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81202B - 二次电池以及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二次电池以及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81202B
CN103081202B CN201080068815.3A CN201080068815A CN103081202B CN 103081202 B CN103081202 B CN 103081202B CN 201080068815 A CN201080068815 A CN 201080068815A CN 103081202 B CN103081202 B CN 10308120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nent
electrolyte
electrode body
suppresses
circu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6881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81202A (zh
Inventor
黑田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0812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812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812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812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70Arrangements for stirring or circulating the electroly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31Cells with wound or folded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9Processes for forming or storing electrodes in the battery contain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7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wound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wound positive electrodes, wound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wound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14Arrangements for moving electrodes or electroly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6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 H01M10/0564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the electrolyte being constituted of organic materials only
    • H01M10/0565Polymeric materials, e.g. gel-type or solid-ty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300/00Electrolytes
    • H01M2300/0085Immobilising or gelification of electrolyt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108Electric battery cell making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Cell Sepa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由于在低温环境下反复进行大电流的放电或充电而导致表观的电池容量变小的二次电池。本发明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二次电池)(100)具备将正极板(121)和负极板(131)隔着隔板(141)相互重叠而绕轴线(AX)进行卷绕而成的卷绕型电极体(120)。该卷绕型电极体(120)具有:形成在该电极体中央部(120f)中的轴线方向一端部(120fa),用于抑制电解液经过轴线方向一端部(120fa)流通的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190);和形成在电极体中央部(120f)中的轴线方向另一端部(120fb),用于抑制电解液经过轴线方向另一端部(120fb)流通的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195)。

Description

二次电池以及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将长条状的正极板和长条状的负极板隔着长条状的隔板相互重叠并围绕轴线卷绕而成的卷绕型电极体的二次电池。另外,涉及该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具备将长条状的正极板和长条状的负极板隔着长条状的隔板相互重叠并绕轴线进行卷绕而成的卷绕型电极体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等二次电池。其中,正极板,由长条状的正极集电箔和在其上形成的正极活性物质层构成,包括:在长度方向延伸的带状的正极部;以及位于正极板的宽度方向一端并在长度方向延伸的带状的正极集电部。另外,负极板,由长条状的负极集电箔和在其上形成的负极活性物质层构成,包括:在长度方向延伸的带状的负极部;以及位于负极板的宽度方向一端并在长度方向延伸的带状的负极集电部。并且,卷绕型电极体具有在轴线的径向存在隔板的电极体中央部,从该电极体中央部向轴线方向一端侧,正极集电部的宽度方向的一部分呈螺旋(渦巻き)状而突出,并且从电极体中央部向轴线方向另一端侧,负极集电部的宽度方向的一部分呈螺旋状而突出。
在这样的二次电池中,当在低温环境下进行大电流的放电时,随着活性物质的膨胀、卷绕型电极体的热膨胀,对存在于卷绕型电极体内的电解液施加压力。另一方面,随着放电,负极活性物质层附近的电解液中所含的锂离子等起电传导作用的离子的浓度上升,该离子浓度高的电解液从卷绕型电极体的内部向外部被挤出。因此,当在低温环境下反复进行大电流的放电时,发生电极体内部的电解液的离子浓度逐渐变低的现象。于是,在电极体内部能有助于电池反应的离子变少,因此内部电阻增加,表观的电池容量变小。
与此相反,在该二次电池中,在低温环境下进行大电流的充电时,也随着活性物质的膨胀、卷绕型电极体的热膨胀,对存在于卷绕型电极体内的电解液施加压力。另一方面,随着充电,负极活性物质层附近的电解液的离子浓度降低,该离子浓度低的电解液从卷绕型电极体的内部向外部被挤出。因此,当在低温环境下反复进行大电流的充电时,发生电极体内部的电解液的离子浓度逐渐变高的现象。于是,电极体内部的电解液的离子浓度超出优选的范围,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同样电池反应降低,表观的电池容量变小。
这样,在现有的二次电池中,存在如下问题:当在低温环境下反复进行大电流的放电时或者在低温环境下反复进行大电流的充电时,表观的电池容量变小。
针对该问题,在专利文献1中,将卷绕型电极体构成为如下形态:卷绕型电极体中的、正极板的正极活性物质层、负极板的负极活性物质层以及隔板相互重叠并卷绕而成的卷绕芯部的每单位面积的电解液保持量,在轴线方向的中央部比轴线方向的一端侧及另一端侧大。具体来说,通过使正极活性物质层、负极活性物质层、隔板的空隙率在轴线方向的中央部比轴线方向的一端侧及另一端侧大,从而使卷绕型电极体的电解液保持量在轴线方向的中央部比轴线方向的一端侧及另一端侧大。另外,通过使隔板的厚度在轴线方向的中央部比轴线方向的一端侧及另一端侧大等等,从而使卷绕型电极体的电解液保持量在轴线方向的中央部比轴线方向的一端侧及另一端侧大。
通过这样,能够使卷绕芯部的中央部包含比两端部多的电解液。如果保持在卷绕芯部的中央部的电解液的量多,则能够将在低温环境下反复进行了大电流的放电或充电时该中央部的电解液的离子浓度的变动抑制到很小,因此能够抑制内部电阻增加、表观的电池容量变小。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11956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即使是上述的专利文献1的二次电池,在低温环境下进行了大电流的放电时,离子浓度高的电解液也会从卷绕型电极体的内部向外部被挤出。另外,在低温环境下进行了大电流的充电时,离子浓度低的电解液从卷绕型电极体的内部向外部被挤出。因此,当反复进行这样的放电或充电时,如前述那样,电极体内部的电解液的离子浓度逐渐发生变化,内部电阻增加,表观的电池容量逐渐变小。
本发明鉴于上述现状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由于在低温环境下反复进行大电流的放电或充电而导致表观的电池容量变小的二次电池。另外,其目的在于,提供该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方案是二次电池,包括:将长条状的正极板和长条状的负极板隔着长条状的隔板相互重叠并绕轴线卷绕而成的卷绕型电极体;以及包含在所述卷绕型电极体内的电解液,所述卷绕型电极体具有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所述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抑制在自身的内部与沿着所述轴线的轴线方向的外部之间的所述电解液的流通,在将所述卷绕型电极体中的、在所述轴线的径向存在所述隔板的部位设为电极体中央部时,所述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是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和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中的至少任意一方,所述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形成在所述电极体中央部中的轴线方向一端侧的端部,抑制经过此处的所述电解液的流通,所述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形成在所述电极体中央部中的轴线方向另一端侧的端部,抑制经过此处的所述电解液的流通,所述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和所述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分别由包含所述电解液、呈凝胶状的凝胶状体构成。
在该二次电池中,在卷绕型电极体设置有用于抑制在自身的内部与外部(轴线方向的外部)之间的电解液的流通的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利用这样的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能够抑制在低温环境下进行大电流的放电或充电时离子浓度高或者低的电解液从卷绕型电极体被挤出,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反复进行放电或充电而导致卷绕型电极体内的电解液的离子浓度逐渐发生变化。因而,即使在低温环境下反复进行大电流的放电或充电的情况下,也能抑制内部电阻增加、表观的电池容量变小。
进而,在该二次电池中,在卷绕型电极体中的、在轴线的径向存在隔板的电极体中央部的轴线方向一端部设置有用于抑制经过此处的电极体中央部内外之间的电解液的流通的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并且在电极体中央部的轴线方向另一端部设置有用于抑制经过此处的电极体中央部内外之间的电解液的流通的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
利用这样的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和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与例如在卷绕型电极体的两端部设置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的情况相比,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由于反复进行放电或者充电而导致卷绕型电极体中的“电极体中央部”内的电解液的离子浓度逐渐地变化。由于“电极体中央部”包含发生电池反应的部分,所以通过有效地抑制该“电极体中央部”内的离子浓度的变化,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内部电阻增加、表观的电池容量变小。
“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如前述形成在电极体中央部的轴线方向一端部。例如,能够将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形成为堵住电解液能经过轴线方向一端部流通的整个路径的形态。另外,也可以将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形成为堵住上述路径的一部分的形态。
另外,“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如前述形成在电极体中央部的轴线方向另一端部。例如,能够将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形成为能阻挡电解液经过轴线方向另一端部流通的整个路径的形态。另外,也可以将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形成为堵住上述路径的一部分的形态。
进而,在该二次电池中,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和所述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由包含电解液、呈凝胶状的凝胶状体构成,由于该凝胶状体的存在,电解液难以流通,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在低温环境下进行了大电流的放电或者充电时电解液从电极体中央部被挤出。因此,在该二次电池中,即使在低温环境下反复进行了大电流的放电或者充电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地抑制电极体中央部内的电解液的离子浓度逐渐地变化,能够有效地抑制内部电阻增加、表观的电池容量变小。
