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85539B - 相对角度检测装置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 Google Patents

相对角度检测装置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85539B
CN103185539B CN201210199252.2A CN201210199252A CN103185539B CN 103185539 B CN103185539 B CN 103185539B CN 201210199252 A CN201210199252 A CN 201210199252A CN 103185539 B CN103185539 B CN 10318553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 wire
shell
intercommunicating pore
outside
exten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9925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85539A (zh
Inventor
滨洋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ow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owa Corp filed Critical Show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1855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855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855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8553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DMEASURING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WO OR MORE VARIABLES NOT COVERED IN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TARIFF METERING APPARATUS; MEASURING OR TEST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D5/00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 G01D5/26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characterised by optical transfer means, i.e. using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D5/32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characterised by optical transfer means, i.e. using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with attenuation or whole or partial obturation of beams of light
    • G01D5/34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characterised by optical transfer means, i.e. using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with attenuation or whole or partial obturation of beams of light the beams of light being detected by photocells
    • G01D5/347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characterised by optical transfer means, i.e. using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with attenuation or whole or partial obturation of beams of light the beams of light being detected by photocells using displacement encoding scales
    • G01D5/3473Circular or rotary encod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6/00Arrangements for automatically controlling steering depending on driving conditions sensed and responded to, e.g. control circuits
    • B62D6/08Arrangements for automatically controlling steering depending on driving conditions sensed and responded to, e.g. control circuits responsive only to driver input torque
    • B62D6/10Arrangements for automatically controlling steering depending on driving conditions sensed and responded to, e.g. control circuits responsive only to driver input torque characterised by means for sensing or determining torqu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LMEASURING FORCE, STRESS, TORQUE, WORK, MECHANICAL POWER, MECHANICAL EFFICIENCY, OR FLUID PRESSURE
    • G01L3/00Measuring torque, work, mechanical power, or mechanical efficiency, in general
    • G01L3/02Rotary-transmission dynamometers
    • G01L3/04Rotary-transmission dynamometers wherein the torque-transmitting element comprises a torsionally-flexible shaft
    • G01L3/10Rotary-transmission dynamometers wherein the torque-transmitting element comprises a torsionally-flexible shaft involv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for indicating
    • G01L3/101Rotary-transmission dynamometers wherein the torque-transmitting element comprises a torsionally-flexible shaft involv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for indicating involving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means
    • G01L3/104Rotary-transmission dynamometers wherein the torque-transmitting element comprises a torsionally-flexible shaft involv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for indicating involving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means involving permanent magnet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LMEASURING FORCE, STRESS, TORQUE, WORK, MECHANICAL POWER, MECHANICAL EFFICIENCY, OR FLUID PRESSURE
