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19063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19063A
CN103019063A CN2012101019631A CN201210101963A CN103019063A CN 103019063 A CN103019063 A CN 103019063A CN 2012101019631 A CN2012101019631 A CN 2012101019631A CN 201210101963 A CN201210101963 A CN 201210101963A CN 103019063 A CN103019063 A CN 1030190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per
transfer
transfer drum
image
recording medi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0196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19063B (zh
Inventor
佐藤雅弘
北村笃行
荻原敦
冈本哲二
渡边幸市
铃木渡
西出秀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0190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190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190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190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6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 G03G15/167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367The feeding path segment where particular handling of the copy medium occurs, segments being adjacent and non-overlapping. Each segment is identified by the most downstream point in the segment, so that for instance the segment labelled "Fixing device" is referring to the path between the "Transfer device" and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00409Transfer devic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535Stable handling of copy medium
    • G03G2215/00556Control of copy medium feeding
    • G03G2215/00561Aligning or deskewing
    • G03G2215/00565Mechanical detail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535Stable handling of copy medium
    • G03G2215/00675Mechanical copy medium guiding means, e.g. mechanical switch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67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sing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 G03G2215/0174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sing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plural rotations of recording member to produce multicoloured copy
    • G03G2215/0177Rotating set of developing uni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载体,其可旋转地设置并且在外周表面上承载图像;转印部件,其可旋转地设置使得外周表面与图像载体的外周表面相对,转印部件在转印区中将承载在图像载体上的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夹持件,其与转印部件同时旋转并夹持朝向转印区传送的记录介质的前端部;以及抑制部分,其设置为与转印部件的外周表面相面对并且能相对转印部件移动,抑制部分抑制被夹持件夹持的记录介质的后端部抬起。抑制部分在转印部件的旋转轴线方向上具有宽度,在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上具有宽度,并且能在可面对区域中与记录介质相对,可面对区域中抑制部分与记录介质的后端部相对的部分大于不与记录介质的后端部相对的部分。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与如下的转印装置相关的现有技术:该转印装置将由图像载体承载的图像转印到缠绕在转印鼓上的转印纸张上,并且该转印装置包括将转印纸张的前端和后端固定到转印鼓的外周上的固定单元(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63-293573)。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如下的图像形成装置:其能够更可靠地防止记录介质(纸张)的传送方向上的后端部抬起。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载体,其可旋转地进行设置并且在所述图像载体的外周表面上承载图像;转印部件,其可旋转地设置为使得所述转印部件的外周表面与所述图像载体的外周表面相面对,所述转印部件在由所述转印部件和所述图像载体形成的转印区中将承载在所述图像载体上的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夹持件,其与所述转印部件同时地旋转,所述夹持件夹持朝向所述转印区传送的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上的前端部;以及抑制部分,其设置为与所述转印部件的外周表面相面对并且能够相对于所述转印部件移动,所述抑制部分抑制被所述夹持件夹持的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上的后端部抬起。所述抑制部分在所述转印部件的旋转轴线方向上具有宽度,在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上具有宽度,并且能够在可面对区域与所述记录介质相面对,并且,所述可面对区域中所述抑制部分与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上的后端部相面对的部分大于所述可面对区域中所述抑制部分不与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上的后端部相面对的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基于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所述抑制部分与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上的后端部相面对的所述抑制部分在传送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所述抑制部分不与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上的后端部相面对的所述抑制部分在传送方向上的长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基于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述抑制部分在所述抑制部分受拉拽并且沿旋转轴线方向拉伸的状态下与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上的后端部相面对。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基于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其中,在所述抑制部分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各个端部,所述抑制部分具有施力点,拉拽所述抑制部分的拉力施加在所述施力点上,并且穿过所述施力点的线穿过所述可面对区域中所述抑制部分与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上的后端部相面对的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基于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抑制部分的传送方向上的端部与所述转印部件的外周表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抑制部分的与所述传送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端部与所述转印部件的外周表面之间的距离。
通过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该方面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上的后端部抬起。
