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57863A - 借助感应焊接将导电带固定在太阳能电池的电流汇流排上的焊接设备 - Google Patents

借助感应焊接将导电带固定在太阳能电池的电流汇流排上的焊接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57863A
CN103157863A CN2012105487325A CN201210548732A CN103157863A CN 103157863 A CN103157863 A CN 103157863A CN 2012105487325 A CN2012105487325 A CN 2012105487325A CN 201210548732 A CN201210548732 A CN 201210548732A CN 103157863 A CN103157863 A CN 1031578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sealing wire
current path
current
sol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54873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57863B (zh
Inventor
克劳迪奥·迈斯尔
布拉德·M.·丁格尔
帕斯卡·苏特尔
皮特·莫尔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max Holding AG
Original Assignee
Komax Holding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max Holding AG filed Critical Komax Holding AG
Publication of CN1031578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578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578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5786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3/00Tools, devices, or special appurtenances for soldering, e.g. brazing, or unsoldering,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methods
    • B23K3/04Heating appliances
    • B23K3/047Heating appliances electric
    • B23K3/0475Heating appliances electric using induction effects, e.g. Kelvin or skin effec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1/00Soldering, e.g. brazing, or unsoldering
    • B23K1/002Soldering by means of induction hea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1/00Soldering, e.g. brazing, or unsoldering
    • B23K1/0008Soldering, e.g. brazing, or unsolder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rticles or work
    • B23K1/0016Brazing of electronic compon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3/00Tools, devices, or special appurtenances for soldering, e.g. brazing, or unsoldering,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methods
    • B23K3/08Auxiliary devices therefor
    • B23K3/087Soldering or brazing jigs, fixtures or clamp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42PV modules or arrays of single PV cells
    • H01L31/05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 H01L31/0504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ries or parallel connection of solar cells in a modu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18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thes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18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thes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31/1876Particular processes or apparatus for batch treatment of the devices
    • H01L31/188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utomatic interconnection of solar cells in a modul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 H05K3/30Assembling printed circuit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e.g. with resistor
    • H05K3/32Assembling printed circuit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e.g. with resistor electrically connecting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res to printed circuits
    • H05K3/34Assembling printed circuit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e.g. with resistor electrically connecting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res to printed circuits by soldering
    • H05K3/3494Heating methods for reflowing of sold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2101/00Articles made by soldering, welding or cutting
    • B23K2101/36Electric or electronic devices
    • B23K2101/40Semiconductor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printed circuits covered by H05K1/00
    • H05K2201/10Details of components or other objects attached to or integrated in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 H05K2201/10007Types of components
    • H05K2201/10143Solar cell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covered by H05K3/00
    • H05K2203/10Using electric, magnetic and electromagnetic fields; Using laser light
    • H05K2203/101Using electrical induction, e.g. for heating during solder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Dermat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onnections Effected By Soldering, Adhesion, Or Permanent Deformation (AREA)
  • Resistance Welding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焊接设备(15),用于将导电带(5)借助感应焊接沿直线焊接线(L)固定在太阳能电池(1)的直线的电流汇流排(3)上,其包括:将所述带(5)压紧在电流汇流排(3)的表面上的大量的压紧装置元件(P1-P11)和一个带有沿焊接线(L)延伸的、交流电(I)用的电流通路(21A)的感应天线(20A),其中交流电(I)沿电流通路(21A)被如下地引导,即它在焊接线(L)内和/或在焊接线(L)的周围产生交变磁场(H1-H10)。电流通路(21A)沿焊接线(L)的被相继地布置成一排的数个部段如下地延伸,即在焊接线(L)的部段中的至少一个部段内的交变磁场(H1)与在所述焊接线(L)的部段中的至少另一个部段内的交变磁场(H2)反相。

Description

借助感应焊接将导电带固定在太阳能电池的电流汇流排上的焊接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导电带固定在太阳能电池的直线的电流汇流排上的焊接设备。特别是本发明的焊接设备涉及的是一种通过感应焊接,即通过对需要相互连接的部件进行感应加热产生焊接连接的焊接设备。 
背景技术
这样的焊接设备用作在太阳能电池模块(“光电模块”)内产生电连接。一个太阳能电池模块通常包括数个太阳能电池,这些太阳能电池的目的是将入射在各个太阳能电池上的光通过光电效应转换成电能。为了这个目的,每个单独的太阳能电池通常包括一个光电层状结构,该层状结构吸收入射在太阳能电池上的至少一部分光。通过光的吸收在层状结构中首先产生载流子,这些载流子可以在层状结构中产生电流。另外在太阳能电池的正面(或上面)与太阳能电池的背面(或下面)产生一个电压。构成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单独的太阳能电池通常被并排地布置在一个平面上并且被如下地电连接,即所有的太阳能电池导电地串接,这样太阳能电池模块可以提供一个输出电压,该输出电压与由单独的太阳能电池产生的电压的总和相符。 
为了将两个太阳能电池导电地串接,通常必须在一个太阳能电池的正面与另一个太阳能电池的背面之间构成一个电连接。通常这样的电连接借助一个柔韧的导电带得以实现,其中带的一个部段分别需要被固定在一个太阳能电池的正面上以及所述带的另一个部段需要被固定在另一个太阳能电池的背面上。 
鉴于对产生这样的电连接的优化其中不同型式的太阳能电池之间的结构的不同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众所周知的“标准”-太阳能电池,这些太阳能电池被如下地配置,即它们只能对入射到太阳能电池的一个侧面(正面)上的光进行光电转换。在这样的“标准”-太阳能电池中,背面通常用由金属(在下文中“金属层”)构成的(不透光的)涂层覆面遮盖。与此相反,对于需要转换成电能的光必须是透明的正面通常设置有大量的被彼此平行布置的导线(Leiterbahn)。在这种情况下,背面上的金属层和正面上的导线用作为电接触,该电接触能够吸收太阳能电池内光电地产生的载流子。另外,太阳能电池的正面设置有数个(通常2至4个)电流汇流排,这些电流汇流排彼此平行地和直线地分别垂直于导线延伸。这些电流汇流排中的每一个都构成各个太阳能电池的正面上的各个导线之间的电连接并且具有收集由各个太阳能电池的正面上的导线所吸收的载流子的任务并能够沿各个电流汇流排输送这些载流子。为了将这样的两个“标准”-太阳能电池导电地串接,通常传统的做法是将一个太阳能电池的正面上的电流汇流排中的每一个借助一个柔韧的导电带与另一个太阳能电池的背面上的金属层相连接。 
另外,所谓的两面一样的太阳能电池或者“双面”太阳能电池是众所周知的。两面一样的太阳能电池-与“标准”-太阳能电池相比-被配置用作既将入射到太阳能电池正面的光也将入射到太阳能电池背面的光转换为电能。在这样的两面一样的太阳能电池中因此通常不仅正面而且背面都必须是透光的。出于这个原因两面一样的太阳能电池的背面与“标准”-太阳能电池的背面相比是不用金属层涂覆覆面的。更确切地说,在两面一样的太阳能电池中不仅正面而且背面都设置有大量的被并排布置的导线,这些导线用作为吸收在太阳能电池内光电地产生的载流子的电接触。另外,不仅太阳能电池的正面而且背面分别设置有数个(通常为2至4个)电流汇流排,这些电流汇流排在太阳能电池的正面上或者背面上彼此平行地和直线地分别垂直于各个导线延伸并且将各个导线相互连接。为了将两个这样的两面一样的太阳能电池导电地串接,通常传统的做法是将一个太阳能电池的正面上的电流汇流排中的每一个借助一个柔韧的导电带与另一个太阳能电池的背面上的电流汇流排之一相连接。 
由EP 2 103 373A1公知了一种焊接设备,该焊接设备能够将导电带固 定在一个太阳能电池的电流汇流排上,其方法是:借助感应焊接在电流汇流排与导电带之间形成一个焊接连接,该焊接连接沿一条在下文中被称为“焊接线”的直线顺着电流汇流排的纵方向延伸。所述焊接设备包括大量的压紧装置元件,这些压紧装置元件将带压紧在该带应该被固定在其上的电流汇流排的表面上。因此为了制造一个焊接连接,带的一个纵向部段例如,可以沿焊接线被置于电流汇流排的表面上并且在制造焊接连接的过程中借助压紧装置元件被固定。为了能够制造焊接连接,电流汇流排的表面设置有焊剂,例如一种软焊料。压紧装置元件在本实例中被构造成销钉,这些销钉沿焊接线被相继地布置成一排、分别垂直于电流汇流排的表面延伸并且为了能够使压紧装置元件与带相接触可以相对焊接线运动。焊接设备此外包括一个带有沿焊接线延伸的、交流电用的电流通路的感应天线。电流通路被构造在一个由弯曲的管形成的电感回路(Induktionsschleife)内,该电感回路为U形的并且因此具有两个被彼此平行和保持距离布置的以及基本上平行于焊接线延伸的弯管。电感回路的这两个弯管被连接在(高频)交流电发电机上,其中有该发电机产生的交流电如下地穿过两个弯管流动,即在所述两个弯管之一内的交流电分别与在所述两个弯管中的另一个弯管内的交流电反相。在这种情况下,交流电在电感回路的两个弯管中被如下地引导,即它在焊接线内和/或在焊接线的周围产生一个交变磁场,该交变磁场在焊接线上在焊接线的、它存在于其中的整个区域内分别具有相同的相位。在这种情况下,交变磁场具有在电流汇流排内和/或在带内通过电磁感应产生电涡流,该电涡流能够使电流汇流排和带加热,这样焊剂首先可以被熔化以及最后可以在带与电流汇流排之间产生一个沿焊接线延伸的焊接连接。电感回路沿焊接线具有数个被相继地布置的扩大和收缩(Aufweitungen und Verengungen),其中在扩大中的每一个中(即在电感回路的两个弯管之间)安置有压紧装置元件之一。在这种情况下,电感回路-与电感回路的两个弯管的布置相应地-分别产生一个交变磁场,该交变磁场在各个扩大上具有比在收缩上大的场强度。电感回路相对压紧装置元件的这个布置应该在尽可能高效地利用加热所需能量的情况下,即在尽可能高的能源效率的情况下能够对电流汇流排或者带进行尽可能强力的加热。 
然而,在感应加热过程中,前述焊接设备的感应天线显露出被视为有问题的不同的效应。由感应天线产生的交变磁场通常存在于空间区域内,该空间区域不仅仅局限在各个电流汇流排上或者需要被固定在电流汇流排上的带上,而且还延伸到电流汇流排以外的太阳能电池的区域上。因此交变磁场虽然首先在各个电流汇流排内或者在需要被固定在电流汇流排上的带内感应产生局部的电涡流和以这种方式在电流汇流排内或者在需要被固定的带内产生电加热功率。但是所述交变磁场还感应产生流经各个电流汇流排以外的太阳能电池的区域的电流。后者使得在各个电流汇流排以外的太阳能电池的区域内也产生一个电加热功率并且因此达到这个区域的局部加热。 
后者首先在各个电流汇流排的或者需要被固定在电流汇流排上的带的加热能源效率方面基本上是不利的。另外不利的是:可能流经各个电流汇流排以外的太阳能电池的区域的-由感应天线的交变磁场感应产生的-电流对太阳能电池或者带进行空间上非均匀的加热。这种非均匀的加热导致作为位置函数(Funktion des Ortes)的太阳能电池温度或者带温度出现大的变化。由于加热不均匀,特别是电流汇流排的温度或者带温度会沿焊接线剧烈变化。这对于应该在一个大的距离上(例如在电流汇流排的整个长度上)被构造得尽可能均匀的焊接连接的制造来说是特别成问题的。由于太阳能电池的加热不均匀,例如存在电流汇流排的温度和带温度在感应加热过程中沿焊接线如下地发生变化的危险,即电流汇流排的表面上的所述焊剂在焊接线的一定的部段上不熔化或者仅仅部分地熔化,因此沿焊接线的这个部段不能产生焊接连接或者仅仅产生一个承载能力不足的焊接连接。其次,存在电流汇流排的温度和带温度在感应加热过程中沿焊接线如下地发生变化的危险,即需要被固定的带局部被过热以及被损坏。 
如果例如一个在电流汇流排的整个长度上延伸的带利用传统的感应天线在电流汇流排的整个长度上被感应加热的话,那么例如需要强调说明的是:带或者电流汇流排的温度特别是在各个电流汇流排的两个端部上可以特别强劲地升高。另外发现在两个相邻的电流汇流排之间的太阳能电池的边缘附近太阳能电池的加热强劲。在这种情况中存在带在电流汇流排的端 部上在感应焊接过程中被过热以及可能被损坏的危险。如果带借助上述感应天线被感应焊接在两面一样的太阳能电池的电流汇流排之一上的话,上述效应是特别严重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避免所述缺点和提供一种借助利用感应天线的感应焊接将导电带沿直线的焊接线固定在太阳能电池的电流汇流排上的焊接设备,其中感应天线应该被构造用于尽可能均匀地对电流汇流排和/或带进行感应加热,这样减少了电流汇流排的温度的或者带的电流汇流排的温度的空间上的变化以及避免了带的或者太阳能电池的局部过热。 
这个目的通过具有专利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焊接设备得以实现。 
这个焊接设备包括将带压紧在电流汇流排的表面上的大量的压紧装置元件,其中压紧装置元件沿焊接线被相继地布置成一排。焊接设备另外包括带有沿焊接线延伸的、交流电用的电流通路的感应天线,其中所述电流沿所述电流通路被如下地引导,即它在焊接线内和/或在焊接线的周围产生交变磁场。 
根据本发明,电流通路沿焊接线的数个被相继地布置成一排的部段如下地延伸,即在焊接线的部段中的至少一个部段内的交变磁场与在所述焊接线的部段中的至少另一个部段内的交变磁场反相。 
为了说明与现有技术的不同之处需要与此相关地再次指出:在由EP 2103373A1公知的感应天线的情况中交流电被如下地沿焊接线引导,即该交流电产生一个交变磁场,该交变磁场沿焊接线-在交变磁场存在于其中的、焊接线的整个区域内-分别具有相同相位。 
而在本发明的焊接设备的情况中(通过交流电用的电流通路的一个相应地构造)交流电沿焊接线被如下地引导,即该交流电在焊接线的不同的部段中产生交变磁场,这些交变磁场在它们的相位方面是不同的。在一个实施变型中例如可以设置两个被相继地布置成一排的焊接线的部段以及交流电用的电流通路如下地沿焊接线延伸,即交流电这些部段中的每一个内产生一个交变磁场,其中在这些部段中的一个部段内的交变磁场与在这些 部段中的另一个部段内的交变磁场反相。因此焊接线的这些部段之一内的交变磁场可以分别与焊接线的这些部段中的另一个部段内的交变磁场相反定向。与此同时在焊接线的各个部段中的交变磁场的各个场强度在场强度数值方面可以是一致的。根据另一个实施变型也可以设置;两个以上被相继地布置成一排的焊接线的部段以及交流电用的电流通路可以如下地沿焊接线延伸,即交流电在这些部段中的每一个内产生一个交变磁场,其中在每两个直接相继地布置的(邻接的)部段内的交变磁场彼此反相。因此根据这个最后所述的实施变型,在三个或者更多的被相继地布置成一排的焊接线的部段中可以如下地产生交变磁场,即在这些部段中的至少两个部段中的交变磁场彼此同相以及在这两个部段之间布置有焊接线的至少一个另外的部段,该部段内的交变磁场与焊接线的所述两个部段内的交变磁场反相,在这两个部段内的各个交变磁场彼此同相。 
由于在本发明的焊接设备的情况中在焊接线的不同的部段内的交变磁场分别彼此反相,提供了如下可能性:对借助交变磁场在太阳能电池内通过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的空间分布和/或电流强度方面进行如下干预,即感应产生的电流在带应该被焊接在其上的电流汇流排以外的太阳能电池的区域内尽可能少地产生热量。另外感应产生的电流的空间分布可以被如下地优化,即由感应产生的电流在电流汇流排以外的太阳能电池的区域内可能产生的热量在空间上尽可能均匀地分布。在这个基础之上实现如下:能够避免太阳能电池的或者需要被固定的带的局部过热。 
本发明的焊接设备的上述优点在例如,将导电带感应焊接在一个具有数个被并排布置的和通过大量的导线被彼此连接的电流汇流排的太阳能电池-如所述“标准”-太阳能电池或者两面一样的太阳能电池-上的情况中变得更加明确。出于这个原因,应该在下文中在如下情况下对本发明的焊接设备的优点进行探讨,即各个带应该被焊接在一个这样的(具有数个电流汇流排的)太阳能电池的电流汇流排中的一个上,其中这一个电流汇流排与带之间的焊接连接必须分别沿顺着这一个电流汇流排的纵方向延伸的焊接线形成。 
在其上应该焊接有带的这一个电流汇流排在下文的讨论中为了简便起 见被称为“第一”电流汇流排。 
为了使讨论简化,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实例)应该假设如下:需要被形成的焊接连接应该基本上在第一电流汇流排的整个长度上延伸。因此在下文的讨论中需要假设如下:需要被固定的带在焊接时与第一电流汇流排沿焊接线基本上在第一电流汇流排的整个长度上相接触。另外假设如下:借助感应天线产生的交变磁场存在于一个沿焊接线基本上在第一电流汇流排的整个长度上延伸的空间区域内。 
本发明以如下的考虑为基础,即在感应焊接的情况下通常不只是涡流有助于对带和第一电流汇流排的加热,这些涡流可以借助由感应天线在带内和/或在第一电流汇流排内产生的交变磁场感应产生。这些涡流由在带内的和/或在第一电流汇流排内的交变磁场借助电磁感应“在局部”感应产生以及因此沿在空间上基本上被限定在带上和/或第一电流汇流排上的线路(Bahnen)流动。 
由于第一电流汇流排通过大量的导线与(至少)一个另外的电流汇流排(在下文中被称为“第二”电流汇流排)相连接,因此在太阳能电池内在感应焊接的情况下通常构造有一个或者数个环形的封闭电流通路,这些电流通路分别沿环形的封闭线路引导电流既穿过带和/或第一电流汇流排也穿过第一电流汇流排以外的太阳能电池的区域(例如穿过第二电流汇流排的纵向部段和穿过导线,这些导线通过第一电流汇流排使带与第二电流汇流排的纵向部段的端部中的各一个相连接)。 
如特别是还将与图1和2相关联地阐述的那样-由感应天线产生的交变磁场借助电磁感应可以感应产生电流,这些电流沿前述环形的电流通路之一被引导。在这样的环形的电流通路中被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在下文中应该被称为(电磁感应产生的)“次级”交流电(名称“次级”交流电-如与图1和2相关联地被进一步阐述的那样-以与“变压器”的比照为依据,其中假设如下:感应天线的电流通路与各个被构造在太阳能电池内的环形的电流通路在它们的电磁交替作用方面彼此之间与传统的、包括“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的“变压器”相似地相互作用,其中感应天线的电流通路具有变压器的初级线圈的功能以及各个被构造在太阳能电池内的环形的电 流通路具有变压器的次级线圈的功能)。 
可以电磁感应产生的次级交流电用的电流通路例如可以如下地由数个分别被相继地(环形)布置的部段组成:这些部段之一可以由带的一个纵向部段和/或电流汇流排的一个纵向部段构成以及因此将次级交流电在电流通路的这个部段内沿带和/或第一电流汇流排引导;电流通路的另一个部段可以通过第一导线或者通过由数个导线组成的第一组构成,这些导线将带的前述纵向部段的端部之一(通过第一电流汇流排)与第二电流汇流排连接以及因此次级交流电在带的纵向部段的这一个端部与第二电流汇流排之间的电流通路的这个部段内被引导穿过各个导线;电流通路的另一个部段可以由第二电流汇流排的一个部段构成以及因此在电流通路的这个部段内沿第二电流汇流排引导次级交流电;电流通路的另一个部段可以通过第二导线或者通过由数个导线组成的第二组构成,这些导线将带的前述纵向部段的另一个端部(通过第一电流汇流排)与第二电流汇流排连接以及因此次级交流电在带的纵向部段的这另一个端部与第二电流汇流排之间的电流通路的这个部段内被引导穿过各个导线。 
按照次级电流用的前述电流通路的空间结构,感应产生的次级电流通常既在带的部段内和/或在第一电流汇流排的部段内也在第二电流汇流排的部段内和在各个导线内分别产生热量,所述电流通路在带的部段的端部之一和第二电流汇流排的部段的端部之一之间引导次级交流电。 
感应产生的次级电流可以被视为是通过本发明得以解决的问题的主要原因。其中在这些次级电流上有问题的是:加热功率的主要部分产生在第一电流汇流排以外或者在应该被焊接在第一电流汇流排上的带以外。感应产生次级电流因此导致第二电流汇流排加热和特别是导致第一电流汇流排与第二电流汇流排之间的导线的特别强劲的加热(这通常是由于以下情况引起的:这个导线通常具有比较大的电阻,这样各个次级交流电在所述导线内产生的加热功率大于在带内或者在第一电流汇流排或者第二电流汇流排内)。 
另外成问题的是:感应产生的次级电流分别在一个环形的封闭电流通路内被引导。由于感应产生的次级电流因此沿各个(环形的)电流通路产 生热量,这些次级电流由此导致太阳能电池的空间上出现不均匀加热。次级交流电因此会成为带或者太阳能电池的局部过热的原因(与各感应产生的次级交流电的电流强度有关)。 
如还将与图1和2相关联地进一步阐述的那样,感应产生的次级电流在它们的空间分布和/或它们的电流强度方面受到一系列参数的影响。各个次级电流的电流通路的空间延伸主要取决于借助感应天线产生的交变磁场的空间分布。 
如果感应天线例如在焊接线的一个事先规定的部段内如下地产生一个交变磁场,即这个交变磁场的相位沿焊接线的这个事先规定的部段恒定不变的话,那么这个交变磁场感应产生一个次级交流电,该交流电的空间延伸主要取决于焊接线的事先规定的部段的长度,在该部段内这个交变磁场的相位是恒定不变的:感应产生的次级交流电的电流通路在带内或者在第一电流汇流排内分别沿焊接线的事先规定的、在其内这个交变磁场的相位是恒定不变的部段延伸并且在带或者第一电流汇流排以外、在太阳能电池的区域的外围延伸,该区域在第一电流汇流排和第二电流汇流排之间延伸并且-沿第一电流汇流排的方向-具有一个长度,该长度基本上与焊接线的事先规定的部段的长度相一致(图1和2)。由此分别在焊接线的事先规定的部段的两个端部区域内导致带温度、第一电流汇流排的温度和导线的温度特别强劲地局部升高。与此同时,焊接线的事先规定的、在其内交变磁场的相位恒定不变的(如还将与图2相关联地阐述的那样)部段的长度越长,(在事先规定的交变磁场的场强度的情况下)感应产生的次级交流电的电流强度就越大。 