    • G01L3/00Measuring torque, work, mechanical power, or mechanical efficiency, in general
    • G01L3/02Rotary-transmission dynamometers
    • G01L3/04Rotary-transmission dynamometers wherein the torque-transmitting element comprises a torsionally-flexible shaft
    • G01L3/10Rotary-transmission dynamometers wherein the torque-transmitting element comprises a torsionally-flexible shaft involv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for indicating
    • G01L3/109Rotary-transmission dynamometers wherein the torque-transmitting element comprises a torsionally-flexible shaft involv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for indicating involving measuring phase difference of two signals or pulse trai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DMEASURING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WO OR MORE VARIABLES NOT COVERED IN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TARIFF METERING APPARATUS; MEASURING OR TEST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D5/00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 G01D5/12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 G01D5/14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influencing the magnitude of a current or voltage
    • G01D5/142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influencing the magnitude of a current or voltage using Hall-effect devices
    • G01D5/145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influencing the magnitude of a current or voltage using Hall-effect devices influenced by the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the Hall device and magnetic field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15/00Cable fittings
    • H02G15/007Devices for relieving mechanical stres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15/00Cable fittings
    • H02G15/013Sealing means for cable inle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 Measurement Of Length, Angles, Or The Lik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相对角度检测装置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提供即使在外壳的外部,其它部件所在的位置因每种机型而不同,也能够使用相同结构的外侧部件的技术。相对角度检测装置具备:相对角度传感器,其输出与两个旋转轴的相对旋转角度对应的电信号;电线,其将从相对角度传感器输出的电信号传送给在形成有连通内外的连通孔的外壳外部配置的装置;护孔环(320),其嵌合于外壳的连通孔中,并且保持电线;以及插座(330),其配置于连通孔中比护孔环(320)更处于外侧的部位,插座(330)具有:通道用下侧凹部(344),其构成将电线导入内部的导入部;通道用上侧凹部(334);延伸部(344b),其配置于中心线上;多个出口,其构成将通过导入部导入的电线分别沿不同的方向导出到外部的多个导出部;主通道以及多个分支道。

Description

相对角度检测装置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相对角度检测装置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提出了检测彼此同轴配置的两个旋转轴的相对旋转角度的装置。
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装置具备:两个聚磁环,其朝向轴线方向相分离地配置于第1旋转体和第2旋转体所具有的磁路形成部件的外周,用于聚集该磁路形成部件产生的磁通,这些旋转体通过扭力轴而同轴连接;检测部,其根据各个聚磁环聚集的磁通的密度,检测施加给第1旋转体的转矩;保持环,其保持聚磁环和检测部,而且在外周部具有被安装于外壳的安装部;以及导线,其与检测部连接。并且,检测部构成为其检测信号根据产生于聚磁环的凸片之间的磁通密度的变化而变化,该检测信号通过导线提供给使用微处理器构成的控制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87589号公报
被收纳于外壳内的传感器(检测部)和被提供来自传感器的检测信号且配置于外壳外部的装置,通过由电线保持部件(护孔环)等保持的电线(导线)而连接,该电线保持部件被插入外壳的贯通孔中,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即使是在外壳外部,力作用于电线,也有可能对外壳内部的电线的端部施加较大的力。并且,例如在电线的端部与连接器连接、连接器被插入连接端子中的情况下,如果较大的力施加到外壳内部的电线的端部,则有可能导致电线从连接器脱落、连接器所插入的连接端子折断。并且,由于是在外壳外部,力作用于电线,电线保持部件(护孔环)中的电线的密封性有可能恶化。
针对这种情况,考虑到在外壳的贯通孔中比电线保持部件更处于外侧的部位,配置抑制电线保持部件的松脱、而且在外壳外部作用于电线的力难以传递到电线保持部件的电线保持部的部件。
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如下考虑比较重要,即考虑:根据安装有检测该相对旋转角度的装置的每种机型,在外壳的外部,其它部件所在的位置不同。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相对角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相对角度检测装置具备:传感器,其被收纳于形成有连通内外的连通孔的外壳内,输出与彼此同轴配置的两个旋转轴的相对旋转角度对应的电信号;电线,其将从所述传感器输出的电信号传送给配置在所述外壳外部的装置;电线保持部件,其嵌合于所述外壳的所述连通孔中,并且保持所述电线;以及外侧部件,其配置于所述外壳的所述连通孔中比所述电线保持部件更处于外侧的部位,所述外侧部件具有:导入部,其将所述电线导入到内部;以及多个导出部,其将通过该导入部导入的该电线分别沿不同的方向导出到外部。
在此,优选所述外侧部件在所述导入部和所述导出部之间具有多个延伸部,该延伸部沿与所述外壳的所述连通孔的孔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并且,优选所述外侧部件的所述导入部有多个,所述多个延伸部被设置成使从不同的该导入部导入并从所述多个导出部内的相同导出部导出的不同的所述电线在该外侧部件的外部的长度大致相同。
并且,优选所述外侧部件具有能够沿与所述外壳的所述连通孔的孔方向交叉的方向进行分割的一对分割部件,所述多个延伸部形成在该一对分割部件中的一个分割部件上且形成为朝向另一个分割部件延伸。
根据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具备:传感器,其输出与彼此同轴配置的两个旋转轴的相对旋转角度对应的电信号;外壳,其收纳所述传感器,并且形成有连通内外的连通孔;电线,其将从所述传感器输出的电信号传送给配置在所述外壳外部的装置;电线保持部件,其嵌合于所述外壳的所述连通孔中,并且保持所述电线;以及外侧部件,其配置于所述外壳的所述连通孔中比所述电线保持部件更处于外侧的部位,所述外侧部件具有:导入部,其将所述电线导入到内部;以及多个导出部,其将通过该导入部导入的该电线分别沿不同的方向导出到外部。
