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56878A - 一种桑黃多糖opc缓释微囊 - Google Patents
一种桑黃多糖opc缓释微囊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156878A CN103156878A CN2013101243701A CN201310124370A CN103156878A CN 103156878 A CN103156878 A CN 103156878A CN 2013101243701 A CN2013101243701 A CN 2013101243701A CN 201310124370 A CN201310124370 A CN 201310124370A CN 103156878 A CN103156878 A CN 10315687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pc
- sang
- polysaccharide
- slow
- yellow polysacchari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Landscapes
- Medicinal Prepar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桑黃多糖OPC缓释微囊,该微囊粒径小于2mm,微囊囊壁主要由海藻酸钙和壳聚糖组成,囊芯物质为桑黃多糖和OPC混合物,其中桑黃多糖的含量为50~75%,OPC含量为25~50%。微囊中桑黃多糖和OPC混合物的总含量为0.3~30%(以上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在pH7.4的磷酸缓冲液中持续释放时间为12~36小时。由于微囊在Ph7.4的磷酸缓冲液中能持续释放桑黃多糖OPC混合物达12~36小时,故能延缓口服微囊后桑黃多糖OPC混合物的代谢时间,从而达到缓释的目的。此外,OPC和桑黃多糖的协同作用,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及对癌症、糖尿病等的防治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桑黃多糖OPC缓释微囊,属口服保健品剂型改进领域。
背景技术:
桑黃,学名鲍氏层孔菌,隶属担子菌亚门,由于其寄生于原始森林桑树之上,且颜色鲜黃,故称桑黃。桑黃一直被视为一种珍贵的药材。在古代曾有“如得到附生于桑树上的黃色疙瘩(桑黃),死人也可以复活”的传说。在民间(尤其是中国、韩国、日本),桑黃常用来治疗胃痛、胃肠紊乱、淋巴腺炎症、肝腹水、胸水、癌症、以及强身健体,防止各种疾病。
近年来,在对桑黃的研究开发中,发现从桑黃中提取的桑黃多糖是桑黃主要的药用活性成份之一。据研究,桑黃多糖能够能过提高机体免疫细胞活性,抑制血管生成,降低损伤肝组织血清氨基转移酶水平,增强蛋白质合成能力、提高SOD活性从而起到抗癌抗肿瘤、保肝护肝、抗脂质氧化等作用。
自由基能导致机体细胞脂质氧化,从而损害肝脏,诱导肿瘤的产生,而这些疾病同时也会诱发更多的自由其产生,所以自由基的清除对以上病症的防治有着积极的作用。桑黃多糖抗氧化活性不是很强,对自由基的清除主要靠提高SOD活性来实现。
OPC是二~四聚体的低聚原花青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如葡萄、蓝莓、樱桃、松树皮等。其中以葡萄籽和松树皮为其最佳来源。OPC有很强的抗氧化性及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其抗氧化性高出维生素C的20倍,高于维生素E的50倍。
现有的口服桑黃多糖、OPC等保健药品,大部份都是将粉沫直接填充于空心胶囊中制成,口服后,药物被迅速释放,半衰期短。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桑黄多糖OPC缓释微囊。
OPC加入到桑黃多糖中,弥补了桑黃多糖清除自由基能力不足的缺陷,二者相辅相成,对肿瘤,肝损伤等疾病的防治能起到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其中桑黃多糖和OPC在二者混合物中的重量百分比分别为,桑黃多糖:50~75%,OPC:25~50%
为了使药物口服后不被迅速释放,本实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桑黄多糖OPC缓释微囊,从而使药物口服后能达到缓释的目的。其特征是所述桑黃多糖OPC缓释微囊粒径小于2mm,微囊中桑黃多糖OPC混合物的含量为0.3~30%(重量百分比),在pH7.4的磷酸缓冲液中持续释放时间为12~36小时。
所述桑黄多糖OPC缓释微囊囊壁由海藻酸钙和壳聚糖组成,内层为海藻酸钙,外层为壳聚糖沉积层。
所述桑黄多糖OPC缓释微囊制备方法如下:
1)配制桑黃多糖OPC混合物。桑黃多糖OPC混合物中,桑黃多糖和OPC的重量百分比分别为,桑黃多糖:50~75%;OPC:25~50%。
2)配制桑黃多糖OPC的海藻酸钠水溶液,桑黃多糖OPC的海藻酸钠水溶液中桑黃多糖OPC混合物和海藻酸钠的重量比为1∶1~1∶10,海藻酸钠的终浓度为1~5%。
3)配制壳聚糖-CaCl2溶液,将壳聚糖溶于0.5~20%的醋酸溶液中,缓慢加入CaCl2溶液,制成壳聚糖-CaCl2溶液。该壳聚糖-CaCl2溶液中壳聚糖终浓度为0.1~2.0%(W/V),CaCl2终浓度为0.5~5.0%(W/V),溶液Ph4.5~6.5。
4)将桑黃多糖海藻酸钠溶液以微小液滴的形式滴入搅拌中的壳聚糖-CaCl2溶液中,滴完后继续搅拌30~60min,之后,过滤,所得球形物水洗后干燥,即得桑黃多糖OPC缓释微囊。
本发明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下面两个方面:首先自由基的产生是导致免疫力降低,癌症产生及肝细胞损伤等一系列疾病的主要诱因之一,而这些疾病也会诱导更多的自由基产生,利用桑黃多糖治疗这些疾病时,由于桑黃多糖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不是很强(其抗氧化性主要是通过增强SOD活性来实现的),故不能充分发挥治疗这些疾病的作用。我们把抗氧化性很强的OPC加入到桑黃多糖中,弥补了桑黃多糖清除自由基能力不足的缺陷,二者相辅相成,对肿瘤,肝损伤等疾病的防治及免疫力的提高能起到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
