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09341A - 复合开关装置及用于该复合开关装置的开关装置模块 - Google Patents

复合开关装置及用于该复合开关装置的开关装置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09341A
CN103109341A CN2010800691847A CN201080069184A CN103109341A CN 103109341 A CN103109341 A CN 103109341A CN 2010800691847 A CN2010800691847 A CN 2010800691847A CN 201080069184 A CN201080069184 A CN 201080069184A CN 103109341 A CN103109341 A CN 1031093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ssesses
switchgear module
linkage
shell
mo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6918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09341B (zh
Inventor
石黑宏文
水野初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1093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093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093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093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73/00Protective overload circuit-breaking switches in which excess current opens the contacts by automatic release of mechanical energy stored by previous operation of a hand reset mechanism
    • H01H73/02Details
    • H01H73/18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suppressing ar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30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01H2009/305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including means for screening for arc gases as protection of mechanism against hot arc gases or for keeping arc gases in the arc chamb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71/00Details of the protective switches or relays covered by groups H01H73/00 - H01H83/00
    • H01H71/10Operating or release mechanisms
    • H01H71/1009Interconnected mechanisms

Landscapes

  • Breakers (AREA)

Abstract

复合开关装置包括多个开关装置模块和连结零件。各开关装置模块包括外壳、触点机构、端子组件以及连杆机构。外壳由第一和第二半构成,它们分别具有排列成一条直线且构成连结孔的第一和第二连结开口、以及排列成一条直线且构成紧固孔的第一和第二紧固开口。关于紧固零件,其棒体插入紧固孔而紧固第一和第二半。关于连结零件,其棒体插入排列成一条直线的多个连结孔而与该多个开关装置模块结合在一起。多个连结孔中的每一个包括比紧固零件的棒体的直径更小的直径。

Description

复合开关装置及用于该复合开关装置的开关装置模块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而言涉及复合开关装置,更详细而言,涉及通过将多个开关装置模块沿它们的厚度方向排列并用连结零件将它们连结在一起而构成的复合开关装置、以及用于该复合开关装置的开关装置模块。
背景技术
例如,于2006年12月14日公开的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2006-338886公开了连结成一体的多个断路器单元。这些多个断路器单元中分布具有将决定长度方向的两侧部贯通的多个(四个)连结孔,通过将多个(四个)连结棒分别插入分别排列成一条直线的多个连结孔,从而将多个断路器单元连接。
如上所述,在多个连结孔形成于断路器单元的两侧部的构造中,各连结孔必须与用于将构成断路器单元的外壳的第一和第二半紧固的多个紧固孔相区别。这是因为,如果将应当插入紧固孔的紧固零件插入到多个连结孔中的某一个中,则不能用多个连结棒适当地连结多个断路器单元。
期望在不限制设计自由度的情况下,防止应当插入紧固孔的紧固零件被插入连结孔。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防止应当插入紧固孔的紧固零件被插入连结孔。
本发明的复合开关装置具备多个开关装置模块(1、2)和连结零件(1b)。多个开关装置模块(1、2)中的每一个具备外壳(10、20)、触点机构(13、23)、端子组件(block)(14、15、24、25)以及连杆机构(16、26)。外壳(10、20)具有预定的高度、长度和厚度,具备:操作开口(10a、20a),配置在该高度方向的上部;插入口(10f、10g、20f、20g),配置在决定该厚度方向的侧部;以及连结孔(10k、20k),贯通决定该长度方向的两侧部。触点机构(13、23)具备配置在该外壳(10、20)中的可动触点(131、231a、231b)和固定触点(133、233a、233b)。端子组件(14、15、24、25)配置在该外壳(10、20)中,与该可动触点(131、231a、231b)和固定触点(133、233a、233b)中的一个电连接。连杆机构(16、26)具备从该操作开口(10a、20a)突出的手柄(160、260),构成为:通过该手柄(160、260)使该可动触点(131、231a、231b)运动而开闭该可动触点(131、231a、231b)和该固定触点(133、233a、233b)之间的连接。连结零件(1b)具备具有头部的棒体,该多个外壳(10、20)排列成使得该多个连结孔(10k、20k)排列成一条直线,该棒体插入该排列成一条直线的多个连结孔(10k、20k),将该多个开关装置模块(1、2)结合在一起。该多个开关装置模块(1、2)的各外壳(10、20)具备第一半(11、21)和第二半(12、22)、以及紧固零件(101)。第一半(11、21)和第二半(12、22)分别具备:第一连结开口(111、112、211、212)和第二连结开口(121、122、221、222),排列成一条直线且构成其自身的连结孔(10k、20k);以及第一紧固开口和第二紧固开口,排列成一条直线且构成紧固孔(10j)。紧固零件(101)具备具有头部的棒体,该棒体插入该紧固孔(10j、20j)而紧固该第一半(11、21)和第二半(12、22)。该多个连结孔(10k、20k)中的每一个具有比该紧固零件(101)的棒体的直径更小的直径。