作为“凝胶状体”,例如可列举出聚偏氟乙烯(PVDF)包含电解液并凝胶化而成的凝胶状体、偏氟乙烯和六氟丙烯的共聚物(P(VDF-HFP))包含电解液并凝胶化而成的凝胶状体等。
进而,上述的二次电池可以做成如下这样的二次电池:所述正极板,是在长条状的正极集电箔的一部分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而成,具备:正极部,呈在该正极板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带状,在自身的厚度方向上存在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以及正极集电部,位于所述正极集电箔的宽度方向的单侧的端部,呈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带状,在自身的厚度方向上不存在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所述负极板,是在长条状的负极集电箔的一部分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而成,具备:负极部,呈在该负极板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带状,在自身的厚度方向上存在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以及负极集电部,位于所述负极集电箔的宽度方向的单侧的端部,呈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带状,在自身的厚度方向上不存在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所述卷绕型电极体具有如下的形态:从所述电极体中央部向所述轴线方向一端侧,所述正极集电部的一部分呈螺旋状而突出,并且从所述电极体中央部向所述轴线方向另一端侧,所述负极集电部的一部分呈螺旋状而突出,所述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是第1抑制构件、第2抑制构件、第3抑制构件和第4抑制构件中的至少任意一方,所述第1抑制构件形成在多孔构造的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中的、所述轴线方向一端侧的端部的气孔内,所述第2抑制构件形成在所述正极集电部中的位于所述电极体中央部内的内部正极集电部、和所述隔板中的与该内部正极集电部相对向的正对向部之间,所述第3抑制构件形成在多孔构造的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中的所述轴线方向一端侧的端部的气孔内,所述第4抑制构件形成在所述隔板中的位于所述轴线方向一端侧且所述隔板彼此直接相对向的对向一端部彼此之间,所述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是第5抑制构件、第6抑制构件、第7抑制构件和第8抑制构件中的至少任意一方,所述第5抑制构件形成在多孔构造的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中的所述轴线方向另一端侧的端部的气孔内,所述第6抑制构件形成在所述负极集电部中的位于所述电极体中央部内的内部负极集电部、和所述隔板中的与该内部负极集电部相对向的负对向部之间,所述第7抑制构件形成在多孔构造的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中的所述轴线方向另一端侧的端部的气孔内,所述第8抑制构件形成在所述隔板中的位于所述轴线方向另一端侧且所述隔板彼此直接相对向的对向另一端部彼此之间。
在该二次电池中,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是上述第1抑制构件~第4抑制构件中的至少任意一方。其中,通过设置第1抑制构件,能够抑制在低温环境下进行了大电流的放电或者充电时电解液经过正极活性物质层的轴线方向一端部内的气孔从电极体中央部被挤出。另外,通过设置第2抑制构件,能够抑制在低温环境下进行了大电流的放电或者充电时电解液经过正极集电部(内部正极集电部)与隔板(正对向部)之间从电极体中央部被挤出。另外,通过设置第3抑制构件,能够抑制在低温环境下进行了大电流的放电或者充电时电解液经过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轴线方向一端部内的气孔从电极体中央部被挤出。另外,通过设置第4抑制构件,能够抑制在低温环境下进行了大电流的放电或者充电时电解液经过隔板彼此(对向一端部彼此)之间从电极体中央部被挤出。
另外,在该二次电池中,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是上述第5抑制构件~第8抑制构件中的至少任意一方。其中,通过设置第5抑制构件,能够抑制在低温环境下进行了大电流的放电或者充电时电解液经过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轴线方向另一端部内的气孔从电极体中央部被挤出。另外,通过设置第6抑制构件,能够抑制在低温环境下进行了大电流的放电或者充电时电解液经过负极集电部(内部负极集电部)与隔板(负对向部)之间从电极体中央部被挤出。另外,通过设置第7抑制构件,能够抑制在低温环境下进行了大电流的放电或者充电时电解液经过正极活性物质层的轴线方向另一端部内的气孔从电极体中央部被挤出。另外,通过设置第8抑制构件,能够抑制在低温环境下进行了大电流的放电或者充电时电解液经过隔板彼此(对向另一端部彼此)之间从电极体中央部被挤出。
因此,在该二次电池中,即使在低温环境下反复进行了大电流的放电或者充电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电极体中央部内的电解液的离子浓度逐渐发生变化,能够抑制内部电阻增加、表观的电池容量变小。
进而,上述的任意一个所述的二次电池也可以做成为被装载在车辆、作为该车辆的驱动电源来使用的车辆驱动电源用二次电池。
该二次电池如前述,能够抑制由于在低温环境下反复进行大电流的放电或者充电而导致表观的电池容量变小。因此,能够长时间将装载该二次电池的车辆的性能维持得很高。
作为“车辆”,例如可列举出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混合动力铁路车辆、叉车、电动轮椅、电动助力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等。
或者,上述的任意一个所述的二次电池优选做成为装载在电池使用设备、作为该电池使用设备的电源而使用的电池使用设备用的二次电池。
该二次电池如前述,即使在低温环境下反复进行大电流的放电或者充电的反复操作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表观的电池容量变小。因此,能够长时间将装载该二次电池的车辆的性能维持得很高。
作为“电池使用设备”例如可列举出个人计算机、便携电话、电池驱动的电动工具、不间断电源装置等用电池驱动的各种家电产品、办公设备、产业设备等。
另外,另一方案是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所述二次电池包括:将长条状的正极板和长条状的负极板隔着长条状的隔板相互重叠并绕轴线卷绕而成的卷绕型电极体;以及包含在所述卷绕型电极体内的电解液,所述卷绕型电极体具有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所述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抑制在自身的内部与沿着所述轴线的轴线方向的外部之间的所述电解液的流通,在将所述卷绕型电极体中的、在所述轴线的径向存在所述隔板的部位设为电极体中央部时,所述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是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和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中的至少任意一方,所述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形成在所述电极体中央部中的轴线方向一端侧的端部,抑制经过此处的所述电解液的流通,所述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形成在所述电极体中央部中的轴线方向另一端侧的端部,抑制经过此处的所述电解液的流通,所述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和所述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分别由包含所述电解液、呈凝胶状的凝胶状体构成,所述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包括:处理前抑制构件形成工序,形成在所述卷绕型电极体通过预定的流通抑制化处理使得经过自身的所述电解液的流通性降低的处理前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电解液注液工序,在所述处理前抑制构件形成工序之后,将所述电解液经过所述处理前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注入到所述卷绕型电极体内;以及抑制构件形成工序,在所述电解液注液工序之后,进行所述流通抑制化处理,使所述处理前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成为所述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所述处理前抑制构件形成工序包括以下两个工序中的至少任意一方:在所述电极体中央部的所述轴线方向一端侧的所述端部,形成作为所述处理前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的处理前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的工序;以及在所述电极体中央部的所述轴线方向另一端侧的所述端部,形成作为所述处理前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的处理前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的工序,所述电解液注液工序是将所述电解液经过所述处理前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和所述处理前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中的至少任意一方注入到所述电极体中央部内的工序,所述抑制构件形成工序包括使所述处理前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成为所述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的工序、以及使所述处理前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成为所述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的工序中的至少任意一方,所述处理前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和所述处理前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由通过加热处理从而吸收所述电解液而凝胶化的凝胶化材料构成,所述抑制构件形成工序是作为所述流通抑制化处理进行所述加热处理、由所述凝胶化材料形成所述凝胶状体的工序。
在该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中,形成在卷绕型电极体通过预定的流通抑制化处理使得经过自身的电解液的流通性降低的处理前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处理前抑制构件形成工序)。并且,在将电解液经过该处理前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注入到卷绕型电极体内之后(电解液注液工序),进行预定的流通抑制化处理,使处理前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成为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抑制构件形成工序)。因此,在将电解液注入卷绕型电极体内时,处理前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的电解液体流通性尚未变低,因此能够经过此处而将电解液注入到卷绕型电极体内。并且,在将电解液注入到卷绕型电极体内之后,通过进行预定的流通抑制化处理,使处理前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成为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因此也容易实现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的形成。
这样,通过该制造方法制造的二次电池能够向卷绕型电极体内注入电解液,另一方面在流通抑制化处理后能够使得电解液不会从卷绕型电极体被挤出。因此,能够容易制造能抑制在低温环境下进行了大电流的放电或者充电时,离子浓度高或者低的电解液从卷绕型电极体被挤出的二次电池。
“处理前流通抑制构件”例如能够用聚偏氟乙烯(PVDF)、偏氟乙烯和六氟丙烯的共聚物(P(VDF-HFP))等通过加热处理、凝胶化处理等来吸收电解液并凝胶化的凝胶化材料构成。
进而,该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具有上述的处理前抑制构件形成工序、电解液注液工序、以及抑制构件形成工序。因此,在将电解液注入电极体中央部内时,处理前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和处理前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的电解液体流通性尚未变低,因而能够经过它们而将电解液注入到电极体中央部内。然后,在将电解液注入到电极体中央部内之后,通过进行预定的流通抑制化处理,使处理前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成为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并且使处理前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成为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因此,也能够容易实现一端电解液流出抑制构件和另一端电解液流出抑制构件的形成。
这样,通过该制造方法制造的二次电池能够向卷绕型电极体内注入电解液,另一方面在流通抑制化处理后能够使得电解液不会从电极体中央部被挤出。因此,能够容易制造能抑制在低温环境下进行了大电流的放电或者充电时,离子浓度高或者低的电解液从电极体中央部被挤出的二次电池。
