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71437B - 二十二碳六烯酸微胶囊二次包埋方法 - Google Patents

二十二碳六烯酸微胶囊二次包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71437B
CN103071437B CN201210379147.7A CN201210379147A CN103071437B CN 103071437 B CN103071437 B CN 103071437B CN 201210379147 A CN201210379147 A CN 201210379147A CN 103071437 B CN103071437 B CN 10307143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ha
microcapsules
boiling
embedding
liquid mater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37914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71437A (zh
Inventor
宁超美
李国斌
龚韧
陈振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riends of Linyi Kang bi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NYI BAOLIJIA FOO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NYI BAOLIJIA FOOD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NYI BAOLIJIA FOO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37914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071437B/zh
Publication of CN1030714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714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714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714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二十二碳六烯酸二次包埋方法,所采用的方法是将冷冻干燥法制得的DHA微胶囊放置在沸腾干燥机中鼓风沸腾,再将包埋液状材料雾化,喷涂到正在沸腾干燥机内产生沸腾状的DHA微胶囊表面,沸腾干燥后得到成品,其特征是:所述的包埋液状材料由变性淀粉、阿拉伯胶和脱盐乳清组成,其乳化浓度为5%-15%;包埋液状材料和DHA微胶囊的质量比为1:4-6;沸腾干燥机的进风温度为40-70℃;沸腾干燥机的出风温度为:30-50℃。

Description

二十二碳六烯酸微胶囊二次包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微胶囊的包埋方法,具体涉及的是冷冻干燥法制得的二十二碳六烯酸的二次包埋方法。
背景技术:
一、微胶囊技术
1 微胶囊技术原理
微胶囊技术是指把分散的固体、液体或气体物质完全包封在一层半透膜中形成微小粒子的技术。微胶囊通常是在囊壁内填入囊心(又称包容物)配制而成,壁材是决定微胶囊性能的最重要因素,不同的应用条件对微胶囊壁材有不同的要求。原则上,只要能够包囊芯材成膜的高分子材料都可作为微胶囊的壁材。
天然或合成高分子材料是制作囊壁的良好基材。天然高分子材料主要有植物胶、阿拉伯胶、海藻酸钠、卡拉胶、琼脂等,其次是淀粉及纤维素衍生物,如糊精、低聚糖、甲壳素等。国外开发了乳化性、成膜性及致密性良好的淀粉衍生物作为包埋香精的壁材。此外明胶、酪蛋白、大豆蛋白、蜡(虫蜡、石蜡、蜂蜡)等也是很好的壁材。这类材料无毒或毒性很小、黏度大、易成膜,但机械强度差,其中淀粉及纤维素不耐酸、不耐高温、易水解。
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主要有聚酯、聚醚、聚酰胺等。这类材料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并且容易通过化学或物理修饰进行控制。通常要根据芯材的物理性质来选择适宜的壁材,不同的芯材需要不同类型的壁材,合成高分子壁材则可显示化学“裁剪”的优势。
一种理想的壁材必须具有如下特点:(1)高浓度时有良好的流动性,保证在微胶囊化过程中有好的可操作性能;(2)良好的溶解性能;(3)在加工过程中能够乳化囊心形成稳定的的乳化体系;(4)胶囊易干燥及容易脱落;(5)对于活性生物的微胶囊材料需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
    微胶囊囊壁的形状与所填物质状态有关,一般来说,含固体的微胶囊形状与固体相同,含液体或气体的微胶囊的形状为球形。微胶囊的大小一般在2-1000μm范围内。囊壁因有许多微孔而具有良好的半透性。液体囊心或水溶性囊心可以通过溶解、渗透或扩散过程,透过囊壁释放出来。其释放速度又可以通过改变囊壁材料的化学组成、厚度、硬度、孔径大小等加以控制。即使是致密壁材内的囊心,在控制压力、紫外线强度等外界因素的作用下,也可以人们期望的速率释放出来。微胶囊的特殊结构使囊心与外界环境相互隔离,使其免受外界温度、氧气和紫外线等因素的影响;即便是性质不稳定的囊心,也不易发生化学变化。微胶囊的特殊结构还可以使原本会发生反应的几种组分分开,使其“各自为政”,保持“原汁原味”,并可根据需要控制它们的分离或混合。因此,根据不同特殊应用的要求,制备有特定结构的含不同囊心的微胶囊,将它们搀杂到应用体系中,能显著改善产品性能,提高其附加值,起到非同寻常的效果。
、微胶囊技术的发展概况
    微胶囊技术大概始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大西洋海岸渔业公司(Atlantic CoastFishers)提出了在液体石蜡中,以明胶为壁材制备鱼肝油一明胶微胶囊的方法。20世纪50年代,微胶囊技术开始取得重大成果,其中利用机械方法制备微胶囊的先驱者是美国的Wurster,在40年代末他首先采用空气悬浮法制备微胶囊,并成功的用于药物包衣,至今仍常把空气悬浮法成为Wurster法。美国NCR (国家先进出纳)公司的Green是利用物理化学原理制备微胶囊的先行者, 50年代初他发明了相分离复合凝聚法制备含油明胶微胶囊,取得了专利,并用于制备无碳复写纸,在商业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由此开创了以相分离为基础的物理化学制备微胶囊的新领域。50年代末到60年代,人们开始将聚合法应用于微胶囊的制备,发表了许多以高分子聚合反应为基础的化学方法制备微胶囊的专利,其中以界面聚合反应的成功最引人注目。70年代以来,微胶囊制备技术日益成熟,应用范围也由最初的药物包覆和无碳复写纸扩展到食品、轻工、医药、石化、农业及生物技术等领域。