在本发明中,能够防止应当插入紧固孔的紧固零件被插入连结孔。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该多个连结孔(10k、20k)中的每一个具备从其自身的内缘向中心突出的多个内齿(121a),前述多个内齿(121a)离该中心的各距离比该紧固零件(101)的棒体的半径更小。另外,前述多个内齿(121a)形成于该多个开关装置模块(1、2)的第一连结开口(111、112、211、212)和第二连结开口(121、122、221、222)的各内缘。在本发明中,能够不限制设计自由度而防止应当插入紧固孔的紧固零件被插入连结孔。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前述连结零件(1b)的棒体具有与前述紧固零件(101)的棒体的直径相同的直径。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前述外壳(10)具备分别形成于决定该外壳(10)的长度方向的两侧部的第一和第二缝隙开口(10r和10s)。前述连杆机构(16)具备:被动片(166b或166c),具有包括待机位置和释放位置的移动范围;连动片(166d),具有包括待机位置和释放位置的移动范围;以及按压片(166e),具有包括待机位置和释放位置的移动范围。该被动片(166b或166c)、该连动片(166d)和该按压片(166e)构成为彼此同步运动。该连杆机构(16)构成为:当该被动片(166b或166c)、该连动片(166d)和该按压片(166e)中的每一个运动至其自身的释放位置时,打开前述触点机构(13)的可动触点(131)和固定触点(133)之间的连接。前述开关装置模块(1)具备跳闸机构(18)和释放连动部件(167)。跳闸机构(18)构成为:当检测到流经该开关装置模块(1)的触点机构(13)的异常电流时,使该开关装置模块(1)的连杆机构(16)的被动片(166b或166c)从其待机位置运动至释放位置。释放连动部件(167)具备:第一和第二端部(167a和167c),分别具有第一和第二孔(167b和167d)且面对该开关装置模块(1)的外壳(10)的第一和第二缝隙开口(10r和10s);被按压部(167e),构成为当该连杆机构(16)的按压片(166e)运动至其释放位置时被其按压片(166e)按压;以及按压部(167f),构成为当由使该被按压部(167e)运动至该释放位置的该按压片(166e)按压时将该连杆机构(16)的连动片(166d)按压至其释放位置。该复合开关装置具备配置在彼此邻接的第一和第二开关装置模块(1)之间的连动销(1c)。该连动销(1c)的两端分别经由该第一和第二开关装置模块(1)的第一和第二缝隙开口(10r和10s)插入该第一和第二开关装置模块(1)的第一和第二孔(167b和167d)。前述开关装置模块(1)的释放连动部件(167)具备第一和第二周壁(167i和167j),所述第一和第二周壁分别从该释放连动部件(167)的第一和第二端部(167a和167c)的周缘延伸,闭合该开关装置模块(1)的第一和第二缝隙开口(10r和10s)。在本发明中,能够防止尘埃等不想要的物体经由第一和第二缝隙开口进入外壳内。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前述开关装置模块(1)的外壳(10)具备分别从该外壳(10)的第一和第二缝隙开口(10r和10s)的周缘延伸的第一和第二内周壁(110r和120s)。该第一和第二内周壁(110r和120s)由该开关装置模块(1)中的释放连动部件(167)的第一和第二周壁(167i和167j)包围。在本发明中,能够防止尘埃等不想要的物体经由第一和第二缝隙开口进入外壳内。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前述被动片具备第一和第二被动片(166b和166c)。前述跳闸机构(18)具备:热动释放机构(181),构成为使前述第一被动片(166b)从其待机位置运动至释放位置;以及电磁释放机构(182),构成为使前述第二被动片(166c)从其待机位置运动至释放位置。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该多个开关装置模块(1、2)的各外壳(10、20)形成于决定其自身的长度方向的两侧部中的至少一个,具备用于安装附属装置的第一安装孔(10m、20m)、第二安装孔(10n、20n)和切口凹部(10p、10q、20p、20q)。前述第一安装孔(10m、20m)和第二安装孔(10n、20n)配置在该长度方向的两端上部,另一方面,前述切口凹部(10p、10q、20p、20q)配置在该长度方向的中间下部。该第一和第二安装孔中的每一个包括用于固定该附属品的卡止部(113a、123a、114a、124a、223a、224a)。在本发明中,能够在没有特殊工具的情况下将警报开关、辅助开关、电压跳闸装置和欠电压跳闸装置等内部附属装置安装于开关装置模块1。
本发明的开关装置模块(1、2)用于上述复合开关装置。
附图说明
更详细地阐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结合以下的详细阐述和附图,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开关装置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2是该复合开关装置中的开关装置模块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3是从卸下的第二半侧观察该开关装置模块的图。
图4是从卸下的第二半侧观察该开关装置模块的图。
图5是从卸下的第一半侧观察该开关装置模块的图。
图6是该开关装置模块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7是该开关装置模块中的支撑部件的平面图。
图8是该支撑部件的立体图。
图9是该支撑部件的立体图。
图10是该开关装置模块中的释放连动部件的立体图。
图11是该释放连动部件的立体图。
图12是该释放连动部件的立体图。
图13是该开关装置模块中的第二半的主要部分的平面图。
图14A、图14B和图14C是该释放连动部件的动作说明图。
图15是从卸下的第二半侧观察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复合开关装置的开关装置模块的图。
图16是该开关装置模块的平面图。
图17是从卸下的第二半侧观察该开关装置模块的图。
图18是从卸下的第二半侧观察该开关装置模块的图。
图19是从图18的A-A线观察的该开关装置模块的横截面图。
图20是该开关装置模块中的手柄和支撑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开关装置的局部分解立体图。该复合开关装置包括:多个开关装置模块1、杠杆头(lever head)1a、多个连结零件1b以及连动销1c。在图1的示例中,复合开关装置包括两个开关装置模块1和两个连结零件1b。此外,不限于此,本发明也可以包括两个以上开关装置模块1和两个以上连结零件1b。在一个示例中,复合开关装置也可以具有一个连结零件1b。在该示例中,也可以将凸部和凹部分别形成于彼此邻接的开关装置模块的两面。另外,当复合开关装置包括三个以上开关装置模块1时,也可以在这些开关装置模块的各邻接面之间具备连动销1c。
首先,说明各开关装置模块1。如图1和图2所示,开关装置模块1为断路器,包括外壳10、触点机构13、第一端子组件14、第二端子组件15、连杆机构16、显示部17、跳闸机构18以及消弧装置19。
外壳10具有预定的高度(H)、长度(L)和厚度(T),高度方向的上部形成使用时的外壳10的正面。
在图1和图2中,外壳10由树脂制成,为上部中央突出、上部两端形成比该上部中央后退的一对凹部的平角形状。具体而言,外壳10由第一半11(例如主体)、第二半12(例如盖)和多个(例如五个)紧固零件101构成。各紧固零件101包括具有头部的棒体,例如为铆钉。棒体具有实质上与外壳10的厚度(T)对应的长度。此外,不限于此,本发明的紧固零件也可为螺栓和螺帽。除了第一半11大致形成外壳10的上部中央以外,第一和第二半(11和12)分布形成沿着外壳10的长度方向的半部。在一个示例中,外壳10也可以包括一个紧固零件101。在该示例中,也可以将凸部和凹部分别形成于第一半和第二半的两个接合部。
