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99725A - 头皮护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头皮护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99725A
CN103099725A CN2012104016989A CN201210401698A CN103099725A CN 103099725 A CN103099725 A CN 103099725A CN 2012104016989 A CN2012104016989 A CN 2012104016989A CN 201210401698 A CN201210401698 A CN 201210401698A CN 103099725 A CN103099725 A CN 1030997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ssage
massage protrusions
protrusions
scalp care
care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40169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99725B (zh
Inventor
斋藤健志
柴武志
大内和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0997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997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997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997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ssaging Devices (AREA)
  • Brus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头皮护理装置。该头皮护理装置能够给予头皮护理效果,并且提高头皮的清洁效果。按摩部件(81a~81d)包括具有不同高度的两种类型的第1按摩突起(83)和第2按摩突起(84)。

Description

头皮护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按摩突起接触头皮来对头皮给予刺激的头皮护理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具有驱动输出轴的驱动源、容置驱动源的壳体、按摩部件的头皮护理装置(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8-206902号公报和日本特开2011-115379号公报),其中按摩部件具有连结于自壳体突出的输出轴的顶端并基于输出轴的驱动而被驱动的按摩突起。
日本特开2008-206902号公报的头皮护理装置通过具有按摩突起的按摩部件沿着其按摩突起的延伸方向(输出轴的轴向)往返运动,敲击头皮而得到头皮的护理效果(按摩效果)。
另外,日本特开2011-115379号公报的头皮护理装置将按摩部件设于自驱动源的输出轴偏心的连结轴,驱动该按摩部件而使之旋转。该按摩部件具有四个按摩突起。日本特开2011-115379号公报的头皮护理装置通过使这些按摩突起在紧贴头皮的状态下工作,而得到头皮的护理效果(按摩效果)。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如上述这样的头皮护理装置通过使按摩部件旋转驱动而对与按摩突起所紧贴的头皮给予刺激,能够得到头皮的护理效果(按摩效果),但期望在头皮的清洁方面得到更进一步的改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给予头皮护理效果,并且提高头皮的清洁效果。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头皮护理装置包括:装置主体部,其包括输出轴、驱动该输出轴的驱动源、容置该驱动源的主体壳体;作用头部,其组装于上述主体壳体,包含基于上述输出轴的驱动而沿着与上述输出轴交叉的方向被驱动的至少一个按摩部件,上述至少一个按摩部件含有对使用者的头皮给予刺激的多个按摩突起,上述多个按摩突起包括具有不同高度的两种以上的按摩突起。
在上述结构中,优选上述的至少一个按摩部件构成为,能够伴随上述输出轴的旋转而在与该输出轴正交的虚拟平面内旋转。
在上述结构中,优选上述的至少一个按摩部件构成为,能够以自作为上述输出轴的中心的第1轴错开的第2轴为中心旋转。
在上述结构中,优选上述多个按摩突起以具有相同高度的两个以上的按摩突起位于同心圆上的方式配置。
在上述结构中,优选上述多个按摩突起以相对高的按摩突起和相对低的按摩突起沿着上述按摩部件的周向交替配置。
在上述结构中,优选相对低的按摩突起配置在比相对高的按摩突起远离按摩突起的中心的位置。
在上述结构中,优选沿该按摩突起的延伸方向看,上述各按摩突起形成为六边形状。
在上述结构中优选的是,在延伸方向看,相对高的按摩突起的边的长度设定为相同,相对低的按摩突起的边的长度设定为不同。
在上述结构中,优选相对低的按摩突起形成为具有比相对高的按摩突起低的刚性。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给予头皮护理效果,并且能够提高头皮的清洁效果的头皮护理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头皮护理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头皮护理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图2的头皮护理装置的A-A剖视图。
