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39018A - 传送设备及其通信方法、以及接收设备及其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传送设备及其通信方法、以及接收设备及其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39018A
CN103039018A CN2011800378147A CN201180037814A CN103039018A CN 103039018 A CN103039018 A CN 103039018A CN 2011800378147 A CN2011800378147 A CN 2011800378147A CN 201180037814 A CN201180037814 A CN 201180037814A CN 103039018 A CN103039018 A CN 1030390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ding matrix
information
territory
code book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3781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39018B (zh
Inventor
朴景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 T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45441634&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3039018(A)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tec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0390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390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390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390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17Feedback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04B7/04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taking physical layer constraints into account
    • H04B7/0469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taking physical layer constraints into account taking special antenna structures, e.g. cross polarized antennas into accou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04B7/04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taking physical layer constraints into account
    • H04B7/0473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taking physical layer constraints into account taking constraints in layer or codeword to antenna mapping into accou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26Channel coefficients, e.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在所有传输和接收终端中使用多输入多输出(MIMO)天线的无线通信系统。

Description

传送设备及其通信方法、以及接收设备及其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的实施方式,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在传送端和接收端两者中都使用多输入多输出(MIMO)的无线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系统的发展,各种无线终端已经被诸如企业和个人等消费者使用。
当前移动通信系统,诸如3GPP、LTE(长期演进)、LTE-A(高级LTE)等,可以是能够传送和接收除了提供基于声音的服务外的诸如图像数据、无线数据等各种数据的高容量通信系统。此外,期望着与有线通信网络相比较的能够传送高容量数据的技术。而且,要求该系统最小化信息损失并增加系统的传输效率以增强系统的性能。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这里提供了一种传送设备的通信方法,该传送设备包括第一预编码器和第二预编码器,该方法包括:在每层对应码本中确定关于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该第一信息用以限制预编码矩阵被用作所述第一预编码器的第一预编码矩阵,而第二信息用以限制预编码矩阵被用作所述第二预编码器的第二预编码矩阵;以及传送包括所确定的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中至少一者的码本限制信息到接收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这里提供一种传送设备,该设备包括:层映射器,用以映射码字到层;包括第一预编码器和第二预编码器的预编码器,该预编码器使用从对应码本中选择的第一预编码矩阵和第二预编码矩阵,对对应于由所述层映射器映射到所述层的所述码字的数据符号执行预编码;以及天线阵列,用以传送从所述预编码器输出的信号,并且所述码字包括关于每层对应码本中的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中的至少一者,其中该第一信息用以限制预编码矩阵被用作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而该第二信息用以限制预编码矩阵被用作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这里提供一种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接收设备的通信方法,该方法包括:接收码本限制信息,该码本限制信息包括针对每层的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中的至少一者,该第一信息用以限制预编码矩阵被用作第一预编码矩阵,该第二信息用以限制预编码矩阵被用作第二预编码矩阵;以及传送用于指示第一预编码矩阵的第一信道状态信息和用于指示第二预编码矩阵的第二信道状态信息到传送设备,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和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是基于所述码本限制信息从在码本中没有被限制用作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或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的预编码矩阵中选择的。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这里提供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接收设备,该设备包括:天线阵列,用以接收关于每层的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中的至少一者作为码本限制信息,其中该第一信息用以限制预编码矩阵被用作第一预编码矩阵,以及该第二信息用以限制预编码矩阵被用作第二预编码矩阵;以及信道信息反馈设备,用以传送用于指示第一预编码矩阵的第一信道状态信息和用于指示第二预编码矩阵的第二信道状态信息到传送设备,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和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是基于所述码本限制信息从在码本中没有被限制用作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或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的预编码矩阵中选择的。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的方框图;
图2是示出了无线通信系统图,其中基站和用户设备在码本限制的情况下交换码本限制信息和信道状态信息;
图3是进一步示出了在图2的交换码本限制信息和信道状态信息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参考信号和信号传输的流程图
图4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在MIMO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基站和用户设备的方框图;
图5是示出了使用图4中的极化的天线阵列的基站和用户设备之间的信道图;
图6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种实施方式的传送设备的通信方法的流程图;以及
图7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种实施方式的接收设备的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方式将参考附图被描述。在下述说明中,相同的元素将用相同的参考符号来表示,尽管他们在不同的附图中示出。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下述说明中合并于此的已知功能和配置(当其使本发明的主题不清楚时)将被省略。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的方框图。
无线通信系统可以被广泛地安装以提供诸如声音数据、分组数据等各种通信服务。
