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83895B - 发送方法及接收方法和使用这些方法的无线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发送方法及接收方法和使用这些方法的无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83895B
CN102983895B CN201210377683.3A CN201210377683A CN102983895B CN 102983895 B CN102983895 B CN 102983895B CN 201210377683 A CN201210377683 A CN 201210377683A CN 102983895 B CN102983895 B CN 10298389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antenna
signal
wireless device
mimo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37768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83895A (zh
Inventor
中尾正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he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ra Wireless S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ra Wireless SA filed Critical Hera Wireless SA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0580030764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01019361B/zh
Publication of CN1029838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838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838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838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1Details of reference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17Feedback systems
    • H04B7/0421Feedback systems utilizing implicit feedback, e.g. steered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witching
    • H04B7/0608Antenna selection according to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 H04B7/061Antenna selection according to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91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subgroups of transmit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3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pre-detection combining
    • H04B7/0842Weighted combin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5Transmission of mode-switching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24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24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 H04L25/0226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sounding signals per s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04Channel estimation of multiple 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47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on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23Time-frequency-spa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提高数据发送中的控制精度。处理部(22)从多根天线(12)中的至少一根发送与各天线(12)对应的数据。控制部(30)生成用于让第2无线装置提供第2无线装置中的速率信息的请求信号。处理部(22),在发送请求信号时,从也包括用于发送数据的天线(12)以外的天线(12)的多根天线(12),也发送对应于多根天线(12)的每一根的已知信号。

Description

发送方法及接收方法和使用这些方法的无线装置
本申请是2007年5月12日(申请日:2005年11月10日)向中国专利局递交并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题为“发送方法及接收方法和使用这些方法的无线装置”的发明专利申请No.200580030764.4(PCT国际申请No.PCT/JP2005/020652)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送技术及接收技术,尤其涉及由多根天线发送信号、由多根天线接收信号的发送方法及接收方法和使用这些方法的无线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可进行高速数据传送并且在多路径环境下较强的通信方式,有作为多载波方式之一的OFDM(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ing)调制方式。该OFDM调制方式适用于无线LAN(LocalAreaNetwork)的标准化规范即IEEE802.11a,g和HIPERLAN/2。这样的无线LAN中的突发信号(burstsignal),介由一般随时间一起变动的信道环境被传送并且受到频率选择性衰落的影响,由此,接收装置通常动态地进行信道估计。
为了接收装置进行信道估计,在突发信号内设有两种已知信号。一种是针对所有的载波在突发信号的开头部分中所设置的已知信号、即所谓的前同步码(preamble)或训练(training)信号。还有一种是针对一部分的载波在突发信号的数据区间中所设置的已知信号、即所谓的导频信号(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1)。
非专利文献1:SinemColeri,MustafaErgen,AnujPuri,andAhmadBahai,“ChannelEstimationTechniquesBasedonPilotArrangementinOFDMSystems”,IEEETransactionsonbroadcasting,vol.48,No.3,pp.223-229,Sept.2002.
无线通信中用于有效利用频率资源的技术之一是自适应阵列天线技术。自适应阵列天线技术,在多根天线的各个中通过对处理对象的信号的振幅及相位进行控制,由此控制天线的定向性模式。利用这样的自适应阵列天线技术用于使数据速率高速化的技术中有MIMO(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系统。该MIMO系统,发送装置及接收装置分别具备多根天线,设定对应于各根天线的信道。也就是,对于发送装置及接收装置之间的通信,设定天线最大数为止的信道,由此提高数据速率。进而,若将这样的MIMO系统与OFDM调制方式进行组合,则数据速率进一步高速化。
在MIMO系统中,通过增减数据通信中应当使用的天线数目,也可调节数据速率。并且,通过适当的调制的使用,而使数据速率的调节更加详细。为了可靠地进行这样的数据速率的调节,发送装置优选从接收装置获取与适于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间的无线信道的数据速率相关的信息(以下称为“速率信息”)。另一方面,在MIMO系统中没有定期地传送速率信息的情况下,发送装置对接收装置发送用于请求发送速率信息的信号(称为“速率请求信号”)。
另外,MIMO系统内的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中的天线的定向性模式的组合,例如如下所述。一例是发送装置的天线具有全方位模式而接收装置的天线具有自适应阵列信号处理中的模式(pattern)的情况。另一例是发送装置的天线和接收装置的天线双方具有自适应阵列信号处理中的模式的情况。虽然前者能够简化系统,但是后者可以对天线的定向性模式进行更加详细地控制,从而能够提高特性。在后者的情况下,为了发送装置进行发送的自适应阵列信号处理,需要预先从接收装置接收信道估计用的已知信号。为了提高自适应阵列天线控制的精度,发送装置优选获取发送装置中所包括的多根天线和接收装置中所包括的多根天线之间的各个信道特性。由此,接收装置从所有天线发送信道估计用的已知信号。以下,将由多根天线发送的信道估计用的已知信号称为“训练信号”,其不依赖于数据通信所应该使用的天线数目。
本发明者在这样的状况下认识到以下的问题。如果基于接收装置的速率信息的决定中包括有误差,则基于MIMO系统的通信中产生误差,从而导致传送品质的降低以及有效数据速率的降低。由此,基于接收装置的速率信息的决定需要正确性。另外,为了提高有效数据速率,优选在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之间数据以外的信号例如速率请求信号或训练信号的传送较少的方式。并且,在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的任一方为电池驱动的情况下,优选消耗功率较小的方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状况所作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提高传送数据时的控制精度的发送方法及利用该方法的无线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某方式的无线装置具备:发送部,从多根天线中的至少一根天线,向与可变数据速率对应的通信对象的无线装置发送与各天线对应的数据;和控制部,生成请求信号且将所生成的请求信号作为数据从所述发送部发送,该请求信号用来让该无线装置提供有关适于与通信对象的无线装置之间的无线信道的数据速率的信息。发送部,在发送请求信号时,从也包括用于发送数据的至少一根天线以外的天线的多根天线,也发送与多根天线的每一根对应的已知信号。
对于决定“数据速率”的要素而言,作为一例具有调制方式、纠错编码率、MIMO系统中所使用的天线的根数。在此,“数据速率”也可以由这些的任意组合来决定,也可以由这些中的一个来决定。
根据该方式,在对通信对象的无线装置发送请求信号时,由于从多根天线发送已知信号,从而能够获取通信对象的无线装置中的、基于已知信号新生成的数据速率的信息,由此能够提高信息的精度。
发送部,在发送请求信号时,也可以至少对与多根天线的每一根对应的已知信号进行波束形成。此时,通过进行波束形成,能够增加通信对象的无线装置中的信号强度,由此能够获取具有更高速值的数据速率的信息。
也可以还具备选择部,选择所述多根天线中的在接收来自通信对象的无线装置的数据时应当使用的至少一根天线。发送部,也可以从由选择部选择的天线发送已知信号。此时,削减应当发送控制信号的天线的数目,由此能够降低消耗功率。
也可以还具备接收部,通过所述多根天线从通信对象的无线装置接收接收用的已知信号。选择部,也可以根据由所述接收部接收的已知信号,导出与多根天线的每一根对应的无线品质,从而优先选择无线品质好的天线。
“无线品质”是无线线路的品质。这只要由任意参数评估即可。例如,包括信号强度、延迟扩展、干扰量。另外,也可以由这些组合来评估。此时,由于优先选择无线品质好的天线,从而能够抑制数据的传送品质的劣化。
也可以还具备:接收部,通过所述多根天线从通信对象的无线装置接收接收用的已知信号;和选择部,选择所述多根天线中的应当发送已知信号的至少一根天线。选择部,也可以根据由接收部接收的接收用的已知信号,导出与多根天线的每一根对应的无线品质,从而优先选择无线品质好的天线。此时,能够以独立方式设定发送时应当使用的天线根数和接收时应当使用的天线根数。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是无线装置。该装置具备:选择部,选择多根天线中在接收来自通信对象的无线装置的数据时应当使用的至少一根天线;和发送部,从包括在由所述选择部选择的至少一根天线中的天线,对通信对象的无线装置发送与各天线对应的数据,并且从由所述选择部选择的至少一根天线也发送与各天线对应的已知信号。
根据该方式,由于从应当接收数据的天线发送已知信号,从而能够抑制通信对象的无线装置中的定向性的劣化,并且选择应当接收数据的天线,由此能够降低消耗功率。
另外,本发明的进一步的另一方式是无线装置。该装置是接收由多根天线中的至少一根天线发送的可变数据速率的数据且与各天线对应的数据的无线装置,具备:接收部,接收从也包括用于发送数据的至少一根的天线以外的天线的多根天线发送的、与多根天线的每一根对应的已知信号;接收响应矢量计算部,根据由接收部接收的已知信号,计算与多根天线分别对应的接收响应矢量;相关计算部,从由接收响应矢量计算部计算的接收响应矢量,计算与多根天线分别对应的接收响应矢量间的相关;和决定部,根据由相关计算部计算的相关,决定对于数据的数据速率。
根据该方式,由于考虑接收响应矢量间的相关,从而能够反映从多根天线的每一根发送的信号间的影响,由此能够提高决定的数据速率的正确性。
另外,本发明的进一步的另一方式是无线装置。该装置是接收由多根天线中的至少一根天线发送的可变数据速率的数据且与各天线对应的数据的无线装置,具备:接收部,接收从也包括用于发送数据的至少一根的天线以外的天线的多根天线发送的、与多根天线的每一根对应的已知信号;接收响应矢量计算部,根据由接收部接收的已知信号,计算与多根天线分别对应的接收响应矢量;功率比计算部,从由接收响应矢量计算部计算的接收响应矢量,计算与多根天线分别对应的接收响应矢量间的功率比;和决定部,根据由功率比计算部计算的功率比,决定对于数据的数据速率。
根据该方式,由于考虑接收响应矢量间的强度比,从而能够反映从多根天线的每一根发送的信号间的影响,由此能够提高所决定的数据速率的正确性。
由接收部接收的已知信号使用多个载波,决定部也可以根据多个载波的任一个的状态,决定对于数据的数据速率。“多个载波的任一个”只要是所有载波中的相关或强度比为最好的、最坏的、对应于预先规定的规则即可。另外,也可以通过计算所有载波中的相关或强度比的平均,与一个伪(pseudo)载波对应。另外,也可以通过计算一部分的载波中的相关或强度比的平均,与一个伪载波对应。此时,能够适用于使用多个载波的系统。所谓“状态”包括相关或功率比,只要是表示信号品质的信息即可。
接收部在接收已知信号时也接收有关数据速率的信息的请求,无线装置也可还具备通知部,通知由决定部决定的数据速率作为对于由接收部接收的请求的响应。在该情况下,接收已知信号时,由于还接收请求信号,所以能够通知所决定的数据速率的信息,并且能够供给精度高的数据速率信息。
另外,本发明的进一步另一方式是无线装置。该装置具备:生成部,其生成突发信号,该突发信号包括第1已知信号和第2已知信号及数据,该第1已知信号与多根天线中的至少一根天线的每一根对应,该第2已知信号与也包括用于发送第1已知信号的至少一根天线以外的天线的多根天线的每一根对应,该数据与用于发送第1已知信号的至少一根天线的每一根对应;和发送部,介由多根天线发送由生成部生成的突发信号。
“第1已知信号”的一例是通信对象的无线装置中用于设定AGC的信号,“第2已知信号”的一例是在通信对象的无线装置中用于估计信道的特性的信号。根据该方式,由于用同一天线发送第1已知信号和数据的天线,因而能够将接收侧中基于第1已知信号的估计结果使用于数据接收,由此能够提高数据接收的特性。
生成部,也可以使与第2已知信号中用于发送第1已知信号的至少一根天线对应的部分、和与用于发送第1已知信号的至少一根天线以外的天线所对应的部分以不同的定时(timing)配置。此时,能够针对与第2已知信号中用于发送第1已知信号的至少一根天线所对应的部分、减小与用于发送第1已知信号的至少一根天线以外的天线所对应的部分的影响,由此能够提高接收侧中基于与用于发送第1已知信号的至少一根天线对应的部分中的第2已知信号的估计精度。
生成部,也可以增加应当发送第1已知信号的天线数目至应当发送第2已知信号的天线数目为止,分割与增加前的天线分别对应的数据,并将分割后的数据与增加后的天线对应。此时,由于用同一天线发送送第1已知信号和数据,因而能够将接收侧中基于第1已知信号的估计结果使用于数据接收,由此能够提高数据接收的特性。
生成部,也可以使用多个子载波,同时生成包括在突发信号中的数据并将数据分割以子载波为单位进行。此时,能够减少所分割的数据间的干扰。
另外,本发明的进一步的另一方式是无线装置。该装置具备:发送部,从多根天线的每一根发送突发信号;生成部,生成从所述发送部应当发送的突发信号,且该突发信号包括与多根天线的每一根对应的已知信号和配置在已知信号的后段的数据;和决定部,决定包括在由生成部生成的突发信号中的数据的数据速率。生成部中,当数据与多根天线中的至少一根对应时,通过增加应当对应的天线数目,将该数据与多根天线建立对应;决定部中,当生成部将数据与多根天线建立对应时,将数据速率决定为低于将数据与多根天线建立对应之前的数据速率。
根据该方式,在将数据与多根天线的每一根建立对应的情况下,当来自所对应的天线的无线信道的特性不适于数据传送时,通过降低数据速率,由此能够降低数据误差的产生。
生成部,也可以对已知信号和数据使用多个子载波,同时以多个天线的每一个为单位,改变对已知信号的每一个应当使用的子载波的组合,并且当将数据与多根天线建立对应时,对该数据使用从与数据相同的天线发送的已知信号的子载波的组合。此时,在将数据与多根天线建立对应的情况下,对与一根天线对应的已知信号和数据使用相同的子载波,由此能够易于对各个数据选择应当使用的子载波。
另外,本发明的进一步的另一方式是无线装置。该装置具备:发送部,从多根天线的每一根发送突发信号;和生成部,生成从发送部应当发送的、包括与多根天线的每一根对应的已知信号和配置在已知信号的后段的数据的突发信号。生成部包括:当数据与多根天线中的至少一根对应时,通过增加应当对应的天线数目,将该数据与多根天线建立对应的机构;和对已知信号和数据使用多个子载波,同时以多根天线的每一根为单位,改变对已知信号的每一个应当使用的子载波的组合,并且当将数据与多根天线建立对应时,对该数据使用从与数据相同的天线发送的已知信号的子载波的组合的机构。
根据该方式,在将数据与多根天线建立对应的情况下,对与一根天线对应的已知信号和数据使用相同的子载波,由此能够易于对各个数据选择应当使用的子载波。
本发明的进一步的另一方式是发送方法。该方法是从多根天线中的至少一根天线、向与可变数据速率对应的通信对象的无线装置发送与各天线对应的数据的发送方法,生成请求信号,该请求信号用来让该无线装置提供有关适于与通信对象的无线装置之间的无线信道的数据速率的信息,在将所生成的请求信号作为数据发送时,从也包括用于发送数据的至少一根天线以外的天线的多根天线,也发送与多根天线的每一根对应的已知信号。
另外,本发明的进一步的另一方式是发送方法。该方法是从多根天线中的至少一根天线、对通信对象的无线装置发送与各天线对应的数据的发送方法,选择多根天线中在接收来自通信对象的无线装置的数据时应当使用的至少一根天线,并在从所选择的至少一根天线也发送与各天线对应的已知信号。
另外,本发明的进一步的另一方式是发送方法。该方法具备:从多根天线中的至少一根天线、向与可变数据速率对应的通信对象的无线装置发送与各天线对应的数据的步骤;和生成用于让该无线装置提供有关适于与通信对象的无线装置之间的无线信道的数据速率的信息的请求信号的步骤。进行发送的步骤,在将所生成的请求信号作为数据发送时,从也包括了用于发送数据的至少一根天线以外的天线的多根天线,也发送与多根天线的每一根对应的已知信号。
进行发送的步骤,也可以在发送请求信号时,至少对与多根天线的每一根对应的已知信号进行波束形成。还具备:选择多根天线中在接收来自通信对象的无线装置的数据时应当使用的至少一根天线的步骤。进行发送的步骤,也可以从所选择的天线发送已知信号。还具备:通过多根天线从通信对象的无线装置接收接收用的已知信号的步骤。进行选择的步骤,也可以根据所接收的已知信号,导出与多根天线的每一根对应的无线品质,从而优先选择无线品质好的天线。
也可以进一步具备:从通信对象的无线装置接收接收用的已知信号的步骤;和选择多根天线中应当接收已知信号至少一根天线的步骤。进行选择的步骤,也可以根据所接收的接收用的已知信号,导出与多根天线的每一根对应的无线品质,从而优先选择无线品质好的天线。
本发明的进一步的另一方式是发送方法。该方法具备:选择多根天线中在接收来自通信对象的无线装置的数据时应当使用的至少一根天线的步骤;和从包括在所选择的至少一根天线中的天线,对通信对象的无线装置发送与各天线对应的数据,并且从所选择的至少一根天线,也发送与各天线对应的已知信号的步骤。
还具备:生成在发送步骤中应当发送的、包括已知信号和数据的突发信号的步骤;和决定包括在由生成步骤生成的突发信号中的数据的数据速率的步骤。进行生成的步骤中,当数据与应当发送已知信号的天线中的至少一根对应时,通过增加应当对应的天线数目,将应当发送已知信号的天线与数据建立对应;进行决定的步骤中,当生成步骤中将应当发送已知信号的天线与数据建立对应时,将数据速率决定为低于将应当发送已知信号的天线与数据建立对应之前的数据速率也可。进行生成的步骤,对已知信号和数据使用多个子载波,同时以多根天线的每一个为单位,改变对已知信号的每一个应当使用的子载波的组合,并且当将应当发送已知信号的天线与数据建立对应时,对该数据使用从与数据相同的天线发送的已知信号的子载波的组合也可。