其次,由于海藻酸钠与多价阳离子(如钙离子)接触时会瞬时凝胶化,我们利用这个原理对桑黃多糖OPC混合物进行包埋,再利用壳聚糖分子链上的伯氨基与海藻酸盐分子链上的羧基之间会产生静电相互作用的原理,在海藻酸盐微囊表面复合一层聚电解质膜,这样,不但可以增强微囊的稳定性,而且可提高微囊对桑黃多糖OPC混合物的包埋率,同时还可以调节被包埋桑黄多糖OPC的释放速度。该方法制备过程简单,无需高温、也无需添加有机溶剂或其它有害化合物。用该方法制备的桑黃多糖OPC缓释微囊在pH7.4的磷酸缓冲液中,持续释放时间为12~36小时,延长了口服后桑黃多糖及OPC的代谢作用时间,达到了缓释的目的。
具体实施方法:
下面结合实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制作方法进行说明
称取7g的桑黃多糖和3g OPC,将其混均,以1.0%的醋酸配制终浓度0.8%的壳聚糖溶液500ml,壳聚糖完全溶解后,加入15gCaCl2,制成壳聚糖-CaCl2溶液。配制5%的海藻酸钠水溶液,等海藻酸钠在溶液中完全融胀后,加入2g桑黄多糖OPC混合物,搅拌使其均匀混入海藻酸钠水溶液中后,用针头将桑黃多糖OPC-海藻酸钠溶液滴入缓慢搅拌中的壳聚糖-CaCl2溶液中,完成后继续搅拌30~60min,然后滤去溶液,将所得小球水洗后干燥,便得到桑黃多糖OPC缓释微囊。该桑黃多糖OPC缓释微囊粒径小于2mm,微囊中桑黄多糖OPC混合物的平均含量为18%(重量百分比)。由溶出度试验测后表明:该桑黃多糖OPC缓释微囊在pH7.4的磷酸缓冲液中桑黃多糖OPC混合物24小时的溶出度为85%。
Claims (5)
1.一种桑黃多糖OPC缓释微囊,其特征是所述桑黃多糖OPC缓释微囊的粒径小于2mm,微囊中桑黃多糖OPC混合物的总含量为0.3~30%(重量百分比),在Ph7.4的磷酸缓冲液中持续释放时间为12~36小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桑黃多糖OPC缓释微囊,其特征是所述桑黃多糖OPC缓释微囊中桑黃多糖和OPC在二者混合物中的重量百分比分别为:桑黃多糖为50~75%,OPC为25~5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桑黃多糖OPC缓释微囊,其特征是所述桑黃多糖OPC缓释微囊的囊壁主要由海藻酸钙和壳聚糖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桑黃多糖OPC缓释微囊,其特征是所述桑黃多糖OPC缓释微囊的制备方法如下:
1)配制桑黃多糖OPC混合物,桑黃多糖OPC混合物中,桑黃多糖和OPC的重量百分比分别为,桑黃多糖:50~75%,OPC:25~50%;
2)配制桑黃多糖OPC的海藻酸钠水溶液,桑黃多糖OPC的海藻酸钠水溶液中桑黃多糖OPC混合物和海藻酸钠的重量比为1∶1~1∶10,海藻酸钠的终浓度为1~5%;
3)配制壳聚糖-CaCl2溶液,将壳聚糖溶于0.5~20%的醋酸溶液中,缓慢加入CaCl2溶液,制成壳聚糖-CaCl2溶液,该壳聚糖-CaCl2溶液中壳聚糖终浓度为0.1~2.0%(W/V),CaCl2终浓度为0.5~5.0%(W/V),溶液Ph4.5~6.5;
4)将桑黃多糖OPC海藻酸钠溶液以微小液滴的形式滴入搅拌中的壳聚糖-CaCl2溶液中,滴完后继续搅拌30~60min,之后,过滤,所得球形物水洗后干燥,即得桑黃多糖OPC缓释微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桑黃多糖OPC缓释微囊的制备方法3)中,所得球形物水洗后干燥的温度不能大于5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1243701A CN103156878A (zh) | 2013-04-11 | 2013-04-11 | 一种桑黃多糖opc缓释微囊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1243701A CN103156878A (zh) | 2013-04-11 | 2013-04-11 | 一种桑黃多糖opc缓释微囊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156878A true CN103156878A (zh) | 2013-06-19 |
Family
ID=485807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1243701A Pending CN103156878A (zh) | 2013-04-11 | 2013-04-11 | 一种桑黃多糖opc缓释微囊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156878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027322A (zh) * | 2014-06-20 | 2014-09-10 | 成都乾坤动物药业有限公司 | 一种青刺果多糖微囊及其制备方法 |
CN110681321A (zh) * | 2019-10-14 | 2020-01-14 | 西北工业大学 | 一种多糖凝胶微囊及制备方法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80008A (zh) * | 2000-07-27 | 2001-01-17 | 北京北医大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葡萄籽提取物opc强抗氧化复合胶囊及其制造方法 |
CN1383819A (zh) * | 2002-05-17 | 2002-12-11 | 天津市园艺工程研究所 | 一种原花青素缓释微囊 |
EP2032160A2 (en) * | 2006-06-12 | 2009-03-11 | GlaxoSmithKline Biologicals S.A. | Vaccine |
