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05759B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05759B
CN103105759B CN201210189173.3A CN201210189173A CN103105759B CN 103105759 B CN103105759 B CN 103105759B CN 201210189173 A CN201210189173 A CN 201210189173A CN 103105759 B CN103105759 B CN 10310575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sub
parts
charging unit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8917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05759A (zh
Inventor
田中有周
田中邦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1057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057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057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0575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 G03G15/029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e.g. wires, pointed electrodes, means for cleaning the corona discharge devic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 G03G15/02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by contact, friction or induction, e.g. liquid charging apparatus
    • G03G15/02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by contact, friction or induction, e.g. liquid charging apparatus by bringing a charging member into contact with the member to be charged, e.g. roller, brush charg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6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潜像形成部件,其包括潜像载体和布置在所述潜像载体的两端处以支撑潜像载体的支撑部件;充电部件,其包括放电电极和控制电极,所述放电电极向所述潜像载体供给电荷,所述控制电极布置在所述放电电极和所述潜像载体之间并且控制所述潜像载体的电位;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其分别形成在所述潜像形成部件和所述充电部件上并且相互连接以将潜像形成部件和充电部件相互连接;以及推压部件,其布置在所述潜像形成部件和所述充电部件之间并且推压所述潜像形成部件和所述充电部件以使它们远离彼此。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将潜像形成在图像载体上并且通过将色调剂供应到潜像来形成色调剂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充电部件对图像载体的外周表面进行充电。
这种充电部件包括将电荷供应到图像载体的充电丝(放电电极的实例)以及对图像载体的电位进行控制的格栅电极(控制电极的实例)。格栅电极可以沿着图像载体弯曲以提高图像载体的充电速度。
例如,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布No.2008-262114公开了与充电部件相关的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精确地定位图像载体和控制电极的图像形成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潜像形成部件、充电部件、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推压部件。潜像形成部件包括圆筒形的潜像载体和布置在潜像载体两端处的支撑部件,潜像载体由所述支撑部件可旋转地支撑。充电部件包括:放电电极,其放电以将电荷供给潜像载体;以及控制电极,其布置在放电电极和潜像载体之间并且控制潜像载体的电位。充电部件将潜像载体的外周表面充电至预定电位。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分别形成在潜像形成部件和充电部件上并且相互连接以将潜像形成部件和充电部件相互连接。推压部件布置在潜像形成部件和充电部件之间并且推压潜像形成部件和充电部件以使它们远离彼此。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案,在根据第一方案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推压部件设置在充电部件的沿纵向的各端处。
通过本发明的第一方案,与不提供第一方案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加精确地定位图像载体和控制电极。
通过本发明的第二方案,与不提供第二方案的情况相比,推压部件的推压力可以以良好的平衡性施加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彼此连接和装配的部分上。
