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26548A - 便携式无线机 - Google Patents

便携式无线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26548A
CN103026548A CN2011800140938A CN201180014093A CN103026548A CN 103026548 A CN103026548 A CN 103026548A CN 2011800140938 A CN2011800140938 A CN 2011800140938A CN 201180014093 A CN201180014093 A CN 201180014093A CN 103026548 A CN103026548 A CN 1030265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ground wire
power supply
antenna
transmission lin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1409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口修平
武部裕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0265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2654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4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 H01Q1/241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 H01Q1/24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held use
    • H01Q1/243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held use with built-in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01Q21/28Combinations of substantially independent non-interacting antenna units or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14Foldable telephones, i.e.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H04M1/0216Foldable in one direction, i.e. using a one degree of freedom hin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35Slidable or telescopic telephones, i.e. with a relative translation movement of the body parts; Telephone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translation and other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37Sliding mechanism with one degree of freedo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Support Of Aerials (AREA)
  • Details Of Aerials (AREA)
  • Transceiv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备第一供电部(14)、第二供电部(16)、为第一供电部(14)提供基准电位的第一地线(15)、为第二供电部(16)提供基准电位的第二地线(17)、将第一供电部(14)与第二地线(17)电连接的第一传送线路、以及将第二供电部(16)与第一地线(15)电连接的第二传送线路的便携式电话(10)。由此提供一种具备壳体激振式天线,且壳体即使被手持也能减轻天线特性劣化的便携式无线机。

Description

便携式无线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壳体激振式天线的便携式无线机,尤其涉及一种用以减轻手持壳体时所发生的天线特性劣化的技术。
背景技术
便携式电话是便携式无线机类中的一类,随着无线装置的多功能化,人们不但期其小型化以及高集成化。近年研发出了多种构造形式的便携式电话,其中成为主流的是具备上下2个壳体且该2个壳体的端部作为铰链部而铰接,从而构成折叠构造的便携式电话。此外,也有上下2个壳体以可滑动的方式来结合的所谓滑动构造的便携式电话、以及由单个壳体构成直体构造的便携式电话。
关于折叠构造的便携式电话,有一种在铰链部中把构成铰链轴的导电部件作为天线元件(Antenna Element)进行工作,由此省去专用天线元件,以实现装置小型化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导电部件与上下2个壳体的其中某一方形成电连接以获得供电,但与另一方构成绝缘,因此不会受另一方壳体的开闭动作的影响,从而能够维持良好的天线特性。
另外,也有将壳体本身作为天线元件来工作,以实现装置小型化的便携式电话。在该便携式电话的壳体中,基板上的地线图案以及壳体框架上的由金属形成的地线被设计得较大,因此,通过从一方壳体向另一方壳体中的地线供电来进行激振,便能将另一方壳体本身用作天线元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专利申请公开公报“特开2007-88692号公报”;2007年4月5日公开。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欲解决的课题)
然而,具有上述壳体激振式天线的现有便携式电话(便携式无线机)存在以下问题:受供电的壳体,也就是作为天线元件来工作的部分一旦被手持,天线特性便会出现较大劣化。从用途上而言,便携式电话大多是在手持状态下接收电波的,因此需要考虑用以解决上述天线特性劣化问题的对策。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而研发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对地线供电来实现壳体激振式天线,且即使地线附近被手持,天线特性劣化也能减轻的便携式无线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解决上述的课题,本发明的便携式无线机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一供电部、第二供电部、为所述第一供电部提供基准电位的第一地线、为所述第二供电部提供基准电位的第二地线、将所述第一供电部与所述第二地线电连接的第一传送线路、以及将所述第二供电部与所述第一地线电连接的第二传送线路。
在上述方案中,由第二供电部向第一地线进行供电,从而第一地线受到激振,由此第一地线能作为天线元件(第一天线)来工作。另外,由第一供电部向第二地线进行供电,从而第二地线受到激振,由此能使第二地线作为天线元件(第二天线)来工作。
在同时使第一天线以及第二天线进行工作时,若手持在第一地线附近,则第二天线的天线特性劣化程度小于第一天线的天线特性劣化程度。反之,若手持在第二地线附近,则第一天线的天线特性劣化程度小于第二天线的天线特性劣化程度。因此,即使第一地线附近或第二地线附近被手持,也能通过例如尤其是分集等方式,来减轻整体上的天线特性劣化。
因此,对于通过向地线供电来实现第一天线以及第二天线的便携式无线机而言,即使手持在地线附近,也能够减轻天线特性的劣化。
另外,为解决上述的课题,本发明的便携式无线机也可以是如下方案:具备第一供电部、第二供电部、为所述第一供电部提供基准电位的第一地线、为所述第二供电部提供基准电位的第二地线、以及具有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传送线路;所述传送线路的第一端子介由配置在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之间的第一分支点,电连接至所述第一供电部以及所述第一地线;所述传送线路的第二端子介由配置在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之间的第二分支点,电连接至所述第二供电部以及所述第二地线。
在上述方案中,通过持有频率特性的阻抗来分离信号,或通过切换开关来切换信号,从而能防止自第一供电部向第一地线进行供电,以及防止自第二供电部向第二地线进行供电。
因此,能够自第二供电部起介由传送线路向第一地线进行供电,从而第一地线受到激振,由此能够使第一地线作为天线元件(第一天线)来工作。另外,能够自第一供电部起介由传送线路向第二地线进行供电,从而第二地线受到激振,由此能够使第二地线作为天线元件(第二天线)来工作。
因此即使是共用1条传送线路,也能良好地使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在同一频带或不同频带下工作。另外,由于采用1条传送线路即可,所以能实现传送线路结构的简易化。
在同时使第一天线以及第二天线进行工作时,若手持在第一地线附近,则第二天线的天线特性劣化程度小于第一天线的天线特性劣化程度。反之,若手持在第二地线附近,则第一天线的天线特性劣化程度小于第二天线的天线特性劣化程度。因此,即使第一地线附近或第二地线附近被手持,也能通过例如尤其是分集等方式,来减轻整体上的天线特性劣化。
因此,对于通过向地线供电来实现第一天线以及第二天线的便携式无线机而言,即使手持在地线附近,也能够减轻天线特性的劣化。
(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便携式无线机具备:第一供电部、第二供电部、为所述第一供电部提供基准电位的第一地线、为所述第二供电部提供基准电位的第二地线、将所述第一供电部与所述第二地线电连接的第一传送线路、以及将所述第二供电部与所述第一地线电连接的第二传送线路。
因此,将地线用作第一天线以及第二天线的技术方案的效果在于:即使手持在地线附近,天线特性的劣化也能减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便携式无线机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2是在上述便携式无线机中采用电容供电方式时的壳体结合部附近的一个结构例的示意图,(a)是开状态下的正面视图,(b)是开状态下的侧面截面图。