参考图1,无线通信系统可以包括用户设备(UE)10和基站(BS)20。
用户设备10可以是指示在无线通信中使用的用户终端的总括性概念,包括WCDMA、LTE、HSPA等中的UE(用户设备)、以及GSM中的MS(移动站)、UT(用户终端)、SS(用户站)、无线设备等。
基站20或小区通常可以涉及在其中执行与所述用户设备10通信的站,以及还可以被称为节点B、eNB(演进型节点B)、BTS(基站收发信台)、接入点、中继节点等。
在说明书中,用户设备10和基站20被用作两个总括性收发主体以使用说明书中所描述的技术和技术概念,并且可不限于预定的术语或词语。
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可以应用到异步无线通信方案,其通过GSM、WCDMA、和HSPA被升级成LTE(长期演进)和高级LTE,以及其可以被应用到同步无线通信方案,其通过CDMA、CDMA-2000被升级成为UMB。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以不限于特定的无线通信方案,以及可以应用到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可应用到的所有技术领域。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可以支持上行链路和/或下行链路HARQ(混合自动重复请求),以及可以将CQI(信道质量指示符)用于链路调整。并且,用于下行链路传输的多址接入方案和用于上行链路传输的多址接入方案可以彼此不互相同。例如,下行链路可以使用OFMDA(正交频分多址)以及上行链路可以使用SC-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
为了支持用户的高速信息传输,所述无线通信系统可以考虑使用多输入多输出(MIMO)方案,该多输入多输出(MIMO)方案使用包括多天线的天线阵列通过相同的带传输信息。
为了有效地使用MIMO系统,MIMO无线通信系统可能需要提供与传播信道相关联的信息或与适合于传播信道的预编码器或预编码矩阵(下文称为预编码矩阵)相关联的信息到传送设备,以增加传输容量。在该示例中,前者需要大量的反馈开销,然而后者需要相对较小的反馈开销。
在后一种情况中,用户设备10和基站20中的每一个存储码本以及标识,该码本定义了N个可用的预编码矩阵,并表示用于指示或索引(indexing)(对应于)每个预编码矩阵的索引或指示符。每个用户设备10选择适合于传播信道的预编码矩阵,并传送用于索引所选择的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到所述基站20。基站20从每一个用户设备10接收预编码索引,并基于所接收到的预编码索引选择MIMO模式或用户设备或者执行预编码。
在该示例中,由于许多可用的预编码矩阵很大,因此码本的尺寸变大,基站20的预编码性能增加。但是,所需的用于报告预编码矩阵或对应索引到基站20的用户设备10的反馈开销的量可能增加。所以,当大尺寸码本被使用时,限制在码本中的至少一个预编码矩阵的码本限制或码本子集限制可能需要被用于进行更有效地预编码。
码本限制是这样一种方案,该方案生成包括各种预编码矩阵的码本,为每个小区或每个用户设备选择将在码本中使用/不使用的预编码矩阵,以及基于与将不被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相关联的码本限制信息(下文称为“码本限制信息”)将不同的码本用于每个小区或每个用户设备。当所述码本限制方案被使用时,整个无线通信系统具有大尺寸的码本,但是由每个小区和每个用户设备所使用的码本被配置为所述码本的子集,并具有小尺寸,以及被配置为仅适合于给定环境的预编码矩阵,并因此预编码增益会被增加。
例如,当基站20和用户设备10之间的下行链路MIMO传输同时执行有关于多达4层的传输时,用户设备10可以使用秩指示符(rank indicator)(RI)传递该用户设备10能够接收的层的数量到基站20。在该示例中,在基站20和用户设备10之间的下行链路MIMO传输期间16个预编码矩阵可以被指定用于每个秩,并且总共64个预编码矩阵可以如表1所示被配置。
表1
Figure BDA00002803078600051
Figure BDA00002803078600061
在所述码本限制被使用的情况下,当针对所述64个预编码矩阵中的每一个确定预编码矩阵是否将被使用,且码本限制信息基于位图格式(该位图格式使用1个比特来指定每个预编码矩阵是否将被使用)被传送时,可能需要总共64个比特。例如,可用的预编码矩阵的对应命令被表示成1,以及不可用的预编码矩阵的对应命令被表示成0,如[001010010……010]所示。
用户设备10可以使用总共6个比特向基站20报告对应于总共64个预编码矩阵的64个索引以作为信道状态信息。在该示例中,当限制了64个预编码矩阵中32个预编码矩阵的码本限制被使用时,将由6个比特所区别的信息的数量可从64降低到32个,并因此反馈信号的可靠度可以被增加。用户设备10可以将用来表示对应于预编码矩阵的索引的比特的数量减少至5比特以降低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开销量。
此外,被预测会导致小区间干扰的预编码矩阵的使用可以通过码本限制而被限制,并因此小区间(inter-cell)干扰可以被提前防止。尤其,当类似于基于每个用户设备的位置的预编码的波束成形(beamforming)被执行时,位于小区边沿的用户设备可以导致严重的小区间干扰。为了提前防止小区间干扰,码本限制可以针对每个小区而执行,并因此小区间干扰可以被控制。
基站20可以使用包括至少两个预编码器的多级预编码器。当多级预编码器被使用时,限制将被用于每个预编码器预的编码矩阵的码本限制也可以被应用。在这个示例中,预编码矩阵的数量通常是增加的并且将被用于针对码本限制的码本限制信息的比特数量也可以被增加。
特别地,可能需要高信令和反馈开销来支持上行链路或下行链路中的高速信息传输,并因此基站20用以通知每个用户设备10码本限制的比特数量可以被减少。
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已经被描述。下文,参考图2和图3,当多级预编码器在码本限制的情况下被使用时,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基站和用户设备交换码本限制信息和信道状态信息的处理将被描述。
图2示出了无线通信系统,其中在码本限制的情况下基站和用户设备交换码本限制信息和信道状态信息。
参考图2,无线通信系统100可以包括基站120并可以包括存在于无线通信系统100中的至少一个用户设备,例如,类似于图1的无线通信系统的n个用户设备110。虽然用户设备110可以对应于当前正在被连接或尝试额外连接的多个用户设备,但为了减少描述图2中示出了单个用户设备。
基站120包括多级预编码器,所述多级预编码器包括至少两个预编码器,即,第一和第二预编码器。基站120存储第一码本122和第二码本124,第一码本122表示将被用于第一预编码器的N个第一预编码矩阵和索引第一预编码矩阵的第一索引,第二码本124表示被用于第二预编码器的M个第二预编码矩阵和索引第二预编码矩阵的第二索引。
基站存储限制本(book)126,该限制本126包括秩和索引(下文称为限制索引),该索引对应于关于每个秩的每个第一索引和第二索引对。基站120将针对每个小区或每个用户设备确定使用/不使用预编码矩阵,并且可以传送与将不被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相关联的码本限制信息128到用户设备110。在该示例中,码本限制信息128包括关于每层的第一和第二码本122和124中的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该第一信息用于限制预编码矩阵被用作第一预编码矩阵,该第二信息用于限制预编码矩阵被用作第二预编码矩阵。
图3是进一步示出了在图2的交换码本限制信息和信道状态信息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参考信号和信号传输的流程图。
参考图3,对于用户设备110和基站120之间的数据传输和接收,如图3中进一步所示,在发射机侧的基站120传送参考信号130,而在接收机侧的用户设备110使用该参考信号130估计信道。例如,在下行链路传输的情况下,用户设备110可以估计下行链路信道。特别地,在OFDM传输的情况下,用户设备110可以估计每个子载波的信道。相反地,在上行链路传输的情况下,基站120可以估计上行链路信道。
对于信道估计,预定的信号或符号可以以规则或不规则的间隔被插入到频域网格中。在该示例中,预定的信号或符号可以被称为参考信号或参考符合、导频符号等。在说明书中,预定的信号或符号可以被称为参考信号,但其并不局限于此。参考信号130可以不仅仅被用于频域信道的估计,其还可以被用于用户设备和基站之间的无线通信、控制信息的传输和接收、调度信息的传输和接收、反馈信息的传输和接收等所需要的位置的估计。
可能存在各种类型的用于下行链路或上行链路传输的参考信号,并且用于各种目的的新参考信号已经被定义和讨论。例如用于上行链路传输的参考信号可以包括DM-RS(解调RS)、SRS(探测RS)等。用于下行链路传输的参考信号可以包括DM-RS(解调RS)、CRS(小区专有RS)、MBSFN RS、特定UE RS等。此外,CSI-RS被用作基站传送的参考信号以在下行链路传输的情况下从用户设备110获得中心小区或邻近小区的信道状态信息(CSI)。CSI-RS可以被用于报告CQI(信道质量指示符)/PMI(预编码器矩阵指示符)/RI(秩指示符)等等。CSI-RS可以是小区专有的以使包括在传送该CSI-RS的基站中的每个小区是有区别的,并且为了低开销其可能需要在频率和时间上充分地分散。
再次参考图2,用户设备110存储第一码本112和第二码本114,该第一码本112表示N个用于第一预编码器的第一预编码矩阵和索引第一预编码矩阵的第一索引,该第二码本114表示M个用于第二预编码器的第二预编码矩阵和索引第二预编码矩阵的第二索引。所述第一码本112和第二码本114可以分别等同于存储在基站120中的第一码本122和第二码本124。
用户设备110存储限制本116,其将参考表4被描述,包括秩和对应于被包括在每个秩中的每个第一索引和第二索引对的多个索引(下文称为限制索引)。存储在每个用户设备110中的限制本116可以等同于存储在基站120中的限制本126。
用户设备110可以从基站120接收码本限制信息128。码本限制信息128包括每层的第一和第二码本中的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中的至少一者,该第一信息用于限制预编码矩阵被用作第一预编码矩阵,该第二信息用于限制预编码矩阵被用作第二预编码矩阵。
用户设备110基于包括在码本限制信息128中的第一信息来确定未包括在被限制用作第一预编码矩阵的预编码矩阵中的第一预编码矩阵,并且将与所确定的预编码矩阵相关联的第一信道状态信息132报告/反馈给基站120。而且,每个用户设备110基于包括在码本限制信息128中的第二信息来确定未包括在被限制用作第二预编码矩阵的预编码矩阵中的第二预编码矩阵,并且将与所确定的预编码矩阵相关联的第二信道状态信息134报告/反馈给基站120。
基站120基于来自每个用户设备110报告的信道状态信息132和134来确定来自第一码本122和第二码本124的第一预编码器和第二预编码器的预编码矩阵,并且使用预编码矩阵执行数据符号的预编码。