、微胶囊制备
    在工业或实验室中,微胶囊化的具体制备方法很多,有化学方法、物理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其中物理方法需要较复杂的设备,投资较大;化学法包括界面聚合、原位聚合、乳化、辐射化学法等;物理化学法一般有相分离法(含水溶液相分离和有机相分离两种)、溶剂蒸发法、界面沉积法以及喷雾干燥法等;物理法包括静电沉积法、气相沉积法、流化床喷雾法、真空蒸汽沉积法等。化学方法和物理化学方法一般通过反应釜即可进行,因此应用较多。
    微胶囊的制作过程是先将芯材加工成微粉状,分散在适当介质中,然后引入壁材(成膜物质),使用特殊方法将壁材物质在芯材粒子表面形成薄膜(也称外壳或保护膜),最后经过化学或物理处理,达到一定的机械强度,形成稳定的薄膜(也称为壁膜的固化)。制作微胶囊最关键的是芯材物质的选择和成膜技术。选择芯材的原则是既要考虑芯材的物性,又要兼顾芯材和壁材的相容性及二者的相互作用
3.1 化学法
3.1.1 界面聚合法
    界面聚合的基本原理是将两种带不同活性基团的单体分别溶于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当一种溶液分散到另一种溶液中时,在两种溶液的界面上单体相遇生成了一层聚合物膜。常用的活性单体有水溶性二(多)元醇、二(多)元胺、二(多)元酚和油溶性二(多)元酰氯、二(多)异氰酸酯等。反应后分别形成聚酰胺、聚酯、聚脲或聚氨酯。如:
如果被包裹物是亲油性的,应先将被包裹物和油溶性单体溶于有机溶剂,然后将此溶液在水中分散成很细的液滴,再在不断搅拌下往水相中加入含有水溶性单体的水溶液,于是在液滴表面上很快生成一层很薄的聚合物膜。经沉淀、过滤和干燥工序后,便得到包有液滴的微胶囊,如图1所示。如果被包裹的是水溶性物,则整个过程正好与上述方法相反。
由于聚合反应中常有小分子酸或碱生成,因此界面聚合法制备微胶囊时,要求被包裹物能耐酸碱性,并不会与单体发生反应。此外,包入微胶囊中的微量多余单体的去除也是必须认真对待的技术问题。界面聚合法所得微胶囊的壁薄,被包裹物渗透性较好,通过改变搅拌速度或加入不同的适量表面活性剂可以得到不同粒径和分布的微胶囊。不同单体聚合时因交联程度不同可以得到不同厚度、硬度的囊壁,壁材上的微孔大小也可得到控制。
原位聚合法
    即单体成分及催化剂全部位于芯材液滴的内部或者外部,发生聚合反应而微胶囊化界面聚合和原位聚合法均是以单体为原料,并经聚合反应形成囊壁。原位聚合法的必要条件是:单体是可溶的,而聚合物是不可溶的。与界面聚合法相比,可用于该法的单体很广,如气溶胶、液体、水溶性的或油溶性的单体或单体的混合物,低分子量的聚合物或预聚物等。因此,各种各样的材料均可用来构成囊壁。
锐孔法
锐孔法可采用能溶于水或有机溶剂的聚合物作壁材。其固化通常是采用加入固化剂或热凝聚来完成,也可利用带有不同电荷的聚合物络合来实现。近来,多采用无毒且具有生物活性的壳聚糖阳离子与带有负电荷的多酶糖如海藻酸盐、羧甲基纤维素、硫酸软骨素、透明质酸等络合来形成囊壁。
锐孔法是因聚合物的固化导致微胶囊囊壁的形成,即先将线性聚合物溶解形成溶液,当其固化时,聚合物迅速沉淀析出形成囊壁。因为大多数固化反应即聚合物的沉淀作用,是在瞬间进行并完成的,故有必要使含有芯材的聚合物溶液在加到固化剂中之前,预先成型,锐孔法可满足这种要求,这也是该法的由来。
物理法
3.2.1 喷雾干燥法
    喷雾干燥法将芯材分散于囊壁材料的稀溶液中,形成悬浮液或乳浊液。用泵将此分散液送到含有喷雾干燥的雾化器中,分散液则被雾化成小液滴,液滴中所含溶剂迅速蒸发而使壁材析出成囊;喷雾干燥法应用于疏水性、亲水性及与水反应的物质的微胶囊化。与其它工艺相比,该法操作简单,只需一道工序就可获得良好的粉末或颗粒。影响该过程的因素是芯材与壁材的比例、初始溶液的浓度、粘度及温度。此外,壁材的物理性质也决定着囊壁的性能。由于喷雾干燥的干燥速度很快,而且物料的温度不会超过气流的温度,喷雾干燥法很适合于热敏材料的微胶囊化。喷雾干燥法存在两个缺点:一是蒸发温度高且暴露在有机溶剂/空气中,活性物质易失活;二是由于溶剂的快速除去,囊壁上易有缝隙,致密性差。这些缺陷在低温操作下可避免。
空气悬浮法
    空气悬浮法又称流化床法或喷雾包衣法,其工作原理是将芯材颗粒置于硫化床中,冲入空气使芯材随气流做循环运动,溶解或熔融的壁材通过喷头雾化,喷洒在悬浮上升的芯材颗粒上,并沉积于其表面。这样经过反复多次的循环,芯材颗粒表面可以包上厚度适中且均匀的壁材层,从而达到微胶囊化目的。
真空蒸发沉积法
该法是以固体颗粒作为芯材,壁材的蒸气凝结于芯材的表面而实现胶囊化。
静电结合法
    该法又称复凝聚法,适用于对非水溶性的固体粉末或液体进行包囊。先将芯材与壁材各制成带相反电荷的气溶胶微粒,而后使它们相遇通过静电吸引凝结成囊。实现复凝聚的必要条件是:有关的两种聚合物离子的电荷相反,且离子所带电荷数恰好相等。此外,还必须调节体系的温度和盐的含量。该法多与其它方法融合来制备微胶囊。复凝聚法具有这样一个优点,即非水溶性的液体材料不仅能够被微胶囊化,而且具有高效率和高产率。
溶剂蒸发法
    适用于非水溶性聚合物对活性物质的包囊。即将芯材、壁材依次分散于有机相中,然后加到与壁材不相溶的溶液中,加热使溶剂蒸发,壁材析出而成囊。
包结络合物法
    该法是利用β-环糊精中空且内部疏水外部亲水的结构特点,将疏水性芯材通过形成包结络合物而形成分子水平上的微胶囊。
挤压法
    挤压法是一种比较新的微胶囊技术,特别适用于包埋各种风味物质、香料、维生素C和色素等热敏感性物质,因为其处理过程采用低温方式。原理是将混悬在一种液化的碳水化合物介质中的芯材与壁材混合物经过模孔,用压力将其挤进壁材的凝固浴,壁材析出并硬化成囊。流程为先将芯材分散到熔融的碳水化合物中,然后将混合液装入密封容器,在压穿台上利用压力作用压迫混合液通过一组膜孔而呈丝状液,挤入吸水剂中。当丝状混合液与吸水剂接触后,液状的壁材会脱水、硬化,将芯材包裹在里面成为丝状固体,尔后将丝状固体打碎并从液体中分离出来,干燥而成。
物理化学法
3.3.1 水相分离法
    即由胶体间电荷的中和以及亲水胶粒周围水相溶剂层的消失而成囊的方法。水相体系中的相分离法可分为复凝聚法、单凝聚法、盐凝聚法和调节pH值聚合物沉淀法。
(1)复凝聚法