图4是图2的头皮护理装置的B-B剖视图。
图5是装置主体部的部分分解立体图。
图6是装置主体部的部分分解立体图。
图7是装置主体部的部分分解立体图。
图8是作用头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头皮护理装置的仰视图。
图10是装置主体部的仰视图。
图11是装置主体部的立体图。
图12是作用头部的表面侧的立体图。
图13是作用头部的表面侧的俯视图。
图14是作用头部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图15是作用头部的背面侧的俯视图。
图16是作用头部的剖视图。
图17是作用头部的剖视图。
图18是罩部和按摩部件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图19(a)是用于对按摩突起进行说明的按摩部件的俯视图,图19(b)是第1按摩突起的放大俯视图,图19(c)是第2按摩突起的放大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按照附图来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了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头皮护理装置。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头皮护理装置10包括装置主体部11和设置在该装置主体部11的一端(下端)的能够拆下的作用头部12。
如图2及图3所示,装置主体部11具有中空的主体壳体13。如图3及图5所示,在主体壳体13的安装有作用头部12的一端(下端)形成有大致四边形的开口部。作用头部12以覆盖该开口部的方式安装于装置主体部11。另外,在主体壳体13的与开口部相反的另一端(上端侧)形成有开口面积小于一端的开口部的大致椭圆形的开口部。
另外,主体壳体13具有缩径部13a。例如图2所示,缩径部13a形成为比大致四边形的开口部及大致椭圆形的开口部直径缩小的从截面看大致椭圆环状。即主体壳体13自两个开口部分别到缩径部13a逐渐缩径地形成。并且,如图3所示,该缩径部13a形成于作为上下方向上的上侧的大致椭圆形的开口部附近的位置。
如图3所示,在缩径部13a的内部,在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平面上形成有用于提高主体壳体13的机械性强度的中间壁部13b。主体壳体13的内部被分隔为比中间壁部13b靠下方的下侧内部空间和比中间壁部13b靠上方的上侧内部空间。中间壁部13b形成有沿着上下方向贯穿的贯穿孔(省略图示),通过该贯穿孔,主体壳体13的上侧内部空间和下侧内部空间连通。
如图3所示,在主体壳体13的上方形成的大致椭圆形的开口部由摹仿该开口部形状的大致椭圆圆顶状的罩构件21封闭。如图2及图3所示,主体壳体13包括在该罩构件21上沿着上下方向贯穿并且具有较大直径的一个贯穿孔21a、在该罩构件21上沿着上下方向贯穿并且具有较小直径的三个贯穿孔21b,一个贯穿孔21a和三个贯穿孔21b沿着主体壳体的长度方向(图3中的左右方向)排列地形成。
如图3所示,直径略小于该贯穿孔21a直径的开关操作构件22能够沿着上下方向移动地设于较大直径的贯穿孔21a。该开关操作构件22一体地形成有朝向下方延伸的按压用凸部22a。如图3及图5所示,该按压用凸部22a形成在能从上方按压开关侧基板24上的开关24a的位置,其中的开关侧基板24由容置在主体壳体13内的开关侧底座23和主体壳体13夹持。并且,开关24a例如能够由轻触开关(即tact switch,为注册商标)构成。
如图5所示,利用具有各自压入两个O形密封圈25a的杆的螺钉25,在将开关侧基板24夹持在开关侧底座23与主体壳体13之间的状态下进行螺钉固定。此时,开关侧底座23外周缘部也被压入摹仿该开关侧底座23的外周缘部的形状的O形密封圈23b。该O形密封圈23b将主体外壳13的内侧面和开关侧底座23的外缘部之间的间隙不透液体地密封,防止水等进入到主体壳体13的内部。
如图6所示,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26与较小直径的贯穿孔21b相对地设于开关侧基板24。较小直径的贯穿孔21b设有引导自LED26输出的光的LED罩27。
并且,开关侧底座23形成有沿着上下方向贯穿的贯穿孔23a(参照图5)。该贯穿孔23a由大致圆盘状的橡胶密封构件28封闭。该橡胶密封构件28形成有供开关操作构件22的按压用凸部22a嵌入的凹部。因此,例如通过从外部由使用者按压操作开关操作构件22,橡胶密封构件28弹性变形而能够操作开关24a。此时,由于贯穿孔23a被橡胶密封构件28封闭,所以防止水等进入到主体壳体13的内部。
并且,在主体壳体13的内部容置有比中间壁部13b靠下方、大致平板状的马达基座30。如图6所示,马达基座30下方配置有后述的齿轮基座40。通过利用多个螺钉31将齿轮基座40固定于主体壳体13,马达基座30被保持(夹持)在齿轮基座40和主体壳体13之间。
如图5所示,在马达基座30的上表面大致中央部形成有由两个侧壁构成的马达支承部30a,并且该马达支承部30a支承作为驱动源发挥作用的马达32。