后者表明:如果有感应天线产生的交变磁场沿焊接线在第一电流汇流排的整个长度上具有恒定不变的相位的话(这种情况-如所阐述的那样-在感应焊接的情况下是借助现有技术的感应天线所致的,诸如由EP 2 103 373A1公知的),感应产生的次级电流在感应焊接的情况下导致太阳能电池的特别严重的、明显的不均匀性以及导致特别严重的局部过热。在这种情况中,交变磁场在本实例中基本上在一个围绕太阳能电池的一个特别大的区域引导次级交流电的环形电流通路内感应产生一个次级交流电:这个次级 交流电基本上沿带或者第一电流汇流排(在该第一电流汇流排的整个长度上)流动,另外沿第二电流汇流排(在该第二电流汇流排的整个长度上)流动,此外穿过第一组导线流动,这些导线在太阳能电池的一个边缘附近使第一电流汇流排的端部之一与第二电流汇流排的端部之一相连接,以及此外穿过第二组导线流动,这些导线在太阳能电池的另一个边缘附近使第一电流汇流排的端部中的另一个与第二电流汇流排的端部中的另一个相连接。另外这个次级交流电的电流强度在本情况中(与交变磁场的事先规定的场强度相关地)特别大(图1)。因此这个次级交流电导致第一电流汇流排的端部处的带的或者第一电流汇流排的各个部段内出现特别严重的局部过热以及导致太阳能电池的两个不同的边缘区域内的前述第一和第二组导线的强劲加热。 
需要指出的是:各个太阳能电池的不均匀加热的这种形式在两面一样的太阳能电池的情况中特别明显。在两面一样的太阳能电池中次级电流,如实验研究所显示的那样,在太阳能电池内产生的加热功率明显地(通常约100%或者更大)大于感应产生的涡流在带内或者在太阳能电池内产生的加热功率。因此在对两面一样的太阳能电池的感应焊接中借助感应产生的次级电流的感应加热与借助感应产生的涡流对加热的贡献相比起着主要的作用。在标准-太阳能电池的情况中,感应产生的次级电流为各个太阳能电池的加热提供了重要的贡献;这个贡献典型地与感应产生的涡流在带内或者在第一电流汇流排内产生的加热功率为同样的数量级。在“标准”-太阳能电池的情况中,感应产生的次级电流当然导致对带的或者第一电流汇流排的加热的不均匀性,该不均匀性在两面一样的太阳能电池的情况中明显较小。后者的原因可以归于:“标准”-太阳能电池的背面覆盖有(导电的)金属层。因此有感应天线产生的交变磁场也可以在这个金属层内感应产生涡流。特别是这些涡流导致尤其是第一电流汇流排附近的金属层的相对强劲的加热并且因此间接地(通过导热)为第一电流汇流排的或者带的加热做出贡献。另外,在太阳能电池的背面上的金属层内感应产生的涡流产生交变磁场,这些交变磁场部分地抵消由感应天线产生的交变磁场。以这种方式,感应产生的次级电流对太阳能电池的加热的贡献与在标准-太阳能电 池的情况中感应产生的涡流的相应的贡献相比被降低(与两面一样的太阳能电池相比)。而在两面一样的太阳能电池的情况中不存在太阳能电池的背面上的覆面的金属层(以及因此不存在在这样的金属层内感应产生的电涡流在标准-太阳能电池内的影响)。 
在本发明的焊接设备的情况中,前述感应产生的次级电流(根据感应天线的电流通路的构造或多或少地)在空间上分别更均匀地分布在太阳能电池上,因此这些次级电流的所述的不利效应能够(或多或少地)被降低或者避免。 
在本发明的焊接设备的情况中,感应天线的电流通路沿焊接线的数个被相继地布置成一排的部段如下地延伸,即在焊接线的部段中的至少一个部段内的交变磁场与所述焊接线的部段中的至少另一个部段内的交变磁场反相。通过这种方式特别是实现如下:存在于焊接线的不同部段内的并且分别彼此反相的交变磁场分别感应产生数个不同的次级电流,这些电流彼此反相地在不同的电流通路内流动,其中各个电流通路在空间上彼此分离地分别被构造在不同的、被沿焊接线相继布置的太阳能电池的区域内。于是这些电流通路的每一个都在第一电流汇流排与第二电流汇流排之间分别在太阳能电池的一个部段内延伸,该部段沿第一电流汇流排的延伸仅仅占电流汇流排的整个长度的一小部分。由此产生多个优点。 
作为第一优点例如达到:由不同的感应产生的次级电流沿各个电流通路产生的加热功率在空间上更为均匀地分布在太阳能电池上(与所述的现有技术相比,在现有技术中交变磁场沿焊接线在焊接线的、交变磁场存在于其中的整个区域内分别具有相同的相位)。另外达到:不同的感应产生的次级电流中的每个单独的次级电流的电流强度(在交变磁场的事先规定的场强度的情况下)被降低(与一个感应产生的次级电流的电流强度相比,所述次级电流根据现有技术可以由一个交变磁场感应产生,该交变磁场沿焊接线在焊接线的、在其中存在交变磁场的整个区域内分别具有相同的相位)。后者具有-作为另一个优点-以下效应,即每个单独的感应产生的次级交流电的加热功率(在交变磁场的事先规定的场强度的情况下)被降低。因此也降低了太阳能电池或者需要被固定在第一电流汇流排上的带由于感 应产生的次级电流而局部过热的危险(尤其是根据前述的优点,不同的感应产生的次级电流根据它们在空间上的分布首先产生太阳能电池在空间上的更均匀的加热以及每个单独的次级交流电产生一个降低的加热功率)。 
沿感应天线的电流通路被引导的交流电在空间的指定的点上产生一个交变磁场,众所周知其中该交变磁场的场强度取决于所述点相对感应天线的电流通路的布置。空间的各个点上的场强度在此可被定为这个场强度的不同贡献(Beitraege)的重叠,其中这些贡献要分别被分配给感应天线的电流通路的单独的部段以及分别由交流电产生,该交流电流经电流通路的各个部段。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分配给电流通路的各个部段的、对作用在空间的指定的点上的交变磁场的磁场强度的贡献(按照毕奥-萨伐尔定律)取决于多个参数:在磁场强度值方面取决于交流电的电流强度以及取决于点到电流通路的各个部段的距离,其中对场强度的贡献值作为电流强度的函数随着电流强度的增加而变大并且点到电流通路的部段的距离越大对场强度的贡献值就越小;在贡献的相位方面取决于电流通路的各个部段内的交流电的电流流动方向,其中电流流动方向的逆转导致对场强度的贡献的相位出现180°的变化(相移)。 
为了实现在焊接线的部段中的至少一个部段内的交变磁场根据本发明与所述焊接线的部段中的至少另一个部段内的交变磁场反相,专业人员因此可以如下地配置感应天线的电流通路,即电流通路的各一个或者数个部段被布置得与焊接线的至少一个部段或者与焊接线的至少另一个部段保持合适的距离以及电流通路的各个部段内的交流电的瞬息间电流流动方向分别相对于焊接线的至少一个部段或者焊接线的至少另一个部段合适地定向。显然对于一个专业人员来说,在本发明的意义上讲相对焊接线的各个部段“合适地”布置多数的电流通路的部段的可能性的数量是没有限制的(无限大)。所以在下文中应该对仅仅几个可能实现本发明的焊接设备的例子进行阐述。通常这些实现的不同之处在于感应天线的各个电流通路的部段相对焊接线的不同的几何布置。 
本发明的焊接设备的实施方式被如下地构造:感应天线的电流通路具有至少一个第一部段和一个第二部段,其中电流通路的第一部段在焊接线 位于其中的焊接平面内沿焊接线的部段中的至少一个部段-通过一个气隙与焊接线的这至少一个部段分离地-延伸以及电流通路的第二部段在焊接平面内沿焊接线的部段中的至少另一个部段-通过一个气隙与焊接线的这至少另一个部段分离地-延伸。另外电流通路的第一部段的一个端部与电流通路的第二部段的一个端部如下地连接,即电流通路的第一和第二部段导电地串接以及电流通路的第一部段内的交流电与电流通路的第二部段内的交流电反相。 
在上下文中,基本上垂直于太阳能电池所处的平面定向并且此外沿焊接线延伸的平面应该被称为“焊接平面”。于是焊接平面平行于焊接线定向以及焊接线位于焊接平面内。 
由于电流通路的第一部段在焊接平面内沿焊接线的部段中的至少一个部段-通过一个气隙与焊接线的部段中的这至少一个部段分离地-延伸,为此提供了先决条件:存在于焊接线的部段中的至少一个部段内的交变磁场基本上与由流经电流通路的第一部段的交流电在焊接线的至少一个部段内产生的交变磁场相符。于是由于电流通路的第二部段在焊接平面内沿焊接线的部段中的至少另一个部段-通过一个气隙与焊接线的部段中的这至少另一个部段分离地-延伸,为此提供了前提条件:存在于焊接线的部段中的至少另一个部段内的交变磁场基本上与由流经电流通路的第二部段的交流电在焊接线的部段中的至少另一个部段内产生的交变磁场相符。 
在这种情况下,电流通路的第一部段与焊接线的部段中的至少一个部段之间的气隙宽度可以如此小,从而使得流经电流通路的第二部段的交流电在焊接线的部段中的至少一个部段内产生一个磁场强度,该磁场强度与由流经电流通路的第一部段的交流电在焊接线的部段中的至少一个部段内产生的磁场强度相比较小或者可以忽略不计。电流通路的第二部段与焊接线的部段中的至少另一个部段之间的气隙宽度相应地可以如此小,从而使得流经电流通路的第一部段的交流电在焊接线的部段中的至少另一个部段内产生一个磁场强度,该磁场强度与由流经电流通路的第二部段的交流电在焊接线的部段中的至少另一个部段内产生磁场强度相比较小或者可以忽略不计。 
另外由于电流通路的第一和第二部段导电地串接以及在电流通路的第一部段内的交流电与在电流通路的第二部段内的交流电反相,分别保障:在焊接线的部段中的至少一个部段内的交变磁场分别与焊接线的部段中的至少另一个部段内的交变磁场反相。 
这个实施方式的感应天线特别适合于产生在焊接线的各个部段内分别基本上垂直于焊接平面或者平行于太阳能电池的表面定向的交变磁场。这个实施方式利用比较简单的工具得以实现,尤其是为了产生存在于焊接线的部段中的一个部段内的交变磁场仅仅设置有电流通路的一个唯一的部段。在这个方案的范围内还可以以简单的方式在焊接线的三个或者三个以上被相继地布置的部段内分别如下地产生一个交变磁场,即在焊接线的每两个被直接相继地布置的部段内的交变磁场彼此反相。为了这个目的可以分别沿焊接线的各个部段布置电流通路的一个部段,其中电流通路的部段沿焊接线被相继地布置以及如下地导电串接,即在电流通路的两个被直接相继地布置的部段内的交流电分别反相。 
本发明的焊接设备的这个实施方式的电流通路可以借助各种工艺得以实现。原则上可以由传统的管-如根据例如由EP 2 103 373A1公知的现有技术的电流通路那样-构成电流通路,其中这个管可以利用传统的弯曲技术被成形为适合本发明的实施的形状。作为可选,电流通路也可以由一个或者数个导电固体构成,其中电流通路的不同的部段可以通过对各个固体的加工,例如切削加工制成。 
在前述实施方式的一个发展设计中,电流通路的第一部段和电流通路的第二部段分别直线地和基本上平行于焊接线延伸。在这种情况中,由交流电在电流通路的第一部段的周围产生的交变磁场沿焊接线的部段中的至少一个部段是均匀的。因此保障:带或者第一电流汇流排可以沿焊接线的部段中的这至少一个部段基本上均匀地被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加热。另外,由交流电在电流通路的第二部段的周围产生的交变磁场沿焊接线的部段中的至少另一个部段同样是基本上均匀的。因此保障:带或者第一电流汇流排可以沿焊接线的部段中的这至少另一个部段同样基本上均匀地被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加热。 
此外,电流通路的第一部段和电流通路的第二部段可以相继地位于一条在焊接平面内延伸的直线上。在这种情况中,在焊接线的部段中的至少一个部段内产生的交变磁场与在焊接线的部段中的至少另一个部段内产生的交变磁场反相。此外还实现:这些在焊接线的部段中的至少一个部段内和在焊接线的部段中的至少另一个部段内的交变磁场具有基本上相同的场强度。因此此外还保障:在带内的或者在第一电流汇流排内的交变磁场在焊接线的部段中的至少一个部段的区域内与在焊接线的部段中的至少另一个部段的区域内产生几乎相同的加热功率。 
本发明的焊接设备的所述实施方式的发展设计可以分别被如下地构造:压紧装置元件分别在焊接平面内基本上垂直于焊接线延伸以及这些压紧装置元件中的至少三个压紧装置元件沿焊接线被如下地、相继地布置成一排,即在压紧装置元件中的每两个被直接相继地布置成一排的压紧装置元件之间分别构成有一个中间空隙。在这种情况中,电流通路的第一部段可以被布置在压紧装置元件中的每两个压紧装置元件之间的中间空隙之一内以及电流通路的第二部段可以被布置在压紧装置元件中的每两个压紧装置元件之间的中间空隙中的另一个内。这个发展设计有益地保障了压紧装置元件与感应天线的电流通路的各个部段相组合的紧凑的布置。 
各个压紧装置元件例如可以被构造成其纵轴线分别在焊接平面内和垂直于焊接线定向的销钉以及分别被如下地布置,即它们可以沿它们的纵轴线方向移动(如由现有技术公开的,例如由EP 2 103 373A1公开的)。这些压紧装置优选为由陶瓷材料构成的圆柱形的销钉,这些销钉不导电以及特别是也不磁化。压紧装置元件可以典型地以8至25mm的间隔布置并且具有约3mm的直径。在这个条件下,这些压紧装置元件很好地适合于将标准的带(这些带典型地具有1至3mm的宽度)压紧固定在太阳能电池的标准的电流汇流排(这些电流汇流排典型地具有同样1至3mm的宽度)上。 
电流通路的第一部段和电流通路的第二部段例如可以被构造成直线的以及在压紧装置元件中的每两个之间的各个中间空隙内基本上平行于焊接线延伸。在这种情况下,电流通路的第一部段和电流通路的第二部段可以优选被如下地构造,即它们在各个中间空隙内分别直线地在每两个压紧装 置元件之间的整个自由距离上延伸。在这个基础之上可以在各个压紧装置元件之间的中间空隙内分别产生交变磁场,这些交变磁场在各个中间空隙内分别基本上在每两个压紧装置元件之间的整个自由距离上被均匀地构造。在这种情况下,电流通路优选被构造在一个导电固体内,其中电流通路的不同的部段通过对固体的加工,例如切削加工得以实现。借助对导电固体的这样的加工可以实现电流通路的部段,该部段直线地在每两个压紧装置元件之间的整个自有距离上延伸,即使这个自由距离仅仅具有8至25mm长。 
本发明的焊接设备的另一个实施方式被如下地构造:感应天线的电流通路具有至少四个沿焊接线引导交流电的部段:第一部段,该部段在焊接线位于其内的焊接平面的第一侧面上与所述焊接平面保持距离地沿焊接线的部段中的至少一个部段-通过一个气隙与焊接线的部段中的这个至少一个部段分离地-延伸;第二部段,该部段在焊接平面的、与该焊接平面的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二侧面上与所述焊接平面保持距离地沿焊接线的部段中的至少另一个部段-通过一个气隙与焊接线的部段中的这个至少另一个部段分离地-延伸;第三部段,该部段在焊接平面的第一侧面上与所述焊接平面保持距离地沿焊接线的部段中的至少另一个部段-通过一个气隙与焊接线的部段中的这个至少一个部段分离地-延伸;第四部段,该部段在焊接平面的第二侧面上与所述焊接平面保持距离地沿焊接线的部段中的至少一个部段-通过一个气隙与焊接线的部段中的这个至少一个部段分离地-延伸。在这种情况下,电流通路的第一部段、电流通路的第二部段、电流通路的第三部段和电流通路的第四部段导电地相继地串接,这样在电流通路的第一部段内的交流电与在电流通路的第二部段内的交流电同相以及与在电流通路的第三部段内的交流电和与在电流通路的第四部段内的交流电反相。 
在上下文中,基本上垂直于其中存在太阳能电池的平面定向并且此外沿焊接线延伸的平面应该被称为“焊接平面”。于是焊接平面平行于焊接线定向以及焊接线位于焊接平面内。 
在本发明的焊接设备的这个实施方式的情况中,电流通路的第一部段与电流通路的第四部段相对焊接线被如下地布置,即由交流电在焊接线的 至少一个部段内产生的交变磁场基本上是两个贡献的重叠,即由流经电流通路的第一部段的交流电在焊接线的至少一个部段内产生的场强度与由流经电流通路的第四部段的交流电在焊接线的至少一个部段内产生的场强度的重叠。 
电流通路的第二部段与电流通路的第三部段相应地相对焊接线被如下地布置,即由交流电在焊接线的至少另一个部段内产生的交变磁场基本上是两个贡献的重叠,即由流经电流通路的第二部段的交流电在焊接线的至少另一个部段内产生的场强度与由流经电流通路的第三部段的交流电在焊接线的至少另一个部段内产生的场强度的重叠。 
电流通路的第一部段与焊接线的部段中的至少一个部段之间的气隙的宽度或者电流通路的第四部段与焊接线的部段中的至少一个部段之间的气隙的宽度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如此小,从而使得流经电流通路的第二部段的交流电与流经电流通路的第三部段的交流电在焊接线的部段中的至少一个部段内分别产生一个磁场强度,该磁场强度与由流经电流通路的第一部段的交流电和流经电流通路的第四部段的交流电在焊接线的部段中的至少一个部段内产生的磁场强度相比较小或者可以忽略不计。 
电流通路的第二部段与焊接线的部段中的至少另一个部段之间的气隙的宽度或者电流通路的第三部段与焊接线的部段中的至少另一个部段之间的气隙的宽度相应地可以如此小,从而使得流经电流通路的第一部段的交流电与流经电流通路的第四部段的交流电在焊接线的部段中的至少另一个部段内分别产生一个磁场强度,该磁场强度与由流经电流通路的第二部段的交流电和流经电流通路的第三部段的交流电在焊接线的部段中的至少另一个部段内产生的磁场强度相比较小或者可以忽略不计。 
由于电流通路的第一部段和电流通路的第四部段被布置在焊接平面的不同的侧面上以及在电流通路的第一部段内的交流电与在电流通路的第四部段内的交流电反相,所以达到如下:焊接线的至少一个部段内的交变磁场分别在焊接线内基本上平行于焊接平面和垂直于焊接线定向。另外,达到如下:这个交变磁场的场强度沿垂直于焊接平面的方向随着距焊接平面的距离的增加而相对明显减小。于是在焊接线的至少一个部段的区域内产 生的交变磁场部分强劲地集中在带上或者第一电流汇流排上并且能够对焊接线的至少一个部段的区域内的带或者第一电流汇流排进行强劲的感应加热(借助产生在带内或者在第一电流汇流排内的局部的涡流)。 
由于电流通路的第二部段和电流通路的第三部段被布置在焊接平面的不同的侧面上以及在电流通路的第二部段内的交流电与在电流通路的第三部段内的交流电反相,所以达到如下:焊接线的至少另一个部段内的交变磁场分别在焊接线内基本上平行于焊接平面和垂直于焊接线定向。另外,达到如下:这个交变磁场的场强度沿垂直于焊接平面的方向随着距焊接平面的距离的增加而相对明显减小。于是在焊接线的至少另一个部段的区域内产生的交变磁场部分强劲地集中在带上或者第一电流汇流排上并且能够对焊接线的至少另一个部段的区域内的带或者第一电流汇流排进行强劲的感应加热(借助产生在带内或者在第一电流汇流排内的局部的涡流) 
由于在电流通路的第一部段内的交流电与在电流通路的第二部段内的交流电同相以及与在电流通路的第三部段内的交流电和与在电流通路的第四部段内的交流电反相,所以另外达到如下:在焊接线的至少一个部段内的交变磁场与在焊接线的至少另一个部段内的交变磁场反相。 
在这个方案的范围内也可以在焊接线的三个或者多于三个被相继地布置的部段内如下地分别产生一个交变磁场,即在焊接线的每两个被直接相继地布置的部段内的交变磁场彼此反相。为了这个目的,电流通路的两个不同的部段可以分别沿焊接线的各个部段被布置在焊接平面的不同的侧面上,其中电流通路的部段分别被成对地、相继地沿焊接线布置以及如下地导电串接,即在每两个部段中的一个部段内的交流电分别与电流通路的这两个部段中的另一个部段内的交流电反相,所述部段被布置在处在焊接平面的相同侧面上的电流通路的直接相继地布置的两个的部段内。 
本发明的焊接设备的这个实施方式的电流通路可以借助各种工艺得以实现。原则上可以由传统的管-如根据例如由EP 2 103 373A1公知的现有技术的电流通路那样-构成电流通路,其中这个管可以利用传统的弯曲技术被成形为适合的形状。作为可选,电流通路也可以由一个或者数个导电固体构成,其中电流通路的不同的部段可以通过对各个固体的加工,例如切 削加工制成。 
前述实施方式的发展设计的特性在于:电流通路的第一部段和/或电流通路的第二部段和/或电流通路的第三部段和/或电流通路的第四部段分别直线地、基本上平行于焊接线延伸。这个发展设计使焊接线的至少一个部段内的交变磁场的均匀性得到改善以及使焊接线的至少另一个部段内的交变磁场的均匀性得到改善。 
另外在前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中,电流通路的第一部段和电流通路的第四部段可以被构造成彼此关于焊接平面镜像对称。作为可选或者补充,电流通路的第二部段和电流通路的第三部段可以被构造成彼此关于焊接平面镜像对称。 
这使焊接线的至少一个部段内的交变磁场的均匀性得到改善和/或使焊接线的至少另一个部段内的交变磁场的均匀性得到改善。另外电流通路的各个部段的镜像对称布置能够使交变磁场平行于焊接平面(在焊接线的各个部段内)定向以及能够使交变磁场更好地集中到带或者第一电流汇流排上。 
前述实施方式此外可以被如下的构造:电流通路的第一部段和第三部段沿第一直线延伸以及电流通路的第二部段和第四部段沿第二直线延伸。这使交变磁场沿焊接线在焊接线的数个部段上的均匀性得到改善。 
在前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中,电流通路例如可以被如下地设计:电流通路的第一部段和第二部段被构造成第一导体部段的被相继地布置的纵向部段以及电流通路的第三部段和第四部段被构造成第二导体部段的被相继地布置的纵向部段,其中第一和第二导体部段彼此扭转。一个被这样设计的电流通路具有如下优点:它可以-如同按照例如由EP 2 103 373A1公知的现有技术的电流通路那样-由传统的管构成。这种管可以通过对管的部段进行弯曲和/或扭转被适当地成形,这样这个实施方式的电流通路可以利用简单的工具得以实现。 
在前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中,压紧装置元件可以被如下地实现:压紧装置元件分别在焊接平面内基本上垂直于焊接线延伸以及这些压紧装置元件中的至少三个压紧装置元件沿焊接线被如下地相继地布置成一排,即在压 紧装置元件的每两个被直接相继地布置成一排的压紧装置元件之间分别构造有一个中间空隙。在这种情况中,电流通路例如可以被如下地构造:电流通路的第一部段和第四部段被布置在压紧装置元件的每两个之间的中间空隙之一内以及电流通路的第二部段和第三部段被布置在压紧装置元件的每两个之间的中间空隙中的另一个中间空隙内。这个实施方式有益地保障了压紧装置元件与感应天线的电流通路的各个部段相组合的紧凑的布置。在这个情况中各个压紧装置元件也可以例如被构造成其纵轴线分别在焊接平面内和垂直于焊接线定向的销钉以及分别被如下地布置,即它们可以沿它们的纵轴线移动。由于电流通路的各个部段分别被布置在压紧装置元件中的每两个压紧装置元件之间的中间空隙之一内,所以可以使交变磁场特别有力地集中在带上或者第一电流汇流排上(借助产生在带内或者在第一电流汇流排内的局部的涡流)。 
在前述实施方式的一个可选的变型中,感应天线的电流通路被如下地设计:在电流通路的第一部段与电流通路的第四部段之间构造有一个自由的空间区域以及压紧装置元件中的至少一个压紧装置元件穿过这个自由的空间区域延伸和/或在电流通路的第二部段与电流通路的第三部段之间构造有一个自由的空间区域以及压紧装置元件中的至少一个压紧装置元件穿过这个自由的空间区域延伸。被这样设计的电流通路具有如下优点:它可以-如同按照例如由EP 2 103 373A1公知的现有技术的电流通路那样-由传统的管(通过对管的部段进行弯曲和/或扭转)构成以及因此可以利用简单的工具得以实现。 
在本发明的焊接设备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感应天线被如下地设计:感应天线的电流通路是弯管状的导体,该导体具有两个弯管(Schenkels),其中一个弯管的一个端部与另外的弯管的一个端部相连接。两个弯管中的至少一个弯管以曲折形状沿焊接线延伸并且与其中存在焊接线的焊接平面在数个独立的地方交叉,这样这一个弯管具有数个沿它的纵方向相继地相接的纵向部段,这些纵向部段-分别沿一个弯曲的和/或部分弯曲的和/或部分直线的曲线-交替地在焊接平面的一个侧面上和在焊接平面的另一个侧面上延伸。这个电流通路同样可以由一个传统的管(通过使管的部段弯曲) 构成以及因此可以利用简单的工具得以实现。 
在前述实施方式的一个发展设计中,弯管状的导体的两个弯管被如下地构造:两个弯管在一个垂直于焊接平面和/或平行于太阳能电池的表面地布置的平面内延伸以及两个弯管中的另一个弯管平行于两个弯管中的一个弯管延伸。在这种情况中交流电可以被如下地耦合引入弯管状的导体内,即在两个弯管中的一个弯管内的交流电与在两个弯管中的另一个弯管内的交流电反相。两个弯管的这种布置使交变磁场特别是集中在两个弯管之间以及能够对带或者第一电流汇流排进行强烈的感应加热(借助产生在带内或者在第一电流汇流排内的局部的涡流)。 
附图说明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其他细节和特别是本发明的焊接设备的示范实施方式加以阐述。其中: 
图1是焊接设备的透视图,示意性地示出太阳能电池的一个侧面上的导电带与直线的电流汇流排之间的焊接连接的制造过程,其包括一个感应天线,该感应天线在电流汇流排内和电流汇流排的周围产生一个交变磁场,该交变磁场在电流汇流排的整个长度上同相(与现有技术相同); 
图2是焊接设备的透视图,示意性地示出太阳能电池的一个侧面上的导电带与直线的电流汇流排之间的焊接连接的制造过程,其包括一个感应天线,该感应天线在电流汇流排内和电流汇流排的周围产生一个交变磁场,其中根据本发明在焊接线的第一部段内这个交变磁场与在焊接线的第二部段内的交变磁场反相; 
图3是本发明的焊接设备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视图,其包括一个感应天线和大量的销钉形状的、将带压紧在太阳能电池上的压紧装置元件; 
图4是图3所示的焊接设备的透视图,其图示出可以借助感应天线产生的、用于焊接线的不同部段的交变磁场,其中感应天线被放大以及从与图3不同的视角示出; 
图5是图4所示的感应天线的分解图,其包括两个导电固体,在这些导电固体内分别构造有感应天线的电流通路的部段; 
图6是图5所示的导电固体的放大透视图; 
图7-10是图5或6所示出的导电固体的侧视图; 
图11是图4所示出的、另一个视角中的感应天线; 
图12是图4所示出的感应天线的侧视图; 
图13是图4所示出的感应天线按照图12所示出的断面A-A、B-B、C-C和D-D的四个横截面; 
图14是图4所示出的感应天线的电流通路的第一变型的示意图; 
图15是图4所示出的感应天线的电流通路的第二变型的示意图; 
图16是图3所示出的感应天线的与图11相同的透视图,其中附加地示出了感应天线的电流通路的不同部段内的交流电的各个(瞬息间的)流动方向以及由交流电在电流通路的各个部段的周围产生的交变磁场的(瞬息间的)方向; 
图17是图4所示出的感应天线按图12所示出的断面B-B的焊接面,其示出了可以由交流电在感应天线的电流通路的周围产生的交变磁场的场力线; 
图18是本发明的焊接设备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透视图,其包括一个感应天线和大量的销钉形状的、将带压紧在太阳能电池上的压紧装置元件,其示出了可以借助感应天线产生的、用于焊接线的不同部段的交变磁场; 
图19是图18所示的感应天线的透视图,其中感应天线从与图18不同的视角被示出; 
图20是图18所示的感应天线的与图19相同的透视图,其中附加地示出了感应天线的电流通路的不同部段内的交流电的各个(瞬息间的)流动方向以及由交流电在电流通路的各个部段的周围产生的交变磁场的(瞬息间的)方向; 
图21是图18所示出的感应天线的分解图,其包括两个导电固体,在这些导电固体内分别构造有感应天线的电流通路的不同的部段; 
图22-25分别是图21所示出的导电固体的侧视图; 
图26是图18所示出的感应天线的电流通路的示意图; 
图27是本发明的焊接设备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透视图,其包括一个感应 天线和大量的销钉形状的、将带压紧在太阳能电池上的压紧装置元件,其示出了可以借助感应天线产生的、用于焊接线的不同部段的交变磁场; 
图28是如27所示出的感应天线的透视图,其中感应天线从与图27不同的视角被示出; 
图29是图27所示出的感应天线的分解图,其包括三个被并排布置的、分别由一个或者数个导电固体构成的组,在这些固体内分别构造有感应天线的电流通路的不同的部段; 
图30是图29所示出的导电固体的四个不同的图示(a)-(d),其中图示(a)从不同于图29的视角示出图29所示出的三组导电固体以及图示(b)、(c)和(d)分别单独地示出这三组导电固体中的每一个的透视图; 
图31-33是图29所示出的三组导电固体的各单独的侧视图; 
图34是图27所示出的感应天线的电流通路的示意图; 
图35是图27所示出的感应天线的底面(朝向各个焊接线的)的俯视图; 
图36是图27所示出的感应天线的侧视图; 
图37是图27所示出的感应天线按照图36所示出的断面A-A、B-B、C-C和D-D的四个横截面; 