通过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该方面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上的后端部抬起。
通过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该方面的情况相比,能够以更强的力抑制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上的后端部抬起。
通过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该方面的情况相比,能够以更强的力更可靠地抑制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上的后端部抬起。
通过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该方面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上的后端部抬起。
附图说明
将基于以下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转印区的放大图;
图3A和图3B是用于使感光鼓和转印鼓旋转的机构的示意图;
图4A和图4B是前端夹持件和后端夹持件的示意图;
图5A和图5B是沿与旋转轴线方向垂直的平面截取的前端夹持件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6A至图6D是示出将已缠绕在转印鼓上的纸张与转印鼓分离的操作的示意图;
图7是后端夹持件的示意图;
图8A是沿图7中的线VIIIA-VIIIA截取的剖视图,而图8B是示出另一个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9是控制器的功能框图;
图10A和图10B示出由控制器执行的转印处理的流程图;
图11是图像形成操作的时序图;
图12A至图12D示出将纸张缠绕在转印鼓上的操作;
图13是示出获得设定纸张长度与实际传送的纸张的长度之间的差错然后停止在感光鼓上形成色调剂图像的定时的时序图;
图14A是示出纸张在传送方向上的后端部与后端夹持件的纸张抑制部分的相对位置的示意图,而图14B是沿图14A中的线XIVB-XIVB截取的剖视图;
图15A和图15B示出在纸张抑制部分的能够与纸张相面对的区域中与纸张的后端部相面对的部分小于该区域中不与纸张的后端部相面对的部分的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故障的实例;以及
图16A至图16C是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纸张抑制部分的示意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示意图。
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图像形成部分10、转印部分20、定影部分40和纸张供给部分50。图像形成部分10形成色调剂图像。转印部分20将已由图像形成部分10形成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作为记录介质的实例的纸张S上。定影部分40将已由转印部分20转印到纸张S上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纸张S上。纸张供给部分50将要被转印色调剂图像的纸张S供应至转印部分20。图像形成装置1还包括控制器100,该控制器100控制图像形成部分10、转印部分20、定影部分40、纸张供给部分50等的操作。图像形成装置1的这些部分设置在外壳2内。在外壳2的上部设置有纸张堆叠装置3,已从定影部分40排出的纸张S堆叠在纸张堆叠装置3上。
首先,对图像形成部分10进行说明。
图像形成部分10包括:感光鼓11、充电器12、曝光装置13、旋转显影装置14和清洁器15。充电器12对感光鼓11进行充电。曝光装置13用光对带电的感光鼓11进行曝光,从而在感光鼓11上形成静电潜像。旋转显影装置14利用色调剂对静电潜像进行显影。清洁器15清除在经过显影的色调剂图像被转印之后残留在感光鼓11上的残余色调剂等。
感光鼓11设置为可以朝箭头A的方向围绕旋转轴11a旋转。感光鼓11的表面(外周表面)形成有感光层(未示出)并且该外周表面承载图像。感光鼓11是图像载体的实例。充电器12、曝光装置13、旋转显影装置14和清洁器15围绕感光鼓11沿着箭头A的方向按顺序排列。感光鼓11的外径例如为30mm。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充电器12是接触辊式充电器,其在随感光鼓11一起旋转时对感光鼓11进行充电。
曝光装置13通过用光选择性地照射带电的感光鼓11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像。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曝光装置13包括沿感光鼓11的旋转轴11a的轴向设置的多个发光元件(例如LED)。
旋转显影装置14包括旋转轴14a以及用于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青色)(C)和黑色(K)的显影单元14Y、14M、14C和14K。旋转轴14a沿着感光鼓11的旋转轴11a的轴向延伸。显影单元14Y、14M、14C和14K围绕旋转轴14a的周围设置。旋转显影装置14朝箭头C的方向围绕旋转轴14a旋转。旋转显影装置14的显影单元中的一个显影单元停止在该显影单元与感光鼓11相面对的位置(在下文中称为显影位置)。旋转显影装置14使用停止在显影位置的显影单元的色调剂对已由曝光装置13形成在感光鼓11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显影装置14的外径例如为100mm。
清洁器15去除残留在感光鼓11的表面上的色调剂和其他附着物。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清洁器15是刮板型清洁器。
接下来,对转印部分20进行说明。
转印部分20包括:转印鼓21、前端夹持件22、后端夹持件23和相位传感器24。作为转印部件的实例的转印鼓21与感光鼓11相面对并且沿着感光鼓11的旋转轴11a的轴向延伸。前端夹持件22在转印鼓21的外周表面附近的位置夹持纸张S在传送方向上的前端部。后端夹持件23抑制纸张S在传送方向上的后端部从转印鼓21的外周表面上抬起。相位传感器24测量旋转的转印鼓21的相位。
转印鼓21包括具有圆筒形形状的基体部件21A和形成在基体部件21A的外周表面上的弹性层21B。基体部件21A是由例如金属制成的导电鼓。弹性层21B是包括泡沫层的半导体弹性部件。弹性层21B例如是由诸如包含导电材料的聚氨酯树脂等树脂制成的。相对于周向,弹性层21B覆盖了基体部件21A的沿着基体部件21A的轴线延伸的外周表面,而该外周表面的一部分除外。也就是说,弹性层21B具有C形的横截面。转印鼓21的基体部件21A的外周表面的没有被弹性层21B覆盖的部分是使基体部件21A露出的露出部分21C。弹性层21B在周向上的长度大于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可以使用的最大的纸张S的长度。
转印鼓21构造为朝箭头B的方向旋转。在转印鼓21与感光鼓11相面对的对置位置,该方向与感光鼓11的旋转方向(箭头A的方向)相同。转印鼓21的外径例如为120mm。从而,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转印鼓21的外径大于感光鼓11的外径。
高压电源(未示出)将极性与色调剂的极性相反的转印偏压施加在转印鼓21的基体部件21A上。感光鼓11是接地的。结果,在转印区Tr,在感光鼓11上形成色调剂图像的色调剂被转印到弹性层21B上的纸张S上。
下文中,将感光鼓11与转印鼓21相面对的位置称为转印位置。在转印位置,转印区Tr由彼此接触的感光鼓11的感光层和转印鼓21的弹性层21B形成。换句话说,转印区Tr是感光鼓11上的色调剂图像被转印到弹性层21B上的纸张S上并且弹性层21B(或弹性层21B上的纸张S)与感光鼓11彼此接触的位置。
图2是转印区Tr的放大图。
如图2所示,转印区Tr从接触开始点Pe经由最大压缩点Pm延伸到接触结束点Pf。即,当转印鼓21旋转时,转印鼓21的弹性层21B上的特定点在接触开始点Pe开始与感光鼓11接触,并且在接触结束点Pf停止与感光鼓11接触。当特定点位于最大压缩点Pm时,弹性层21B被感光鼓11压缩为具有最小的厚度。
如图2所示,曝光装置13对感光鼓11的位置Pd进行曝光。
前端夹持件22和后端夹持件23将在后文中详细说明。
相位传感器24设置为与转印鼓21的外周表面相面对。相位传感器24通过检测形成在转印鼓21的外周表面上的标记(未示出)测量转印鼓21的相位。作为选择,相位传感器24可以设置为通过检测形成在转印鼓21的内周表面上的标记测量转印鼓21的相位。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转印鼓21、前端夹持件22、后端夹持件23和相位传感器24彼此成为一体,以形成作为一个单元(转印单元)的转印部分20。转印单元可以从图像形成装置1的外壳2上拆卸下来。
接下来,对用于使感光鼓11和转印鼓21旋转的机构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转印鼓支撑件30。转印鼓支撑件30在如下位置可旋转地支撑转印鼓21:沿转印鼓21的旋转方向位于感光鼓11与转印鼓21彼此面对的转印区Tr的上游并且位于转印鼓的外侧的位置。转印鼓支撑件30设置为与转印鼓21的基体部件21A的外周表面接触。转印鼓支撑件30包括围绕旋转轴31a旋转的转印鼓支撑辊31。当转印鼓21朝箭头B的方向旋转时,转印鼓支撑辊31随之旋转。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还包括转印鼓驱动辊83。相对于箭头B的方向,转印鼓驱动辊83沿箭头B的方向设置在如下的位置:位于转印区Tr的上游并且位于转印鼓21与转印鼓支撑辊31彼此接触的位置的下游。转印鼓驱动辊83可旋转地支撑转印鼓21,并且传递使转印鼓21朝箭头B的方向旋转的力。转印鼓驱动辊83朝箭头D的方向围绕旋转轴83a旋转,从而使转印鼓21朝箭头B的方向旋转。下文中,将用作转印鼓驱动辊83的旋转轴线的旋转轴83a的轴向称为“旋转轴线方向”。
图3A和图3B示意性地示出使感光鼓11和转印鼓21旋转的机构。图3A是透视图而图3B是剖视图。在图3A和图3B中省略了前端夹持件22和后端夹持件23。
如图3B所示,感光鼓11、转印鼓21、转印鼓支撑辊31和转印鼓驱动辊83在旋转轴线方向上的端部的外侧设置有前框架91和后框架92。前框架91设置在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侧(以图3A和图3B中的箭头“F”表示)。后框架92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后侧(以图3A和图3B中的箭头“R”表示)。在图3A中省略了前框架91和后框架92。
