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72051B - 用于对等点发现的混合模式 - Google Patents

用于对等点发现的混合模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72051B
CN102972051B CN201180033681.6A CN201180033681A CN102972051B CN 102972051 B CN102972051 B CN 102972051B CN 201180033681 A CN201180033681 A CN 201180033681A CN 102972051 B CN102972051 B CN 10297205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quipment
peer discovery
equity point
signal
detection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3368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72051A (zh
Inventor
S·马利克
R·保兰基
D·P·马拉蒂
N·布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ualcomm Inc
Original Assignee
Qualcomm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ualcomm Inc filed Critical Qualcomm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9720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720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720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720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4Peer-to-peer [P2P] networks
    • H04L67/1061Peer-to-peer [P2P] networks using node-based peer discovery mechanisms
    • H04L67/1068Discovery involving direct consultation or announcement among potential requesting and potential source pe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4Peer-to-peer [P2P]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05Discovery of network devices, e.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4Peer-to-peer [P2P] networks
    • H04L67/1061Peer-to-peer [P2P] networks using node-based peer discovery mechanisms
    • H04L67/1063Discovery through centralising entit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文描述了用于在无线网络中执行对等点发现的技术。设备可以执行对等点发现以检测和识别感兴趣的其它设备。在一个方面,设备可以基于包括自主对等点发现和网络辅助的对等点发现的混合模式来执行对等点发现。在另一个方面,设备可以基于推模式和拉模式来执行对等点发现。对于推模式,设备可以偶尔地发送和/或接收对等点检测信号。对于拉模式,设备可以在被触发时,发送和/或接收对等点发现请求。在又一个方面,设备可以执行事件触发的对等点发现(例如,用于拉模式)。在又一个方面,设备可以使用下行链路频谱和上行链路频谱来执行对等点发现。在又一个方面,设备可以以提高检测和/或增加有效载荷的方式来发送对等点检测信号。

Description

用于对等点发现的混合模式