并且,在马达基座30上,用于向马达32提供电力的蓄电池33被电池固定构件34和马达基座30夹持。如图5所示,自马达基座30的下表面侧插穿并固定于马达基座30的由金属制构件(导电体)构成的阳极配件34a和阴极配件34b通过抵接于大致圆柱状的蓄电池33的两端面而电连接于该蓄电池33的两端面。各配件34a、34b与容置于主体壳体13内的主体侧基板35上的控制电路电连接。在这里,马达32的一侧的接线端子通过导线(省略图示)与设于马达基座30的大致L字形的马达用配件34c电连接。马达32的另一侧的接线端子通过导线(省略图示)与容置于主体壳体13内的主体侧基板35上的控制电路电连接。利用被弹簧构件36b向上下方向的下侧施力的杆构件36,对马达用配件34c向上下方向的上侧按压,而使马达用配件34c与和主体侧基板上的控制电路电连接的杆配件34d电连接且形成机械性连接。于是,蓄电池33的电力通过各配件34a~34d、导线及控制电路来向马达32供给。并且,如图3及图6所示,在外套有弹簧构件36b的状态下,杆构件36a利用自身的钩部与由后述的设于齿轮基座40的两个弯曲壁部构成的支承部40f配合,而穿通形成于齿轮基座40和马达基座30的沿着上下方向贯穿的贯穿孔。另外,弹簧构件36b在外套于杆构件36a的状态下与齿轮基座40抵接而对杆构件36a向下方施加力。
并且,如图5所示,通过向设于开关侧基板24的下表面侧的连接器安装部24b连接具有多条导线37a的连接器构件37b,使主体侧基板35与连接器安装部24b电连接,来双向传送各种电信号。利用导线37a向各基板24、35上的控制电路传送的信号包括例如用于使开关24a接通或者断开的信号、用于决定马达32的驱动力(转数)的信号,该信号被用于以利用导线37a驱动LED26等为目的的电力传送等。
在这里,设于马达基座30的蓄电池33能够通过与外部电源(例如商用电源)电连接而充电。即,在马达基座30的侧缘部,向马达基座30的中心侧呈凹状的安装用凹部30b,设有用于与外部电源连接的插头端子38a一体化形成的插头底座38b。并且,插头底座38b的插头端子38a从形成在主体壳体13的侧面的贯穿孔(省略图示)向侧方突出而向外暴露。具有连接器的线缆C连接于该插头端子38a,能够通过主体侧基板35的控制电路及各配件34a、34b向蓄电池33充电。并且,在形成于主体壳体13的侧面的贯穿孔中,通过向插头端子38a分别设置O形密封圈38c,作为防止水进入主体壳体13内而实施的防水结构。
如图6所示,马达32的驱动力传到作为输出侧的作用头部12,马达32的驱动力是经减速输出传递其驱动力,即以提高扭矩的方式通过多个齿轮32b、41~45、46a~46d等传递其驱动力。
马达32的马达轴32a的顶端贯穿在马达基座30的大致中央部沿着上下方向贯穿的贯穿孔30c,马达轴32a的顶端部压入固定有能够与马达轴32a一体旋转的小齿轮32。小齿轮32b与第1传递齿轮41的直径较大的齿轮部41a啮合,其中第1传递齿轮41相对于轴40a能够旋转,轴40a压入固定于被马达基座30和螺钉31所固定的齿轮基座40。
第1传递齿轮41一体地成形有直径小于直径较大的齿轮部41a的直径较小的齿轮部41b,并且该直径较小的齿轮部41b与第2传递齿轮42的直径较大的齿轮部42a啮合,该直径较大的齿轮部42a能够相对压入固定于齿轮基座40的轴40b旋转且直径大于第1传递齿轮41的直径较小的齿轮部41b。
与该第2传递齿轮42大致相同形状、大致相同尺寸的、能够相对压入固定于齿轮基座40的轴40c旋转的第3传递齿轮43的直径较大的齿轮部43a,啮合于第2传递齿轮42的直径较大的齿轮部42a。在第2传递齿轮42和第3传递齿轮43的各直径较大的齿轮部42a、43a的一端面各自与直径较小的齿轮部42b、43b一体成形。
第4传递齿轮44的直径大于该直径较小的齿轮部42b的直径较大的齿轮部44a啮合于第2传递齿轮42的直径较小的齿轮部42b。直径大于该直径较小的齿轮部43b且与第4传递齿轮44大致相同形状、相同尺寸的第5传递齿轮45的直径较大的齿轮部45a,啮合于第3传递齿轮43的直径较小的齿轮部43b。并且,第3传递齿轮43和第4传递齿轮44能够相对被压入固定于齿轮基座40的轴40d、40e旋转。
第4传递齿轮44和第5传递齿轮45上,在各直径较大的齿轮部44a、45a的各自的一端面上一体形成直径较小的齿轮部44b、45b。在第4传递齿轮44及第5传递齿轮45的各直径较小的齿轮部44b、45b上各啮合两个、总计四个最终齿轮46a~46d。在各最终齿轮46a~46d上,在其径向的大致中心位置分别通过压入、或者嵌件成形以能够与之一体旋转的方式配置作为驱动源的输出轴的连结轴47。
如图4、图6及图7所示,各连结轴47分别沿着轴向(上下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地设有将各连结轴47支持得能够旋转的两个轴承48。
如图3、图4及图7所示,各连结轴47的前端贯穿分别设于防水底座50的底部50a和安装于该底部50a的下表面的压板51上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四个)贯穿孔50b、51a。在各连结轴47上,在比防水底座50的贯穿孔50b靠下方且比压板51靠上方处安装有O形密封圈52。因此,能够防止水等从防水底座50的贯穿孔50b进入主体壳体13内部。
防水底座50具有比主体壳体13的大致四边形的开口部略小的形状。在防水底座50的外周缘部安装有摹仿该外周缘部的形状的密封构件53的状态下,将防水底座50安装于主体壳体13。此时,由于密封构件53在防水底座50的外周缘部和主体壳体13的内周面之间弹性变形,所以封闭了防水底座50的外周缘部和主体壳体13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而形成防水结构。
另外,在防水底座50的底部50a的下表面配置有由与该底部50a大致相同形状的金属制板状构件构成的压板51,该压板51及防水底座50被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螺钉54螺纹紧固于主体壳体13。此时,由于在螺钉54上,在压板51和防水底座50之间隔有弹性变形的O形密封圈54a,所以能够防止水等进入到主体壳体13的比防水底座50靠内侧处。
另外,作为连结轴47的轴向的一端侧(上下方向的下端侧)的前端部47a为切成D形,连结轴47的前端部47a分别安装有旋转底座55。如图7~图11所示,旋转底座55具有呈大致圆盘状的基部55a、在自该基部55a的径向中心向径向外侧错位的位置上朝向下方呈凸状的第1连结部55b、以及设于基部55a的径向的大致中心的第2连结部55c。