进而,在该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中,处理前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和处理前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分别由通过加热处理吸收电解液而凝胶化的凝胶化材料形成,进行加热处理,形成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以及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所以容易形成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以及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
并且,在由该制造方法制造的二次电池中,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和所述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由包含电解液、呈凝胶状的凝胶状体构成,由于该凝胶状体的存在,电解液难以流通,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在低温环境下进行大电流的放电或者充电时电解液从电极体中央部被挤出。因此,在该二次电池中,即使在低温环境下反复进行了大电流的放电或者充电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地抑制电极体中央部内的电解液的离子浓度逐渐地变化,能够有效地抑制内部电阻增加、表观的电池容量变小
上述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也可以做成为如下这样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所述正极板,是在长条状的正极集电箔的一部分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而成,具备:正极部,呈在该正极板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带状,在自身的厚度方向上存在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以及正极集电部,位于所述正极集电箔的宽度方向的单侧的端部,呈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带状,在自身的厚度方向上不存在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所述负极板,是在长条状的负极集电箔的一部分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而成,具备:负极部,呈在该负极板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带状,在自身的厚度方向上存在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以及负极集电部,位于所述负极集电箔的宽度方向的单侧的端部,呈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带状,在自身的厚度方向上不存在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所述卷绕型电极体具有如下的形态:从所述电极体中央部向所述轴线方向一端侧,所述正极集电部的一部分呈螺旋状而突出,并且从所述电极体中央部向所述轴线方向另一端侧,所述负极集电部的一部分呈螺旋状而突出,所述处理前抑制构件形成工序包括第1形成工序、第2形成工序、第3形成工序、第4形成工序、第5形成工序、第6形成工序、第7形成工序以及第8形成工序中的至少任一方,所述第1形成工序,在多孔构造的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中的所述轴线方向一端侧的端部的气孔内,形成所述处理前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所述第2形成工序,在所述正极集电部中的位于所述电极体中央部内的内部正极集电部、和所述隔板中的与该内部正极集电部相对向的正对向部之间,形成所述处理前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所述第3形成工序,在多孔构造的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中的所述轴线方向一端侧的端部的气孔内,形成所述处理前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所述第4形成工序,在所述隔板中的位于所述轴线方向一端侧且所述隔板彼此直接相对向的对向一端部彼此之间,形成所述处理前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所述第5形成工序,在多孔构造的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中的所述轴线方向另一端侧的端部的气孔内,形成所述处理前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所述第6形成工序,在所述负极集电部中的位于所述电极体中央部内的内部负极集电部、和所述隔板中的与该内部负极集电部相对向的负对向部之间,形成所述处理前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所述第7形成工序,在多孔构造的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中的所述轴线方向另一端侧的端部的气孔内,形成所述处理前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所述第8形成工序,在所述隔板中的位于所述轴线方向另一端侧且所述隔板彼此直接相对向的对向另一端部彼此之间,形成所述处理前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
在该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中,处理前抑制构件形成工序具有上述的第1形成工序~第8形成工序中的任意一方。其中,在第1形成工序中,在正极活性物质层的轴线方向一端部的气孔内形成处理前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因此,在进行流通抑制化处理以后,能够抑制电解液经过该气孔从电极体中央部被挤出。
另外,在第2形成工序中,在正极集电部的内部正极集电部与隔板的正对向部之间,以沿着正极板和隔板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带状形成处理前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因此,在进行流通抑制化处理以后,能够抑制电解液经过正极集电部(内部正极集电部)与隔板(正对向部)之间从电极体中央部被挤出。
另外,在第3形成工序中,在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轴线方向一端部的气孔内形成处理前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因此在进行流通抑制化处理以后,能够抑制电解液经过该气孔从电极体中央部被挤出。
另外,在第4形成工序中,在隔板的对向一端部彼此之间以沿着隔板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带状形成处理前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因此,在进行流通抑制化处理以后,能够抑制电解液经过隔板彼此(对向一端部彼此)之间从电极体中央部被挤出。
另外,在第5形成工序中,在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轴线方向另一端部的气孔内形成处理前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因此在进行流通抑制化处理以后,能够抑制电解液经过该气孔从电极体中央部被挤出。
另外,在第6形成工序中,在负极集电部的内部负极集电部与隔板的负对向部之间以沿着负极板和隔板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带状形成处理前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因此在进行流通抑制化处理以后,能够抑制电解液经过负极集电部(内部负极集电部)与隔板(负对向部)之间从电极体中央部被挤出。
在第7形成工序中,在正极活性物质层的轴线方向另一端部的气孔内形成处理前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因此在进行流通抑制化处理以后,能够抑制电解液经过该气孔从电极体中央部被挤出。
在第8形成工序中,在隔板的对向另一端部彼此之间以沿着隔板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带状形成处理前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因此在进行流通抑制化处理以后,能够抑制电解液经过隔板彼此(对向另一端部彼此)之间从电极体中央部被挤出。
因此,通过该制造方法制造的二次电池即使在低温环境下反复进行了大电流的放电或者充电时,也能够抑制电极体中央部内的电解液的离子浓度逐渐地变化,能够抑制内部电阻增加、表观的电池容量变小。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涉及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纵剖视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卷绕型电极体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正极板的俯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1涉及的正极板的图3中的A-A剖视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负极板的俯视图。
图6是实施方式1涉及的负极板的图5中的B-B剖视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隔板的俯视图。
图8是实施方式1涉及的隔板的图7中的C-C剖视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将正极板和负极板隔着隔板相互重叠的状态的局部俯视图。
图10是实施方式1涉及的将正极板和负极板隔着隔板相互重叠的状态的图9中的D-D剖视图。
图11是实施方式1涉及的卷绕型电极体的局部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外壳盖构件、正极电极端子构件以及负极电极端子构件等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参考形态涉及的正极板的俯视图。
图14是参考形态涉及的正极板的图13中的E-E剖视图。
图15是表示参考形态涉及的负极板的俯视图。
图16是参考形态涉及的负极板的图15中的F-F剖视图。
图17是表示参考形态涉及的隔板的俯视图。
图18是参考形态涉及的隔板的图17中的G-G剖视图。
图19是表示参考形态涉及的将正极板和负极板隔着隔板相互重叠的状态的局部俯视图。
图20是参考形态涉及的将正极板和负极板隔着隔板相互重叠的状态的图19中的H-H剖视图。
图21是参考形态涉及的卷绕型电极体的局部剖视图。
图22是表示实施方式3涉及的车辆的说明图。
图23是表示实施方式4涉及的冲击钻的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200:锂离子二次电池(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120、220:卷绕型电极体
120f、220f:电极体中央部
120fa、220fa:(电极体中央部的)轴线方向一端部
120fb、220fb:(电极体中央部的)轴线方向另一端部
121、221:正极板
121w、221w:正极部
121m、221m:正极集电部
121m1、221m1:内部正极集电部
121m2、221m2:外部正极集电部
122:正极集电箔
123:正极活性物质层
123a:(正极活性物质层的)轴线方向一端部
123b:(正极活性物质层的)轴线方向另一端部
131、231:负极板
131w、231w:负极部
131m、231m:负极集电部
131m1、231m1:内部负极集电部
131m2、231m2:外部负极集电部
132:负极集电箔
133:负极活性物质层
133a:(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轴线方向一端部
133b:(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轴线方向另一端部
141、241:隔板
141a、241a:正对向部
141b、241b:负对向部
141c、241c:对向一端部
141d、241d:对向另一端部
190、290: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
190x:处理前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处理前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
191:第1抑制构件
191x:处理前第1抑制构件
192、292:第2抑制构件
192x:处理前第2抑制构件
193:第3抑制构件
193x:处理前第3抑制构件
194、294:第4抑制构件
194x:处理前第4抑制构件
195、295: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
195x:处理前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处理前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
196:第5抑制构件
196x:处理前第5抑制构件
197、297:第6抑制构件
197x:处理前第6抑制构件
198:第7抑制构件
198x:处理前第7抑制构件
199、299:第8抑制构件
199x:处理前第8抑制构件
700:车辆
800:冲击钻
AX:轴线
SA:轴线方向一端侧
SB:轴线方向另一端侧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中示出本实施方式1涉及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二次电池)100。另外,图2和图11中示出构成该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卷绕型电极体120。进而,在图3和图4中示出构成该卷绕型电极体120的正极板121,在图5和图6中示出负极板131,在图7和图8中示出隔板141。另外,在图9和图10中示出将正极板121和负极板131隔着隔板141相互重叠的状态。另外,在图12中示出外壳盖构件113、正极电极端子构件150以及负极电极端子构件160等的详细情况。