感光鼓11的旋转轴11a可旋转地安装在前框架91和后框架92上,并且延伸穿过前框架91和后框架92。一对感光鼓支撑辊16在感光鼓11的旋转轴11a上安装在如下的位置处:在旋转轴线方向上位于感光鼓11的端部的外侧、前框架91和后框架92的内侧。该对感光鼓支撑辊16具有相同的直径且直径比感光鼓11的直径大。感光鼓支撑辊16可旋转地安装在旋转轴11a上,从而感光鼓支撑辊16沿旋转轴线方向的移动被限制。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还包括感光体驱动装置70,感光体驱动装置70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后部并且驱动感光鼓11旋转。感光体驱动装置70包括:感光体驱动电动机71,其用作驱动源;以及感光体驱动轮系72,其将感光体驱动电动机71的驱动力传递至感光鼓11。感光体驱动电动机71设置在后框架92的前方。感光体驱动电动机71的驱动轴延伸穿过后框架92并且向后突伸出后框架92。感光体驱动轮系72设置在后框架92的后方。感光体驱动轮系72将感光体驱动电动机71的驱动轴与感光鼓11的旋转轴11a连接起来,从而将驱动力从感光体驱动电动机71传递至感光鼓11。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转印驱动装置80,转印驱动装置80包括使转印鼓21旋转的上述转印鼓驱动辊83。转印驱动装置80包括转印驱动电动机81、转印驱动轮系82和转印鼓驱动辊83。转印驱动轮系82将转印驱动电动机81的驱动力传递至转印鼓驱动辊83。
转印鼓驱动辊83包括:两个辊,即第一转印驱动辊83F和第二转印驱动辊83R,以及旋转轴83a。旋转轴83a支撑第一转印驱动辊83F和第二转印驱动辊83R并且可旋转地被前框架91和后框架92支撑。在旋转轴线方向上,第一转印驱动辊83F设置在前框架81的内侧,而第二转印驱动辊83R设置在后框架92的内侧。第一转印驱动辊83F与第二转印驱动辊83R之间在旋转轴线方向上的距离大于前端夹持件22的外部件221的长度以及前端夹持件22的内部件222的长度,将在后面对外部件221和内部件222进行说明。从而,即使当前端夹持件22打开和闭合时前端夹持件22的部件突伸到基体部件21A内,该部件也不会与转印鼓驱动辊83发生干涉。
转印鼓驱动辊83的外周表面是与转印鼓21接触的表面,该外周表面例如由聚氨酯橡胶等制成。转印鼓驱动辊83的旋转轴83a可旋转地安装在前框架91和后框架92上,并且延伸穿过前框架91和后框架92。在转印鼓驱动辊83的旋转轴83a上安装有将转印鼓驱动辊83推压到转印鼓21的内周表面上的弹簧(未示出)。转印鼓驱动辊83的旋转轴83a在框架91和92上安装为使得可以通过弹簧部件的力使旋转轴83a移动。
转印驱动装置80的转印驱动电动机81设置在前框架91与后框架92之间。转印驱动电动机81的驱动轴延伸穿过前框架91并且向前突伸出前框架91。具体地说,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转印驱动电动机81设置为使得转印驱动电动机81在旋转轴线方向上位于转印鼓21的开口的内侧。转印驱动轮系82设置在前框架91的前方。转印驱动轮系82将转印驱动电动机81的驱动轴与转印鼓驱动辊83的旋转轴83a连接起来,从而将驱动力从转印驱动电动机81传递至转印鼓驱动辊83。
转印鼓支撑件30中的一个转印鼓支撑辊31设置在前框架91的后方,而另一个转印鼓支撑辊31设置在后框架92的前方。设置在前侧的转印鼓支撑辊31的旋转轴31a可旋转地安装在前框架91上。设置在后侧的转印鼓支撑辊31的旋转轴31a可旋转地安装在后框架92上。
各转印鼓支撑辊31是通过使具有不同直径的一对辊成为一体而形成的具有凸缘的辊。位于前侧的转印鼓支撑辊31的较大直径部分设置为与前框架91相面对,而该转印鼓支撑辊31的较小直径部分设置为与后框架92相面对。位于后侧的转印鼓支撑辊31的较大直径部分设置为与后框架92相面对,而该转印鼓支撑辊31的较小直径部分设置为与前框架91相面对。各转印鼓支撑辊31的较小直径部分例如是由金属、球轴承、或低摩擦系数的树脂(聚缩醛(POM)等)形成的。较大直径部分例如是由金属形成的。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高压电源(未示出)与转印鼓支撑辊31连接,并且转印偏压通过转印鼓支撑辊31的由金属制成的较大直径部分被供应至转印鼓21的基体部分21A。
与之对比,转印鼓21以转印鼓21与前框架91和后框架92不直接接触的方式设置在前框架91与后框架92之间。弹性层21B将转印鼓21的基体部件21A的外周表面覆盖而不覆盖基体部件21A的轴向上的两个端部。因此,不仅图1所示的转印鼓21的露出部分21C暴露在外,而且基体部件21A的轴向上的两个端部也暴露在外。
感光鼓11沿着旋转轴线方向与转印鼓21的弹性层21B接触。设置在感光鼓11的两个端部的外侧的一对感光鼓支撑辊16在转印鼓21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处与转印鼓21的基体部件21A接触。从而,感光鼓11和感光鼓支撑辊16与转印鼓21的外周表面接触。
此外,一对转印鼓支撑辊31在转印鼓21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处与转印鼓21的基体部件21A的外周表面和侧表面接触。转印鼓支撑辊31的较小直径部分(由聚氨酯橡胶制成)与基体部件21A的外周表面接触。转印鼓支撑辊31的较大直径部分(由金属制成)与基体部件21A的侧表面接触。在该对转印支撑辊31中设置在前侧的转印支撑辊31上安装有弹簧(未示出),并且该转印支撑辊31被该弹簧向后推压。
利用上述结构,转印鼓21通过感光鼓11、转印鼓支撑辊31和转印鼓驱动辊83间接地、可旋转地被前框架91和后框架92支撑。由于转印鼓21被一对具有凸缘的转印鼓支撑辊31支撑,因此,限制了当转印鼓21旋转时转印鼓21沿箭头B的方向(参见图1)的位移。
接下来,对前端夹持件22和后端夹持件23进行说明。
图4A和图4B是前端夹持件22和后端夹持件23的示意图。
转印部分20包括前端夹持件22和后端夹持件23。前端夹持件22夹持位于转印鼓21的外周表面上的纸张S的传送方向(箭头B的方向,转印鼓21的旋转方向)上的前端部(在图4A和图4B中纸张S的左端部)。后端夹持件23抑制纸张S的传送方向(箭头B的方向)上的后端部(图4中纸张S的右端)抬起。前端夹持件22和后端夹持件23在前端夹持件22夹持纸张S的前端部并且后端夹持件23抑制纸张S的后端部抬起的状态下随着转印鼓21一起旋转。
下面对前端夹持件22和后端夹持件23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对前端夹持件22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5A和图5B是沿与旋转轴线方向垂直的平面截取的前端夹持件22的示意性剖视图。图5A示出前端夹持件22打开的状态,而图5B示出前端夹持件22闭合的状态。
如图5A和图5B所示,前端夹持件22包括外部件221、内部件222和旋转轴223。外部件221从转印鼓21的外侧(从图5A和图5B中的上侧)按压纸张S。内部件222从转印鼓21的内侧(从图5A和图5B中的下侧)按压纸张S。旋转轴223与外部件221形成为一体并且旋转轴223可旋转地被转印鼓21支撑。
外部件221是沿着旋转轴线方向延伸的板形部件,并且外部件221包括外按压部分221a和拐角部分221b。外按压部分221a从转印鼓21的外侧按压纸张S的形成(转印)有图像的一面。拐角部分221b在外部件221围绕旋转轴223旋转时按压内部件222。外按压部分221a设置为比内部件222更接近转印鼓21的外周。拐角部分221b设置为比内部件222更远离转印鼓21的外周。外按压部分221a可以围绕旋转轴223在比旋转轴223更接近转印鼓21的外周的区域里旋转(朝图5A中以箭头G1和G2表示的方向)。外部件221由诸如不锈钢(SUS)等金属制成,并且具有使外部件221不与感光鼓11在转印区Tr中接触的尺寸。
内部件222是沿旋转轴线方向延伸的板形部件。内部件222包括内按压部分222a,内按压部分222a从转印鼓21的内侧按压纸张S的与形成有图像的一面相反的一面。内部件222被转印鼓21支撑,并且可以朝从转印鼓21向内和向外的方向(以图5A中的箭头E1和E2表示)沿着引导部件(未示出)移动。
旋转轴223设置在如下位置:该位置位于转印鼓21的内侧并且在转印鼓21的外周附近,并且旋转轴223沿着旋转轴线方向延伸。
前端夹持件22的外部件221、内部件222和旋转轴223安装在转印鼓21的露出部分21C上。具体地说,前端夹持件22设置在具有C形横截面的弹性层21B的周向上的第一端21BT与第二端21BL之间。当外部件221围绕旋转轴223旋转时,外部件221与内部件222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旋转轴223可旋转地被转印鼓21支撑在第一端21BT与第二端21BL之间。下文中,如图5B所示,外部件221的外按压部分221a与内部件222的内按压部分222a彼此基本平行并且彼此闭合的状态被称为前端夹持件22的闭合状态。如图5A所示,与图5B所示的闭合状态相比,外部件221的外按压部分221a与内部件222的内按压部分222a彼此分离的状态被称为前端夹持件22的打开状态。
当具有上述结构的前端夹持件22处于打开状态时,前端夹持件22的外部件221设置在纸张S的传送方向上的前端侧(图5A中的左侧),并且前端夹持件22的内部件222设置在转印鼓21的内侧(图5A中的下侧)。在该状态下,如图5A所示,前端夹持件22沿这样的方向打开:使得前端夹持件22能够将从纸张供给部分50供给的纸张S接收到位于外部件221的外按压部分221a与内部件222的内按压部分222a之间的空间中。
当纸张S的传送方向上的前端到达纸张供给位置Pa(将在后面进行说明)时,外部件221围绕旋转轴223朝与纸张S的传送方向相反的方向(以图5A中的箭头G2表示)旋转。此外,外部件221的拐角部分221b在外部件221旋转时朝向转印鼓21的外周移动。由于拐角部分221b的移动,与拐角部分221b接触的内部件222沿着引导部件(未示出)被推向转印鼓21的外周。结果,内部件222朝向转印鼓21的外周(沿着图5A中箭头E2的方向)移动。
从而,如图5B所示,外按压部分221a与内按压部分222a之间的间隙变窄,从而将纸张S咬合在外按压部分221a与内按压部分222a之间。
图6A至图6D是示出将缠绕在转印鼓上的纸张S从转印鼓21上解除的操作的示意图。