连结轴47的前端部47a插入旋转底座55的第1连结部55b。并且最终输出轴56压入固定于旋转底座55的第2连结部55c。为此最终输出轴56设定为,在偏离各最终齿轮46a~46d的轴中心的位置以连结轴47为中心旋转。
另一方面,可安装拆卸地设于上述这样构成的装置主体部11的作用头部12具有,使形成于主体壳体13下侧的大致四边形的开口部封闭的罩部61和接受马达32的驱动力而被驱动的按摩部件81a~81d。在这里,从轴向看头皮护理装置10的情况下,在本实施方式中,作用头部12呈具有多个角部K的多边形(大致四边形)。并且,按摩部件81a~81d配置在与各角部K对应的位置。
如图8、图12及图13所示,罩部61由例如弹性体等具有挠性的构件构成。并且,罩部61形成为,主体壳体13的大致四边形的开口部的面积和罩部61的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的面积大致相同。
罩部61安装有由比具有挠性的构件构成的罩部61硬的硬质材料构成的头基座部62。头基座部62具有,安装于罩部61的外周缘部61a的内周面并且摹仿该外周缘部61a的形状的外框部63;和自该外框部63的各边的大致中央朝向中心延伸且在中心部连结的横梁部64。
外框部63具有向防水底座50(上方)延伸且前端部向外侧延伸的卡合部63a,通过利用该卡合部63a与防水底座50快速装配卡合,来在上下方向上使外框部63与防水底座50卡合。
另外,在外框部63的各边的大致中央部设有朝向外侧(侧方)延伸的延伸部63b。该延伸部63b与设于罩部61的外周缘部61a的各边的大致中央的沿着侧方方向贯穿的贯穿孔61b配合。由此,在头基座部62上安装罩部61。这样通过将罩部61安装于由硬于罩部61的硬质材料构成的头基座部62,能够易于将硬质的头基座部62安装于装置主体部11。为此,能够将作用头部12容易地安装于装置主体部11。
横梁部64利用自外框部63延伸到中央部的中央连结部65连结各横梁64。在各横梁部64的下表面分别设有用于提高强度的肋部64a。另外,在各横梁部64的各肋部64a的中央上表面分别形成有朝向上方延伸的圆柱状的突起部64b。这些突起部64b以距头基座部62(中央连结部65)的中心大致相同的距离以周向大致90度的间隔形成。为此,在将作用头部12安装于装置主体部11之后的状态下,那其中任一个与能够沿着上下方向(轴向)移动规定量的杆构件36a的下端抵接。
中央连结部65的下表面形成有椭圆筒状的卡合部65a。卡合部65a与形成于罩部61的大致中央部的突起部61c在上下方向上卡合而防止其向轴向(上下方向)上的脱出。
中央连结部65的上表面设有限制按摩部件81a~81d向上下方向移动的支承装置66。
支承装置66具有安装于中央连结部65的卡合部67、被该卡合部67限制向轴向(上下方向)移动且与按摩部件81a~81d连结的大致平板状的连结构件68。
卡合部67的下表面设有与头基座部62的中央连结部65连接的多个卡合凸部67a。并且,卡合部67的面向与沿着上下方向的线正交的方向的四个侧面形成有供连结构件68贯穿的贯穿孔69。在卡合部67的各侧面的各自的轴向(上下方向)上在不同的位置分别并列设置四个该贯穿孔69,即在各个侧面共计设有十六个贯穿孔69。
在其各侧面各一个总计四个大致平板状的连结构件68的基端部分别穿通于卡合部67的贯穿孔69。此时,各连结构件68以在上下方向(轴向)上为不同的位置的方式贯穿贯穿孔69。即从上下方向看(从轴向上),各连结构件68的基端部被重叠地配置,所以能够尽量控制向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与轴正交的方向)上的大小。
连结构件68的顶端部设有形成分两叉弯曲的形状的弯曲卡合部70。在本实施方式中,弯曲卡合部70形成为大致U字形。
如图14及图15所示,形成在大致圆柱状的按摩部件底座71的基端的外周面的槽部72嵌入弯曲卡合部70的弯曲状的内周面。槽部72和弯曲卡合部70在作为轴向的上下方向上卡合。由此,限制按摩部件底座71向轴向(上下方向)的移动。
如图15~图17所示,为了使最终输出轴56嵌入,各按摩部件底座71设有嵌入凹部71b。该嵌入凹部71b具有越向最终输出轴56的插入方向上方(在上下方向上的下侧)直径越扩大的锥面71c,使得将设于旋转底座55的最终输出轴56向嵌入凹部71b插入(嵌入)变得容易来确保安装的简便性。
各按摩部件底座71的输出(上下方向的下方)装配有与罩部61一体成形的按摩部件81a~81d。
按摩部件81a~81d与罩部61同样,例如由弹性体等具有挠性的构件构成。按摩部件81a~81d具有:安装有按摩部件底座71的有底筒状的按摩部件基座部82、自该按摩部件基座部82的下表面朝向下方延伸的多个第1按摩突起83和多个第2按摩突起84。
按摩部件81a~81d的按摩部件基座部82,设有与形成于按摩部件底座71的前端的多个的凹部71d配合的配合凸部82a(参照图18)。并且,通过在将按摩部件底座71配置于模具之后的状态下充填构成罩部61和按摩部件81a~81d的树脂构件,使该配合凸部82a成形为摹仿按摩部件底座71的凹部71d的形状。即、罩部61和按摩部件81a~81d与按摩部件底座71利用双色成形而一体地构成。
如图13、图16及图17所示,构成按摩部件81a~81d的按摩部件基座部82的四周设有罩部61的追随变形部61d。追随变形部61d构成为,与按摩部件81a~81d的按摩突起83相反地呈凹状并能够沿着与上下方向(轴向)正交的方向弹性变形。因此,即使按摩部件基座部82由于按摩部件底座71而向与上下方向(轴向)正交的方向动作,也可允许按摩部件81a~81d的动作并追随其动作地变形。并且,该追随变形部61d也可为波纹管状。
接着,对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头皮护理装置10的特征部位的第1按摩突起83和第2按摩突起84的形状进行说明。
如图19(a)所示,设于头皮护理装置10的四个按摩部件81a~81d各自设有四个第1按摩突起83。因而,头皮护理装置10设有十六个第1按摩突起83。并且,各第1按摩突起83以按摩部件基座部82的中心P1~P4为中心配置在同心圆上。为此,自中心P 1~中心P4到各第1按摩突起83的距离相同。