利用两种聚合物在不同PH时,电荷的变化(生成相反的电荷)引起相分离-凝聚,称作复凝聚法。如用阿拉伯胶(带负电荷)和明胶(pH在等电点以上带负电荷,在等电点以下带正电荷)作囊材,药物先与阿拉伯胶相混合,制成混悬液或乳剂,负电荷胶体为连续相,药物(芯材)为分散相,在40-60℃温度下与等量明胶溶液混合(此时明胶带负电荷或基本上带负电荷),然后用稀酸调节pH4.5以下使明胶全部带正电荷与带负电荷的阿拉伯胶凝聚,使药物被包裹。同阿拉伯胶一样带负电荷与明胶发生复凝聚作用,作制囊材料的天然植物胶有,桃胶、果胶、杏胶、海藻酸等,合成纤维素有CMC等。
(2)单凝聚法
将一种凝聚剂(强亲水性电解质或非电解质,如硫酸钠、硫酸铰、乙醇、丙醇)加入某种水溶性囊材的溶液中(其中已乳化或混悬芯料),由于大量的水份与凝聚剂结合,使体系中囊材的溶解度降低而凝聚出来,最后形成微囊。或将药物分散在含有纤维素衍生物的与水混溶的有机溶剂中,后加无机盐类的浓溶液,使囊材凝聚成囊膜而形成微囊。高分子物质的凝聚是可逆的,在某些条件下(如高分子物质的浓度、温度及电解质的浓度等)出现凝聚,但一旦这些条件改变或消失时,已凝聚成的囊膜也会很快消失,即所谓解聚现象。这种可逆性在制备过程中可以利用,使凝聚过程多次反复,直至包制的囊形达到满意为止。最后利用高分子物质的某些理化性质使凝聚的囊膜硬化,以免形成的微囊变形、囊结或粘连等。
(3)挥散有机溶剂法
将药物均匀混悬或乳化于溶有囊材的有机溶剂中,然后将混合液加热挥散有机溶剂,由于囊材沉积而形成微囊。
油相分离法
    其原理是向作为囊壁材料的聚合物有机溶剂溶液中,加入一种对该聚合物为非溶媒的液体,引发相分离形成微胶囊。该法适用于水溶性或亲水性物质的微胶囊化,所分离出来的聚合物的数量和状态,取决于体系中聚合物的浓度、沉淀剂的用量及温度。其胶囊化的关键是:在体系中形成可以自由流动的凝聚相,并使其能稳定地环绕在芯材微粒的周围。还有一点重要的是芯材在聚合物、溶剂和非溶剂中不溶解,且溶剂与非溶剂应相互混溶。油相分离法存在污染、易燃易爆、毒性等问题。另一方面,溶剂价格高,产品成本高。
干燥浴法(复相乳化法)
    该法的基本原理是将芯材分散到壁材的溶剂中,形成的混合物以微滴状态分散到介质中,随后,除去连续的介质而实现胶囊化。
    根据所用介质的不同,可分为W/O/W型和O/W/O型的复相乳液。
(1)W/O/W复相乳液法 
    该法应用于水溶物质的微胶囊化。其操作过程包括:①将成膜聚合物溶解在与水不混溶的溶剂(此溶剂的沸点比水高)中;②芯材的水溶液分散在上述溶液中,形成W/O乳液;③加入做保护胶稳定剂的溶液并分散开,形成W/O/W型复相乳液;4)除去囊壁中的溶剂,形成微胶囊。最后的溶剂通常用蒸发、萃取、沉淀、冷冻干燥等手段除去。起始溶液的粘度、搅拌速度、温度及保护胶的用量对微胶囊的粒度大小和产率有很大影响。
    W/O/W型复相乳液的优点是体系稳定,不必调节pH值或剧烈加热,也不需特殊的反应试剂,且包囊过程中不会引起任何质变,适合于活性物质的包囊。但也有一个缺陷,即形成W/O/W乳液后,需很长时间从包围在水溶液周围的聚合物溶液中排除溶剂,通常用萃取聚合物的溶剂或冷冻干燥法来克服此问题。
(2)O/W/O复相乳液法 
    O/W/O型乳液法的实质是用水溶性的成膜材料对油溶性物质的微胶囊化。其操作过程与W/O/W复相乳液法相似,最后还要增加一步,即从囊壁中除去用作介质的油。
    干燥浴法(复相乳液法)制备微胶囊时,若成膜过程依赖于溶剂的挥发,则在所制备的微胶囊的囊壁上会形成小孔或气泡,小孔大小及孔隙率与温度(挥发速度)有关。如果欲获得比较致密的囊壁,则挥发速度不能太快,固化过程可能要持续若干小时,这是干燥浴法的一个缺点。
熔化分散冷凝法
    即当壁材(蜡状物质)受热时,将芯材分散在液态蜡中,并形成微粒(滴)。当体系冷却时,蜡状物质就围绕着芯材形成囊壁,从而产生了微胶囊。除上述一些方法外,还有一些新的方法:
3.5 超临界流体快速膨胀法/超临界抗溶技术
    这是两种基于超临界流体(SCF)的新型微胶囊化方法,利用超临界流体具有低粘度、低密度、高溶解力、高扩散力、高分散性等优点。超临界流体快速膨胀法(RESS)常用来包埋热敏性的物料,其过程与喷雾干燥法相似,将溶有壁材的超临界流体喷雾到一个低压喷嘴(喷雾塔)内,活性组分经小孔释放,压力的突降使得壁材中的溶剂蒸发并沉积在活性组分表面,形成微囊。
分子包接法
这是与以上方法不同的微胶囊技术,微囊化发生在分子水平上,是一个分子对一个分子的包埋。芯材(客体)与“空穴”壁材(主体)经超分子作用,主要靠氢键、范德华力、熵驱动的憎水效应等连接起来。目前食品工业中应用的具有分子水平“空穴”的壁材主要是环状糊精,有α、β、γ三种,分别由6、7、8个葡萄糖以α-1,4键结合而成,其分子外型呈圆台,表面是亲水区,内有一中空的近似圆柱形的疏水区,其空穴尺寸为5-8能容纳6~17个水分子。一些极性较低的芯材可取代空穴中的水形成稳定的络合物,此络合物在干燥情况下很稳定,可以耐受200℃;在口腔的许多生物组分和适宜的温湿度下,芯材可被释放。β-环状糊精是研究和应用最多的,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135,而空穴能容纳的分子大小为150,理论上的最大包埋率约11%(w/w),而比空穴大的分子不能完全被包埋,一端进入腔中,亲水端露在外面,另外环状糊精的溶解度低、成本高也限制了这一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所以这一技术在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中困难较大,需要深入研究。
    总之,在设计一种微胶囊时,必须依据芯材特性和对所需微胶囊的性能要求选择适当的微胶囊化方法。考虑选定方法下的各种因素,或综合几种微胶囊化方法,将其中的有益性能优化,可望制备出适合实际需要的微胶囊产品。由于微胶囊的化学与物理性质可根据需要选择,具有其它物质所不能具备的优异功能。因此,微胶囊化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商品化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作为这一技术的延伸,纳米微胶囊已经受到关注,相信这一技术会具有更为宽广的发展前景。
、微胶囊的应用
4.1 微胶囊在医药方面的应用
    许多药物分子结构中的某些成分会对舌头味蕾或鼻腔有刺激性,这种苦味或难闻的气味给病人尤其是老人和儿童带来了服用上的困难。微胶囊化技术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该技术借助于人体消化系统不同部位消化液的组成和pH值的差异及不同囊壁溶解环境的不同要求,不仅可以达到控制不良味道的目的,还可以使药物在所需部位控制释放。例如,由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制成的肠溶药物微胶囊因其在中性口腔环境及酸性胃液中均不溶解,避免了食药之苦和对胃壁黏膜的刺激,微胶囊药物作用示意见图2.