还具备:生成由进行发送的步骤中应当发送的、包括已知信号和数据的突发信号的步骤。进行生成的步骤也可以包括:当数据与应当发送已知信号的天线中的至少一根对应时,通过增加应当对应的天线数目,将该数据与应当发送已知信号的天线建立对应的步骤;和对已知信号和数据使用多个子载波,同时以多根天线的每一根为单位,改变对已知信号的每一个应当使用的子载波的组合,并且当将数据与应当发送已知信号的天线建立对应时,对该数据使用从与数据相同的天线发送的已知信号的子载波的组合的步骤。
本发明的进一步的另一方式是接收方法。该方法是接收由多根天线中的至少一根天线发送的可变数据速率的、与各天线对应的数据的接收方法,根据从也包括用于发送数据的至少一根的天线以外的天线的多根天线发送的、与多根天线的每一根对应的已知信号,计算与多根天线分别对应的接收响应矢量,从所计算的接收响应矢量,计算与多根天线分别对应的接收响应矢量间的相关,基于相关来决定对于数据的数据速率。
本发明的进一步的另一方式是接收方法。该方法是接收由多根天线中的至少一根天线发送的可变数据速率的、与各天线对应的数据的接收方法,根据从也包括用于发送数据的至少一根的天线以外的天线的多根天线发送的、与多根天线的每一根对应的已知信号,计算与多根天线分别对应的接收响应矢量,从所计算的接收响应矢量,计算与多根天线分别对应的接收响应矢量间的功率比,基于功率比来决定对于数据的数据速率。
本发明的进一步的另一方式是接收方法。该方法是接收由多根天线中的至少一根天线发送的可变数据速率的、与各天线对应的数据的接收方法,具备:接收从也包括用于发送数据的至少一根的天线以外的天线的多根天线发送的、与多根天线的每一根对应的已知信号的步骤;根据所接收的已知信号来计算与多根天线分别对应的接收响应矢量的步骤;从所计算的接收响应矢量,计算与多根天线分别对应的接收响应矢量间的相关的步骤;和基于所计算的相关来决定对于数据的数据速率的步骤。
本发明的进一步的另一方式是接收方法。该方法是接收由多根天线中的至少一根天线发送的可变数据速率的、与各天线对应的数据的接收方法,具备:接收从也包括用于发送数据的至少一根的天线以外的天线的多根天线发送的、与多根天线的每一根对应的已知信号的步骤;根据所接收的已知信号来计算与多根天线分别对应的接收响应矢量的步骤;从所计算的接收响应矢量,计算与多根天线分别对应的接收响应矢量间的功率比的步骤;和基于所计算的功率比来决定对于数据的数据速率的步骤。
进行接收的步骤中接收的已知信号使用多个载波,进行决定的步骤,根据多个载波的任一状态决定对于数据的数据速率也可。进行接收的步骤还具备:在接收已知信号时也接收有关数据速率的信息的请求,作为对于所接收的请求的响应,通知决定步骤中所决定的数据速率的步骤。
本发明的进一步的另一方式是发送方法。该方法发送突发信号,该突发信号包括第1已知信号和第2已知信号及数据,该第1已知信号与多根天线中的至少一根天线的每一根对应,该第2已知信号与也包括用于发送第1已知信号的至少一根天线以外的天线的多根天线的每一根对应,该数据与用于发送第1已知信号的至少一根天线的每一根对应。
本发明的进一步的另一方式是发送方法。该方法具备:生成突发信号的步骤,该突发信号包括第1已知信号和第2已知信号及数据,该第1已知信号与多根天线中的至少一根天线的每一根对应,该第2已知信号与也包括用于发送第1已知信号的至少一根天线以外的天线的多根天线的每一根对应,该数据与用于发送第1已知信号的至少一根天线的每一根对应;和介由多根天线发送在进行生成的步骤中所生成的突发信号的步骤。
进行生成的步骤,也可以使与第2已知信号中用于发送第1已知信号的至少一根天线对应的部分、和与用于发送第1已知信号的至少一根天线以外的天线对应的部分以不同的定时配置。进行生成的步骤,也可以增加应当发送第1已知信号的天线数目至应当发送第2已知信号的天线数目为止,分割与增加前的天线分别对应的数据,并将分割后的数据与增加后的天线建立对应。进行生成的步骤,也可以使用多个子载波,同时生成包括在突发信号中的数据并将数据分割以子载波为单位进行。
进行生成的步骤,增加应当发送第1已知信号的天线的数目至应当发送第2已知信号的天线的数目为止,同时将与增加前的天线分别对应的数据分割为增大后的天线的数目,并且将分割的数据与应当发送第2已知信号的天线的每一根建立对应也可。进行生成的步骤,至少对第2已知信号和数据适用多个子载波,并且以应当发送第2已知信号的天线为单位,改变对第2已知信号的各个应当使用的子载波的组合,并且在将分割的数据与应当发送第2已知信号的天线的每一根建立对应时,对该数据使用从与数据相同的天线发送的第2已知信号的子载波的组合也可。
还具备决定在进行生成的步骤中生成的突发信号中所包括的数据的数据速率的步骤,进行决定的步骤中,将在进行生成的步骤中增加应当发送第1已知信号的天线的数目至应当发送第2已知信号的天线的数目为止时的数据速率设定为,低于在进行生成的步骤中不增加应当发送第1已知信号的天线的数目至应当发送第2已知信号的天线的数目为止时的数据速率也可。
本发明的进一步的另一方式是发送方法。该发送方法具备:从多根天线的每一根发送突发信号的步骤;生成在进行发送的步骤中应当发送的、包括与多根天线的每一根对应的已知信号和配置在已知信号的后段的数据的突发信号的步骤;和决定包括在进行生成的步骤中所生成的突发信号中的数据的数据速率的步骤。进行生成的步骤中,当数据与多根天线中的至少一根对应时,通过增加应当对应的天线数目,将该数据与多根天线建立对应;进行决定的步骤中,当在进行生成的步骤中将数据与多根天线建立对应时,将数据速率决定为低于将数据与多根天线建立对应之前的数据速率。
进行生成的步骤,对已知信号和数据使用多个子载波,同时以多根天线的每一个为单位,改变对已知信号的每一个应当使用的子载波的组合,并且当将数据与多根天线建立对应时,对该数据使用从与数据相同的天线发送的已知信号的子载波的组合也可。
另外,本发明的进一步的另一方式是发送方法。该方法具备:从多根天线的每一根发送突发信号的步骤;和生成在进行发送的步骤中应当发送的、包括与多根天线的每一根对应的已知信号和配置在已知信号的后段的数据的突发信号的步骤。进行生成的步骤包括:当数据与多根天线中的至少一根对应时,通过增加应当对应的天线数目,将该数据与多根天线建立对应的步骤;和对已知信号和数据使用多个子载波,同时以多根天线的每一根为单位,改变对已知信号的每一个应当使用的子载波的组合,并且当将数据与多根天线建立对应时,对该数据使用从与数据相同的天线发送的已知信号的子载波的组合的步骤。
另外,本发明的进一步的另一方式还是无线装置。该装置具备:生成部,生成多个序列的突发信号,该多个序列的突发信号包括分别配置在多个序列中的第1已知信号和第2已知信号以及配置在多个序列中的至少一个中的数据;变形部,包括对由生成部生成的多个序列的突发信号中的第2已知信号和数据分别乘以正交矩阵而生成乘以正交矩阵后的第2已知信号和增加至多个序列的数量为止的数据的机构,以及通过与多个序列的每一个对应的时移量、在乘以正交矩阵后的第2已知信号内以序列单位进行循环的时移、同时在数量增加至多个序列的数量为止的数据内以序列单位进行循环的时移、而使多个序列的突发信号变形的机构;和输出部,输出由变形部变形的多个序列的突发信号。在生成部中生成的多个序列的突发信号中所包括的第1已知信号具有规定的周期,与变形部中的多个序列分别对应的时移量中的至少一个是在第1已知信号具有的规定周期以上。
根据该方式,即使数据序列的数量少于第2已知信号的序列的数量,由于进行由正交矩阵完成的乘法运算和循环的时移处理,因而也能够使数据序列的数量与第2已知信号序列的数量一致。另外,对第2已知信号也进行与数据序列相同的处理,从而对成为通信对象的无线装置在数据接收时使用第2已知信号。另外,对第1已知信号不进行与数据序列相同的处理,从而能够增大时移量,能够改善通信对象的无线装置中的接收特性。
另外,本发明的进一步的另一方式还是发送方法。该方法具备:对多个序列的突发信号中的第2已知信号和数据分别乘以正交矩阵而生成乘以正交矩阵后的第2已知信号和增加至多个序列的数量为止的数据步骤,该多个序列的突发信号包括分别配置在多个序列中的第1已知信号和第2已知信号、以及配置在多个序列中的至少一个的数据;通过与多个序列的每一个对应的时移量、在乘以正交矩阵后的第2已知信号内以序列单位进行循环的时移,同时在数量增加至多个序列的数量为止的数据内以序列单位进行循环的时移的步骤;和输出按照包括实施循环的时移的第2已知信号和数据的方式变形的多个序列的突发信号的步骤。进行生成的步骤中包括的第1已知信号具有规定的周期,在进行实施的步骤中与多个序列分别对应的时移量中的至少一个是在第1已知信号具有的规定周期以上。
进行生成的步骤,分别对多个序列的突发信号使用多个子载波,分别配置在多个序列的第2已知信号,也可以对各序列使用不同的子载波。进行输出的步骤,也可以将所变形的多个序列的突发信号与多根天线建立对应并进行输出。
另外,本发明的进一步的另一方式是无线装置。该装置具备:输出部,向与可变数据速率对应的通信对象的无线装置输出配置在至少一个序列中的数据;和控制部,生成请求信号且将所生成的请求信号作为数据从输出部发送,该请求信号用来让该无线装置提供有关适于与通信对象的无线装置之间的无线信道的数据速率的信息。输出部,在输出请求信号时,从也包括用于输出数据的至少一个序列以外的序列的多个序列,也输出配置在多个序列的每一个中的已知信号。
根据该方式,在对通信对象的无线装置输出请求信号时,输出配置在多个序列中的已知信号,从而能够获取通信对象的无线装置中的、基于已知信号新生成的数据速率的信息,由此能够提高信息的精度。
另外,本发明的进一步的另一方式是无线装置。该装置具备:生成部,生成突发信号,该突发信号包括配置在多个序列中的至少一个中的第1已知信号、配置在多个序列的每一个中的第2已知信号、和配置在与第1已知信号相同的序列中的数据;和输出部,输出由生成部生成的突发信号。
根据该方式,由于将应当配置第1已知信号和数据的序列设置为相同,因而能够在接收侧将基于第1已知信号的估计结果使用在数据接收中,由此能够提高数据接收的特性。
还具备决定部,决定包括在由生成部生成的突发信号中的数据的数据速率,决定部中,也可以将生成部增加应当发送第1已知信号的序列数量至多个序列的数量为止时的数据速率,设定为低于生成部不增加应当发送第1已知信号的序列的数量至多个序列的数量为止时的数据速率。
另外,本发明的进一步的另一方式是无线装置。该装置具备:输出部,输出多个序列的突发信号;生成部,生成由输出部应当输出的、包括配置在多个序列的每一个中的已知信号和配置在已知信号的后段的数据的突发信号;和决定部,决定由生成部生成的突发信号中所包括的数据的数据速率。生成部中,当数据配置在多个序列中的至少一个时,通过增加应当配置的序列数量而使该数据配置在多个序列中;决定部中,当生成部将数据配置在多个序列中时,将数据速率决定为低于将数据配置在多个序列中之前的数据速率。
根据该方式,在将数据配置在多个序列的每一个中的情况下,即使当来自所配置的序列的无线信道的特性不适于数据传送时,通过降低数据速率,由此也能够降低数据误差的产生。
生成部,对已知信号和数据使用多个子载波,同时以多个序列的每一个为单位,改变对已知信号的每一个应当使用的子载波的组合,并且当将数据配置在多个序列中时,对该数据使用配置在与数据相同的序列中的已知信号中的子载波的组合也可。
另外,本发明的进一步的另一方式是无线装置。该装置具备:输出部,输出多个序列的突发信号;和生成部,生成从输出部应当输出的、包括配置在多个序列的每一个中的已知信号和配置在已知信号的后段的数据的突发信号。生成部包括:当数据配置在多个序列中的至少一个时,通过增加应当配置的序列数量,将该数据配置在多个序列中的机构;和对已知信号和数据使用多个子载波,同时以多个序列的每一个为单位,改变对已知信号的每一个应当使用的子载波的组合,并且当将数据配置在多个序列中时,对数据使用配置在与数据相同的序列中的已知信号的子载波的组合的机构。
根据该方式,在将数据配置在多个序列中的情况下,对配置在一个序列中的已知信号和数据使用相同的子载波,由此能够易于对各个数据选择应当使用的子载波。
另外,本发明的进一步的另一方式是发送方法。该方法具备:向与可变数据速率对应的通信对象的无线装置输出配置在至少一个序列中的数据的步骤;和生成用于让该无线装置提供有关适于与通信对象的无线装置之间的无线信道的数据速率的信息的、在进行输出的步骤中作为数据输出的请求信号的步骤。进行输出的步骤,在输出请求信号时,从也包括用于输出数据的至少一个序列以外的序列的多个序列,也发送配置在多个序列的每一个中的已知信号。
另外,本发明的进一步的另一方式还是发送方法。该方法具备:生成突发信号的步骤,该突发信号包括配置在多个序列中的至少一个中的第1已知信号、配置在多个序列的每一个中的第2已知信号、和配置在与第1已知信号相同的序列中的数据;和输出所生成的突发信号的步骤。
另外,本发明的进一步的另一方式是发送方法。该方法具备:输出多个序列的突发信号的步骤;和生成在进行输出的步骤中应当输出的、包括配置在多个序列的每一个中的已知信号和配置在已知信号的后段的数据的突发信号的步骤。进行生成的步骤包括:当数据配置在多个序列中的至少一个时,通过增加应当配置的序列数量,将该数据配置在多个序列中的步骤;和对已知信号和数据使用多个子载波,同时以多个序列的每一个为单位,改变对已知信号的每一个应当使用的子载波的组合,并且当将数据配置在多个序列中时,对该数据使用配置在与数据相同的序列上的已知信号的子载波的组合的步骤。
还具备:通过多根天线,根据从通信对象的无线装置接收到的信号来设定用于发送数据的多根天线的至少一根的步骤,进行发送的步骤,也可使用在进行设定的步骤中所设定的至少一根天线作为应当发送数据的至少一根天线。还具备:通过多根天线中的至少一根天线,根据从通信对象的无线装置接收到的信号,来设定用于发送数据的、在进行选择的步骤中所选择的天线中的至少一根天线的步骤,进行发送的步骤,也可使用在进行设定的步骤中所设定的至少一根天线作为应当发送数据的至少一根天线。
还具备:通过多根天线,根据从通信对象的无线装置接收的信号来设定用于发送数据的至少一根天线的步骤,进行生成的步骤,也可使用在进行设定的步骤中所设定的至少一根天线作为应当与数据对应的至少一根天线。还具备:将进行输出的步骤中所输出的多个序列的每一个与多根天线的每一根建立对应,并且通过多根天线,根据从通信对象的无线装置接收到的信号,来设定用于发送数据的至少一根天线的步骤,进行输出的步骤,也可使用与在进行设定的步骤中所设定的至少一根天线对应的序列作为应当发送数据的至少一个序列。
还具备:将进行输出的步骤中所输出的多个序列的每一个与多根天线的每一根建立对应,并且通过多根天线,根据从通信对象的无线装置接收的信号,来设定用于输出数据的至少一根天线的步骤,进行生成的步骤,也可以使用与在进行设定的步骤中所设定的至少一根天线对应的序列作为应当配置数据的至少一个序列。还具备:生成进行发送的步骤中应当发送的、包括已知信号和数据的突发信号的步骤,进行生成的步骤中,也可以在数据与应当发送已知信号的天线中的至少一根对应时,将已知信号中的从应当发送数据的天线以外的天线所发送的部分内的信号的振幅,设定为小于已知信号中的从应当发送数据的天线所发送的部分的信号的振幅的值。
进行生成的步骤中,也可以将第2已知信号中的从应当发送数据的天线以外的天线所发送的部分内的信号的振幅,规定为小于第2已知信号中的从应当发送数据的天线所发送的部分的信号的振幅的值。进行生成的步骤中,也可以将第2已知信号中的配置在应当配置数据的序列以外的序列中的部分的信号的振幅,规定为小于第2已知信号中的配置在应当配置数据的序列中的部分的信号的振幅的值。还具备:生成在进行输出的步骤中应当输出的、包括已知信号和数据的突发信号的步骤,进行生成的步骤中,当数据配置在应当配置已知信号的序列中的至少一个中时,也可以将已知信号中的配置在应当配置数据的序列以外的序列中的部分的信号的振幅,规定为小于已知信号中的配置在应当配置数据的序列中的部分的信号的振幅的值。
还具备:生成在进行发送的步骤中应当发送的、包括已知信号和数据的突发信号的步骤,进行生成的步骤中,当数据与应当发送已知信号的天线中的至少一根对应时,也可以将已知信号中的从应当发送数据的天线以外的天线所发送的部分所使用的子载波数量,规定为小于已知信号中的从应当发送数据的天线所发送的部分内所使用的子载波数量的值。进行生成的步骤中,也可以将第2已知信号中的从应当发送数据的天线以外的天线所发送的部分所使用的子载波数量,规定为小于第2已知信号中的从应当发送数据的天线所发送的部分内所使用的子载波数量的值。
进行生成的步骤中,也可以将第2已知信号中的配置在应当配置数据的序列以外的序列中的部分所使用的子载波数量,规定为小于第2已知信号中的配置在应当配置数据的序列中的部分所使用的子载波数量的值。还具备:生成在进行输出的步骤中应当输出的、包括已知信号和数据的突发信号的步骤,进行生成的步骤中,当数据配置在应当配置已知信号的序列中的至少一个中时,也可以将已知信号中的配置在应当配置数据的序列以外的序列中的部分内所使用的子载波数量,规定为小于已知信号中的配置在应当配置数据的序列中的部分所使用的子载波数量的值。
还具备设定部,通过多根天线,根据从通信对象的无线装置接收到的信号来设定用于发送数据的至少一根天线。生成部,也可以使用设定部中所设定的至少一根天线作为应当与数据对应的至少一根天线。还具备设定部,将输出部所输出的多个序列的每一个与多根天线的每一根建立对应,并且通过多根天线,根据从通信对象的无线装置接收的信号,来设定用于输出数据的至少一根天线。生成部,也可以使用与设定部中所设定的至少一根天线对应的序列作为应当配置数据的至少一个序列。
生成部中,也可以将第2已知信号中的从应当发送数据的天线以外的天线所发送的部分的信号的振幅,规定为小于第2已知信号中的从应当发送数据的天线所发送的部分的信号的振幅的值。生成部中,也可以将第2已知信号中的配置在应当配置数据的序列以外的序列中的部分的振幅,规定为小于第2已知信号中的配置在应当配置数据的序列中的部分的振幅的值。
生成部中,也可以将第2已知信号中的从应当发送数据的天线以外的天线所发送的部分所使用的子载波数量,规定为小于第2已知信号中的从应当发送数据的天线所发送的部分所使用的子载波数量的值。生成部中,也可以将第2已知信号中的配置在应当配置数据的序列以外的序列中的部分所使用的子载波数量,规定为小于第2已知信号中的配置在应当配置数据的序列中的部分所使用的子载波数量的值。
另外,本发明的进一步的另一方式是无线装置。该装置具备:接收部,接收突发信号,该突发信号包括配置在多个序列中的至少一个的第1已知信号、配置在多个序列的每一个中的第2已知信号和配置在与第1已知信号相同的序列中的数据;和处理部,处理由接收部接收的突发信号。接收部,以不同定时接收第2已知信号中的配置在配置了第1已知信号的序列中的部分和第2已知信号中的配置在配置了第1已知信号的序列以外的序列中的部分。
接收部,也可以根据第1已知信号设定AGC的增益,并且根据该增益,分别接收第2已知信号中的配置在配置了第1已知信号的序列中的部分和第2已知信号中的配置在配置了第1已知信号的序列以外的序列中的部分。处理部,也可以对多个序列的每一个进行独立的动作。
还具备设定部,通过多根天线,根据从通信对象的无线装置接收到的信号来设定用于发送数据的多根天线的至少一根。发送部,也可以使用设定部中所设定的至少一根天线作为应当发送数据的至少一根天线。还具备设定部,通过多根天线中的至少一根天线,根据从通信对象的无线装置接收的信号,来设定用于发送数据的、在选择部中所选择的天线中的至少一根天线。发送部,也可以使用设定部中所设定的至少一根天线作为应当发送数据的至少一根天线。还具备设定部,将由输出部输出的多个序列的每一个与多根天线的每一根建立对应,并且通过多根天线,根据从通信对象的无线装置接收的信号,来设定用于输出数据的至少一根天线。输出部,也可以使用与设定部中所设定的至少一根天线对应的序列作为应当发送数据的至少一个序列。
还具备生成部,生成由发送部应当发送的、包括已知信号和数据的突发信号。生成部中,也可以在数据与应当发送已知信号的天线中的至少一根对应时、将已知信号中的从应当发送数据的天线以外的天线所发送的部分内的信号的振幅,规定为小于已知信号中的从应当发送数据的天线所发送的部分内的信号的振幅的值。还具备生成部,生成由输出部应当输出的、包括已知信号和数据的突发信号。生成部中,当数据配置在应当配置已知信号的序列中的至少一个时,也可以将已知信号中的配置在应当配置数据的序列以外的序列中的部分内的信号的振幅,规定为小于已知信号中的配置在应当配置数据的序列中的部分内的信号的振幅的值。
还具备生成部,生成由发送部应当发送的、包括已知信号和数据的突发信号。生成部中,也可以在数据与应当发送已知信号的天线中的至少一根对应时、将已知信号中的从应当发送数据的天线以外的天线所发送的部分所使用的子载波数量,规定为小于已知信号中的从应当发送数据的天线所发送的部分内所使用的子载波数量的值。还具备生成部,生成由输出部应当输出的、包括已知信号和数据的突发信号。生成部中,当数据配置在应当配置已知信号的序列中的至少一个上时,也可以将已知信号中的配置在应当配置数据的序列以外的序列中的部分所使用的子载波数量,规定为小于已知信号中的配置在应当配置数据的序列中的部分所使用的子载波数量的值。
还有,以上的构成要素的任意组合、以及将本发明的表现在方法、装置、系统、记录介质、计算机程序等间转换后,作为本发明的方式是有效的。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传送数据时的控制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涉及的多载波信号的频谱的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涉及的通信系统的结构的图。
图3(a)~图3(b)是表示图2的通信系统中的突发格式(burstformat)的结构的图。
图4是表示图2的通信系统中的成为比较对象的通信步骤的顺序图。
图5是表示图2的通信系统中的成为比较对象的其他的通信步骤的顺序图。
图6是表示图2的第1无线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7是表示图6中的频域的信号结构的图。
图8是表示图6的第1处理部的结构的图。
图9是表示图2的通信系统中的数据速率的设定步骤的顺序图。
图10是表示图6的第1无线装置中的数据速率的设定步骤的流程图。
图11是表示图2的通信系统中的数据速率的设定的其他步骤的顺序图。
图12是表示图6的第1无线装置中的数据速率的设定的其他步骤的流程图。
图13是表示图2的通信系统中的通信步骤的顺序图。
图14是表示图13的第2无线装置中的发送步骤的流程图。
图15是表示图2的通信系统中的数据速率的设定的进一步的其他步骤的顺序图。
图16是表示图6的第1无线装置中的数据速率的设定的进一步的其他步骤的流程图。
图17是表示图6的控制部的结构的图。
图18是表示存储在图17的存储部中的判定基准的结构的图。
图19(a)~图19(b)是表示图2的通信系统中的突发格式的其他结构的图。
图20是表示图2的通信系统中的突发格式的进一步的其他结构的图。
图21(a)~图21(d)是表示图2的通信系统中的突发格式的进一步的结构的图。
图22(a)~图22(b)是表示将图20中的突发格式变形后的突发格式的结构的图。
图23是表示对应于图22(a)~图22(b)的突发格式的发送步骤的流程图。
图24是表示对应于图22(a)~图22(b)的突发格式的其他发送步骤的流程图。
图2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涉及的发送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26(a)~图26(b)是表示图25的发送装置中所生成的突发信号的突发格式的图。