图3是在上述便携式无线机中采用直接供电方式时的壳体结合部附近的一个结构例的示意图,(a)是开状态下的正面视图,(b)是壳体结合部附近的结构的扩大图。
图4是在上述便携式无线机中采用直接供电方式时的壳体结合部附近的其他结构例的示意图。
图5表示了上述便携式无线机中的一例通信系统,是第一天线以及第二天线连接于同一调谐器时的结构框图。
图6表示了上述便携式无线机中的一例通信系统,是第一天线以及第二天线分别连接于不同调谐器时的结构框图。
图7是本发明的便携式无线机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便携式无线机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的便携式无线机的又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的便携式无线机的又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的便携式无线机的又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的便携式无线机的又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的便携式无线机的又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50、60、70、70'、80 便携式电话(便携式无线机);
11、81 第一壳体;
12、82 第二壳体;
13、84 壳体结合部;
14 第一供电部;
15 第一地线;
16 第二供电部;
17 第二地线;
21、83 壳体连接部;
22 第一供电垫;
23 第二供电垫;
24 导体;
30A 通信系统;
30B 通信系统;
31 第一天线;
32 第二天线;
34 调谐器;
43 第一调谐器;
44 第二调谐器;
51 第一阻抗调整部;
52 第二阻抗调整部;
61 第一阻抗调整部;
62 第二阻抗调整部;
63 第三阻抗调整部;
64 第四阻抗调整部;
65 第一分支点;
66 第二分支点;
71 壳体;
72 电路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举便携式电话为本发明的便携式无线机的一个例子,就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本发明的便携式无线机并不限于是便携式电话,例如也可以是不具备通话功能的附带TV的便携式无线机,或可以是带无线通信功能的PDA等。
〔实施方式1〕
以下根据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
(便携式电话的结构)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电话10的一个结构例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电话10(便携式无线机)具备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以及壳体结合部13。壳体结合部13是第一壳体11的端部与第二壳体12的端部相互铰接的部分(铰链构造),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借助壳体结合部13,以能自由旋动的方式结合。即便携式电话10是,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以壳体结合部13为轴而可自由旋动的呈折叠构造的设备。
第一壳体11以及第二壳体12用以容纳便携式电话10的构造零部件。第一壳体11具备第一供电部14。第二壳体12具备第二供电部16。另外,关于第一壳体11以及第二壳体12中的未图示的其他部分,适宜地设有一般便携式电话的结构。在此,第一壳体11中例如设有显示部、扬声器、相机用摄像元件、以及电路基板(均未图示)等,第二壳体12中例如设有键输入用操作键、拾音器、控制部、以及电路基板(均未图示)等。
关于第一壳体11以及第二壳体12的材料,可以采用树脂材料、金属材料等。另外,第一壳体11以及第二壳体12上也可以配设有/一体成型有金属框(镁(Mg)框等),或可以附加有用来补强的金属(不锈钢(SUS)、铝(Al)等)。
另外,第一壳体11具备第一地线15,该第一地线15的电位相当于第一壳体11内配置的无线通信电路及第一供电部14的基准电位(接地电位)。第一地线15是指内置在第一壳体11中的电路基板上的地线图案、第一壳体11上的金属框、第一壳体11上用于补强的金属、设置在第一壳体11上的液晶显示屏地线图案等。第二壳体12具备第二地线17,该第二地线17的电位相当于第二壳体12内配置的无线通信电路及第二供电部16的基准电位(接地电位)。第二地线17是指内置在第二壳体12中的电路基板上的地线图案、第二壳体12上的金属框、第二壳体12上用于补强的金属(SUS、铝等)、以及防护盒等。
第一供电部14内置在第一壳体11中,其介由设置在壳体结合部13中的传送线路(第一传送线路)而与第二地线17电连接。由此,自第一供电部14向第二地线17进行供电。第一供电部14与对应于通信系统功能的无线通信电路(未图示)电连接。
第二供电部16内置在第二壳体12中,其介由设置在壳体结合部13中的传送线路(第二传送线路)而与第一地线15电连接。由此,自第二供电部16向第一地线15进行供电。第二供电部16与对应于通信系统功能的无线通信电路(未图示)电连接。
关于传送线路与第一供电部14之间的连接方式、传送线路与第二地线17之间的连接方式、传送线路与第一地线15之间的连接方式、以及传送线路与第二供电部16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是直流(DC)式连接,也可以是高频(RF)式连接(例如利用电容的连接)。
上述各无线通信电路可以装载在任一方的壳体中,也可以例如分别配置在第一壳体11以及第二壳体12中,也可以统一配置在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某一方中。另外,随通信系统的功能的不同,无线通信电路有时会是单个。此时,无线通信电路也同样可配置在第一壳体11及第二壳体12的某一方中。在本说明书中,无线通信电路是指不仅包含用于实现收发功能的电路部还包含矩阵运算部、控制部等的电路。无线通信电路设在电路基板上,其例如可通过与现有电路(例如蜂窝通信用电路等)相同的结构来实现。
(壳体激振式天线的工作原理)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便携式电话10中,能既使第一壳体11作为天线元件来工作,又使第二壳体12作为天线元件来工作。以下,参照图1来说明壳体作为天线元件来工作的原理。在以下的说明中,以下述情况为前提来进行阐述:相比于横边(图1的便携式电话10的短边),纵边(图1的便携式电话10的长边)的长度接近工作频率时的λ/4。
从第二供电部16向第一地线15进行供电时,电流按照图1中箭头A所示的方向进行流动(“流经第一壳体11的电流(箭头A)> 流经第二壳体12的电流(箭头B)”)。由此,第一地线15受到激振而作为天线元件来工作,从而第一壳体11在其全体上确保了天线特性。因此,第一壳体11作为天线元件来工作便成为了可能。
从第一供电部14向第二地线17进行供电时,电流按照图1中箭头C所示的方向进行流动(“流经第一壳体11的电流(箭头D)< 流经第二壳体12的电流(箭头C)”)。由此,第二地线17受到激振而作为天线元件来工作,从而第二壳体12在其全体上确保了天线特性。因此,第二壳体12作为天线元件来工作便成为了可能。
因此在便携式电话10中,各壳体中均配置有1个供电点,且从该供电点向另一壳体进行供电,如此便能实现具备2个壳体激振式的天线。以下,把以第一壳体11来实现的天线称作第一天线,把以第二壳体12来实现的天线称作第二天线。
另外,第一地线15以及第二地线17的面积越大越好。较理想的是将这些地线全面配置在壳体上,面积越大,地线便越容易用作天线。
(供电方法)
以下,说明便携式电话10中的对壳体的供电方法。在便携式电话10中,能够运用例如电容供电以及直接供电等供电方法。
(1)电容供电
图2是采用了电容供电方式的便携式电话10中的壳体结合部13附近的一个结构例的示意图,(a)是开状态下的正面视图,(b)是开状态下的侧面截面图。
如图2所示,壳体结合部13构成在第一壳体11的端部与第二壳体12的端部相互重叠的部位。在壳体结合部13的第一壳体11侧设有第一供电垫22,在第二壳体12侧设有第二供电垫23。第一供电垫22与第一地线15电连接,第二供电垫23与第二供电部16电连接。
第一供电垫22以及第二供电垫23由导电材料构成,它们彼此隔开。因此,直流电流在第一供电垫22与第二供电垫23之间为非导通。但当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为开状态时,彼此对向的第一供电垫22以及第二供电垫23通过彼此间的静电电容而耦合,在此,该静电电容取决于第一供电垫22以及第二供电垫23的面积以及它们的间距。也就是说,第一供电垫22与第二供电垫23进行高频式耦合(连接),从而使供电成为了可能。
(直接供电)
图3是采用了直接供电方式的便携式电话10中的壳体结合部13附近的一个结构例的示意图,(a)是开状态下的正面视图,(b)是壳体结合部13附近的结构的扩大图。
如图3的(a)所示,设置有用以将第一壳体11的第一地线15与第二壳体12的第二供电部16直流连接的导体24。导体24配置成自第一壳体11起,穿过壳体结合部13的内部而到达第二壳体12。导体24由导电材料构成。关于导体24,例如可以采用同轴电缆、金属条、导电铰链等。
图3的(b)表示的是,通过导电铰链25以及金属弹簧片27来实现导体24的一个结构例。如图3的(b)所示,导电铰链25呈圆柱状,其一侧的端面处设有突起部26。导电铰链25容纳于形成在壳体结合部13内的空洞处,且突起部26与金属弹簧片27相接触。导电铰链25具有持弹性的导电铰链弹簧部29,并与壳体结合部13电连接。由此,导电铰链25与第一壳体11的第一地线15构成电连接。金属弹簧片27与第二壳体12的第二供电部16电连接。从而第一地线15与第二供电部16直流相连。
另外,作为导体24的其他构成例,也可以采用图4所示的穿越壳体连接部21的供电图案28。在此,壳体连接部21由柔性基板、细同轴缆线等所构成。
壳体连接部21用以将第一壳体11中设置的电路基板、第二壳体12中设置的电路基板、地线等电连接。便携式电话10可以适宜地具备壳体连接部21。壳体连接部21配制成自第一壳体11起,穿过壳体结合部13的内部而到达第二壳体12。作为壳体连接部21,例如可以采用柔性布线、细同轴缆线等。供电线图案28可以追加设置在壳体连接部21上,或与壳体连接部21一体形成。
在上述有关供电方法的说明中,为了便于理解,在图中示出并说明了自第二壳体12侧向第一壳体11侧进行供电的例子。但在自第一壳体11侧向第二壳体12侧进行供电时,也能采用同样的方案。也就是说,若采用电容供电方式,则设置由第一供电垫22以及第二供电垫23构成的传送线路,以实现自第一供电部14向第二地线17的供电。运用该传送线路时,第一供电垫22是与第一供电部14电连接,而第二供电垫23是与第二地线17电连接。若采用直接供电方式,则设置由导体24构成的传送线路,以实现自第一供电部14向第二地线17的供电。运用该传送线路时,是通过导体24来直流连接第一供电部14与第二地线17。
