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73943A - 缝纫机 - Google Patents

缝纫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73943A
CN103173943A CN2012105755371A CN201210575537A CN103173943A CN 103173943 A CN103173943 A CN 103173943A CN 2012105755371 A CN2012105755371 A CN 2012105755371A CN 201210575537 A CN201210575537 A CN 201210575537A CN 103173943 A CN103173943 A CN 1031739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ill
needle bar
turntable
driving shaft
ro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57553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73943B (zh
Inventor
月冈高志
公文哲
柳泽理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u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u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uki Corp filed Critical Ju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1739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739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739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739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缝纫机,其实现釜周围的小型轻量化和动作的高速化。缝纫机具有针棒(12)、釜(801)、使针棒上下移动的缝纫机电动机(21)、驱动单元(401)以及釜机构(800),釜机构具有:釜基座(804),其支撑水平釜;内釜(803)的止转部件(805);开启部件(806),其周期性地在止转部件和内釜的嵌合部之间形成间隙;开启部件驱动轴(821),其输入旋转力;以及传递机构(810),其从驱动单元向开启部件驱动轴输入与缝针的上下移动相同周期的旋转,并且,将开启部件驱动轴的旋转速度增速至二倍,将开启部件驱动轴的旋转向水平釜传递。

Description

缝纫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缝纫机的水平釜的驱动机构。
背景技术
在具有水平釜的现有缝纫机中,与驱动电动机连结而旋转的上轴、和设置在缝纫机底座部上的下轴,经由带轮及同步带连结,从而同步旋转。在与上轴连结的针进行1次上下移动时,与下轴连结的釜进行2次旋转,通过针和水平釜之间的协同动作而形成平缝线迹。因此,例如专利文献1所示,在将上轴的旋转向下轴传递的传递机构由齿轮构成时,下轴侧齿轮和釜轴侧齿轮的齿数比设定为2:1。另外,向中釜施加开闭动作的开启部件,与1次针的上下移动同步地进行1次开闭动作。因此,在与连结于下轴上的釜轴联动而驱动开启部件的连结机构中,釜轴侧齿轮和开启部件侧齿轮的齿数比设定为1: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43588号公报
上述现有结构中的下轴沿水平方向配置,釜轴和开启部件驱动轴(转动轴)沿上下方向配置。如上述所示,由于釜轴配置为与下轴正交,并且在下轴和釜轴或者釜轴和开启部件驱动轴上使用利用齿轮的减速或增速机构,因此,产生齿轮的耐久性变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速且经得住长时间使用的缝纫机。
本发明是一种缝纫机,其具有:
针棒(12),对缝针进行保持,可上下移动地设置在缝纫机臂部上;
缝纫机电动机(21),其成为所述针棒的上下移动的驱动源;
沿上下方向的釜轴(811),其可旋转地支撑在釜基座上;
水平釜(801),其具有固定在釜轴(811)上端的外釜、以及可旋转地支撑在所述外釜上并收容线轴的内釜;
止转部件(805),其与设置在所述内釜上的嵌合部(803a)嵌合,对所述内釜的旋转进行限制;以及
开启部件(806),其以与所述针棒的上下移动相同的周期,与内釜抵接,在所述止转部件和所述内釜的嵌合部之间,形成用于使上线拔出的间隙,
该缝纫机的特征在于,具有:
开启部件驱动轴(821),其可以以与所述釜轴平行的轴线为中心旋转,使所述开启部件进行周期性的抵接动作;
驱动单元,其与所述开启部件驱动轴连结,以使所述开启部件驱动轴进行旋转动作;以及
传递机构,其将所述开启部件驱动轴的旋转速度增速至二倍,将该开启部件驱动轴的旋转向所述釜轴传递。
此外,“驱动单元”也可以具有专用的驱动电动机等,也可以具有如用于驱动缝纫机主轴的缝纫机电动机等那样的共用电动机。
另外,在上述缝纫机中,
在所述釜基座上,设置切刀机构,其将从所述线轴拉出的下线切断,
所述切刀机构具有:切刀支撑轴(835),其对用于切断下线的可动切刀进行支撑,使该可动切刀进行转动动作;切线凸轮(836),其向所述切刀支撑轴施加转动动力;以及连结部件(837、837a),其将所述切线凸轮和所述切刀支撑轴连结,所述切线凸轮设置在所述开启部件驱动轴上。
另外,在上述缝纫机中,也可以构成为,
在所述釜基座上设置供油泵(840),
所述供油泵具有通过旋转动作而对润滑油进行加压输送的旋转部(841),
所述旋转部设置在所述开启部件驱动轴上。
另外,上述缝纫机也可以构成为,具有:
针棒转动机构,其使所述针棒绕与所述针棒平行的中心线转动;釜旋转台(130),其搭载所述水平釜,支撑在缝纫机架上,可以绕与所述针棒的转动相同的中心线旋转;以及釜旋转电动机(402),其使所述釜旋转台旋转。
另外,在上述缝纫机中,也可以构成为,
在设置于上述釜旋转台上的釜基座上,搭载供油泵(840),在上述开启部件驱动轴上,设置通过旋转动作而对润滑油进行加压输送的上述供油泵的旋转部(841)。
另外,在上述缝纫机中,也可以构成为,
所述开启部件驱动轴配置在所述釜旋转台上,使所述开启部件驱动轴的旋转轴线从所述中心线向与该中心线正交的方向远离,上述缝纫机具有:釜旋转轴(411、412),其配置为与所述中心线一致,与所述驱动单元连结,并且支撑在所述釜旋转台上;以及连结机构(416、417、822),其将所述开启部件驱动轴和所述釜旋转轴连结。
另外,在上述缝纫机中,也可以构成为,
所述驱动单元具有釜驱动电动机(401),该釜驱动电动机与以和所述中心线一致的方式配置的驱动轴(411)连结。
另外,在上述缝纫机中,也可以构成为,
利用使所述缝纫机电动机经由动力传递机构与所述驱动轴连结的结构,或者使所述釜驱动电动机经由动力传递机构与用于驱动所述针棒的上轴连结的结构,使所述缝纫机电动机和所述釜驱动电动机共用1个电动机。
另外,在上述缝纫机中,也可以构成为,
利用使所述釜旋转电动机经由动力传递机构与用于保持所述针棒的针棒转动台(31)连结的结构,或者将用于使所述针棒转动台转动的针转动电动机(32)经由动力传递机构与所述釜旋转台连结的结构,使所述针转动电动机和所述釜旋转电动机共用1个电动机。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缝纫机是单针缝纫机,具有:移动机构,其可以使被缝制物在与所述中心线正交的平面上沿任意方向移动;以及缝制控制单元,其在利用所述移动机构使被缝制物移动前,该被缝制物的移动方向包含在预先确定的加绕线迹的产生范围中的情况下,以使所述移动方向脱离该范围的方式,对所述针棒转动机构的针转动电动机以及所述釜旋转电动机进行驱动。
或者,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缝纫机是双针缝纫机,具有:釜旋转传递机构,其搭载在所述釜旋转台上,从所述驱动单元向2个釜传递旋转;移动机构,其可以使被缝制物在与位于2根缝针中间的所述中心线正交的平面上,沿任意方向移动;以及缝制控制单元,其在利用所述移动机构使被缝制物移动时,对所述针棒转动机构的针转动电动机以及所述釜旋转电动机进行控制,以使所述2根缝针和所述2个釜分别沿与所述被缝制物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排列。
或者,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缝纫机是双针缝纫机,具有:一对所述水平釜,其隔着所述中心线而对称配置;一对所述开启部件驱动轴,其与可作用于所述一对水平釜的一对所述开启部件分别连结;以及动力传递部,其将所述釜驱动电动机和各开启部件驱动轴连结,所述动力传递部具有以使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式向各自的开启部件驱动轴传递等速旋转的连结体。
发明的效果
根据上述发明,由于从下轴向开启部件驱动轴进行的扭矩输入以相等速度进行,所以提高齿轮等连结部件的耐久性。
另外,作为驱动源的驱动电动机,与向釜轴输入扭矩的情况相比,只要以一半的速度进行旋转即可,可以使用输出小的小型电动机。此外,即使在经由下轴和齿轮而传递动力的结构的情况下,也可以减少附加大驱动源的情况。
另外,由于构成为,向以釜轴的一半的速度进行旋转的开启部件驱动轴输入扭矩,从该开启部件驱动轴向釜机构的各结构施加扭矩,所以可以减少用于使釜机构整体进行动作的动力,从这一点出发,也可以使用输出小的更小型的电动机作为驱动电动机。
特别地,由于构成为供油机构或者切刀机构从开启部件驱动轴获得动力,所以对于作为釜驱动源的电动机的小型化更有利,并且,可以集中动力,减少必要的驱动源的个数及向各部分进行动力传递的动力传递部件。
另外,如果为了防止加绕线迹而在使针棒以及釜机构旋转的缝纫机中,将驱动电动机的输出轴配置为与针棒的旋转中心线一致,则可以减少釜旋转电动机所必要的输出扭矩,使釜旋转电动机小型化。
另外,在构成为使缝纫机电动机和驱动电动机共用1个电动机的情况下,可以减少电动机的个数,实现缝纫机的生产性的提高。
另外,不需要各电动机的同步控制,可以使控制电路等的结构更简单。
在构成为使针转动电动机和釜旋转电动机共用1个电动机的情况下,可以减少电动机的个数,实现缝纫机的生产性的提高。
另外,可以实施各电动机的同步控制,使控制电路等的结构更简单。
在单针缝纫机中具有缝制控制单元,其在利用移动机构使被缝制物进行移动之前,该被缝制物的移动方向包含在预先确定的加绕线迹的产生范围中的情况下,以使移动方向脱离该范围的方式,对转动电动机进行驱动,因此,可以在向任意位置进行落针的缝制中,防止加绕线迹的产生。
在双针缝纫机中,在利用移动机构使被缝制物进行移动时,可以控制为使2根缝针和2个釜分别沿与被缝制物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排列,可以平行且维持一定的间隔而形成2根线迹。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缝纫机的斜视图。
图2是概略地图示出缝纫机的机构构造的结构图。
图3是釜机构以及差动传递机构的斜视图。
图4是釜机构以及差动传递机构的沿针棒的中心线以及Y-Z平面的剖面图。
图5是通过釜旋转台以及支撑框的转动而由釜传递部使釜转动的状态说明图,图5(A)表示釜旋转台以及支撑框的转动前的状态,图5(B)表示釜旋转台以及支撑框的转动后的状态。
图6是釜机构的俯视图。
图7是主要表示釜机构的开启部件机构的斜视图。
图8是主要表示釜机构的切刀机构的斜视图。
图9(A)是供油机构的水平方向的剖面图,图9(B)是供油机构的垂直方向的剖面图。
图10是表示缝纫机的控制系统统的框图。
图11是表示在X-Y平面上,将从针棒的中心线朝向釜的方向作为基准的情况下产生加绕线迹的缝制方向的说明图。
图12是加绕线迹避免控制的流程图。
图13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差动传递机构的斜视图。
图1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差动传递机构的沿针棒的中心线以及Y-Z平面的剖面图。
图15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缝纫机的缝纫机臂部内的结构的斜视图。
图16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针棒的周边结构的侧视图。
图17是利用沿第三实施方式的针棒的中心的剖面表示的针棒的周边构造的剖面图。
图18是第三实施方式的位置切换机构以及动作部件的斜视图。
图19(A)是表示针棒转动台的转动动作时的针棒侧差动传递机构的小链轮的位置变化的说明图,图19(B)是表示联动齿轮的位置变化的说明图,图19(C)是表示差动部件的位置变化的说明图。
图20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差动传递机构以及釜机构的斜视图。
图21是针对第三实施方式的差动传递机构以及釜机构而省略了支撑架以及釜基座的图示的斜视图。
图22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缝纫机的控制系统统的框图。