再次参考图3,如图3中所示基站120传送预编码的信号136到用户设备110。相反地,用户设备110接收信号136并将该信号解码为原始的数据。
当多级预编码器在码本限制的情况下被使用时,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基站和用户设备交换码本限制信息和信道状态信息的处理已经被描述。下文中,将描述传送和接收码本限制信息和信道状态信息的MIMO无线通信系统。
图4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在MIMO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基站和用户设备的方框图。图5示出了使用图4中的极化的天线阵列的基站和用户设备之间的信道。
参考图4,MIMO无线通信系统可以包括用户设备410和基站420。
用户设备410包括:天线阵列411,用以通过下行链路信道接收信号,后-解码器412,用以处理所接收的信号并且用于使用预编码矩阵将所接收的信号解码为原始的数据,以及信道信息反馈设备414。
天线阵列411可以使用多个天线。在该示例中,天线阵列411可以形成极化的天线阵列。该阵列可以具体体现为双极化的天线阵列,其中两个天线具有彼此交叉的不同极性以使在有限的空间中安置大量的天线。
参考图5,当“+”指示从垂直方向向右极化的方向,而“-”指示从垂直方向向左极化的方向时,用户设备410包括极化的天线阵列411,该天线阵列411包括两对天线,其中从垂直方向以45度被极化的天线411aa和天线411ab与从垂直方向以-45度被极化的天线411ba和天线411bb彼此交叉。在该示例中,以+45度被极化的天线411aa和411ab可以被称为传输侧的第一域411a或第一子集,而以-45度被极化的天线411ba和411bb可以被称为传输侧的第二域411b或第二子集。
再次参考图4,后-解码器412可以对应于基站420的第一预编码器422和第二预编码器424。后-解码器可以传递接收到的参考信号到信道信息反馈设备414。
信道信息反馈设备414可以接收参考信号并可以使用该参考信号估计信道。信道信息反馈设备414可以生成包括第一信道状态信息和第二信道状态信息的信道信息。信道信息反馈设备414可以向基站420反馈信道信息。
基站420可以包括:层映射器421,用于映射码字到层,预编码器425,用于使用预编码矩阵执行通过层映射所获得的数据符号的预编码,以及天线阵列428,用于在空中传送预编码的信号。预编码器425可以包括第一预编码器422和第二预编码器424以执行数据符号的预编码。在该示例中,第一预编码器422和第二预编码器424可以分别地使用对应的第一预编码矩阵和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执行数据符号的预编码。
基站420的天线阵列428可以使用多个天线。在该示例中,天线阵列428可以形成极化的天线阵列。阵列可以被具体体现为双极化的天线阵列,其中两个天线具有彼此交叉的不同极性以使在有限的空间中安置大量的天线。在该示例中,虽然其描述了天线阵列411和428使用双极化的天线,但其并不局限于此。
参考图5,基站420包括极化的天线阵列428,该天线阵列428包括四对天线,其中从垂直方向以45度被极化的天线428aa至428ad与从垂直方向以-45度被极化的天线428ba和天线428bd彼此交叉。在该示例中,以+45度被极化的天线428aa至天线428ad可以被称为接收侧的第一域428a或第一子集,而以-45度被极化的428ba和天线428bd可以被称为接收侧的第二域428b或第二子集。
当用户设备410和基站420之间的极化的天线不存在相位失配时,可以如等式1所示表示全信道(overall channel)H。
[等式1]
H = H h 0 0 H v
在该示例中,Hh表示在用户设备410的第一子集或第一域411a与基站420的第一子集或第一域428a之间的信道,而Hv表示在用户设备410的第二子集或第二域411b与基站420的第二子集或第二域428b之间的信道。
如等式1所示,当极化到不同方向的天线彼此交叉并且没有相位失配时,天线可以彼此互不影响。因此,只有Hh和Hv可以被估计,并因此信道可以被识别。当邻近的极化的天线之间的距离d比信号波长λ短时,天线之间的相关性可能会很高。在该示例中,Hh和Hv可以基于天线之间的距离d和在用户设备410处到达的信号传播的入射角θ而被确定。
当用户设备410和基站420的极化的天线之间存在相位失配时,例如,当用户设备410的天线对向左倾斜ε时,从基站420的每个极化的域传送的信号可以由用户设备410的两个极化的域接收,并因此由于域之间的相位失配,域间干扰会出现。因此,信道会被用户设备410和基站420的极化的天线之间的相位误差或相位失配度影响,也就是说,被ε影响,并因此,全信道H可以由等式2表示。
[等式2]
H = H h cos ϵ - H v sin ϵ H h sin ϵ H v cos ϵ
再次参考图4,第二预编码器424可以修正相位失配以消除来自由于天线阵列428(包括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交叉的天线)形成的极化的域之间的相位误差或相位失配的影响,而第一预编码器可以执行域内预编码。
当基于在同一位置安置两个天线的方案配置双极化的域时,每个极化的域可以具有相同的空间信道特性。也就是说,每个域可以基于相同的预编码矩阵(Hh=Hv=R0)被预编码,并且当到达用户设备410时通过每个极化的域传送的信号可以具有不同的相位和大小。在该示例中,在第一预编码器422和第二预编码器424中使用的第一预编码矩阵和第二预编码矩阵可以由的等式3来表示。
[等式3]
Figure BDA00002803078600122
在等式3中,R0表示当所述第一域和所述第二域具有相同的空间信道状态时由预编码增益确定的值,I表示单位矩阵,以及Λ表示所述第一域与所述第二域之间的相位失配修正值。
每个域中接收到的信号的大小可以由第一预编码矩阵W1的R0的预编码增益所确定,第二预编码矩阵W2修正各自域中接收到的信号之间的相位失配。当操作以这种方式进行时,用于设置第一预编码矩阵W1的第一索引PMI1和用于设置第二预编码矩阵W2的第二索引PMI2可以被独立地选择。
如等式3所示,预编码器425是被配置为具有以下特征的预编码器:使用由在两个域(天线的极化的域或子集)中的每一个中的预编码增益所确定的R0执行预编码的第一预编码矩阵,以及执行域间相位失配修正(共相位(co-phasing))的第二预编码矩阵。因此,两个独立域中的每一个可以通过由预编码增益所确定的R0而被预编码,并且域中的一个域可以通过Λ被进行相位修正并可以被传送。
在预编码器425中,第二预编码矩阵对应于用于修正由在极化的天线中的极化的域之间的相位误差所导致的信号衰减的预编码矩阵。此外,第二预编码矩阵可以对应于用以修正由极化的域之间的相位误差所导致的信号衰减的预编码矩阵,或可以对应于用以修正极化的天线之间自然地发生的相位失配的预编码矩阵。基站420存储第一码本和第二码本,该第一码本表示N(N为大于或等于1的自然数)个用于第一预编码器422的第一预编码矩阵和索引第一预编码矩阵的第一索引,该第二码本表示M(M为大于或等于1的自然数)个第二预编码矩阵和索引第二预编码矩阵的第二索引。
表2和表3对应于当包括8个双极化的天线428a和428b的天线阵列428同时传送总共8个层时,针对每个秩分别使用16个预编码矩阵和4个预编码矩阵的第一码本和第二码本的示例。
[表2]
Figure BDA00002803078600141
[表3]
Figure BDA00002803078600142
基站420存储限制本,该限制本包括秩和对应于每个秩的每个第一索引和第二索引对的索引(下文中称为限制索引)。表4对应于当包括8个双极化的天线428a和428b的天线阵列428同时传送总共8个层时,针对每个秩使用16个预编码矩阵和4个预编码矩阵的限制本。
[表4]
Figure BDA00002803078600151
在码本限制的情况下,当码本限制信息基于位图格式(该位图格式使用1个比特来指定每个预编码矩阵是否将被使用)被传送时,则可能需要共有16×4×8=512个比特用于秩和各自秩的第一索引和第二索引对。
但是,如上所述,用于设置第一预编码矩阵W1的第一索引PMI1和用于设置第二预编码矩阵W2的第二索引PMI2可以被独立地选择,并因此关于每个预编码矩阵,针对每个秩及针对第一预编码器和第二预编码器中的每一个,码本可以关于每个预编码矩阵而被独立地限制。表5表示当关于第一索引=0(PMI1=0)和第二索引=1(PMI2=1)而确定码本限制时,在限制本中被限制的预编码器。
[表5]
Figure BDA00002803078600171
虽然在表5中没有示出,但是码本限制可以在关于8个秩的第一预编码矩阵和第二预编码矩阵上被独立地执行,其以在秩1上的执行码本限制的同样方式被执行。
基站420针对每个小区或每个用户设备确定将被使用/不使用的预编码矩阵,并传送与将不被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相关联的码本限制信息到用户设备410。在该示例中,码本限制信息可以包括每层的第一和第二码本中的限制预编码矩阵被用作第一预编码矩阵的第一信息和限制预编码矩阵被用作第二预编码矩阵的第二信息。
如表5所示,当关于秩1第一索引=0(PMI1=0)和第二索引=1(PMI2=1)而确定码本限制时,码本限制信息可以包括以位图格式表示的对应于第一信息的[0111111111111111]和对应于第二信息的[1011]。如上所述,可用的预编码矩阵的对应命令被表示为1,而将不被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对应命令被表示为0。此外,码本通常可以关于与第一索引=0(PMI1=0)配对的第二索引(例如,表5中的(PMI1,PMI2)=(0,1),(0,1),(0,2),(0,3))而限制。此外,码本通常可以关于与第二索引=1(PMI2=1)配对的第一索引(例如,表5中的(PMI1,PMI2)=(0,1),(1,1),…,(14,1),(15,1))而限制。
当关于秩2第一索引=1(PMI1=1)和第二索引=2(PMI2=2)而确定码本限制时,码本限制信息可以包括对应于第一信息的[1011111111111111]和对应于第二信息的[1101]。此外,码本通常可以关于与第一索引=1(PMI1=1)配对的第二索引(例如,表5中的(PMI1,PMI2)=(1,1),(1,1),(1,2),(1,3))而被限制。此外,码本通常可以关于与第二索引=2(PMI2=2)配对的第一索引(例如,表5中的(PMI1,PMI2)=(0,2),(1,2),…,(14,2),(15,2))而被限制。
当关于秩8第一索引=0(PMI1=0)和第二索引=3(PMI2=3)确定码本限制时,码本限制信息可以包括对应于第一信息的[0111111111111111]和对应于第二信息的[1110]。此外,码本通常可以关于与第一索引=0(PMI1=0)配对的第二索引(例如,表5中的(PMI1,PMI2)=(0,1),(0,1),(0,2),(0,3))而被限制。此外,码本通常可以关于与第二索引=3(PMI2=3)配对的第一索引(例如,表5中的(PMI1,PMI2)=(0,3),(1,3),…,(14,3),(15,3))而被限制。