图2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涉及的突发格式的结构的图。
图中:10-无线装置,12-天线,14-天线,20-无线部,22-处理部,24-调制解调部,26-IF部,28-选择部,30-控制部,32-速率信息管理部,40-FFT部,42-合成部,44-参考信号生成部,46-分离部,48-IFFT部,50-前同步码添加部,52-发送加权矢量计算部,54-接收加权矢量计算部,56-乘法部,58-乘法部,60-加法部,100-通信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在对本发明具体地进行说明之前,陈述概要。本发明的实施例1涉及由两个无线装置(以下,方便起见称为“第1无线装置”和“第2无线装置”)构成的MIMO系统。MIMO系统中的第1无线装置和第2无线装置皆进行自适应阵列信号处理。另外,MIMO系统通过改变天线数目、调制方式、纠错编码率的各值来变更数据速率。此时,发送侧的无线装置对接收侧的无线装置发送速率请求信号。例如,当第1无线装置向第2无线装置发送数据时,第1无线装置对第2无线装置发送速率请求信号。
虽然第2无线装置将自己的速率信息通知到第1无线装置,但是该速率信息在以下的情况下包括误差。第一种情况是从第2无线装置决定速率信息起需要某程度的期间的情况。第二种情况是在第2无线装置决定速率信息后和接收来自第1无线装置的数据时之间,发送中所使用的第1无线装置的天线数目不同的情况。还有,这些的具体的说明将后述。本实施例涉及的第1无线装置,为了使从第2无线装置获取的速率信息正确,在发送速率请求信号时也添加训练信号。其结果,第2无线装置能够通过训练信号更新速率信息,由此使速率信息正确。
另外,在从第1无线装置向第2无线装置发送数据时,第1无线装置应当预先根据训练信号导出发送加权矢量。由此,第1无线装置向第2无线装置请求发送训练信号(以下,将用于请求的信号称为“训练请求信号”)。第2无线装置按照训练请求信号向第1无线装置发送训练信号。此时,为了降低消耗功率,第2无线装置并非从所有的天线发送训练信号,而从应该接收来自第1无线装置的数据的天线发送训练信号。
图1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涉及的多载波信号的频谱。尤其,图1表示使用OFDM调制方式的信号频谱。虽然一般将OFDM调制方式中的多个载波之一称为子载波,但是此处将一个子载波由“子载波编号”进行指定。此处,按照与IEEE802.11a标准同样的方式,规定子载波编号从“-26”到“26”为止的53个子载波。还有,为了降低基带信号中的直流成分的影响将子载波编号“0”设定为零(null)。各个子载波由被设定为可变的调制方式进行调制。调制方式中,使用BPSK(BinaryPhaseShiftKeying)、QPSK(QuadraturePhaseShiftKeying)、16QAM(QuadratureAmplitudeModulation)、64QAM的任一个。
另外,对这些信号而言,作为纠错方式适用卷积编码。卷积编码的编码率设定为1/2、3/4等。此外,使用于MIMO系统中的天线数目设定为可变。其结果,通过将调制方式、编码率、天线数目的值以可变方式进行设定,数据速率也可设定为可变。以下,如上述那样,将有关数据速率的信息称为“速率信息”,速率信息包括调制方式、编码率、天线数目的各自的值。在此,只要没有特殊必要,就不对调制方式、编码率、天线数目的各自的值进行说明。
图2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的通信系统100的结构。通信系统100包括总称为无线装置10的第1无线装置10a、第2无线装置10b。另外,第1无线装置10a包括总称为天线12的第1天线12a、第2天线12b、第3天线12c、第4天线12d;第2无线装置10b包括总称为天线14的第1天线14a、第2天线14b、第3天线14c、第4天线14d。第1无线装置10a和第2无线装置10b中的一个对应于发送装置,另一个对应于接收装置。另外,第1无线装置10a和第2无线装置10b中的一个对应于基站装置,另一个对应于终端装置。
在说明通信系统100的结构之前,说明MIMO系统的概要。假设数据从第1无线装置10a发送到第2无线装置10b。第1无线装置10a分别从第1天线12a~第4天线12d发送不同的数据。其结果,使数据速率高速化。第2无线装置10b通过第1天线14a~第4天线14d接收数据。并且,第2无线装置10b,通过自适应阵列信号处理将分离所接收的数据,将分别从第1天线12a~第4天线12d发送的数据独立地进行解调。
在此,天线12的数目为“4”而天线14的数目也为“4”,由此天线12和天线14间的信道的组合为“16”。将从第i天线12i到第j天线14j之间的信道特性表示为hij。在图中,第1天线12a和第1天线14a之间的信道特性表示为h11,从第1天线12a到第2天线14b之间的信道特性表示为h12,第2天线12b和第1天线14a之间的信道特性表示为h21,从第2天线12b到第2天线14b之间的信道特性表示为h22,从第4天线12d到第4天线14d之间的信道特性表示为h44。还有,将这些以外的信道省略以使图示清楚。
第2无线装置10b按照通过自适应阵列信号处理以使可独立地解调分别从第1天线12a和第2天线12b发送的数据的方式工作。进一步,第1无线装置10a也对第1天线12a~第4天线12d进行自适应阵列信号处理。这样,即使在作为发送侧的第1无线装置10a中也进行自适应阵列信号处理,由此确保MIMO系统中的空间分割。其结果,多根天线12中所发送的信号间的干扰减小,由此能够提高数据的传送特性。
第1无线装置10a分别从第1天线12a~第4天线12d发送不同的数据。另外,根据应当发送数据的速率或容量,第1无线装置10a对应当使用的天线12的数目进行控制。例如,当应当发送数据的容量较大时使用“4”根天线12,当应当发送数据的容量较小时使用“2”根天线12。并且,第1无线装置10a在决定应当使用的天线12的数目时,参照第2无线装置10b中的速率信息。例如,在第2无线装置10b指示基于2根天线14的接收的情况下,第1无线装置10a使用2根天线12。进一步,第1无线装置10a在发送数据时对天线12进行自适应阵列信号处理。由此,第1无线装置10a,预先从第2无线装置10b接收训练信号并根据训练信号来导出发送加权矢量。详细将进行后述。
第2无线装置10b,对第1天线14a~第4天线14d进行自适应阵列信号处理,接收来自第1无线装置10a的数据。另外,如上述那样,第2无线装置10b,对第1无线装置10a或通知速率信息或发送训练信号。还有,第1无线装置10a和第2无线装置10b的动作也可以相反。
图3(a)~图3(b)表示通信系统100中的突发格式的结构。图3(a)是所使用的天线12的数目为“2”时的突发格式。图的上段表示由第1天线12a发送的突发信号,图的下段表示由第2天线12b发送的突发信号。“LegacySTS(ShortTrainingSequence)”、“LegacyLTS(LongTrainingSequence)”、“Legacy信令(signal)”是与以IEEE802.11a标准为基准的无线LAN系统那样的不对应于MIMO的通信系统具有兼容性的信号。“LegacySTS”使用于时间同步及AGC(AutomaticGainControl)等,“LegacyLTS”使用于信道估计,“Legacy信令”包括控制信息。“MIMO信令”以后是MIMO系统中特有的信号,“MIMO信令”包括对应于MIMO系统的控制信息。“第1MIMO-STS”和“第2MIMO-STS”使用于时间同步及AGC等,“第1MIMO-LTS”和第2MIMO-LTS”使用于信道估计,“第1数据”和“第2数据”是应当发送的数据。
图3(b),与图3(a)同样,是为了数据发送使用了2根天线12时的突发格式。但是,添加了所述的训练信号。图中,训练信号对应于“第1MIMO-STS”、“第1MIMO-LTS”~“第4MIMO-STS”、“第4MIMO-LTS”。另外,“第1MIMO-STS”、“第1MIMO-LTS”~“第4MIMO-STS”、“第4MIMO-LTS”分别由第1天线12a~第4天线12d发送。还有,如上述那样,发送训练信号的天线12的数目也可以比“4”小。“第1MIMO-STS”~“第4MIMO-STS”由相互干扰较小的模式构成。“第1MIMO-LTS”~“第4MIMO-LTS”也同样。在此省略这些结构的说明。一般而言,有时将“LegacyLTS”或图3(a)中的“第1MIMO-LTS”等称为训练信号,但是此处将训练信号限定为上述那样的图3(b)的信号。也就是,所谓“训练信号”相当于为了使通信对象的无线装置10进行信道估计而与应当发送的数据数量即序列数量无关的、对应于应当估计的信道的序列数量的MIMO-LTS。以下,将“第1MIMO-STS”~“第4MIMO-STS”总称为“MIMO-STS”,将“第1MIMO-LTS”~“第4MIMO-LTS”总称为“MIMO-LTS”,将“第1数据”和“第2数据”总称为“数据”。
图4是表示图2的通信系统中的成为比较对象的通信步骤的顺序图。在此,表示第1无线装置10a获取第2无线装置10b的速率信息的动作。为了使说明简洁,省略自适应阵列信号处理的动作。第1无线装置10a对第2无线装置10b发送速率请求信号(S10)。第2无线装置10b对第1无线装置10a发送速率信息(S12)。第1无线装置10a根据速率信息设定数据速率(S14)。也就是,参照速率信息的同时设定数据速率。第1无线装置10a以所设定的数据速率发送数据(S16)。第2无线装置10b对数据进行接收处理(S18)。
根据以上那样的动作,如上述那样,第2无线装置10b中的速率信息在以下的情况下包括错误。第一种情况是从第2无线装置决定速率信息起需要某程度的期间的情况。也就是,第1无线装置10a和第2无线装置10b之间的信道的特性通常变动,随此变动速率信息的内容也变动。例如,虽然速率信息决定后可以以50Mbps进行接收,但存在当从第1无线装置10a接收数据时以10Mbps进行的接收为极限的情况。第二种情况是在第2无线装置10b决定速率信息后和接收来自第1无线装置的数据时之间、所使用的第1无线装置的天线数目不同的情况。也就是,在第2无线装置10b决定速率信息的情况下,如果没有收到所有的来自天线12的训练信号,则存在未知的信道,由此不能导出正确的速率信息。例如,在根据来自第1天线12a和第2天线12b的信号导出速率信息的情况下,没有考虑第3天线12c和第4天线12d的影响,其结果,速率信息中包括误差。
图5是表示通信系统100中的成为比较对象的其他的通信步骤的顺序图。在此,表示通过MIMO传送数据的动作。第1无线装置10a对第2无线装置10b发送训练请求信号(S20)。训练请求信号包括图3(a)的“第1数据”或/和“第2数据”中。第2无线装置10b对第1无线装置10a发送训练信号(S22)。第1无线装置10a根据所接收的训练信号导出发送加权矢量并将其进行设定(S24)。第1无线装置10a使用发送加权矢量的同时发送数据(S26)。第2无线装置10b对所接收的数据导出接收加权矢量并将其进行设定(S28)。进一步,第2无线装置10b基于接收加权矢量进行数据的接收处理(S30)。
根据以上的动作,第2无线装置10b从所有的天线14发送训练信号,由此消耗功率增加。另一方面,当速率信息中的数据速率低至某程度时,有时应当使用的天线14的数目也可以较少。该情况下,即使从没有使用预定的天线14不发送训练信号,也可抑制传送品质的劣化。特别是,在第2无线装置10b为终端装置由电池驱动的情况下,优选降低消耗功率。
图6表示第1无线装置10a的结构。第1无线装置10a包括:总称为无线部20的第1无线部20a、第2无线部20b、第4无线部20d;总称为处理部22的第1处理部22a、第2处理部22b、第4处理部22d;总称为调制解调部24的第1调制解调部24a、第2调制解调部24b、第4调制解调部24d;IF部26;选择部28;控制部30;和速率信息管理部32。另外,作为信号,包括:总称为时域信号200的第1时域信号200a、第2时域信号200b、第4时域信号200d;和总称为频域信号202的第1频域信号202a、第2频域信号202b、第4频域信号202d。还有,第2无线装置10b也具有同样的结构。另外,根据第1无线装置10a和第2无线装置10b是基站装置还是终端装置,可包括不同的结构,但是此处为了使说明清楚,对其进行省略。
作为接收动作,无线部20对由天线接收的射频信号进行频率转换从而导出基带信号。无线部20将基带信号作为时域信号200输出到处理部22。一般而言,基带信号由同相成分和正交成分形成,从而应当由2根信号线进行传送,但是此处为了使图清楚而仅表示1根信号线。另外,也包括AGC或/和A/D转换部。作为发送动作,无线部20对来自处理部22的基带信号进行频率转换,从而导出射频信号。在此,将来自处理部22的基带信号也作为时域信号200进行表示。无线部20将射频信号(radiofrequencysignal)输出到天线12。另外,也包括PA(PowerAmplifier)、D/A转换部。假设时域信号200是转换为时域的多载波信号,是数字信号。进一步,由无线部20处理的信号形成突发信号,其突发格式如图3(a)~图3(b)中所示那样。
作为接收动作,处理部22分别将多个时域信号200转换为频域而对频域信号进行自适应阵列信号处理。处理部22将自适应阵列信号处理结果作为频域信号202进行输出。一个频域信号202对应于由图2中的一根天线14发送的信号,相当于与一个信道对应的信号。作为发送动作,处理部22从调制解调部24输入作为频域信号的频域信号202,对频域信号进行自适应阵列信号处理。进一步,处理部22将自适应阵列信号处理后的信号转换为时域,作为时域信号200输出。发送处理中应当使用的天线12的数目由控制部30指定。在此,假设作为频域的信号的频域信号202,如图1那样包括多个子载波成分。为了使图清楚,将频域信号以子载波编号排列,形成串行信号。
图7表示频域信号的结构。在此,将图1所示的子载波编号“-26”~“26”的一个组合设为“OFDM符号”。假设第“i”号的OFDM符号是按照子载波编号从“1”~“26”、子载波编号从“-26”~“-1”的顺序将子载波成分排列的。另外,假设在第“i”号OFDM符号之前配置有第“i-1”号OMDM符号,在第“i”号OFDM符号之后配置有第“i+1”号OMDM符号。
返回图6。作为接收处理,调制解调部24对来自处理部22的频域信号202进行解调及解码。还有,使解调及解码以子载波单位进行。调制解调部24将解码后的信号输出到IF部26。另外,作为发送处理,调制解调部24进行编码及调制。调制解调部24将调制后的信号作为频域信号202输出到处理部22。在发送处理时,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由控制部30指定。该指定根据上述的速率信息进行。
作为接收处理,IF部26对来自多个调制解调部24的信号进行合成以形成一个数据流(datastream)。IF部26输出数据流。另外,作为发送处理,IF部26输入一个数据流并将其进行分离。进而,将分离的数据输出到多个调制解调部24。
通过以上那样的结构,对发送请求信号的情况进行说明。如图3(a)或(b)那样,处理部22从多根天线12中的至少一个发送对应于各天线12的数据。当应当使用的天线12的数目为“2”时,相当于图3(a)或(b)中的“第1数据”和“第2数据”。假设数据发送中应当使用的天线12的数目由控制部30指示。并且,处理部22也添加图3(a)那样的“LegacySTS”等数据以外的信号。另外,如果数据发送中应当使用的天线12的数目为“4”,则添加图3(a)~(b)未图示的“第3数据”和“第4数据”。这样的数据发送到对应于可变数据速率的第2无线装置10b。
控制部30生成用于使第2无线装置10b提供第2无线装置10b中的速率信息的请求信号。并且,控制部30将所生成的请求信号输出到调制解调部24。处理部22,在发送请求信号时从也包括用于发送数据的天线12以外的多根天线12也发送已知信号,该已知信号对应于多根天线12的每一个。在此,请求信号被分配(allotted)为图3(b)的“第1数据”或/和“第2数据”。另外,图3中,已知信号相当于“第1MIMO-STS”、“第1MIMO-LTS”~“第4MIMO-STS”、“第4MIMO-LTS”。其结果,如图3(b)那样,即使用于发送数据的天线12的数目为“2”,处理部22也从“4”根天线12发送已知信号即训练信号。这样,通过将请求信号和训练信号进行组合加以发送,第1无线装置10a就根据训练信号让第2无线装置10b生成速率信息,由此获取所生成的速率信息。其结果,提高由第1无线装置10a获取的第2无线装置10b的速率信息的精度。
对应于以上的说明,对接收请求信号和训练信号的情况进行说明。控制部30根据所接收的训练信号生成速率信息。速率信息的生成方法可为任意方法。例如,也可以测量出由无线部20接收的信号的信号强度,并通过将测量出的信号强度与阈值进行比较,生成速率信息。或者,也可以根据由处理部22导出的接收加权矢量来生成速率信息。还有,速率信息的生成的一个示例将后述。进一步,也可以根据由调制解调部24解调的结果,生成速率信息。所决定的速率信息,不仅介由调制解调部24、处理部22、无线部20进行发送,并且保持在速率信息管理部32。另外,速率信息管理部32还保持通信对向的无线装置10中的速率信息。
在以上的结构中,为了降低消耗功率,第1无线装置10a动作如下。无线部20通过多根天线12从第2无线装置10b接收训练信号。选择部28,根据接收的训练信号,从多根天线12中选择至少一个应当使用于接收来自第2无线装置10b的数据时的天线。更具体而言,如以下。选择部28,根据由无线部20接收的训练信号,导出对应于多根天线12的每一个的信号强度。选择部28优先选择强度较大的天线12。例如,在接收数据时应当使用的天线12的数目为“3”时,选择部28从强度较大的天线12中选择“3”根天线12。还有,应当选择的天线12的总数,根据应当传送的数据速率或消耗功率之值,另行进行指定。处理部22,在使用由选择部28选择的天线12的同时发送训练信号。这样,通过削减应当发送训练信号的天线12的数目,降低消耗功率。
另外,以上的动作在没有发送请求信号时也可进行。也就是,在从第2无线装置10b接受训练请求信号时也适用。也就是说,选择部28从多根天线12中选择至少一个在接收来自第2无线装置10b的数据时使用。此时,选择基于来自控制部30的指示进行。处理部22,对第2无线装置10b从多根天线12中的至少一个发送对应于各天线12的数据,并且也发送对应于由选择部28选择的各天线12的训练信号,其与数据发送时应当使用的天线12的数目无关。例如,数据由“2”根天线12发送;训练信号由“3”根天线12发送。
该结构,对硬件而言能够通过任意计算机的CPU、存储器、其他的LSI来实现,对软件而言可通过内存加载(memory-loaded)的具有预约管理功能的程序来实现,但是此处描述有由它们的协作实现的功能块。由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这些功能块能够通过仅硬件、仅软件或者它们的组合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实现。
图8表示第1处理部22a的结构。第1处理部22a包括:FFT(FastFourierTransform)部40、合成部42、参考信号生成部44、接收加权矢量计算部54、分离部46、发送加权矢量计算部52、IFFT部48、和前同步码添加部50。另外,合成部42包括总称为乘法部56的第1乘法部56a、第2乘法部56b、第4乘法部56d、和加法部60。另外,分离部46包括总称为乘法部58的第1乘法部58a、第2乘法部58b、和第4乘法部58d。
FFT部40,输入多个时域信号200并对其进行傅立叶变换且导出频域信号。如上述那样,一个频域信号将对应于子载波的信号以子载波编号的顺序串行排列。
乘法部56通过来自接收加权矢量计算部54的接收加权矢量对频域信号进行加权,加法部60对乘法部56的输出进行加法运算。在此,频域信号以子载波编号的顺序配置,由此来自接收加权矢量计算部54的接收加权矢量也按照对应于此的方式配置。也就是,一个乘法部56将以子载波编号顺序配置的接收加权矢量逐次输入。由此,加法部60以子载波单位对乘法结果进行加法运算。其结果,加法运算后的信号也如图7那样以子载波编号的顺序串行排列。另外,加法运算后的信号是所述的频域信号202。
还有,在以下的说明中,如果处理对象的信号对应于频域,则处理基本上以子载波为单位进行。在此,为了简化说明,对一个子载波中的处理进行说明。由此,相对于多个子载波的处理中,通过以并行方式或串行方式进行对一个子载波的处理,来被对应。
参考信号生成部44,将“LegacySTS”、“LegacyLTS”、“第1MIMO-STS”、“第1MIMO-LTS”期间中预先存储的“LegacySTS”、“LegacyLTS”、“第1MIMO-STS”、“第1MIMO-LTS”作为参考信号进行输出。另外,在这些期间以外,由预先规定的阈值判定频域信号202,将其作为参考信号进行输出。还有,判定并非为硬判定,也可以为软判定。
接收加权矢量计算部54,根据来自FFT部40的频域信号、频域信号202和参考信号导出接收加权矢量。接收加权矢量的导出方法,可以是任意的方法,其中之一为LMS(LeastMeanSqueare)算法完成的导出。另外,接收加权矢量也可以通过相关处理导出。此时,频域信号和参考信号,并非仅从第1处理部22a输入的,而是通过未图示的信号线还从第2处理部22b输入。如果将第1处理部22a中的频域信号表示为x1(t),将第2处理部22b中的频域信号表示为x2(t),将第1处理部22a中的参考信号表示为S1(t),将第2处理部22b中的参考信号表示为S2(t),则x1(t)和x2(t)由下式表示。
[式1]
x1(t)=h11S1(t)+h21S2(t)
x2(t)=h12S1(t)+h22S2(t)
在此无视噪音。在以E为总体均值(ensembleaverage)的情况下,第1相关矩阵R1由下式表示。
[式2]
R 1 = E [ x 1 S 1 * ] E [ x 1 S 2 * ] E [ x 2 S 1 * ] E [ x 2 S 2 * ]
参考信号间的第2相关矩阵R2由下式计算。
[式3]
R 2 = E [ S 1 S 1 * ] E [ S 1 S 2 * ] E [ S 2 S 1 * ] E [ S 2 S 2 * ]
最终,通过对第2相关矩阵R2的逆矩阵和第1相关矩阵R1进行乘法运算,导出接收响应矢量。
[式4]
h 11 h 21 h 12 h 22 = R 1 R 2 - 1
进一步,接收加权矢量计算部54从接收响应矢量计算接收加权矢量。
发送加权矢量计算部52,从接收加权矢量估计频域信号202的加权所需的发送加权矢量。发送加权矢量的估计方法可为任意,但作为最简单的方法,只要直接使用接收加权矢量即可。或者,考虑由接收处理和发送处理之时间差所产生的传播环境的多普勒频率变动,也可以通过现有技术对接收加权矢量进行修正。还有,在此,将接收加权矢量直接作为发送加权矢量进行使用。
