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89516B - 氧化铝-氧化钛复合载体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氧化铝-氧化钛复合载体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89516B
CN102989516B CN201110267079.0A CN201110267079A CN102989516B CN 102989516 B CN102989516 B CN 102989516B CN 201110267079 A CN201110267079 A CN 201110267079A CN 102989516 B CN102989516 B CN 10298951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rier
catalyst
preparation
titanium oxide
hou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6707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89516A (zh
Inventor
车春霞
颉伟
韩伟
谭都平
李�赫
梁琨
梁玉龙
高源�
景喜林
张峰
常晓昕
马建华
林宏
赵育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110267079.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989516B/zh
Publication of CN1029895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895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895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895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2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emical industry
    • Y02P20/50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the production of bulk chemicals
    • Y02P20/52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the production of bulk chemicals using catalysts, e.g. selective catalysts

Landscapes

  • Catalysts (AREA)

Abstract

一种氧化铝-氧化钛复合载体及其制备方法。以载体质量100%计,载体包含氧化铝1~95%,氧化钛5~99%,载体具有如下物性:堆密度0.7~1.1g/ml,孔容0.2~0.6ml/g,比表面积3~60m2/g,平均孔径80~400nm,优选120~370nm;载体在60~130nm和400~800nm处出现双峰。发明还公开了该载体的制备方法和含有该载体的加氢催化剂。

Description

氧化铝-氧化钛复合载体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载体及其制备方法,具体涉及氧化铝-氧化钛复合载体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石油烃蒸汽裂解过程中产生的裂解气中往往含有少量乙炔、丙炔和丙二烯等杂质,它们的存在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后续工段中均相聚合和共聚过程所使用的高效聚乙烯和聚丙烯催化剂。按聚乙烯、乙丙橡胶、聚丙烯等后加工工序的要求,聚合级乙烯中乙炔的摩尔分数必须低于5ppm,乙二醇生产中也要求乙烯中乙炔的摩尔分数低于1ppm。催化选择加氢法是工业上应用最广泛、也是最有效脱除乙炔、丙炔和丙二烯(MAPD)的一种方法,所采用的催化剂多为氧化铝负载贵金属Pd催化剂。
在选择加氢除乙炔反应中,传统的催化剂使用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副反应:乙烯加氢生成乙烷;吸附在催化剂表面上的乙炔易加氢二聚生成1,3-丁二烯等不饱和C4烃,继续反应生成C6~C24等高聚物(绿油)。绿油粘附在炔烃选择加氢催化剂上会导致催化剂的加氢活性和选择性下降,缩短使用周期,致使催化剂频繁再生,影响催化剂的使用寿命,从而导致生产成本的提高。