根据本发明,即使在外壳的外部,其它部件所在的位置因每种机型而不同,只要任意选择导出电线的导出部即可,因而即使是不同的机型,也能够使用相同结构的外侧部件。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了实施方式中的检测装置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剖面图。
图2是实施方式中的检测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在薄膜强磁性金属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与施加的磁场的方向的图。
图4是示出在图3的状态下使磁场强度变化时的、磁场强度与薄膜强磁性金属的阻值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5是示出在薄膜强磁性金属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与施加的磁场的方向的图。
图6是示出磁场方向与薄膜强磁性金属的阻值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7的(a)是示出利用了以规定磁场强度以上的磁场强度检测磁场方向的原理的MR传感器的一例的图。(b)是用等效电路来表示(a)所示的MR传感器的结构的图。
图8是示出磁铁直线运动时的磁场方向的变化与MR传感器的输出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9是示出MR传感器的其它例子的图。
图10是示出为了检测磁铁运动方向而采用的输出组合的一例的图。
图11是示出MR传感器的配置例的图。
图12是示出MR传感器的其它例子的图。
图13是本实施方式的线束组件的外观图。
图14是护孔环以及插座的概略结构图。
图15的(a)是第2外壳的概略结构图。(b)是(a)中的B-B剖面图。(c)是示出在第2外壳上安装着线束组件的状态的图。
图16是从上侧部件侧观察下侧部件的图。
图17是示出使电线通过插座内部的状态的图。
图18是使全部电线从中央出口通过的其它状态的图。
图19是示出外壳的另一种方式的图。
符号说明
10…检测装置,20…磁铁,30…相对角度传感器,40…印刷基板,50…基座,60…扁平电缆套,70…扁平电缆,100…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10…第1旋转轴,120…第2旋转轴,130…扭力轴,140…外壳,180…蜗轮,190…电动机,200…电子控制单元(ECU),210…相对角度运算部,300…线束组件,310…电线,320…护孔环,330…插座,331…上侧部件;336…防脱部件;340…下侧部件;350…第1连接器;360…第2连接器;370…第1线套;380…第2线套;390…钩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应用了实施方式中的检测装置10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00的剖面图。图2是实施方式中的检测装置10的立体图。此外,在图2中,为了便于了解结构而省略地示出了后述的基座50以及扁平电缆套60的一部分。
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00具备同轴旋转的第1旋转轴110和第2旋转轴120。第1旋转轴110例如是连接着方向盘的旋转轴,第2旋转轴120经由扭力轴130与第1旋转轴110同轴地结合。并且,在第2旋转轴120上形成的小齿轮121与和车轮相连的齿条轴(未图示)的齿条(未图示)啮合,第2旋转轴120的旋转运动经由小齿轮121、齿条被变换为齿条轴的直线运动,对车轮进行操纵。
另外,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00具备可旋转地支撑第1旋转轴110以及第2旋转轴120的外壳140。外壳140是固定于例如汽车等交通工具的主体框架(以下,有时也称为“车体”。)的部件,由第1外壳150、第2外壳160以及第3外壳170构成。
第1外壳150是如下这样的部件:其在第2旋转轴120的旋转轴方向(以下,有时也简称为“轴向”。)的一个端部侧(在图1中为下侧)具有可旋转地支撑第2旋转轴120的轴承151,而轴向的另一个端部侧(在图1中为上侧)开口。
第2外壳160是轴向的两端部开口的部件,其轴向的一个端部侧的开口部与第1外壳150的轴向的另一个端部侧的开口部对置配置。并且,第2外壳160例如通过螺栓等固定于第1外壳150。在第2外壳160的侧面形成有连通内外的连通孔161。连通孔161构成为包含:与后述的线束组件300的护孔环320嵌合的大致椭圆柱状的内侧连通孔161a、以及与线束组件300的插座330嵌合的大致椭圆柱状的外侧连通孔161b。外侧连通孔161b相比于内侧连通孔161a,椭圆的短边方向相同但长边方向形成得大。另外,在第2外壳160中,在连通孔161中的椭圆柱的柱方向(连通孔方向)的中途,在椭圆的长边方向的两侧形成有从形成连通孔161的外侧连通孔161b的面凹陷的凹部162(参照图15)。凹部162为半月柱状,具有与柱方向垂直的面即两个垂直面162a。
第3外壳170是如下这样的部件:其在轴向的另一个端部侧(在图1中为上侧)具有可旋转地支撑第1旋转轴110的轴承171,而轴向的一个端部侧(在图1中为下侧)开口。并且,第3外壳170的轴向的一个端部侧的开口部与第2外壳160的轴向的另一个端部侧的开口部对置配置,并且,第3外壳170例如通过螺栓等固定于第2外壳160。
并且,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00具备:蜗轮180,其例如通过压入方式等固定于第2旋转轴120;电动机190,其输出轴连接着与该蜗轮180啮合的蜗杆齿轮191,并且该电动机190被固定于第1外壳150。
并且,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00具备:检测装置10,其输出与第1旋转轴110和第2旋转轴120的相对旋转角度对应的电信号;电子控制单元(ECU)200,其根据来自该检测装置10的输出值,控制电动机190的驱动。
ECU 200具备相对角度运算部210,该相对角度运算部210利用进行各种运算处理的CPU、存储由CPU执行的程序及各种数据等的ROM和被用作CPU的工作用存储器等的RAM,根据来自检测装置10的输出值,运算出第1旋转轴110与第2旋转轴120的相对旋转角度。
关于检测装置10,将在后面进行详细叙述。
在以上这样构成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00中,鉴于施加给方向盘的操纵转矩表现为第1旋转轴110与第2旋转轴120的相对旋转角度这一情况,根据第1旋转轴110与第2旋转轴120的相对旋转角度来掌握操纵转矩。即,利用检测装置10检测第1旋转轴110与第2旋转轴120的相对旋转角度,ECU 200根据来自检测装置10的输出值掌握操纵转矩,并根据所掌握的操纵转矩来控制电动机190的驱动。并且,经由蜗杆齿轮191、蜗轮180将电动机190的产生转矩传递到第2旋转轴120。由此,电动机190的产生转矩对驾驶员施加给方向盘的操纵力进行辅助。
以下,对检测装置10进行详细叙述。
检测装置10具备:磁铁20,其安装于第1旋转轴110;相对角度传感器30,其根据该磁铁20的磁场(由磁铁20产生的磁场),输出与第1旋转轴110和第2旋转轴120的相对旋转角度对应的电信号;以及印刷基板40,其安装着该相对角度传感器30。并且,检测装置10具备:基座50,其安装于第2旋转轴120,并且对印刷基板40进行支撑;以及扁平电缆套60,其为有底的圆筒状,收纳后述的扁平电缆70。并且,检测装置10具备:扁平电缆70,其一个端部与设于印刷基板40的端子连接,并且另一端部与固定于扁平电缆套60的端子连接;以及线束组件300,其将固定于扁平电缆套60的端子与ECU 200相连。
磁铁20为圆筒状(doughnut),在其内侧嵌合有第1旋转轴110,磁铁20与该第1旋转轴110一起旋转。并且,磁铁20在第1旋转轴110的圆周方向上交替地配置有N极和S极,并且沿着圆周方向进行了磁化。
相对角度传感器30被配置为:在第1旋转轴110的旋转半径方向上处于磁铁20外周面的外侧,且在第1旋转轴110的轴向上处于设置有磁铁20的区域内。本实施方式的相对角度传感器30是利用了阻值随磁场而变化的性质的作为磁传感器的MR传感器(磁阻元件)。并且,该相对角度传感器30根据磁铁20的磁场(由磁铁20产生的磁场)而输出与第1旋转轴110和第2旋转轴120的相对旋转角度对应的电信号,由此检测同轴配置的两个旋转轴的相对旋转角度。关于该相对角度传感器30以及相对旋转角度的检测方法,将在后面进行详细叙述。
印刷基板40以在第1旋转轴110的旋转半径方向上配置于磁铁20外周面的外侧的方式,例如通过螺栓等固定于基座50。
基座50是圆盘状的部件,其与第2旋转轴120嵌合,与该第2旋转轴120一起旋转。
扁平电缆套60是有底圆筒状的部件,且被固定于外壳140。作为将扁平电缆套60固定于外壳140的方式,可例示以下方式。即,在扁平电缆套60的外周面,以向外侧延伸的方式,沿着圆周方向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以90度的间隔形成有4个)凸部61。另一方面,在外壳140的第1外壳150上,形成有与凸部61相同个数的、用于与凸部61嵌合的凹部151。并且,通过将扁平电缆套60的凸部61嵌合到形成于第1外壳150的凹部151中,来进行第2旋转轴120旋转方向上的定位。并且,通过用第2外壳160压住扁平电缆套60的上表面来进行轴向上的定位。或者,例如也可以通过螺栓等将扁平电缆套60固定于第1外壳150或第2外壳160。