另外,自第一壳体11侧向第二壳体12侧进行供电的供电方法可以与自第二壳体12侧向第一壳体11侧进行供电的供电方法相同。也可以组合不同的方法。例如,可以在第一供电部14与第二地线17之间构成用以进行电容供电的传送线路(第一传送线路),而在第二供电部16与第一地线15之间构成用以进行直接供电的传送线路(第二传送线路)。也能将该方案反过来运用。
此外,供电方法并不限于是电容供电以及直接供电,也可以采用其他供电方法。因此,对于第一传送线路以及第二传送线路,可以使它们其中一方用于进行电容供电(输入方与输出目的地通过高频式电容耦合来连接),而使另一方用于进行与电容供电以及直接供电不同的其他供电方法。另外,对于第一传送线路以及第二传送线路,可以使它们其中一方用于进行直接供电(输入方与输出目的地进行直流式连接),而使另一方用于进行与电容供电以及直接供电不同的其他供电方法。
(通信系统)
如上所述,在便携式电话10中,第一壳体11作为第一天线来工作,第二壳体12作为第二天线来工作。就此,以下对便携式电话10中的采用第一天线及第二天线的通信系统进行说明。
便携式电话10不仅具备便携式电话通信功能,还能适宜地具备除便携式电话通信功能以外的其他功能(TV视听功能、GPS功能等)。因此,便携式电话10中具备的第一天线以及第二天线能够用作实现上述中某一功能的无线部的天线。
另外,第一天线以及第二天线可以用于同一通信系统,也可用于不同的通信系统。此外,第一天线以及第二天线能够对应分集、切换、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多路输入多路输出)来使用。
在此,作为便携式电话10的一例通信系统,通过图5以及图6来示出第一天线以及第二天线被用作专门接收数字广播等的天线时的通信系统。另外,若第一天线以及第二天线用于除便携式电话功能以外的其他功能,便携式电话10中则还另设置有便携式电话用天线。像这样,随所需功能的不同,便携式电话10中也可以设置除第一天线以及第二天线以外的其他天线。
图5是第一天线以及第二天线连接于同一调谐器时的通信系统30A的结构框图。如图5所示,通信系统30A具备第一天线31、第二天线32、蜂窝通信天线33、调谐器34、相机35、无线通信部36、控制部37、存储器38、键输入部39、显示部40、扬声器41、以及拾音器42。相机35、显示部40、以及扬声器41例如设置在第一壳体11中。调谐器34、无线通信部36、控制部37、存储器38、键输入部39、以及拾音器42例如设置在第二壳体12中。但并不限定于此。
控制部37分别与调谐器34、相机35、无线通信部36、存储器38、键输入部39、显示部40、扬声器41、以及拾音器42电连接。控制部37对调谐器34、相机35、以及无线通信部36进行驱动控制,还进行双向的信号收发动作等。另外,控制部37还控制用户对键输入部39的输入操作,控制显示部40的图像显示动作,控制扬声器41的音频输出动作,控制拾音器42的音频输入动作。此外,控制部37还向存储器38存入数据/信号,或从存储器38中取得数据/信号。
蜂窝通信天线33是供便携式电话使用的收发式天线。蜂窝通信天线33与无线通信部36电连接,且可以设置在第一壳体11及第二壳体12的任一方中。通过无线通信部36的供电,蜂窝通信天线33收发电波。蜂窝通信天线33可以是能在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全球数字移动通信系统;900MHz)频带、DCS(Digital Cellular System:数字蜂窝式系统;1.8GHz)频带、PCS(Personal Communication Services:个人通信服务;1.9GHz)频带、以及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宽带码分多路接入;2GHz)频带等下进行谐振的多基带天线,也可以是在单个频带下进行谐振的天线。
第一天线31是,通过将第一壳体11(第一地线15)用作天线元件而得以实现的天线。第二天线32是,通过将第二壳体12(第二地线17)用作天线元件而得以实现的天线。第一天线31以及第二天线32电连接至同一调谐器34。第一天线31以及第二天线32也可以设计成在UHF(Ultra High Frequency:特高频;470~770MHz)频带下进行谐振的天线。
在具备了通信系统30A的便携式电话10中,通过运用分集、切换、或MIMO等技术,便能最佳地接收电波(数字广播信号)。
图6是第一天线以及第二天线分别连接于不同调谐器时的通信系统30B的结构框图。图6所示的通信系统30B在图5所示的通信系统30A的结构基础上,去除了调谐器34而换上了第一调谐器43以及第二调谐器44。在通信系统30B中,第一天线31与第一调谐器43电连接,第二天线32与第二调谐器44电连接。
在装载有通信系统30B的便携式电话10中,由于具备了2个调谐器(第一调谐器43以及第二调谐器44),因此能并行地解码不同频道的数字广播信号。因此,例如能够对显示部40的显示区域进行分割来同时显示不同频道的节目视频。
第一天线31、第二天线32、以及蜂窝通信天线33的谐振频带并不限于是上述的频带,也可以视通信系统的规格来作适宜的变更,即,也可以在上述频带以外的频带下进行谐振。
如上所述,便携式电话10具备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以及用以结合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的壳体结合部13,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以壳体结合部13为轴而可自由旋动,第一壳体11中具备第一供电部14和第一地线15,第二壳体12中具备第二供电部16和第二地线17,壳体结合部13中具备2个传送线路,第一供电部14经由一方的传送线路而与第二地线17电连接,第二供电部16经由另一方的传送线路而与第一地线15电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自第二供电部16向第一地线15进行供电,第一地线15受到激振,从而能使第一地线15,也就是使第一壳体11作为天线元件(第一天线)来工作。通过自第一供电部14向第二地线17进行供电,第二地线17受到激振,从而能使第二地线17,也就是使第二壳体12作为天线元件(第二天线)来工作。
另外,在同时使第一天线以及第二天线进行工作时,若手持第一壳体11,则第二天线的天线特性劣化程度小于第一天线的天线特性劣化程度。反之,若手持第二壳体12,则第一天线的天线特性劣化程度小于第二天线的天线特性劣化程度。因此,即使第一壳体11或第二壳体12被手持,也能通过例如尤其是分集等方式,来减轻整体上的天线特性劣化。
因此,对于具有壳体激振方式的第一天线及第二天线的便携式电话10而言,即使手持第一壳体11或第二壳体12,也能够减轻天线特性的劣化。
另外,即使用两手抓持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这两方,以及即使手不接触到便携式电话10本身,也由于第一天线的位置与第二天线的位置不同而能运用空间分集技术。因此相比于现有技术,能够减轻天线特性的劣化。
在使用上述便携式电话10的第一天线以及第二天线时,天线的朝向并无限定。例如,既有使设有显示部的第一壳体11处于上侧,使第二壳体12处于下侧,从而竖着使用便携式电话10的这类情况,又有使第一壳体11处于左侧,使第二壳体12处于右侧,从而横着使用便携式电话10来视听TV的这类情况。无论何种朝向,且无论人手如何抓持,便携式电话10均能减轻天线特性的劣化。
另外,虽然便携式电话10具备了由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以壳体结合部13为轴来自由旋动的这一折叠构造,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便携式电话10只要具备可使第一天线与第二天线离开一定距离的结构,则也可以是具有所谓滑动型构造的便携式电话。
(变形例)
以上,主要以两天线(第一天线以及第二天线)被用作接收型天线时的情况为前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至少一方的天线(第一天线或第二天线)用作发送型天线或收发型天线。
若是将第一天线(第一地线15)或第二天线(第二地线17)用作接收型天线,那么例如可以使第一天线或第二天线接收的信号经由调谐器,在基带部(控制部等)中得到处理。若是将第一天线或第二天线用作发送型天线,那么例如可以使基带部生成的信号经无线通信电路而转换为RF信号,并经由供电部而提供至各天线,且被发射出。
另外,第一供电部14以及第二供电部16可以连接至互异的无线通信电路,也可以连接至同一无线通信电路。图9是第一供电部14以及第二供电部16连接至同一无线通信电路18时的结构例的示意图。
在图9所示的结构中,第一供电部14介由基板图案、同轴电缆等而与配置在第一壳体11内的无线通信电路18相连。另外,第二供电部16介由壳体连接部21而与配置在第一壳体11内的无线通信电路18相连接,壳体连接部21由同轴电缆、柔性电缆等组成。像这样,在便携式电话10中,第一供电部14以及第二供电部16这两方可以连接至同一无线通信电路18。此时,无线通信电路18可以是用于分集式通信的无线通信电路等这些接收型无线通信电路,也可以是用于MIMO的无线通信电路等这些发送型无线通信电路等,或可以组合这两类通信电路。
以上,根据图9,说明了无线通信电路18配置在第一壳体11内时的例子。但无线通信电路18是可以配置在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任一方内的。
另外,与第一供电部14以及第二供电部16连接的无线电路并不限于供同一系统使用,也可以供互异的系统使用。图10是第一供电部14以及第二供电部16分别连接至在互异的系统下工作的无线通信电路时的结构例的示意图。
在图10所示的结构中,第一壳体11内配置有对应于DTV(数字电视)的第一无线通信电路18(在第一频带下工作),第二壳体12内配置有对应于无线LAN的第二无线通信电路19(在第二频带下工作)。无线通信电路可以通过与现有电路结构相同的结构来实现,其例如可以设计在各壳体内所配置的电路基板上。另外,即使是第一供电部14以及第二供电部16连接于在互异的系统下工作的无线通信电路,也无需在第一壳体11以及第二壳体12中分别设置无线通信电路,可以将无线通信电路统一设置在某一方的壳体中。
