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75291B - 空调机的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机的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75291B
CN103175291B CN201210347104.0A CN201210347104A CN103175291B CN 103175291 B CN103175291 B CN 103175291B CN 201210347104 A CN201210347104 A CN 201210347104A CN 103175291 B CN103175291 B CN 10317529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wind direction
blow
blast fan
direction bo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34710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75291A (zh
Inventor
中村聪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1752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752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752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752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3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having two or more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4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in the ceiling or at the ceil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24F11/77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by controlling the speed of ventil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24F13/15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with parallel simultaneously tiltable lamella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29Axial fa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获得空调机的室内机,能够增大吹出口的左右风向角度,且能够防止使用者容易以手触及左右风向板以及外观性变差。空调机的室内机(100)具备:多个送风风扇(4),其沿左右方向排列设置;热交换器(5);以及多个左右风向板(10),其设于吹出口(3),用于使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在左右方向偏向。并且,在用左右风向板(10)使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向左右方向之中的至少一方偏向时,使在最靠左右风向板(10)的偏向方向侧配置的送风风扇(4)的风量与该送风风扇(4)以外的送风风扇(4)的风量相比相对要小。

Description

空调机的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机的室内机,其具备多个左右风向板,所述左右风向板用于使从吹出口吹出的气流在左右方向偏向。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有空调机的室内机,其在吹出口具备多个左右风向板,所述左右风向板用于使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的气流在左右方向偏向。在该种现有的室内机中,当用左右风向板使从吹出口吹出的气流在左右方向偏向时,存在着下述课题:无法在吹出口的偏向方向侧的端部使空气调和后的空气向预期方向吹出,无法使吹出口的左右风向角度增大。例如,在用左右风向板使从吹出口吹出的气流偏向左方向时,若增大左右风向板的偏向量的话,则借助吹出口的左侧端部附近的左右风向板而偏向的空气会与室内机内部的左侧侧壁碰撞,从而将所述空气的朝向朝正面方向修正。
而且,根据各左右风向板的配置、间隔,还存在下述情况:与室内机内部的侧壁碰撞的气流的比例增加,从吹出口吹出的气流的整体方向变成意料外的方向。
因此,在现有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为了增大吹出口的左右风向角度,例如也提出有下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所述空调机的室内机具备:吹出口7,其由稳定器4和后引导器5夹持形成;以及左右方向风向变更叶片6,其能够转动,用于使从所述吹出口7吹出的空气的左右方向的朝向改变,将所述左右方向风向变更叶片6整体配置在所述吹出口7的外部,所述空调机的室内机能够实现更为靠近使用者的部位的、由左右方向风向变更叶片6进行的风向控制,不仅有利于舒适性的提高,而且与以往那样将左右方向风向变更叶片6搭载在吹出口7内部的情况不同,在左右方向风向变更叶片6的两端不存在壁面1b,因此能够使吹出风向左右分别吹送的角度增大。”(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75431号公报(摘要,图1)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专利文献1记载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存在下述问题点:由于在运转时左右风向板(在专利文献1中为左右方向风向变更叶片6)向吹出口的外部突出,因此使用者容易以手触到左右风向板,从而左右风向板会移动到意外的角度。
