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97886A - 图案的评价方法、多成分物质的评价方法、评价程序以及评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案的评价方法、多成分物质的评价方法、评价程序以及评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97886A
CN103097886A CN201280001662XA CN201280001662A CN103097886A CN 103097886 A CN103097886 A CN 103097886A CN 201280001662X A CN201280001662X A CN 201280001662XA CN 201280001662 A CN201280001662 A CN 201280001662A CN 103097886 A CN103097886 A CN 1030978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rest
eigenwert
benchmark
aforementioned
patter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0166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97886B (zh
Inventor
森芳和
野田桂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umura and Co
Original Assignee
Tsumura and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umura and Co filed Critical Tsumura and Co
Publication of CN1030978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978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978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978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0/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eparation into components using adsorption, absorption or similar phenomena or using ion-exchange, e.g. chromatography or field flow fractionation
    • G01N30/02Column chromatography
    • G01N30/86Signal analysi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15Medicinal preparations ; Physical properties thereof, e.g. dissolubility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0/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eparation into components using adsorption, absorption or similar phenomena or using ion-exchange, e.g. chromatography or field flow fractionation
    • G01N30/02Column chromatography
    • G01N30/86Signal analysis
    • G01N30/8675Evaluation, i.e. decoding of the signal into analytical information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0/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eparation into components using adsorption, absorption or similar phenomena or using ion-exchange, e.g. chromatography or field flow fractionation
    • G01N30/02Column chromatography
    • G01N30/86Signal analysis
    • G01N30/8675Evaluation, i.e. decoding of the signal into analytical information
    • G01N30/8679Target compound analysis, i.e. whereby a limited number of peaks is analysed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0/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eparation into components using adsorption, absorption or similar phenomena or using ion-exchange, e.g. chromatography or field flow fractionation
    • G01N30/02Column chromatography
    • G01N30/86Signal analysis
    • G01N30/8675Evaluation, i.e. decoding of the signal into analytical information
    • G01N30/8686Fingerprinting, e.g. without prior knowledge of the sample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0/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eparation into components using adsorption, absorption or similar phenomena or using ion-exchange, e.g. chromatography or field flow fractionation
    • G01N30/02Column chromatography
    • G01N30/88Integrated analysis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the groups G01N30/04 - G01N30/86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PHYSICS
    • G16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 FIELDS
    • G16CCOMPUTATIONAL CHEMISTRY; CHEMOINFORMATICS;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
    • G16C20/00Chemoinformatics, i.e.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handling of physicochemical or structural data of chemical particles, elements, compounds or mixtures
    • G16C20/20Identification of molecular entities, parts thereof or of chemical composi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0/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eparation into components using adsorption, absorption or similar phenomena or using ion-exchange, e.g. chromatography or field flow fractionation
    • G01N30/02Column chromatography
    • G01N30/86Signal analysis
    • G01N30/8624Detection of slopes or peaks; baseline correction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0/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eparation into components using adsorption, absorption or similar phenomena or using ion-exchange, e.g. chromatography or field flow fractionation
    • G01N30/02Column chromatography
    • G01N30/86Signal analysis
    • G01N30/8665Signal analysis for calibrating the measuring apparatu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18/00Aspects of pattern recogni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gnal processing
    • G06F2218/12Classification; Matching
    • G06F2218/14Classification; Matching by matching peak patterns
    • GPHYSICS
    • G16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 FIELDS
    • G16CCOMPUTATIONAL CHEMISTRY; CHEMOINFORMATICS;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
    • G16C20/00Chemoinformatics, i.e.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handling of physicochemical or structural data of chemical particles, elements, compounds or mixtures
    • G16C20/70Machine learning, data mining or chemometric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informatics & Computational Biology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Information Retrieval, Db Structures And Fs Structures Therefor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Optical Means (AREA)
  • Other Investigation Or Analysis Of Materials By Electrical Means (AREA)
  • Image Analysi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可提升多成分物质的评价的精确度及效率。本发明的特征为,具备对象FP作成过程173、对象FP波峰归属过程149、对象FP波峰特征值作成过程151、对象FP类型2作成过程153、对象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过程155、对象FP特征值合并过程157和评价过程171,并且,将对象FP波峰特征值及对象FP区域分割特征值合并以作成对象FP合并特征值,对对象FP合并特征值以及基准FP合并特征值进行比较评价,而该基准FP合并特征值为与该对象FP合并特征值相对应且基于成为评价基准的多成分物质的复数个基准FP来产生。

Description

图案的评价方法、多成分物质的评价方法、评价程序以及评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案的评价方法、用以进行多成分物质例如属于多成分药剂的中药的品质评价的多成分物质的评价方法、评价程序以及评价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多成分物质,有例如属于由多成分构成的药剂(以下,称为多成分药剂)的中药等来自天然物的药剂。这些药剂的定量的、定性的概况(profile)会因所使用的原料生药的地质学的因素、生态学的因素、收集时期、收集场所、收集年代、生育期的天候等的原因而变化。 
因此,就针对这些多成分药剂等用以担保其安全性及有效性的品质而言,规定了一定的基准,国家的监督机构、化学组织团体、制造业者等依据该基准来进行品质评价。 
然而,多成分药剂的品质等的判定基准,一般是选择多成分药剂中具特征的一种成份或数种成份,并依据其含有量等来设定。 
例如,在非专利文献1中,当无法进行多成分药剂中有效成份的鉴定时,选择具有可进行定量分析、易溶于水、在热水中不会分解、不会与其他成份进行化学反应等物性的复数个成份,且以可通过化学分析获得的这些成份的含有量作为评价的基准。 
又,亦已知有对多成分药剂适用层析法,按各保持时间获得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由其中一部分的成份信息设定评价的基准。 
例如,专利文献1中,选择HPLC层析图数据(以下,称为层析图)中的一部分的波峰,通过条码化来评价多成分药剂。 
然而,就这些方法而言,其评价的对象受限于“特定成份的含有量”或“特定成份的层析图波峰”,仅只是多成分药剂所含的成份当中的一部分成为评价对象。因此,就多成分药剂而言,由于其存有多数成为评价的对象以外的成份,故多成分药剂的评价方法不够精确。 
为了正确地评价多成分药剂的品质,必须对网罗有全部波峰信息或接近经去除数%的琐细信息的全部波峰信息的波峰信息进行评价,因此,在多成分药剂间必须使全部波峰或接近全部波峰的数量的波峰对应。 
然而,使复数个波峰以高精确度有效率地对应有其困难性,这会妨碍多成分药剂的高精确度且有效率的评价。 
进一步说明,即便是相同制品名的多成分药剂,因为作为原料的生药为天然物,所以会有构成成份些微不同的情形。因此,即便是相同品质的药剂,也会有构成成份的含量比例不同或存在于某药剂的成份不存在于其他药剂的情形(以下,称为药剂间误差)。再者,亦有层析图的波峰强度或波峰的溶出时间无严密再现性(以下,称为分析误差)等的因素。藉此,由于无法针对多成分药剂间的全部波峰或接近全部波峰的个数的波峰,使来自相同成份的波峰对应(以下,称为波峰归属),所以会妨碍高精确度且有效率的评价。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14215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1:月刊药事vol.28,No.3,67-71(1986) 
发明内容
发明所欲解决的课题 
所欲解决的问题点为,既有的评价方法对于以高精确度有效率地评价多成分物质的品质等有其限制。 
用以解决课题的技术 
为了可提升评价的精确度及效率,本发明是一种图案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具备: 
对象图案取得过程,取得波峰依时间序列变化的评价对象的对象图案; 
对象波峰归属过程,比较前述对象图案以及与该对象图案对应且成为评价基准的基准图案的波峰,并特定出对应的波峰; 
对象波峰特征值作成过程,对在该对象波峰归属过程中所特定且已归属的波峰以及成为评价基准的复数个基准图案的波峰进行比较评价,以作成特征值化的对象波峰特征值; 
对象图案类型2作成过程,从前述对象图案去除经前述特征值化的波峰而将由剩余的波峰所构成的图案作成为对象图案类型2; 
对象图案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过程,将前述对象图案类型2分割成复数个区域并从存在于各区域的波峰的存在率或存在量作成对象图案区域分割特征值; 
对象图案特征值合并过程,将前述对象图案的波峰特征值与前述对象图案区域分割特征值合并,以作成对象图案合并特征值;以及 
评价过程,对前述对象图案合并特征值以及基准图案合并特征值进行比较评价,该基准图案合并特征值为与该对象图案合并特征值相对应且基于成为评价基准的复数个基准图案来产生。 
本发明是一种多成分物质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具备: 
对象FP作成过程,将由从成为评价对象的多成分物质的层析图检测出的波峰以及其保持时间所构成的FP作成为对象FP; 
对象FP波峰归属过程,比较前述对象FP以及成为评价基准的多成分物质的与该对象FP相对应的基准FP的波峰,并特定出对应的波峰; 
对象FP波峰特征值作成过程,对在该对象FP波峰归属过程中所特定且已归属的波峰以及成为评价基准的多成分物质的复数个基准FP的波峰进行比较评价,以作成特征值化的对象FP波峰特征值; 
对象FP类型2作成过程,从前述对象FP去除经前述特征值化的波峰而将由剩余的波峰及其保持时间所构成的FP作成为对象FP类型2; 
对象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过程,将前述对象FP类型2分割成复数个区域并从存在于各区域的波峰的存在率或存在量作成对象FP区域分割特征值; 
对象FP特征值合并过程,将前述对象FP波峰特征值与前述对象FP区域分割特征值合并,以作成对象FP合并特征值;以及 
评价过程,对前述对象FP合并特征值以及基准FP合并特征值进行比较评价,该基准FP合并特征值为与该对象FP合并特征值相对应且基于成为前述评价基准的多成分物质的复数个基准FP来产生。 
本发明是一种图案的评价程序,其特征在于,在计算机上实现下列功能: 
对象图案取得功能,取得波峰依时间序列变化的评价对象的对象图案; 
对象波峰归属功能,比较前述对象图案以及与该对象图案对应且成为评价基准的基准图案的波峰,并特定出对应的波峰; 
对象波峰特征值作成功能,对由该对象波峰归属功能所特定且已归属的波峰以及成为评价基准的复数个基准图案的波峰进行比较评价,以作成特征值化的对象波峰特征值; 
对象图案类型2作成功能,从前述对象图案去除经前述特征值化的波峰而将由剩余的波峰所构成的图案作成为对象图案类型2; 
对象图案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功能,将前述对象图案类型2分割成复数个区域并从存在于各区域的波峰的存在率或存在量作成对象图案区域分割特征值; 
对象图案特征值合并功能,将前述对象图案的波峰特征值与前述对象图案区域分割特征值合并,以作成对象图案合并特征值;以及 
评价功能,对前述对象图案合并特征值以及基准图案合并特征值进行比较评价,该基准图案合并特征值系为与该对象图案合并特征值相对应且基于成为评价基准的复数个基准图案来产生。 
本发明是一种多成分物质的评价程序,其特征在于,在计算机上实现下列功能: 
对象FP作成功能,将由从成为评价对象的多成分物质的层析图检测出的波峰以及其保持时间所构成的FP作成为对象FP; 
对象FP波峰归属功能,比较前述对象FP以及成为评价基准的多成分物质的与该对象FP相对应的基准FP的波峰,并特定出对应的波峰; 
对象FP波峰特征值作成功能,对由该对象FP波峰归属功能所特定且已归属的波峰以及成为评价基准的多成分物质的复数个基准FP的波峰进行比较评价,以作成特征值化的对象FP波峰特征值; 
对象FP类型2作成功能,从前述对象FP去除经前述特征值化的波峰而将由剩余的波峰及其保持时间所构成的FP作成为对象FP类型2; 
对象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功能,系将前述对象FP类型2分割成复数个区域并从存在于各区域的波峰的存在率或存在量作成对象FP区域分割特征值; 
对象FP特征值合并功能,将前述对象FP波峰特征值与前述对象FP区域分割特征值合并,以作成对象FP合并特征值;以及 
评价功能,对前述对象FP合并特征值以及基准FP合并特征值进行比较评价,该基准FP合并特征值为与该对象FP合并特征值相对应且基于成为前述评价基准的多成分物质的复数个基准FP来产生。 
本发明是一种图案的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对象波峰归属部,比较前述对象图案以及与该对象图案对应且成为评价基准的基准图案的波峰,并特定出对应的波峰; 
对象波峰特征值作成部,对由该对象波峰归属功能所特定且已归属的波峰以及成为评价基准的复数个基准图案的波峰进行比较评价,以作成特征值化的对象波峰特征值; 
对象图案类型2作成部,从前述对象图案去除经前述特征值化的波峰而将由剩余的波峰所构成的图案作成为对象图案类型2; 
对象图案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部,将前述对象图案类型2分割成复数个区域并从存在于各区域的波峰的存在率或存在量作成对象图案区域分割特征值; 
对象图案特征值合并部,将前述对象图案的波峰特征值与前述对象图案区域分割特征值合并,以作成对象图案合并特征值;以及 
评价部,对前述对象图案合并特征值以及基准图案合并特征值进行比较评价,该基准图案合并特征值系为与该对象图案合并特征值对应且基于成为评价基准的复数个基准图案来产生。 
本发明是一种多成分物质的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对象FP作成部,将由从成为评价对象的多成分物质的层析图检测出的波峰以及其保持时间所构成的FP作成为对象FP; 
对象FP波峰归属部,比较前述对象FP以及成为评价基准的多成分物质的与该对象FP相对应的基准FP的波峰,并特定出对应的波峰; 
对象FP波峰特征值作成部,对由该对象FP波峰归属部所特定且已归属的波峰以及成为评价基准的多成分物质的复数个基准FP的波峰进行比较评价,以作成特征值化的对象FP波峰特征值; 
对象FP类型2作成部,从前述对象FP去除经前述特征值化的波峰而将由剩余的波峰及其保持时间所构成的FP作成为对象FP类型2; 
对象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部,将前述对象FP类型2分割成复数个区域并从存在于各区域的波峰的存在率或存在量作成对象FP区域分割特征值; 
对象FP特征值合并部,将前述对象FP波峰特征值与前述对象FP区域分割特征值合并,以作成对象FP合并特征值;以及 