乘法部58,通过发送加权矢量对频域信号202进行加权,将其结果输出到IFFT部48。另外,IFFT部48,对来自乘法部58的信号进行逆傅立叶变换,变换为时域信号。前同步码添加部50,如图3(a)-(b)那样对突发信号的开头部分添加前同步码。在此,添加“LegacySTS”、“LegacyLTS”、“第1MIMO-STS”、“第1MIMO-LTS”。前同步码添加部50将添加前同步码后的信号作为时域信号200输出。还有,以上的动作由图6的控制部30控制。在图8中,第1时域信号200a等表示在两处位置。它们是一个方向的信号,它们对应于图6中的双方向信号即第1时间区域信号200a等。
对基于以上的结构的通信系统100的动作进行说明。图9是表示通信系统100中的数据速率的设定步骤的顺序图。图9是发送速率请求信号和训练信号时的顺序图,对应于图4。第1无线装置10a如图3(b)那样对第2无线装置10b发送速率请求信号和训练信号(S40)。第2无线装置10b根据训练信号进行信道估计(S42)。在此,信道估计相当于所述接收加权矢量的导出。第2无线装置10b根据所估计的信道更新速率信息(S44)。在此,对速率信息的更新省略其说明。第2无线装置10b对第1无线装置10a发送速率信息(S46)。第1无线装置10a边参照接受的速率信息边设定数据速率(S48)。
图10是表示第1无线装置10a中的数据速率的设定步骤的流程图。图10对应于图9中的第1无线装置10a的动作。处理部22以图3(b)所示的训练信号的格式发送速率请求信号(S50)。如果IF部26介由天线12、无线部20、处理部22、调制解调部24没有接受到速率信息(S52中为“否”),则持续等待至接受到为止。另一方面,如果IF部26接受到速率信息(S52中为“是”),则控制部30进行数据速率的设定(S54)。另外,速率信息管理部32保持速率信息。
图11是表示通信系统100中的数据速率设定的其他步骤的顺序图。图11是针对图9考虑自适应阵列信号处理并以低消耗功率为目的进行处理的顺序图,对应于图5。第1无线装置10a对第2无线装置10b发送训练请求信号(S60)。第2无线装置10b对第1无线装置10a发送训练信号(S62)。第1无线装置10a基于所接收的训练信号的强度来选择天线12(S64)。第1无线装置10a如图3(b)那样对第2无线装置10b发送速率请求信号和训练信号(S66)。还有,训练信号由所选择的天线12发送。
第2无线装置10b基于训练信号进行信道估计(S68)。第2无线装置10b根据所估计的信道来更新速率信息(S70)。另外,第2无线装置10b导出发送加权矢量并对其进行设定(S72)。第2无线装置10b对第1无线装置10a发送速率信息(S74)。此时,通过使用发送加权矢量来进行自适应阵列信号处理。第1无线装置10a根据包括速率信息的突发信号设定接收加权矢量(S76)。进一步,使用接收加权矢量的同时对速率信息进行接收处理(S78)。第1无线装置10a一边参照接受到的速率信息一边设定数据速率(S80)。
图12是表示第1无线装置10a中的数据速率设定的其他步骤的流程图。图12对应于图11中的第1无线装置10a的动作。处理部22发送训练请求信号(S90)。无线部20接收训练信号(S92)。选择部28对所接收的训练信号的强度以天线12单位进行测量,并根据所测量的强度选择天线12(S94)。处理部22以图3(b)所示的训练信号的格式从所选择的天线12发送训练信号,并且也发送速率请求信号(S96)。
如果IF部26介由天线12、无线部20、处理部22、调制解调部24没有接受到速率信息(S98中为“否”),则持续等待至接受到为止。另一方面,如果IF部26接受到速率信息(S98中为“是”),则处理部22设定接收加权矢量(S100)。另外,处理部22、调制解调部24、IF部26进行接收处理(S102)。控制部30进行数据速率的设定(S104)。另外速率信息管理部32保持速率信息。
图13是表示通信系统100中的通信步骤的顺序图。图13是在训练信号的发送中以低消耗功率为目的进行处理的顺序图。第1无线装置10a对第2无线装置10b发送训练请求信号(S110)。第2无线装置10b选择接收数据时应当使用的天线14(S112)。另外,第2无线装置10b从所选择的天线14对第1无线装置10a发送训练信号(S114)。第1无线装置10a根据接收到的训练信号的强度设定发送加权矢量(S116)。第1无线装置10a使用发送加权矢量的同时对第2无线装置10b发送数据(S118)。第2无线装置10b从包括数据的突发信号导出接收加权矢量并对其进行设定(S120)。第2无线装置10b基于接收加权矢量进行接收处理(S122)。
图14是表示第2无线装置10b中的发送步骤的流程图。图14对应于图13中的第2无线装置10b的动作。如果IF部26介由天线12、无线部20、处理部22、调制解调部24没有接受到训练请求信号(S130中为“否”),则不开始处理。另一方面,如果IF部26接受到训练请求信号(S130中为“是”),则控制部30选择接收时应当使用的天线14(S132)。处理部22从所选择的天线14发送训练信号(S134)。
到此为止的实施例中,当发送训练信号时,第1无线装置10a不进行自适应阵列信号处理即波束形成(beamforming)。这是为了让第2无线装置10b在天线的定向性为无定向性的状态下进行信道估计。也就是,为了让第2无线装置10b在接近于原来的信道的状态下进行信道估计。如上述那样,在将训练信号和速率请求信号组合的情况下,第1无线装置10a通过进行以下的处理能够使第2无线装置10b中所决定的速率信息高速化。在第1无线装置10a进行波束形成的情况下,与未进行时相比,改善了第2无线装置10b中的接收时的SNR(SignaltoNoiseRatio)。当第2无线装置10b基于SNR决定数据速率时,通过SNR的改善所决定的数据速率也增高。由此,在发送速率请求信号时,第1无线装置10a至少对训练信号进行波束形成。
图15是表示通信系统100中的数据速率设定的进一步其他步骤的顺序图。第2无线装置10b对第1无线装置10a发送数据(S140)。在此,假设第1无线装置10a和第2无线装置10b之间通信已经执行,数据速率已设定为规定值。第1无线装置10a基于所接收的数据导出接收加权矢量(S142)。第1无线装置10a根据所估计的接收加权矢量导出发送加权矢量并对其进行设定(S144)。另外,第1无线装置10a对所接收的数据执行接收处理。第1无线装置10a通过所导出的发送加权矢量进行波束形成,同时如图3(b)那样对第2无线装置10b发送速率请求信号和训练信号(S146)。
第2无线装置10b基于训练信号进行信道估计(S148)。第2无线装置10b根据所估计的信道更新速率信息(S150)。另外,第2无线装置10b导出发送加权矢量并对其进行设定(S152)。第2无线装置10b对第1无线装置10a发送速率信息(S154)。此时,通过使用发送加权矢量进行自适应阵列信号处理。第1无线装置10a根据包括了速率信息的突发信号,来设定接收加权矢量(S156)。进一步,使用接收加权矢量的同时对速率信息进行接收处理(S158)。第1无线装置10a一边参照接受到的速率信息一边对数据速率进行再设定(S160)。
图16是表示第1无线装置10a中的数据速率设定的进一步其他步骤的流程图。图16对应于图15中的第1无线装置10a的动作。无线部20接收数据(S170)。处理部22计算接收加权矢量(S172),并设定发送加权矢量(S174)。处理部22不仅以图3(b)所示的训练信号的格式通过发送加权矢量进行波束形成,并且从天线12发送训练信号,并且发送速率请求信号(S176)。
如果IF部26介由天线12、无线部20、处理部22、调制解调部24没有接受到速率信息(S178中为“否”),则持续等待至接受到为止。另一方面,如果IF部26接受到速率信息(S178中为“是”),则处理部22设定接收加权矢量(S180)。另外,处理部22、调制解调部24、IF部26进行接收处理(S182)。控制部30进行数据速率的设定(S184)。另外速率信息管理部32保持速率信息。
接着,对速率信息的生成进行说明。速率信息的生成在图9的步骤44中进行并由第2无线装置10b完成。在速率请求信号的传送方向是从第2无线装置10b至第1无线装置10a的情况下,第1无线装置10a中也进行速率信息的生成,在此作为第2无线装置10b中的处理进行说明。此时,图6的结构从天线12变更为天线14。图17表示控制部30的结构。控制部30包括:相关计算部70、功率比计算部72、处理对象决定部74、速率决定部76和存储部78。
将控制部30中的处理作为前提,如上述那样,图6的无线部20、处理部22、调制解调部24,通过天线14接收来自第1无线装置10a的训练信号。训练信号,如图3(b)那样,从多根天线12发送,该多根天线12也包括用于发送第1数据或第2数据的第1天线12a、第2天线12b以外的天线12。训练信号相当于“MIMO-LTS”。另外,规定各个训练信号以对应于多根天线12的每一根。接收加权矢量计算部54根据所接收的训练信号计算分别对应于多根天线12的接收响应矢量。接收响应矢量的计算方法如上述所述那样从而省略其说明。另外,如上述那样,对所接收的训练信号使用OFDM调制方式,并且使用多个子载波。由此,对多个子载波的每一个计算接收响应矢量。
相关计算部70从接收响应矢量计算分别对应于多根天线12的接收响应矢量间的相关。在图1中,将对应于第1天线12a的信道特性即接收响应矢量表示为“h11”、“h12”、“h13”、“h14”,但是此处将它们归纳总称为“h1”并且假设天线12的数目为“2”。如果假定如上,则相关计算部70计算由下式表示的相关值S。
[式5]
S = h 1 H h 2 h 1 H h 1 h 2 H h 2
这样的相关值S对应于一个子载波,相关计算部70分别导出对应于多个子载波的相关值S。另外,[式5]中的分子也可以为相关值S。
功率比计算部72从接收响应矢量计算分别对应于多根天线的接收响应矢量间的功率比。功率比计算部72计算由下式表示的功率比R。
[式6]
R = h 1 H h 1 h 2 H h 2
这样的功率比R对应于一个子载波,功率比计算部72分别导出对应于多个子载波的功率比R。
处理对象决定部74,输入对应于多个子载波的每一个多个相关值S和多个功率比R。处理对象决定部74,根据多个相关值S和多个功率比R来决定在决定数据速率时所使用的对象。决定方法之一是选择相对于多个子载波的任一个的相关值S和功率比R。此时,未图示的测量部测量对于各个子载波的信号强度,处理对象决定部74选择信号强度较大的子载波。或者,针对多个相关值S和多个功率比R,分别进行统计处理例如进行平均,来计算统计处理后的相关值S和统计处理后的功率比R。以下,由处理对象决定部74决定的相关值S和功率比R也称为相关值S和功率比R。
速率决定部76,根据来自处理对象决定部74的相关值S和功率比R决定对于数据的数据速率。此时,参照存储在存储部78中的判定基准。图18表示存储在存储部78中的判定基准的构造。判定基准规定为以通过相关值和功率比可形成二维空间,图示那样,二维空间由多个部分区域“A”、“B”、“C”、“D”分割。在此,部分区域“A”~“D”分别对应于规定的数据速率。例如,如果对应于天线12的数目,则“A”对应于“4根”,“B”对应于“3根”,“C”对应于“2根”,“D”对应于“1根”。
还有,调制方式和编码率也可以同样规定,也可以通过它们的组合使二维空间进一步由较多的部分区域分割。返回图17。速率决定部76,使输入的相关值S和功率比R对应于判定基准,由此特定包括了所输入的相关值S和功率比R的部分区域。进一步,速率决定部76从所特定的部分区域导出预先规定的数据速率。还有,控制部30在接受到速率请求信号后进行以上的处理。另外,当发送速率信息时,包括所决定的数据速率。还有,速率决定部76,也可以根据来自处理对象决定部74的相关值S和功率比R的任一个决定对于数据的数据速率。此时也可以将处理简化。
接着,对将图3(b)所示的突发格式变形后的突发格式进行说明。如图3(b)所示,为了让第2无线装置10b估计多个信道,将训练信号从多根天线12发送。如上述那样,“第1MIMO-STS”等部分让第2无线装置10b设定AGC的增益,“第1MIMO-LTS”等部分让第2无线装置10b估计信道。在图3(b)的结构中,在以下所示的状况下,存在第1数据、第2数据的接收特性劣化之虞。在来自未发送数据的天线即第3天线12c、第4天线12d的信道中的传播损耗比来自它们以外的天线的信道中的传播损耗小的情况下,由于“第3MIMO-STS”和“第4MIMO-STS”而使第2无线装置10b中的接收强度增大至某程度。由此,AGC将增益设定为较低值。其结果,在对“第1数据”和“第2数据”进行解调时,增益变得不充分,易于产生误差。在此,对用于抑制这样的传送品质的劣化的突发格式进行说明。还有,突发格式,基于来自控制部30的指示由处理部22形成。
图19(a)~(b)表示通信系统100中的突发格式的其他结构。图19(a)相当于将3个MIMO-LTS分配给3根天线12、将2个数据分别分配给2根天线12的情况。在此,“LegacySTS”~“MIMO信令”与图3(b)相同,由此省略其说明。将“MIMO-LTS”分配给也包括了用于发送“MIMO-STS”的天线12以外的天线12的3根天线12的每一根。也就是,应当发送“MIMO-LTS”的天线12的数目根据应当估计的信道数量来决定。另一方面,应当发送“MIMO-STS”的天线12的数目与应当发送“数据”的天线12的数目吻合。也就是,规定“MIMO-STS”和“数据”各两个并且将各自分配给相同的2根天线12。由此,在设定AGC的增益时,接收“数据”时的信号强度接近于接收“MIMO-STS”时的信号强度。其结果,能够抑制由AGC的增益产生的接收品质的劣化。
在图19(a)的突发格式中,“MIMO-STS”由天线12发送。在此,规定为“第1MIMO-STS”和“第2MIMO-STS”使用相互不同的子载波。例如,“第1MIMO-STS”使用奇数号的子载波编号的子载波,“第2MIMO-STS”使用偶数号的子载波信号的子载波。将有关使用这样的子载波中两者的关系称为“音频交织(toneinterleaving)”。进一步,在3根天线12之间对“MIMO-LTS”进行音频交织。在对“第1MIMO-LTS”等进行音频交织时,将“第1MIMO-LTS”等的OFDM符号数量扩展为未进行音频交织时的3倍。
图19(b)将2个MIMO-LTS分别分配给2根天线12,相当于将1个数据分配给1根天线12的情况。如上述那样,当“数据”为1个时,“MIMO-STS”能够与“LegacySTS”共用。“LegacySTS”是为了保持与不对应于MIMO系统的通信系统的兼容性所应当的信号,从而不能省略。由此,将“MIMO-STS”省略。也可以说“LegacySTS”相当于“MIMO-STS”。
图20表示通信系统100中的突发格式的进一步其他的结构。这与图19(a)同样,相当于将3个MIMO-LTS分别分配给3根天线12、将2个数据分别分配给2根天线12的情况。另外,有关“MIMO-LTS”与图19(a)同样。控制部30,将应当发送“MIMO-STS”的天线12的数目增加至应当发送“MIMO-LTS”的天线12的数目。也就是,如图示那样,使天线12的数目从图19(a)的“2”增加为图20的“3”。进一步,分割分别对应于增加前的天线12的数据,并使分割的数据对应于增加的天线12。
在此,分别对应于增加前的天线12的数据,例如相当于图19(a)的“第2数据”。控制部30将“第2数据”分割为“第1部分数据(halfdata)”和“第2部分数据”。进一步,控制部30在分割数据时以子载波为单位进行数据分割。也就是,“第1部分数据”和“第2部分数据”具有音频交织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也在设定AGC的增益时,使接收“数据”时的信号强度接近于接收“MIMO-STS”时的信号强度。其结果,能够抑制由AGC的增益产生的接收品质的劣化。
图21(a)~(d)表示通信系统100中的突发格式的进一步的其他结构。这也与图19(a)同样,相当于将3个MIMO-LTS分别分配给3根天线12、将2个数据分别分配给2根天线12的情况。另外,有关“MIMO-STS”和“数据”与图19(a)同样。控制部30,将“MIMO-LTS”中与用于发送“MIMO-STS”的天线12相对应的部分、和与用于发送“MIMO-STS”的天线12以外的天线12相对应的部分以不同的定时配置。在此,用于发送“MIMO-STS”的天线12是第1天线12a和第2天线12b。
由此,对应于它们的部分相当于“第1MIMO-LTS”和“第2MIMO-LTS”。另一方面,用于发送“MIMO-STS”的天线12以外的天线12是第3天线12c,因而对应于此的部分相当于“第3MIMO-LTS”。如图示那样,这些格式以定时偏移方式配置。还有,规定“第3MIMO-LTS”以使用所有的子载波。根据这样的格式,在通过AGC对“第1MIMO-LTS”和“第2MIMO-LTS”进行增幅时,由于不受到“第3MIMO-LTS”的影响,因而能够使基于这些格式的信道估计更正确。在这种情况下,当设定AGC增益时也使接收“数据”时的信号强度接近于接收“MIMO-STS”时的信号强度。其结果,能够抑制由AGC的增益产生的接收品质的劣化。
图21(b)相当于将2个MIMO-LTS分别分配给2根天线,将1个数据分配给1根天线12的情况。如图示那样,成为对应于图21(a)的结构。图21(c)也和图21(b)是相同状况,但是省略“第1MIMO-STS”。也可以说“LegacySTS”相当于“MIMO-STS”。图21(d)也和图21(b)是相同状况,但是与图21(c)相比进一步省略“MIMO信令”。由此,能够减小突发信号中的开销。此时,由于没有包括用于MIMO系统的控制信号,由此需要对发送的该突发信号进行预先识别。例如,预先发送训练请求信号。
以下,对图20中的突发格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在图20的突发格式中,使MIMO-STS数量、MIMO-LTS数量、数据数量相同。也就是,从3根天线12分别发送MIMO-STS、MIMO-LTS、数据。根据这样的突发格式,由于MIMO-STS和数据的数量相同,因而接收侧中可降低对数据进行接收处理时的AGC设定中所包括的误差。另外,由于MIMO-LTS从多根天线12发送,因而可估计接收侧中对应于多根天线12的信道。进一步,MIMO-STS和MIMO-LTS的数量相同,由此可提高由MIMO-LTS估计的信道的精度。
进而,在以下说明的变形例中,增加以下的优点。例如,在天线12的数目为“3”而应当发送的数据为“2”个序列的情况下,将应当发送的“2”个序列的数据的任一个进行分割来使数据变为“3”个序列后,将其分配给“3”根天线12的每一根。在这样的情况下,数据的分割及天线12的分配组合存在多个。并且当天线12的数目增加时,组合数目也增加。也就是,在分割数据序列的任一个来分配给天线12的任一个时,可使处理变得复杂。变形例的第一种,其目的在于即使在应当发送的数据序列的数量比天线12的数目少的情况下,也可将处理量削减同时将数据分配给天线12。此时,天线12的数目也可以至少为发送MIMO-LTS的天线12的数目。
图22(a)~(b)表示使图20中的突发格式变形后的突发格式的结构。这相当于第一种变形例。图22(a)~(b),按照如上所述同样的方式,最上段表示对应于第1天线12a的信号,中段表示对应于第2天线12b的信号,最下段表示对应于第3天线12c的信号。将这些归纳称为突发信号,或者也可将从一根天线12发送的信号称为突发信号。在此,对其不进行区别而进行使用。还有,突发信号包括作为已知信号的“MIMO-LTS”等或数据。在图22(a)中,仅对第1天线12a分配LegacySTS(以下称为“L-STS”)、LegacyLTS(以下称为“L-LTS”)、Legacy信令(以下称为“L-信令”)、MIMO信令(以下称为“MIMO信令”)。
继续这些的结构如下。还有,在以下的说明中,假设数据应当对应于2根天线12。也就是,假设数据序列数量比天线12的数目小的情况。图6的控制部30增加应当发送MIMO-STS及数据的天线12的数目至应当发送MIMO-LTS的天线12的数目为止。也就是,在数据对应于应当发送MIMO-LTS的天线12中的至少一个的情况下,控制部30通过增加应当对应的天线12的数目,使数据对应于应当发送MIMO-LTS的天线12。在此,由于应当发送MIMO-LTS的天线12的数目为“3”,因而MIMO-STS、数据和应当发送数据的天线12的数目也为“3”。并且,分割分别对应于增加前的天线12的数据即“2”个序列的数据,而使分割的数据对应于具有应当发送MIMO-LTS的天线12数目的天线12的每一根。
对其更具体地进行说明,则控制部30让IF部26将“2”个序列数据组合为一个,并将组合后的数据分割为“3”个且分配给“3”根天线12。还有,假设数据相当于“2”个序列也可为一个数据。此时,并非组合数据,而将数据分割为“3”个。还有,天线12的数目也可以为“3”以外。在此,例如,针对多根天线12的每一个将数据分割为大致均等的数据量。另外,也可以根据预先规定的规则进行数据分割。以上处理的结果,如图22(a)那样,将MIMO-STS、MIMO-LTS、数据分别分配给3根天线12。在图中数据表示为“第1分割数据”、“第2分割数据”、“第3分割数据”。
控制部30,如上述那样,不仅对MIMO-LTS和数据使用多个子载波,并且以多根天线12的每一个为单位,改变应当分别使用于MIMO-LTS的子载波的组合。也就是,分别对应于第1天线12a~第3天线12c的MIMO-LTS,使用不同的子载波。在图22(a)中,第1MIMO-LTS(1)使用全部子载波中的三分之一子载波,第2MIMO-LTS(1)也使用全部子载波中的三分之一子载波,第3MIMO-LTS(1)也使用全部子载波中的三分之一子载波。进一步,假设第1MIMO-LTS(1)~第3MIMO-LTS(1)中使用的子载波不重叠(overlap)。即使在第1MIMO-LTS(2)~第3MIMO-LTS(2)中相同的关系也成立,即使在第1MIMO-LTS(3)~第3MIMO-LTS(3)中相同的关系也成立。另外,第1MIMO-LTS(1)、第1MIMO-LTS(2)、第1MIMO-LTS(3)也使用相互不同的子载波。还有,第1MIMO-LTS(1)、第1MIMO-LTS(2)、第1MIMO-LTS(3)表示分配给不同符号的MIMO-LTS。
以上的规则可以解释为:对于一个符号期间,分别分配给多根天线12的MIMO-LTS使用相互不同的子载波。另外,可以说:分配给一根天线12的MIMO-LTS且涉及多个符号的MIMO-LTS的每一个,不仅使用相互不同的子载波,并且整体上使用应当使用的所有的子载波。进一步,在使数据对应于应当发送MIMO-LTS的天线时,该数据中使用由与数据相同的天线12发送的MIMO-LTS中的子载波的组合。例如,使第1分割数据中所使用的子载波和第1MIMO-LST(1)中所使用的子载波相同。通过这样进行处理,削减用于分割数据的处理量,同时可将数据分配给多根天线12的每一个。
另外,由于开头的MIMO-LTS和数据中所使用的子载波相同,因而在未图示的接收装置中接收到配置在多个符号中的MIMO-LTS的情况下,至少从开头的MIMO-LTS进行信道估计并根据该结果对数据进行解调。开头MIMO-LTS以外的MIMO-LTS中所使用的子载波与数据中所使用的子载波不同,因而解调中不使用这些子载波,也可抑制解调品质的劣化。由此,接收装置也可以跳过对于开头MIMO-LTS以外的MIMO-LTS的处理。其结果,不仅能够减低处理量,并且能够适用与以IEEE802.11a的标准为基准的接收装置相同的处理。