而且,专利文献1记载的空调机的室内机还存在下述问题点:由于在运转时左右风向板(在专利文献1中为左右方向风向变更叶片6)向吹出口的外部突出,因此外观性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空调机的室内机,既能够增大吹出口的左右风向角度,又能够防止使用者容易以手触及左右风向板的状况以及外观性变差的状况。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具备:壳体,所述壳体在上部形成有吸入口,在前面部下侧形成有吹出口;多个轴流型或斜流型的送风风扇,所述送风风扇沿左右方向排列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所述吸入口的下游侧;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设在所述壳体内的所述送风风扇的下游侧且所述吹出口的上游侧,使制冷剂与从所述送风风扇吹出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以及多个左右风向板,所述左右风向板以在左右方向摆动自如的方式设于所述吹出口,使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的气流在左右方向偏向;在由所述左右风向板使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的气流朝左右方向之中的至少一方偏向时,使配置在最靠所述左右风向板的偏向方向侧的所述送风风扇的风量相对地比该送风风扇以外的所述送风风扇的风量小。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吹出口的偏向方向侧端部附近的气流的风量相对地比在吹出口的其他位置流动的气流的风量小。由此,在偏向方向侧端部附近的气流与在其他位置流动的气流汇流时,能够抑制对该汇流后的气流向正面方向修正的成分。因此,能够使从吹出口吹出的气流的整体的方向(风向)接近预期方向,能够使吹出口的左右风向角度比以往大。此时,在本发明中,由于左右风向板未向吹出口的外部突出,因此还能够防止使用者容易以手触及左右风向板的状况以及外观性变差的状况。
附图说明
图1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从前部的右侧上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2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从前部的右侧下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正面剖视图(沿左右方向的虚拟剖面的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侧面剖视图(沿前后方向的虚拟剖面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不改变各送风风扇的风量而使从吹出口吹出的气流在左右方向偏向时的运转状态的说明图(正面剖视图)。
图6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使从吹出口吹出的气流偏向右方时的运转状态的一例的说明图(正面剖视图)。
图7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使从吹出口吹出的气流偏向右方时的运转状态的另一例的说明图(正面剖视图)。
图8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使从吹出口吹出的气流偏向右方时的运转状态的又一例的说明图(正面剖视图)。
图9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使从吹出口吹出的气流偏向左方时的运转状态的一例的说明图(正面剖视图)。
图10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使从吹出口吹出的气流偏向左方时的运转状态的另一例的说明图(正面剖视图)。
图11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使从吹出口吹出的气流偏向左方时的运转状态的又一例的说明图(正面剖视图)。
图12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使从吹出口吹出的气流偏向右方时的运转状态的又一例的说明图(正面剖视图)。
图13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使从吹出口吹出的气流偏向右方时的运转状态的又一例的说明图(正面剖视图)。
图14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使从吹出口吹出的气流偏向右方时的运转状态的又一例的说明图(正面剖视图)。
图15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使从吹出口吹出的气流偏向右方时的运转状态的又一例的说明图(正面剖视图)。
图16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使从吹出口吹出的气流偏向右方时的运转状态的又一例的说明图(正面剖视图)。
图17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使从吹出口吹出的气流偏向右方时的运转状态的又一例的说明图(正面剖视图)。
图18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使从吹出口吹出的气流偏向右方时的运转状态的又一例的说明图(正面剖视图)。
图1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侧面剖视图。
图20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使从吹出口吹出的气流吹向正面方向时的运转状态的说明图(正面剖视图)。
图21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使从吹出口吹出的气流偏向右方时的运转状态的一例的说明图(正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从前部的右侧上方观察的立体图。图2是对该空调机的室内机从前部的右侧下方观察的立体图。图3是该空调机的室内机的正面剖视图(沿左右方向的虚拟剖面的剖视图)。而且,图4是该空调机的室内机的侧面剖视图(沿前后方向的虚拟剖面的剖视图)。下面,基于这些图1~图4,对本实施方式1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100进行说明。另外,为了使对本实施方式1涉及的室内机100的理解容易,在下面的各个图中,存在与其他图不同地记载构成要素的大小或形状等的情况、省略一部分构成要素的图示的状况。
室内机100具备壳体1,所述壳体1在上部形成吸入口2,并在前面部下侧形成吹出口3。并且,在壳体1的内部设有下述部件等:多个送风风扇4,其在上游侧具备风扇保护件4a;以及热交换器5,其用于使制冷剂与被吸入到壳体1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详细来说,送风风扇4在吸入口2的下游侧沿壳体1的左右方向排列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1中,排列设置了三个送风风扇4。并且,在壳体1,在与这些送风风扇4对应的位置也排列形成有三个吸入口2。各吸入口2形成为例如大致四边形状,在内部形成有例如格子状的横框2a。而且,为了从流入壳体1内的室内空气中除去尘埃等,本实施方式1涉及的室内机100在吸入口2和送风风扇4之间还设有过滤器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作为送风风扇4,采用作为轴流风扇的螺旋桨风扇。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斜流风扇作为送风风扇4。