前端夹持件22解除纸张S的操作与前端夹持件22夹持纸张S的上述操作相反。因此,将省略对解除操作的详细说明,并将仅对解除操作与夹持操作之间的差别进行说明。在纸张S的传送方向上的前端进入转印区Tr时,前端夹持件22开始解除纸张S。也就是说,在纸张S的传送方向上的前端通过接触开始点Pe(参见图2)之后,前端夹持件22变为打开并且开始解除纸张S。
在纸张S的传送方向上的前端通过接触开始点Pe之后,弹性层21B在周向上的第二端21BL进入转印区Tr(参见图6C)。也就是说,第二端21BL通过接触开始点Pe(参见图2)。此时,纸张S的传送方向上的前端通过被咬合在弹性层21B与感光鼓11之间而与转印鼓21分离。具体地说,纸张S的传送方向上的前端因纸张S的刚度而与转印鼓21分离。然后,纸张S的传送方向上的前端被排出到纸张排出路径64中(参见图6D)继而被排出至定影部分40。
这里,前端夹持件22在闭合状态下、在打开状态下、在闭合状态与打开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在将前端夹持件打开期间)下不与感光鼓11接触。其原因如下。
作为前提条件,转印鼓21的弹性层21B通过在转印区Tr中与感光鼓11接触而受到感光鼓11按压。在图5A至图6D中,转印鼓21的被压缩的外周表面的横截面由压缩周线NL表示。为了便于理解,压缩周线NL示出为环绕转印鼓21的整个外周。
在这个前提下,只要前端夹持件22朝向转印鼓21的外周没有移出压缩周线NL之外,前端夹持件22就不会与感光鼓11接触。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5A至图6D所示,无论前端夹持件22处于闭合状态、打开状态或是闭合状态与打开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前端夹持件22的部件(外部件221、内部件222等)都设置为比压缩周线NL更加靠内。因此,前端夹持件22不与感光鼓11接触。
然而,外部件221可以设置成,当前端夹持件22处于打开状态和/或前端夹持件22处于闭合状态与打开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时,外部件比压缩周线NL更靠外。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确定前端夹持件22的状态开始从闭合状态改变为打开状态的定时而使得外部件221不与感光鼓11接触。例如,前端夹持件22的状态可以在被前端夹持件22夹持的纸张S的传送方向上的前端通过转印区Tr之后或者外部件221通过最接近感光鼓11的位置(该位置是假想的最大压缩点Pm)之后开始从闭合状态改变为打开状态。
接下里,对后端夹持件23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7是后端夹持件23的示意图。图8A是沿图7中的线VIIIA-VIIIA截取的剖视图,而图8B是示出另一个状态下的剖视图。
后端夹持件23包括:纸张抑制部分231、旋转部件232和致动片280。纸张抑制部分231设置为与转印鼓21的外周表面相面对,并且抑制纸张S从转印鼓21的外周表面抬起。旋转部件232保持纸张抑制部分231的纵向上的两端,并且围绕转印鼓21的轴线旋转。致动片280改变纸张抑制部分231的形状。在外壳2上直接或间接地固定有与后端夹持件23的致动片280接触的突耳部分290。
纸张抑制部分231是长方体形状(板形)的部件,其在转印鼓21的外周表面的切向上具有宽度,在转印鼓21的旋转轴线方向上具有宽度,以及在转印鼓21的径向上具有厚度。纸张抑制部分231设置为沿旋转轴线方向延伸,使得旋转轴线方向上的宽度大于切向上的宽度。如图7所示,纸张抑制部分231在旋转轴线方向上的宽度大于转印鼓21的弹性层21B的宽度(转印鼓21在旋转轴线方向上的长度)。纸张抑制部分231不需要为长方体形,并且可以在转印鼓21的周向上具有宽度而不是在转印鼓21的外周的切向上具有宽度。下文中,当将术语“纸张S的传送方向”用于纸张抑制部分231时,该术语既包括转印鼓21的周向也包括转印鼓21的切向。
纸张抑制部分231例如由诸如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酰亚胺树脂或碳氟树脂等树脂制成,并且可弹性变形。纸张抑制部分231具有允许纸张抑制部分231沿纵向(旋转轴线方向)弯曲的刚度。纸张抑制部分231具有小的厚度,并且不具有锋利边缘,从而即使纸张抑制部分231与感光鼓11在转印区Tr中接触,感光鼓11也不会受到损伤。
纸张抑制部分231的材料不限于树脂,并且可以是金属。也就是说,纸张抑制部分231可以是薄金属板。
旋转部件232包括第一旋转部件232a和第二旋转部件232b,第一旋转部件232a和第二旋转部件232b是外周表面上形成有齿轮的圆筒形部件。第一旋转部件232a和第二旋转部件232b设置在转印鼓21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端部,并且与转印鼓21同轴。旋转部件232包括第一传动齿轮233a和第二传动齿轮233b,第一传动齿轮233a和第二传动齿轮233b分别与形成在第一旋转部件232a的外周表面和第二旋转部件232b的外周表面上的齿轮啮合。旋转部件232包括旋转轴234、齿轮235和旋转部件电动机236。旋转轴234沿着第一传动齿轮233a和第二传动齿轮233b的轴线设置。齿轮235设置在旋转轴234的轴向上的端部。旋转部件电动机236通过齿轮235和两个传动齿轮233a和233b将旋转驱动力供应至第一旋转部件232a和第二旋转部件232b。
利用该结构,第一旋转部件232a和第二旋转部件232b可以围绕转印鼓21以均匀的速度并且独立于转印鼓21旋转。从而,纸张抑制部分231在旋转方向上相对于转印鼓21的位置是可以改变的。
纸张抑制部分231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第一端借助沿与旋转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排列的一对螺钉295与第一旋转部件232a螺接。纸张抑制部分231的第二端通过致动片280与第二旋转部件232b连接。纸张抑制部分231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第二端通过沿与旋转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排列的一对螺钉295与致动片280螺接。在第二旋转部件232b上形成有沿着旋转轴线方向延伸的通孔281。
如图8A和图8B所示,在第一旋转部件232a的下述位置设置有第一弹性部件保持部分232a1:该位置在周向上与形成用于将纸张抑制部分231螺接的螺孔的位置相同,并且在旋转轴线方向上位于螺孔的位置的内侧。第一弹性部件保持部分232a1支撑弹性部件240,使弹性部件240沿径向背离转印鼓21的外周表面突出。同样地,如图8A和图8B所示,在第二旋转部件232b的下述位置设置有第二弹性部件保持部分232b1:该位置在周向上与通孔281的位置相同,并且在旋转轴线方向上位于通孔281的位置的内侧。第二弹性部件保持部分232b1支撑弹性部件240,使弹性部件240沿径向背离转印鼓21的外周表面突出。每个弹性部件240例如是沿转印鼓21的径向弹性地伸展和收缩的橡胶部件或弹簧部件。
致动片280是插入到形成在第二旋转部件232b中的通孔281中的板形部件。致动片280可以沿着旋转轴线方向(以箭头H1和H2表示)移动。致动片280受到弹簧部件(未示出)从转印鼓21的中部朝向转印鼓21的端部沿着旋转轴线方向(箭头H1的方向)施加的压力。纸张抑制部分231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第二端与致动片280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内端部280a螺接。致动片280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外端部280b具有如下渐缩形状:在周向上的中部处具有尖端。当致动片280不与突耳部分290(下面描述)接触时,致动片280突出到第二旋转部件232b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外端的外侧的位置(如图8A所示)。当致动片280与突耳部分290接触并且被突耳部分290按压时,致动片280沿旋转轴线方向从端部朝向中部(朝箭头H2的方向)移动(如图8B所示)。
突耳部分290是直接或间接地固定在外壳2的下述位置的板形部件:该位置位于第二旋转部件232b的外端的外侧,并且位于致动片280的外端部280b的旋转路径上。突耳部分290与随第二旋转部件232b一起旋转的致动片280的外端部280b接触,从而使致动片280沿旋转轴线方向从端部朝向中部(箭头H2的方向)移动。另一方面,突耳部分290不与除致动片280以外的其他部件接触。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后端夹持件23中,如图8B所示,当旋转部件232旋转并且致动片280的外端部280b与突耳部分290接触时,致动片280沿旋转轴线方向从端部朝向中部(箭头H2的方向)移动。结果,与朝箭头H2的方向移动的致动片280的内端部280a连接的纸张抑制部分231受到沿旋转轴线方向的压缩力。如图8B所示,当纸张抑制部分231受到沿旋转轴线方向的压缩力时,纸张抑制部分231沿转印鼓21的径向按压弹性部件240的力变小并且使弹性部件240的弹性变形变松弛。也就是说,弹性部件240伸展。从而,纸张抑制部分231移动到更加远离转印鼓21的弹性层21B的位置。
当旋转部件232从致动片280的外端部280b与突耳部分290彼此接触的状态起旋转并且使致动片280的外端部280b变为与突耳部分290分离时,如图8A所示,致动片280沿旋转轴线方向从中部朝向端部(箭头H1的方向)移动。与图8B所示的状态相比,致动片280的外端部280b从第二旋转部件232b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外端部突出。结果,与沿箭头H1的方向移动的致动片280的内端部280a连接的纸张抑制部分231受到致动片28的拉拽。如图8A所示,当纸张抑制部分231受到拉拽时,纸张抑制部分231沿转印鼓21的径向按压弹性部件240的力变大并且使弹性部件240收缩。从而,与图8B所示的状态相比,纸张抑制部分231与弹性层21B之间的间隙减小。
下文中,后端夹持件23的拉伸状态指的是下述状态:如图8A所示,在该状态下,致动片280的外端部280b不与突耳部分290接触并且致动片280不受到来自突耳部分290的力,并且在该状态下,纸张抑制部分231压缩弹性部件240并且纸张抑制部分231位于更接近转印鼓21的外周表面的位置。后端夹持件23的松弛状态指的是下述状态:如图8B所示,在该状态下,致动片280的外端部280b与突耳部分290接触从而致动片280沿旋转轴线方向从端部朝向中部(箭头H2的方向)移动,并且与图8A所示的状态相比,纸张抑制部分231更加远离转印鼓21的外周表面。
