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09602B - 同心套筒式五层共挤吹膜机头 - Google Patents

同心套筒式五层共挤吹膜机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09602B
CN103009602B CN201210553836.5A CN201210553836A CN103009602B CN 103009602 B CN103009602 B CN 103009602B CN 201210553836 A CN201210553836 A CN 201210553836A CN 103009602 B CN103009602 B CN 10300960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passage
passage system
cover
vertical
run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55383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09602A (zh
Inventor
马佳圳
法兰克·卢布卡
林楚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Jinming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Jinming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Jinming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Jinming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553836.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009602B/zh
Priority to DE212012000277.4U priority patent/DE212012000277U1/de
Priority to PCT/CN2012/001729 priority patent/WO2014094193A1/zh
Publication of CN1030096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096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096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096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25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8/30Extrusion nozzles or dies
    • B29C48/32Extrusion nozzles or dies with annular openings, e.g. for forming tubular articles
    • B29C48/335Multiple annular extrusion nozzles in coaxial arrangement, e.g. for making multi-layered tubular articles
    • B29C48/337Multiple annular extrusion nozzles in coaxial arrangement, e.g. for making multi-layered tubular articles the components merging at a common location
    • B29C48/338Multiple annular extrusion nozzles in coaxial arrangement, e.g. for making multi-layered tubular articles the components merging at a common location using a die with concentric parts, e.g. rings, cylind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03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extruded material at extrusion
    • B29C48/07Flat, e.g. panels
    • B29C48/08Flat, e.g. panels flexible, e.g. fil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03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extruded material at extrusion
    • B29C48/09Articles with cross-sections having partially or fully enclosed cavities, e.g. pipes or chann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03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extruded material at extrusion
    • B29C48/09Articles with cross-sections having partially or fully enclosed cavities, e.g. pipes or channels
    • B29C48/10Articles with cross-sections having partially or fully enclosed cavities, e.g. pipes or channels flexible, e.g. blown foi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16Article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components, e.g. co-extruded layers
    • B29C48/18Article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components, e.g. co-extruded layers the components being lay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25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8/30Extrusion nozzles or dies
    • B29C48/32Extrusion nozzles or dies with annular openings, e.g. for forming tubular 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25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8/30Extrusion nozzles or dies
    • B29C48/32Extrusion nozzles or dies with annular openings, e.g. for forming tubular articles
    • B29C48/335Multiple annular extrusion nozzles in coaxial arrangement, e.g. for making multi-layered tubular articles
    • B29C48/336Multiple annular extrusion nozzles in coaxial arrangement, e.g. for making multi-layered tubular articles the components merging one by one down streams in the die
    • B29C48/3363Multiple annular extrusion nozzles in coaxial arrangement, e.g. for making multi-layered tubular articles the components merging one by one down streams in the die using a layered die, e.g. stacked disc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001Combinations of extrusion moulding with other shaping operations
    • B29C48/0017Combinations of extrusion moulding with other shaping operations combined with blow-moulding or thermoform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16Article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components, e.g. co-extruded layers