   另外,许多化学药物都有一最佳疗效浓度范围,浓度过高会对人体产生较明显的毒副作用;浓度过低则起不到应有的治疗效果而贻误病情,同时造成药物的浪费。通过调整微胶囊壁的厚度、材料、微孔大小等,可以控制药物向外扩散的速度,使囊内药物与体内药物呈现一种动态平衡,适时向人体内释放药物,保证药物维持最佳药效浓度。活的生物细胞经微胶囊化以后,可以保持其生物活性,这项微胶囊化人造细胞已经取得了成功。例如,用有生物活性的胰岛素制成的微胶囊,可以有效地控制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血糖水平。在这方面,特别令人振奋的是将酶、蛋白质或其他生物活性物质、药物与磁性材料一起微胶囊化,这种微胶囊化的“航空母舰”,在外加磁场的“精确制导”下,通过血液循环等能够迅速驻扎于人体的特定位置,对病变组织进行针对性的“轰炸”,避免了“伤及无辜”,从而有效地控制药物在人体内的按需分布,提高药物释放的靶向性和药用效率。
    利用活性炭过滤血液,吸附其中的毒废物是医学上常用的血液净化方法。但当活性炭与血液直接接触时,除了会有细小的活性炭混入血液中造成毛细管堵塞外,活性炭还会对血细胞特别是血小板有很强的凝聚副作用。采用高分子半透膜把活性炭包覆起来形成的活性炭微胶囊,可以很方便地将活性炭与血细胞隔离,而又保持活性炭对血液中毒废物的吸附作用。这种方法去除毒废物效果较传统的透析法要好,而且速度比透析法还快得多。因此,此技术可望在不远的将来替代传统的透析法。
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微胶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主要包括食品微胶囊化、食品添加剂微胶囊化、营养素微胶囊化及酶的微胶囊化。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及调味品方面的应用十分广泛。
香料
    长期以来,人们都是将天然香辛料直接加入菜肴调味,而有些香辛料如花椒、大料等,由于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它在菜肴中不能被充分利用,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同时又不便于使用。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人们对调味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使用方便,易于携带,储存时间长。除了将食品添加剂微胶囊化,食品营养素、酶等也可进行微胶囊处理。茉莉花茶是我国的特产,据统计,近几年茉莉花茶的年加工量均保持在11万吨左右,并畅销国内外。但传统加工花茶的方法是在茉莉花开花季节,采鲜花与干茶层层相间叠压窨制,一定时间后再将茶叶与花分开,弃去残花。吸附花香的茶叶需烘干,脱去窨花时带进去的水分,这使香气损失不少。而且这种作坊式的加工手续繁杂,常受季节与地域的限制,损耗高,生产量也极为有限。如采用生物微胶囊技术将天然提取的茉莉花香气成分固定化,并添加于干茶中,不但可避免季节和地域对生产茉莉花茶的限制,而且保香期长,不易变质。同时简化窨制工艺,提高生产效率。
乳制品
    在乳品生产中,应用微胶囊技术,可生产各种风味奶制品,如可乐奶粉、果味奶粉、姜汁奶粉、发泡奶粉、啤酒奶粉、粉末乳酒及膨化乳制品等。将大麦牙、啤酒花、香精以一定比例混合包埋后再与奶粉、NaHCO3等以一定比例混合后干燥、包装,制得保健啤酒奶粉,具有冲调性好、啤酒风味突出、泡沫洁白细腻等特点。
茶饮料
    β-CD较适合于包埋茶汤中的儿茶素等物质,有利于茶汤原有的风味和色泽,将红茶用
水经95℃萃取后迅速冷却至35℃再用β-CD处理,过滤后可得澄清透明、风味良好的茶饮料。在绿茶中,加入β-CD可包埋芳香物质,减少其在加热杀菌中的变化和包埋臭味物质。β-CD还可提高速溶茶香气、防止茶叶提取物乳化、有利于速溶茶赋形和防潮、延长保质期、包埋芳香物质、给茶叶调香等。
糖果
    在糖果生产中,用β-CD包埋胡萝卜素、核黄素、叶绿素铜钠、甜菜红等,对糖果进行调色,经日光照射不褪色。营养素经包埋后加入糖果中,可强化糖果营养,产品亦不会产生风味劣变、氧化酸败,并能延长保质期。用β-CD包埋大豆磷脂,并进行均质和喷雾于燥后加入糖果中,可明显掩盖其异味。香精经β-CD包埋后加入糖果中,其挥发性、热分解和氧化作用显著减慢。经微胶囊化的香精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特殊的水溶性,制成干剂后利于生产加工。在果汁奶糖的生产中,将果汁包埋后再加入奶粉、炼乳中制成奶糖,可防止果汁中的单宁、有机酸等成分与奶中蛋白质反应而变性和降低营养价值,并能改善产品品质,提高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率。
油脂
    油脂是人们日常生活和食品加工的重要物质,但油脂易氧化变质,氧化后的油脂会产生不良风味,并引起机体的氧化,从而引发癌症和人体衰老。另外,油脂的流动性差,给调料和汤料在包装和食用时带来很大不便。经微胶囊化处理后,可将油脂制成粉末,克服了油脂本身的缺点。使其成为性质稳定、取用方便、流动性好且营养价值高的优质原料。
甜味剂、防腐剂和抗氧化剂
    微胶囊化是一种稳定食品添加剂的方法。阿斯巴甜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甜味剂,通常将其以微胶囊的形式包裹在脂肪、油、淀粉等材料内,以防因水、高温等而带来的甜味丧失。为防止食品污染,可将柠檬酸、抗坏血酸、乳酸等胶囊化,作为杀菌剂,起到食品防腐作用。茶多酚是一种天然的食品抗氧化剂,它还具有降血糖血脂、抗菌消炎、清除人体自由基、抗癌、抗衰老等一系列药理作用。但茶多酚易溶于水,难溶于油。微胶囊技术既可提高茶多酚的稳定性,以免遭外界因素的破坏,又使其适用于油溶性食品的抗氧化,扩大其使用范围。天然维生素E作为一种抗氧化剂,有其独特的优点,为增加其稳定性,用水包油的乳化系统对其加以乳化包囊,使其应用更为广泛、有效。
饮料
    利用微胶囊技术制备固体饮料,可使产品颗粒均匀一致,具有独特浓郁的香味,在冷热水中均能迅速溶解,色泽与新鲜果汁相似,不易挥发,产品能长期保存。如芦荟( Aloe)中含有多种游离氨基酸和生物活性物质,其营养价值和有效成分都很高。但新鲜的芦荟液汁中有效成分的性质不稳定,易挥发,而且芦荟汁中有一种令人难以接受的青草味和苦涩味,直接用于食品不宜被人们接受。采用微胶囊技术将其包埋处理,可减少或消除异味、稳定其性质,并能延长保存期。
酶制剂
    酶为生物催化剂极不稳定,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失活。控制酶释放的常用方法是用脂质体将其包埋,常用的脂质体为磷脂。脂质体包埋的酶除作为控制释放系统外,还可作为固定酶反应器,提高酶的稳定性,允许反应底物和产物自由进出,并利于酶的回收。
膨松剂
    利用微胶囊技术对膨松剂进行包埋,可有效地控制气体的产气速度,林家莲等用淀粉和固体奶油采用复相乳化法对Ca(H2PO4)·H2O进行包埋,并在馒头中应用,试验发现可改善膨松剂的产气性能,效果佳。
微胶囊化微生物
    双歧杆菌必需到达人体肠道才能发挥生理功能,而其对营养条件要求高、对氧极为敏感、对低pH值的抵抗力差以及胃酸的杀菌作用等使得产品中绝大多《现代食品科技》Modern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21 No。3(总85)数活菌被杀死。采用微胶囊技术可以保护双歧杆菌以抵抗不利的环境,有报道采用双层包裹法,用棕榈油作内层壁材将双歧杆菌包裹起来,再用大分子明胶溶液包裹制成双层微囊,活菌数高、保存性好,可到达人体肠道,发挥相应的生理功能,真正起到有益于健康的作用。
在卷烟生产上的应用