图22(b)是图22(a)的变形例,MIMO-STS以后与图22(a)相同。L-STS~MIMO信令也分配给第2天线12b、第3天线12c。此时,例如,对分配给第2天线12b、第3天线12c的L-STS进行CDD(CyclicDelayDiversity)。也就是,相对于分配给第1天线12a的L-STS,对分配给第2天线12b的L-STS进行定时偏移。分配给第3天线12c的L-STS也同样。
图23是表示对应于图22(a)~(b)的突发格式的发送步骤的流程图。在需要发送训练信号(S220中为“是”)且应当发送数据的天线12的数目比应当发送训练信号的天线12的数目小(S222中为“是”)的情况下,控制部30以多根天线12的每一个为单位来获取对应于训练信号的子载波(S224)。进一步,控制部30在使用获取的子载波的同时,使数据对应于应当发送训练信号的天线12(S226)。也就是,将分别对应于多根天线12的数据,与训练信号同样,相互地音频交织。
控制部30至少根据训练信号和数据生成突发信号(S228)。另一方面,在应当发送数据的天线12的数目比应当发送训练信号的天线12的数目小(S222中为“否”)的情况下,也就是在应当发送数据的天线12的数目与应当发送训练信号的天线12的数目相等的情况下,控制部30至少根据训练信号和数据生成突发信号(S228)。无线装置10发送突发信号(S230)。如果不需要发送训练信号(S220中为“否”),则结束处理。
接着,对图20的突发格式的第二种变形例进行说明。在从多根天线12发送MIMO-LTS的情况下,当来自多根天线12中的任一个的无线信道的特性不适于数据的传送时,存在由该天线12发送的数据产生误差的可能性。变形例的第二种,其目的在于,即使在从多根天线12发送数据时,也可降低数据产生误差的可能性。还有,本变形例中的突发格式,由图20、图22(a)~(b)表示。
图6的控制部30,如上述那样,在使数据对应于应当发送MIMO-LTS的天线12中的至少一个的情况下,如图20、图22(a)~(b)那样,增加应当对应的天线12的数目,而使数据对应于应当发送MIMO-LTS的天线12。另外,控制部30决定突发信号中所包括的数据的数据速率。进一步,在使数据对应于应当发送MIMO-LTS的天线12的情况下,控制部30将数据速率决定为小于使数据对应于应当发送MIMO-LTS的天线12之前的数据速率。例如,在应当发送MIMO-LTS的天线12的数目为“3”且数据为“2”个序列的情况下,如果“2”个序列时的数据的数据速率为100Mbps,则“3”个序列时的数据的数据速率为50Mbps。还有,所谓“使数据对应于应当发送MIMO-LTS的天线12前的数据速率”,也可以是以上所述的通信中所使用的数据速率,或者,也可以是随着信道的特性来决定的数据速率。在此,数据速率,如上述那样,由调制方式、纠错编码率、天线12的数目决定。
图24表示对应于图22(a)~(b)的突发格式的其他的发送步骤的流程图。在需要发送训练信号(S200中为“是”)且应当发送数据的天线12的数目比应当发送训练信号的天线12的数目小(S202中为“是”)的情况下,控制部30使数据对应于应当发送训练信号的天线12(S204)。进一步,控制部30减小数据的数据速率(S206)。控制部30至少根据训练信号和数据生成突发信号(S208)。另一方面,在应当发送数据的天线12的数目比应当发送训练信号的天线12的数目小(S202中为“否”)的情况下,也就是在应当发送数据的天线12的数目与应当发送训练信号的天线12的数目相等的情况下,控制部30至少根据训练信号和数据生成突发信号(S208)。无线装置10发送突发信号(S210)。如果不需要发送训练信号(S200中为“否”),则结束处理。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在对通信对象的无线装置发送请求信号时从多根天线发送训练信号,由此,能够获取通信对象的无线装置中的速率信息即根据训练信号所生成的速率信息,而使速率信息的精度提高。另外,通过使用训练信号在考虑各种各样的信道的影响的同时决定速率信息,由此能够提高速率信息的精度。另外,以连续方式发送请求信号和训练信号,由此能够获取最新的速率信息。另外,由于能够获取最新的速率信息,即使在传播路径变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少速率信息的误差。另外,在需要通信对象的无线装置的速率信息的情况下,通过发送请求信号,即使当没有定期发送速率信息时,也能够获取正确的速率信息。另外,通过提高速率信息的精度,可减低数据误差,由此能够提高发送数据时的控制精度。另外,将速率请求信号和训练信号进行组合加以发送,由此能够有效抑制数据速率的降低。
另外,削减应当发送训练信号的天线数目,由此能够降低消耗功率。另外,从通信上应当使用的天线发送训练信号,由此能够抑制特性的劣化。另外,由于降低消耗功率,由此在电池驱动时能够加长动作期间。另外,由于降低消耗功率,由此能够使无线装置小型化。另外,优先选择信号强度高的天线,由此能够抑制数据传送品质的劣化。另外,根据无线品质(wirelessquality)选择天线,由此能够降低消耗功率,同时能够抑制数据传送品质的劣化。另外,从应当接收数据的天线发送已知信号,可抑制在通信对象的无线装置中所导出的发送加权矢量的劣化,并且选择应当接收数据的天线,由此降低消耗功率。另外,由于能够使导出的发送加权矢量正确,因而能够抑制天线定向性的劣化。
另外,在发送训练信号时,通过进行波束形成,由此能够增加通信对象的无线装置中的信号强度,能够获取具有更高速值的速率信息。另外,实际发送数据时也进行波束形成,由此能够获取适宜于数据发送时的数据速率。另外,决定数据速率时,考虑接收响应矢量间的相关值和接收响应矢量间的强度比,由此能够反映分别从多根天线发送的信号间的影响。并且,提高所决定的速率信息的正确性。另外,MIMO系统中,当相关值较小时传送特性提高,并且当强度比较小时传送特性也提高,由此能够按照反映这样的特性的方式决定数据速率。另外,基于相关值和强度比的数据速率决定,能够适用于使用多个载波的系统。另外,当接收训练信号时也接收速率请求信号,由此能够通知所决定的速率信息,能够提供高精度的速率信息。
另外,将用于发送MIMO-STS和数据的天线设为相同,由此,能够使接收侧中设定AGC增益时接收MIMO-STS时的信号强度、与接收数据时的信号强度接近。另外,能够抑制由AGC增益产生的接收品质的劣化。另外,对于对应于用于发送MIMO-STS的天线的部分,能够减少由对应于用来发送MIMO的天线以外的天线的部分产生的影响,由此能够提高接收侧中对应于用来发送MIMO-STS的天线的部分中的信道估计的精度。另外,能够减少所分割的数据间的干扰。
另外,在使数据对应于应当发送MIMO-LTS的天线的情况下,即使在来自所对应的天线的无线信道的特性不适于数据的传送时,也能够通过减小数据速率来使数据误差的产生降低。另外,随着发送MIMO-LTS的天线数目的增加,也能够增加发送MIMO-STS的天线数目,并且能够发送与发送MIMO-STS的天线数目相同的数据序列。另外,即使在增加数据序列数量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数据的传送品质的降低。另外,在使数据对应于多根天线的情况下,在对应于一根天线的MIMO-LTS和数据使用相同的子载波,由此,能够易于针对各个数据选择应当使用的子载波。另外,即使在应当发送MIMO-LTS的天线数目和数据序列的数量变化时,也能够易于进行对天线的数据分配。另外,通过将对于图20的2个变形例进行组合,能够获得两者的效果。
(实施例2)
本发明的实施例2,与实施例1相同,涉及MIMO系统,尤其涉及一种MIMO系统中的发送装置。本实施例涉及的发送装置,相当于实施例1中的第1无线装置或第2无线装置中的发送机构。进一步,在与实施例1中的应当发送序列信号的状况相同的状况下,发送装置发送训练信号。在此,以包括训练信号的突发格式为中心进行说明,应当发送训练信号的状况由于与实施例1相同而省略其说明。发送装置,发送对应于多根天线数目的多个序列的突发信号,将多个MIMO-STS配置在多个序列的突发信号中。另外,发送装置,在多个MIMO-STS之后,将多个MIMO-LTS配置在多个序列的突发信号中。进一步,发送装置将数据配置在多个序列的突发信号中的一部分。发送装置,通过对数据乘以引导矩阵(steeringmatrix),使数据增加到多个序列的数量为止。另外,发送装置也对MIMO-LTS乘以引导矩阵。但是,发送装置不对MIMO-STS乘以引导矩阵。以下,将乘以引导矩阵后的多个序列的突发信号,按照与到此为止的没有区别的方式,也称为“多个序列的突发信号”。
在此,MIMO-STS具有规定的周期。具体而言,对1.6μs的周期信号添加了保护间隔(guardinterval)。还有,所述引导矩阵中包括有以序列单位进行循环的时移(timeshifting)的成分。循环的时移是所谓的CDD(CyclicDelayDiversity),在此,针对包括在MIMO-LTS中的模式的周期,进行循环的时移。对数据也进行同样的处理。另外,虽然时移量以多个序列的突发信号为单位而不同,但是将这些时移量中的至少一个规定为MIMO-STS中的周期以上。如以上的处理,发送装置,使多个序列的突发信号变形,并将变形后的多个序列的突发信号分别从多根天线发送。
对应于以上实施例的课题,也可以表示如下。也就是,通过提高通信对象的无线装置中的信道估计的精度那样的突发格式,希望发送训练信号。另外,通过提高通信对象的无线装置中的速率信息的精度这样的突发格式,希望发送训练信号。另外,即使在发送这样的训练信号时,也通过抑制数据通信品质的劣化这样的突发格式,希望发送数据。另外,为了接收数据,希望有效利用训练信号。
图25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涉及的发送装置300的结果。发送装置300包括:纠错部310、交织(interleaving)部312、调制部314、前同步码添加部316、空间分散部318、总称为无线部20的第1无线部20a、第2无线部20b、第3无线部20c、第4无线部20d、和总称为天线12的第1天线12a、第2天线12b、第3天线12c、第4天线12d。其中,图25的发送装置300相当于图6的第1无线装置10a的一部分。
纠错部310对数据进行用于纠错的编码。在此,进行卷积编码,其编码率从预先规定的值中选择。交织部312对卷积编码后的数据进行交织。进而,交织部312将数据分离为多个序列而进行输出。在此,分离为2个序列。2个序列的数据可以说是相互独立的数据。
调制部314分别对2个序列的数据进行调制。前同步码添加部316对被调制的数据添加前同步码。由此,前同步码添加部316存储MIMO-STS、MIMO-LTS等作为前同步码。前同步码添加部316产生多个序列的突发信号,该突发信号包括分别配置在多个序列中的MIMO-STS和MIMO-LTS、以及配置在多个序列的至少一个中的数据。如上述那样,数据由2个序列形成。在此,假设多个序列为“4”,由此,对4个序列的突发信号分别配置MIMO-STS和MIMO-LTS,对4个序列的突发信号中的2个配置数据。其结果,从前同步码添加部316输出4个序列的突发信号。
在此,对MIMO-STS的详细描述省略其说明,但是,例如,也可以规定为与多个序列的突发信号中的至少一个对应的STS,相对于其他序列的STS使用至少一部分不同的子载波。另外,也可以对STS规定为使每个STS中应当使用的子载波的数量相等并且使用相互不同的子载波。另外,如上述那样,多个序列的突发信号分别使用多个子载波,配置在多个序列的突发信号中的MIMO-LTS相对于各序列使用不同的子载波。也就是,进行音频交织。还有,也可以将多个序列的突发信号的每一个称为“突发信号”,也可以将多个序列的突发信号共同地称为“突发信号”,在此,对突发信号不加区别进行使用。
空间分散部318,对多个序列的突发信号中的MIMO-LTS和数据分别乘以引导矩阵,由此生成乘以引导矩阵后的MIMO-LTS和数量增加至多个序列的数量为止的数据。在此,空间分散部318,在进行乘法运算之前,将输入的数据的次数(degree)扩张至多个序列的数量为止。所输入的数据的数量是“2”而在此由“Nin”代表。由此,所输入的数据由“Nin×1”的矢量表示。另外,多个序列的数量是“4”而在此由“Nout”代表。空间分散部318将输入的数据的次数从Nin扩张至Nout。也就是,使“Nin×1”的矢量扩张为“Nout×1”的矢量。此时,对从第Nin+1行至第Nout行为止的成分中插入“0”。
另外,引导矩阵S表示如下。
[式7]
S(I)=C(I)W
引导矩阵是“Nout×Nout”的矩阵。另外,W是正交矩阵且是“Nout×Nout”的矩阵。正交矩阵的一例是沃尔什(Walsh)矩阵。在此,1表示子载波编号,由引导矩阵完成的乘法运算以子载波为单位进行。进一步,C表示如下,为了CDD(CyclicDelayDiversity)而加以使用。
[式8]
C(I)=diag(1exp(-j2π|δ/Nout)…exp(-j2π|δ(Nout-1)/Nout))
其中,δ表示移位量。也就是,空间分散部318,通过对应于多个序列的每一个的移位量,在由正交矩阵乘法运算后的MIMO-LTS内以序列单位进行循环的时移,同时在数量增加至多个序列的数量为止的数据内以序列单位进行循环的时移。还有,MIMO-LTS的结构具有与IEEE802.11a标准中的LTS即LegacyLTS相同的结构。另外,移位量以序列为单位设定为不同的值。此时,将分别对应于多个序列的移位量中的至少一个设定为在MIMO-STS具有的规定周期以上。MIMO-STS具有的周期是1.6μs,由此将移位量中的至少一个设定为1.6μs。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对MIMO-STS进行时移,也等效于没有产生时移。以上的处理结果,空间分散部318使多个序列的突发信号变形。
无线部20仅设置与天线12相同的数量。无线部20发送变形的多个序列的突发信号。此时,无线部20将变形的多个序列的突发信号对应于多根天线12并加以发送。另外,无线部20包括:未图示的IFFT部、GI部、正交调制部、频率转换部(变频部)、放大部。IFFT部进行IFFT,由此将使用多个子载波的频域信号变换为时域。GI部对时域的数据添加保护间隔。正交调制部进行正交调制。频率转换部将正交调制的信号变频为射频信号。放大部是放大射频信号的功率放大器。还有,空间分散部318也可以设置在未图示的IFFT部的后级。
图26(a)~(b)表示发送装置300中所生成的突发信号的突发格式。图26(a)表示由前同步码添加部316输出的多个序列的突发信号中的突发格式。图26(a)与图3(b)等同从而省略其说明。在此,对作为多个序列的“4”个序列的突发信号的每一个添加“4”个MIMO-STS和“4”个MIMO-LTS。另一方面,将作为多个序列中的至少一个的“2”个序列的数据作为“第1数据”和“第2数据”添加。图26(b)表示由空间分散部318变形的多个序列的突发信号。MIMO-STS与图26(a)相同。将图26(a)的MIMO-LTS乘以引导矩阵,其结果变为“MIMO-LTS”’。在图26(b)中将其作为“第1MIMO-LTS’”~“第4MIMO-LTS’”表示。将图26(a)的“第1数据”和“第2数据”乘以引导矩阵,其结果变为4个序列的数据。在图26(b)中将其作为“第1数据’”~“第4数据”’。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即使数据序列的数量小于MIMO-LTS序列的数量,由于进行由正交矩阵完成的乘法运算和循环的时移处理,因而能够使数据序列的数量与MIMO-LTS序列的数量一致。另外,对MIMO-LTS也进行与数据序列相同的处理,由此,让成为通信对象的无线装置在数据接收时使用MIMO-LTS。另外,由于对MIMO-STS未进行与数据序列相同的处理,因而,能够使CDD中的时移量增大,改善成为通信对象的无线装置中的接收特性。另外,将MIMO-LTS从所有的天线发送,由此接收侧能够估计所假设的信道。另外,即使数据序列的数量与天线数目不相等,通过对数据进行由沃尔什矩阵和CDD进行的处理,能够从所有的天线没有遗漏地发送信号。另外,能够使数据功率(datapower)与MIMO-LTS一致。
另外,也对MIMO-LTS进行由沃尔什矩阵和CDD进行的处理,由此,能够在接收侧对数据接收直接使用由MIMO-LTS估计的信道。另外,在对MIMO-LTS和数据以充分大的移位量进行CDD的情况下,MIMO-LTS和数据的功率差变得非常小,由此能够提高接收侧中的AGC设定精度。另外,由于不能对MIMO-STS进行基于较大移位量的时移,由此在相关情况下,通过使MIMO-STS对应于所有的天线,能够使MIMO-STS和MIMO-LTS的功率一致。另外,即使对MIMO-STS不进行CDD的处理,也能够使MIMO-STS和MIMO-LTS的功率一致。另外,由于将MIMO-LTS音频交织,因而即使在从所有的天线发送MIMO-LTS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由沃尔什矩阵和CDD进行的处理来保持发送功率。另外,在不进行由沃尔什矩阵和CDD进行的处理的情况下,在由3根天线发送2个序列数据的情况下,突发信号内的各功率为“3个STS”=“3个LTS”>“2个数据”,而在对MIMO-LTS和数据进行由沃尔什矩阵和CDD进行的处理的情况下,则能为“3个STS”=“3个LTS”=“3个数据”。
(实施例3)
实施例3相当于将实施例1和实施例2组合的实施例。也就是,无线装置生成实施例1那样的由突发格式构成的训练信号即多个序列的突发信号。另外,无线装置,对生成的多个序列的突发信号乘以实施例2那样的引导矩阵,而使多个序列的突发信号变形。进一步,无线装置将变形后的多个序列的突发信号从多根天线发送。在此,无线装置,也可以对多个序列的突发信号中所包括的MIMO-STS、MIMO-LTS和数据分别乘以引导矩阵。
实施例3涉及的无线装置10,是与图6的第1无线装置10a相同的类型。另外,无线装置10中的发送机构是与图25的发送装置300相同的类型。控制部30和/或前同步码添加部316生成包括MIMO-STS和MIMO-LTS及数据的多个序列的突发信号,该MIMO-STS配置在多个序列中的至少一个,该MIMO-LTS配置在多个序列的每一个,该数据配置在与MIMO-STS相同的序列。另外,控制部30和/或前同步码添加部316以不同的定时配置MIMO-LTS中的配置在配置了MIMO-STS的序列中的部分、和MIMO-LTS中的配置在配置了MIMO-STS的序列以外的序列中的部分。其结果,生成图21(a)那样的突发格式的突发信号。进一步,空间分散部318,对所生成的多个序列的突发信号乘以引导矩阵而使多个序列的突发信号变形。空间分散部318也对MIMO-STS乘以引导矩阵并且进行移位量为任意值的时移。这些以外的动作,与实施例2相同而省略其说明。
图2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涉及的突发格式的结构的图。图27相当于针对由空间分散部318输出的多个序列的突发信号的突发格式,并且相当于对图21(a)的突发格式乘以引导矩阵后的突发格式。图27的“第1MIMO-STS’”~“第3MIMO-STS’”相当于对图21(a)的“第1MIMO-STS”和“第2MIMO-STS”乘以引导矩阵后的结果。此时,引导矩阵相当于“3×3”的矩阵,由此,通过在图21(a)的“第1MIMO-STS”和“第2MIMO-STS”中追加“0”的行从而扩张为“3×1”的矢量。图27的“第1MIMO-LTS’”~“第3MIMO-LTS’”相当于对图21(a)的“第1MIMO-LTS”和“第2MIMO-LTS”乘以引导矩阵后的结果。另外,图27的“第4MIMO-LTS’”~“第6MIMO-LTS’”相当于对图21(a)的“第3MIMO-LTS”乘以引导矩阵后的结果。数据与实施例2相同。
还有,在控制部30和/或前同步码添加部316中生成的多个序列的突发信号的突发格式,也可以对应于图22(a)~(b)。这些突发格式的说明因为与实施例1相同而省略,但是空间分散部318对这样的突发信号乘以引导矩阵。另外,以上的训练信号即多个序列的突发信号,只要以实施例1中已说明的定时发送即可。也就是,只要控制部30生成速率请求信号而无线装置10在发送所生成的速率请求信号时使用训练信号即可,该速率请求信号用来让该无线装置10提供按照与无线装置10间的无线信道的数据速率有关的信息。详细说明因为与实施例1相同而省略。将实施例1中的多根天线12置换为多个序列的突发信号,而使记载在实施例1中的发明适用于实施例3。在实施例3中,如上述那样,对多个序列的突发信号乘以引导矩阵,并将乘以引导矩阵后的多个序列的信号从多根天线12发送。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在对通信对象的无线装置输出速率请求信号时,对MIMO-LTS乘以引导矩阵的同时输出配置在多个序列中的MIMO-LTS,由此能够获取通信对象的无线装置中的数据速率信息即基于MIMO-LTS所生成的新数据速率信息,从而能够提高信息精度。另外,对实施例1中所示的各种各样的突发格式乘以引导矩阵,由此能够将实施例1中所示的各种各样的突发格式从多根天线发送。另外,即使在数据数量小于多根天线数量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乘以引导矩阵而从多根天线发送数据等。另外,即使在数据数量小于多根天线数量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乘以引导矩阵而获得与从多根天线发送数据等时的效果。
(实施例4)
实施例4涉及可适用于实施例1~实施例3的突发格式。在此,突发格式,如实施例1那样,也可以规定为由天线输出的突发信号,或者也可以如实施例2或3那样规定为由控制部和/或前同步码添加部生成的突发信号。另外,实施例4涉及的突发格式使用在发送训练信号时的突发信号中,但是应当发送该突发格式的突发信号的定时是,如实施例1那样,也可以在接受训练请求信号后、或在发送速率请求信号时。
实施例4涉及的无线装置10是与图6的无线装置10a相同的类型。在此,对3种的突发格式进行说明。将3种的突发格式分别细分为:如实施例1那样规定为由天线输出的突发信号的情况,或如实施例2或3那样规定为由控制部和/或前同步码添加部生成的突发信号的情况。另外,可根据发送突发信号的定时进行细分。在此,主要对突发格式本身进行说明。另外,对细分的具体实施,基于实施例1~3的记载进行。
3种的突发格式,相当于以下情况的变形例,即应当发送MIMO-LTS的天线12的数目大于应当发送数据的天线12的数目的情况,或者配置MIMO-LTS的序列数量大于配置数据的序列数量的情况。这也可以说是图3(b)、图19(a)~(b)、图21(a)~(d)、图26(a)的变形例。
对第一种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在此,使用图19(a)的同时说明第一种变形例。在图19(a)中,将MIMO-LTS配置为对应于第1天线12a~第3天线12c,并且将数据配置为对应于第1天线12a和第2天线12b。变形例涉及在以下情况下的数据用天线12的选择,即在应当发送MIMO-LTS的天线12(以下,将这种天线12的全部或一个称为“LTS用天线12”)的数目多于应当发送数据的天线12(以下,将这种天线12的全部或一个称为“数据用天线12”)的数目的情况下。相对于该变形例的课题,表示如下。没有发送数据的天线12也没有发送MIMO-STS。由此,在由该天线12发送的MIMO-LTS的信号强度在接收侧大于由其他的天线12发送的MIMO-LTS的信号强度的情况下,易于在所接收的MIMO-LTS中产生失真。由此,易于在数据中产生误差,而使通信品质易于劣化。