乙炔选择加氢分为前加氢和后加氢两种,所谓前加氢和后加氢是指乙炔加氢反应器相对脱甲烷塔位置而言,乙炔加氢反应器位于脱甲烷塔之前为前加氢、乙炔加氢反应器位于脱甲烷塔之后为后加氢,其中,前加氢工艺流程又分为前脱乙烷前加氢和前脱丙烷前加氢两种。加氢工艺不同,进入反应器的原料组成也不同,其中最大的区别在于前加氢工艺中进入反应器的物料含有大量的氢气和较多的CO。由于加氢反应物料中含有高浓度的氢气(大约20-50mol%)和CO(300~5000ppm(mol)),且氢气和CO波动范围大,因此对加氢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的要求更高。事实上,完善前加氢脱除乙炔的分离流程的关键就在于提高选择加氢催化剂的选择性和活性,降低催化剂对氢气和CO浓度的敏感程度,而提高前加氢选择加氢除炔催化剂的选择性和活性的关键又在于改善载体的孔结构。针对上述问题,通常通过提高载体焙烧温度的方法得到具有大孔的α-Al2O3载体,但以此来降低催化剂载体的表面敏感程度是有限的。
现有技术也试图通过制备复合载体来提高催化剂的性能,但是,针对碳二前加氢催化剂的复合载体仅CN00136874.5通过制备氧化铝和氧化钛的复合载体来提高催化剂的性能,该载体孔径分布在50nm和1000nm出现双峰。该载体用于制备加氢催化剂,可以有效的提高碳二前加氢催化剂的抗结焦性能,但较大孔径在1000nm出现,催化剂的一部分孔径过大导致催化剂活性降低。其它双峰孔径分布的载体用于制备碳二前加氢催化剂,存在比表和孔径分布不适应催化剂要求的缺陷,造成催化剂活性组分Pd分散度较低,或者催化剂表面酸性较高的缺点。
CN97114892.9公开了一种在催化剂存在下氢化芳族化合物的方法,其中包含了该催化剂的载体材料,载体材料的平均孔径至少约50nm,优选至少约100nm,且其表面积(BET)不大于30m2/g。US7507845B1,公开了一种载体,具有双峰孔分布:第一类孔的孔径为0.01~5μm,第二类孔的孔径为5~30μm;第一类孔含量低于50%,第二类孔含量高于50%;催化剂吸水率范围为0.2~0.8cc/g,BET测得比表为0.3~4.0m2/g,孔容为0.2~0.8ml/g。以上两种载体用于制备碳二前加氢催化剂,由于比表面积过小,不利于活性组分Pd的分散,所制备的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均较差。
CN00124057.9公开了一种具有双峰孔半径分布的催化剂,含有a)10~99.9%重量的二氧化钛,和b)0~60%重量的氧化铝、二氧化硅和/或二氧化钛,和c)0.1~10%重量的元素周期表中I A族或II A族的至少一种元素,过渡族III的一种元素,过渡族VIII的一种元素,镧和/或锡,条件是重量百分比的总和为100。该催化剂中,70~100%的孔小于20nm或在40~5000nm的范围内,其比表面积至少为70m2/g。US2009062557A1所公开的催化剂其载体总孔容0.45~0.96ml/g,平均孔径为大于的占20~80%,BET为100~550m2/g。以上两种载体用于制备碳二前加氢催化剂,由于催化剂比表面积较大,造成其表面酸性较高,催化剂抗结焦性能差。
中国石油大学重质油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高晓公开了ZrO2-Al2O3催化剂载体的制备及应用(《工业催化》2008年第16卷第3期),介绍了目前的ZrO2-Al2O3复合载体的制备情况,包括浸渍沉淀法、醇盐溶胶-凝胶法和共沉淀法。通过该文章方法制备得到的复合氧化物载体比表面积较大,酸性较强,最低比表面积为190m2/g。
现有技术中双峰孔径分布的载体用于制备碳二前加氢催化剂,存在比表和孔径分布不适应催化剂要求的缺陷,造成催化剂活性组分Pd分散度较低,或者催化剂表面酸性较高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寻找一种载体,其孔径分布适宜于制备前加氢催化剂,该催化剂具有加氢活性高、选择性好、绿油生成量低、能够在氢气和CO含量较高的情况下使用,且具有较强的抗氢气和CO波动能力。本发明另一个目的是提供该载体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所公开的氧化铝-氧化钛复合载体,以载体质量100%计,包含氧化铝1~95%,氧化钛5~99%,该载体具有如下物性:堆密度0.7~1.1g/ml,孔容0.2~0.6ml/g,比表面积3~60m2/g,平均孔径80~400nm,优选120~370nm;载体在60~130nm和400~800nm处出现双峰。
本发明所述的载体,孔径低于10nm的孔占总孔容的0~4%,10~100nm的孔占总孔容的15~80%,大于100nm但小于等于1000nm的孔占总孔容的20~85%,孔径大于1000nm的孔占总孔容的0~3%。
本发明所公开的氧化铝-氧化钛复合载体,以载体质量100%计,氧化铝优选10~90%,特别优选30~90%,最优选50~90%;氧化钛优选10~90%,更优选10~70%,最优选10~50%。