本申请要求享受于2010年7月7日提交的、题目为“HYBRID MODESFOR PEER DISCOVERY”的美国临时申请序列No.61/362,002的优先权,故以引用方式将其全部内容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概括地说,本发明涉及通信,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用于支持对等(P2P)通信的技术。
背景技术
已广泛地部署无线通信网络,以便提供各种通信内容,例如语音、视频、分组数据、消息传送、广播等等。这些无线网络可以是能通过共享可用的网络资源来支持多个用户的多址网络。这类多址网络的示例包括码分多址(CDMA)网络、时分多址(TDMA)网络、频分多址(FDMA)网络、正交FDMA(OFDMA)网络和单载波FDMA(SC-FDMA)网络。
无线通信网络可以包括能支持针对多个设备的通信的多个基站。设备可以通过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与基站进行通信。下行链路(或前向链路)是指从基站到设备的通信链路,上行链路(或反向链路)是指从设备到基站的通信链路。此外,设备还能够与其它设备进行对等通信。期望能够高效地支持设备之间的P2P通信。
发明内容
本申请中描述了用于在无线网络中执行对等点发现的技术。设备可以执行对等点发现以检测和识别感兴趣的其它设备。执行对等点发现使得可以在减少功耗的同时能高效地检测感兴趣的设备是人们期望的。
在一个方面,设备可以基于包括自主对等点发现和网络辅助的对等点发现的混合模式来执行对等点发现。在一个设计中,设备可以例如通过下面操作来自主地执行第一对等点发现:(i)偶尔地(例如,周期地或者非周期地)发送对等点检测信号以使至少一个其它设备能检测到该设备;和/或(ii)偶尔地检测来自至少一个其它设备的对等点检测信号。此外,设备还可以在网络辅助执行第二对等点发现。对于网络辅助的对等点发现,设备可以在网络实体(例如,目录代理)中进行注册,并且其后可以接收该设备和至少一个其它设备之间匹配的通知。随后,该设备可以响应于接收该匹配通知,执行对等点发现。此外,设备还可以以其它方式在网络辅助下执行具有对等点发现。
在另一个方面,设备可以基于“推”模式和“拉”模式来执行对等点发现。在推模式的一个设计中,设备可以偶尔地发送对等点检测信号和/或偶尔地检测来自至少一个其它设备的对等点检测信号。在拉模式的一个设计中,设备可以发送对等点发现请求,并且其后可以从至少一个其它设备检测到对等点检测信号或者对等点发现响应。在拉模式的另一个设计中,该设备可以从另一个设备接收对等点发现请求,并且作为响应,其可以发送对等点检测信号,或者可以以更快的速率来发送对等点检测信号,或者可以发送对等点发现响应,或者其组合。
在又一个方面,设备可以执行事件触发的对等点发现(例如,用于拉模式)。在一个设计中,设备可以检测触发对等点发现的事件(例如,设备的位置的改变)。设备可以在检测到该事件之后,发送对等点发现请求。随后,该设备可以在发送对等点发现请求之后,检测来自至少一个其它设备的对等点检测信号或者对等点发现响应。
在又一个方面,设备可以使用下行链路频谱和上行链路频谱来执行对等点发现。在一个设计中,设备可以基于下行链路频谱来执行第一对等点发现(例如,用于推模式)。此外,设备还可以基于上行链路频谱来执行第二对等点发现(例如,用于拉模式)。
在又一个方面,设备可以用某种方式发送对等点检测信号,以提高检测和/或增加有效载荷。在一个设计中,设备可以生成用于对等点发现的至少一个信号(例如,信标信号和/或某种其它信号)。设备可以发送所述至少一个信号的多个传输,以使至少一个其它设备能检测到该设备。
下面进一步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各个方面和特征。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一种无线通信网络。
图2示出了具有推模式和拉模式的自主对等点发现。
图3示出了用于网络辅助的对等点发现的处理。
图4和图5示出了用于基于混合模式来执行对等点发现的两个处理。
图6示出了用于执行事件触发的对等点发现的处理。
图7示出了用于使用下行链路频谱和上行链路频谱来执行对等点发现的处理。
图8示出了用于发送对等点检测信号的处理。
图9示出了基站和设备的框图。