变形例涉及的无线装置10,如图11的步骤64那样,以多根天线12的每一个为单位,测量从通信对象的无线装置10接收的信号强度。在此,信号强度的测量,并非限定于突发信号中的MIMO-STS或MIMO-LTS的部分,也可以在突发信号的任意部分进行。另外,无线装置10根据所测量的信号强度,从多根天线12中选择用于发送数据的至少一根天线12。所选择的天线12相当于数据用天线12。例如,选择接收了最大及第二大的强度的信号的天线12。如果更具体地进行说明,则如下。无线装置10测量由第1天线12a~第3天线12c接收到的信号强度。无线装置10,根据所测量的信号强度的大小来选择第1天线12a和第2天线12b。进一步,按照对应于所选择的第1天线12a和第2天线12b的方式生成配置有数据的突发信号。在此,利用发送侧和接收侧的无线信道的对称性。
还有,第一种的变形例,也可为以下的组合。为了发送数据所选择的天线12,也可以包括在实施例1中为了发送MIMO-LTS所选择的天线12。由此,也可以适用于图11和图12。另外,具有变形例的突发格式的训练信号,如实施例1那样,也可以在接受训练请求信号后或发送速率请求信号时发送。由此,也可以适用于图4、图5、图9~图16。进一步,变形的突发格式,并非规定为对应于天线12,也可以如实施例2或3那样,在由控制部30和/或前同步码添加部316生成的突发信号中进行规定。此时,无线装置10中的发送机构也可以是与图25的发送装置300相同的类型。另外,如图25的发送装置300那样,也可以适用引导矩阵。
对第二种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变形例涉及在LTS用天线12的数目多于数据用天线12的数目时从LTS用天线12中的数据用天线12以外的天线12发送的MIMO-LTS。还有,相对于第二种变形例的问题也按照与相对于第一种变形例的问题相同的方式表示。图19(a)中,LTS用天线12中的数据用天线12以外的天线12相当于第3天12c。
在变形例中,从第3天线12c发送的第3MIMO-LTS的振幅被规定为小于从第1天线12a及第2天线12b发送的第1MIMO-LTS及第2MIMO-LTS的振幅之值。例如,这相当于第3MIMO-LTS中的振幅成为第1MIMO-LTS和第2MIMO-LTS中的振幅的二分之一的情况。还有,第1天线12a及第2天线12b相当于数据用天线12。在变形例中,通过减少从第3天线12发送的第3MIMO-LTS的振幅,能够减小第3MIMO-LTS的信号强度。另外,在降低第3MIMO-LTS的信号强度的情况下,即使对第3MIMO-LTS不添加MIMO-STS,相对于MIMO-LTS的失真也不易产生。另外,由于在接收侧对变小的MIMO-LTS的信号强度进行校正,由此能够估计正确的信道。
还有,第二种的变形例中也可为与第一种的变形例同样的组合。也就是,对于图3(b)、图19(a)~(b)、图21(a)~(d),将一部分的MIMO-LTS的振幅减少是有效的。另外,对图26(a)也可适用第二种变形例。具体而言,也可以对第二种变形例适用引导矩阵。例如,对图19(a)的突发格式适用第二种变形例,其后如果适用引导矩阵,则此时的突发格式如图27所示。
对第三种变形例进行说明。第三种变形例,与第二种变形例同样,涉及在LTS用天线12的数目多于数据用天线12的数目的情况下、从LTS用天线12中的数据用天线12以外的天线12发送的MIMO-LTS。还有,相对于第三种变形例的问题也按照与相对于第一种变形例的问题相同的方式表示。图19(a)中,LTS用天线12中的数据用天线12以外的天线12相当于第3天12c。变形例中,从第3天线12c发送的第3MIMO-LTS中所使用的子载波数量,被规定为小于在从第1天线12a及第2天线12b发送的第1MIMO-LTS及第2MIMO-LTS中所使用的子载波数量之值。
这相当于在第1MIMO-LTS及第2MIMO-LTS中使用了“52子载波”,而在第3MIMO-LTS中使用“26子载波”的情况。还有,第1天线12a及第2天线12b相当于数据用天线12。在变形例中,通过将第3MIMO-LTS所使用的子载波数量减少,能够将第3MIMO-LTS的信号强度减少。另外,在减少第3MIMO-LTS的信号强度的情况下,即使对第3MIMO-LTS没有添加MIMO-STS,相对于MIMO-LTS的失真也难于产生。另外,虽然在发送侧中没有使用子载波的一部分,但是在接收侧对规定的子载波内插补间所估计的信道,从而能够估计对于所有子载波的信道。
还有,第三种变形例中也可为与第一种变形例相同的组合。也就是,对于图3(b)、图19(a)~(b)、图21(a)~(d),没有使用一部分的子载波是有效的。另外,对于图26(a)可以适用第三种变形例。具体而言,也可以对第三种变形例使用引导矩阵。例如,对图19(a)的突发格式适用第三种变形例,其后如果适用引导矩阵,则此时的突发格式如图27所示。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在决定应当发送MIMO-STS和数据的天线时,由此优先使用所接收的信号强度大的天线,由此在通信对象的无线装置接收到突发信号时,MIMO-STS的信号强度可增大至某程度。由此,按照增益低至某程度的方式设定AGC,从而能够降低由AGC产生的MIMO-LTS失真的产生概率。另外,因为能够降低相对于MIMO-LTS的失真的产生概率,所以能够抑制数据误差率的劣化。另外,因为能够防止数据误差率的劣化,所以能够抑制通信品质的劣化。并且,能够正确地进行信道的估计。进而,改善数据的传送效率。
另外,从数据用天线以外的天线发送的MIMO-LTS的振幅小于其他的MIMO-LTS的振幅,由此能够降低接收侧中相对于MIMO-LTS的失真的产生概率。另外,从数据用天线以外的天线发送的MIMO-LTS中的子载波数量小于其他的MIMO-LTS中的子载波数量,由此能够降低降低接收侧中对于MIMO-LTS的失真的产生概率。另外,能够适用于使用引导矩阵的情况。
以上,根据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理解:该实施例是示例,以上的各构成要素或各处理步骤的组合可有各种各样的变形例,并且那些变形例也位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选择部28优先选择所接收的信号强度较大的天线12。但是,并非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对天线单位导出延迟扩展(delayspread),并且优先选择延迟扩展较小的天线12。根据本变形例,能够优先选择延迟波影响较小的天线12。即,只要优先选择无线品质好的天线12即可。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第1无线装置10a进行控制以使在发送训练信号时应当使用的天线12的数目和在接收训练信号时应当使用的天线12的数目相同。但是,并非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控制得使这些数目不同。也就是,处理部22通过多根天线12从第2无线装置10b接收接收用训练信号,选择部28选择多根天线12中的应当发送训练信号的至少一根天线12。此时,选择部28,根据所接收的接收用训练信号,导出分别对应于多根天线12的无线品质,也可以优先选择无线品质好的天线12。根据本变形例,能够独立地设定发送用天线12的数目和接收用天线12的数目。
组合本发明的实施例2和实施例1的变形例也是有效的。例如,在实施例中,从无线部20最终发送的多个序列的数量,也可以基于实施例1的记载比天线12的数目少。根据本变形例,可获得组合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效果。
对本发明的实施例1~4的任意组合也是有效的。根据本变形例,可获得组合它们的效果。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传送数据时的控制精度。

Claims (2)

1.一种无线装置,包括:
接收部,配置用于从发送装置接收突发信号,所述突发信号包括:
(1)第一已知信号,用在MIMO系统中,分配给M个流中的N个流,其中,N<M;
(2)第二已知信号,用在所述MIMO系统中,分配给所述M个流;以及
(3)第一数据,分配给所述M个流中的所述N个流,所述M个流中的所述N个流按顺序包括所述第一已知信号、所述第二已知信号和所述第一数据;
所述第一数据包括来自所述发送装置的请求信号,所述请求信号包括针对指示适于所述发送装置和所述无线装置之间的无线信道的数据速率的信息的请求,以及所述请求来自所述发送装置并寻址到所述无线装置;
发送部,配置用于向所述发送装置发送指示适于所述无线信道的数据速率的信息;
所述接收部还配置用于以所述数据速率从所述发送装置接收第二数据。
2.一种无线装置,包括:
接收部,配置用于从收发机装置接收突发信号,所述突发信号包括:
(1)第一已知信号,用在MIMO系统中,分配给M个流中的N个流,其中,N<M;
(2)第二已知信号,用在所述MIMO系统中,分配给所述M个流;以及
(3)第一数据,分配给所述M个流中的所述N个流,所述M个流中的所述N个流按顺序包括所述第一已知信号、所述第二已知信号和所述第一数据;
所述第一数据包括来自所述收发机装置的请求信号,所述请求信号包括针对指示适于所述收发机装置和所述无线装置之间的无线信道的数据速率的信息的请求,以及所述请求来自所述收发机装置并寻址到所述无线装置;
发送部,配置用于向所述收发机装置发送指示适于所述无线信道的数据速率的信息;
所述发送部还配置用于以所述数据速率向所述收发机装置发送第二数据。
CN201210377683.3A 2004-11-12 2005-11-10 发送方法及接收方法和使用这些方法的无线装置 Active CN10298389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328780 2004-11-12
JP2004-328780 2004-11-12
JP2004-343179 2004-11-26
JP2004343179 2004-11-26
JP2005-017539 2005-01-25
JP2005017539 2005-01-25
JP2005022311 2005-01-28
JP2005-022311 2005-01-28
JP2005029859A JP4065276B2 (ja) 2004-11-12 2005-02-04 送信方法およびそれを利用した無線装置
JP2005-029859 2005-02-04
CN2005800307644A CN101019361B (zh) 2004-11-12 2005-11-10 发送方法及无线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5800307644A Division CN101019361B (zh) 2004-11-12 2005-11-10 发送方法及无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83895A CN102983895A (zh) 2013-03-20
CN102983895B true CN102983895B (zh) 2016-05-25

Family

ID=3633655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77683.3A Active CN102983895B (zh) 2004-11-12 2005-11-10 发送方法及接收方法和使用这些方法的无线装置
CN201210392562.6A Active CN102938668B (zh) 2004-11-12 2005-11-10 发送方法及接收方法和利用它们的无线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92562.6A Active CN102938668B (zh) 2004-11-12 2005-11-10 发送方法及接收方法和利用它们的无线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0) US7715876B2 (zh)
EP (2) EP1811704B1 (zh)
JP (1) JP4065276B2 (zh)
KR (8) KR100817670B1 (zh)
CN (2) CN102983895B (zh)
TW (2) TWI368409B (zh)
WO (2) WO200605188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65276B2 (ja) * 2004-11-12 2008-03-1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送信方法およびそれを利用した無線装置
JP4610388B2 (ja) * 2005-03-24 2011-01-12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無線装置
US7603141B2 (en) * 2005-06-02 2009-10-13 Qualcomm, Inc. Multi-antenna station with distributed antennas
US20070071147A1 (en) * 2005-06-16 2007-03-29 Hemanth Sampath Pseudo eigen-beamforming with dynamic beam selection
JP3989512B2 (ja) * 2005-09-15 2007-10-10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無線装置
KR100705448B1 (ko) * 2005-12-09 2007-04-09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다중 안테나로 구성된 ofdm에서 채널 정보 및 코드북을이용한 송신 전력 할당 방법 및 장치
US7710319B2 (en) * 2006-02-14 2010-05-04 Sibeam, Inc. Adaptive beam-steering methods to maximize wireless link budget and reduce delay-spread using multiple transmit and receive antennas
US7924930B1 (en) * 2006-02-15 2011-04-12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Robust synchronization and detection mechanisms for OFDM WLAN systems
US9130791B2 (en) * 2006-03-20 2015-09-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Uplink 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a signaling channel
US8155712B2 (en) * 2006-03-23 2012-04-10 Sibeam, Inc. Low power very high-data rate device
JP4257347B2 (ja) * 2006-07-11 2009-04-22 株式会社東芝 通信装置、表示端末および通信プログラム
US8275323B1 (en) 2006-07-14 2012-09-25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Clear-channel assessment in 40 MHz wireless receivers
US8077793B2 (en) * 2006-08-10 2011-12-1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space-frequency rate control in a MIMO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KR100799580B1 (ko) * 2006-09-29 2008-01-30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Mimo 통신시스템에서의 안테나 및 노드 선택 장치 및그 방법
KR100770898B1 (ko) * 2006-09-29 2007-10-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시스템에서 잡음 측정장치 및 방법
KR100939738B1 (ko) 2006-12-21 2010-01-2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중안테나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순환 지연 다이버시티장치 및 방법
JP4583388B2 (ja) * 2007-02-05 2010-11-17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基地局装置
JP5132370B2 (ja) * 2007-03-30 2013-01-3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Mimo通信装置
JP2009010721A (ja) 2007-06-28 2009-01-15 Kyocera Corp 通信方法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US8095097B1 (en) * 2007-08-06 2012-01-10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Increasing the robustness of channel estimates derived through sounding for WLAN
US20090093222A1 (en) * 2007-10-03 2009-04-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Calibration and beamform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638875B1 (en) * 2008-04-15 2014-01-28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Transmit beamforming systems and methods
US9300371B1 (en) 2008-03-07 2016-03-29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Beamforming systems and methods
US8494466B2 (en) * 2008-03-26 2013-07-23 Broadcom Corporation Selecting receiver chains of a mobile unit for receiving wireless signals
EP2309801A4 (en) * 2008-07-30 2014-12-31 Hitachi Ltd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JP5645238B2 (ja) * 2008-09-19 2014-12-24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TWI479823B (zh) * 2008-09-23 2015-04-01 Quantenna Communications Inc 無線通訊裝置與系統及其操作方法
JP5133831B2 (ja) * 2008-09-25 2013-01-30 京セラ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送信システム、無線端末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EP2200361A1 (en) * 2008-10-07 2010-06-23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Wireless cellular network using adaptive beamforming with different coverage for control and data channels
JP4668315B2 (ja) * 2008-12-02 2011-04-13 フェリカネットワークス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通信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TWI435563B (zh) * 2009-01-07 2014-04-21 Realtek Semiconductor Corp 無線網路中傳輸路徑選擇裝置與方法
EP2211483B1 (en) * 2009-01-23 2016-05-25 Sony Corporation Iterative beam selection method with receiver and transmitter diversity
WO2010085722A1 (en) 2009-01-26 2010-07-29 Drexel University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electing reconfigurable antennas in mimo systems
US8509130B2 (en) * 2009-02-24 2013-08-13 Marvell World Trade Ltd. Techniques for flexible and efficient beamforming
US8478820B2 (en) 2009-08-26 2013-07-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service discovery management in peer-to-peer networks