CN102631319A (zh) * | 2012-04-24 | 2012-08-15 |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 一种桑黄多糖口服脂质体药物及制备工艺 |
US20120232167A1 (en) * | 2009-11-24 | 2012-09-13 | Nippon Soda Co., Ltd. | Hydroxyalkylcellulose microparticles |
-
2013
- 2013-04-11 CN CN2013101243701A patent/CN103156878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80008A (zh) * | 2000-07-27 | 2001-01-17 | 北京北医大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葡萄籽提取物opc强抗氧化复合胶囊及其制造方法 |
CN1383819A (zh) * | 2002-05-17 | 2002-12-11 | 天津市园艺工程研究所 | 一种原花青素缓释微囊 |
EP2032160A2 (en) * | 2006-06-12 | 2009-03-11 | GlaxoSmithKline Biologicals S.A. | Vaccine |
US20120232167A1 (en) * | 2009-11-24 | 2012-09-13 | Nippon Soda Co., Ltd. | Hydroxyalkylcellulose microparticles |
CN102631319A (zh) * | 2012-04-24 | 2012-08-15 |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 一种桑黄多糖口服脂质体药物及制备工艺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027322A (zh) * | 2014-06-20 | 2014-09-10 | 成都乾坤动物药业有限公司 | 一种青刺果多糖微囊及其制备方法 |
CN104027322B (zh) * | 2014-06-20 | 2016-06-08 | 成都乾坤动物药业有限公司 | 一种青刺果多糖微囊及其制备方法 |
CN110681321A (zh) * | 2019-10-14 | 2020-01-14 | 西北工业大学 | 一种多糖凝胶微囊及制备方法 |
CN110681321B (zh) * | 2019-10-14 | 2021-11-16 | 西北工业大学 | 一种多糖凝胶微囊及制备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A2787154C (en) | A compound sea cucumber preparation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CN102895432A (zh) | 开心散新剂型处方工艺及其制备方法 | |
RU2516932C2 (ru) | Биологически активная добавка к пище, обладающая гепатопротекторными и иммуностимулирующими свойствами | |
WO2012079311A1 (zh) | 一种海参复方制品、制法及其剂型 | |
JP2020518596A (ja) | うつ病に効果がある漢方薬エキス及びその調製方法と使用 | |
CN101103960B (zh) | 一种含有消旋卡多曲的干混悬剂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6074465A (zh) | 大麻酚类化合物在制备治疗痛风性关节炎药物中的应用 | |
Li et al. | Carrier-free nanoplatforms from natural plants for enhanced bioactivity | |
CN104983844A (zh) | 具有粘膜修复功能的组合物配方及其制剂的制备过程 | |
CN103156878A (zh) | 一种桑黃多糖opc缓释微囊 | |
CN101590212A (zh) | 治疗精神疾病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用途和质量控制 | |
CN104130110A (zh) | 白藜芦醇的提取方法及其获得的白藜芦醇和药物组合物 | |
CN103242391A (zh) | 一种制备甘草酸锶化合物的方法及其产品和应用 | |
CN103110930B (zh) | 一种排铅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7115295A (zh) | 一种含有冬虫夏草的液体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1559124B (zh) | 一种治疗肝癌的复方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5250347A (zh) | 一种防治对虾肝胰腺坏死病的中草药复方添加剂及其生产方法 | |
CN105614888A (zh) | 一种亲水性可食用营养材料包覆姜黄素改善其水溶性的制备方法 | |
JP2015507002A5 (zh) | ||
CN1079396A (zh) | 增智药物制剂增智素 | |
CN102552595A (zh) | 一种四七汤整合型新剂型制备技术及其生产方法 | |
CN103768218B (zh) | 一种治疗口疮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4289294A (zh) | 一种中药生产方法 | |
CN103494978B (zh) | 使用芦荟、灵芝制备治疗肝腹水瘤的冻干粉针剂的方法 | |
CN102526647A (zh) | 一种二宜汤整合型新剂型制备技术及其生产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6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