图10示出了另一种设备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描述了用于执行对等点发现以实现P2P通信的技术。这些技术可以用于各种无线通信网络,例如CDMA、TDMA、FDMA、OFDMA、SC-FDMA及其它网络。术语“网络”和“系统”经常互换地使用。CDMA网络可以实现诸如通用陆地无线接入(UTRA)、cdma2000等等之类的无线技术。UTRA包括宽带CDMA(WCDMA)、时分同步CDMA(TD-SCDMA)和其它CDMA的变型。cdma2000覆盖IS-2000、IS-95和IS-856标准。TDMA网络可以实现诸如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之类的无线技术。OFDMA网络可以实现诸如演进型UTRA(E-UTRA)、超移动宽带(UMB)、IEEE802.11(Wi-Fi)、IEEE802.16(WiMAX)、IEEE802.20、闪速-OFDM等等之类的无线技术。UTRA和E-UTRA是通用移动电信系统(UMTS)的一部分。频分双工(FDD)和时分双工(TDD)中的3GPP长期演进(LTE)和先进的LTE(LTE-A)是UMTS的采用E-UTRA的新发布版,其在下行链路上使用OFDMA,在上行链路上使用SC-FDMA。在来自名为“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的组织的文档中描述了UTRA、E-UTRA、UMTS、LTE、LTE-A和GSM。在来自名为“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2”(3GPP2)的组织的文档中描述了cdma2000和UMB。本申请中描述的技术可以用于上面提及的这些无线网络和无线技术以及其它无线网络和无线技术。
图1示出了一种无线通信网络100,其可以是LTE网络或某种其它网络。无线网络100可以包括多个基站110和其它网络实体。基站可以是与设备进行通信的实体,其还可以称为节点B、演进型节点B(eNB)、接入点等等。每一个基站110可以为特定地理区域提供通信覆盖,并且可以支持位于该覆盖区域之内的设备的通信。为了提高网络容量,可以将基站的全部覆盖区域划分为多个(例如,3个)较小区域。每一个较小区域可以由各自的基站子系统服务。在3GPP中,根据术语“小区”使用的上下文,术语“小区”可以指基站的覆盖区域和/或对该覆盖区域进行服务的基站子系统。
网络控制器130可以耦合至一组基站,并可以为这些基站提供协调和控制。网络控制器130可以是单个网络实体或者网络实体的集合。网络控制器130可以通过回程与基站进行通信。此外,这些基站还可以例如通过无线或有线回程,彼此之间直接或者间接进行通信。目录代理140可以耦合到网络控制器130和/或其它网络实体。目录代理140还可以是网络控制器130或者基站的一部分。目录代理140可以支持设备进行对等点发现,如下所述。目录代理140还可以被称为其它名称。
设备120可以分散于无线网络中,每一个设备可以是静止的或移动的。设备还可以称为用户装备(UE)、用户设备、移动站、终端、接入终端、用户单元、站等等。设备可以是蜂窝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DA)、无线调制解调器、无线通信设备、手持设备、膝上型计算机、无绳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LL)站、智能电话、上网本、智能本、平板计算机、外围设备(例如,打印机)等等。设备可以在无线网络中与基站进行通信。设备还可以与其它设备进行对等通信。在图1所示的示例中,设备120x、120y和120z可以进行对等通信,剩余的设备120可以与基站110进行通信。参与P2P通信的设备可以位于同一小区中(例如,设备120x和120y)或位于不同的小区中(例如,设备120x和120z)。设备120x、120y和120z还能够与基站进行通信,例如,当没有参与P2P通信时,或者可能与P2P通信同时发生。可以使用P2P通信来卸载数据业务,以减少无线接口和核心网络上的拥塞。
P2P通信中的一个挑战是在特定范围中(例如,在射频(RF)邻近范围之内)发现/检测感兴趣的对等点设备。设备可以执行对等点发现来检测和识别RF邻近范围之内的感兴趣的其它设备。期望执行对等点发现,使得在减少用于对等点发现的功耗的同时,尽可能高效地检测感兴趣的其它设备。
在一个方面,可以针对对等点发现支持一种或多种混合模式。混合模式可以包括执行对等点发现的多种方式,其可以导致对等点发现的性能更佳和/或电池消耗更低。在一种设计方案中,可以支持表1中所示出的混合模式中的一种或多种。也可以支持用于对等点发现的其它混合模式。
表1-混合模式
混合模式 描述
推&拉模式 包括用于对等点发现的推模式和拉模式。
自主&辅助模式 包括自主对等点发现和网络辅助的对等点发现。
可以和/或期望进行对等通信的设备可以执行对等点发现。对于对等点发现,设备可以(i)发送对等点检测信号(PDS)以使其它设备能检测到该设备,和/或(ii)从其它设备接收对等点检测信号。此外,对等点检测信号还可以称为对等点发现信号、邻近检测信号等等。对等点检测信号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信号,该一个或多个信号可以携带用于对等点检测信号和/或其它信息的发送器的识别信息。