换句话说,码本限制信息包括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此外,当第一预编码矩阵基于第一信息而被限制用作第一预编码矩阵时,与被限制的第一预编码矩阵配对的第二预编码矩阵的使用可能会受到限制。当第二预编码矩阵基于第二信息而被限制用作第二预编码矩阵时,与被限制的第二预编码矩阵配对的第一预编码矩阵的使用可能会受到限制。
同样地,关于秩3至秩7中的每一个秩的码本限制信息可以包括以位图格式表示的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在该示例中,虽然包括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的码本限制信息通过位图格式被提供,但是这仅仅是一种示例并且并不局限于此。
同样地如上所述,当秩1至秩8基于相同的位图格式传送码本限制信息时,独立地限制关于总共8个秩的第一预编码矩阵和第二预编码矩阵的码本限制信息的比特总数量为(16+4)×8=160。
基站420可以传送码本限制信息到用户设备410,该码本限制信息对于每个秩使用20个比特基于位图格式来表示码本信息,也就是说,对于秩1至秩8总共160个比特。码本限制信息可以被作为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传送,例如,RRC信号,通过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从基站420到用户设备410。在该示例中,除了PDSCH之外,码本限制信息可以通过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从基站420被传送到用户设备410。在该示例中,码本限制信息可以继续包括针对每个秩的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例如,码本限制信息可以包括与秩1相关联的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与秩2相关联的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以及继续地,与秩8相关联的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
码本限制信息可以继续包括针对每个秩的第一信息,并且之后可以继续包括针对每个秩的第二信息。例如,码本限制信息可以继续包括与秩1至秩8相关联的第一信息,并且之后可以继续包括与秩1至秩8相关联的第二信息。包括在码本限制信息中的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可以针对每个秩被从基站420传送到用户设备410。当码本针对预定的秩不被限制时,与该预定的码本相关联的码本限制信息可以不被包括。
此外,当第一索引和第二索引对被限制时,需要总共512个比特的码本限制信息。但是,当关于第一索引和第二索引的限制被独立地确定和传送时,码本限制的反馈开销量可以被显著地减少。
当第一预编码器422使用第一预编码矩阵执行域内预编码时,例如,在由于域内预编码增益很小,码本被限制以使被表示为第一索引=7(PMI1=7)的预编码矩阵将不会被使用的情况下,当第二预编码器424使用第二预编码矩阵执行相位失配修正时,将被表示为PMI1=7的任何预编码矩阵可以不获得很好的预编码增益。
也就是说,确定关于执行域内预编码的第一预编码矩阵的限制可以优先于确定关于执行相位失配修正的第二预编码矩阵的限制。因此,当码本信息被执行时,只有第一预编码矩阵可以被限制。在该示例中,码本限制信息仅包括第一预编码矩阵,并因此需要总共16×8=128个比特。
当在相同的域间干扰条件下域间相位失配干扰优先时,只有第二预编码矩阵可以被限制。在该示例中,码本限制信息仅包括限制第二预编码矩阵的第二信息,并因此需要总共4x8=32个比特。
如上所述,独立地限制第一预编码矩阵和第二预编码矩阵两者的方案、仅限制第一预编码矩阵的方案、仅限制第二预编码矩阵的方案可以被选择地使用。在该示例中,基站420可以传送限制模式指示符(指示限制模式、共2个比特)到用户设备410。
用户设备410的信道信息反馈设备414确定第一预编码矩阵,该第一预编码矩阵不包括基于包括在码本限制信息中第一信息被限制用作第一预编码矩阵的预编码矩阵,并报告/反馈与第一预编码矩阵相关联的第一信道状态信息到基站420。在如上所提供的示例中,当秩1中对应于位图格式的第一信息[0111111111111111](关于第一索引=0(PMI1=0)而限制码本)被接收到时,信道信息反馈设备414,从对应于不包括第一索引=0(PMI1=0)的索引的预编码矩阵中(也就是说,从不包括对应于第一索引=0的预编码矩阵的预编码矩阵中)确定第一预编码矩阵,并报告/反馈与第一预编码矩阵相关联的第一信道状态信息到基站420。此外,每个用户设备410基于包括在码本限制信息中的第二信息确定第二预编码矩阵,该第二预编码矩阵不包括被限制用作第二预编码矩阵的矩阵,并报告/反馈与第二预编码矩阵相关联的第二信道状态信息到基站420。如上所提供的示例,当秩2中对应于位图格式的第二信息[1011](关于第二索引=1(PMI2=1)而限制码本)被接收到时,信道信息反馈设备414从对应于不包括第二索引=1(PMI2=1)的索引的预编码矩阵中(也就是说,从不包括对应于第二索引=1的预编码矩阵的预编码矩阵中)确定第二预编码矩阵,并报告/反馈与第二预编码矩阵相关联的第二信道状态信息到基站。
如表5所示,当秩2中对应于位图格式的第一信息[1011111111111111]和对应于位图格式的第二信息[1101](关于第一索引=1(PMI1=1)和第二索引=2(PMI2=2)来限制码本)被接收到,关于秩2,信道信息反馈设备414确定第一预编码矩阵和第二预编码矩阵,第一预编码矩阵和第二预编码矩阵不包括对应于第一索引=1(PMI1=1)和第二索引=2(PMI2=2)的预编码矩阵,并报告/反馈相关联的第一信道状态信息和第二信道状态信息到基站。同样地,关于秩3至秩8,信道信息反馈设备414可以确定不包括由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指定的预编码矩阵的第一预编码矩阵和第二预编码矩阵。
如上所述,独立地限制第一预编码矩阵和第二预编码矩阵两者的方案、仅限制第一预编码矩阵的方案、仅限制第二预编码矩阵的方案可以被选择地使用。当基站420传送限制模式指示符(指示限制模式、共2个比特)到用户设备410时,用户设备410的信道信息反馈设备414可以基于所述限制模式确定第一预编码矩阵和第二预编码矩阵,并生成及报告第一信道状态信息和第二信道状态信息。
第一信道状态信息和第二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周期或间隔可以彼此互不相同。例如,第一信道状态信息可以基于短期反馈到基站420,而第二信道状态信息可以基于长期反馈到基站420。换句话说,长周期/长期和短周期/短期是相对的期限,并且长周期/长期指示比短周期/短期长的周期。
基站420的第一预编码器422和第二预编码器424基于/使用从每个用户设备410报告的信道状态信息确定第一和第二预编码矩阵,并且使用所述预编码矩阵执行数据符号的预编码。
根据本发明另一种实施方式的传送和接收码本限制信息和信道状态信息的MIMO无线通信系统已经被描述。下文中,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传送设备的通信方法将被描述。
图6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种实施方式的传送设备的通信方法流程图。
参考图6,根据本发明另一种实施方式的传送设备的通信方法600,该方法包括:用于影射码字到层的层映射步骤S610,用于执行符号的预编码的预编码步骤S620,以及用于通过两个或多个天线传播预编码符号到空中的传送步骤S630。层映射步骤S610、预编码步骤S620及传送步骤S630与前述描述相同,并因此他们详细的描述将省略。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基站的通信方法600通过参考表5关于每个秩独立地对表3的第一预编码矩阵和表4的第二预编码矩阵的执行码本限制,并针对每个秩使用20个比特传送以位图格式的表示码本限制的码本限制信息到用户设备410,也就是,从秩1至秩8共160个比特。码本限制信息可以作为下行链路控制信息而被传送,例如,RRC信号,通过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从基站420到用户设备410。在该示例中,码本限制信息除了PDSCH之外,还可以通过诸如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的另一个信道从基站420被传送到用户设备410。
在层映射步骤S610,码本限制信息可以作为下行链路控制信号被映射到层。
基站420针对每个小区或每个用户设备确定将被使用/不使用的预编码矩阵,并传送与该预编码矩阵相关联的码本限制信息到用户设备410。在该示例中,码本限制信息包括对于每层的第一和第二码本中的限制预编码矩阵被用作第一预编码矩阵的第一信息和限制预编码矩阵被用作第二预编码矩阵的第二信息。
如表5所示,当秩1中关于第一索引=0(PMI1=0)和第二索引=1(PMI2=1)确定码本限制时,码本限制信息可以包括以位图格式表示的对应于第一信息的[0111111111111111]和对应于第二信息的[1011]。
预编码步骤S620可以使用从对应的码本选择的第一预编码矩阵和第二预编码矩阵执行通过层映射获得的数据符号的预编码。在该示例中,预编码步骤S620可以使用对应于从诸如用户设备的接收设备所接收的第一索引和第二索引的第一预编码矩阵和第二预编码矩阵执行数据符号的预编码。在该示例中,从接收设备所接收的第一索引和第二索引可以对应于与预编码矩阵相关联的索引,所述预编码矩阵从不包括基于在表3的第一码本和在表4中第二码本中被限制的预编码矩阵的预编码矩阵中选择。
如上所述,诸如基站的传送设备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天线对,其中以一个方向极化的至少一个天线与以另一个方向极化的至少一个天线彼此交叉。
在该示例中,如等式3所示,第一预编码矩阵执行一个天线和另一个天线(两个天线彼此交叉)之间的预编码,而第二预编码矩阵执行一个天线和另一个天线之间的相位失配修正。
传送设备的通信方法已经被描述。下文中,接收设备的通信方法将被描述。
图7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种实施方式的接收设备的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接收设备的通信方法700可以包括用于从传送设备接收码本限制信息的码本限制信息接收步骤S710,及用于传送第一信道状态信息和第二信道状态信息到传送设备的信道信息传送步骤S720。
码本限制信息接收步骤S710可以接收针对每层的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第一信息用于限制预编码矩阵被用作第一预编码矩阵,第二信息用于限制预编码矩阵被用作第二预编码矩阵。在该示例中,码本限制信息包括对于每层的第一码本和第二码本中的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第一信息用于限制预编码矩阵被用作第一预编码矩阵,第二信息用于限制预编码矩阵被用作第二预编码矩阵。信道信息传送步骤S720传送用于指示第一预编码矩阵的第一信道状态信息以及用于指示第二预编码矩阵的第二信道状态信息到传送设备,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和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是基于码本限制信息从在码本中没有被限制用作第一预编码矩阵或第二预编码矩阵的预编码矩阵中选择的。