如图1至图5所示,外壳10还具有操作开口10a、第一工具口10b、第二工具口10c、第一母线插槽(busbar slot)10d、第二母线插槽10e、第一插入口10f、第二插入口10g、排气孔10h、多个紧固孔10j、多个连结孔10k、第一安装孔10m、第二安装孔10n、第一切口凹部10p、第二切口凹部10q、第一缝隙开口10r以及第二缝隙开口10s。
如图1和图2所示,操作开口10a配置在外壳10的上部中央,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形成于第一半11的矩形槽口和第二半12构成。第一和第二工具口(10b和10c)分别配置在外壳10的上部两端,它们中的每一个由分别形成于第一和第二半(11和12)的两个半圆槽口构成。第一和第二母线插槽(10d和10e)分别配置在决定外壳10的厚度(方向)的两侧部(以下称为“第一和第二侧部”)的上部。第一和第二母线插槽中的每一个由分别形成于第一和第二半的两个缝隙槽口构成。第一和第二插入口(10f和10g)分别配置在第一和第二侧部的中间,它们中的每一个由分别形成于第一和第二半的两个矩形槽口构成。排气孔10h配置在第一侧部的下部,由分别形成于第一和第二半的两个缝隙槽口构成。
如图1所示,多个紧固孔10j将决定外壳10的长度(方向)的两侧部贯通,它们分别由分别形成于第一和第二半且排列成一条直线的第一和第二紧固开口构成。多个紧固孔10j分别为圆形,该圆形具有比紧固零件101的棒体(稍微)更大且比其头部更小的直径。以下,将与第一和第二半对应的两侧部分别称为第三和第四侧部。更详细而言,多个紧固孔10j包括分别贯通第三和第四侧部的上部中央的两端的两个紧固孔10j、分别贯通第三和第四侧部的下部两端的两个紧固孔10j、以及贯通第三和第四侧部的中间的紧固孔10j。各紧固零件101,其自身的棒体被插入紧固孔10j而将第一和第二半紧固。
多个连结孔10k贯通第三和第四侧部,它们中的每一个由分别形成于第一和第二半且排列成一条直线的第一和第二连结开口构成。更详细而言,多个连结孔10k包括贯通第三和第四侧部的上部中央的单侧(第二工具口(10c)一侧)的连结孔10k、以及贯通第三和第四侧部的下部中间的连结孔10k。如图1、图4和图5所示,分别形成于第一半11和第二半12的第一连结开口111和第二连结开口121构成贯通第三和第四侧部的上部中央的单侧的连结孔10k。另外,分别形成于第一半11和第二半12的第一连结开口112和第二连结开口122构成贯通第三和第四侧部的下部中间的连结孔10k。
如图1和图5所示,第一和第二安装孔(10m和10n)贯通第三和第四侧部,它们中的每一个由分别形成于第一和第二半且排列成一条直线的第一和第二安装开口构成。更详细而言,第一和第二安装孔分别贯通第三和第四侧部的上部两端,与第一和第二工具口(10b和10c)连通。分别形成于第三和第四侧部的第一安装开口113和第二安装开口123形成第一安装孔10m,另一方面,分别形成于第三和第四侧部的第一安装开口114和第二安装开口124形成第二安装孔10n。在第一安装开口113和114的内底,分别形成有第一卡止部113a和114a,另外,在第二安装开口123和124的内底,分别形成有第二卡止部123a和124a。
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一和第二切口凹部(10p和10q)分别形成于第三和第四侧部的中间。
这些第一和第二安装孔以及第一和第二切口凹部用来在没有特殊工具的情况下将警报开关、辅助开关、电压跳闸装置和欠电压跳闸装置等内部附属装置安装到开关装置模块1上。具体而言,第一和第二卡止部(113a和114a)分别为例如突出部,用来固定安装于第三侧部的内部附属装置。第一和第二卡止部(123a和124a)中也可以分别为例如突出部,用来固定安装于第三侧部的内部附属装置。在一个示例中,外壳10也可以包括形成于第三和第四侧部中的一个上的一对卡止部。
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和第二缝隙开口(10r和10s)分别形成于决定外壳10的长度方向的第三和第四侧部(第一和第二半),它们中的每一个为沿着规定的圆周的长圆形状。在两个圆的中心,分别形成有第一和第二孔(110t和120t)。
触点机构13包括配置在外壳10中的可动触点131和固定触点133。在图3的示例中,触点机构13由可动杆130和固定框架132构成,它们分别具备可动触点131和固定触点133。详细而言,固定框架132为导体板,该导体板弯折成从第一侧部包围在第一半11(第三侧部)的中间形成的第一紧固开口110e,并固定在第一半11上。固定触点133以面向第一侧部的方式配置在固定框架132的中央部。
如图6所示,可动杆130具有配置有可动触点131的前端部130a和形成有回旋轴孔的基部130b,以能够围绕该回旋轴孔旋转而将可动触点131与固定触点133的连接打开/闭合的方式由连杆机构16支撑(参照图3)。
如图3所示,可动杆130的基部130b经由编织线134和135以及跳闸机构18的热动释放机构181与第一端子组件14电连接。固定框架132经由跳闸机构18的电磁释放机构182(详细而言,线圈)与第二端子组件15电连接。
返回图6,可动杆130的基部130b具有弹簧座130c和停止片130d。这些弹簧座130c和停止片130d均作为连杆机构16起作用,因此在后文阐述。
端子组件配置在外壳10中,与可动和固定触点中的一个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端子组件包括第一和第二端子组件(14和15),它们分别与可动和固定触点电连接,另一方面与来自电源和负载的导体电连接。第一端子组件14配置在第一工具口10b的下方,另一方面,第二端子组件15配置在第二工具口10c的下方。
第一端子组件14包括固定端子140、可动端子框141、限位器142以及端子螺钉143。固定端子140具有中央部140a、以及从其中央部140a的两端沿同一方向弯曲的上端部140b和下端部140c。中央部140a以位于第一母线插槽10d的下端与第一插入口10f的上端之间的方式配置在第一侧部的内部。所以,上端部140b决定第一母线插槽10d内的底部,另一方面,下端部140c决定第一插入口10f内的上部。另外,在上端部140b,形成有端子螺钉143的脚部所插入的贯通孔。可动端子框141具有中空矩形框的形状,该中空矩形框具有第一至第四侧部,在可动端子框141的上部(第一至第四侧部中的某一个),形成有与端子螺钉143对应的螺钉孔。可动端子框141以如下方式配置在外壳10内:固定端子140的下端部140c插入在可动端子框141中,可动端子框141能够沿外壳10的高度方向滑动。限位器142为树脂制,安装于可动端子框141的底部。限位器142具有盖142a,盖142a从可动端子框141的下端的外侧向下方伸出,与可动端子框141的上下方向的运动相对应,用该盖142a来开闭第一插入口10f。具体而言,如果可动端子框141向上方运动,则第一插入口10f被盖142a闭合。如果可动端子框141向下方运动,则第一插入口10f打开。
第二端子组件15包括固定端子150、可动端子框151、限位器152以及端子螺钉153。固定端子150具有中央部150a、以及从其中央部150a的两端沿同一方向弯曲的上端部150b和下端部150c。中央部150a以位于第二母线插槽10e的下端与第二插入口10g的上端之间的方式配置在第二侧部的内部。所以,上端部150b决定第二母线插槽10e内的底部,另一方面,下端部150c决定第二插入口10g内的上部。另外,在上端部150b,形成有端子螺钉153的脚部所插入的贯通孔。可动端子框151具有中空矩形框的形状,该中空矩形框具有第一至第四侧部,在可动端子框151的上部(第一至第四侧部中的任何一个),形成有与端子螺钉153对应的螺钉孔。可动端子框151以如下方式配置在外壳10内:固定端子150的下端部150c插入在可动端子框151中,可动端子框151能够沿外壳10的高度方向滑动。限位器152为树脂制,安装于可动端子框151的底部。限位器152具有盖152a,盖152a从可动端子框151的下端的外侧向下方伸出,与可动端子框151的上下方向的运动相对应,用该盖152a来开闭第二插入口10g。如果可动端子框151向上方运动,则第二插入口10g被盖152a闭合。如果可动端子框151向下方运动,则第二插入口10g打开。
