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80806A - 照相机系统 - Google Patents

照相机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80806A
CN103080806A CN2012800026443A CN201280002644A CN103080806A CN 103080806 A CN103080806 A CN 103080806A CN 2012800026443 A CN2012800026443 A CN 2012800026443A CN 201280002644 A CN201280002644 A CN 201280002644A CN 103080806 A CN103080806 A CN 1030808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ration ring
focusing
focus
camera arrangement
stu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0264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80806B (zh
Inventor
外山满
伊东猛
小岩井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ozhixi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Imaging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Imaging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Imaging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0808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808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808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8080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32Means for focusing
    • G03B13/34Power focusing
    • G03B13/36Autofocus system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8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to co-operate with a remote control mechanism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12Adjusting pupillary distance of binocular pai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2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 G03B17/14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interchangeably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Focusing arrangements of general interest for cameras, projectors or printers
    • G03B3/10Power-operated focus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6/00Systems for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between different pieces of apparatus, e.g. for exchanging trimming information, for photo finish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Camera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照相机系统具有:固定部件;驱动源;对焦用镜头;驱动部,其由所述驱动源驱动,在光轴方向上驱动所述对焦用镜头;被卡合旋转部件,其能够绕光轴旋转;操作环,其能够位于光轴方向的第1位置和第2位置;操作环位置检测单元,其检测所述操作环的光轴方向的位置;卡合单元,其在所述操作环处于所述第2位置时,使所述被卡合旋转部件与所述操作环卡合,在所述操作环处于所述第1位置时,使所述被卡合旋转部件与所述操作环不卡合;以及控制单元,其在所述操作环处于所述第1位置且旋转了所述操作环的情况下,根据该旋转驱动所述对焦透镜,在所述操作环处于所述第2位置的情况下根据所述被卡合旋转部件与所述固定部件的相对移动位置驱动所述对焦用镜头。

Description

照相机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进行自动对焦动作的照相机系统。
背景技术
在能够进行手动对焦动作和自动对焦动作的照相机系统中,主要采用如下结构:在镜头镜筒上具有能够旋转的操作环,在手动对焦动作时根据操作环的旋转改变对焦距离,在自动对焦动作时利用电机改变对焦距离。
例如,在日本特开平6-11643号公报中公开了如下的镜头镜筒:在自动对焦时不使操作环旋转,能够通过操作环在光轴方向上的位置切换进行手动对焦,能够根据操作环的旋转进行对焦动作。
如日本特开平6-11643号公报所公开的那样,在进行自动对焦之后要进行用于微调的手动对焦时,切换操作环进行手动对焦。但是,在要根据这种结构进行手动对焦时,需要多余的操作,从而不能进行迅速的对焦。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完成的,目的在于实现能够进行自动对焦和手动对焦,能够迅速进行对于被摄体的对焦动作的照相机系统。
发明内容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照相机系统具有:固定部件;驱动源;对焦用镜头;驱动部,其由所述驱动源驱动,在光轴方向上驱动所述对焦用镜头;被卡合旋转部件,其能够绕光轴旋转;操作环,该操作环由于在光轴方向上驱动所述对焦用镜头而能够位于光轴方向的第1位置和第2位置,能够在所述第1位置和所述第2位置的各个位置处绕光轴旋转;操作环位置检测单元,其检测所述操作环位于所述第1位置还是位于所述第2位置;卡合单元,其在所述操作环位于所述第2位置时,使所述被卡合旋转部件与所述操作环卡合,使所述被卡合旋转部件伴随所述操作环的旋转而旋转,在所述操作环位于所述第1位置时,使所述被卡合旋转部件与所述操作环不卡合,使得即使所述操作环旋转所述被卡合旋转部件也不旋转;以及控制单元,其在由所述操作环位置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操作环位于所述第1位置,且所述操作环进行了旋转时,由所述驱动部根据该旋转将所述对焦透镜驱动到任意位置,在通过所述操作环位置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操作环位于所述第2位置时,由所述驱动部根据所述被卡合旋转部件与所述固定部件的相对移动位置对所述对焦用镜头进行驱动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构成照相机系统的照相机的前面侧的立体图。
图2是操作环位于第1位置的状态的镜头镜筒的俯视图。
图3是操作环位于第2位置的状态的镜头镜筒的俯视图。
图4是镜头镜筒的剖视图。
图5是操作环位于第1位置的状态的镜头镜筒的剖视图。
图6是操作环位于第2位置的状态的镜头镜筒的剖视图。
图7是说明操作环和被卡合旋转部件的卡合被解除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说明操作环和被卡合旋转部件卡合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说明第2编码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0是构成照相机系统的照相机的对焦动作相关的电路框图。
图11是对焦动作模式切换子例程的流程图。
图12是自动对焦动作子例程的流程图。
图13是手动对焦动作子例程的流程图。
图14是距离指定对焦动作子例程的流程图。
图15是对照相机系统的对焦动作切换进行汇总的表。
图16是示出构成第2实施方式的照相机系统的照相机的前面侧的立体图。