US8891592B1 (en) * 2009-10-16 2014-11-18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Control physical layer (PHY) data unit
US8478776B2 (en) 2009-10-30 2013-07-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peer-to-peer network discovery using multi-user diversity
US8825818B2 (en) 2009-11-10 2014-09-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Host initiated connection to a device
US8730928B2 (en) 2010-02-23 2014-05-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Enhancements for increased spatial reuse in ad-hoc networks
US8675761B2 (en) * 2010-03-15 2014-03-18 Broadcom Corporation Allocating antennas for cyclic delay diversity transmission
US10353774B2 (en) * 2015-10-30 2019-07-16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Utilizing storage unit latency data in a dispersed storage network
JP5892496B2 (ja) * 2010-09-29 2016-03-23 マーベル ワールド トレード リミテッド データユニット内のデータを複数の空間ストリームにパーシングする方法、生成されたデータユニットを復号する方法、無線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いて送信されるべきデータユニットを生成する装置、および、受信したデータユニットを復号する装置
TWI452861B (zh) * 2010-10-08 2014-09-11 Realtek Semiconductor Corp 天線分集裝置與天線分集方法
EP2445120B1 (en) * 2010-10-25 2016-09-1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method
US9001945B2 (en) 2011-06-16 2015-04-07 Silicon Laboratories Inc. Providing phase diversity combining of digital radio broadcast signals
US11907060B2 (en) 2011-09-06 2024-02-20 Pure Storage, Inc. Coding of data streams in a vast storage network
US8751894B2 (en) * 2011-09-06 2014-06-10 Cleversafe, Inc. Concurrent decoding of data streams
US10235237B2 (en) 2011-09-06 2019-03-19 Intert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Decoding data streams in a distributed storage network
US20190179696A1 (en) 2011-09-06 2019-06-13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Demultiplexing decoded data streams in a distributed storage network
US8982849B1 (en) 2011-12-15 2015-03-17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Coexistence mechanism for 802.11AC compliant 80 MHz WLAN receivers
JP5616379B2 (ja) * 2012-02-28 2014-10-29 Necプラットフォームズ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8953474B2 (en) * 2012-04-09 2015-02-10 Blackberry Limited Optimized uplink performance via antenna selection
US20130286961A1 (en) * 2012-04-10 2013-10-31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of long data units
US9692123B2 (en) * 2012-09-17 2017-06-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of controlling antenna radiation patterns
US9118533B2 (en) * 2013-08-30 2015-08-25 Silicon Laboratories Inc. Antenna diversity combining for differentially modulated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ed (OFDM) signals
US9742611B2 (en) 2013-10-23 2017-08-22 Silicon Laboratories Inc. Synchronizing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ed (OFDM) symbols in a receiver
KR102171178B1 (ko) * 2013-12-11 2020-10-28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다수의 안테나를 사용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빔 선택 방법 및 장치
JP6540039B2 (ja) * 2015-01-22 2019-07-10 株式会社リコー 伝送管理システム、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4513810A (zh) 2015-04-16 2022-05-17 安德鲁无线系统有限公司 上行链路信号组合器及相关方法和系统
US9497680B1 (en) * 2015-06-18 2016-11-15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Frequency acquisition during roaming
RU2015139057A (ru) 2015-09-14 2017-03-17 ИЭмСи КОРПОРЕЙШН Способ и система распределенного хранения данных
US10146600B2 (en) 2015-12-16 2018-12-04 EMC IP Holding Company LLC Mutable data objects content verification tool
US10061697B2 (en) 2015-12-16 2018-08-28 EMC IP Holding Company LLC Garbage collection scope detection for distributed storage
US10133770B2 (en) 2015-12-16 2018-11-20 EMC IP Holding Company LLC Copying garbage collector for B+ trees under multi-version concurrency control
US10067696B2 (en) 2015-12-18 2018-09-04 Emc Corporation Capacity exhaustion prevention for distributed storage
US10379780B2 (en) 2015-12-21 2019-08-13 EMC IP Holding Company LLC Statistics management for scale-out storage
US10152248B2 (en) 2015-12-25 2018-12-11 EMC IP Holding Company LLC Erasure coding for elastic cloud storage
US10291265B2 (en) 2015-12-25 2019-05-14 EMC IP Holding Company LLC Accelerated Galois field coding for storage systems
US10110258B2 (en) 2016-03-30 2018-10-23 EMC IP Holding Company LLC Accelerated erasure coding for storage systems
US10248326B2 (en) 2016-06-29 2019-04-02 EMC IP Holding Company LLC Incremental erasure coding for storage systems
US10795872B2 (en) 2016-06-29 2020-10-06 EMC IP Holding Company LLC Incremental bloom filter rebuild for B+ trees under multi-version concurrency control
US10152376B2 (en) * 2016-06-29 2018-12-11 EMC IP Holding Company LLC Data object recovery for storage systems
CN107733512A (zh) * 2016-08-10 2018-02-23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传输装置、无线网络传输系统与其方法
CN106385303A (zh) * 2016-08-30 2017-02-08 中兴长天信息技术(南昌)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物联网的lora无线传输系统信息速率自适应调整方法
US10831742B2 (en) 2016-12-09 2020-11-10 EMC IP Holding Company LLC Data set verification
US10776322B2 (en) 2016-12-13 2020-09-15 EMC IP Holding Company LLC Transformation processing for objects between storage systems
US10564883B2 (en) 2016-12-13 2020-02-18 EMC IP Holding Company LLC Efficient migration to distributed storage
US10499334B2 (en) 2017-12-22 2019-12-03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Power efficient radio receiver control
US10783022B2 (en) 2018-08-03 2020-09-22 EMC IP Holding Company LLC Immediate replication for dedicated data blocks
US11997661B2 (en) * 2018-08-09 2024-05-28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signals using multiple carriers from multiple antenna
US11757564B2 (en) * 2019-12-02 2023-09-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Link adaptation using transmission rate options
US11570654B2 (en) * 2019-12-05 2023-01-31 Qualcomm Incorporated Link adaptation using a link quality estimation sequence
US20210194629A1 (en) * 2019-12-20 2021-06-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Link adaptation protocol in a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wlan)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73467B1 (en) * 2000-03-22 2002-10-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report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in a high efficiency, high performance communications system
CN1535508A (zh) * 2001-06-26 2004-10-06 �����ɷ� 多信道通信系统内使用选择性信道传输处理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JP2004304760A (ja) * 2002-11-26 2004-10-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通信方法及び送信装置、受信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26796A (ja) 1998-04-07 2002-01-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JP3581282B2 (ja) * 1999-09-17 2004-10-27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およびアンテナ制御方法
US7099384B1 (en) * 2000-09-01 2006-08-29 Qualcomm,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ime-division power assignment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6802035B2 (en) * 2000-09-19 2004-10-05 Intel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of dynamically optimizing a transmission mode of wirelessly transmitted information
US8670390B2 (en) * 2000-11-22 2014-03-11 Genghiscomm Holdings, LLC Cooperative beam-forming in wireless networks
GB0102316D0 (en) * 2001-01-30 2001-03-14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JP3590008B2 (ja) 2001-08-15 2004-11-17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Ofdm信号送信装置およびofdm信号受信装置
US20020193146A1 (en) * 2001-06-06 2002-12-19 Mark Wallac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ntenna diversity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430191B2 (en) * 2001-09-10 2008-09-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frequency tracking based on diversity transmitted pilots in a CDM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248559B2 (en) * 2001-10-17 2007-07-24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Scattered pilot pattern and channel estimation method for MIMO-OFDM systems
GB0125178D0 (en) 2001-10-19 2001-12-12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Method of operating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3625280B2 (ja) * 2001-11-02 2005-03-02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通信方法、通信装置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US6760388B2 (en) * 2001-12-07 2004-07-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Time-domain transmit and receive processing with channel eigen-mode decomposition for MIMO systems
JP3798325B2 (ja) * 2002-03-05 2006-07-19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送信装置
SG120921A1 (en) * 2002-03-13 2006-04-26 Ntt Docomo Inc Mimo receiver and method of reception therefor
KR100464014B1 (ko) * 2002-03-21 2004-12-3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중 입출력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폐루프 신호 처리 방법
SE0201103D0 (sv) 2002-04-11 2002-04-11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Diagonally Layered Multi-Antenna Transmission for Frequency Selective Channels
JP2004080110A (ja) 2002-08-09 2004-03-11 Samsung Yokoham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直交周波数分割多重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直交周波数分割多重無線機
GB2392065B (en) 2002-08-15 2004-12-29 Toshiba Res Europ Ltd Signal decoding methods and apparatus
US7263385B2 (en) * 2002-08-23 2007-08-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beamforming with data rate control feedback
US8208364B2 (en) 2002-10-25 2012-06-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MIMO system with multiple spatial multiplexing modes
US8320301B2 (en) * 2002-10-25 2012-11-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MIMO WLAN system
DE10254384B4 (de) * 2002-11-17 2005-11-17 Siemens Ag Bidirektionales Signalverarbeitungsverfahren für ein MIMO-System mit einer rangadaptiven Anpassung der Datenübertragungsrate
WO2004049596A1 (ja) * 2002-11-26 2004-06-1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通信方法及び送信装置、受信装置
FR2848747A1 (fr) * 2002-12-16 2004-06-18 France Telecom Procede et dispositif multi-antenne de transmission de signaux