热交换器5设在送风风扇4的下游侧、吹出口3的上游侧。该热交换器5形成为例如横剖视图呈大致Λ形,在下方设有排泄盘7,所述排泄盘7用于使在热交换器5冷凝而成的排泄物流到室内机100的外部。排泄盘7具备:前侧排泄盘7a,其配置在热交换器5的前方下端部的下方;和后侧排泄盘7b,其配置在热交换器5的后方下端部的下方。前侧排泄盘7a和后侧排泄盘7b一体形成,它们之间形成为与吹出口3连通的喷嘴部。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1涉及的室内机100中,在吹出口3设有左右风向板10和上下风向板20,所述左右风向板10和上下风向板20用于使从该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偏向。左右风向板10是用于使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在左右方向偏向的板状部件。在吹出口3沿左右方向排列设置有多个左右风向板10。这些左右风向板10分别以在左右方向摆动自如的方式支承于支承轴11,所述支承轴11立起设置在喷嘴的上面部(详细来说,前侧排泄盘7a的后部)。而且,各左右风向板10通过连接杆连接在一起。即,构成为:通过利用驱动部(未图示)使连接杆沿左右方向移动,各左右风向板10以支承轴11为中心向左右方向摆动,从而使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在左右方向偏向。
上下风向板20用于使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在上下方向偏向,并且上下风向板20是沿吹出口3的左右方向延伸设置的板状部件。该上下风向板20由支承部21支承成在上下方向摆动自如,所述支承部21的两端部设在吹出口3的两端部。而且,为了防止自吹出口3送风时产生的振动音等噪音,上下风向板20的途中部(更为详细地来说,上下风向板20和吹出口3的大致中央部)也由支承部21支承成在上下方向摆动自如。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使上下风向板20由两个上下风向板(第一上下风向板20a、第二上下风向板20b)构成(参照图1和图2)。第一上下风向板20a由在吹出口3的左侧端部设置的支承部21和在途中部设置的支承部21支承成在上下方向摆动自如。而且,第二上下风向板20b由在吹出口3的右侧端部设置的支承部21和在途中部设置的支承部21支承成在上下方向摆动自如。即,通过利用驱动部(未图示)使上下风向板20在上下方向摆动,从而构成为使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在上下方向偏向。另外,在图3以后,将第一上下风向板20a和第二上下风向板20b作为一体示出。
(动作说明)
如此构成的空调机的室内机100如下地动作。
当送风风扇4旋转时,从吸入口2向壳体1内吸入室内空气。该室内空气在由过滤器6除去尘埃等后被输送到热交换器5。当输送到热交换器5的室内空气与在热交换器5内流动的制冷剂进行了热交换后,作为空调空气从吹出口3吹出。此时,在左右风向板10,使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在左右方向偏向。而且,在上下风向板20,使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在上下方向偏向。
在此,当在左右风向板10使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在左右方向偏向时,考虑下面的图5所示的状况。
图5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不改变各送风风扇的风量而使从吹出口吹出的气流在左右方向偏向时的运转状态的说明图(正面剖视图)。另外,图5示出了通过左右风向板10使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偏向右方的状态。
如图5所示,当使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偏向右方时(向右吹时),在其偏向量大的情况下,由配置在吹出口3的右侧端部附近的左右风向板10偏向到右方的气流与壳体1内的右侧侧壁1a碰撞,该气流的朝向被向正面方向修正。并且,当该被向正面方向修正了的气流与其他的偏向右方的气流(即,偏向预期方向的气流)汇流时,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的整体的方向(即风向)会成为相对于预期方向被向正面方向修正了的方向。
同样地,当使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偏向左方时(向左吹时),在其偏向量大的情况下,由配置在吹出口3的左侧端部附近的左右风向板10偏向到左方的气流与壳体1内的左侧侧壁1b碰撞,该气流的朝向被向正面方向修正。并且,当该被向正面方向修正了的气流与其他的偏向左方的气流(即,偏向预期方向的气流)汇流时,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的整体的方向(即风向)会成为相对于预期方向被向正面方向修正了的方向。
因此,吹出口3的左右风向角度(在左右方向能够最为倾斜的气流的角度)比预期的左右风向角度小。
因此,在沿左右方向排列设置有多个送风风扇4的本实施方式1涉及的室内机100中,当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偏向右方时,例如如下面的图6~图8所示地调整各送风风扇4的风量。
图6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使从吹出口吹出的气流偏向右方时的运转状态的一例的说明图(正面剖视图)。
例如,如图6所示,当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偏向右方时(向右吹时),使配置在最靠右侧的送风风扇4(即,在最靠左右风向板10的偏向方向侧配置的送风风扇4)的风量减小。由此,与壳体1内的右侧侧壁1a碰撞从而其朝向被向正面方向修正了的气流的风量变得比在其他位置流动的偏向预期方向的气流的风量相对地小。由此,在该被向正面方向修正了的气流与其他偏向右方的气流(即,偏向预期方向的气流)汇流时,能够抑制将该汇流而成的气流向正面方向修正的成分。因此,能够使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接近最初要吹向的预期方向。
图7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使从吹出口吹出的气流偏向右方时的运转状态的另一例的说明图(正面剖视图)。
而且,例如如图7所示,当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偏向右方时(向右吹时),使配置在最靠右侧的送风风扇4(即,在最靠左右风向板10的偏向方向侧配置的送风风扇4)以外的送风风扇4的风量增大。通过该运转方法,与壳体1内的右侧侧壁1a碰撞从而其朝向被向正面方向修正了的气流的风量也变得比在其他位置流动的偏向预期方向的气流的风量相对地小。由此,在该被向正面方向修正了的气流与其他偏向右方的气流(即,偏向预期方向的气流)汇流时,能够抑制将该汇流而成的气流向正面方向修正的成分。因此,能够使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接近最初要吹向的预期方向。