图17是第2实施方式的照相机系统的对焦动作相关的电路框图。
图18是第3实施方式的照相机系统的对焦动作模式切换子例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优选方式。另外,在以下说明所使用的各图中,使各结构要素为在附图上能够识别的程度的大小,所以,比例尺按照各结构要素而不同,本发明不仅仅限于这些附图所记载的结构要素的数量、结构要素的形状、结构要素的大小比率和各结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
(第1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照相机系统1构成为具有照相机主体2和作为更换镜头的镜头镜筒10。镜头镜筒10保持用于形成被摄体像的光学系统部件11。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照相机系统1具有照相机主体2和镜头镜筒10可分离可结合的形态。另外,照相机系统1也可以具有照相机主体和镜头镜筒成为一体的形态。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照相机系统1在照相机主体2上配设有摄像元件9,具有被称作所谓的电子照相机、数字照相机等的电子拍摄被摄体像并记录的结构。摄像元件9在预定的定时输出与入射到受光面(像素区域)的光对应的电信号,例如具有电荷耦合元件(CCD)或CMOS(互补型金属氧化膜半导体)传感器等形态。
照相机系统1构成为能够进行自动对焦动作,在照相机主体2上配设有用于自动对焦动作的自动对焦用传感器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照相机系统1构成为根据从摄像元件9输出的信号检测被摄体像的对比度值,并进行光学系统部件11的焦点调节、即进行所谓的对比度检测方式的自动对焦动作,以使该对比度值最高。即,在本实施方式的照相机系统1中,摄像元件9是自动对焦用传感器部。
另外,照相机系统1也可以是进行所谓的相位差检测方式的自动对焦动作的结构。该情况下,配设于照相机主体2上的检测被摄体像的相位差的传感器是自动对焦用传感器部。此外,自动对焦用传感器部也可以是基于使用红外线LED的三角测量方式的测距传感器等其他形式。
在照相机主体2的上表面部配设有用于供使用者输入摄像动作的指示的开关单元即释放开关3、以及用于供使用者输入照相机主体2的电源接通动作和电源断开动作的指示的电源开关4。
在本实施方式中,释放开关3是按钮型的开关,构成为具有根据不同的2个行程量(按下量)而成为接通状态的2个的第1释放开关3a和第2释放开关3b。
在将释放开关3按下至总行程量的中途、即进行了所谓的半按下操作时,第1释放开关3a成为接通状态,在从该半按下操作起进一步按下释放开关3、即进行了所谓的全按下操作时,第2释放开关3b成为接通状态。照相机系统1在第2释放开关3b成为接通状态时,执行摄像动作并存储图像。
另外,释放开关3也可以是将第1释放开关3a和第2释放开关3b配设于分离开的位置上的形态。此外,释放开关3不限于按钮型的开关的形态,可以是由触摸传感器等其它形态的开关构成的形态。
此外,但在照相机主体2中配设有用于输入照相机系统1的对焦动作的模式切换的指示的对焦模式切换操作部5。通过由使用者操作对焦模式切换操作部5,照相机系统1的对焦动作模式选择进行自动对焦动作的自动对焦动作模式、进行手动对焦动作的手动对焦动作模式以及将进行自动对焦动作的自动对焦动作模式和进行手动对焦动作的手动对焦动作模式组合起来的模式(以下称作对焦动作自动切换模式。)中的任意一个。这些模式下的照相机系统1的动作将后述。
作为一例,图示的本实施方式的对焦模式切换操作部5是拨盘开关的形态,构成为能够通过由使用者旋转拨盘开关,选择自动对焦动作模式、手动对焦动作模式以及对焦动作自动切换模式中的任意一个。
另外,对焦模式切换操作部5的形态不限于本实施方式,也可以是触摸传感器、按钮开关或滑动开关等。此外,对焦模式切换操作部5也可以是如下形态:照相机主体2具有图像显示装置,通过经由按钮开关或触摸传感器选择在该图像显示装置上所显示的菜单的所谓的GUI(图形用户界面),受理来自使用者的对焦动作模式的切换指示。该情况下,对焦模式切换操作部5由能够进行GUI的显示和操作的结构、和存储经由GUI输入的来自使用者的指示的结构构成。另外,对焦模式切换操作部5可以是配设在镜头镜筒10上的形态。
此外,尽管未图示,然而在照相机主体2上还设有:收纳用于将电力提供给照相机系统1的一次电池、或二次电池的电池收纳部;以及收纳用于存储图像的闪存的存储介质收纳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照相机主体2和镜头镜筒10能够通过一般被称作卡口式安装部的卡合机构进行分离接合。另外,在照相机系统1中,能够对照相机主体2和镜头镜筒10进行分离接合的结构不限于本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是使用螺丝机构的一般被称作螺纹式安装部的结构。此外,也可以是通过使用了嵌合或磁铁等的机。
镜头镜筒10构成为具有基座部12、固定框(第1框)14、对焦用框13、驱动部15、指标显示框16、被卡合旋转部件(第2框、显示部件、距离显示单元)18和操作环(旋转操作部件、操作单元)17。另外,被卡合旋转部件18主要由圆筒状的第1圆筒部件构成,并且构成为固定有第2圆筒状部件,该第2圆筒状部件与第1圆筒状部件的外周嵌合,较薄且在轴向上比第1圆筒状部件短。并且在第2圆筒状部件的外周显示有后述的距离刻度18a。以下,将被卡合旋转部件18作为这些第1圆筒部件和第2圆筒部件为一体的部件来说明。
如图2所示,基座部12具有与照相机主体2卡合的卡口部12a。卡口部(卡口爪)12a通过与照相机主体2卡合而将基座部12固定到照相机主体2上。
如图4所示,镜头镜筒10具有将作为摄像光学系统的由多个透镜等构成的光学系统部件11保持到该基座部12的机构。另外,镜头镜筒10保持的光学系统部件11的形态除了透镜以外,还可以包含光圈、棱镜、反射镜、滤镜等。
光学系统部件(光学系统要素、摄像光学系统)11构成为通过使一部分或全部相对于所述基座部12在光学系统部件11的光轴O方向上相对移动,使得对焦距离发生变化。此处,对焦距离的变化是指改变到要进行对焦的被摄体的距离。并且其还指改变使光学系统部件11的焦点对准的焦点位置。以下,将光学系统部件11中的、在改变对焦距离的情况下在光轴O方向上移动的部件称作对焦用镜头(对焦用光学要素、对焦用光学系统部件)11a。
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部件11构成为具有沿着光轴O配设的多个透镜和光圈机构部19。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光学系统部件11的多个透镜中的配设于最后方(像侧)的透镜是对焦用镜头11a。
对焦用镜头11a由配设成可相对于基座部12在光轴O方向上相对进退移动的对焦用框13保持。对焦用框13由驱动部15在光轴O方向上进行驱动。
驱动部15的结构没有特别限定,而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具有:与光轴O大致平行配设的螺杆15a、使螺杆15a旋转的驱动源(电机)15c、以及与螺杆15a螺合的螺母15b。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驱动源15c是步进电机。螺母15b限制绕螺杆15a的旋转,伴随螺杆15a的旋转与光轴O大致平行地移动。对焦用框13以从动于螺母15b的方式与螺母15b卡合。
驱动部15通过利用驱动源15c使螺杆15a旋转,在光轴O方向上驱动对焦用框15。另外,驱动部15的结构不限于本实施方式,可以是线性电机等其它形式。并且,驱动部15可以是在照相机主体2内配设有例如驱动源等的一部分结构部件的结构。
此外,光学系统部件11的对焦用镜头11a以外的部件由相对于基座部12其位置被固定的作为第1框的固定框14保持。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镜头镜筒10具有焦距固定的所谓单焦点镜头的形态,因而对焦用镜头11a以外的光学系统部件11由固定框14保持,而在镜头镜筒10是全长能伸缩的所谓伸缩镜头镜筒的情况下,或者在是能变更焦距的所谓变焦镜头或可变焦距镜头的情况下,对焦用镜头11a以外的光学系统部件11当然也可以由相对于基座部12相对移动的框部件保持。
在镜头镜筒10的外周部配设有操作环17、指标显示框16和作为显示部件的被卡合旋转部件18。
操作环17是在镜头镜筒10的外周部配设成能够围绕光学系统部件11的光轴O旋转且能够在光轴O方向上进退移动的大致圆筒状的部件。操作环17的至少一部分在镜头镜筒10的外周面上露出,配设成供照相机系统1的使用者的手指挂靠。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和图6的剖视图以及图7和图8的立体图所示,操作环17具有如下的两个大致圆筒状的部位:在镜头镜筒10的外周面上露出、在外周部设有凹凸以供使用者的手指挂靠的大致圆筒状的操作部17a、和在操作部17a的内侧具有预定间隙而配设的大致圆筒状的内侧圆筒部(卡合框)17b。