US7310379B2 (en) * 2002-12-30 2007-12-18 Motorola, Inc. Polarization state technique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KR100526511B1 (ko) * 2003-01-23 2005-11-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시공간 트렐리스 코드를 사용하는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파일럿 시퀀스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WO2004075451A1 (ja) 2003-01-29 2004-09-02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マルチキャリア無線通信システム、送信装置および受信装置
US20040192216A1 (en) 2003-03-31 2004-09-30 Marzetta Thomas Louis Training for 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s
KR20050119143A (ko) 2003-04-21 2005-12-20 미쓰비시덴키 가부시키가이샤 무선통신장치, 송신장치, 수신장치 및 무선통신시스템
US8014267B2 (en) 2003-06-30 2011-09-06 Agere Systems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backwards compatible communication in a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lower order receivers
JP4536435B2 (ja) 2003-06-30 2010-09-0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送信方法及び送信装置
WO2005006699A1 (en) 2003-06-30 2005-01-20 Agere Systems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backwards compatible communication in a multiple antenn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fdm-based preamble structures
JP4323985B2 (ja) 2003-08-07 2009-09-0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送信装置及び無線送信方法
US6917311B2 (en) * 2003-08-11 2005-07-12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Orthogonal preamble encoder, method of encoding orthogonal preambles and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communication system employing the same
CN1860701B (zh) * 2003-10-01 2011-08-03 美国博通公司 选择天线的方法和系统
KR100950646B1 (ko) * 2003-10-16 2010-04-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입다출 직교주파수분할다중 통신 시스템의 동기화를위한 프리앰블 전송 방법
US7616698B2 (en) 2003-11-04 2009-11-10 Atheros Communications, Inc. Multiple-input multiple output system and method
TWI237955B (en) 2003-11-24 2005-08-11 Ind Tech Res Inst Apparatus of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 MIMO MC-CDMA system
JP4212548B2 (ja) 2003-12-26 2009-01-21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送信装置、無線受信装置、無線送信方法及び無線受信方法
JP3947166B2 (ja) * 2004-01-09 2007-07-18 株式会社東芝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US7586881B2 (en) * 2004-02-13 2009-09-08 Broadcom Corporation MIMO wireless communication greenfield preamble formats
US7423989B2 (en) * 2004-02-13 2008-09-09 Broadcom Corporation Preamble formats for MIMO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JP4292093B2 (ja) * 2004-02-24 2009-07-08 富士通株式会社 アレーアンテナシステム、ウエイト制御装置及びウエイト制御方法
KR100798968B1 (ko) * 2004-03-13 2008-01-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직교 분할 다중 접속 시스템에서 파일럿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US7551589B2 (en) * 2004-04-02 2009-06-23 Lg Electronics Inc. Frame structure of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channel in 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050265225A1 (en) 2004-05-11 2005-12-01 Orion Microelectronics Corporation MIMO system and mode table
WO2005117314A1 (en) * 2004-05-20 2005-12-08 Conexant Systems, Inc. Cyclic diversity systems and methods
US8089855B2 (en) * 2004-06-04 2012-01-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mission of overhead information for broadcast and multicast service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BRPI0512029A (pt) * 2004-06-14 2008-02-0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étodo para a configuração de sinais correspondentes a um formato de pacote adaptativo de sistema mimo-wlan
US20050288062A1 (en) 2004-06-23 2005-12-29 Hammerschmidt Joachim S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lecting a transmission mode based upon packet size in a multiple antenn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961696B2 (en) * 2004-06-24 2011-06-14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Preambles in OFDMA system
US7773535B2 (en) * 2004-08-12 2010-08-10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losed loop transmission
JP2006073221A (ja) 2004-08-31 2006-03-16 Teijin Ltd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セパレータ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US7366250B2 (en) * 2004-09-09 2008-04-29 Agere System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ed efficiency in an extended multiple antenn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060056540A1 (en) * 2004-09-14 2006-03-16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Dynamic pilot subcarrier and data subcarrier indexing structure for wireless 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s
JP4364100B2 (ja) 2004-09-28 2009-11-11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通信装置
US7436903B2 (en) * 2004-09-29 2008-10-14 Intel Corporation Multicarrier transmitter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multiple data streams with cyclic delay diversity
JP4065276B2 (ja) 2004-11-12 2008-03-1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送信方法およびそれを利用した無線装置
US7542454B2 (en) * 2005-01-21 2009-06-02 Intel Corporation MIMO channel feedback protocols
US20060227891A1 (en) * 2005-04-07 2006-10-1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of channel estimation for MIMO-OFDM using phase rotated low overhead preamble
US8014463B2 (en) * 2005-05-25 2011-09-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Delay diversity and spatial rot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US7738356B2 (en) * 2005-06-28 2010-06-15 Broadcom Corporation Multiple stream cyclic-shifted delay transmitter
JP4841331B2 (ja) * 2005-09-14 2011-12-21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無線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利用した通信システム
JP3989512B2 (ja) 2005-09-15 2007-10-10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無線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73467B1 (en) * 2000-03-22 2002-10-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report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in a high efficiency, high performance communications system
CN1535508A (zh) * 2001-06-26 2004-10-06 �����ɷ� 多信道通信系统内使用选择性信道传输处理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JP2004304760A (ja) * 2002-11-26 2004-10-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通信方法及び送信装置、受信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611960B2 (en) 2013-12-17
US20090147878A1 (en) 2009-06-11
US7715880B2 (en) 2010-05-11
KR100827190B1 (ko) 2008-05-06
CN102983895A (zh) 2013-03-20
EP1811705A1 (en) 2007-07-25
KR100829340B1 (ko) 2008-05-13
US7715878B2 (en) 2010-05-11
WO2006051883A1 (ja) 2006-05-18
EP1811704A1 (en) 2007-07-25
KR100817671B1 (ko) 2008-03-27
TWI368409B (en) 2012-07-11
TW200631344A (en) 2006-09-01
US9331813B2 (en) 2016-05-03
WO2006051882A1 (ja) 2006-05-18
KR100817673B1 (ko) 2008-03-27
JP4065276B2 (ja) 2008-03-19
EP1811705A4 (en) 2012-05-30
US20120320851A1 (en) 2012-12-20
KR100817675B1 (ko) 2008-03-27
US7715876B2 (en) 2010-05-11
KR20070122588A (ko) 2007-12-31
EP1811704A4 (en) 2012-08-08
KR20070086014A (ko) 2007-08-27
KR100817672B1 (ko) 2008-03-27
US7715879B2 (en) 2010-05-11
US20060246854A1 (en) 2006-11-02
KR20070086015A (ko) 2007-08-27
KR20070122586A (ko) 2007-12-31
CN102938668A (zh) 2013-02-20
KR20070122589A (ko) 2007-12-31
US20060246852A1 (en) 2006-11-02
US8121647B2 (en) 2012-02-21
KR100817670B1 (ko) 2008-03-27
US20060246839A1 (en) 2006-11-02
KR100817674B1 (ko) 2008-03-27
US8265700B2 (en) 2012-09-11
TWI368404B (en) 2012-07-11
KR20080023368A (ko) 2008-03-13
EP1811704B1 (en) 2015-05-27
US20090103644A1 (en) 2009-04-23
KR20070122590A (ko) 2007-12-31
KR20070122587A (ko) 2007-12-31
US20060246853A1 (en) 2006-11-02
US7715877B2 (en) 2010-05-11
TW200629782A (en) 2006-08-16
US7738924B2 (en) 2010-06-15
US20060105724A1 (en) 2006-05-18
US20060105813A1 (en) 2006-05-18
CN102938668B (zh) 2015-09-02
US20120106665A1 (en) 2012-05-03
EP1811705B1 (en) 2016-01-13
JP2006237658A (ja) 2006-09-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83895B (zh) 发送方法及接收方法和使用这些方法的无线装置
US8693568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stimating channel using dedicated pilot signal in OFDM-bas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2075947B1 (en) Virtual MIMO system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US7792226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arrier power and interference-noise estimation in spac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and 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20100322357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nhanced channel esti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CN1838657B (zh) 控制方法及利用该方法的无线装置
CN101286760A (zh) 正交频分复用系统中信道估计的装置及方法
CN101359952A (zh) 时分双工模式下多输入多输出系统通信方法及设备
CN101282198B (zh) 一种时分双工tdd系统中的上行多天线传输方法及终端
CN101375572B (zh) 解码设备和解码方法
Apelfröjd et al. Kalman smoothing for irregular pilot patterns; a case study for predictor antennas in TDD systems
CN101656599B (zh) 子信道选择方法和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接收机
CN101019361B (zh) 发送方法及无线装置
CN1829206B (zh) 一种用于时分同步码分多址系统的信道估计方法
CN103220025B (zh) 一种应用于vmimo系统的多用户配对算法
JP4063848B2 (ja) 送信方法およびそれを利用した無線装置
JP4065297B2 (ja) 送信方法およびそれを利用した無線装置
JP4063850B2 (ja) 送信方法およびそれを利用した無線装置
JP4065311B2 (ja) 送信方法およびそれを利用した無線装置
JP4063849B2 (ja) 送信方法およびそれを利用した無線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HELLA WIRELESS CORP.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ANYO ELECTRIC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40124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124

Address after: Luxemburg Luxemburg recorded valfor Rui Street No. 50

Applicant after: HERA WIRELESS S A

Address before: Japan's Osaka Moriguchi city Beijing Sakamoto 2 D eyes 5 times 5

Applicant before: Sanyo Electric Co., 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013

Address after: Room 3705, Daxin financial center, 248 Queen's Road East, Wanchai, Hong Kong, China

Patentee after: Zhonghe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L-1526 50 valfrey street, Luxembourg

Patentee before: Hella Wireless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