在第二旋转部件232b的致动片280的外端部280b与突耳部分290接触的松弛状态下,在从纸张供给部分50供给的纸张S的传送方向上的前端从后端夹持件23下方穿过时,后端夹持件23等待直至纸张S的传送方向上的后端到达为止。后端夹持件23的等待位置指的是第二旋转部件232b的致动片280的外端部280b与突耳部分290接触并且后端夹持件23处于松弛状态的位置。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后端夹持件23的等待位置位于纸张供给位置Pa与转印区Tr之间,其中纸张供给位置Pa是通过纸张传送路径62传送来的纸张S到达转印鼓21的外周表面的位置(参见图2)。换句话说,等待位置被确定为使得位置Pc(参见图2)位于纸张供给位置Pa与转印区Tr之间,其中Pc是纸张抑制部分231的旋转方向上的上游端部与转印鼓21相面对的位置,纸张抑制部分231是在转印鼓21的周向上具有宽度的板形部件。当后端夹持件23在等待位置处于松弛状态时,夹持纸张S的前端夹持件22可以穿过纸张抑制部分231与转印鼓21的轴线之间的间隙。
接下来,对定影部分40进行说明。
定影部分40包括加热辊41和加压辊42。加热辊41是包括加热器(未示出)的可旋转部件。加压辊42设置为与加热辊41接触以便与加热辊41形成定影咬合。
接下来,对纸张供给部分50进行说明。
纸张供给部分50包括纸张容器51、拾取辊52和一对供应辊53。纸张容器51设置在转印鼓21的下方并且收容纸张S。拾取辊52从纸张容器51中拾取一页纸张S。一对供应辊53在适当的定时将被拾取辊52拾取的纸张S供应至转印鼓21。纸张供给部分50包括引导部件54、第一纸张检测传感器55和第二纸张检测传感器56。引导部件54将被拾取辊52拾取的纸张S引导至供应辊53。第一纸张检测传感器55设置在拾取辊52与供应辊53之间的传送路径中,并且对被引导部件54引导的纸张S进行检测。第二纸张检测传感器56在位于供应辊53的下游且位于后端夹持件23的等待位置的上游的位置检测纸张S。
第一纸张检测传感器55例如是现有的透射式光遮断传感器。第一纸张检测传感器55包括两个突出部分、设置在一个突出部分上的光发射元件(未示出)、以及设置在另一个突出部分上的光接收元件(未示出)。突出部分形成在传感器主体上,并且直接或间接地安装在外壳2上。第一纸张检测传感器55基于光接收元件是否接收到从光发射元件发射的光来检测纸张S是否正在通过光发射元件与光接收元件之间的空间或者是否有纸张S存在于该空间中。当光接收元件没有接收到从光发射元件发射的光时,第一纸张检测传感器55检测出在光发射元件与光接收元件之间的空间中存在纸张S,并且向控制器100输出表示存在的信号(ON信号)。另一方面,当光接收元件没有接收到从光发射元件发射的光时,第一纸张检测传感器55检测出在光发射元件与光接收元件之间的空间中不存在纸张S,并且向控制器100输出表示不存在的信号(OFF信号)。如果控制器100在接收到表示纸张S不存在的检测信号(OFF信号)之后接收到表示纸张S存在的检测信号(ON信号),则控制器100判定纸张S的前端已经通过。如果控制器100在接收到表示纸张S存在的检测信号(ON信号)之后接收到表示纸张S不存在的检测信号(OFF信号),则控制器100判定纸张S的后端已经通过。
第二纸张检测传感器56是反射式光遮断传感器,其朝向正沿着供应辊53与转印鼓21之间的传送路径传送的纸张S发射近红外光,并且基于是否接收到来自纸张S的反射光(近红外光)来判断纸张S的存在或不存在。当第二纸张检测传感器56接收到反射光时,第二纸张检测传感器56检测出纸张S存在,并且向控制器100输出表示纸张S存在的信号(ON信号)。另一方面,当第二纸张检测传感器56没有接收到反射光时,第二纸张检测传感器56检测出纸张S不存在,并且向控制器100输出表示纸张S不存在的信号(OFF信号)。如果控制器100在接收到表示纸张S不存在的检测信号(OFF信号)之后接收到表示纸张S存在的检测信号(ON信号),则控制器100判定纸张S的前端已经通过。如果控制器100在接收到表示纸张S存在的检测信号(ON信号)之后接收到表示纸张S不存在的检测信号(OFF信号),则控制器100判定纸张S的后端已经通过。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一纸张检测传感器55可以是反射式光遮断传感器或具有致动器的光传感器,以代替上面所描述的作为实例的透射式光遮断传感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二纸张检测传感器56可以是透射式光遮断传感器或具有致动器的光传感器,以代替上面所描述的作为实例的反射式光遮断传感器。
在下述说明中,从纸张容器51延伸至供应辊53的纸张S传送路径被称为纸张供给路径61(参见图1),而从供应辊53朝向转印鼓21延伸的纸张S传送路径被称为纸张供给路径62(参见图1)。沿着转印鼓21的外周表面的纸张S传送路径被称为旋转路径63(参见图1),而从转印区Tr朝向定影部分40延伸的纸张S传送路径被称为纸张排出路径64(参见图1)。
接下来,对控制器100进行说明。
图9是控制器100的功能框图。
控制器100从接收到来自用户的指示的用户界面60接收信号。控制器100接收来自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内部或外部的图像输出指示单元90的图像信号。控制器100接收从相位传感器24发出的转印鼓21的相位信号以及从第一纸张检测传感器55和第二纸张检测传感器56发出的检测信号。
控制器100向感光体驱动电动机71、充电器12、曝光装置13、显影装置驱动器112和显影偏压设定单元113输出控制信号。感光体驱动电动机71使感光鼓11旋转。显影装置驱动器112使旋转显影装置14旋转/停止,以便使得期望的显影单元位于与感光鼓11相面对的显影位置。显影偏压设定单元113对被供应到位于显影位置的显影单元的显影偏压进行设定。控制器100向转印驱动电动机81、转印偏压设定单元114、前端夹持件驱动器115、旋转部件电动机236、纸张供给部分50和定影部分40输出控制信号。转印驱动电动机81使转印鼓21旋转。转印偏压设定单元114对被供应至转印鼓21的转印偏压进行设定。前端夹持件驱动器115使前端夹持件22的旋转轴223旋转。旋转部件电动机236使后端夹持件23的旋转部件232旋转。
控制器100执行控制以使下述条件得到满足:Vt<Vp<Vs,其中Vp是沿箭头A的方向旋转的感光鼓11的圆周速度,Vt是沿箭头B的方向旋转的转印鼓21的圆周速度,而Vs是一对供应辊53的圆周速度。
接下来,利用流程图对由控制器100执行的转印处理进行说明。
图10A和图10B示出由控制器100执行的转印处理的流程图。当控制器100接收到在纸张S上形成图像的指示时,控制器100执行该转印处理。
首先,控制器100启动转印鼓21(步骤1001(下文中,“步骤”将被简写为“S”))。在该步骤中,控制器100驱动转印驱动装置80使转印鼓21旋转。
接着,控制器100判断后端夹持件23是否位于等待位置(S1002)。在该步骤中,控制器100基于用于检测后端夹持件23的位置的等待位置传感器(未示出)的检测信号来判断后端夹持件23是否位于等待位置。如果后端夹持件23不位于等待位置(S1002的判断结果为“否”),则控制器100使旋转部件电动机236旋转,基于等待位置传感器的检测信号将后端夹持件23移动至等待位置(S1003),并且执行S1002之后的步骤。
另一方面,如果后端夹持件23位于等待位置(S1002中的判断结果为“是”),则控制器100开始将纸张S从纸张供给部分50供给至转印鼓21(S1004)。在该步骤中,控制器100使用拾取辊52和供应辊53将纸张S供给至纸张供给路径61和纸张供给路径62。
接着,控制器100判断第二纸张检测传感器56是否检测到纸张S的前端(S1005)。该判断是基于控制器100是否在从第二纸张检测传感器56接收到表示纸张S不存在的检测信号(OFF信号)之后接收到表示纸张S存在的检测信号(ON信号)而作出的。如果第二纸张检测传感器56检测到纸张S的前端(S1005中的判断结果为“是”),则控制器100使纸张S停止在纸张供给路径62上的预定基准位置(S1006)。
接着,控制器100判断转印鼓21的周向上位置是否通过预定基准位置(S1007)。在该步骤中,控制器100基于用于检测转印鼓21的位置的基准位置传感器(未示出)的检测信号来判断转印鼓21是否正常旋转。如果转印鼓21已经通过基准位置(S1007中的判断结果为“是”),则根据转印鼓21通过基准位置的定时,控制器100使供应辊53在如下的定时(计算出的转印鼓21的相位)开始传送纸张S(S1008):该定时使得在前端夹持件22到达纸张前端位置Pa时纸张S到达纸张供给位置Pa。
接着,当纸张S的传送方向上的前端到达纸张供给位置Pa时,控制器100将前端夹持件22的状态从打开状态改变为闭合状态,并使前端夹持件22夹持纸张S的传送方向上的前端(S1009)。
接着,控制器100根据计算出的转印鼓21的相位或者转印鼓21的基准位置开始在感光鼓11上形成色调剂图像(S1010)。首先,控制器100借助充电器12开始对感光鼓11进行充电。然后,控制器100开始将已形成在感光鼓11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纸张S上(S1011)。
接着,控制器100判断第一纸张检测传感器55是否已检测到纸张S的传送方向上的后端(S1012)。该判断是基于控制器100是否在从第一纸张检测传感器55接收到表示纸张S存在的检测信号(ON信号)之后接收到表示纸张S不存在的检测信号(OFF信号)而作出的。
如果第一纸张检测传感器55已经检测到纸张S的后端(S1012中的判断结果为“是”),则控制器100判断在沿着纸张供给路径61传送的纸张S的长度与基于从用户界面60或图像输出指示单元90发出的信号计算出的待形成图像的纸张的长度之间是否存在差错(S1013)。沿着纸张供给路径61传送的纸张S的长度是通过测量如下的时间段而计算出的:即,在步骤S1008中纸张S开始被供应辊53传送的时刻与第一纸张检测传感器55检测到纸张S的后端的时刻之间的时间段。控制器100通过将基于第一纸张检测传感器55的检测结果计算出的纸张S的长度与待形成图像的纸张S的长度进行比较来判断是否存在差错。
如果纸张的长度存在差错(S1013中的判断结果为“是”),则控制器100将待形成图像的纸张S的长度改变为实际传送的纸张S的长度(S1014)。基于设定的该改变,控制器100改变后端夹持件23相对于转印鼓21的位置和将完成色调剂图像形成的位置。因此,在感光鼓11上形成与实际传送的纸张S的长度对应的色调剂图像。
如果纸张的长度不存在差错(S1013中的判断结果为“否”),或者在S1014中改变了纸张S的长度,则控制器100判断所指示的转印模式是使用黄色、品红色、蓝绿色和黑色色调剂中的两种到四种色调剂在单页纸张S上形成多色图像的多色模式,还是使用黄色、品红色、蓝绿色和黑黑色色调剂中的一种色调剂在单页纸张S上形成单色图像的单色模式(S1015)。该判断是基于从用户界面60发出的信号或者从图像输出指示单元90发出的信号而作出的。