本发明所公开的氧化铝-氧化钛载体,由于具有双峰孔径分布的特点,分别在60~130nm和400~800nm出现双峰。60~130nm的孔相比于现有的选择加氢催化剂载体而言,孔径更大,可以为乙炔、丙炔、丙二烯的选择加氢提供反应和扩散的通道,且由于其孔径较大,有利于加氢产物乙烯、丙烯的迅速扩散,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催化剂的选择性。400~800nm的孔相比现有双峰孔分布载体而言,孔径相对较小,这可以避免过大的孔径造成催化剂活性的降低,同时能够保证足够的孔道,使加氢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1,3-丁二烯等不饱和C4烃,以及绿油迅速扩散到催化剂表面,避免它们进一步聚合引起催化剂的结焦,从而提高了催化剂的使用寿命。同时,由于本发明载体制备得到的催化剂具有大孔结构,表面酸性低,当把活性组分,例如金属钯,负载在载体表面制得的催化剂用来对炔烃和二烯烃进行加氢时,绿油生成量少,加氢选择性好。同时,由于复合载体中氧化钛的存在,提高了催化剂抗重金属中毒的能力,进一步延长了催化剂的使用寿命。由于本发明载体孔径分布和组成的特点,使其制备得到的催化剂降低了对H2和CO的敏感程度,特别适宜于反应物料中H2含量为20%~50%mol,CO含量300~5000ppm的前加氢选择加氢除炔工艺。由本发明载体制得的催化剂不仅选择性好,在工业侧线评价装置中,其选择性可达50%以上,而且具有很高的活性,在反应空速8000~16000h-1的条件下可以使得乙炔脱除至小于1ppm,且在评价时间达到1000h后,催化反应提高5℃时,催化剂活性仍没有下降,上述催化剂的优异性能主要是由于氧化铝-氧化钛复合载体分布在适宜的孔径范围所致;其他复合载体不能具有此优异效果。
本发明所述的催化剂所含有的载体具有较大的孔径80~400nm,并且分别在60~130nm和400~800nm出现双峰,因为载体具有较大的孔径和本发明所述的双峰孔分布的特点,使得催化剂具有较高活性的同时,还具有选择性高、抗结焦性能优异的特点。
本发明还公开了该载体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搅拌条件下将MAlO2和TiCl4溶液混合,然后用碱溶液中和,生成铝钛氢氧化物共沉淀,过滤,然后加入混合氢氧化物重量的3~15wt%的扩孔剂,混捏成型,干燥,在1000~1350℃焙烧2~8h,优选4~6h得到本发明所述的载体,其中M为Na或K,优选Na。
具体来说,本发明所公开的载体的制备方法为:MAlO2和TiCl4溶液在25~100℃条件下混合,然后用碱性溶液中和至中性,生成铝钛氢氧化物沉淀,搅拌5~20小时使得铝钛氢氧化物生成均匀的晶相粒子,过滤,洗去M+和Cl-离子,然后加入混合氢氧化物干基重量的3~15wt%的扩孔剂,混捏成型,100~150℃干燥,1000~1400℃焙烧2~8h优选4~6h。
本发明所述的成型可采用惯用的方法进行,如压片、滚球、挤条等方法均可,优选为挤条、滚球方法。
本发明所述扩孔剂的种类及用量均可以是本领域常规的,例如可以选自田菁粉、柠檬酸、甲基纤维素、淀粉、聚乙烯醇、聚乙醇和碳黑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所述的碱性溶液选自NaOH,KOH,Na2CO3和NH3之类的碱来进行,优选NaOH,KOH。
本发明公开了该载体的另一种制备方法:氧化铝、氧化钛、扩孔剂掺混,加入氧化铝和氧化钛混合氧化物干基重量的3~15wt%的扩孔剂,混捏均匀后成型,干燥,在1000~1400℃,焙烧2~8小时优选4~6小时。
本发明所述的掺混法制备载体的过程中,干燥条件推荐100~150℃。
本发明所公开的载体可以用于选择性加氢催化剂,例如可以用于Pd-Ag加氢催化剂,Pd-Cu加氢催化剂。
附图说明
图1:实施例1的氧化铝-氧化钛复合载体双峰孔径分布图,在90nm和410nm出现双峰。
图2:实施例2的氧化铝-氧化钛复合载体双峰孔径分布图,在110nm和520nm出现双峰。
图3:实施例3的氧化铝-氧化钛复合载体双峰孔径分布图,在125nm和760nm出现双峰。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本发明不受这些实施例的限制。
1、分析方法
(1)载体的比表面积、孔容、孔径分布GB/T 21650.1压汞法和气体吸附法测定固体材料孔径分布和孔隙度.第1部分:压汞法。
(2)乙炔含量:GB/T 3995-93工业用乙烯微量乙炔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3)堆密度:称取一定量的载体装入量筒中,振动3~10分钟,量取载体的体积,载体的重量除以载体的体积,即为载体堆密度。
2、主要原料
实施例1
在搅拌下,含有1286gNaAlO2的溶液和含有950g的TiCl4溶液在50℃条件混合,然后用NaOH溶液中和,铝钛氢氧化物共沉淀,搅拌10小时使得铝钛氢氧化物生成均匀的细小粒子,过滤并用蒸馏水洗去Na+和Cl-离子,加入7.65%柠檬酸作为扩孔剂,捏合后挤出成型制成Φ4mm的长条,120℃干燥4h后在1200℃焙烧5小时,得到氧化铝和氧化钛复合载体,其中α-Al2O3和TiO2重量比为8∶2,堆密度0.87g/ml,孔容0.502ml/g,比表面积为18.9m2/g,载体在90nm和410nm处具有双峰分布,平均孔径176nm。载体孔径分布如下:小于10nm为0.19%;10~100nm为71.11%;大于100nm但小于等于1000nm为28.5%;大于1000nm为0.2%。
取10ml含钯离子浓度为0.044g/ml硝酸钯溶液与990ml水,充分混合后,浸渍1000g载体,120℃干燥5小时,450℃焙烧4小时得到一浸催化剂。取10ml含银离子浓度为0.07g/ml硝酸银溶液与990ml水,充分混合后,浸渍一浸催化剂,120℃干燥5小时,500℃焙烧3小时得到成品催化剂S-1。取500ml装入工业侧线装置评价其性能,原料组成如表1,反应压力3.7~3.9MPa,反应空速13000h-1。催化剂评价结果表2、表3。