图8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使从吹出口吹出的气流偏向右方时的运转状态的又一例的说明图(正面剖视图)。
而且,例如如图8所示,当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偏向右方时(向右吹时),使配置在最靠右侧的送风风扇4(即,在最靠左右风向板10的偏向方向侧配置的送风风扇4)的风量减小,并且使配置在最靠右侧的送风风扇4(即,在最靠左右风向板10的偏向方向侧配置的送风风扇4)以外的送风风扇4的风量增大。通过该运转方法,与壳体1内的右侧侧壁1a碰撞从而其朝向被向正面方向修正了的气流的风量也变得比在其他位置流动的偏向预期方向的气流的风量相对地小。由此,在该被向正面方向修正了的气流与其他偏向右方的气流(即,偏向预期方向的气流)汇流时,能够抑制将该汇流而成的气流向正面方向修正的成分。因此,能够使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接近最初要吹向的预期方向。
并且,在图8所示的运转方法中,能够得到如下的效果。即,例如,使三个送风风扇4各自的风量达到3.0m3/min,整体来说从吹出口3放出9.0m3/min的风量。此时,在使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偏向右方时(向右吹时),使右侧的送风风扇4的风量降低到2.0m3/min,使其余的送风风扇4各自的风量增加到3.5m3/min。由此,整体的风量保持9.0m3/min,未发生变化,从而能够使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接近最初要吹向的预期方向。
同样地,在沿左右方向排列设置有多个送风风扇4的本实施方式1涉及的室内机100中,当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偏向左方时,例如如下面的图9~图11所示地调整各送风风扇4的风量。
即,例如,如图9所示,当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偏向左方时(向左吹时),使配置在最靠左侧的送风风扇4(即,在最靠左右风向板10的偏向方向侧配置的送风风扇4)的风量减小。
而且,例如如图10所示,当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偏向左方时(向左吹时),使配置在最靠左侧的送风风扇4(即,在最靠左右风向板10的偏向方向侧配置的送风风扇4)以外的送风风扇4的风量增大。
而且,例如如图11所示,当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偏向左方时(向左吹时),使配置在最靠左侧的送风风扇4(即,在最靠左右风向板10的偏向方向侧配置的送风风扇4)的风量减小,并且使配置在最靠左侧的送风风扇4(即,在最靠左右风向板10的偏向方向侧配置的送风风扇4)以外的送风风扇4的风量增大。
通过在向左吹时也如此调整各送风风扇4的风量,能够与向右吹时同样地使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接近最初要吹向的预期方向。而且,在图11所示的运转方法中,也能够得到使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接近最初要吹向的预期方向而整体的风量不会变化的效果。
以上,在如本实施方式1地构成的空调机的室内机100中,使在最靠左右风向板10的偏向方向侧配置的送风风扇4的风量比在最靠左右风向板10的偏向方向侧配置的送风风扇4以外的送风风扇4的风量相对地小。由此,能够使吹出口3的左右风向角度(在左右方向能够最为倾斜的气流的角度)接近预期的左右风向角度,与以往相比能够增大吹出口3的左右风向角度。此时,本实施方式1涉及的室内机100由于不必使左右风向板10从吹出口3突出,因此还能够防止使用者容易以手触及左右风向板10的状况以及外观性降低的状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以设有三个送风风扇4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不过只要设有两个以上送风风扇4的话,就能够实施本发明。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各送风风扇4的风量的设定方法不过是一例。例如,也可以如下所述地设定各送风风扇4的风量。
例如,存在下述情况:由于室内机100的构造上的制约(例如,用于对上下风向板20的途中部进行支承的支承部21的设置位置等),在特定的部位无法配置左右风向板10,使得配置在该位置的左右风向板10之间的间隙增大。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可以例如图12所示地设定被配置在最靠左右风向板10的偏向方向侧的送风风扇4以外的送风风扇4各自的风量。
即,在用左右风向板10使从热交换器5流出的气流偏向的情况下,在俯视图中,需要使相邻的左右风向板的端部靠近。比较理想的是,优选在用左右风向板10使从热交换器5流出的气流偏向的情况下,在俯视图中,相邻的左右风向板的端部重叠。然而,当在吹出口3的大致中央部无法配置左右风向板10的情况下,相邻的左右风向板10之间的间隙在该位置变大,通过该位置的气流比预期方向更朝向正面方向。其结果是,由于通过该位置的气流,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的整体的方向(即风向)相对于预期方向被向正面方向修正。
此时,如图12所示,在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偏向右方时,在使在最靠右侧配置的送风风扇4(即,在最靠左右风向板10的偏向方向侧配置的送风风扇4)以外的送风风扇4的风量增大的情况下,可以使在形成得比其他间隙大的左右风向板10之间的间隙的上方配置的送风风扇4(在图12中为配置在中央的送风风扇4)以外的送风风扇4的风量增大。由此,在形成得比其他间隙大的左右风向板10之间的间隙经过的气流(即,使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的整体的方向朝正面方向修正的成分)不会增加,因此能够使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接近最初要吹向的预期方向。而且,例如,在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偏向右方时,在使在最靠右侧配置的送风风扇4(即,在最靠左右风向板10的偏向方向侧配置的送风风扇4)以外的送风风扇4的风量增大的情况下,也可以使在形成得比其他间隙大的左右风向板10之间的间隙的上方配置的送风风扇4(在图12中为配置在中央的送风风扇4)的风量减小。由于在形成得比其他间隙大的左右风向板10之间的间隙的上方配置的送风风扇4的风量(即,使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的整体的方向朝正面方向修正的成分)减少,因此能够使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接近最初要吹向的预期方向。