第一供电部14以及第二供电部16连接着供互异的系统使用的(在互异的工作频带下使用的)无线通信电路时,优选调整各供电部的配置位置,以使流经第一地线15的电流流向与流经第二地线17的电流流向相直交。通过使流经两天线(第一地线15以及第二地线17)的电流大致直交,便能降低两天线间的耦合量,以抑制因另一方天线的影响而导致的劣化,从而能够确保良好的天线特性。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天线以及第二天线均被用作λ/4谐振天线,因此若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的其中某一方上的电长度接近λ/4,那么电流便是从供电点起,流入电长度接近λ/4的这一方向上的地线端部。因此,若横方向(地线的短边方向)上的长度比纵方向(地线的长边方向)上的长度接近工作频率下的波长λ的1/4,那么对于借助地线横向电长度接近于工作频率波长λ的1/4的天线来工作的系统,可以把对应于该系统的供电部配置到横边的外侧,以使地线电流沿横方向进行流动。进而,通过使连接着另一供电点的地线中的电流沿纵方向流动,便能使流经两天线的地线电流大致构成直交,从而减小两天线间的耦合量,因此能确保不易受另一方天线的影响而劣化的良好的天线特性。
例如,若第一地线15的短边方向上的长度与第二频带下的1/4波长之间的差小于第二地线17的短边方向上的长度与第一频带下的1/4波长之间的差,便向第一地线15的短边的端部进行供电,由此,该短边方向便是流经第一地线15的电流的流向,并能使流经两天线的电流构成直交。为了向第一地线15的短边的端部进行供电,只需将第二供电部16连接至第一地线15的短边的端部即可。
另一方面,若第一地线15的短边方向上的长度与第二频带下的1/4波长之间的差大于等于第二地线17的短边方向上的长度与第一频带下的1/4波长之间的差,便向第二地线17的短边的端部进行供电,由此,该短边方向便是流经第二地线17的电流的流向,并能使流经两天线的电流构成直交。为了向第二地线17的短边的端部进行供电,只需将第一供电部14连接至第二地线17的短边的端部即可。
另外,还可以根据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之间的位置关系来切换第一传送线路以及第二传送线路的连接状态。例如,当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被打开时,使第一以及第二传送线路进行直流式连接或电容式连接;而当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被闭合时,使第一传送线路以及第二传送线路不进行连接(切断)。通过使第一传送线路以及第二传送线路在壳体闭合时不进行连接,便能改变流经第一壳体11或第二壳体12的地线电流,从而能消除或减轻对其他天线的影响。在根据壳体的开闭情况来切断传送线路时,可以同时将两方的传送线路切断,也可以仅切断某一方的传送线路。
例如,若第一地线15与第二供电部16如图2所示那样借助第一供电垫22以及第二供电垫23而彼此连接,则可以设计成当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为闭合状态时,第一供电垫22与第二供电垫23的间距增大,以使电容几乎无耦合,从而不在供电垫之间供电。
通过上述方案,当壳体为闭合状态时,第一地线15便不再作为天线而工作。像这样,根据壳体的开闭状态来改变壳体上的地线的导通条件,由此能在闭合了壳体的状态下减轻对其他天线、无线通信电路等的影响。
〔实施方式2〕
以下根据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除本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内容以外,其他技术方案(包括变形例)均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图示部件具有同一功能的部件,赋予同一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图7是本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电话50的一个结构例的示意图。
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电话50(便携式无线机)在上述实施方式1的便携式电话10的基础上,还具备了壳体连接部21、第一阻抗调整部51、以及第二阻抗调整部52。
第一阻抗调整部51用以整合第二供电部16与第一地线15之间的阻抗,其具有预先定好的阻抗(第一阻抗)。第一阻抗调整部51位于第一地线15与第二供电部16之间的电连接路径上,且设置在第二壳体12内。
第二阻抗调整部52用以整合第一供电部14与第二地线17之间的阻抗,其具有预先定好的阻抗(第二阻抗)。第二阻抗调整部52位于第二地线17与第一供电部14之间的电连接路径上,且设置在第一壳体11内。
第一阻抗调整部51以及第二阻抗调整部52例如可以通过高频式电容耦合来实现传送线路与地线/供电点之间的连接(电容耦合)。另外,也可以在供电路径上适宜地设定电感常数以及电容常数(常数设定),以此来实现第一阻抗调整部51以及第二阻抗调整部52。可以运用电容耦合以及常数设定的任意一方案来实现第一阻抗调整部51以及第二阻抗调整部52。另外,也可采用不同方案来分别实现第一阻抗调整部51以及第二阻抗调整部52,例如用电容耦合方案来实现第一阻抗调整部51,用常数设定方案来实现第二阻抗调整部52或以同一方案来实现第一阻抗调整部51以及第二阻抗调整部52。
另外,第一阻抗以及第二阻抗各自并不限于是固定值的阻抗(例如固定值的电感器以及电容器等),也可以是可变阻抗(例如变容器以及可变电感器等)。通过采用可变阻抗来调整阻抗值,便能视所用的系统、所用的频道等来切换接收频率。另外,第一阻抗的值(常数)与第二阻抗的值(常数)可以相同,也可以互异。
在便携式电话50中,通过适宜设定第一阻抗调整部51的阻抗,便能对第二供电部16与第一地线15之间的阻抗进行整合。另外,通过适宜设定第二阻抗调整部52的阻抗,便能对第一供电部14与第二地线17之间的阻抗进行整合。
在便携式电话50中,虽然第一阻抗调整部51设置在第二壳体12内,且第二阻抗调整部52设置在第一壳体11内,但并不限定于此。第一阻抗调整部51只要是位于第一地线15与第二供电部16之间的电连接路径上,便可配置在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壳体结合部13的其中任一方中。第二阻抗调整部52只要是位于第二地线17与第一供电部14之间的电连接路径上,便可配置在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壳体结合部13的其中任一方中。
〔实施方式3〕
以下根据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除本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内容以外,其他技术方案均与上述实施方式1、2相同。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2中的图示部件具有同一功能的部件,赋予同一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图8是本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电话60的一个结构例的示意图。
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电话60(便携式无线机)在上述实施方式1的便携式电话10的基础上,还具备了壳体连接部21、第一阻抗调整部61、第二阻抗调整部62、第三阻抗调整部63、以及第四阻抗调整部64。
便携式电话60的壳体结合部13中设置了1条供电用传送线路。即,共用着1条传送线路。传送线路具有2个端子。传送线路的一方的端子(第一端子)经由第一分支点65而与第一供电部14以及第一地线15电连接。传送线路的另一方的端子(第二端子)经由第二分支点66而与第二供电部16以及第二地线17电连接。
第一阻抗调整部61用以整合第二供电部16与第一地线15之间的阻抗,其具有预先定好的阻抗(第一阻抗)。第一阻抗调整部61位于第一地线15与第一分支点65之间的电连接路径上,且设置在第一壳体11内。
第二阻抗调整部62用以整合第一供电部14与第二地线17之间的阻抗,其具有预先定好的阻抗(第二阻抗)。第二阻抗调整部62位于第一供电部14与第一分支点65之间的电连接路径上,且设置在第一壳体11内。
第三阻抗调整部63用以整合第二供电部16与第一地线15之间的阻抗,其具有预先定好的阻抗(第三阻抗)。第三阻抗调整部63位于第二供电部16与第二分支点66之间的电连接路径上,且设置在第二壳体12内。
第四阻抗调整部64用以整合第一供电部14与第二地线17之间的阻抗,其具有预先定好的阻抗(第四阻抗)。第四阻抗调整部64位于第二地线17与第二分支点66之间的电连接路径上,且设置在第二壳体12内。
第一阻抗调整部61、第二阻抗调整部62、第三阻抗调整部63、以及第四阻抗调整部64例如能够通过电容耦合、常数设定等方案来实现。第一阻抗~第四阻抗的值(常数)可以相同,也可以互异。另外,第一阻抗~第四阻抗各自可以是固定值阻抗,也可以是可变阻抗。
此外,第一阻抗以及第三阻抗具有:供阻抗调整部61·63仅让第一天线工作频带的信号通过的频率特性。而第二阻抗以及第四阻抗具有:供阻抗调整部62·64仅让第二天线工作频带的信号通过的频率特性。这样,第一阻抗调整部61以及第三阻抗调整部63便成为使第一天线的工作频带通过的滤波器。另一方面,第二阻抗调整部62以及第四阻抗调整部64便成为使第二天线的工作频带通过的滤波器。
在便携式电话60中,第一阻抗调整部61以及第三阻抗调整部63构成为使第一天线的工作频带通过的滤波器,而第二阻抗调整部62以及第四阻抗调整部64构成为使第二天线的工作频带通过的滤波器,因此能够防止自第一供电部14向第一地线15的供电,以及防止自第二供电部16向第二地线17的供电。
因此,能够自第二供电部16起,经由第三阻抗调整部63、上述传送线路、以及第一阻抗调整部61来向第一地线15进行供电,从而能激振第一地线15,使第一地线15即第一壳体作为第一天线来工作。另外,能够自第一供电部14起,经由第二阻抗调整部62、上述传送线路、以及第四阻抗调整部64来向第二地线17进行供电,从而能激振第二地线17,使第二地线17即第二壳体作为第二天线来工作。
由此,即使是共用1条传送线路,也能良好地使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各自对应不同的频带(通信系统)来工作。另外,由于用1条传送线路即可,所以能实现壳体结合部13中的传送线路结构的简易化。
另外,在同时使第一天线以及第二天线进行工作时,若手持第一壳体11,则第二天线的天线特性劣化程度小于第一天线的天线特性劣化程度。反之,若手持第二壳体12,则第一天线的天线特性劣化程度小于第二天线的天线特性劣化程度。因此,即使第一壳体11或第二壳体12被手持,通过例如尤其是分集等方式,便能减轻整体上的天线特性劣化。
因此,对于具有壳体激振方式的第一天线以及第二天线的便携式电话60,即使手持第一壳体11或第二壳体12,也能够减轻天线特性的劣化。
第一阻抗调整部61、第二阻抗调整部62、第三阻抗调整部63、以及第四阻抗调整部64并不限于是上述那样使给定频域通过的滤波器,也可以是滤断给定频域的滤波器。例如,第一阻抗调整部61以及第三阻抗调整部63可以构成为用于滤断第二天线的工作频带的滤波器,而第二阻抗调整部62以及第四阻抗调整部64可以构成为用于滤断第一天线的工作频带的滤波器。