如果所指示的转印模式是多色模式(S1015中的判断结果是多色模式),则控制器100控制对旋转部件电动机236的驱动,使得后端夹持件23的纸张抑制部分231与正沿着旋转路径63传送的纸张S的后端部相面对(S1016)。例如,在控制器100从第一纸张检测传感器55接收到表示检测到纸张后端的信号之后,控制器100等待预定的时间,然后驱动旋转部件电动机236。该预定的时间是基于第一纸张检测传感器55的设置位置、供应辊53供应纸张S的速度(供应圆周速度Vs)、转印鼓21的转速(转印圆周速度Vt)以及后端夹持件23的等待位置而确定的。在S1008中控制器100开始传送纸张之后,控制器100等待预定的时间然后开始驱动旋转部件电动机236。该预定的时间是基于已基于从用户界面60发出的信号或者从图像输出指示单元90发出的信号而设定的纸张S的长度、在步骤S 1014中改变的纸张S的长度、转印鼓21的转速(转印圆周速度Vt)以及后端夹持件23的等待位置而确定的。当旋转部件电动机236旋转时,后端夹持件23的纸张抑制部分231与转印鼓21同步地旋转,并且后端夹持件23的状态从松弛状态改变为拉伸状态。
接着,控制器判断当正在被转印的颜色的转印完成时是否就完成了全部颜色的转印(S1017)。如果并非完成全部颜色的转印(S1017中的判断结果为“否”),则控制器100完成在感光鼓11上形成色调剂图像的处理(S1018)并且完成向纸张S转印色调剂图像的处理(S1019)。然后,控制器100开始在感光鼓11上形成下一种颜色的色调剂图像(S1020),并开始将形成在感光鼓11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纸张S上(S1021)。在步骤S 1021中,在前端夹持件22夹持纸张S的前端部并且后端夹持件23抑制纸张S的后端抬起的同时,控制器100使纸张S随转印鼓21一起旋转。
如果对全部颜色完成了转印(S1017中的判断结果为“是”),则控制器100执行将纸张S的前端从转印鼓21分离的步骤(S1022)。例如,将前端夹持件22的状态从闭合状态改变为打开状态。然后,完成在感光鼓11上形成色调剂图像的处理(S1023),并且停止后端夹持件23的旋转(S1024)。接着,完成将色调剂图像转印至纸张S的处理(S1025),并且停止转印鼓21(S1026)。
另一方面,如果所指示的转印模式是单色模式(S1015中的判断结果是单色模式),则执行将纸张S的前端从转印鼓21分离的步骤(S1027),完成在感光鼓11上形成色调剂图像的处理(S1028),完成将色调剂图像转印至纸张S的处理(S1029),并且停止转印鼓21(S1026)。
如果第二纸张检测传感器56没有检测到纸张S的前端(S1005中的判断结果为“否”),则控制器100判断是否已经经过预定的第一时间段(S1030)。第一时间段被设定为足以使在步骤S1004中开始供应的纸张S被拾取辊52拾取并被供应辊53传送并且到达第二纸张检测传感器56的检测位置。
如果尚未经过第一时间段(S1030中的判断结果为“否”),则控制器100执行步骤S1005之后的步骤。如果已经经过了第一时间段(S1030中的判断结果为“是”),则控制器100执行差错处理步骤(S1031)。在差错处理步骤中,控制器100利用光或声音将差错通知给用户。如果纸张S的前端部被前端夹持件22夹持,则使前端夹持件22解除纸张S的前端部。
如果转印鼓21尚未通过基准位置(S1007中的判断结果为“否”),则控制器100判断是否已经经过预定的第二时间段(S1032)。第二时间段被设定为足以使已在步骤S1001中启动的转印鼓21到达基准位置传感器的检测位置。如果尚未经过第二时间段(S1032中的判断结果为“否”),则控制器100执行步骤S1007之后的步骤。如果已经经过第二时间段(S1032中的判断结果为“是”)。则控制器执行差错处理步骤(S1031)。
如果第一纸张检测传感器55没有检测到纸张S的后端(S1012中的判断结果为“否”),则控制器100判断是否已经经过预定的第三时间段(S1033)。第三时间段被设定为足以使在步骤S1008中开始被传送并且被供应辊53传送的纸张S的后端(该后端考虑了能够被图像形成装置1形成图像的任何纸张的长度)到达第一纸张检测传感器55的检测位置。
如果尚未经过第三时间段(S1033中的判断结果为“否”),则执行步骤S1012之后的步骤。如果已经经过第三时间段(S1033中的判断结果为“是”),则执行差错处理步骤(S1031)。
接下来,对如上文所述地构造和被控制器100控制的图像形成装置1在单页纸张S上形成多色彩色图像的图像形成操作进行说明。
图11是图像形成操作的时序图。图12A至图12D示出将纸张S缠绕在转印鼓21上的操作。
将被文档读取器(未示出)所读取的文档的彩色图像反射的图像数据或者由个人计算机(未示出)生成的图像数据作为用于例如红色(R)、绿色(G)和蓝色(B)的数据项输入至图像信号处理器(未示出)中,并且进行预定的图像处理。将已经经过处理的图像数据转换为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和黑色(K)的色阶数据,并且输出至曝光装置13(参见图1)。
当图像形成操作开始时,感光鼓11和转印鼓21彼此同时地开始旋转(参见图12A)。此时,前端夹持件22打开,并且后端夹持件23变松弛(参见图11中的箭头a)。
此外,此时,前端夹持件22随转印鼓21一起旋转,并且后端夹持件23停留在等待位置(圆周速度为零)。后端夹持件23的致动片280与突耳部分290接触(参见图7)从而被推向转印鼓21的中部,并且纸张抑制部分231朝远离弹性层21B的方向弯曲。
在旋转中的感光鼓11被充电器12充电之后,曝光装置13根据图像信息形成第一色(例如黄色)的静电潜像(参见图11中的箭头b)。当转印鼓21开始旋转时,相位传感器24测量转印鼓21的相位。测量出的相位被发送至控制器100。
在旋转显影装置14中,收容有与待形成在感光鼓11上的静电潜像对应的颜色的色调剂的显影单元旋转并且停止在与感光鼓11相面对的位置。
例如显影单元14Y对感光鼓11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以便在感光鼓11上形成色调剂图像。随着感光鼓11旋转,将色调剂图像(这里为黄色色调剂图像)传送至感光鼓11与转印部分20相面对的转印区Tr。
与图像形成操作的开始相对应地供应纸张S。具体地说,利用拾取辊52和供应辊53沿着纸张供给路径61供给纸张S。第一纸张检测传感器55检测纸张S的传送方向上的前端的通过,第二纸张检测传感器56检测纸张S的传送方向上的前端的通过(参见图11中的箭头c),并且将检测信号发送至控制器100。当接收到检测信号时,控制器100控制纸张S的传送,使得当前端夹持件22到达转印鼓21的外周表面(纸张供给位置Pa)时,纸张S到达纸张供给位置Pa。
当纸张S的传送方向上的前端到达纸张供给位置Pa时,前端夹持件22的状态从打开状态改变为闭合状态(参见图11中的箭头d)。因此,前端夹持件22夹持纸张S的传送方向上的前端(参见图12B)。此时,后端夹持件23以松弛的状态停留于等待位置处(参见图11中的箭头d)。
夹持纸张S的前端夹持件22穿过处于停留状态的后端夹持件23的纸张抑制部分231与转印鼓21的轴线之间的空间(移动通过处于停留状态的后端夹持件23)。从后端夹持件23的纸张抑制部分231与转印鼓21的旋转轴线之间的空间穿过的前端夹持件22在夹持纸张S的同时通过转印区Tr。
在被前端夹持件22夹持的同时通过了转印区Tr(参见图11中的箭头f)的纸张S在被前端夹持件22夹持的同时沿着旋转路径63传送并缠绕在转印鼓21上。
曝光装置13根据图像信息形成第一色(例如黄色)的静电潜像,然后,第一纸张检测传感器55检测纸张S的传送方向上的后端的通过(参见图11中的箭头e)。控制器100从第一纸张检测传感器55接收检测信号,并且向使后端夹持件23的旋转部件232旋转的旋转部件电动机236发出指示。此时,控制器100控制对旋转部件电动机236的驱动,使得后端夹持件23的纸张抑制部分231与沿着旋转路径63进行传送的纸张S的后端部相面对。例如,在控制器100从第一纸张检测传感器55接收到表示检测到纸张后端的信号之后,控制器100等待预定时间,然后驱动旋转部件电动机236。该预定时间是基于第一纸张检测传感器55的设置位置、供应辊53供应纸张S的速度(供应圆周速度Vs)、转印鼓21的转速(转印圆周速度Vt)以及后端夹持件23的等待位置而确定的。当旋转部件电动机236旋转时,后端夹持件23的纸张抑制部分231与转印鼓21同步地旋转,并且后端夹持件23的状态从松弛状态改变为拉伸状态(参见图11的箭头g)。
当后端夹持件23处于拉伸状态时,曝光装置13完成形成第一色(例如黄色)的静电潜像的处理,并且曝光装置13尚未开始形成第二色(品红色)的静电潜像。也就是,在形成静电潜像时(在曝光期间),后端夹持件23的状态不发生改变。因此,静电潜像不会因后端夹持件23的状态发生改变而变模糊。
在开始旋转之后,后端夹持件23在随转印鼓21一起旋转的同时抑制缠绕在转印鼓21上的纸张S的传送方向上的后端抬起。换句话说,在纸张S的前端被前端夹持件22夹持并且纸张S的后端被后端夹持件23保持时,使纸张S随转印鼓21一起旋转(参见图12D)。
当纸张S通过转印区Tr时,夹持纸张S的前端夹持件22不与感光鼓11接触。与之相反,保持纸张S的后端夹持件23的纸张抑制部分231与感光鼓11接触。
形成在感光鼓11上的第一色调剂图像(例如黄色色调剂图像)在感光鼓11与转印鼓21彼此面对的转印区Tr中被转印到转印鼓21上的纸张S上。清洁器15(参见图1)将转印处理完成之后残留在感光鼓11上的色调剂清除。
以与上文所述的方式相同的方式为第二色和第三色(例如品红色和蓝绿色)以及最后色(例如黑色)重复地执行静电潜像的形成和色调剂图像的显影和转印。在形成每种颜色的色调剂图像时,旋转显影装置14旋转,并且使显影单元14M和14C中相应的显影单元位于停止位置。
同时,使纸张S在缠绕在转印鼓21上并且被前端夹持件22和后端夹持件23保持的同时旋转和进行传送,并且每当纸张S通过转印区Tr时,相继地多重转印第二色至最后色的色调剂图像。因此,在形成例如全彩色图像时,将黄色(Y)、品红色(M)和蓝绿色(C)(不包括黑色(K))的色调剂图像多重转印到转印鼓21上的纸张S上。
在转印最后色(例如黑色)图像时,与其他颜色的情况不同,前端夹持件22在转印区Tr中解除纸张S。也就是说,前端夹持件22的状态从闭合状态改变为打开状态(参见图11中的箭头h)。此外,前端夹持件22解除形成有全彩色图像的纸张S,并且纸张S因弹性层21B与感光鼓11之间的咬合而从转印鼓21上移开,并且纸张S进入纸张排出路径64。
接着,随着纸张S的传送,保持纸张S的传送方向上的后端的后端夹持件23到达上述等待位置。例如,基于用于检测后端夹持件23的纸张抑制部分231的位置的传感器(未示出)的检测信号来控制旋转部件电动机236的旋转,从而后端夹持件23到达等待位置。当后端夹持件位于等待位置时,突耳部分290(参见图7)与致动片280接触并且推压致动片280,从而使后端夹持件23的状态从拉伸状态改变为松弛状态。在松弛状态下,后端夹持件23不与转印鼓21一起旋转,并且其圆周速度变为零(参见图11中的箭头i)。
当后端夹持件23的状态从拉伸状态改变为松弛状态时,曝光装置13已经根据图像信息形成了最后色(例如黑色)的静电潜像。