另外,当然也可以是,使在形成得比其他间隙大的左右风向板10之间的间隙的上方配置的送风风扇4以外的送风风扇4的风量增大,且使在形成得比其他间隙大的左右风向板10之间的间隙的上方配置的送风风扇4的风量减小。
而且,例如存在下述情况:用于支承上下风向板20的途中部的支承部21等的构造体堵塞吹出口3。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可以对在最靠左右风向板10的偏向方向侧配置的送风风扇4以外的送风风扇4各自的风量例如图13所示地进行设定。
即,在存在堵塞吹出口3的构造物的情况下,由该构造物阻碍了在吹出口3流动的气流(由左右风向板10偏向了的气流,或者流入到左右风向板10之间的气流)。由此,存在着室内机100的空气动力性能降低、或室内机100的噪音放大的状况。
此时,如图13所示,在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偏向右方时,在使在最靠右侧配置的送风风扇4(即,在最靠左右风向板10的偏向方向侧配置的送风风扇4)以外的送风风扇4的风量增大的情况下,可以使在堵塞吹出口3的构造物的上方配置的送风风扇4(在图13中为配置在中央的送风风扇4)以外的送风风扇4的风量增大。由此,由于被该构造物阻碍的气流不会增加,因此能够使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接近最初要吹向的预期方向,能够防止室内机100的空气动力性能的降低或噪音的放大。而且,例如,在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偏向右方时,在使在最靠右侧配置的送风风扇4(即,在最靠左右风向板10的偏向方向侧配置的送风风扇4)以外的送风风扇4的风量增大的情况下,也可以使在堵塞吹出口3的构造物的上方配置的送风风扇4(在图12中为配置在中央的送风风扇4)的风量减小。由此,由于被该构造物阻碍的气流的风量减少,因此能够使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接近最初要吹向的预期方向,能够防止室内机100的空气动力性能的降低或噪音的放大。
另外,当然也可以是,使在堵塞吹出口3的构造物的上方配置的送风风扇4以外的送风风扇4的风量增大,且使在堵塞吹出口3的构造物的上方配置的送风风扇4的风量减小。
而且,例如存在下述情况:根据送风风扇4的外径、送风风扇4彼此的间距,在使一部分送风风扇4的风量极端地降低、并使与该送风风扇4相邻的送风风扇4的风量极端地上升时,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的分布会产生不均。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各送风风扇4各自的风量例如如图14那样地设定。即,随着从最靠左右风向板10的偏向方向侧朝向该偏向方向的相反侧,多个送风风扇4的风量阶段性地增大。通过如此调整各送风风扇4的风量,也能够使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接近最初要吹向的预期方向,能够防止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的分布产生不均。
而且,也可以是,例如,如图15所示,与左右风向板10的偏向量(即,左右风向板10的转动角度α)对应地,改变“在最靠左右风向板10的偏向方向侧配置的送风风扇4的风量”与“在最靠左右风向板10的偏向方向侧配置的送风风扇4以外的送风风扇4的风量”之差。即,也可以是,随着左右风向板10的偏向量(即,左右风向板10的转动角度α)越大,则使“在最靠左右风向板10的偏向方向侧配置的送风风扇4的风量”与“在最靠左右风向板10的偏向方向侧配置的送风风扇4以外的送风风扇4的风量”之差越大。例如,当“在最靠左右风向板10的偏向方向侧配置的送风风扇4的风量”与“在最靠左右风向板10的偏向方向侧配置的送风风扇4以外的送风风扇4的风量”之差相同的情况下,随着左右风向板10的偏向量(即,左右风向板10的转动角度α)越大,则与壳体1碰撞的气流的风量(即,对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的整体的方向朝正面方向修正的成分)越大。由此,当“在最靠左右风向板10的偏向方向侧配置的送风风扇4的风量”与“在最靠左右风向板10的偏向方向侧配置的送风风扇4以外的送风风扇4的风量”之差相同的情况下,随着左右风向板10的偏向量(即,左右风向板10的转动角度α)越大,则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越容易从预期方向偏离。此时,通过如图15所示地改变各送风风扇4的风量,在从正面吹的状态向左右方向改变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时,能够使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的整体的方向线性地变化。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1中,以各左右风向板10向同一方向摆动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不过也可以例如如图16所示地使左右风向板10摆动。即,在图16所示的室内机100中,在左侧配置的左右风向板10的组向左侧摆动,产生向左侧吹出的气流。而且,在右侧配置的左右风向板10的组向右侧摆动,产生向右侧吹出的气流。在如此构成的室内机100中也是,只要使在最靠左右风向板10的偏向方向侧配置的送风风扇4(在图16中为与左侧的左右风向板10的组对应的左侧的送风风扇4、和与右侧的左右风向板10的组对应的右侧的送风风扇4)的风量,比在最靠左右风向板10的偏向方向侧配置的送风风扇4以外的送风风扇4(在图16中为中央的送风风扇4)的风量相对地小即可。由此,既能够防止使用者容易以手触及左右风向板10的状况以及外观性变差的情况,又能够与以往相比使吹出口3的左右风向角度增大。
另外,在图16所示那样的、对于多个左右风向板10的组中的每个组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都不同的室内机100的情况下,通过使各送风风扇4的风量不同,也能够得到图17那样的效果。即,在图17所示的室内机100中,在左侧配置的左右风向板10的组向右侧摆动,产生向右侧吹出的气流。而且,在右侧配置的左右风向板10的组向左侧摆动,产生向左侧吹出的气流。通过如此控制各左右风向板10的组的摆动方向,能够将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向一点集中供给。此时,由于在左右风向板10经过的气流碰撞,因此担心会成为损失、噪音的原因。然而,通过如图17所示地使左右端的送风风扇4的风量减少,使中央的送风风扇4的风量增加,并且使左右风向板10的角度偏向正面,从而能够减少损失、噪音,能够供给稳定的气流。