评价部,对前述对象FP合并特征值以及基准FP合并特征值进行比较评价,该基准FP合并特征值为与该对象FP合并特征值对应且基于成为前述评价基准的多成分物质的复数个基准FP来产生。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图案的评价方法为上述构成,故作成合并有依据对象图案的对象图案波峰特征值与对象图案区域分割特征值的对象图案合并特征值,并对所作成的对象图案合并特征值以及基准图案合并特征值进行比较评价,由此来可进一步提升评价的精确度及效率。其中,该基准图案合并特征值为与该对象图案合并特征值对应且基于成为评价基准的多成分物质的复数个基准图案来产生,且该对象图案区域分割特征值由对象图案去除特定的波峰而由依据剩余的波峰的对象图案类型2的区域分割来产生。 
本发明的多成分物质的评价方法为上述构成,故作成合并有依据对象FP的对象FP波峰特征值与对象FP区域分割特征值的对象FP合并特征值,并对所作成的对象FP合并特征值以及基准FP合并特征值进行比较评价,由此来可进一步提升评价的精确度及效率。其中,该基准FP合并特征值为与该对象FP合并特征值相对应且基于成为评价基准的多成分物质的复数个基准FP来产生,且该对象FP区域分割特征值系由对象FP去除特定的波峰而由依据剩余的波峰的对象FP类型2的区域分割来产生。 
本发明的图案或多成分物质的评价程序为上述构成,故可在计算机上实现各功能,可进一步提升评价的精确度及效率。 
本发明的图案或多成分物质的评价装置为上述构成,故可使各部位发挥作用,可进一步提升评价的精确度及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多成分药剂的评价装置的方块图(实施例1); 
图2为显示多成分药剂的评价顺序的方块图(实施例1); 
图3为由三维层析图数据(以下称为3D层析图)作成的FP的说明图(实施例1); 
图4(A)为药剂A、(B)为药剂B、(C)为药剂C的FP(实施例1); 
图5为显示对象FP及基准FP的保持时间的图(实施例1); 
图6为显示对象FP的保持时间出现图案的图(实施例1); 
图7为显示基准FP的保持时间出现图案的图(实施例1); 
图8为显示对象FP与基准FP的保持时间出现距离的一致数的图(实施例1); 
图9为显示对象FP与基准FP的保持时间出现图案的一致度的图(实施例1); 
图10为显示对象FP的归属对象波峰的图(实施例1); 
图11为由包含归属对象波峰在内的3条波峰所形成的波峰图案图(实施例1); 
图12为由包含归属对象波峰在内的5条波峰所形成的波峰图案图(实施例1); 
图13为显示归属对象波峰的容许宽度的图(实施例1); 
图14为显示基准FP的归属候补波峰相对于归属对象波峰的图(实施例1); 
图15为由归属对象波峰与归属候补波峰的3条波峰所形成的波峰图案图(实施例1); 
图16为由归属对象波峰与其他归属候补波峰的3条波峰所形成的波峰图案图(实施例1); 
图17为由归属对象波峰与其他归属候补波峰的3条波峰所形成的波峰图案图(实施例1); 
图18为由归属对象波峰与其他归属候补波峰的3条波峰所形成的波峰图案图(实施例1); 
图19为由归属对象波峰与归属候补波峰的5条波峰所形成的波峰图案图(实施例1); 
图20为由归属对象波峰与其他归属候补波峰的5条波峰所形成的波峰图案图(实施例1); 
图21为由归属对象波峰与其他归属候补波峰的5条波峰所形成的波峰图案图(实施例1); 
图22为由归属对象波峰与其他归属候补波峰的5条波峰所形成的波峰图案图(实施例1); 
图23为显示归属对象波峰与归属候补波峰的波峰图案构成候补波峰的图(实施例1); 
图24为显示波峰图案构成候补波峰为4条时的归属对象波峰的全部波峰图案数的图(实施例1); 
图25为显示波峰图案构成候补波峰为4条时的归属候补波峰的全部波峰图案数的图(实施例1); 
图26为归属候补波峰的波峰图案相对于归属对象波峰的波峰图案的网罗的比较的说明图(实施例1); 
图27为归属候补波峰的波峰图案相对于归属对象波峰的波峰图案的网罗的比较的说明图(实施例1); 
图28为归属候补波峰的波峰图案相对于归属对象波峰的波峰图案的网罗的比较的说明图(实施例1); 
图29为归属候补波峰的波峰图案相对于归属对象波峰的波峰图案的网罗的比较的说明图(实施例1); 
图30为归属候补波峰的波峰图案相对于归属对象波峰的波峰图案的网罗的比较的说明图(实施例1); 
图31为归属候补波峰的波峰图案相对于归属对象波峰的波峰图案的网罗的比较的说明图(实施例1); 
图32为归属候补波峰的波峰图案相对于归属对象波峰的波峰图案的网罗的比较的说明图(实施例1); 
图33为归属候补波峰的波峰图案相对于归属对象波峰的波峰图案的网罗的比较的说明图(实施例1); 
图34为归属候补波峰的波峰图案相对于归属对象波峰的波峰图案的网罗的比较的说明图(实施例1); 
图35为归属候补波峰的波峰图案相对于归属对象波峰的波峰图案的网罗的比较的说明图(实施例1); 
图36为归属候补波峰的波峰图案相对于归属对象波峰的波峰图案的网罗的比较的说明图(实施例1); 
图37为归属候补波峰的波峰图案相对于归属对象波峰的波峰图案的网罗的比较的说明图(实施例1); 
图38为归属候补波峰的波峰图案相对于归属对象波峰的波峰图案的网罗的比较的说明图(实施例1); 
图39为归属候补波峰的波峰图案相对于归属对象波峰的波峰图案的网罗的比较的说明图(实施例1); 
图40为归属候补波峰的波峰图案相对于归属对象波峰的波峰图案的网罗的比较的说明图(实施例1); 
图41为归属候补波峰的波峰图案相对于归属对象波峰的波峰图案的网罗的比较的说明图(实施例1); 
图42为归属候补波峰的波峰图案相对于归属对象波峰的波峰图案的网罗的比较的说明图(实施例1); 
图43为归属候补波峰的波峰图案相对于归属对象波峰的波峰图案的网罗的比较的说明图(实施例1); 
图44为归属候补波峰的波峰图案相对于归属对象波峰的波峰图案的网罗的比较的说明图(实施例1); 
图45为归属候补波峰的波峰图案相对于归属对象波峰的波峰图案的网罗的比较的说明图(实施例1); 
图46为归属候补波峰的波峰图案相对于归属对象波峰的波峰图案的网罗的比较的说明图(实施例1); 
图47为归属候补波峰的波峰图案相对于归属对象波峰的波峰图案的网罗的比较的说明图(实施例1); 
图48为归属候补波峰的波峰图案相对于归属对象波峰的波峰图案的网罗的比较的说明图(实施例1); 
图49为归属候补波峰的波峰图案相对于归属对象波峰的波峰图案的网罗的比较的说明图(实施例1); 
图50为归属候补波峰的波峰图案相对于归属对象波峰的波峰图案的网罗的比较的说明图(实施例1); 
图51为归属候补波峰的波峰图案相对于归属对象波峰的波峰图案的网罗的比较的说明图(实施例1); 
图52为归属候补波峰的波峰图案相对于归属对象波峰的波峰图案的网罗的比较的说明图(实施例1); 
图53为显示归属候补波峰的波峰图案相对于归属对象波峰的波峰图案的网罗的比较的说明图(实施例1); 
图54为显示归属候补波峰的波峰图案相对于归属对象波峰的波峰图案的网罗的比较的说明图(实施例1); 
图55为显示归属候补波峰的波峰图案相对于归属对象波峰的波峰图案的网罗的比较的说明图(实施例1); 
图56为显示归属候补波峰的波峰图案相对于归属对象波峰的波峰图案的网罗的比较的说明图(实施例1); 
图57为显示归属候补波峰的波峰图案相对于归属对象波峰的波峰图案的网罗的比较的说明图(实施例1); 
图58为显示归属候补波峰的波峰图案相对于归属对象波峰的波峰图案的网罗的比较的说明图(实施例1); 
图59为显示归属候补波峰的波峰图案相对于归属对象波峰的波峰图案的网罗的比较的说明图(实施例1); 
图60为显示归属候补波峰的波峰图案相对于归属对象波峰的波峰图案的网罗的比较的说明图(实施例1); 
图61为显示归属候补波峰的波峰图案相对于归属对象波峰的波峰图案的网罗的比较的说明图(实施例1); 
图62为显示由归属对象波峰与归属候补波峰的3条波峰所形成的波峰图案的一致度的算出方法的图(实施例1); 
图63为显示由归属对象波峰与归属候补波峰的3条波峰所形成的波峰图案的一致度的算出方法的图(实施例1); 
图64为显示由归属对象波峰与归属候补波峰的5条波峰所形成的波峰图案的一致度的算出方法的图(实施例1); 
图65为显示归属对象波峰与归属候补波峰的UV光谱的图(实施例1); 
图66为归属对象波峰与归属候补波峰的UV光谱的一致度的说明图(实施例1); 
图67为由波峰图案与UV光谱的两者的比较而计算归属候补波峰的一致度的说明图(实施例1); 
图68为显示对象FP对于基准群FP的归属的说明图(实施例1); 
图69为显示对象FP归属于基准群FP的状况的图(实施例1); 
图70为显示通过区域分割的数量化的说明图(实施例1); 
图71为显示与保持时间等的变动的关系的说明图(实施例1); 
图72为显示变更区域的位置而加以数量化的说明图(实施例1); 
图73为显示FP类型2的数据的图表(实施例1); 
图74为显示FP类型2的图案的说明图(实施例1); 
图75为显示由纵、横分割线的区域分割所形成的各区域的特征值化的说明图(实施例1); 
图76为显示纵分割线(第1条)的设定的说明图(实施例1); 
图77为显示横分割线(第1条)的设定的说明图(实施例1); 
图78为显示由纵、横分割线所形成的区域分割的说明图(实施例1); 
图79为显示特征值化的区域数的说明图(实施例1); 
图80为显示区域1的特定的说明图(实施例1); 
图81为显示全部波峰的高度及合计的图表(实施例1); 
图82为显示区域1的波峰高度的合计的说明图(实施例1); 
图83为显示全区域的特征值的图表(实施例1); 
图84为显示依序变更纵第1条的位置而形成的各区域的特征值的图表(实施例1); 
图85为显示依序变更横第1条的位置而形成的各区域的特征值的图表(实施例1); 
图86为显示不变更各纵、横分割线的位置的单独1种的特征值的图表(实施例1); 
图87为显示各种对象FP与其评价值(MD值)的图(实施例1); 
图88为显示各种对象FP与其评价值(MD值)的图(实施例1); 
图89为显示各种对象FP与其评价值(MD值)的图(实施例1); 
图90为显示各种对象FP与其评价值(MD值)的图(实施例1); 
图91为显示各种对象FP与其评价值(MD值)的图(实施例1); 
图92为显示多成分药剂的评价方法的过程图(实施例1); 
图93为显示多成分药剂的品质评价流程图(实施例1); 
图94为显示多成分药剂的品质评价流程图(实施例1); 
图95为显示单波长的FP作成功能中的数据处理流程图(实施例1); 
图96为显示复数个波长的FP作成功能中的数据处理流程图(实施例1); 
图97为显示复数个波长的FP作成功能中的数据处理流程图(实施例1); 
图98为显示波峰归属处理1(基准FP的选定)中的数据处理流程图(实施例1); 
图99为显示波峰归属处理2(归属得分的算出)中的数据处理流程图(实施例1); 
图100为显示波峰归属处理3(对应波峰的特定)中的数据处理流程图(实施例1); 
图101为显示波峰归属处理4(对基准群FP的归属)中的数据处理流程图(实施例1); 
图102为显示波峰归属处理4(对基准群FP的归属)中的数据处理流程图(实施例1); 
图103为显示波峰归属处理1(基准FP的选定)中的保持时间出现图案的一致度计算处理的流程图(实施例1); 
图104为显示波峰归属处理2(归属得分的算出)中的UV光谱的一致度计算处理的流程图(实施例1); 
图105为显示波峰归属处理2(归属得分的算出)中的波峰图案的一致度计算处理的流程图(实施例1); 
图106为显示“FP类型2作成”的详细情形的流程图(实施例1); 
图107为显示“通过区域分割的对象FP类型2的特征值化处理”的详细情形的流程图(实施例1); 
图108为显示“对象FP的波峰特征值与区域分割特征值的合并”的详细情形的流程图(实施例1); 
图109为显示用以作成基准FP特征值合并档案的流程图(实施例1); 
图110为显示用以作成基准FP特征值合并档案的流程图(实施例1); 
图111为显示“基准FP归属结果合并处理(基准FP对应表的作成)”的详细情形的流程图(实施例1); 
图112为显示“基准FP归属结果合并处理(基准FP对应表的作成)”的详细情形的流程图(实施例1); 
图113为显示“波峰特征值化处理(基准群FP的作成)”的详细情形的流程图(实施例1); 
图114为显示“基准FP类型2的作成处理”的详细情形的流程图(实施例1); 
图115为显示“通过区域分割的基准FP的特征值化处理”的详细情形的流程图(实施例1); 
图116为显示基准FP的特征值合并处理相关的流程图(实施例1); 
图117为显示3D层析图的数据例的图表(实施例1); 
图118为显示波峰信息的数据例的图表(实施例1); 
图119为显示FP的数据例的图表(实施例1); 
图120为显示对象FP对于基准FP的归属得分计算结果(判定结果档案)例的图表(实施例1); 
图121为显示在对象FP与基准FP中对应的波峰的比对过程的图表(实施例1); 
图122为显示特定在对象FP与基准FP中对应的波峰的结果(比对结果档案)例的图表(实施例1); 
图123为显示基准群FP的数据例的图表(实施例1); 
图124为显示对象FP波峰特征值档案例的图表(实施例1); 
图125为显示对象及基准FP类型2的数据例的图表(实施例1); 
图126为显示对象FP区域分割特征值档案例的图表(实施例1); 
图127为显示对象FP合并特征值档案例的图表(实施例1); 
图128为显示基准类型2群FP例的图表(实施例1); 
图129为显示基准群合并数据例的图表(实施例1); 
图130为显示取代图104而适用的子程序2的变形例的详细情形的流程图(实施例1);以及 
图131为显示移动平均及移动倾斜的计算例的图表(实施例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实现提升评价的精确度及效率,以通过对象FP的各波峰相对于基准群FP的各波峰的高精确度且有效率的波峰同时归属所获得的结果作为特征值,进行比较评价。并通过以下的方式实现:在此波峰特征值上,加上由将已归属的波峰去除后的剩余波峰所形成的FP(FP类型2)通过区域分割予以特征值化的区域分割特征值,并对网罗有FP整体的合并特征值进行比较评价。 
高精确度且有效率的波峰同时归属,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对于将对象FP与基准FP的波峰以存在于保持时间轴方向前后位置的至少一方的波峰进行图案化所成的波峰图案进行比较。 
实施例1 
本发明的实施例1为评价多成分物质例如多成分药剂的多成分药剂的评价方法、评价程序、评价装置。 
多成分药剂定义为含有复数个有效化学成份的药剂,但未局限于此,也包含生药、生药的组合、这些的提取物、中药等。此外,剂型也未特别限定,例如,可包含以第15改正日本药局方的制剂总则规定的液剂、浸膏剂、胶囊剂、颗粒剂、丸剂、悬浊剂、乳剂、散剂、酒精剂、锭剂、浸剂煎剂、酊剂、片剂、芳香水剂、流浸膏剂等。以多成分物质而言,亦可包含药剂以外的物质。 
中药的具体例记载于医疗用汉方制剂148处方“使用上的注意”的业界统一与主动修订及一般用汉方处方的入门(1978年)。 
多成分药剂的评价中,为了评价评价对象药剂是否与被评定为正常品的复数个药剂等同,首先由评价对象药剂的三维层析图数据(以下称为3D层析图),抽出该药剂特有的信息而作成对象FP。 
其次,将对象FP的各波峰归属于将全部基准FP进行波峰归属处理而作成的全部基准FP的波峰对应数据(以下,称为基准群FP),而获得波峰特征值。 
进一步,将已归属的波峰从对象FP中去除,以剩余的波峰作成FP类型2,将该FP类型2进行区域分割而获得区域分割特征值。 
合并此两个特征值,而获得对象FP合并特征值。 
通过该对象FP合并特征值与从全部基准FP获得的基准FP合并特征值,以MT法评价基准群FP与对象FP的等同性。最后,比较所获得的评价值(以下称为MD值)和预设的判定值(MD值的上限值),判定评价对象药剂是否与正常品等同。 
多成分药剂的评价装置 
图1为多成分药剂的评价装置的方块图,图2为显示多成分药剂的评价顺序的方块图,图3为由3D层析图所作成的FP的说明图,图4(A)为药剂A的FP,(B)为药剂B的FP,(C)为药剂C的FP。 
如图1所示,多成分药剂的评价装置1具有FP作成部3、对象FP波峰归属部5、对象FP波峰特征值作成部7、对象FP类型2作成部9、对象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部11、对象FP特征值合并部13、基准FP波峰归属部15、基准FP归属结果合并部17、基准FP波峰特征值作成部19、基准FP类型2作成部21、基准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部23、基准FP特征值合并部25和评价部27。 
FP作成部3具有对象FP作成部29和基准FP作成部31。 
对象FP波峰归属部5具有基准FP选定部33、波峰图案作成部35和波峰归属部37。 
该多成分药剂的评价装置1由例如一台计算机所构成,具有CPU、ROM、RAM等,但在此未图示。多成分药剂的评价装置1执行安装于计算机的作为图案的评价程序的多成分物质的评价程序,并可进行多成分药剂的评价。但是,多成分物质的评价程序使用记录有该评价程序的多成分物质的评价程序记录媒体,使由计算机所构成的多成分药剂的评价装置1进行读取,亦可由此来实现多成分药剂的评价。 
多成分药剂的评价装置1亦可设成将各部分由各自的计算机构成,例如,将对象FP波峰归属部5、对象FP波峰特征值作成部7、对象FP类型2作成部9、对象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部11、对象FP特征值合并部13和评价部27由一台计算机构成,将基准FP作成部31、基准FP波峰归属部15、基准FP归属结果合并部17、基准FP波峰特征值作成部19、基准FP类型2作成部21、基准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部23和基准FP特征值合并部25由另一台计算机构成。 
在此情况,基准FP合并特征值由另一台计算机作成,而被输入至评价装置1的评价部27。 
这样,通过对象FP作成部29、对象FP波峰归属部5、对象FP波峰特征值作成部7、对象FP类型2作成部9、对象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部11和对象FP特征值合并部13作成对象FP合并特征值,通过基准FP作成部31、基准FP波峰归属部15、基准FP归属结果合并部17、基准FP波峰特征值作成部19、基准FP类型2作成部21、基准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部23和基准FP特征值合并部25作成基准FP合并特征值,将这些进行比较评价,来评价对象FP43与基准群FP45的等同性。 
FP作成部3的对象FP作成部29构成对象图案取得部,该对象图案取得部取得波峰依时间序列变化的评价对象的对象图案。具体而言,对象FP作成部29是如图2、图3所示的功能部:从作为中药39的层析图的三维层析图数 据的3D层析图41,抽出特定的检测波长下的复数个波峰和其保持时间及UV光谱而成的对象FP43(以下亦简称为“FP43”),作成为对象图案。 
此FP43与3D层析图41同样由三维信息(波峰、保持时间及UV光谱)所构成。 
因此,FP43原样承接了该药剂特有的信息而成的数据。尽管如此,由于数据容量压缩成大约1/70,故与3D层析图41相比较,可大幅减少应处理的信息量,可提升处理速度。 
3D层析图41是将高速液体层析法(HPLC)应用于层析图39而形成的结果。此3D层析图41表现为各成份的移动速度,将其显示为特定时间的移动距离,或将由柱(column)末端依时间序列出现的样态显示于图表。在HPLC中,由于绘制相对于时间轴的检测器响应,故将波峰的出现时间称为保持时间(retention time)。 
以检测器而言,未特别限制,可使用利用光学性质的吸光度检测器(Absorbance Detector),波峰是以三维状态所获得的作为对应紫外线(UV)的检测波长的信号强度。以利用光学性质的检测器而言,亦可使用透过率检测器(Transmittance Detector)。 
检测波长未限定,优选为在150nm~900nm的范围、特别优选为在200nm~400nm的紫外可视光吸收区域、更加优选为由200nm~300nm选择的复数个波长。 
3D层析图41至少具有中药的编号(批次编号)、保持时间、检测波长及波峰作为数据。 
此外,3D层析图41可由市售的装置获得,该市售的装置,可例举Agilent1100系统等。又,层析法未限定为HPLC,可采用各种方法。 
如图2、图3所示,3D层析图41是以x轴为保持时间,y轴为检测波长,z轴为信号强度的方式来显示。 
FP43至少具有中药的编号(批次编号)、保持时间、特定波长的波峰及UV光谱作为数据。 
如图2、图3所示,FP43是以x轴为保持时间,y轴为特定的检测波长的波峰的二维方式来显示,如图3所示,其是按每个波峰具有与以1波峰所示的 UV光谱42同样的UV光谱信息而成的数据。作成FP43的特定的检测波长未特别限定,可进行各种选择。但是,FP43中包含3D层析图的全部波峰对于承继信息而言是很重要的。因此,本实施例1中,将检测波长设为含有3D层析图中全部的波峰的203nm。 
另一方面,会有单独的波长中无法含有全部的波峰的情况。于此情况,将检测波长设为复数个,如后述,作成组合复数个波长而含有全部波峰的FP。 
本实施例1中,将波峰设为信号强度(波峰高度)的极大值,但亦可采用面积值作为波峰。又,亦可为FP不含UV光谱,仅作成x轴为保持时间,y轴为特定的检测波长的波峰而成的二维信息。此时,FP亦可由2D层析图所作成,该2D层析图具有中药的编号(批次编号)、保持时间作为数据的层析图。 
图4(A)为药剂A的FP55,图4(B)为药剂B的FP57,图4(C)为药剂C的FP59。 
对象FP波峰归属部5为如下的功能部:比较对象图案以及成为评价基准的与该对象图案相对应的基准图案的波峰并特定对应的波峰,构成对象波峰归属部,且比较前述对象FP以及基准FP的波峰,而特定出对应的波峰,该基准FP为与该对象FP对应而成为评价基准的基准图案的多成分物质的基准FP。该对象FP波峰归属部5由基准FP选定部33、波峰图案作成部35、波峰归属部37所构成。 
基准FP选定部33是由复数个基准FP选定适于对象FP的波峰归属的多成分物质的FP的功能部。亦即,由于以高精确度进行对象FP的各波峰的波峰归属,故如图5~图9(后述)所示在对象FP与基准FP间算出波峰的保持时间出现图案的一致度,并由全部基准FP选定该一致度为最小的基准FP。 
如图10~图12(后述)所示,波峰图案作成部35为如下的功能部:对于成为对象FP61的归属对象的波峰(以下,称为归属对象波峰),将由包含存在于时间轴方向前后的至少一方的n条波峰在内的总共n+1条波峰所构成的波峰图案,作成为归属对象波峰的波峰图案。n为自然数。 
此外,图11(后述)显示由包含存在于时间轴方向前后的至少一方的2条波峰在内的总共3条波峰所构成的波峰图案,图12(后述)显示由包含存在于时间轴方向前后的至少一方的4条波峰在内的总共5条波峰所构成的波峰图案。 
又,如图13~图22(后述)所示,波峰图案作成部35是一种功能部,其在基准FP83中相对于设定有与归属对象波峰的保持时间的差的范围(容许宽度)内的全部波峰(以下,称为归属候补波峰),将由包含存在于时间轴方向前后中的至少一方的n条波峰在内的总共n+1条波峰所构成的波峰图案作成为归属候补波峰的波峰图案。此外,图15~图18(后述)中显示由包含存在于时间轴方向前后中的至少一方的2条波峰在内的总共3条波峰所构成的波峰图案。图19~图22(后述)中显示由包含存在于时间轴方向前后中的至少一方的4条波峰在内的总共5条波峰所构成的波峰图案。 
容许宽度没有限定,就精确度与效率的观点而言,优选为0.5分~2分。实施例1中设为1分。 
再者,在波峰图案作成部35中,即便对象FP61与基准FP83的波峰数有所差异(亦即,有不存在于任一方的波峰)时,亦可灵活应对。因此,如图23~图61(后述)所示,通过使在归属对象波峰及归属候补波峰(两者)中构成波峰图案的波峰(以下,称为波峰图案构成波峰)变化而网罗地作成波峰图案。此外,图23~图61中,显示由包含存在于时间轴方向前后中的至少一方的2条波峰在内的总共3条波峰所构成的波峰图案的情形。 
波峰归属部37为比较对象FP、基准FP各自的波峰图案且特定对应的波峰的功能部。实施例中,算出归属对象波峰的波峰图案与归属候补波峰的波峰图案的一致度及UV光谱的一致度,以特定对应的波峰。 
此外,是算出此两者的一致度经合并后的归属候补波峰的一致度,并依据此一致度,将对象FP61的各波峰归属于基准FP83的各波峰的功能部。 