该锂离子二次电池100是装载在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等车辆,冲击钻等电池使用设备的方形电池。该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由方形的电池外壳110、收纳在该电池外壳110内的卷绕型电极体120、支承在电池外壳110的正极电极端子构件150及负极电极端子构件160等构成(参照图1)。另外,在电池外壳110内注入了未图示的电解液。
其中,电池外壳110由仅上侧开口的箱状的外壳主体构件111和以封闭该外壳主体构件111的开口111h的形态被焊接的矩形板状的外壳盖构件113构成。在外壳盖构件113,设置有在电池外壳110的内压达到预定压力时发生断裂的安全阀部113j(参照图1和图12)。另外,在外壳盖构件113设置有用于将电解液注入电池外壳110内的电解液注入口113d。
另外,在外壳盖构件113分别通过3个绝缘构件181、183、185固定设置有正极电极端子构件150及负极电极端子构件160。该正极电极端子构件150和负极电极端子构件160分别由3个端子配件151、153、155构成。在电池外壳110内,正极电极端子构件150连接在卷绕型电极体120中的正极板121的正极集电部121m(外部正极集电部121m2),负极电极端子构件160连接在卷绕型电极体120中的负极板131的负极集电部131m(外部负极集电部131m2)。
接着,对卷绕型电极体120进行说明。该卷绕型电极体120被收纳在将绝缘薄膜形成为仅上侧开口的袋状的绝缘薄膜包围体170内,在横倒的状态下被收纳在电池外壳110内(参照图1)。该卷绕型电极体120是将长条状的正极板121(参照图3和图4)和长条状的负极板131(参照图5和图6)隔着具有透气性的长条状的隔板141(参照图7和图8)相互重叠并绕轴线AX进行卷绕,压缩成扁平状而成的(参照图9~图11以及图2)。
卷绕型电极体120在其轴线AX方向中央具有作为在轴线AX的径向存在隔板141的部位的电极体中央部120f。并且,从该电极体中央部120f向轴线方向一端侧SA(图1和图11中为左侧,在图2中为上方),正极板121中后述的正极集电部121m的宽度方向的一部分(外部正极集电部121m2)呈螺旋状而突出。另一方面,从电极体中央部120f向轴线方向另一端侧SB(在图1和图11中为右侧,在图2中为下方),负极板131中后述的负极集电部131m的宽度方向的一部分(外部负极集电部131m2)呈螺旋状而突出。
另外,在卷绕型电极体120的电极体中央部120f中的、作为轴线方向一端侧SA的端部的轴线方向一端部120fa,如后述那样形成有用于抑制电解液经过轴线方向一端部120fa在电极体中央部120f内外之间流通的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190(参照图9~图11等)。另外,在电极体中央部120f中的作为轴线方向另一端侧SB的端部的轴线方向另一端部120fb,如后述那样形成有用于抑制电解液经过轴线方向另一端部120fb在电极体中央部120f内外之间流通的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195。
首先,对正极板121进行说明。该正极板121如图3、图4、图9~图11所示那样,作为芯材,具有由长条状的铝箔构成的正极集电箔122。在该正极集电箔122的两个主面,分别沿着长度方向(在图3和图9中为左右方向,在图4、图10和图11中为与纸面正交的方向)呈带状设置正极活性物质层123、123。该正极活性物质层123由正极活性物质、导电剂以及粘结剂构成。
正极板121中的在自身的厚度方向上存在正极活性物质层123、123的带状的部位是正极部121w。该正极部121w在构成了卷绕型电极体120的状态下其整个区域位于电极体中央部120f内,隔着隔板141与后述的负极板131的负极部131w相对向(参照图9~图11)。
另外,伴随着在正极板121形成了正极部121w,正极集电箔122中的宽度方向的单侧的端部(在图3和图9中为上方,在图4、图10和图11中为左侧)成为在长度方向上呈带状延伸、在自身的厚度方向上不存在正极活性物质层123的正极集电部121m。
该正极集电部121m具有内部正极集电部121m1和外部正极集电部121m2。内部正极集电部121m1是在构成了卷绕型电极体120的状态下与正极部121w的轴线方向一端侧SA(在图3和图9中为上方,在图4、图10和图11中为左侧)相邻,位于电极体中央部120f内的带状的部位。另一方面,外部正极集电部121m2是与该内部正极集电部121m1的更靠轴线方向一端侧SA处相邻,如前述所述那样从电极体中央部120f(从隔板141)向轴线方向一端侧SA突出的带状的部位。第1抑制构件191、第2抑制构件192以及第7抑制构件198之后进行说明。
接着,对负极板131进行说明。该负极板131如图5、图6、图9~图11所示那样,作为芯材,具有由长条状的铜箔构成的负极集电箔132。在该负极集电箔132的两个主面,分别沿着长度方向(在图5和图9中为左右方向,在图6、图10和图11中为与纸面正交的方向)呈带状设置有负极活性物质层133、133。该负极活性物质层133由负极活性物质、粘结剂以及增粘剂构成。
负极板131中的在自身的厚度方向上存在负极活性物质层133、133的带状的部位是负极部131w。该负极部131w是在构成了卷绕型电极体120的状态下其整个区域位于电极体中央部120f内,与隔板141相对向的带状的部位。
另外,伴随着在负极板131形成了负极部131w,负极集电箔132中的宽度方向的单侧的端部(在图5和图9中为下方,在图6、图10和图11中为右侧)成为在长度方向呈带状延伸,在自身的厚度方向不存在负极活性物质层133的负极集电部131m。
该负极集电部131m具有内部负极集电部131m1和外部负极集电部131m2。内部负极集电部131m1是在构成了卷绕型电极体120的状态下与负极部131w的轴线方向另一端侧SB(在图5和图9中为下方,在图6、图10和图11中为右侧)相邻,位于电极体中央部120f内的带状的部位。另一方面,外部负极集电部131m2是与该内部负极集电部131m1的更靠轴线方向另一端侧SB处相邻,如前述所示那样从电极体中央部120f(从隔板141)向轴线方向另一端侧SB突出的带状的部位。第3抑制构件193、第5抑制构件196以及第6抑制构件197之后进行说明。
另外,隔板141由PP、PE等公知的多孔树脂构成,如图7~图11所示那样呈长条状。第4抑制构件194和第8抑制构件199之后进行说明。
接着,对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190进行说明。该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190具有第1抑制构件191、第2抑制构件192、第3抑制构件193、和第4抑制构件194。
其中,第1抑制构件191如图3、图4、图9~图11所示,形成为在正极活性物质层123中的作为轴线方向一端侧SA的端部的轴线方向一端部123a内堵住其气孔的形态。该第1抑制构件191由包含电解液且呈凝胶状的凝胶状体构成,具体来说,由偏氟乙烯和六氟丙烯的共聚物(P(VDF-HFP))包含电解液成为凝胶状的凝胶状体构成。
另外,第2抑制构件192如图3、图4、图9~图11所示,形成在正极集电部121m的内部正极集电部121m1、与隔板141中同该内部正极集电部121m1相对向的正对向部141a(还参照图7及图8)之间的一部分(正极活性物质层123侧),呈在正极板121和隔板14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带状。该第2抑制构件192由包含电解液且呈凝胶状的凝胶状体构成,具体来说,由P(VDF-HFP)与氧化硅粉末(SiO2)、氧化铝粉末(Al2O3)等填料一同包含电解液成为凝胶状的凝胶状体构成。
另外,第3抑制构件193如图5、图6、图9~图11所示,形成为在负极活性物质层133中的、轴线方向一端侧SA的端部即轴线方向一端部133a内堵住其气孔的形态。该第3抑制构件193由包含电解液且呈凝胶状的凝胶状体构成,具体来说,与第1抑制构件191同样地,由P(VDF-HFP)包含电解液成为凝胶状的凝胶状体构成。
另外,第4抑制构件194形成在隔板141、141中位于轴线AX方向的一端(在图7和图9中为上方,在图8、图10和图11中为左侧)的相对向一端部141c、141c彼此之间,呈在隔板14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带状。该第4抑制构件194由包含电解液且呈凝胶状的凝胶状体构成,具体来说,与第2抑制构件192同样地,由P(VDF-HFP)与氧化硅粉末(SiO2)、氧化铝粉末(Al2O3)等填料一同包含电解液成为凝胶状的凝胶状体形成。
接着,对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195进行说明。该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195具有第5抑制构件196、第6抑制构件197、第7抑制构件198、和第8抑制构件199。
其中,第5抑制构件196如图5、图6、图9~图11所示,形成为在负极活性物质层133中的轴线方向另一端侧SB的端部即轴线方向另一端部133b内堵住其气孔的形态。该第5抑制构件196由包含电解液且呈凝胶状的凝胶状体,具体来说,与第1抑制构件191以及第3抑制构件193同样地,由P(VDF-HFP)包含电解液成为凝胶状的凝胶状体构成。
另外,第6抑制构件197如图5、图6、图9~图11所示,形成在负极集电部131m的内部负极集电部131m1与隔板141中同该内部负极集电部131m1相对向的负对向部141b(也参照图7和图8)之间,呈沿负极板131和隔板14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带状。该第6抑制构件197由包含电解液且呈凝胶状的凝胶状体构成,具体来说,与第2抑制构件192及第4抑制构件194同样地,由P(VDF-HFP)与氧化硅粉末(SiO2)、氧化铝粉末(Al2O3)等填料一同包含电解液成为凝胶状的凝胶状体构成。
另外,第7抑制构件198如图3、图4、图9~图11所示,形成为在正极活性物质层123中的轴线方向另一端侧SB的端部即轴线方向另一端部123b内堵住其气孔的形态。该第7抑制构件198由包含电解液且呈凝胶状的凝胶状体构成,与第1抑制构件191、第3抑制构件193及第5抑制构件196同样地,由P(VDF-HFP)包含电解液成为凝胶状的凝胶状体构成。
另外,第8抑制构件199形成在隔板141、141中的位于轴线AX方向的另一端(在图7和图9中为下方,在图8、图10和图11中为右侧)的对向另一端部141d、141d彼此之间的一部分(轴线方向另一端侧SB),呈在隔板14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带状。该第8抑制构件199由包含电解液且呈凝胶状的凝胶状体构成,具体来说,与第2抑制构件192、第4抑制构件194以及第6抑制构件197同样地,由P(VDF-HFP)与氧化硅粉末(SiO2)、氧化铝粉末(Al2O3)等填料一同包含电解液成为凝胶状的凝胶状体构成。
如以上说明,本实施方式1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卷绕型电极体120具有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190和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195)。具体来说,卷绕型电极体120在其电极体中央部120f的轴线方向一端部120fa具有由第1抑制构件191~第4抑制构件194构成的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190,并且在电极体中央部120f的轴线方向另一端部120fb具有由第5抑制构件196~第8抑制构件199构成的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195。
在该锂离子二次电池100中,当在低温环境下进行大电流的放电时,负极活性物质层133附近的电解液的锂离子浓度上升,并且随着卷绕型电极体120的热膨胀,在存在于电极体中央部120f内的电解液施加有压力,要将离子浓度高的电解液挤出到电极体外部。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1中,如上所述,在卷绕型电极体120设有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190和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195),因此能够抑制电解液从卷绕型电极体120(详细而言是电极体中央部120f)被挤出。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反复进行该放电而导致电极体中央部120f内的电解液的锂离子浓度逐渐变低,因而即使在低温环境下反复进行大电流的放电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内部电阻增加、表观的电池容量变小。
另一方面,当在低温环境下进行大电流的充电时,负极活性物质层133附近的电解液的锂离子浓度降低,并且随着卷绕型电极体120的热膨胀,对存在于电极体中央部120f内的电解液施加压力,要将离子浓度低的电解液挤出到电极体外部。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190和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195)来抑制电解液从卷绕型电极体120(详细而言是电极体中央部120f)被挤出。因此,能够抑制因反复进行该充电导致电极体中央部120f内的电解液的锂离子浓度逐渐变高,因而即使在低温环境下反复进行了大电流的充电的情况下,也能抑制内部电阻增加、表观的电池容量变小。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1中,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190具有第1抑制构件191~第4抑制构件194。第1抑制构件191形成在正极活性物质层123的轴线方向一端部123a的气孔内,所以能够抑制电解液通过该气孔从电极体中央部120f被挤出。
另外,第2抑制构件192形成在正极集电部121m的内部正极集电部121m1与隔板141的正对向部141a之间,因此能够抑制电解液通过正极集电部121m(内部正极集电部121m1)与隔板141(正对向部141a)之间从电极体中央部120f被挤出。
另外,第3抑制构件193形成在负极活性物质层133的轴线方向一端部133a的气孔内,因此能够抑制电解液通过该气孔从电极体中央部120f被挤出。
另外,第4抑制构件194形成在隔板141、141的对向一端部141c、141c彼此之间,因此能够抑制电解液通过隔板141、141彼此(对向一端部141c、141c彼此)之间从电极体中央部120f被挤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195具有第5抑制构件196~第8抑制构件199。第5抑制构件196形成在负极活性物质层133的轴线方向另一端部133b的气孔内,因此能够抑制电解液通过该气孔从电极体中央部120f被挤出。
另外,第6抑制构件197形成在负极集电部131m的内部负极集电部131m1与隔板141的负对向部141b之间,因此能够抑制电解液通过负极集电部131m(内部负极集电部131m1)与隔板141(负对向部141b)之间从电极体中央部120f被挤出。