    • B29C48/18Article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components, e.g. co-extruded layers the components being layers
    • B29C48/21Article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components, e.g. co-extruded layers the components being layers the layers being joined at their surfa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25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8/36Means for plasticising or homogeni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or forcing it through the nozzle or die
    • B29C48/50Details of extruders
    • B29C48/695Flow dividers, e.g. breaker plates
    • B29C48/70Flow dividers, e.g. breaker plates comprising means for dividing, distributing and recombining melt flows
    • B29C48/705Flow dividers, e.g. breaker plates comprising means for dividing, distributing and recombining melt flows in the die zone, e.g. to create flow homogeneit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9/00Blow-moulding, i.e. blowing a preform or parison to a desired shape within a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9/02Combined blow-moulding and manufacture of the preform or the parison
    • B29C49/04Extrusion blow-mould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9/00Blow-moulding, i.e. blowing a preform or parison to a desired shape within a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9/02Combined blow-moulding and manufacture of the preform or the parison
    • B29C49/04Extrusion blow-moulding
    • B29C49/04116Extrusion blow-moul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di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9/00Blow-moulding, i.e. blowing a preform or parison to a desired shape within a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9/22Blow-moulding, i.e. blowing a preform or parison to a desired shape within a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using multilayered preforms or paris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55/00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55/28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blown tubular films, e.g. by infl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L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B29C, RELATING TO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09/00Layered produc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Extrus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一种同心套筒式五层共挤吹膜机头,包括有五套流道系统,每套流道系统对应引导一层熔融物料流动;每套流道系统包括有位于机头上部的一层螺旋流道、位于机头下部的一个总进料口;在机头下部设有四层分配盘,包括底层分配盘、第二层分配盘、第三层分配盘、第四层分配盘;五套流道系统的所有四十条水平整理支流道的末端点位于第三界面上的同一个圆上,四十条水平整理支流道的末端点的偏心距离均一致相等,且大于第一套流道系统竖直支流道的偏心距离;每一套流道系统的八条水平整理支流道末端点在周向上均匀分布,同一套流道系统的相邻两个水平整理支流道末端点错开45°的方位角。本发明能够生产大幅宽的五层共挤塑料膜,且其机头体积小,便于加工。

Description

同心套筒式五层共挤吹膜机头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塑料吹膜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产五层共挤塑料薄膜的同心套筒式五层共挤吹膜机头。
背景技术
生产塑料薄膜的多层共挤吹膜机头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叠加式多层共挤吹膜机头,第二类是同心套筒式多层共挤吹膜机头。这两类机头的结构差别很大,工作时熔融物料的流动方式也差别很大。
叠加式多层共挤吹膜机头的各层物料的圆环形模口直径相同,且布置成为上下叠加形式,都位于一条环形的竖向流道旁边。挤出时,各层物料沿环形的竖向流道上升,于是,下层的圆环形模口挤出的物料自动形成塑料膜泡内层,上层的圆环形模口挤出的物料自动包围在内层的外围而形成膜泡外层。图1是现有一种叠加式五层共挤机头的结构示意图,设有多条水平流道62,在机头中央设有环形的竖向总流道61,各条水平流道62的内端汇合连接到竖向总流道61。
而同心套筒式五层共挤吹膜机头从外到内设有五层螺旋流道,各层螺旋流道布置成为内外互套的同心圆形式,每层螺旋流道设有多条螺旋流道;图3所示,每一条螺旋流道47分别有一个螺旋流道起始点48(图3只示意出其中一层螺旋流道47),于是,每一层熔融物料经过对应一层的的多条螺旋流道47向上流动分配(如图3中箭头所示),最终各层物料在螺旋流道上方汇合时,位于内层的螺旋流道挤出的熔融物料自动形成塑料膜泡内层97,位于外层的螺旋流道挤出的熔融物料自动形成塑料膜泡外层98,依此类推,形成多层共挤膜泡9,如图4所示。
图2是现有一种同心套筒式五层共挤吹膜机头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示意图,它设有五套流道系统,每套流道系统对应引导膜泡的其中一层物料流动。在机头上部设有六个内外互套的同心套筒69、59、19、29、49、39,各同心套筒依筒径大小从外向内依次套合,每相邻两个同心套筒之间的交界面之间形成有一层的螺旋流道(每一层的螺旋流道属于对应的一套流道系统),五层螺旋流道57、17、27、47、37依直径大小从外向内依次排列,其中每套流道系统的螺旋流道数量有32条,同一套流道系统的各螺旋流道沿周向均匀分布,同一层每相邻两条螺旋流道的起始点在周向上错开的角度相等(错开11.25°)。每条螺旋流道的起始点对应连接一条放射状流道44。从周向上看,同一套流道系统(即同一层物料)的放射状流道44呈均匀的放射状分布,如图5所示,不同套流道系统的放射状流道44的方位角没有对应错开,即布置在相同的方位角度上,各套流道系统的放射状流道在水平投影位置上重叠,每一套流道系统(即引导每一层物料)的放射状流道对应设置在一个圆环形的分配盘中,整个机头共需要五个圆环形的分配盘,且五个圆环形的分配盘上下叠加,如图2所示。
为了使同一套流道系统的各条放射状流道44的物料得到均匀分配,现有同心套筒式五层共挤吹膜机头中,将各套流道系统的的总流道5都布置到机头的中心轴线上,各套流道系统的总流道5从上至下依次布置,熔融物料进入总流道5后沿径向放射状分配到各条放射状流道44,然后再进入对应流道系统的螺旋流道57、17、27、47、37 。
另外,为了使膜泡吹胀,必须向膜泡内腔输入带有一定压力的气体,为此还需要设置进气通道,进气通道只能设置在机头中。