附图说明
基于下列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单元的结构;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感光体周围区域的结构;
图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感光体和充电单元的透视图;
图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格栅电极的形状的透视图;
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格栅电极在沿纵向的第一端处的部分的形状的透视图;
图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格栅电极在沿纵向的第二端处的部分的形状的透视图;
图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单元的透视图;
图9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感光体和充电单元在它们一端处的主要部分的透视图;
图10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感光体和充电单元在它们另一端处的主要部分的透视图;以及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潜像形成部件和充电单元之间的关系。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在示出示例性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的构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因此省略对它们的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
图像形成装置10沿竖直方向(箭头V的方向)从下到上依次包括:纸张收容单元12,其中收容有记录纸张P;图像形成单元14,其位于纸张收容单元12的上方并且在从纸张收容单元12馈送的记录纸张P上形成图像;以及原稿读取单元16,其位于图像形成单元14的上方并且读取原稿G。图像形成装置10还包括控制器20,控制器20设置在图像形成单元14中并且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0的各部分的操作。在下面的说明中,将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10的装置主体10A的竖直方向、左右(水平)方向和深度(水平)方向分别称为箭头V的方向、箭头H的方向和箭头+D的方向。
纸张收容单元12包括第一容纳单元22、第二容纳单元24和第三容纳单元26,具有不同尺寸的作为记录介质实例的多张记录纸张P被收容在第一容纳单元22、第二容纳单元24和第三容纳单元26中。第一容纳单元22、第二容纳单元24和第三容纳单元26分别设置有用于将所容纳的记录纸张P馈送至图像形成装置10中的传送路径28的馈送辊32。逐张传送记录纸张P的成对的传送辊34和36沿着传送路径28设置在每个馈送辊32的下游的区域中。一对定位辊38设置在传送路径28上沿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位于传送辊36下游的位置处。定位辊38暂时停止每张记录纸张P并且在预定定时朝向下面将进行说明的二次转印位置馈送纸张。
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正视图中,传送路径28的上游部分沿箭头V的方向从纸张收容单元12的左侧直线延伸到图像形成单元14的左下部分。传送路径28的下游部分从图像形成单元14的左下部分延伸到设置在图像形成单元14的右侧的纸张输出单元15。设置有双面打印传送路径29以用于在双面打印处理中使每张记录纸张P反转并且传送每张记录纸张P,双面打印传送路径29与传送路径28连接。
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正视图中,双面打印传送路径29包括第一切换部件31、反转单元33、传送单元37和第二切换部件35。第一切换部件31在传送路径28和双面打印传送路径29之间切换。反转单元33沿着纸张收容单元12的右侧从图像形成单元14的右下部分沿箭头-V的方向(图1中为向下)直线延伸。传送单元37接收已经传送到反转单元33的每张记录纸张P的后端并且沿箭头H的方向(图1中为向左)传送纸张。第二切换部件35在反转单元33和传送单元37之间切换。反转单元33包括相互间隔布置的多对传送辊42,并且传送单元37包括相互间隔布置的多对传送辊44。
第一切换部件31具有三棱柱的形状,并且通过驱动单元(未示出)将第一切换部件31的末端移动到传送路径28或双面打印传送路径29以改变每张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类似地,第二切换部件35具有三棱柱的形状,并且通过驱动单元(未示出)将第二切换部件35的末端移动到反转单元33或传送单元37以改变每张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传送单元37的下游端在传送路径28的上游部分中在传送辊36前面的位置处通过引导部件(未示出)与传送路径28连接。可折叠的手动送纸单元46设置在图像形成单元14的左侧。手动送纸单元46在定位辊38前面的位置处与传送路径28连接。
原稿读取单元16包括:文档传送装置52,其自动地逐张传送原稿G;台板玻璃54,其位于文档传送装置52的下方,并且原稿G被逐张地放置到台板玻璃54上;以及原稿读取装置56,其在纸张由文档传送装置52传送或者放置在台板玻璃54上的同时扫描每张原稿G。
文档传送装置52包括自动传送路径55,成对的传送辊53沿着自动传送路径55布置。自动传送路径55的一部分被布置为使得每张原稿G沿着台板玻璃54的上表面移动。原稿读取装置56在被停止(静止)于台板玻璃54的左边缘的同时扫描由文档传送装置52传送的每张原稿G。可选地,原稿读取装置56在沿箭头H的方向移动的同时扫描放置于台板玻璃54上的每张原稿G。