另外,第7抑制构件198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123的轴线方向另一端部123b的气孔内,因此能够抑制电解液通过该气孔从电极体中央部120f被挤出。
另外,第8抑制构件199形成在隔板141、141的对向另一端部141d、141d彼此之间,因此能够抑制电解液通过隔板141、141彼此(对向另一端部141d、141d彼此)之间从电极体中央部120f被挤出。
因此,在该锂离子二次电池100中,即使在低温环境下反复进行大电流的放电或充电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电极体中央部120f内的电解液的离子浓度逐渐地发生变化,能够抑制内部电阻增加、表观的电池容量变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190和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195如前述那样,由包含电解液且呈凝胶状的凝胶状体形成,因此能够利用该凝胶状体来有效地抑制电解液从电极体中央部120f被挤出。因而,在该锂离子二次电池100中,即使在低温环境下反复进行大电流的放电或充电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地抑制电极体中央部120f内的电解液的离子浓度逐渐发生变化,能够有效地抑制内部电阻增加、表观的电池容量变小。另外,由于是凝胶状体,所以也容易追随随着温度变化等的卷绕型电极体120的形状变化,因此不会由于设置有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190和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195而妨碍卷绕型电极体120的变形。
接着,对上述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制造正极板121。即,准备由长条状的铝箔构成的正极集电箔122。然后,在该正极集电箔122的一方的主面,一边形成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带状的正极集电部121m,一边涂敷包含正极活性物质、导电材料以及粘结剂的正极活性物质糊剂,通过热风使其干燥,形成带状的正极部121w。同样地,在正极集电箔122的相反侧的主面,也一边形成带状的正极集电部121m,一边涂敷上述的正极活性物质糊剂,通过热风使其干燥而形成带状的正极部121w。然后,为了使电极密度提高,通过加压辊来压缩正极活性物质层123。
接着,作为处理前抑制构件形成工序中的第1形成工序,在该正极板121,与第1抑制构件191对应地,形成通过预定的流通抑制化处理(在本实施方式1中为后述的加热处理)而轴线AX方向(宽度方向)的电解液的流通性降低的处理前第1抑制构件191x(参照图3和图4)。与此同时,作为处理前抑制构件形成工序中的第7形成工序,在该正极板121,与第7抑制构件198对应地,形成通过上述的流通抑制化处理而轴线AX方向(宽度方向)的电解液的流通性降低的处理前第7抑制构件198x。在本实施方式1中,处理前第1抑制构件191x和处理前第7抑制构件198x分别用通过加热处理而吸收电解液并凝胶化的凝胶化材料来形成。
具体来说,准备作为上述凝胶化材之一的偏氟乙烯和六氟丙烯的共聚物(P(VDF-HFP))。然后,在正极板121中的形成第1抑制构件191的部位、即正极活性物质层123的轴线方向一端部123a、和形成第7抑制构件198的部位、即正极活性物质层123的轴线方向另一端部123b,分别涂敷将该P(VDF-HFP)混合于作为溶剂的N-甲基吡咯烷酮(NMP)而得到的涂敷液。由此,在轴线方向一端部123a的气孔内和轴线方向另一端部123b的气孔内分别填充上述涂敷液。然后,通过使该正极板121干燥、去除NMP,在轴线方向一端部123a的气孔内形成处理前第1抑制构件191x,并且在轴线方向另一端部123b的气孔内形成处理前第7抑制构件198x。
通过在上述的涂敷液中混合塑化剂,能够增大在形成有处理前第1抑制构件191x的状态下的轴线方向一端部123a的孔隙率(空隙率、气孔率)、以及在形成有处理前第7抑制构件198x的状态下的轴线方向另一端部123b的孔隙率。例如,将作为塑化剂的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进一步混合在上述的涂敷液中,将该涂敷液分别涂敷在正极板121中的正极活性物质层123的轴线方向一端部123a和轴线方向另一端部123b,使其干燥后去除NMP。然后,使该正极板121进一步在高温下进行真空干燥而除去DBP,或使用二甲苯等除去DBP。这样,能够增大上述孔隙率,因此电解液透过性变好,在后述的电解液注液工序中电解液的注液性良好。另外,能够在处理前第1抑制构件191x和处理前第7抑制构件198x浸渍(含浸)更多的电解液,因此在后述的抑制构件形成工序中凝胶化的效率良好。
另外,作为处理前抑制构件形成工序中的第2形成工序,在该正极板121,与第2抑制构件192对应地,形成通过预定的流通抑制化处理(在本实施方式1中为后述的加热处理)而轴线AX方向(宽度方向)的电解液的流通性降低的处理前第2抑制构件192x(参照图3和图4)。在本实施方式1中,该处理前第2抑制构件192x也用通过加热处理而吸收电解液并凝胶化的凝胶化材料来形成。
具体来说,在正极板121中的形成第2抑制构件192的部位,即正极集电部121m的内部正极集电部121m1中的正极活性物质层123侧的一部分,涂敷将作为凝胶化材料的P(VDF-HFP)与氧化硅粉末(SiO2)、氧化铝粉末(Al2O3)等填料一同混合在NMP中而得到的涂敷液。然后,通过使该正极板121干燥、除去NMP,形成具有多孔构造的处理前第2抑制构件192x。这样,形成正极板121。
在该第2形成工序中,也能够通过在上述的涂敷液中混合塑化剂来增大处理前第2抑制构件192x的孔隙率。例如,将作为塑化剂的DBP进一步混合在上述的涂敷液中,将该涂敷液涂敷在正极板121中的内部正极集电部121m1的一部分,使其干燥而除去NMP。然后,使该正极板121进一步在高温下进行真空干燥而除去DBP,或者使用二甲苯等除去DBP。这样,能够增大处理前第2抑制构件192x的孔隙率,因此电解液透过性变好,在后述的电解液注液工序中电解液的注液性良好。另外,能够在处理前第2抑制构件192x浸渍更多的电解液,所以在后述的抑制构件形成工序中凝胶化的效率良好。
此外,另外制造负极板131。即,准备由长条状的铜箔构成的负极集电箔132。然后,在该负极集电箔132的一方的主面,一边形成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带状的负极集电部131m,一边涂敷包含负极活性物质、粘结剂以及增粘剂的负极活性物质糊剂,通过热风使其干燥而形成带状的负极部131w。同样地,在负极集电箔132的相反侧的主面,也一边形成带状的负极集电部131m,一边涂敷上述的负极活性物质糊剂,通过热风使其干燥而形成带状的负极部131w。然后,为了使电极密度提高,通过加压辊压缩负极活性物质层133。
接着,作为处理前抑制构件形成工序中的第3形成工序,在该负极板131,与第3抑制构件193对应地,形成通过预定的流通抑制化处理(在本实施方式1中为后述的加热处理)而轴线AX方向(宽度方向)的电解液的流通性降低的处理前第3抑制构件193x(参照图5和图6)。与此同时,作为处理前抑制构件形成工序中的第5形成工序,在该负极板131上,与第5抑制构件196对应地,形成通过上述的流通抑制化处理使得轴线AX方向(宽度方向)的电解液的流通性降低的处理前第5抑制构件196x。在本实施方式1中,处理前第3抑制构件193x和处理前第5抑制构件196x也分别用通过加热处理吸收电解液而凝胶化的凝胶化材料来形成。
具体来说,与前述的第1、7形成工序同样地,在负极板131中的形成第3抑制构件193的部位即负极活性物质层133的轴线方向一端部133a、和形成第5抑制构件196的部位即负极活性物质层133的轴线方向另一端部133b,分别涂敷将作为凝胶化材料的P(VDF-HFP)混合在NMP中而得到的涂敷液。然后,通过使该负极板131干燥来除去NMP,在轴线方向一端部133a的气孔内形成处理前第3抑制构件193x,并且在轴线方向另一端部133b的气孔内形成处理前第5抑制构件196x。
在该第3、5形成工序中也与前述的第1、第7形成工序同样地,通过在上述的涂敷液中混合塑化剂,能够增大在形成有处理前第3抑制构件193x的状态下的轴线方向一端部133a的孔隙率、以及在形成有处理前第5抑制构件196x的状态下的轴线方向另一端部133b的孔隙率。
接着,作为处理前抑制构件形成工序中的第6形成工序,在该负极板131,与第6抑制构件197对应地形成通过预定的流通抑制化处理(在本实施方式1中为后述的加热处理)使得轴线AX方向(宽度方向)的电解液的流通性降低的处理前第6抑制构件197x(参照图5和图6)。在本实施方式1中,该处理前第6抑制构件197x也用通过加热处理吸收电解液并凝胶化的凝胶化材料来形成。
具体来说,与前述的第2形成工序同样地,在负极板131中的形成第6抑制构件197的部位,即负极集电部131m的内部负极集电部131m1中的负极活性物质层133侧的一部分,涂敷将作为凝胶化材料的P(VDF-HFP)与氧化硅粉末、氧化铝粉末等填料一同混合在NMP中而得到的涂敷液。然后,通过使该负极板131干燥来除去NMP,形成具有多孔构造的处理前第6抑制构件197x。这样,形成负极板131。
在该第6形成工序中也与前述的第2形成工序同样地,通过在上述的涂敷液中混合塑化剂,能够增大处理前第6抑制构件197x的孔隙率。
接着,准备长条状的隔板141。然后,作为处理前抑制构件形成工序中的第4形成工序,在该隔板141,与第4抑制构件194对应地形成通过预定的流通抑制化处理(在本实施方式1中为后述的加热处理)使得轴线AX方向(宽度方向)的电解液的流通性降低的处理前第4抑制构件194x(参照图7和图8)。与此同时,作为处理前抑制构件形成工序中的第8形成工序,在该隔板141,与第8抑制构件199对应地形成通过预定的流通抑制化处理使得轴线AX方向(宽度方向)的电解液的流通性降低的处理前第8抑制构件199x。在本实施方式1中,处理前第4抑制构件194x和处理前第8抑制构件199x也分别用通过加热处理吸收电解液并凝胶化的凝胶化材料来形成。
具体来说,与前述的第2、6形成工序同样地,在隔板141中的形成第4抑制构件194的部位即对向一端部141c的一方主面和形成第8抑制构件199的部位即对向另一端部141d的另一主面的一部分,分别涂敷将作为凝胶化材料的P(VDF-HFP)和氧化硅粉末、氧化铝粉末等填料混合在NMP中得到的涂敷液。然后,通过使该隔板141干燥来除去NMP,形成处理前第4抑制构件194x和处理前第8抑制构件199x。这样,形成隔板141。
在该第4、8形成工序中也与前述的第2、6形成工序相同地,通过在上述的涂敷液中混合塑化剂,能够增大处理前第4抑制构件194x和处理前第8抑制构件199x的孔隙率。
接着,在处理前抑制构件形成工序中的卷绕工序中,将正极板121和负极板131隔着隔板141相互重叠(参照图9和图10),使用卷芯绕轴线AX进行卷绕。然后,在压缩工序中将其压缩成扁平状而形成卷绕型电极体120(参照图2)。由此,在卷绕型电极体120形成处理前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处理前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190x和处理前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195x)。具体来说,在卷绕型电极体120中的电极体中央部120f的轴线方向一端部120fa,形成由处理前第1抑制构件191x~处理前第4抑制构件194x构成的处理前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190x,并且在电极体中央部120f的轴线方向另一端部120fb,形成由处理前第5抑制构件196x~处理前第8抑制构件199x构成的处理前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195x。
接着,准备外壳盖构件113、3种绝缘构件181、183、185以及3种端子配件151、153、155(参照图12),在外壳盖构件113固定设置正极电极端子构件150和负极电极端子构件160,并且将正极电极端子构件150连接在卷绕型电极体120的正极集电部121m(外部正极集电部121m2),将负极电极端子构件160连接在卷绕型电极体120的负极集电部131m(外部负极集电部131m2)。接着,准备外壳主体构件111,将卷绕型电极体120插入到外壳主体构件111内。然后,通过激光焊接,将外壳盖构件113和外壳主体构件111焊接,形成电池外壳110。
接着,在电解液注液工序中,通过从电解液注入口113d向电池外壳110内注入电解液,经过各处理前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处理前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190x和处理前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195x)而向电极体中央部120f内注入电解液。然后,密封电解液注液口113d。
接着,在抑制构件形成工序中,进行预定的流通抑制化处理(在本实施方式1中为加热处理),使处理前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190x的轴线AX方向的电解液的流通性降低,使处理前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190x成为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190,并且使处理前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195x的轴线AX方向的电解液的流通性降低而使处理前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195x成为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195。
具体来说,将锂离子二次电池100在90~100℃下保持30分钟~3小时左右。然后,在常温下进行自然冷却。通过该加热处理,作为凝胶化材料的P(VDF-HFP)吸收电解液并凝胶化,电解液体流通性降低,由处理前第1抑制构件191x~处理前第4抑制构件194x形成第1抑制构件191~第4抑制构件194,并且由处理前第5抑制构件196x~处理前第8抑制构件199x形成第5抑制构件196~第8抑制构件199。这样,形成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190和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195)。
然后,进行高温老化、各种检查。这样,完成锂离子二次电池100。