另外,在图示的本实施方式中,操作部17a和内侧圆筒部17b是独立的部件,例如通过使用螺钉或粘接剂固定来构成操作环17,然而操作部17a和内侧圆筒部17b也可以是形成为一体的形态。
操作环17利用由使用者的手指施加给操作部17a的力而绕光轴O旋转。并且,如图2和图3所示,操作环17配设成能够在光轴O的方向上在预定范围内移动,在未被施加来自外部的力的状态下选择性地位于移动范围的两端中的任一端。操作环17能够通过由使用者的手指施加给操作部17a的力,从光轴O方向的移动范围的一端朝另一端、或从另一端朝一端往返移动。
以下,将操作环17选择性地所处的两个位置中的、光轴O方向的移动范围的前方侧(被摄体侧)的端部称作第1位置、移动范围的后方侧(像侧)的端部称作第2位置。
即,图2、图4、图5和图7示出了操作环17位于第1位置的状态,图3、图6和图8示出了操作环17位于第2位置的状态。
如图5和图6所示,在操作环17的内周面上,在周向上沿全周形成有朝径向内侧突出且截面是大致三角形的凸状部17c。凸状部17c具有:形成为随着沿光轴O朝向前方而内径减小、并到达至该三角形的顶点的第1斜面部17d;以及形成为在第1斜面部17d的前方侧,随着从该三角形的顶点沿光轴O朝向前方而内径增大的第2斜面部17e。
此外,在配设于操作环17内侧的固定框14上,在与凸状部17c对置的部位穿设有贯通孔14a。在贯通孔14a内游嵌有滚珠14b。滚珠14b能够突出到固定框14的外周面的更外侧,通过作为板簧的施力部件14c将其朝固定框14的径向外侧施力。施力部件14c的弹簧部分(板簧)配置于固定框14的内周面。施力部件14c和滚珠14b在周向上配设于多个部位。
滚珠14b在操作环17位于第1位置的情况下,与凸状部17c的第1斜面部17d抵接,在操作环17位于第2位置的情况下,与凸状部17c的第2斜面部17e抵接。凸状部17c具有大致三角形的截面,因此滚珠14b不论操作环17的位置如何,都始终与第1斜面部17d和第2斜面部17e中的任意一方抵接。
因此,在操作环17位于可移动范围的靠前方的位置时,操作环17被与第1斜面部17d抵接的滚珠14b朝向前方施力,在第1位置处与可移动范围的一端接触,并被定位。
另一方面,在操作环17位于可移动范围的靠后方的位置时,操作环17被与第2斜面部17e抵接的滚珠14b朝向后方施力,在第2位置处与可移动范围的另一端接触,并被定位。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镜筒10中,在没有对操作环17施加外力的情况下,操作环17在光轴O方向的位置是第1位置和第2位置中的任意一个。例如,在操作环17位于第1位置的状态下,当施加给操作环17的朝向后方的外力比施力部件14c和滚珠14b产生的作用力弱的情况下,如果该外力消失,则操作环17返回到第1位置。还例如,如果在操作环17位于第1位置的状态下施加到操作环17的朝向后方的外力比施力部件14c和滚珠14b产生的作用力强,则操作环17移动到第2位置。
此外,在镜头镜筒10上配设有作为第1编码单元的第1编码部(操作环旋转检测部、旋转检测单元)21,第1编码部21至少在操作环17位于第1位置时检测操作环17的绕光轴O的旋转方向和旋转量。此外,在镜头镜筒10上配设有检测操作环17位于光轴O方向的第1位置和第2位置中的哪一个的操作环位置检测单元(位置检测部)22。
第1编码部21利用一对光斩波器检测在操作环17上沿周向以预定间隔设置的多个狭缝(切口)17n的通过,根据该一对光斩波器的输出信号检测操作环17的旋转方向和旋转量。本实施方式的第1编码部21以及设在操作环17上的狭缝17n具有与所谓的递增形式的旋转编码器相同的形态,省略其详细说明。
更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狭缝17n形成于内侧圆筒部17b的前方侧端部。如图5和图6所示,构成第1编码部21的一对光斩波器被固定于固定框14上。
仅在操作环17位于第1位置的情况下,形成有狭缝17n的内侧圆筒部17b的前方侧端部才位于一对光斩波器的检测范围内。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第1编码部21仅在操作环17位于第1位置的情况下,才能够检测操作环17的绕光轴O的旋转方向和旋转量。
另外,第1编码部21的形态只要至少在操作环17位于第1位置的情况下,能够检测操作环17的绕光轴O的旋转方向和旋转量即可,不限于本实施方式。例如,第1编码部21可以具有磁式的旋转编码器的形态。
操作环位置检测单元22由固定于基座部12或固定框14上的光斩波器构成。操作环位置检测单元22固定于如下位置:在操作环17位于第2位置的情况下,操作环17的一部分在光斩波器的检测范围内进出。
另外,操作环位置检测单元22的形态只要是能够检测操作环17的光轴O方向的位置的结构即可,不作特别限定。例如,操作环位置检测单元22可以是磁传感器等。
此外,在操作环17上设置有构成卡合单元(卡合部)的卡合凸部17g。在操作环17位于第2位置的情况下,卡合部17g与后述的被卡合旋转部件18卡合,用于使操作环17和被卡合旋转部件18一体地旋转。
卡合凸部17g在内侧圆筒部17b的外周面上,由朝径向外侧突出的多个凸部构成。如图7和图8所示,构成卡合凸部17g的多个凸部相互之间具有一定间隙,在周向上等间隔地排列。此外,多个凸部在从径向外侧观察的情况下,后方侧的一部分具有随着朝向后方侧而宽度变窄的大致V字形的形状。
关于卡合凸部17g与被卡合旋转部件18的卡合结构,后面将进行描述。
指标显示框16是具有固定框功能的框部件(第1框),其位置相对于基座部12固定,是镜头镜筒10的外装部件的一部分。指标显示框16经由固定框14被固定于基座部12上。指标显示框16配设于在操作环17位于第1位置的状态下位于操作环17的操作部17a的前方侧的位置处。在指标显示框16上设置有与光轴O大致平行的短直线状的指标16a。指标16a用于指示设置于后述的被卡合旋转部件18上的距离刻度18a。
此外,在指标显示框16上,夹着指标16a在周向两侧大致对称地配设有景深刻度16b。景深刻度16b用于显示与光学系统部件11的F值(光圈值)对应的景深。并且,该景深刻度16b显示成表示相同数值的F值的文字成对且夹着指标16a。该对有多个对,对彼此之间具有相互不同的数值的F值。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显示了多个数值(5.6、11、22),但也可以至少仅显示由相同数值构成的一对数值。
作为第2框的被卡合旋转部件18是可相对于基座部12绕光轴O相对地旋转、且配设在操作环17内侧的大致圆筒状的部件。换言之,被卡合旋转部件18可相对于指标显示框16绕光轴O相对旋转。
如图3所示,在被卡合旋转部件18的外周面上设置有表示光学系统部件11的对焦距离的距离刻度18a。距离刻度18a在周向上排列有表示从光学系统部件11的最短对焦距离到无限远的距离的数值。被卡合旋转部件18相对于指标显示框16绕光轴O相对旋转,由此使得指标16a指示的距离刻度18a的数值发生变化。
被卡合旋转部件18围绕光轴O的旋转范围被限制,仅能够在通过指标16a指示距离刻度18a的范围内绕光轴O旋转。即,距离刻度18a通过与指标16a的组合,必定显示从光学系统部件11的最短对焦距离到无限远的距离的数值。
限制被卡合旋转部件18的绕光轴O的旋转范围的结构没有特别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在被卡合旋转部件18的后方端部形成有朝后方突出的凸部18c,该凸部18c位于在固定框14上沿周向相互分隔开排列的一对壁部之间,由此被卡合旋转部件18的绕光轴O的旋转范围被限制为凸部18c与一对壁部抵接为止的范围。
即,在固定框14或指标显示框16被固定的第1框、和可相对于第1框旋转的被卡合旋转部件18(第2框)的一方上设置凸部,设置通过所述凸部与第1框和第2框中的另一方干扰来限制第2框相对于第1框的相对旋转范围的旋转限制单元。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在操作环17位于第1位置的情况下,被卡合旋转部件18的距离刻度18a成为从镜头镜筒10的外部看不见的状态。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在操作环17位于第2位置的情况下,被卡合旋转部件18的距离刻度18a成为从镜头镜筒10的外部能看见的状态。
具体而言,被卡合旋转部件18配设在操作环17的操作部17a与内侧圆筒部17b之间。换言之,作为操作环17的操作部17a的圆筒部配设于比被卡合旋转部件18的外周面更靠径向外侧。并且,在操作环17位于第1位置的情况下,操作部17a在距离刻度18a上进出并覆盖遮挡距离刻度18a。此外,在操作环17位于第2位置的情况下,操作部17a从距离刻度18a上退避,使得距离刻度18a露出到外部而显示。换言之,在操作环17位于第2位置的情况下,被卡合旋转部件18成为露出到外部的状态。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镜筒10中,被卡合旋转部件18构成为仅在操作环17位于第2位置的情况下,与操作环17一起绕光轴O旋转。此外,在操作环17位于第1位置的情况下,操作环17能够独立于被卡合旋转部件18而旋转。