    国外微胶囊技术已经应用到卷烟工业的生产中,在我国,微胶囊技术应用于卷烟工业尚处于研究阶段。微胶囊技术在卷烟工业中的应用有着广阔的前景,它将对传统的卷烟添加剂产生创新的变革。烟草在加工精制过程中需在烟丝中添加不同组合的香料物质,以制成多种风味不同的卷烟,因此,香烟的香料配方与添加工艺一直受到格外重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烟卷点燃后,烟头温度可达800℃,靠吸附作用粘附于烟丝的香气物质,受高温的影响极易挥发,致使烟卷的香气总是刚开始抽时可被明显感受到,而后则锐减,这对烟草风味的显现十分不利。
    在卷烟的加香过程中,采用微胶囊技术将液体香料转变成固体粉末香料,改善了卷烟的理化特性,使消费者获得特定的味觉、嗅觉和触觉的感受,并增进卷烟的可接受性。富含香气成分的生物微胶囊可降低高温对香气物质的影响,将其均匀洒布在烟丝或过滤嘴中,可使吸食烟卷的整个过程都能明显地感受到香味。不仅可防止抽吸前香味的挥发,而且防止了成分直接燃烧而改变香味。同时,对于容易变质和敏感性高的香料,经微胶囊化后使之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提高了贮藏稳定性。烟叶在调制、存贮及自然陈化过程中许多成分会发生变化,如蛋白质、淀粉、烟碱等在陈化过程中进行转化、降解反应形成可溶性的糖和氨基酸。微胶囊能使活性生物物质的外面形成保护层包膜,这样能避免活性生物物质直接与空气接触从而避免影响生理活性,同时还能有效地控制活性物质的释放速度。另外,为了提高烟叶的质量,添加活性物质来改变烟叶中某些组分,从而达到有舒服口感的目的。
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
    在纺织工业上,已有微胶囊技术的应用和研究,给纺织染整技术带来了极大的革新和进步。具体应用表现在微胶囊染料和涂料的染色和印花、微胶囊功能整理剂、微胶囊加工制剂(包括消毒剂、洗涤剂、漂白剂等)方面。以染料为芯材,各种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作壁材,制作的微胶囊染料根据织物的不同需要及工艺,结合转移印花、多色微粒印花、静电印花技术,较传统的热转移印花技术,具有匀染性好、上染速度快、节省材料等优点。
利用微胶囊技术可以提高纺织品的舒适性和增加其功能性。对纺织品的功能整理包括柔软、防皱、防水、防油、防污、防老化、阻燃、阻热、抗静电、抗菌杀虫、芳香等。由于织物必需耐洗,对于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微胶囊技术来说,条件极为苛刻,技术难度较大。对于微胶囊表面上的何种官能团,应予导入织物表面并与织物表面上的何种官能团结合,以及活性微胶囊本身的固着问题,都有待解决。
微胶囊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目前由于化妆品的功能化,常在传统的油质或水基的膏、霜、奶、乳、液等化妆品中加入一些以微胶囊形式使用的维生素、氨基酸、激素、酶营养剂等功能性物质。其中的酶微胶囊对皮肤有增加柔软和润湿作用的木瓜蛋白酶、对皮肤有保健作用的胃蛋白酶、具有杀菌功能的溶菌酶;洗发剂中加入微胶囊化的润湿剂及营养剂,在洗发时,微胶囊破裂粘附于头发表面起到润湿及营养作用。
微胶囊在摄影材料中的应用
    在感光材料中,卤化银常以明胶混合物为囊芯、以纤维素类为壁材的微胶囊形式使用,可以提高成像分辨率。同样可以将感光剂卤化银与成色剂进行组合成囊芯,然后进行包覆。通常相片的显影与定影均在显影液和定影液中进行,将上述两种溶液经微胶囊化后涂覆在底版或相纸上,可很方便地用压辊压破微胶囊进行显影和定影。
微胶囊技术从20世纪50年代进入实用阶段以来,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项技术的发展大大地提高了其它行业产品的技术含量,然而对于微胶囊技术本身,在理论上和应用方面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首先,有必要完善表征微胶囊性能。能够全面准确地表征微胶囊的性能,是微胶囊深人研究的基础,也是其有效应用的关键。其次,要研究芯材的扩散机理。另外,从目前研究状况来看,生物微胶囊要获得进一步的应用,其关键问题是制备出生物相容性好、性能参数适宜和制备成本低的微胶囊。同时生物微胶囊在应用上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对生物物质没有毒害作用;(2)必须使氧气、营养物质等小分子物质顺利通过半透膜,并具有良好的传质性质和截留性质;(3)物理化学性质稳定,并达到一定的机械强度。
二、DHA简介
DHA(Docosahexaenoic acid, 22:6△4.7.10.13.16.19,全名二十二碳六烯酸)是一种重要的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简称PUFA),属于ω-3系列(分子结构式中第一个双键位于-COOH基团反侧的第三个键上,即ω-3系列)。人和其它哺乳动物只有△4、△5 、△6及△9去饱和酶,缺乏△9 以上的去饱和酶,因此无法自身合成DHA,必须由食物来提供。
、DHA的结构和性质
DHA的分子式为C22H30O2,分子量为328.48,分子结构为:
DHA通常是顺式,但在某些异构酶作用下可变成反式。含有多个“戌碳双烯”结构及5个活泼的亚甲基。这些活泼的亚甲基舍得DHA极易受光、氧、过热、金属元素(如Fe、Cu)及自由基的影响,产生氧化、酸败、聚合、双键共轭等化学反应,产生以羰基化合物为主的鱼臭物质。
纯DHA为无色、无味,常温下呈液态,且具有脂溶性,易溶于有机溶剂,不溶于水,熔点为-45.5--44.1,所以在低温下仍然能保持较高的流动性。
、DHA的来源
2.1 海洋动物
海洋鱼类是提取DHA的主要来源。海产鱼类特别是中上层鱼类的油脂中含有大量的DHA,如鲔鱼、秋刀鱼、远东沙丁鱼的油中DHA的含量均在10%以上。目前全世界鱼油的年产量在100万吨左右,理论上从中可提取10-25万吨鱼油。实际上由于分离技术等因素的限制,鱼油产量要低于上述数字、而且提取的鱼油有相当大的部分被氧化和渗入人造黄油或起酥油中被消耗掉,真正可用于分离DHA的鱼油仅占少部分。除此之外还有贝类和甲壳类。
真菌类
有许多低级的真菌中含有较多的DHA,其中藻状菌类的DHA含量尤为丰富,是进行DHA商业性开发的潜在来源。比如高山被孢霉中的占其总脂肪酸的15%以上,而破囊壶菌中的占总脂肪酸的含量可高达34%。
产DHA的真菌主要是较低级真菌中的藻状菌,主要有壶菌纲(Class Chytridomycetes)、卵囊菌纲(ClassOomyceres)、霜霉目(OrderPeronosporales)、水霉目(Ordersaprolegniales)、结合菌纲(ClassZygomycetes)、虫霉目(Order Entomophthorales)等,特别是破囊弧菌Thraustochytriidae,已经报道有它的8个属30 多个菌种能够产DHA。
海藻类
许多研究证实,在金藻类、甲藻类、硅藻类、红藻类、褐藻类、绿藻类及隐藻类等海藻中含有大量的DHA。到目前为止,已测定了上百个品种微藻的脂肪酸,其中某些种类的海藻DHA含量可达30%以上。
、DHA生产工艺研究
3.1 从鱼油中获得DHA
DHA主要是从鱼油中分离制备,具有代表性的沙丁鱼,金枪鱼、黄金鱼和肥壮金枪鱼。但DHA含量高且可作为提取DHA原料的是金枪鱼和铿鱼油。
从鱼眼窝脂肪酸中提取DHA的工艺如下:
鱼头——摘出眼窝脂肪——分煮沸抽提——油层分离——脱腊——脱色——脱臭——精制DHA油
但是随着渔业资源的日渐紧缺,从鱼油中提取 DHA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1)从鱼油中提取的DHA因胆固醇含量高,并且带有鱼腥味,极大地影响了产品的品质;
(2)鱼油中DHA的含量又是随着鱼的种类、季节、地理位置以及人类的捕捞时间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3)在对鱼油进行加工过程中的氢化处理工艺降低了鱼油中的DHA产量,造成了DH不必要的浪费;