另外,在便携式电话60中,虽然第一阻抗调整部61以及第二阻抗调整部62设置在第一壳体11内,且第三阻抗调整部63以及第四阻抗调整部64设置在第二壳体12内,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就是说,第一分支点65可以配置在第一壳体11以及壳体结合部13的其中任一方中,第二分支点66可以配置在第二壳体12以及壳体结合部13的其中任一方中。因此,第一阻抗调整部61只要是处于第一地线15与第一分支点65之间的电连接路径上,就可以配置在第一壳体11以及壳体结合部13的其中任一方中。第二阻抗调整部62只要是处于第一供电部14与第一分支点65之间的电连接路径上,就可以配置在第一壳体11以及壳体结合部13的其中任一方中。第三阻抗调整部63只要是处于第二供电部16与第二分支点66之间的电连接路径上,就可以配置在第二壳体12以及壳体结合部13的其中任一方中。第四阻抗调整部64只要是处于第二地线17与第二分支点66之间的电连接路径上,就可以配置在第二壳体12以及壳体结合部13的其中任一方中。
另外,第一分支点65以及第二分支点66可以单纯是电线分支而成的结构,也可以是使用有切换开关(未图示)等的结构。例如,可以将第一分支点65设计成用以在第一供电部14与第一地线15之间对传送线路的第一端子的连接对象进行切换的切换开关(第一切换开关),将第二分支点66设计成用以在第二供电部16与第二地线17之间对传送线路的第二端子的连接对象进行切换的切换开关(第二切换开关)。
当设置了上述第一切换开关以及第二切换开关时,便能切实防止自第一供电部14向第一地线15的供电以及自第二供电部16向第二地线17的供电。因此,能够使各阻抗调整部61~64的阻抗持有相同的频率特性,从而能通过第一切换开关以及第二切换开关的切换来使第一天线以及第二天线在同一频率下工作。
另外,当设置了第一切换开关以及第二切换开关时,就不一定要具备各阻抗调整部61~64。即,能从上述便携式电话60中去除第一阻抗调整部61、第二阻抗调整部62、第三阻抗调整部63、以及第四阻抗调整部64,而换成具备第一切换开关以及第二切换开关。在该方案中,能通过第一切换开关以及第二切换开关的切换,使第一天线以及第二天线既可在同一频率下工作,又可在不同频率下工作。
〔实施方式4〕
以下根据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除本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内容以外,其他技术方案(包括变形例)均与上述实施方式1~3相同。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3中的图示部件具有同一功能的部件,赋予同一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图11是本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电话70的一个结构例的示意图。
如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电话70(便携式无线机)在上述实施方式1的便携式电话10的基础上,不采用第一壳体11以及第二壳体12,取而代之的是具备单个的壳体71,且省去了壳体结合部13。
壳体71内具备第一无线通信电路和第二无线通信电路,第一地线15给第一无线通信电路提供基准电位,第二地线17给第二无线通信电路提供基准电位。第一地线15和第二地线17按照彼此隔开一定距离(至少是不发生电容耦合的距离)的方式配置。第一无线通信电路与第一供电部14相连,第二无线通信电路与第二供电部16相连。另外,第一无线通信电路与第二无线通信电路通过由同轴电缆等构成的电路连接部72而相连。第一供电部16介由第一传送路径向第二地线17进行供电,第二供电部16介由第二传送路径向第一地线15进行供电,从而能使各地线作为天线来工作。
在图11中,虽然第一地线15与第二地线17被描绘成大致相同的形状,但本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第一地线15的形状与第二地线17的形状也可以互异。例如可以是图12所示便携式电话70'中的地线形状。
像这样,本发明的便携式无线机只要具备第一供电部、为上述第一供电部提供基准电位的第一地线、第二供电部、为上述第二供电部提供基准电位的第二地线、将上述第一供电部与上述第二地线电连接的第一传送路径、以及将上述第二供电部与上述第一地线电连接的第二传送路径即可,未必要具备两个壳体。
〔实施方式5〕
以下根据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除本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内容以外,其他技术方案(包括变形例)均与上述实施方式1~4相同。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4中的图示部件具有同一功能的部件,赋予同一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图13是本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电话80的一个结构例的示意图。图13的(a)是便携式电话80的概略结构的斜视图,图13的(b)是便携式电话80的截面图。
如图1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电话80(便携式无线机)在上述实施方式1的便携式电话10的基础上,除去了借助壳体结合部13而结合的可自由旋动的第一壳体11以及第二壳体12,取而代之的是具备了夹着导轨等壳体结合部(未图示)来结合的可自由滑动的第一壳体81以及第二壳体82。
在第一壳体81的与第二壳体82对向的面上,例如沿长边方向设有导轨84a(壳体结合部84),通过由设置在第二壳体82上的爪84b(壳体结合部84)来咬合该导轨,第一壳体81能相对于第二壳体82进行滑动。壳体结合部的构造并不限定于此,可以运用具备一般滑动构造的便携式无线机中的滑动机构。另外,容纳在第一壳体81中的无线通信电路与容纳在第二壳体82中的无线通信电路通过壳体连接部83而彼此相连。壳体连接部83被设计成即使第一壳体81相对第二壳体82进行了滑动也能维持壳体间的连接,壳体连接部83例如能用同轴电缆、柔性印刷电路等来构成。
本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电话80相比于上述实施方式1的便携式电话10的不同之处仅在于第一壳体81与第二壳体82之间的结合构造不同,其与便携式电话10同样,由第一供电部16介由第一传送路径向第二地线17进行供电,且由第二供电部16介由第二传送路径向第一地线15进行供电,从而使各地线作为天线来工作。
本实施方式也可以如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那样,根据壳体的开闭状态来切换第一传送路径及第二传送路径的其中至少一方的连接状态。例如,当壳体为开状态(第一壳体81与第二壳体82间的重叠部分较少时的状态)时,则使第一传送路径以及第二传送路径成为直流式连接状态或电容式连接状态,而当壳体为闭状态(第一壳体81与第二壳体82相重叠时的状态)时,则使第一传送路径以及第二传送路径成为切断状态,由此,能够在壳体闭合的状态下减轻对其他的天线及无线通信电路的影响。
〔总结〕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便携式无线机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一供电部、第二供电部、为所述第一供电部提供基准电位的第一地线、为所述第二供电部提供基准电位的第二地线、将所述第一供电部与所述第二地线电连接的第一传送线路、以及将所述第二供电部与所述第一地线电连接的第二传送线路。
在上述方案中,由第二供电部向第一地线进行供电,从而第一地线受到激振,由此第一地线能作为天线元件(第一天线)来工作。另外,由第一供电部向第二地线进行供电,从而第二地线受到激振,由此能使第二地线作为天线元件(第二天线)来工作。
在同时使第一天线以及第二天线进行工作时,若手持在第一地线附近,则第二天线的天线特性劣化程度小于第一天线的天线特性劣化程度。反之,若手持在第二地线附近,则第一天线的天线特性劣化程度小于第二天线的天线特性劣化程度。因此,即使第一地线附近或第二地线附近被手持,也能通过例如尤其是分集等方式,来减轻整体上的天线特性劣化。
因此,对于通过向地线供电来实现第一天线以及第二天线的便携式无线机而言,即使手持在地线附近,也能够减轻天线特性的劣化。
在本发明的便携式无线机中,作为优选,具备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将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结合的壳体结合部;所述第一供电部以及所述第一地线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内;所述第二供电部以及所述第二地线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内;所述第一传送线路以及所述第二传送线路设置在所述壳体结合部内。
在上述方案中,具备了壳体激振方式的第一天线及第二天线,因此即使手持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也能够减轻天线特性的劣化。即,第二供电部向第一地线进行供电,从而第一地线(例如内置于第一壳体中的基板上的地线图案、或第一壳体的框架等)受到激振,由此能使第一地线即第一壳体作为天线元件(第一天线)来工作。另外,第一供电部向第二地线进行供电,从而第二地线(例如内置于第二壳体中的基板上的地线图案、或第二壳体的框架等)受到激振,由此能使第二地线即第二壳体作为天线元件(第二天线)来工作。
在同时使第一天线以及第二天线进行工作时,若手持第一壳体,则第二天线的天线特性劣化程度小于第一天线的天线特性劣化程度。反之,若手持在第二壳体,则第一天线的天线特性劣化程度小于第二天线的天线特性劣化程度。因此,即使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被手持,也能通过例如尤其是分集等方式,来减轻整体上的天线特性劣化。
在本发明的便携式无线机中,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也可以以所述壳体结合部为轴而自由旋动。另外,在本发明的便携式无线机中,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也可以夹着所述壳体结合部而自由滑动。通过这些方案,本发明的便携式无线机能够较好地用作例如折叠构造或滑动构造的便携式无线机。
本发明的便携式无线机优选还具备:第一阻抗调整部,具有第一阻抗,且设置在所述第一地线与所述第二供电部之间的电连接路径上;第二阻抗调整部,具有第二阻抗,且设置在所述第二地线与所述第一供电部之间的电连接路径上。