具体而言,在被卡合旋转部件18的内周部(内周面),以朝径向内侧突出的方式设有构成卡合单元的1个卡合销18b。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合销18b是与被卡合旋转部件18独立的部件,通过压入或粘接剂固定在被卡合旋转部件18上。另外,卡合销18b也可以是与被卡合旋转部件18形成为一体的形态。
被卡合旋转部件18配设在操作环17的操作部17a与内侧圆筒部17b之间,因此卡合销18b向配设在被卡合旋转部件18内侧的内侧圆筒部17b突出。换言之,被卡合旋转部件18的卡合销18b与操作环17的卡合凸部17g朝相互相对的方向突出。
卡合销18b的外径比相邻的卡合凸部17g彼此之间的间隔小,卡合销18b具有以间隙嵌合的状态嵌合到相邻的卡合凸部17g之间的形状。此外,从径向内侧观察的情况下,卡合销18b具有前方侧为大致V字形的截面形状。
如图5和图7所示,卡合销18b配设在如下位置:当操作环17位于第1位置的情况下,与操作环17的卡合凸部17g相比卡合销18b位于更后方侧,即使操作环17绕光轴O旋转也不与卡合凸部17g产生干扰。
此外,如图6和图8所示,在操作环17位于第2位置的情况下,卡合销18b与卡合凸部17g位于同一圆周方向上。换言之,卡合销18b配置在当操作环17位于第2位置的情况下,在光轴O方向上与卡合凸部17g重合的位置处。即,当操作环17从第1位置相对移动到第2位置时,卡合销18b嵌合到相邻的卡合凸部17g彼此之间。并且反之,当操作环17从第2位置相对移动到第1位置时,卡合销18b与卡合凸部17g的嵌合脱开。
通过由具有以上结构的卡合凸部17g和卡合销18b构成的卡合单元,在操作环17位于第2位置的情况下,被卡合旋转部件18与操作环17一起绕光轴O旋转,在操作环17位于第1位置的情况下,即使操作环17绕光轴O旋转,被卡合旋转部件18也不旋转而处于停止状态。
另外,如上所述,卡合凸部17g的多个凸部在从径向外侧观察的情况下,后方侧具有大致V字形的形状,并且卡合销18b在从径向内侧观察的情况下前方侧具有大致V字形的形状,因而当操作环17从第1位置移动到第2位置时,设置于该双方上的大致V字形的部位彼此仿效而使被卡合旋转部件18稍微旋转,卡合销18b和卡合凸部17g顺利卡合。因此,使操作环17在光轴O方向上移动的操作不会产生卡住,可迅速进行操作环17的移动。
并且,如上所述,被卡合旋转部件18的旋转范围被限制在利用距离刻度18a和指标16a的组合表示从光学系统部件11的最短对焦距离到无限远的距离的数值的范围内。因此,操作环17在位于第2位置并与被卡合旋转部件18卡合的情况下,仅能够在与被卡合旋转部件18相同的旋转范围内旋转。即,在操作环17位于第2位置的情况下,操作环17的旋转范围被限制。
如上所述,通过在操作环17位于第2位置的情况下限制被卡合旋转部件18(第2框)相对于固定的第1框的相对旋转范围的旋转限制单元,操作环17的旋转范围也被限制在预定范围内。
另一方面,在操作环17位于第1位置的情况下,操作环17不与被卡合旋转部件18产生干扰,因此操作环17的旋转范围不受限制。即,在操作环17位于第1位置的情况下,操作环17能够在不被旋转限制单元限制旋转范围的情况下无限制地进行旋转。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镜筒10上配设有作为第2编码单元的第2编码部(旋转位置检测单元)23,第2编码部23检测被卡合旋转部件18的相对于基座部12的绕光轴O的绝对旋转位置。
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第2编码部23构成为具有所谓的绝对型的旋转编码器的形态。第2编码部23构成为具有由导电体构成的预定位数的码图23a和由在码图23a上滑动的导电体构成的触点部23b。
码图23a配设在固定框14的外周部,触点部23b配设在被卡合旋转部件18上。根据被卡合旋转部件18的绕光轴O的旋转位置,触点部23b所接触的码图23a的位置发生变化。尽管未图示,然而第2编码部23具有检测码图23a与触点部23b的接触状态的电路,可根据该检测结果,计算被卡合旋转部件18的相对于基座部12的绕光轴O的绝对旋转位置。绝对型的旋转编码器的结构是公知的,因此省略详细说明。
另外,第2编码部23的结构只要是能够检测相对于基座部12的绕光轴O的绝对旋转位置的形态即可,不限于本实施方式。例如,第2编码部23可以是光学式或磁式的绝对型旋转编码器,也可以是具有与电阻值根据被卡合旋转部件18的绕光轴O的旋转位置而变化的所谓电位计相同的结构的形态。
接着,参照图10说明照相机系统1的对焦动作相关部分的电气结构。
如上所述,在照相机主体2上配设有释放开关3、电源开关4、对焦模式切换操作部5以及自动对焦用传感器部即摄像元件9。此外,在照相机主体2上配设有照相机主体控制部6、图像处理部7、通信部8、图像显示电路30和图像显示装置31。
构成控制部的照相机主体控制部(控制单元)6构成为具有运算装置(CPU)、存储装置(RAM)、输入输出装置以及电力控制装置等,根据预定的程序控制照相机主体2的动作。
此外,图像处理部7是用于进行图像处理的电子电路部,能够根据从摄像元件9输出的信号计算被摄体像的对比度值。另外,图像处理部7在照相机主体2上的安装形态可以是搭载图像处理用的运算硬件的硬件形态,也可以是照相机主体控制部6的运算装置根据预定的图像处理程序进行图像处理的软件形态。
通信部8用于通过有线通信或无线通信,经由设在镜头镜筒10上的通信部25进行与镜头镜筒控制部24的通信。此外,图像处理电路30是用于将来自摄像元件9的被摄体像显示在图像显示装置31上的电路,例如使对焦动作中的被摄体像显示在图像显示装置31上。
如上所述,在镜头镜筒10中配设有驱动部15、操作环位置检测单元22、第1编码部21和第2编码部23。在镜头镜筒10中配设有镜头镜筒控制部24以及通信部25。这些通信部25、操作环位置检测部22、第1编码部21、第2编码部23以及驱动部15的电机15c与镜头镜筒控制部24电连接。
构成控制部的镜头镜筒控制部(控制单元)24构成为具有运算装置、存储装置和输入输出装置等,与照相机主体控制部6联系,根据预定的程序控制镜头镜筒10的动作。此外,通信部8用于通过有线通信或无线通信,经由设在照相机主体2中的通信部8进行与照相机主体控制部6的通信。由于具有这些通信部8和通信部25,因此能够对照相机主体2拆装镜头镜筒10。
然后,说明具有以上所说明的结构的照相机系统1的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的照相机系统1中,在照相机主体为电源接通的状态时,通过照相机主体控制部6,以预定周期反复进行图11所示的对焦动作模式切换子例程。对焦动作模式切换子例程用于判定照相机系统1具有的多个对焦动作模式中、根据来自使用者的指示输入所选择的对焦动作模式,根据指示输入切换照相机系统1的对焦动作模式。
另外,将以下说明的对焦动作模式切换子例程适当嵌入到用于由照相机系统1进行摄影动作的主例程中。关于用于由照相机系统1进行摄影动作的主例程,与公知技术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照相机中,作为对焦动作模式,具有3个模式。
对焦动作模式的第1模式是用于自动焦点调节的自动对焦模式。在自动对焦模式中操作环17处于第1位置的情况下,当检测到第1释放开关3a接通时,不论是否由使用者对操作环17进行了旋转操作,照相机系统1都进行自动对焦动作,即根据来自摄像元件9的输出或来自与摄像元件9不同的对焦用传感器部的输出,通过驱动源15c驱动对焦用框13。在该状态下即使转动操作环17照相机系统1也不进行任何动作。
此外,在自动对焦模式中操作环17处于第2位置的情况下,当检测到旋转了操作环17时,依照第2编码部23的输出,通过驱动源15c驱动对焦用框13,以对焦到指标16a指示的距离刻度18a的距离显示的数值。将该动作称作距离指定对焦动作。
对焦动作模式的第2模式是用于手动的焦点调节的手动对焦模式。在手动对焦模式中操作环17处于第1位置的情况下,照相机系统1在旋转了操作环17时进行手动对焦动作,即根据通过第1编码部21检测出的操作环17的旋转方向、旋转量以及旋转速度等,通过驱动源15c驱动对焦用框13。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在手动对焦动作中,在从后方观察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了操作环17的情况下,通过驱动源15c驱动对焦用框13以使对焦距离朝无限远侧变化,在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了操作环17的情况下,通过驱动源15c驱动对焦用框13以使对焦距离朝最近侧变化。并且在手动对焦动作中,根据操作环17的旋转量确定对焦用框13的驱动量,根据操作环17的旋转速度确定对焦用框13的驱动速度。在手动对焦动作时,使用者能够通过在图像显示装置31上所显示的实时取景图像等来观察对焦状态。
此外,在手动对焦模式中操作环17处于第2位置的情况下,进行上述的距离指定对焦动作。
对焦动作模式的第3模式是进行将自动对焦动作和手动对焦动作组合起来的动作的对焦动作自动切换模式。在对焦动作自动切换模式中操作环17处于第1位置的情况下,当检测到第1释放开关3a接通时,与上述自动对焦模式同样,照相机系统1根据来自摄像元件9的输出或来自与摄像元件9不同的对焦用传感器部的输出,通过驱动源15c驱动对焦用框13来进行对焦。但是,以下方面与自动对焦模式不同:在对焦动作自动切换模式中操作环17处于第1位置的情况下,当旋转了操作环17时,与上述手动对焦模式同样地通过驱动源15c驱动对焦用框13。