但图2所示的现有上述结构形式主要适合于生产幅宽不大的塑料膜产品,而不适合生产幅宽大的塑料膜产品。这是因为,塑料膜产品幅宽越大,挤出的膜泡直径越大;例如,生产普通塑料膜产品过程中挤出的膜泡直径只有1-2米,而生产大幅宽的农用塑料膜产品过程中挤出的膜泡直径达到3-4米。在图2中,BC表示内层螺旋流道37的直径,AD表示外层螺旋流道57的直径,d表示刚挤出的膜泡直径(本申请文件中,膜泡直径是指还未吹胀时的直径);当图2所示的结构形式应用于生产幅宽大的农用膜时,d的数值将变为大于3米,图2中的BC距离及AD距离需要相应变化扩大到3-4米左右,且直径3-4米左右的分配盘6有五层之多,五层分配盘6叠加起来的高度(图2中h所示)通常超过1.5米,进而造成以下问题:
一、机头的体积十分庞大,耗用合金钢材量多,这无疑增加制作成本(制作吹膜机头需要采用特种合金钢材,其价格十分昂贵);
二、机头的的体积大、重量大,造成加工十分困难,甚至导致普通的加工机床难以胜任加工任务;
三、装卸、运输麻烦,普通的吊车难以胜任吊装任务;
四、机头的的体积大,造成生产塑料膜过程需要预热时间长,生产过程耗能大;
五、机头的的体积大,意味着密封界面面积大,密封更加困难;
六、放射状流道的截面小且它们持续延伸的长度大(每一条放射状流道的长度超过3米),而截面小的流道对熔融物料的压力损耗很大,因此机头生产时需要的挤出压力大,又会加剧密封困难的程度,对密封界面的精密度要求相当高;
七、机头中心部位被各套流道系统的的物料总流道5占据,因此穿过机头下部的进气通道10只能布置在偏心部位,且被夹在其中两条放射状流道44之间的扇形区域中,如图5所示;而大直径膜泡必然要求进气通道的管径足够大,所以要求进气通道的偏心距离足够大(如果偏心距离太小,则两条放射状流道之间的扇形区域的宽度无法容纳进气通道),这又从另一方面决定了机头下部的直径难以缩小。
由于上述原因,现有技术中,尚未有挤出模口直径超过3米的同心套筒式五层共挤吹膜设备,现有膜泡直径超过3米的大幅宽塑料膜不能采用五层共挤设备进行生产,一般只能采用单层挤出设备进行生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点而提供一种同心套筒式五层共挤吹膜机头,它能够生产大幅宽的五层共挤塑料膜,且其机头体积小,便于加工。
其目的可以按以下方案实现:一种同心套筒式五层共挤吹膜机头,包括有五套流道系统,每套流道系统对应引导一层熔融物料流动;每套流道系统包括有位于机头上部的一层螺旋流道、位于机头下部的一个总进料口;
其中,机头上部设有六个内外互套的同心套筒,各同心套筒依筒径大小从外到内依次套合,各同心套筒共同的中心轴线成为机头的中心轴线;每相邻两个同心套筒的交界面之间形成有一层所述的螺旋流道,五层螺旋流道依直径大小从外到内依次排列,每层螺旋流道设有三十二条螺旋流道;每一条螺旋流道分别有一个螺旋流道起始点,整个机头共有一百六十个螺旋流道起始点;同一层螺旋流道的三十二个螺旋流道起始点在周向上均匀布置,依次错开11.25°的方位角;
其主要特征在于,在机头下部设有四层分配盘,包括底层分配盘、第二层分配盘、第三层分配盘、第四层分配盘,各层分配盘的水平投影形状呈圆环形,各层分配盘从下到上依次叠置,所述六个内外互套的同心套筒设置在第四层分配盘的上方;各层分配盘的中心轴线位于机头的中心轴线上;底层分配盘与第二层分配盘之间的水平交界面为第一界面,第二层分配盘与第三层分配盘之间的水平交界面为第二界面,第三层分配盘与第四层分配盘之间的水平交界面为第三界面;第四层分配盘和六个同心套筒也分别形成有盘筒界面;
各套流道系统的总进料口均位于底层分配盘的圆周边缘,其竖向位置低于第一界面;
第一套流道系统的总进料口、第二套流道系统的总进料口、第三套流道系统的总进料口、第四套流道系统的总进料口依次错开90°的方位角;第一套流道系统的总进料口、第三套流道系统的总进料口的竖向位置相同,第二套流道系统的总进料口、第四套流道系统的总进料口的竖向位置相同,第一套流道系统的总进料口、第二套流道系统的总进料口、第五套流道系统的总进料口的竖向位置上下错开;
除第五套流道系统外,各套流道系统的总进料口连通有两条呈镜面对称分叉布置的水平干流道,从水平投影形状看,该两条水平干流道呈V字形,两条水平干流道的末端点错开180°的方位角,每条水平干流道的末端点连通有一条向上竖直延伸的竖直干流道,每条竖直干流道的上端点位于第一界面,每条竖直干流道的上端点连通有两条呈镜面对称分叉布置的水平分流道,该两条水平分流道的末端点错开90°的方位角;各水平分流道形成于第一界面;每条水平分流道的末端点连通有一条向上竖直延伸的竖直分流道,竖直分流道设置于第二层分配盘,每条竖直分流道的上端点位于第二界面,每条竖直分流道的上端点连通有两条呈镜面对称分叉布置的水平支流道,该两条水平支流道的末端点错开45°的方位角;各水平支流道形成于第二界面;每条水平支流道的末端点连通有一条向上竖直延伸的竖直支流道,竖直支流道设置于第三层分配盘,每条竖直支流道的上端点位于第三界面; 
第一套流道系统竖直干流道的偏心距离大于第三套流道系统竖直干流道的偏心距离,第二套流道系统竖直干流道的偏心距离大于第四套流道系统竖直干流道的偏心距离;第一套流道系统竖直分流道的偏心距离大于第二套流道系统竖直分流道的偏心距离,第二套流道系统竖直分流道的偏心距离大于第三套流道系统竖直分流道的偏心距离,第三套流道系统竖直分流道的偏心距离大于第四套流道系统竖直分流道的偏心距离;第一套流道系统竖直支流道的偏心距离大于第二套流道系统竖直支流道的偏心距离,第二套流道系统竖直支流道的偏心距离大于第三套流道系统竖直支流道的偏心距离,第三套流道系统竖直支流道的偏心距离大于第四套流道系统竖直支流道的偏心距离;
第五套流道系统的总进料口连通有一条水平总流道,水平总流道的末端连通有一条向上竖直延伸的竖直总流道,该竖直总流道位于底层分配盘的偏心位置,且该竖直总流道相对于第一套流道系统的总进料口错开18°+45°×N的方位角,其中N为整数,且0≤N≤7;第五套流道系统的竖直总流道的上端点位于第一界面,竖直总流道的上端点连通有两条呈镜面对称分叉布置的水平干流道,该两条水平干流道的末端点错开180°的方位角,该两条水平干流道形成于第一界面;每条水平干流道的末端点连通有一条向上竖直延伸的竖直干流道,竖直干流道设置于第二层分配盘,每条竖直干流道的上端点位于第二界面,每条竖直干流道的上端点连通有两条呈镜面对称分叉布置的水平分流道,该两条水平分流道的末端点错开90°的方位角;第五套流道系统的水平分流道形成于第二界面;每条水平分流道的末端点连通有一条向上竖直延伸的竖直分流道,该竖直分流道设置于第三层分配盘,每条竖直分流道的上端点位于第三界面;
第五套流道系统的竖直总流道的偏心距离小于第四套流道系统的竖直干流道的偏心距离,第五套流道系统的竖直干流道的偏心距离小于第四套流道系统的竖直分流道的偏心距离;第五套流道系统的竖直分流道的偏心距离小于第四套流道系统的竖直支流道的偏心距离;
在第三界面上,第五套流道系统的每条竖直分流道的上端点连通有两条呈镜面对称分叉布置的水平整理支流道,该两条水平整理支流道的末端点错开45°的方位角;    
在第三界面上,除第五套流道系统的流道外,其余各套流道系统的各竖直支流道的上端点分别连通有一条水平整理支流道;
五套流道系统的所有四十条水平整理支流道的末端点位于第三界面上的同一个圆上,四十条水平整理支流道的末端点的偏心距离均一致相等,且大于第一套流道系统竖直支流道的偏心距离; 每一套流道系统的八条水平整理支流道末端点在周向上均匀分布,同一套流道系统的相邻两个水平整理支流道末端点错开45°的方位角; 
五套流道系统的水平整理支流道末端点按照第五套流道系统、第四套流道系统、第二套流道系统、第一套流道系统、第三套流道系统的顺序依次对应错开9°的方位角,其错开方向与第五套流道系统的竖直总流道相对于第一套流道系统的总进料口错开18°+N×45°的错开方向相同;
五套流道系统的每一条水平整理支流道的末端点均连通有一条径向布置的放射支流道,所有四十条放射支流道均设置在第四层分配盘中且位于同一个圆锥曲面上,该圆锥曲面上大下小,所有四十条放射支流道呈均匀的放射状分布,每相邻两条放射支流道错开9°的方位角;同一套流道系统的八条放射支流道中,各条放射支流道的径向长度相等,且相邻两条放射支流道错开45°的方位角;不同套流道系统的放射支流道的径向长度不等,其中与最外层螺旋流道间接连接的放射支流道的径向长度最长,与最内层螺旋流道间接连接的放射支流道的径向长度最短,依此类推;
各套流道系统的每条放射支流道末端点连通有一条向上延伸的竖向整理支流道,各条竖向整理支流道形成于第四层分配盘,各条竖向整理支流道的上端点位于对应的盘筒界面;
各套流道系统的每条竖向整理支流道的上端点连通有两条呈镜面对称分叉布置的水平叉流道,该两条水平叉流道形成于该套流道系统对应的内套筒的盘筒界面,该两条水平叉流道的末端点错开22.5°的方位角;
各套流道系统的每条水平叉流道的末端点连通有两条呈镜面对称分叉布置的末级流道,该两条末级流道形成于该套流道系统对应的内套筒中,该两条末级流道分别向不同的方向斜向上延伸而形成V字形;
各套流道系统的每一条末级流道的末端点分别与该套流道系统的其中一个螺旋流道起始点位置对应相同,各套流道系统的每一条末级流道直接连通对应的一条螺旋流道;
五套流道系统的螺旋流道起始点按照第五套流道系统、第四套流道系统、第二套流道系统、第一套流道系统、第三套流道系统的顺序依次对应错开9°的方位角,其错开方向与第五套流道系统的竖直总流道相对于第一套流道系统的总进料口错开18°+N×45°的错开方向相同。
本申请文件中,由于机头生产出来的膜泡具有五层结构,因此机头具有与五层熔融物料对应的五套流道系统,每套流道系统又根据分流关系形成为若干级,流道系统中构件总类繁多,一部分构件之间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所不同,所以分别给它们命名,为了使各构件名称简洁明了,命名时遵循了一定的规则,具体如下:每套流道系统都从一个总进料口经过五次一分为二的分叉,所以每套流道系统的流道具有六级,上一级流道在分叉点分成为两条下一级流道,最后演变为三十二条末级流道。在每套流道系统中,第一级的流道命名为总流道或总进料口,其数量为一条或一个;第二级的流道命名为干流道,同一种结构形式的干流道总数量为两条;第三级的流道命名为分流道,同一种结构形式的分流道总数量为四条;第四级的流道命名为支流道,同一种结构形式的支流道总数量为八条;第五级的流道命名为叉流道,其数量总为十六条;第六级的流道命名为末级流道,其数量总为三十二条。在第四级中的“水平整理支流道”,因为它们具有将各条支流道的末端点统一整理到一个圆上的特点,所以命名为“水平整理支流道”。 在第四级中的“竖向整理支流道”, 因为它们具有将各条支流道的上端点整理到对应的的盘筒界面的特点,所以命名为“竖向整理支流道”。所谓“盘筒界面”,就是指第四层分配盘和同心套筒之间的界面,所以简称“盘筒界面”。 而“螺旋流道”是本领域通用名称。