在上述方案中,通过适宜地设定第一阻抗调整部的第一阻抗,便能对第二供电部与第一地线之间的阻抗进行整合。另外,通过适宜地设定第二抗调整部的第二阻抗,便能对第一供电部与第二地线之间的阻抗进行整合。
另外,在本发明的便携式无线机中,优选所述第一阻抗以及所述第二阻抗的至少一方是可变阻抗。在该方案中,通过调整阻抗值,便能视所用的系统以及所用的频道等来切换接收频率。
另外,在本发明的便携式无线机中,作为优选,所述第一传送线路以及所述第二传送线路的至少一方包含以高频式电容耦合来将输入方与输出目的地连接的结构。通过该方案,即使无法确保直接连接或直流式连接,也能够建立供电路径。
或,在本发明的便携式无线机中,所述第一传送线路以及所述第二传送线路的至少一方也可包含将输入方与输出目的地直流连接的结构。
进而,在本发明的便携式无线机中,也可以使所述第一传送线路以及所述第二传送线路的其中一方包含以高频式电容耦合来将输入方与输出目的地连接的结构,使另一方包含将输入方与输出目的地直流连接的结构。
本发明的便携式无线机也可以是如下方案:具备第一供电部、第二供电部、为所述第一供电部提供基准电位的第一地线、为所述第二供电部提供基准电位的第二地线、以及具有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传送线路;所述传送线路的第一端子介由配置在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之间的第一分支点,电连接至所述第一供电部以及所述第一地线;所述传送线路的第二端子介由配置在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之间的第二分支点,电连接至所述第二供电部以及所述第二地线。
在上述方案中,通过持有频率特性的阻抗来分离信号,或通过切换开关来切换信号,从而能防止自第一供电部向第一地线进行供电,以及防止自第二供电部向第二地线进行供电。
因此,能够自第二供电部起介由传送线路向第一地线进行供电,从而第一地线受到激振,由此能够使第一地线作为天线元件(第一天线)来工作。另外,能够自第一供电部起介由传送线路向第二地线进行供电,从而第二地线受到激振,由此能够使第二地线作为天线元件(第二天线)来工作。
因此即使是共用1条传送线路,也能良好地使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在同一频带或不同频带下工作。另外,由于采用1条传送线路即可,所以能实现传送线路结构的简易化。
在同时使第一天线以及第二天线进行工作时,若手持在第一地线附近,则第二天线的天线特性劣化程度小于第一天线的天线特性劣化程度。反之,若手持在第二地线附近,则第一天线的天线特性劣化程度小于第二天线的天线特性劣化程度。因此,即使第一地线附近或第二地线附近被手持,也能通过例如尤其是分集等方式,来减轻整体上的天线特性劣化。
因此,对于通过向地线供电来实现第一天线以及第二天线的便携式无线机而言,即使手持在地线附近,也能够减轻天线特性的劣化。
在本发明的便携式无线机中,作为优选,具备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将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结合的壳体结合部;所述第一供电部以及所述第一地线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内;所述第二供电部以及所述第二地线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内;所述传送线路为单个,设置在所述壳体结合部内;所述第一分支点配置在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壳体结合部的某一方中;所述第二分支点配置在所述第二壳体以及所述壳体结合部的某一方中。
在上述方案中,具备了壳体激振方式的第一天线及第二天线,因此即使手持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也能够减轻天线特性的劣化。即,在上述方案中,通过持有频率特性的阻抗来分离信号,或通过切换开关来切换信号,从而能防止自第一供电部向第一地线进行供电,以及防止自第二供电部向第二地线进行供电。
因此,能够自第二供电部起介由传送线路向第一地线进行供电,从而第一地线(例如内置于第一壳体中的基板上的地线图案、或第一壳体的框架等)受到激振,由此能使第一地线即第一壳体作为天线元件(第一天线)来工作。另外,能够自第一供电部起介由传送线路向第二地线进行供电,从而第二地线(例如内置于第二壳体中的基板上的地线图案、或第二壳体的框架等)受到激振,由此能使第二地线即第二壳体作为天线元件(第二天线)来工作。
由此,即使是共用1条传送线路,也能良好地使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在同一频带或不同频带下工作。另外,由于采用1条传送线路即可,所以能实现传送线路结构的简易化。
在同时使第一天线以及第二天线进行工作时,若手持第一壳体,则第二天线的天线特性劣化程度小于第一天线的天线特性劣化程度。反之,若手持在第二壳体,则第一天线的天线特性劣化程度小于第二天线的天线特性劣化程度。因此,即使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被手持,也能通过例如尤其是分集等方式,来减轻整体上的天线特性劣化。
在本发明的便携式无线机中,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也可以以所述壳体结合部为轴而自由旋动。另外,在本发明的便携式无线机中,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也可以夹着所述壳体结合部而自由滑动。通过这些方案,本发明的便携式无线机能够较好地用作例如折叠构造或滑动构造的便携式无线机。
本发明的便携式无线机优选还具备:第一阻抗调整部,具有第一阻抗,且设置在所述第一地线与所述第一分支点之间的电连接路径上;第二阻抗调整部,具有第二阻抗,且设置在所述第一供电部与所述第一分支点之间的电连接路径上;第三阻抗调整部,具有第三阻抗,且设置在所述第二供电部与所述第二分支点之间的电连接路径上;第四阻抗调整部,具有第四阻抗,且设置在所述第二地线与所述第二分支点之间的电连接路径上。
在上述方案中,例如使第一阻抗以及第三阻抗具有:能供第一及第三阻抗调整部仅让第一天线工作频带的信号通过的频率特性;使第二阻抗以及第四阻抗具有:能供第二及第四阻抗调整部仅让第二天线工作频带的信号通过的频率特性。因此能够防止自第一供电部向第一地线的供电、以及自第二供电部向第二地线的供电。
另外,在本发明的便携式无线机中,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分支点是在所述第一供电部和所述第一地线之间对所述传送线路的第一端子的连接对象进行切换的第一切换开关;所述第二分支点是在所述第二供电部和所述第二地线之间对所述传送线路的第二端子的连接对象进行切换的第二切换开关。
在上述方案中,通过第一切换开关以及第二切换开关的切换,能够防止自第一供电部向第一地线的供电、以及自第二供电部向第二地线的供电。
另外,在本发明的便携式无线机中,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阻抗、所述第二阻抗、所述第三阻抗、以及所述第四阻抗的至少一方是可变阻抗。因此,通过调整阻抗值,便能视所用的系统以及所用的频道等来切换接收频率。
另外,在本发明的便携式无线机中,作为优选,所述传送线路包含以高频式电容耦合来使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相连的结构。通过该方案,即使无法确保直接连接或直流式连接,也能够建立供电路径。
或,在本发明的便携式无线机中,所述传送线路也可包含使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直流相连的结构。
另外,在本发明的便携式无线机中,至少一种所述传送线路的连接状态也可以随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位置关系而被切换。
通过上述方案,能够根据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对第一传送线路、第二传送线路、以及具备有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传送线路的其中至少一方的连接状态进行切换。因此,例如当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互重叠,也就是当两壳体的位置关系使得便携式无线机的收纳性优于操作性时(壳体为闭合状态时),使至少一种上述传送线路的连接状态变成非连接状态,由此能抑制流经地线(天线)的电流,减轻对其他天线的影响。像这样,能够根据壳体间的位置关系来恰当地抑制流经地线(天线)的电流,因此能很好的进行无线通信。
另外,在本发明的便携式无线机中也可以采用以下方案:所述第一供电部与在第一频带下工作的第一无线通信电路相连;所述第二供电部与在第二频带下工作的第二无线通信电路相连,其中所述第二频带与所述第一频带不同;所述第一地线的短边方向上的长度与所述第二频带下的1/4波长之间的差若小于所述第二地线的短边方向上的长度与所述第一频带下的1/4波长之间的差,则所述第二供电部被连接至所述第一地线的短边的端部;所述第一地线的短边方向上的长度与所述第二频带下的1/4波长之间的差若大于等于所述第二地线的短边方向上的长度与所述第一频带下的1/4波长之间的差,则所述第一供电部被连接至所述第二地线的短边的端部。
例如,若要将第一天线以及第二天线均用作λ/4谐振天线,则使电流流向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这两者中的、自供电部至地线端部为止的电长度接近于λ/4的一者。通过上述方案,关于一方的天线,能容易地使电流流向地线的长边方向,而关于另一方的天线,能容易地使电流流向地线的短边方向,从而能使流经地线的电流构成直交。由此,在使用第一天线以及第二天线时,能使流经第一地线以及第二地线的电流相互直交,从而能减少两天线间的耦合量,抑制因另一方天线的影响而造成的劣化,确保良好的天线特性。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可以根据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进行各种的变更,适当地组合不同实施方式中揭示的技术方案而得到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不仅适用于具有壳体激振式天线的便携式无线机的相关领域,还较好地适用于涉及便携式无线机的制造方法、便携式无线机的通信方法、天线控制方法等领域。

Claims (20)

1. 一种便携式无线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供电部、
第二供电部、
为所述第一供电部提供基准电位的第一地线、
为所述第二供电部提供基准电位的第二地线、