图38是图27所示出的感应天线的下部的透视图,其中这个下部在顶面上沿图36所示出的断面XXXVIII-XXXVIII剖开; 
图39是图27所示出的感应天线的下部的透视图形式的两个图示(a)和(b),其中这个下部在顶面上沿图36所示出的断面XXXIX-XXXIX剖开,在图示(b)中标出感应天线的电流通路的不同部段中的交流电的(瞬息间的)电流流动方向以及在图示(a)中为标出这个电流流动方向; 
图40是图27所示出的感应天线按照图36所示出的断面B-B的横截面,其示出可以由交流电在感应天线的电流通路的周围产生的交变磁场的场力线; 
图41是本发明的焊接设备的第四实施方式的透视图,其包括一个感应天线和大量的弹簧元件形状的、将带压紧在太阳能电池上的压紧装置元件; 
图42是图41所示的焊接设备的一个终端部段; 
图43是图41所示出的焊接设备的底部(朝向焊接线的)的俯视图; 
图44是图41所示出的焊接设备的侧视图; 
图45A是图41所示出的焊接设备沿图44所示出的断面A-A的横截面,其示出可以借助感应天线产生的、用于焊接线的第一部段的交变磁场; 
图45B是图41所示出的焊接设备沿图44所示出的剖面线B-B的横截面,其示出可以借助感应天线产生的、用于焊接线的第二部段的交变磁场; 
图46是本发明的焊接设备的第五实施方式的透视图,其包括一个感应天线和大量的销钉形状的压紧装置元件,其示出了可以借助感应天线产生的、用于焊接线的不同部段的交变磁场; 
图47是本发明的焊接设备的第六实施方式的透视图,其包括一个感应天线和大量的销钉形状的压紧装置元件,其示出了可以借助感应天线产生的、用于焊接线的不同部段的交变磁场。 
在下文的详细附图说明中相同的或者相同作用的部件出于清晰的原因被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47中示出不同的焊接设备,这些焊接设备分别适合于借助感应焊接在导电带与太阳能电池之间形成焊接连接,该焊接连接沿直线的焊接线延伸。出于这个原因,在图4-47中被标注附图标记“L”的(数学)直线分别代表一个这样的焊接线。 
众所周知,“交变磁场”以两种不同的物理量为特征,一个是“磁场强度”(H-场)和一个是“磁感应”(B-场)。在下面的阐述中在使用概念“交变磁场”的情况下通常并非在H-场与B-场之间加以严格区分,因此概念“交变磁场”-如果没有其他的详细说明的话-可以根据上下文选择地表示H-场或者B-场。在下文中作为形式上表明一个特殊的交变磁场的附图标记或采用字母“H”或者采用字母“H”与数字的组合(例如H1、H2等等),以便能够涉及不同的交变磁场。 
图1示意性地示出的是一个(传统的)焊接设备8与一个太阳能电池1和三个导电带5、5′和5″的组合,其中焊接设备8被用于借助感应焊接将 带5、5′和5″固定在太阳能电池1上。太阳能电池1例如可以被构造成“标准”-太阳能电池或者两面一样的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1包括一个正面(上面)和一个背面(下面),其中在正面上构造有一个基本上平坦的表面1-1和在背面上构造有一个基本上平坦的表面1-2。太阳能电池1在表面1-1上具有大量的平行的导线4和附加的三个直线的电流汇流排3、3′和3″。在这种情况下电流汇流排3、3′和3″在本例中是平行的并且分别彼此保持距离地被如下地布置,即它们在太阳能电池1的整个表面1-1(从太阳能电池1的边缘1′到太阳能电池1的另一个边缘1″)上垂直于各个导线4延伸以及分别构成所有导线4之间的电连接。图1示出的是运行状态中的焊接设备8,在该运行状态中电流汇流排3、3′和3″中的每一个在表面1-1上被带5、5′和5″之一的各一个纵向部段所覆盖。如可以看到的那样,带5平行于电流汇流排3的纵轴线定向以及被如下地置于该电流汇流排3上,即它在可供表面1-1使用的电流汇流排3的表面上基本上在电流汇流排3的整个长度上被覆盖并且基本上在电流汇流排3的整个长度上与电流汇流排3保持接触。带5′或者5″被相应地置于电流汇流排3′或者3″上。在本例中假设如下:为了能够在这些电流汇流排与各个带之间形成焊接连接,电流汇流排3、3′和3″分别在它们朝向各个带5、5′和5″的表面上设置有焊剂,例如软焊料。作为可选当然也可以在带5、5′和5″上涂覆这样的焊剂代替电流汇流排3、3′和3″。 
如图1所标明的那样,焊接线在本例中以数学直线的形状在电流汇流排3的朝向带5的表面上平行于电流汇流排3的纵轴线延伸。因此示出的是处于一种状态中的焊接设备8,在该状态中应该在带5与电流汇流排3之间在该电流汇流排3的整个长度上形成(直线延伸的)焊接连接。为了这个目的,焊接设备8包括一个带有交流电用的电流通路的感应天线10,所述交流电用作产生适合于对带5、5′和5″或者电流汇流排3、3′和3″进行感应加热的交变磁场。在本例中长形导体11构成感应天线10的电流通路,其中导体11以电感回路的形状基本上在一个垂直于表面1-1布置的(在图1中未被示出)、焊接线L也位于其中的平面内延伸以及另外具有两个端部,这些端部与产生频率在例如800-900kHz范围内的高频交流电的发电机 9相连接,这样由发电机9分别产生的交流电I沿导体11流动。如在图1中所表明的那样,导体11包括特别是一个直线的部段11-1,该部段具有与电流汇流排3、3′和3″大约相同的长度并且基本上平行于焊接线L如下地延伸,即它通过一个气隙与所述焊接线L分离。 
当交流电I在焊接设备8的运行中流动通过导体11时,交流电I在部段11-1中瞬息间的电流流动方向在所述部段11-1的整个长度上沿焊接线L分别是相同的。因此交流电I在部段11-1的周围以及与此相应地在焊接线L内产生一个交变磁场H,该交变磁场在焊接线L内基本上在部段11-1的整个长度上是均匀的以及特别是具有相同的场强度和相同的相位。在图1中被标注为I的、平行于导体11的一个部段定向的箭头表示交流电I在指定的时间点的电流流动方向。另外还示出-相同时间点的-交变磁场H的各个场强度的数个场力线,交流电I在焊接线L的周围产生所述交变磁场,其中在各个场力线上分别画有箭头,这些箭头表示场强度沿各个场力线的瞬息间的方向。在所述情况下,交流电I在焊接线L内基本上在电流汇流排3的整个长度上产生一个交变磁场H,该交变磁场在焊接线L内分别平行于表面1-1和垂直于焊接线L定向(表示交变磁场H在焊接线内的方向的特征的以及与此相应地必须与所述焊接线L交叉的相应的场力线在图1中未被示出)。因此在带5中或者在电流汇流排3中由这个交变磁场H借助电磁感应分别(在图1中未被示出)感应产生涡流,这些涡流分别在带5中或者在电流汇流排3中的局部流动并且在带5中或者在电流汇流排3中产生电加热功率。在这种情况下,由这个涡流在带5中或者在电流汇流排3中产生的加热功率的大小在此取决于带5的电阻的或者电流汇流排3的电阻的各个大小以及带5中的或者电流汇流排3中的交变磁场的场强度的各个大小。为了在带5与电流汇流排3之间形成焊接连接,在本情况中可以如下地设定交流电I的电流强度,即由涡流在带5中或者在电流汇流排3中产生的电加热功率大得足以使焊剂熔化和由此形成沿焊接线L的焊接连接。 
如在图1中示出的场力线的空间分布所表明的那样,在感应天线的情况中由交流电在太阳能电池1中产生的交变磁场也存在于电流汇流排3之 外:交变磁场H的场力线不仅在电流汇流排3和3″之间的区域内而且还在电流汇流排3和3′之间的区域内与太阳能电池1的表面1-1交叉并且由此产生穿过表面1-1的磁流,该磁流作为时间函数根据交流电I的各个频率发生变化。于是在感应天线10的情况中在太阳能电池1中交变磁场H不仅在电流汇流排3和3″之间的区域内而且也在电流汇流排3和3′之间的区域内通过电磁感应引起一个电压以及因此产生电流,这些电流在太阳能电池1内也在电流汇流排3以外流动。为了简单起见,在图1中后者仅仅在太阳能电池1的那个部分中被示意性地示出,该部分基本上从电流汇流排3起直到电流汇流排3′延伸并且包括电流汇流排3和3′。 
如图1所标明的那样,由交流电I产生的交变磁场H在太阳能电池1中,电流汇流排3之外感应产生例如电涡流Iw。这样的电涡流Iw分别在基本上圆形的轨道上围绕交变磁场H的方向环流并且因此在图1中通过箭头被标出,这些箭头分别沿圆形的曲线延伸,其中这些箭头代表各个电涡流Iw的瞬息间的电流流动方向的特征。如图1另外所表明的那样,各个涡流Iw分别产生一个交变磁场Hw,该交变磁场分别(根据涡流的各个电流流动方向)如下地定向,即它与由交流电I产生的交变磁场H在局部完全地或者部分地相抵消(分别根据在太阳能电池的、感应产生各个涡流的区域内的电阻的大小)。 
每两个不同的导线4既通过电流汇流排3的一个部段也通过电流汇流排3′的一个部段相连接并且因此构成一个环形封闭的电流通路,该电流通路如下地在表面1-1上延伸,即由交流电I产生的交变磁场H通过电磁感应在这个电流通路中可以感应产生一个电压。于是整个所有导线4与电流汇流排3和3′构成一个分布在整个表面1-1上的导电“网状结构”,该网状结构由大量的这种环形封闭的电流通路组成,其中各个电流通路相互电连接。由于由交流电I产生的交变磁场H在电流汇流排3和3′之间的区域内基本上存在在电流汇流排3或者3′的整个长度上,所以交变磁场H通过电磁感应在大量的前述环形封闭的电流通路中感应产生电压并且因此生成交流电,这些交流电分别沿各个环形封闭的电流通路和由此各个至少部分地沿电流汇流排3、3′和单个的导线4被引导。 
在本例中,电流汇流排3与带5相接触以及电流汇流排3′与带5′相接触。在这种情况中可以假设:在电流汇流排3与带5之间存在一个电连接以及在电流汇流排3′与带5′之间存在一个电连接(这个假设是符合实际的,尤其是在感应焊接的情况下通常在各个电流汇流排与需被固定在电流汇流排上的带之间至少在需要形成的焊接连接的整个长度上总是实现一个这样的电连接)。 
如果在电流汇流排3与带5之间存在一个电连接的话,应该注意的是,带5也可以与各两个不同的导线4和电流汇流排3′的一个部段共同构成各一个环形封闭的电流通路,尤其是各个导线4可以通过带5的纵向部段(分别平行于电流汇流排3地)相连接。因此在这个电流通路中交变磁场H可以通过电磁感应产生一个交流电,该交流电至少部分地沿带5、电流汇流排3′和各个导线4被引导。 
如果在电流汇流排3′和带5′之间另外存在一个电连接的话,应该注意的是,带5′也可以与各两个不同的导线4和电流汇流排3的一个部段(或者可选地与带5的一个部段)共同构成各一个环形封闭的电流通路,尤其是各个导线4可以通过带5的纵向部段(分别平行于电流汇流排3′地)相连接。因此在一个这样的电流通路中交变磁场H可以通过电磁感应产生一个交流电,该交流电至少部分地沿带5′、电流汇流排3(或者可选地沿带5)和各个导线4被引导。 
在下文中参考图1将对交流电的空间分布进行阐述,这些交流电在所述环形封闭的、由导线4和电流汇流排3、3′和/或带5、5′构成的电流通路中产生在感应天线10的情况中由交流电I产生的交变磁场H。 
需要指出的是,感应天线10的(由导体11构成的)电流通路和环形的、由导线4、电流汇流排3、3′和/或带5、5′构成的电流通路在它们的相互的电磁交互作用方面与一个传统的、包括一个“初级线圈”和一个“次级线圈”的“变压器”相同。在这种情况下感应天线的电流通路具有变压器的初级线圈的功能以及各个环形的、由导线4、电流汇流排3、3′和/或带5、5′构成的电流通路具有变压器的次级线圈的功能。于是可以相信,在一个环形的、由导线4、电流汇流排3、3′和/或带5、5′构成的电流通路中感 应产生的交流电符合已知的物理规律性,这些规律性适用于在变压器的次级线圈内流动的交流电。以这个与变压器的次级线圈的比较为出发点,借助由感应天线产生的交变磁场H通过电磁感应在一个被构造在太阳能电池内的、环形的电流通路中(例如在一个环形的、由导线4、电流汇流排3、3′和/或带5、5′构成的电流通路中)感应产生的交流电因此应该被称为(电磁感应产生的)“次级”交流电。 
通过由交流电I产生的、感应天线10的交变磁场H感应产生的次级交流电在下文中被标以IS。为了简便起见,在图1中仅仅示意性地示出次级交流电IS,这些次级交流电在电流汇流排3、3′和/或带5、5′内和在太阳能电池1的在电流汇流排3和3′之间延伸的区域内流动。这些次级交流电IS的电流通路在图1中通过设置有箭头的线加以表示,其中各个箭头表明各个次级交流电IS的瞬息间的电流流动方向。在图1中FS表示太阳能电池1的表面1-1上的一块平面,该平面由太阳能电池1的电流汇流排3和3′以及边缘1′和1″限定。交变磁场H在平面FS的区域内的空间分布在本情况中与感应产生的次级交流电IS相对应,这些次级交流电在环形封闭的电流通路中仅仅沿平面FS的外侧边缘受到引导:如图1所表明的那样次级交流电IS基本上如下地流动: 
-沿电流汇流排3和/或沿带5,其中次级交流电IS的电流流动方向在边缘1′与1″之间的电流汇流排3中或者带5中分别是一致的, 
-在太阳能电池1的边缘1′的附近沿一个或者数个导线4,这些导线被布置在边缘1′的附近并且电流汇流排3的朝向边缘1′的端部与电流汇流排3′的朝向边缘1′的端部相连接, 
-沿电流汇流排3′和/或沿带5′,其中次级交流电IS的电流流动方向在边缘1′与1″之间的电流汇流排3′中或者带5′中分别是一致的(但是与电流汇流排3或者带5中的次级交流电IS的电流流动方向相反), 
-在太阳能电池1的边缘1″的附近沿一个或者数个导线4,这些导线被布置在边缘1″的附近并且电流汇流排3的朝向边缘1″的端部与电流汇流排3′的朝向边缘1″的端部相连接。 
如从图1中可以看出的那样,在这种情况下次级交流电IS的瞬息间的 电流流动方向如下:交流电IS分别在平面FS的区域内产生一个交变磁场Hs,该交变磁场与由交流电I产生的交变磁场H至少部分地相抵消(磁场Hs的各个方向在图1中通过相应的箭头表示)。 
于是次级交流电IS仅仅在平面FS的外侧边缘上,产生一个加热功率,就是说在电流汇流排3和3′中(分别在这些电流汇流排的整个长度上)和/或在带5和5′中(分别在这些带的整个长度上)和另外在电流汇流排3和3′之间在太阳能电池1的两个“狭窄的”区域内,这些区域在电流汇流排3和3′之间的边缘1′或者边缘1″上沿焊接线L的方向分别在一个距离上延伸,该距离与电流汇流排3或者3′的长度相比比较小。 
如果在带5与电流汇流排3之间或者在带5′与电流汇流排3′之间形成一个电连接的话,根据带5、5′的电导率与电流汇流排3或者3′的电导率和导线4的比较,特别是次级交流电IS的电流强度可以比较大。带5和5′可以优选由金属(例如铜或者铝)制成和因此通常具有一个电阻,该电阻明显小于电流汇流排3、3′的电阻和导线4的电阻(假设太阳能电池1的电流汇流排3、3′与导线4是根据通常的工艺实现的)。由于导线4的高电阻,所以次级交流电IS特别剧烈地加热边缘1′和1″附近的太阳能电池1。于是需焊接的带5也被次级交流电IS加热,其中带5与边缘1′或者1″邻接的部段被特别剧烈地加热。所以次级交流电导致带5与太阳能电池1的不均匀加热。 
图2示意性地示出的是根据本发明构造的、适合于感应焊接的焊接设备15与一个太阳能电池1和三个导电带5、5′和5″的组合。为了能够与图1所示的焊接设备进行比较,图1和2对太阳能电池1和带5、5′和5″的表示是一致的。在图2中被示出的焊接设备15相应地处于一种状态中,在这个状态中它已经做好在电流汇流排3与带5之间沿焊接线L在电流汇流排3的整个长度上形成焊接连接的准备。 
与图1不同,在图2中附加地画出了一个焊接平面LE,该焊接平面被垂直于太阳能电池1的表面1-1布置,其中焊接线L位于该焊接平面LE内。如可以看出的那样,焊接设备15包括数个用于压紧带5的压紧装置元件,在本例中三个圆柱状销钉形状的压紧装置元件P1、P2和P3,这些销 钉在焊接平面LE中垂直于焊接线L延伸并且沿焊接线L被相继地布置成一排,这样它们向带5施加一个垂直于电流汇流排3的表面定向的力。在这种情况下压紧装置元件P1或者P3被布置在太阳能电池1的边缘1′或者1″上并且将带5与此相应地固定在电流汇流排3上的边缘1′或者1″上,而压紧装置元件P2被布置在压紧装置元件P1和P3之间并且将带5固定在电流汇流排3上的一个位置上,该位置位于边缘1′与1″之间的中心处。 
如图2所表明的那样,焊接设备15包括一个带有交流电用的电流通路的感应天线10A,其中电流通路被实现为长形导体11A的形状。导体11A包括两个端部,这些端部被接在产生交流电I的一个(与图1所示的发电机9在它们的功能方面一致的)发电机9上,这样由发电机9分别产生的交流电I沿导体11A流动。在图2中被标注附图标记I的和沿导体11A定向的箭头分别表示交流电I在指定的时间点的瞬息间的电流流动方向。 
导体11A(与导体11类似地)沿焊接线L如下地延伸,即交流电I在焊接线L内和在该焊接线L的周围基本上在电流汇流排3的整个长度上产生一个交变磁场。为了能够与图1所示的焊接设备8进行比较,感应天线10A的电流通路(导体11A)被构造如下,即交流电I在焊接线L内和/或在该焊接线L的周围产生一个交变磁场,该交变磁场在它的空间分布方面(诸如特征在于场力线在焊接线L内和/或在该焊接线L的周围的走向)基本上与图1所示的感应天线10的交变磁场H相一致,本质的区别在于:在图2所示的感应天线10A的情况中,由交流电I在焊接线L的、在压紧装置元件P1与P2之间延伸的部段内产生的交变磁场与在焊接线L的、在压紧装置元件P2与P3之间延伸的部段内的交变磁场反相(即反向定向)。 
如从图2中可以看出的那样,导体11A包括数个纵向部段,这些纵向部段在焊接平面LE内如下地延伸,即导体11A构成两个被并排布置的回路,其中这些回路之一被布置在压紧装置元件P1与P2之间的中间空隙Z1内和这些回路中的另一个被布置在压紧装置元件P2与P3之间的中间空隙Z2内以及这些回路之一内的交流电I的电流流动方向与这些回路中的另一个内的交流电I的电流流动方向相反。导体11A包括特别是一个第一部段11A-1,该部段在位于压紧装置元件P1与P2之间的中间气隙Z1内的焊接 平面LE内-通过一个气隙与焊接线L分离-基本上直线地和基本上平行于焊接线L延伸。另外导体11A包括一个第二部段11A-2,该部段在位于压紧装置元件P2与P3之间的中间空隙Z2内的焊接平面LE内-通过一个气隙与焊接线L分离-基本上直线地和基本上平行于焊接线L延伸。如从图2中可以看出的那样,部段11A-1和11A-2被如下地串接,即部段11A-1中的交流电I的电流流动方向与部段11A-2中的交流电I的电流流动方向相反,就是说在部段11A-1内的交流电I因此与在部段11A-2内的交流电I反相。由于部段11A-1中的交流电I的电流流动方向与部段11A-2中的交流电I的电流流动方向相反,由交流电I在焊接线L的在压紧装置元件P1与P2之间延伸的部段中产生的交变磁场H1与由交流电I在焊接线L的在压紧装置元件P2与P3之间延伸的部段中产生的交变磁场H2分别方向相反地定向。因此在感应天线10A的情况中-按照本发明-在焊接线L的至少一个部段内的交变磁场与所述焊接线L的至少一个另外部段内的交变磁场反相。在这种情况下,焊接线中的交变磁场不仅在压紧装置元件P1与P2之间的区域内而且也在压紧装置元件P2与P3之间的区域内分别基本上垂直于焊接线L和平行于太阳能电池I的表面1-1(或者垂直于焊接平面LE)定向(在图2中未被示出)。 
在图2中示出交变磁场H1的各个场强度的数根场力线,该交变磁场由导体11的部段11A-1的周围的交流电I在焊接线L周围的压紧装置元件P1与P2之间的区域内产生,其中在各个场力线上分别画有箭头,这些箭头表明沿各个场力线的交变磁场H1的场强度的瞬息间的方向。在图2中相应地示出交变磁场H2的各个场强度的数根场力线,该交变磁场由导体11的部段11A-2的周围的交流电I在焊接线L周围的压紧装置元件P2与P3之间的区域内产生,其中在各个场力线上分别画有箭头,这些箭头表明交变磁场H2的场强度的瞬息间的方向。如图2所表明的那样,焊接线L的周围的交变磁场H1和H2的场力线分别具有基本上相同的走向,其中交变磁场H1和H2-根据在场力线上标注的、表明场强度的瞬息间的方向的箭头-具有彼此相反的方向并且因此彼此反相。 
如从图2中可以看出的那样,交变磁场H1和H2的场力线与太阳能电 池1的表面1-1不但在电流汇流排3与3″之间的区域内而且还在电流汇流排3与3′之间的区域内相交叉并且因此产生一个穿过表面1-1的磁流,该磁流作为时间函数根据交流电I的各个频率发生变化。于是在感应天线10A的情况中,在太阳能电池1中交变磁场H1和H2不仅在电流汇流排3和3″之间的区域内而且也在电流汇流排3和3′之间的区域内通过电磁感应感应产生电压以及因此产生电流,该电流不仅在太阳能电池1内也在电流汇流排3以外流动(涡流、次级交流电)。为了简单起见,在图2中后者仅仅在太阳能电池1的那个部分中被示意性地示出,该部分基本上从电流汇流排3起直到电流汇流排3′延伸并且包括电流汇流排3和3′。 
在图2中FS1表示在太阳能电池1的表面1-1上的一个基本上呈矩形的平面,该平面一方面由电流汇流排3和3′限定以及另一方面沿焊接线L的方向-以太阳能电池1的边缘1′为出发点-延伸一个距离,该距离等于电流汇流排3的长度的一半。FS2相应地表示在太阳能电池1的表面1-1上的一个基本上呈矩形的平面,该平面一方面由电流汇流排3和3′限定以及另一方面沿焊接线L的方向-以太阳能电池1的边缘1″为出发点-延伸一个距离,该距离等于电流汇流排3的长度的一半。于是平面FS1和FS2具有相同的面积,其中这个面积为图1所示的平面FS的面积的50%。 
由于交变磁场H1和H2彼此反相,交变磁场H1在太阳能电池1中在平面FS1的区域内分别借助电磁感应产生电压,这些电压与交变磁场H2在平面FS2的区域内感应产生的电压反相。 
这样交变磁场H1和H2在平面FS1和FS2的区域内分别产生具有不同电流流动方向的涡流Iw(取决于各个交变磁场H1或者H2的方向)。另外交变磁场H1和H2中的每一个都在平面FS1和FS2的区域内分别产生次级交流电,其中由交变磁场H1产生的次级交流电与由交变磁场H2产生的次级交流电在空间上分离地在太阳能电池1的相邻区域内流动。 
由感应天线10A的交变磁场H1感应产生的次级交流电在下文中被标记为IS1。由由感应天线10A的交变磁场H2感应产生的次级交流电在下文中相应地被标记为IS2。为了简单起见,在图2中仅仅示意性地示出在电流汇流排3、3′和/或带5、5′和太阳能电池1的在电流汇流排3与3′之间延伸 的区域内流动的次级交流电IS1或者IS2。这些次级交流电IS1或者IS2的电流通路在图2中通过标注有箭头的线表示,其中各个箭头表明各个次级交流电IS1或者IS2的瞬息间的电流流动方向。 
如从图2中可以看出的那样,在这种情况下次级交流电IS1的瞬息间的电流流动方向如下:次级交流电IS1分别产生一个交变磁场HS1,该交变磁场与平面FS1区域内的交变磁场H1至少部分地相抵消(交变磁场HS1的各个方向在图2中通过相应的箭头加以表示)。与此同时次级交流电IS2的瞬息间的电流流动方向相应地如下:次级交流电IS2分别产生一个交变磁场HS2,该交变磁场与平面FS2区域内的交变磁场H2至少部分地相抵消(交变磁场HS2的各个方向在图2中通过相应的箭头加以表示)。 
如从图2中可以看出的那样,次级交流电IS1-按照交变磁场H1在平面FS1区域内的空间分布-在环形封闭的、基本上沿平面FS1的外侧边缘延伸的电流通路中受到引导。次级交流电IS2与此相反地-按照交变磁场H2在平面FS2区域内的空间分布-在环形封闭的、基本上沿平面FS2的外侧边缘延伸的电流通路中受到引导。 
因此次级交流电IS1的电流通路延伸穿过:带5在压紧装置元件P1与P2之间延伸的一个部段和/或电流汇流排3在压紧装置元件P1与P2之间延伸的一个部段;一个或者数个被布置在边缘1′上或者在该边缘1′的附近的、在电流汇流排3与3′之间延伸的导线4;带5′的一个部段和/或电流汇流排3′的一个部段;被布置在压紧装置元件P2附近的并且在这个位置上在电流汇流排3与3′之间延伸的一个或者数个导线4。 
次级交流电IS2的电流通路与此相反地延伸穿过:带5在压紧装置元件P2与P3之间延伸的一个部段和/或电流汇流排3在压紧装置元件P2与P3之间延伸的一个部段;一个或者数个被布置在边缘1″上或者在该边缘1″的附近的、在电流汇流排3与3′之间延伸的导线4;带5′的一个部段和/或电流汇流排3′的一个部段;被布置在压紧装置元件P2附近的并且在这个位置上在电流汇流排3与3′之间延伸的一个或者数个导线4。 
如从图2中可以看出的那样,次级交流电IS1和IS2沿带5或者电流汇流排3在带5的或者电流汇流排3的各个不同的部段中如下地流动,即 次级交流电IS1的瞬息间的电流方向与次级交流电IS2的瞬息间的电流方向相反地定向。次级交流电IS1和IS2沿带5′或者电流汇流排3′在带5′的或者电流汇流排3′的各个不同的部段中相应地如下流动,即次级交流电IS1的瞬息间的电流方向与次级交流电IS2的瞬息间的电流方向相反地定向。 
如另外从图2中可以看出的那样,次级交流电IS1和IS2在任何情况下在那些被布置在压紧装置元件P2附近的以及在这个位置上在电流汇流排3与3′之间延伸的导线4中分别沿相同的方向流动并且因此在这些导线中分别是同相的。由此在那些被布置在压紧装置元件P2附近的以及在这个位置上在电流汇流排3与3′之间延伸的导线4中产生一个电流汇流排3与3′之间的、电流强度与次级交流电IS1和IS2的各个电流强度的总和相同的电流。 
与可以由图1所示的焊接设备8的感应天线10产生的次级交流电IS不同,由感应天线10A感应产生的次级交流电IS1和IS2因此不只在电流汇流排3、电流汇流排3′中和/或在带5中和/或在带5′中,而且还在要么在太阳能电池1的边缘1′上要么在边缘1″上延伸的导线4中产生加热功率。次级交流电IS1和IS2附加地在那些被布置在压紧装置元件P2附近的以及在这个位置上在电流汇流排3与3′之间延伸的导线4中产生一个加热功率。由此另外产生对压紧装置元件P2附近的带5的附加加热。 
由于导线4通常具有较大的电阻以及次级交流电IS(在感应天线10的情况中)或者IS1和IS2(在感应天线10A的情况中)特别是在各个导线4中能够产生比较大的加热功率,在感应天线10A的情况中次级交流电IS1和IS2因此(有益地)具有如下效果:通过次级交流电IS1和IS2产生的加热功率在太阳能电池1的整个表面1-1上或者整个体积上的空间分布(与在感应天线10的情况中由次级交流电IS产生的加热功率在太阳能电池1内的空间分布相比)更加均匀。 
关于可以借助感应天线10A感应产生的次级交流电IS1和IS2的电流强度,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与可以借助感应天线10A感应产生的次级交流电IS1的电流强度相比,次级交流电IS1和IS2的电流强度通常被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假设磁场H、H1和H2的场强度在焊接线L中在它们的数值方 面是相等的)。 
这个降低的根据在于:在感应天线10的情况中交变磁场H沿次级交流电IS的各个电流通路借助电磁感应可以产生一个电压,该电压大于在感应天线10A的情况中交变磁场H1沿次级交流电IS1的各个电流通路或者交变磁场H2沿次级交流电IS2的各个电流通路借助电磁感应可以产生的电压。这受到如下状况的限制:在感应天线10的情况中交变磁场H在平面FS内产生一个磁流,该磁流大于在感应天线10A的情况中交变磁场H1在平面FS1中或者交变磁场H2在平面FS2中产生的磁流。在这种情况下,次级交流电IS1和IS2的电流强度的降低程度取决于各个电流通路的单个部段的电阻(例如电流汇流排3或者3′的、带5或者5′的和导线4的各个电阻)。次级交流电IS1和IS2的电流强度例如可以与次级交流电IS的电流强度相比被降低约一个系数(Faktor)2(例如当导线4的电阻比电流汇流排3或者3′的和/或带5或者5′的电阻大时)。由此同样导致由次级交流电IS1和IS2在太阳能电池1内产生的整个加热功率被降低(例如一个系数2),(与在感应天线10的情况中次级交流电IS的相应地加热功率相比)。 
上述关于感应天线10A的优点的数据基于如下的假设:在焊接线L的两个(沿焊接线L被相继布置的)部段中分别存在两个彼此反相的交变磁场(例如根据图2为H1和H2),其中,这些交变磁场中的每一个沿焊接线在该焊接线的部段上延伸,该部段的长度为电流汇流排的长度的一半。甚至可以借助感应天线越来越合适地(in gesteigertem Masse)实现所述优点(由各感应产生的次级交流电产生的加热功率在太阳能电池上的更加均匀的分布、各感应产生的次级交流电的整个加热功率的降低),该感应天线-取代可借助感应天线10A产生的两个交变磁场H1和H2-在一排焊接线L的三个或者多于三个被相继地布置的部段中分别如下地产生三个或者多于三个的不同的交变磁场,即在焊接线L的部段中的每两个在一排中被直接相继地布置的部段内的交变磁场分别彼此反相。一个这样的感应天线例如可以如下地设置,即它在焊接线的n个不同的部段中产生n(n>2)个不同的交变磁场,其中例如焊接线的这些部段中的每一个可以具有一个长度,该长度仅为电流汇流排3的长度的1/n。这个感应天线的交变磁场总共 感应产生n个不同的次级交流电(取代借助感应天线10A在太阳能电池内可以感应产生两个次级交流电IS1和IS2),其中,这些次级交流电中的每一个被限定在太阳能电池的区域上,该区域仅仅沿焊接线L的部段之一延伸,交变磁场之一存在于该部段中。因此交变磁场的数量n越大以及因此焊接线的各个部段的长度越短,由感应产生的次级交流电产生的加热功率在太阳能电池上的分布就越均匀。相应地可以实现各感应产生的次级交流电的总加热功率的降低,交变磁场的数量n越大或者焊接线的各个部段的长度越短,该降低的程度就越大。 