波峰归属部37中,波峰图案的一致度如图62~图64(后述)所示,依据归属对象波峰与归属候补波峰的波峰图案间的对应的波峰及保持时间的差来算出。又,UV光谱的一致度如图65、图66(后述)所示,依据归属对象波峰73的UV光谱135与归属候补波峰95的UV光谱139的各波长下的吸光度的差来算出。进而,如图67(后述)所示,乘以这两者的一致度来算出归属候补波峰95的一致度。 
对象FP波峰特征值作成部7为如下的功能部:作为对象波峰特征值作成过程,对由对象FP波峰归属部5所特定且已归属的波峰以及属于复数个基准 图案的基准FP的基准群FP45的波峰进行比较评价,以将特征值化的对象FP波峰特征值作成为对象波峰特征值。复数个基准FP与成为评价基准的多成分物质的复数个中药对应而作成,该复数个中药为正常品。 
亦即,对象FP波峰特征值作成部7为如下的功能部:依据对象FP61与基准FP83的归属结果,最后如图2、图68、图69(后述)所示,将对象FP43的各波峰归属于基准群FP45的各波峰而作成特征值化的对象FP波峰特征值47。 
对象FP类型2作成部9构成对象图案类型2作成部,其从对象图案去除经特征值化的波峰而将由剩余的波峰所构成的图案作成为对象图案类型2。例如,是一种如下的功能部:将在对象FP波峰特征值作成部7所特定的波峰47从原本的对象FP43中去除,而将由剩余的波峰以及其保持时间所构成的FP以把图2的对象FP类型2(49)作为对象图案类型2的方式来作成。 
此对象FP类型2(49)汇集对象FP波峰特征值作成部7中未经特征值化的波峰而作成FP。通过将此对象FP类型2(49)特征值化并加以评价,可进行更正确的评价。 
对象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部11是一种如下的功能部:构成对象图案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部,并将对象FP类型2(49)分割成复数个区域且从存在于各区域的波峰的存在率将对象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为对象图案区域分割特征值,其中,该对象图案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部将前述对象图案类型2分割成复数个区域并从存在于各区域的波峰的存在率作成对象图案区域分割特征值。 
此外,对象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部11亦可使用存在量来取代存在率。如后所述,存在率是将各区域的波峰高度的存在量除以整体的波峰高度的合计(即,整体的波峰高度的存在量)而得的值。因此,亦可构成使用各区域的波峰高度的存在量本身,来作成区域分割特征值。 
如图70(后述)所示,该对象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部11通过与信号强度轴平行的多条纵分割线以及与时间轴平行的多条横分割线,将对象FP类型2(49)分割成格子状的区域,而作成图2的对象FP区域分割特征值51。 
对象FP特征值合并部13是一种功能部,是将对象图案波峰特征值与对象图案区域分割特征值合并而作成对象图案合并特征值的对象图案特征值合 并部,将在对象FP波峰特征值作成部7所作成的对象FP波峰特征值47与在对象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过程11所作成的对象FP区域分割特征值51合并,而将对象FP合并特征值作成为对象图案合并特征值。 
另一方面,FP作成部3的基准FP作成部31与对象FP作成部29同样,是作成复数个基准FP的功能部。例如,由被判定为正常品的复数个中药(基准中药)的三维层析图数据所属的各3D层析图,按各基准中药作成抽出特定的检测波长下的复数个波峰、其保持时间及UV光谱而构成的基准FP。 
基准FP波峰归属部15亦与对象波峰归属部5同样,是通过图案辨识来特定应归属的波峰的功能部。然而,在此基准FP波峰归属部15中,以全部基准FP为对象,通过所选择的组合且以依序算出归属得分来特定波峰。 
基准FP归属结果合并部17是合并在基准波峰归属部15所特定且已归属的波峰以作成基准波峰对应表(后述)的功能部。 
基准FP波峰特征值作成部19是一种功能部,其依据在基准FP归属结果合并部17所作成的基准波峰对应表,而作成前述复数个基准FP经特征值化的基准FP波峰特征值。 
基准FP类型2作成部21是一种功能部,其具有与对象FP类型2作成部9同样的功能,从复数个各基准FP去除经前述特征值化的波峰而将由剩余的波峰以及其保持时间所构成的FP作成为基准FP类型2。 
基准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部23是一种功能部,其具有与对象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部11同样的功能,将基准FP类型2分割成复数个区域并从存在于各区域的波峰的存在率作成基准FP区域分割特征值。 
然而,在基准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部23中,变更被分割的各区域的位置且在变更前后作成基准FP区域分割特征值。亦即,以使各纵、横分割线在设定范围内平行移动的方式对位置进行变更设定,由此来变更前述各区域的位置。 
基准FP特征值合并部25是一种功能部,其具有与对象FP特征值合并部13同样的功能,将基准FP波峰特征值与基准FP区域分割特征值合并以作成基准FP合并特征值。 
评价部27将对象图案合并特征值以及依据与该对象图案合并特征值对应且成为评价基准的复数个基准图案所产生的基准图案合并特征值进行比较评价。亦即,评价部27是将作为对象图案合并特征值的对象FP合并特征值以及作为基准图案合并特征值的基准FP合并特征值进行比较评价的功能部。在实施例中,利用MT法评价对象FP合并特征值与基准FP合并特征值的等同性。 
MT法为在品质工学上一般周知的计算方法。例如,在“品质工学的数理”日本标准协会发行(2000)第136-138页、品质工学应用讲座“化学药学生物学的技术开发”日本标准协会编(1999)第454-456页及品质工学11(5)、78-84(2003)、入门MT系统(2008)中有记载。 
此外,亦可使用一般市售的MT法程序软件。作为市售的MT法程序软件而言,可列举:Angletry(股份有限公司)的ATMTS、日本标准协会(财团法人)的TM-ANOVA、Ohken(股份有限公司)的MT法for windows等。 
由评价部27对对象FP43的中药的批次编号、保持时间或UV检测波长的一方,分配MT法的变数轴,将波峰设为MT法中的特征值。 
变数轴的分配无特定限定,但优选为在MT法的所谓的项目轴分配保持时间,在所谓的编号列轴分配多成分系药剂的编号,在MT法的所谓的特征值分配波峰。 
在此,上述项目轴与编号列轴定义如下。亦即,在MT法中,针对数据集(data set)Xij,求得平均值mj与标准偏差σj,由Xij经标准化后的值的xij=(Xij-mj)/σj,求得i与j的相关系数r,获得单位空间或马哈朗诺比斯距离(Mahalanobis distance)。此时,项目轴与编号列轴以“平均值mj与标准偏差σj按各项目轴的值使编号列轴的值变化而求得”的方式来定义。 
使用MT法,由轴经分配后的数据与特征值获得基准点与单位量(以下,简称为“单位空间”)。在此,基准点、单位量及单位空间依据上述MT法的文献的记载而定义。 
利用MT法获得MD值,作为表示与应评价的药剂的单位空间不同程度的值。在此,MD值以与MT法的文献说明同样的方式定义,又,MD值利用与文献所述的方法求得。 
使用以此方式获得的MD值,可判定评价应评价的药剂与被评定为正常品的复数个药剂的相异程度。 
例如,通过将图87~图91的各对象FP以前述方式进行归属处理,可利用上述MT法求得MD值(MD值:0.26、2.20等)。 
将此MD值相对于正常品的MD值进行评价时,对被评定为正常品的复数个药剂,同样地求得MD值。由此正常品的MD值设定阈值,如图2的评价部27的评价结果53所示,绘制评价对象药剂的MD值,可进行正常品或非正常品的判定。在图2的评价部27的评价结果53中,将例如MD值10以下设为正常品。 
此外,评价部27由于只要可对对象FP合并特征值与基准FP合并特征值的等同性进行比较评价即可,故亦可适用MT法以外的图案辨识方法等。 
波峰图案处理的动作原理 
图5~图69用以说明前述基准FP选定部33、波峰图案作成部35、波峰归属部37及对象FP波峰特征值作成部7的动作原理。 
图5~图9是针对与基准FP选定部33的对象FP与基准FP的保持时间出现图案的一致度进行说明的图。图5为显示对象FP及基准FP的保持时间的图,图6为显示对象FP的保持时间出现图案的图,图7为显示基准FP的保持时间出现图案的图。图8为显示对象FP与基准FP的保持时间出现距离的一致数的图,图9为显示对象FP与基准FP的保持时间出现图案的一致度的图。 
图5中显示对象FP61及基准FP83各自的保持时间。图6、图7中显示由对象FP61及基准FP83各自的保持时间,算出全部保持时间的间距,并将这些的距离汇整成表形式而成的保持时间出现图案。图8中,由这些出现图案算出保持时间出现距离的一致数,显示这些一致数汇整成表形式而成的保持时间出现距离的一致数。图9中,根据此一致数,算出保持时间出现图案的一致度,显示这些一致度汇整成表形式而成的保持时间出现图案的一致度。 
图10~图12为由图案作成部35的归属对象波峰与其周边波峰所作成的波峰图案的说明图。图10为显示对象FP的归属对象波峰的图,图11为由含 2条周边波峰的3条波峰所作成的波峰图案的说明图,图12为由含4条周边波峰的5条波峰所作成的波峰图案的说明图。 
图13、图14为波峰图案作成部35的归属对象波峰与归属候补波峰的关系的说明图,图13为显示归属对象波峰的容许宽度的图,图14为显示基准FP的归属候补波峰相对于归属对象波峰的图。 
图15~图18为由波峰图案作成部35的3条波峰所作成的归属对象波峰及归属候补波峰的波峰图案例。图15为由归属对象波峰与归属候补波峰的3条波峰所形成的波峰图案图,图16为由归属对象波峰与其他归属候补波峰的3条波峰所形成的波峰图案图,图17为由归属对象波峰与其他归属候补波峰的3条波峰所形成的波峰图案图,图18为由归属对象波峰与其他归属候补波峰的3条波峰所形成的波峰图案图。 
图19~图22为由波峰图案作成部35的5条波峰所作成的归属对象波峰及归属候补波峰的波峰图案图。 
图23~图61为网罗地作成波峰图案作成部35的归属对象波峰及归属候补波峰的波峰图案,且说明所比较的网罗地比较原理的图。 
图62、图63是说明由波峰归属部37的3条波峰所作成的波峰图案的一致度的算出方法的图。 
图64是说明由波峰归属部37的5条波峰所作成的波峰图案的一致度的算出方法的图。 
图65为显示波峰归属部37的归属对象波峰73及归属候补波峰95的UV光谱135及139的图。 
图66为波峰归属部37的归属对象波峰73的UV光谱135与归属候补波峰95的UV光谱139的一致度的说明图。 
图67由波峰归属部37的归属对象波峰73、归属候补波峰95的波峰图案的一致度和UV光谱的一致度所算出的归属候补波峰的一致度的说明图。 
图68为说明波峰归属部37的对象FP43对于各波峰的基准群FP45的归属的图。 
图69为显示波峰归属部37的对象FP43的各波峰归属于基准群FP45的状况的对象FP波峰特征值47的说明图。 
基准FP的选定 
使用图5~图9,进一步说明前述基准FP选定部33的功能。 
图5为显示对象FP及基准FP的保持时间的图,图6为显示对象FP的保持时间出现图案的图,图7为显示基准FP的保持时间出现图案的图。图8为显示对象FP与基准FP的保持时间出现距离的一致数的图,图9为显示对象FP与基准FP的保持时间出现图案的一致度的图。 
图5中显示对象FP61及基准FP83各自的保持时间。图6、图7中显示由对象FP61及基准FP83各自的保持时间,算出全部的保持时间的间距,并将这些的距离汇整成表形式而成的保持时间出现图案。图8中,由这些出现图案算出保持时间出现距离的一致数,显示这些的一致数汇整成表形式而成的保持时间出现距离的一致数。图9中,依据此一致数,算出保持时间出现图案的一致度,显示这些的一致度汇整成表形式而成的保持时间出现图案的一致度。 
在对象FP61的波峰归属处理中,以与对象FP61的FP图案尽可能类似的基准FP来归属对象FP61的各波峰。由复数个基准FP选定与此对象FP61类似的基准FP,在进行高精确度的归属方面是很重要的。 
在此,作为客观且简易地评价与对象FP61的FP图案类似性的方法,通过保持时间出现图案的一致度评价FP图案的类似性。 
例如,对象FP61及基准FP83的保持时间为如图5般的情况,对象FP61及基准FPS3各自的保持时间出现图案如图6、图7所示。图6、图7中,对于上层的对象FP61及基准FP83,以下层的图表所示方式作成各单元的值由保持时间的间距所构成的表形式的图案。 
图6中,对象FP61的各波峰(63、65、67、69、71、73、75、77、79、81)的保持时间为(10.2)、(10.5)、(10.8)、(11.1)、(11.6)、(12.1)、(12.8)、(13.1)、(13.6)、(14.0)。 
因此,波峰63及波峰65间的保持时间的间距为(10.5)-(10.2)=(0.3)。同样,波峰63及波峰67间为(0.6),波峰65及波峰67间为(0.3)等。以下,同样地,成为图6的下层图表的对象FP出现图案。 
图7中,基准FP83的各波峰(85、87、89、91、93、95、97、99、101、103、105)的保持时间为(10.1)、(10.4)、(10.7)、(11.1)、(11.7)、(12.3)、(12.7)、(13.1)、(13.6)、(14.1)、(14.4)。 
因此,同样地,保持时间的间距为图7的下层图表的基准FP出现图案。 
如图6、图7所示,循环地比较已图案化的各波峰,求得一致数。例如,比较图6的下层图表的对象FP出现图案的各单元的值以及图7的下层图表的基准FP出现图案的各单元的值,如图8所示求得一致数。 
亦即,以行单位依序循环地比较对象FP61与基准FP83的保持时间出现图案的全部保持时间的间距,在设定的范围内算出距离一致的数量。 
例如,比较图6、图7的对象及基准FP保持时间出现图案的1行时,一致数为7个。此7个的一致数被写入图8的对象及基准FP保持时间出现图案的第1行。对于图6、图7中的其他行,亦同样,循环地比较至对象FP保持时间出现图案的1行~9行以及基准FP保持时间出现图案的1行~10行为止,可分别获得一致数。 
图8中显示结果。该图8中,由圆圈所包围的左端的7的数值是对象及基准FP保持时间出现图案的第1行的比较结果,其相邻的7的数值是对象FP保持时间出现图案的第1行与基准FP保持时间出现图案的第2行的比较结果。设定的范围未受限定,优选为0.05分~0.2分的范围。实施例1设为0.1分。 
将保持时间出现图案的一致度设为RP,对象FP61的第f行的保持时间出现图案与基准FP83的第g行的保持时间出现图案的一致度(RPfg)使用Tanimoto系数,以 
RPfg={1-(m/(a+b-m))}×(a-m+1)的方式算出。 
此外,式中a为对象FP61的波峰数(对象FP波峰数),b为基准FP83的波峰数(基准FP波峰数),m为保持时间出现图案的一致数(出现距离的一致数,参照图8)。依据图8的一致数,通过前述式算出各保持时间出现图案的一致度(RP)(参照图9)。 
将这些RP的最小值(RP_min)设为对象FP61与基准FP83的保持时间出现图案的一致度。图9中,(0.50)为对象FP61相对于基准FP的一致度。 
针对全部的基准EP,算出此一致度,选定最小的一致度的基准FP,对此基准FP进行对象FP的波峰归属。 
基准FP选定部5亦可将对象FP61及基准FP83以波峰高度比进行图案化。 
对以波峰高度比图案化后的各波峰进行循环比较,在所设定的范围内算出高度比一致的数。由此来算出,可与图8同样地获得一致数。 
此外,在以波峰高度比图案化时,会有1行中存在有复数个相同值的情况,必须对此不进行重复计数。 
一致度通过将Tanimoto系数设为“高度比的一致数/(对象FP波峰数+基准FP波峰数-高度比的一致数)”,使(1-Tanimoto系数)趋近于零,而求得前述一致度。 
又,在(1-Tanimoto系数)施以(对象FP波峰数-高度比的一致数+1)的加权,成为“(1-Tanimoto系数)×(对象FP波峰数-出现距离或高度比的一致数+1”,通过加权可选择使对象FP61的波峰(63、65、···)更加一致的基准FP。 
波峰图案的特征值化 
使用图10~图67,进一步说明前述波峰图案作成部35的功能。 
如图10所示,将归属对象波峰73归属于基准FP83的任一波峰时,应归属于哪一个波峰,就成了问题。即便仅以波峰、保持时间或UV光谱的任一信息进行此波峰归属时,由于这三种信息中的任一种均含有因前述药剂间误差与分析误差所致的误差,故由单独信息所产生的波峰归属精确度存在限度。 
又,如图13、图14所示,在归属对象波峰73与基准FP83的各波峰间设定保持时间的偏差的容许宽度,由存在于此容许宽度内的基准FP83的波峰(以下称为归属候补波峰)与UV光谱信息的两者信息所形成的波峰归属中,综合全部的信息来判定归属目标,故与由上述单独信息所产生的波峰归属相比,精确度得以提升。 
然而,即便是使用三种信息的波峰归属,就UV光谱的特性而言,由于类似成份的UV光谱几乎相同,所以当归属候补波峰含有复数个类似成份时,终会成为仅有波峰信息的归属而无法获得足够的精确度。因此,为了进行更高精确度的波峰归属,需要在此三种信息中加入信息。 
在此,作成含图11、图12所示的周边波峰的信息的波峰图案,通过此波峰图案的比较,来归属波峰。 
作成含周边波峰的波峰图案时,是在目前为止的三种信息中加入周边信息,可进行由四种信息所形成的波峰归属,可获得更高的归属精确度。 
其结果,可以通过一次性的归属处理,高精确度且有效率地同时归属大量的波峰。
再者,通过将在波峰归属使用的数据作成含周边信息的四种信息,既有的波峰归属时所设定的限制条件(波峰定义等)便不需要。 
图11中,作成相对于归属对象波峰73包含存在于时间轴方向两边的波峰71、75的波峰图案115。 
图12中,作成相对于归属对象波峰73包含存在于时间轴方向两边的波峰69、71、75、77的波峰图案125。 
图13、图14中,在归属对象波峰73与基准FP83的各波峰间设定保持时间的偏差的容许宽度,将存在于此容许宽度内的基准FP83的波峰作成对应于归属对象波峰73的候补波峰(以下,称为归属候补波峰)。 
图15中,作为与归属对象波峰73的波峰图案115比较的波峰图案而言,相对于归属候补波峰93,作成包含存在于时间轴方向前后两边的波峰91、95的波峰图案117。 
图16~图18中,作为与归属对象波峰73的波峰图案115比较的波峰图案,作成相对于其他的归属候补波峰95、97、99而分别包含存在于时间轴方向前后两边的波峰的波峰图案119、121、123。 
以更高的精确度进行此波峰图案的比较时,如图19~图22所示,作成在对象FP与基准FP两者中增加周边波峰数的波峰图案是必要的。 
例如,当进行包含周边的4条波峰在内的总共5条波峰所形成的波峰图案的比较时,可获得更高的归属精确度。 
图19中,作为与归属对象波峰73的波峰图案125比较的波峰图案,作成相对于归属候补波峰93,包含存在于时间轴方向两边的波峰89、91、95、97的波峰图案127。 
图20~图22中,作为与归属对象波峰73的波峰图案125比较的波峰图案,作成相对于其他归属候补波峰95、97、99而分别包含存在于时间轴方向前后两边的波峰的波峰图案129、131、133。 
再者,以更高精确度进行利用此波峰图案的归属时,需应对对象FP与基准FP的波峰数有所差异(即,有不存在于任一者的波峰的情况)的情况。因此,如图23~图25所示,在归属对象波峰与归属候补波峰二者中作成使波峰图案构成波峰网罗地变化的波峰图案是必要的。 
具体而言,由对象FP的归属对象波峰的周边波峰中,预先设定作为波峰图案构成波峰的候补的波峰(以下,称为波峰图案构成候补波峰),将此波峰图案构成候补波峰依序作为波峰图案构成波峰而作成波峰图案。关于基准FP的归属候补波峰,亦同样地设定波峰图案构成候补波峰,将此波峰图案构成候补波峰依序作为波峰图案构成波峰而作成波峰图案。 
例如,如图23所示,设定时间轴方向周边4条(69、71、75、77)作为归属对象波峰73的波峰图案构成候补波峰,设定为时间轴方向周边4条(89、91、95、97)作为归属候补波峰93的波峰图案构成候补波峰,将波峰图案构成波峰分别设定成任意的2条。此时,如图24、图25所示,在归属对象波峰73及归属候补波峰93分别作成波峰图案为4C2(=6)的图案。 
再者,若将波峰图案构成候补波峰设定为10条,将波峰图案构成波峰设定为任意的2条时,可在归属对象波峰及归属候补波峰分别作成10C2(=45)图案的波峰图案。将波峰图案构成波峰设定成任意的4条时,可在归属对象波峰及归属候补波峰中分别作成10C4(=210)图案的波峰图案。 
使用图26~图67,进一步说明前述波峰归属部37的功能。 
波峰归属部37中,在由波峰图案作成部35所作成的归属对象波峰与归属候补波峰的全部波峰图案间,依据所对应的波峰及保持时间的差,算出波峰图案的一致度(以下称为P_Sim)。波峰归属部37将P_Sim的最小值(以下称为P_Sim_min)设成归属对象波峰与归属候补波峰的波峰图案的一致度。 
例如,如图26~图61所示,分别在归属对象波峰73及归属候补波峰93中,将波峰图案构成候补波峰设成时间轴方向前后周边4条,将波峰图案构成波峰设定为任意的2条。在此设定中,在归属对象波峰及归属候补波峰中分别 作成4C2(=6)图案的波峰图案。因此,归属对象波峰73及归属候补波峰93的P_Sim如6图案×6图案(=36)所示算出,将作为这些P_Sim的最小值的P_Sim_min设成归属对象波峰73与归属候补波峰93的一致度。 
分别在归属对象波峰73及归属候补波峰93中,将波峰图案构成候补波峰设成时间轴方向前后周边10条,将波峰图案构成波峰设定为任意的2条,在归属对象波峰及归属候补波峰中可分别作成10C2(=45)图案的波峰图案。因此,归属对象波峰73及归属候补波峰93的P_Sim如45图案×45图案(=2025)所示算出,将作为这些P_Sim的最小值的P_Sim_min设成归属对象波峰73与归属候补波峰93的一致度。又,将波峰图案构成波峰设定为任意的4条时,在归属对象波峰及归属候补波峰中分别作成10C4(=210)图案的波峰图案。因此,归属对象波峰73及归属候补波峰93的P_Sim如210图案×210图案(=44100)所示算出,将作为这些P_Sim的最小值的P_Sim_min设成归属对象波峰73与归属候补波峰93的一致度。 
此P_Sim,针对归属对象波峰73全部的归属候补波峰同样地算出。 
图62、图63中,说明用以比较由3条波峰所构成的波峰图案的波峰图案的一致度的算出方法。此时,以归属对象波峰73的波峰图案115及归属候补波峰95的波峰图案119为例。 
在归属对象波峰73的波峰图案115中,将归属对象波峰73的波峰及保持时间设为p1及r1,将波峰图案构成波峰71的波峰及保持时间设为dn1及cn1,将波峰图案构成波峰75的波峰及保持时间设为dn2及cn2。 
在归属候补波峰95的波峰图案119中,将归属候补波峰95的波峰及保持时间设为p2及r2,将波峰图案构成波峰93的波峰及保持时间设为fn1及en1,将波峰图案构成波峰97的波峰及保持时间设为fn2及en2。 
将波峰图案的一致度设为P_Sim时,由归属对象波峰73与归属候补波峰95的3条波峰所构成的波峰图案的一致度(P_Sim(73-95)),以 
P_Sim(73-95)=(|p1-p2|+1)×(|(r1-(r2+d)|+1) 
              +(|dn1-fn1|+1)×(|(cn1-r1)-(en1-r2)|+1) 
              +(|dn2-fn2|+1)×(|(cn2-r1)-(en2-r2)|+1) 
的方式算出。 
另外,式中的d是用于补正保持时间的偏差的值。 
图64中,说明用以比较由5条波峰所构成的波峰图案的波峰图案的一致度的算出方法。此时,以归属对象波峰73的波峰图案125与归属候补波峰95的波峰图案129为例。 
在归属对象波峰73的波峰图案125中,将归属对象波峰73的波峰及保持时间设为p1及r1,将波峰图案构成波峰69、71、75、77的波峰及保持时间分别设为dn1及cn1、dn2及cn2、dn3及cn3、dn4及cn4。 
在归属候补波峰95的波峰图案129中,将归属候补波峰95的波峰及保持时间设为p2及r2,将波峰图案构成波峰91、93、97、99的波峰及保持时间分别设为fn1及en1、fn2及en2、fn3及en3、fn4及en4。 