而且,在图16所示那样的、对于多个左右风向板10的组的每个组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都不同的室内机100中,当在最靠左右风向板10的偏向方向侧配置的送风风扇4以外的送风风扇4具有多个的情况下,如图5~图15所示,当然也可以使这些送风风扇4的每个风扇的风量都不同。例如如图18所示,只要使在最靠左右风向板10的偏向方向侧配置的送风风扇4(在图18中为与左侧的左右风向板10的组对应的左侧的送风风扇4、和与右侧的左右风向板10的组对应的右侧的送风风扇4)的风量,比在最靠左右风向板10的偏向方向侧配置的送风风扇4以外的送风风扇4的风量相对地小即可。此时,也可以是,使在最靠左右风向板10的偏向方向侧配置的送风风扇4以外的送风风扇4之中、用于支承上下风向板20的途中部的支承部21(堵塞吹出口3的构造物)的上方的送风风扇4以外的送风风扇4的风量增大。而且,也可以是,与左右风向板10的偏向量(即,左右风向板10的转动角度α)对应地,改变“在最靠左右风向板10的偏向方向侧配置的送风风扇4的风量”与“在最靠左右风向板10的偏向方向侧配置的送风风扇4以外的送风风扇4的风量”之差。
另外,在上述的说明中,虽然并未提及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是否随着时间经过而变化,但是当然也可以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可以是固定的(即,可以是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不随时间经过而改变),还可以使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随时间经过而变化(所谓的摇摆动作)。在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随时间经过而变化的情况下,通过与左右风向板10的偏向量(即,左右风向板10的转动角度α)对应地改变“在最靠左右风向板10的偏向方向侧配置的送风风扇4的风量”与“在最靠左右风向板10的偏向方向侧配置的送风风扇4以外的送风风扇4的风量”之差,从而能够使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线性地变化。
实施方式2
如实施方式1所示,本发明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将送风风扇配置在热交换器的上方。即,在现有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在配置有送风风扇(例如横流式风扇)的热交换器的下方形成有空间。因此,也可以活用该空间,将左右风向板10形成为如下所述的形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未特别记述的项目与实施方式1是相同的,对于相同的功能、结构标以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进行记述。
图1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侧面剖视图。图20是示出在该空调机的室内机中使从吹出口吹出的气流向着正面方向时的运转状态的说明图(正面剖视图)。而且,图21是示出在该空调机的室内机中使从吹出口吹出的气流偏向右方时的运转状态的一例的说明图(正面剖视图)。
本实施方式2涉及的室内机100使左右风向板10的上端部延伸设置到热交换器5的内部为止,所述热交换器5形成为横剖面图呈大致Λ形。即,本实施方式2涉及的左右风向板10在流过吹出口3的气流方向的长度(下面,称作气流方向长度)比实施方式1所示的左右风向板10的气流方向长度长。在此,如上所述,在用左右风向板10使从热交换器5流出的气流偏向的情况下,在俯视图中,需要使相邻的左右风向板的端部靠近。由此,在本实施方式2中,由于左右风向板10的气流方向长度比实施方式1所示的左右风向板10的气流方向长度长,因此能够减少在吹出口3配置的左右风向板10的数量(参照图20)。
以上,在如本实施方式2地构成的空调机的室内机100中,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使在最靠左右风向板10的偏向方向侧配置的送风风扇4的风量比在最靠左右风向板10的偏向方向侧配置的送风风扇4以外的送风风扇4的风量相对地小(参照图21)。由此,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能够使吹出口3的左右风向角度(在左右方向能够最为倾斜的气流的角度)接近预期的左右风向角度,与以往相比能够增大吹出口3的左右风向角度。此时,在本实施方式2涉及的室内机100中,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由于不必使左右风向板10从吹出口3突出,因此还能够防止使用者容易以手触及左右风向板10的状况以及外观性变差的状况。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2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100中,由于能够削减左右风向板10的数量,因此与实施方式1所示的室内机100相比,能够抑制由左右风向板10阻碍在吹出口3经过的气流这样的不良状况。由此,本实施方式2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100与实施方式1所示的室内机100相比,能够进一步抑制室内机100的空气动力性能降低、或室内机100的噪音放大的状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以形成为横剖面图呈大致Λ形的热交换器5为例进行了说明,不过热交换器5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此。热交换器5也可以为横剖面图呈大致N形、大致M形等以横截面观看时向下部凹陷的形状。即,若热交换器5为以横截面观看时向下部凹陷的形状的话,则能够将左右风向板10的上端部延伸设置到该凹部,能够得到本实施方式2所示的效果。
附图标记说明
1:壳体;1a:右侧侧壁;1b:左侧侧壁;2:吸入口;2a:横框;3:吹出口;4:送风风扇;4a:风扇保护件;5:热交换器;6:过滤器;7:排泄盘;7a:前侧排泄盘;7b:后侧排泄盘;10:左右风向板;11:支承轴;20:上下风向板;20a:第一上下风向板;20b:第二上下风向板;21:支承部;100:室内机。

Claims (11)

1.一种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机的室内机具备:
壳体,所述壳体在上部形成有吸入口,在前面部下侧形成有吹出口;
多个轴流型或斜流型的送风风扇,所述送风风扇沿左右方向排列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所述吸入口的下游侧;
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设在所述壳体内的所述送风风扇的下游侧且所述吹出口的上游侧,使制冷剂与从所述送风风扇吹出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以及
多个左右风向板,所述左右风向板以在左右方向摆动自如的方式设于所述吹出口,使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的气流在左右方向偏向,