图3示出的是本发明的焊接设备15与三个太阳能电池1的组合的透视图,这些太阳能电池被相继地布置成一排以及分别在被构造在太阳能电池的正面上的表面1-1上具有三个电流汇流排3。这个焊接设备15的任务是借助所示出的带5之一将太阳能电池的每两个相连接。为了这个目的,各个带5的一个部段需要被焊接在需相互连接的太阳能电池1之一的背面上的表面1-2上以及该带5的另一个部段需要被焊接在需相互连接的太阳能电池1中的另一个的表面1-1上的电流汇流排3之一上。在图1中在图中示出的太阳能电池1的中间的和右边的电流汇流排3中的每一个分别被带5之一所遮盖以及因此无法看到。焊接设备15在本例中包括数个用于将带5压紧在电流汇流排3之一的表面上的压紧装置N和一个用于产生交变磁场的感应天线20。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能够合适地定位感应天线20,感应天线20可以(利用一个未被示出的装置)相对太阳能电池1运动。在本例中,压紧装置N的每一个都包括一个垂直于太阳能电池1的表面1-1延伸的销钉形状的压紧装置元件P和一个重物M,其中该重物M用作增加压紧装置元件P的重量以及因此在压紧装置元件P上施加一个垂直于表面1-1定向的力。 
图3所示的焊接设备15的感应天线20根据本发明可以在大量的变型中得以实现。所以在下文中参考图4-47应该对至少六种不同的焊接设备15的实施方式进行阐述,这些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特别是在于:它们各具有不同的感应天线,这些感应天线被按照本发明构造并且可以被视为图3所示的感应天线20的可能的实现方案或者变型。在这种情况下,焊接设备 15的不同的实施方式-与感应天线的构造相关地-也包括压紧装置元件的不同的实施方式(取代图3所示的压紧装置N或者压紧装置元件P)。在图4-47中公开的感应天线在下文中被称为20A、20B、20C、20D、20E或者20F。 
感应天线20A-20F(从举例的意义上讲)分别被构造用于在一排焊接线的两个以上被相继布置的部段中如下地产生交变磁场,即在焊接线L的每两个被直接相继地布置在一排中的部段内的交变磁场分别彼此反相。 
图4-17示出带有感应天线20A的焊接设备15(的第一变型)。 
图4示出包括感应天线20A和十一个压紧装置元件P1-P11的焊接设备15与一个太阳能电池1的组合,其中被布置在太阳能电池1的表面1-1上的电流汇流排3与一个带5接触,该带沿电流汇流排3的纵方向延伸。另外,在图4中焊接线L被画成数学直线的形状。如可以看出的那样,焊接线L在电流汇流排3的朝向带5之一的表面上沿电流汇流排3的纵方向延伸。在图4中附加地画出一个焊接平面LE,即一个基本上垂直于太阳能电池1的表面1-1延伸并且焊接线L处在其中的平面。压紧装置元件P1-P11沿焊接线L被相继地布置成一排并且在本例中在焊接平面LE内基本上垂直于焊接线L延伸。在这种情况中,压紧装置元件P1-P11分别被构造成长形的(例如圆柱状的)销钉并且为了能够将带5压紧在电流汇流排3的表面上,可以分别基本上垂直于太阳能电池1的表面1-1移动。 
电流汇流排3和带5例如可以具有一个1-3mm的宽度(平行于太阳能电池1的表面1-1)。压紧装置元件P1-P11例如可以具有3mm的直径以及沿焊接线L被如下地相继地布置成一排,即压紧装置元件P1-P11中的两个被直接、相继地布置成一排的压紧装置元件的距离为例如8-24mm。 
如图4另外所表明的那样,感应天线20A包括一个沿焊接线L延伸的、交流电I用的电流通路21A,其中交流电I沿电流通路21A被如下地引导,即它在焊接线L内和/或在该焊接线L的周围产生一个交变磁场。在本例中,电流通路21A分别部分地被构造在一个第一导电固体30和一个第二导电固体40内(对此将在下文中与图5-10和14-15相关联地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其中固体30和40-通过气隙LS与焊接线L分离地-沿焊接线L延伸并且固 体30和40的单个的部段沿焊接线L引导交流电I。因此固体30和40(以及相应地固体30和40的单个的部段)分别构成电流通路21A的不同的部段。 
为了产生交流电I,根据图4设置有一个发电机9(相当于图1和2所示的发电机9)。由发电机9产生的(高频)交流电I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两个(在图4中被标注附图标记110或者120的)电气接头被耦合引入电流通路21A中(或者固体30和40中)或者从电流通路21A中(或者从固体30和40中)被退耦引出。在图4中设置有附图标记I的箭头分别代表用于指定的(任选的)时间点的交流电I的瞬息间的电流方向。在图4的表示中标记有附图标记110的电气接头暂时具有“电流耦合元件”的功能,该电流耦合元件将电流沿给定的电流流动方向的方向耦合引入电流通路21A。相应地在图4的表示中标记有附图标记112的电气接头暂时具有“电流退耦元件”的功能,该电流退耦元件将电流沿给定的电流流动方向的方向从电流通路21A中退耦引出。由于交流电I在电流通路21A的指定的部段中暂时具有的电流流动方向对于由交流电I产生的交变磁场的方向来说关系重大,所以在下文中为了清楚起见应该使用名称“电流耦合元件110”或者“电流退耦元件112”,与在被标注110或者112的接头中的、在图4-17中所示出的、交流电I的瞬息间的电流流动方向相对应(尽管交流电I的瞬息间的电流流动方向作为时间函数周期性地相互转变,这样在另一个时间点下被标明110的接头能够承担“电流退耦元件”的功能以及被标明112的接头能够承担“电流耦合元件”的功能)。 
如图4另外所表明的那样,焊接设备15可以包括一个用于冷却导电固体30和40的(可选的)冷却装置:在图4中示出的是第一冷却体60和第二冷却体70。第一冷却体60和第二冷却体70-彼此之间保持距离地-分别沿焊接线L的纵方向延伸,其中固体30和40被如下地布置在这些冷却体50与70之间,即固体30和40的单个的区域与冷却体之一60或者70保持热接触。其他的关于(可选的)冷却装置的细节还将在下文中加以阐述。 
根据图4在感应天线20A中共构造由十一个(贯通的)通道K1-K11,这些通道在焊接平面LE内分别基本上垂直于焊接线L延伸,其中压紧装 置P1-P11之一被布置在通道K1-K11中的每一个内,这样压紧装置元件P1-P11中的每一个在通道K1-K11之一内被引导。如图4另外所表明的那样,压紧装置元件P1-P11沿焊接线L被如下地、相继地布置成一排,即在压紧装置元件P1-P11中的每两个被直接相继地布置成一排的压紧装置元件之间构造有一个中间空隙:在图4中,这些中间空隙中的每一个被标注一个(在压紧装置元件P1-P11中的每两个之间延伸的)双箭头和一个附图标记Z1、Z2、Z3、Z4、Z5、Z6、Z7、Z8、Z9或Z10(因此在本情况中具有十个不同的、沿焊接线L布置的中间空间Z1-Z10)。 
这些中间空隙Z1、Z2、Z3、Z4、Z5、Z6、Z7、Z8、Z9或Z10中的每一个与焊接线L的共十个部段中的正好一个相对应,这些部段在下文中被标记为L1、L2、L3、L4、L5、L6、L7、L8、L9或L10并且如在图14中所示出的那样按这个排列顺序被连续地布置成一排。焊接线L的所述部段L1-L10中的每一个部段的端部在本情况中由压紧装置元件P1-P11的纵轴线与焊接线L的交叉点确定:压紧装置P1例如被定位在焊接线的部段L1的一个端部上以及压紧装置元件P2被定位在所述部段L1的另一个端部上,这样焊接线L的纵向部段L1穿过中间空隙Z1,而不是穿过其余的中间空隙Z2-Z10延伸;压紧装置元件P2相应地被定位在焊接线的部段L2的一个端部上以及压紧装置元件P3被定位在所述部段L2的另一个端部上,这样焊接线L的纵向部段L2穿过中间空隙Z2,而不是穿过其余的中间空隙Z1和Z3-Z10延伸;其余的纵向部段L3-L10中的每一个以类似的方式在压紧装置元件P3-P11中的每两个沿焊接线L被直接相继地布置成一排的压紧装置元件之间延伸并且因此穿过中间空隙Z3-Z10中的各一个延伸(图4和14)。 
交流电I在感应天线20A的电流通路21A中被如下地沿焊接线L引导,即它在焊接线L的不同部段L1-L10内或者在中间空隙Z1-Z10内产生交变磁场,这些交变磁场在下文中被标记为H1、H2、H3、H4、H5、H6、H7、H8、H9或H10:与此同时表达式“Hi”(其中i=1-10)表示交变磁场,该交变磁场存在于焊接线L的部段“Li”中或者中间空隙“Zi”中(其中各i=1-10)。 
在图4中被标记为H1、H2、H3、H4、H5、H6、H7、H8、H9或H10的箭头分别表示焊接线L的不同部段L1-L10中的交变磁场H1、H2、H3、H4、H5、H6、H7、H8、H9或H10的场强度方向(分别用于焊接线内的一个位置和分别用于交流电I的给出的瞬息间的电流流动方向)。如可以看出的那样,焊接线L内的交变磁场H1-H10中的每一个分别基本上垂直于焊接平面LE和垂直于焊接线L定向。与此同时部段L1、L3、L5、L7和L9中的交变磁场H1、H3、H5、H7和H9分别具有相同的方向并且因此彼此同相。与此相反,部段L2、L4、L6、L8和L10中的交变磁场H2、H4、H6、H8和H10与交变磁场H1、H3、H5、H7和H9相反定向,这样在部段L1、L3、L5、L7和L9内的交变磁场H1、H3、H5、H7和H9分别与在部段L2、L4、L6、L8和L10内的交变磁场H2、H4、H6、H8和H10反相。 
参照图5-15将在下文中对感应天线20A的电流通路21A的构造细节加以阐述。 
图5示出图4所示的感应天线20A的单个部件的分解图,其中各个部件沿垂直于焊接平面LE的方向被相互分离。如可以看出的那样,感应天线20A作为对第一导电固体30、第二导电固体40、第一冷却体60和第二冷却体70等的补充此外包括两个由电绝缘的材料制成的绝缘体90。为了在第一冷却体60与导电固体30之间形成一个电绝缘,这些绝缘体90之一被布置在第一冷却体60与导电固体30之间。为了在第二冷却体70与导电固体40之间形成一个电绝缘,这些绝缘体90中的另一个被布置在第二冷却体70与导电固体40之间。如另外从图5中可以看出的那样,图4所示的感应天线20A此外包括数个绝缘体80,这些绝缘体(沿焊接线L分布地)被布置在导电固体30与40之间以实现在这些固体30与40之间的电绝缘。 
如另外从图5中可以看出的那样,图4所示的感应天线20A包括固定工具100,这些固定工具用作将导电固体30和40、第一冷却体60、第二冷却体70和绝缘体80和90机械地相互连接并且如下地固定在一起,即感应天线20A构成一个单元,该单元作为一个整体可以与焊接线L相关地固定在一个事先规定的位置中。另外感应天线20A包括一个(第一)短路元件101,该短路元件用作在第一冷却体60或者电流耦合元件110与固体30 之间构成一个电连接。另外,感应天线20A包括一个或者数个(第二)短路元件102,这些短路元件用作在固体30与固体40之间构成一个电连接。感应天线20A附加地包括至少一个(第三)短路元件103,该短路元件用作在第二冷却体70或者电流退耦元件112与固体40之间构成一个电连接。 
固定工具100和短路元件101、102和103在本例中被构造成螺栓。当然固定工具100和短路元件101、102和103可以分别由其他的、在它们的功能方面同样适合的工具(例如铆钉)代替。为了将固定工具100在装配感应天线20A的过程中能够适合地定位,第一冷却体60、第二冷却体70、固体30、固体40和绝缘体80和90具有被相应布置的孔,各个固定工具100可以插入这些孔中(在图5中这样的孔被标注附图标记32、42、62、72、82或者92)。第一冷却体60、第二冷却体70、固体30、固体40和绝缘体80和90相应地具有被合适布置的孔,短路元件101、102和103能够被插入这些孔中以能够构成所述电连接(在图5中用于短路元件101的这样的孔被标注附图标记33、43、63、73或者93,用于短路元件102的孔被标注附图标记35、45、65、75、85或者95)。 
如果所有在图5中可以看到的感应天线20A的部件被如下地组合起来的话,即它们构成一个(运行准备完毕的)在图4中所示出的形状的感应天线20A,那么短路元件101、102和103负责在电流耦合元件110与电流退耦元件112之间通过(第一导电)固体30和(第二导电)固体40产生连续的电连接,其中固体30和40的部段分别导电地串接。短路元件101、102和103因此被视为电流通路21A的组成部分。后者还将与图12-15相关联地被进一步加以阐述。 
图6(从与图5不同的视角出发)分别分离地示出感应天线20A的(第一导电)固体30和(第二导电)固体40。如可以看出的那样,固体30共有十一个长形的、被相继地布置成一排的和相互平行延伸的凹槽30-1、30-2、30-3、30-4、30-5、30-6、30-7、30-8、30-9、30-10、30-11。固体40相应地共有十一个长形的、被相继地布置成一排的和相互平行延伸的凹槽40-1、40-2、40-3、40-4、40-5、40-6、40-7、40-8、40-9、40-10、40-11。如果感应天线20A的固体30和40被如下地布置的话,即它们彼此相对地 和相对压紧装置元件P1-P11处于在图4中示出的布置中,那么被构造在固体30中的凹槽30-1、30-2、30-3、30-4、30-5、30-6、30-7、30-8、30-9、30-10、30-11之一分别与被构造在固体40中的凹槽40-1、40-2、40-3、40-4、40-5、40-6、40-7、40-8、40-9、40-10、40-11之一共同构成通道K1-K11中的各一个。如在图4与6之间的比较所公开的那样,例如凹槽30-1和40-1构成压紧装置元件P1用的通道K1以及凹槽30-i和40-i构成压紧装置元件Pi用的通道Ki,其中i=2-11。 
图7和8单独示出固体30和40分别相对焊接线L的布置,该布置与图4所示的固体30和40的布置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图7示出的是固体30的侧视图(视线方向垂直于图4中的焊接平面LE)以及图8示出的是固体40的侧视图(视线方向垂直于图4中的焊接平面LE)。如从图7和8中可以看出的那样,固体30和40基本上平行于焊接线L延伸并且分别通过一个气隙LS与焊接线L分离。为了能够在图7所示的固体30的布置与图8所示的固体40的布置之间进行比较,既在图7中也在图8中分别对各个中间空隙Z1-Z11的空间位置(如在图4中限定的那样)做了标记,这样可以从图7和8中得出固体30和40鉴于压紧装置元件P1-P11和焊接线的部段L1-L10的相对布置(如在图14中限定的那样)。 
固体30和40具有将交流电I沿焊接线L与焊接线L保持距离地引导穿过不同的中间空隙Z1-Z10,所述距离沿焊接线L发生变化。 
如图7所表明的那样,固体30可以被视为由十一个不同的、相互连接在一起的部段构成的直线布置,这些部段沿焊接线L被相继地布置成一排并且与焊接线L保持不同距离D1或者D2(其中D2>D1)地穿过不同的中间空隙Z1-Z10延伸。 
在下文中应该由固体30的部段分成两个不同的组,这些组在它们到焊接线L的距离和它们的功能方面的不同之处在于:固体30的部段的“第一组”包括五个部段,这些部段在图7中被标注30-A1、30-A2、30-A3、30-A4或30-A5;固体30的部段的“第二组”包括六个部段,这些部段在图7中被标注30-B1、30-B2、30-B3、30-B4、30-B5和30-B6。 
为了表明固体30中的哪些区域应该与此相关联地被理解为所述部段 之一,在图7中部段30-A1、30-A2、30-A3、30-A4和30-A5中的每一个都被框上一个由断续的线构成的长方形(为了将部段30-A1、30-A2、30-A3、30-A4和30-A5与固体30的其余的部段分开)。在这种情况下,图7中所示出的长方形与固体30之间的交割线应该分别表明固体30的各个部段之间的虚拟的界限。为了清楚说明,图9示出固体30的一个图示,在该图示中部段30-A1、30-A2、30-A3、30-A4和30-A5与部段30-B1、30-B2、30-B3、30-B4、30-B5和30-B6(分别沿在图9中标出的点线)分离并且相对部段30-B1、30-B2、30-B3、30-B4、30-B5和30-B6沿焊接线L的方向位移(与图7中固体30的图示相比较)。 
如从图7和9中可以看出的那样,固体30的不同的部段沿焊接线L被如下地、相继地布置成一排,即沿着事先规定的方向沿焊接线L一个属于固体30的部段的第一组的部段与一个属于固体30的部段的第二组的部段分别交替地接连。 
在这种情况下,属于第一组的部段30-A1、30-A2、30-A3、30-A4和30-A5与属于第二组的部段30-B1、30-B2、30-B3、30-B4、30-B5和30-B6在它们到焊接线L的距离和在它们的功能方面不同。 
固体30的部段30-A1、30-A2、30-A3、30-A4和30-A5在本例中分别具有一个长形的形状并且分别基本上平行于焊接线L、在本例中分别与焊接线L保持距离D1地延伸。在图4所示的感应天线20A中固体30被如下地布置,即部段30-A1、30-A2、30-A3、30-A4和30-A5处于焊接平面LE内。如在下文中变得更加清楚的那样,部段30-A1、30-A2、30-A3、30-A4和30-A5具有将交流电I沿焊接线如下地引导的功能,即该交流电I在这些部段的周围或者在焊接线L内产生交变磁场H1、H3、H5、H7和H9。由于这个功能的原因,部段30-A1、30-A2、30-A3、30-A4和30-A5在下文中应该还被称为固体30的或者电流通路21A的“产生交变磁场的”部段。 
在这种情况下,部段30-A1被布置在中间空隙Z1内,其中该部段30-A1的两个端部如此程度地超出中间空隙Z1延伸,即凹槽30-1穿过所述两个端部之一延伸和凹槽30-2穿过所述两个端部中的另一个延伸。 
部段30-A2被布置在中间空隙Z3内,其中该部段30-A2的两个端部如 此程度地超出中间空隙Z3延伸,即凹槽30-3穿过所述两个端部之一延伸和凹槽30-4穿过所述两个端部中的另一个延伸。 
部段30-A3被布置在中间空隙Z5内,其中该部段30-A3的两个端部如此程度地超出中间空隙Z5延伸,即凹槽30-5穿过所述两个端部之一延伸和凹槽30-6穿过所述两个端部中的另一个延伸。 
部段30-A4被布置在中间空隙Z7内,其中该部段30-A4的两个端部如此程度地超出中间空隙Z7延伸,即凹槽30-7穿过所述两个端部之一延伸和凹槽30-8穿过所述两个端部中的另一个延伸。 
部段30-A5被布置在中间空隙Z9内,其中该部段30-A5的两个端部如此程度地超出中间空隙Z9延伸,即凹槽30-9穿过所述两个端部之一延伸和凹槽30-10穿过所述两个端部中的另一个延伸。 
如图7另外所表明的那样,部段30-B1、30-B2、30-B3、30-B4、30-B5和30-B6沿焊接线L被如下地、相继地布置成一排,即这些部段中的每两个被直接相继地布置成一排的部段为了实现这些部段之间的电绝缘而被一个垂直于焊接线L延伸的间隙T分离。 
另一方面,部段30-B1、30-B2、30-B3、30-B4、30-B5中的每两个部段在朝向焊接线L的侧面上通过部段30-A1、30-A2、30-A3、30-A4和30-A5之一相互连接。如从图7中可以看出的那样,部段30-A1在它的两个端部之一上与部段30-B1相连接以及在它的两个端部中的另一个端部上与部段30-B2相连接。另外,部段30-A2在它的两个端部之一上与部段30-B2相连接以及在它的两个端部中的另一个端部上与部段30-B3相连接。另外,部段30-A3在它的两个端部之一上与部段30-B3相连接以及在它的两个端部中的另一个端部上与部段30-B4相连接。另外,部段30-A4在它的两个端部之一上与部段30-B4相连接以及在它的两个端部中的另一个端部上与部段30-B5相连接。另外,部段30-A5在它的两个端部之一上与部段30-B5相连接以及在它的两个端部中的另一个端部上与部段30-B6相连接。以这种方式保障了部段30-A1、30-A2、30-A3、30-A4和30-A5如下地相连接,即它们按这个排列次序导电地串联成一排。 
如图8所表明的那样,固体40(同固体30一样)同样被视为由十一 个不同的、相互连接在一起的部段构成的直线布置,这些部段沿焊接线L被相继地布置成一排并且与焊接线L保持不同距离D1或者D2(其中D2>D1)地穿过不同的中间空隙Z1-Z10延伸。 
在下文中应该由固体40的部段分成两个不同的组,这些组在它们到焊接线L的距离和它们的功能方面的不同之处在于:固体40的部段的“第一组”包括五个部段,这些部段在图8中被标注40-A1、40-A2、40-A3、40-A4或40-A5;固体40的部段的“第二组”包括六个部段,这些部段在图8中被标注40-B1、40-B2、40-B3、40-B4、40-B5和40-B6。 
为了表明固体40中的哪些区域应该与此相关联地被理解为所述部段之一,在图8中部段40-A1、40-A2、40-A3、40-A4和40-A5中的每一个都被框上一个由断续的线构成的长方形(为了将部段40-A1、40-A2、40-A3、40-A4和40-A5与固体40的其余的部段分开)。在这种情况下,图8中所示出的长方形与固体40之间的交割线应该分别表明固体40的各个部段之间的虚拟的界限。为了清楚说明,图10示出固体40的一个图示,在该图示中部段40-A1、40-A2、40-A3、40-A4和40-A5与部段40-B1、40-B2、40-B3、40-B4、40-B5和40-B6(分别沿在图9中标出的点线)分离并且相对部段40-B1、40-B2、40-B3、40-B4、40-B5和40-B6沿焊接线L的方向位移(与图8中固体40的图示相比较)。 
如从图8和10中可以看出的那样,固体40的不同的部段沿焊接线L被如下地、相继地布置成一排,即沿着事先规定的方向沿焊接线L一个属于固体40的部段的第一组的部段与一个属于固体40的部段的第二组的部段分别交替地接连。 
在这种情况下,属于第一组的部段40-A1、40-A2、40-A3、40-A4和40-A5与属于第二组的部段40-B1、40-B2、40-B3、40-B4、40-B5和40-B6在它们到焊接线L的距离和在它们的功能方面不同。 
固体40的部段40-A1、40-A2、40-A3、40-A4和40-A5在本例中分别具有一个长形的形状并且分别基本上平行于焊接线L、在本例中分别与焊接线L保持距离D1地延伸。在图4所示的感应天线20A中固体40被如下地布置,即部段40-A1、40-A2、40-A3、40-A4和40-A5处于焊接平面LE 内。如在下文中变得更加清楚的那样,部段40-A1、40-A2、40-A3、40-A4和40-A5具有将交流电I沿焊接线如下地引导的功能,即该交流电I在这些部段的周围或者在焊接线L内产生交变磁场H2、H4、H6、H8和H10。由于这个功能的原因,部段40-A1、40-A2、40-A3、40-A4和40-A5在下文中应该还被称为固体40的或者电流通路21A的“产生交变磁场的”部段。 
在这种情况下,部段40-A1被布置在中间空隙Z2内,其中该部段40-A1的两个端部如此程度地超出中间空隙Z2延伸,即凹槽40-2穿过所述两个端部之一延伸和凹槽40-3穿过所述两个端部中的另一个延伸。 
部段40-A2被布置在中间空隙Z4内,其中该部段40-A2的两个端部如此程度地超出中间空隙Z4延伸,即凹槽40-4穿过所述两个端部之一延伸和凹槽40-5穿过所述两个端部中的另一个延伸。 
部段40-A3被布置在中间空隙Z6内,其中该部段40-A3的两个端部如此程度地超出中间空隙Z6延伸,即凹槽40-6穿过所述两个端部之一延伸和凹槽40-7穿过所述两个端部中的另一个延伸。 
部段40-A4被布置在中间空隙Z8内,其中该部段40-A4的两个端部如此程度地超出中间空隙Z8延伸,即凹槽40-8穿过所述两个端部之一延伸和凹槽40-9穿过所述两个端部中的另一个延伸。 
部段40-A5被布置在中间空隙Z10内,其中该部段40-A5的两个端部如此程度地超出中间空隙Z10延伸,即凹槽40-10穿过所述两个端部之一延伸和凹槽40-11穿过所述两个端部中的另一个延伸。 
如图8另外所表明的那样,部段40-B1、40-B2、40-B3、40-B4、40-B5和40-B6沿焊接线L被如下地、相继地布置成一排,即这些部段中的每两个被直接相继地布置成一排的部段为了实现这些部段之间的电绝缘而被一个垂直于焊接线L延伸的间隙T分离。 
另一方面,部段40-B1、40-B2、40-B3、40-B4、40-B5和40-B6中的每两个部段在朝向焊接线L的侧面上通过部段40-A1、40-A2、40-A3、40-A4和40-A5之一相互连接。如从图8中可以看出的那样,部段40-A1在它的两个端部之一上与部段40-B1相连接以及在它的两个端部中的另一个端部上与部段40-B2相连接。另外,部段40-A2在它的两个端部之一上与部段 40-B2相连接以及在它的两个端部中的另一个端部上与部段40-B3相连接。另外,部段40-A3在它的两个端部之一上与部段40-B3相连接以及在它的两个端部中的另一个端部上与部段40-B4相连接。另外,部段40-A4在它的两个端部之一上与部段40-B4相连接以及在它的两个端部中的另一个端部上与部段40-B5相连接。另外,部段40-A5在它的两个端部之一上与部段40-B5相连接以及在它的两个端部中的另一个端部上与部段40-B6相连接。以这种方式保障了部段40-A1、40-A2、40-A3、40-A4和40-A5如下地相连接,即它们按这个排列次序导电地串联成一排。 
如图7和8所示出的那样,固体30和40在它们的相对焊接线L和中间空隙Z1-Z10的布置方面以如下的方式互补: 
固体30的部段30-A1、30-A2、30-A3、30-A4和30-A5沿焊接线L分别在中间空隙Z1、Z3、Z5、Z7和Z9之一中被相继地(沿这个排列次序)、各与焊接线L保持距离D1布置并且不穿过中间空隙Z2、Z4、Z6、Z8和Z10延伸,而固体30的部段30-B2、30-B3、30-B4、30-B5和30-B6穿过中间空隙Z2、Z4、Z6、Z8和Z10分别与焊接线保持距离D2延伸,其中D2分别大于距离D1;另一方面部段40-A1、40-A2、40-A3、40-A4和40-A5沿焊接线L分别被相继地(沿这个排列次序)、各与焊接线L保持距离D1地布置在中间空隙Z2、Z4、Z6、Z8和Z10中,而固体40的部段40-B1、40-B2、40-B3、40-B4、40-B5穿过中间空隙Z1、Z3、Z5、Z7和Z9分别与焊接线保持距离D2延伸,其中D2分别大于距离D1。 
在本例中距离D1和D2被如下地选择,即差值D2-D1分别大于固体30的部段30-A1、30-A2、30-A3、30-A4和30-A5在各个中间空隙Z1-Z10中各垂直于焊接线L和平行于焊接平面LE的延长以及固体40的部段40-A1、40-A2、40-A3、40-A4和40-A5在各个中间空隙Z1-Z10中各垂直于焊接线L和平行于焊接平面LE的延长(在图9和10中分别-用“HL”-标出一个这样的延长,该延长在部段30-A5的情况中用于中间空隙Z9,而在部段40-A5的情况中用于中间空隙Z10)。通过这种方式与图4所示的压紧装置元件P1-P11相结合的固体30和40被如下地布置,即固体30和40被并排布置并且固体30的部段30-A1、30-A2、30-A3、30-A4和30-A5 与固体40的部段40-A1、40-A2、40-A3、40-A4和40-A5被相继成一排地安置在中间空隙Z1-Z10的各一个内(如在图7和8内所示出的那样)。 
固体30和40的这样的布置在图4所示的感应天线20A的情况中得以实现。这一点其中从图11中可以看出。图11从一个透视角度示出图4所示的感应天线20A,该透视角度可以看到感应天线20A在图4所示的布置中朝向焊接线L或者太阳能电池I的那个侧面。一方面在图11中可以看出压紧装置元件P1-P11用的通道K1-K11(压紧装置元件P1-P11在图11中未被示出)。另外可以看出固体30的部段30-A1、30-A2、30-A3、30-A4和30-A5相对固体40的部段40-A1、40-A2、40-A3、40-A4和40-A5的布置。如可以看出的那样,产生交变磁场的固体30的部段30-A1、30-A2、30-A3、30-A4和30-A5与产生交变磁场的固体40的部段40-A1、40-A2、40-A3、40-A4和40-A5交替地被相继地布置成一排,这样在固体30的一个产生交变磁场的部段后面分别接着固体40的一个产生交变磁场的部段(或者反过来)。 
图11示出的是感应天线21A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在该实施方式中固体30的部段30-A1、30-A2、30-A3、30-A4和30-A5以及固体40的部段40-A1、40-A2、40-A3、40-A4和40-A5被如下地成形和布置,即它们共同成一排相继地沿直线G-如在图11中所示出的那样-延伸。后者有益于交变磁场H1-H10沿焊接线L的均匀性。 