构成第1按摩突起83的大突起83a构成为,如图19(a)、图19(b)所示,包括具有大致梯形的第1平面部83e~第6平面部83h的侧面,从上下方向看(延伸方向看)呈大致六边形,呈小头形状。
大突起83a的顶端部形成有朝向与大突起83a相同方向延伸的3个小突起83b。这些小突起83b的顶端部构成为高度(位置)相同,第1按摩突起83之间的顶端位置构成为在上下方向(延伸方向)上相同。
另外,构成大突起83a的第1平面部83c~第6平面部83h之中的一个平面部83c构成为,面向各按摩部件基座部82的中心P1~中心P4。第1平面部83c~第6平面部83h形成为大致相同的形状。为此,各平面部83c~83h具有相同的高度,与沿着延伸方向的边正交的边的长度Ha1~Ha6成为相同的长度(参照图19(b))。
如图19(a)所示,设于头皮护理装置10的四个按摩部件81a~81d各自设有四个第2按摩突起84。从而,头皮护理装置10设有十六个第2按摩突起84。即,各按摩部件81a~81d设有共八个第1按摩突起83和第2按摩突起84,头皮护理装置10设有共三十二个第1按摩突起83和第2按摩突起84。
第2按摩突起84构成为,在周向上配置在两个第1按摩突起83之间。因此,四个第1按摩突起83和四个第2按摩突起84在周向上交替配置。
另外,各第2按摩突起84配置在以按摩部件基座部82的中心P 1~中心P4为中心的同心圆上。因此,自中心P 1~中心P4到各第2按摩突起84的距离相同。
如图19(a)、图19(c)所示,构成第2按摩突起84的大突起84a在周向上交替地配置大致矩形的第1平面部84c~第3平面部84e和大致梯形的第4平面部84f~第6平面部84h,从上下方向看(延伸方向看)呈大致六边形。另外,大突起84a构成为小头形状。
另外,如图19(a)所示,构成大突起84a的第1平面部84c~第3平面部84e之中的一个平面部84c构成为,面向各按摩部件基座部82的中心P1~中心P4。
另外,第1平面部84c~第3平面部84e形成为大致相同的形状。因此,各平面部84c~84e具有相同的高度、其与延伸方向正交的边的长度Hb 1~Hb3为相同长度。并且,第4平面部84f~第6平面部84h形成为大致相同形状。因此,各平面部84f~84h具有相同高度,其与延伸方向正交的边的长度Hb4~Hb6为相同长度。另外,第1平面部84c~第3平面部84e的长度Hb 1~Hb3设定为短于第4平面部84f~第6平面部84h的长度Hb4~Hb6。因此,即使将面对中心P1~中心P4的第1平面部84c配置在两个第1按摩突起83之间,在第1按摩突起83和第2按摩突起84之间也能够充分地设置间隔。
在各大突起84a的顶端形成有朝向与大突起84a相同方向延伸的三个小突起84b。这些小突起84b的顶端部构成为高度(位置)相同,第2按摩突起84之间的顶端位置构成为在上下方向(延伸方向)上相同。另外,如图16所示,第2按摩突起84的顶端位置(小突起84b的顶端位置)构成为比第1按摩突起83的顶端位置(小突起83b的顶端位置)只低S 1大小。
另外,第2按摩突起84形成在比第1按摩突起83远离中心P1~中心P4的位置(外周侧)。
第2按摩突起84形成得比第1按摩突起83细,刚性低于第1按摩突起83。
在如上所述这样构成的头皮护理装置10中,通过由使用者按压操作开关操作构件22,使开关24a在接通和断开之间切换,马达32被驱动而按摩部件81a~81d旋转。从而,凭借各齿轮41~46传递马达32的驱动力,使作用头部12的按摩部件81a~81d绕连结轴47转动。若使该按摩部件81a~81d的按摩突起83(突起83a)接触头皮,就会与按摩突起83的动作相应地带动使用者的头皮转动,头皮就会被护理(按摩)。此时,根据各齿轮41~46的动作和旋转底座55的配置关系,各按摩部件81a~81d使头皮沿着一个方向转动地动作。
在这里,主要利用图9详细地说明头皮护理装置10具有的各按摩部件81a~81d的旋转动作(作用)。另外,图9表示从下方观看头皮护理装置10时的平面视图。并且在图9中,与纸面正交的方向相当于上下方向,以图中的左右方向作为头皮护理装置10的左右方向并以图中的上下方向作为前后方向来说明。
如图9及图10所示,各按摩部件81a~81d通过旋转底座55、最终输出轴56以及按摩部件底座71连结于以形成平面视图大致正方形的方式排列的连结轴47。在前后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按摩部件81a、81b以它们的按摩部件基座部82的中心P1、P2互相错开180度的相位(角度)的方式以各连结轴47作为中心逆时针转动。另外同样地,两个按摩部件81c、81d以它们的按摩部件基座部82的中心P3、P4互相错开180度的相位的方式以各连结轴47作为中心逆时针转动。另外,在左右方向上相邻的按摩部件81a、81c(按摩部件81b、81d),以它们的按摩部件基座部82的中心P1、P3(中心P2、P4)相对于垂直二等分线L线对称的方式旋转。
利用这样的结构,自两个按摩部件81a、81c的两个中心P1、P3和两个按摩部件81b、81d的两个中心P2、P4在前后方向上最远离的状态(自图9向反转方向旋转90度后的状态),当各按摩部件81a~81d各自旋转90度时,如图9所示,两个按摩部件81a、81c就会为在左右方向上最接近的状态,在各按摩部件81a、81c的按摩突起83之间进行捏揉的动作。此时,在各按摩部件81a、81c之间被捏起的头皮就被向其旋转方向移动。
此外,若各按摩部件81a~81d旋转90度,则在向同方向旋转的按摩部件81、81b中,它们的按摩部件基座部82的中心P1、P2在相同的时点互相最接近。并且,若局部地看按摩部件81a,81b之间,各按摩部件81a、81b在互相接近后的状态下互相摩擦而过地转动。由此,通过利用在相同的时间点接近的各按摩部件81a、81b捏住头皮,通过互相摩擦的动作能够给予头皮捻的动作。并且,若使进行这样的捏的动作及捻揉的动作的各按摩部件81a、81b接触头皮,根据该各按摩部件81a、81b的动作,使用者的头皮就会被有效地带动,头皮就会被护理(按摩)。另外,按摩部件81c、81d也进行和该按摩部件81a、81b相同的捏和捻的动作。