表2提供了执行对等点发现的不同方式的简短描述。
表2
可以使用推模式和/或拉模式来实现自主对等点发现。对于基于推模式的自主对等点发现,设备X期望被发现,并且可以偶尔地(例如,定期地或不定期地)发送其对等点检测信号以通告其存在。相应地,设备Y可以期望发现其它设备,并且可以偶尔地检测/搜索来自其它设备的对等点检测信号。设备Y可以检测和识别来自设备X的对等点检测信号,随后可以通知其设备X的存在。设备X可以以相对较低的周期或者速率来发送其对等点检测信号,以便减少功耗和最小化使对电池寿命的影响。同样,设备Y可以以相对较低的周期来检测对等点检测信号,以便最小化对电池寿命的影响。通常,可以将PDS传输和/或PDS接收的周期保持为较低,以便提高电池寿命。但是,PDS传输和/或PDS接收的低周期将增加对等点检测的延迟。
对于基于拉模式的自主对等点发现,设备X可以期望检测其附近的对等点设备和/或服务,并且可以随后发送对等点发现请求。该对等点发现请求可以通过对等点检测信号或者某种其它信号来发送,并且该对等点发现请求还可以称为PDS请求、请求PDS等等。对等点发现请求可以包括设备X期望检测到的一个或多个服务的一个或多个服务标识符(ID)和/或一个或多个对等点设备的一个或多个设备ID。对等点设备Y可以接收来自设备X的对等点发现请求,并且可以确定该对等点发现请求是否应用于设备Y。例如,这可以是当对等点设备Y提供由设备X请求的服务和/或由该对等点发现请求标识对等点设备Y的情况。如果该对等点发现请求适用,则对等点设备Y可以开始发送其对等点检测信号(如果设备Y还没有发送该信号的话),或者可以增加PDS传输的速率,例如,针对预定的持续时间。此外,对等点设备Y还可以发送针对该对等点发现请求的对等点发现响应。用于自主对等点发现的拉模式可以减少电池消耗和/或与对等点发现相关联的延迟。
可以在不需要网络辅助的基础上执行基于拉模式的自主对等点发现,例如,基于缺省的时间-频率资源和缺省的PDS传输和接收过程。此外,还可以在网络辅助的基础上,执行针对拉模式的对等点发现。在一种设计中,响应于对等点发现请求的设备Y可以通过网络与发送对等点发现请求的设备X进行通信,以便协商用于PDS传输和接收的参数。这些参数可以包括:(i)哪个设备将发送对等点检测信号和哪个设备将接收该对等点检测信号的指定;(ii)用于该对等点检测信号的传输的时间-频率资源;(iii)帮助识别该对等点检测信号的唯一ID;和/或(iv)其它参数。在另一种设计中,进行响应的设备Y可以使用网络来发送对等点发现响应,以向进行请求的设备X指示已接收到该对等点发现请求,并可以跳过发送对等点检测信号。对等点发现响应可以包括:诸如由进行响应的设备Y所测量的对等点发现请求的接收信号强度、对等点发现请求可能请求的感兴趣的信息等等之类的有关信息。例如,进行请求的设备X可以发送对等点发现请求,请在Facebook(脸谱网)上并且位于RF附近的所有其它设备对该对等点发现请求进行响应。其它设备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响应,并且可以提供诸如它们的‘繁忙’或‘可用’状态等等之类的额外信息。再举一个例子,进行请求的设备A可以以自主方式请求来自所有打印机的PDS传输,并可以在空中发送针对打印机的对等点发现请求。设备A可以将诸如其设备ID之类的各种信息包括在对等点发现请求中。打印机设备B可以从设备A检测到该对等点发现请求,并可以基于两个选项中的一个进行响应。在一个选项中,设备B可以在空中发送对等点发现响应,使得设备A可以检测到它。在另一个选项中,设备B可以通过无线网络(WAN)来联系设备A,例如使用设备A的设备ID。此外,设备B还可以使用网络辅助(如果需要的话)来确定设备A在该无线网络上的地址。
图2示出了利用推模式和拉模式的自主对等点发现的设计,它们可以单独地使用(图2中没有示出),也可以一起使用(如图2中所示出的)。对于推模式,设备可以以特定的速率,周期性地发送(广播或者‘推’)其对等点检测信号,其中其可以是较低的周期。设备可以在每一个TPDS秒的时间间隔中,发送其对等点检测信号,其中该时间间隔可以称为PDS循环。此外,设备还可以不定期地发送其对等点检测信号,并且可以针对不同的PDS循环来动态地调整TPDS。替代地或者另外地,针对推模式,设备可以偶尔地检测来自其它设备的对等点检测信号。对于拉模式,只要设备期望检测其附近的对等点设备和/或服务,该设备就可以发送(或者‘拉’)对等点发现请求。此外,该设备还可以检测来自另一个设备的对等点发现请求,并且可以通过增加PDS传输的速率来进行响应。