每一条流道都有两个端点,即“起始点”和“末端点”, 每一条流道的“起始点”和“末端点”的区分是根据工作时熔融物料的流动方向进行判断的,工作时,熔融物料从“起始点”流向“末端点”。
所谓“偏心距离”,是指构件与机头中心轴线之间的水平距离。
所谓“径向”,是指机头的径向。
所谓“周向上均匀布置”,是指沿机头的周向上均匀布置。
所谓“均匀的放射状分布”, 是指以机头的中心轴线为中心呈均匀的放射状分布。
“方位角”是表示该构件在机头的周向上所处的方位,以机头的中心为基准点。
所谓“两套流道系统的某种构件对应错开一个方位角”,是指两套流道系统都具有某种构件,两套流道系统的该种构件数量相同,且其中一套流道系统的每一个构件都与另一套流道系统的对应一个构件错开一个角度。例如,两套流道系统的螺旋流道起始点对应错开9°的方位角,是指该两套流道系统的螺旋流道起始点数量相同(都是32个),且其中一套流道系统的每一个螺旋流道起始点都与另一套流道系统的对应一个螺旋流道起始点错开9°的方位角。
所谓两条流道“呈镜面对称分叉布置 ”,是指该两条流道是由一个分叉点(即上一级流道的末端点)分叉开来,且该两条流道关于一个竖向平面构成镜面对称关系,其中,该竖向平面通过该分叉点和机头中心轴线。
所谓“某一套流道系统对应的内套筒”,是指在该套流道系统必然对应设有一层螺旋流道,该层螺旋流道必然是位于对应内外两个同心套筒的交界面上,其中位于外层的同心套筒就是外套筒,而位于内层的同心套筒就是该套流道系统对应的内套筒。
所谓螺旋流道与放射支流道“间接连接”,是指放射支流道必须依次通过竖向整理支流道、水平叉流道、末级流道才连接到螺旋流道,因此螺旋流道与放射支流道不是直接连接,但又有间接连接关系,所以称为“间接连接”。 
所谓两种构件的“错开方向”,是指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本申请文件中,由于大部分错开的构件具有旋转对称或镜面对称分叉布置等的关系,所以并不必限定错开方向,只有个别例外。例如,所谓“五套流道系统的水平整理支流道末端点按照第五套流道系统、第四套流道系统、第二套流道系统、第一套流道系统、第三套流道系统的顺序依次对应错开9°的方位角,其错开方向与第五套流道系统的总进料口相对于第一套流道系统的总进料口错开18°+N×45°的错开方向相同”,是指:如果第五套流道系统的总进料口相对于第一套流道系统的总进料口逆时针错开18°+N×45°,则五套流道系统的水平整理支流道末端点按照第五套流道系统的水平整理支流道末端点、第四套流道系统的水平整理支流道末端点、第二套流道系统的水平整理支流道末端点、第一套流道系统的水平整理支流道末端点、第三套流道系统的水平整理支流道末端点的逆时针顺序布置,并依次对应错开9°的方位角;反之,如果第五套流道系统的总进料口相对于第一套流道系统的总进料口顺时针错开18°+N×45°,则五套流道系统的水平整理支流道末端点按照第五套流道系统、第四套流道系统、第二套流道系统、第一套流道系统、第三套流道系统的顺时针顺序布置并依次对应错开9°的方位角。
所谓流道的“上游”、 “下游”,是按照工作时熔融物料流动方向进行区分的,熔融物料从上游流往下游。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 
一、本发明将各套流道系统的四十条放射状分流道统一整理到同一个圆锥曲面上,各套流道系统的放射状分流道的起始点位于同一个圆上,因此,只需设置一层用于形成放射状分流道的分配盘,其它层的分配盘无需布置放射状分流道,进而,只有第四层分配盘的直径需要接近膜泡直径,其余底层分配盘、第二层分配盘、第三层分配盘的直径可以远小于膜泡直径,而第四层分配盘的厚度(高度)远比传统结构所有分配盘的叠加厚度小得多,使得本发明机头的体积小,耗用合金钢材量少,降低制作成本,便于机头加工制作,便于机头装卸、运输;另外,生产塑料膜过程需要预热时间短,生产过程耗能小;再者,机头的体积小,意味着机头密封界面面积小,降低密封难度。
二、本发明能将每一套流道系统的物料均匀地分配到各条螺旋流道,流道布置结构巧妙,层理清晰,五套流道系统互不干扰,互不交叉影响,且大部分流道位于水平界面上,便于流道加工。
三、从流道截面面积大小的角度看,本发明的末级流道相当于传统结构中的放射状流道;而本发明末级流道的长度远小于传统结构中放射状流道的长度,这样在生产塑料膜过程中,可以减少熔融物料的压力损耗,进而可以降低挤出压力,降低对密封界面的精密度要求。
四、本发明机头中心部位没有布置物料总流道,因此可以用以布置进气通道,从另一方面讲,这也有利于缩小机头下部的直径。
五、本发明五套流道系统的螺旋流道起始点依次对应错开,这有利于膜泡厚度在周向上均匀分布,即有利于薄膜产品的厚度均匀。换言之,由于膜泡的各点相对于螺旋流道起始点的方位角有所不同,因此膜泡的各点挤出厚度在周向上并不是绝对均匀,而是存在微小偏差,这种微小偏差与膜泡上各点相对于螺旋流道起始点的方位角大小存在一定相关性,属于系统性偏差,尽管这种系统性偏差极其微小,但传统结构中,各套流道系统的螺旋流道起始点没有对应错开,因此膜泡五层物料的这种系统性偏差会互相叠加;而本发明五套流道系统的螺旋流道起始点对应错开,使膜泡各层物料的这种系统性偏差互相抵消,整个膜泡半成品的的这种系统性偏差便被削除。
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一种叠加式五层共挤机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传统一种同心套筒式五层共挤吹膜机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螺旋流道的结构及物料流动方式原理示意图。
图4是五层共挤膜泡半成品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传统结构中的进气通道与放射状流道的空间配合关系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第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四层分配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6中的底层分配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6中的底层分配盘中各主要部件的水平投影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的一部分主要部件的水平投影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1是图9中的另一部分主要部件的水平投影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2是图10中E-E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1中F-F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4是第一种具体实施例的底层分配盘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5是第二层分配盘中各竖向流道的水平投影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6是图15中竖直分流道G-G剖面示意图。
图17是图15中的第五套流道系统竖直干流道在H-H剖面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第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第二层分配盘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9是第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第三层分配盘中各竖向流道的水平投影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20是图19中的各竖直支流道在M-M剖面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图19中的第五套流道系统竖直分流道在N-N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2是第三层分配盘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各套流道系统的水平整理支流道与其上游流道的水平投影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24是各套流道系统的水平整理支流道与其下游流道的水平投影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25是第四层分配盘中的放射支流道的水平投影示意图。