(4)由于一般鱼油中的DHA含量不是很高,同时还含有大量其他饱和及低不饱和的脂肪酸,因而浓缩较为困难,加工处理过程复杂,从而提高了DHA生产的成本,使得DHA的价格极为昂贵。故从鱼油中分离得到的DHA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另外从鱼油中纯化得到的DHA还具有一定的难度。从而寻求廉价的DHA生物资源提取的可替代的新途径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微生物合成DHA
随着研究的继续深入,DHA新的生理功效及作用机理不断被发现和揭示,并且不少学者发现许多种类的海洋微藻以及海洋真菌都能自身合成DHA,并且其相对含量远远高于鱼油中的DHA含量,而DHA含量丰富多集中于海水金藻、甲藻、隐藻、硅藻等海生异养微藻以及海洋真菌中的破囊壶菌和裂殖壶菌中,而且主要以储存油和膜脂形式存在。
从微藻中获得DHA
目前从海洋微藻中提取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工艺还处于实验室阶段,目前主要采取以下的步骤:藻体收集——冷冻干燥——脂肪酸萃取——脂肪酸转酯化—— 分离——纯化。
真菌发酵生产DHA
利用真菌发酵生产 DHA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破囊壶菌Thraustochytrium和裂殖壶菌Schizochytrium,二者均来自海洋,是有色素和具光刺激生长特性的海生真菌。利用真菌发酵生产DHA可以克服从鱼油获取 DHA的不足,能够人为控制影响因素,保持DHA产量和含量的稳定。真菌发酵生产DHA时,一般合成EPA及其他多不饱和脂肪酸较少,这有利于DHA的分离浓缩,制备高纯度DHA。
、DHA的分离提取
4.1 低温分级法
利用不同的脂肪酸在过冷的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来分离浓缩 DHA。即将总脂肪酸置于1-10倍的无水丙酮中 ,并冷却至-25℃以下,混合液的下层为饱和的脂肪酸和低度的不饱和脂肪酸结晶,而上层含有大量的高度的不饱和脂肪酸的丙酮溶液,将混合液过滤,滤液在真空下蒸馏除去丙酮,就可得到较纯的DHA。
溶剂提取法
利用不同脂肪酸的金属盐在某种有机溶剂中的差异来分离浓缩DHA。该种方法是通过皂化后,在皂液加入H2SO4,并将pH调至1-2 ,分离上层粗脂肪酸乙醇混合液,加入回收乙醇,并反复水洗粗脂肪酸至pH为中性。即可得相对较纯的DHA。
尿素包合法
脂肪酸与尿素的结合能力取决于其不饱和程度,脂肪酸的不饱和程度越高,其于尿素结合的能力越弱。因而可将饱和脂肪酸、低度不饱和脂肪酸、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分离开来。然后,利用适当的溶剂萃取,真空干燥后可得到DHA含量较高的不饱和脂肪酸。
超临界 CO 2 萃取法
超临界流体萃取(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简称 SFE)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化工分离技术。它原理主要是将DHA溶于超临界状态的CO2中,通过改变温度和压力,达到分离DHA的目的。它能够分离出较纯的DHA,但是对含有相同的碳数而双键不同的脂肪酸却效果较差。此外,现在还具有脂肪酶水解法、膜分离法、硝酸银层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
酶法破碎
细胞破碎的方法而言可分为机械法和非机械法,机械法包括珠磨法、高压匀浆法、超声波法和微波法等;非机械法包括溶酶法、酸热法和自溶法等。
酶解法是一种研究较广的细胞破碎方法,它利用酶反应,分解破坏细胞壁上的特殊键,从而达到破壁的目的。
自溶法是一种特殊的溶酶方式,其所需的溶胞酶是由微生物本身产生的。事实上,在微生物生长代谢过程中,大多都能产生一定的水解自身细胞壁上聚合物结构的酶,以便使生长繁殖过程进行下去。控制一定条件,可以诱发微生物产生过剩的溶胞酶或激发自身溶胞酶的活力,以达到细胞自溶的目的。目前常用的自溶促进剂有食盐、乙醇、甲苯、硫醇等。某些试验是通过在菌液加入NaCl使其达到一定的浓度进行处理的。不溶固形物的含量随处理时间延长而减少,这是因为NaCl溶液中,存在渗透压差,溶剂分子大量进入细胞,引起细胞膜发生破裂,使得细胞水解酶与底物接触而被激活,分解细胞,原生质外溢,胞内产物释放致使不溶固形物减少。
自溶作用是酶解的另一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用于工业生产,但对不稳定的微生物则容易引起蛋白质变性,自溶后细胞培养液过滤速度也会降低。
其使用方法为:溶菌酶是专门作用于微生物细胞壁的水解酶,酶解条件为:pH值7.2的0.2 mol·L-1的磷酸钾缓冲溶液, 0.8 mol·L-1的氯化钾溶液,0.5%的溶菌酶。在30℃将菌体振荡不同时间后离心,菌体酶解后加入丙酮。影响因素:温度、PH、自溶时间等对自溶效果都有影响,根据菌体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影响。
酶法破碎的缺点:酶法避免了大量有机溶剂的使用,但酶作用的条件比较苛刻,这给过程的操作带来麻烦。
目前很多是将酶法与其它各种细胞破碎方法结合起来,如酶解-超声波法,酶解-高压破碎法等。
微胶囊
该产品主要将密封于20-30μm微粒子中。鱼油中的DHA微胶囊的制法是将含DHA的精制鱼油、乳化剂、抗氧化剂、玉米蛋白及有孔淀粉等混合调制后,加入乙醇、水,再高温微粉末化。产品特点为氧化稳定性好,贮存天14后pov不上升,DHA含量无减少。耐高温,180℃加热后贮存, 上述数值没有什么变化, 消化性能很好。
而微藻和真菌发酵所得的 DHA的微胶囊的制法一般是通过冷冻干燥获得的,冷冻干燥方法既能避免大量有机溶剂的的使用,又是在低温下进行的。DHA在高温有机溶剂条件下,很容易被氧化,生成致癌物质,所以冷冻干燥是制备DHA微胶囊的比较理想的方案,目前被广泛采用。
但是采用冷冻干燥方法制得的DHA微胶囊存在表面油高,而表面油是DHA微胶囊的重要指标,高表面油会导致高过氧化值,从而限制DHA的使用,这是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冷冻干燥法获得的DHA微胶囊表面油高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了DHA微胶囊的二次包埋,就是针对现有包埋技术所存在的DHA微胶囊表面油高的不足,而提供的二次包埋方案,该包埋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1)按照质量比为1:1-3:2-4的比例称取变性淀粉、阿拉伯胶和脱盐乳清;
(2)将称好的变性淀粉、阿拉伯胶和脱盐乳清配制成5%-15%浓度的乳化液,在40-50℃下充分溶解后,在30Mpa下高压均质一次,制成包埋液状材料;
(3)将冷冻干燥的芯材用粉碎机粉碎成60-100目的细小粉末,置于沸腾干燥机中鼓风沸腾;
(4)将包埋液状材料雾化,而后喷涂到沸腾干燥机内沸腾中的芯材粉末表面,保证包埋液状材料和DHA微胶囊的质量比为1:4-6,沸腾干燥机的进风温度为:40-70℃、出风温度为:30-50℃、喷枪空气压力为:0.05-0.5Mpa、料液流速为1-50L/min;
本方案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的: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可根据对上述方案的叙述得知,由于在该方案中未使用有机溶剂且喷雾干燥的温度为40-70℃低温,对比目前普遍采用的100℃以上的喷雾干燥温度,能够有效降低DHA微胶囊的过氧化值,本发明最终制得的DHA微胶囊过氧化值均在0.1以下,大部分产品并未检出过氧化值;壁材的乳化浓度和其与芯材的比例对于包埋效果至关重要,经过多次实验总结得到壁材的乳化浓度和壁材与芯材的比例使得包埋度达到99%以上,且表面油降低至0.4%。