由归属对象波峰73及归属候补波峰95的5条波峰所构成的波峰图案的一致度(P_Sim(73-95)),以 
P_Sim(73-95)=(|p1-p2|+1)×(|(r1-(r2+d)|+1) 
              +(|dn1-fn1|+1)×(|(cn1-r1)-(en1-r2)|+1) 
              +(|dn2-fn2|+1)×(|(cn2-r1)-(en2-r2)|+1) 
              +(|dn3-fn3|+1)×(|(cn3-r1)-(en3-r2)|+1) 
              +(|dn4-fn4|+1)×(|(cn4-r1)-(en4-r2)|+1) 
的方式算出。 
另外,式中的d是用以补正保持时间的偏差的值。 
在波峰归属部37中,如图67、图68所示,在归属对象波峰与归属候补波峰中算出UV光谱的一致度。 
图65是归属对象波峰73及归属候补波峰95的UV光谱(135与139)图,如图66所示,此两个UV光谱的一致度(UV_Sim(73-95))以 
UV_Sim(73-95)=RMSD(135vs 139) 
的方式算出。 
RMSD是均方根偏差,定义为将所对应的2点的距离(dis)分别加以平方,其相加平均的平方个。亦即, 
以RMSD=√{∑dis2/n}的方式算出。 
n为dis的数。 
在此,UV光谱的波形含有极大波长及极小波长,亦可通过比较此极大波长及极小波长或任一个,来算出一致度。然而,在无吸收特性的化合物或吸收特性类似的化合物等中,极大波长、极小波长是相同的,但亦有整体的波形大幅相异的情形,在极大波长、极小波长的比较中,恐有无法算出波形的一致度之虞。 
相对于此,在通过UV光谱的波形利用RMSD时,由于为波形整体的比较,故可更正确地算出UV光谱的波形的一致度,在无吸收特性的化合物或吸收特性类似的化合物中,可正确地识别。 
此UV光谱的一致度依照归属对象波峰73的全部归属候补波峰的方式同样地算出。 
再者,在波峰归属部37中,如图67所示算出合并上述两者的一致度的归属候补波峰的一致度。 
如图67所示,归属候补波峰的一致度(SCORE(73-95))由波峰图案与UV光谱各自的一致度相乘而算出。显示波峰图案73、95的一致度的得分是P_Sim_min(73-95),显示对应的UV波形数据135、111的一致度的得分是UV_Sim(73-95)。此时,归属候补波峰的一致度SCORE(73-95)以 
SCORE(73-95)=P_Sim_min(73-95)×UV_Sim(73-95)的方式算出。 
此归属候补波峰的一致度依照归属对象73的全部的归属候补波峰的方式同样地计算。 
并且,在全归属候补波峰间比较此SCORE,将SCORE最小的归属候补波峰判定为归属对象波峰73的归属波峰。 
在波峰归属部37中,由于综合两种观点来判定归属对象波峰的应归属的波峰,所以可实现正确的波峰归属。 
又,在对象FP波峰特征值作成部7中,依据对象FP对基准FP的归属结果,如图68所示,将对象FP43的各波峰归属于基准群FP45。 
对象FP43的各波峰通过前述归属处理归属于构成基准群FP45的基准FP。依据此归属结果,最后归属于基准群FP45的波峰。 
此外,基准群FP45是将评定为正常品的复数个基准FP全部以前述方式进行归属处理而作成的,其各波峰以所归属的波峰的平均值(黑点)±标准偏差(纵分割线)来表示。 
图69是将对象FP43归属于基准群FP45的结果,此结果为对象FP43的对象FP波峰特征值47。 
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的动作原理 
图70~图86显示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的动作原理,图70为显示利用区域分割的数量化的说明图,图71为显示与保持时间等的变动的关系的说明图,图72为变更区域的位置而加以数量化的说明图,图73为显示FP类型2的数据的图表,图74为显示FP类型2的图案的说明图,图75为显示利用纵、横分割线的区域分割所形成的各区域的特征值化的说明图,图76为显示纵分割线(第1条)的设定的说明图,图77为显示横分割线(第1条)的设定的说明图,图78为显示由纵、横分割线所形成的区域分割的说明图,图79为显示特征值化的区域数的说明图,图80为显示区域1的特定的说明图,图81为显示全部波峰的高度及合计的图表,图82为显示区域1的波峰高度的合计的说明图,图83为显示由最初的1图案所形成的全区域的特征值的图表,图84为依序变更纵第1条的位置而形成的各区域的特征值的图表,图85为依序变更横第1条的位置而形成的各区域的特征值的图表,图86为显示不变更各纵、横分割线的位置的单独1种的特征值的图表。 
前述对象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部11或基准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部23如前所述,由存在于对象FP类型2或基准FP类型2经分割后的各区域的波峰的存在率,作成对象FP区域分割特征值或基准FP区域分割特征值。 
区域的分割以例如图70的方式进行。在图70中,针对例如药剂A的FP55进行分割。通过与信号强度轴平行的多条纵分割线141以及与时间轴平行的多条横分割线143进行分割,作成作为复数个区域的复数个格子145。 
本实施例中,多条横分割线143是以等比间隔朝着信号强度增大的方向设定。通过这样的设定,将波峰密集的部分的区域分割细分化,可更正确地掌握波峰的存在率。然而,亦可通过增加多条横分割线143的条数等,以等差间隔来进行设定。 
以存在于此各格子145内的波峰高度的比例进行数量化,设成特征值 
另一方面,如图71所示,因为分析条件的些微偏差变动等,使得保持时间或波峰高度如FP55A、55B所示地变动。此变动导致各格子145内的值有大幅变动之虞。 
基准FP类型2的情况: 
于是,基准FP类型2的情况如图72所示,将各格子145的位置加以变更(位移),且在变更前后进行数量化。通过这样的操作,可正确地作成基准FP区域分割特征值。通过以使各纵、横分割线141、143在设定范围内平行移动的方式对位置进行变更设定,可变更前述各格子145的位置。在此,进一步说明对变更各格子145的位置的数量化。 
图73显示以基准FP类型2的数据d202、d207、d208作为一例。此数据仅由保持时间(RT)及波峰高度(Height)的信息的构成。此数据是在前述基准FP类型2作成部21中,对应于基准FP类型2,并去除全部波峰的各UV光谱,该基准FP类型2由从复数个各基准FP中去除经特征值化的波峰而剩余的波峰与其保持时间所构成。 
基准FP类型2的数据d202、d207、d208的图案如图74所示。 
将这些FP图案通过纵、横分割线141、143进行区域分割,并按各该区域进行特征值化。 
纵分割线(第1条)的设定: 
为了设定纵分割线(第1条)的位置,如图76所示指定第1条的保持时间(RT)、振幅、节距。 
依据此三个参数,以如下的条件在复数个地方设定纵第1条的位置。 
纵分割线(第1条)=RT-振幅+(振幅×2/节距)×i 
(i=0、1、2、····、节距-1) 
例如,指定为RT=1、振幅=1、节距次数=10时, 
可设定 
纵分割线(第1条)=0.0、0.2、0.4、0.6、0.8、1.0、1.2、1.4、1.6、1.8。 
横分割线(第1条)的设定: 
为了设定横(第1条)的位置,如图77所示指定第1条的高度、振幅、节距。 
依据此三个参数,以如下的条件在复数个地方设定横第1条的位置。 
例如,指定为高度=1、振幅=0.5、节距次数=10时, 
横分割线(第1条)=高度-振幅+(振幅×2/节距)×i 
(i=0、1、2、····、节距-1) 
例如,指定为高度=1、振幅=0.5、节距次数=10时, 
可设定 
横分割线(第1条)=0.5、0.6、0.7、0.8、0.9、1.0、1.1、1.2、1.3、1.4。 
纵、横分割线(第1条)的组合: 
通过所设定的纵、横分割线(第1条)的全部组合,依据设定第2条以后的标本线(標本線),进行区域分割。 
前述的例子如下所示。 
纵分割线(第1条)×横分割线(第1条)= 
(0.0、0.2、0.4、0.6、0.8、1.0、1.2、1.4、1.6、1.8)×(0.5、0.6、0.7、0.8、0.9、1.0、1.1、1.2、1.3、1.4)=100种 
以此100种所有的组合依序设定第2条以后的分割线,且分割区域。 
纵、横分割线(第2条以后)的设定: 
纵分割线第2条以后设定至以所指定的间隔(等差)指定的条数为止。 
纵分割线第i条=纵分割线第(i-1)条+间隔 
(i=2、····、指定的条数) 
横分割线第2条以后系设定至以所指定的间隔(等比)指定的条数为止。 
横分割线第i条=横分割线第(i-1)条+间隔×2÷(i-2) 
(i=2、····、指定的条数) 
例如,当纵第1条=0.0、纵间隔=10、纵条数=7、横分割线第1条=0.5、横间隔=1、横条数=6时, 
设定为 
纵分割线=0、10、20、30、40、50、60
横分割线=0.5、1.5、3.5、7.5、15.5、31.5。 
由分割线所形成的区域分割: 
依刚才的例子,将所设定的纵分割线与横分割线标记于FP上,而成为如图78所示。 
按此纵线与横线所包围的区域,将FP特征值化。 
由于区域全部有30个,故如图79所示可获得30特征值。 
按各区域的特征值化: 
各区域依据下式而特征值化。 
特征值=区域内波峰高度合计/全部波峰高度合计 
特征值化的方法: 
以下,依据上式,求得图80所示的d202的区域1的特征值。 
首先,若算出全部波峰的高度合计,如图81所示,为15.545472。 
其次,将区域1的波峰高度合计,算出如图82。 
因此,区域1的特征值为 
特征值=2/15.545472=0.128655。 
全区域的特征值化: 
依据上述特征值化方法,算出最初的1图案所形成的全区域的特征值。将算出结果显示于图83。 
依序变更纵分割线第1条而特征值化: 
以上述方法,将依序变更纵分割线第1条的位置而形成的各区域加以特征值化。将结果显示于图84。 
依序变更横第1条而特征值化: 
每当变更横分割线第1条的位置,即变更一种纵第1条。以上述方法将可形成的各区域特征值化。将结果显示于图85。 
通过该处理,在纵、横分割线第1条有各10处的情况,为 
100行(100种)×31列(档案名+30特征值)的数据。 
全基准数据的特征值化(基准类型2群FP): 
以全基准数据实施目前为止的处理。例如,基准数据为d202、d207、d208的3数据的情况,为 
300行(100种×3数据)×31列(档案名+30特征值)。 
对象FP类型2的情况: 
对象FP类型2中,由于纵、横分割线(第1条)的组合成为 
1种(纵(RT)=1、横(高度)=1),所以算出此1种的特征值。 
MD值 
如前所述,图87~图91为显示评价部27的各种对象FP与其评价值(MD值)的图,如前所述通过将各对象FP以前述方式进行归属处理,在评价部27中可利用上述MT法求得MD值(MD值:0.26、2.20等)。 
多成分药剂的评价方法 
图92为显示本发明实施例1的多成分药剂的评价方法作为图案的评价方法的过程图。 
如图92所示,多成分药剂的评价方法具有FP作成过程148、对象FP波峰归属过程149、对象FP波峰特征值作成过程151、对象FP类型2作成过程153、对象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过程155、对象FP特征值合并过程157、基准FP波峰归属过程159、基准FP归属结果合并过程161、基准FP波峰特征值作成过程163、基准FP类型2作成过程165、基准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过程167、基准FP特征值合并过程169和评价过程171。 
FP作成过程148具有对象FP作成过程173和基准FP作成过程175。 
对象FP波峰归属过程149具有基准FP选定过程177、波峰图案作成过程179和波峰归属过程181。 
这些FP作成过程148、对象FP波峰归属过程149、对象FP波峰特征值作成过程151、对象FP类型2作成过程153、对象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过程155、对象FP特征值合并过程157、基准FP波峰归属过程159、基准FP归属结果合并过程161、基准FP波峰特征值作成过程163、基准FP类型2作成过程165、基准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过程167、基准FP特征值合并过程169和评价过程171,在本实施例中是使用前述多成分药剂的评价装置1来进行的。 
FP作成过程148通过图1的FP作成部3的功能进行,同样地,对象FP波峰归属过程149、对象FP波峰特征值作成过程151、对象FP类型2作成过程153、对象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过程155、对象FP特征值合并过程157、 基准FP波峰归属过程159、基准FP归属结果合并过程161、基准FP波峰特征值作成过程163、基准FP类型2作成过程165、基准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过程167、基准FP特征值合并过程169和评价过程171,通过对象FP波峰归属部5、对象FP波峰特征值作成部7、对象FP类型2作成部9、对象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部11、对象FP特征值合并部13、基准FP波峰归属部15、基准FP归属结果合并部17、基准FP波峰特征值作成部19、基准FP类型2作成部21、基准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部23、基准FP特征值合并部25和评价部27的各功能来进行。 
其中,可利用各自分别的计算机发挥各过程的功能,例如,可利用一台计算机,使对象FP作成过程173、对象FP波峰归属过程149、对象FP波峰特征值作成过程151、对象FP类型2作成过程153、对象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过程155、对象FP特征值合并过程157和评价过程171发挥功能,利用另一台计算机,使基准FP作成过程175、基准FP波峰归属过程159、基准FP归属结果合并过程161、基准FP波峰特征值作成过程163、基准FP类型2作成过程165、基准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过程167和基准FP特征值合并过程169发挥功能。 
此时,基准FP合并特征值由另一台计算机作成,而被供给至评价过程171。 
依此方式,FP作成过程148构成取得波峰依时间序列变化的评价对象的对象图案的对象图案取得过程。 
对象FP波峰归属过程149构成对象波峰归属过程,其比较对象图案以及与该对象图案对应且成为评价基准的基准图案的波峰,并特定出对应的波峰。 
对象FP波峰特征值作成过程151构成对象波峰特征值作成过程,其对在对象波峰归属过程所特定且已归属的波峰以及成为评价基准的复数个基准图案的波峰进行比较评价,以作成特征值化的对象波峰特征值。 
对象FP类型2作成过程153构成对象图案类型2作成过程,该对象图案类型2作成过程从前述对象图案去除经前述特征值化的波峰而将由剩余的波峰所构成的图案作成为对象图案类型2。 
对象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过程155构成对象图案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过程,该对象图案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过程将将前述对象图案类型2分割成复数个区域并从存在于各区域的波峰的存在率作成对象图案区域分割特征值。 
对象FP特征值合并过程157构成对象图案特征值合并过程,该对象图案特征值合并过程将前述对象图案的波峰特征值与前述对象图案区域分割特征值合并,以作成对象图案合并特征值。 
评价过程171构成评价过程,该评价过程对前述对象图案合并特征值以及基准图案合并特征值进行比较评价,该基准图案合并特征值为与该对象图案合并特征值相对应且基于成为评价基准的复数个基准图案来产生。 
多成分药剂的评价程序 
图93~图108是关于多成分药剂的评价程序的流程图,图109~图116是关于基准数据的作成的流程图,图117为显示3D层析图的数据例的图表,图118为显示波峰信息的数据例的图表,图119为显示FP的数据例的图表,图120为显示对象FP对于基准FP的归属得分计算结果(判定结果档案)例的图表,图121为显示在对象FP与基准FP中对应的波峰的比对过程中所作成的两个中间档案(归属候补波峰得分表、归属候补波峰编号表)例的图表,图122为显示特定在对象FP与基准FP中对应的波峰的结果的比对结果的档案例的图表,图123为显示基准群FP的数据例的图表,图124为显示归属于基准群FP的对象FP的波峰特征值数据的档案例的图表,图125为显示对象及基准FP类型2的数据例的图表,图126为显示对象FP区域分割特征值档案例的图表,图127为显示对象FP特征值合并档案例的图表,图128为显示基准类型2群FP例的图表,图129为显示基准群合并数据例的图表。 
图93、图94为显示用以对评价对象药剂进行评价的处理整体的步骤的流程图,通过系统起动而开始,在计算机上实现FP作成部3的FP作成功能、对象FP波峰归属部5的对象FP波峰归属功能、对象FP波峰特征值作成部7的对象FP波峰特征值作成功能、对象FP类型2作成部9的对象FP类型2作成功能、对象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部11的对象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功能、对象FP特征值合并部13的对象FP特征值合并功能、基准FP波峰归属部15的基准FP波峰归属功能、基准FP归属结果合并部17的基准FP归属结 果合并功能、基准FP波峰特征值作成部19的基准FP波峰特征值作成功能、基准FP类型2作成部21的基准FP类型2作成功能、基准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部23的基准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功能、基准FP特征值合并部25的基准FP特征值合并功能和评价部27的评价功能。 
FP作成功能由步骤S1实现。对象FP波峰归属功能由步骤S2、S3、S4实现。对象FP波峰特征值作成功能由步骤S5实现。对象FP类型2作成功能由步骤S6实现。对象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功能由步骤S7实现。对象FP特征值合并功能由步骤S8实现。评价功能由步骤S9、S10实现。 
步骤S1中将3D层析图及特定的检测波长的波峰信息作为输入数据而执行“FP作成处理”。 
3D层析图是通过将评价对象药剂以HPLC进行分析而获得的数据,且如图117的3D层析图的数据例183所示,是由保持时间、检测波长、波峰(信号强度)的三维信息所构成的数据。波峰信息是通过将以该HPLC分析所获得的特定波长时的层析图数据利用HPLC数据解析工具(例如,ChemStation等)加以处理而得到的数据,且如图118的波峰信息例185所示,是由被检测为波峰的全部波峰的极大值及面积值与其时点的保持时间等所构成的数据。 
在步骤S1中,计算机的FP作成部3的对象作成部29(图1)发挥功能,由3D层析图及波峰信息作成前述对象FP43(图2),将该数据作为档案输出。此对象FP43如图119的FP的数据例187所示,是由保持时间、波峰高度与按各波峰高度的UV光谱所构成的数据。 
在步骤S2中,将在步骤S1所输出的对象FP及全部基准FP作为输入而执行“对象FP归属处理1”。 
在步骤S2中,计算机的基准FP选定部33发挥功能,对全部基准FP算出与对象FP43的保持时间出现图案的一致度,选定适于对象FP43的归属的基准FP。 
基准FP是由被评定为正常品的药剂的3D层析图与波峰信息,利用与前述步骤S1相同的处理所作成的FP。另外,正常品定义为安全性、有效性已确认的药剂,且属于制品批次不同的复数个药剂。基准FP亦为以与图119的FP的数据例187同样方式构成的数据。 
在步骤S3中以在对象FP43与步骤S2选定的基准FP作为输入,而执行“对象FP归属处理2”。 
在步骤S3中,计算机的波峰图案作成部35(图1)及波峰归属部37(图1)发挥功能。通过该功能,以在对象FP43与在步骤S2选定的基准FP的全部波峰,如图23~图61所示网罗地作成波峰图案,其次,算出这些波峰图案的一致度(图63或图64的P_Sim)。又,在对象FP与基准FP的波峰间算出UV光谱的一致度(图66的UV_Sim)。进而,由这两个一致度算出归属候补波峰的一致度(图67的SCORE)。该算出结果被输出至与图120的判定结果档案例189相同的档案。 
步骤S4以在步骤S3输出的判定结果档案189作为输入,执行“对象FP归属处理3”。 
在步骤S4中,计算机的波峰归属部37发挥功能,在对象FP43与基准FP间,依据归属候补波峰的一致度(SCORE),特定出与对象FP的各波峰对应的基准FP的波峰。其结果被输出至与图122的对比结果档案例195相同的对比结果档案。 
步骤S5以在步骤S4输出的比对结果档案与基准群FP197作为输入,执行“对象FP归属处理4”。 
基准群FP197是由全部基准FP利用与前述步骤S2至步骤S4同样的处理所作成的全部基准FP间的波峰对应数据。 
在步骤S5中,计算机的对象FP波峰特征值作成部7发挥功能,依据对象FP43的比对结果档案,如图68、图69所示,将对象FP43的各波峰归属于基准群FP197的波峰。其结果被输出至与图124的波峰数据特征值的档案例199相同的档案。 
步骤S6以在步骤S5输出的波峰数据特征值档案与对象FP作为输入,执行“FP类型2的作成”的处理。 
在步骤S6中,计算机的对象FP类型2作成部9发挥功能,将在对象FP波峰特征值作成部7中所特定的波峰47从原本的对象FP43中去除,而将由剩余的波峰以及其保持时间所构成的FP作成为对象FP类型2(49)。其结果被输出至FP类型2档案(参照图125的FP类型2档案例201)。 
在步骤S7中,执行“利用区域分割的对象FP类型2的特征值化处理”。该处理中,计算机的对象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部11发挥功能,通过图70的区域分割作成对象FP区域分割特征值。其结果被输出至对象FP区域分割特征值档案(参照图126的对象FP区域分割特征值档案例203)。 
在步骤S8中,执行“波峰数据特征值与区域分割特征值的合并”的处理。 
该处理中,计算机的对象FP特征值合并部13发挥功能,将在对象FP波峰特征值作成部7所作成的对象FP波峰特征值47与在对象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部11所作成的对象FP区域分割特征值51合并,而作成对象FP合并特征值。其结果被输出至对象FP特征值合并档案(参照图127的对象FP特征值合并档案例205)。 
在步骤S9中,计算机的评价部27发挥功能,利用MT法评价在步骤S8所输出的对象FP合并特征值与基准FP合并特征值的等同性,将其评价结果输出为如图87~图91所示的MD值(图87~图91)。 
步骤S10将在步骤S9所输出的MD值作为输入,执行“合格与否判定”。 
在步骤S10中,计算机的评价部27发挥功能,比较在步骤S9所输出的MD值与预先设定的阈值(MD值的上限值),判定合格与否(图2的评价结果53)。 
S1:FP作成处理(仅利用单一波长) 
图95是利用图93步骤S1“FP作成处理”的单一波长的波峰信息时的流程图。 
图95是以波长为单一波长,例如203nm来作成评价对象的FP的步骤的细节。该处理中,由3D层析图与检测波长为203nm下的波峰信息,作成由203nm下检测出的波峰的保持时间与波峰以及这些波峰的UV光谱构成的FP。 
在步骤S101中,执行“读取波峰信息”的处理。在该处理中,读取波峰信息,作为FP的作成所需的两个数据中的第一个,移到步骤S102。 