此外,在对焦动作自动切换模式中操作环17处于第2位置的情况下,进行上述的距离指定对焦动作。
以下,对图11所示的对焦动作模式切换子例程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在对焦动作模式切换子例程中,首先,在步骤S01中,判定使用者利用对焦模式切换操作部5所选择的对焦动作模式是否为自动对焦动作模式。此处,在对焦模式切换操作部5例如为拨盘开关的情况下,根据来自拨盘开关的输出进行判定。并且例如在对焦模式切换操作部5由GUI构成的情况下,根据所存储的由使用者预先指定的信息进行判定。
在步骤S01的判定结果为选择了自动对焦动作模式的情况下,转移到步骤S02,通过操作环位置检测单元22求出操作环17的光轴O方向的位置。即通过操作环位置检测单元22检测操作环17是处于第1位置还是第2位置。在步骤S02中判定为操作环17处于第1位置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S03,进行图12所示的自动对焦动作。
在照相机系统1中,进行自动对焦动作的时机没有特别限定,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如图12的流程图所示,在第1释放开关3a处于接通状态的情况下,进行自动对焦动作。
在照相机系统1进行自动对焦动作的情况下,根据从自动对焦用传感器部即摄像元件9输出的信号来检测被摄体像的对比度值,在光轴O方向上驱动对焦用框13以使该对比度值最高。或者根据来自与摄像元件9不同的相位差式的自动对焦用的传感器的输出进行对焦动作。
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构成为照相机主体1和镜头镜筒10可分离接合(可拆装)的照相机系统1中,在自动对焦动作时,从照相机主体控制部6输出用于基于来自摄像元件9的输出来对驱动源15c进行驱动的指令。该情况下,镜头镜筒控制部24根据经由通信部25输入的来自照相机主体控制部6的指令,对驱动源15c进行驱动。通过步骤S03的执行,对焦动作模式切换子例程暂时结束,此处返回到省略了说明的摄影主例程。
另外,照相机系统1也可以是如下的形态:在选择了自动对焦动作模式、并且操作环17处于第1位置的情况下,不论第1释放开关3a的状态如何,都始终持续进行自动对焦动作。
另一方面,在步骤S02中判定为操作环17不处于第1位置、即操作环17处于第2位置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S04,进行图14所示的后述的距离指定对焦动作。
此外,在步骤S01的判定结果为未选择自动对焦动作模式的情况下,转移到步骤S05。在步骤S05中,判定是否由使用者通过对焦模式切换操作部5,在照相机系统1具有的多个对焦动作模式中选择了手动对焦模式。在步骤S05中,在判定为选择了手动对焦模式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S06。
在步骤S06中,通过操作环位置检测单元22检测操作环17是处于第1位置还是第2位置。如果步骤S06的判定结果为操作环17处于第1位置,则进入到S07,进行图13所示的手动对焦动作。
在步骤S07中,照相机系统1执行图13所示的手动对焦动作子例程。照相机系统1在进行手动对焦动作的情况下,在由第1编码部21检测出操作环17的旋转时(步骤S20),根据操作环17的旋转方向、旋转量和旋转速度驱动对焦用框13(步骤S21)。
例如,在从后方观察镜头镜筒10的情况下,在检测出操作环17朝顺时针方向旋转了时,照相机系统1使对焦用框13朝光学系统部件11的对焦距离缩短的方向移动。并且例如,在从后方观察镜头镜筒10的情况下,在检测出操作环17朝逆时针方向旋转了时,照相机系统1使对焦用框13朝光学系统部件11的对焦距离变长的方向移动。手动对焦动作中的对焦用框13的移动距离和速度根据通过第1编码部21检测出的操作环17的旋转量(旋转角度)和旋转速度(旋转角速度)来确定。
反复执行图13所示的手动对焦动作,直到通过对焦动作模式切换子例程的执行,选择了手动对焦动作以外的对焦动作为止。即,反复执行图13所示的手动对焦动作,直到通过对焦模式切换操作部5例如选择了自动对焦动作模式、或者操作环17从第1位置移动到第2位置为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照相机系统1的手动对焦动作时,使用者能够通过观察所谓的被称作实时取景的显示在图像显示装置31上的被摄体像的情形来观察对焦情形,并根据该观察结果对操作环17进行操作。当然,在其他对焦动作时也同样,使用者能够通过观察显示在图像显示装置31上的被摄体像的情形来观察对焦情形。
在步骤S06中判定为操作环17不处于第1位置、即操作环17处于第2位置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S04,进行图14所示的后述的距离指定对焦动作。
此外,在步骤S05中判定为使用者未通过对焦模式切换操作部5选择手动对焦模式的情况下,判定为是对焦动作自动切换模式。并且,进入到步骤S08,通过操作环位置检测单元22检测操作环17是处于第1位置还是第2位置。在步骤S08中判定为操作环17不处于第1位置、即操作环17处于第2位置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S04,进行图14所示的后述的距离指定对焦动作。
另一方面,在步骤S08中判定为操作环17处于第1位置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S09,判定(监视)第1释放开关3a是否处于接通状态。在步骤S09中判定为第1释放开关3a处于接通状态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S03,进行图12所示的上述自动对焦动作。此外,在步骤S09中判定为第1释放开关3a不处于接通状态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S07,进行图13所示的上述手动对焦动作。
以下说明步骤S04的距离指定对焦动作。通过图14所示的距离指定对焦动作子例程进行距离指定对焦动作。在距离指定对焦动作中,照相机系统1将对焦用框13驱动到与根据第2编码部23的输出信号计算出的由指标16a指示的距离刻度18a的距离数值对应的位置。
具体而言,在距离指定对焦动作中,首先在步骤S30中,镜头镜筒控制部24读取第2编码部23的输出值。第2编码部23的输出值是表示被卡合旋转部件18的相对于基座部12的绕光轴O的绝对旋转位置的值。
接着在步骤S31中,镜头镜筒控制部24根据第2编码部23的输出值,计算指标16a指示的距离刻度18a的距离数值。基于例如镜头镜筒控制部24预先存储的转换表,进行从第2编码部23的输出值向指标16a指示的距离刻度18a的距离数值的转换。
然后在步骤S32中,镜头镜筒控制部24根据第2编码部23的输出值使对焦用框13移动,以使指标16a指示的距离刻度18a的距离数值与光学系统部件11的对焦距离一致或近似。例如,如果指标16a指示的距离刻度18a的距离数值是3m,则使对焦用框13移动以使光学系统部件11的对焦距离成为3m。之后,返回步骤S01。另外,步骤S30至S32的动作不仅可以仅由镜头镜筒控制部24执行,也可以采用通过镜头镜筒控制部24和照相机主体控制部6的联系来进行的形态。
另外,在距离指定对焦动作中,虽然指标16a指示的距离刻度18a的距离数值与光学系统部件11的对焦距离一致是理想的情况,但是在第2编码部23的分辨率低的情况下,难以使两者一致,因而可以使对焦用框13移动以使两者近似。
此外,镜头镜筒控制部24将计算出的指标16a指示的距离刻度18a的距离数值经由通信部25输出到照相机主体2的照相机主体控制部6。照相机主体控制部6根据接收到的该数值决定曝光值,并且,将该数值作为元数据附加到所拍摄的图像中。
反复执行图14所示的距离指定对焦动作,直到通过对焦动作模式切换子例程的执行,选择了距离指定对焦动作以外的对焦动作为止。即,反复执行图14所示的距离指定对焦动作,直到通过对焦模式切换操作部5选择了自动对焦动作模式、或者操作环17从第2位置移动到第1位置为止。
图15用表汇总了在以上所说明的照相机系统1中,通过操作环17的光轴O方向的位置和对焦动作模式的选择状态确定的自动对焦动作、手动对焦动作和距离指定对焦动作的切换。
如图15所示,在选择了手动对焦模式作为照相机系统1的对焦动作模式、并且操作环17处于第1位置的情况下,成为当旋转了操作环17时根据操作环17的旋转驱动对焦用框13的手动对焦动作。另一方面,在选择了手动对焦模式作为照相机系统1的对焦动作模式、并且操作环17处于第2位置的情况下,成为驱动对焦用框13以对焦到指标16a指示的距离的距离指定对焦动作。
此外,在选择了自动对焦模式作为照相机系统1的对焦动作模式、并且操作环17处于第1位置的情况下,成为自动对焦动作,即即使旋转了操作环17也不驱动对焦用框13,在第1释放开关3a接通的情况下根据来自摄像元件9的输出驱动对焦用框13。另一方面,在选择了自动对焦模式作为照相机系统1的对焦动作模式、并且操作环17处于第2位置的情况下,成为驱动对焦用框13以对焦到指标16a指示的距离的距离指定对焦动作。