没有被后端夹持件23保持的纸张S的传送方向上的后端与转印鼓21分离并且进入纸张排出路径64。纸张S沿着纸张排出路径64被传送至将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纸张S上的定影部分40中。在对色调剂图像的定影完成之后,纸张S被传送辊44排出至图像形成装置1的外部并被堆叠在纸张堆叠装置3上。
如上文所述,当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处于多色模式时,控制器100基于从第一纸张检测传感器55发出的检测信号来控制后端夹持件23,使后端夹持件23保持被拾取辊52拾取并且正沿着纸张供给路径61进行传送的纸张S的传送方向上的后端,并且抑制纸张S的传送方向上的后端抬起。也就是说,控制器100控制驱动后端夹持件23的旋转部件232旋转的旋转部件电动机236,使得被实际供应至转印鼓21的纸张S的传送方向上的后端部与后端夹持件23的纸张抑制部分231彼此面对。由于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后端夹持件23的纸张抑制部分231位于纸张供给位置Pa与转印区Tr之间的等待位置,因此,容易使纸张S的传送方向上的后端部与纸张抑制部分231彼此面对。
因此,即使基于来自用户界面60的信号或者来自图像输出指示单元90的信号而计算出的待形成图像的纸张的长度(在下文中称为“设定纸张长度”)与实际传送的纸张S的长度不同,后端夹持件23也能抑制实际传送的纸张S的后端部抬起。
利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如果在设定纸张长度与实际传送的纸张S的长度之间存在差错,则控制器100检测该差错,改变纸张S的长度的设定,并且改变完成形成色调剂图像的位置。
图13是获得设定纸张长度与实际传送的纸张S的长度之间的差错然后改变在感光鼓11上形成色调剂的完成位置的设定的操作的时序图。
当控制器100基于第一纸张检测传感器55的检测信号检测到纸张S的传送方向上的后端的通过时(参见箭头e),且如果在设定纸张长度与实际传送的纸张S的长度之间存在差错,则控制器100改变曝光装置13完成静电潜像形成的位置(参见箭头j)。
接下来,将详细说明在如上文所述地构造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后端夹持件23如何抑制纸张S的传送方向上的后端部抬起。
图14A是示出纸张S的传送方向上的后端部与后端夹持件23的纸张抑制部分231的相对位置的示意图。图14B是沿图14A中的线XIVB-XIVB截取的剖视图。
在从第一纸张检测传感器55接收到表示检测到纸张后端的信号之后,控制器100驱动旋转部件电动机236,从而使纸张S的传送方向上的后端部与纸张抑制部分231彼此面对。此时,控制器100使纸张抑制部分231的能够与纸张S相面对的区域中与纸张S相面对的部分大于该区域中不与纸张S相面对的部分。
也就是说,如图14B所示,控制器100使纸张抑制部分231面向纸张S的传送方向上的后端,使得纸张S的传送方向上的后端与纸张抑制部分231相面对的长度L1大于纸张抑制部分231不与纸张S的传送方向上的后端部相面对的长度L2。这里,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纸张抑制部分231设置为沿旋转轴线方向延伸,并且纸张抑制部分231的长度L1和长度L2是相对于纸张S的传送方向的长度。因此,即使纸张S的传送方向上的后端部可能从转印鼓21的外周表面上抬起或者纸张S因纸张S与纸张抑制部分231之间存在间隙而抬起,纸张S的后端部也会受到更紧的推压。因此,即使纸张抑制部分231的厚度小,纸张抑制部分231也能够可靠地抑制纸张S的传送方向上的后端抬起。
图15A和图15B示出在纸张抑制部分231的能够与纸张S相面对的区域中与纸张S的后端部相面对的部分小于该区域中不与纸张S的后端部相面对的部分的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故障的实例。
如果纸张抑制部分231的能够与纸张S相面对的区域中与纸张S相面对的部分小于该区域中不与纸张S相面对的部分,也就是说,如图15A所示,如果纸张S的传送方向上的后端与纸张抑制部分231相面对的部分的长度L1小于纸张抑制部分231不与纸张S的传送方向上的后端相面对的长度L2,则纸张抑制部分231可能不能抵抗纸张S的传送方向上的后端部从转印鼓21的外周表面抬起的力。在该情况下,如图15A所示,纸张抑制部分231可能因受到纸张S的后端部施加的力而旋转,并且如图15B所示,可能导致纸张S的传送方向上的后端从转印鼓21的外周表面抬起。结果是,形成有未定影色调剂图像的纸张S可能在纸张S的后端部与转印鼓21的外周表面分离的情况下被沿着旋转路径63传送,并且设置在转印鼓21的周围的相位传感器24和第二纸张检测传感器56可能被未定影色调剂图像弄脏,从而可能会发生检测故障。此外,被转印到纸张S上的未定影色调剂图像可能脱离或可能被弄脏,并且可能发生图像故障。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纸张抑制部分231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的第一端借助沿与旋转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排列的一对螺钉295与第一旋转部件232a螺接。纸张抑制部分231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第二端借助沿与旋转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排列的一对螺钉295与致动片280螺接。当后端夹持件23处于拉伸状态时,致动片280受到弹簧部件(未示出)从中部朝向端部(图8中箭头H1的方向)沿着旋转轴线方向施加的推力。因此,当后端夹持件23处于拉伸状态时,沿旋转轴线方向的合力(张力)施加在位于纸张抑制部分231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端部处的每对螺钉295之间的中间点上。在采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情况下,控制器100使纸张抑制部分231与纸张S的后端部相面对,使得将两个合力的施力点连接起来的线穿过纸张抑制部分231与纸张S的传送方向上的后端部相面对的区域。
因此,即使纸张S的传送方向上的后端部可能从转印鼓21的外周表面上抬起或者纸张S可能因纸张S与纸张抑制部分231之间存在间隙而抬起,纸张S的后端部也会受到更紧的推压。因此,厚度小的纸张抑制部分231便能够可靠地抑制纸张S的传送方向上的后端抬起。
图16A至图16C是根据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纸张抑制部分231的示意性剖视图。图16A是沿图14A中的线XVIA-XVIA截取的剖视图。图16B是沿图14A中的线XVIB-XVIB截取的剖视图。图16C是沿图14A中的线XVIC-XVIC截取的剖视图。
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纸张抑制部分231在纸张S的传送方向上具有宽度。然而,并非一定如此。例如,如上文所述的长方体形状的纸张抑制部分231可以设置为使得纸张S的传送方向上的前端部231a与转印鼓21的弹性层21B的外周表面之间的距离H3小于纸张S的传送方向上的后端部231b与弹性层21B的外周表面之间的距离H4。利用这种结构,纸张抑制部分231可以用更小的力更紧地按压纸张S的传送方向上的后端部。因此,即使纸张抑制部分231的厚度小,也能更可靠地抑制纸张S的传送方向上的后端抬起。
为了解释和说明起见,已提供了对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述说明。其本意并不是穷举或将本发明限制为所公开的具体形式。显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进行多种修改和变型。选择和说明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因此使得本技术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所适用的各种实施例并预见到适合于特定应用的各种修改。本发明意在用前面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内容来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载体,其可旋转地进行设置并且在所述图像载体的外周表面上承载图像;
转印部件,其可旋转地设置为使得所述转印部件的外周表面与所述图像载体的外周表面相面对,所述转印部件在由所述转印部件和所述图像载体形成的转印区中将承载在所述图像载体上的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
夹持件,其与所述转印部件同时地旋转,所述夹持件夹持朝向所述转印区传送的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上的前端部;以及
抑制部分,其设置为与所述转印部件的外周表面相面对并且能够相对于所述转印部件移动,所述抑制部分抑制被所述夹持件夹持的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上的后端部抬起,
其中,所述抑制部分在所述转印部件的旋转轴线方向上具有宽度,在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上具有宽度,并且能够在可面对区域与所述记录介质相面对,并且,所述可面对区域中所述抑制部分与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上的后端部相面对的部分大于所述可面对区域中所述抑制部分不与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上的后端部相面对的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
其中,所述抑制部分与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上的后端部相面对的所述抑制部分在传送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所述抑制部分不与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上的后端部相面对的所述抑制部分在传送方向上的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