实施例2
700g氧化铝、150氧化钛、20g柠檬酸和30g碳黑在机械搅拌器中搅拌,挤出成型,制成Φ4.2mm的长条,110℃干燥5小时,然后在1250℃焙烧4小时,得到氧化铝和氧化钛混合载体,孔容0.419ml/g,堆密度0.92g/ml,比表面积为14.5m2/g;载体在110nm和520nm处具有双峰分布,平均孔径273nm;载体孔径分布如下:小于10nm为0.10%;10~100nm为63.06%;大于100nm小于等于1000nm为36.66%;大于1000nm为0.18%。
取10ml含钯离子浓度为0.035g/ml硝酸钯溶液和990ml水,充分混合后,浸渍1000g载体,150℃干燥4小时,500℃焙烧5小时得到一浸催化剂。取10ml含银离子浓度为0.10g/ml硝酸银溶液中,加入990ml水,充分混合后,浸渍一浸催化剂,100℃干燥6小时,450℃焙烧2小时得到成品催化剂S-2。取500ml装入工业侧线装置评价其性能,原料组成如表1,反应压力3.7~3.9MPa,反应空速13000h-1。催化剂评价结果见表2、表3。
对比例1
采用普通氧化铝载体,在1250℃焙烧5小时,得到α-Al203载体,测得其孔容0.43ml/g,堆密度0.91g/ml,比表面积为15.2m2/g,最可几平均孔径110nm。取10ml含钯离子浓度为0.044g/ml硝酸钯溶液与990ml水,充分混合后,浸渍载体,120℃干燥5小时,450℃焙烧4小时得到一浸催化剂。取10ml含银离子浓度为0.07g/ml硝酸银溶液中,加入与990ml水,充分混合后,浸渍一浸催化剂,120℃干燥5小时,500℃焙烧3小时得到成品催化剂D-1。取500ml装入工业侧线装置评价其性能,原料组成如表1,反应压力3.7~3.9MPa,反应空速13000h-1。催化剂评价结果见表2、表3。
对比例2
700g氧化铝、150g氧化钛在机械搅拌器中搅拌,挤出成型,制成Φ4.2mm的长条,110℃干燥5小时,在1300℃焙烧4小时,得到α-Al2O3载体,测得其孔容0.45ml/g,堆密度0.98g/ml,比表面积为12.4m2/g,最可几平均孔径220nm。取10ml含钯离子浓度为0.035g/ml硝酸钯溶液与990ml水,充分混合后,浸渍载体,150℃干燥4小时,500℃焙烧5小时得到一浸催化剂。取10ml含银离子浓度为0.10g/ml硝酸银溶液与990ml水,充分混合后,浸渍一浸催化剂,100℃干燥6小时,450℃焙烧2小时得到成品催化剂D-2。取500ml装入工业侧线装置评价其性能,原料组成如表1,反应压力3.7~3.9MPa,反应空速13000h-1。催化剂评价结果见表2、表3。
从催化剂的对比结果可看出,采用本发明载体制备的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均高于现有技术α-Al2O3载体制备的催化剂。
实施例3
在搅拌下,含有402gNaAlO2的溶液和含有1187g的TiCl4溶液在50℃条件混合,然后用KOH溶液中和,铝钛氢氧化物共沉淀,搅拌10小时使得铝钛氢氧化物生成均匀的细小粒子,生成物过滤并用去离子蒸馏水洗去Na+和Cl-离子,加入15%聚乙烯醇作为扩孔剂,捏合后滚球,130℃干燥2h后在1350℃焙烧6小时,得到氧化铝和氧化钛复合载体,其中α-Al2O3和TiO2重量比为5∶5,堆密度1.03g/ml,孔容0.357ml/g,比表面积为7.5m2/g,载体在125nm和760nm处具有双峰分布,平均孔径360nm。载体孔径分布如下:小于10nm为0%;10~100nm为58.50%;大于100nm小于等于1000nm为41.36%;大于1000nm为0.14%。
取1000g载体,加入10ml含钯离子浓度为0.046g/ml硝酸钯溶液中,加入990ml水,充分混合后,浸渍载体,130℃干燥2小时,450℃焙烧2小时得到一浸催化剂。加入10ml含银离子浓度为0.12g/ml硝酸银溶液中,加入990ml水,充分混合后,浸渍一浸催化剂,140℃干燥2小时,480℃焙烧3小时得到成品催化剂I。取500ml装入工业侧线装置评价其性能,原料组成如表1,反应压力3.7~3.9MPa,反应空速13000h-1。催化剂评价结果见表2。
实施例4
200g氧化铝、800氧化钛、100g柠檬酸在机械搅拌器中搅拌均匀,挤出成型,制成Φ3.8mm的长条,150℃干燥后在马弗炉中干燥6小时,然后在1400℃空气的条件下,焙烧6小时,得到氧化铝和氧化钛混合载体,孔容0.32ml/g,堆密度1.05g/ml,比表面积为4.8m2/g,载体在128nm和730nm处具有双峰分布,平均孔径380nm;载体孔径分布如下:小于10nm为0%;10~100nm为52.32%;大于100nm小于等于1000nm为47.52%;大于1000nm为0.16%。
取10ml含钯离子浓度为0.051g/ml硝酸钯溶液,10ml含银离子浓度为0.16g/ml硝酸银溶液中,加入980ml水,充分混合后,浸渍1000g载体,130℃干燥3小时,560℃焙烧5小时得到成品催化剂S-4。取500ml装入工业侧线装置评价其性能,原料组成如表1,反应压力3.7~3.9MPa,反应空速13000h-1。催化剂评价结果见表2、表3。
对比例3
采用CN200810223451.1实施例中载体1的制备方法