扁平电缆70的一个端部与印刷基板40的端子41连接,并且另一端部与设于扁平电缆套60内侧的连接端子62连接,该扁平电缆70以卷绕成涡旋状的状态,收纳于由基座50的轴向的一个端面与扁平电缆套60的内侧形成的空间内。并且,扁平电缆70在从轴向的另一端部侧观察时,如图2所示是朝右方向卷绕,在方向盘、换言之第1旋转轴110以及第2旋转轴120朝右方向旋转时,扁平电缆70的一个端部随着第2旋转轴120的旋转朝右方向旋转,所以与方向盘未旋转的中立状态相比,卷绕数增加。另一方面,当方向盘朝左方向旋转时,与方向盘未旋转的中立状态相比,卷绕数减少。
线束组件300具有将来自相对角度传感器30的输出信号传送到ECU 200的功能。关于该线束组件300,将在后面进行详细叙述。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相对角度传感器30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相对角度传感器30是利用了阻值随磁场而变化的性质的MR传感器(磁阻元件)。
首先,对MR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MR传感器由Si或玻璃基板以及形成于其上的以Ni-Fe等强磁性金属为主成分的合金薄膜构成,该薄膜强磁性金属的阻值与特定方向的磁场强度相应地变化。
图3是示出在薄膜强磁性金属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与施加的磁场的方向的图。图4是示出在图3的状态下使磁场强度变化时的、磁场强度与薄膜强磁性金属的阻值之间的关系的图。
如图3所示,在基板上呈矩形状形成的薄膜强磁性金属中,沿着矩形的长度方向即图中Y方向流过电流。另一方面,在与电流方向(Y方向)垂直的方向(图中X方向)上施加磁场H,在此状态下,变更磁场的强度。此时,图4示出了薄膜强磁性金属的阻值以何种方式发生变化。
如图4所示,即使改变了磁场的强度,相对于无磁场(磁场强度为零)时的阻值变化最大也就是3%左右。
以下,将可用“ΔR∝H2”的式子近似表示阻值变化量(ΔR)的区域以外的区域称作“饱和灵敏度区域”。并且,在饱和灵敏度区域中,当达到某磁场强度(以下,称作“规定磁场强度”。)以上时,3%的阻值变化不再改变。
图5是示出在薄膜强磁性金属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与施加的磁场的方向的图。图6是示出磁场的方向与薄膜强磁性金属的阻值之间的关系的图。
如图5所示,沿着形成为矩形状的薄膜强磁性金属的矩形的长度方向即图中Y方向流过电流,对磁场方向赋予了相对于电流方向的角度变化θ。此时,为了掌握由磁场方向引起的薄膜强磁性金属的阻值变化,使施加的磁场强度成为阻值不因磁场强度而变化的上述规定磁场强度以上。
如图6(a)所示,阻值变化量在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θ=90度、270度)时达到最大,在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平行(θ=0度、180度)时达到最小。当把此时的阻值的最大变化量设为ΔR时,薄膜强磁性金属的阻值R作为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的角度成分而变化,该阻值R用式(1)来表示,并成为图6(b)所示的状态。
R=R0-ΔRsin2θ…(1)
这里,R0是与电流方向平行地(θ=0度或180度)施加规定磁场强度以上的磁场时的阻值。
根据式(1),可通过掌握薄膜强磁性金属的阻值来检测规定磁场强度以上的磁场的方向。
接着,对MR传感器的检测原理进行说明。
图7(a)是示出利用了以规定磁场强度以上的磁场强度来检测磁场方向的原理的MR传感器的一例的图。图7(b)是用等效电路来表示图7(a)所示的MR传感器的结构的图。
在图7(a)所示的MR传感器的薄膜强磁性金属中,串联配置有以纵向长的方式形成的第1元素E1和以横向长的方式形成的第2元素E2。
在该形状的薄膜强磁性金属中,促使第1元素E1发生最大阻值变化的垂直方向的磁场是对于第2元素E2而言最小阻值变化的磁场方向。并且,用式(2)给出第1元素E1的阻值R1,用式(3)给出第2元素E2的阻值R2。
R1=R0-ΔRsin2θ…(2)
R2=R0-ΔRcos2θ…(3)
图7(a)所示的元素结构的MR传感器的等效电路如图7(b)所示。
如图7所示,在设第1元素E1的未与第2元素E2连接的端部为接地端(Gnd)、第2元素E2的未与第1元素E1连接的端部的输出电压为Vcc时,用式(4)给出第1元素E1与第2元素E2的连接部的输出电压Vout。
Vout=(R1/(R1+R2))×Vcc…(4)
在式(4)中代入了式(2)、(3)进行整理时,如式(5)所示。
Vout=Vcc/2+α×cos2θ…(5)
这里,α=(ΔR/(2(2×R0-ΔR)))×Vcc。
根据式(5),可通过检测Vout来掌握磁场的方向。
图8是示出磁铁直线运动时的磁场方向的变化与MR传感器的输出之间的关系的图。
如图8(a)所示,将图7所示的MR传感器配置成:相对于N极与S极交替排列的磁铁,具有能够施加规定磁场强度以上的磁场强度的间隙(磁铁与MR传感器的距离)L,且磁场的方向变化作用于MR传感器的传感器面。
并且,使磁铁如图8(a)所示朝左方向移动图8(c)所示的、从N极中心到S极中心的距离(以下,有时也称作“磁化间距”。)λ。在此情况下,与磁铁的位置相应地对MR传感器施加图8(c)所示的箭头方向的磁场,当磁铁移动了磁化间距λ时,在传感器面上磁场方向旋转了1/2周。由此,第1元素E1与第2元素E2的连接部的输出电压Vout的波形基于式(5)所示的“Vout=Vcc/2+α×cos2θ”,如图8(d)所示成为1个周期的波形。
图9是示出MR传感器的其它例子的图。
如果取代图7所示的元素结构而成为图9(a)所示的元素结构,则如图9(b)所示,能够成为普遍知晓的惠斯登电桥(全桥)的结构。由此,通过采用图9(a)所示的元素结构的MR传感器,能够提高检测精度。
对检测磁铁运动方向的方法进行说明。
依据图6所示的磁场方向与薄膜强磁性金属的阻值之间的关系以及式(1)“R=R0-ΔRsin2θ”,在图5中观察时,无论磁场方向相对于电流方向是朝着顺时针旋转方向旋转还是朝着逆时针旋转方向旋转,薄膜强磁性金属的阻值都是相同的。由此,即使能够掌握薄膜强磁性金属的阻值也无法掌握磁铁的运动方向。
图10是示出用于检测磁铁的运动方向的输出组合的一例的图。通过如图10那样地组合具有1/4周期相位差的两个输出,能够检测出磁铁的运动方向。为了得到这些输出,按照成为图8所示的(i)和(ii)、或者(i)和(iv)的相位关系的方式,配置两个MR传感器即可。
图11是示出MR传感器的配置例的图。优选如图11(a)所示,将两个MR传感器重叠,而且如图11(b)所示,将这两个MR传感器中的一个传感器配置为相对于另一个传感器倾斜45度。
图12是示出MR传感器的其它例子的图。也优选以下的元素结构:如图12(a)所示,将2组全桥结构的元素彼此倾斜45度地形成于一个基板上,成为图12(b)所示的等效电路。由此,一个MR传感器能够如图12(c)所示地输出正确的正弦波、余弦波。由此,可根据图12所示的元素结构的MR传感器的输出值来掌握磁铁相对于MR传感器的运动方向以及运动量。
鉴于上述MR传感器的特性,在本实施方式的检测装置10中,采用图12所示的元素结构的MR传感器作为相对角度传感器30。相对角度传感器30如上所述地配置成与磁铁20的外周面垂直,且在第2旋转轴120轴向上的位置处于磁铁20的区域内。由此,在此情况下,由于与第1旋转轴110一起旋转的磁铁20的磁场的作用,在相对角度传感器30中,与磁铁20的位置相应地成为图8(c)所示的磁场方向的变化。
结果是,当磁铁20移动(旋转)了磁化间距λ时,在相对角度传感器30的磁感应面中,磁场方向旋转1/2周,并且来自相对角度传感器30的输出值VoutA、VoutB分别成为图12(c)所示的有1/4周期相位差的余弦曲线(余弦波)以及正弦曲线(正弦波)。
即,当驾驶员旋转方向盘时,与其相伴地,第1旋转轴110旋转,扭力轴130扭转。并且,第2旋转轴120比第1旋转轴110稍稍延迟地进行旋转。该延迟表现为与扭力轴130连接的第1旋转轴110和第2旋转轴120的旋转角度之差。检测装置10输出成为与该旋转角度之差对应的1/4周期相位差的余弦曲线以及正弦曲线的VoutA、VoutB。
此外,所谓相对角度传感器30的磁感应面,是指相对角度传感器30中能够检测磁场的面。
ECU 200的相对角度运算部210根据相对角度传感器30的输出值VoutA以及VoutB,使用以下的式(6)运算出第1旋转轴110与第2旋转轴120的相对旋转角度θt。
θt=arctan(VoutB/VoutA)…(6)
这样,相对角度运算部210可根据来自相对角度传感器30的输出值来掌握第1旋转轴110与第2旋转轴120的相对旋转角度以及扭转方向、即施加给方向盘的转矩的大小以及方向。
另外,在组装上述这样构成的检测装置10时,预先使扁平电缆套60、安装着印刷基板40的基座50、以及收纳在扁平电缆套60与基座50之间的扁平电缆70单元化。然后,以扁平电缆套60的凸部61与第1外壳150的凹部151嵌合的方式,在安装着第2旋转轴120的第1外壳150上安装上述单元。此时,将基座50安装于第2旋转轴120。
这样,通过使检测装置10成为能够预先实现单元化的构造,能够提高组装性。
接着,对线束组件300进行说明。
图13是本实施方式的线束组件300的外观图。