连杆机构16包括从操作开口10a突出的手柄160,构成为:经由手柄160使可动触点131运动,而对可动和固定触点之间的连接进行开闭。在图3的示例中,手柄160的一部分(包括肘节(toggle)160a)从操作开口10a突出,手柄160用于对可动和固定触点之间的连接进行开闭。
再者,连杆机构16构成为:通过跳闸机构18使可动触点131运动而打开可动和固定触点之间的闭连接。即,如图14A和图14C所示,连杆机构16包括:被动片(166b或166c),具有包括待机位置和释放位置的移动范围;连动片(166d),具有包括待机位置和释放位置的移动范围;以及按压片(166e),具有包括待机位置和释放位置的移动范围。被动片(166b或166c)、连动片(166d)以及按压片(166e)构成为彼此同步运动。连杆机构16构成为:当被动片(166b或166c)、连动片(166d)以及按压片(166e)运动至释放位置(图14C)时,将触点机构13的可动触点131和固定触点133之间的闭连接打开。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连结多个开关装置模块1的构造,因而能够将各种断路器的连杆机构和跳闸机构应用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下,详细阐述连杆机构的一个示例。
如图5和图6所示,手柄160在鼓状的本体中央具有旋转轴160b,以如下方式置于外壳10中:该本体围绕旋转轴160b旋转,肘节160a能够在断开(off)位置与接通(on)位置之间的移动范围内移动。所谓断开位置,是指可动和固定触点之间的连接被打开的位置(图3)。所谓接通位置,是指可动和固定触点之间的连接被闭合的位置(图4)。例如,旋转轴160b为轴孔,分别形成于第一和第二半(第三和第四侧部)的两个轴插入该轴孔。此外,也可以使用轴杆(shaft)代替这些轴。
如图3所示,在手柄160上,具备:引导槽160c,形成于与肘节160a对置的位置;以及回旋轴孔160d,形成于肘节160a与引导槽160c之间的接通位置侧。引导槽160c为沿着手柄160的本体的圆周的长圆形。
如图3至图6所示,连杆机构16还包括手柄弹簧161、加压弹簧16a、推力杆162、限位杆163、连杆弹簧164、支撑部件165、锁定部件166、锁定弹簧16b以及释放连动部件167。
如图5和图6所示,手柄弹簧161置于手柄本体的凹部内,向断开位置(图3)侧对手柄160的肘节160a施力。手柄弹簧161为具有第一端161a和第二端161b的扭转弹簧,第一端161a比第二端161b更长。第一端161a从回旋轴孔160d侧突出,通过围绕第一半11中的手柄160的本体形成的肋条115,被禁止相对于外壳10的长度方向向下方运动。由此,在第二端产生用于使肘节160a从接通位置运动至断开位置的弹性力。通过将该第二端161b固定于手柄160,对手柄160向肘节160a的断开位置侧施力。在图6的示例中,第一端161a能够相对于外壳10的长度方向向上方运动。
该加压弹簧16a为用于支撑支撑部件165的销保持器(凸台)116所插入的扭转弹簧。加压弹簧16a的一端(固定端)固定在销保持器116与形成于其附近的肋条117之间,另一方面,另一端(加压端)按压可动杆130的弹簧座130c,向闭合可动和固定触点之间的连接的方向对可动杆130施力。因此,弹簧座130c形成为:从可动杆130的基部130b向上方突出,支承加压端。在图6的示例中,加压弹簧16a围绕轴杆169沿顺时针方向对可动杆130施力。
如图3所示,推力杆162为具有第一和第二端的方括弧形状,第一端插入手柄160的回旋轴孔160d。限位杆163为具有第一和第二端的方括弧形状,第一端插入手柄160的引导槽160c。
如图14A至图14B所示,连杆弹簧164向引导槽160c的端部即回旋轴孔160d的一侧对限位杆163的第一端施力。
如图3和图7至图9所示,支撑部件165具有回旋轴165a,以如下方式置于外壳10中:能够在包括图14A所示的接通位置和图14B所示的断开位置的移动范围内围绕回旋轴165a转动。支撑部件165具有中间部1651、腕部1652、第一腿部1653以及第二腿部1654。中间部1651具有U形的截面。腕部1652从中间部1651的一端(例如第二半12一侧)向斜上方延伸。第一和第二腿部(1653和1654)分别从中间部1651的两端(例如第一和第二半一侧)向下方延伸。
回旋轴165a为在中间部1651的两端形成的回旋轴孔,轴杆168插入该回旋轴孔。轴杆168的两端分别嵌入形成于第一和第二半(第三和第四侧部)的两个孔(参照图5的销保持器116)中。
另外,第一和第二腿部(1653和1654)具有回旋轴165b。回旋轴165b为分别形成于第一和第二腿部的前端的回旋轴孔,轴杆169插入该回旋轴孔。轴杆169的一端滑动自如地置于在第一半(第三侧部)形成的两个肋条之间,另一方面,另一端滑动自如地置于在第二半(第四侧部)形成的两个肋条之间。
显示部17以能够在图14A所示的接通显示位置与图14C所示的跳闸显示位置之间的移动范围内转动的方式由支撑部件165支撑。另外,该移动范围包括图14B所示的断开显示位置。即,关于显示部17,具有回旋轴孔的下端置于支撑部件165的中间部1651的两端之间,轴杆168也插入显示部17的回旋轴孔。上述显示位置中的显示部经由形成于外壳10的显示开口(参照图1的17)而示出。
另外,可动杆130以能够在图14A所示的接通位置与图14B所示的断开位置之间的移动范围内转动的方式由支撑部件165支撑。即,关于可动杆130,具有回旋轴孔的上端(基部130b)置于支撑部件165的第一和第二腿部之间,插入回旋轴165b的孔的轴杆169也插入可动杆130的回旋轴孔。
如图7至图9所示,支撑部件165还包括被动部165c、卡合片165d以及钩165e。被动部165c为面向手柄160的L形凹部(参照图4),形成于腕部1652的前端。卡合片165d从中间部1651的中央向下方延伸。钩165e从第一腿部1653的中央突出,钩165e的前端向卡合片165d的前端突出。限位杆163的第二端置于由卡合片165d和钩165e包围的缝隙中。
如图14A和图14B所示,如果手柄160被使用者从肘节160a的断开位置转动至接通位置,则支撑部件165的被动部165c被插入手柄160的回旋轴孔160d的推力杆162的第二端按压。由此,支撑部件165沿着可动和固定触点之间的连接被闭合的方向(接通方向)围绕回旋轴165a转动。在图14A和图14B的示例中,支撑部件165沿顺时针方向围绕回旋轴165a转动。在这期间,可动杆130的停止片130d与支撑部件165的卡合片165d的前端接触,由此,可动杆130在图14B的状态下沿接通方向转动。
在图14A的接通位置,可动触点131与固定触点133接触,由此,卡合片165d从停止片130d离开,可动触点131被加压弹簧16a按压至固定触点133。此时,手柄160经由手柄弹簧161沿着从肘节160a的接通位置到断开位置的方向被施力,限位杆163的中间部的轴向穿过可动杆130的基部130b的回旋轴孔。另外,作用于限位杆163的第一端的连杆弹簧164的弹性力如图14A所示,比手柄弹簧161的弹性力更大。因此,由支撑部件165支撑的可动杆130的停止片130d能够通过加压弹簧16a的弹性力而使限位杆163的运动停止。即,限位杆163的第二端由可动杆130的停止片130d保持。另外,限位杆163的第二端与支撑部件165的腿部接触,另一方面,推力杆162的第二端与支撑部件165的被动部165c接触。结果,能够稳定维持停止片130d对限位杆163的保持状态,即图14A的接通状态(锁定状态)。
如图4所示,锁定部件166包括:卡合片166a,能够与推力杆162的第二端卡合;被动片,具有包括待机位置和释放位置的移动范围;以及连动片166d,具有包括待机位置(图14A)和释放位置(图14C)的移动范围。在本实施方式中,被动片包括:第一被动片166b,具有包括待机位置(图14A)和释放位置(图14C)的移动范围;以及第二被动片166c,具有包括待机位置(图14A)和释放位置(图14C)的移动范围。锁定部件166还具有:按压片166e,具有包括待机位置(图14A)和释放位置(图14C)的移动范围;以及凹部165f,形成于第一被动片166b与第二被动片1661c之间。该凹部165f在跳闸机构18工作时,决定用于维持停止片130d所导致的锁定状态的初期动作。另外,锁定部件166具有回旋轴。例如,该回旋轴为轴杆168所插入的回旋轴孔。即,锁定部件166构成为:当被动片或连动片从被动片或连动片的待机位置运动至释放位置时,围绕该回旋轴旋转,将触点机构13的固定和可动触点之间的闭连接打开。