氧化铝的制备如下:将200kg水和5kg硫酸铝水溶液(Al2O3含量为8%)加至搅拌釜中,使温度达到33℃,然后以1.4kg/min的速率连续地添加相同的硫酸铝溶液20min,同时通过添加铝酸钠水溶液(Al2O3含量为23.5%)使pH值达到8.5并保持在8.3~8.6的范围内,同时通过所述釜的夹套循环冷却水使溶液温度保持在33℃。然后在搅拌但不加试剂的情况下使所得浆液的温度升至81℃。重新开始添加试剂约40min,同时通过所述釜的夹套循环冷却水使温度保持在81℃并使pH值保持在8.2~9.2的范围内。所得浆液含有约6.5%Al2O3。所述总氧化铝的约29%在所述第一沉淀步骤区间形成。然后将所述氧化铝浆液过滤和洗涤,然后喷雾干燥。将所述粉末用水研磨,产生含63%水的混合物,挤出,在150℃下干燥,在593℃下焙烧。所得到的氧化铝载体孔容为0.95ml·g-1,直径>35nm的孔占PV的比率为2.5%,主峰值为16.8nm,次峰值为12nm,N2表面积为22.7m2/g。采用压汞法测得主峰值为15.9nm,次峰值为11.5nm,比表面积为21.8m2/g。
取10ml含钯离子浓度为0.050g/ml硝酸钯溶液,10ml含银离子浓度为0.17g/ml硝酸银溶液中,加入980ml水,充分混合后,浸渍1000g载体,130℃干燥3小时,560℃焙烧5小时得到成品催化剂D-3。取500ml装入工业侧线装置评价其性能,原料组成如表1,反应压力3.7~3.9MPa,反应空速13000h-1。催化剂评价结果见表2、表3。
对比例4
采用CN00136874.5专利实施例1所述的方法进行载体的制备。在搅拌下,NaAlO2溶液(116克溶于450毫升水)和200毫升TiCl4溶液(250克TiO2/升)在40℃条件混合,然后用NaOH溶液中和,铝钛氢氧化物共沉淀,搅拌24小时使得铝钛氢氧化物生成均匀的细小粒子,生成物过滤并用去离子水蒸馏水水洗去Na+和Cl-离子,然后将得到的混合氢氧化物120℃干燥,粉碎成120~180目细粉末,捏合后用双螺杆挤条机将氢氧化物制成ф3mm的长条,120℃干燥后在马弗炉中900℃焙烧2小时,得到氧化铝和氧化钛复合载体(Al2O3/TiO2=1∶1),堆比重0.8g/ml,孔容0.4ml/g,比表面积22.1m2/g(BET氮气法),33.6m2/g((压汞法),载体在50nm和1000nm处具有双峰分布,最可几平均孔径240nm,平均孔径58nm,堆比重0.80g/ml。
取10ml含钯离子浓度为0.051g/ml硝酸钯溶液,10ml含银离子浓度为0.16g/ml硝酸银溶液中,加入980ml水,充分混合后,浸渍1000g载体,130℃干燥3小时,560℃焙烧5小时得到成品催化剂D-4。取500ml装入工业侧线装置评价其性能,原料组成如表1,反应压力3.7~3.9MPa,反应空速13000h-1。催化剂评价结果见表2、表3。
表1 原料组成
表2 催化剂0~1000h性能平均值对比
  催化剂   反应温度(℃)   温升(℃)   转化率(%)   选择性(%)
  催化剂S-1   70.0   26.5   81.2   48.5
  催化剂S-2   70.0   26.0   77.3   53.5
  催化剂S-3   70.0   25.5   73.5   56.5
  催化剂S-4   70.0   26.3   78.7   66.8
  催化剂D-1   70.0   26.6   73.3   34.7
  催化剂D-2   70.0   26.7   71.2   25.9
  催化剂D-3   70.0   27.6   76.5   16.2
  催化剂D-4   70.0   26.4   67.6   12.7
表3 催化剂1000~1500h性能平均值对比
  催化剂   反应温度(℃)   温升(℃)   转化率(%)   选择性(%)
  催化剂S-1   72.4   26.2   78.8   44.9
  催化剂S-2   72.4   25.4   74.7   50.3
  催化剂S-3   74.4   24.7   69.7   53.9
  催化剂S-4   74.5   24.9   74.6   58.4
  催化剂D-1   76.5   26.7   62.0   17.8
  催化剂D-2   78.5   26.9   64.1   9.4
  催化剂D-3   79.6   25.0   46.1   10.6
  催化剂D-4   84.0   21.5   35.1   3.0

Claims (14)

1.一种氧化铝-氧化钛复合载体,以载体质量100%计,包含氧化铝1~95%,氧化钛5~99%,其特征在于载体具有如下物性:堆密度0.7~1.1g/ml,孔容0.2~0.6ml/g,比表面积3~60m2/g,平均孔径120~370nm;载体孔径分布在60~130nm和400~800nm处出现双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体,其特征在于孔径低于10nm的孔占总孔容的0~4%,10~100nm的孔占总孔容的15~80%,大于100nm但小于等于1000nm的孔占总孔容的20~85%,孔径大于1000nm的孔占总孔容的0~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体,其特征在于氧化铝10~90%,氧化钛10~9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载体,其特征在于氧化铝30~90%,氧化钛10~7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载体,其特征在于氧化铝50~90%,氧化钛10~50%。