图26是第五套流道系统在图25中的W-W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7是第一套流道系统在图25中的R-R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8是第二套流道系统在图25中的Q-Q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9是第三套流道系统在图25中的P-P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0是第四套流道系统在图25中的S-S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1是第四层分配盘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2是第三套流道系统的末级流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3是各套流道系统的末级流道的的水平投影形状及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34是图33中K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5是图6中机头上部的局部示意图。
图36是各套流道系统的螺旋流道起始点的水平投影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37是实施例三的第三界面上的流道示意图。
图38是实施例四的底层分配盘的各部件水平投影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39是实施例四的第三界面上的流道示意图。
图40是本发明的“镜面对称分叉布置 ”的含义解释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该实施例的同心套筒式五层共挤吹膜机头包括有五套流道系统,每套流道系统对应引导膜泡挤出前的的其中一层熔融物料流动;每套流道系统包括有位于机头上部的一层螺旋流道、位于机头下部的一个总进料口。
图6、图35、图36所示,机头上部设有六个内外互套的同心套筒,各同心套筒69、59、19、29、49、39依筒径大小从外到内依次套合,各同心套筒共同的中心轴线成为机头的中心轴线m;每相邻两个同心套筒的交界面之间形成有一层螺旋流道,五层螺旋流道依直径大小从外向内依次排列,分别为最外层螺旋流道57、次外层螺旋流道17、中间层螺旋流道27、次内层螺旋流道47、最内层螺旋流道37。每层螺旋流道设有三十二条螺旋流道;每一条螺旋流道分别有一个螺旋流道起始点,整个机头共有一百六十个螺旋流道起始点;其中有三十二个最外层螺旋流道起始点58、三十二个次外层螺旋流道起始点18、三十二个中间层螺旋流道起始点28、三十二个次内层螺旋流道起始点48、三十二个最内层螺旋流道起始点38。
图6、图7、图35所示,在机头下部设有四层分配盘,包括底层分配盘71、第二层分配盘72、第三层分配盘73、第四层分配盘74,各层分配盘的水平投影形状呈圆环形,底层分配盘71、第二层分配盘72、第三层分配盘73、第四层分配盘74从下到上依次叠置,所述六个内外互套的同心套筒69、59、19、29、49、39设置在第四层分配盘74的上方;各层分配盘的中心轴线位于机头的中心轴线m上;底层分配盘71与第二层分配盘72之间的水平交界面为第一界面81,第二层分配盘与第三层分配盘之间的水平交界面为第二界面82,第三层分配盘与第四层分配盘之间的水平交界面为第三界面83;第四层分配盘和六个同心套筒也分别形成有盘筒界面96、95、91、92、94、93,各盘筒界面96、95、91、92、94、93的竖向位置并不位于同一水平面;从俯视角度看,第一界面、第二界面、第三界面、各盘筒界面均为圆环形。
图8、图9、图10、图11、图12、图13所示,各套流道系统的总进料口均位于底层分配盘71的圆周边缘,其竖向位置均低于第一界面81;第一套流道系统的总进料口11、第二套流道系统的总进料口21、第三套流道系统的总进料口31、第四套流道系统的总进料口41依次按逆时针顺序错开90°的方位角;第一套流道系统的总进料口11、第三套流道系统的总进料口31的竖向位置相同,第二套流道系统的总进料口21、第四套流道系统的总进料口41的竖向位置相同,第一套流道系统的总进料口11、第二套流道系统的总进料口21、第五套流道系统的总进料口510的竖向位置上下错开。
图8、图9、图10、图12、图14、图15、图16、图18、图19、图20所示,第一套流道系统的的总进料口11连通有两条呈镜面对称分叉布置的水平干流道121,从水平投影形状看,该两条水平干流道121呈V字形,两条水平干流道121的末端点错开180°的方位角,每条水平干流道121的末端点连通有一条向上竖直延伸的竖直干流道122,每条竖直干流道122的上端点位于第一界面,每条竖直干流道122的上端点连通有两条呈镜面对称分叉布置的水平分流道131,该两条水平分流道131的末端点错开90°的方位角;各水平分流道131形成于第一界面;每条水平分流道的末端点连通有一条向上竖直延伸的竖直分流道132,竖直分流道132设置于第二层分配盘72,每条竖直分流道132的上端点位于第二界面82;第一套流道系统共有四条竖直分流道132,它们依次错开90°的方位角,每条竖直分流道的上端点连通有两条呈镜面对称分叉布置的水平支流道141,该两条水平支流道141的末端点错开45°的方位角;各水平支流道141形成于第二界面82;每条水平支流道141的末端点连通有一条向上竖直延伸的竖直支流道142,竖直支流道142设置于第三层分配盘73,每条竖直支流道142的上端点位于第三界面83;第一套流道系统共有八条竖直支流道142,它们依次错开45°的方位角。 
图8、图9、图10、图12、图14、图15、图16、图18、图19、图20所示,第三套流道系统的的总进料口31连通有两条呈镜面对称分叉布置的水平干流道321,从水平投影形状看,该两条水平干流道321呈V字形,两条水平干流道321的末端点错开180°的方位角,每条水平干流道321的末端点连通有一条向上竖直延伸的竖直干流道322,每条竖直干流道322的上端点位于第一界面81,每条竖直干流道322的上端点连通有两条呈镜面对称分叉布置的水平分流道331,该两条水平分流道331的末端点错开90°的方位角;各水平分流道331形成于第一界面81;每条水平分流道331的末端点连通有一条向上竖直延伸的竖直分流道332,各竖直分流道332设置于第二层分配盘72,每条竖直分流道332的上端点位于第二界面82;第三套流道系统共有四条竖直分流道332,它们依次错开90°的方位角,每条竖直分流道332的上端点连通有两条呈镜面对称分叉布置的水平支流道341,该两条水平支流道341的末端点错开45°的方位角;各水平支流道341形成于第二界面82;每条水平支流道341的末端点连通有一条向上竖直延伸的竖直支流道342,竖直支流道342设置于第三层分配盘73,每条竖直支流道342的上端点位于第三界面83;第三套流道系统共有八条竖直支流道342,它们依次错开45°的方位角。
图8、图9、图11、图13、图14、图15、图16、图18、图19、图20所示,第二套流道系统的的总进料口21连通有两条呈镜面对称分叉布置的水平干流道221,从水平投影形状看,该两条水平干流道221呈V字形,两条水平干流道221的末端点错开180°的方位角,每条水平干流道221的末端点连通有一条向上竖直延伸的竖直干流道222,每条竖直干流道222的上端点位于第一界面81,每条竖直干流道的上端点连通有两条呈镜面对称分叉布置的水平分流道231,该两条水平分流道231的末端点错开90°的方位角;各水平分流道231形成于第一界面81;每条水平分流道的末端点连通有一条向上竖直延伸的竖直分流道232,竖直分流道232设置于第二层分配盘72,每条竖直分流道232的上端点位于第二界面82;第二套流道系统共有四条竖直分流道232,它们依次错开90°的方位角,每条竖直分流道232的上端点连通有两条呈镜面对称分叉布置的水平支流道241,该两条水平支流道241的末端点错开45°的方位角;各水平支流道241形成于第二界面82;每条水平支流道241的末端点连通有一条向上竖直延伸的竖直支流道242,竖直支流道242设置于第三层分配盘73,每条竖直支流道242的上端点位于第三界面83;第二套流道系统共有八条竖直支流道242,它们依次错开45°的方位角。
图8、图9、图11、图13、图14、图15、图16、图18、图19、图20所示,第四套流道系统的的总进料口41连通有两条呈镜面对称分叉布置的水平干流道421,从水平投影形状看,该两条水平干流道421呈V字形,两条水平干流道421的末端点错开180°的方位角,每条水平干流道421的末端点连通有一条向上竖直延伸的竖直干流道422,每条竖直干流道422的上端点位于第一界面81,每条竖直干流道422的上端点连通有两条呈镜面对称分叉布置的水平分流道431,该两条水平分流道431的末端点错开90°的方位角,各水平分流道431形成于第一界面81;每条水平分流道431的末端点连通有一条向上竖直延伸的竖直分流道432,竖直分流道432设置于第二层分配盘72,每条竖直分流道432的上端点位于第二界面82;第四套流道系统共有四条竖直分流道432,它们依次错开90°的方位角,每条竖直分流道432的上端点连通有两条呈镜面对称分叉布置的水平支流道441,该两条水平支流道441的末端点错开45°的方位角;各水平支流道441形成于第二界面82;每条水平支流道441的末端点连通有一条向上竖直延伸的竖直支流道442,竖直支流道442设置于第三层分配盘73,每条竖直支流道442的上端点位于第三界面83,第四套流道系统共有八条竖直支流道442,它们依次错开45°的方位角。
图11-20 所示, 第一套流道系统竖直干流道122的偏心距离大于第三套流道系统竖直干流道322的偏心距离,第二套流道系统竖直干流道222的偏心距离大于第四套流道系统竖直干流道422的偏心距离;第一套流道系统竖直分流道132的偏心距离大于第二套流道系统竖直分流道232的偏心距离,第二套流道系统竖直分流道232的偏心距离大于第三套流道系统竖直分流道332的偏心距离,第三套流道系统竖直分流道332的偏心距离大于第四套流道系统竖直分流道432的偏心距离;第一套流道系统竖直支流道142的偏心距离大于第二套流道系统竖直支流道242的偏心距离,第二套流道系统竖直支流道242的偏心距离大于第三套流道系统竖直支流道342的偏心距离,第三套流道系统竖直支流道342的偏心距离大于第四套流道系统竖直支流道442的偏心距离。