图23是表示形成双针线迹的缝制图案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4是表示用于形成图23所示的缝制图案的双针线迹的缝制控制的流程图。
图25是沿第四实施方式的、缝纫机的搭载有驱动电动机的釜转动机构以及釜机构的中心线及Y-Z平面的剖面图。
图26是表示在第四实施方式的缝纫机上安装集流环的例子的剖面图。
图27是第五实施方式的缝纫机的省略了一部分结构的图示的斜视图。
图28是第六实施方式的缝纫机的省略了一部分结构的图示的、沿开启部件驱动轴的剖面图。
符号的说明
11缝针
12、12B针棒
20、20B针上下移动机构
21缝纫机电动机
30、30B针棒转动机构
31、31B针棒转动台
32、32B针转动电动机
101缝纫机架
102布料移动机构(移动机构)
102a保持框
102cX轴电动机
102dY轴电动机
103布料载置板(针板)
105支撑架
110、110B控制装置(缝制控制单元)
130釜旋转台
400、400A、400B、400C、400D差动传递机构
401釜驱动电动机
402釜旋转电动机
410、410B、410C、410D旋转动力部
411驱动轴
412从动轴
420、420A旋转动作部(釜旋转传递机构)
421主动链轮
422、422A从动链轮(从动部件)
430、430A差动机构部
431、431A支撑框
432齿轮
432A正齿轮
433齿轮
433A正齿轮
434、434A传递体
435齿轮
435A正齿轮
436、436A轴部
437A正齿轮
440、440A转动联动部(转动联动机构)
441固定齿轮
441A行星齿轮
442支撑轴
443大齿轮
443A从动齿轮(恒星齿轮)
444小齿轮
445从动齿轮
445A主动齿轮
800、800A、800B釜机构
801釜(水平釜)
803a嵌合部
803b卡止凸起
804釜基座
806开启部件
810扭矩传递机构(传递机构)
811釜轴
812主动齿轮
813从动齿轮
820开启部件机构
821开启部件驱动轴
830切刀机构
831固定切刀
832切刀基座
833可动切刀
836切刀驱动凸轮(凸轮)
837a滚轮
840供油泵
841旋转体(动作体)
844柱塞
C中心线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基于图1~图12,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作为本实施方式而在下面记载的缝纫机100,是所谓电子循环缝纫机,具有作为布料保持部的保持框,该保持框对所缝制的作为被缝制物的布料进行保持,通过使该保持框相对于缝针而相对移动,从而在保持框上保持的布料上,形成基于规定的缝制数据的缝制图案。
在这里,将后述的缝针11进行上下移动的方向定义为Z轴方向(上下方向),将与该方向正交的一个水平方向定义为X轴方向(左右方向),将与X轴方向正交的另一个水平方向定义为Y轴方向(前后方向)。
如图1及图2所示,缝纫机100具有缝纫机架101,该缝纫机架101由下述部分构成:缝纫机底座部101b,其沿水平方向具有平坦的底座面(上表面);缝纫机臂部101a,其在缝纫机底座部101b上方与其相对,沿Y轴方向延伸;以及纵向机体部101c,其将缝纫机臂部101a以及缝纫机底座部101b连结。
上述缝纫机100具有:针棒12,其在下端部保持缝针11,被支撑在缝纫机臂部101a前端,可以沿Z轴方向进行上下移动且可以绕Z轴进行旋转;针上下移动机构20,其配置在缝纫机臂部101a内,将缝纫机电动机21作为驱动源,使缝针上下移动;针棒转动机构30,其配置在缝纫机臂部101a内,使针棒12绕Z轴转动;以及布料移动机构(移动机构102,其在缝纫机底座部101b的底座面上保持布料(被缝制物),相对于缝针11的上下移动位置而沿X-Y平面任意地移动并进行定位。
另外,缝纫机100在缝纫机底座部101内具有:釜机构800,其具有与缝针11协同动作而形成平缝线迹的釜(水平釜801;差动传递机构400,其具有从作为驱动单元的釜驱动电动机401向釜机构800传递旋转动力的驱动轴411及从动轴412,并且可以对这些轴之间的相位差进行变更调节;以及作为动作控制单元的控制装置110,其对上述各结构进行动作控制。水平釜801具有由绕Z轴向一个方向进行旋转的外釜802以及可旋转地配置在外釜802内而收容线轴的内釜803构成的公知构造,在内釜803中,设置有从外周缘向放射方向凸出的嵌合部803a(在本例中为凸部)。
[布料移动机构]
如图1所示,布料移动机构102具有;保持框102a,其在缝纫机底座部101b的上表面上保持被缝制物;支撑臂102b,其可升降地支撑保持框102a;以及X轴电动机102c及Y轴电动机102d(参照图10),其配置在缝纫机底座部101b的内部,与支撑臂102b连结,使保持框102a沿X轴方向及Y轴方向移动。X轴电动机102c以及Y轴电动机102d由脉冲电动机构成。
布料移动机构102利用上述结构,可以经由保持框102a使被缝制物向X-Y平面的任意位置移动并定位,可以在每一针时,向保持框102a内的被缝制物上的任意位置进行落针,可以自由地形成线迹。
[针棒机构]
如图2所示,针棒12可自由上下移动地支撑在后述的针棒转动台31上。
针上下移动机构20具有:上轴22,其与缝纫机电动机21的输出轴连结,支撑在上述缝纫机臂部101a上,可以以Y轴方向轴线为中心旋转;针棒曲柄23,其支撑在上轴22的另一端部上,相对于旋转中心而偏心;曲柄杆24,其基端部与针棒曲柄23的偏心部连结;针棒抱持部25,其固定在针棒12上,在外周沿周方向形成凹槽25a;以及方形档块26,其支撑在曲柄杆24的另一端部上,可以以Y轴方向轴线为中心旋转。
上轴22与缝纫机电动机21联动而旋转,上轴22的旋转通过针棒曲柄23和曲柄杆24变换为上下的往复动作,经由方形档块26以及针棒抱持部25向针棒12传递。针棒抱持部25从曲柄杆24向针棒12传递上下移动。
对于针棒12,通过使方形档块26与针棒抱持部25的上述凹槽25a嵌合,从而将曲柄杆24和针棒抱持部25连结。
针棒转动机构30具有:针棒转动台31,其配置在缝纫机臂部101a的面部侧端部内,如图2所示,可上下移动地支撑针棒12,在其上下端的轴部处,以可以绕与缝纫机架101平行的中心线旋转的方式,具体地说,以可以以位于针棒12的轴心的延长线上的旋转轴线(中心线C)为中心旋转的方式被支撑;针转动电动机(脉冲电动机)32,其固定在缝纫机臂部101a机架上,作为针棒12的转动驱动源;以及传递机构33、34、35,其从针转动电动机32向针棒转动台31传递转动力。
另外,在针棒转动台31上,沿Z轴方向形成引导槽36,向该引导槽36中插入从上述的针棒抱持部25沿Y轴方向延伸的止转部件(未图示),由此,针棒12与针棒转动台31一体地以上述中心线C为中心旋转。
传递机构具有:主动链轮33,其固定在针转动电动机32的输出轴上;从动链轮34,其与中心线C同心而固定在针棒转动台31的上端轴部上;以及同步带35,其挂设在上述链轮33、34上。并且,通过使针转动电动机32进行驱动调整,从而可以将针棒转动台31以及针棒12绕其中心线C调节为任意旋转角度。此时,即使针棒抱持部25与针棒12一起旋转,也可以使与凹槽25a卡合的方形档块26滑动而保持连结,在容许针棒12转动的同时,与曲柄杆24联动而上下移动。
[釜旋转台]
在图2至图4中,釜旋转台130利用其上部和下部,支撑在形成缝纫机架101的一部分的支撑架105的下方支撑部105A和上方支撑部105B上,可以经由轴承134、135以中心线C为中心旋转。
釜旋转台130具有沿X-Y平面的上表面,使配置在上述上方支撑部105B上并在该上表面上搭载支撑釜机构800的搭载板131、配置在上述上方支撑部105B和下方支撑部105A之间并安装在搭载板131的下表面上的上部框架132、以及安装在上部框架132下部的下部框架133一体地构成。
[差动传递机构]
差动传递机构400具有下述功能,即,从釜驱动电动机401向釜机构800的釜801施加旋转力的功能;从釜旋转电动机402向釜旋转台130施加转动力的功能;以及对该釜801的通过转动而产生的绕釜轴811的相位变化进行校正的功能。
差动传递机构400具有:作为动力源的旋转动力部410,其支撑在上述下方支撑部105A上,使釜轴811以及开启部件驱动轴821旋转;旋转动作部420,其支撑在上述上方支撑部105B上,使釜旋转台130转动,使釜801绕中心线C旋转;差动机构部430,其支撑在上部框架132上,对通过转动而使釜801产生的绕釜轴811的相位变化进行校正;作为转动联动机构的转动联动部440,其利用从旋转动力部410输入的转动力,使釜旋转台130和后述的支撑框431向相同方向转动,并且使釜旋转台130以支撑框431的二倍的转动量转动。
旋转动力部410具有:釜驱动电动机401,其作为釜轴811以及开启部件驱动轴821的旋转驱动源;驱动轴411,其输入来自釜驱动电动机401的扭矩;主动链轮413,其固定在釜驱动电动机401的输出轴401A上;从动链轮414,其固定在驱动轴411的下端部;同步带415,其挂设在上述两个链轮413、414上;从动轴412,其从驱动轴411经由差动机构部430传递扭矩,并向釜机构800输出;输出侧链轮416,其固定在从动轴412的上端部;以及同步带417,其挂设在该输出侧链轮416和釜机构800的输入侧链轮822之间。此外,对于主动链轮413,示出了直接设置在输出轴401A上的例子,但也可以设置在与输出轴401A连结并具有与驱动轴411平行轴线的旋转轴上。
釜驱动电动机401由脉冲电动机构成,以输出轴401A朝向下方的状态固定在支撑架105上。
驱动轴411和从动轴412可旋转地支撑在后述的差动机构部430的支撑框431上,驱动轴411、从动轴412均配置在中心线C的延长线上。驱动轴411和从动轴412构成釜旋转轴。
另外,驱动轴411经由主动链轮413以及同步带415从釜驱动电动机401输入扭矩而旋转。
另外,经由差动机构部430与驱动轴411联动地旋转的从动轴412,经由输出侧链轮416、输入侧链轮822、同步带417直接向开启部件驱动轴821输出扭矩,间接向釜轴811输出扭矩。其中,输出侧链轮416、输入侧链轮822、同步带417构成将开启部件驱动轴和釜旋转轴连结的动力传递部(连结机构)450。
[釜机构]
如图2~图4、图6~图8所示,具有上述水平釜801的釜机构800搭载在釜旋转台130的搭载板131的上表面上。
该釜机构800具有:釜基座804,其固定在搭载板131上表面;釜轴811,其支撑在釜基座804上,可以以Z轴方向轴线为中心旋转;以及止转部件805(图6),其设置在釜基座804上,形成比嵌合部803a的宽度略宽的间隙,以可与嵌合部803a卡合的方式相对,容许内釜803的微量旋转。釜轴811的上端支撑水平釜801。具体地说,水平釜801的外釜802固定在釜轴811的上端。
另外,釜机构800具有:开启部件806,其以与针棒12的上下移动相同的周期,与内釜803抵接,在止转部件805和内釜803的嵌合部803a之间,形成用于将上线拔出的间隙;开启部件机构820,其具有开启部件驱动轴821,该开启部件驱动轴821输入旋转力,以使开启部件806进行周期性的抵接动作;扭矩传递机构810,其将来自开启部件驱动轴821的扭矩向釜轴811传递;切刀机构830,其搭载在釜基座804上,在进行动作时切断下线;以及供油机构的供油泵840,其向釜基座804的内部供给润滑油。
外釜802与釜轴811一体地以针上下移动的二倍的速度旋转,以设置在外釜802上的尖端每旋转2周进行一次的比例,从缝针11捕捉上线。
外釜802安装在内釜803的外周,在与内釜803滑动接触的同时,绕垂直的中心线进行固定方向的连续全周旋转。
另一方面,为了不使内釜803与外釜802一起产生旋转,而在内釜803外周上部具有向上方凸出的嵌合部803a,该凸部803a与接近设置在该凸部803a的旋转方向两侧的止转部件805嵌合。此外,作为嵌合部803a,并不限于如本例所示的凸出的凸部,例如也可以采用凹状,并使止转部件805形成为凸状而进行嵌合。
开启部件机构820具有:开启部件806,其以与针棒12的上下移动相同的周期,与内釜803抵接,在止转部件805和内釜的凸部803a之间形成用于将上线拔出的间隙;开启部件驱动轴821,其将釜基座804上下贯穿,在与Z轴方向平行的状态下可旋转地被支撑;输入侧链轮822,其固定安装在开启部件驱动轴821的下端部;偏心轴823,其在开启部件驱动轴821的上端部,设置在从该开启部件驱动轴821的旋转中心线偏心的位置上;曲柄杆824,其一端部与偏心轴823连结;转动腕825,其对开启部件806进行保持,并且与曲柄杆824的另一端部连结。
输入侧链轮822如上述所示,从差动传递机构400的输出侧链轮416经由同步带417输入扭矩。该输入侧链轮822与输出侧链轮416相比直径较小,以与针棒12的上下移动相同的旋转速度使输入侧链轮822进行旋转的方式,将旋转增速并输入扭矩。
另外,在输入侧链轮822的附近同时设置有未图示的张力辊。釜基座804通过经由长孔进行螺钉固定,从而固定安装在釜旋转台130的搭载板131的上表面上,通过松开螺钉,从而可以进行位置调节,进行釜801的位置调节。通过该釜801的位置调节,从而使张力辊持续地按压同步带417,向同步带施加张力,以使得挂设在输入侧链轮822和输出侧链轮416之间的同步带417不松弛。
转动腕825以可绕Z轴转动的方式支撑在釜基座804的上部,该转动腕825的一端部与曲柄杆824的另一端部连结。曲柄杆824如上述所示,其一端部与偏心轴823连结,被施加旋转运动,因此,在其另一端部,可以使转动腕825以与开启部件驱动轴821的旋转相同的周期转动。
因此,固定安装在转动腕825上的开启部件806也使其前端部与转动腕825一起进行往复转动。开启部件806通过其转动动作,而与从内釜803的外周上部向其半径方向外侧延伸的卡止凸起803b接触,可以在外釜802旋转时,使内釜803的嵌合部803a和止转部件805紧密接触的部位分离,从而使上线通过。
扭矩传递机构810具有:作为釜旋转轴的釜轴811,其固定安装在外釜802的底面中心;主动齿轮812,其固定安装在开启部件驱动轴821的中间;以及从动齿轮813,固定安装在釜轴811上。