将所述第一供电部与所述第二地线电连接的第一传送线路、以及
将所述第二供电部与所述第一地线电连接的第二传送线路。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无线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将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结合的壳体结合部;
所述第一供电部以及所述第一地线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内;
所述第二供电部以及所述第二地线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内;
所述第一传送线路以及所述第二传送线路设置在所述壳体结合部内。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无线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以所述壳体结合部为轴而可自由旋动。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无线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夹着所述壳体结合部而可自由滑动。
5. 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便携式无线机,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第一阻抗调整部,具有第一阻抗,且设置在所述第一地线与所述第二供电部之间的电连接路径上;
第二阻抗调整部,具有第二阻抗,且设置在所述第二地线与所述第一供电部之间的电连接路径上。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式无线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阻抗以及所述第二阻抗的至少一方是可变阻抗。
7. 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便携式无线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传送线路以及所述第二传送线路的至少一方包含以高频式电容耦合来将输入方与输出目的地连接的结构。
8. 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便携式无线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传送线路以及所述第二传送线路的至少一方包含将输入方与输出目的地直流连接的结构。
9. 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便携式无线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传送线路以及所述第二传送线路的其中一方包含以高频式电容耦合来将输入方与输出目的地连接的结构,另一方包含将输入方与输出目的地直流连接的结构。
10. 一种便携式无线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第一供电部、第二供电部、为所述第一供电部提供基准电位的第一地线、为所述第二供电部提供基准电位的第二地线、以及具有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传送线路;
所述传送线路的第一端子介由配置在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之间的第一分支点,电连接至所述第一供电部以及所述第一地线;
所述传送线路的第二端子介由配置在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之间的第二分支点,电连接至所述第二供电部以及所述第二地线。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便携式无线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将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结合的壳体结合部;
所述第一供电部以及所述第一地线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内;
所述第二供电部以及所述第二地线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内;
所述传送线路为单个,设置在所述壳体结合部内;
所述第一分支点配置在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壳体结合部的某一方中;
所述第二分支点配置在所述第二壳体以及所述壳体结合部的某一方中。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便携式无线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以所述壳体结合部为轴而可自由旋动。
13.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便携式无线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夹着所述壳体结合部而可自由滑动。
14. 根据权利要求10~13中任一项所述的便携式无线机,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第一阻抗调整部,具有第一阻抗,且设置在所述第一地线与所述第一分支点之间的电连接路径上;
第二阻抗调整部,具有第二阻抗,且设置在所述第一供电部与所述第一分支点之间的电连接路径上;
第三阻抗调整部,具有第三阻抗,且设置在所述第二供电部与所述第二分支点之间的电连接路径上;
第四阻抗调整部,具有第四阻抗,且设置在所述第二地线与所述第二分支点之间的电连接路径上。
15. 根据权利要求10~13中任一项所述的便携式无线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分支点是,在所述第一供电部和所述第一地线之间对所述传送线路的第一端子的连接对象进行切换的第一切换开关;
所述第二分支点是,在所述第二供电部和所述第二地线之间对所述传送线路的第二端子的连接对象进行切换的第二切换开关。
16.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便携式无线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阻抗、所述第二阻抗、所述第三阻抗、以及所述第四阻抗的至少一方是可变阻抗。
17. 根据权利要求10~16中任一项所述的便携式无线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送线路包含以高频式电容耦合来将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连接的结构。
18. 根据权利要求10~16中任一项所述的便携式无线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送线路包含将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直流连接的结构。
19. 根据权利要求3或4或12或13所述的便携式无线机,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种所述传送线路的连接状态随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位置关系而被切换。
20. 根据权利要求1~19中任一项所述的便携式无线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供电部与在第一频带下工作的第一无线通信电路相连;
所述第二供电部与在第二频带下工作的第二无线通信电路相连,其中所述第二频带与所述第一频带不同;
所述第一地线的短边方向上的长度与所述第二频带下的1/4波长之间的差若小于所述第二地线的短边方向上的长度与所述第一频带下的1/4波长之间的差,则所述第二供电部被连接至所述第一地线的短边的端部;
所述第一地线的短边方向上的长度与所述第二频带下的1/4波长之间的差若大于等于所述第二地线的短边方向上的长度与所述第一频带下的1/4波长之间的差,则所述第一供电部被连接至所述第二地线的短边的端部。
CN2011800140938A 2010-06-02 2011-05-31 便携式无线机 Pending CN10302654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26791 2010-06-02
JP2010-126791 2010-06-02
PCT/JP2011/062541 WO2011152427A1 (ja) 2010-06-02 2011-05-31 携帯無線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26548A true CN103026548A (zh) 2013-04-03

Family

ID=450667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140938A Pending CN103026548A (zh) 2010-06-02 2011-05-31 便携式无线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009849A1 (zh)
JP (1) JP5406984B2 (zh)
CN (1) CN103026548A (zh)
WO (1) WO201115242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060733B1 (ko) * 2013-02-25 2019-12-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유연성 기능영역을 포함한 디스플레이 소자 또는 디스플레이 조립체용 안테나 장치를 구비하는 휴대용 단말기
KR20160029539A (ko) * 2014-09-05 2016-03-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진주파수 가변 안테나
US9900037B2 (en) * 2015-03-25 2018-02-20 Continental Automotive Systems, Inc. GPS selector from a diversity/MIMO antenna cable