线束组件300具备:多个电线310、保持这多个电线310的作为电线保持部件的一例的护孔环320、以及抑制护孔环320的移动的插座330。并且,线束组件300具备与多个电线310的一个端部连接的第1连接器350以及与多个电线310的另一端部连接的第2连接器360。并且,线束组件300具备:在护孔环320与第1连接器350之间捆扎多个电线310的第1线套370、在护孔环320与第2连接器360之间捆扎多个电线310的第2线套380。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线束组件300中具有4根电线310,这4根电线310的一个端部经由第1连接器350等与印刷基板40连接,4根电线310的另一端部经由第2连接器360等与ECU 200连接。并且,4根电线310用于从ECU 200向相对角度传感器30进行供电、并且从相对角度传感器30向ECU 200传送输出值。
关于电线310,拉伸成线状的金属等导体被绝缘体覆盖,进行导电。在本实施方式的线束组件300中具有4根电线310,这4根电线310的一个端部与第1连接器350连接,另一端部与第2连接器360连接,并且被作为绝缘体的第1线套370以及第2线套380扎成束。
图14是护孔环320以及插座330的概略结构图。(a)是从第2连接器360侧观察的立体图,(b)是从第1连接器350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15(a)是第2外壳160的概略结构图。图15(b)是(a)中的B-B剖面图。图15(c)是示出线束组件300被安装于第2外壳160的状态的图。
护孔环320具备大致椭圆柱状的椭圆柱部321和圆筒状的圆筒部322。并且,在椭圆柱部321中形成有与电线310的数量相同数量(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的沿柱方向形成的电线孔323,以便使电线310通过。另外,在椭圆柱部321的外周面,在柱方向(电线孔323的孔方向(以下,有时也称作“电线孔方向”。))上设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沿着周向的整周从外周面向外侧突出的突起324。突起324的最外周部的大小大于第2外壳160的连通孔161的内侧连通孔161a的大小。椭圆柱部321的外周面与第2外壳160的形成连通孔161的内侧连通孔161a的周围的壁163的内周面大小相同或稍小,在与第2外壳160嵌合的状态下,该从外周面向外侧突出的突起324被周围的壁163按压,由此整体向内侧发生弹性变形。由此,护孔环320将第2外壳160的连通孔161的内侧连通孔161a密封,并且用电线孔323的周围部分按压已插入电线孔323中的电线310,抑制电线310的移动。此外,该护孔环320通过对橡胶等弹性材料进行硫化成型而成为上述规定形状。
插座330具有能够在与第2外壳160的连通孔161的孔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分割的一对分割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能够沿轴向进行分割的、在图14中配置于下侧的下侧部件340和配置于上侧的上侧部件331。另外,插座330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个)防脱部件336,这些防脱部件336被配置在下侧部件340与上侧部件331之间,防止插座330从第2外壳160的连通孔161脱落。该插座330通过对树脂进行注射成型而成型为下述规定形状。并且,插座330作为在第2外壳160的连通孔161中的护孔环320的外侧部位配置的外侧部件的一例而发挥作用。
在该插座330形成有能够使电线310在其内部通过的通道,并且具有通往该通道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入口,还具有从该通道通往外部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出口330c。因此,能够根据在外壳140的外部配置的其它部件的所在位置,任意地改变电线310的出口及朝向。下面进行详细说明。
下侧部件340具有:支撑上侧部件331的支撑部341;以及椭圆柱状的椭圆柱部342,该椭圆柱部342在中央部形成有供多个电线310通过的贯通孔342a。另外,关于下侧部件340,在椭圆的长边方向的两侧具有两个月牙柱部343,该月牙柱部343从椭圆柱部342的与配置支撑部341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面向外侧呈月牙柱状突出。这些支撑部341、椭圆柱部342以及月牙柱部343从第2连接器360侧起,按顺序排列在电线孔方向上。
支撑部341具有:下侧对置面341a,其与上侧部件331的后述的上侧对置面331a相对;下侧最外面341b,其是与椭圆柱部342相反的一侧的端面,且在第2外壳160的连通孔161中位于最外侧;以及作为侧面的下侧侧面341c。并且,支撑部341具有突起用凹部341d,该突起用凹部341d从下侧对置面341a朝轴向上的一个端部方向(在图14中为下方向)凹陷,以便与上侧部件331的后述的突起332嵌合。并且,在支撑部341设有通道用下侧凹部344,该通道用下侧凹部344从下侧对置面341a朝轴向上的一个端部方向(在图14中为下方向)凹陷,以便形成供穿过贯通孔342a的电线310通过的空间。下侧侧面341c和突起用凹部341d分别设于通道用下侧凹部344的两侧。下侧侧面341c形成于这样的位置:在该下侧侧面341c与后述的钩部390之间形成即使钩部390弹性变形了期望量也不会发生干扰的空间。
通道用下侧凹部344形成为在支撑部341的护孔环320侧的端部与椭圆柱部342的贯通孔342a接续,并从该位置一直形成到下侧最外面341b。通道用下侧凹部344一直连接到下侧最外面341b,由此在下侧最外面341b形成下侧开口部344a。在本实施方式中,通道用下侧凹部344从椭圆柱部342侧一直到下侧最外面341b分支成为三条通道,使得在下侧最外面341b形成3个下侧开口部344a。
并且,在支撑部341设有多个延伸部344b,这些延伸部344b从该通道用下侧凹部344的底部起向与电线孔方向交叉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指轴向的另一端部方向(在图14中为上方向))延伸。关于这些通道用下侧凹部344和多个延伸部344b,将在后面详细叙述。
椭圆柱部342基本上是椭圆柱状的板状部位,在椭圆长边方向上的两端部具备钩部390,该钩部390从该椭圆柱部342的支撑部341侧的端面沿电线孔方向朝支撑部341侧突出,在长边方向即与下侧部件340和上侧部件331的分割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进行弹性变形。钩部390形成为其外侧面沿着椭圆柱部342的外周面。并且,钩部390在电线孔方向的中途具备:倾斜面391,其以从椭圆柱部342的椭圆柱状的外周面向外侧突出的方式相对于电线孔方向倾斜;以及垂直面392,其是从倾斜面391的末端与长边方向平行地朝向长边方向内侧的面、即与电线孔方向垂直的面。并且,在倾斜面391的始端与椭圆柱部342的主体之间形成有长孔393,以便使倾斜面391以及垂直面392容易在长边方向上进行弹性变形。
上侧部件331具有:上侧对置面331a,其与下侧部件340的支撑部341的下侧对置面341a相对;上侧最外面331b,其是与下侧部件340的椭圆柱部342相反的一侧的端面,且在第2外壳160的连通孔161中位于最外侧;以及作为侧面的上侧侧面331c。在上侧对置面331a中,沿椭圆柱部342的椭圆长边方向设有两个从该上侧对置面331a朝轴向上的一个端部方向突出的圆柱状突起332。并且,在上侧部件331设有通道用上侧凹部334,该通道用上侧凹部334从上侧对置面331a朝轴向上的另一端部方向(在图14中为上方向)凹陷,并且与下侧部件340的支撑部341的通道用下侧凹部344协同地形成供穿过贯通孔342a的电线310通过的空间。
通道用上侧凹部334形成为:以与下侧部件340的通道用下侧凹部344对应的方式凹陷,并且在护孔环320侧的端部与下侧部件340的椭圆柱部342的贯通孔342a接续,并从该位置一直形成到上侧最外面331b。通道用上侧凹部334一直连接到上侧最外面331b,由此在上侧最外面331b形成上侧开口部334a。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与形成于下侧部件340的下侧最外面341b的3个下侧开口部344a对应的位置形成有3个上侧开口部334a,通道用上侧凹部334从护孔环320侧的端部侧到上侧最外面331b分支成为三条通道。在上侧部件331被安装于下侧部件340、上侧部件331的上侧对置面331a与下侧部件341的下侧对置面341a接触的状态下,上侧部件331的通道用上侧凹部334与通道用下侧凹部344一起形成供多个电线310通过的空间,在该空间中将多个电线310从护孔环320侧导入内部并从上侧最外面331b侧导出。
上侧侧面331c形成于这样的位置:在该上侧侧面331c与设于下侧部件340的钩部390之间形成即使钩部390弹性变形了期望量也不会发生干扰的空间。
并且形成为:在上侧部件331的凸部332与下侧部件340的突起用凹部341d嵌合、且上侧部件331的上侧对置面331a与下侧部件340的下侧对置面341a接触的状态下,上侧部件331以及下侧部件340的支撑部341的外周面与椭圆柱部342的外周面相同。
在设置于插座330的椭圆长边方向的两侧的钩部390与下侧部件340的下侧侧面341c及上侧部件331的上侧侧面331c之间,配置有防脱部件336。防脱部件336是变形抑制部件的一例,其在钩部390与形成于第2外壳160的凹部162嵌合的状态下配置于钩部390的内侧来抑制钩部390的弹性变形。防脱部件336具有:沿电线孔方向延伸的长方体状的基体336a、以及从基体336a的电线孔方向的外侧端部朝向椭圆长边方向的内侧的弯曲部336b。