主动齿轮812和从动齿轮813的齿数比率为2:1。即,扭矩传递机构810将开启部件驱动轴821的旋转速度增速至二倍,将开启部件驱动轴821的旋转向釜轴811传递。即,釜801的外釜802与缝针的上下移动的次数相对应,以二倍的速度旋转。
此外,在该扭矩传递机构810中采用了齿轮机构,但也可以使用能够进行扭矩传递的其他种类的传递机构,例如传动带机构。在此情况下,优选使釜驱动电动机401以反向旋转的方式驱动,或取代同步带417而使用齿轮机构进行输出侧链轮416和输入侧链轮822之间的扭矩传递。
旋转动作部420具有:釜旋转电动机402,其具有与上述从动轴412平行的输出轴,成为釜801的旋转驱动源;主动链轮421,其固定在上述釜旋转电动机402的输出轴上;作为从动部件的从动链轮422,其固定安装在釜旋转台130上;以及同步带423,其挂设在上述链轮421、422上。釜旋转电动机402由脉冲电动机构成,固定支撑在上方支撑部105B上。
利用上述结构,从釜旋转电动机402经由各链轮421、422以及同步带423向釜旋转台130输入扭矩,在釜旋转台130的搭载板131的上表面,向设置在从上述中心线C偏心的位置上的釜801,施加绕中心线C旋转的旋转动作。
差动机构部430具有:支撑框431,其在使驱动轴411的上端部和从动轴412的下端部相对的状态下,可旋转地对它们进行支撑;第一锥齿轮432,其固定安装在驱动轴411的上端部;第二锥齿轮433,其固定安装在从动轴412的下端部;以及传递体434,其具有传递锥齿轮435,该传递锥齿轮435与彼此相对的第一和第二锥齿轮432、433这两者啮合。
支撑框431支撑在该釜旋转台130上,可以绕中心线C转动。即,该支撑框431和釜旋转台130可以分别绕中心线C转动。
在支撑框431的下部中心,以同心状对驱动轴411经由轴承进行轴支撑,在上部的中心,以同心状对从动轴412经由轴承进行轴支撑。
另外,支撑框431的上下方向中间部成为大致四边形的框状构造,在该框状部中,可旋转地支撑传递体434。
传递体434由下述部分构成:轴部436,其设置在通过驱动轴411和从动轴412的相对端部之间并与中心线C正交的水平线上,经由轴承可旋转地支撑在支撑框431上;以及传递锥齿轮435,其固定安装在该轴部436上。
传递锥齿轮435与第一和第二锥齿轮432、433这两者啮合,以使驱动轴411和从动轴412进行彼此反向的旋转的方式进行传递。
利用上述构造,差动机构部430构成差动齿轮机构。
在图5中,第一锥齿轮432和第二锥齿轮433的齿数相等,传动速度比为1:1。
例如,在从驱动轴411向从动轴412传递旋转时,如果支撑框431以驱动轴411以及从动轴412为中心转动角度α,则传递锥齿轮435产生与第一锥齿轮432的角度α的齿数相对应的旋转,由此,第二锥齿轮433与角度α相对应而旋转。并且,由于支撑框431转动角度α,所以第二锥齿轮433产生与传递锥齿轮435的旋转量和支撑框431的转动量的合计、即角度2α相对应的旋转。即,通过支撑框431的一定方向的转动,从而从动轴412相对于驱动轴411沿支撑框431的转动方向产生与二倍的转动角度相对应的角度差。
转动联动部(转动联动机构)440在釜旋转台130转动时,与其联动而使支撑框431向相同方向以规定的比率转动。
该转动联动部440具有:固定齿轮441,其以无法旋转的状态固定在支撑架105上;支撑轴442,其可转动地支撑在釜旋转台130上;大齿轮443(第1齿轮),其固定在支撑轴442上,与固定齿轮441啮合;小齿轮444(第2齿轮),其固定在支撑轴442上,与从动齿轮445啮合;以及从动齿轮445,其固定安装在支撑框431上,与该支撑框431一起绕中心线C进行转动。
固定齿轮441采用以中心线C为中心的配置,是正齿轮,大齿轮443在釜旋转台130转动时,与固定齿轮441啮合而旋转,同时围绕该固定齿轮441的周围而移动。即,在该转动联动部440中构成行星齿轮机构,其中,固定齿轮441成为恒星齿轮,大齿轮443成为行星齿轮。
在这里,固定齿轮441和大齿轮443的齿数相同,传动比设定为1:1。另外,小齿轮444和从动齿轮445的齿数为1:2,与小齿轮444的旋转相对应,向从动齿轮445沿反方向传递一半的旋转。
如果使釜旋转台130向固定方向进行转动,则上述大齿轮443通过与釜旋转台130一起以中心线C为中心进行围绕移动,从而产生与釜旋转台130的转动角度相等的角度变化,另外,通过与固定齿轮441之间的啮合,从而相对于釜旋转台130绕支撑轴442产生与釜旋转台130的转动角度相等的角度变化,因此,合计在与釜旋转台130相同的方向上产生二倍的角度变化。
另一方面,如果使釜旋转台130向固定方向进行转动,则小齿轮444通过与釜旋转台130一起以中心线C为中心进行围绕移动,从而产生与釜旋转台130的转动角度相等的角度变化,另外,与大齿轮443联动而相对于釜旋转台130绕支撑轴442产生与釜旋转台130的转动角度相等的角度变化,因此,小齿轮444也在与釜旋转台130相同的方向上产生二倍的角度变化。
与此相对,如果小齿轮444随着釜旋转台130的转动而进行围绕移动,则从动齿轮445在与釜旋转台130相同的方向上产生与其转动角度相等的角度变化。但是,由于大齿轮443伴随着因与固定齿轮441啮合而产生的旋转,使小齿轮444绕支撑轴442旋转,所以在与釜旋转台130相反的反方向上,与传动比相对应而产生釜旋转台130的转动角度一半的旋转。其结果,对于从动齿轮445,合计在与釜旋转台130相同的方向上产生釜旋转台130的转动角度一半的旋转。
即,如果使釜旋转台130进行转动,则利用该转动联动部440,相对于支撑框431,在与釜旋转台130相同的方向上联动地进行釜旋转台130的转动角度一半的转动动作。
差动传递机构400为上述的结构,如果通过釜驱动电动机401的驱动,对驱动轴411输入沿固定方向且固定旋转速度的旋转,则经由差动机构部430,沿反方向以相同的旋转速度向从动轴412传递旋转。
另外,如果通过釜旋转电动机402对釜旋转台130输入沿固定方向且固定转动角度的转动,则利用转动联动部440,由支撑框431沿与釜旋转台130相同的方向,以釜旋转台130的一半的转动角度传递转动动作。
如果支撑框431以釜旋转台130的一半的转动角度进行转动,则利用差动机构部430,使从动轴412沿与支撑框431相同的方向,产生驱动轴411的转动角度的二倍的旋转角度变化。
即,可以相对于驱动轴411,沿与釜旋转台130相同的方向,向从动轴412施加与釜旋转台130的转动角度相同的旋转角度变化。因此,在釜旋转台130转动时,从动轴412相对于釜旋转台130不产生角度变化。
因此,在釜旋转台130上,在釜机构800的釜801被旋转驱动的状态下,即使进行釜旋转台130的转动,也向从动轴412施加与釜机构800的转动相同的角度变化,因此,成为下述构造,即,即使在相对于进行转动动作的釜旋转台130上的釜机构800而不进行转动动作的位置上,设置釜驱动电动机401,也在釜旋转台130转动时,不使向釜旋转台130上的釜机构800输入的旋转动作产生相位差。
通过具体确定的简单例子,对上述转动联动部440的动作以及转动角度进行说明。
如果釜旋转台130向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度,则固定在支撑轴442上的大齿轮443和小齿轮444,与釜旋转台130一起以中心线C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度。另外,利用固定齿轮441,使大齿轮443和小齿轮444绕支撑轴442向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度。
另外,如果小齿轮444与釜旋转台130一起以中心线C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度,则与小齿轮444啮合的从动齿轮445以中心线C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度。
另外,如果小齿轮444绕支撑轴442向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度,则由于小齿轮444和从动齿轮445的齿数为1:2,而使从动齿轮445以中心线C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
其结果,使从动齿轮445向逆时针方向产生90度的旋转,该旋转是通过将向逆时针方向的180度旋转和向顺时针方向的90度旋转进行合计而得到的。
从动齿轮445固定在支撑框431上,支撑框431也向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如果支撑框431向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则第二锥齿轮433向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度,该旋转是传递锥齿轮435的旋转量(自身的顺时针方向的90度)和支撑框431的旋转量(逆时针方向的90度)合计。由于第二锥齿轮433固定在从动轴412上,所以从动轴412也向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度。
如图2所示,在固定于从动轴412上的输出侧链轮416和釜机构800的输入侧链轮822上,挂设同步带417。
但是,如果釜旋转台130向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度,则从动轴412也向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度。因此,伴随着釜旋转台130的旋转,不使输入侧链轮822产生旋转,所以在釜机构800中不产生相位差。
[供油机构]
在图9(A)及图9(B)中,供油机构设置有:未图示的油箱,其设置在釜基座804上,储存润滑油;以及柱塞泵型的供油泵840。供油泵840由下述部件构成:旋转部841,其形成在开启部件驱动轴821的中间位置;作为油供给空间的泵室844,其由釜基座804内周和旋转部841的切口部841a形成;油封845、846,其安装在泵室844的上部和下部;润滑油的导入口843,其与泵室844连通;润滑油的排出口842,其与泵室844连通;以及柱塞847,其与旋转部841的外周抵接,进行往复运动。
旋转部841的切口部841a是将一侧切开为椭圆状而形成的。另外,导入口843经由油管与油箱连接。另外,排出口842经由油管与釜轴811及釜轨道面连接。
如果从上方观察,则开启部件驱动轴821向逆时针方向旋转,使导入口843产生负压,利用该负压产生吸引力,从油箱内吸引润滑油。对于被吸引至泵室内的润滑油,通过开启部件驱动轴821的旋转和柱塞847的作用,向釜轴及釜轨道面加压输送(供给)润滑油。
此外,在该供油机构中,作为供油泵840而例示出了柱塞泵,但也可以采用能够使用旋转驱动源的其他形式的泵。
[切刀机构]
切刀机构830具有:切刀基座832,其对固定切刀831进行固定保持;可动切刀833,其通过与固定切刀831的协同动作,将与缝针11相连的上线以及从线轴拉出的下线中的至少一个切断;切刀保持腕834,其对可动切刀833进行保持;切刀支撑轴835,其可以使切刀保持腕834绕Z轴进行转动;切刀驱动凸轮(切线凸轮)836,其向切刀保持腕834施加转动动力;以及连结部件,其将上述切线凸轮和上述切刀支撑轴连结。上述连结部件具有:切刀驱动腕837,其设置在切刀支撑轴835的下端部,从切刀驱动凸轮836输入转动动力;以及滚轮837a,其可旋转地轴支撑在切刀驱动腕837的端部,与切刀驱动凸轮836的外周抵接。并且,在切刀机构830中具有:切刀驱动用的气缸838,其对从切刀驱动凸轮836向切刀驱动腕837的动力输入的连接和切断进行切换;以及传递腕839,其对气缸838的切换动作进行传递。
切刀支撑轴835与釜轴811平行地配置,可旋转地支撑在釜基座804上,在其上端固定切刀保持腕834的基端部。在切刀保持腕834的前端部固定可动切刀833,通过切刀支撑轴835的往复旋转,使可动切刀833在釜801的上方且被缝制物的下方往复动作,可动切刀833在捕捉到该上线以及下线后,与固定切刀831协同动作,将捕捉到的上线以及下线进行切断。
在切刀支撑轴835的下端固定切刀驱动腕837,使支撑在切刀驱动腕837的端部上的滚轮837a,与由外周凸轮构成的切刀驱动凸轮836的外周抵接。通过切刀驱动凸轮836的旋转,与切刀驱动凸轮836的外周形状相对应而输入转动动作。此外,作为切刀驱动凸轮(切线凸轮)836,示出了由外周凸轮构成的例子,但也可以采用槽凸轮。
切刀驱动凸轮836固定在开启部件驱动轴821的下部,与开启部件驱动轴821一起进行旋转。并且,其外周的一部分形成为相距旋转中心的距离较大,从该部位经由滚轮837a向切刀驱动腕837施加转动动作。
如上述所示,切刀机构830从开启部件驱动轴821得到切线动作的动力。
在上述釜基座804上固定切刀驱动用的气缸838,气缸838的输出杆(未图示)经由传递腕839与切刀支撑轴835连结。由于开启部件驱动轴821在缝制中连续地向固定方向进行旋转,所以切刀驱动凸轮836也相同地进行连续旋转。因此,在切刀机构830中,在缝制中对气缸838进行控制,经由传递腕839使滚轮837a退避至不与切刀驱动凸轮836接触的位置,在缝制结束时等的执行切线时,使气缸838动作,使滚轮837a与切刀驱动凸轮836抵接。
[缝纫机的控制系统:控制装置]
图10是表示缝纫机100的控制系统的框图。缝纫机100具有作为动作控制单元的控制装置110,其用于对上述的各部分、各部件的动作进行控制。并且,控制装置110具有:ROM 112,其存储用于进行缝制中的动作控制的程序;RAM 113,其成为运算处理的作业区域;作为存储单元的非易失性的数据存储器114,其存储缝制数据;以及CPU 111,其执行ROM 112内的程序。