在由所述左右风向板使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的气流朝左右方向之中的至少一方偏向时,
使配置在最靠所述左右风向板的偏向方向侧的所述送风风扇的风量相对地比该送风风扇以外的所述送风风扇的风量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在由所述左右风向板使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的气流朝左右方向之中的至少一方偏向时,
使配置在最靠所述左右风向板的偏向方向侧的所述送风风扇的风量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在由所述左右风向板使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的气流朝左右方向之中的至少一方偏向时,
使配置在最靠所述左右风向板的偏向方向侧的所述送风风扇以外的所述送风风扇中的至少一个送风风扇的风量增大。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左右风向板隔开规定的间隙地沿左右方向排列设置,
所述间隙之中的一部分形成得比其他间隙大,
在由所述左右风向板使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的气流朝左右方向之中的至少一方偏向时,
使配置在所述形成得大的间隙的上方的所述送风风扇的风量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左右风向板隔开规定的间隙地沿左右方向排列设置,所述间隙之中的一部分形成得比其他间隙大,
在由所述左右风向板使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的气流朝左右方向之中的至少一方偏向时,
使配置在最靠所述左右风向板的偏向方向侧的所述送风风扇以外的所述送风风扇之中的、配置在所述形成得大的间隙的上方的所述送风风扇以外的所述送风风扇中的至少一个送风风扇的风量增大。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上下风向板,所述上下风向板在所述吹出口沿左右方向延伸设置,使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的气流在上下方向偏向;以及
支承部,所述支承部在所述上下风向板的途中部支承所述上下风向板以便所述上下风向板在上下方向摆动自如,
在由所述左右风向板使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的气流朝左右方向之中的至少一方偏向时,
使配置在所述支承部的上方的所述送风风扇的风量减小。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上下风向板,所述上下风向板在所述吹出口沿左右方向延伸设置,使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的气流在上下方向偏向;以及
支承部,所述支承部在所述上下风向板的途中部支承所述上下风向板以便所述上下风向板在上下方向摆动自如,
在由所述左右风向板使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的气流朝左右方向之中的至少一方偏向时,
使配置在最靠所述左右风向板的偏向方向侧的所述送风风扇以外的所述送风风扇之中的、配置在所述支承部的上方的所述送风风扇以外的所述送风风扇中的至少一个送风风扇的风量增大。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风扇设置三台以上,
在由所述左右风向板使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的气流朝左右方向之中的至少一方偏向时,
随着从所述左右风向板的偏向方向侧朝向该偏向方向的相反侧,多个所述送风风扇的风量阶段性地增大。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在由所述左右风向板使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的气流朝左右方向之中的至少一方偏向时,
与所述左右风向板的偏向量对应地,改变配置在最靠所述左右风向板的偏向方向侧的所述送风风扇的风量与该送风风扇以外的所述送风风扇的风量之差。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使所述左右风向板的偏向量随时间经过而进行变化。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为在以横截面观看时向下侧凹陷的形状,
所述左右风向板的上端部延伸设置到该凹部的内部为止。
CN201210347104.0A 2011-12-20 2012-09-18 空调机的室内机 Active CN10317529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78959A JP5404758B2 (ja) 2011-12-20 2011-12-20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2011-278959 2011-12-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75291A CN103175291A (zh) 2013-06-26
CN103175291B true CN103175291B (zh) 2015-11-18

Family

ID=467586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47104.0A Active CN103175291B (zh) 2011-12-20 2012-09-18 空调机的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534796B2 (zh)
EP (1) EP2607806B1 (zh)
JP (1) JP5404758B2 (zh)
CN (1) CN10317529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071331B2 (en) * 2012-09-12 2018-09-11 Camfil Ab Backing net structure
JP6428004B2 (ja) * 2014-07-10 2018-11-2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送風装置
CN206890670U (zh) * 2015-07-30 2018-01-1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室内机
US10739033B2 (en) 2015-08-06 2020-08-1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05240972A (zh) * 2015-10-28 2016-01-13 金华市新安电气有限公司 恒温恒湿机