基体336a具有:从轴向的一个端面(在图14中为下侧端面)向下侧(下侧部件340侧)突出的下侧突起336c;从轴向的另一端面(在图14中为上侧端面)向上侧(上侧部件331侧)突出的上侧突起336d;以及从椭圆长边方向的内侧的端面向内侧突出的内侧突起336e。这些下侧突起336c、上侧突起336d以及内侧突起336e分别具有相对于电线孔方向倾斜的倾斜面和从该倾斜面的末端起朝向与垂直于电线孔方向的方向平行的方向的垂直面。
弯曲部336b在作为其末端的电线孔方向的内侧,具有相对于插座330的椭圆长边方向倾斜的倾斜面。在弯曲部336b中,在弯曲部336b的轴向的中央部处,形成有从末端凹陷的凹部336f。
下面,对插座330内的电线310通过用的空间进行说明。
图16是从上侧部件331侧观察下侧部件340的图。在图16中示出了椭圆柱部342成为上侧的状态。在下面的说明中,设椭圆柱部342侧为上侧,设下侧开口部344a侧为下侧,设椭圆柱部342的贯通孔342a的孔中心的中心线为横向的中心线。
通道用下侧凹部344呈相对于横向的中心线对称的形状。3个下侧开口部344a中的一个位于中心线上,其它两个下侧开口部344a分别位于左右两侧。在将从贯通孔342a到中央的下侧开口部344a的通道设为主通道330a的情况下,在左右两个下侧开口部344a的上侧分别设有从主通道330a分支出来的分支道330b。分支道330b形成为分别沿与中心线方向交叉的方向朝向外侧延伸。通道用上侧凹部334呈相对于与轴向垂直的面与通道用下侧凹部344对称的形状。并且,下侧部件340的下侧开口部344a与上侧部件331的上侧开口部334a协同地形成电线310的出口330c。
设置在通道用下侧凹部344的多个延伸部344b相对于横向的中心线对称配置,其形状也是左右对称。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5个延伸部344b,其中的一个延伸部344b位于中心线上,而且设于椭圆柱部342侧的端部(上端部)。其它4个延伸部344b是在左右各设两个,一侧的两个延伸部344b被设置成沿中心线方向排列。并且,一侧的两个延伸部344b中上侧的延伸部344b被设置成比下侧的延伸部344b更位于外侧。并且构成为:通过被设于中心线上的延伸部344b,使通往插座330内部的入口在左右各有一个。另外,在延伸部344b的周围确保电线310通过的空间。
图17是示出电线310在插座330内部通过的状态的图。(a)是示出全部电线310从左侧的出口330c导出的状态的图,(b)是示出全部电线310从中央的出口330c导出的状态的图,(c)是示出全部电线310从右侧的出口330c导出的状态的图。另外,在图17中示出了4根电线310中位于下侧的2根。
在本实施方式的插座330中设有多个延伸部344b,因而能够在插座330内部调节导出到插座330外部的电线310的长度。例如,如图17(a)所示,在将全部电线310从左侧的出口330c导出时,使从左侧的入口导入的电线310通过左上侧的延伸部344b的左侧,再通过左下侧的延伸部344b的右侧,经由左侧的出口330c的上侧的分支道330b从左侧的出口330c导出。另一方面,使从右侧的入口导入的电线310通过右上侧的延伸部344b的左侧,再通过右下侧的延伸部344b的右侧,经由左侧的出口330c的上侧的分支道330b从左侧的出口330c导出。
由此,由于左上侧的延伸部344b以及右上侧的延伸部344b被设置成分别位于左下侧的延伸部344b以及右下侧的延伸部344b的外侧,因而能够使导出到插座330外部的全部电线310的长度大致相同。换言之,也可以构成为能够调节多个延伸部344b的配置位置及形状,使得全部电线310的导出到插座330外部的部分的长度大致相同。
并且,在将全部电线310从左侧的出口330c导出时,使电线310按照图17(a)所示的那样通过,由此,即使在插座330外部,力作用于电线310,该力也很难传递到护孔环320保持电线310的部位。即,即使在插座330外部,力作用于电线310,从左侧的入口导入的电线310也与左下侧的延伸部344b或左上侧的延伸部344b接触而难以移动,从而力很难传递到护孔环320的电线保持部。并且,从右侧的入口导入的电线310与右下侧的延伸部344b或右上侧的延伸部344b接触而难以移动,从而力很难传递到护孔环320的电线保持部。
在将全部电线310从右侧的出口330c导出时,使从左侧的入口导入的电线310以及从右侧的入口导入的电线310按照图17(c)所示的那样通过,由此能够得到与上述相同的效果。
在将全部电线310从中央的出口330c导出时,如图17(b)所示,使从左侧的入口导入的电线310通过左上侧的延伸部344b的左侧,再通过左下侧的延伸部344b的右侧,从中央的出口330c导出。另一方面,使从右侧的入口导入的电线310通过右上侧的延伸部344b的右侧,再通过右下侧的延伸部344b的左侧,从中央的出口330c导出。由此,即使在插座330外部,力作用于电线310,从左侧的入口导入的电线310也与左下侧的延伸部344b或左上侧的延伸部344b接触而难以移动,从而力很难传递到护孔环320的电线保持部。并且,从右侧的入口导入的电线310与右下侧的延伸部344b或右上侧的延伸部344b接触而难以移动,从而力很难传递到护孔环320的电线保持部。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插座330具有:多个导入部,其由通道用下侧凹部344、通道用上侧凹部334和配置在中心线上的延伸部344b等构成,将电线310导入到内部;多个导出部,其由多个出口330c、主通道330a和多个分支道330b等构成,将所导入的电线310分别沿不同的方向导出到外部。并且,如果采用本实施方式的插座330,则如图17(a)~(c)所示,能够根据在外壳140的外部配置的其它部件的所在位置任意地改变电线310的出口及朝向,因而能够抑制用第2线套380捆扎起来的多个电线310与其它部件干扰。
图18是使全部电线310从中央的出口330c通过的另一种状态的图。另外,在图18中也是示出了4根电线310中位于下侧的2根。
在将全部电线310从中央的出口330c导出时,如图18所示,使从左侧的入口导入的电线310通过左上侧的延伸部344b的左侧,再通过右下侧的延伸部344b的右侧,从中央的出口330c导出。另一方面,使从右侧的入口导入的电线310通过右上侧的延伸部344b的右侧,再通过左下侧的延伸部344b的左侧,从中央的出口330c导出。由此,即使在插座330外部,力作用于电线310,从左侧的入口导入的电线310也与左上侧的延伸部344b或右上侧的延伸部344b接触而难以移动,从而力比图17(b)所示的状态更难传递到护孔环320的电线保持部。并且,从右侧的入口导入的电线310与右上侧的延伸部344b或左下侧的延伸部344b接触而难以移动,从而力比图17(b)所示的状态更难传递到护孔环320的电线保持部。
以上这样构成的线束组件300以如下方式来进行组装。
即,首先,向形成于护孔环320的多个电线孔323中分别插入电线310。然后,在护孔环320的圆筒部322的内侧涂敷粘接剂进行定位,使得多个电线310相对于护孔环320不动。并且,利用第1线套370将多个电线310捆扎起来。
并且,使在护孔环320的圆筒部322侧配置的多个电线310通过插座330的椭圆柱部342的贯通孔342a,同时嵌入到下侧部件340的通道用下侧凹部344中,从任意一个下侧开口部344a导出。然后,将上侧部件331安装于下侧部件340。即,上侧部件331的突起332嵌合于下侧部件340的突起用凹部341d中,使上侧部件331的上侧对置面331a与下侧部件340的下侧对置面341a接触。并且,利用第2线套380将从插座330弹出的多个电线310捆扎起来。另外,由于在护孔环320的圆筒部322的内侧涂敷有粘接剂,因而在使多个电线310在插座330内部通过时,即使对多个电线310施加了力,也能够抑制电线310偏离。
并且,将利用第2线套380捆扎起来的多个电线310的末端与第2连接器360连接。另一方面,将在护孔环320的配置圆筒部322的一侧的相反侧配置的利用第1线套370捆扎起来的多个电线310的末端与第1连接器350连接。
另外,以如下方式将该线束组件300组装于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00。
即,在第1外壳150以及第2外壳160上组装第1旋转轴110、第2旋转轴120、检测装置10等,在组装第3外壳170之前的状态下,从第1连接器350侧通过形成于第2外壳160的连通孔161。然后,将护孔环320的突起324嵌合成与连通孔161的内周面接触,并且逐渐压入护孔环320以及插座330,直至插座330的钩部390嵌入形成于第2外壳160的凹部162。当将插座330插入连通孔161时,钩部390的倾斜面391与第2外壳160的连通孔161周围的壁接触而发生弹性变形,然后更深地插入而使倾斜面391嵌入第2外壳160的凹部162,由此从变形状态恢复。护孔环320的椭圆柱部321的配置圆筒部322的一侧的面被插座330的月牙柱部343按压,由此使护孔环320克服与连通孔161周围的壁163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向内侧移动。这样就将护孔环320以及插座330安装于第2外壳160。然后,将防脱部件336插入到钩部390与下侧部件340的下侧侧面341c及上侧部件331的上侧侧面331c之间。并且,将第1连接器350插入到在扁平电缆套60的端子,将第2连接器360插入到ECU 200的端子。
另一方面,在拆卸线束组件300时,从扁平电缆套60的端子卸下第1连接器350,之后,拔出防脱部件336,并且,使插座330的钩部390从第2外壳160的外侧向内侧弹性变形,同时向近前方牵拉钩部390,由此即可从第2外壳160的连通孔161中卸下护孔环320以及插座330。在防脱部件336形成有凹部336f,通过将例如一字改锥的末端插入该凹部336f,由此能够容易卸下防脱部件336。然后,从第2外壳160的连通孔161中拔出第1连接器350而卸下线束组件300。