此外,若各按摩部件81a~81d旋转90度(自图9的状态旋转180度),按摩部件81b、81d就会在它们之间以进行夹捏和揉搓的方式动作。此时,按摩部件81b、81d为在左右方向上最接近了的状态,在各按摩部件81a、81c的按摩突起83之间以进行捏揉的方式动作。此时,如上所述那样,在各按摩部件81a、81c之间被捏住的头皮在各按摩部件81a、81c的动作带动下向按摩部件81b、81d侧移动,利用按摩部件81b、81d进行与上述动作连续地使使用者的头皮向相同方向移动的动作。
这样,在如图9所示的例子中,能够与各按摩部件81a~81d(中心P1~P4)的旋转角度相应地对头皮给予不同类型的动作,因此能够有助于提高头皮护理效果。
另外,由于具有高度不同的第1按摩突起83、第2按摩突起84,所以通过使相对高的第1按摩突起83首先抵接头皮并与头皮紧密接触直到成为变弯后的状态,使按摩突起84与头皮轻轻抵接。通过在该状态下如上述那样地使按摩部件81a~81d动作,可利用紧密接触头皮的按摩突起83给予头皮护理效果,并且利用与头皮轻轻抵接的按摩突起84通过像在头皮上滑动那样的动作给予清洁效果。
接着,叙述本实施方式的特征性的效果。
(1)各按摩部件81a~81d由具有不同高度的两种类型的第1按摩突起83和第2按摩突起84构成。通过这样的结构,通过使相对高的第1按摩突起83首先抵接头皮并与头皮紧密接触直到成为变弯后的状态,使按摩突起84与头皮轻轻抵接。通过在该状态下使各按摩部件81a~81d动作,能够利用密切接触头皮的按摩突起83给予头皮护理效果,并且利用与头皮轻轻抵接的按摩突起84通过像在头皮上滑动那样的动作给予清洁效果。
(2)由于各按摩部件81a~81d构成为,伴随作为输出轴的连结轴47的旋转而能够在与该连结轴47正交的假想平面内旋转,所以能够使按摩部件81a~81d旋转运动。
(3)各按摩部件81a~81d构成为,能够以与作为输出轴的连结轴47的中心的第1轴错开的作为第2轴中心的中心P1~P4旋转。通过使之为这样的结构,能够在更广的范围给予护理效果和清洁效果。
(4)各按摩突起83、84中的相同高度的按摩突起83、84配置在同心圆上。在这里,如上所述那样按摩部件81a~81d在动作时按摩突起83和按摩突起84各自能够获得均匀的刚性,因此在按摩时能够得到恒定的按摩感。
(5)各按摩突起83、84中的相对高的第1按摩突起83和相对低的按摩突起84在按摩部件的周向上交替地配置。通过使之为这样的结构,由于能够确保按摩突起83和按摩突起84的间隔较大,所以能够使得按摩突起83和按摩突起84在按摩时弯曲后不互相影响。
(6)相对低的按摩突起配置在比相对高的按摩突起远离按摩突起的中心的位置。能够确保按摩突起83、84的间隔更大,按摩突起84在大范围内动作,提高清洁性。
(7)从该按摩突起83、84的延伸方向看,各按摩突起83、84形成为六边形。这样通过使之为六边形能够保持各按摩突起83、84的高的刚性。
(8)相对高的第1按摩突起83构成为,在延伸方向看到边的长度Ha1~Ha6相同,相对低的按摩突起84构成为,在延伸方向看到的边的长度Hb1~Hb6不同。通过使之为这样的结构,例如以边的长度短的第1平面部84c朝向中心P1~P4,使边的长度长的第4平面部84f和第5平面部84g与第1平面部84c相邻,能够扩大与第1按摩突起83之间的间隔。
(9)相对低的第2按摩突起84构成为刚性低于相对高的第1按摩突起83。通过使之为这样的结构,不仅能够抑制给予头皮过度负荷,还能清洁头皮。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也可以如下的进行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轴方向看,作用头部12构成为4个角部K为大致四边形的多边形,但也可以酌情地改变为形成其他三角形、或边数大于等于五边形的形状等的多边形。并且,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在4个按摩部件81a~81d之中,利用2个按摩部件81a、81c进行像捏头皮那样的连动动作。
在利用与各按摩部件81a、81c相位错开180度的按摩部件81b、81d进行像捏头皮那样的连动动作的情况下,优选的是成为N边形(但N是偶数)那样的结构。但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按摩部件81a、81c和按摩部件81b、81d是错开180度相位的旋转,所以使作用头部12从轴向看到的形状为四边形,但在四边形以外的情况下,各按摩部件81a、81c和按摩部件81b、81d的旋转动作的错开(相位180度)也可以酌情改变。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结构为,偏离连结轴47和最终输出轴56在轴正交方向(面方向)的位置上,以连结轴47为中心最终输出轴56与连结轴47偏心,但也可以采用连结轴47和最终输出轴56同轴旋转的结构。在该情况下,由于按摩部件81a~81d以各按摩部件81a~81d的按摩突起83的配置中心(P1~P4)作为中心轴旋转,所以优选按摩部件81a-81d和罩部61各自独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结构为,利用挠性构件将构成作用头部12的罩部61和按摩部件81a~81d一体地成形,但也可以采用各自独立的结构。但是,按摩部件81a~81d的按摩突起83在任何一种结构中都优选利用挠性构件(弹性构件)构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结构为设有4个按摩部件81a~81d,但其数量也可以随意改变。另外,各按摩部件81a~81d由四个第1按摩突起83和四个第2按摩突起84构成,但其数量也可以随意地改变,例如在每个按摩部件81a~81d中第1按摩突起83和第2按摩突起84的至少一方的数量也可以不同。