对于交变磁场H1-H10的均匀性来说有益的是:固体30和40的“产生交变磁场的”部段30-A1、30-A2、30-A3、30-A4、30-A5、40-A1、40-A2、40-A3、40-A4和40-A5包括各一个长形部段,该部段直线地和优选以不变的横截面在通道K1-K11中的每两个通道之间的焊接平面LE内延伸。这些直线的、长形的部段在下文中被标注LA1、LA2、LA3、LA4、LA5、LA6、LA7、LA8、LA9和LA10并且在图8和9中被标出(借助大括号,这些大括号标出各个长形部段沿焊接线方向的延长)。 
如在图11中所示出的那样,在感应天线20A的情况中长形部段LA1-LA10可以有益地被如下地、相继地布置成一排,即它们分别沿直线G延伸。直线G优选在焊接平面LE内基本上平行于焊接线L延伸。这有益 于交变磁场H1-H10沿焊接线L的均匀性。 
参照图12和13将在下文中对固定工具100的功能以及短路元件101、102和103的功能进行阐述。图12示出的是图4所示出的感应天线20A的侧视图,该感应天线沿焊接线L平行定向且与焊接线L保持距离D1(D1表示从焊接线L到固体30和40的距离,如在图7和8中标出的那样)。图13示出的是感应天线20A沿不同的、在图12中标出的断面A-A、B-B、C-C和D-D的四个横截面。这些断面分别垂直于焊接线L定向并且与感应天线20A相关地布置在该感应天线20A的第一端部20A′与第二端部20A′之间沿焊接线L的不同的位置上。 
如图13的感应天线20A沿断面B-B、C-C和D-D的横截面所表明的那样,固定工具100(在本例中为螺栓)在冷却体60和70之间构成一个刚性连接并且同时被引导穿过冷却体60和70、固体30和40和绝缘体80和90中的孔(即冷却体60中的孔62、冷却体70中的孔72、固体30中的孔32、固体40中的孔42、绝缘体80中的孔82、绝缘体90中的孔92),这样固体30和40以及绝缘体80和90以这种方式被固定在一个相对冷却体60和70的稳定的位置中。如从图5-10中可以得出的那样,孔32或者42被布置在固体30的部段30-B1、30-B2、30-B3、30-B4、30-B5和30-B6中或者在固体40的部段40-B1、40-B2、40-B3、40-B4、40-B5和40-B6中。固体30的部段30-B1、30-B2、30-B3、30-B4、30-B5和30-B6中或者在固体40的部段40-B1、40-B2、40-B3、40-B4、40-B5和40-B6因此具有将固体30和40的产生交变磁场的部段30-A1、30-A2、30-A3、30-A4、30-A5、40-A1、40-A2、40-A3、40-A4和40-A5固定在感应天线20A上的一个事先规定的位置中的功能。 
在如4所示的感应天线20A的情况中先决条件是:冷却体60和70由导电材料构成。为了防止固定工具100在固体30或40与冷却体60或70之间导致电气短路,固定工具100优选由电绝缘材料构成。 
如从图13结合图5和12可以看出的那样,在固体30与冷却体60之间被如下地布置有绝缘体90之一,即固体30在感应天线20A的两个端部20A′与20A″之间的整个区域内借助绝缘体90相对冷却体60被电绝缘。另 外,在固体40与冷却体70之间被如下地布置有绝缘体90之一,即固体40在感应天线20A的两个端部20A′与20A″之间的整个区域内借助绝缘体90相对冷却体70被电绝缘。另外在固体30与40之间被如下地布置有绝缘体80,即固体30在感应天线20A的两个端部20A′与20A″之间的整个区域内借助绝缘体80相对固体40被电绝缘。 
如图13结合图5和12所表明的那样,短路元件101和103(在本例中例如为由导电材料构成的螺栓)具有如下功能:在感应天线20A的端部20A′附近首先在固体30与冷却体60之间形成一个电连接和其次在固体40与冷却体70之间形成一个电连接。如从图13中可以看出的那样,短路元件101和103被如下地安置在断面A-A内,即短路元件101在冷却体60与固体30的部段30-B1之间形成一个电气短路以及短路元件103在冷却体70与固体40的部段40-B1之间形成一个电气短路。短路元件101为了这个目的被如下地布置,即它与冷却体60和固体30接触的同时既穿过固体30的部段30-B1中的孔33也穿过冷却体60中的孔63延伸(为了实现这个布置,冷却体70或者绝缘体90或者固体40具有孔73或者93或者43,短路元件101被引导穿过这些孔,其中孔93或者43在图5中被标出附图标记,但是在图13中未被标出附图标记)。短路元件103相应地被如下地布置,即它与冷却体70和固体40接触的同时既穿过固体40的部段40-B1中的孔45也穿过冷却体70中的孔75延伸(为了实现这个布置,绝缘体90具有孔95,短路元件103被引导穿过该孔,其中孔45、75和95在图5中被标出附图标记,但是在图13中未被标出附图标记)。 
参照图4需要指出的是,在感应天线20A的情况中电流耦合元件110与冷却体60相连接以及电流退耦元件112与冷却体70相连接。如果如在图12和13中所示出的那样被安置的话,因此短路元件101实现电流耦合元件110与固体30的部段30-B1之间的电连接。如果如在图12和13中所示出的那样被安置的话,相应地短路元件103实现电流退耦元件112与固体40的部段40-B1之间的电连接。 
参照图13结合图5和12需要指出的是,图5所示的各个短路元件102(在本例中例如为由导电材料构成的螺栓)具有如下功能:在感应天线20A 的端部20A″的附近形成固体30与与固体40之间的电连接。在图4所示的感应天线20A的实施方式的情况中存在如下可能性:借助与感应天线20A的端部20A″保持数种不同的距离的短路元件102实现固体30与固体40之间的这样的电连接。在本情况中,例如设置有如下可能性:可以借助短路元件102使固体30的部段30-B2、30-B3、30-B4、30-B5、30-B6中的各一个与固体40的部段40-B2、40-B3、40-B4、40-B5、40-B6之一相连接。这个可能性在本情况中通过如下方式得以实现,即固体30在部段30-B2、30-B3、30-B4、30-B5、30-B6中的每一个内具有各两个孔34以及固体40在部段40-B2、40-B3、40-B4、40-B5、40-B6中的每一个内具有各两个孔44。在这种情况下孔34和44被如下地构造,即短路元件102能够分别通过孔34中的各一个与固体30接触地以及附加地通过孔44中的各一个与固体40接触地延伸。参照图5和13需要指出的是:绝缘体80或90具有孔84或94,短路元件102在它插在孔34或44之一内时穿过该孔延伸。如图12所示出的那样,冷却体70包括数个孔74,这些孔被如下的布置,即通过孔74中的各一个可以触及固体30内的各个孔34以及固体40内的各个孔44。在图12和13所示的本例中,感应天线20A既在断面C-C中也在断面D-D中分别具有一个短路元件102。在这种情况中,被安置在断面D-D中的短路元件102形成固体30的部段30-B6与固体40的部段40-B6之间的电气短路。被安置在断面C-C中的短路元件102形成固体30的部段30-B5与固体40的部段40-B5之间的电气短路。 
图14和15示出的是图4或者12所示出的感应天线20A的电流通路21A的两个不同变型的示意性图示,这些变型的不同之处在于:短路元件102被安置在距感应天线20A的端部20A″的不同的距离内。在这种情况下分别假设如下:交流电I的发电机9被接在-如在图4中示出的那样-电流耦合元件110或者电流退耦元件112上,这样由该发电机9产生的交流电I可以在电流耦合元件110与电流退耦元件112之间的电流通路21A中流动并且同时在焊接线L内产生一个交变磁场或者数个交变磁场。 
图14表示的是在如下情况时感应天线20A的电流通路21A相对焊接线L的布置,即固体30的部段30-B6与固体40的部段40-B6电连接。在 图14中标注有V1、V2或者V3的点线分别表示在发电机9与固体30或者40之间或者在固体30和40之间存在的电连接。在这种情况下,电连接V1代表已经阐述的、发电机9与固体30的部段30-B1之间的连接(例如借助短路元件101得以实现,该短路元件被安置在固体30的部段30-B1中的、在图14内示出的孔33内并且负责部段30-B1与冷却体60或者电流耦合元件110之间的电连接)。电连接V2相应地代表已经阐述的、固体30的部段30-B6与固体40的部段40-B6之间的连接。这个连接V2可以-如与图12和13相关联叙述的那样-借助既插在固体30的部段30-B6的孔34内也插在固体40的部段40-B6的孔44内的短路元件102得以实现。电连接V3相应地代表已经阐述的、发电机9与固体40的部段40-B1之间的连接(例如借助短路元件103得以实现,该短路元件被安置在固体40的部段40-B1中的、在图14内示出的孔45内并且负责部段40-B1与冷却体70或者电流退耦元件112之间的电连接)。 
在图14中-为了清楚起见-在两张被上下布置的图中-分别相对焊接线L-示出固体30的布置以及固体40的布置。出于这个原因,图14在上部内包括示出固体30的侧视图(视线方向垂直于图4所示的焊接平面LE,相当于图7中的固体30的图示)以及在下部内包括示出固体40的侧视图(视线方向垂直于图4所示的焊接平面LE,相当于图8中的固体40的图示)。 
根据图14,固体30关于焊接线L和中间空隙Z1-Z10被如下的布置,即部段30-A1、30-A2、30-A3、30-A4或者30-A5分别在中间空隙Z1、Z3、Z5、Z7或Z9之一内延伸(分别基本上平行于焊接线L,与图7中的固体30的图示相当)。相应地根据图14,固体40关于焊接线L和中间空隙Z1-Z10被如下的布置,即部段40-A1、40-A2、40-A3、40-A4或者40-A5分别在中间空隙Z2、Z4、Z6、Z8或Z10之一内延伸(分别基本上平行于焊接线L,与图8中的固体40的图示相当)。 
在图14中另外示出焊接线L被划分成十个不同的部段L1、L2、L3、L4、L5、L6、L7、L8、L9或L10,这些部段以前述的排列次序被相继地布置成一排,其中部段L1-L10中的每一个在中间空隙Z1、Z2、Z3、Z4、Z5、Z6、Z7、Z8、Z9或Z10中的恰好一个上延伸(部段Li与此相应地在 中间空隙Zi上延伸,其中i=1-10)。 
根据图14电流通路20A可以被理解为这个电流通路的两个部段的串接,该串接在图14中被标注21A-1和21A-2:“部段21A-1”代表那个被构造在固体30内的、电流通路21A的部段;“部段21A-2”相应地代表那个被构造在固体40内的、电流通路21A的部段。 
在这种情况下,固体30的部段30-B1、30-A1、30-B2、30-A2、30-B3、30-A3、30-B4、30-A4、30-B5、30-A5和30-B6分别构成电流通路21A的部段21A-1的“部段”,这些部段在它们那侧(以上述排列次序)导电地串接:如已经阐述的那样,固体30的部段30-A1、30-A2、30-A3、30-A4和30-A5的端部通过固体30的部段30-B2、30-B3、30-B4和30-B5中的各一个如下地连接,即部段30-A1、30-A2、30-A3、30-A4和30-A5分别导电地串接(图7)。固体40的部段40-B1、40-A1、40-B2、40-A2、40-B3、40-A3、40-B4、40-A4、40-B5、40-A5和40-B6相应地分别构成电流通路21A的部段21A-1的“部段”,这些部段在它们那侧(以上述排列次序)导电地串接:如已经阐述的那样,固体40的部段40-A1、40-A2、40-A3、40-A4和40-A5的端部通过固体40的部段40-B2、40-B3、40-B4和40-B5中的各一个如下地连接,即部段40-A1、40-A2、40-A3、40-A4和40-A5分别导电地串接(图8)。 
由于固体30的部段30-B1和固体40的部段40-B1与发电机9(通过图14中的电连接V1或者V3)相连接以及固体30的部段30-B6与固体40的部段40-B6(按照图14中的连接V2)电连接,所以电流通路21A的部段21A-1和21A-2通过电连接V2被如下地、相继地串接,即交流电I分别在感应天线20A的端部20A′与20A″之间既在部段21A-1中也在部段21A-2中沿焊接线L被引导,并且是如下地被引导,即在电流通路21A的部段21A-1内的交流电I与在电流通路21A的部段21A-2内的交流电I反相。 
为了说明这个实际情况,在图14中被分别标有附图标记I的箭头标出由发电机9产生的交流电I在指定的时间点的瞬息间的电流流动方向,其中图14中所示出的交流电I的瞬息间的电流流动方向与图4中所示出的交流电I的瞬息间的电流流动方向相一致。如可以看出的那样,交流电I在电 连接V1与V2之间分别流过电流通路21A的部段21A-1以及在电连接V2与V3之间分别流过电流通路21A的部段21A-2。另外被标有附图标记I1的箭头标出电流通路21A的部段21A-1中的交流电I的瞬息间的电流流动方向以及被标有附图标记I2的箭头标出电流通路21A的部段21A-2中的交流电I的瞬息间的电流流动方向(在相同的指定的时间点)。 
如从图14中可以看出的那样,电流通路21A的部段21A-1沿部段L1-L10或者穿过中间空隙Z1-Z10如下地延伸,即交流电I在固体30的部段30-A1、30-A2、30-A3、30-A4和30-A5中分别基本上平行于焊接线L和分别沿相同的方向流动(按照图14中标出的箭头I1,这些箭头沿焊接线L从部段L1指向部段L10的方向)。另外,电流通路21A的部段21A-2沿部段L1-L10或者穿过中间空隙Z1-Z10如下地延伸,即交流电I在固体40的部段40-A1、40-A2、40-A3、40-A4和40-A5中分别基本上平行于焊接线L和分别沿相同的方向流动(按照图14中标出的箭头I2,这些箭头沿焊接线L从部段L10指向部段L1的方向)。如从图14中可以看出的那样,交流电I在固体30的部段30-A1、30-A2、30-A3、30-A4和30-A5中的瞬息间的电流流动方向(与图14中的电流流动方向I1相同)分别与交流电I在固体40的部段40-A1、40-A2、40-A3、40-A4和40-A5中的瞬息间的电流流动方向(与图14中的电流流动方向I2相同)相反。因此在固体30的部段30-A1、30-A2、30-A3、30-A4和30-A5内的交流电I分别同相并且在固体30的部段30-A1、30-A2、30-A3、30-A4和30-A5内的交流电分别与在固体40的部段40-A1、40-A2、40-A3、40-A4和40-A5内的交流电I反相。 
如图14所表明的那样,不但电流通路21A的部段21A-1的一部分而且电流通路21A的部段21A-2的一部分都穿过中间空隙Z1-Z10中的每一个分别基本上平行于焊接线L延伸。与此同时,(如已经与图7和8相关联地阐述的那样)在中间空隙Z1、Z3、Z5、Z7和Z9中的每一个内,部段21A-1相对部段21A-2如下地延伸,即电流通路21A的部段21A-1的各穿过中间空隙Z1、Z3、Z5、Z7和Z9之一延伸的部分(即固体30的部段30-A1、30-A2、30-A3、30-A4或30-A5之一)与电流通路21A的部段21A-2的相 应的部分(即固体40的部段40-B1、40-B2、40-B3、40-B4或40-B5之一)相比被布置在距焊接线L更小的距离内。 
另一方面,在中间空隙Z2、Z4、Z6、Z8和Z10中的每一个内,部段21A-1相对部段21A-2如下地延伸,即电流通路21A的部段21A-2的各穿过中间空隙Z2、Z4、Z6、Z8和Z10之一延伸的部分(即固体40的部段40-A1、40-A2、40-A3、40-A4或40-A5之一)与电流通路21A的部段21A-1的相应的部分(即固体30的部段30-B2、30-B3、30-B4、30-B5或30-B6之一)相比被布置在距焊接线L更小的距离内。 
固体30和40的各个部段的这种布置对于有交流电产生的交变磁场H1-H10(如在图4中所示出的那样)具有以下重要意义。如在图14中可以看出的那样,在本例中部段30-A1、40-A1、30-A2、40-A2、30-A3、40-A3、30-A4、40-A4、30-A5和40-A5以这个排列次序沿焊接线L相继成一排地、分别与焊接线L保持距离D1延伸并且同时通过气隙LS与焊接线分离。与距离D1相比,固体40的部段40-B1、40-B2、40-B3、40-B4或40-B5的各个距离与固体30的部段30-B2、30-B3、30-B4、30-B5或30-B6的各个距离的大小被如下地选择,即在固体40的部段40-B1、40-B2、30-B3、40-B4或40-B5中和在部段30-B2、30-B3、30-B4、30-B5或30-B6中流动的交流电I为交流电I在焊接线L内产生的交变磁场H1-H10不做或者做比较小的(可忽略不计的)贡献。因此穿过固体30的部段30-A1、30-A2、30-A3、30-A4或30-A5流动的交流电I产生交变磁场H1、H3、H5、H7和H9,这些交变磁场存在于中间空隙Z1、Z3、Z5、Z7和Z9中或者部段L1、L3、L5、L7和L9中。穿过固体40的部段40-A1、40-A2、40-A3、40-A4或40-A5流动的交流电I相应地产生交变磁场H2、H4、H6、H8和H10,这些交变磁场存在于中间空隙Z2、Z4、Z6、Z8和Z10中或者部段L2、L4、L6、L8和L10中。由于在固体30的部段30-A1、30-A2、30-A3、30-A4或30-A5内的交流电I(如所阐述的那样)与在固体40的部段40-A1、40-A2、40-A3、40-A4或40-A5内的交流电I反相,分别保障了交变磁场H1、H3、H5、H7和H9分别与交变磁场H2、H4、H6、H8和H10反相。 
在下文中概念“感应天线的有效长度”表示焊接线的部段的长度,由 各个感应天线产生的交变磁场存在于这个部段中。在图14中具有标记“Leff”的箭头代表电流通路21A的本构造的感应天线20A的有效长度。由于在感应天线20A的情况中短路元件102可以被安置在距感应天线20A的端部20A″不同的距离内,所以可以以简单的方法改变感应天线20A的有效长度(与此相关地参照下文对图15的阐述)。可以分别与电流汇流排3的长度和需被固定在该电流汇流排上的带5的长度或者各需要构成的焊接连接的长度相关地适当地选择这个“有效长度”并且在必要的情况下使之匹配。 
图15示出的是感应天线20A的电流通路21A相对焊接线L的布置,其中图15所示出的布置与在图14中所示出的电流通路21A的布置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图15所示出的电流通路21A的布置的情况中固体30的部段30-B5与固体40的部段40-B4电连接。在图15中标有V1或者V3的点线分别代表存在于发电机9与固体30的部段30-B 1或者固体40的部段40-B1之间的电连接(相当于图14中的连接V1或者V3)。标有V2的点线相应地代表固体30的部段30-B5与固体40的部段40-B4之间的所述电连接。 
在图15中21A-1表示被构造在固体30内的、电流通路21A的一个部段21A-1;21A-2相应地表示被构造在固体40内的、电流通路21A的一个部段21A-2。如可以看出的那样,电流通路21A的部段21A-1包括固体30的部段30-B1、30-A1、30-B2、30-A2、30-B3、30-A3、30-B4、30-A4和30-B5以及电流通路21A的部段21A-2包括固体40的部段40-B1、40-A1、40-B2、40-A2、40-B3、40-A3和40-B4。在这种情况下,电流通路21A的部段21A-1和21A-2借助连接V1、V2、V3如下地串接,即由发电机9产生的交流电I穿过固体30的部段30-A1、30-A2、30-A3和30-A4以及固体40的部段40-A1、40-A2和40-A3流动。在图15中标注有附图标记I1的箭头标出交流电I在电流通路21A的部段21A-1中的瞬息间的电流流动方向以及标注有附图标记I2的箭头标出交流电I在电流通路21A的部段21A-2中的瞬息间的电流流动方向(分别在指定的时间点)。如可以看出的那样,在固体30的部段30-A1、30-A2、30-A3和30-A4内的交流电I与在固体40的部段40-A1、40-A2和40-A3内的交流电I反相。 
在本情况中交流电I不能穿过固体30的部段30-A5和固体40的部段40-A4和40-A5流动。因此图15的电流通路21A被构成用于将交流电I沿焊接线L如下地引导,即交流电I在焊接线L的一个部段内产生交变磁场,该部段至少穿过中间空隙Z1、Z2、Z3、Z4、Z5、Z6和Z7延伸(相当于图4的交变磁场H1-H7)。在图15中带有标记“Leff”的箭头表示按照图15构造的电流通路21A的情况下感应天线20A的相应的有效长度。如可以看出的那样,按图15构造的电流通路21A的情况下的感应天线20A的有效长度比按照图14构造的电流通路21A短。 
图16以类似于图11的视图示出图11所示出的感应天线20A。在图16的情况中假设如下:感应天线20A的电流通路21A按照图14所示的电流通路21A的变型构造。在图16中分别画出标有附图标记I、I1或者I2的箭头,这些箭头与在图14的情况中相应地标有I、I1或I2的箭头具有相同的意义。因此标有I1的箭头标出交流电I在图11中被标明的、固体30的长形部段LA1、LA3、LA5、LA7和LA9中的瞬息间的电流方向以及标有I2的箭头标出交流电I在图11中被标明的、固体40的长形部段LA2、LA4、LA6、LA8和LA10中的分别在指定的时间点下的瞬息间的电流方向。在图16中附加地画出箭头H1、H2、H3、H4、H5、H6、H7、H8、H9和H10,如在图4中所标出的那样,这些箭头表示由交流电I产生的交变磁场H1-H10的磁场强度的瞬息间的方向。因此图16中标有Hi的箭头标出图4所示的交变磁场Hi沿焊接线L在中间空隙Zi中的场强度的瞬息间的方向,其中i=1-10。因此图14示出电流流动方向I1或I2与交变磁场的瞬息间的方向相关联地彼此相反的、电流通路21A的不同的部段,所述交变磁场形成在电流通路21A的各个部段的周围。可以清晰地看到电流通路21A的不同的部段,在这些部段的周围各个交变磁场相反定向以及因此彼此反相。 
图17示出的是与图4所示的太阳能电池1和带5的组合的感应天线20A的沿图12所示的端面B-B的横截面,其中带5沿焊接线L顺着太阳能电池1的电流汇流排3的纵方向延伸。其中可以看到的是长形部段LA4的横截面,该部段是固体40的部段40-A2的一个部分(参见图10)并且在焊接平面LE内-通过气隙LS与焊接线L分离地-基本上平行于焊接线L 经过中间空隙Z4延伸。从中可以看出,感应天线20A的长形部段LA4(如长形部段LA1-LA10中的每一个一样)可以垂直于焊接平面LE具有一个大约同电流汇流排3的宽度和/或导电带5的宽度一样大的尺寸。在本例中,长形部段LA4(如长形部段LA1-LA10中的每一个一样)被关于焊接平面LE对称布置并且具有正方形的横截面,该横截面例如可以具有1.5mm×1.5mm的面积。因此感应天线适合于宽度为1-3mm的带5或者电流汇流排3。在图17中另外用点线示意性地绘制出交变磁场的数个场力线的空间分布,这些虚线分别以封闭曲线的形式将在图17中示出的长形部段LA4围住。各个场力线分别被标注一个(在一种情况中被标以附图标记H的)箭头,该箭头标出交变磁场沿各个场力线的瞬息间的方向,分别标出在图4中示出的交流电I的瞬息间的电流方向。如从图17中可以看出的那样,交变磁场的各个场力线关于焊接平面LE对称地延伸。因此焊接线L内的交变磁场根据图17垂直于焊接平面LE以及因此基本上平行于太阳能电池1的表面1-1定向。 
如已经与图4和5相关联地阐述的那样,图4所示的本发明的焊接设备15可以可选地配备有用于冷却固体30和40的冷却装置。如果交流电I-如在图14和15中所示出的那样-穿过固体30和40流动的话,那么长形部段LA1-LA10会最猛烈地加热,尤其是在长形部段LA1-LA10中交流电I的电流密度比较大。在本情况中具有如下的可能性:借助通过固体30的部段30-B1、30-B2、30-B3、30-B4、30-B5和30-B6中的一个或者数个和/或通过固体40的部段40-B1、40-B2、40-B3、40-B4、40-B5和40-B6中的一个或者数个的热传递将分别在长形部段LA1-LA10中产生的热量排出。所以通过对固体30的部段30-B1、30-B2、30-B3、30-B4、30-B5和30-B6中的一个或者数个进行冷却和/或通过对固体40的部段40-B1、40-B2、40-B3、40-B4、40-B5和40-B6中的一个或者数个进行冷却,长形部段LA1-LA10可以在需要的情况下被间接冷却。如图4、5、13和17所表明的那样,一种如图4所示的与冷却装置的组合在一起的感应天线20A被公开,该冷却装置例如,包括已经阐述过的冷却体60和70。在图4和5所示出的实例中,冷却体60通过一个绝缘体90与固体30的部段30-B1、30-B2、30-B3、 30-B4、30-B5和30-B6保持热接触。冷却体70相应地通过一个绝缘体90与固体40的部段40-B1、40-B2、40-B3、40-B4、40-B5和40-B6保持热接触。为了能够进行高效率的冷却,绝缘体90优选可以由电绝缘的导热材料制成。作为绝缘体90以外的选择,也可以考虑设置一种由电绝缘的导热材料构成的、被涂覆在固体30的部段30-B1、30-B2、30-B3、30-B4、30-B5和30-B6上和/或固体40的部段40-B1、40-B2、40-B3、40-B4、40-B5和40-B6上的涂层和/或一种由电绝缘的导热材料构成的、被涂覆在冷却体60或者70上的涂层。 
如图4所表明的那样,电流耦合元件110被构造成由导电材料构成的冷却流体导管111,其中通过该冷却流体导管111冷却流体可以输送给冷却体60和/或从冷却体60中排出(如在图4中借助一个标注有KF的、代表冷却流体流KF的箭头所表明的那样)。另外电流退耦元件112可以被构造成由导电材料构成的冷却流体导管113,其中通过该冷却流体导管113冷却流体可以输送给冷却体70和/或从冷却体70中排出(如在图2中借助一个标注有KF的、代表冷却流体流KF的箭头所表明的那样)。在这种情况下,冷却流体导管111通入被构造在冷却体60内的冷却通道61内,该冷却通道沿焊接线L从冷却体60的一个端部延伸到冷却体60的另一个端部。冷却流体导管113相应地通入被构造在冷却体70内的冷却通道71内,该冷却通道沿焊接线L从冷却体70的一个端部延伸到冷却体70的另一个端部。两个冷却通道61和71同时特别是可以在两个冷却体60和70的不同的端部处通过(电绝缘的)连接导管115相互连接。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为两个冷却体60、70提供冷却流体循环。当然也可以考虑两个冷却体60、70中的每一个具有自己的冷却流体循环。 
根据在图4中示出的感应天线20A的实施方式的另一个变型,还可以考虑将由发电机9产生的交流电I不通过冷却流体导管111和113耦合引入固体30、40或者从固体30、40中退耦引出。作为可选,交流电I还可以直接通过冷却体60和70被耦合引入后者退耦引出。例如发电机9为了耦合引入或者退耦引出交流电也可以直接与冷却体60和70电连接。由于固体30通过短路元件101与冷却体60相连接以及此外固体40通过短路元 件103与冷却体70相连接,所以为了这个目的原则上冷却体60和70的任意区域都可以与发电机9电连接。例如冷却体60也可以在与冷却流体导管111相反的端部处以及冷却体70可以在与冷却流体导管113相反的端部处于发电机9电连接。 
感应天线20A能够如下地产生高场强度的交变磁场(H1-H10),即交变磁场基本上在这些交变磁场(H1-H10)存在于其内的、焊接线L的整个区域内是均匀的。特别是下述情况有助于提高交变磁场的均匀性:固体30的产生交变磁场的部段30-A1、30-A2、30-A3、30-A4和30-A5以及固体40的产生交变磁场的部段40-A1、40-A2、40-A3、40-A4和40-A5可以被构造成直线的并且另外可以被如下地、相继地布置成一排,即固体30和40的所有产生交变磁场的部段在一条直线上基本上平行于焊接线延伸。特别是下述情况也有助于提高交变磁场的均匀性:长形部段LA1-LA10可以直线地和平行于焊接线L延伸并且可以在它们整个的长度上具有不变的横截面。 
固体30和40例如可以通过切削加工被成形。这样保障了能够以可重复的方法高精度地加工固体30和40。 
图18-26示出本发明的焊接设备15的第二变型,该变型包括感应天线20B。焊接设备15的这个变型在零件串接方面与图4-17所示的焊接设备15相同。在图4-17或者18-26中示出的、结构上或者功能上相同的特征分别被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在下文中将主要针对图18-26所示的变型的焊接设备15与图4-17所示的变型的焊接设备15之间的不同之处加以阐述。 
图18示出与一个太阳能电池1相组合的包括焊接天线20B和十一个压紧装置元件P1-P11的焊接设备15,其中被布置在天阳能电池1的表面1-1上的电流汇流排3与带5接触,该带沿电流汇流排3的纵方向延伸。在图4中另外标出数学直线形状的焊接线L。如可以看出的那样,焊接线L在电流汇流排3朝向带5的表面上沿电流汇流排3的纵方向延伸。在图4中附加地标出焊接平面LE,即一个基本上垂直于太阳能电池1的表面1-1延伸的以及焊接线L位于其内的平面。 