如以上说明的这样,在本实施方式1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制造方法中,在卷绕型电极体120形成通过预定的流通抑制化处理(在本实施方式1中为加热处理)使得经过自身的轴线AX方向的电解液的流通性降低的处理前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处理前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190x和处理前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195x)(处理前抑制构件形成工序)。具体来说,在卷绕型电极体120中的电极体中央部120f的轴线方向一端部120fa,形成处理前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190x,并且在电极体中央部120f的轴线方向另一端部120fb形成处理前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195x。然后,经过处理前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处理前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190x和处理前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195x)将电解液注入到电极体中央部120f内之后(电解液注液工序),进行流通抑制化处理,形成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190和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195)。
因此,在将电解液注入到电极体中央部120f内时,处理前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190x和处理前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195x的电解液流通性尚未变低,因此能够经过这些处理前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190x和处理前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195x将电解液注入到电极体中央部120f内。然后,将电解液注入到电极体中央部120f内之后,通过进行预定的流通抑制化处理(在本实施方式1中为加热处理),能够形成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190和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195,因此能容易形成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190和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195。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正极活性物质层123的轴线方向一端部123a内形成处理前第1抑制构件191x,进而使其成为第1抑制构件191,因此能够抑制电解液经过轴线方向一端部123a的气孔从电极体中央部120f被挤出。
另外,在正极集电部121m的内部正极集电部121m1与隔板141的正对向部141a之间形成处理前第2抑制构件192x,进而使其成为第2抑制构件192,因此,能够抑制电解液经过正极集电部121m(内部正极集电部121m1)与隔板141(正对向部141a)之间从电极体中央部120f被挤出。
另外,在负极活性物质层133的轴线方向一端部133a内形成处理前第3抑制构件193x,进而使其成为第3抑制构件193,因此,能够抑制电解液经过轴线方向一端部133a的气孔从电极体中央部120f被挤出。
另外,在隔板141、141的对向一端部141c、141c彼此之间形成处理前第4抑制构件194x,进而使其成为第4抑制构件194,因此能够抑制电解液经过隔板141、141的对向一端部141c、141c彼此之间从电极体中央部120f被挤出。
另外,在负极活性物质层133的轴线方向另一端部133b内形成处理前第5抑制构件196x,进而使其成为第5抑制构件196,因此能够抑制电解液经过轴线方向另一端部133b的气孔从电极体中央部120f被挤出。
另外,在负极集电部131m的内部负极集电部131m1与隔板141的负对向部141b之间形成处理前第6抑制构件197x,进而使其成为第6抑制构件197,因此能够抑制电解液经过负极集电部131m(内部负极集电部131m1)与隔板141(负对向部141b)之间从电极体中央部120f被挤出。
另外,在正极活性物质层123的轴线方向另一端部123b内形成处理前第7抑制构件198x,进而使其成为第7抑制构件198,因此能够抑制电解液经过轴线方向另一端部123b的气孔从电极体中央部120f被挤出。
另外,在隔板141、141的对向另一端部141d、141d彼此之间形成处理前第8抑制构件199x,进而使其成为第8抑制构件199,因此能够抑制电解液经过隔板141、141的对向另一端部141d、141d彼此之间从电极体中央部120f被挤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如前述这样,用通过加热处理吸收电解液并凝胶化的凝胶化材料(P(VDF-HFP))分别形成处理前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190x和处理前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195x,进行加热处理,形成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190和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195。因此,容易实现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190和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195的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1中,如前述这样,将处理前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190x和处理前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195x分别用凝胶化材料形成,但还能够用通过加热处理等使得自身的气孔堵塞的多孔的树脂形成这些处理前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190x和处理前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195x。
即,取代在正极板121、负极板131、隔板141涂敷包含凝胶化材料的涂敷液,在正极板121、负极板131、隔板141贴附例如多孔的树脂片,由此在卷绕型电极体120中的电极体中央部120f的轴线方向一端部120fa和轴线方向另一端部120fb形成由多孔的树脂构成的处理前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和处理前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处理前抑制构件形成工序)。然后,经过这些处理前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和处理前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将电解液注入到电极体中央部120f内(电解液注液工序)。然后,进行加热处理,堵住树脂的气孔,使处理前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和处理前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的电解液体流通性降低,形成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和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抑制构件形成工序)。
参考形态
接着,一边参照图13~图21,一边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参考形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二次电池)200中,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290和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295)的形态及其形成方法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190和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195)不同。除此以外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因此省略或简化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部分的说明。
本参考形态涉及的卷绕型电极体220是将长条状的正极板221(参照图13和图14)和长条状的负极板231(参照图15和图16)隔着长条状的隔板241(参照图17和图18)相互重叠并绕轴线AX进行卷绕,压缩成扁平状而成的(参照图19~图21以及图2)。
该卷绕型电极体220在其轴线AX方向中央具有作为在轴线AX的径向上存在隔板241的部位的电极体中央部220f。并且,在该电极体中央部220f的轴线方向一端部220fa,如后述那样形成有用于抑制电解液经过轴线方向一端部220fa在电极体中央部220f内外之间流通的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290(参照图21)。另外,在电极体中央部220f的轴线方向另一端部220fb,如后述那样形成有用于抑制电解液经过轴线方向另一端部220fb在电极体中央部220f内外之间流通的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295。
如图13、图14、图19~图21所示,正极板221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正极集电箔122和正极活性物质层123、123。正极板221中的在自身的厚度方向存在正极活性物质层123、123的带状的部位是正极部221w,在自身的厚度方向不存在正极活性物质层123的带状的部位是正极集电部221m。该正极集电部221m具有内部正极集电部221m1和外部正极集电部221m2。
如图15、图16、图19~图21所示,负极板231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负极集电箔132和负极活性物质层133、133。负极板231中的在自身的厚度方向存在负极活性物质层133、133的带状的部位是负极部231w,在自身的厚度方向不存在负极活性物质层133的带状的部位是负极集电部231m。该负极集电部231m具有内部负极集电部231m1和外部负极集电部231m2。
另外,如隔板241(参照图17、图18、图19~图21)所示那样,由公知的树脂构成,呈长条状。
本参考形态涉及的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290如图21的卷绕型电极体220的局部剖视图所示,具有第2抑制构件292和第4抑制构件294。该第2抑制构件292和第4抑制构件294由PP树脂构成。其中,第2抑制构件292形成在正极集电部221m的内部正极集电部221m1与隔板241的正对向部241a之间,呈沿着正极板221和隔板24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带状。另外,第4抑制构件294形成在隔板241、241的对向一端部241c、241c彼此之间,呈沿着隔板24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带状。
另外,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295具有第6抑制构件297和第8抑制构件299。该第6抑制构件297和第8抑制构件299也由PP树脂构成。其中,第6抑制构件297形成在负极集电部231m的内部负极集电部231m1与隔板241的负对向部241b之间,呈沿着负极板231和隔板24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带状。另外,第8抑制构件299形成在隔板241、241的对向另一端部241d、241d彼此之间,呈沿着隔板24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带状。
在该锂离子二次电池200中,同样,在低温环境下进行大电流的放电(或充电)时,负极活性物质层133附近的电解液的锂离子浓度上升(充电时降低),并且随着卷绕型电极体220的热膨胀,对存在于电极体中央部220f内的电解液施加压力,要将电解液向电极体外部挤出。与此相对,在本参考形态中,同样,由于在卷绕型电极体220设置有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290和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295),所以能够抑制电解液从卷绕型电极体220(详细而言是电极体中央部220f)被挤出。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反复进行该放电(或充电)导致电极体中央部220f内的电解液的锂离子浓度逐渐变低(充电时变高),因此即使在低温环境下反复进行大电流的放电或充电时,也能够抑制内部电阻增加、表观的电池容量变小。
另外,在本参考形态中同样,由于在正极集电部221m的内部正极集电部221m1与隔板241的正对向部241a之间形成有第2抑制构件292,所以能够抑制电解液经过正极集电部221m(内部正极集电部221m1)与隔板241(正对向部241a)之间从电极体中央部220f被挤出。
另外,在隔板241、241的对向一端部241c、241c彼此之间形成有第4抑制构件294,因此能够抑制电解液经过隔板241、241彼此(对向一端部241c、241c彼此)之间从电极体中央部220f被挤出。
另外,在负极集电部231m的内部负极集电部231m1与隔板241的负对向部241b之间形成有第6抑制构件297,因此能够抑制电解液经过负极集电部231m(内部负极集电部231m1)与隔板241(负对向部241b)之间从电极体中央部220f被挤出。
另外,由于在隔板241、241的对向另一端部241d、241d彼此之间形成有第8抑制构件299,所以能够抑制电解液经过隔板241、241彼此(对向另一端部241d、241d彼此)之间从电极体中央部220f被挤出。除此之外,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部分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作用效果。
接着,对本参考形态涉及的锂离子二次电池20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制造正极板221。即,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地,在正极集电箔122的两个主面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123来作为正极板221。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之后进行了处理前抑制构件形成工序的第1、2、7形成工序,但在本参考形态中,对该正极板221不进行这样的工序。