另外,CPU 111经由未图示的接口与缝纫机电动机驱动电路21a、X轴电动机驱动电路102e、Y轴电动机驱动电路102f、驱动电动机驱动电路401a、釜旋转电动机驱动电路402a、针转动电动机驱动电路32a连接,经由它们而进一步与缝纫机电动机21、X轴电动机102c、Y轴电动机102d、釜驱动电动机401、釜旋转电动机402、针转动电动机32分别连接,对各电动机21、102c、102d、401、402、32的驱动进行控制。
另外,缝纫机电动机21具有未图示的编码器,将其检测角度向CPU 111输出。
另外,设置在上述各电动机102c、102d、401、402、32上的未图示的原点检索单元与CPU 111连接,根据其输出,CPU 111可以识别各电动机的原点位置。
另外,CPU 111经由接口与驱动电路838b连接,经由该驱动电路838b进行电磁阀838a的控制,该驱动电路838b对使釜机构800的切刀驱动用气缸838动作的电磁阀838a的开闭进行切换。
在数据存储器114所存储的缝制数据中,按顺序存储有用于缝制规定的缝制图案的、针对每一针的X轴电动机102c以及Y轴电动机102d的动作量,CPU 111在缝制时,针对每一针,进行使X轴电动机102c以及Y轴电动机102d驱动的动作控制。
另外,控制装置110在缝制时对缝纫机电动机21和釜驱动电动机401实施同步控制,以使针棒12的上下移动周期和釜801的旋转周期一致。因此,在缝纫机电动机21和釜驱动电动机401上,同时设置分别省略了图示的编码器。
另外,CPU 111与基于上述缝制数据的缝制控制的执行相伴,执行加绕线迹避免控制。如图11所示,在X-Y平面上,将从针棒的中心线C的位置朝向釜801的旋转中心线的位置的基准线P(参照图2)的方向作为基准(0°)的情况下,产生加绕线迹的缝制方向成为斜线的区域H。即,如图所示,如果相对于从针棒中心线C的位置朝向釜801的方向形成θ1至θ2的角度范围内进行运针,则产生加绕线迹。由于上述加绕线迹的产生方向随着釜的种类及其他各条件的不同而变化,所以也可以针对每台缝纫机确定在进行试缝等后得到的角度θ1、θ2的数值。这些θ1、θ2的值预先登录在数据存储器114内。
另外,在CPU 111中,在缝制时读取缝制数据中的针对每一针的X轴电动机102c以及Y轴电动机102d的动作量后,根据该各动作量对下一次运针的缝制方向进行计算,对以当前的釜801的位置为基准计算出的缝制方向是否处于θ1至θ2的角度范围内进行判定。并且,在范围内时,在进行落针之前,直至从θ1至θ2的角度范围脱离的角度为止,使针转动电动机32以及釜旋转电动机402同步地驱动,从而使针棒12以及釜基座804绕中心线C转动。另外,在缝制方向处于θ1至θ2的角度范围外的情况下,维持当前的针棒12以及釜基座804的转动位置。
通过对缝制数据中的全部针实施上述加绕线迹避免控制,从而可以在缝制图案整体中避免加绕线迹的产生。
即,该控制装置110作为缝制控制单元起作用。
基于图12,具体地说明加绕线迹避免控制。
首先,在缝制时,CPU 111从缝制数据中读入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的移动量、以及读入所存储的以当前的釜801的中心线C为中心的角度(步骤S1)。
然后,计算缝制方向相对于将中心线C的位置和釜801的中心位置连结而成的基准线P的角度θ0(步骤S3)。
然后,CPU 111对计算出的缝制方向的角度θ0是否处于θ1至θ2的角度范围内进行判定(步骤S5)。
并且,在角度范围外的情况下,直接结束处理,进行落针,在角度范围内时,判定应该使釜801向正反哪个方向转动(步骤S7)。
即,对θ1-θ0的绝对值是否小于θ2-θ0的绝对值进行判定,在θ1-θ0的绝对值较小的情况下,以该值与成为余量的角度α相加所得到的角度,使釜801以及针棒12向正向进行转动(步骤S9)。
另外,在θ2-θ0的绝对值较小的情况下,以该值与成为余量的角度α相加的角度,使釜801以及针棒12向反方向进行转动(步骤S11)。
此外,优选成为余量的角度α可以任意设定,其设定值存储在数据存储器114内。此外,该α也是绝对值。
另外,CPU 111为了下一次加绕线迹角度区域判定,而存储进行转动后的釜801绕中心线转动的角度。
然后,结束加绕线迹避免控制。此外,上述控制是在每针的落针前实施的。
由此,通过与针棒12的旋转相对应而使釜801旋转,从而使得釜801的尖端相对于缝针11的穿线孔的位置关系成为始终形成理想线迹的状态。
此外,在上述控制中,可以在进行釜旋转电动机402的原点检索后,通过逐次存储控制动作量而始终掌握釜801绕中心线C转动的角度,但也可以在釜旋转台130或者针棒转动台31上设置角度传感器,通过它的检测而取得釜801的角度。
[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利用以上的结构,在缝纫机100中,控制装置110在利用布料移动机构102使被缝制物进行移动之前,该被缝制物的移动方向包含在预先确定的加绕线迹的产生范围中的情况下,以使移动方向脱离该范围的方式,对釜旋转电动机402进行驱动,使釜基座804以及针棒12绕中心线C转动,由此,可以有效地避免加绕线迹的产生,通过在缝制的整个过程中实现理想线迹,从而可以大幅提高缝制品质。
另外,由于利用差动传递机构400,使得即使釜基座804绕中心线C转动,也维持釜801相对于缝针11的相位固定,所以可以使釜801的尖端在适当的定时从缝针11捕捉上线,可以进行稳定的缝制。
另外,由于利用差动传递机构400,不必在釜基座804上搭载成为釜801的旋转驱动源的釜驱动电动机401,可以防止在釜基座804转动时釜801上产生的相位差,所以可以实现釜旋转台130的轻量化,作为釜旋转电动机402,可以使用输出小的小型电动机,并且,釜旋转台130的支撑构造等也可以小型化。
另外,可以降低釜旋转台130的惯性力矩,可以减少釜的转动动作的误差,可以实现精密的动作控制以及高速的釜801的转动动作。因此,也可以实现缝制的高速化。
另外,作为差动传递机构的其他例子,也可以不使用转动联动部440,而在釜旋转台130和支撑框431上分别安装外径为1:2的从动链轮,将上述从动链轮同心配置,并且,通过从釜旋转电动机402分别经由同步带进行旋转驱动,从而使釜旋转台130和支撑框431向相同方向以2:1的旋转角度进行联动旋转。
但是,在上述结构的情况下存在下述可能性,即,与釜旋转台130对应的同步带和与支撑框431对应的同步带,由于各自的延伸而产生误差,由此,在釜基座804转动时,使釜801产生相位差,无法使尖端在适当的定时捕捉上线。
与此相对,在缝纫机100中,由于在釜旋转台130和支撑框431之间设置转动联动部440,所以如果从釜旋转电动机402向釜旋转台130或者支撑框431中的某一个施加旋转,则可以向另一个也施加转动。因此,可以抑制如利用2个同步带向釜旋转台130和支撑框431分别施加转动的情况那样,由于2根同步带所产生的延伸长度不同而导致的釜801的相位偏移。
另外,在缝纫机100的情况下,也存在转动联动部440在釜旋转台130和支撑框431之间产生偏移的可能性,但由于釜旋转台130和支撑框431以同心状接近配置,所以可以充分地减少转动联动部440的偏移。特别地,通过使转动联动部440由齿轮机构构成,从而可以避免由同步带的延伸引起的偏移,可以使釜801的尖端在更适当的定时捕捉上线。因此,可以在釜转动时减少跳针等的发生,可以进行高缝制品质的缝制。
此外,上述针棒转动机构30的针转动电动机32和差动传递机构400的釜旋转电动机402,也可以由1个电动机实现共用化。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将釜旋转电动机402的动力,经由由配置在缝纫机架101内的轴、齿轮机构、传动带机构或者它们的组合构成的公知的动力传递机构,向可上下移动地保持针棒12的针棒转动台31连结(传递),使其以上述中心线C为中心旋转。另外,相反地,也可以构成为,将针转动电动机32的动力,利用公知的动力传递机构向差动传递机构400的釜旋转台130侧传递。具体地说,也可以构成为,在缝纫机架101上,设置从缝纫机臂部101a至缝纫机底座部101b的沿Z轴方向的旋转轴,利用单独的电动机(针转动电动机32或者釜旋转电动机402)向该旋转轴施加转动动力,并且,在该旋转轴上安装主动链轮33、421,也可以从该旋转轴经由传动带机构或齿轮机构向主动链轮33、421连结(传递)转动动作。
如上述所示,在采用针转动电动机32和釜旋转电动机402共用1个电动机的结构的情况下,可以减少电动机的个数,实现缝纫机的生产性的提高。另外,不需要各电动机32、402的同步控制,可以使控制电路等的结构更简单。
另外,在上述缝纫机100中,不从差动传递机构400向釜机构800的釜轴811直接传递旋转,而是向开启部件驱动轴821进行扭矩输入,从开启部件驱动轴821经由扭矩传递机构810,将开启部件驱动轴821的旋转速度增速至二倍,并向釜轴811传递旋转。
由于上述开启部件驱动轴821是用于使开启部件806周期性转动的轴,所以只要以与针棒12的上下移动相同的周期进行旋转即可,以釜轴811的旋转速度一半的速度进行旋转。因此,与釜驱动电动机401向釜轴811输入扭矩的情况相比,只要以一半的速度进行旋转即可,可以使用输出小的小型电动机。
另外,构成为,向以釜轴811的一半的速度进行旋转的开启部件驱动轴821输入扭矩,从该开启部件驱动轴821向釜机构800的各结构、即供油机构的供油泵840、切刀机构830、釜801施加扭矩。在此情况下,与构成为向釜轴811输入扭矩,从釜轴811向供油泵840、切刀机构830、开启部件机构820的各结构施加扭矩的情况相比,减少以与釜801相同的速度(针棒12的二倍速度)进行旋转动作的部件,因此,可以减少用于使釜机构800整体进行动作的动力,从这一点出发,也可以使用输出小的小型电动机作为釜驱动电动机401。
另外,由于构成为从开启部件驱动轴821向釜机构800的供油泵840、切刀机构830、釜801施加扭矩,所以可以集中动力,实现必要的驱动源的个数及向各部分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部件的减少。
[第一实施方式的各部分的变更例]
也可以使缝纫机电动机21和差动传递机构400的釜驱动电动机401共用1个电动机。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将釜驱动电动机401的动力,经由由配置在缝纫机架101内的轴、齿轮机构、传动带机构或者它们的组合构成的公知的动力传递机构,向用于使针棒上下移动的上轴22连结(传递),进行针棒12的上下移动。另外,相反地,也可以构成为,将缝纫机电动机21的动力,利用公知的动力传递机构向差动传递机构400的驱动轴411侧连结(传递)。
具体地说,也可以构成为,在缝纫机架101上,设置从缝纫机臂部101a至缝纫机底座部101b的沿Z轴方向的旋转轴,将该旋转轴和上轴22利用锥齿轮机构以可进行动力传递的方式连结,利用传动带机构或齿轮机构,将驱动轴411与该旋转轴以可进行动力传递的方式连结,省略釜驱动电动机401。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从釜驱动电动机401向上述的旋转轴施加旋转力,对上轴22进行旋转驱动,省略缝纫机电动机21。
如上述所示,在构成为使缝纫机电动机21和釜驱动电动机401共用1个电动机的结构的情况下,可以减少电动机的个数,实现缝纫机的生产性的提高。
另外,不需要各电动机的同步控制,可以使控制电路等的结构更简单。
另外,即使在使缝纫机电动机21和釜驱动电动机401共用1个电动机的情况下,由于具有转动联动部440,所以例如在缝纫机的停止状态下,在进行维护等时使釜801的釜旋转台130转动的情况下,不向针棒12传递上下移动,可以防止缝针11和其他物体之间的接触等。在构成为从缝纫机电动机21经由齿轮机构等向驱动轴411输入扭矩,并且向开启部件驱动轴821施加扭矩的情况下,与如向釜轴施加扭矩的情况这种以上轴的二倍速度进行扭矩施加的情况不同,只要以与上轴相等的速度进行扭矩施加即可,因此,可以减少齿轮等传递部件的磨损等,可以实现耐久性的提高。
此外,将上述电动机共用的变更例,基本上也适用于以下所示的其他实施方式或者其他变形例。
[第二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缝纫机中,搭载了具有旋转动作部420A、差动机构部430A以及转动联动部440A的差动传递机构400A,其中,旋转动作部420A、差动机构部430A以及转动联动部440A采用了与上述的缝纫机100的旋转动作部420、差动机构部430以及转动联动部440不同的构造。
在以下的说明中,仅对差动传递机构400A与差动传递机构400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对于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图13及图14中,旋转动作部420A与上述的旋转动作部420不同,不是向釜旋转台130施加转动力,而是成为向支撑框431A施加转动力的构造。即,旋转动作部420A,从釜旋转电动机402向安装在支撑框431A的上部的作为从动部件的从动链轮422A施加转动力。
差动机构部430A具有:支撑框431A,其由支撑架105支撑,可以绕中心线C转动,并且,在使驱动轴411的上端部和从动轴412的下端部相对的状态下,可旋转地对它们进行支撑;第一正齿轮432A,其固定安装在驱动轴411的上端部;第二正齿轮433A,其固定安装在从动轴412的下端部;以及传递体434A,其具有与彼此相对的第一和第二正齿轮432A、433A分别啮合的正齿轮435A、437A。
传递体434A具有在沿Z轴方向的状态下可旋转地支撑于支撑框431A上的轴部436A,在该轴部436A上,2个正齿轮435A、437A沿上下固定安装,并可以同时旋转。
第一正齿轮432A和与其啮合的正齿轮435A的齿数比为3:1,将来自第一正齿轮432A的旋转向正齿轮435A沿反方向以三倍速度传递。
第二正齿轮433A和与其啮合的正齿轮437A的齿数比为1:1,将来自正齿轮437A的旋转向第二正齿轮433A沿反方向以相等速度传递。