如图3和图4所示,锁定部件166沿着从图14C的释放位置到图14A的待机位置的方向被锁定弹簧16b施力。例如,锁定弹簧16b为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的扭转弹簧,该第一端与锁定部件166的连动片166d卡合,由此,锁定部件166沿着与支撑部件165的接通方向相同的方向被施力。在图4的示例中,锁定部件166顺时针被施力。另外,锁定弹簧16b的第二端与显示部17卡合,沿着从图14A的接通显示位置到图14C的跳闸显示位置的方向(逆时针方向)对显示部17施力。由此,当锁定部件166逆时针转动时,显示部17经由锁定弹簧16b与锁定部件166连动,沿与锁定部件166相同的方向转动。另一方面,当锁定部件166顺时针转动时,显示部17被支撑部件166的中间部1651按压,沿与锁定部件166相同的方向转动。
这样,锁定部件166沿着与支撑部件165的接通方向相同的方向被施力,由此,如果手柄160如上所述从肘节160a的断开位置转动至接通位置,则锁定部件166沿与支撑部件165相同的方向转动。详细而言,锁定部件166的运动通过推力杆162的第二端与卡合片166a的卡合而被限制,同时沿与支撑部件165相同的方向围绕相同回旋轴(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杆168)转动。另外,显示部17也沿与其相同的方向转动。即,显示部17被支撑部件166的中间部1651按压,从断开显示位置转动至接通显示位置。
相反,如果手柄160被使用者从肘节160a的接通位置转动至断开位置,则限位杆163的第一端按压连杆弹簧164而在引导槽160c内移动,而且推力杆162的第二端进一步按压支撑部件165的被动部165c。由此,推力杆162的中间部的轴向越过手柄160的旋转轴160b向上方移动,而且限位杆163的中间部的轴向越过旋转轴160b向上方移动。由此,手柄160通过手柄弹簧161而沿着从肘节160a的接通位置到断开位置的方向转动。在这期间,即使从接通位置转动至断开位置的手柄160经由推力杆162使锁定部件166转动,支撑部件165也维持图14A的状态,直到轴杆169经由支撑部件165的凹部165f而运动。总之,触点机构13的接通状态至少在限位杆163的中间部的轴向通过轴杆169的期间被保持。此后,轴杆169通过锁定部件166的凹部165f而运动,由此,支撑部件165沿着可动和固定触点之间的连接被打开的方向(断开方向)转动。在图14B的断开位置,限位杆163的第二端与支撑部件165的中间部1651接触,由此,关于支撑部件165,断开方向的进一步转动被禁止,锁定部件166继续转动。由此,显示部17也与锁定部件166相同地转动。即,显示部17经由锁定弹簧16b与锁定部件166连动,从接通显示位置转动至断开显示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的一个特征中,如图1、图14A和图14C所示,释放连动部件167构成为:使经由连动销1c邻接的开关装置模块1中的连杆机构16的连动片166d从其待机位置(图14A)运动至释放位置(图14C)。
在图3和图10至图12中,释放连动部件167包括:第一端部167a,具有连动销1c能够插入的长圆形的孔167b;第二端部167c,具有连动销1c能够嵌入的孔167d;被按压部167e,配置在第一和第二端部之间的下部;以及按压部167f,配置在第一和第二端部之间的上部。被按压部167e构成为:当连杆机构16的按压片166e运动至其释放位置时,被该按压片166e按压。按压部167f构成为:当由使按压部167e运动至释放位置的按压片166e按压时,将连杆机构16的连动片166d按压至其释放位置。长圆形的孔167b设定为吸收各开关装置模块1之间的公差的尺寸,不影响释放连动部件167的各连动。
如图4、图5和图10至图12所示,释放连动部件167具有第一回旋轴销167g和第二回旋轴销167h,它们分别插入在第一和第二半(第三和第四侧部)形成的第一孔(例如销保持器)110t和第二孔(销保持器)120t中。另外,第二回旋轴销167h的直径与第二回旋轴销167h的直径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回旋轴销167g具有比第二回旋轴销167h更小的直径。由此,能够防止释放连动部件167向外壳10的误装配。
另外,释放连动部件167包括第一和第二周壁(167i和167j),该第一和第二周壁分别从第一和第二端部(167a和167c)的周缘延伸,将第一和第二缝隙开口(10r和10s)封闭。另一方面,在第一和第二半(第三和第四侧部),形成有分别从第一和第二缝隙开口的周缘延伸的第一和第二内周壁(110r和120s)。这些第一和第二内周壁分别由释放连动部件167的第一和第二周壁包围。由此,能够防止尘埃等不想要的物体经由第一和第二缝隙开口进入外壳10内。
跳闸机构18构成为:当检测到流经触点机构13的异常电流时,使连杆机构16的被动片从其待机位置运动至释放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跳闸机构18包括:热动释放机构181,构成为使第一被动片166b从其待机位置(图14A)运动至释放位置(图14C);以及电磁释放机构182,构成为使第二被动片166c从其待机位置(图14A)运动至释放位置(图14C)。
热动释放机构181构成为:当比预定的电流更大的过电流流经端子组件与触点机构13之间时,使第一被动片166b运动而打开可动和固定触点之间的闭连接。如图3所示,热动释放机构181为例如细长的双金属片,经由编织线135电连接至第一端子组件14中的固定端子140的下端部140c,另一方面,经由编织线134电连接至可动杆130的基部130b。这样的热动释放机构181为公知的(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2009-212063(以下称为“文献1”)),在此不详细说明。
电磁释放机构182构成为:当短路电流流经端子组件与触点机构13之间时,使第二被动片166c运动(击打)而打开可动和固定触点之间的连接。在图4和图14A的示例中,电磁释放机构182由线圈筒管183、固定铁芯(未图示)、可动铁芯(未图示)、弹簧(未图示)、撞击销(strike pin)187和磁轭(yoke)188构成。固定铁芯固定于线圈筒管183内,另一方面,可动铁芯以能够沿线圈筒管183的轴向往复移动的方式置于线圈筒管183内。另外,可动铁芯沿着从固定铁芯离开的方向被上述弹簧施力。撞击销187与可动铁芯结合,使得撞击销187的前端部突出至线圈筒管183的外侧。当可动铁芯被固定铁芯吸引时,该撞击销187在前端部按压(击打)锁定部件166的第二被动片166c。磁轭188为例如矩形框形状。
如图14A和图14C所示,如果跳闸机构18工作,则锁定部件166的第一被动片166b被热动释放机构181沿断开方向驱动,或者第二被动片166c被电磁释放机构182沿断开方向驱动。由此,锁定部件166沿着从图14A的待机位置到图14C的释放位置的方向(释放方向)围绕轴杆168转动。在图14A和图14C中,锁定部件166逆时针转动。在这期间,锁定部件166沿释放方向转动,直到轴杆169经由支撑部件165的凹部165f而运动。此后,如果轴杆169经由凹部165f而运动,则锁定部件166进一步沿相同方向转动,与此同时,支撑部件165沿着可动和固定触点之间的连接被打开的方向(断开方向)转动。由此,限位杆163的中间部的轴向从轴杆169的轴离开,如果跳闸机构18因触点机构13的断开而返回非工作(待机)位置,则手柄160通过手柄弹簧161的弹性力而沿肘节160a的断开方向瞬时转动。
即,如图14C所示,在跳闸机构18使锁定部件166逆时针转动的期间,推力杆162的第二端从支撑部件165的被动部165c脱离而沿着连动片166d向上方移动。由此,加压弹簧16a的第一端161a被推向上方。此时,锁定部件166转动至图14B所示的显示部17的断开显示位置附近,因而显示部17经由其第一端161a转动至图14C所示的跳闸显示位置。此时,与文献1相同,显示部17的两个弹性突出部分别与形成于外壳10的两个突出部卡合,由此,显示部17的跳闸显示被保持。此后,如果跳闸机构18因触点机构13的断开而返回待机位置,则在手柄160从肘节160a的接通位置转动至断开位置的期间,推力杆162的第二端被加压弹簧16a的第一端161a向下方按压。由此,推力杆162的第二端与锁定部件166的卡合片166a卡合,手柄160在显示部17被保持在跳闸显示位置的状态下恢复至断开位置。此后,如果手柄160由使用者沿接通方向转动,则显示部17被支撑部件166的中间部1651按压,从跳闸显示位置转动至接通显示位置。