图像形成单元14包括圆筒形的感光体62,感光体62为潜像载体的实例并且布置在装置主体10A的中央区域。感光体62由驱动单元(未示出)驱动而沿箭头+R的方向(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并且承载通过用光照射而形成的静电潜像。另外,作为对感光体62的表面进行充电的充电部件实例的格栅电晕管充电单元100设置在感光体62的上方,以面向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下面将对充电单元100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2所示,曝光装置66设置为沿感光体62的旋转方向在处于充电单元100下游的位置处面向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曝光装置66包括发光二极管(LED)。基于与每种色调剂颜色对应的图像信号,通过曝光装置66用光照射(曝光)已由充电单元100充电的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这样,形成静电潜像。曝光装置66不限于那些包括LED的曝光装置。例如,曝光装置66可被构造成利用多棱镜用激光束来扫描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
作为显影部件实例的旋转切换式显影装置70沿感光体62的旋转方向设置在通过曝光装置66用曝光照射感光体62的位置的下游。显影装置70通过用各种颜色的色调剂对静电潜像进行显影来使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上的静电潜像可视化。
中间转印带68沿感光体62的旋转方向设置在显影装置70的下游以及感光体62的下方。形成在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上的色调剂图像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中间转印带68为环形带并且缠绕在下述辊上:驱动辊61,其由控制器20控制旋转;张力施加辊63,其向中间转印带68施加张力;多个传送辊65,其与中间转印带68的背面相接触并且被旋转地驱动;以及辅助辊69,其在下文将要说明的二次转印位置处与中间转印带68的背面相接触并且被旋转地驱动。当驱动辊61旋转时,中间转印带68沿箭头-R的方向(图2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
一次转印辊67与感光体62相对,并且中间转印带68置于一次转印辊67与感光体62之间。一次转印辊67执行如下一次转印处理:形成在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上的色调剂图像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一次转印辊67沿中间转印带68的运动方向在感光体62与中间转印带68相接触的位置的下游位置处与中间转印带68的背面相接触。一次转印辊67接收来自电源(未示出)的电力,以使得在一次转印辊67和接地的感光体62之间产生电位差。这样,执行了将感光体62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的一次转印处理。
作为转印部件实例的二次转印辊71与辅助辊69相对,并且中间转印带68置于二次转印辊71和辅助辊69之间。二次转印辊71执行如下二次转印处理:将已经在一次转印处理中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二次转印辊71和辅助辊69之间的位置用作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的二次转印位置(图2中的位置Q)。二次转印辊71与中间转印带68相接触。二次转印辊71接收来自电源(未示出)的电力,以使得在二次转印辊71和接地的辅助辊69之间产生电位差。这样,执行了将中间转印带68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的二次转印处理。
清洁装置85与驱动辊61相对,并且中间转印带68置于清洁装置85与驱动辊61之间。清洁装置85收集在二次转印处理之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68上的残余色调剂。位置检测传感器83在中间转印带68外侧的位置处与张力施加辊63相对。位置检测传感器83通过检测中间转印带68上的标记(未示出)来检测中间转印带68的表面上的预定基准位置。位置检测传感器83输出用作开始图像形成处理的时间基准的位置检测信号。
清洁装置73沿感光体62的旋转方向设置在一次转印辊67的下游。清洁装置73去除在一次转印处理中未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而是残留在感光体62的表面上的残余色调剂等。清洁装置73用与感光体62的表面相接触的清洁刮板87和刷辊89(参见图2)来收集残余色调剂等。
静电消除装置86(见图2)沿感光体62的旋转方向设置在清洁装置73的上游以及一次转印辊67的下游。静电消除装置86通过用光照射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来去除电荷。在通过清洁装置73收集残余色调剂等之前,静电消除装置86通过用光照射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来去除电荷。因此,静电附着力减小,并且对残余色调剂等的收集率提高。用于在收集残余色调剂等之后去除电荷的静电消除灯75可设置在清洁装置73的下游和充电单元100的上游。
通过二次转印辊71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的二次转印位置位于上述传送路径28的途中。定影装置80设置在传送路径28上沿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箭头A的方向)处于二次转印辊71下游的位置处。定影装置80对通过二次转印辊71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的色调剂图像进行定影。