在上述结构中,例如,如果在使驱动轴411停止的状态下,使支撑框431A向规定方向转动,则在2个正齿轮435A、437A上,沿与支撑框431A相同的方向,以支撑框431A的四倍的角度产生转动。其结果,沿与支撑框431A相反的反方向,以支撑框431A的二倍的角度,向第二正齿轮433A传递转动。利用上述构造,差动机构部430A构成所谓差动齿轮机构。
对上述第二正齿轮433A的角度变化进行详细说明。
在第二正齿轮433A上,沿与支撑框431A相同的方向产生与支撑框431A的旋转角度相等的角度变化。在此基础上,在第二正齿轮433A上,以正齿轮437A绕轴部436A转动的3倍速度,沿第二正齿轮433A的与支撑框431A相反方向,产生3倍速度的角度变化。在这2种角度变化叠加后,沿与支撑框431A相反方向,以支撑框431A的二倍的角度,向第二正齿轮433A传递转动。
因此,在使釜旋转台130转动的情况下,为了使从驱动轴411向从动轴412传递的旋转不产生相位变化,只要使支撑框431A沿与釜旋转台130相反方向,以釜旋转台130的一半的角度转动即可。
基于上述的前提,转动联动部440A具有使支撑框431A沿与釜旋转台130相反方向以釜旋转台130的一半的角度转动的功能。换言之,如果转动联动部440A从釜旋转电动机402向支撑框431A施加转动,则沿与支撑框431A相反方向,以二倍的转动角度使釜旋转台130联动转动。
即,转动联动部440A具有:3个行星齿轮441A,其以可旋转的状态支撑在支撑架105上;外齿的从动齿轮443A,其以同心状固定安装在釜旋转台130上;以及内齿的主动齿轮445A,其以同心状固定安装在支撑框431A上。
从动齿轮443A以同心状固定在釜旋转台130的下部,与该釜旋转台130一起绕中心线C进行转动。
主动齿轮445A以同心状固定在支撑框431A的上部,与该支撑框431A一起绕中心线C进行转动。
另外,外齿的从动齿轮443A以同心状配置在内齿的主动齿轮445A的内侧,在上述齿轮443A、445A之间,以与这两者啮合的状态配置行星齿轮441A。
另外,内齿的主动齿轮445A和外齿的从动齿轮443A的齿数比率为2:1,如果从釜旋转电动机402向支撑框431A施加转动,则沿与支撑框431A相反方向,以二倍的转动角度向釜旋转台130传递转动。
由此,转动联动部440A通过与差动机构部430A的协同动作,可以在釜旋转台130转动时,从驱动轴411向从动轴412传递旋转的情况下,防止旋转的相位偏移。
此外,由于转动联动部440A的行星齿轮441A支撑在支撑架105上,所以不在作为恒星齿轮的从动齿轮443A的周围进行围绕移动,但如果从从动齿轮443A角度出发,则由于行星齿轮441A相对地在从动齿轮443A的周围进行围绕移动,所以可以说转动联动部440A在实质上构成了行星齿轮机构。
由上述结构构成的差动传递机构400A,也可以得到与差动传递机构400相同的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基于图15至图24,对作为第三实施方式而示出的双针缝纫机进行说明。
在以下的说明中,仅对双针缝纫机中与缝纫机100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对于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双针缝纫机中具有:沿左右排列的2根针棒12B、12B;以及2个釜机构800A、800B,它们与支撑在2根针棒12B、12B上的2根针11、11对应。
在双针缝纫机中,在沿以针棒为中心的任意缝制方向输送被缝制物的情况下,使针棒转动,并维持与缝制方向对应的2根针的排列方向不变,以使得无论对于哪个方向,均可以维持线迹的间隔不变,并与此相对应而进行2个釜的旋转动作。
此外,在上述作为单针缝纫机的缝纫机100中,构成为使针棒旋转并使釜旋转,以避免加绕线迹的产生,但在双针缝纫机中,以维持2根线迹的间隔不变为目的,需要使针棒以及釜绕规定的中心线C转动或者旋转。
在上述的缝纫机100中,将通过缝针11的铅垂线作为针棒12B以及釜801的转动的中心线C,但在该双针缝纫机中,通过2根排列的缝针11、11的正中间的铅垂线,成为2根针棒12B以及2个釜801的旋转运动的中心线C。
在图15及图16中,上述双针缝纫机主要具有:2根针棒12B、12B,它们的下端部分别保持缝针11,沿Z轴方向进行上下移动;针上下移动机构20B,其将缝纫机电动机21作为驱动源,使缝针上下移动;针棒转动机构30B,其经由可上下移动地支撑2根针棒12B、12B的针棒转动台31B,使2根针棒12B、12B绕沿Z轴方向的中心线C转动;闩锁机构50B,其对2根针棒12B、12B进行保持,对针上下移动机构20B的上下移动动作进行传递;止动器机构90B,其对将闩锁机构50B的保持状态解除后的针棒12B进行保持;动作部件16B,其对闩锁机构50B的对各针棒12B、12B的保持状态和解除状态进行切换;位置切换机构60B,其进行动作部件16B的位置切换;釜机构800B,其具有将通过各缝针11、11的上线与下线缠绕的2个釜801、801;差动传递机构400B,其从釜驱动电动机401向釜801、801传递动力;作为移动机构的布料移动机构102,其保持布料,沿X-Y平面任意进行移动定位;缝纫机架101;以及控制装置110B(参照图22),其对各结构进行控制。
如上述所示,在双针缝纫机中,用于将2根针棒12B、12B内的任意的针棒12B以不落针的方式选择性地保持在上方的闩锁机构50B和止动器机构90B是必须的,并且,需要用于切换闩锁机构50B和止动器机构90B的对针棒12B、12B的保持状态和解除状态的位置切换机构60B等。另外,需要用于使2个釜801进行旋转及转动的结构这一点,是与上述的缝纫机100的主要不同点。
[针上下移动机构]
如图15及图16所示,针上下移动机构20B具有:上轴22;缝纫机电动机21;针棒曲柄23;曲柄杆24;针棒抱持部25B,其经由闩锁机构50B与针棒12B、12B连结;以及环状部件26B,其以可绕Z轴转动的方式对针棒抱持部25B进行保持。
支撑针棒12B、12B的针棒转动台31B,由缝纫机架101以可绕Z轴转动的方式支撑,需要在容许从曲柄杆24向针棒12B、12B传递绕Z轴的转动的同时,传递上下移动动作。
因此,针棒抱持部25B形成为大致环状,向其中央开口部中插入针棒12B、12B、闩锁机构50B以及针棒转动台31B,并且在其内侧,抱持与保持针棒12B、12B的闩锁机构50B的两侧连结的沿Y轴方向的2根支撑轴251B、251B。利用该支撑轴251B、251B,针棒抱持部25B可以经由闩锁机构50B与针棒12B、12B成为一体,进行上下移动。
另外,在针棒抱持部25B的外周面上,沿整个圆周形成凹槽252B,该凹槽252B与环状部件26B嵌合,针棒12B可以沿该凹槽252B滑动。该环状部件26B为半圆状。环状部件26B的直径方向的一端部与曲柄杆24的下端部连结,可以绕Y轴转动,在另一端部上,可绕Y轴转动地安装矩形的方形档块261B。另外,在曲柄杆24的下端部中的环状部件26B的相反侧,也可绕Y轴转动地安装方形档块241B。并且,上述方形档块241B、261B与形成在缝纫机架101内的沿Z轴方向的未图示的引导槽嵌合,在环状部件26B以及针棒抱持部25B维持水平朝向的状态下,对上下移动动作进行引导。此外,环状部件26B在俯视观察时为半圆状,但也可以形成为跨越整个圆周的环状。
利用该构造,将曲柄杆24的下端部的上下移动动作,经由环状部件26B、针棒抱持部25B、闩锁机构50B向2根针棒12B、12B传递,并且,可以容许针棒转动台31B的绕Z轴的转动动作。
[针棒转动台]
针棒转动台31B如图15及图16所示,其上部311B和下部312B形成为块状,并且,将该上部和下部利用沿Z轴方向的2个侧壁部313B、314B连结。
另外,上部311B和下部312B,均沿Z轴方向贯穿形成使2根针棒12B、12B插入的贯穿孔,并且,它们由缝纫机架101可转动地支撑。并且,该针棒转动台31B的转动中心线C与Z轴方向平行,另外,从上方观察,设计为通过2根针棒12B、12B的大致中间。
另外,在侧壁部313B上,形成沿Z轴方向的长孔315B,使将上述的针棒抱持部25B和闩锁机构50B连结的一个支撑轴251B插入。
[闩锁机构]
如图17所示,上述的针棒12B形成沿Z轴方向的槽部121B,在该槽部121B的下部,形成用于使闩锁机构50B保持针棒12B的卡合孔122B,在槽部121B的上部,形成用于使止动器机构90B保持针棒12B的卡合孔123B。另外,在槽部121B的内部可摆动地设置摆动板124B,其用于将止动器机构90B的针棒保持状态切换为闩锁机构50B的针棒保持状态。
闩锁机构50B具有:保持体51B,其沿Z轴方向形成使2根针棒12B、12B插入的2个插入孔;2个闩锁部件52B,其向从保持体51B的正面贯穿至各插入孔的圆形支撑孔中插入;2个从动连杆53B,其使各闩锁部件52B分别单独地进退移动;2个按压弹簧54B,其经由各从动连杆53B向各闩锁部件52B分别施加前进方向的移动力;2个卡止爪55B,其在使各闩锁部件52B后退的状态(退避位置)下,分别进行卡止;2个按压弹簧56B,其将各卡止爪55B向进行卡止的方向分别按压;以及解除销57B,其可以从外部输入用于解除各卡止爪55B的卡止的操作。
保持体51B的2个插入孔沿X轴方向形成,以可沿X轴方向滑动的方式支撑大致圆柱状的闩锁部件52B。
该闩锁部件52B的后端部与从动连杆53B连结,从动连杆53B利用按压弹簧54B将闩锁部件52B向针棒12B侧按压。闩锁部件52B的前端部形成为可以向针棒12B的卡合孔122B中插入的形状,按压弹簧54B的按压力维持闩锁部件52B和针棒12B的卡合孔122B之间的卡合状态,成为闩锁机构50B对针棒12B进行保持的保持力。
另外,如果从动连杆53B的上端部向下方按压,则可以使闩锁部件52B后退,可以将闩锁机构50B的对针棒12B的保持状态解除。
另外,在上述闩锁部件52B后退时,由按压弹簧56B持续地向上方按压的卡止爪55B,将闩锁部件52B的前端部卡止,对该闩锁部件52B的前进移动进行限制。此外,2个卡止爪55B均可以通过由解除销57B向下方按压而解除闩锁部件52B的卡止状态。
从动连杆53B的上端部,在针棒12B的上下移动中到达针棒上止点时,可以通过与可沿Y轴方向滑动地支撑在针棒转动台31B的上部311B上的、图15所示的动作部件16B的凸起161B(在图17中示出)碰撞而进行按压。即,动作部件16B可以利用能够进行3个位置的位置切换的螺线管61B,实现向Y轴方向的移动,进行下述控制,即,向与解除一个针棒12B的保持状态的从动连杆53B碰撞的位置P1、与解除另一个针棒12B的保持状态的从动连杆53B碰撞的位置P3、与解除销57B碰撞的位置P2进行位置切换。动作部件16B通过在针棒转动台31B上进行位置切换动作,从而将闩锁机构50B对各针棒的保持状态解除。
由此,可以分别进行闩锁机构50B的对2根针棒12B、12B的保持和解除。
[止动器机构]
止动器机构90B具有:2个止动器部件91B,其在针棒转动台31B的上部311B,向从该针棒转动台31的正面贯穿至针棒12B的插入孔的2个圆形的插入孔中插入;2个按压弹簧92B,其将各止动器部件91B分别单独向针棒12B侧按压;以及罩体93B,其在后方支撑各按压弹簧92B,并且覆盖止动器部件91B的插入孔而进行闭塞。
各止动器部件91B的插入孔均沿X轴方向形成,可沿X轴方向滑动地支撑大致圆柱状的止动器部件91B。
止动器部件91B的前端部形成为可向针棒12B的卡合孔123B中插入的形状,按压弹簧92B的按压力维持止动器部件91B和针棒12B的卡合孔123B之间的卡合状态,成为止动器机构90B的对针棒12B进行保持的保持力。
但是,止动器部件91B的按压弹簧92B,与闩锁部件52B的按压弹簧54B相比,将按压力设定得充分小,只要不在闩锁部件52B的解除状态下,则由闩锁部件52B按压摆动板124B,不利用止动器机构90B进行针棒12B的保持。即,在止动器机构90B中,仅对从动连杆53B与动作部件16B的凸起161B碰撞而由闩锁机构50B解除保持的针棒12B进行保持。
[针棒转动机构]
针棒转动机构30B如图15及图16所示,具有:上述的针棒转动台31B;针转动电动机32;主动链轮33;从动链轮34,其固定安装在针棒转动台31B的上端部上;以及同步带35。另外,如果针转动电动机32进行驱动,则可以通过主动链轮33、同步带35以及从动链轮34使针棒转动台31B绕其转动中心线C转动。
[位置切换机构]
在图18中,位置切换机构60B是用于向利用固定安装在缝纫机架101内部的作为致动器的螺线管61B进行转动的、针棒转动台31B上搭载的动作部件16B,传递施加位置切换动作的机构。
该位置切换机构60B具有:螺线管61B,其可以在3个位置停止;齿条部件62B,其安装在螺线管61B的柱塞上;以及针棒侧差动传递机构63B,其从螺线管61B通过齿条部件62B向动作部件16B传递位置切换动作。
螺线管61B可以以在3个位置上选择性地停止的方式进行控制,各停止位置与上述的动作部件16B的切换位置P1~P3对应。
齿条部件62B可以利用螺线管61B而沿Y轴方向进退移动,沿该进退移动方向形成齿条齿。
针棒侧差动传递机构(差动传递机构)63B具有:作为输入部件的输入齿轮631B,其从作为致动器的螺线管61B经由齿条部件62B输入转动动作;作为输出部件的输出齿轮632B,其通过转动动作而向动作部件16B施加位置切换动作;传递体64B,其在输入齿轮631B和输出齿轮632B之间将旋转力反转而进行传递;以及转动支撑体65B(在图16中示出),其对传递体64B进行支撑,使传递体64B绕针棒转动台31B的转动中心线C进行围绕移动。
另外,上述输入齿轮631B、输出齿轮632B以及转动支撑体65B,均由形成在针棒转动台31B的上端部的轴状部316B支撑,可以绕转动中心线C转动。此外,输入齿轮631B具有上侧的第1齿轮部631Ba和下侧的第2齿轮部631Bb,各齿轮部631Ba、631Bb的齿形不同,但作为一体而形成。第1齿轮部631Ba与齿条部件62B啮合,在第2齿轮部631Bb(输入链轮)上挂设后述的传动带644B。
输入齿轮631B位于上述的从动链轮34B的下侧,形成在其外周面上的上侧的第1齿轮部631Ba与上述的齿条部件62B啮合。此外,该输入齿轮631B可以与针棒转动台31B分离而进行转动。