在步骤S102中,执行“依序取得波峰的保持时间(R1)与对应的波峰数据(P1)”的处理。该处理中,由波峰信息,将波峰的保持时间(R1)及波峰数据(P1)1波峰1波峰地依序取得,移到步骤S103。 
在步骤S103中,执行“读取3D层析图”的处理。该处理中,读取3D层析图,作为FP的作成所需的两个数据中的第二个,移到步骤S104。 
在步骤S104中,执行“依序取得波峰的保持时间(R2)与对应的UV光谱(U1)”的处理。该处理中,由3D层析图,将保持时间(R2)及UV光谱(U1)按HPLC分析时的各“抽样速率(sampling rate)”来取得,移到步骤S105。 
在步骤S105中,执行“|R1-R2|<=阈值?”的判断处理。该处理中,判断在步骤S102及S104所读取的R1与R2是否对应在阈值的范围。对应时(是),两个保持时间相同,判断为保持时间R1的波峰的UV光谱是U1,移到步骤S106。没有对应时(否),两个保持时间不同,判断为保持时间为R1的波峰的UV光谱不是U1,为了与3D层析图的下一个数据作比较,移到步骤S104。此外,此判断处理中的阈值为3D层析图的“抽样速率/2(sampling rate/2)”。 
在步骤S106中,执行“将U1进行以最大值为1的标准化”的处理。在该处理中,以最大值为1将在S105判断为R1的UV光谱的U1加以标准化,移到步骤S107。 
在步骤S107中,执行“输出R1与P1及标准化的U1(对象FP)”的处理。在该处理中,将由波峰信息取得的R1与P1及在S106标准化的U1输出至对象FP,移到步骤S108。 
在步骤S108中,执行“全部波峰的处理完成?”的判断处理。在该处理中,判断是否已对于波峰信息中全部的波峰进行处理,若全部波峰的处理尚未完成(否),为了处理未处理的波峰,而移到步骤S102。S102至S108的处理反复进行到全部波峰的处理完成为止,一旦全部波峰的处理完成(是),便完成FP作成处理。 
S1:FP作成处理(利用复数个波长) 
图96、图97是在图93的步骤S1“FP作成处理”中,利用复数个波长的波峰信息来取代前述单一波长的波峰信息时的流程图。例如是包含203nm,于检测波长轴方向选择复数个(n个)波长来作成FP的情形。 
该FP作成处理是在图95所示的单一波长中在无法网罗以3D层析图所检测的全部波峰的情况下,利用复数个波长的波峰信息,作成网罗有3D层析图的全部波峰的FP。 
此外,图96、图97是在仅利用上述单一波长的FP作成处理中将作成n个按各波长的FP后,由这些FP作成由复数个波长所形成的FP的步骤的详细情形。 
在步骤S110中,执行“按各波长作成FP”的处理。在该处理中,按各波长进行仅利用上述单一波长的FP作成处理,作成n个FP,移到步骤S111。 
在步骤S111中,执行“将FP以波峰数(顺序递减)列表化”的处理。在该处理中,将n个FP依波峰数多的顺序列表化,移到步骤S112。 
在步骤S112中,将1代入n作为用以将n个FP依序处理的计数器的初始化(n←1),移到步骤S113。 
在步骤S113中,执行“读取列表第n个FP”的处理。在该处理中,读取列表第n个FP,移到步骤S114。 
在步骤S114中,执行“取得全部保持时间(X)”的处理。在该处理中,取得全部在S113所读取的FP的保持时间信息,移到步骤S115。 
在步骤S115中,执行“n的更新(n←n+1)”的处理。在该处理中,由于将处理移至下一个FP,所以将n+1代入n作为n的更新,并移到步骤S 116。 
在步骤S116中,执行“读取列表第n个FP”的处理。在该处理中,读取列表第n个FP,移到步骤S117。 
在步骤S117中,执行“取得全部保持时间(Y)”的处理。在该处理中,取得全部在步骤S116所读取的FP的保持时间信息,移到步骤S118。 
在步骤S118中,执行“将X与Y在无重复的情况下合并(Z)”的处理。该处理中,将在步骤S114取得的保持时间信息X与在步骤S117取得的保持时间信息Y于无重复下合并后,保存于Z,移到步骤S119。 
在步骤S119中,执行“X的更新(X←Z)”的处理。在该处理中,将在S118所保存的Z代入X,作为X的更新,移到步骤S120。 
在步骤S120中,执行“全部的FP处理完成?”的判断处理。在该处理中,判断在S110所作成的n个FP是否已全部处理,已处理时(是),移到步骤S121。尚有未处理的FP时(否),为了对未处理的FP执行步骤S115~S120的处理,而移到步骤S115。重复进行步骤S115~S120的处理,直到全部的FP的处理完成。 
在步骤S121中,将1代入n作为用于将n个FP再度依序处理的计数器的初始化(n←1),然后,移到步骤S122。 
在步骤S122中,执行“读取列表第n个FP”的处理。在该处理中,读取列表第n个FP,然后,移到步骤S123。 
在步骤S123中,执行“依序取得各波峰的保持时间(R1)、波峰数据(P1)以及UV光谱(U1)”的处理。在该处理中,由在步骤S122所读取的FP,1波峰1波峰地依序取得保持时间(R1)、波峰数据(P1)与UV光谱(U1),然后,移到步骤S124。 
在步骤S124中,执行“由X依序取得保持时间(R2)”的处理。在该处理中,由全部FP的保持时间在不重复下保存的X,按1保持时间(R2)逐一取得,移到步骤S125。 
在步骤S125中,执行“R1=R2?”的判断处理。在该处理中,判断在步骤S123取得的R1与在步骤S124取得的R2是否相等,相等时(是),移到步骤S127。不相等时(否),移到步骤S126。 
在步骤S126中,执行“X的全部保持时间比较完成?”的判断处理。在该处理中,对于在步骤S123取得的R1,判断是否完成与X的全部保持时间的比较。完成时(是),判断为保持时间R1的波峰已完成处理,为了将处理移到下一个波峰,而移到步骤S123。未完成时(否),为了移到X的下一个保持时间,而移到步骤S124。 
在步骤S127中,执行“在R1上加上(n-1)×分析时间(T)(R1←R1+(n-1)×T)”的处理。在该处理中,存在于波峰数最多的列表的第1个FP的波峰的保持时间原样保持,未存在于列表第1个FP、而存在于列表第2个FP的波峰的保持时间是在R1上加上分析时间(T),进而,未存在列表第1~第n-1的FP而存在于列表第n个FP的波峰的保持时间是在R1上加上(n-1)×T,移到步骤S128。 
在步骤S128中,执行“将R1、P1及U1输出(对象FP)”的处理。在该处理中,将在步骤S127处理的R1与在步骤S123取得的P1及U1输出至对象FP,移到步骤S129。 
在步骤S129中,执行“从X删除R2”的处理。在该处理中,由于保持时间为R1(=R2)的处理在步骤S127、S128中完成,故从X删除处理毕的保持时间(R2),移到S130。 
在步骤S130中,执行“全部的波峰处理完成?”的判断处理。在该处理中,判断是否对于列表第n个FP的全部波峰已完成处理,在已处理时(是),完成列表第n个FP的FP作成处理,移到步骤S131。有未处理的波峰时(否),为了对未处理的波峰进行处理,而移到步骤S123。反复进行步骤S123~S130的处理直到全部的波峰处理完成。 
在步骤S131中,执行“n的更新(n←n+1)”的处理。在该处理中,将处理移到下一个FP,将n+1代入n作为n的更新,移到步骤S132。 
在步骤S132中,执行“全部的FP处理完成?”的判断处理。在该处理中,判断在S110所作成的n个FP是否已全部完成处理,当已处理时(是),完成FP作成处理。有未处理的FP时(否),为了对未处理的FP执行步骤S122~S132的处理,而移到步骤S122。重复进行步骤S122~S132的处理直到完成全部的FP的处理。 
S2:对象FP归属处理1 
图98为显示图93步骤S2的“对象FP归属处理1”的详细构成的流程图。该处理为归属的前处理,从设为正常品的复数个基准FP中选定适于对象FP43的归属的基准FP。 
在步骤S201中,执行“读取对象FP”的处理。在该处理中,读取归属对象的FP,移到步骤S202。 
在步骤S202中,执行“取得全部保持时间(R1)”的处理。在该处理中,取得全部在S201所读取的对象FP的保持时间信息,移到步骤S203。 
在步骤S203中,执行“将全部基准FP的档案名列表化”的处理。在该处理中,为了在其后依序处理全部基准FP而事先将全部基准FP的档案名列表化,移到步骤S204。 
在步骤S204中,将1代入n作为用以依序处理全部基准FP的计数器的初始值(n←1),移到步骤S205。 
在步骤S205中,执行“列表第n个基准FP(基准FPn)”的处理。在该处理中,读取在S203所列表化的全部基准FP的档案名列表的第n个FP,移到步骤S206。 
在步骤S206中,执行“取得全部保持时间(R2)”的处理。在该处理中,取得全部在步骤S205所读取的基准FP的保持时间信息,移到步骤S207。 
在步骤S207中,执行“算出R1与R2的保持时间出现图案的一致度(RPn_min)”的处理。在该处理中,从在S202取得的对象FP的保持时间与在步骤S206取得的基准FP的保持时间算出RPn_min,移到步骤S208。此外,RPn_min的详细的计算流程,通过图85的子程序1另外说明。 
在步骤S208中,执行“RPn_min的保存(RPall_min)”的处理。在该处理中,将在步骤S207算出的RPn_min保存于RPall_min,移到步骤S209。 
在步骤S209中,执行“n的更新(n←n+1)”的处理。在该处理中,为了将处理移到下一个FP而将n+1代入n作为n的更新,移到步骤S210。 
在步骤S210中,执行“全部基准FP处理完成?”的判断处理。在该处理中,判断是否全部的基准FP皆已处理,在已处理时(是),移到步骤S211。有未处理的基准FP时(否),对未处理的FP执行步骤S205~S210的处理,移到步骤S205。重复进行步骤S205~S210的处理直到全部基准FP的处理完成。 
在步骤S211中,执行“从RPall_min选定一致度最小的基准FP”的处理。在该处理中,对于全部基准FP由所算出的RPl_min比较RPn_min,选定与对象FP的保持时间出现图案的一致度最小的基准FP,完成对象FP归属处理1。 
S3:对象FP归属处理2 
图99是图93步骤S3的“对象FP归属处理2”的详细情形的流程图。此处理是归属的正式处理,于对象FP43与在步骤S2所选定的基准FP之间,由前述的波峰图案及UV光谱的一致度算出各归属候补波峰的一致度(SCORE)。 
在步骤S301中,执行“读取对象FP”的处理。在该处理中,读取归属对象的FP,移到步骤S302。 
在步骤S302中,执行“依序取得归属对象波峰的保持时间(R1)和波峰数据(P1)和UV光谱(U1)”的处理。在该处理中,将在步骤S301读取的对象FP的各波峰依序设为归属对象波峰,取得R1和P1及U1,移到步骤S303。 
在步骤S303中,执行“读取基准FP”的处理。在该处理中,读取在图98的“对象FP归属处理1”选定的基准FP,移到步骤S304。 
在步骤S304中,执行“依序取得基准FP的波峰的保持时间(R2)和波峰数据(P2)及UV光谱(U2)”的处理。在该处理中,从在步骤S303读取的基准FP,依序1波峰1波峰地取得R2和P2与U2,移到步骤S305。 
在步骤S305中,执行“|R1-(R2+d)|<阈值?”的判断处理。在该处理中,判断在步骤S302及S304所读取的R1和R2是否对应在阈值的范围内。对应时(是),判断为保持时间R2的波峰是保持时间R1的波峰的归属候补波峰,为了算出归属候补波峰的一致度(SCORE),而移到步骤S306。不对应时(否),在保持时间为R2的波峰与保持时间为R1的波峰中,由于保持时间差异过大,故判断为无法成为归属候补波峰,移到步骤S309。此外,在此判断处理中,d为用以补正对象FP与基准FP的波峰的保持时间的值,初始值设为0,在进行处理时,求得随时归属的波峰间的保持时间的差,以该值更新d。又,阈值是用以判断是否应设为归属候补波峰的保持时间的容许宽度。 
在步骤S306中,执行“算出UV光谱的一致度(UV_Sim)”的处理。在该处理中,由在步骤S302取得的归属对象波峰的U1与在步骤S304取得的归属候补波峰的U2,算出UV_Sim,移到步骤S307。此外,UV_Sim的详细的计算流程另记载于图86的子程序2。 
在步骤S307中,执行“算出波峰图案的一致度(P_Sim_min)”的处理。在该处理中,从在步骤S302取得的归属对象波峰的R1及P1与在步骤S304取得的归属候补波峰的R2及P2,对这些波峰网罗地作成波峰图案。算出这些波峰图案的P_Sim_min,移到步骤S308。此外,P_Sim_min的详细的计算流程另记载于图87的子程序3。 
在步骤S308中,执行“算出归属候补波峰的一致度(SCORE)”的处理。在该处理中,从在步骤S306算出的UV_Sim与在步骤S307算出的P_Sim_min,将归属对象波峰与归属候补波峰的SCORE以 
SCORE=UV_Sim×P_Sim_min 
的方式算出,移到步骤S310。 
在步骤S309中,执行“将888888代入SCORE(SCORE←888888)”的处理。在该处理中,将不符合归属对象波峰的归属候补波峰的波峰的SCORE设为888888,移到步骤S310。 
在步骤S310中,执行“SCORE的保存(SCORE_all)”的处理。在该处理中,将在步骤S308或S309获得的SCORE保存于SCORE_all,移到步骤S311。 
在步骤S311中,执行“基准全部波峰的处理完成?”的判断处理。在该处理中,判断基准FP的全部波峰是否皆已处理,在已处理时(是),移到步骤S312。有未处理的波峰时(否),为了对未处理的波峰执行步骤S304~S311的处理,而移到步骤S304。重复进行步骤S304~S311的处理直到全部波峰的处理完成。 
在步骤S312中,执行“将SCORE_all输出至判定结果档案,将SCORE_all初始化(设成空)”的处理。在该处理中,将SCORE_all输出至判定结果档案后,将SCORE_all初始化(设成空),移到步骤S313。 
在步骤S313中,执行“对象全部波峰的处理完成?”的判断处理。在该处理中,判断对象FP的全部波峰是否皆已处理,在已处理时(是),完成对象FP归属处理2。有未处理的波峰时(否),为了对未处理的波峰执行步骤S302~S313的处理,而移到步骤S302。重复进行步骤S302~S313的处理直到全部波峰的处理完成。 
在图120中显示所输出的判定结果档案例189。 
S4:对象FP归属处理3 
图100为显示图93步骤S4的“对象FP归属处理3”的详细情形的流程图。此处理为归属的后处理,由以前述方式算出的归属候补波峰的一致度(SCORE),特定出与对象FP的各波峰对应的基准FP的波峰。 
在步骤S401中,执行“读取判定结果档案”的处理。在该处理中,读取在图81的“对象FP归属处理2”所作成的判定结果档案,移到步骤S402。 
在步骤S402中,执行“以满足“SCORE<阈值”的条件的数据作成归属候补波峰得分表”的处理。在该处理中,依据判定结果档案的SCORE,作成 的归属候补得分表(参照图121的上部份的归属候补得分表191),移到步骤S403。此归属候补波峰得分表为,按各基准FP的波峰,从针对对象FP全部波峰算出的SCORE,以递增顺序仅排列比阈值小的SCORE而形成的表。又,此SCORE的值愈小,应归属的波峰的可能性愈高。此外,阈值是用于判断是否应设为归属候补的SCORE的上限值。 
在步骤S403中,执行“作成归属候补波峰编号表”的处理。在该处理中,依据归属候补波峰得分表,作成的归属候补波峰编号表(参照图121的下部份的归属候补波峰编号表193),移到步骤S404。此归属候补波峰编号表是将归属候补波峰得分表的各得分置换成与其得分对应的对象FP的波峰编号的表。由此,该表成为按各基准FP的波峰,使应对应的对象FP的波峰编号依序排列而成的表。 
在步骤S404中,执行“取得应归属的对象FP的波峰编号”的处理。在该处理中,从在步骤S403所作成的归属候补波峰编号表,按各基准FP的波峰取得位于最上位的对象FP的波峰编号,移到步骤S405。 
在步骤S405中,执行“所取得的波峰编号以递减顺序(未重复)排列?”的判断处理。在该处理中,判断在步骤S404取得的对象FP的波峰编号是否在未重复的情况下以递减顺序排列。排列时(是),判断可确定与基准FP的各波峰对应的对象FP的波峰,移到步骤S408。未排列时(否),为了针对有问题的基准FP的波峰重新评价应归属的对象FP的波峰,而移到步骤S406。 
在步骤S406中,执行“在有问题的波峰间比较SCORE,更新归属候补波峰编号表”的处理。在该处理中,将与有问题的对象FP的波峰编号对应的SCORE在归属候补得分表进行比较,更新成将SCORE大的波峰编号置换为位在为第2号的波峰编号而成的归属候补波峰编号表,然后移到步骤S407。 
在步骤S407中,执行“更新归属候补波峰得分表”的处理。在该处理中,依照在S406的归属候补波峰编号表的更新内容,更新归属候补波峰得分表,移到步骤S404。重复进行步骤S404至步骤S407的处理,直到对象FP的波峰编号没有问题(有重复,不以递减顺序排列)为止。 
在步骤S408中,执行“保存归属结果(TEMP)”的处理。在该处理中,将作为基准FP的全部波峰的波峰编号、保持时间与波峰以及与这些波峰对应的波峰而特定的对象FP的波峰数据保存于TEMP,移到步骤S409。 
在步骤S409中,执行“TEMP中已纳入有对象FP的全部波峰?”的判断处理。在该处理中,判断在步骤S408所保存TEMP中是否已纳入有对象FP的全部波峰的波峰数据。全部纳入(是)时,判断为在对象FP的全部的波峰完成处理,移到步骤S412。有未纳入的波峰(否)时,为了将未纳入的波峰的波峰数据追加至TEMP,而移到步骤S410。 
在步骤S410中,执行“补正未纳入TEMP的对象FP的波峰的保持时间”的处理。在该处理中,未纳入TEMP的对象FP的波峰(必须补正的对象FP的波峰)的保持时间为: 
补正值=k1+(k2-k1)*(t0-t1)/(t2-t1) 
k1:在必须补正的对象FP的波峰附近所归属的两个基准FP侧的波峰中的保持时间小的波峰的保持时间, 
k2:在必须补正的对象FP的波峰附近所归属的两个基准FP侧的波峰中的保持时间大的波峰的保持时间, 
t0:必须补正的对象FP的波峰的保持时间, 
t1:在必须补正的对象FP的波峰附近所归属的两个对象FP侧的波峰中的保持时间小的波峰的保持时间, 
t2:在必须补正的对象FP的波峰附近所归属的两个对象FP侧的波峰中的保持时间大的波峰的保持时间,以这样的方式补正至基准FP的保持时间。接着移到步骤S411。 
在步骤S411中,执行“将补正的保持时间与该波峰的波峰数据追加至TEMP,更新TEMP”的处理。在该处理中,比较未纳入S410所补正的TEMP的对象FP的波峰的保持时间与TEMP中的基准FP的保持时间,在TEMP中的适当位置追加未纳入TEMP的对象FP的波峰的补正的保持时间及波峰数据并更新TEMP,移到步骤S409。重复进行步骤S409至步骤S411的处理,直到追加对象FP的全部波峰为止。 
在步骤S412中,执行“将TEMP输出至比对结果档案”的处理。在该处理中,将基准FP的全部波峰和对象FP的全部波峰的对应关系已特定的TEMP输出作为比对结果档案,完成对象FP归属处理3。 
S5:对象FP归属处理4 
图101、图102是显示图93步骤S5的“对象FP归属处理4”的详细情形的流程图。该处理是归属的最终处理,基于图93步骤S4中作成的比对结果档案(参照图122的对比结果档案例195),将对象FP的各波峰归属于基准群FP(参照图123的基准群FP的数据例197)的波峰。 
此外,如前所述,基准群FP197是在全部基准FP间特定出波峰的对应关系的FP,如图123的基准群FP数据例197所示,为由基准群FP波峰编号、基准群保持时间与波峰高度构成的数据。如图2的基准群FP45所示,各波峰能以平均值(黑点)±标准差(纵线)显示。 
在步骤S501中,执行“读取比对结果档案”的处理。在该处理中,读取在图100的步骤S412输出的比对结果档案,移到步骤S502。 
在步骤S502中,执行“读取基准群FP”的处理。在该处理中,读取作为对象FP的各波峰的最后的归属对象体(帰属相手)的基准群FP197,移到步骤S503。 
在步骤S503中,执行“将对象FP与基准群FP合并且保存(TEMP)”的处理。在该处理中,依据在比对结果档案和基准群FP197共同存在的基准FP的波峰数据,合并两个档案,将其结果保存为TEMP,移到步骤S504。 
在步骤S504中,执行“补正没有与基准FP对应的波峰的对象FP的波峰的保持时间”的处理。在该处理中,将在比对结果档案中没有与基准FP对应的波峰的对象FP的全部波峰的保持时间补正成在S503所保存的TEMP的保持时间,移到步骤S505。此外,保持时间的补正利用与前述步骤S4的“对象FP归属处理3”的步骤S410相同的方法进行补正。 
在步骤S505中,执行“依序取得所补正的保持时间(R1、R3)与对应的波峰数据(P1)”的处理。在该处理中,依序取得在步骤S504补正的保持时间为R1与R3、对应的波峰的波峰数据为P1,移到步骤S506。 
在步骤S506中,执行“由TEMP依序取得对象FP的归属候补波峰的保持时间(R2)与对应的波峰数据(P2)”的处理。在该处理中,从在S503所保存的TEMP,依序取得对象FP的波峰未归属的保持时间为R2、对应的波峰数据为P2,移到步骤S507。 
在步骤S507中,执行“|R1-R2|<阈值1?”的判断处理。在该处理中,判断在S505与S506取得的R1与R2的差是否小于阈值1。在小(是)的情况,判断为对象FP的保持时间为R1的波峰与基准FP的保持时间为R2的波峰有对应的可能性时,移到步骤S508。在R1和R2的差为阈值1以上(否)的情况,判断为无对应的可能性时,移到步骤S512。 
在步骤S508中,执行“取得与R1、R2对应的UV光谱(U1、U2)”的处理。在该处理中,将在步骤S507判断为有对应的可能性的保持时间从各自FP取得与R1和R2的波峰对应的UV光谱,移到步骤S509。 
在步骤S509中,执行“算出UV光谱的一致度(UV_Sim)”的处理。在该处理中,从在步骤S508取得的UV光谱U1及U2,利用与步骤S3的“对象FP归属处理2”的步骤S306同样的方法来算出UV_Sim,移到步骤S510。此外,UV_Sim的详细的计算流程另在图104的子程序2中说明。 
在步骤S510中,执行“UV_Sim<阈值2?”的判断处理。在该处理中,判断在S509所算出的UV_Sim是否小于阈值2。在小(是)的情况,判断为UV光谱U1的波峰与U2的波峰对应,移到步骤S511。在UV_Sim为阈值2以上时(否)的情况,判断为未对应,移到步骤S507。 
在步骤S511中,执行“R3←R2、阈值2←UV_Sim”的处理。在该处理中,将在S510判断为对应的保持时间为R3(即R1)更新至对应对象体(对応相手)的保持时间所属的R2后,将阈值2更新至UV_Sim的值,移到步骤S507。 
在步骤S512中,执行“全部的归属候补波峰的保持时间已比较完成?”的判断处理。在该处理中,判断R1与全部的归属候补波峰的保持时间的比较是否已完成,在完成时(是),移到步骤S513。在未完成时(否),移到步骤S507。 
在步骤S513中,执行“保持R1、R3与P1及阈值2(TEMP2)”的处理。在该处理中,将在步骤S510判断为对应的保持时间(R1)、更新为对应对象体 (对応相手)的保持时间(R2)的R3、对应的波峰(P1)及现时点的阈值2加以保存(TEMP2),移到步骤S507。 
在步骤S514中,执行“全部的非对应的波峰的保持时间已比较完成?”的判断处理。在该处理中,判断在全部的非对应的波峰的保持时间与归属候补波峰的保持时间的比较是否已完成。完成(是)时,判断为全部的非对应的波峰的归属处理已完成,移到步骤S516。未完成(否)时,判断为残留有未处理的非对应的波峰,移到步骤S515。 
在步骤S515中,执行“阈值2←初始值”的处理。在该处理中,将在S511更新为UV_Sim的阈值2还原为初始值,移到步骤S505。 
在步骤S516中,执行“在TEMP2存在有R3的值相同的波峰?”的判断处理。在该处理中,判断复数个非对应的波峰是否归属于TEMP中的相同波峰。在归属于相同波峰的非对应的波峰存在(是)时,移到步骤S517。不存在(否)时,移到步骤S518。 
在步骤S517中,执行“比较R3的值为相同的波峰的阈值2,将值较大的波峰的R3还原成原来的值(R1)”的处理。在该处理中,比较TEMP2中的R3的值为相同的波峰的阈值2,值较大的波峰的R3的值还原成原来的值(即R1),移到步骤S518。 
在步骤S518中,执行“TEMP中追加TEMP2的波峰(仅TEMP的保持时间与R3一致的波峰)”的处理。在该处理中,仅在TEMP的保持时间与R3一致的波峰中,于TEMP中追加与R3对应的波峰,移到步骤S519。R3与TEMP的保持时间不一致的波峰,由于在基准群FP中不存在作为归属对象体(帰属相手)的波峰,故不追加。 
在步骤S519中,执行“输出TEMP中的对象FP的波峰(波峰特征值档案)”的处理。在该处理中,将归属于基准群FP197的对象FP的波峰数据输出为波峰数据特征值档案,完成对象FP归属处理4。 