定影装置80包括加热辊82和加压辊84。加热辊82布置在记录纸张P的形成有色调剂图像的一面(上表面)并且包括在被供电时产生热的热源。加压辊84位于加热辊82的下方,并且将记录纸张P挤压在加热辊82的外周表面上。将记录纸张P传送到纸张输出单元15或反转单元33的传送辊39设置在传送路径28上沿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位于定影装置80下游的位置处。
分别收容黄色(Y)色调剂、品红色(M)色调剂、蓝绿色(青色)(C)色调剂、黑色(K)色调剂、第一专色(E)色调剂和第二专色(F)色调剂的色调剂盒78Y、78M、78C、78K、78E和78F以可更换的方式沿箭头H的方向布置在原稿读取装置56下方以及显影装置70上方的区域中。第一专色E和第二专色F可选自除黄色、品红色、蓝绿色和黑色以外的专色(包括透明色)。可选地,不选择第一专色E和第二专色F。
当选择了第一专色E和第二专色F时,显影装置70使用Y、M、C、K、E和F这六种颜色来执行图像形成处理。当不选择第一专色E和第二专色F时,显影装置70使用Y、M、C和K这四种颜色来执行图像形成处理。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将对使用Y、M、C和K这四种颜色而不使用第一专色E和第二专色F来执行图像形成处理的情况作为实例进行说明。然而,作为另一实例,可使用Y、M、C、K以及第一专色E或第二专色F这五种颜色来执行图像形成处理。
如图2所示,显影装置70包括分别与各种颜色即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黑色(K)、第一专色(E)和第二专色(F)相对应的显影单元72Y、72M、72C、72K、72E和72F。显影单元72Y、72M、72C、72K、72E和72F沿圆周方向(逆时针方向)依次排布。通过作为旋转单元实例的电动机(未示出)使显影装置70以60°的步幅旋转。因此,显影单元72Y、72M、72C、72K、72E和72F中的要执行显影处理的一个显影单元选择性地与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相对。显影单元72Y、72M、72C、72K、72E和72F具有相似的结构。因此,仅对显影单元72Y进行说明,而省略对其它显影单元72M、72C、72K、72E和72F的说明。
显影单元72Y包括用作基体的壳体部件76。壳体部件76中填充有包含色调剂和载体的显影剂(未示出)。通过色调剂供给通道(未示出)从色调剂盒78Y(见图1)供给显影剂。壳体部件76具有与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相对的矩形开口76A。显影辊74布置在开口76A中以便面向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用于调节显影剂层厚度的板形调节部件79沿着开口76A的纵向设置在壳体部件76中的开口76A附近的位置处。
显影辊74包括可旋转的圆筒形显影套筒74A和磁性单元74B,磁性单元74B固定到显影套筒74A的内表面上并且包括多个磁极。随着显影套筒74A旋转而形成由显影剂(载体)形成的磁刷,并且由调节部件79来调节磁刷的厚度。这样,在显影套筒74A的外周表面上形成显影剂层。显影套筒74A的外周表面上的显影剂层移动到显影套筒74A面向感光体62的位置处。因此,色调剂附着到形成在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上的潜像(静电潜像)上。这样,潜像被显影。
两个螺旋形传送辊77在壳体部件76中可旋转地彼此平行布置。两个传送辊77旋转以使壳体部件76中收容的显影剂沿显影辊74的轴向(显影单元72Y的纵向)循环。六个显影辊74包含在相应的显影单元72Y、72M、72C、72K、72E和72F中,并且沿着圆周方向排布为彼此分隔60°的中心角。当显影单元72切换时,使得新选择的显影单元72中的显影辊74面向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
现在将对由图像形成装置10执行的图像形成处理进行说明。
参照图1,当图像形成装置10被启动时,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黑色(K)、第一专色(E)和第二专色(F)各种颜色的图像数据从图像处理装置(未示出)或外部装置相继地输出到曝光装置66。此时,显影装置70被保持为使得例如显影单元72Y(见图2)与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相对。
接下来,向充电单元100中的作为放电电极实例的充电丝102A和102B(见图3)供电,以使得在接地的感光体62与充电丝102A和102B之间产生电位差。因此,发生电晕放电,从而对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进行充电。此时,在作为控制电极实例的格栅电极104(见图3)上施加偏压,以使得感光体62的带电电位(放电电流)处在容许范围内。
曝光装置66依照图像数据来发射光,并且已经由充电单元100充电的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暴露于发射光。因此,在感光体62的表面上形成与黄色图像数据相对应的静电潜像。通过显影单元72Y将形成在感光体62的表面上的静电潜像显影为黄色色调剂图像。通过一次转印辊67将感光体62的表面上的黄色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
然后,参照图2,显影装置70沿箭头+R的方向旋转60°,以使显影单元72M与感光体62的表面相对。然后,执行充电处理、曝光处理和显影处理,以使在感光体62的表面上形成品红色色调剂图像。通过一次转印辊67将品红色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的黄色色调剂图像上。类似地,将蓝绿色(C)和黑色(K)的色调剂图像相继地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并且根据颜色设定将第一专色(E)和第二专色(F)的色调剂图像附加地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