图16所示的转动支撑体65B具有:支撑板651B,其可绕Z轴旋转地支撑传递体64B;以及链轮652B(在图18中省略图示),其固定在支撑板651B的上表面,并且通过上述的针转动电动机32B输入转动。
支撑板651B为圆形,位于输入齿轮631B的下侧,可旋转地支撑在针棒转动台31B的轴状部316B上。
另外,上述的传递体64B具有:沿Z轴方向的旋转轴641B;小链轮642B,其固定在旋转轴641B的上端部;以及联动齿轮643B,其固定在旋转轴641B的下端部。
支撑板651B可旋转地支撑传递体64B的旋转轴641B,并且,在其上表面侧配置小链轮642B,在其下表面侧配置联动齿轮643B。并且,在支撑板651B的上表面侧,在小链轮642B和输入齿轮631B的第2齿轮部631Bb上挂设传动带644B,小链轮642B和输入齿轮631B向相同的旋转方向进行联动旋转。并且,如果小链轮642B进行旋转,则由旋转轴641B连结的联动齿轮643B也向相同方向以相同的角度量进行旋转。
在链轮652B的中央部具有开口部,松散插入有输入齿轮631B。
另外,链轮652B利用未图示的螺钉固定在支撑板651B的上表面。此外,上述的小链轮642B配置在支撑板651B的上表面上形成的凹部的内侧,在链轮652B的下侧利用传动带644B与输入齿轮631B的第2齿轮部631Bb连结。
另外,该链轮652B利用同步带653B与设置在针棒转动机构30B的针转动电动机32上的主动链轮333连结。
即,针转动电动机32B在其驱动时,使从动链轮34B和链轮652B同时转动,其中,从动链轮34B使针棒转动台31B转动,链轮652B使转动支撑体65B转动。此外,以转动支撑体65B从针转动电动机32B输入的旋转角度量成为针棒转动台31B所输入的旋转角度量的正好1/2的方式,设定从动链轮34B和链轮652B的有效直径。另外,它们的转动方向设定为相同的方向。即,针转动电动机32B在向针棒转动台31B输入转动动作时,将向针棒转动台31B输入的转动角度的一半的转动角度,向转动支撑体65B输入。
如上述所示,通过从针转动电动机32向链轮652B施加转动,从而可以使支撑板651B所支撑的传递体64B绕转动中心线C进行围绕移动。
输出齿轮632B位于支撑板651B的下侧,与传递体64B的联动齿轮643B啮合。另外,设计为,输入齿轮631B和小链轮642B的有效直径的比率、以及输出齿轮632B和联动齿轮643B的有效直径的比率一致。
由此,在不使转动支撑体65B旋转的状态下,如果向输入齿轮631B输入规定角度的旋转,则输出齿轮632B向反向旋转方向以相同的角度进行旋转。
另外,如图18所示,上述的动作部件16B在其上部单面上形成齿条齿,与输出齿轮632B啮合。另外,动作部件16B支撑在针棒转动台31B的上部311B的槽部311Ba上,可以沿输出齿轮632B的外切圆的切线方向滑动。
螺线管61B可以在3个位置使齿条部件62B停止,在使齿条部件62B停止于各位置时,必须使动作部件16B的凸起部161B停止在上述的P1~P3的各位置。
另一方面,动作部件16B搭载在缝制时进行转动动作的针棒转动台31B上,但用于进行该动作部件16B的位置切换的作为驱动源的螺线管61B,固定在缝纫机架101上。因此,如果进行针棒转动台31B的转动动作,则与齿条部件62B啮合的输入齿轮631B无法与针棒转动台31一起转动,其结果,在针棒转动台31B和输入齿轮631B之间相对地进行转动动作。
对于针棒侧差动传递机构63B,即使由于针棒转动台31B的转动动作而在该针棒转动台31B和输入齿轮631B之间产生相对的转动角度差,也可以将动作部件16B相对于针棒转动台31B的位置维持不变。
下面,基于图19(A)~图19(C),对针棒转动台31B的转动动作时的针棒侧差动传递机构63B的动作状态进行说明。
在这里,例示出了在螺线管61B停止的状态下使针棒转动台31B向顺时针方向进行180°转动的情况。
首先,如图19(A)所示,如果针棒转动台31B由针转动电动机32B向顺时针方向施加180°转动,则通过链轮652B向转动支撑体65B沿相同方向施加90°转动。由此,小链轮642B向顺时针方向进行90°的围绕移动。此时,由于小链轮642B和停止状态的输入齿轮631B利用传动带644B连结,所以小链轮642B自身向逆时针方向进行(输入齿轮631B的直径/小链轮的直径)×90°的旋转。
由此,如图19(B)所示,联动齿轮643B进行与小链轮642B相同的围绕移动和旋转。其结果,与联动齿轮643B啮合的输出齿轮632B被施加与联动齿轮643B的围绕移动对应的顺时针方向的旋转(=90°)、和利用联动齿轮643B的旋转而进行的顺时针方向的旋转(=90°),输出齿轮632B向顺时针方向进行180°的转动。
即,在以针棒转动台31B为基准的情况下,输入齿轮631B成为相对于针棒转动台31B相对地向逆时针方向转动180°的状态,但输出齿轮632B成为相对于针棒转动台31B不产生转动的状态。
其结果,如图19(C)所示,由于也不产生输出齿轮632B和动作部件16B之间的相对角度变化,所以在针棒转动台31B上,动作部件16B不进行移动,该凸起部161B可以维持固定位置。
此外,即使在针棒转动台31B的转动动作中螺线管61B动作,使输入齿轮631B转动的情况下,由于可以说与上述相同,所以可以与螺线管61B的动作位置相对应,将动作部件16B的凸起部161B定位在适当的位置。
[釜机构]
如图20及图21所示,配置一对釜机构800A、800B。两个釜机构800A、800B,在其中一个相对于另一个旋转180度的状态下隔着中心线C(旋转中心)而对称配置。即,分别支撑在一对釜基座804、804上的水平釜801、801,在彼此旋转180度的状态下隔着中心线C(旋转中心)而对称配置。
釜机构800A、800B载置安装在釜旋转台130的搭载板131的上表面,是由釜801、釜基座804、止转部件805、开启部件806、扭矩传递机构810、开启部件机构820、切刀机构830、供油机构的供油泵840(在图20、图21中省略图示)构成的单元构造,该单元构造与前面的第一实施方式所说明的釜机构800相同。
各水平釜801、801向相同方向进行旋转,以可以从2根缝针11、11分别捕捉上线的间隔配置。
[差动传递机构]
差动传递机构400B成为动力传递部450B的结构,即,可以由旋转动力部410B向2个输入侧链轮822分别输入扭矩,这2个输入侧链轮822用于向2个水平釜801、801分别传递旋转的扭矩,除此之外的结构即旋转动作部420、差动机构部430以及转动联动部440,为与差动传递机构400相同的结构。即,各个釜机构800A、800B分别具有连结开启部件806的开启部件驱动轴821以及支撑水平釜801的釜轴(未图示)。
因此,在这里,仅对旋转动力部410B的动力传递部450B进行说明。
动力传递部450B具有:同步带417B,其在两个面上形成齿,在其内表面上形成的齿,与可旋转地支撑在搭载板131上的2个输入侧链轮822啮合,并且,其外表面上形成的齿与输出侧链轮416啮合;以及张力辊418B,其向该同步带417B施加张力。
如果输出侧链轮416进行旋转,则该双面齿的同步带417B以使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式向各输入侧链轮822、822以及开启部件驱动轴821、821传递等速旋转。因此,需要以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旋转动力部410的釜驱动电动机401反向旋转而使釜驱动电动机401驱动。
此外,也可以取代该同步带417B而利用齿轮连结。因此,将同步带417B或者取代同步带的齿轮作为连结体。
[缝纫机的缝制动作]
图22所示的缝纫机的控制装置110B作为执行根据缝制图案形成双针线迹的缝制控制的缝制控制单元起作用,进行针棒12B、12B的切换的螺线管61B经由未图示的接口以及驱动电路61Ba与CPU111B连接这一点,与上述的缝纫机100的控制系统不同。
基于图24的流程图,对根据图23的缝制图案形成双针线迹的缝制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作为前提,缝纫机的控制装置110B在其数据存储器114B中保存有表示一个缝针11的缝制图案的位置坐标的数据,根据该位置坐标数据,计算用于使一个缝针11向每针的落针位置落针的X轴电动机102c以及Y轴电动机102d的驱动动作量(步骤S21)。
另外,根据每针的X轴电动机102c以及Y轴电动机102d的驱动动作量数据,求出每针的缝制前进方向,对针棒12B、12B以及釜801、801的旋转角度进行运算,以使针棒12B、12B以及釜801、801沿与前进方向正交的方向排列(步骤S23)。
然后,使缝纫机电动机21驱动,开始缝制,针对每一针,使X轴电动机102c以及Y轴电动机102d驱动,沿规定的缝制方向进行缝制,并且,针对每一针,对各针转动电动机32以及釜旋转电动机402进行控制,以使针棒12B、12B以及釜801、801以预定的朝向排列(步骤S25)。
另外,在当前的缝制位置为缝制图案的已确定的顶点A1~A4中的某一个的情况下(步骤S27),对螺线管61B的位置进行控制,以将闩锁机构50B对进行内侧的缝制的针棒12B的保持解除(步骤S29)。
由此,仅成为外侧的针棒12B进行缝制(步骤S31)。即,在中途,使各针转动电动机32以及釜旋转电动机402驱动,进行90°旋转,利用单针形成角部的线迹,然后,对螺线管61B的位置进行控制,以再次利用闩锁机构50B对解除了保持的针棒12B进行保持(步骤S33)。
然后,对是否达到缝制图案中的最终针进行判定(步骤S35),在进行缝制并达到最终针的情况下,使所有电动机的驱动停止,结束缝制。另外,在尚未达到最终针的情况下,返回步骤S5,继续进行缝制。
[第三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上述缝纫机中,差动传递机构400B与上述的差动传递机构400相同地起作用,由此,在2根针棒12B、12B转动时,使釜801、801同步地转动,并且,不必在釜基座804上搭载成为釜801的旋转驱动源的釜驱动电动机401,可以防止在釜基座804转动时各釜801产生的相位差,因此,可以实现釜旋转台130的轻量化,作为釜旋转电动机402,可以使用输出小的小型电动机,并且,还可以使釜旋转台130的支撑构造等小型化。
另外,可以降低釜旋转台130的惯性力矩,可以减少釜的转动动作的误差,可以实现精密的动作控制以及高速的釜801的转动动作。因此,可以实现形成2根线迹的缝制的高速化、高精度化。
另外,在上述双针缝纫机中,如上述所示,从螺线管61B向动作部件16B传递位置切换动作的针棒侧差动传递机构63B,对在输入齿轮631B和输出齿轮632B之间使旋转力反转并传递的传递体64B进行支撑的转动支撑体65B,在针棒转动台31B转动时,以该针棒转动台31B的一半的角度进行转动,因此,与齿条部件62B啮合的输入齿轮631B不与针棒转动台31一起进行转动,即使在彼此间产生转动角度差的情况下,也可以在输出齿轮632B侧,利用传递体64B向与针棒转动台31B相同方向,以相同的转动角度转动。因此,搭载在针棒转动台31B上的动作部件16B,不会由于针棒转动台31B的转动而产生位置偏移。
因此,即使不在针棒转动台31B上搭载螺线管61B以及针转动电动机32,也可以将动作部件16B保持在正确的位置上,可以正确地执行针棒12B的保持和解除。
并且,由此,可以减轻针棒转动台31B的旋转重量,不必使进行旋转动作的针转动电动机32大型化,就可以进行高速动作,可以实现缝制的高速化。可以减轻针棒转动台31B的旋转重量,可以降低针棒转动台31B的惯性力矩,可以实现高精度的缝制。
另外,由于不必在针棒转动台31B上搭载螺线管,所以不需要用于向该螺线管进行电源供给的集流环等特殊部件,可以实现缝纫机制造成本的降低以及缝纫机的小型化。
[第四实施方式]
基于图25,对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缝纫机进行说明。
在以下的说明中,仅对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与缝纫机100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对于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是所谓单针缝纫机。另外,缝纫机的动力传递机构400C与上述的差动传递机构400不同,不具有包含支撑框431的差动机构部430和转动联动部440,将釜驱动电动机401直接搭载在釜旋转台130上。即,该传递机构400C不具有差动机构,仅是动力传递机构。
对于上述釜驱动电动机401,其输出轴配置在中心线C上,并且在朝向上方的状态下固定保持在釜旋转台130上。
另一方面,动力传递机构400C的旋转动力部410C由下述部件构成:从动轴412C,其在釜旋转台130上,可旋转地支撑在成为中心线C上的位置上;输出侧链轮416,其固定安装在该从动轴412C上;以及同步带417,其挂设在该输出侧链轮416和釜机构800的输入侧链轮822之间,旋转动力部410C的从动轴412C和釜驱动电动机401的输出轴由联轴器419C连结。
另外,动力传递机构400C具有与差动传递机构400相同的旋转动作部420,使釜旋转台130与釜驱动电动机401一起绕中心线C转动。
在上述转动时,由于釜驱动电动机401绕其输出轴进行转动,所以在釜驱动电动机401的旋转驱动时,不产生从输出侧链轮416向釜机构800的输入侧链轮822传递的旋转的相位变化。因此,在釜801转动时,不产生相位偏移,可以稳定地进行上线的捕捉。
另外,由于构成为,在釜旋转台130的中心线C上配置釜驱动电动机401,向搭载板131上的釜机构800输入扭矩,所以在釜机构800转动时,不使釜801产生相位偏移,因此,可以不需要差动机构部430,可以实现部件个数的减少、构造的简单化。