此外,在选择了对焦动作自动切换模式作为照相机系统1的对焦动作模式、并且操作环17处于第1位置的情况下,如果第1释放开关3a接通则成为自动对焦动作,如果旋转了操作环17则成为手动对焦动作。另一方面,在选择了对焦动作自动切换模式作为照相机系统1的对焦动作模式、并且操作环17处于第2位置的情况下,成为驱动对焦用框13以对焦到指标16a指示的距离的距离指定对焦动作。
如以上所说明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照相机系统1构成为具有:相对于固定于照相机主体2上的基座部12配设于固定的位置的指标16a;配设成可相对于基座部12旋转且具有距离刻度18a的被卡合旋转部件18;检测被卡合旋转部件18相对于基座部12的旋转位置的第2编码部23;以及可与操作环17一起旋转的被卡合旋转部件18。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照相机系统1在自动对焦动作时,不论被卡合旋转部件18的旋转位置如何,都基于作为对焦用传感器部的摄像元件9的输出进行焦点调节。此外,照相机系统1在距离指定对焦动作时,将对焦用框13驱动到与根据第2编码部23的输出信号计算出的由指标16a指示的距离刻度18a的距离数值对应的位置。即,照相机系统1能够进行使用了距离刻度的手动对焦。此外,能够通过由使用者操作对焦模式切换操作部5和操作环17来实施照相机系统1中的自动对焦动作和距离指定对焦动作的切换。
在具有以上结构的照相机系统1的镜头镜筒10中,驱动部15驱动的部件仅为保持对焦用镜头11a的对焦用框13,从而能够减少驱动部15驱动的部件并且成为轻量的部件。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驱动部15成为输出小的小型部件,能够使镜头镜筒10小型化。此外,能够迅速进行对焦动作。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不需要传递用于驱动被卡合旋转部件18的动力的机构,可以使用部件数量少的简单结构将动力从驱动部15传递到作为被驱动部件的对焦用框13。因此,容易降低在为了焦点调节而驱动对焦用框13时产生的声音的音量。例如优选在动态图像摄影时,抑制在焦点调节时产生的音量。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通过对焦模式切换操作部5选择了手动对焦动作模式、且操作环17位于第2位置的情况下,能够进行使用距离刻度的手动对焦。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实施如下的摄影方法:使用距离刻度18a并预先用手动设定为预定的对焦距离,在不进行焦点调节动作的情况下迅速进行拍摄。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指标显示框16上配设有景深指标16b,因此使用者能够通过观察暴露于镜头镜筒10的外周部的距离刻度18a、指标16a以及景深指标16b,立即确认要进行对焦的被摄体距离。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通过对焦模式切换操作部5选择了手动对焦动作模式、且操作环17位于第1位置的情况下,能够进行根据操作环17的旋转进行焦点调节的图13所示的手动对焦动作。在手动对焦动作中,操作环17由于不与被卡合旋转部件18卡合,因而能够绕光轴O无限制地旋转,根据操作环17的旋转量进行光学系统部件11的焦点调节。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照相机系统1的手动对焦动作中,可进行比使用距离刻度的距离指定对焦动作更精细的焦点调节。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照相机系统1中,作为借助驱动部15的粗略的焦点调节(粗调),能够选择性执行如下动作:通过由指标16a和距离刻度18a明示出对焦距离和景深而实现迅速的摄影的距离指定对焦动作;以及能够根据操作环17的旋转量进行借助驱动部15的精细焦点调节(微调)的手动对焦动作。并且,只需使操作环17前后移动就能够切换距离指定对焦动作和手动对焦动作,因此能够迅速地实现。
另外,如果第2编码部23的分辨率足够高,则即使是距离指定对焦动作也当然能够进行精细的焦点调节。此外,可以将距离指定对焦动作称作绝对对焦动作、将手动对焦动作称作相对对焦动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操作环17位于第1位置的情况下,操作环17和被卡合旋转部件18不卡合,因此即使操作环17旋转,被卡合旋转部件18也不旋转。因此,在距离指定对焦动作时所设定的被卡合旋转部件18的距离显示不会在手动对焦动作时被变更。
例如,使用者在距离指定对焦动作时使被卡合旋转部件18旋转以使对焦距离成为3米后,即使使操作环17移动到第1位置,进行利用手动对焦动作的焦点调节,被卡合旋转部件18也不旋转。因此,在之后使用者使操作环17移动到第2位置来进行距离指定对焦动作的情况下,光学系统部件11的对焦距离恢复到3米。因此,如果预先在距离指定对焦动作时将对焦距离设定为期望值,则只需从进行手动对焦动作的状态起使操作环17向后方移动,就能迅速进行基于期望的对焦距离的摄影。
如以上所说明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照相机系统1能够进行自动对焦和手动对焦,能够迅速进行对于被摄体的对焦动作。
(第2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以下仅说明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标号并适当省略其说明。
如图1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照相机系统1采用照相机主体2和镜头镜筒10不分离接合的一体结构。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照相机主体2和镜头镜筒10是一体的照相机系统1中,无需在照相机主体2和镜头镜筒10双方中配设构成控制部的电路等。
如图1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仅由配设在照相机主体2内的照相机主体控制部6构成。照相机主体控制部6构成为也能一并执行在第1实施方式中由镜头镜筒控制部进行的控制。本实施方式的照相机系统1的其他结构和动作省略了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部8、通信部25,在照相机主体控制部6上电连接有图像处理部7、由第1释放开关3a和第2释放开关3b构成的释放开关3、电源开关4、对焦模式切换操作部5、操作环位置检测部22、第1编码部21、第2编码部23、驱动源15c、图像显示电路30,实质上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照相机系统1可获得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3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相比对焦动作模式切换子例程不同。以下说明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标号并适当省略其说明。
图18是第5实施方式的照相机系统的对焦动作模式切换子例程的流程图。另外,将以下说明的对焦动作模式切换子例程适当组合到用于由照相机系统1进行摄影动作的主例程中。关于用于由照相机系统1进行摄影动作的主例程,与公知技术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首先,在步骤S51中,根据操作环位置检测部22的输出信号,判定操作环17是否存在于第1位置。在步骤S51的判定中,在判定为操作环17不存在于第1位置的情况下,转移到步骤S55,进行图14所示的距离指定对焦动作。
另一方面,在步骤S51的判定中,在判定为操作环17存在于第1位置的情况下,转移到步骤S52。在步骤S52中,判定使用者利用对焦模式切换操作部5所选择的对焦动作模式是否为自动对焦动作模式。
在步骤S52的判定中选择了自动对焦动作模式的情况下,转移到步骤S53,进行图12所示的自动对焦动作。另一方面,在步骤S52的判定中未选择自动对焦动作模式的情况下,进行图13所示的手动对焦动作。