6.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体的制备方法:在搅拌条件下将MAlO2和TiCl4溶液混合,然后用碱溶液中和,生成铝钛氢氧化物共沉淀,过滤,然后加入混合氢氧化物重量的3~15wt%的扩孔剂,混捏成型,干燥,在1000~1400℃焙烧,其中M为Na或K。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MAlO2和TiCl4溶液在25~100℃条件下混合,然后用碱性溶液中和,生成铝钛氢氧化物沉淀,搅拌5~20小时使得铝钛氢氧化物生成均匀的晶相粒子,过滤,洗去M+和Cl-离子,然后加入混合氢氧化物重量的3~15wt%的扩孔剂,混捏成型,100~150℃干燥,在1000~1350℃焙烧2~8h。
8.根据权利要求6~7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焙烧4~6h。
9.根据权利要求6~7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扩孔剂选自田菁粉、柠檬酸、甲基纤维素、淀粉、聚乙烯醇、聚乙醇和碳黑中的一种或多种。
10.根据权利要求6~7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碱性溶液选自NaOH、KOH、Na2CO3和NH3中的一种或多种。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碱性溶液选自NaOH、KOH。
12.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体的制备方法:将氧化铝、氧化钛、扩孔剂掺混,扩孔剂加入量为氧化铝和氧化钛混合氧化物重量的3~15%,混捏均匀后成型,干燥,在1000~1400℃,焙烧2~8小时。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100~150℃干燥,焙烧4~6小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扩孔剂选自田菁粉、柠檬酸、甲基纤维素、淀粉、聚乙烯醇、聚乙醇和碳黑中的一种或多种。
CN201110267079.0A 2011-09-09 2011-09-09 氧化铝-氧化钛复合载体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0298951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267079.0A CN102989516B (zh) 2011-09-09 2011-09-09 氧化铝-氧化钛复合载体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267079.0A CN102989516B (zh) 2011-09-09 2011-09-09 氧化铝-氧化钛复合载体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89516A CN102989516A (zh) 2013-03-27
CN102989516B true CN102989516B (zh) 2015-05-27

Family

ID=479189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67079.0A Active CN102989516B (zh) 2011-09-09 2011-09-09 氧化铝-氧化钛复合载体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98951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47886A (zh) * 2016-08-22 2016-11-23 沈阳三聚凯特催化剂有限公司 一种氧化锌脱硫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9967073A (zh) * 2019-04-22 2019-07-05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金属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61231A (zh) * 2000-12-29 2002-07-3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选择加氢催化剂载体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1491775A (zh) * 2008-01-23 2009-07-29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催化剂载体及其制备方法