另一方面,由于在釜旋转台130上搭载釜驱动电动机401,所以可能使釜旋转台130整体的重量增加,但在该动力传递机构400C中,由于釜驱动电动机401的输出轴位于釜旋转台130的转动的中心线C上,并且该输出轴沿中心线C配置,所以与使电动机朝向横向的情况及以从中心线偏移的方式配置的情况相比,可以将釜旋转台130的惯性力矩降低到最小限度,减少釜旋转电动机402的必要输出,可以实现电动机的小型化。
另外,通过降低惯性力矩,从而可以实现转动动作的高速化、高精度化。
此外,在釜旋转台130上搭载釜驱动电动机401的情况下,必须将釜驱动电动机401的配线向釜旋转台130的外部拉出,为了不发生配线的扭转等,必须对釜旋转台130的转动角度的范围设置限制。在此情况下,通过设为小于或等于大约360°的范围,从而可以避免大幅度扭转的发生,但如果可以在该范围内转动,则向哪个方向都可以进行缝制,可以实现多样的缝制。
[集流环搭载例]
也可以在动力传递机构400C中如图26所示搭载集流环106C。
集流环106C在内部具有滑动接点,维持进行旋转运动的对象物和非旋转的外部之间的电气连接。通过将搭载在釜旋转台130上的釜驱动电动机401,经由该集流环106C与外部电源连接,从而可以使釜旋转台130的转动范围没有限制。
此外,在该图26的例子中,将旋转动作部420的从动链轮422安装在釜旋转台130的下部,从釜旋转台130的下部施加转动力,但也可以与图25的例子相同地,将从动链轮422安装在釜旋转台130的上部。
[第五实施方式]
基于图27,对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缝纫机进行说明。
在以下的说明中,仅对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与实施方式二~四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对于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是双针缝纫机,将上述釜机构800A、800B搭载在釜基座130上。
另外,动力传递机构400D与动力传递机构400C相同地,不具有包含支撑框431的差动机构部430和转动联动部440,将釜驱动电动机401直接搭载在釜旋转台130上。另外,釜驱动电动机401的输出轴在釜基座130上位于中心线C上这一点,也是相同的。
另外,该动力传递机构400D的旋转动力部410D具有与上述的差动传递机构400B相同的双面齿的同步带417B,由此,向釜机构800B的2个釜801施加扭矩。
另外,由于在釜旋转台130上搭载釜驱动电动机401,所以在各釜801、801转动时,各自不产生相位偏移,可以稳定地进行上线的捕捉。
另外,由此,可以不需要差动机构部430,可以实现部件个数的减少、构造的简单化。
另外,由于在釜旋转台130的中心线C上配置釜驱动电动机401,所以可以使惯性力矩降低到最小限度,实现釜旋转电动机402的小型化,并且可以实现转动动作的高速化、高精度化。
此外,由于在釜旋转台130上搭载釜驱动电动机401,所以与差动传递机构400C相同地,需要将釜旋转台130的转动角度的范围限制为小于或等于大约360°的范围,但为了实现更宽的转动范围,也可以将集流环106C(参照图26)搭载在釜旋转台130的下侧。
[第六实施方式]
基于图28,对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缝纫机进行说明。
在以下的说明中,仅对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缝纫机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对于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该缝纫机是不进行针棒12以及水平釜801的绕C轴的转动动作的缝纫机。因此,针棒12不具有针棒转动机构30,从缝纫机电动机21通过针上下移动机构20仅施加上下移动。
另外,由于水平釜801也不进行转动,所以不具有差动传递机构400、釜旋转台130、搭载板131。
另外,在该缝纫机的釜机构800中,釜保持部804利用螺栓紧固直接固定安装在支撑架105的上表面。
另外,在支撑架105中的釜机构800的正下方位置,固定安装使输出轴沿Z轴方向、并朝向上方的釜驱动电动机401,在贯穿支撑架105的状态下,该釜驱动电动机401的输出轴经由联轴器401a与开启部件驱动轴821直接连结。即,该釜驱动电动机401与缝纫机电动机21等速且同步地进行驱动控制。
除此之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没有提及的缝纫机的结构与上述缝纫机100相同。
但是,也可以取代第五实施方式的缝纫机中的、可以使被缝制物任意移动的移动机构102,而搭载可以利用进给齿仅沿固定方向进行被缝制物的进给的公知的进给机构。
另外,并不限于一根缝针,也可以构成为,搭载2根缝针,将釜机构800B固定安装在支撑架105的上表面,将釜驱动电动机401与开启部件驱动轴821直接连结。
在第六实施方式的缝纫机的情况下,无法得到由水平釜801以及针棒12的转动带来的效果,但对于其他方面,可以得到与缝纫机100相同的效果。
例如,即使在第六实施方式的缝纫机的情况下,釜驱动电动机401也向开启部件驱动轴821直接输入扭矩,因此,与向釜轴811输入扭矩的情况相比,只要以一半的速度进行旋转即可,可以使用输出较小的小型电动机。另外,由于将釜驱动电动机401的输出轴与开启部件驱动轴821直接连结,所以可以实现部件减少、传递损耗及部件消耗减少等。
另外,如上述所示,即使在不进行针棒12以及水平釜801的绕C轴转动的结构的缝纫机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缝纫机电动机21和釜驱动电动机401的共用化。即,也可以构成为,将釜驱动电动机401的动力,利用由配置在缝纫机架101内的轴、齿轮机构、传动带机构或者它们的组合构成的公知的动力传递机构向上轴22传递,进行针棒12的上下移动。另外,相反地,也可以构成为,将缝纫机电动机21的动力,利用由配置在缝纫机底座101b内的轴、齿轮机构、传动带机构或者它们的组合构成的公知的动力传递机构,向开启部件驱动轴821传递,使水平釜801旋转。
例如,在构成为从缝纫机电动机21经由齿轮机构等向开启部件驱动轴821施加扭矩的情况下,与如向釜轴施加的情况那样以上轴的二倍速度进行扭矩施加的情况不同,只要以与上轴相等的速度进行扭矩施加即可,因此,可以减少齿轮等传递部件的磨损等,实现耐久性的提高。
根据上述的第1至第6实施方式,缝纫机具有:针棒12,其对缝针进行保持,进行上下移动;缝纫机电动机21,其成为针棒的上下移动的驱动源;釜机构800,其具有水平釜801,该水平釜801由外釜802和内釜803构成,该外釜802支撑在沿铅垂上下方向的釜轴811上,并且向固定方向进行旋转,该内釜803收容线轴;以及驱动单元(例如,釜驱动电动机401、下轴),其成为水平釜的旋转驱动源。釜机构800具有:釜基座804,其可旋转地支撑釜轴811;止转部件805,其与设置在内釜803上的嵌合部803a嵌合,对内釜的旋转进行限制;开启部件806,其以与针棒12的上下移动相同的周期,与内釜抵接,在止转部件和内釜的嵌合部之间,形成用于使上线拔出的间隙;以及开启部件驱动轴821,其输入旋转力,以使开启部件进行周期性的抵接动作。驱动单元向开启部件驱动轴821输入与针棒的上下移动相同周期的旋转。传递机构810将开启部件驱动轴的旋转速度增速至二倍速度,将开启部件驱动轴的旋转向釜轴传递,使水平釜的外釜旋转。
作为该驱动单元,考虑下述各种方案,即,驱动电动机;下轴和传递其驱动的齿轮的组合;驱动电动机、带轮和同步带的组合等。
根据该结构,在作为水平釜的驱动单元而使用下轴和齿轮的情况下,从下轴向开启部件驱动轴进行的扭矩输入以相等速度进行,因此,提高齿轮的耐久性。
另外,如果作为水平釜的驱动单元而使用驱动电动机,则驱动电动机与向釜轴输入扭矩的情况相比,只要以一半的速度进行旋转即可,可以使用输出较小的小型电动机。
另外,由于构成为,向以釜轴的一半的速度进行旋转的开启部件驱动轴输入扭矩,从该开启部件驱动轴向釜机构的各结构施加扭矩,所以可以减少用于使釜机构整体动作的动力,从这一点出发,也可以作为驱动电动机而使用输出较小的更小型的电动机。
另外,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驱动单元由釜驱动电动机401构成,并具有:针棒转动机构(30、30B),其使针棒绕与该针棒平行的规定的中心线C转动;针转动电动机(32、32B),其成为针棒的转动动作的驱动源;釜旋转台130,其对水平釜进行搭载,支撑在缝纫机架105上,可绕与上述针棒相同的中心线C转动;以及釜旋转电动机402,其成为釜旋转台的转动动作的驱动源。
另外,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釜驱动电动机401的输出轴配置为,与平行于针棒的规定的中心线C一致,并且,驱动电动机固定在釜旋转台130上。
根据该结构,如果将驱动电动机的输出轴配置为与针棒的规定的中心线一致,则可以减少釜旋转电动机所必要的输出扭矩,使釜旋转电动机进一步小型化。
另外,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在釜基座804上搭载用于切断下线的切刀机构830,切刀机构具有:可动切刀833,其通过转动动作而切断下线;切刀支撑轴835,其对该可动切刀进行支撑;以及凸轮836,其设置在开启部件驱动轴821上,并且向切刀支撑轴施加转动动力。
另外,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在釜基座804上搭载用于供给润滑油的供油泵800,在开启部件驱动轴上设置通过旋转动作而对润滑油进行加压输送的供油泵的旋转部841。
根据上述结构,在构成为在釜机构上搭载供油机构或者切刀机构,并使它们从开启部件驱动轴获得动力的情况下,对于驱动电动机的小型化更有利。
另外,通过构成为从开启部件驱动轴向供油机构施加扭矩、并还向切刀机构施加扭矩,从而可以集中动力,减少必要的驱动源的个数及向各部分进行动力传递的动力传递部件。
另外,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使缝纫机电动机和驱动电动机共用1个电动机。
根据该结构,在构成为使缝纫机电动机和驱动电动机共用1个电动机的情况下,可以减少电动机的个数,实现缝纫机的生产性的提高。
另外,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使针转动电动机和釜旋转电动机共用1个电动机。
根据该结构,在构成为使针转动电动机和釜旋转电动机共用1个电动机的情况下,可以减少电动机的个数,实现缝纫机的生产性的提高。
另外,可以实施各电动机的同步控制,使控制电路等的结构更简单。
另外,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缝纫机100是单针缝纫机,具有:移动机构102,其可以使被缝制物在与转动中心线垂直的平面上向任意方向移动;以及缝制控制单元(110、110B),其在利用移动机构使被缝制物进行移动之前,该被缝制物的移动方向包含在预先确定的加绕线迹的产生范围中的情况下,以使移动方向脱离该范围的方式,对上述针转动电动机(32、32B)以及上述釜旋转电动机402进行驱动。
根据该结构,在单针缝纫机中具有缝制控制单元,其在利用移动机构使被缝制物进行移动之前,该被缝制物的移动方向包含在预先确定的加绕线迹的产生范围中的情况下,以使移动方向脱离该范围的方式,对转动电动机进行驱动,因此,可以在向任意位置进行落针的缝制中,防止加绕线迹的产生。
另外,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缝纫机是双针缝纫机,具有:釜旋转传递机构,其搭载在转动台上,从输出轴向2个釜传递旋转;移动机构102,其可以使被缝制物在与位于2根缝针中间的转动中心线垂直的平面上,沿任意方向移动;以及缝制控制单元(110、110B),其在利用移动机构使被缝制物进行移动时,对针转动电动机(32、32B)以及釜旋转电动机402进行控制,以使2根缝针和上述2个釜分别在与转动中心线垂直的平面上,沿与被缝制物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排列。
根据上述结构,在双针缝纫机中,在利用移动机构使被缝制物进行移动时,可以控制为使2根缝针和2个釜分别沿与被缝制物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排列,可以平行且维持一定的间隔而形成2根线迹。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具有转动联动部440以及动作机构部430的结构的缝纫机,但本发明也可以在不具有转动联动部440以及动作机构部430的缝纫机中实施。即,也可以采用将驱动轴411和从动轴412一体化的结构,或者将开启部件驱动轴821和从动轴412一体化的结构,或者将开启部件驱动轴821和驱动轴411直接结合或者一体化的结构,或者将开启部件驱动轴821与釜驱动电动机401的输出轴401A直接连结的结构。

Claims (11)

1.一种缝纫机,其具有:
针棒,对缝针进行保持,可上下移动地设置在缝纫机臂部上;
缝纫机电动机,其成为所述针棒的上下移动的驱动源;
沿上下方向的釜轴,其可旋转地支撑在釜基座上;
水平釜,其具有固定在釜轴上端的外釜、以及可旋转地支撑在所述外釜上并收容线轴的内釜;
止转部件,其与设置在所述内釜上的嵌合部嵌合,对所述内釜的旋转进行限制;以及
开启部件,其以与所述针棒的上下移动相同的周期,与内釜抵接,在所述止转部件和所述内釜的嵌合部之间,形成用于使上线拔出的间隙,
该缝纫机的特征在于,具有:
开启部件驱动轴,其可以以与所述釜轴平行的轴线为中心旋转,使所述开启部件进行周期性的抵接动作;