步骤S710和步骤S720将在下文中详细地被描述。当在步骤S710中接收设备接收秩1中以位图格式表示的对应于第一信息的[0111111111111111]和对应于第二信息的[1011](关于第一索引=0(PMI1=0)而限制码本)时,在步骤S720中,如表5所示,接收设备从对应于不包括第一索引=0(PMI1=0)的索引的预编码矩阵中(也就是说,从不包括对应于第一索引=0的预编码矩阵的预编码矩阵中)确定第一预编码矩阵,并报告/反馈相关联的第一信道状态信息到基站,以及从对应于不包括第二索引=1(PMI2=1)的索引的预编码矩阵中(也就是说,从不包括对应于第二索引=1的预编码矩阵的预编码矩阵中)确定第二预编码矩阵,并报告/反馈相关联的第二信道状态信息到基站。
此外,码本通常可以关于与第一索引=0(PMI1=0)配对的第二索引而被限制,例如,表5中的(PMI1,PMI2)=(0,1),(0,1),(0,2),(0,3)。此外,码本通常可以关于与第二索引=1(PMI2=1)配对的第一索引而被限制,例如,表5中的(PMI1,PMI2)=(0,1),(1,1),…,(14,1),(15,1)。
在步骤S710,当接收设备接收如表5所示秩2中以位图格式表示的对应于第一信息的[1011111111111111]和对应于第二信息的[1101](关于第一索引=1(PMI1=1)和第二索引=2(PMI2=2)而限制码本)时,在步骤S720中,接收设备针对秩2确定不包括对应于关于第一索引=1(PMI1=1)和第二索引=2(PMI2=2)的预编码矩阵(如表5所示)的第一预编码矩阵和第二预编码矩阵,并报告/反馈相关联的第一信道状态信息和第二信道状态信息到基站。
此外,码本通常可以关于与第一索引=1(PMI1=1)配对的第二索引而被限制,例如,表5中的(PMI1,PMI2)=(1,1),(1,1),(1,2),(1,3)。此外,码本通常可以关于与第二索引=2(PMI2=2)配对的第一索引而限制,例如,表5中的(PMI1,PMI2)=(0,2),(1,2),…,(14,2),(15,2)。
换句话说,码本限制信息包括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此外,当基于第一信息限制第一预编码矩阵被用作第一预编码矩阵时,与所限制的第一预编码矩阵配对的第二预编码矩阵的使用可能会受到限制。当基于第二信息限制第二预编码矩阵被用作第二预编码矩阵时,与所限制的第二预编码矩阵配对的第一预编码矩阵的使用可能会受到限制。
同样地,接收设备可以针对秩3至秩8中的每一个秩确定不包括由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指定的预编码矩阵的第一预编码矩阵和第二预编码矩阵。
已经描述了当在多级预编码被使用的情况下码本被限制时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基站和用户设备交换码本限制信息和信道状态信息的处理、传送和接收码本限制信息和信道状态信息的MIMO无线通信系统以及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传送设备和接收设备的收发方法和通信方法。
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用以限制预编码矩阵的信息是针对每个多级预编码器被确定的,而且包括所确定的信息的码本限制信息被传送并因此码本限制信息的传输开销量可以被减少。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无线通信系统使用码本限制方案并因此小区间干扰可以被控制。
根据参考等式3所描述的预编码矩阵的定义,在每个天线的域或子集的预编码增益是由第一预编码矩阵确定的。也就是说,总的预编码增益由与第一预编码矩阵相关联的增益和执行域或子集间相位失配(共相位)的第二预编码矩阵的编码增益所确定。在该示例中,第二预编码矩阵执行域或子集间相位失配修正(共相位)并因此每个用户设备能够获得的最大预编码增益可以由第一预编码矩阵所确定。换句话说,每个用户设备接收的信号的功率或可接收的最大功率由第一预编码器或第一预编码矩阵所确定,而第二预编码器或第二预编码矩阵仅执行由每个天线的域或子集接收到的信号的相位修正。多接入的干扰可以显著地被第一预编码器或第一预编码矩阵影响。
图8至10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码本限制方案控制小区间干扰的处理的概念图。
参考图8,在波束成形期间,小区间干扰可以发生在小区边沿用户设备810a至810d之间。例如,如图8所示,用户设备810a和810b存在于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的覆盖范围内,并因此当基于与第一小区820a的第一基站的PMI1=4或PMI1=6相关联的第一预编码矩阵而被预编码的信号被传送时,基于与第二基站或第二小区820b的PMI1=13相关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而被预编码的信号的传输可以导致干扰。
换句话说,用户设备810a和810b二者都接收被传送的基于与第一基站或第一小区820a的PMI1=4或PMI1=6相关联的第一预编码矩阵而被预编码的信号和被传送的基于与第二基站或第二小区820b的PMI1=13相关联的第一预编码矩阵被预编码的信号,并因此,干扰可以发生。
此外,如图8所示,用户设备810c和810d存在于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的覆盖范围内,并因此,当基于与第一基站820a的PMI1=8相关联的第一预编码矩阵而被预编码的信号被传送时,基于与第二基站820b的PMI1=2或PMI1=11相关联的第一预编码矩阵而被预编码的信号的传输可以导致干扰。
如下所述,使用用户设备810b作为示例提供具体地描述。如图8所示,用户设备810b接收来自图8中的第一基站820a和第二基站820b两者的信号。第一基站820a使用对应于PMI1=6的第一预编码矩阵传送信号以传送信号到用户设备810b,并且第二基站820b使用对应于PMI1=13的第一预编码矩阵以传送信号到用户设备810b,如图8所示,当第二基站820b使用PMI1=13传送信号到用户设备810b时,另一用户设备810a通过传送到用户设备810b的信号可以接收多址干扰。
当第二基站820b限制码本以使对应于PMI1=13的第一预编码矩阵不能被使用时,用户设备810b仅接收来自第一基站820a的信号,并因此,由于多址干扰而引起的小区间干扰可以提前防止。
类似于用户设备810a和810b的其他用户设备810c和810d由于小区间干扰可以接收多址干扰。
当第一基站820a限制码本以使对应于PMI1=8的第一预编码矩阵不能被使用时,用户设备810c和810d仅接收来自第二基站820b的信号,并因此,由于多址干扰而引起的小区间干扰可以提前防止。
图9概念性地示出了一种情况:其中预期导致小区间干扰的第一预编码矩阵或相关联的索引基于上述方案通过执行码本限制而被限制,并且下行链路MIMO基于所述限制被执行。
参考图9,当基站820a和820b中的每个基站执行基于PMI1=13的码本限制(限制对应于PMI1=13或PMI1=8的第一预编码矩阵的使用)时,如图9所示,小区间干扰的发生可以被避免或减少。因此,当码本限制仅应用到PMI1且不应用到PMI2时,小区间干扰可以被消除。
参考图10,用户设备810b基于与第一基站的PMI1=6相关联的第一预编码矩阵和与第二基站的PMI1=13相关联的第一预编码矩阵接收被预编码的信号,并因此,干扰可能发生。用户设备810c基于与第一基站的PMI1=8相关联的第一预编码矩阵和与第二基站的PMI1=2相关联的第一预编码矩阵接收被预编码的信号,并因此,干扰可能发生。在该示例中,第一基站可以允许PMI1=6的使用和可以限制PMI1=2的使用,以及相反地,第二基站可以允许PMI1=2的使用和可以限制PMI1=6的使用,并因此,用户设备间的干扰可以被消除。
在另一个示例中,为了消除用户设备间的干扰,第一基站可以允许PMI1=8的使用和可以限制PMI1=13的使用,以及相反地,第二基站可以允许PMI1=13的使用和可以限制PMI1=8的使用。
在另一个示例中,为了消除用户设备间的干扰,第一基站可以允许PMI1=6和PMI1=8的使用,并且第二基站可以限制PMI1=6和PMI1=8的使用。相反地,第一基站可以限制PMI1=6和PMI1=8的使用,并且第二基站可以允许PMI1=6和PMI1=8的使用。
如上所述,当每个基站820a和820b基于码本限制执行PMI1时,小区间干扰的发生可以被避免或减少。
此外,当码本限制仅关于PMI2被应用时,其优势在于码本通过很少数量的比特被限制。此外,由于没有限制被应用于直接控制预编码增益的PMI1,并因此,更加精确的预编码是可用的并且码本的大小可以被减小。
虽然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已经被详细地描述,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以被应用到一个上行/下行MIMO系统,并且可以被应用到所有上行/下行MIMO系统,例如除了单个小区环境之外的协调多点传输/接收系统(CoMP)、异构网络等等。
虽然出于说明的目的,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已经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不偏离本发明的范围和思想(在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公开的)的情况下,各种修改、添加和替换是可能的。因此,本发明中所公开的实施方式是意欲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的范围,但是本发明的范围不被所述实施方式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应当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基础上以包括在等同于该权利要求书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构思属于本发明的方式而被解释。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根据35U.S.C.§119(a)要求来自于2010年7月5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10-0064573的优先权和权益,该申请的内容全部作为引用结合于此。此外,当本申请要求除美国外的国家的相同韩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权益时,所公开的将作为引用结合于此。