图8、图9、图10、图14、图15、图17、图18、图19、图21所示,第五套流道系统的总进料口510连通有一条水平总流道511,水平总流道511的末端连通有一条向上竖直延伸的竖直总流道512,该竖直总流道512位于底层分配盘71的偏心位置,且该竖直总流道512相对于第一套流道系统的总进料口11逆时针错开63°的方位角;第五套流道系统的竖直总流道512的上端点位于第一界面81,竖直总流道512的上端点连通有两条呈镜面对称分叉布置的水平干流道521,该两条水平干流道521的末端点错开180°的方位角,该两条水平干流道521形成于第一界面81;每条水平干流道521的末端点连通有一条向上竖直延伸的竖直干流道522,该竖直干流道522设置于第二层分配盘72,每条竖直干流道522的上端点位于第二界面82;每条竖直干流道522的上端点连通有两条呈镜面对称分叉布置的水平分流道531,该两条水平分流道531的末端点错开90°的方位角,各水平分流道531形成于第二界面82;每条水平分流道531的末端点连通有一条向上竖直延伸的竖直分流道532,竖直分流道532设置于第三层分配盘73,每条竖直分流道532的上端点位于第三界面83;第五套流道系统共有四条竖直分流道532,它们依次错开90°的方位角。
图11-20 所示,第五套流道系统的竖直总流道512的偏心距离小于第四套流道系统的竖直干流道422的偏心距离,第五套流道系统的竖直干流道522的偏心距离小于第四套流道系统的竖直分流道432的偏心距离;第五套流道系统的竖直分流道532的偏心距离小于第四套流道系统的竖直支流道442的偏心距离。
图22所示,在第三界面83上,第五套流道系统的每条竖直分流道532的上端点连通有两条呈镜面对称分叉布置的水平整理支流道543,该两条水平整理支流道543的末端点错开45°的方位角,该两条水平整理支流道543连成U字形;第五套流道系统共有八条水平整理支流道543;
图22、图23所示,在第三界面83上,除第五套流道系统的流道外,其余各套流道系统的各竖直支流道的上端点分别连通有一条水平整理支流道,即第一套流道系统的八条竖直支流道142的上端点分别连通有一条水平整理支流道143,第二套流道系统的八条竖直支流道242的上端点分别连通有一条水平整理支流道243,第三套流道系统的八条竖直支流道342的上端点分别连通有一条水平整理支流道343,第四套流道系统的八条竖直支流道442的上端点分别连通有一条水平整理支流道443;
图22所示,五套流道系统的所有四十条水平整理支流道的末端点(图22中各小黑点所示)位于第三界面83上的同一个圆上,四十条水平整理支流道的末端点的偏心距离均一致相等,且大于第一套流道系统竖直支流道142的偏心距离; 每一套流道系统的八条水平整理支流道末端点在周向上均匀分布,同一套流道系统的相邻两个水平整理支流道末端点错开45°的方位角; 
图22所示,五套流道系统的水平整理支流道末端点按照第五套流道系统、第四套流道系统、第二套流道系统、第一套流道系统、第三套流道系统的逆时针顺序依次对应错开9°的方位角,即:第四套流道系统的水平整理支流道末端点相对于第五套流道系统的水平整理支流道末端点对应逆时针错开9°的方位角,第二套流道系统的水平整理支流道末端点相对于第四套流道系统的水平整理支流道末端点对应逆时针错开9°的方位角,第一套流道系统的水平整理支流道末端点相对于第二套流道系统的水平整理支流道末端点对应逆时针错开9°的方位角,第三套流道系统的水平整理支流道末端点相对于第一套流道系统的水平整理支流道末端点对应逆时针错开9°的方位角。这样,图22中四十个小黑点依次错开9°的方位角。
图24、图25所示,五套流道系统的每一条水平整理支流道的末端点均连通有一条径向布置的放射支流道,不同套流道系统的放射支流道的径向长度不等,并按照第五套流道系统、第一套流道系统、第二套流道系统、第四套流道系统、第三套流道系统的顺序依次递减;其中,第五套流道系统的放射支流道544长度最长,第一套流道系统的放射支流道144长度位居第二,第二套流道系统的放射支流道244长度位居第三,第四套流道系统的放射支流道444长度位居第四,第三套流道系统的放射支流道344长度位居第五(最短)。其中,第五套流道系统的放射支流道544与最外层螺旋流道57间接连接,第一套流道系统的放射支流道144与次外层螺旋流道17间接连接,第二套流道系统的放射支流道244与中间层螺旋流道27间接连接,第四套流道系统的放射支流道444与次内层螺旋流道47间接连接,第三套流道系统的放射支流道344与最内层螺旋流道37间接连接。
图25、图26、图27、图28、图29、图30所示,所有四十条放射支流道544、144、244、444、344均设置在第四层分配盘74中,且所有四十条放射支流道位于同一个圆锥曲面上,该圆锥曲面上大下小,这意味着,所有四十条放射支流道的起始点位于同一个水平面(第三界面83)上且位于同一个圆,所有四十条放射支流道与该水平面(第三界面83)之间构成的倾斜角大小相同,所有四十条放射支流道的延长线通过机头中心轴线上的同一个点。 从水平投影位置看,所有四十条放射支流道呈均匀的放射状分布,每相邻两条放射支流道错开9°的方位角。同一套流道系统的八条放射支流道中,各条放射支流道的径向长度相等,且相邻两条放射支流道错开45°的方位角。
图26、图27、图28、图29、图30所示,各套流道系统的每条放射支流道末端点连通有一条向上延伸的竖向整理支流道,各条竖向整理支流道形成于第四层分配盘,各条竖向整理支流道的上端点位于对应的盘筒界面;每一套流道系统总共有八条竖向整理支流道;其中, 第五套流道系统的竖向整理支流道545的上端点位于对应对应内套筒59的盘筒界面95,如图6、图26所示;第一套流道系统的竖向整理支流道145的上端点位于对应内套筒19的盘筒界面91,如图6、图27所示;第二套流道系统的竖向整理支流道245的上端点位于对应内套筒29的盘筒界面92,如图6、图28所示;第四套流道系统的竖向整理支流道445的上端点位于对应内套筒49的盘筒界面94,如图6、图29所示;第三套流道系统的竖向整理支流道345的上端点位于对应的盘筒界面93,如图6、30图所示。
图24、图31、图6、图7、图35所示,每一套流道系统的每条竖向整理支流道的上端点连通有两条呈镜面对称分叉布置的水平叉流道,该两条水平叉流道的末端点错开22.5°的方位角。每一套流道系统共有十六条水平叉流道,同一套流道系统的各水平叉流道的末端点(如图31中小黑点所示)在周向上均匀错开,依次错开22.5°的方位角。其中,第一套流道系统的水平叉流道15形成于该套流道系统对应的内套筒19的盘筒界面91,第二套流道系统的水平叉流道25形成于该套流道系统对应的内套筒29的盘筒界面92,第三套流道系统的水平叉流道35形成于该套流道系统对应的内套筒39的盘筒界面93,第四套流道系统的水平叉流道45形成于该套流道系统对应的内套筒49的盘筒界面94,第五套流道系统的水平叉流道55形成于该套流道系统对应的内套筒59的盘筒界面95。
图32、图33、图34、图35所示,第三套流道系统的每条水平叉流道的末端点350连通有两条呈镜面对称分叉布置的末级流道36,该两条末级流道36形成于该套流道系统对应的内套筒39中,该两条末级流道36分别向不同的方向斜向上延伸而形成V字形,如图32所示;第三套流道系统共有三十二条末级流道36。第三套流道系统的每一条末级流道36的末端点分别与该套流道系统的其中一个螺旋流道起始点38位置对应相同,第三套流道系统的每一条末级流道36直接连通对应的一条螺旋流道37(最内层螺旋流道);
图33、图34、图35所示,第一套流道系统的每条水平叉流道的末端点150连通有两条呈镜面对称分叉布置的末级流道16,该两条末级流道16形成于该套流道系统对应的内套筒19中,该两条末级流道16分别向不同的方向斜向上延伸而形成V字形(其形状与图32所示结构类似),第一套流道系统共有三十二条末级流道16。第一套流道系统的每一条末级流道16的末端点分别与该套流道系统的其中一个螺旋流道起始点18位置对应相同,第一套流道系统的每一条末级流道16直接连通对应的一条螺旋流道17(次外层螺旋流道);
图33、图34、图35所示,第二套流道系统的每条水平叉流道的末端点250连通有两条呈镜面对称分叉布置的末级流道26,该两条末级流道26形成于该套流道系统对应的内套筒29中,该两条末级流道26分别向不同的方向斜向上延伸而形成V字形(其形状与图32所示结构类似),第二套流道系统共有三十二条末级流道26。第二套流道系统的每一条末级流道26的末端点分别与该套流道系统的其中一个螺旋流道起始点28位置对应相同,第二套流道系统的每一条末级流道26直接连通对应的一条螺旋流道27(中间层螺旋流道);
图33、图34、图35所示,第四套流道系统的每条水平叉流道的末端点450连通有两条呈镜面对称分叉布置的末级流道46,该两条末级流道46形成于该套流道系统对应的内套筒49中,该两条末级流道46分别向不同的方向斜向上延伸而形成V字形(其形状与图32所示结构类似),第四套流道系统共有三十二条末级流道46,第四套流道系统的每一条末级流道46的末端点分别与该套流道系统的其中一个螺旋流道起始点48位置对应相同,第四套流道系统的每一条末级流道46直接连通对应的一条螺旋流道47(次内层螺旋流道);
图33、图34、图35所示,第五套流道系统的每条水平叉流道的末端点550连通有两条呈镜面对称分叉布置的末级流道56,该两条末级流道56形成于该套流道系统对应的内套筒59中,该两条末级流道56分别向不同的方向斜向上延伸而形成V字形(其结构与图 32所示结构类似),第五套流道系统共有三十二条末级流道56,第五套流道系统的每一条末级流道56的末端点分别与该套流道系统的其中一个螺旋流道起始点58位置对应相同,第五套流道系统的每一条末级流道56直接连通对应的一条螺旋流道57(最外层螺旋流道);
图36所示,五套流道系统的螺旋流道起始点按照第五套流道系统、第四套流道系统、第二套流道系统、第一套流道系统、第三套流道系统的逆时针顺序依次对应错开9°的方位角,具体地说,
第三套流道系统的螺旋流道起始点38相对于第一套流道系统的螺旋流道起始点18对应逆时针错开9°的方位角,如图36中∠4所示;
第一套流道系统的螺旋流道起始点18相对于第二套流道系统的螺旋流道起始点28对应逆时针错开9°的方位角,如图36中∠3所示;