如图1所示,记录纸张P从纸张收容单元12馈送并且沿着传送路径28传送。然后,与色调剂图像以叠加的方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的时刻同步地通过定位辊38将纸张传送到二次转印位置(图2中的位置Q)。然后,执行如下二次转印处理:通过二次转印辊71将已经以叠加方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已传送至二次转印位置的记录纸张P上。
已经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纸张P沿箭头A的方向(图1中为向右)朝向定影装置80传送。定影装置80通过借助于加热辊82和加压辊84加热和加压来将色调剂图像定影到记录纸张P上。定影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纸张P被排出到例如纸张输出单元15。
当要在记录纸张P的双面上形成图像时,执行下面的处理。也就是说,在通过定影装置80对记录纸张P的正面上的色调剂图像进行定影之后,纸张沿箭头-V的方向传送至反转单元33。然后,记录纸张P沿箭头+V的方向传送,以使记录纸张P的前缘和后缘反转。然后,记录纸张P沿着箭头B的方向(图1中为向左)沿着双面打印传送路径29传送,并且被引入传送路径28。然后,在记录纸张P的背面上进行图像形成处理和定影处理。
接下来,将对充电单元100和用于充电单元100的连接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充电单元100包括在H-V平面(截面)中呈有角U形的遮蔽部件105。通过直立为沿箭头+D的方向延伸的分隔板103将遮蔽部件105的内部空间划分为腔室106A和106B。腔室106A沿箭头+R方向位于上游侧,而腔室106B沿箭头+R方向位于下游侧。遮蔽部件105具有例如面向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的开口105A。
作为放电电极实例的充电丝102A在腔室106A中布置为沿箭头+D的方向延伸。类似地,也是作为放电电极实例的充电丝102B在腔室106B中布置为沿箭头+D的方向延伸。作为控制电极实例的格栅电极104与遮蔽部件105连接以遮盖开口105A。格栅电极104在H-V平面中布置在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与充电丝102A和102B之间。
沿箭头V的方向直立的盖部件107和108连接至遮蔽部件105的一对侧壁105B和105C的外表面,侧壁105B和105C沿箭头H的方向面向彼此。盖部件107在其顶端处向外(图3中为向左)弯曲成字母‘L’的形状,这样形成板状引导部件107A。盖部件108在其顶端处向外(图3中为向右)弯曲成字母‘L’的形状,这样形成板状引导部件108A。通过导轨109和111沿箭头+D的方向对引导部件107A和108A进行引导并且沿箭头H和V所示的方向对引导部件107A和108A进行保持(限制其移动)。因此,充电单元100被布置为面向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
参照图4,以可旋转方式支撑感光体62的壳体90和91设置在感光体62沿轴向的两端处。感光体62以及壳体90和91形成潜像形成部件。
如图4所示,连接部件142和144在充电单元100沿箭头+D和-D的方向的端部处与充电单元100的遮蔽部件105连接。格栅电极104与连接部件142和144连接。连接部件142设置在沿箭头-D方向的端部处,而连接部件144设置在沿箭头+D方向的端部处。
参照图5至图7,格栅电极104在平面图中呈矩形形状,并且沿纵向从一端到另一端依次包括连接部104A、电极部104B以及连接部104C,这些部分形成一体。
在格栅电极104与充电单元100连接的状态下,格栅电极104沿其宽度方向在截面上弯曲。更具体地,格栅电极104的连接部104A、电极部104B和连接部104C朝向充电丝102A和102B凸出地弯曲(见图3)。连接部104A、电极部104B和连接部104C的曲率被设定为使得距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的距离d沿着感光体62的圆周方向恒定。换句话说,上述部分沿着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弯曲。
格栅电极104的电极部104B具有包括多个六边形孔(未示出)的网孔图案。用于增强刚度的框架部104D和104E形成在电极部104B的沿宽度方向的侧边处。电极部104B由框架部104D、连接部104A、框架部104E和连接部104C围绕。
如图5和图6所示,格栅电极104的连接部104A具有连接孔145A和145B,连接孔145A和145B为沿厚度方向延伸的通孔。连接孔145A和145B呈矩形形状并且形成为在格栅电极104的第一端处沿宽度方向彼此间隔。
如图5和图7所示,连接部104C具有连接孔147,连接孔147为沿厚度方向延伸的通孔。连接部104C呈大致三角形形状并且形成在格栅电极104的第二端处。
如图8所示,连接部件142设置有弹簧部件152A和152B,弹簧部件152A和152B沿箭头-D的方向推压格栅电极104。弹簧部件152A和152B可以为例如扭力弹簧,并且弹簧部件152A和152B的一端固定到连接部件142上而该弹簧部件152A和152B的另一端钩卡在连接孔145A和145B的边缘上,连接孔145A和145B形成在格栅电极104中格栅电极104沿纵向的第一端处。
用于固定格栅电极104沿纵向的第二端的钩部156设置在连接部件144的底部。钩部156沿箭头+D的方向弯曲,并且钩卡在形成于格栅电极104中的连接孔147的端部上。
在弹簧部件152A和152B分别钩卡在格栅电极104中的连接孔145A和145B并且将钩部156钩卡在连接孔147上的同时,通过沿箭头+D的方向拉动格栅电极104而使格栅电极104与充电单元100连接。