Claims (31)

1.一种包括第一预编码器和第二预编码器的传送设备的通信方法,该方法包括:
在关于每层的对应码本中确定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该第一信息用以限制预编码矩阵被用作所述第一预编码器的第一预编码矩阵,而第二信息用以限制预编码矩阵被用作所述第二预编码器的第二预编码矩阵;以及
传送包括所确定的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中至少一者的码本限制信息到接收设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该方法还包括:
从所述接收设备接收用于指示第一预编码矩阵的第一信道状态信息和用于指示第二预编码矩阵的第二信道状态信息,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和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由所述接收设备基于所述码本限制信息来选择;以及
通过所述第一预编码器和所述第二预编码器使用对应于所接收的第一信道状态信息的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和对应于所述第二信道状态信息的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来预编码数据符号,并传送所预编码的数据符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和所述第二信息以位图格式被提供。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与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进行配对的第二预编码矩阵的使用基于所述第一信息被限制,并且与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进行配对的第一预编码矩阵的使用基于所述第二信息被限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传送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天线对,其中包括至少一个以一个方向极化的天线的第一域与包括至少一个以另一个方向极化的天线的第二域彼此交叉;以及
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在所述第一域和所述第二域上分别执行预编码,而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执行相位失配修正以消除来自所述第一域与所述第二域之间相位失配的影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于下列等式中的W1,而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对应于下列等式中的W2
Figure FDA00002803078500021
其中,R0表示当所述第一域和所述第二域具有相同的空间信道状态时由预编码增益确定的值,I表示单位矩阵,以及Λ表示所述第一域与所述第二域之间的相位失配修正值。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天线对的数量对应于4。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一信道状态信息和所述第二信道状态信息的接收中,接收所述第一信道状态信息的周期与接收所述第二信道状态信息的周期互不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接收第一信道状态信息的周期比所述接收第二信道状态信息的周期长。
10.一种传送设备,该设备包括:
层映射器,用以映射码字到层;
包括第一预编码器和第二预编码器的预编码器,该预编码器使用从对应码本中选择的第一预编码矩阵和第二预编码矩阵,对对应于由所述层映射器映射到所述层的所述码字的数据符号执行预编码;以及
天线阵列,用以传送从所述预编码器输出的信号,
其中所述码字包括关于每层的所述对应码本中的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中的至少一者,所述第一信息用以限制预编码矩阵被用作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所述第二信息用以限制预编码矩阵被用作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天线阵列接收用于指示第一预编码矩阵的第一信道状态信息和用于指示第二预编码矩阵的第二信道状态信息;以及
所述第一预编码器和所述第二预编码器使用对应于所接收的第一信道状态信息的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和对应于所接收的第二信道状态信息的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分别对数据符号执行预编码。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和所述第二信息以位图格式被提供。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设备,其中与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进行配对的第二预编码矩阵的使用基于所述第一信息被限制,而与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进行配对的第一预编码矩阵的使用基于所述第二信息被限制。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天线阵列包括至少一个天线对,其中包括至少一个以一个方向极化的天线的第一域与包括至少一个以另一个方向极化的天线的第二域彼此交叉;以及
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在所述第一域和所述第二域上分别执行预编码,而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执行相位失配修正以消除来自所述第一域与所述第二域之间相位失配的影响。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于下列等式中的W1,而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对应于下列等式中的W2
Figure FDA00002803078500041
其中,R0表示当所述第一域和所述第二域具有相同的空间信道状态时由预编码增益确定的值,I表示单位矩阵,以及Λ表示所述第一域与所述第二域之间的相位失配修正值。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域与所述第二域彼此交叉。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天线对的数量对应于4。
18.一种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接收设备的通信方法,该方法包括:
接收码本限制信息,该码本限制信息包括用于每层的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中的至少一者,所述第一信息用以限制预编码矩阵被用作第一预编码矩阵,以及该第二信息用以限制预编码矩阵被用作第二预编码矩阵;以及
传送用于指示第一预编码矩阵的第一信道状态信息和用于指示第二预编码矩阵的第二信道状态信息到传送设备,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和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是基于所述码本限制信息从在码本中没有被限制用作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或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的预编码矩阵中选择的。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和所述第二信息以位图格式被提供。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中与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进行配对的第二预编码矩阵的使用基于所述第一信息被限制,而与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进行配对的第一预编码矩阵的使用基于所述第二信息被限制。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传送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天线对,其中包括至少一个以一个方向极化的天线的第一域与包括至少一个以另一个方向极化的天线的第二域彼此交叉;以及
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在所述第一域和所述第二域上分别执行预编码,而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执行相位失配修正以消除来自所述第一域与所述第二域之间相位失配的影响。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于下列等式中的W1,而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对应于下列等式中的W2
Figure FDA00002803078500051
其中,R0表示当所述第一域和所述第二域具有相同的空间信道状态时由预编码增益确定的值,I表示单位矩阵,以及Λ表示所述第一域与所述第二域之间的相位失配修正值。
23.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中在传送中,传送所述第一信道状态信息的周期与传送所述第二信道状态信息的周期互不相同。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传送第一信道状态信息的周期比所述传送第二信道状态信息的周期长。
25.一种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接收设备,该设备包括:
天线阵列,用以接收关于每层的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中的至少一者作为码本限制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以限制预编码矩阵被用作第一预编码矩阵,所述第二信息用以限制预编码矩阵被用作第二预编码矩阵;以及
信道信息反馈设备,用以传送用于指示第一预编码矩阵的第一信道状态信息和用于指示第二预编码矩阵的第二信道状态信息到传送设备,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和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是基于所述码本限制信息从在码本中没有被限制用作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或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的预编码矩阵中选择的。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和所述第二信息以位图格式被提供。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设备,其中与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进行配对的第二预编码矩阵的使用基于所述第一信息被限制,而与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进行配对的第一预编码矩阵的使用基于所述第二信息被限制。
28.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传送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天线对,其中包括至少一个以一个方向极化的天线的第一域与包括至少一个以另一个方向极化的天线的第二域彼此交叉;以及
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在所述第一域和所述第二域上分别执行预编码,而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执行相位失配修正以消除所述第一域与所述第二域之间相位失配的影响。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于下列等式中的W1,而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对应于下列等式中的W2
Figure FDA00002803078500071
其中,R0表示当所述第一域和所述第二域具有相同的空间信道状态时由预编码增益确定的值,I表示单位矩阵,以及Λ表示所述第一域与所述第二域之间的相位失配修正值。
30.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设备,其中传送所述第一信道状态信息的周期与传送所述第二信道状态信息的周期互不相同。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传送所述第一信道状态信息的周期比所述传送所述第二信道状态信息的周期长。
CN201180037814.7A 2010-07-05 2011-07-01 传送设备及其通信方法、以及接收设备及其通信方法 Active CN1030390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0-0064573 2010-07-05
KR20100064573A KR20120003781A (ko) 2010-07-05 2010-07-05 송신장치 및 그 통신방법, 수신장치, 그 통신방법
PCT/KR2011/004835 WO2012005476A2 (ko) 2010-07-05 2011-07-01 송신장치 및 그 통신방법, 수신장치, 그 통신방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39018A true CN103039018A (zh) 2013-04-10
CN103039018B CN103039018B (zh) 2017-11-17