图18所示的压紧装置云间P1-P11的构造和布置同图4所示的压紧装 置元件P1-P11一样,即图18所示的压紧装置元件P1-P11在焊接平面LE内基本上垂直于焊接线L延伸并且沿焊接线L被如下地、相继地布置成一排,即中间空隙Z1-Z10被构造在这些压紧装置元件P1-P11之间,其中压紧装置元件P1-P11中的每一个在通道K1-K11之一内被引导,这些通道被构造在感应天线20B内。 
如图18所表明的那样,感应天线20B包括(高频)交流电I用的电流通路21B,该交流电可以通过发电机产生并且可以通过电流耦合元件110和/或电流退耦元件112被耦合引入电流通路21B或者从电流通路21B中退耦引出,其中交流电I沿电流通路21B被如下地引导,即它在焊接线L内和/或在焊接线L的周围产生一个交变磁场。在本实例中,电流通路21B分别部分地被构造在第一导电固体130中和第二导电固体140中,其中固体130和140-通过空隙LS与焊接线L分离地-沿焊接线L延伸以及固体130和140的单独的部段沿焊接线L引导交流电I。因此固体130和140(以及固体130和140的相应单独的部段)分别构成电流通路21B的不同的部段。 
感应天线20B与图4所示的感应天线20A的不同之处仅仅在于电流通路21B。此外可以在包含感应天线20B的分解图的图21中看到后者。如对图21与图5的比较所示出的那样,感应天线20B包括与感应天线20A相同的部件,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感应天线20B的情况中感应天线20A的固体30被固体130所取代以及感应天线20A的固体40被固体140所取代。 
前述感应天线20A与20B之间的区别使得可以借助感应天线20B产生交变磁场,这些交变磁场所具有的在焊接线L上的空间分布与可以借助感应天线20A产生的交变磁场不同。 
交流电I在感应天线20B的电流通路21B中被如下地沿焊接线L引导,即它在焊接线L的五个不同的部段中产生交变磁场,所述部段在下文中被称为L1、L2、L3、L4或L5以及其相对各个中间空隙Z1-Z10的空间位置在图26中被图示出,所述交变磁场在下文中被称为H1、H2、H3、H4和H5:同时表达式“Hi”(其中i=1-5)表示交变磁场,该交变磁场存在于焊接线L的部段“Li”(其中各i=1-5)中。如图26所示出的那样,焊接线 的部段L1-L5中的每一个分别跨越中间空隙Z1-Z10中的两个延伸,这两个中间空隙被直接相继地沿焊接线L布置:这样部段L1跨越中间空隙Z1和Z2延伸,部段L2跨越中间空隙Z3和Z4延伸,部段L3跨越中间空隙Z5和Z6延伸,部段L4跨越中间空隙Z7和Z8延伸以及部段L5跨越中间空隙Z9和Z10延伸。 
在图18中标注有H1、H2、H3、H4或H5箭头分别标出交变磁场H1、H2、H3、H4或H5在焊接线L的不同的部段L1-L5中的场强度的方向(分别用于中间空隙Z1-Z10之一和分别用于交流电I的瞬息间的电流流动方向,该交流电在图18中由被标注附图标记I的箭头标明)。如从图18和26中可以看出的那样,交变磁场H1-H5中的每一个沿焊接线L分别基本上垂直于焊接平面LE和垂直于焊接线L定向。与此同时在部段L1、L3和L5中或者在中间空隙Z1、Z2、Z5、Z6、Z9和Z10中的交变磁场H1、H3和H5分别具有相同的方向并且因此相互同相。与此相反,在部段L2和L4中或者在中间空隙Z3、Z4、Z7和Z8中的交变磁场H2和H4与交变磁场H1、H3和H5相反地定向,这样在部段L1、L3和L5内的交变磁场H1、H3和H5分别与在部段L2和L4内的交变磁场H2和H3反相。 
图22-25所示的固体130和140被构造用于保障交变磁场H1-H5的前述空间分布。 
图22和23单独地示出固体130和140的各相对焊接线L的布置,该布置与图18所示的固体130和140的布置相同。其中图22示出的是固体130的侧视图(视线方向垂直于图18所示的焊接平面LE)而图23示出的是固体140的侧视图(视线方向垂直于图18所示的焊接平面LE)。如从图22和23中可以看出的那样,固体130和140基本上平行于焊接线L延伸并且分别通过空隙LS与焊接线L分离。为了能够在图22所示的固体130的布置与图23所示的固体140的布置之间进行比较,既在图22中也在图23中分别标出了各个中间空隙Z1-Z11(如在图18中限定的那样)的空间位置,这样从图22和23中可以看出固体130和140相对压紧装置元件P1-P11和焊接线的部段L1-L5(如在图26中限定的那样)的布置。 
如图22所表明的那样,固体130可以(类似感应天线21A的固体30) 被视为由不同的、相互连接起来的部段的直线的布置,这些部段沿焊接线L被相继地布置成一排并且穿过不同的中间空隙Z1-Z10与焊接线L保持不同的距离D1或D2(其中D2>D1)延伸。 
如从图22中可以看出的那样,固体130包括一个由三个部段130-A1、130-A2和130-A3构成的第一组,这些部段分别具有长形的形状以及分别基本上平行于焊接线L延伸,在本例中分别与焊接线L保持距离D1。在这种情况下,部段130-A1穿过中间空隙Z1和Z2延伸,部段130-A2穿过中间空隙Z5和Z6延伸以及部段130-A3穿过中间空隙Z9和Z10延伸。另外,固体130包括一个由部段130-B1、130-B2、130-B3、130-B4、130-B5、130-B6和130-B7构成的第二组,这些部段具有的距焊接线L的距离大于部段130-A1、130-A2和130-A3所具有的。 
为了标明固体130的哪些区域应该与此相关联地被理解为所述部段之一,在图22中部段130-A1、130-A2和130-A3中的每一个都被一个由断续的线构成的长方形框住。为了清晰起见,图24示出固体130的一个图示,在该图示中部段130-A1、130-A2和130-A3与部段130-B1、130-B2、130-B3、130-B4、130-B5、130-B6和130-B7(分别沿在图24中标出的点线)被分离并且相对部段130-B1、130-B2、130-B3、130-B4、130-B5、130-B6和130-B7沿焊接线L的方向(与图22中的固体130的图示相比)被移位。 
如图22另外所表明的那样,部段130-B1、130-B2、130-B3、130-B4、130-B5、130-B6和130-B7被如下地、相继地沿焊接线L布置成一排,即这些部段中的每两个被直接相继地布置成一排的部段为了在这些部段之间实现电绝缘被一个垂直于焊接线L延伸的间隙T分离。 
另一方面,部段130-B1、130-B2、130-B3、130-B4、130-B5、130-B6和130-B7中的每两个部段在朝向焊接线L的侧面上通过部段130-A1、130-A2和130-A3之一相互连接。如从图22中可以看出的那样,部段130-A1在它的两个端部之一上与部段130-B1相连接以及在它的两个端部中的另一个端部上与部段130-B3相连接。另外,部段130-A2在它的两个端部之一上与部段130-B3相连接以及在它的两个端部中的另一个端部上与部段130-B5相连接。另外,部段130-A3在它的两个端部之一上与部段130-B5 相连接以及在它的两个端部中的另一个端部上与部段130-B7相连接。以这种方式保障了部段130-A1、130-A2和130-A3如下地相连接,即它们按这个排列次序导电地串联成一排。 
如在下文中变得更加清楚的那样,部段130-A1、130-A2和130-A3具有如下功能:将交流电I沿焊接线如下地引导,即交流电I在这些部段的周围或者在焊接线内产生交变磁场H1、H3和H5。由于这个功能的原因,部段130-A1、130-A2和130-A3在下文中应该还被称作固体130的或者电流通路21B的“产生交变磁场的”部段。 
如图23所表明的那样,固体140(类似于感应天线20A)可以被视为由不同的、相互连接起来的部段的直线的布置,这些部段沿焊接线L被相继地布置成一排并且穿过不同的中间空隙Z1-Z10与焊接线L保持不同距离D1或D2(其中D2>D1)延伸。 
如从图23中可以看出的那样,固体140包括一个由两个部段140-A1和140-A2构成的第一组,这些部段分别具有长形的形状以及分别基本上平行于焊接线L延伸,在本例中分别与焊接线L保持距离D1。在这种情况下,部段140-A1穿过中间空隙Z3和Z4延伸以及部段140-A2穿过中间空隙Z7和Z8延伸。另外,固体140包括一个由部段140-B1、140-B2、140-B3、140-B4和140-B5构成的第二组,这些部段具有的距焊接线L的距离大于部段140-A1和140-A2所具有的。 
为了标明固体140的哪些区域应该与此相关联地被理解为所述部段之一,在图23中部段140-A1和10-A2中的每一个都被一个由断续的线构成的长方形框住。为了清晰起见图25示出固体140的一个图示,在该图示中部段140-A1和140-A2与部段140-B1、140-B2、140-B3、140-B4和140-B5(分别沿在图25中标出的点线)被分离并且相对部段140-B1、140-B2、140-B3、140-B4和140-B5沿焊接线L的方向(与图23中的固体140的图示相比)被移位。 
如图23另外所表明的那样,部段140-B1、140-B2、140-B3、140-B4和140-B5被如下地、相继地沿焊接线L布置成一排,即这些部段中的每两个被直接相继地布置成一排的部段为了在这些部段之间实现电绝缘被一个 垂直于焊接线L延伸的间隙T分离。 
另一方面,部段140-B1、140-B2、140-B3、140-B4和140-B5中的每两个部段在朝向焊接线L的侧面上通过部段140-A1和140-A2之一相互连接。如从图23中可以看出的那样,部段140-A1在它的两个端部之一上与部段140-B1相连接以及在它的两个端部中的另一个端部上与部段140-B3相连接。另外,部段140-A2在它的两个端部之一上与部段140-B3相连接以及在它的两个端部中的另一个端部上与部段140-B5相连接。以这种方式保障了部段140-A1和140-A2如下地相连接,即它们按这个排列次序导电地串联成一排。 
如在下文中变得更加清楚的那样,部段140-A1和140-A2具有如下功能:将交流电I沿焊接线L如下地引导,即交流电I在这些部段的周围或者在焊接线L内产生交变磁场H2和H4。由于这个功能的原因,部段140-A1和140-A2在下文中应该还被称作固体140的或者电流通路21B的“产生交变磁场的”部段。 
参照图19需要指出的是:固体130的产生交变磁场的部段130-A1、130-A2和130-A3与固体140的产生交变磁场的部段140-A1和140-A2被交替地、相继地布置成一排,这样在固体130的一个产生交变磁场的部段之后分别接着一个固体140的产生交变磁场的部段(或者反过来)。另外,图19示出感应天线20B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在该实施方式中固体130的产生交变磁场的部段130-A1、130-A2和130-A3与固体140的产生交变磁场的部段140-A1和140-A2被如下地成形和布置,即它们共同在焊接平面LE内相继成一排地沿直线G-如在图19中所示出的那样-延伸。后者有益于交变磁场H1-H5沿焊接线L的均匀性。 
图26示出的是图18所示的感应天线20B的电流通路21B的示意性图示。其中假设如下:产生交流电I的发电机9-如在图18中所示出的那样-被连接在电流耦合元件110或者电流退耦元件112上,这样由发电机9产生的交流电I能够在电流耦合元件110与电流退耦元件112之间的电流通路21B中流动以及与此同时在焊接线L内产生一个交变磁场或者数个交变磁场。 
图26表示的是在如下情况下感应天线20B的电流通路21B相对焊接线L的布置,即固体130的部段130-B7与固体140的部段140-B5电连接。在图26中标注有V1、V2和V3的点线分别表示发电机9与固体130或者固体140之间的或者固体130与140之间的电连接。在这种情况下,电连接V1代表发电机9与固体130的部段130-B1之间的电连接(例如借助短路元件101得以实现,该短路元件被安置在固体130的部段130-B1中的、在图26中被示出的孔133内并且提供部段130-B1与冷却体60或者电流耦合元件110之间的电连接)。电连接V2相应地代表固体130的部段130-B7与固体140的部段140-B5之间的已经阐述的连接。这个连接V2可以借助既插入固体130的部段130-B7的孔134内也插入固体140的部段140-B5的孔144内的短路元件102得以实现。电连接V3相应地代表发电机9与固体140的部段140-B1之间的电连接(例如借助短路元件103得以实现,该短路元件被安置在固体140的部段140-B1中的、在图26中被示出的孔145内并且提供部段140-B1与冷却体70或者电流退耦元件112之间的电连接)。 
在图26中-为了清楚起见-在两张被上下布置的图中-分别相对焊接线L-示出固体130的布置以及固体140的布置。出于这个原因,图26在上部内包括示出固体130的侧视图(视线方向垂直于图18所示的焊接平面LE,相当于图22中的固体130的图示)以及在下部内包括示出固体140的侧视图(视线方向垂直于图18所示的焊接平面LE,相当于图23中的固体140的图示)。在图26中另外表示出焊接线L被划分成不同的(已经阐述过的)部段L1、L2、L3、L4或L5,这些部段以前述排列次序被相继地布置成一排。 
根据图26,电流通路21B可以被理解为这个电流通路的两个部段的串接,这些部段在图26中被称作21B-1和21B-2:“部段21B-1”代表电流通路21B的那个被构造在固体130内的部段;“部段21B-2”相应地代表电流通路21B的那个被构造在固体140内的部段。 
电流通路21B的部段21B-1和21B-2通过电连接V2被如下地、相继地串接,即交流电I既在部段21B-1中也在部段21-B2中沿焊接线L被引 导,然而是如下地被引导,即在电流通路21B的部段21B-1内交流电I与在电流通路21B的部段21B-2内的交流电I反相。为了说明这个实际情况,在图26中被分别标有附图标记I的箭头标出由发电机9产生的交流电I在指定的时间点的瞬息间的电流流动方向,其中图26中所示出的交流电I的瞬息间的电流流动方向与图18中所示出的交流电I的瞬息间的电流流动方向相一致。如可以看出的那样,交流电I在电连接V1与V2之间分别流过电流通路21B的部段21B-1以及在电连接V2与V3之间分别流过电流通路21B的部段21B-2。另外被标有附图标记I1的箭头标出电流通路21B的部段21B-1中的交流电I的瞬息间的电流流动方向以及被标有附图标记I2的箭头标出电流通路21B的部段21B-2中的交流电I的瞬息间的电流流动方向(在相同的指定的时间点)。 
如从图22-26中可以看出的那样,在固体130的部段130-A1、130-A2和130-A3中的交流电I的瞬息间的电流流动方向(相当于图26中的电流流动方向I1)分别与在固体140的部段104-A1和140-A2中的交流电I的电流流动方向(相当于图26中的电流流动方向I2)相反。因此在固体130的部段130-A1、130-A2和130-A3内的交流电I分别同相以及在固体130的部段130-A1、130-A2和130-A3内与在固体140的部段104-A1和140-A2内的交流电I反相。 
如从图22-26中可以看出的那样,在本实例中,部段130-A1、140-A1、130-A2、140-A2和130-A3以这个排列次序相继成一排地沿焊接线L分别与焊接线L保持距离D1延伸并且同时通过气隙LS与焊接线L分离。与距离D1相比,固体140的部段140-B1、140-B3或者140-B5的各个距焊接线L的距离的大小被如下地选择,即在固体140的部段140-B1、140-B3或者140-B5中和在固体130的130-B3、130-B5或者130-B7中流动的交流电I为交流电I在焊接线L内产生的交变磁场不做或者做比较小的(可忽略不计的)贡献。 
通过固体130的部段130-A1、130-A2和130-A3流动的交流电I与此相应地产生交变磁场H1、H3和H5,这些交变磁场存在于中间空隙Z1、Z2、Z5、Z6、Z9和Z10内或者焊接线L的部段L1、L3、L5内。通过固体 140的部段140-A1和140-A2流动的交流电I相应地产生交变磁场H2和H4,这些交变磁场存在于中间空隙Z3、Z4、Z7和Z8内或者部段L2和L4内。由于在固体130的部段130-A1、130-A2和130-A3内的交流电I(如所阐述的那样)与在固体140的部段140-A1和140-A2内的交流电I反相,分别保障了交变磁场H1、H3和H5分别与交变磁场H2和H4反相。感应天线21B的有效长度在本情况中经过焊接线L的所有部段L1-L5延伸(如在图26中通过标注有附图标记Leff的双箭头所标明的那样)。 
图20以符合图19的视图示出图18所示出的感应天线20B。在图20的情况中假设如下:感应天线20B的电流通路21B被构造得与图26中所示出的电流通路的实施方式相同。在图20中画出分别标注有附图标记I、I1或I2的箭头,这些箭头具有与在图26的情况中相同的、标注有I、I1或I2的箭头同样的含义。因此分别在指定的时间点,标注有I1的箭头标出在图19中标明的固体130的部段130-A1、130-A2和130-A3中的交流电I的瞬息间的电流方向和标注有I2的箭头标出在图19中标明的固体140的长形部段140-A1和140-A2中的交流电I的瞬息间的电流方向。在图20中附加地画出箭头H1、H2、H3、H4和H5,这些箭头如在图18中标出的那样表示通过交流电I产生的交变磁场H1-H5的磁场强度的瞬息间的方向。因此图20中的标注有Hi的箭头标出焊接线L内的交变磁场Hi在图26所示出的部段Li内的场强度的瞬息间的方向,其中i=1-5。因此图20示出电流通路21A的、电流流动方向I1或者I2与交变磁场的瞬息间的方向相关联的彼此相反的不同的部段,所述交变磁场产生在电流通路21B的各个部段的周围。可以清楚的看到电流通路21B的不同的部段,在它们的周围各个交变磁场相反定向并且因此彼此反相。 
参照图18-25需要指出的是:固体130的产生交变磁场的部段130-A1、130-A2和130-A3中的每一个与固体140的产生交变磁场的部段140-A1和140-A2具有各三个凹槽,这些凹槽在焊接平面LE内基本上垂直于焊接线L延伸,其中在各个产生交变磁场的部段的两个端部中的每一个上以及在各个产生交变磁场的部段的两个端部的中间分别构造有三个凹槽中的一个。如果感应天线20B的固体130和140被如下地布置,即它们彼此相对 地以及与压紧装置元件P1-P11相对地处于在图18中所示出的布置内的话,这些凹槽构成在图18-20中示出的、用于引导压紧装置元件P1-P11的通道K1-K11。 
参照图18-25需要指出的是:固体130的产生交变磁场的部段130-A1、130-A2和130-A3中的每一个与固体140的产生交变磁场的部段140-A1和140-A2具有各两个长形部段,这些部段优选被如下地布置在图18所示的感应天线20B内,即它们在焊接平面LE内分别直线地和基本上平行于焊接线L延伸。这些长形部段在下文中被称作LB1、LB2、LB3、LB4、LB5、LB6、LB7、LB8、LB9或LB10并且在图24和25中被分别标明(借助大括号,这些括号标出各个长形部段沿焊接线L的方向的距离)。这些长形部段中的每一个被如下地布置,即它穿过压紧装置元件P1-P11中的各两个之间的或者通道K1-K11中的两个之间的中间空隙Z1-Z10中的各一个延伸。长形部段LB1、LB2、LB3、LB4、LB5、LB6、LB7、LB8、LB9或LB10中的每一个可以在它的整个长度上具有不变的横截面。如从图19、24和25中可以看出的那样,长形部段LB1、LB2、LB3、LB4、LB5、LB6、LB7、LB8、LB9和LB10可以被如下地、相继地布置成一排,即它们沿一条直线(图19中的直线)延伸。固体130的产生交变磁场的部段130-A1、130-A2和130-A3以及固体140的产生交变磁场的部段140-A1和140-A2的这个构造能够使交变磁场沿焊接线L的空间分布特别均匀。 
图27-40示出本发明的焊接设备15的第三变型,该变型包括一个带有(高频)交流电I用的电流通路21C的感应天线20C。焊接设备15的这个变型与图4-17所示的焊接设备15在零件串接方面相同。在图4-17或者27-40中所示出的、结构上或者功能上相同的特征分别被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在下文中将主要针对图27-40所示的变型的焊接设备15与图4-17所示的变型的焊接设备15之间的不同之处加以阐述。 
图27示出的是与一个太阳能电池1相组合的包括感应天线20C和十一个压紧装置元件P1-P11的焊接设备15,其中被布置在太阳能电池1的表面上的电流汇流排3也与带5相接触,该带沿电流汇流排3的纵方向延伸。在图27中另外画出数学直线形状的焊接线L。如可以看出的那样,焊接线 L在电流汇流排3的朝向带5的表面上沿该电流汇流排3的纵方向延伸。在图27中附加地画出焊接平面LE,即一个基本上垂直于太阳能电池1的表面1-1延伸的并且焊接线L位于其中的平面。 
图27所示的压紧装置元件P1-P11被构造和布置得同图4所示的压紧装置元件P1-P11,即图27所示的压紧装置元件P1-P11在焊接平面LE内基本上垂直于焊接线L延伸并且沿焊接线L被如下地、相继地布置成一排,即中间空隙Z1-Z10被构造在这些压紧装置元件P1-P11之间,其中压紧装置元件P1-P11中的每一个在通道K1-K11之一内被引导,这些通道被构造在感应天线20C内。 
如图27所标明的那样,感应天线20C包括(高频)交流电I用的电流通路21C,该交流电可以借助(在图27中未被示出的)发电机9(例如图4所示出的发电机9)产生并且可以通过电流耦合元件110和/或电流退耦元件112被耦合引入电流通路21C或者从电流通路21C中被退耦引出,其中交流电I沿电流通路21C被如下地引导,即它在焊接线L内和/或在焊接线L的周围产生交变磁场。 
在本实例中,电流通路21C分别部分地被构造在数个不同的导电固体内,其中可以在由这些固体中的一个或者数个构成的三个不同的组之间进行划分:(如图27所表明的那样)属于这些固体的有:导电固体150、由一个或者数个导电固体构成的组160和由一个或者数个导电固体构成的组170,其中固体150、属于组160的固体和属于组170的固体-通过气隙LS与焊接线L分离地-沿焊接线L延伸以及这些固体的单独的部段沿焊接线L引导交流电I。因此固体150、属于组160的固体和属于组170的固体(以及这些固体的相应单独的部段)分别构成电流通路21C的不同的部段。 
如在下文中(特别是与图29-40相关联地)还将进一步阐述的那样,感应天线20C与图4所示的感应天线20A的本质的区别在于电流通路21C。感应天线20A与20C之间的这个区别能够使借助感应天线20C产生的交变磁场在焊接线L上所具有的空间分布与借助感应天线20A产生的交变磁场所具有的不同。 
交流电I在感应天线20C的电流通路21C中被如下地沿焊接线L引导, 即它在焊接线L的十个在下文中被称作L1、L2、L3、L4、L5、L6、L7、L8、L9和L10的以及它们关于各个中间空隙Z1-Z10的空间位置在图31中被图示出的、不同的部段中产生交变磁场,这些交变磁场在下文中被称作H1、H2、H3、H4、H5、H6、H7、H8、H9和H10:其中表达式“Hi”(其中i=1-10)表示交变磁场,该交变磁场存在于焊接线L的部段“Li”内(均为i=1-10)。如图27和31所示出的那样,焊接线L的部段L1-L10中的每一个分别越过中间空隙Z1-Z10之一延伸。 
在图27中被称作H1、H2、H3、H4、H5、H6、H7、H8、H9或H10的箭头分别表示焊接线L的不同部段L1-L10中的交变磁场H1、H2、H3、H4、H5、H6、H7、H8、H9或H10的场强度的方向(分别用于中间空隙Z1-Z10之一或者焊接线L的部段L1-L10之一以及分别用于交流电I的瞬息间的电流流动方向,这些电流流动方向在图27中通过被标注有附图标记I的箭头被标明)。如从图27中可以看出的那样,交变磁场H1-H10中的每一个沿焊接线L分别基本上平行于焊接平面LE和垂直于焊接线L定向。同时部段L1、L3、L5、L7和L9中的或者中间空隙Z1、Z3、Z5、Z7和Z9中的交变磁场H1、H3、H5、H7和H9分别具有相同的方向以及因此彼此同相。与此相反,部段L2、L4、L6、L8和L10中的或者中间空隙Z2、Z4、Z6、Z8和Z10中的交变磁场H2、H4、H6、H8和H10与交变磁场H1、H3、H5、H7和H9相反定向,这样在部段L1、L3、L5、L7和L9内的交变磁场H1、H3、H5、H7和H9分别与在部段L2、L4、L6、L8和L10内的交变磁场H2、H4、H6、H8和H10反相。 
按照图29-33被构造的以及按照图29和34-39被相互电连接的固体150、属于组160的固体和属于组170的固体用于保障交变磁场H1-H10的前述空间分布。参考图29-34将在下文中对感应天线20C的电流通路21C的结构细节加以阐述。 
图29示出的是图27所示的感应天线20C的单个的部件的分解图,其中各个部件沿垂直于焊接平面LE的方向被彼此分离。如可以看出的那样,感应天线20C在本例中包括-作为对固体150、属于组160的固体和属于组170的固体的补充-(可选的)冷却体60和70、两个(由电绝缘材料构成 的)绝缘体90和两个(由电绝缘材料构成的)绝缘体80。感应天线20C的冷却体60、70或者绝缘体80、90与图4所示的感应天线20A的相应地冷却体60、70或者绝缘体80、90至少在功能方面相同,但是可以例如在它们的形状方面或者在固定工具或短路元件用的孔的布置方面有所区别。 
固体150、属于组160的固体和属于组170的固体被并排布置以及在冷却体60与70之间基本上彼此平行地沿事先规定的方向延伸(根据图27基本上平行于焊接面LE和焊接线L)。在这种情况下固体150被安置在由固体构成的组160与由固体构成的组170之间。 
冷却体60和70、固体150、属于组160的固体以及属于组170的固体通过绝缘体80和90分别彼此电绝缘。为了实现冷却体60与属于组160的固体之间的电绝缘,绝缘体90之一被布置在冷却体60与由固体构成的组160之间。为了实现固体150与属于组160的固体之间的电绝缘,绝缘体80之一被安置在由固体构成的组160与固体150与之间。为了实现固体150与属于组170的固体之间的电绝缘,绝缘体80之一被安置在固体150与由固体构成的组170之间。另外,为了实现冷却体70与属于组170的固体之间的电绝缘,绝缘体90之一被安置在由固体构成的组170与冷却体70之间。 
如另外从图29中可以看出的那样,图27所示的感应天线20C包括固定工具100,这些固定工具用作将固体150、由固体构成的组160、由固体构成的组170、冷却体60、70和绝缘体80、90机械地相互连接并且如下地固定在一起,即感应天线20C构成一个单元,该单元作为一个整体可以与焊接线L相关地固定在一个事先规定的位置中。 
另外,感应天线20C包括一个短路元件101,该短路元件用作形成冷却体60或者电流耦合元件110与固体150之间的电连接。另外,感应天线20C包括至少一个短路元件102A,该短路元件用作形成固体150与属于组160的固体中的至少一个之间的电连接。感应天线20c附加地包括一个或者数个短路元件102B和一个或者数个短路元件102C。各个短路元件102B和102C用作形成属于组160的固体与属于组170的固体之间的电连接。另外,感应天线20C包括至少一个短路元件103,该短路元件用作形成冷却 体70或者电流退耦元件112与一个属于布置170的固体之间的电连接。 
固定工具100和短路元件101、102A、102B、102C和103在本实例中被设计成螺栓,当然可以由其他的在它们的功能方面更同样合适的工具所取代。为了能够在感应天线20C的装配时合适地安置固定工具100和短路元件101、102A、102B、102C和103,冷却体60、冷却体70、固体150、属于组160的固体、属于组170的固体以及绝缘体80和90具有相应布置的孔,各个固定工具100或者短路元件101、102A、102B、102C和103可以插入这些孔内(在这里对此不该加以详细阐述)。 
当所有在图29中可以看到的感应天线20C的部件都如下地被组合起来的话,即它们构成在图27中示出的形状的(可以投入使用的)感应天线20C,那么短路元件101、102A、102B、102C和103在电流耦合元件110与电流退耦元件112之间通过固体150、由固体构成的组160和由固体构成的组170为交流电I提供连续的电连接,其中所述固体的部段分别导电地串接。短路元件101、102A、102B、102C和103因此被视为电流通路21C的组成部分。关于后者将与图34-39相关联地加以进一步阐述。 
图30示出的是固体150和属于组160和170的固体的机构细节。图30包括四个不同的、被标注有(a)、(b)、(c)或(d)的图示。图30中的图示(a)示出的是组160的固体、固体150和组160的固体处于在图27所示的感应天线20C中的布置的分解图,其中组170的固体与固体150垂直于焊接平面LE地分离以及组160的固体与固体150同样垂直于焊接平面LE地分离。图30中的图示(b)-(d)分别单独地示出固体150和固体的组160和170. 