图124为显示以前述方式输出的波峰数据特征值的档案例199。 
子程序1 
图103为显示图98的“基准FP选定处理”的“子程序1”的详细情形的流程图。该处理计算FP间(例如,对象FP与基准FP)的保持时间出现图案的一致度。 
在步骤S1001中,执行“x←R1,y←R2”的处理。在该处理中,将在图98的S202和S206取得的R1及R2分别代入x与y,移到步骤S1002。 
在步骤S 1002中,执行“取得x、y的数据数(a、b)”的处理。在该处理中,将x、y的数据数分别取得作为a、b,移到步骤S1003。 
在步骤S1003中,将1代入i作为用以依序叫出x的保持时间的计数器的初始值(i←1),移到步骤S1004。 
在步骤S1004中,执行“取得自第xi个保持时间起的全距离(f)”的处理。在该处理中,取得第xi个的保持时间与其后的全部保持时间的间距作为f,移到步骤S1005。 
在步骤S1005中,将1代入j作为用以依序叫出y的保持时间的计数器的初始值(j←1),移到步骤S1006。 
在步骤S1006中,执行“取得自第yj个保持时间起的全距离(g)”的处理。在该处理中,将第yj个保持时间与其后的全部保持时间的间距取得作为g,移到步骤S1007。 
在步骤S1007中,执行“取得满足“|f的各保持时间的间距-g的各保持时间的间距|<阈值”的条件的数据数(m)”的处理。在该处理中,将在步骤S1004及S1006取得的保持时间的间距f和g进行循环比较,取得满足“|f的各保持时间的间距-g的各保持时间的间距|<阈值”的条件的数据数作为m,移到步骤S1008。 
在步骤S1008中,执行“算出f和g的保持时间出现图案的一致度(RPfg)”的处理。在该处理中,从在步骤S1002取得的a、b和在步骤S1007取得的m,将RPfg以 
RPfg=(1-(m/(a+b-m)))×(a-m+1) 
的方式算出,移到步骤S1009。 
在步骤S1009中,执行“保存RPfg(RP_all)”的处理。在该处理中,将在步骤S1008算出的一致度保存在RP_all,移到步骤S1010。 
在步骤S1010中,执行“j的更新(j←j+1)”的处理。在该处理中,为了将y的处理移到下一个保持时间,而将j+1代入j作为j的更新,移到步骤S1011。 
在步骤S1011中,执行“在y的全部保持时间处理完成?”的判断处理。在该处理中,判断y的全部的保持时间的处理是否已完成。在完成(是)的情况,判断y的全部保持时间的处理已完成,移到步骤S1012。在未完成的(否)情况,判断在y中残留有未处理的保持时间,移到步骤S1006。亦即,重复进行S1006~S1011的处理至y的全部的保持时间被处理为止。 
在步骤S1012中,执行“i的更新(i←i+1)”的处理。在该处理中,为了将x的处理移到下一个保持时间,而将i+1代入i作为i的更新,移到步骤S1013。 
在步骤S1013中,执行“在x的全部保持时间处理完成?”的判断处理。在该处理中,判断x的全部的保持时间的处理是否已完成。完成(是)时,判断为x的全部保持时间的处理已完成,移到步骤S1014。未完成(否)时,判断为x中残留有未处理的保持时间,移到步骤S1004。亦即,重复进行步骤S1004~S1013的处理至x的全部的保持时间被处理为止。 
在步骤S1014中,执行“由RP_all取得最小值(RP_min)”的处理。在该处理中,将保存有对象FP和基准FP的保持时间出现图案的全部组合的RP的RP_all中的最小值,取得作为RP_min,将该RP_min传送到图98的步骤S207,完成保持时间出现图案的一致度计算处理。 
子程序2 
图104为显示图99的“对象FP归属处理2”的“子程序2”的详细情形的流程图。该处理计算UV光谱的一致度。 
在步骤S2001中,执行“x←U1、y←U2、z←0”的处理。在该处理中,将在图99的S302与S304所取得的UV光谱U1及U2分别代入x与y,进而,代入0作为UV光谱间的距离的平方和(z)的初始值,移到步骤S2002。 
在步骤S2002中,执行“取得x数据数(a)”的处理。在该处理中,将x的数据数取得作为a,移到步骤S2003。 
在步骤S2003中,将1代入i,作为用以从x依序叫出构成UV光谱U1的各检测波长的吸光度的初始值,移到步骤S2004。 
在步骤S2004中,执行“取得第xi个数据(b)”的处理。在该处理中,将已代入UV光谱U1的x的第i个吸光度数据取得作为b,移到步骤S2005。 
在步骤S2005中,执行“取得第yi个数据(c)”的处理。在该处理中,将已代入UV光谱U2的y的第i个吸光度数据取得作为c,移到步骤S2006。 
在步骤S2006中,执行“算出UV光谱间距(d)与UV光谱间距的平方和(z)”的处理。在该处理中,将UV光谱间距d与UV光谱间距的平方和z以 
d=b-c 
z=z+d2
的方式算出,移到步骤S2007。 
在步骤S2007中,执行“i的更新(i←i+1)”的处理。在该处理中,将i+1代入i作为i的更新,移到步骤S2008。 
在步骤S2008中,执行“在x的全部数据处理完成?”的判断处理。在该处理中,判断x与y的全部的数据的处理是否已完成。完成(是)时,判断为x与y的全部数据的处理已完成,移到步骤S2009。未完成(否)时,判断为x与y残留有未处理的数据,移到步骤S2004。亦即,S2004~S2008的处理重复进行到x与y的全部的吸光度数据被处理为止。 
在步骤S2009中,执行“计算x与y的UV光谱的一致度(UV_Sim)”的处理。在该处理中,将UV_Sim由前述UV光谱间距的平方和z与x的数据数a以 
UV_Sim=√(z/a) 
的方式算出,将此UV_Sim传送到图99的步骤S306,完成UV光谱的一致度计算处理。 
子程序3 
图105为显示图99的“对象FP归属处理2”的“子程序3”的详细情形的流程图。此处理计算波峰图案的一致度。 
在步骤S3001中,执行“设定波峰图案构成候补数(m)和波峰图案构成波峰数(n)”的处理。在该处理中,分别设定波峰图案构成候补数(m)和波峰图案构成波峰数(n)作为用以网罗地作成波峰图案的设定,移到步骤S3002。 
在步骤S3002中,执行“x←对象FP名、r1←R1、p1←P1、y←基准FP名、r2←R2、p2←P2”的处理。在该处理中,将处理所需的对象FP与基准FP的档案名以及在图99的S302和S304取得的保持时间和波峰数据分别代入x、r1、p1和y、r2、p2,移到步骤S3003。 
在步骤S3003中,执行“取得x的全部保持时间(a)”的处理。在该处理中,读取在S3002中代入x的名字的档案(对象FP),将该档案的全部保持时间取得作为a,移到步骤S3004。 
在步骤S3004中,执行“取得y的全部保持时间(b)”的处理。在该处理中,读取在S3002中代入y的名字的档案(基准FP),将该档案的全部保持时间取得作为b,移到步骤S3005。 
在步骤S3005中,执行“由a取得r1的波峰图案构成候补波峰m条的保持时间(cm)及波峰数据(dm)”的处理。在该处理中,由a分别取得归属对象波峰的保持时间所属的r1的波峰图案构成候补波峰m条的保持时间作为cm,且取得波峰数据作为dm,移到步骤S3006。此外,波峰图案构成候补波峰m条为r1与保持时间接近的m条。 
在步骤S3006中,执行“由b取得r2的波峰图案构成候补波峰m条的保持时间(em)及波峰数据(fm)”的处理。在该处理中,由b分别取得归属候补波峰的保持时间所属的r2的波峰图案构成候补波峰m条的保持时间作为em,且取得波峰数据作为fm,移到步骤S3007。此外,波峰图案构成候补波峰m条为r2与保持时间接近的m条。 
在步骤S3007中,执行“将cm、dm依保持时间顺序(递增顺序)排列”的处理。在该处理中,将在S3005取得的cm和dm以保持时间递增的顺序排列替换,移到步骤S3008。 
在步骤S3008中,执行“将em、fm依保持时间顺序(递增顺序)排列”的处理。在该处理中,将在步骤S3006取得的em和fm以保持时间递增的顺序排列替换,移到步骤S3009。 
在步骤S3009中,执行“由cm、dm依序取得波峰图案构成波峰n条的保持时间(cn)及波峰数据(dn)”的处理。在该处理中,由波峰图案构成候补波峰m条的cm及dm,依序取得波峰图案构成波峰n条的保持时间作为cn,且取得波峰数据作为dn,移到步骤S3010。 
在步骤S3010中,执行“由em、fm依序取得波峰图案构成波峰n条的保持时间(en)及波峰数据(fn)”的处理。在该处理中,由波峰图案构成候补波峰m条的em及fm,依序取得波峰图案构成波峰n条的保持时间作为en,且取得波峰数据作为fn,移到步骤S3011。 
在步骤S3011中,执行“计算波峰图案的一致度(P_Sim)”的处理。在该处理中,由目前为止取得的归属对象波峰的r1和p1及其波峰图案构成波峰n条的cn和dn、与归属候补波峰的r2和p2及其波峰图案构成波峰n条的en和fn,将波峰图案的一致度(P_Sim)以n=4的情况为例时,如图66所示以 
P_Sim=(|p1-p2|+1)×(|(r1-(r2+d)|+1) 
       +(|dn1-fn1|+1)×(|(cn1-r1)-(en1-r2)|+1) 
       +(|dn2-fn2|+1)×(|(cn2-r1)-(en2-r2)|+1) 
       +(|dn3-fn3|+1)×(|(cn3-r1)-(en3-r2)|+1) 
       +(|dn4-fn4|+1)×(|(cn4-r1)-(en4-r2)|+1) 
的方式算出,移到步骤S3012。 
在步骤S3012中,执行“保存P_Sim(P_Sim_all)”的处理。在该处理中,将在步骤S3011算出的P_Sim依序保存在P_Sim_all,移到步骤S3013。 
在步骤S3013中,执行“由em中的m条取出n条的全部组合完成?”的判断处理。在该处理中,判断从归属候补波峰的波峰图案构成候补波峰m条,取出波峰图案构成波峰n条的全部组合中是否已完成处理。完成(是)时,在归属候补波峰中,判断为网罗的波峰图案的作成与其图案的一致度的计算已完成,移到步骤S3014。未完成(否)时,判断为由m条取出n条的组合未完成,移到步骤S3010。亦即,S3010~S3013的处理重复进行至由m条取出n条的全部组合中完成处理。 
在步骤S3014中,执行“由cm中的m条取出n条的全部组合完成?”的判断处理。在该处理中,由归属对象波峰的波峰图案构成候补波峰m条,判 断在取出波峰图案构成波峰n条的全部组合中是否已完成处理。完成(是)时,在归属对象波峰中,判断为网罗的波峰图案的作成与其图案的一致度的计算已完成,移到步骤S3015。未完成(否)时,判断为由m条取出n条的组合未完成,移到步骤S3009。亦即,S3009~S3014的处理重复进行至在由m条取出n条的全部组合中完成处理。 
在步骤S3015中,执行“由P_Sim_all取得最小值(P_Sim_min)”的处理。在该处理中,将在S3012所保存的P_Sim_all的最小值取得作为P_Sim_min,将此P_Sim_min传送至图99的步骤S307,完成波峰图案的一致度计算处理。 
S6:对象FP类型2的作成处理 
图106为显示图93步骤S6的“FP类型2作成”的详细情形的流程图。 
在步骤S601中,执行“读取对象FP”的处理。在该处理中,读取前述对象FP43(参照图119的FP的数据例187)的档案,移到步骤S602。 
在步骤S602中,执行“读取波峰数据特征值档案”的处理。在该处理中,关于前述对象FP43,读取波峰数据特征值的档案(参照图124的波峰数据特征值的档案例199),移到步骤S603。波峰数据特征值档案例包含通过前述对象FP波峰特征值作成部7而归属于基准群FP45的波峰的对象FP43的波峰信息。 
在步骤S603中,执行“比较对象FP与波峰数据特征值档案”的处理。在该处理中,比较对象FP43的档案与波峰数据特征值档案。通过该比较,特定出未被归属于基准群FP45的波峰的对象FP43的剩余波峰,移到步骤S604。 
在步骤S604中,执行“输出仅存在于对象FP的波峰的保持时间与波峰数据”的处理。在该处理中,对象FP43的剩余波峰的保持时间与波峰数据,被输出至对象FP类型2的数据档案(参照图125的基准及对象FP类型2的数据例201)。 
S7:利用区域分割的对象FP类型2的特征值化处理 
图107为显示图94步骤S7的“通过区域分割的对象FP类型2的特征值化处理”的详细情形的流程图。 
在步骤S701中,执行“FP空间的区域分割条件的设定”的处理。在该处理中,为了分割对象FP类型2的区域,而将纵、横的线(分割线)第1条的位置分别设定1个。通过该设定,对于FP空间,如图76、图77所示,纵、横 分割线(第1条)被设定为分割线。然而,在对象FP类型2的情况,由于无区域的位置变更,故振幅并无关系。一旦在步骤S701设定纵、横分割线(第1条),便移到步骤S702。 
在步骤S702中,执行“FP空间的区域分割图案的作成”的处理。在该处理中,通过纵、横分割线第1条的全部组合来设定第2条以后的分割线的位置,作成分割图案(1个)。通过该处理,对于FP空间,如图78所示,进行利用纵、横分割线的区域分割。一旦进行区域分割,便移到步骤S703。 
在步骤S703中,执行“读取对象FP类型2的档案”的处理。通过该处理,读取对象FP类型2的档案,移到步骤S704。 
在步骤S704中,执行“算出FP空间整体的总波峰数据”的处理。在该处理中,例如,如图79所示,将存在于已分割的各格子145全部的波峰的高度合计算出(图81),移到步骤S705。 
在步骤S705中,执行“以分割图案分割FP空间”的处理。在该处理中,通过在步骤S702所设定的区域分割图案,将在步骤S703所读取的对象FP类型2如图79所示进行区域分割,移到步骤S706。 
在步骤S706中,执行“算出在分割的区域内的波峰数据的存在比例”的处理。在该处理中,各格子145内的波峰存在比例,以前述特征值=区域内波峰高度合计/全部波峰高度合计的方式算出。算出结果如图86所示。当算出完成时,便移到步骤S707。 
在步骤S707中,执行“将各区域的存在比例作为特征值输出”的处理。在该处理中,输出1种的对象FP区域分割特征值档案(参照图126所示的1种的对象FP区域分割特征值档案例203)。 
S8:波峰数据特征值与区域分割特征值的合并 
图108为显示图94步骤S8的“波峰数据特征值与区域分割特征值的合并”的详细情形的流程图。 
在步骤S801中,执行“读取波峰数据特征值档案”的处理。通过该处理,读取与图124所示的波峰数据特征值的档案例199同样的档案,移到步骤S802。 
在步骤S802中,执行“读取区域分割特征值档案”的处理。通过该处理,读取图126所示的对象FP区域分割特征值档案203,移到步骤S803。在步骤S803中,执行“将两个特征值数据合并为横1行的数据”的处理。通过该处理,波峰数据特征值的档案(参照图124所示的波峰数据特征值的档案例199)及对象FP区域分割特征值档案(参照图126所示的对象FP区域分割特征值档案例203),合并为一行的对象FP特征值合并档案(参照图127的对象FP特征值合并档案例205),移到步骤S804。 
在步骤S804中,执行“将合并的数据输出”的处理。在该处理中,输出图127的对象FP特征值合并档案205。 
基准FP归属结果特征值合并档案的作成 
将对象FP特征值合并数据与基准FP特征值合并数据作比较的基准FP特征值合并档案,如图109~图116所示作成。 
图109、图110是用以作成基准FP特征值合并档案的流程图,在计算机上实现下列功能:基准FP作成部31的FP作成功能、基准FP波峰归属部15的基准FP波峰归属功能、基准FP归属结果合并部17的基准FP归属结果合并功能、基准FP波峰特征值作成部19的基准FP波峰特征值作成功能、基准FP类型2作成部21的基准FP类型2作成功能、基准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部23的基准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功能和基准FP特征值合并部25的基准FP特征值合并功能。 
基准FP作成功能由步骤S10001实现。基准FP波峰归属功能由步骤S10002、S10003、S10004实现。基准FP归属结果合并功能由步骤S10005实现。基准FP波峰特征值作成功能由步骤S10006实现。基准FP类型2作成功能由步骤S10007实现。基准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功能由步骤S10008实现。基准FP特征值合并功能由步骤S10009实现。 
步骤S10001~S10004与图93、图94的对象FP特征值合并档案的作成中的S1~S4对应,步骤S1007~S10009与该S6~S8对应。 
步骤S10001将3D层析图及特定的检测波长的波峰信息作为输入数据而执行“FP作成处理”。 
每个成为评价基准的复数个评价基准药剂(基准中药)都具有3D层析图及波峰数据。 
在步骤S10001中,计算机的FP作成部3的基准FP作成部31(图1)发挥功能,由3D层析图及波峰信息,以与对象FP43(图2)同样的方式作成基准FP,基准FP的数据被输出为档案。 
步骤S10002将在步骤S10001输出的全部基准FP作为输入,而执行“基准FP归属处理1”。 
在步骤S10002中,计算机的基准FP波峰归属部15发挥功能,以全部基准FP作为对象,为了以所选择的组合且依序算出归属得分,所以从全部基准FP中选择组合,移到步骤S10003。 
步骤S10003将所选择的基准FP的组合作为输入,执行“基准FP归属处理2”。 
在步骤S10003中,以在步骤S2所选定的基准FP的组合的全部波峰,如图23~图61所示般网罗地作成波峰图案,其次,算出这些波峰图案的一致度(图63或图64的P_Sim)。又,在所选定的基准FP的组合的波峰间,算出UV光谱的一致度(图66的UV_Sim)。再者,由这两个的一致度,算出归属候补波峰的一致度(图67的SCORE)。该算出结果被输出作为判定结果档案(参照图120的判定结果档案例189)。 
步骤S10004将在步骤S10003输出的判定结果档案作为输入,执行“基准FP归属处理3”。 
在步骤S10004中,在选定的基准FP的组合间,依据归属候补波峰的一致度(SCORE),特定出在选定的基准FP的组合间对应的波峰。其结果按各基准FP被输出作为基准FP归属数据。 
步骤S10005将在步骤S10004输出的全部基准FP归属数据作为输入,执行“基准FP归属结果合并处理”。 
在步骤S10005中,计算机的基准FP归属结果合并部17发挥功能,参照在基准FP波峰归属部15所特定的各基准FP的波峰对应关系,合并全部基准FP归属数据以作成基准FP对应表,移到步骤S10006。在步骤S10006中,计算机的基准FP波峰特征值作成部19发挥功能,依据在基准FP归属结果合并 部17所作成的基准FP对应表,作成根据全部基准FP的波峰特征值(基准群FP)。此基准FP波峰特征值作成部19的处理,以基准FP对应表的各波峰(列)算出统计量(最大值、最小值、中央值、平均值等),依据该信息,选定波峰(列)。所选定的波峰(列)被输出作为基准群FP(参照图123的基准群FP例197)。 
步骤S10007以在步骤S10006所输出的基准群FP和全部基准FP作为输入,执行“FP类型2的作成”的处理。 
在步骤S10007中,计算机的基准FP类型2作成部21与对象FP类型2作成部9同样发挥功能,与图93的步骤S6同样地,从复数个各基准FP分别去除前述特征值化的波峰,将由剩余的波峰以及其保持时间所构成的FP分别作成为基准FP类型2(参照图125的FP类型2档案例201)。 
在步骤S10008中,执行“基准FP类型2的特征值化处理”。在该处理中,计算机的基准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部23发挥功能,通过图73~图85的区域分割,作成基准FP区域分割特征值。其结果被输出作为基准类型2群FP(参照图128的基准类型2群FP例207)。 
在步骤S10009中,执行“基准数据作成处理”的处理。在该处理中,计算机的基准FP特征值合并部25发挥功能,将在基准FP波峰特征值作成部19作成的基准群FP与在基准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部23作成的基准类型2群FP合并,作成全部基准FP的特征值数据。其结果被输出为基准群合并数据(参照图129的基准群合并数据例209)。 
S10005:基准FP对应表的作成 
图111、图112是表示图110步骤S10005的“基准FP归属结果合并处理(基准FP对应表的作成)”的详细情形的流程图。 
在步骤S10101中,执行“读取归属顺序第1归属数据作为合并数据”的处理。在该处理中,将在步骤S10004中第1进行归属处理且特定有波峰的对应关系的基准FP归属数据读取作为合并数据,移到步骤S10102。 
在步骤S10102中,执行“依序读取归属数据第2项以后”的处理。在该处理中,首先,在步骤S10004中将第2项进行归属处理且特定有波峰的对应关系的基准FP归属数据读取作为合并数据,移到步骤S10103。 
在步骤S10103中,执行“将合并数据和归属数据以共同的波峰数据进行合并”的处理。在该处理中,依据合并数据和归属数据中共同存在的基准FP的波峰数据,将两个档案合并,以其结果更新合并数据,移到步骤S10104。 
在步骤S10104中,执行“将归属数据中的全部的波峰追加至合并数据?”的判断处理。在该处理中,判断归属数据的全部的波峰是否已追加至合并数据。已追加(是)时,移到步骤S10105。有未追加的波峰(欠缺波峰)(否)时,为了进行将该欠缺波峰追加至合并数据的处理,移到步骤S10107。此外,欠缺波峰对合并数据的追加处理(步骤S10107-S10120),进行与前述S5(对象FP归属处理4)的步骤S504-S517同样的处理。 
在步骤S10121中,执行“将TEMP2的数据追加至合并数据(全部的保持时间与波峰)”的处理。在该处理中,将TEMP2的全部的保持时间(R3)与波峰(P1)追加至合并数据的应该的位置,移到步骤S10122。 
在步骤S10122中,执行“阈值2←初始值,将TEMP2内的数据全部删除”的处理。在该处理中,将更新为UV_Sim的阈值2还原成初始值,将全部的数据从纳入有全部欠缺波峰的保持时间或波峰等的数据的TEMP2删除,返回步骤S10104。 
在由步骤S10104移行的步骤S10105中,执行“全部的归属数据的处理完成?”的判断处理。在该处理中,判断全基准数据的处理是否已完成。处理完成(是)时,为了输出作为全归属数据的合并结果的基准FP对应表,而移到步骤S10106。未完成全部的处理(否)时,返回步骤S10102,依序处理剩余的归属数据。 
在步骤S10106中,执行“输出合并数据(基准FP对应表)”的处理。在该处理中,将合并有全归属数据的结果作为基准FP对应表而输出,完成基准FP对应表的作成处理。 
S10006:波峰特征值化处理 
图113为显示图109步骤S10006的“波峰特征值化处理(基准群FP的作成)”的详细情形的流程图。 
在步骤S10201中,执行“读取基准FP对应表”的处理。在该处理中,读取在步骤S10005作成的基准FP对应表,移到步骤S10202 
在步骤S10202中,执行“以各波峰(列)算出统计量”的处理。在该处理中,以基准FP对应表的各波峰(列)算出统计量(最大值、最小值、中央值、平均值、分散、标准偏差、存在数、存在率),移到步骤S10203。 
在步骤S10203中,执行“参考所算出的统计量,选定波峰(列)”的处理。在该处理中,参考在步骤S10102算出的统计量来选定波峰,移到步骤S10204。 
在步骤S10204中,执行“将选定的波峰(列)输出(基准群FP)”的处理。在该处理中,根据统计量,将波峰(列)的选定结果输出作为基准群FP,完成基准群FP的作成处理。 
图123中显示以前述方式输出的基准FP对应表例197。 
S10007:基准FP类型2的作成处理 
图114为显示图110步骤S10007的“基准FP编集处理(基准FP类型2的作成)”的详细情形的流程图。 
在步骤S10301中,执行“依序读取基准FP”的处理。在该处理中,读取复数个基准FP的档案(参照图119的FP的数据例187),移到步骤S10302。 
在步骤S10302中,执行“读取基准群FP”的处理。在该处理中,读取基准群FP的数据档案(参照图123的基准群FP的数据例197),移到步骤S10303。 
在步骤S10303中,执行“由基准群FP取出基准FP的波峰数据特征值”的处理。在该处理中,由基准群FP45的档案,取出基准FP经归属处理后的波峰数据特征值,移到步骤S10304。 
在步骤S10304中,执行“比较基准FP和所取出的波峰数据特征值档案”的处理,对基准FP与波峰数据特征值档案作比较,移到步骤S10305。 