由此可见,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其实施的有益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上述的壁材与包埋液状材料实质相同,芯材与冷冻干燥制得的DHA微胶囊实质相同。
附图说明:
图1为界面聚合法制备微胶囊示意图。 
图2 为微胶囊化药物作用示意图。
图3 为冷冻干燥所得DHA微胶囊二次包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方案进行阐述。
(1)分别称取变性淀粉500g、阿拉伯胶500g和脱盐乳清1000g,
(2)将称好的变性淀粉、阿拉伯胶和脱盐乳清配制成10%浓度的乳化液,在45℃下充分溶解后,在30Mpa下高压均质一次,制成包埋液状材料;
(3)将100kg冷冻干燥的芯材用粉碎机粉碎成80目的细小粉末,置于沸腾干燥机中鼓风沸腾;
(4)将包埋液状材料雾化,而后喷涂到沸腾干燥机内沸腾中的芯材粉末表面,沸腾干燥机的进风温度为:45℃、出风温度为:35℃、喷枪空气压力为:1.2Mpa、料液流速为1-50L/min;
(5)30分钟后即得成品。
具体流程如图3所示。
  冷冻干燥制得的DHA微胶囊 二次包埋制得的DHA微胶囊
过氧化值 0.2 0.1
包埋率 87% 99%
表面油 1.5 0.2
本发明并不仅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实质范围内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4)

1.一种二十二碳六烯酸二次包埋方法,所采用的方法是将冷冻干燥法制得的DHA微胶囊放置在沸腾干燥机中鼓风沸腾,再将包埋液状材料雾化,喷涂到正在沸腾干燥机内产生沸腾状的DHA微胶囊表面,沸腾干燥后得到成品,其特征是:所述的包埋液状材料由变性淀粉、阿拉伯胶和脱盐乳清组成,其乳化浓度为5%-15%;包埋液状材料和DHA微胶囊的质量比为1:4-6;沸腾干燥机的进风温度为40-70℃;沸腾干燥机的出风温度为:30-50℃,所述的包埋液状材料的组分为变性淀粉:阿拉伯胶:脱盐乳清=1:1-3:2-4,所述的包埋液状材料的溶解温度为40-50℃,均质压力为30Mpa。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二十二碳六烯酸二次包埋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冷冻干燥法制得的DHA微胶囊为60-100目的粉末。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二十二碳六烯酸二次包埋方法,其特征是:沸腾干燥机的喷枪空气压力为:0.05-0.5Mpa。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二十二碳六烯酸二次包埋方法,其特征是:沸腾干燥机的料液流速为:1-50L/min。
CN201210379147.7A 2012-10-09 2012-10-09 二十二碳六烯酸微胶囊二次包埋方法 Active CN10307143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379147.7A CN103071437B (zh) 2012-10-09 2012-10-09 二十二碳六烯酸微胶囊二次包埋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379147.7A CN103071437B (zh) 2012-10-09 2012-10-09 二十二碳六烯酸微胶囊二次包埋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71437A CN103071437A (zh) 2013-05-01
CN103071437B true CN103071437B (zh) 2015-02-25

Family

ID=481482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79147.7A Active CN103071437B (zh) 2012-10-09 2012-10-09 二十二碳六烯酸微胶囊二次包埋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07143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197432A1 (en) * 2018-04-10 2019-10-17 Dsm Ip Assets B.V. Multiparticulate solid dosage form having an elastic textur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22171B (zh) * 2014-12-17 2018-10-12 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鱼油组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含其的乳粉
CN104906071A (zh) * 2015-05-21 2015-09-16 西安中粮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以dha油脂为原料制取dha微胶囊的生产工艺
CN106666822B (zh) * 2016-11-29 2019-12-31 将军烟草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烟用爆珠及其制备方法
CN107048413A (zh) * 2017-03-22 2017-08-18 邵爱珍 一种提高花生生物活性肽抗氧化活性的加工方法
CN107048414A (zh) * 2017-03-22 2017-08-18 邵爱珍 一种富含花生生物活性肽的复合蛋白质粉及其制备方法
CN108783554A (zh) * 2018-06-28 2018-11-13 武汉纺织大学 一种高效防渗漏载水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CN109645355B (zh) * 2018-12-03 2022-08-09 临沂金锣文瑞食品有限公司 一种儿童早餐肠及其制备方法
CN109700032B (zh) * 2018-12-27 2022-04-15 湖北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全水相复合凝聚的益生菌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CN110508224B (zh) * 2019-08-16 2021-09-24 中科广化(重庆)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无机半导体/共轭聚合物Janus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CN111530389B (zh) * 2020-05-08 2022-08-12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一种复合壁材包覆天然精油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CN113576942B (zh) * 2021-09-16 2023-01-24 梅州市和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抗糖牙膏及其制备方法