在以上这样构成的被安装于第2外壳160的线束组件300中,在护孔环320嵌合于第2外壳160时,主要利用护孔环320的突起324将外壳140内部密封。并且,护孔环320的突起324被按压在第2外壳160的连通孔161的周围壁163上,由此突起324进行弹性变形使得电线孔323的直径缩小,能够更强力地保持多个电线310。并且,多个电线310通过在护孔环320的圆筒部322的内侧涂敷的粘接剂而被粘接。并且,多个电线310在插座330的内部借助多个延伸部344b而被弯曲。在这样进行组装后,即使是力从外壳140的外侧作用于被第2线套380捆扎起来的多个电线310时,该力也很难传递到护孔环320保持电线310的部位,从而抑制电线310相对于护孔环320移动。另外,护孔环320的圆筒部322的半径方向的大小被设定成为使得在与插座330的月牙柱部343以及椭圆柱部342的贯通孔342a的内表面之间空出间隙,并且在圆筒部322的电线孔方向上具有椭圆柱部342的贯通孔342a,因而允许进行弹性变形使得护孔环320的电线孔323的直径缩小、且在电线孔方向上增大。
并且,防脱部件336被插入到钩部390与下侧部件340的下侧侧面341c以及上侧部件331的上侧侧面331c之间,因而能够抑制插座330的钩部390向内侧变形。防脱部件336的下侧突起336c、上侧突起336d及内侧突起336e具有倾斜面和垂直面,由此使得防脱部件336的插入容易进行,而使防脱部件336自身难以拔出。并且,插座330的钩部390的垂直面392与第2外壳160的凹部162的垂直面162a接触,由此抑制插座330及护孔环320从第2外壳160脱落。因此,即使是力从外壳140的外侧作用于被第2线套380捆扎起来的多个电线310时,护孔环320也很难从连通孔161脱落,因而抑制电线310从第1连接器350脱落,抑制第1连接器350所插入的连接端子62折断。
并且,被插入到钩部390与下侧部件340的下侧侧面341c以及上侧部件331的上侧侧面331c之间的防脱部件336的下侧突起336c向下方按压下侧部件340,其上侧突起336d向上方按压上侧部件331,因而容易使上侧部件331以及下侧部件340与形成连通孔161的周围壁163的内周面接触。由此,能够抑制上侧部件331以及下侧部件340由于频繁地以较强的力与形成连通孔161的周围壁163的内周面接触而磨损。
并且,即使以线束组件300单体的方式进行搬运时,也能够保持电线310相对于护孔环320不移动,因而组装该线束组件300的作业者容易进行组装,而不需注意从护孔环320到第1连接器350的电线310的长度。
图19是示出外壳140的另一种方式的图。
也可以按照图19所示,利用第2外壳160和第3外壳170形成使用图2和图15说明的外侧连通孔161b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换言之,也可以是,第3外壳170通过螺栓等被固定于第2外壳160,由此第2外壳160和第3外壳170协同地形成外侧连通孔161b。即,如图19(a)所示,去除第2外壳160的外侧连通孔161b的轴向上的另一端部侧(在图1中为上侧)的壁面,使外侧连通孔161b敞开。另一方面,在第3外壳170设置延伸部172,该延伸部172从与第2外壳160的紧固连接面向外侧沿电线孔方向延伸。
在将线束组件300组装到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00时,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地,将护孔环320以及插座330的下侧部件340和上侧部件331安装于第2外壳160,将第1连接器350插入到扁平电缆套60的端子,然后将第3外壳170安装于第2外壳160。由此,如图19(b)所示,插座330的上表面被第3外壳170的延伸部172覆盖。并且,将防脱部件336插入到钩部390与下侧部件340的下侧侧面341c以及上侧部件331的上侧部件331c之间。
在拆卸线束组件300时,从第2外壳160卸下第3外壳170,使插座330的上表面敞开。因此,能够容易从第2外壳160卸下插座330和护孔环320。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利用能够沿轴向进行分割的一对分割部件即上侧部件331和下侧部件340构成插座330,但不限于这种方式。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利用能够沿轴向以及电线孔方向进行分割的一对分割部件构成插座330,并且将用于导出多个电线310的出口330c在轴向上排列。并且,作为插座330内部的电线310用的通道,构成相对于电线孔方向朝轴向上的一个端部方向(在图14中为下方向)倾斜的通道、电线孔方向的通道、相对于电线孔方向朝轴向上的另一端部方向(在图14中为上方向)倾斜的通道。由此,能够根据在外壳140的外部配置的其它部件的所在位置,在轴向上任意地改变电线310的出口及朝向,因而能够抑制用第2线套380捆扎起来的多个电线310与其它部件干扰。

Claims (3)

1.一种相对角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相对角度检测装置具备:
传感器,其被收纳于形成有连通内外的连通孔的外壳内,输出与彼此同轴配置的两个旋转轴的相对旋转角度对应的电信号;
电线,其将从所述传感器输出的电信号传送给配置在所述外壳外部的装置;
电线保持部件,其嵌合于所述外壳的所述连通孔中,并且保持所述电线;以及
外侧部件,其配置于所述外壳的所述连通孔中比所述电线保持部件更处于外侧的部位,
所述外侧部件具有:导入部,其将所述电线导入到内部;多个导出部,其将通过该导入部导入的该电线分别沿不同的方向导出到外部;以及多个延伸部,其在所述导入部和所述导出部之间沿与所述外壳的所述连通孔的孔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所述外侧部件的所述导入部有多个,所述多个延伸部被设置成使从不同的该导入部导入并从所述多个导出部中的相同导出部导出的不同的所述电线在该外侧部件的外部的长度大致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对角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部件具有能够沿与所述外壳的所述连通孔的孔方向交叉的方向进行分割的一对分割部件,所述多个延伸部形成在该一对分割部件中的一个分割部件上且形成为朝向另一个分割部件延伸。
3.一种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具备:
传感器,其输出与彼此同轴配置的两个旋转轴的相对旋转角度对应的电信号;
外壳,其收纳所述传感器,并且形成有连通内外的连通孔;
电线,其将从所述传感器输出的电信号传送给配置在所述外壳外部的装置;
电线保持部件,其嵌合于所述外壳的所述连通孔中,并且保持所述电线;以及
外侧部件,其配置于所述外壳的所述连通孔中比所述电线保持部件更处于外侧的部位,
所述外侧部件具有:导入部,其将所述电线导入到内部;多个导出部,其将通过该导入部导入的该电线分别沿不同的方向导出到外部;以及多个延伸部,其在所述导入部和所述导出部之间沿与所述外壳的所述连通孔的孔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所述外侧部件的所述导入部有多个,所述多个延伸部被设置成使从不同的该导入部导入并从所述多个导出部中的相同导出部导出的不同的所述电线在该外侧部件的外部的长度大致相同。
CN201210199252.2A 2011-12-28 2012-06-14 相对角度检测装置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1855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88629A JP5805526B2 (ja) 2011-12-28 2011-12-28 相対角度検出装置およ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1-288629 2011-12-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85539A CN103185539A (zh) 2013-07-03
CN103185539B true CN103185539B (zh) 2016-12-21

Family

ID=486768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99252.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185539B (zh) 2011-12-28 2012-06-14 相对角度检测装置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726530B2 (zh)
JP (1) JP5805526B2 (zh)
CN (1) CN10318553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83637B2 (ja) * 2011-05-23 2016-03-15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相対角度検出装置およ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DE102013112242A1 (de) * 2013-11-07 2015-05-07 Trw Automotive Gmbh Lenkgetriebegehäuse sowie Stecker für ein Lenkgetriebegehäuse