如图4所示,消弧装置19由电弧行进板191和消弧栅192构成。例如,电弧行进板191为具有第一和第二端部的弯曲金属板,第一端部与热动释放机构181(详细而言,双金属带的基部)结合。第二端部包括消弧片191a,延伸至第二端子组件15侧而与磁轭188的一片188a面对。消弧栅192由消弧板192a和多个绝缘的支撑板192b构成,消弧板192a由平行配置的多个导电板构成,支撑板192b沿上下方向配置,部分地覆盖这些多个消弧板192a。消弧板192a平行地置于电弧行进板191的消弧片191a与磁轭188的一片188a之间。由此,当可动和固定触点之间的闭连接被打开时,能够延长电弧而消弧。
接着,说明复合开关装置。如图1所示,杠杆头1a装卸自如地装配于复合开关装置的两个肘节160a。
各连结零件1b具备具有头部的棒体,多个(在图1中,两个)外壳10排列成使得复合开关装置中的多个连结孔10k以多个连结孔10k的组(在图1中,两个一组)排列成一条直线,各棒体插入该排列成一条直线的多个连结孔10k,与复合开关装置的多个开关装置模块1结合在一起。上述组的连结孔10k的数量与复合开关装置中的开关装置模块1的数量相对应。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零件1b的棒体具有实质上与外壳10的厚度(T)的两倍相对应的长度。另外,连结零件1b的棒体具有与紧固零件101的棒体的直径相同的直径。在图1的示例中,各连结零件1b为铆钉,这些棒体的各前端被敲击而形成第二头部。此外,不限于此,本发明的连结零件也可以为螺栓和螺帽。
在本实施方式的一个特征中,多个连结孔10k中的每一个包括比紧固零件101的棒体的直径更小的直径。由此,能够防止应当插入紧固孔10j的紧固零件101被插入连结孔10k。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多个连结孔10k中的每一个为圆形,该圆形具有比紧固零件101的棒体(稍微)更大且比其头部更小的直径,具备从其自身的内缘向中心突出的多个内齿(参照121a),多个内齿离该中心的各距离比紧固零件101的棒体的半径更小。由此,多个连结孔10k中的每一个包括比紧固零件101的棒体的直径更小的直径。另外,该多个内齿以预定的间隔(在图13中,90°间隔)形成于多个开关装置模块1的第一和第二连结开口的各内缘。再者,外壳10由树脂制成,多个内齿具有弹性。由此,即使连结零件1b的棒体具有与紧固零件101的棒体相同的直径,当操作者将应当插入紧固孔10j的紧固零件101插入连结孔10k时,也能够察觉将紧固零件101插入弄错的孔。结果,由于连结零件1b的棒体能够具有与紧固零件101的棒体的直径相同的直径,因而能够不限制设计自由度而防止应当插入紧固孔10j的紧固零件101被插入连结孔10k。
接着,说明复合开关装置的特征部、即多个释放连动部件167和至少一个连动销1c的动作。
在图1所示的两个开关装置模块1中的一个(以下称为“第一模块”)中,如图14A和图14C所示,如果跳闸机构18工作,则第一被动片166b或第二被动片166c被跳闸机构18驱动。由此,锁定部件166从图14A的待机位置转动至图14C的释放位置,与此同时,按压片166e从待机位置运动至释放位置。通过该锁定部件166的动作,第一模块的可动和固定触点之间的闭连接被打开。在这期间,按压片166e按压释放连动部件167的被按压部167e,使释放连动部件167从图14A的待机位置运动至图14C的释放连动位置。
在开关装置模块1中的另一个(以下,称为“第二模块”)中,释放连动部件167因连动销1c而与第一模块的释放连动部件167连动。由此,第二模块的释放连动部件167从图14A的待机位置移动至图14C的释放连动位置,与此同时,释放连动部件167的按压部167f使锁定部件166的连动片166d从图14A的待机位置运动至图14C的释放位置。通过该动作,第二模块的可动和固定触点之间的闭连接被打开。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多个连结孔10k中的每一个具有比紧固零件101的棒体的直径更小的直径,因而能够防止应当插入紧固孔10j的紧固零件101被插入连结孔10k。特别是,由于多个连结孔10k中的每一个具备从其自身的内缘向中心突出的多个内齿(例如121a),多个内齿离中心的各距离比紧固零件101的棒体的半径更小,因而能够不限制设计自由度而防止应当插入紧固孔10j的紧固零件101被插入连结孔10k。
由于多个开关装置模块的各释放连动部件167具有分别从其自身的第一和第二端部(167a和167c)的周缘延伸且将对应的第一和第二缝隙开口(10r和10s)的第一和第二周壁(167i和167j)封闭,因而能够防止尘埃等不想要的物体经由第一和第二缝隙开口进入外壳10内。而且,由于各外壳10包括分别从其自身的第一和第二缝隙开口的周缘延伸的第一和第二内周壁(110r和120s),第一和第二内周壁分别由对应的释放连动部件167的第一和第二周壁包围,因而能够有效地防止尘埃等不想要的物体经由第一和第二缝隙开口进入外壳10内。
由于开关装置模块1包括第一和第二安装孔(10m和10n)以及第一和第二切口凹部(10p和10q),因而能够在没有特殊工具的情况下将警报开关、辅助开关、电压跳闸装置和欠电压跳闸装置等内部附属装置安装于开关装置模块1。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各开关装置模块1也可以包括多个内齿和释放连动部件中的任何一个特征。
(第二实施方式)
图15至图17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复合开关装置中的开关装置模块1。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包括多个开关装置模块2、杠杆头1a、多个连结零件1b以及连动销1c。
首先,说明各开关装置模块2。如图15至图17所示,开关装置模块2为隔离器,包括外壳20、第一端子组件24、第二端子组件25、触点机构23、连杆机构26以及显示部27。
外壳20由第一和第二半(21和22)构成。第一和第二半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那些相同地构成。
如图15所示,第一端子组件24包括固定端子240、可动端子框241、限位器242以及端子螺钉243。可动端子框241、限位器242和端子螺钉243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那些相同地构成。如图17所示,固定端子240具有:第一端部240a,决定外壳20的第一插入口20f内的上部;中间部240b,从第一端部240a的内端向下方弯曲;以及第二端部240c,从中间部240b的下端延伸至外壳20中间部。
如图15所示,第二端子组件25包括固定端子250、可动端子框251、限位器252以及端子螺钉253。可动端子框251、限位器252和端子螺钉253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那些相同地构成。如图17所示,固定端子250具有:第一端部250a,决定外壳20的第二插入口20g内的上部;中间部250b,从第一端部250a的内端向下方弯曲;以及第二端部250c,从中间部250b的下端延伸至外壳20中间部。
触点机构23包括配置在外壳20中的可动触点231a和231b以及固定触点233a和233b。在图17的示例中,触点机构23包括可动杆230,该可动杆230具有分别与第一和第二端子组件的第二端部240c和250c面对的第一和第二端部。固定触点233a和233b分别配置在第二端部240c和250c的上表面。可动触点231a和231b分别配置在可动杆230的第一和第二端部的下表面。