如从图30中的图示(c)中可以看出的那样,固体150在本实例中包括:十个不同的长形部段,这些部段被称作LC1、LD1、LC2、LD2、LC3、LD3、LC4、LD4、LC5、LD5并且沿这个排列次序被相继地布置成一排;十一个部段150-1、150-2、150-3、150-4、150-5、150-6、150-7、150-8、150-9、150-10和150-11,这些部段同样被相继地布置成一排,其中部段150-1、150-2、150-3、150-4、150-5、150-6、150-7、150-8、150-9、150-10和150-11中的每两个被直接、相继地布置成一排的部段通过长形部段LC1、 LD1、LC2、LD2、LC3、LD3、LC4、LD4、LC5、LD5中的各一个部段相互连接。以这种方式长形部段LC1、LD1、LC2、LD2、LC3、LD3、LC4、LD4、LC5、LD5中的每两个部段部段150-2、150-3、150-4、150-5、150-6、150-7、150-8、150-9、150-10之一如下地相互连接,即部段LC1、LD1、LC2、LD2、LC3、LD3、LC4、LD4、LC5、LD5沿这个排列次序串接。 
如从图30中的图示(b)中可以看出的那样,组170包括六个单独的固体170-1、170-2、170-3、170-4、170-5、170-6。固体170-1、170-2、170-3、170-4、170-5具有基本上相同的构造:这些固体170-1、170-2、170-3、170-4和170-5中的每一个都包括一个长形部段(该部段在图30中被称作LF1、LF2、LF3、LF4或者LF5)和两个与长形部段相连接的弯管,其中这些弯管中的一个与长形部段的一个端部相连接以及这些弯管中的另一个与所述长形部段的另一个端部相连接。这些弯管中的每一个都具有孔,这些孔用作或收纳固定工具100之一或收纳短路元件102B、102C之一。 
如从图30中的图示(d)中可以看出的那样,组160包括六个单独的固体160-1、160-2、160-3、160-4、160-5、160-6。固体160-2、160-3、160-4、160-5、160-6具有基本上相同的结构:这些固体160-2、160-3、160-4、160-5、160-6中的每一个都包括一个长形部段,该部段在图30中被称作LG1、LG2、LG3、LG4或者LG5,和两个与长形部段相连接的弯管,其中这些弯管中的一个与长形部段的一个端部相连接以及这些弯管中的另一个与所述长形部段的另一个端部相连接。这些弯管中的每一个都具有孔,这些孔用作或收纳固定工具100之一或收纳短路元件102B、102C之一。 
图31-33单独地示出分别在一个相对焊接线L的布置中的固体150、组160的固体和组170的固体,所述布置与在图27中示出的这些固体的布置相同。其中图31示出固体150,图32示出固体170-1、170-2、170-3、170-4、170-5、170-6(组170)以及图33示出固体160-1、160-2、160-3、160-4、160-5、160-6(组160),分别为视线方向垂直于图27中所示的焊接平面LE的侧视图。在图31-33中分别标出了各个中间空隙Z1-Z11的空间位置(如在图27中限定的那样),所以从图31-33中可以看出固体150、固体170-1、170-2、170-3、170-4、170-5、170-6(组170)和固体160-1、160-2、 160-3、160-4、160-5、160-6(组160)关于压紧装置元件P1-P11的相对布置。另外还示出了焊接线L的各个部段L1-L10。 
如从图31-33中可以看出的那样,固体150、固体170-1、170-2、170-3、170-4、170-5、170-6(组170)和固体160-1、160-2、160-3、160-4、160-5、160-6(组160)基本上平行于焊接线L延伸并且分别通过一个气隙LS与焊接线L分离,其中这些固体的单独的部段可以与焊接线L保持不同的距离D 1或D2(其中D2>D1)延伸。 
在本情况中,固体150的部段LC1、LD1、LC2、LD2、LC3、LD3、LC4、LD4、LC5、LD5、固体160-2、160-3、160-4、160-5或160-6(组160)的部段LG1、LG2、LG3、LG4或者LG5以及固体170-1、170-2、170-3、170-4或170-5(组170)的部段LF1、LF2、LF3、LF4或者LF5具有在焊接线的周围如下地沿焊接线L引导交流电I的功能,即穿过这些部段流动的交流电I基本上产生交变磁场H1-H10。 
由于这种功能的原因,部段LC1、LD1、LC2、LD2、LC3、LD3、LC4、LD4、LC5、LD5在下文中还被称作固体150的或者电流通路21C的“产生交变磁场的”部段。部段LG1、LG2、LG3、LG4或者LG5中的每一个相应地也应该被称作各个固体160-2、160-3、160-4、160-5或160-6(组160)的或者电流通路21C的“产生交变磁场的”部段。部段LF1、LF2、LF3、LF4或者LF5中的每一个相应地也应该被称作各个固体170-1、170-2、170-3、170-4或170-5(组170)的或者电流通路21C的“产生交变磁场的”部段。 
参照图27、28、31-33和35需要指出的是:在电流通路21C的情况中在焊接线L的部段L1-L10的每一个上,在焊接线L的不同的侧面上成对地、并排地布置有各两个产生交变磁场的部段。 
如从图31中可以看出的那样,在固体150的情况中,产生交变磁场的部段LC1、LD1、LC2、LD2、LC3、LD3、LC4、LD4、LC5、LD5中的每一个被布置在焊接线L的部段L1-L10中的各一个上并且分别基本上平行于焊接线L延伸(图31)。这样部段LC1位于部段L1上、部段LD1位于部段L2上、部段LC2位于部段L3上、部段LD2位于部段L4上、部段LC3 位于部段L5上、部段LD3位于部段L6上、部段LC4位于部段L7上、部段LD4位于部段L8上、部段LC5位于部段L9上和部段LD5位于部段L10上。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固体150的产生交变磁场的部段被如下地、相继地沿焊接线L布置成一排,即它们沿焊接线L分别被交替地布置在焊接平面LE的不同的侧面上以及分别与焊接平面LE保持距离地布置:如特别是从图35中可以看出的那样,固体150的(被布置在焊接线L的部段L1、L3、L5、L7和L9上的)部段LC1、LC2、LC3、LC4、LC5位于焊接平面LE的第一侧面S1上以及固体150的(被布置在焊接线L的部段L2、L4、L6、L8和L10上的)部段LD1、LD2、LD3、LD4、LD5位于焊接平面LE的与侧面S1相对的侧面S2上。在这种情况下,固体150本身位于焊接平面LE内:如从图27、30和40中可以看出的那样,至少固体150的部段150-1、150-2、150-3、150-4、150-5、150-6、150-7、150-8、150-9、150-10和150-11位于焊接平面LE内并且在本情况中保障在焊接平面LE的侧面S1上的固体150的部段LC1、LC2、LC3、LC4、LC5与固体150的被布置在侧面S2上的部段LD1、LD2、LD3、LD4、LD5之间的机械连接和电连接。 
如从图32、33和35中可以看出的那样,固体170-1、170-2、170-3、170-4或者170-5的所有产生交变磁场的部段LF1、LF2、LF3、LF4、或者LF5分别在焊接平面LE的侧面S2上与焊接平面保持距离地、沿焊接线L被相继地布置成一排以及固体160-2、160-3、160-4、160-5或者160-6分别在焊接平面LE的侧面S1上与焊接平面保持距离地、沿焊接线L被相继地布置成一排。 
另外,固体170-1、170-2、170-3、170-4或者170-5的产生交变磁场的部段LF1、LF2、LF3、LF4、或者LF5中的每一个被如下地相对固体150布置,即与固体150的产生交变磁场的部段LC1、LC2、LC3、LC4、LC5之一相组合的产生交变磁场的部段LF1、LF2、LF3、LF4、或者LF5中的每一个均被布置在焊接线的相同的部段上。与此同时固体170-1的部段LF1与部段LC1共同被布置在焊接线L的部段L1上,固体170-2的部段LF2与部段LC2共同被布置在焊接线的部段L3上、固体170-3的部段LF3与 部段LC3共同被布置在焊接线的部段L5上、固体170-4的部段LF4与部段LC4共同被布置在焊接线的部段L7上、固体170-5的部段LF5与部段LC5共同被布置在焊接线的部段L9上。 
固体160-2的部段LG1相应地与部段LD1共同被布置在焊接线L的部段L2上、固体160-3的部段LG2与部段LD2共同被布置在焊接线L的部段L4上、固体160-4的部段LG3与部段LD3共同被布置在焊接线L的部段L6上、固体160-5的部段LG4与部段LD4共同被布置在焊接线L的部段L8上和固体160-6的部段LG5与部段LD5共同被布置在焊接线L的部段L10上。 
参照图34和34-36在下文中将对实现感应天线20C的电流通路21C进行阐述。 
图34示出的是图27所示的感应天线20C的电流通路21C的示意性的图示。在这种情况下假设如下:产生交流电I的发电机9连接在电流耦合元件110或者电流退耦元件112上,因此由发电机9产生的交流电I可以在电流耦合元件110与电流退耦元件112之间的电流通路21C中流动并且同时在焊接线L内产生一个交变磁场或者数个交变磁场。 
在图34中被标注V1、V2、V3、V4或V5的点线分别表示电连接,这些电连接用作使固体150与组160的一个或者数个固体和组170的一个或者数个固体和发电机9相连接。 
电连接V1代表固体150的部段150-1与发电机9之间的电连接。短路元件101用于实现这个连接,该短路元件被如下地布置(如从图37和38中可以看出的那样,例如,在冷却体60中的一个孔内和在部段150-1中的一个孔内),即它将固体150的部段150-1与冷却体60以及由此与电流耦合元件110相连接。 
电连接V2代表固体150的部段150-11与组160的固体160-6之间的电连接。短路元件102A用于实现这个连接,该短路元件被如下地布置(如从图36、37和38中可以看出的那样,例如在固体150的部段150-11中的一个孔内和在固体160-6中的一个孔内),即它将固体150的部段150-1与冷却体60相连接。 
电连接V3代表组170的固体170-1与发电机9之间的电连接。短路元件103用于实现这个连接,该短路元件被如下地布置(如从图36、37和39中可以看出的那样,例如在冷却体70中的一个孔内和在固体170-1中的一个孔内),即它将固体170-1与冷却体70以及因此与电流退耦元件112相连接。 
各个电连接V4和各个电连接V5具有如下功能:分别使组160的固体之一与组170的固体之一相连接,这样组160的各个固体的产生交变磁场的部段与组170的各个固体的产生交变磁场的部段通过各个电连接V4或V5导电地串接。短路元件102b用于实现各个电连接V4,短路元件102C用于实现电连接V5。电流通路21C的当前的实施状况包括数个电连接V4和V5,其中从图36-39中可以看出短路元件102B和102C的相应的布置。 
根据图34,电流通路21C可以被理解为这个电流通路的两个部段的串接,所述部段在图34内被标注为21C-1和21C-2:“部段21C-1”代表电流通路21C的那个被构造在固体150内的部段;“部段21C-2”相应地代表电流通路21C的那个被构造在组160的和组170的各个固体(和使组160和170的各个固体相连接的各个短路元件102B或102C)内的部段。在这种情况下,固体150的产生交变磁场的部段LC1、LD1、LC2、LD2、LC3、LD3、LC4、LD4、LC5、LD5中如下地相连接,即它们在电流通路21C的部段21-C1内以这个排列次序导电地串接。另外,组160和170的固体的产生交变磁场的的部段通过电连接V4和V5如下地相互连接,即电流通路21C的部段21-C2中的产生交变磁场的部段LF1、LG1、LF2、LG2、LF3、LG3、LF4、LG4、LF5和LG5以这个排列次序导电地串接。 
电流通路21B的部段21C-1和21-C2通过电连接V2如下地串接,即交流电I既在部段21C-1内也在部段21-C2内沿焊接线L受到引导,然而如下地被引导,即在电流通路21C的部段21C-1内的交流电I与在电流通路21C的部段21C-2内的交流电I反相。为了说明这个实际情况,在图34中分别标注有附图标记I的箭头标出由发电机9产生的交流电I在指定的时间点的瞬息间的电流流动方向,其中在图34中图示出的交流电I的瞬息间的电流流动方向与在图27中图示出的交流电I的瞬息间的电流流动方向相 一致。如可以看出的那样,交流电I在电连接V1和V2之间分别流动穿过电流通路21C的部段21C-1和在电连接V2和V3之间分别流动穿过电流通路21C的部段21C-2。另外,标注有附图标记I1的箭头标出交流电I在电流通路21C的部段21C-1内的瞬息间的电流流动方向以及标注有附图标记I2的箭头标出交流电I在电流通路21C的部段21C-2内的瞬息间的电流流动方向(在相同的指定的时间点)。 
如从图34中可以看出的那样,交流电I在固体150的产生交变磁场的部段中(即在部段LC1、LD1、LC2、LD2、LC3、LD3、LC4、LD4、LC5、LD5中)的瞬息间的电流流动方向分别与在组160的固体的产生交变磁场的的部段中(即在部段LG1、LG2、LG3、LG4或LG5中)的瞬息间的电流流动方向以及与在组170的固体的产生交变磁场的的部段中(即在部段LF1、LF2、LF3、LF4或LF5中)的瞬息间的电流流动方向相反。因此交流电I在固体150的产生交变磁场的部段内分别与在组160和170的固体的产生交变磁场的部段内的交流电I反相。 
为了说明这个实际情况,还需要参照图39。图39在透视图中示出图27所示的感应天线20C的下部的图示(a)和(b),其中这个下部在上侧面上沿图36所示的断面XXXIX-XXXIX剖开,因此首先可以看出短路元件102B、102C和103的空间布置以及其次可以看出固体150的和组160和170的固体的产生交变磁场的部段的空间布置。与此同时在图示(b)中被分别示出的箭头标出在短路元件102B、102C和103内以及在固体150的和组160和170的固体的各个产生交变磁场的部段内的交流电I的瞬息间的电流流动方向。 
如所阐述的那样,在感应天线20C的情况中,在焊接线L的部段L1-L10中的每一个上都布置有固体150的产生交变磁场的部段之一和组160或组170的固体之一的产生交变磁场的部段。各个固体的产生交变磁场的部段可以具有距焊接线L基本上相同的距离。在感应天线20C的情况中,因此由交流电I在焊接线的一个指定的部段中产生的交变磁场分别与由交流电I在固体的两个不同的产生交变磁场的部段的周围产生的交变磁场具有一个重叠。为了说明这个具体情况需要参照图40。 
图40示出的是与图4所示的一个太阳能电池1和带5相组合的感应天线20C沿在图36中所示的断面B-B的横截面,其中带5顺着焊接线L沿太阳能电池1的电流汇流排3的纵方向延伸。图36所示的断面B-B位于焊接线的部段L1的区域内。在图40中此外可以看到固体150的产生交变磁场的部段LC1和固体170-1的产生交变磁场的部段LF1。部段LC1和LF1在焊接平面LE的不同的侧面S1或者S2上基本上平行于焊接线L和焊接平面LE延伸。在图40中另外用围住产生交变磁场的部段LC1和LF1的点线示意性地绘出交变磁场的数条场力线的空间分布。各个场力线各标注有一个(在一种情况中标有附图标记H的)箭头,该箭头分别在图27中标出的交流电I的瞬息间的电流方向的情况下标出交变磁场沿各个场力线的瞬息间的方向。在本情况中,产生交变磁场的部段LC1和LF1分别具有正方形的横截面并且关于焊接平面LE对称布置。于是交变磁场的场力线同样是关于焊接平面LE对称分布。由于在部段LC1内的交流电I与在部段LF1内的交流电I反相,在焊接线L内(通过由交流电I在部段LC1的周围产生的磁场与由交流电I在部段LF1的周围产生的磁场的重叠)产生一个平行于焊接平面LE定向的交变磁场。在图40中一个标有附图标记H1的箭头表示这个交变磁场在部段L1的区域内的焊接线L上的一点处的场强度。 
需要指出的是:在焊接线的部段L2内,固体150的产生交变磁场的部段LD1被布置在焊接平面LE的侧面S2上以及固体160-2的产生交变磁场的部段LG1被布置在焊接平面LE的侧面S2上以及在部段LC1内的交流电I与在部段LD1内的交流电I同相并且与在产生交变磁场的部段LF1和LG1内的交流电I反相。于是部段L2内的交流电I在焊接线L内产生一个交变磁场(图27中的H2),该交变磁场与图40所示的交变磁场H1相反定向以及因此与在焊接线的部段L1内的交变磁场H1反相。 
由于固体150的产生交变磁场的部段沿焊接线L被如下地、相继地布置成一排,即它们沿焊接线L在焊接平面LE的一侧上和在所述焊接平面LE的另一侧上交替地被布置在各个部段L1-L10内,因此在焊接线的两个直接前后串联的部段内的交变磁场分别彼此反相。 
固体150的、组160和170的固体的产生交变磁场的部段的布置能够 产生一个交变磁场,该交变磁场沿垂直于焊接平面LE的方向集中在一个极窄的空间区域上并且在感应天线20C的有效长度Leff的整个区域上是均匀的。为了使交变磁场的均匀性最佳化电流通路21C的不同的部段例如可以被构造如下。 
例如,固体150的和组160和170的固体的不同的产生交变磁场的部段可以被如下地布置,即如特别是在图28和30-34中公开的那样它们分别直线地、基本上平行于焊接线L延伸。 
例如,如在图35和40中公开的那样,被成对地布置在焊接线L的相同的部段上的不同的产生交变磁场的部段(例如部段LC1和LF1和/或部段LD1和LG1等等)可以被构造得彼此关于焊接平面LE镜像对称。 
例如,固体150的部段LC1、LC2、LC3、LC4和/或LC5可以被布置在一条直线上(例如在图30中如图示(c)所示的直线G1上)并且沿这条直线延伸。固体150的部段LD1、LD2、LD3、LD4和/或LD5相应地可以被布置在一条直线上(例如在图30中如图示(c)所示的直线G2上)并且沿这条直线延伸。例如,固体150的部段LC1、LC2、LC3、LC4和/或LC5以及部段LG1、LG2、LG3、LG4或LG5可以置于一条直线上(例如在图28中示出的直线G1)并且沿这条直线延伸。同样,固体150的部段LD1、LD2、LD3、LD4和/或LD5以及部段LF1、LF2、LF3、LF4或LF5可以置于一条直线上(例如在图28中示出的直线G2)并且沿这条直线延伸。在这种情况下所述直线可以与焊接平面LE平行。 
另外,如例如在图27和35中公开的那样,被成对地布置在焊接线L的部段L1-L10之一上的产生交变磁的部段(例如部段LC1和LF1和/或LG1和LD1)可以被布置在压紧装置元件P1-P11中的每两个之间的中间空隙Z1-Z10之一内并且从这两个压紧装置元件之一优选直线地延伸直到这两个压紧装置元件中的另一个。 
参照图41-47在下文中对本发明的焊接设备15的三个不同的变型进行阐述,这些变型具有共同点,即焊接设备15的各个变型的感应天线内的交流电I在被构造成管的形状的电流通路内受到引导。为了将由交流电I产生的热量排出,这样的管可以被直接冷却,例如借助流经该管的冷却流体。 为了能够沿焊接线L与该焊接线L保持不同距离地引导交流电I,这样的管必须被合适地成形,例如通过弯曲。与此相关联地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避免管的损害,这样的管通常只能被弯曲成大于5mm的弯曲半径。考虑到应该被实现为弯管形状的电流通路的空间需求,这导致了不同的边缘条件(Randbedingungen)。这特别是对于用于带的压紧的各个压紧装置元件的构成关系重大。如果例如与感应天线21A-21C相关联地被公开的压紧装置元件P1-P11应该与由一根弯曲的管构成的电流通路相组合的话,那么该管必须以大于5mm的弯曲半径围绕各个压紧装置元件被引导。例如与此相关联地需要注意的是:压紧装置元件P1-P11典型地被保持间隔8-24mm布置。在这种情况下,由弯曲的管构成的电流通路不能以距压紧装置元件P1-P11任意小的距离布置。 
图41-44、45A和45B示出的是本发明的焊接设备15的第四变型,该变型包括带有(高频)交流电I用的电流通路21D的感应天线20D。 
图41示出的是感应天线20D的透视图。感应天线20D的电流通路21D由一个管的形状的导电体200构成,其中导体200的每个部段构成电流通路21D的一个部段。导体200被构造成弯管状的并且包括两个基本上平行延伸的导体部段,第一导体部段200-1,该导体部段构成导体200的第一端部200′,和第二导体部段200-2,该导体部段构成导体200的第二端部200″。导体200的两个端部200′和200″用作与产生交流电I的(在图41-44、45A和45B中未被示出的)发电机的接头,这样交流电I可以通过端部200′和200″被耦合引入导体200中或者从导体200中退耦引出。另外可以将导体200的端部200′和200秒连接在冷却流体的管道上,这样冷却流体流KF可以流过导体200。 
如图41所示出的那样,感应天线20D另外包括一个支承结构210,导体200被固定在该支承结构上并且该支承结构用作将导体200相对太阳能电池定位并且保持在相对太阳能电池的位置中(如在图45A和45B中所示出的那样)。为了将导电体200固定在支承结构210上,两个导体部段200-1、200-2可以分别与支承结构210的前部终端部段210′和后部终端部段210″相连接。 
参照在图41-44、45A和45B中示出的本发明的焊接设备15或者感应天线20D的视图需要指出的是:焊接设备15在本实例中包括压紧装置元件230和231,这些压紧装置元件被构造成弹性结构并且通过固定工具232被固定在支承结构210上。在本实例中压紧装置元件230和231被固定在支承结构210的相对的侧面上。 
为了借助感应天线20D将带5焊接在太阳能电池1的电流汇流排3上,支承结构210可以相对太阳能电池1被置于一个事先规定的位置中,在该位置中不但支承结构210而且导体200都沿电流汇流排3的纵方向延伸。在图44、45A和45B中示出了这种情况。图44示出的是感应天线20D的侧视图,其中支承结构210平行于焊接线L延伸。图45A示出的是沿图44中的断面A-A剖开的感应天线20D的横截面以及图45B示出的是沿图44中的断面B-B剖开的感应天线20D的横截面,其中断面A-A和B-B垂直于焊接线L定向。 
在图45A和45B的图示中,焊接线L在电流汇流排3的表面上沿该电流汇流排3的纵方向延伸以及带5位于电流汇流排3的表面上并且沿焊接线L的纵方向延伸。在图45A和45B中另外还示出焊接平面LE,该焊接平面被基本上垂直于太阳能电池1的表面布置,其中焊接线LE位于焊接平面L内。 
在图45A和45B所示出的情况中导体部段200-1、200-2-通过气隙LS与焊接线L分离地-沿焊接线L延伸。 
如另外从图45A和45B中可以看出的那样,压紧装置元件230分别具有至少一个部段230e,该部段伸入到气隙LS内。压紧装置元件231相应地分别具有至少一个部段231e,该部段同样伸入到气隙LS内。当支承结构210被置入如图45A和45B所示的事先规定的位置中时,部段230e的各一个被标注有附图标记230a的区域与带5进入接触状态并且部段231e的各一个被标注有附图标记231a的区域进入与带5的接触状态,其中压紧装置元件230、231被如下地弯曲,即利用各至少一个部段230e、231e将一个垂直于电流汇流排3的表面定向的力F传递到带5上。如可以看出的那样,部段230e(至少在各个区域230a内)和部段231e(至少在各个区 域231a内)分别相对电流汇流排3的表面切向延伸。如可以看出的那样,压紧装置元件230和231沿焊接线L被如下地、相继地布置成一排,即压紧装置元件230的各个部段230e和压紧装置元件231的各个部段231e限定一个自由的空间区域R。这个自由空间R在支承结构210与各个部段230e、231e之间沿焊接线L的纵方向在所述支承结构210的整个长度上延伸并且提供收纳导体200的空间(图41)。 
如图41-44、45A和45B所示出的那样,两个导体部段200-1和200-2被基本上平行于焊接平面LE或者焊接线L布置。两个导体部段200-1和200-2不是直线的。如特别是从图42-44中可以看出的那样,导体部段200-1由直线的部段A1和A2的一个序列构成,这些部段分别具有距焊接线L不同的距离。在这种情况下部段A1和A2沿导体部段200-1的纵方向分别交替地相继地相接。其中部段A1比部段A2具有距焊接线L较小的距离。导体部段200-2(与导体部段200-1类似地)由直线的部段B1和B2的一个序列构成,这些部段分别具有距焊接线L不同的距离。在这种情况下部段B1和B2沿导体部段200-2的纵方向分别交替地相继地相接。其中部段B1比部段B2具有距焊接线L较小的距离。与此同时导体部段200-1和200-2彼此之间被如下地布置,即导体部段200-1的部段A1与导体部段200-2的部段B1如特别是在图43和44中示出的那样交替地、相继地位于直线G上,该直线在焊接平面LE内和基本上平行于焊接线L延伸。 
如果产生交流电I的发电机被接在导体200的端部200′和200″上以及因此交流电I通过端部200′和200″被耦合引入导体部段200-1和200-2或者被从导体部段200-1和200-2中退耦引出的话,那么这个交流电I便如下地流动穿过电流通路21D,即该交流电I在焊接线L内和/或在该焊接线L的周围产生交变磁场。在这种情况下,在电流通路21D的、由导体部段200-1构成的部段内的交流电I与在电流通路21D的、由导体部段200-2构成的部段内的交流电I反相。在图41和43中被标注有附图标记I的箭头标出导体200的或者电流通路21D的不同部段中的交流电I在指定的时间点的瞬息间的电流流动方向:如可以看出的那样,在电流通路21D的由导体部段200-1构成的部段中的交流电I的瞬息间的电流流动方向与在电流通路21D 的由导体部段200-2构成的部段中的交流电I的瞬息间的电流流动方向相反。因此在所有部段A1内的交流电I的瞬息间的电流流动方向分别与在各个部段B1内的交流电I的瞬息间的电流流动方向相反,即交流电I在所有部段A1内分别同相以及在部段A1的每一个内分别与在部段B1内的交流电I反相。 
如所阐述的那样,部段A2和B2比部段A1和B1具有距焊接线较大的距离。部段A2和B2距焊接线的距离在本实例中被如下地选择,即在焊接线L的位于导体部段200-1的部段A1上的区域内,交变磁场基本上是由在这个部段A1内的交流电I确定的。在焊接线L的位于导体部段200-2的部段B1上的区域内的交变磁场基本上由在这个部段B1内的交流电I确定。 
在图44中焊接线L不同的部段被标注有附图标记L1、L2、L3、L4、L5、L6、L7、L8或者L9。如从图43和44中可以看出的那样,焊接线L的部段L1-L9中的每个单独的部段在压紧装置元件230之一与压紧装置元件231之一之间延伸。与此同时在部段L1、L3、L5、L7和L9上,导体部段200-2的部段B1中的各一个沿焊接线L(分别通过一个气隙与焊接线L分离地和基本上平行于该焊接线L)延伸。相应地在焊接线L的部段L2、L4、L6和L8上导体部段200-1的部段A1中的各一个沿焊接线L(分别通过一个气隙与焊接线L分离地和基本上平行于该焊接线L)延伸。 
由于交流电I在导体部段200-1的所有部段A1内分别同相以及在部段A1的每一个内分别与在部段B1内的交流电I反相,所以由交流电I在部段L2、L4、L6和L8内产生的交变磁场分别与由交流电I在部段L1、L3、L5和L7内产生的交变磁场反相。为了说明这个实际情况,需要参照图45A和45B。在图45A内被标注有附图标记H1的箭头表示交变磁场在焊接线L上的、位于部段L1的中心的一点处的磁场强度H1的瞬息间的方向(用于在图41中标出的交流电I的瞬息间的电流流动方向)。在图45B内被标注有附图标记H2的箭头表示交变磁场在焊接线L上的、位于部段L2的中心的一点处的磁场强度的瞬息间的方向(用于在图41中标出的交流电I的瞬息间的电流流动方向)。如可以看出的那样,部段L1内的磁场强度H1与部段L2内的磁场强度H2定向相反(以及因此反相)。与此同时,焊接线 L内的磁场强度H1和H2分别垂直于焊接平面LE定向。 
图46表示的是本发明的焊接设备15的第五变型,该变型包括带有(高频)交流电I用的电流通路的感应天线20E。 
图46示出的是感应天线20E在相对焊接平面LE和焊接线L的布置中的透视图,其中焊接线L位于焊接平面LE内。感应天线20E的电流通路21E由一个管状的导电体250构成,其中导体250的每个部段构成电流通路21E的一个部段。 
导体250被构造成弯管状并且包括两个沿焊接线L延伸的导体部段251和252。感应天线20E另外包括一个导体250用的支承结构260,该支承结构在本实例中被布置在焊接平面LE内并且沿焊接线L延伸。在这种情况下,导体250被布置在支承结构260的朝向焊接线L的一侧上并被固定在这一侧上。 
焊接设备15另外包括由数个将带压紧在太阳能电池的电流汇流排的表面上的压紧装置构成的布置,在图46中可以看到这些压紧装置中的两个压紧装置N1和N2,其中压紧装置N1包括一个压紧装置元件P1和压紧装置N2包括一个压紧装置元件P2。压紧装置元件P1和P2(如图4所示的压紧装置元件P1和P2那样)被构造成销钉,这些销钉在焊接平面LE内基本上垂直于焊接线L延伸以及分别被布置在被构造在支承结构260中的通道内。 
需要指出的是:在图46中示出的是仅仅支承结构260的一部分和仅仅电流通路21E的或者导体250的一部分。这样在图46中无法看到:导体部段251和252如下地相互连接,即它们导电串接。 
导体250可以连接在一个(在图46中未被示出的)产生交流电I的发电机上,这样交流电I可以被耦合引入导体250或者从导体250中被退耦引出并且可以在导体部段251和252内沿焊接线L流动。在图46中标有附图标记I的箭头标出在电流通路250E的或者导体部段251和252的不同的部段内的交流电I的瞬息间的电流方向。如可以看出的那样,导体部段251内的交流电I的瞬息间的电流流动方向与导体部段252内的交流电I的瞬息间的电流流动方向相反,这样在导体部段251内的交流电I与在导体部段 252内的交流电I反相。 
如从图46中可以看出的那样,导体部段251和252被如下地弯曲和相互扭转,即不但导体部段251而且导体部段252都具有一个或者数个在焊接平面LE的第一侧面S1上延伸的部段以及不但导体部段251而且导体部段252都具有一个或者数个在焊接平面LE的与第一侧面S1相对的第二侧面S2上延伸的部段。 