CN102099109A (zh) * 2008-07-18 2011-06-15 科学设计公司 用于环氧乙烷催化剂的包含莫来石的载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932408B2 (en) * 2006-09-29 2011-04-26 Scientific Design Company, Inc. Catalyst with bimodal pore size distribution and the use thereof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61231A (zh) * 2000-12-29 2002-07-3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选择加氢催化剂载体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1491775A (zh) * 2008-01-23 2009-07-29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催化剂载体及其制备方法
CN102099109A (zh) * 2008-07-18 2011-06-15 科学设计公司 用于环氧乙烷催化剂的包含莫来石的载体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l_2O_3_TiO_2为载体的前加氢催化剂研究_;张谦温等;《石油化工》;20001231;第29卷(第6期);1.1载体的合成和催化剂的制备、2.3载体物性及孔径分布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89516A (zh) 2013-03-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47896B (zh) 氧化铝-氧化锆复合载体及其制备方法
CN102989452B (zh) 一种含复合载体的碳二前加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1433842B (zh) 一种加氢催化剂及制备方法
CN104588024B (zh) 加氢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CN102989517B (zh) 双峰孔径分布的氧化铝载体及其制备方法
CN101927169A (zh) 活性金属组分浓度呈梯度增加分布的加氢催化剂及制备方法
CN102989453B (zh) 碳二前加氢催化剂及制备方法
CN102294242B (zh) 一种碳二前加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1913975B (zh) 一种碳二馏分选择加氢方法
CN102989516B (zh) 氧化铝-氧化钛复合载体及其制备方法
CN102989454B (zh) 含双峰孔径分布载体的碳二前加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2742425A (zh) 一种加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1375418B (zh) 一种加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1715238B (zh) 一种加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2039140A (zh) 一种重油加氢处理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2989518B (zh) 氧化铝-氧化锆-氧化钛复合载体及其制备方法
CN105727951A (zh) 一种选择性加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028267A (zh) 一种苯选择性加氢制环己烯贵金属Ru催化剂的制法
CN102284300A (zh) 一种劣质柴油加氢处理催化剂及制备方法
CN108863706A (zh) 一种含炔碳四馏分的选择加氢方法
CN114950464B (zh) 废油加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2657506A (zh) 一种合成气制异丁醇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CN103769126B (zh) 一种加氢处理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CN108067210B (zh) 一种含锆氧化铝干胶粉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648215A (zh) 一种渣油加氢脱金属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