连杆机构26包括手柄260,该手柄260具有从外壳20的操作开口20a突出的肘节260a,构成为:通过手柄260使可动触点231a和231b运动,开闭可动和固定触点之间的连接。在图17的示例中,手柄260的一部分(包括肘节260a)从操作开口20a突出。手柄260具有旋转轴,以能够围绕其旋转轴旋转而使肘节260a在图17的断开位置与图15的接通位置之间的移动范围内移动的方式置于外壳20中。
另外,连杆机构26包括手柄弹簧261、加压弹簧26a和支撑部件265等。支撑部件265为中空框形状,可动杆230插入支撑部件265中。如图19所示,加压弹簧26a配置在形成于支撑部件265的中央部的突部230a与形成于可动杆230的内侧上部的突部265a之间。另外,支撑部件265以相应于手柄260的旋转沿上下方向往复移动的方式经由曲柄杆与手柄260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5、图18和图20所示,支撑部件265一体地具有曲柄杆265a,其从支撑部件265的上部延伸,突起265b形成于曲柄杆265a的前端。突起265b插入形成于手柄260的U形槽口260b。由此,如果肘节260a从接通位置转动至断开位置,则支撑部件265经由曲柄杆265a向上方运动,可动和固定触点之间的连接被打开。如果肘节260a从断开位置转动至接通位置,则支撑部件265经由曲柄杆265a向下方运动,可动和固定触点之间的连接被闭合。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16所示,外壳20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包括多个连结孔20k,因而能够防止应当插入紧固孔20j的紧固零件(参照图1的101)被插入连结孔20k。特别是,由于多个连结孔20k中的每一个具备从其自身的内缘向中心突出的多个内齿(例如221a),多个内齿离中心的各距离比紧固零件的棒体的半径更小,因而能够不限制设计自由度而防止应当插入紧固孔20j的紧固零件被插入连结孔20k。
另外,外壳20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包括第一和第二安装孔(20m和20n)以及第一和第二切口凹部(20p和20q)。形成第一安装孔20m的第一和第二安装开口分别具有第一和第二卡止部,另一方面,形成第二安装孔20n的第一和第二安装开口也分别具有第一和第二卡止部。图16显示形成第一安装孔20m的第二安装开口的第二卡止部223a、以及形成第二安装孔20n的第二安装开口的第二卡止部224a。由此,能够在没有特殊工具的情况下将警报开关、辅助开关、电压跳闸装置和欠电压跳闸装置等内部附属装置安装于开关装置模块1。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开关装置模块2也可以仅包括第一端子组件24和第二端子组件25中的一个,将来自电源的导体(例如,外部电线的导体)用作触点机构23的一个触点(固定触点)。例如,也可以使用来自电源的导体代替固定触点233a和第一端子组件24,或者,也可以使用来自电源的导体代替固定触点233b和第二端子组件25。
虽然关于若干优选实施方式阐述了本发明,但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本来精神和范围即权利要求的范围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操作者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型。

Claims (8)

1.一种复合开关装置,具备多个开关装置模块和连结零件,
上述多个开关装置模块各自具备:
外壳,具有预定的高度、长度和厚度,具备:操作开口,配置在该高度方向的上部;插入口,配置在决定该厚度方向的侧部;以及连结孔,贯通决定该长度方向的两侧部;
触点机构,具备配置在该外壳中的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
端子组件,配置在该外壳中,与该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中的一个电连接;以及
连杆机构,具备从该操作开口突出的手柄,构成为:通过该手柄使该可动触点运动而对该可动触点和该固定触点之间的连接进行开闭;
上述连结零件具备具有头部的棒体,该多个外壳以该多个连结孔排列成一条直线的方式排列,该棒体插入该排列成一条直线的多个连结孔,将该多个开关装置模块结合在一起,
该多个开关装置模块的各外壳具备:
第一半和第二半,分别具备:排列成一条直线而构成其自身的连结孔的第一连结开口和第二连结开口;以及排列成一条直线而构成紧固孔的第一紧固开口和第二紧固开口;以及
紧固零件,具备具有头部的棒体,该棒体插入该紧固孔而将该第一半和第二半紧固,
该多个连结孔中的每一个包括比该紧固零件的棒体的直径更小的直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多个连结孔中的每一个具备从其自身的内缘向中心突出的多个内齿,所述多个内齿离该中心的各距离比该紧固零件的棒体的半径更小,
所述多个内齿形成于该多个开关装置模块的第一连结开口和第二连结开口的各内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零件的棒体具有与所述紧固零件的棒体的直径相同的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具备第一和第二缝隙开口,所述第一和第二缝隙开口分别形成于决定该外壳的长度方向的两侧部,
所述连杆机构具备:被动片,具有包括待机位置和释放位置的移动范围;连动片,具有包括待机位置和释放位置的移动范围;以及按压片,具有包括待机位置和释放位置的移动范围,该被动片、该连动片和该按压片构成为彼此同步运动,该连杆机构构成为:当该被动片、该连动片和该按压片中的每一个运动至其自身的释放位置时,将所述触点机构的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之间的连接打开,
所述开关装置模块具备:
跳闸机构,构成为:当检测到流经该开关装置模块的触点机构的异常电流时,使该开关装置模块的连杆机构的被动片从其待机位置运动至释放位置;以及
释放连动部件,具备:第一和第二端部,分别具有第一和第二孔且面向该开关装置模块的外壳的第一和第二缝隙开口;被按压部,构成为当该连杆机构的按压片运动至其释放位置时被该按压片按压;以及按压部,构成为当由使该被按压部运动至该释放位置的该按压片按压时,将该连杆机构的连动片按压至其释放位置,
该复合开关装置具备连动销,所述连动销配置在彼此邻接的第一和第二开关装置模块之间,该连动销的两端分别经由该第一和第二开关装置模块的第一和第二缝隙开口插入该第一和第二开关装置模块的第一和第二孔,
所述开关装置模块的释放连动部件具备第一和第二周壁,所述第一和第二周壁分别从该释放连动部件的第一和第二端部的周缘延伸而将该开关装置模块的第一和第二缝隙开口封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装置模块的外壳具备分别从该外壳的第一和第二缝隙开口的周缘延伸的第一和第二内周壁,该第一和第二内周壁由该开关装置模块中的释放连动部件的第一和第二周壁包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动片具备第一和第二被动片,
所述跳闸机构具备:热动释放机构,构成为使所述第一被动片从其待机位置运动至释放位置;以及电磁释放机构,构成为使所述第二被动片从其待机位置运动至释放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多个开关装置模块的各外壳形成于决定其自身的长度方向的两侧部中的至少一个,具备用于安装附属装置的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和切口凹部,
所述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配置在该长度方向的两端上部,另一方面,所述切口凹部配置在该长度方向的中间下部,
该第一和第二安装孔中的每一个包括用于固定该附属品的卡止部。
8.一种开关装置模块,
用于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复合开关装置。