并且,在第1按摩突起83和第2按摩突起84的顶端设有直径更小的三个小突起83b、84b,但小突起83b、84b数量也可以随意地改变,例如在第1按摩突起83和第2按摩突起84上的小突起83b、84b的数量也可以不同。另外,也可以采用省略掉小突起83b、84b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第2按摩突起84比第1按摩突起83细而形成低刚性(易于弯曲的结构),但也可以为相同的刚性,也可以使第2按摩突起84刚性高于第1按摩突起83。另外,作为使之刚性低的方法,也可以采用通过改变材质而成为低刚性的结构或成为高刚性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了具有不同高度的两种类型的第1按摩突起83和第2按摩突起84,但也可以采用具有不同高度的三种类型以上的按摩突起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其结构为,通过使第1按摩突起83和第2按摩突起84的长度不同而使顶端位置的高度不同,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其结构也可以为,使第1按摩突起83和第2按摩突起84的长度相同,但顶端位置的高度不同。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各按摩部件81a~81d构成为,在与连结轴47正交的假想的平面内旋转,但各按摩部件81a~81d也可以构成为,沿着与连结轴47交叉的方向驱动。
附图标记说明
10、头皮护理装置;11、装置主体部;12、作用头部;13、主体壳体;47、作为输出轴的连结轴;81a~81d、按摩部件;83、84按摩突起;P1~P4中心;Ha1~Ha6、Hb1~Hb6长度。

Claims (9)

1.一种头皮护理装置,具有:
装置主体部,其包括:输出轴、驱动该输出轴的驱动源、容置该驱动源的主体壳体;
作用头部,其组装于上述主体壳体,包含基于上述输出轴的驱动而被沿着与上述输出轴交叉的方向驱动的至少一个按摩部件,上述至少一个按摩部件含有对使用者的头皮给予刺激的多个按摩突起;
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按摩突起包括具有不同高度的两种类型以上的按摩突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皮护理装置,其中,
上述至少一个按摩部件构成为,伴随上述输出轴的旋转而能够在与该输出轴正交的假想的平面内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头皮护理装置,其中,
上述至少一个按摩部件构成为,能够以自第1轴线错开的第2轴线为中心旋转,该第1轴线是上述输出轴的中心。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头皮护理装置,其中,
上述多个按摩突起以具有相同高度的两个以上的按摩突起位于同心圆上的方式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头皮护理装置,其中,
上述多个按摩突起以相对高的按摩突起和相对低的按摩突起沿着上述按摩部件的周向交替的方式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头皮护理装置,其中,
相对低的按摩突起配置在比相对高的按摩突起远离按摩突起的中心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头皮护理装置,其中,
各按摩突起在从该按摩突起的延伸方向看时形成为六边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头皮护理装置,其中,
相对高的按摩突起在延伸方向看到的边的长度设定为相同;
相对低的按摩突起在延伸方向看到的边的长度设定为不同。
9.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头皮护理装置,其中,
相对低的按摩突起形成为具有比相对高的按摩突起的刚性低的刚性。
CN201210401698.9A 2011-11-10 2012-10-19 头皮护理装置 Active CN1030997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46798 2011-11-10
JP2011246798A JP5895206B2 (ja) 2011-11-10 2011-11-10 頭皮ケア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99725A true CN103099725A (zh) 2013-05-15
CN103099725B CN103099725B (zh) 2014-12-03

Family

ID=483081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401698.9A Active CN103099725B (zh) 2011-11-10 2012-10-19 头皮护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895206B2 (zh)
CN (1) CN103099725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17769A1 (zh) * 2016-01-07 2017-07-13 邢皓宇 一种头部按摩器