驱动单元,其与所述开启部件驱动轴连结,以使所述开启部件驱动轴进行旋转动作;以及
传递机构,其将所述开启部件驱动轴的旋转速度增速至二倍,将该开启部件驱动轴的旋转向所述釜轴传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釜基座上,设置切刀机构,其将从所述线轴拉出的下线切断,
所述切刀机构具有:切刀支撑轴,其对用于切断下线的可动切刀进行支撑,使该可动切刀进行转动动作;切线凸轮,其向所述切刀支撑轴施加转动动力;以及连结部件,其将所述切线凸轮和所述切刀支撑轴连结,
所述切线凸轮设置在所述开启部件驱动轴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釜基座上设置供油泵,
所述供油泵具有通过旋转动作而对润滑油进行加压输送的旋转部,
所述旋转部设置在所述开启部件驱动轴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针棒转动机构,其使所述针棒绕与所述针棒平行的中心线转动;
釜旋转台,其搭载所述水平釜,支撑在缝纫机架上,可以绕与所述针棒的转动相同的中心线旋转;以及
釜旋转电动机,其使所述釜旋转台旋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启部件驱动轴配置在所述釜旋转台上,使所述开启部件驱动轴的旋转轴线从所述中心线向与该中心线正交的方向远离,
该缝纫机具有:
釜旋转轴,其配置为与所述中心线一致,与所述驱动单元连结,并且支撑在所述釜旋转台上;以及
连结机构,其将所述开启部件驱动轴和所述釜旋转轴连结。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单元具有釜驱动电动机,该釜驱动电动机与以和所述中心线一致的方式配置的驱动轴连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利用使所述缝纫机电动机经由动力传递机构与所述驱动轴连结的结构,或者使所述釜驱动电动机经由动力传递机构与用于驱动所述针棒的上轴连结的结构,使所述缝纫机电动机和所述釜驱动电动机共用1个电动机。
8.根据权利要求4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利用使所述釜旋转电动机经由动力传递机构与用于保持所述针棒的针棒转动台连结的结构,或者将用于使所述针棒转动台转动的针转动电动机经由动力传递机构与所述釜旋转台连结的结构,使所述针转动电动机和所述釜旋转电动机共用1个电动机。
9.根据权利要求4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缝纫机是单针缝纫机,具有:
移动机构,其可以使被缝制物在与所述中心线正交的平面上沿任意方向移动;以及
缝制控制单元,其在利用所述移动机构使被缝制物移动前,该被缝制物的移动方向包含在预先确定的加绕线迹的产生范围中的情况下,以使所述移动方向脱离该范围的方式,对所述针棒转动机构的针转动电动机以及所述釜旋转电动机进行驱动。
10.根据权利要求4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缝纫机是双针缝纫机,具有:
釜旋转传递机构,其搭载在所述釜旋转台上,从所述驱动单元向2个釜传递旋转;
移动机构,其可以使被缝制物在与位于2根缝针中间的所述中心线正交的平面上,沿任意方向移动;以及
缝制控制单元,其在利用所述移动机构使被缝制物移动时,对所述针棒转动机构的针转动电动机以及所述釜旋转电动机进行控制,以使所述2根缝针和所述2个釜分别沿与所述被缝制物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排列。
11.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缝纫机是双针缝纫机,具有:
一对所述水平釜,其隔着所述中心线而对称配置;
一对所述开启部件驱动轴,其与可作用于所述一对水平釜的一对所述开启部件分别连结;以及
动力传递部,其将所述釜驱动电动机和各开启部件驱动轴连结,
所述动力传递部具有以使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式向各自的开启部件驱动轴传递等速旋转的连结体。
CN201210575537.1A 2011-12-26 2012-12-26 缝纫机 Active CN10317394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83017 2011-12-26
JP2011283017 2011-12-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73943A true CN103173943A (zh) 2013-06-26
CN103173943B CN103173943B (zh) 2016-08-10

Family

ID=486341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575537.1A Active CN103173943B (zh) 2011-12-26 2012-12-26 缝纫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001424B2 (zh)
CN (1) CN103173943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01553A (zh) * 2017-07-04 2017-08-29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一种变厚度板材冲压件的厚度检测装置
CN108166166A (zh) * 2018-03-16 2018-06-15 宁波舒普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旋转送料装置及双工位橡筋机
CN110284273A (zh) * 2019-08-05 2019-09-27 宁波舒普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旋转模板缝纫机的底座结构
CN110695631A (zh) * 2019-12-08 2020-01-17 湖南凯斯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缝纫机机头的加工工艺
CN111088610A (zh) * 2018-10-24 2020-05-01 拓卡奔马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旋梭角度调节机构及缝纫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22813B (zh) * 2020-03-04 2021-03-21 啟翔股份有限公司 可變針距的雙針縫製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43588A (ja) * 2000-11-14 2002-05-21 Juki Corp 水平釜のオープナー駆動機構
JP2002186795A (ja) * 2000-12-20 2002-07-02 Juki Corp 水平釜のオープナー装置
CN101100793A (zh) * 2006-07-05 2008-01-09 Juki株式会社 缝纫机
JP2008212383A (ja) * 2007-03-05 2008-09-18 Brother Ind Ltd ミシン
JP2010046108A (ja) * 2008-08-19 2010-03-04 Juki Corp ミシンの水平釜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21751B2 (ja) * 1981-01-20 1985-05-2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ミシン
JPH07171284A (ja) * 1993-03-29 1995-07-11 Juki Corp ミシン
JPH09135986A (ja) * 1995-11-16 1997-05-27 Juki Corp 自動縫いミシン
JP3832883B2 (ja) * 1995-12-18 2006-10-1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給油装置
JP2001300170A (ja) * 2000-04-27 2001-10-30 Juki Corp ミシン水平釜のオープナー装置
JP2009011547A (ja) * 2007-07-04 2009-01-22 Juki Corp ミシン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43588A (ja) * 2000-11-14 2002-05-21 Juki Corp 水平釜のオープナー駆動機構
JP2002186795A (ja) * 2000-12-20 2002-07-02 Juki Corp 水平釜のオープナー装置
CN101100793A (zh) * 2006-07-05 2008-01-09 Juki株式会社 缝纫机
JP2008212383A (ja) * 2007-03-05 2008-09-18 Brother Ind Ltd ミシン
JP2010046108A (ja) * 2008-08-19 2010-03-04 Juki Corp ミシンの水平釜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01553A (zh) * 2017-07-04 2017-08-29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一种变厚度板材冲压件的厚度检测装置
CN107101553B (zh) * 2017-07-04 2019-07-30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一种变厚度板材冲压件的厚度检测装置
CN108166166A (zh) * 2018-03-16 2018-06-15 宁波舒普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旋转送料装置及双工位橡筋机
CN108166166B (zh) * 2018-03-16 2023-09-05 舒普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旋转送料装置及双工位橡筋机
CN111088610A (zh) * 2018-10-24 2020-05-01 拓卡奔马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旋梭角度调节机构及缝纫机
CN110284273A (zh) * 2019-08-05 2019-09-27 宁波舒普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旋转模板缝纫机的底座结构
CN110284273B (zh) * 2019-08-05 2024-05-28 舒普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旋转模板缝纫机的底座结构
CN110695631A (zh) * 2019-12-08 2020-01-17 湖南凯斯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缝纫机机头的加工工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150785A (ja) 2013-08-08
JP6001424B2 (ja) 2016-10-05
CN103173943B (zh) 2016-08-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73943A (zh) 缝纫机
CN103173942A (zh) 缝纫机
CN103374797A (zh) 缝纫机
CN102965853A (zh) 双针缝纫机
CN105088547B (zh) 缝纫机抬牙送料机构及缝纫机
CN103668805B (zh) 一种模板缝纫机的送布机构
CN101845718B (zh) 双针切换式花样缝纫机
CN102587050B (zh) 缝纫机
CN101550637B (zh) 纽扣供给装置
CN105113152A (zh) 缝纫机
CN105177870B (zh) 缝纫机抬牙机构
CN1861874B (zh) 纽扣搬送装置
CN103194860B (zh) 纽扣孔锁边缝纫机
CN107761258A (zh) 一种缝纫机的送布调节机构
CN101864646B (zh) 缝纫机
CN203668649U (zh) 一种模板缝纫机的送布机构
CN112981736A (zh) 一种缝纫机
CN105155141A (zh) 双电机驱动送料机构及缝纫机
CN205011990U (zh) 缝纫机
CN102260966B (zh) 两面双排绗绣一体机
CN104264363B (zh) 不同针间距织物的缝合装置
CN201627055U (zh) 一种新型缝纫机
CN205011968U (zh) 缝纫机抬牙送料机构及缝纫机
CN102877224B (zh) 缝纫机拖布装置
CN101525818B (zh) 缝纫机拖布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