KR102518499B1 (ko) * 2016-04-22 2023-04-0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안테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US20180269571A1 (en) * 2017-03-15 2018-09-20 Denso Wave Incorporated Antenna device and ground connection structure
US11158929B2 (en) * 2017-09-29 2021-10-26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Antenna placement arrangements on device with extendable display
KR102483631B1 (ko) * 2018-06-11 2023-01-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안테나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EP4113736A4 (en) * 2020-02-27 2023-07-19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ANTENNA DEVICE
WO2022054990A1 (ko) * 2020-09-11 2022-03-1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안테나를 구비하는 전자 기기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250A (zh) * 1994-07-15 1996-04-10 摩托罗拉公司 用于通信装置的天线
CN1284763A (zh) * 1999-08-06 2001-02-21 索尼公司 天线设备和便携式无线电设备
CN1293463A (zh) * 1999-10-18 2001-05-02 索尼株式会社 天线装置和便携式无线通信装置
CN1384611A (zh) * 2001-05-08 2002-12-1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可折叠便携式电话机
CN1440615A (zh) * 2000-06-30 2003-09-0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携带电话机
CN1466800A (zh) * 2000-09-26 2004-01-07 ���µ�����ҵ��ʽ���� 用于移动无线设备的天线
CN1627558A (zh) * 2003-12-10 2005-06-1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天线
JP2007088692A (ja) * 2005-09-21 2007-04-0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携帯無線機
WO2007099602A1 (ja) * 2006-02-28 2007-09-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携帯無線機器
CN101061604A (zh) * 2004-11-26 2007-10-2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折叠式移动无线电设备
CN101569104A (zh) * 2007-10-02 2009-10-2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便携式无线通信装置
WO2009154053A1 (ja) * 2008-06-19 2009-12-2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無線装置
CN101630773A (zh) * 2008-07-18 2010-01-2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装置
CN101689699A (zh) * 2007-07-10 2010-03-31 夏普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41291B2 (ja) * 2002-11-19 2006-11-01 ソニー・エリクソン・モバイル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携帯無線装置
US7456794B2 (en) * 2004-10-28 2008-11-25 Panasonic Corporation Foldable portable radio
JP4167649B2 (ja) * 2004-12-03 2008-10-15 埼玉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非接触icカード機能を内蔵した折畳み型携帯無線電話機
JP5355897B2 (ja) * 2008-01-11 2013-11-2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携帯無線機
JP5210217B2 (ja) * 2009-03-26 2013-06-12 京セラ株式会社 携帯端末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250A (zh) * 1994-07-15 1996-04-10 摩托罗拉公司 用于通信装置的天线
CN1284763A (zh) * 1999-08-06 2001-02-21 索尼公司 天线设备和便携式无线电设备
CN1293463A (zh) * 1999-10-18 2001-05-02 索尼株式会社 天线装置和便携式无线通信装置
CN1440615A (zh) * 2000-06-30 2003-09-0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携带电话机
CN1466800A (zh) * 2000-09-26 2004-01-07 ���µ�����ҵ��ʽ���� 用于移动无线设备的天线
CN1384611A (zh) * 2001-05-08 2002-12-1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可折叠便携式电话机
CN1627558A (zh) * 2003-12-10 2005-06-1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天线
CN101061604A (zh) * 2004-11-26 2007-10-2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折叠式移动无线电设备
JP2007088692A (ja) * 2005-09-21 2007-04-0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携帯無線機
WO2007099602A1 (ja) * 2006-02-28 2007-09-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携帯無線機器
CN101689699A (zh) * 2007-07-10 2010-03-31 夏普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装置
CN101569104A (zh) * 2007-10-02 2009-10-2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便携式无线通信装置
WO2009154053A1 (ja) * 2008-06-19 2009-12-2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無線装置
CN101630773A (zh) * 2008-07-18 2010-01-2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1152427A1 (ja) 2011-12-08
US20130009849A1 (en) 2013-01-10
JPWO2011152427A1 (ja) 2013-08-01
JP5406984B2 (ja) 2014-0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26548A (zh) 便携式无线机
JP4124259B2 (ja) アンテナ装置およびそれを使用した無線通信機
CN102067624B (zh) 可调谐天线布置
US9166279B2 (en) Tunable antenna system with receiver diversity
CN104701618B (zh) 具有混合倒f缝隙天线的电子设备
CN104064865B (zh) 具有基于隙缝的寄生部件的可调谐天线
CN104221215B (zh) 可调谐天线系统
US8090419B2 (en) Folding portable wireless apparatus
US7671818B2 (en) Antenna device with integrated connection cable, and radio apparatus
CN101501926B (zh) 天线装置和包括这种天线装置的便携式无线通信装置
CN104143701A (zh) 用于覆盖三个通信波段的具有多馈源的电子设备天线
CN101779332A (zh) 天线装置及便携式无线设备
JP2001136019A (ja) 逆fアンテナ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無線装置
WO2009150768A1 (ja) 携帯無線機
JP5121847B2 (ja) 携帯無線機
JP2007068153A (ja) アンテナ装置および携帯無線機
JP2006333387A (ja) スライド式携帯無線端末
WO2009130881A1 (ja) 携帯無線機
JP2005117099A (ja) 携帯無線通信機
JP5222959B2 (ja) 携帯端末
JP2006325098A (ja) スライド式携帯電話
WO2006123419A1 (ja) アンテナ装置および移動体通信用端末装置
CN117458152A (zh) 天线及电子设备
JP2007201543A (ja) 携帯無線端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