其中,所述抑制部分在所述抑制部分受拉拽并且沿旋转轴线方向拉伸的状态下与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上的后端部相面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
其中,在所述抑制部分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各个端部,所述抑制部分具有施力点,拉拽所述抑制部分的拉力施加在所述施力点上,并且穿过所述施力点的线穿过所述可面对区域中所述抑制部分与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上的后端部相面对的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
其中,所述抑制部分的传送方向上的端部与所述转印部件的外周表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抑制部分的与所述传送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端部与所述转印部件的外周表面之间的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
其中,所述抑制部分的传送方向上的端部与所述转印部件的外周表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抑制部分的与所述传送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端部与所述转印部件的外周表面之间的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
其中,所述抑制部分的传送方向上的端部与所述转印部件的外周表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抑制部分的与所述传送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端部与所述转印部件的外周表面之间的距离。
CN201210101963.1A 2011-09-26 2012-04-09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30190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09875A JP5862158B2 (ja) 2011-09-26 2011-09-26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209875 2011-09-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19063A true CN103019063A (zh) 2013-04-03
CN103019063B CN103019063B (zh) 2017-04-12

Family

ID=479114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01963.1A Active CN103019063B (zh) 2011-09-26 2012-04-09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078012A1 (zh)
JP (1) JP5862158B2 (zh)
CN (1) CN10301906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82953B2 (ja) * 2011-09-21 2015-09-2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887797B2 (ja) * 2011-09-26 2016-03-1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74655A (ja) * 2012-02-23 2013-09-05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72412A (en) * 1974-12-28 1978-02-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transfer device
JPS63293573A (ja) * 1987-05-26 1988-11-30 Toshiba Corp 転写装置
JPH04268589A (ja) * 1991-02-22 1992-09-24 Canon Inc 転写装置
US20020191995A1 (en) * 2001-04-30 2002-12-19 Eastman Kodak Company Imaging apparatus and imaging drum having material clamp
CN102298293A (zh) * 2010-06-28 2011-12-28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和图像形成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41334Y2 (zh) * 1979-05-04 1986-11-25
JP5471548B2 (ja) * 2010-02-10 2014-04-1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482372B2 (ja) * 2010-03-29 2014-05-0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72412A (en) * 1974-12-28 1978-02-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transfer device
JPS63293573A (ja) * 1987-05-26 1988-11-30 Toshiba Corp 転写装置
JPH04268589A (ja) * 1991-02-22 1992-09-24 Canon Inc 転写装置
US20020191995A1 (en) * 2001-04-30 2002-12-19 Eastman Kodak Company Imaging apparatus and imaging drum having material clamp
CN102298293A (zh) * 2010-06-28 2011-12-28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和图像形成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072899A (ja) 2013-04-22
US20130078012A1 (en) 2013-03-28
JP5862158B2 (ja) 2016-02-16
CN103019063B (zh) 2017-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30204B (zh) 成像设备
US20050158074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45753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image forming
JP548237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EP2506084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fixing processing by induction heating system
CN101539748B (zh)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JP201017600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3019063A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862604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transfer device
JP522713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KR101117251B1 (ko) 화상형성장치
JP574086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8768236B2 (en) Duplex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4178532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17765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20086208A (ja) 媒体厚検出装置、媒体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8295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63578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88779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012051B2 (ja) 転写材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2900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KR20220046876A (ko) 심플렉스 경로와 듀플렉스 경로에서 인쇄 매체의 이송
US20130223863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3257555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550512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