参照图8,与充电单元100连接的连接部件142和144分别设置有支撑部件160和161。支撑部件160和161分别包括用于支撑格栅电极104的支撑面160A和161A,并且支撑部件160和161遮盖遮蔽部件105的内部。支撑面160A和161A为面向下的凹形面,并且在设置有充电丝102A和102B的一侧支撑格栅电极104沿纵向的两端。因此,格栅电极104沿着支撑面160A和161A弯曲以与感光体62同心。
支撑部件160和161分别通过固定部件162和163固定到遮蔽部件105。固定部件162和163沿宽度方向分别延伸横跨支撑部件160和161并且具有装配孔162A和163A,形成在遮蔽部件105上的锁定爪105A装配到装配孔162A和163A中。因此,由固定部件162和163分别产生使支撑部件160和161挤压遮蔽部件105的力,并且支撑部件160和161与遮蔽部件105组装到一起而不在它们之间留有间隙。
支撑部件160和161呈台阶形状并且包括形成在比支撑面160A和161A更靠近遮蔽部件105的位置处的固定面160B和161B。换句话说,当从下方观察时,固定面160B和161B从支撑面160A和161A向上凹陷。支撑部件160和161分别通过固定部件162和163在其固定面160B和161B处固定到遮蔽部件105上,以使格栅电极104不与固定部件162和163干涉。上述钩部156在固定部件163上形成为向下突出,并且在与支撑面161A相同的位置处或者在比支撑面161A更靠近遮蔽部件105的位置处钩卡在格栅电极104中的连接孔147的端部上。
弹簧部件152A和152B为向格栅电极104施加张力的扭力弹簧。弹簧部件152A和152B钩卡在格栅电极104的沿纵向的第一端上。因此,弹簧部件152A和152B施加扭力的方向对应于支撑部件160通过格栅电极104挤压遮蔽部件105的方向。结果,弯曲的格栅电极104的沿纵向的第一端挤压支撑部件160的支撑面160A,并且支撑部件160与遮蔽部件105紧密接触。
另外,如上所述,钩部156形成在固定部件163上并且在与支撑面161A相同的位置处或者比支撑面161A更靠近遮蔽部件105的位置处钩卡在格栅电极104中的连接孔147的端部上。因此,弯曲的格栅电极104的沿纵向的第二端挤压支撑部件161的支撑面161A。由于固定部件163(或形成在其上的钩部156)钩卡在格栅电极104的第一端上,所以施加到格栅电极104上的张力用作使支撑部件161挤压遮蔽部件105的力。
参照图9至图11,沿纵向(在此实例中为箭头+D的方向)延伸的突出部170和171(充电部件连接部的实例)在充电单元100的下部中形成在充电单元100的沿纵向的两端处。更具体地,如图9和图11所示,两个突出部170形成在与外壳90相对应的位置处,外壳90为可旋转地支撑感光体62的外壳中的一个。突出部170沿箭头S的方向彼此间隔并且具有渐缩的端部。另外,如图10和图11所示,两个突出部171形成在与另一外壳91相对应的位置处。突出部171沿箭头S的方向彼此间隔并且具有渐缩的端部。形成在与外壳90相对应的位置处的突出部170中的一个位于部件的后面并且因此在图9中未绘制出。
外壳90和91具有供突出部170和171插入的插入孔90A和91A(设置在潜像形成部件上的第一连接部的实例)。
通过使充电单元100沿纵向滑动,突出部170和171插入插入孔90A和91A中。这样,充电单元100与潜像形成部件连接。
另外,用于推压充电单元100和潜像形成部件而使它们彼此远离的弹簧部件172和173(推压部件的实例)设置在充电单元100和潜像形成部件之间。弹簧部件172和173布置在与上述突出部170和171以及插入孔90A和91A相对应的位置处。
如图9所示,弹簧部件172为通过弯曲金属板而形成的板簧。弹簧部件173为通过卷绕金属丝而形成的扭力弹簧。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形成在充电单元100上的突出部170和171分别插入且装配到形成于外壳90和91中的插入孔90A和91A中。因此,充电单元100与潜像形成部件连接。
通过布置在充电单元100和潜像形成部件之间的弹簧部件172和173来推压相互连接的充电单元100和潜像形成部件而使它们远离彼此。
因此,当突出部170和171分别装配到插入孔90A和91A中时形成的间隙受到弹簧部件172和173的强迫性偏压。换句话说,通过使突出部170和171挤压插入孔90A和91A的预定部分来防止突出部170和171自由移动。结果,使充电单元100和潜像形成部件之间的距离稳定,并且感光体62和格栅电极104被精确地定位使得它们之间的距离为d。
突出部170和171、插入孔90A和91A以及弹簧部件172和173设置在充电单元100沿纵向的各端部的两个位置处。因此,在突出部170和171分别装配到插入孔90A和91A中的位置附近的位置处通过弹簧部件172和173来推压充电单元100和潜像形成部件而使它们远离彼此。因此,以良好的平衡性将弹簧部件172和173的推压力施加到突出部170装配到插入孔90A中的部分以及突出部171装配到插入孔91A中的部分。结果,使充电单元100和潜像形成部件之间的距离进一步稳定。
在格栅电极平坦的情况下,当设置在充电单元100上的格栅电极挤压形成在潜像形成部件上的构件时,通过格栅电极的张力来精确地定位格栅电极和感光体。
然而,在如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那样格栅电极弯曲的情况下,如果格栅电极挤压形成在潜像形成部件上的构件,则格栅电极的弯曲形状将变形。
另外,当充电单元100和潜像形成部件简单地相互连接时,它们将在图像形成操作中相对于彼此移动一定距离,该距离与连接部之间的间隙相对应。因此,充电单元100和潜像形成部件之间的距离无法稳定。
因此,上述结构用于借助弹簧部件172和173来对当突出部170和171分别插入到插入孔90A和91A中时形成的间隙施加偏压。因此,精确地定位感光体62和格栅电极104。
另外,由于在上述结构中潜像形成部件不与格栅电极104相接触,因此可防止具有弯曲形状的格栅电极104变形。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突出部170和171形成在充电单元100上并且分别装配到形成于外壳90和91中的插入孔90A和91A中。然而,可选地,插入孔可以形成在充电单元100中,而形成在外壳90和91上的突出部可装配到插入孔中。
