en) 2013-11-28
RU2451401C2 (ru) 2012-05-20
JP2016106467A (ja) 2016-06-16
ES2400827T3 (es) 2013-04-12
US10826669B2 (en) 2020-11-03
EP2579492A1 (en) 2013-04-10
EP3203664A1 (en) 2017-08-09
US11444739B2 (en) 2022-09-13
CN101785224B (zh) 2013-04-24
EP3496305A1 (en) 2019-06-12
KR101525233B1 (ko) 2015-06-04
CA2924923C (en) 2018-12-18
US9392470B2 (en) 2016-07-12
EP3739776A1 (en) 2020-11-18
EP3203664B1 (en) 2019-03-06
CN103138893A (zh) 2013-06-05
US9584289B2 (en) 2017-02-28
CN101785224A (zh) 2010-07-21
US20190089514A1 (en) 2019-03-21
US10158475B2 (en) 2018-12-18
MY174942A (en) 2020-05-27
JP2011151870A (ja) 2011-08-04
JP5865978B2 (ja) 2016-02-17
US20110286543A1 (en) 2011-11-24
JP4776725B2 (ja) 2011-09-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85224B (zh) 无线发送装置及无线发送方法
CN101720531B (zh) 无线通信装置和响应信号扩频方法
US10680767B2 (en) Method for mapping physical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indicator channel
CN101785266B (zh) 无线通信装置和响应信号扩频方法
CN103560808B (zh) 无线通信装置和响应信号的解扩方法
JP6148360B2 (ja) 物理ハイブリッド自動再送要求指示チャネル割当方法
EP2191605B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the hybrid- arq ack/nack signal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682365B (zh) 无线通信装置和响应信号扩频方法
CN101821976B (zh) 无线通信装置和星座图控制方法
EP2605434A1 (en) Terminal device, base station device, retransmission method,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method
CN102246447A (zh) 无线通信终端装置、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及信号扩频方法
CN101826947B (zh) 增强型长期演进系统中ack/nack的传输方法、基站
CN101478368B (zh) 反馈信息的处理方法、终端、基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INTELLECTUAL PROPERTY BRIDGE NO. 1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40226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226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after: GODO KAISHA IP BRIDGE 1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