如从图46中可以看出的那样,导体部段251具有一个部段251-A1,该部段构成电流通路21E的第一部段以及该部段在焊接平面LE的第一侧面S1上与所述焊接平面LE保持距离地沿焊接线L的第一部段L1-通过一个气隙与焊接线L的这个部段L1分离地-延伸(如可以看出的那样,部段L1位于压紧装置元件P1的附近)。另外,导体部段251具有一个部段251-B1,该部段构成电流通路21E的第二部段以及该部段在焊接平面LE的侧面S2上与所述焊接平面LE保持距离地沿焊接线L的第二部段L2-通过一个气隙与焊接线L的这个部段L2分离地-延伸(如可以看出的那样,部段L2位于压紧装置元件P2的附近)。 
如从图46中可以看出的那样,导体部段252具有一个部段252-A1,该部段构成电流通路21E的第三部段以及该部段在焊接平面LE的侧面S1上与所述焊接平面LE保持距离地沿焊接线L的部段L2-通过一个气隙与焊接线L的这个部段L2分离地-延伸。另外,导体部段252具有一个部段252-B1,该部段构成电流通路21E的第四部段以及该部段在焊接平面LE的侧面S2上与所述焊接平面LE保持距离地沿焊接线L的部段L1-通过一个气隙与焊接线L的这个部段L1分离地-延伸。 
如所阐述的那样或者从图46中借助导体部段251和252中的交流电I的、所示出的电流流动方向可以看出的那样,部段251-A1(即电流通路21E的第一部段)、部段251-B1(即电流通路21E的第二部段)、部段252-A1(即电流通路21E的第三部段)和部段252-B1(即电流通路21E的第四部段)导电地相继地串接,这样在部段251-A1内的交流电I与在部段251-B1内的交流电I同相以及与在部段252-A1内的交流电I和与在部段252-B1内的交流电I反相。 
在本实例中,部段251-A1和252-B1被布置在焊接平面LE的不同的侧面S1和S2上并且在部段L1的区域内以各一个距焊接线L大致相同的距离沿焊接线L延伸,其中部段251-A1内的交流电I的电流流动方向与部段252-B1内的交流电I的电流流动方向相反。所以交流电I在部段L1的区域内产生一个交变磁场H1,该交变磁场由通过流经部段251-A1的交流电I在这个部段的周围产生的交变磁场与通过流经部段252-B1的交流电I在这个部段的周围产生的交变磁场的重叠产生。在图46中被标注有附图标记H1的箭头标出焊接线L上的点的交变磁场的磁场强度,所述点位于部段L1内(用于在图46中标出的交流电I的电流流动方向)。 
部段252-A1和251-B1相应地被布置在焊接平面LE的不同的侧面S1和S2上并且在部段L2的区域内以各一个距焊接线L大致相同的距离沿焊接线L延伸,其中部段252-A1内的交流电I的电流流动方向与部段251-B1内的交流电I的电流流动方向相反。所以交流电I在部段L2的区域内产生一个交变磁场H2,该交变磁场由通过流经部段252-A1的交流电在这个部段的周围产生的交变磁场与通过流经部段251-B1的交流电在这个部段的周围产生的交变磁场的重叠产生。在图46中被标注有附图标记H2的箭头标出焊接线L上的点的交变磁场的磁场强度,所述点位于部段L2内(用于在图46中标出的交流电I的电流流动方向)。 
如可以看出的那样,交变磁场H1和H2基本上平行于焊接平面LE和垂直于焊接线L定向。交变磁场H1的瞬息间的方向与交变磁场H2的瞬息间的方向相反,这样在部段L1内的交变磁场H1与在部段L2内的交变磁场H2反相。 
为了达到交变磁场H1或H2的良好的均匀性,部段251-A1可以被构造成与部段252-B1关于焊接平面LE对称或者部段252-A1可以被构造成与部段251-B1关于焊接平面LE对称。在这种情况下,导体部段251和252可以相互扭转。 
在本实例中,在部段251-A1与部段252-B1之间构成有一个自由空间区域R1,该空间区域被如下地确定尺寸,即压紧装置元件P1穿过这个自由空间区域R1延伸。在部段251-B1与部段252-A1之间构成有一个自由空 间区域R2,该空间区域被如下地确定尺寸,即压紧装置元件P2穿过这个自由空间区域R2延伸。 
图47示出本发明的焊接设备15的第六变型,该变型包括带有(高频)交流电I用的电流通路21F的感应天线20F。 
图47示出的是感应天线20F在相对焊接平面LE和焊接线L的布置中的透视图,其中焊接线L位于焊接平面LE内。感应天线20F的电流通路21F由一个管状的导电体300构成,其中导体300的每个部段构成电流通路21F的一个部段。 
感应天线20F另外包括一个导体300用的支承结构310,该支承结构在本实例中被布置在焊接平面LE内并且沿焊接线L延伸。在这种情况下,导体300被布置在支承结构310的朝向焊接线L的一侧上并被固定在这一侧上。 
焊接设备15另外包括由数个将带压紧在太阳能电池的电流汇流排的表面上的压紧装置N1-N5构成的布置。压紧装置N1、N2、N3、N4或N5中的每个均包括一个压紧装置元件P1、P2、P3、P4或P5,其中,压紧装置元件P1-P5如图4所示的压紧装置元件P1-P11那样)被构造成销钉,这些销钉在焊接平面LE内基本上垂直于焊接线L延伸以及分别被布置在被构造在支承结构300中的通道内。在这种情况下,压紧装置元件P1-P5被相继地沿焊接线L布置成一排。 
如从图47中可以看出的那样,导体300被构造成弯管状并且具有两个弯管300-1、300-2,其中弯管300-1的一个端部与弯管300-2的一个端部相连接。弯管300-1以曲折形状沿焊接线L如下地延伸,即它与焊接平面LE在数个单独的地方交叉,这样弯管300-1具有数个沿它的纵方向相继地相接的纵向部段,这些纵向部段-分别沿一个弯曲的和/或部分弯曲的和/或部分直线的曲线-交替地在焊接平面LE的侧面S1上和在焊接平面LE的另一个侧面S2上延伸。在本实例中弯管300-1在两个邻接的压紧装置元件P1和P2或者P2和P3或者P3和P4或者P4和P5之间、在各两个单独的地方与焊接平面LE交叉。 
弯管300-1和300-2可以在一个被布置得垂直于焊接平面LE和/或平行 于太阳能电池的表面的平面内延伸。弯管300-2可以平行于弯管300-1延伸(如在图47中所示出的那样)。在本实例中弯管300-2(与弯管300-1一样)在两个邻接的压紧装置元件P1和P2或者P2和P3或者P3和P4或者P4和P5之间、在各两个单独的地方与焊接平面LE交叉。 
在弯管300-1和300-2上可以连接产生交流电I的发电机,这样交流电I可以被耦合引入导体300内或者从导体300中被退耦引出以及可以在弯管300-1和300-2内沿焊接线L流动。在图47中被标注有附图标记I的箭头标出电流通路25F的不同部段内的或者弯管300-1和300-2内的交流电I的瞬息间的电流方向。如可以看出的那样,弯管300-1内的交流电I的瞬息间的电流流动方向与弯管300-2内的交流电I的瞬息间的电流流动方向相反,这样在弯管300-1内的交流电I与在弯管300-2内的交流电I反相。交流电I在导体300内被如下地引导,即它在焊接线L内产生一个交变磁场。如在图47内可以看出的那样,交流电I在焊接线L内产生交变磁场,该交变磁场基本上平行于焊接平面LE和垂直于焊接线L定向。在本实例中,标有附图标记H1-18的箭头分别标出焊接线L的不同点的交变磁场的场强度的瞬息间的方向(分别用于在图47中标出的交流电I的瞬息间的电流流动方向)。 
如可以看出的那样,交变磁场H1、H3、H5、H7、H9、H11、H13、H15和H17同相。另外,交变磁场H1、H3、H5、H7、H9、H11、H13、H15和H17中的每一个与交变磁场H2、H4、H6、H8、H10、H12、H14、H16和H18中的每一个反相。 

Claims (14)

1.一种焊接设备(15),用于将导电带(5)借助感应焊接沿直线焊接线(L)固定在太阳能电池(1)的直线的电流汇流排(3)上,所述焊接设备包括:将所述带(5)压紧在所述电流汇流排(3)的表面上的大量的压紧装置元件(P1-P11,230,231),其中所述压紧装置元件(P1-P11,230,231)沿所述焊接线(L)被相继地布置成一排;
带有沿所述焊接线(L)延伸的、交流电(I)用的电流通路(21A,21B,21C,21D,21E,21F)的感应天线(20A,20B,20C,20D,20E,20F),所述交流电(I)沿所述电流通路(21A,21B,21C,21D,21E,21F)被如下地引导:在所述焊接线(L)内和/或在所述焊接线(L)的周围产生交变磁场(H1,H2),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通路(21A,21B,21C,21D,21E,21F)沿所述焊接线(L)的被相继布置成一排的数个部段(L1-L10)如下地延伸,即在所述焊接线(L)的部段中的至少一个部段(L1)内的交变磁场(H1)与在所述焊接线(L)的部段中的至少另一个部段(L2)内的交变磁场(H2)反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焊接设备,其中,感应天线(20A,20B,20D)的电流通路(21A,21B,21D)具有:
第一部段(30-A1,130-A1,B1),该部段在焊接线(L)位于其内的焊接平面(LE)内沿所述焊接线(L)的部段中的至少一个部段(L1)与所述焊接线(L)的部段中的该至少一个部段(L1)通过气隙(LS)分离地延伸;
第二部段(40-A1,140-A1,A1),该部段在所述焊接平面(LE)内沿所述焊接线(L)的部段中的至少另一个部段(L2)与所述焊接线(L)的部段中的该至少另一个部段(L2)通过气隙(LS)分离地延伸,
其中,电流通路(21A,21B,21D)的所述第一部段(30-A1,130-A1,B1)的端部与电流通路(21A,21B,21D)的所述第二部段(40-A1,140-A1,A1)的端部如下地连接,即电流通路(21A,21B,21D)的所述第一部段与所述第二部段导电地串接以及在电流通路(21A,21B,21D)的所述第一部段(30-A1,130-A1,B1)内的交流电(I)与在电流通路(21A,21B,21D)的所述第二部段(40-A1,140-A1,A1)内的交流电(I)反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焊接设备,其中,所述电流通路(21A,21B,21D)的第一部段(30-A1,130-A1,B1)与所述电流通路(21A,21B,21D)的第二部段(40-A1,140-A1,A1)分别直线地和基本上平行于所述焊接线(L)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焊接设备,其中,电流通路(21A,21B,21D)的第一部段(30-A1,130-A1,B1)与电流通路(21A,21B,21D)的第二部段(40-A1,140-A1,A1)相继地位于在焊接平面(LE)内延伸的直线(G)上。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焊接设备,其中,压紧装置元件(P1-P11)分别在焊接平面(LE)内基本上垂直于焊接线(L)延伸以及这些压紧装置元件(P1-P11)中的至少三个沿焊接线(L)被如下地、相继地布置成一排,即所述压紧装置元件(P1-P11)中的每两个在一排中被直接相继地布置的压紧装置元件之间构造有各一个中间空隙(Z1-Z10),以及
电流通路(21A)的第一部段(30-A1)被布置在压紧装置元件中的每两个压紧装置元件(P1,P2)之间的中间空隙中的一个中间空隙(Z1)内以及电流通路(21A)的第二部段(40-A1)被布置在压紧装置元件中的每两个压紧装置元件(P2,P3)之间的中间空隙中的另一个中间空隙(Z2)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焊接设备,其中,感应天线(20C,20E)的电流通路(21C,21E)具有:
第一部段(LC1,251-A1),该部段在焊接线(L)位于其内的焊接平面(LE)的第一侧面(S1)上与所述焊接平面(LE)保持距离地沿焊接线(L)的部段中的至少一个部段(L1)与焊接线(L)的部段中的这个至少一个部段(L1)通过气隙(LS)分离地延伸;
第二部段(LD1,251-B1),该部段在与焊接平面(LE)的第一侧面(S1)相对的、焊接平面(LE)的第二侧面(S2)上与所述焊接平面(LE)保持距离地沿焊接线(L)的部段中的至少另一个部段(L2)与焊接线(L)的部段中的这个至少另一个部段(L2)通过气隙(LS)分离地延伸;
第三部段(LG1;252-A1),该部段在焊接平面(LE)的第一侧面(S1)上与所述焊接平面(LE)保持距离地沿焊接线(L)的部段中的至少另一个部段(L2)与焊接线(L)的部段中的这个至少另一个部段(L2)通过气隙(LS)分离地延伸;
第四部段(LF1;252-B1),该部段在焊接平面(LE)的第二侧面(S2)上与所述焊接平面(LE)保持距离地沿焊接线(L)的部段中的至少一个部段(L1)与焊接线(L)的部段中的这个至少一个部段(L1)通过气隙(LS)分离地延伸;
其中,电流通路的第一部段(LC1,251-A1)、电流通路的第二部段(LD1,251-B1)、电流通路的第三部段(LG1,252-A1)和电流通路的第四部段(LF1,252-B1)被导电地相继地串接,这样在电流通路(21C,21E)的第一部段(LC1,251-A1)内的交流电(I)与在电流通路的第二部段(LD1,251-B1)内的交流电(I)同相而且与在电流通路的第三部段(LG1,252-A1)内的交流电(I)和与在电流通路的第四部段(LF1,252-B1)内的交流电(I)反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焊接设备,其中,所述电流通路(21C,21E)的第一部段(LC1,251-A1)和/或电流通路(21C,21E)的第二部段(LD1,251-B1)和/或电流通路(21C,21E)的第三部段(LG1,252-A1)和/或电流通路(21C,21E)的第四部段(LF1,252-B1)分别直线地、基本上平行于焊接线(L)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焊接设备,其中,所述电流通路(21C,21E)的第一部段(LC1,251-A1)与电流通路(21C,21E)的第四部段(LF1,252-B1)被构造成彼此关于焊接平面(LE)镜像对称和/或
所述电流通路(21C,21E)的第二部段(LD1,251-B1)与电流通路(21C,21E)的第三部段(LG1,252-A1)被构造成彼此关于焊接平面(LE)镜像对称。
9.根据权利要求6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焊接设备,其中,所述电流通路(21C,21E)的第一部段(LC1,251-A1)与第三部段(LG1,252-A1)沿第一直线(G1)延伸以及电流通路(21C,21E)的第二部段(LD1,251-B1)与第四部段(LF1,252-B1)沿第二直线(G2)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焊接设备,其中,所述电流通路(21E)的第一部段(251-A1)与第二部段(251-B1)被构造成第一导体部段(251)的相继地布置的纵向部段以及电流通路(21E)的第三部段(252-A1)与第四部段(252-B1)被构造成第二导体部段(252)的相继地布置的纵向部段,其中,所述第一和所述第二导体部段(251,252)相互扭转。
11.根据权利要求6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焊接设备,其中,所述压紧装置元件(P1-P11)分别在焊接平面(LE)内基本上垂直于焊接线(L)延伸以及这些压紧装置元件(P1-P11)中的至少三个沿焊接线(L)被如下地、相继地布置成一排,即在所述压紧装置元件(P1-P11)中的每两个在一排中被直接相继地布置的压紧装置元件之间构造有各一个中间空隙(Z1-Z10),以及
其中,所述电流通路(21C)的第一部段(LC1)和第四部段(LF1)被布置在压紧装置元件中的每两个压紧装置元件(P1,P2)之间的中间空隙中的一个中间空隙(Z1)内以及电流通路(21C)的第二部段(LD1)和第三部段(LG1)被布置在压紧装置元件中的每两个压紧装置元件(P2,P3)之间的中间空隙中的另一个中间空隙(Z2)内。
12.根据权利要求6至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焊接设备,其中,在电流通路(21E)的第一部段(251-A1)与电流通路(21E)的第四部段(252-B1)之间构造有自由空间区域(R1)以及压紧装置元件中的至少一个(P1)穿过这个自由空间区域(R1)延伸和/或在电流通路(21E)的第二部段(251-B1)与电流通路(21E)的第三部段(252-A1)之间构造有自由空间区域(R2)以及压紧装置元件中的至少一个(P2)穿过这个自由空间区域(R2)延伸。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焊接设备,其中,所述感应天线(20F)的电流通路(21F)是弯管状的导体(300),该导体具有两个弯管(300-1,300-2),其中一个弯管(300-1)的端部与另一个弯管(300-2)的端部相连接,
其中所述两个弯管中的至少一个(300-1)以曲折形状沿焊接线(L)延伸并且与所述焊接线(L)位于其中的焊接平面(LE)在数个单独的地方交叉,这样这一个弯管(300-1)具有数个沿它的纵方向相继地相接的纵向部段,这些纵向部段分别沿一个弯曲的和/或部分弯曲的和/或部分直线的曲线交替地在焊接平面(LE)的侧面(S1)上和在焊接平面(LE)的另一侧面(S2)上延伸。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焊接设备,其中,两个弯管(300-1,300-2)在被垂直于焊接平面(LE)和/或平行于太阳能电池(1)的表面(1-1)布置的平面内延伸,以及
所述两个弯管中的另一个(300-2)平行于所述两个弯管中的所述一个(300-1)延伸以及在所述两个弯管中的所述一个(300-1)内的交流电(I)与在所述两个弯管中的所述另一个(300-2)内的交流电(I)反相。
CN201210548732.5A 2011-12-19 2012-12-17 借助感应焊接将导电带固定在太阳能电池的电流汇流排上的焊接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1578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11405372.1 2011-12-19
EP11405372.1A EP2607008B1 (de) 2011-12-19 2011-12-19 Lötvorrichtung zum Befestigen eines elektrisch leitfähigen Bandes an einer Stromsammelschiene einer Solarzelle mittels induktivem Löten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57863A true CN103157863A (zh) 2013-06-19
CN103157863B CN103157863B (zh) 2016-05-11

Family

ID=454445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548732.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157863B (zh) 2011-12-19 2012-12-17 借助感应焊接将导电带固定在太阳能电池的电流汇流排上的焊接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2607008B1 (zh)
KR (1) KR20130070539A (zh)
CN (1) CN103157863B (zh)
ES (1) ES2613033T3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37714B (zh) * 2016-04-20 2021-09-01 美商諾瓦索里克斯股份有限公司 太陽能天線陣列製造技術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576486T3 (es) * 2013-08-14 2016-07-07 Komax Holding Ag Dispositivo de soldadura para unir células solares
CN104551292A (zh) * 2013-10-22 2015-04-29 苏州沃特维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片焊接装置及焊接工艺
CN105162407B (zh) 2014-06-20 2018-02-02 维斯幕达有限公司 用于自动水平式组装电池片前后连接及预固定的光伏面板的装置及系统
CN106825839A (zh) * 2017-03-22 2017-06-13 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汇流条的供料机构以及供料方法
CN107363363A (zh) * 2017-06-28 2017-11-21 普尔思(苏州)无线通讯产品有限公司 一种电路板焊接点胶生产线
CN107552909B (zh) * 2017-09-30 2020-07-17 无锡奥特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汇流条焊接方法
CN110293353B (zh) * 2018-03-22 2021-09-03 无锡市正罡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串焊机及太阳能电池串的焊接方法
CN109148645B (zh) * 2018-08-31 2020-05-15 杭州瞩日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太阳能电池片多轨道串焊系统
CN110116250A (zh) * 2019-05-06 2019-08-13 格力电器(合肥)有限公司 一种高频钎焊工装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53475A (ja) * 2003-02-18 2004-09-09 Sharp Corp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並び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に用いる熱源
CN1695864A (zh) * 2005-05-25 2005-11-16 张长增 高频线路连接器的高频感应焊接方法
US20060219352A1 (en) * 2005-02-18 2006-10-05 Komax Holding A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ligning and fixing ribbon on a solar cell
CN1880001A (zh) * 2005-06-17 2006-12-20 上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太阳电池的焊接方法及其专用焊接设备
EP1748495A1 (de) * 2005-07-26 2007-01-31 Somont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Herstellen eines Solarzellenstrings durch induktives Löten
CN101540353A (zh) * 2008-03-20 2009-09-23 科马斯控股股份公司 用于连接太阳能电池的焊接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038358A1 (en) * 2008-03-20 2010-02-18 Dingle Brad M Inductive soldering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53475A (ja) * 2003-02-18 2004-09-09 Sharp Corp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並び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に用いる熱源
US20060219352A1 (en) * 2005-02-18 2006-10-05 Komax Holding A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ligning and fixing ribbon on a solar cell
CN1695864A (zh) * 2005-05-25 2005-11-16 张长增 高频线路连接器的高频感应焊接方法
CN1880001A (zh) * 2005-06-17 2006-12-20 上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太阳电池的焊接方法及其专用焊接设备
EP1748495A1 (de) * 2005-07-26 2007-01-31 Somont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Herstellen eines Solarzellenstrings durch induktives Löten
CN101540353A (zh) * 2008-03-20 2009-09-23 科马斯控股股份公司 用于连接太阳能电池的焊接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37714B (zh) * 2016-04-20 2021-09-01 美商諾瓦索里克斯股份有限公司 太陽能天線陣列製造技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S2613033T3 (es) 2017-05-22
EP2607008B1 (de) 2016-11-09
CN103157863B (zh) 2016-05-11
EP2607008A1 (de) 2013-06-26
KR20130070539A (ko) 2013-06-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57863B (zh) 借助感应焊接将导电带固定在太阳能电池的电流汇流排上的焊接设备
EP2459340B1 (en) Inductive soldering device with at least one loop element, having two arms positioned at different distances from a surface of a workpiece
WO2015068936A1 (ko) 금속 소재를 용융하여 공급하기 위한 유도 가열 헤드
US8680444B2 (en) Soldering apparatus for connecting solar cells
CN203277072U (zh) 焊接变压器、焊接变压器组合体及焊接装置
CN109887724B (zh) 线圈模组、无线充电发射、接收装置、系统及移动终端
US20210142942A1 (en) Coil Module, Wireless Charging Transmitting Apparatus, Wireless Charging Receiving Apparatus,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 and Terminal
CN103378216A (zh) 互连多个太阳能电池的装置和方法
CN103537771A (zh) 将导电带固定在太阳能电池上的焊接设备
CN104685964A (zh) 感应加热装置
JP4059828B2 (ja) 非接触給電装置
FI3627635T3 (fi) Liitoselementti, rakenneryhmän liitos, piirilevyjärjestely ja menetelmä liitoselementin valmistamiseksi
SG184899A1 (en) Re-configurable linear motor coil assembly module
JP2019507461A5 (zh)
CN114720858A (zh) 一种led布线电路板钎焊均匀性通电检测装置
CN103229592A (zh) 连续纵向工件的电感应加热处理
CN1945938B (zh) 一种发电机的制作方法及发电机
CN208894876U (zh) 拉制导线表面水分在线去除装置
WO2020096344A1 (ko) 무선 충전 패드 및 무선 충전 장치
CN102244950A (zh) 感应加热线圈
TW201310468A (zh) 傳送媒體、傳送裝置,及傳送方法
CN208111266U (zh) 一种导电排及互感器
CN103372701B (zh) 一种电磁焊接头及采用该电磁焊接头的电磁焊接设备
JP3752115B2 (ja) 高周波誘導加熱ユニット
CN219841776U (zh) 加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511

Termination date: 2017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