在步骤S10305中,执行“将仅存在于基准FP的波峰的保持时间与波峰数据输出”的处理,由基准FP去除波峰数据特征值档案的波峰,移到步骤S10306。 
在步骤S10306中,执行“在全部基准FP处理完成?”的判断处理。在该处理中,当全部基准FP完成处理时(是),步骤S10007完成,若在全部基准FP未完成处理(否),则重复进行步骤S10301-S10305。因此,复数个基准FP依序被处理,由各基准FP去除波峰数据特征值档案的波峰而作成基准FP类型2的档案(参照图125所示的对象及基准FP类型2的数据例201)。 
S10008:通过区域分割的基准FP类型2的特征值化处理 
图115为显示图110步骤S10008的“通过区域分割的基准FP类型2的特征值化处理”的详细情形的流程图。 
在步骤S10401中,执行“FP空间的区域分割条件的设定”的处理。在该处理中,为了分割基准FP类型2的区域,将纵、横的线(分割线)第1条的位置分别设定复数个。通过该设定,对于FP空间而言,例如图76、图77所示,纵、横分割线(第1条)141、143被设定为复数个分割线。一但纵、横分割线(第1条)141、143设定为复数个时,便移到步骤S10402。 
在步骤S10402中,执行“FP空间的区域分割图案的设定”的处理。在该处理中,在纵、横分割线第1条的全部组合中设定各第2条以后的分割线的位置,作成分割图案(m×n个)。由此来设定,对于FP空间,如图78所示,设定复数个由纵、横分割线141、143所形成的区域分割的图案。一旦进行区域分割,便移到步骤S10403。 
在步骤S10403中,执行“依序读取基准FP类型2的档案”的处理。通过该处理,读取基准FP类型2的档案,移到步骤S10404。 
在步骤S10404中,执行“算出FP空间整体的总波峰数据”的处理。在该处理中,例如,算出存在于如图79所示的被分割的各格子145全部的波峰的高度合计(图81),移到步骤S10405。 
在步骤S10405中,执行“将FP空间以各分割图案依序分割”的处理。在该处理中,以在步骤S10402所设定的复数个区域分割图案,依序分割FP空间,移到步骤S10406。 
在步骤S10406中,执行“算出在分割的区域内的波峰数据的存在比例”的处理。在该处理中,例如,算出存在于如图79所示的被分割的各格子145全部的波峰的高度合计(图81),图79的各格子145内的波峰存在比例设为:前述特征值=区域内波峰高度合计/全部波峰高度合计。算出结果例如图83~图85所示。当算出完成时,移到步骤S10408。 
在步骤S10408中,执行“以全部分割图案完成分割”的处理。在该处理中,进行在S10402中设定的复数个全部区域分割图案的特征值处理是否已完成的判断。若特征值处理完成(是),则移到步骤S10409,若特征值处理未完成 (否),则移到步骤S10405。步骤S10405~S10408重复进行到全部区域分割图案的特征值处理完成为止。 
在步骤S10409中,执行“以全部基准FP类型2处理完成?”的判断处理。在该处理中,进行按复数个基准FP的每一个所作成的复数个基准FP类型2的全部中的特征值处理是否已完成的判断。若全部基准FP类型2完成(是),则步骤S10008完成,若全部基准FP类型2未完成(否),则移到步骤S10403。重复进行S10403~S10409,直到基准FP类型2的特征值处理完成为止。 
图128中显示基准类型2群FP例207。 
S10009:基准数据作成处理 
图116为显示图110步骤S10009的“基准数据的作成处理”的详细情形的流程图。 
在步骤S10501中,执行“读取区域分割特征值档案”的处理。通过该处理,读取基准FP区域分割特征值档案(参照图128所示的基准类型2群FP例207),移到步骤S10502 
在步骤S10502中,执行“算出已进行区域分割时的分割图案数”的处理。通过该处理,算出区域分割的分割图案数。分割图案数如图70~图80的说明所示,算出为例如100种。在该算出后,移到步骤S10503。 
在步骤S10503中,执行“读取基准群FP”的处理,读取基准群FP,移到步骤S10504。 
在步骤S10504中,执行“作成将基准群FP的各行复制有数份分割图案的档案(基准群FP2)”的处理。在该处理中,为了合并基准群FP和区域分割特征值档案而将基准群FP的行配合分割图案数加以复制,作成基准群FP2。例如,将图123的基准群FP的档案例197,以与图129的基准群合并数据例209的波峰数据特征值(基准群FP2)对应的方式进行复制。于复制后,移到步骤S10505。 
在步骤S10505中,执行“将基准群FP2和区域分割特征值档案按各行合并”的处理。在该处理中,将在步骤S10504所复制的基准群FP2的数据和区域分割特征值档案的数据按各行进行合并,移到步骤S10506。 
在步骤S10506中,执行“将合并的数据输出”的处理。在该处理中,输出依据合并结果的基准FP特征值合并档案(参照图129的基准群合并数据例209)。 
实施例1的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1的多成分物质的评价方法,具备前述FP作成过程148、对象FP波峰归属过程149、对象FP波峰特征值作成过程151、对象FP类型2作成过程153、对象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过程155、对象FP特征值合并过程157、基准FP波峰归属过程159、基准FP归属结果合并过程161、基准FP波峰特征值作成过程163、基准FP类型2作成过程165、基准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过程167、基准FP特征值合并过程169和评价过程171。 
前述FP作成过程148具备前述对象FP作成过程173和基准FP作成过程175。 
前述对象FP波峰归属过程149具备前述基准FP选定过程177、波峰图案作成过程179和波峰归属过程181。 
通过以这7个过程(178、149、151、153、155、157、171)处理作为评价对象的多成分药剂的3D层析图41,可进一步提升评价对象药剂的品质评价的精确度及效率。 
特别是,依据对象FP43和复数个基准FP,作成特征值化的对象FP波峰特征值,且作成对象FP类型2作为由此特征值化遗漏的对象FP43的剩余波峰,将此对象FP类型2分割成复数个区域并从存在于各区域的波峰的存在率作成对象FP区域分割特征值,合并对象FP波峰特征值及对象FP区域分割特征值以作成对象FP合并特征值,因为将对象FP合并特征值和基准FP合并特征值进行比较评价,该基准FP合并特征值为与该对象FP合并特征值相对应且基于成为评价基准的多成分物质的复数个基准FP来产生,故可将未包含于对象FP波峰特征值的对象波峰的波峰亦包含在内一并进行评价,而能确实地提升评价对象药剂的品质评价的精确度。 
在对象FP作成过程173所作成的对象FP43,与3D层析图41同样由三维信息(波峰、保持时间及UV光谱)所构成。因此,是原样地继承该药剂特有 的信息的数据。尽管如此,由于数据容量被压缩至约1/70,故与3D层析图41相比较,可大幅减少应处理的信息量,而可提升处理速度。 
对象FP作成过程173作成合成有检测波长不同的复数个FP而成的FP。由此,即便是无法以一个波长检测全部的成份的成份组合而成的多成分药剂,通过合成复数个检测波长的FP,也可进行含全部的成份的品质评价。 
对象FP作成过程173作成含有由3D层析图检测出的全部波峰的FP。因此,适用于属于多成分药剂的中药的品质评价。 
在基准FP选定过程177中,将适于对象FP的归属的基准FP与FP间的保持时间出现图案作比较,选定图案的一致度良好的基准FP。由此,在波峰归属过程181中,由于可在图案类似的FP间进行归属处理,所以可进行精确度高的归属。 
在波峰图案作成过程179中,在归属对象波峰及归属候补波峰中各自使用复数个周边波峰,网罗地作成波峰图案。由此,即便在对象FP与基准FP中,FP整体的图案稍微不同,也可在波峰归属过程181进行精确度高的归属。 
在波峰归属过程181中,除了在波峰图案作成过程179所作成的波峰图案的一致度,也加上归属对象波峰与归属候补波峰的UV光谱的一致度,来特定应归属的波峰。因此,可进行精确度高的归属。 
在波峰归属过程181中,将对象FP的全部波峰同时归属于基准FP的波峰。因此,可进行效率良好的归属处理。 
在评价过程171中,利用MT法将由属于多维数据的多成分所构成的FP作为MD值聚集成一维,对复数个评价对象批次进行简单的比较评价。因此,适于由复数个成份所构成的多成分系药剂的评价。 
对象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过程155,通过与信号强度轴平行的多条纵分割线141以及与时间轴平行的多条横分割线143,进行前述区域的分割。 
因此,可将区域分割简单化,并可提升处理速度。 
多条横分割线143向着信号强度增大的方向以等比间隔设定。 
因此,可在波峰密度高的部分将区域细分化,可有效率地进行通过区域分割的波峰存在率的算出。 
多成分物质的评价方法进一步具备前述基准FP作成过程175、基准FP波峰归属过程159、基准FP归属结果合并过程161、基准FP波峰特征值作成过程163、基准FP类型2作成过程165、基准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过程167和基准FP特征值合并过程169。 
因此,作成将基准FP波峰特征值和基准FP区域分割特征值合并后的基准FP合并特征值,可在评价过程171中与对象FP合并特征值作比较,可更加提升评价对象药剂的品质评价的精确度及效率。 
在基准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过程167中,可变更各区域的位置,且在变更前后可作成基准FP区域分割特征值。 
因此,即便是因分析条件的些微偏差不均等,使得保持时间或波峰高度变动,且在单一图案中各格子145内的值大幅变动的情况,无拘于该变动,均可撷取各格子145内的波峰的存在量,可进一步提升评价对象药剂的品质评价的精确度及效率。 
在基准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过程167中,通过与信号强度轴平行的多条纵分割线141以及与时间轴平行的多条横分割线143,来进行前述区域的分割。 
因此,可将区域分割简单化,可提升处理速度。 
多条横分割线143向着信号强度增大的方向以等比间隔设定。 
因此,可在波峰密度高的部分将区域细分化,可有效率地进行通过区域分割的波峰存在率的算出。 
在基准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过程167中,以使各纵、横分割线141、143在设定范围内平行移动的方式将位置进行变更设定,由此来变更各区域145的位置。 
因此,可以简单的处理而有效率地进行各区域145的位置变更。 
本发明实施例的多成分药剂的评价程序在计算机上实现各功能,可进一步提升评价的精确度及效率。 
本发明实施例的多成分药剂的评价装置,使各部分3、5、7、9、11、13、15、17、19、21、23、25、27发挥作用,使评价的精确度及效率更加提升。 
波峰图案的一致度计算(P_Sim)的变形例 
图63、图64、图105的波峰图案的一致度计算(P_Sim)适用于上述实施例所示以波峰高度作成FP的情况,依据比较对象的波峰高度的差来进行计算。 
另一方面,关于本发明的图案的评价方法、多成分物质的评价方法、评价程序以及评价装置中的波峰,亦可包含如上所述意指信号强度(高度)的极大值的情况和以高度表现信号强度的面积值(波峰面积)的情况中的任一种。 
此时,以波峰面积作成FP时亦同样,由于是以高度表现面积值来作成FP,故就FP而言,成为与以上述实施例的波峰高度来作成的情况同样的表现。因此,通过利用以波峰高度作成FP的情况同样的上述实施例的处理,可同样地评价。 
然而,以波峰面积作成FP时,由于比较对象的波峰值的差变大,故设成依据比例的计算,在使处理容易方面而适合。 
以下,将依据比例计算的波峰图案的一致度(P_Sim),以n=2、n=4的情况为例来表示。 
n=2时 
P_Sim=(p1/p2#1)×(|(r1-(r2+d)|+1) 
       +(dn1/fn1#1)×(|(cn1-r1)-(en1-r2)|+1) 
       +(dn2/fn2#1)×(|(cn2-r1)-(en2-r2)|+1) 
n=4时 
P_Sim=(p1/p2#1)×(|(r1-(r2+d)|+1) 
        +(dn1/fn1#1)×(|(cn1-r1)-(en1-r2)|+1) 
        +(dn2/fn2#1)×(|(cn2-r1)-(en2-r2)|+1) 
        +(dn3/fn3#1)×(|(cn3-r1)-(en3-r2)|+1) 
        +(dn4/fn4#1)×(|(cn4-r1)-(en4-r2)|+1) 
在此,#1显示比较对象的两个值的比(大值/小值)。 
此外,以波峰高度作成FP时,亦同样可依据比例来计算波峰图案的一致度(P_Sim),以波峰面积作成FP时亦与上述波峰高度的差同样可依据波峰面积值的差来取得波峰图案的一致度(P_Sim)。 
子程序2的变形例 
图130是关于取代图104而适用的子程序2的变形例,表示图99的“对象FP归属处理2”的“子程序2”的变形例的详细情形的流程图。通过此变形例相关的处理,计算UV光谱的一致度。 
在此子程序2的变形例中,可进行在图104的子程序2的RMSD加上UV图案的移动平均的倾斜信息(DNS)的处理。DNS由后述的式子表示,将UV图案的移动平均值的移动倾斜定义为以两个图案比较时的倾斜符号(+/-)的不一致数。亦即,DNS为评价UV图案的极大、极小值的位置的一致情形的值。 
通过将该DNS的信息加入前述RMSD,可更正确地算出UV光谱的波形的一致度。 
在图130的变形例的子程序2中,至步骤S2001~S2008为止,与图104的子程序2大致相同。但是,在步骤S2001中,追加区间1←w1、区间2←w2的初期设定来进行,可使用后述的移动平均、移动倾斜的计算的区间。 
在本变形例的子程序2中,为了加上DNS而追加步骤S2010~S2013,可在步骤S2009A中进行加上DNS的一致度的计算。 
步骤S2010中,执行“加上DNS?”的判断处理,判断为加上DNS时(是),移到步骤S2011,判断为不加上DNS时(否),移到步骤S2009A。是否加上DNS,取决于例如初期的设定。例如,以波峰面积作成FP时设定成加上DNS,以波峰高度作成FP时设定成不加上DNS。 
但是,即便是FP由波峰高度所作成的上述实施例的情况也同样,可通过加上DNS的处理来计算UV图案一致度,FP由波峰面积所作成的的情况也同样,可通过不加上DNS的上述实施例的处理来计算UV图案一致度。 
在步骤S2011中,执行“在区间1(w1)计算x与y的移动平均”的处理,求得区间1(w1)的移动平均。区间1(w1)是关于UV数据的波长的区间,在步骤S2001的初期设定中,若为w1=3,则为区间1(3),求得3个的波长的UV强度的平均。具体而言,以图131的图表于后叙述。 
在步骤S2012中,执行“在区间2(w2)计算x与y的移动倾斜”的处理,求得区间2(w2)的移动倾斜。区间2(w2)是关于在步骤S2011所求得的移动平均的区间,在步骤S2001的初期设定中,若为w2=3,则为区间2(3),依在步 骤S2011所算得的移动平均,求得涵盖3个移动平均的倾斜的(±)。具体而言,以图101的图表于后叙述。 
在步骤S2013中,执行“算出x与y的移动倾斜的符号的不一致数(DNS)”的处理,由在步骤S2012所算得的移动倾斜,计算倾斜的(±)的一致数。移动倾斜的+,在图66中呈现右肩上倾,移动倾斜的-呈现该右肩下倾。 
当从步骤S2013移到步骤S2009A时,在该步骤S2009A的处理中,进行加上DNS的一致度的计算。 
步骤S2009A中,执行“计算x与y的UV光谱的一致度(UV_Sim)”的处理,在加上DNS的一致度的计算中,将UV_Sim由前述UV光谱间距的平方和z与x的数据数a与DNS,以UV_Sim=√(z/a)×1.1DNS的方式算出,将此UV_Sim移到图81的步骤S306,完成UV光谱的一致度计算处理。 
此外,由步骤S2010移到步骤S2009A时的处理,与图86的步骤S2009相同。 
图131为显示移动平均及移动倾斜的计算例的图表。 
图131的上层为UV数据例,中层为移动平均的计算例,下层为移动倾斜的计算例。UV数据例中以a1~a7表记UV强度,来取代具体的数值。例如,220nm的UV强度为a1,221nm的UV强度为a2等。移动平均的计算例及移动倾斜的计算例亦使用UV强度a1~a7,来取代具体的数值。 
移动平均以区间1(w1=3)为例,在步骤S2012(图130)中,计算m1、m2、···,作为按区间(a1、a2、a3)、区间(a2、a3、a4)、···算得的值。移动倾斜亦以区间2(3)为例,在步骤S2013(图130)中,计算s1、···,作为按区间(m1、m2、m3)、区间(m2、m3、m4),···算得的值。例如,移动平均的差m3-m1为移动倾斜,取出其(±)。 
依此方式,以波峰面积作成FP时,在对于基准群FP的归属处理及基准FP归属结果合并处理中,可利用加上DNS的处理来计算UV图案一致度。通过该计算,即便图66所示的对应的2点的距离(dis)比以波峰高度所作成的FP还大,也容易处理,可正确地计算UV图案一致度。 
其他 
本发明实施例的图案的评价方法、多成分物质的评价方法、评价程序以及评价装置中,以波峰面积作成FP时,信号强度轴可同样适用作为面积值轴,信号强度可同样适用作为面积值。 
本发明实施例适用于中药的多成分药剂评价,亦可适用于其他多成分物质的评价。
此外,本发明只要可使波峰特征值与区域分割特征值合体,对网罗有FP整体的合并特征值进行比较评价即可,该波峰特征值是将通过波峰归属而获得的结果作为特征值来进行比较评价来产生,该区域分割特征值是将未特征值化的剩余的波峰所形成的FP(FP类型2)通过区域分割加以特征值化来产生。 
以下,显示显示利用其他方法的波峰特征值的作成概要。 
1.ChemStation数据库(library)检索(Agilent) 
为一般的归属方法,将欲归属的波峰的UV光谱与保持时间(例如,10-10.2分)事先登录在数据库,在与该已登录的波峰相同的保持时间的范围内,检索UV光谱一致的波峰而进行归属,予以特征值化。 
2.ChemStation用Powered(西川计测) 
依据波峰的保持时间信息,使用阶层的丛集(最远法)法将波峰分类,决定对应的波峰,加以特征值化。该归属方法中,不使用UV光谱。 
3.ORIGIN(OriginLab) 
由层析图或波峰形状等的信息进行波峰归属,加以特征值化。 
4.ACD/AutoChrom 
依UV光谱的类似性与波峰面积、形状等的信息的一致数,进行波峰归属,加以特征值化(UVMAP)。 
依据LC/MS的信息,进行波峰归属,加以特征值化(MSMAP)。 
5.Empower层析图图案匹配(Waters) 
思考方式与上述归属方法些微不同,定量地评价层析图的整体(或一部分)的图案的类似程度。就方法而言,将层析图具体化(5图案),以该图案的差的大小将类似度定量化(USP5969228)。 
上述实施例的FP是以3D层析图上的全部波峰作为对象,为在琐细的数据例如3D层析图上,亦可去除波峰面积未满5%的波峰来作成FP。 
上述实施例的FP依据波峰高度而作成,得到图87~图91的评价,依据波峰面积来作成FP时亦同样,通过与依据波峰高度所作成的上述实施例相同的顺序,利用MT法求得MD值,且可与图87~图91同样的方式得到评价 
层析图不限于3D层析图,亦可使用由去除UV光谱的波峰和其保持时间所构成者来作为FP。此时,去除UV光谱的一致度,可利用与上述实施例同样的方式进行。 
符号说明 
Figure BPA00001656381900771
Figure BPA00001656381900791

Claims (33)

1.一种图案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具备:
对象图案取得过程,取得波峰依时间序列变化的评价对象的对象图案;
对象波峰归属过程,比较前述对象图案以及与该对象图案对应且成为评价基准的基准图案的波峰,并特定出对应的波峰;
对象波峰特征值作成过程,对在该对象波峰归属过程所特定且归属的波峰以及成为评价基准的复数个基准图案的波峰进行比较评价,以作成特征值化的对象波峰特征值;
对象图案类型2作成过程,从前述对象图案去除经前述特征值化的波峰而将由剩余的波峰所构成的图案作成为对象图案类型2;
对象图案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过程,将前述对象图案类型2分割成复数个区域并从存在于各区域的波峰的存在率或存在量来作成对象图案区域分割特征值;
对象图案特征值合并过程,将前述对象图案波峰特征值与前述对象图案区域分割特征值合并,以作成对象图案合并特征值;以及
评价过程,对前述对象图案合并特征值以及基准图案合并特征值进行比较评价,该基准图案合并特征值与该对象图案合并特征值相对应且基于成为评价基准的复数个基准图案来产生。
2.一种多成分物质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具备:
对象FP作成过程,将由从成为评价对象的多成分物质的层析图检测出的波峰以及其保持时间所构成的FP作成为对象FP;
对象FP波峰归属过程,比较前述对象FP以及与该对象FP相对应且成为评价基准的多成分物质的基准FP的波峰,并特定出对应的波峰;
对象FP波峰特征值作成过程,对在该对象FP波峰归属过程所特定且归属的波峰以及成为评价基准的多成分物质的复数个基准FP的波峰进行比较评价,以作成特征值化的对象FP波峰特征值;
对象FP类型2作成过程,从前述对象FP去除经前述特征值化的波峰而将由剩余的波峰及其保持时间所构成的FP作成为对象FP类型2;
对象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过程,将前述对象FP类型2分割成复数个区域并从存在于各区域的波峰的存在率或存在量来作成对象FP区域分割特征值;
对象FP特征值合并过程,将前述对象FP波峰特征值与前述对象FP区域分割特征值合并,以作成对象FP合并特征值;以及
评价过程,对前述对象FP合并特征值以及基准FP合并特征值进行比较评价,该基准FP合并特征值与该对象FP合并特征值相对应且基于成为前述评价基准的多成分物质的复数个基准FP来产生。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成分物质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
前述多成分物质为多成分药剂。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成分物质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
前述多成分药剂为生药、生药的组合、这些的提取物、中药中的任一种。
5.如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多成分物质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前述对象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过程中,通过与信号强度轴或面积值轴平行的复数个纵分割线以及与时间轴平行的复数个横分割线,来进行前述区域的分割。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成分物质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
前述复数个横分割线向着信号强度或面积值增大的方向以等比间隔来设定。
7.如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多成分物质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具备:
基准FP作成过程,作成复数个FP来作为基准FP,前述FP由从成为评价基准的复数个多成分物质的层析图检测出的波峰以及其保持时间构成;
基准FP波峰归属过程,将前述复数个基准FP的波峰相互比较,并特定出对应的波峰;
基准FP归属结果合并过程,将在该基准波峰归属过程所特定且归属的波峰合并,以作成基准波峰对应表;
基准FP波峰特征值作成过程,依据前述基准波峰对应表,作成将前述复数个基准FP分别特征值化而得到的各基准FP波峰特征值;