Family

ID=454416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37814.7A Active CN103039018B (zh) 2010-07-05 2011-07-01 传送设备及其通信方法、以及接收设备及其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136924B2 (zh)
EP (1) EP2592763B1 (zh)
JP (1) JP6293482B2 (zh)
KR (1) KR20120003781A (zh)
CN (1) CN103039018B (zh)
WO (1) WO2012005476A2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31280A (zh) * 2014-03-06 2016-10-12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量化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与装置
CN106165314A (zh) * 2014-04-07 2016-11-2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报告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07148761A (zh) * 2015-09-30 2017-09-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码本反馈的通信方法和装置
CN108023624A (zh) * 2016-11-03 2018-05-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预编码矩阵指示方法、装置和系统
WO2018082622A1 (zh) * 2016-11-03 2018-05-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预编码矩阵指示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5210402B (zh) * 2013-05-09 2018-11-16 富士通株式会社 移动台和报告方法
CN112020833A (zh) * 2018-04-20 2020-12-01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关于使用第一层和第二层进行速率拆分的信令
WO2022206613A1 (zh) * 2021-04-02 2022-10-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相位校正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2020833B (zh) * 2018-04-20 2024-05-31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无线通信的方法、ue和bs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826537B2 (en) 2004-04-02 2017-11-21 Rearden,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inter-cluster handoff of clients which traverse multiple DIDO clusters
US10749582B2 (en) 2004-04-02 2020-08-18 Rearden,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to coordinate transmissions in distributed wireless systems via user clustering
US11394436B2 (en) 2004-04-02 2022-07-19 Rearden,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distributed antenn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11309943B2 (en) 2004-04-02 2022-04-19 Rearden, Llc System and methods for planned evolution and obsolescence of multiuser spectrum
US10886979B2 (en) 2004-04-02 2021-01-05 Rearden,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link adaptation in DIDO multicarrier systems
US10985811B2 (en) 2004-04-02 2021-04-20 Rearden,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distributed antenn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10277290B2 (en) 2004-04-02 2019-04-30 Rearden,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to exploit areas of coherence in wireless systems
US10425134B2 (en) 2004-04-02 2019-09-24 Rearden, Llc System and methods for planned evolution and obsolescence of multiuser spectrum
US8654815B1 (en) 2004-04-02 2014-02-18 Rearden,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distributed antenn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11451275B2 (en) 2004-04-02 2022-09-20 Rearden,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distributed antenn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9312929B2 (en) 2004-04-02 2016-04-12 Rearden, Llc System and methods to compensate for Doppler effects in multi-user (MU) multiple antenna systems (MAS)
US10200094B2 (en) 2004-04-02 2019-02-05 Rearden, Llc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handoff, power control and link adaptation in distributed-input distributed-output (DIDO)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9819403B2 (en) 2004-04-02 2017-11-14 Rearden,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handoff of a client between different distributed-input-distributed-output (DIDO) networks based on detected velocity of the client
US8542763B2 (en) 2004-04-02 2013-09-24 Rearden,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to coordinate transmissions in distributed wireless systems via user clustering
US9685997B2 (en) 2007-08-20 2017-06-20 Rearden,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to enhance spatial diversity in distributed-input distributed-output wireless systems
US9054415B2 (en) * 2009-01-30 2015-06-0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Phase calibration and erroneous cabling detection for a multi-antenna radio base station
CN101917365B (zh) * 2010-08-16 2015-06-0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码本的配置方法、装置和系统
JP5357126B2 (ja) * 2010-10-04 2013-12-04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フィードバック方法、移動端末装置及び無線基地局装置
JP5265657B2 (ja) 2010-12-27 2013-08-1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WO2013133645A1 (ko) 2012-03-07 2013-09-1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접속 시스템에서 계층적 빔 포밍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EP2885951B1 (en) 2012-08-15 2017-10-0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Precoding codebook bitmaps in telecommunications
US8983002B2 (en) 2012-10-02 2015-03-17 Broadcom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stablishing transmission format parameters between communication devices
KR101987232B1 (ko) 2012-11-02 2019-09-30 주식회사 팬택 다중 안테나 시스템에서 참조 신호의 전송장치 및 방법
US11050468B2 (en) 2014-04-16 2021-06-29 Rearden,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itigating interference within actively used spectrum
US11190947B2 (en) 2014-04-16 2021-11-30 Rearden,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current spectrum usage within actively used spectrum
US11189917B2 (en) 2014-04-16 2021-11-30 Rearden,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istributing radioheads
US10194346B2 (en) 2012-11-26 2019-01-29 Rearden,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xploiting inter-cell multiplexing gain in wireless cellular systems via distributed input distributed output technology
WO2014113992A1 (zh) 2013-01-28 2014-07-31 富士通株式会社 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的传输方法、用户设备以及基站
US9077487B2 (en) * 2013-02-25 2015-07-07 Itron, Inc. Radio to support channel plans of arbitrary width and/or spacing
US9014307B2 (en) 2013-02-25 2015-04-21 Itron, Inc. Radio to analog-to-digital sample rate decoupled from digital subsystem
US9426680B2 (en) 2013-02-25 2016-08-23 Itron, Inc. Real-time radio spectrum assessment engine
US9252998B2 (en) 2013-02-25 2016-02-02 Itron, Inc. Radio to detect and compensate for frequency misalignment
EP2965440B1 (en) 2013-03-05 2018-08-0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report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for vertical beamforming in a multicell bas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JP5850872B2 (ja) * 2013-03-07 2016-02-03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装置及び基地局
US9866303B2 (en) * 2013-03-11 2018-01-0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report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923657B2 (en) 2013-03-12 2018-03-20 Rearden,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xploiting inter-cell multiplexing gain in wireless cellular systems via distributed input distributed output technology
US10164698B2 (en) 2013-03-12 2018-12-25 Rearden,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xploiting inter-cell multiplexing gain in wireless cellular systems via distributed input distributed output technology
US9973246B2 (en) 2013-03-12 2018-05-15 Rearden,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xploiting inter-cell multiplexing gain in wireless cellular systems via distributed input distributed output technology
US10488535B2 (en) 2013-03-12 2019-11-26 Rearden, Ll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apturing still images and video using diffraction coded imaging techniques
US10547358B2 (en) * 2013-03-15 2020-01-28 Rearden,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adio frequency calibration exploiting channel reciprocity in distributed input distributed output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CN104488210B (zh) 2013-04-28 2017-11-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预编码矩阵指示的反馈方法、接收端和发射端
US9509383B2 (en) * 2013-04-29 2016-11-2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5701332B2 (ja) * 2013-05-07 2015-04-1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JP6052468B2 (ja) * 2013-05-10 2016-12-27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プリコーディング行列インジケータを決定するための方法、ユーザ機器、及び、基地局
RU2621066C1 (ru) * 2013-06-05 2017-05-31 Эл Джи Электроникс Инк.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ередачи информации о состоянии канала в системе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связи
EP2816768B1 (en) * 2013-06-19 2018-11-21 BlackBerry Limited Low complexity and accurate cluster of beams selection
US9479298B2 (en) 2013-07-08 2016-10-25 Intel IP Corporation 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s (DMRS)for side information for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US11290162B2 (en) 2014-04-16 2022-03-29 Rearden,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itigating interference within actively used spectrum
WO2015167316A1 (ko) * 2014-05-02 2015-11-0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중 안테나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향상된 빔포밍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EP3155774B1 (en) * 2014-06-10 2018-08-08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daptively restricting csi reporting in multi antenn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s utilizing unused bit resources
KR102300532B1 (ko) 2014-09-05 2021-09-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빔 포밍 시스템에서 채널 정보 피드백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US10498405B2 (en) 2014-10-29 2019-12-03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Codebook restriction
WO2016076785A1 (en) * 2014-11-14 2016-05-19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Feedback channel transmission and detection in multi antenn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CN107211486B (zh) * 2014-12-31 2020-09-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预编码矩阵指示pmi的反馈方法
MX365866B (es) 2015-01-14 2019-06-17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Señalizacion de restriccion de subconjunto de libro de codigos.
CN112311435B (zh) 2015-04-10 2023-10-31 阿里斯卡尔股份有限公司 发送csi-rs的信令信息的方法和报告csi的方法
US9615263B2 (en) * 2015-05-27 2017-04-04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in cell range expansion using location based codebook subset restriction
JP7050410B2 (ja) * 2015-06-09 2022-04-08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 送信装置、及び送信方法
EP3327966A4 (en) * 2015-08-14 2018-07-18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Configuration method for codebook and user equipment
US9992124B2 (en) 2015-10-09 2018-06-05 Itron, Inc. Multi-channel decoder architecture
WO2017095305A1 (en) * 2015-12-02 2017-06-08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Efficient techniques to signal codebook subset restriction bit map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CN107181509A (zh) * 2016-03-11 2017-09-19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US20190036574A1 (en) * 2016-04-01 2019-01-31 Intel IP Corporation Csi feedback for open loop fd-mimo transmission