CN115844006A (zh) * 2022-12-19 2023-03-28 河南佳禾康生物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羽衣甘蓝螺旋藻微胶囊、制备方法及应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82931A (zh) * 2004-05-24 2005-02-23 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 青藤碱或其盐口服缓释微丸及其制备方法
CN101878903A (zh) * 2010-06-22 2010-11-10 南京工业大学 新型dha微胶囊的制备工艺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82931A (zh) * 2004-05-24 2005-02-23 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 青藤碱或其盐口服缓释微丸及其制备方法
CN101878903A (zh) * 2010-06-22 2010-11-10 南京工业大学 新型dha微胶囊的制备工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197432A1 (en) * 2018-04-10 2019-10-17 Dsm Ip Assets B.V. Multiparticulate solid dosage form having an elastic textur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71437A (zh) 2013-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71437B (zh) 二十二碳六烯酸微胶囊二次包埋方法
Yang et al. Microencapsulation delivery system in food industry—Challenge and the way forward
Kouhi et al. Edible polymers: An insight into its application in food, biomedicine and cosmetics
Đorđević et al. Trends in encapsulation technologies for delivery of food bioactive compounds
Tolve et al. Encapsulation of health-promoting ingredients: applications in foodstuffs
Bratovcic et al. Micro-and nano-encapsulation in food industry
ES2235642B2 (es) Proceso de multi-microencapsulacion continuo para la mejora de la estabilidad y almacenamiento de ingredientes biologicamente activos.
AU2020373489A1 (en) Microcapsule, preparation method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Pegg et al. Encapsulation, stabilization, and controlled release of food ingredients and bioactives
JP2007521135A5 (zh)
Srivastava et al. Application of various chemical and mechanical microencapsulation techniques in food sector-A review
Ré et al. Encapsulation technologies for modifying food performance
JP4020289B2 (ja) 生きた細胞または組織を包含するカプセル
Shahidi et al. Food and bioactive encapsulation
JP4732408B2 (ja) 徐放性乾燥物
Xu et al. The application of encapsulation technology in the food Industry: Classifications, recent Advances, and perspectives
Álvarez et al. Encapsulation technologies applied to food processing
CN108720022B (zh) 一种花色苷纳米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Lavelli et al. Application of compounds from grape processing by-products: Formulation of dietary fiber and encapsulated bioactive compounds
Ma et al. Advances in protein-based microcapsul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A review
WO2014159051A1 (en) Stable bioactive substances and methods of making
Nedović et al. Recent Advances in and Applications of Encapsulated Microbial and Non‐Microbial Active Agents in Food and Beverage Manufacture
CN106937731A (zh) 蜂王幼虫粉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YB NEW GENERATION FUNCTIONAL FOODS-A PROSPECTUS ON PROCESSING TECHNOLOGY ASSISTANCE IN DEVELOPMENT AND PRODUCTION-A REVIEW.
Hashmi et al. Significance of Microencapsulation Technology: A review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LINYI YOUKANG BIOTECHNOLOG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LINYI BAOLIJIA FOOD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50826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826

Address after: 276023 Shandong Linyi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the federal road and Lingong Road Interchange South 1000 meters

Patentee after: Friends of Linyi Kang bi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277722, Yang Guanzhuang, Kamiyama, Cangshan County, Shandong, Linyi

Patentee before: Linyi Baolijia Food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