另外,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板簧和扭力弹簧用作充当推压部件的弹簧部件172和173。然而,还可以使用能够产生弹力的其它类型的弹簧部件(诸如盘簧)或其它材料或部件(诸如橡胶)。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格栅电极104朝向充电丝102A和102B呈凸形弯曲,从而可以提高感光体62的充电速度。更具体地,连接部104A、电极部104B和连接部104C是弯曲的。然而,格栅电极104可以形成为不弯曲的形状,例如,平坦的形状。
在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可任意地选择记录方法。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利用色调剂记录图像的各种类型的图像形成装置,诸如串联型图像形成装置。
出于解释和说明的目的提供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前面的说明。不意在穷举或将本发明限制为所公开的确切形式。显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进行许多修改和变型。选择和说明本示例性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因此使得本技术领域的其他人能够为实现各种实施例理解本发明和各种适合于所构想的特定应用的修改。目的在于通过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内容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2)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潜像形成部件,其包括圆筒形的潜像载体和布置在所述潜像载体的两端处的支撑部件,所述潜像载体由所述支撑部件可旋转地支撑;
充电部件,其包括放电电极和控制电极,所述放电电极放电以向所述潜像载体供给电荷,所述控制电极布置在所述放电电极和所述潜像载体之间并且控制所述潜像载体的电位,所述充电部件将所述潜像载体的外周表面充电到预定电位;
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其分别形成在所述潜像形成部件和所述充电部件上,并且相互连接以将所述潜像形成部件和所述充电部件相互连接;以及
推压部件,其布置在所述潜像形成部件和所述充电部件之间,并且推压所述潜像形成部件和所述充电部件以使所述潜像形成部件和所述充电部件远离彼此,从而使当所述第二连接部装配到所述第一连接部中时形成的间隙受到强迫性偏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推压部件设置在所述充电部件的沿纵向的各端处。
CN201210189173.3A 2011-11-15 2012-06-08 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10575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49889A JP5796739B2 (ja) 2011-11-15 2011-11-15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249889 2011-11-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05759A CN103105759A (zh) 2013-05-15
CN103105759B true CN103105759B (zh) 2016-10-19

Family

ID=482807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89173.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105759B (zh) 2011-11-15 2012-06-08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903272B2 (zh)
JP (1) JP5796739B2 (zh)
CN (1) CN10310575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109199A (ja) * 2011-11-22 2013-06-06 Fuji Xerox Co Ltd 制御電極、帯電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66608A (en) * 1996-05-02 1997-09-09 Hewlett-Packard Company Charging member and image forming member spacer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27166A (en) * 1979-08-14 1981-03-16 Toshiba Corp Copying apparatus
JPH0631476Y2 (ja) * 1991-04-18 1994-08-22 株式会社東芝 画像形成装置
JP2526254Y2 (ja) * 1991-11-01 1997-02-19 大日本スクリーン製造株式会社 複写機のチャージャ装置
JPH07230202A (ja) * 1994-02-18 1995-08-29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H0862950A (ja) * 1994-08-23 1996-03-08 Minolta Co Ltd スコロトロン方式の帯電器
JP2005156760A (ja) * 2003-11-21 2005-06-16 Toshib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4610371B2 (ja) * 2004-11-30 2011-01-12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帯電器及びこれを搭載した画像形成装置