KR102519931B1 (ko) * 2016-01-07 2023-04-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CN205977757U (zh) 2016-07-19 2017-02-22 金华市新安电气有限公司 龙卷冷风扇
JP6816807B1 (ja) * 2019-09-17 2021-01-2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送風機および空調室内機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47259A (ja) * 1985-12-20 1987-07-0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
JPH0569521U (ja) * 1992-02-24 1993-09-21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の送風装置
CN1215824A (zh) * 1997-10-29 1999-05-05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
JP2004263922A (ja) * 2003-02-28 2004-09-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アコン室内機
CN201129832Y (zh) * 2007-11-19 2008-10-08 广州松下空调器有限公司 柜式空调器
JP4478099B2 (ja) * 2005-11-25 2010-06-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403725A (en) * 1966-10-04 1968-10-01 Trane Co Axial flow fan arrangement for fan coil unit
ES2171235T3 (es) * 1993-03-05 2002-09-0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Dispositivo de ajuste de la direccion de soplado de aire para aparatos de aire acondicionado.
JP4660028B2 (ja) * 2001-07-04 2011-03-30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3876706B2 (ja) * 2001-12-19 2007-02-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KR100809784B1 (ko) * 2006-05-20 2008-03-0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횡류팬을 포함하는 공기 조화기
JP2008175431A (ja) 2007-01-17 2008-07-3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47259A (ja) * 1985-12-20 1987-07-0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
JPH0569521U (ja) * 1992-02-24 1993-09-21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の送風装置
CN1215824A (zh) * 1997-10-29 1999-05-05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
JP2004263922A (ja) * 2003-02-28 2004-09-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アコン室内機
JP4478099B2 (ja) * 2005-11-25 2010-06-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CN201129832Y (zh) * 2007-11-19 2008-10-08 广州松下空调器有限公司 柜式空调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75291A (zh) 2013-06-26
EP2607806B1 (en) 2019-08-28
JP5404758B2 (ja) 2014-02-05
US20130153173A1 (en) 2013-06-20
EP2607806A2 (en) 2013-06-26
JP2013130323A (ja) 2013-07-04
EP2607806A3 (en) 2017-07-12
US9534796B2 (en) 2017-01-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75291B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
JP5247784B2 (ja) 空気調和機
US20160076786A1 (en) Air conditioning indoor unit
CN206459325U (zh) 风向调节装置
JP2013130323A5 (zh)
CN107860107B (zh) 一种出风格栅结构和空调器
CN208936310U (zh) 空调器
WO2016133142A1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07621006B (zh) 出风组件及具有该出风组件的壁挂式空调器
JP2011237058A (ja) 空気調和機の床置式室内機
CN107524636A (zh) 一种导风结构及风扇
US20220205448A1 (en) Blower and air-conditioning indoor unit
CN105333496A (zh) 柜式空调器室内机
CN209371385U (zh)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导风板及其空调器
KR101465513B1 (ko) 차량용 통풍 블로어
WO2019239649A1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218096502U (zh) 空调器的导风板和空调器
JPH0571796A (ja) 空気調和機の風向調整装置
JP2012211746A (ja) 空気調和機
CN208859818U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
CN211854207U (zh) 一种分体落地式空调
CN211575464U (zh) 一种防凝露导风结构及空调器
CN207648952U (zh) 空调设备
JP2023079336A (ja) 送風装置
CN102192168B (zh) 换气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