CN201080069184.7A 2010-09-22 2010-09-22 复合开关装置及用于该复合开关装置的开关装置模块 Active CN1031093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0/066366 WO2012039031A1 (ja) 2010-09-22 2010-09-22 複合開閉装置及び該複合開閉装置に使用される開閉装置モジュー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09341A true CN103109341A (zh) 2013-05-15
CN103109341B CN103109341B (zh) 2016-06-01

Family

ID=458735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69184.7A Active CN103109341B (zh) 2010-09-22 2010-09-22 复合开关装置及用于该复合开关装置的开关装置模块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508537B2 (zh)
CN (1) CN103109341B (zh)
WO (1) WO201203903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71584B2 (ja) * 2012-04-09 2016-08-1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回路遮断器の外部引外し装置
CN105103259B (zh) * 2013-04-11 2017-04-26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电路开闭器及电路断路器
JP6163950B2 (ja) * 2013-08-06 2017-07-19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回路遮断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0256U (ja) * 1983-06-30 1985-01-24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回路遮断器
CN1246721A (zh) * 1998-09-03 2000-03-08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断路器
CN1988096A (zh) * 2005-12-21 2007-06-2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路断路器
CN101034756A (zh) * 2006-09-19 2007-09-12 罗纯明 一种通用电池及其充电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42737U (ja) * 1984-08-24 1986-03-19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電気機器の連結取付装置
JP2006338886A (ja) * 2005-05-31 2006-12-14 Kyokuto Denki Kk ブレーカユニット
JP4665925B2 (ja) * 2007-03-23 2011-04-06 東芝ライテック株式会社 吊下器具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0256U (ja) * 1983-06-30 1985-01-24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回路遮断器
CN1246721A (zh) * 1998-09-03 2000-03-08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断路器
CN1988096A (zh) * 2005-12-21 2007-06-2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路断路器
CN101034756A (zh) * 2006-09-19 2007-09-12 罗纯明 一种通用电池及其充电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508537B2 (ja) 2014-06-04
JPWO2012039031A1 (ja) 2014-02-03
CN103109341B (zh) 2016-06-01
WO2012039031A1 (ja) 2012-03-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S2527571T3 (es) Módulos y dispositivos seccionadores interruptores fusibles con mecanismo de disparo multifuncional
US7800007B2 (en) Circuit breaker subassembly apparatus
CN107068444B (zh) 用于低压电气设施的开关装置
CN101354988B (zh) 可与断路器连接的剩余电流装置
CZ2002390A3 (cs) Vícepólové bezpečnostní spínací zařízení
CN108428603A (zh) 用于直流的模制壳体断路器
US8796573B2 (en) Circuit breaker
US4112270A (en) Means connecting circuit breaker and auxiliary feature modules
AU2018357310B2 (en) Locking device for circuit breaker operation device
CN111477503A (zh) 插入式断路器
CN103109341A (zh) 复合开关装置及用于该复合开关装置的开关装置模块
CA2582257A1 (en) Electrical service switching device
EP2107588B1 (en) Circuit breaker
US6509817B2 (en) Multipolar circuit breaker
US20100078299A1 (en) Contact arm assembly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the contact arm assembly
US10892131B2 (en) Fuse switch module
CN103797558A (zh) 脱扣装置以及具有该脱扣装置的电线断路器
CN105723485B (zh) 具有独立叶片的双闭双断式断续器模块
CN201796826U (zh) 模块化结构类型的电开关装置
CN107644794B (zh) 模制壳体断路器的机构联接结构
KR20170076870A (ko) 배선용 차단기
KR20190001731U (ko) 배선용 차단기의 슈터 장치
KR100379691B1 (ko) 회로차단기의 접점개폐장치
CN216054536U (zh) 断路器
KR200382138Y1 (ko) 배선용차단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50831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831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Applicant after: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