WO2019071695A1 (zh) * 2017-10-10 2019-04-18 深圳市倍轻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头皮按摩器防水底座、头皮按摩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494654Y1 (ko) * 2020-08-04 2021-11-23 박국철 두피 마사지 기능을 갖는 머리 세정기구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327567A (ja) * 2000-05-24 2001-11-27 Satoshi Fujita 頭皮用マッサージ器
CN2551242Y (zh) * 2002-05-22 2003-05-21 李金辉 保健按摩枕
CN101254148A (zh) * 2007-02-28 2008-09-03 珍巴多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按摩装置
WO2011034076A1 (ja) * 2009-09-17 2011-03-24 花王株式会社 マッサージブラシ及びマッサージブラシ用ハンドル
CN102085146A (zh) * 2009-12-03 2011-06-08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头皮护理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914065A (en) * 1956-08-17 1959-11-24 William L Cory Scalp massaging device
JPS54122686U (zh) * 1978-02-16 1979-08-28
JPS54154173U (zh) * 1978-04-18 1979-10-26
JPH07116026A (ja) * 1993-10-26 1995-05-09 Meito:Kk 毛髪用ブラシアタッチメント
JP2003153741A (ja) * 2001-11-22 2003-05-27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歯茎マッサージ用ブラシおよび歯茎マッサージ装置
JP2004180712A (ja) * 2002-11-29 2004-07-02 Lion Corp 電動歯ブラシ
JP2011115379A (ja) * 2009-12-03 2011-06-16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頭皮ケア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327567A (ja) * 2000-05-24 2001-11-27 Satoshi Fujita 頭皮用マッサージ器
CN2551242Y (zh) * 2002-05-22 2003-05-21 李金辉 保健按摩枕
CN101254148A (zh) * 2007-02-28 2008-09-03 珍巴多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按摩装置
WO2011034076A1 (ja) * 2009-09-17 2011-03-24 花王株式会社 マッサージブラシ及びマッサージブラシ用ハンドル
CN102085146A (zh) * 2009-12-03 2011-06-08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头皮护理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17769A1 (zh) * 2016-01-07 2017-07-13 邢皓宇 一种头部按摩器
WO2019071695A1 (zh) * 2017-10-10 2019-04-18 深圳市倍轻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头皮按摩器防水底座、头皮按摩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895206B2 (ja) 2016-03-30
CN103099725B (zh) 2014-12-03
JP2013102823A (ja) 2013-05-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99725B (zh) 头皮护理装置
CN103079519B (zh) 头皮护理装置
CN104011820B (zh) 限位开关
CN102085146A (zh) 头皮护理装置
CN103079522B (zh) 头皮护理装置
CN103096860A (zh) 头皮护理装置
CN103068354A (zh) 头皮护理装置
TWM627855U (zh) 一種霍爾搖桿旋鈕開關
CN100367429C (zh) 旋转型电部件
CN102552001B (zh) 头皮护理装置
CN105074860B (zh) 电气零件的咔哒声机构
CN103079520B (zh) 头皮护理装置
CN102085147A (zh) 头皮护理装置
CN202049889U (zh) 旋转开关
JP2013106646A (ja) 頭皮ケア装置
WO2021199766A1 (ja) 操作つまみ装置
CN217835344U (zh) 驱动轮机构及机器人
CN203015329U (zh) 厨房电器用功能转换装置
JP2012061176A (ja) 頭皮ケア装置
CN106067395A (zh) 限位开关以及断路器
JP6534042B2 (ja) 頭皮ケア装置、施術突起構造体、当該施術突起構造体で用いられるカバーおよび芯材
JP2022185948A (ja) 頭皮ケア装置
CN104465181B (zh) 多路开关
JP2022185938A (ja) 頭皮ケア装置
CN115429644A (zh) 挂颈式按摩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