此外,另外制造负极板231。即,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地,在负极集电箔132的两个主面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133来作为负极板231。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之后进行了处理前抑制构件形成工序的第3、5、6形成工序,但在本参考形态中,对该负极板231不进行这样的工序。
另外,准备长条状的隔板241。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对隔板241进行了处理前抑制构件形成工序的第4、8形成工序,但在本参考形态中对该隔板241不进行这样的工序。
接着,在卷绕工序中,将正极板221和负极板231隔着隔板241相互重叠(参照图19和图20),使用卷芯绕轴线AX进行卷绕。然后,在压缩工序中,将其压缩为扁平状而形成卷绕型电极体220(参照图2和图21)。
接着,在本参考形态中,在该卷绕型电极体220中的电极体中央部220f的轴线方向一端部220fa和轴线方向另一端部220fb,分别通过例如注射器等填充PP树脂,使其固化,形成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290和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295)。具体来说,在正极集电部221m的内部正极集电部221m1与隔板241的正对向部241a之间填充PP树脂,形成第2抑制构件292,并且在隔板241、241的对向一端部241c、241c彼此之间填充PP树脂,形成第4抑制构件294,形成由第2抑制构件292和第4抑制构件294构成的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290。另外,在负极集电部231m的内部负极集电部231m1与隔板241的负对向部241b之间填充PP树脂,形成第6抑制构件297,并且在隔板241、241的对向另一端部241d、241d彼此之间填充PP树脂,形成第8抑制构件299,形成由第6抑制构件297和第8抑制构件299构成的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295。
接着,在卷绕型电极体220的电极体中央部220f内注入电解液。具体来说,使用注射器等从轴线方向一端部220fa或轴线方向另一端部220fb向电极体中央部220f内注入电解液。
接着,准备外壳盖构件113、3种绝缘构件181、183、185以及3种端子配件151、153、155(参照图12),在外壳盖构件113固定设置正极电极端子构件150和负极电极端子构件160,并且将正极电极端子构件150连接在卷绕型电极体220的正极集电部221m(外部正极集电部221m2),将负极电极端子构件160连接在卷绕型电极体220的负极集电部231m(外部负极集电部231m2)。
接着,准备外壳主体构件111,将卷绕型电极体220插入外壳主体构件111内。然后,通过激光焊接,将外壳盖构件113和外壳主体构件111焊接,形成电池外壳110。然后,进行高温老化、各种检查。这样,完成锂离子二次电池200。
实施方式3
接着,对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3涉及的车辆700是装载有多个上述实施方式1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车辆,如图22所示,是并用发动机740、前置电动机720以及后置电动机730来进行驱动的混合动力汽车。
具体来说,该车辆700具备车身790、发动机740、安装在发动机的前置电动机720、后置电动机730、电缆750、变换器760。进而,该车辆700具备在自身的内部具有多个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组710,将蓄积在该电池组710中的电能用于前置电动机726和后置电动机730的驱动。
如上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100即使在低温环境下反复进行大电流的放电或充电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表观的电池容量变小。因此,能够在长时间将装载该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车辆700的性能维持得高。
实施方式4
接着,对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4的冲击钻800如图23所示,是装载了含有上述实施方式1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包(batterypack)810的电池使用设备。具体来说,该冲击钻800在主体820的底部821收纳有电池包810,将该电池包810作为用于驱动钻头的能源来使用。
如上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100即使在低温环境下反复进行了大电流的放电或充电的情况下也能抑制表观的电池容量变小。因此,能够在长时间将装载该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冲击钻800的性能维持得高。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1、3、4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1、3、4,当然能够在不超出其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地进行变更来应用。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190具有第1抑制构件191~第4抑制构件194,但是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也可以做成具有第1抑制构件~第4抑制构件中至少任意一方的形态。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195具有第5抑制构件196~第8抑制构件199,但是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也可以做成具有第5抑制构件~第8抑制构件中至少任意一方的形态。

Claims (5)

1.一种二次电池,包括:将长条状的正极板和长条状的负极板隔着长条状的隔板相互重叠并绕轴线卷绕而成的卷绕型电极体;以及包含在所述卷绕型电极体内的电解液,
所述卷绕型电极体具有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所述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抑制在自身的内部与沿着所述轴线的轴线方向的外部之间的所述电解液的流通,
在将所述卷绕型电极体中的、在所述轴线的径向存在所述隔板的部位设为电极体中央部时,
所述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是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和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中的至少任意一方,
所述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形成在所述电极体中央部中的轴线方向一端侧的端部,抑制经过此处的所述电解液的流通,
所述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形成在所述电极体中央部中的轴线方向另一端侧的端部,抑制经过此处的所述电解液的流通,
所述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和所述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分别由包含所述电解液、呈凝胶状的凝胶状体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极板,是在长条状的正极集电箔的一部分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而成,具备:
正极部,呈在该正极板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带状,在自身的厚度方向上存在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以及
正极集电部,位于所述正极集电箔的宽度方向的单侧的端部,呈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带状,在自身的厚度方向上不存在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
所述负极板,是在长条状的负极集电箔的一部分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而成,具备:
负极部,呈在该负极板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带状,在自身的厚度方向上存在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以及
负极集电部,位于所述负极集电箔的宽度方向的单侧的端部,呈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带状,在自身的厚度方向上不存在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
所述卷绕型电极体具有如下的形态:从所述电极体中央部向所述轴线方向一端侧,所述正极集电部的一部分呈螺旋状而突出,并且从所述电极体中央部向所述轴线方向另一端侧,所述负极集电部的一部分呈螺旋状而突出,
所述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是第1抑制构件、第2抑制构件、第3抑制构件和第4抑制构件中的至少任意一方,
所述第1抑制构件形成在多孔构造的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中的、所述轴线方向一端侧的端部的气孔内,
所述第2抑制构件形成在所述正极集电部中的位于所述电极体中央部内的内部正极集电部、和所述隔板中的与该内部正极集电部相对向的正对向部之间,
所述第3抑制构件形成在多孔构造的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中的所述轴线方向一端侧的端部的气孔内,
所述第4抑制构件形成在所述隔板中的位于所述轴线方向一端侧且所述隔板彼此直接相对向的对向一端部彼此之间,
所述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是第5抑制构件、第6抑制构件、第7抑制构件和第8抑制构件中的至少任意一方,
所述第5抑制构件形成在多孔构造的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中的所述轴线方向另一端侧的端部的气孔内,
所述第6抑制构件形成在所述负极集电部中的位于所述电极体中央部内的内部负极集电部、和所述隔板中的与该内部负极集电部相对向的负对向部之间,
所述第7抑制构件形成在多孔构造的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中的所述轴线方向另一端侧的端部的气孔内,
所述第8抑制构件形成在所述隔板中的位于所述轴线方向另一端侧且所述隔板彼此直接相对向的对向另一端部彼此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二次电池是被装载在车辆、作为该车辆的驱动电源来使用的车辆驱动电源用二次电池。
4.一种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所述二次电池包括:将长条状的正极板和长条状的负极板隔着长条状的隔板相互重叠并绕轴线卷绕而成的卷绕型电极体;以及包含在所述卷绕型电极体内的电解液,
所述卷绕型电极体具有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所述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抑制在自身的内部与沿着所述轴线的轴线方向的外部之间的所述电解液的流通,
在将所述卷绕型电极体中的、在所述轴线的径向存在所述隔板的部位设为电极体中央部时,
所述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是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和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中的至少任意一方,
所述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形成在所述电极体中央部中的轴线方向一端侧的端部,抑制经过此处的所述电解液的流通,
所述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形成在所述电极体中央部中的轴线方向另一端侧的端部,抑制经过此处的所述电解液的流通,
所述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和所述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分别由包含所述电解液、呈凝胶状的凝胶状体构成,
所述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包括:
处理前抑制构件形成工序,形成在所述卷绕型电极体通过预定的流通抑制化处理使得经过自身的所述电解液的流通性降低的处理前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
电解液注液工序,在所述处理前抑制构件形成工序之后,将所述电解液经过所述处理前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注入到所述卷绕型电极体内;以及
抑制构件形成工序,在所述电解液注液工序之后,进行所述流通抑制化处理,使所述处理前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成为所述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
所述处理前抑制构件形成工序包括以下两个工序中的至少任意一方:
在所述电极体中央部的所述轴线方向一端侧的所述端部,形成作为所述处理前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的处理前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的工序;以及
在所述电极体中央部的所述轴线方向另一端侧的所述端部,形成作为所述处理前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的处理前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的工序,