如以上所说明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对焦动作模式切换子例程中,最初判定操作环17位于第1位置和第2位置中的哪一个。因此,在操作环17位于第2位置的情况下,执行距离指定对焦动作。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照相机系统1中,无论使用者利用对焦模式切换操作部5所选择的对焦动作模式是自动对焦动作模式和手动对焦动作模式中的哪一个,在操作环17位于第2位置的情况下都进行距离指定对焦动作。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如果使用者使操作环17移动到第2位置,则照相机系统1必定执行距离指定对焦动作。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从进行自动对焦动作的状态立即切换到使用距离刻度的距离指定对焦动作。
此外,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那样,在操作环17位于第1位置的情况下,操作环17和被卡合旋转部件18不卡合,即使操作环17旋转,被卡合旋转部件18也不旋转。
例如,在操作环17位于第2位置的情况下将对焦距离设为3米,之后在临时将操作环17移动到第1位置后再返回到第2位置的情况下,不论有无第1位置处的操作环17的旋转以及有无自动对焦动作,对焦距离都为3米。
因此,在操作环17位于第2位置的情况下,如果基于景深指标16b的显示,将对焦距离设定成能够进行所谓的被称作全景对焦的摄影方法,则仅通过从进行自动对焦动作或手动对焦动作的状态起,将操作环17移动到第2位置,就能够迅速切换到进行全景对焦摄影的状态,从而便利性提高。并且反之,仅通过从在距离指定对焦动作时进行全景对焦摄影的状态起,将操作环17移动到第1位置,就能够迅速切换到进行自动对焦动作或手动对焦动作的状态。
此外,如在第1实施方式中叙述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减少驱动部15驱动的部件并且使其成为轻量的部件。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驱动部15成为输出小的小型部件,能够使镜头镜筒10小型化。此外,能够迅速进行对焦动作。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镜头镜筒10的被卡合旋转部件18上显示距离刻度18a,在固定部件16上设置了指标16a,但也可以与其相反而在固定部件16上显示距离刻度,在被卡合旋转部件18上设置指标。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违反从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整体读取的发明主旨或思想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变更,伴随这种变更的照相机系统以及镜头镜筒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本申请以2011年6月24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特愿2011-140802号为优先权主张的基础进行申请,上述公开内容被引用到本申请说明书、权利要求书和附图中。

Claims (7)

1.一种照相机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照相机系统具有:
固定部件;
驱动源;
对焦用镜头;
驱动部,其由所述驱动源驱动,在光轴方向上驱动所述对焦用镜头;
被卡合旋转部件,其能够绕光轴旋转;
操作环,该操作环由于在光轴方向上驱动所述对焦用镜头而能够位于光轴方向的第1位置和第2位置,能够在所述第1位置和所述第2位置的各个位置处绕光轴旋转;
操作环位置检测单元,其检测所述操作环位于所述第1位置还是位于所述第2位置;
卡合单元,其在所述操作环位于所述第2位置时,使所述被卡合旋转部件与所述操作环卡合,使所述被卡合旋转部件伴随所述操作环的旋转而旋转,在所述操作环位于所述第1位置时,使所述被卡合旋转部件与所述操作环不卡合,使得即使所述操作环旋转所述被卡合旋转部件也不旋转;以及
控制单元,其在由所述操作环位置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操作环位于所述第1位置,且所述操作环进行了旋转时,由所述驱动部根据该旋转将所述对焦镜头驱动到任意位置,在通过所述操作环位置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操作环位于所述第2位置时,由所述驱动部根据所述被卡合旋转部件与所述固定部件的相对移动位置对所述对焦用镜头进行驱动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相机系统,其特征在于,
该照相机系统还具有用于进行自动对焦的开关单元,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操作环位于所述第1位置、且存在来自所述开关单元的输出时,将所述对焦用镜头驱动到对焦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相机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固定部件上显示指标和距离刻度中的一方,在所述操作环上显示指标和距离刻度中的另一方。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相机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固定部件上显示指标和距离刻度中的一方,在所述操作环上显示指标和距离刻度中的另一方。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相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件夹着所述指标至少显示相同数值的一对光圈值。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相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件夹着所述指标至少显示相同数值的一对光圈值。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照相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镜头镜筒是能够相对于所述照相机拆装的更换镜头。
CN201280002644.3A 2011-06-24 2012-04-18 照相机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808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40802 2011-06-24
JP2011-140802 2011-06-24
PCT/JP2012/060444 WO2012176542A1 (ja) 2011-06-24 2012-04-18 カメラ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80806A true CN103080806A (zh) 2013-05-01
CN103080806B CN103080806B (zh) 2014-05-21

Family

ID=474223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02644.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80806B (zh) 2011-06-24 2012-04-18 照相机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553136B2 (zh)
JP (2) JP5161399B2 (zh)
CN (1) CN103080806B (zh)
WO (1) WO201217654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01695A (zh) * 2017-11-15 2018-05-08 深圳市科比特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无人机的快拆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40124287A (ko) * 2013-04-16 2014-10-2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지털 촬영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JP2015031946A (ja) * 2013-08-07 2015-02-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装置及び合焦方法
JP5541430B1 (ja) * 2013-08-19 2014-07-09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ユニット、装着装置