KR100629497B1 (ko) * 2005-09-06 2006-09-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롤러 이격장치 및 그것을 구비한 화상형성장치
JP5181518B2 (ja) 2007-04-13 2013-04-10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スコロトロン帯電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DE102009013972B4 (de) * 2009-03-19 2010-12-23 OCé PRINTING SYSTEMS GMBH Corotroneinrichtung für ein über ein Führungsmittel bewegtes Element, insbesondere bei einem elektrografischen Druckgerät
US20110217079A1 (en) * 2010-03-03 2011-09-08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adjusting gap between rollers
WO2011111160A1 (ja) * 2010-03-09 2011-09-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帯電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66608A (en) * 1996-05-02 1997-09-09 Hewlett-Packard Company Charging member and image forming member spacer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796739B2 (ja) 2015-10-21
CN103105759A (zh) 2013-05-15
JP2013105091A (ja) 2013-05-30
US8903272B2 (en) 2014-12-02
US20130121730A1 (en) 2013-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10078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2222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3105759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2654747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2681413B (zh) 清洁装置、充电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设备
CN100495229C (zh) 成像装置
JP5644391B2 (ja) 電気接続構造、画像形成装置
CN102654738B (zh) 充电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02467041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08173811A (ja) ラインヘッド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2654739B (zh) 充电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JP2006119531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のオゾン排気構造
CN102467066B (zh) 显影剂收集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JP2008111906A (ja) 定着装置、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定着方法
JP6044447B2 (ja) 原稿読取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US8837977B2 (en) Charg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549312B2 (ja) 定着装置、片面用画像形成装置及び両面用画像形成装置
CN208766465U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5556438B2 (ja)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15965B2 (ja) 帯電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644731B2 (en) Charg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799656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2467015B (zh) 旋转体限制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JP576863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01608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01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