KR102217954B1 (ko) * 2016-05-12 2021-02-19 노키아 솔루션스 앤드 네트웍스 오와이 공간적 다중화 mimo 통신들에서의 신호 프로세싱
CN107733478B (zh) * 2016-08-09 2020-06-05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信道反馈和预编码方法、基站、用户终端和系统
CN107888246B (zh) 2016-09-29 2023-04-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码本的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及设备
WO2018125910A1 (en) * 2016-12-30 2018-07-05 Intel IP Corporation User equipment (ue), generation node-b (gnb) and methods for phase tracking reference signal (pt-rs) pre-coding
RU2742463C1 (ru) 2017-08-11 2021-02-08 Телефонактиеболагет Лм Эрикссон (Пабл) Усовершенствованная сигнализация ограничений по поднаборам таблиц кодирования на основе лучей
US10568082B2 (en) 2017-09-08 2020-02-18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Reducing higher layer signaling overhead in multiantenn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10484063B1 (en) 2018-05-04 2019-11-19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Transmission of beamforming weight coefficients from digital baseband unit to remote radio unit
EP3821544A1 (en) * 2018-07-12 2021-05-19 Sony Corporation Controlling polarization division multiplex in mimo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10367568B1 (en) 2018-08-08 2019-07-30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Determining precoding coefficients for fronthaul links in a 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
US20220393736A1 (en) * 2019-09-30 2022-12-0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for same
US11991123B2 (en) * 2021-09-02 2024-05-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Adaptive codebook configuration for dynamic time division duplexing
US11871261B2 (en) * 2021-10-28 2024-01-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former-based cross-node machine learning system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56162A (zh) * 2006-05-15 2007-10-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信号收发方法及其装置
EP1895679A2 (en) * 2006-08-29 2008-03-0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MIMO antenna apparatus controlling number of streams and modulation and demodulation method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405974B1 (ko) * 2007-08-16 2014-06-2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중입력 다중출력 시스템에서 코드워드를 전송하는 방법
CN101873200A (zh) * 2007-09-06 2010-10-27 夏普株式会社 通信设备和通信方法
JP2009177723A (ja) * 2008-01-28 2009-08-06 Sharp Corp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および移動局装置
JP2009225013A (ja) * 2008-03-14 2009-10-01 Panasonic Corp Mimo伝送路構成方法及びmimo伝送路構成装置
KR101328961B1 (ko) * 2008-03-14 2013-11-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개루프 공간 다중화 모드에서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CN102027693B (zh) * 2008-03-28 2015-04-22 Lg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避免多小区环境中的小区间干扰的方法
KR101537591B1 (ko) 2008-04-07 2015-07-2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Mimo 시스템에서 모드 적응 방법
KR101495824B1 (ko) * 2008-08-22 2015-02-2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중 안테나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프리코딩 행렬 선택 방법및 장치
KR101707680B1 (ko) * 2008-12-21 2017-02-1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정보 전송 장치 및 방법
US8649344B2 (en) * 2009-04-15 2014-02-1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coordinating precoding matrixe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711716B2 (en) * 2009-06-19 2014-04-29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Multiple CQI feedback for cellular networks
US9497006B2 (en) * 2009-08-06 2016-11-15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signal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supporting multiple antenna transmission
US8750205B2 (en) * 2009-08-07 2014-06-10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Multiple rank CQI feedback for cellular networks
US8537879B2 (en) 2009-11-16 2013-09-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MIMO design with codebook restrictions
US8750270B2 (en) * 2010-02-25 2014-06-10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feedback request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eiving feedback request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1126446A1 (en) * 2010-04-07 2011-10-13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Parameterized codebook with subset restrictions for use with precoding mimo transmissions
US8509338B2 (en) * 2010-05-05 2013-08-13 Motorola Mobility Llc Method and precoder information feedback in multi-antenn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8494033B2 (en) * 2010-06-15 2013-07-23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s providing precoder feedback using multiple precoder indices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s devices and systems
US8639198B2 (en) * 2010-06-30 2014-01-2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8-TX codebook and feedback signaling in 3GPP wireless networks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56162A (zh) * 2006-05-15 2007-10-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信号收发方法及其装置
EP1895679A2 (en) * 2006-08-29 2008-03-0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MIMO antenna apparatus controlling number of streams and modulation and demodulation method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CATT: "Discussions on dual-codebook feedback framework",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R1-103481》 *
CHTTL: "On the design of two-matrix feedback framework for Rel-10",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61BIS R1-104062》 *
ETSI: "《Physical layer pricedures(3Gpp TS36.213 Version 9.2.0 reals 9)》", 30 June 2010 *
HUAWEI: "DL codebook for 8 TX", 《3GPP TSG RAN WG1#61BIS》 *
MCC SUPPORT: "Draft Report of 3GPP TSG RAN WG1 #61bis v0.1.0",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61 R1-10XXXX》 *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10402B (zh) * 2013-05-09 2018-11-16 富士通株式会社 移动台和报告方法
CN106031280A (zh) * 2014-03-06 2016-10-12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量化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与装置
US10256884B2 (en) 2014-03-06 2019-04-09 Alcatel Luc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quantiz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N106031280B (zh) * 2014-03-06 2019-12-27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量化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与装置
CN106165314A (zh) * 2014-04-07 2016-11-2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报告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06165314B (zh) * 2014-04-07 2021-04-2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报告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07148761B (zh) * 2015-09-30 2020-02-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码本反馈的通信方法和装置
CN107148761A (zh) * 2015-09-30 2017-09-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码本反馈的通信方法和装置
CN108023624A (zh) * 2016-11-03 2018-05-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预编码矩阵指示方法、装置和系统
US10924174B2 (en) 2016-11-03 2021-02-16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ecoding matrix indica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WO2018082622A1 (zh) * 2016-11-03 2018-05-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预编码矩阵指示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12020833A (zh) * 2018-04-20 2020-12-01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关于使用第一层和第二层进行速率拆分的信令
CN112020833B (zh) * 2018-04-20 2024-05-31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无线通信的方法、ue和bs
WO2022206613A1 (zh) * 2021-04-02 2022-10-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相位校正方法和通信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20003781A (ko) 2012-01-11
US9136924B2 (en) 2015-09-15
JP6293482B2 (ja) 2018-03-14
EP2592763A2 (en) 2013-05-15
CN103039018B (zh) 2017-11-17
WO2012005476A2 (ko) 2012-01-12
JP2013534110A (ja) 2013-08-29
EP2592763A4 (en) 2017-04-12
US20130114763A1 (en) 2013-05-09
EP2592763B1 (en) 2018-05-23
WO2012005476A3 (ko) 2012-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39018A (zh) 传送设备及其通信方法、以及接收设备及其通信方法
CN107636984B (zh) 用于操作mimo测量参考信号和反馈的方法和装置
CN106464334B (zh) 在多天线无线通信系统中改进的波束成形方法和用于其的装置
CN104782065B (zh) 用于减轻下行链路干扰的方法和无线终端
KR102525602B1 (ko) 다중 안테나를 이용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채널 상태 정보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US9667328B2 (en) Precoding matrix codebook design and periodic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feedback for advanc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Lim et al. Recent trend of multiuser MIMO in LTE-advanced
US8767843B2 (en) Employing cell-specific and user entity-specific reference symbols in an 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JP6067734B2 (ja) チャネル状態情報フィードバック法およびユーザ機器
RU2549196C2 (ru) Конфигурация антенны для совместного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диаграммы направленности
CN102823177B (zh) 用于操作从站的方法
US20100027456A1 (en) Network mimo reporting, control signaling and transmission
US9071389B2 (en) Method for communicating in a MIMO network
CN103532661A (zh) 用于比特自适应预编码矩阵指示符反馈的方法和装置
CN106165314A (zh)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报告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05122695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05340192B (zh) 映射码字的方法、无线电基站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3782522A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方法
US20130142128A1 (en) Non-codebook based precoding for multi-user mimo downlink
CN110226304A (zh) 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子带单元下行链路调度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04579586A (zh) 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和装置、以及接收方法和装置
WO2018024157A1 (zh) 信道状态信息的发送方法、接收方法、装置和系统
WO2015190866A1 (ko) 다중 안테나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코드북 구성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CN103188006B (zh) 一种下行协作多点传输方法和系统
US20230088818A1 (en) Downlink multi-antenna transmiss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Seoul, South Kerean

Applicant after: Pantech Property Management Ltd.

Address before: Seoul, South Kerean

Applicant before: PANTECH Co.,Ltd.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921

Address after: Seoul, South Kerean

Applicant after: PANTECH CO.,LTD.

Address before: Seoul, South Kerean

Applicant before: Pantech Property Management 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629

Address after: Seoul, South Kerean

Applicant after: Jinfeng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Seoul, South Kerean

Applicant before: PANTECH CO.,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609

Address after: Seoul, South Kerean

Patentee after: Pan Thai Co.,Ltd.

Address before: Seoul, South Kerean

Patentee before: Jinfeng Innovation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