JP6186521B2 (ja) 2014-12-26 2017-08-2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合焦制御装置、撮像装置、合焦制御方法、及び合焦制御プログラム
JP6560018B2 (ja) * 2015-04-28 2019-08-14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レンズ交換式カメラシステム、交換レンズ、およびレンズ制御方法
DE102017104076A1 (de) 2016-02-26 2017-08-31 Kongsberg Automotive Inc. Gebläseeinheit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JP7005397B2 (ja) * 2018-03-14 2022-01-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回転操作ユニットおよび電子機器
JP7183013B2 (ja) * 2018-11-29 2022-12-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64860A (en) * 1990-02-14 1992-11-17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Electrically driven zoom lens barrel
JPH06265771A (ja) * 1993-03-15 1994-09-22 Minolta Camera Co Ltd 磁気センサを用いたレンズ鏡胴
US5918078A (en) * 1996-09-06 1999-06-29 Nikon Corporation Lens driving device
JP2010002823A (ja) * 2008-06-23 2010-01-07 Nikon Corp カメラ及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JP2011090023A (ja) * 2009-10-20 2011-05-06 Nikon Corp レンズ鏡筒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38908U (ja) * 1982-03-12 1983-09-19 キノ精密工業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胴に於ける焦点ロツク装置
JP2787500B2 (ja) * 1990-02-08 1998-08-20 旭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ズームレンズ鏡筒
JP3120895B2 (ja) 1991-05-21 2000-12-25 旭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焦点カメラ用レンズ鏡筒
US5815748A (en) * 1996-02-15 1998-09-29 Minolta Co., Ltd. Camera
JPH1082944A (ja) * 1996-09-06 1998-03-31 Nikon Corp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3801156B2 (ja) * 2003-06-30 2006-07-26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リアフォーカスタイプのズームレンズとビデオカメラ
JP5306101B2 (ja) * 2009-07-31 2013-10-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64860A (en) * 1990-02-14 1992-11-17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Electrically driven zoom lens barrel
JPH06265771A (ja) * 1993-03-15 1994-09-22 Minolta Camera Co Ltd 磁気センサを用いたレンズ鏡胴
US5918078A (en) * 1996-09-06 1999-06-29 Nikon Corporation Lens driving device
JP2010002823A (ja) * 2008-06-23 2010-01-07 Nikon Corp カメラ及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JP2011090023A (ja) * 2009-10-20 2011-05-06 Nikon Corp レンズ鏡筒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01695A (zh) * 2017-11-15 2018-05-08 深圳市科比特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无人机的快拆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80806B (zh) 2014-05-21
WO2012176542A1 (ja) 2012-12-27
JP5161399B2 (ja) 2013-03-13
JP5550156B2 (ja) 2014-07-16
US20130148007A1 (en) 2013-06-13
JP2013080246A (ja) 2013-05-02
US8553136B2 (en) 2013-10-08
JPWO2012176542A1 (ja) 2015-0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80806B (zh) 照相机系统
CN102841427B (zh) 镜头镜筒和照相机系统
CN103080805B (zh) 照相机系统和镜头镜筒
US8350945B2 (en) Camera body used in an imaging device with which the state of an optical system is verified by an operation member
CN102841484A (zh) 光学设备以及光学设备的控制方法
CN104471459A (zh) 在透镜镜筒上装卸自如的驱动装置、进行其处理控制的方法及调整方法
US9813625B2 (en) Rotary switch
US20190199912A1 (en) Lens apparatus, imaging apparatus and camera system
US9247125B2 (en) Auxiliary light projection apparatus, flash apparatus, and photographing apparatus
JP2012255899A (ja) カメラシステム及びレンズ鏡筒
JP7005397B2 (ja) 回転操作ユニット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14092565A (ja) 交換レンズ鏡筒
US10185118B2 (en) Lens control apparatus and lens control method
JP5969847B2 (ja) 撮像装置
US11095805B2 (en) Optical apparatus
JP5412471B2 (ja)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JP6000798B2 (ja) 回転部材検出装置
US10911653B2 (en) Optical apparatus
JP2018194758A (ja) 光学機器
JP2010177169A (ja) スイッチ構造並びにそれを備える電子機器及び光学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1116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OLYMPUS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Olympus Imaging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15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Aozhixin Digit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OLYMPUS Corp.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