第二套流道系统的螺旋流道起始点28相对于第四套流道系统的螺旋流道起始点48对应逆时针错开9°的方位角,如图36中∠2所示;
第四套流道系统的螺旋流道起始点48相对于第五套流道系统的螺旋流道起始点58对应逆时针错开9°的方位角,如图36中∠1所示。
图35、图36所示, 第五套流道系统的螺旋流道起始点58即最外层螺旋流道57的起始点,第一套流道系统的螺旋流道起始点18即次外层螺旋流道17的起始点,第二套流道系统的螺旋流道起始点28即中间层螺旋流道27的起始点,第四套流道系统的螺旋流道起始点48即次内层螺旋流道47的起始点,第三套流道系统的螺旋流道起始点38即最内层螺旋流道37的起始点。每一套流道系统的三十二个螺旋流道起始点在周向上均匀布置,依次错开11.25°的方位角。
图6所示,在各物料流道不占用机头中央位置,所以在机头中央位置还可以设有圆形的进气通道10。
实施例二
在实施例二中,第五套流道系统的竖直总流道512相对于第一套流道系统的总进料口11错开153°的方位角,错开的方向为逆时针。
这样,与实施例一比较,实施例二的第一套流道系统、第二套流道系统、第四套流道系统的结构与实施例一完全对应相同,而实施例二的第五套流道系统相对于实施例一的第五套流道系统逆时针错开了90°。
实际上,实施例二的第五套流道系统从水平整理支流道543开始,其下游的流道(包括水平整理支流道543)关于机头的中心旋转90°对称相同,因此,实施例二的第五套流道系统从水平整理支流道543开始,其下游的流道与实施例一对应相同。
在实施例二中,第五套流道系统的竖直总流道512相对于第一套流道系统的总进料口11逆时针错开角度也可改为18°+45°×5,或者18°+45°×7。
实施例三
在实施例三中,第五套流道系统的竖直总流道512相对于第一套流道系统的总进料口11错开18°的方位角,错开的方向为逆时针;
这样,与实施例一比较,实施例三的第一套流道系统、第二套流道系统、第四套流道系统的结构与与实施例一完全对应相同,而实施例三的第五套流道系统相对于实施例一的第五套流道系统顺时针错开了45°,其第三界面上流道分布如图37所示。
实际上,实施例三的第五套流道系统从放射支流道544开始,其下游的流道(包括放射支流道544)关于机头的中心旋转45°对称相同,因此,实施例三的第五套流道系统从放射支流道544开始,其下游的流道与实施例一对应相同。
同样,在实施例三中,第五套流道系统的竖直总流道512相对于第一套流道系统的总进料口11逆时针错开角度也可改为18°+45°×2,或者18°+45°×4,或者18°+45°×6。
实施例四
在实施例四中,第五套流道系统的竖直总流道512相对于第一套流道系统的总进料口11错开63°的方位角,错开的方向为顺时针;
与实施例一比较,在各套流道系统的竖直支流道上游的结构中,实施例四的第一套流道系统、第二套流道系统、第四套流道系统的结构与与实施例一完全对应相同,而实施例四的第五套流道系统相对于实施例一的第五套流道系统顺时针错开了126°,其底层分配盘各主要部件的水平投影位置如图38所示。
在实施例四中,五套流道系统的水平整理支流道末端点按照第五套流道系统、第四套流道系统、第二套流道系统、第一套流道系统、第三套流道系统的顺时针顺序依次对应错开9°的方位角,如图39所示;
在水平整理支流道下游的流道中,五套流道系统将一一对应地分别延伸连通到最外层螺旋流道57、次外层螺旋流道17、中间层螺旋流道27、次内层螺旋流道47、最内层螺旋流道37。由于从水平整理支流道末端点开始,五套流道系统已经开始完全旋转对称,所以,五套流道系统与五层螺旋流道的配对关系可以任意一一配对组合,例如,最外层螺旋流道与第一套流道系统的放射状支流道间接连接,同时,次外层螺旋流道与第二套流道系统的放射状支流道间接连接,中间层螺旋流道与第三套流道系统的放射状支流道间接连接,次内层螺旋流道与第四套流道系统的放射状支流道间接连接,最内层螺旋流道与第五套流道系统的放射状支流道间接连接。
同样,在实施例四中,第五套流道系统的竖直总流道512相对于第一套流道系统的总进料口11顺时针错开角度也可改为18°+45°×2,或者18°+45°×3,或者18°+45°×6,等等。
图40所示,本发明中,所谓两条流道“呈镜面对称分叉布置 ”,是指该两条流道101、102是由一个分叉点Z分叉开来,且该两条流道101、102关于一个竖向平面n构成镜面对称关系,其中,该竖向平面n通过该分叉点Z和机头的中心轴线,在图40中机头的中心轴线由点O表示。

Claims (1)

1.一种同心套筒式五层共挤吹膜机头,包括有五套流道系统,每套流道系统对应引导一层熔融物料流动;每套流道系统包括有位于机头上部的一层螺旋流道、位于机头下部的一个总进料口;其中,机头上部设有六个内外互套的同心套筒,各同心套筒依筒径大小从外到内依次套合,各同心套筒共同的中心轴线成为机头的中心轴线;每相邻两个同心套筒的交界面之间形成有一层所述的螺旋流道,五层螺旋流道依直径大小从外到内依次排列,每层螺旋流道设有三十二条螺旋流道;每一条螺旋流道分别有一个螺旋流道起始点,整个机头共有一百六十个螺旋流道起始点;同一层螺旋流道的三十二个螺旋流道起始点在周向上均匀布置,依次错开11.25°的方位角;
其特征在于:在机头下部设有四层分配盘,包括底层分配盘、第二层分配盘、第三层分配盘、第四层分配盘,各层分配盘的水平投影形状呈圆环形,各层分配盘从下到上依次叠置,所述六个内外互套的同心套筒设置在第四层分配盘的上方;各层分配盘的中心轴线位于机头的中心轴线上;底层分配盘与第二层分配盘之间的水平交界面为第一界面,第二层分配盘与第三层分配盘之间的水平交界面为第二界面,第三层分配盘与第四层分配盘之间的水平交界面为第三界面;第四层分配盘和六个同心套筒也分别形成有盘筒界面;
各套流道系统的总进料口均位于底层分配盘的圆周边缘,其竖向位置低于第一界面;
第一套流道系统的总进料口、第二套流道系统的总进料口、第三套流道系统的总进料口、第四套流道系统的总进料口依次错开90°的方位角;第一套流道系统的总进料口、第三套流道系统的总进料口的竖向位置相同,第二套流道系统的总进料口、第四套流道系统的总进料口的竖向位置相同,第一套流道系统的总进料口、第二套流道系统的总进料口、第五套流道系统的总进料口的竖向位置上下错开;
除第五套流道系统外,各套流道系统的总进料口连通有两条呈镜面对称分叉布置的水平干流道,从水平投影形状看,该两条水平干流道呈V字形,两条水平干流道的末端点错开180°的方位角,每条水平干流道的末端点连通有一条向上竖直延伸的竖直干流道,每条竖直干流道的上端点位于第一界面,每条竖直干流道的上端点连通有两条呈镜面对称分叉布置的水平分流道,该两条水平分流道的末端点错开90°的方位角;各水平分流道形成于第一界面;每条水平分流道的末端点连通有一条向上竖直延伸的竖直分流道,竖直分流道设置于第二层分配盘,每条竖直分流道的上端点位于第二界面,每条竖直分流道的上端点连通有两条呈镜面对称分叉布置的水平支流道,该两条水平支流道的末端点错开45°的方位角;各水平支流道形成于第二界面;每条水平支流道的末端点连通有一条向上竖直延伸的竖直支流道,竖直支流道设置于第三层分配盘,每条竖直支流道的上端点位于第三界面; 
第一套流道系统竖直干流道的偏心距离大于第三套流道系统竖直干流道的偏心距离,第二套流道系统竖直干流道的偏心距离大于第四套流道系统竖直干流道的偏心距离;第一套流道系统竖直分流道的偏心距离大于第二套流道系统竖直分流道的偏心距离,第二套流道系统竖直分流道的偏心距离大于第三套流道系统竖直分流道的偏心距离,第三套流道系统竖直分流道的偏心距离大于第四套流道系统竖直分流道的偏心距离;第一套流道系统竖直支流道的偏心距离大于第二套流道系统竖直支流道的偏心距离,第二套流道系统竖直支流道的偏心距离大于第三套流道系统竖直支流道的偏心距离,第三套流道系统竖直支流道的偏心距离大于第四套流道系统竖直支流道的偏心距离;
第五套流道系统的总进料口连通有一条水平总流道,水平总流道的末端连通有一条向上竖直延伸的竖直总流道,该竖直总流道位于底层分配盘的偏心位置,且该竖直总流道相对于第一套流道系统的总进料口错开18°+45°×N的方位角,其中N为整数,且0≤N≤7;第五套流道系统的竖直总流道的上端点位于第一界面,竖直总流道的上端点连通有两条呈镜面对称分叉布置的水平干流道,该两条水平干流道的末端点错开180°的方位角,该两条水平干流道形成于第一界面;每条水平干流道的末端点连通有一条向上竖直延伸的竖直干流道,竖直干流道设置于第二层分配盘,每条竖直干流道的上端点位于第二界面,每条竖直干流道的上端点连通有两条呈镜面对称分叉布置的水平分流道,该两条水平分流道的末端点错开90°的方位角;第五套流道系统的水平分流道形成于第二界面;每条水平分流道的末端点连通有一条向上竖直延伸的竖直分流道,该竖直分流道设置于第三层分配盘,每条竖直分流道的上端点位于第三界面;
第五套流道系统的竖直总流道的偏心距离小于第四套流道系统的竖直干流道的偏心距离,第五套流道系统的竖直干流道的偏心距离小于第四套流道系统的竖直分流道的偏心距离;第五套流道系统的竖直分流道的偏心距离小于第四套流道系统的竖直支流道的偏心距离;
在第三界面上,第五套流道系统的每条竖直分流道的上端点连通有两条呈镜面对称分叉布置的水平整理支流道,该两条水平整理支流道的末端点错开45°的方位角;    
在第三界面上,除第五套流道系统的流道外,其余各套流道系统的各竖直支流道的上端点分别连通有一条水平整理支流道;
五套流道系统的所有四十条水平整理支流道的末端点位于第三界面上的同一个圆上,四十条水平整理支流道的末端点的偏心距离均一致相等,且大于第一套流道系统竖直支流道的偏心距离; 每一套流道系统的八条水平整理支流道末端点在周向上均匀分布,同一套流道系统的相邻两个水平整理支流道末端点错开45°的方位角; 
五套流道系统的水平整理支流道末端点按照第五套流道系统、第四套流道系统、第二套流道系统、第一套流道系统、第三套流道系统的顺序依次对应错开9°的方位角,其错开方向与第五套流道系统的竖直总流道相对于第一套流道系统的总进料口错开18°+N×45°的错开方向相同;