基准FP类型2作成过程,从前述复数个各基准FP去除经前述特征值化的波峰而将由剩余的波峰以及其保持时间所构成的FP作成为各基准FP类型2;
基准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过程,将前述基准FP类型2分割成复数个区域并从存在于各区域的波峰的存在率或存在量来作成基准FP区域分割特征值;以及
基准FP特征值合并过程,将前述基准FP波峰特征值与前述基准FP区域分割特征值合并,以作成前述基准FP合并特征值。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成分物质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前述基准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过程中,变更前述各区域的位置,且在变更前后作成前述基准FP区域分割特征值。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成分物质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前述基准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过程中,通过与信号强度轴或面积值轴平行的复数个纵分割线以及与时间轴平行的复数个横分割线,来进行前述区域的分割。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成分物质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
前述复数个横分割线向着信号强度或面积值增大的方向以等比间隔来设定。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多成分物质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前述基准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过程中,以使前述各纵、横分割线在设定范围内平行移动的方式来对位置进行变更设定,由此来变更前述各区域的位置。
12.一种图案的评价程序,其特征在于,其在计算机上实现下列功能:
对象图案取得功能,取得波峰依时间序列变化的评价对象的对象图案;
对象波峰归属功能,比较前述对象图案以及与该对象图案对应且成为评价基准的基准图案的波峰,并特定出对应的波峰;
对象波峰特征值作成功能,对由该对象波峰归属功能所特定且归属的波峰以及成为评价基准的复数个基准图案的波峰进行比较评价,以作成特征值化的对象波峰特征值;
对象图案类型2作成功能,从前述对象图案去除经前述特征值化的波峰而将由剩余的波峰所构成的图案作成为对象图案类型2;
对象图案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功能,将前述对象图案类型2分割成复数个区域并从存在于各区域的波峰的存在率或存在量来作成对象图案区域分割特征值;
对象图案特征值合并功能,将前述对象图案波峰特征值与前述对象图案区域分割特征值合并,以作成对象图案合并特征值;以及
评价功能,对前述对象图案合并特征值以及基准图案合并特征值进行比较评价,该基准图案合并特征值与该对象图案合并特征值相对应且基于成为评价基准的复数个基准图案来产生。
13.一种多成分物质的评价程序,其特征在于,其在计算机上实现下列功能:
对象FP作成功能,将由从成为评价对象的多成分物质的层析图检测出的波峰以及其保持时间所构成的FP作成为对象FP;
对象FP波峰归属功能,比较前述对象FP以及与该对象FP相对应且成为评价基准的多成分物质的基准FP的波峰,并特定出对应的波峰;
对象FP波峰特征值作成功能,对由该对象FP波峰归属功能所特定且归属的波峰以及成为评价基准的多成分物质的复数个基准FP的波峰进行比较评价,以作成特征值化的对象FP波峰特征值;
对象FP类型2作成功能,从前述对象FP去除经前述特征值化的波峰而将由剩余的波峰及其保持时间所构成的FP作成为对象FP类型2;
对象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功能,将前述对象FP类型2分割成复数个区域并从存在于各区域的波峰的存在率或存在量来作成对象FP区域分割特征值;
对象FP特征值合并功能,将前述对象FP波峰特征值与前述对象FP区域分割特征值合并,以作成对象FP合并特征值;以及
评价功能,对前述对象FP合并特征值以及基准FP合并特征值进行比较评价,该基准FP合并特征值与该对象FP合并特征值相对应且基于成为前述评价基准的多成分物质的复数个基准FP来产生。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多成分物质的评价程序,其特征在于,
前述多成分物质为多成分药剂。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多成分物质的评价程序,其特征在于,
前述多成分药剂为生药、生药的组合、这些的提取物、中药中的任一种。
16.如权利要求13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多成分物质的评价程序,其特征在于,
前述对象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功能通过与信号强度轴或面积值轴平行的复数个纵分割线以及与时间轴平行的复数个横分割线,来进行前述区域的分割。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多成分物质的评价程序,其特征在于,
前述复数个横分割线向着信号强度或面积值增大的方向以等比间隔来设定。
18.如权利要求13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多成分物质的评价程序,其特征在于,具备:
基准FP作成功能,作成复数个FP来作为基准FP,前述FP由从成为评价基准的复数个多成分物质的层析图检测出的波峰以及其保持时间构成;
基准FP波峰归属功能,将前述复数个基准FP的波峰相互比较,并特定出对应的波峰;
基准FP归属结果合并功能,将由该基准波峰归属功能所特定且归属的波峰合并,以作成基准波峰对应表;
基准FP波峰特征值作成功能,依据前述基准波峰对应表,作成将前述复数个基准FP分别特征值化而得到的各基准FP波峰特征值;
基准FP类型2作成功能,从前述复数个各基准FP去除经前述特征值化的波峰而将由剩余的波峰以及其保持时间所构成的FP作成为各基准FP类型2;
基准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功能,将前述基准FP类型2分割成复数个区域并从存在于各区域的波峰的存在率或存在量来作成基准FP区域分割特征值;以及
基准FP特征值合并功能,将前述基准FP波峰特征值与前述基准FP区域分割特征值合并,以作成前述基准FP合并特征值。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多成分物质的评价程序,其特征在于,
前述基准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功能变更前述各区域的位置,且在变更前后作成前述基准FP区域分割特征值。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多成分物质的评价程序,其特征在于,
前述基准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功能通过与信号强度轴或面积值轴平行的复数个纵分割线以及与时间轴平行的复数个横分割线,来进行前述区域的分割。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多成分物质的评价程序,其特征在于,
前述复数个横分割线向着信号强度或面积值增大的方向以等比间隔来设定。
22.如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多成分物质的评价程序,其特征在于,
前述基准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功能以使前述各纵、横分割线在设定范围内平行移动的方式来对位置进行变更设定,由此来变更前述各区域的位置。
23.一种图案的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对象图案取得部,取得波峰依时间序列变化的评价对象的对象图案;
对象波峰归属部,比较前述对象图案以及与该对象图案对应且成为评价基准的基准图案的波峰,并特定出对应的波峰;
对象波峰特征值作成部,对在该对象波峰归属部所特定且归属的波峰以及成为评价基准的复数个基准图案的波峰进行比较评价,以作成特征值化的对象波峰特征值;
对象图案类型2作成部,从前述对象图案去除经前述特征值化的波峰而将由剩余的波峰所构成的图案作成为对象图案类型2;
对象图案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部,将前述对象图案类型2分割成复数个区域并从存在于各区域的波峰的存在率或存在量来作成对象图案区域分割特征值;
对象图案特征值合并部,将前述对象图案波峰特征值与前述对象图案区域分割特征值合并,以作成对象图案合并特征值;以及
评价部,对前述对象图案合并特征值以及基准图案合并特征值进行比较评价,该基准图案合并特征值与该对象图案合并特征值对应且基于成为评价基准的复数个基准图案来产生。
24.一种多成分物质的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对象FP作成部,将由从成为评价对象的多成分物质的层析图检测出的波峰以及其保持时间所构成的FP作成为对象FP;
对象FP波峰归属部,比较前述对象FP以及与该对象FP相对应且成为评价基准的多成分物质的基准FP的波峰,并特定出对应的波峰;
对象FP波峰特征值作成部,对由该对象FP波峰归属部所特定且归属的波峰以及成为评价基准的多成分物质的复数个基准FP的波峰进行比较评价,以作成特征值化的对象FP波峰特征值;
对象FP类型2作成部,从前述对象FP去除经前述特征值化的波峰而将由剩余的波峰及其保持时间所构成的FP作成为对象FP类型2;
对象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部,将前述对象FP类型2分割成复数个区域并从存在于各区域的波峰的存在率或存在量来作成对象FP区域分割特征值;
对象FP特征值合并部,将前述对象FP波峰特征值与前述对象FP区域分割特征值合并,以作成对象FP合并特征值;以及
评价部,对前述对象FP合并特征值以及基准FP合并特征值进行比较评价,该基准FP合并特征值与该对象FP合并特征值对应且基于成为前述评价基准的多成分物质的复数个基准FP来产生。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多成分物质的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多成分物质为多成分药剂。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多成分物质的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多成分药剂为生药、生药的组合、这些的提取物、中药中的任一种。
27.如权利要求24至26中任一项所述的多成分物质的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对象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部通过与信号强度轴或面积值轴平行的复数个纵分割线以及与时间轴平行的复数个横分割线,来进行前述区域的分割。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多成分物质的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复数个横分割线向着信号强度或面积值增大的方向以等比间隔来设定。
29.如权利要求24至28中任一项所述的多成分物质的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基准FP作成部,作成复数个FP来作为基准FP,前述FP由从成为评价基准的复数个多成分物质的层析图检测出的波峰以及其保持时间构成;
基准FP波峰归属部,将前述复数个基准FP的波峰相互比较,并特定出对应的波峰;
基准FP归属结果合并部,将在该基准波峰归属部所特定且归属的波峰合并,以作成基准波峰对应表;
基准FP波峰特征值作成部,依据前述基准波峰对应表,作成将前述复数个基准FP分别特征值化而得到的各基准FP波峰特征值;
基准FP类型2作成部,从前述复数个各基准FP去除经前述特征值化的波峰而将由剩余的波峰以及其保持时间所构成的FP作成为各基准FP类型2;
基准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部,将前述基准FP类型2分割成复数个区域并从存在于各区域的波峰的存在率或存在量来作成基准FP区域分割特征值;以及
基准FP特征值合并部,将前述基准FP波峰特征值与前述基准FP区域分割特征值合并,以作成前述基准FP合并特征值。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多成分物质的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基准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部变更前述各区域的位置,且在变更前后作成前述基准FP区域分割特征值。
31.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多成分物质的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基准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部通过与信号强度轴或面积值轴平行的复数个纵分割线以及与时间轴平行的复数个横分割线,来进行前述区域的分割。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多成分物质的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复数个横分割线向着信号强度或面积值增大的方向以等比间隔来设定。
33.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多成分物质的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基准FP区域分割特征值作成部以使前述各纵、横分割线在设定范围内平行移动的方式来对位置进行变更设定,由此来变更前述各区域的位置。
CN201280001662.XA 2011-06-01 2012-05-31 图案的评价方法、多成分物质的评价方法以及评价装置 Active CN10309788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23848 2011-06-01
JP2011-123848 2011-06-01
PCT/JP2012/003616 WO2012164955A1 (ja) 2011-06-01 2012-05-31 パターンの評価方法、多成分物質の評価方法、評価プログラム、及び評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97886A true CN103097886A (zh) 2013-05-08
CN103097886B CN103097886B (zh) 2015-07-01

Family

ID=472588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01662.XA Active CN103097886B (zh) 2011-06-01 2012-05-31 图案的评价方法、多成分物质的评价方法以及评价装置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142866A1 (zh)
EP (1) EP2717050B1 (zh)
JP (1) JP5954180B2 (zh)
KR (1) KR101436532B1 (zh)
CN (1) CN103097886B (zh)
HK (1) HK1181120A1 (zh)
TW (1) TWI528032B (zh)
WO (1) WO201216495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276343B1 (en) * 2016-07-28 2019-08-28 Alpha M.O.S. Method and device for characterising an analyte
EP4100734A1 (en) * 2020-02-04 2022-12-14 Basf Se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dentifying samples of interest by comparing aligned time-series measurements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58344B2 (ja) * 1989-01-26 1997-09-30 株式会社島津製作所 クロマトグラフ用データ処理装置
CN1369848A (zh) * 2001-02-13 2002-09-18 科学与工业研究会 一种色谱指纹图谱和单一药物和制剂标准化的新方法
CN1965233A (zh) * 2004-06-07 2007-05-16 株式会社津村 多成分药剂的评价方法
JP2007315941A (ja) * 2006-05-26 2007-12-06 Univ Of Miyazaki 植物品種判定装置、植物品種判定方法及び植物品種判定用プログラム
JP2008100918A (ja) * 2006-10-17 2008-05-01 Nec Corp 類似度計算処理システム、その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WO2009064015A1 (ja) * 2007-11-12 2009-05-22 In-Silico Sciences, Inc. インシリコス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および、インシリコスクリーニング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2666897A (en) * 1996-04-12 1997-11-07 Waters Investments Limited Chromatographic pattern analysis system employing chromatographic variability characterization
JP4886933B2 (ja) * 2001-01-12 2012-02-29 カウンセル オブ サイエンティフィック アンド インダストリアル リサーチ クロマトグラフフィンガープリントならびに単一の医薬および処方物の標準化のための新規な方法
US7373256B2 (en) * 2005-04-19 2008-05-13 Nicholson Jeremy K Method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molecules and biomarkers using chemical, biochemical and biological data
CA2616164A1 (en) * 2005-07-25 2007-02-01 Metanomics Gmbh Means and methods for analyzing a sample by means of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JP4753722B2 (ja) * 2006-01-06 2011-08-24 財団法人電力中央研究所 Pcb分析方法
JP5375411B2 (ja) * 2009-07-29 2013-12-25 株式会社島津製作所 クロマトグラフ質量分析データ解析方法及び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58344B2 (ja) * 1989-01-26 1997-09-30 株式会社島津製作所 クロマトグラフ用データ処理装置
CN1369848A (zh) * 2001-02-13 2002-09-18 科学与工业研究会 一种色谱指纹图谱和单一药物和制剂标准化的新方法
CN1965233A (zh) * 2004-06-07 2007-05-16 株式会社津村 多成分药剂的评价方法
JP2007315941A (ja) * 2006-05-26 2007-12-06 Univ Of Miyazaki 植物品種判定装置、植物品種判定方法及び植物品種判定用プログラム
JP2008100918A (ja) * 2006-10-17 2008-05-01 Nec Corp 類似度計算処理システム、その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WO2009064015A1 (ja) * 2007-11-12 2009-05-22 In-Silico Sciences, Inc. インシリコス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および、インシリコスクリーニング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2164955A1 (ja) 2015-02-23
EP2717050A1 (en) 2014-04-09
TW201303289A (zh) 2013-01-16
US20140142866A1 (en) 2014-05-22
EP2717050B1 (en) 2021-12-29
KR101436532B1 (ko) 2014-09-01
JP5954180B2 (ja) 2016-07-20
CN103097886B (zh) 2015-07-01
TWI528032B (zh) 2016-04-01
KR20130037683A (ko) 2013-04-16
HK1181120A1 (zh) 2013-11-01
EP2717050A4 (en) 2014-12-17
WO2012164955A1 (ja) 2012-1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26222B (zh) 波峰归属方法以及归属装置
CN102959395B (zh) Fp的特征值作成方法以及作成装置
CN102959396B (zh) 图案的评价方法、多成分物质的评价方法以及评价装置
CN103097886B (zh) 图案的评价方法、多成分物质的评价方法以及评价装置
KR20130029405A (ko) 집합데이타의 유사성 평가방법, 유사성 평가프로그램 및 유사성 평가장치
CN102971625B (zh) Fp作成方法、作成装置以及fp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81120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181120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