JP5891272B2 (ja) * 2014-07-17 2016-03-22 Kyb株式会社 トルクセンサ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10859403B2 (en) * 2016-06-02 2020-12-08 Koganei Corporation Position detecting apparatus and actuator
DE102016111984B4 (de) 2016-06-30 2021-12-23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Magnetsensorbauelemente und Verfahren zum Bestimmen einer Rotationsrichtung einer magnetischen Komponente um eine Rotationsachse
KR101888480B1 (ko) * 2016-08-11 2018-09-20 이광남 복합형 토오크센서
DE102018216477B4 (de) * 2018-09-26 2023-03-16 Robert Bosch Gmbh Lenkvorrichtung mit einer Steckverbindereinheit zur elektrischen Kontaktierung einer Lenksensoreinheit
DE102018216470B4 (de) * 2018-09-26 2022-07-21 Robert Bosch Gmbh Lenkvorrichtung mit einer Steckverbindereinheit zur elektrischen Kontaktierung einer Lenksensoreinheit
DE102018216484B4 (de) * 2018-09-26 2022-02-17 Robert Bosch Gmbh Lenkvorrichtung mit einer Steckverbindereinheit zur elektrischen Kontaktierung einer Lenksensoreinhei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55205A (zh) * 2010-05-20 2011-11-23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车辆油底壳的多功能插塞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55083Y2 (ja) * 1991-12-24 1997-11-19 株式会社ニコン 回転角測定装置
JPH0829782A (ja) * 1994-07-20 1996-02-02 Fujitsu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H0936556A (ja) * 1995-07-19 1997-02-07 Fujitsu Ltd ケーブル配線装置
US6244884B1 (en) * 2000-02-16 2001-06-12 Prestolite Wire Corporation Self docking electrical connector
JP2002134233A (ja) * 2000-10-26 2002-05-10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露出形モジュラジャック
WO2004054867A2 (en) * 2002-12-13 2004-07-01 Takata-Petri, Inc. Steering column module
JP2007187589A (ja) 2006-01-14 2007-07-26 Jtekt Corp トルク検出装置
JP5001309B2 (ja) * 2009-02-02 2012-08-15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検出装置及び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883637B2 (ja) * 2011-05-23 2016-03-15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相対角度検出装置およ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722727B2 (ja) * 2011-08-10 2015-05-27 株式会社村上開明堂 リモコンミラーの駆動装置およびリモコンミラーの組み立て方法
US9365116B2 (en) * 2012-07-23 2016-06-1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recharging station and support devices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55205A (zh) * 2010-05-20 2011-11-23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车辆油底壳的多功能插塞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85539A (zh) 2013-07-03
US20130168125A1 (en) 2013-07-04
US8726530B2 (en) 2014-05-20
JP2013137252A (ja) 2013-07-11
JP5805526B2 (ja) 2015-1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85539B (zh) 相对角度检测装置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CN102997839B (zh) 相对角度检测装置
CN102798338B (zh) 相对角度检测装置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US20130095671A1 (en) Rotary connector device
CN102957289B (zh) 定子及具有该定子的eps电机
CN107003153A (zh) 旋转角检测装置和动力转向装置
US20120285266A1 (en) Torque sensor
CN102673718A (zh) 扭矩检测装置、扭矩检测装置单元以及电动助力自行车
CN103134419B (zh) 相对角度检测装置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JP2013185923A (ja) 回転角度検出装置
CN109689474A (zh) 转向装置
CN202732652U (zh) 一种转矩传感器的感应轴
JP2013137290A (ja) 相対角度検出装置およ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08292420A (ja) 液面検出装置
JP5663390B2 (ja) 相対角度検出装置およ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663389B2 (ja) 相対角度検出装置およ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671407B2 (ja) 相対角度検出装置および電線保持具
JP5671406B2 (ja) 相対角度検出装置、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および電線保持具
JP5837831B2 (ja) 相対角度検出装置ユニット、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2237637A (ja) 相対角度検出装置およ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829834B2 (ja) 相対角度検出装置、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および電線保持具
JP5833382B2 (ja) 相対角度検出装置、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および電線保持具
JP2013137291A (ja) 相対角度検出装置およ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TWM363738U (en) Electrical apparatus having hall sens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24

Address after: Ibaraki

Patentee after: Hitachi astemo Co.,Ltd.

Address before: Saitam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SHOWA Corp.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