所述电解液注液工序是将所述电解液经过所述处理前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和所述处理前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中的至少任意一方注入到所述电极体中央部内的工序,
所述抑制构件形成工序包括使所述处理前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成为所述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的工序、以及使所述处理前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成为所述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的工序中的至少任意一方,
所述处理前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和所述处理前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由通过加热处理从而吸收所述电解液而凝胶化的凝胶化材料构成,
所述抑制构件形成工序是作为所述流通抑制化处理进行所述加热处理、由所述凝胶化材料形成所述凝胶状体的工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极板,是在长条状的正极集电箔的一部分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而成,具备:
正极部,呈在该正极板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带状,在自身的厚度方向上存在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以及
正极集电部,位于所述正极集电箔的宽度方向的单侧的端部,呈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带状,在自身的厚度方向上不存在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
所述负极板,是在长条状的负极集电箔的一部分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而成,具备:
负极部,呈在该负极板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带状,在自身的厚度方向上存在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以及
负极集电部,位于所述负极集电箔的宽度方向的单侧的端部,呈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带状,在自身的厚度方向上不存在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
所述卷绕型电极体具有如下的形态:从所述电极体中央部向所述轴线方向一端侧,所述正极集电部的一部分呈螺旋状而突出,并且从所述电极体中央部向所述轴线方向另一端侧,所述负极集电部的一部分呈螺旋状而突出,
所述处理前抑制构件形成工序包括第1形成工序、第2形成工序、第3形成工序、第4形成工序、第5形成工序、第6形成工序、第7形成工序以及第8形成工序中的至少任一方,
所述第1形成工序,在多孔构造的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中的所述轴线方向一端侧的端部的气孔内,形成所述处理前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
所述第2形成工序,在所述正极集电部中的位于所述电极体中央部内的内部正极集电部、和所述隔板中的与该内部正极集电部相对向的正对向部之间,形成所述处理前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
所述第3形成工序,在多孔构造的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中的所述轴线方向一端侧的端部的气孔内,形成所述处理前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
所述第4形成工序,在所述隔板中的位于所述轴线方向一端侧且所述隔板彼此直接相对向的对向一端部彼此之间,形成所述处理前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
所述第5形成工序,在多孔构造的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中的所述轴线方向另一端侧的端部的气孔内,形成所述处理前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
所述第6形成工序,在所述负极集电部中的位于所述电极体中央部内的内部负极集电部、和所述隔板中的与该内部负极集电部相对向的负对向部之间,形成所述处理前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
所述第7形成工序,在多孔构造的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中的所述轴线方向另一端侧的端部的气孔内,形成所述处理前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
所述第8形成工序,在所述隔板中的位于所述轴线方向另一端侧且所述隔板彼此直接相对向的对向另一端部彼此之间,形成所述处理前另一端电解液流通抑制构件。
CN201080068815.3A 2010-09-01 2010-09-01 二次电池以及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30812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0/064958 WO2012029144A1 (ja) 2010-09-01 2010-09-01 二次電池、及び、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81202A CN103081202A (zh) 2013-05-01
CN103081202B true CN103081202B (zh) 2015-04-22

Family

ID=457722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68815.3A Active CN103081202B (zh) 2010-09-01 2010-09-01 二次电池以及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157090A1 (zh)
JP (1) JP5429389B2 (zh)
CN (1) CN103081202B (zh)
WO (1) WO201202914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36033B (zh) 2011-07-05 2016-02-1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锂离子二次电池和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CN103733390B (zh) 2011-07-29 2016-08-1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锂离子二次电池
JP5999442B2 (ja) * 2013-04-16 2016-09-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DE102015224921A1 (de) * 2015-12-10 2017-06-14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Lithiumionenzelle für einen Energiespeicher, Lithiumionenakkumulator
EP4086996B1 (en) * 2021-03-08 2023-05-10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imited Wound electrode assembly, battery cell, battery, and electrical device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99117A (zh) * 2003-09-17 2005-03-23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166260B1 (en) * 1984-05-31 1987-11-04 Hitachi Maxell Lt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JPH04123770A (ja) * 1990-09-14 1992-04-23 Showa Denko Kk 円筒型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JP4281129B2 (ja) * 1998-10-28 2009-06-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US7393476B2 (en) * 2001-11-22 2008-07-01 Gs Yuasa Corporation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for lithium secondary cell and lithium secondary cell
US8404379B2 (en) * 2007-12-25 2013-03-26 Byd Co., Ltd. Vehicle with a battery system
WO2009103082A2 (en) * 2008-02-17 2009-08-20 Porous Power Technologies, Llc Lamination configurations for battery applications using pvdf highly porous film
JP5561507B2 (ja) * 2008-04-02 2014-07-3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捲回型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289609A (ja) * 2008-05-29 2009-12-10 Toyota Motor Corp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
JP2010010117A (ja) * 2008-05-30 2010-01-14 Hitachi Vehicle Energy Ltd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223494B2 (ja) * 2008-06-26 2013-06-26 株式会社豊田中央研究所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99117A (zh) * 2003-09-17 2005-03-23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429389B2 (ja) 2014-02-26
CN103081202A (zh) 2013-05-01
WO2012029144A1 (ja) 2012-03-08
JPWO2012029144A1 (ja) 2013-10-28
US20130157090A1 (en) 2013-06-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134930B1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4453049B2 (ja) 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JP6198844B2 (ja) 組電池
JP6024990B2 (ja)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KR101707335B1 (ko) 비수 전해액 2차 전지
CN103081202B (zh) 二次电池以及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JP2010129332A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2023018128A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電極及び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2017139107A5 (zh)
KR101833597B1 (ko) 리튬 이온 2차 전지의 제조 방법
JP2010153337A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13098102A (ja) 円筒捲回型電池
JP6120065B2 (ja)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882697B2 (ja) 角形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
JP2014143062A (ja)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4123526A (ja)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5100955A (ja) 捲回式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
JP2021182478A (ja)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JP2017050156A (ja)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WO2011135684A1 (ja)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車両及び電池使用機器
JP7329014B2 (ja) ラミネート型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CN114583244B (zh) 锂离子二次电池
JP2012243455A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2017091850A (ja)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JP2021096927A (ja) 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