五套流道系统的每一条水平整理支流道的末端点均连通有一条径向布置的放射支流道,所有四十条放射支流道均设置在第四层分配盘中且位于同一个圆锥曲面上,该圆锥曲面上大下小,所有四十条放射支流道呈均匀的放射状分布,每相邻两条放射支流道错开9°的方位角;同一套流道系统的八条放射支流道中,各条放射支流道的径向长度相等,且相邻两条放射支流道错开45°的方位角;不同套流道系统的放射支流道的径向长度不等,其中与最外层螺旋流道间接连接的放射支流道的径向长度最长,与次外层螺旋流道间接连接的放射支流道的径向长度位居第二,与中间层螺旋流道间接连接的放射支流道的径向长度位居第三,与次内层螺旋流道间接连接的放射支流道的径向长度位居第四,与最内层螺旋流道间接连接的放射支流道的径向长度最短;
各套流道系统的每条放射支流道末端点连通有一条向上延伸的竖向整理支流道,各条竖向整理支流道形成于第四层分配盘,各条竖向整理支流道的上端点位于对应的盘筒界面;
各套流道系统的每条竖向整理支流道的上端点连通有两条呈镜面对称分叉布置的水平叉流道,该两条水平叉流道形成于该套流道系统对应的内套筒的盘筒界面,该两条水平叉流道的末端点错开22.5°的方位角;
各套流道系统的每条水平叉流道的末端点连通有两条呈镜面对称分叉布置的末级流道,该两条末级流道形成于该套流道系统对应的内套筒中,该两条末级流道分别向不同的方向斜向上延伸而形成V字形;
各套流道系统的每一条末级流道的末端点分别与该套流道系统的其中一个螺旋流道起始点位置对应相同,各套流道系统的每一条末级流道直接连通对应的一条螺旋流道;
五套流道系统的螺旋流道起始点按照第五套流道系统、第四套流道系统、第二套流道系统、第一套流道系统、第三套流道系统的顺序依次对应错开9°的方位角,其错开方向与第五套流道系统的竖直总流道相对于第一套流道系统的总进料口错开18°+N×45°的错开方向相同。
CN201210553836.5A 2012-12-19 2012-12-19 同心套筒式五层共挤吹膜机头 Active CN10300960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553836.5A CN103009602B (zh) 2012-12-19 2012-12-19 同心套筒式五层共挤吹膜机头
DE212012000277.4U DE212012000277U1 (de) 2012-12-19 2012-12-24 Konzentrisch-umhüllender Fünf-Schicht-Coextrusionsblaskopf für Folienblasanlage
PCT/CN2012/001729 WO2014094193A1 (zh) 2012-12-19 2012-12-24 同心套筒式五层共挤吹膜机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553836.5A CN103009602B (zh) 2012-12-19 2012-12-19 同心套筒式五层共挤吹膜机头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09602A CN103009602A (zh) 2013-04-03
CN103009602B true CN103009602B (zh) 2014-08-20

Family

ID=479589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553836.5A Active CN103009602B (zh) 2012-12-19 2012-12-19 同心套筒式五层共挤吹膜机头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03009602B (zh)
DE (1) DE212012000277U1 (zh)
WO (1) WO201409419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873508B1 (de) * 2013-10-15 2019-09-11 Reifenhäuser GmbH & Co. KG Maschinenfabrik Extrusionskopf
ES2896917T3 (es) * 2016-07-06 2022-02-28 Reifenhaeuser Masch Herramienta de capa múltiple
DE102017002274A1 (de) * 2016-08-04 2018-02-08 Reifenhäuser GmbH & Co. KG Maschinenfabrik Mehrschichtblaskopf für eine Blasfolienanlage, Blasfolienanlage sowie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Blasfolienanlage
CN106676651A (zh) * 2016-12-09 2017-05-17 江苏柯能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工业丝纺丝混流板
CN106626344B (zh) * 2017-02-06 2018-11-20 广东金明精机股份有限公司 三层共挤吹膜模头
CN107214940B (zh) * 2017-06-30 2022-05-10 大连橡胶塑料机械有限公司 机头集中中心分流器
CN109693367B (zh) * 2017-10-21 2020-11-10 广东金明精机股份有限公司 同心套筒式多层共挤吹膜机头
CN108819172A (zh) * 2018-07-16 2018-11-16 德科摩橡塑科技(东莞)有限公司 五层管挤出模头
CN109895363B (zh) * 2019-03-30 2020-12-08 广东金明精机股份有限公司 多层共挤吹膜机头
CN112590168A (zh) * 2020-12-22 2021-04-02 青岛新大成塑料机械有限公司 多层滴灌管共挤复合挤出设备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88529A (en) * 1989-06-16 1994-02-22 Foster-Miller Inc. Liquid crystal polymer film
CN2373248Y (zh) * 1999-04-16 2000-04-12 孙洪举 均布进料多层共挤吹膜机头
CN202293333U (zh) * 2011-10-21 2012-07-04 广东金明精机股份有限公司 同心套筒式多层共挤吹膜机头
CN102672954A (zh) * 2012-05-25 2012-09-19 广东金明精机股份有限公司 同心套筒式多层共挤吹膜机头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9301353U1 (de) * 1992-10-28 1993-12-16 Windmoeller & Hoelscher Folienblaskopf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88529A (en) * 1989-06-16 1994-02-22 Foster-Miller Inc. Liquid crystal polymer film
CN2373248Y (zh) * 1999-04-16 2000-04-12 孙洪举 均布进料多层共挤吹膜机头
CN202293333U (zh) * 2011-10-21 2012-07-04 广东金明精机股份有限公司 同心套筒式多层共挤吹膜机头
CN102672954A (zh) * 2012-05-25 2012-09-19 广东金明精机股份有限公司 同心套筒式多层共挤吹膜机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09602A (zh) 2013-04-03
WO2014094193A1 (zh) 2014-06-26
DE212012000277U1 (de) 2015-0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09602B (zh) 同心套筒式五层共挤吹膜机头
CN102672954B (zh) 同心套筒式多层共挤吹膜机头
EP2326481B1 (en) Die,system, and method for coextruding a plurality of fluid layers
CN103407144B (zh) 用于模块化盘片共挤模具的层序列中继器模块及其产品
US9868244B2 (en) Concentric co-extrusion die for extruding a multilayer thermoplastic film
AU2011360186B2 (en) Dies for coextruding a plurality of fluid layers
JPH071579A (ja) 内部積層ブローフィルム用金型
US20060210663A1 (en) Modules for co-extrusion dies
CN102363361B (zh) 多层共挤吹塑机机头
CN106626344B (zh) 三层共挤吹膜模头
JP4985330B2 (ja) 多層フィルムブロー成形用の金型装置
CN109895363A (zh) 多层共挤吹膜机头
CN204183890U (zh) 同心套筒式吹膜机头
CN203580081U (zh) 叠加式多层共挤吹膜机模头
CN201525125U (zh) 一种多层共挤吹瓶用模头
CN216068591U (zh) 一种中心进料多层共挤模头结构
CN210477749U (zh) 用于三层共挤薄膜机头模具
CN206623395U (zh) 超宽薄膜多层共挤吹膜生产设备
CN207465822U (zh) 生产含阻隔层的复合塑料膜的叠加式多层共挤模头
CN115923081A (zh) 流道层叠结构及层叠器
JPH05131523A (ja) 環状樹脂積層ダイ
JP2015030179A (ja) 中空成形機用クロスヘッド及びこれによるパリソン形成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