在可适用于推模式和拉模式二者的一个设计中,可以基于某些事件的发生来触发对等点检测信号或对等点发现请求的传输。对于推模式,设备可以基于某些事件来发起其对等点检测信号的传输,或者可以改变其对等点检测信号的速率。这可以称为事件驱动的PDS传输。PDS传输可以在任何时间发生,并且可以在单个PDS循环之中或跨越多个(例如,两个)连续的PDS循环发生。对于拉模式,设备可以基于某些事件来发送对等点发现请求。这可以称为事件驱动的对等点发现请求传输。各种类型的事件可以用作针对事件驱动的PDS/请求传输(即,事件驱动的PDS传输和/或事件驱动的对等点发现请求传输)的触发器。
在一个设计中,可以将与设备的位置改变有关的事件用作针对事件驱动的PDS/请求传输的触发器。术语“位置”和“地点”经常互换地使用。设备可能对检测RF附近的对等点设备感兴趣。因此,设备位置的改变可能导致处于RF附近的对等点设备的改变。随后,当检测到其位置改变时,该设备可以基于推模式或者拉模式来执行对等点发现。
可以以多种方式来检测设备的位置的改变,并且可能不需要准确地检测该改变。在一个设计中,可以基于设备的服务小区来粗略地估计该设备的位置,并且可以使用服务小区ID来指示设备的位置。如果选择了新的服务小区,则可以认为该设备改变了其位置,并且当设备的服务小区改变时,可以基于推模式或者拉模式来执行对等点发现。在另一个设计中,可以基于RF指纹图谱来确定设备的位置。在该设计中,设备可以测量不同小区的接收信号强度,并且可以基于这些小区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或这些小区的标识方面的充分变化来确定其已移动。此外,还可以使用对新毫微微小区、Wi-Fi接入点或者其它静止的对等点设备(例如,广告牌)的检测来检测设备的位置的改变。在又一个设计中,可以基于GPS定位、基于网络的定位等等来确定设备的位置。设备可以基于其先前的和当前的位置来确定其位置已改变。在又一个设计中,可以基于设备上的传感器来检测该设备的位置的改变。这样的传感器可以包括加速度计、陀螺仪和/或用于检测速度、加速度等等的其它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可以包括在智能电话和其它设备中。此外,设备还可以用其它方式来检测其位置的改变。
在另一个设计中,可以将与应用在设备上变得活动有关的事件用作针对事件驱动的PDS/请求传输的触发器。例如,当应用变得活动时,可以执行基于推模式或拉模式的对等点发现,以搜索该应用所需要或提供的服务。
此外,还可以基于其它类型的事件来触发事件驱动的PDS/请求传输。可以对事件驱动的PDS/请求传输进行校准,以确保良好的性能。例如,可以定义什么构成了设备的位置或者RF状况的充分改变,使得能获得良好的性能。将推模式与拉模式进行合并并且具有潜在的偶尔的PDS传输是有利的。在一个设计中,当被事件触发时,可以按需改变该偶尔的PDS传输的频率。
可以使用网络辅助的对等点发现来提高PDS传输和接收的效率,这可以减少电池消耗和检测延迟。对于网络辅助的对等点发现,给定的设备X可以在目录代理(例如,图1中的目录代理140)中进行注册,使得目录代理可以知道设备X的存在和关于设备X的可能的其它信息。目录代理可以针对其它设备收集类似的信息。目录代理可以通知设备X:何时感兴趣的其它设备可能位于设备X的附近。随后,当目录代理通知设备X时,设备X可以执行对等点发现。这可以减少用于对等点发现的功耗,并且还可以提供其它的益处。
图3示出了用于网络辅助的对等点发现的处理300的设计的流程图。设备120x可以在进入广域网(WAN)覆盖范围时,例如,在检测到无线网络100中的宏小区时,将其自身在目标代理140上进行注册(步骤1)。作为P2P注册的一部分,设备120x可以向目录代理140提供有关的信息。例如,设备120x可以提供针对设备120x的标识信息、针对设备120x所请求的服务和/或由设备120x所提供的服务的服务信息、针对设备120x的位置信息等等。设备120x可以执行P2P注册,以通告其和/或以获得服务。在一个设计中,设备120x可以在P2P注册的时候,发送P2P请求(步骤2)。该P2P请求可以指示设备120x所请求的服务和/或由设备120x所提供的服务。设备120x可以在P2P注册之后的任何时间,提交新的P2P请求或者更新现有的P2P请求。可以由于设备120x的操作状态的改变、设备120x的位置的改变、设备120x的电池状态的改变等等来发送更新的P2P请求。
通常,P2P请求可以由设备120x明确地发送,也可以隐含地发送,或者不发送。P2P请求还可以是暂时的请求或者持久的请求。暂时的请求可以在预定的时间段有效,该预定的时间段通常可以是较短的持续时间。持久的请求可以在扩展的时间段有效,或者无限期地有效,直到其由进行请求的设备明确地取消为止。在一个设计中,P2P请求可以与一时间段相关联,在该时间段内该P2P请求有效,并且在该时间段之后该P2P请求可以被丢弃。
目录代理140可以执行设备的P2P注册,并且可以维持来自这些设备的活动P2P请求的列表。目录代理140可以执行请求匹配,其可以包括对来自不同设备的P2P请求进行检查以及识别具有匹配的P2P请求的设备(步骤3)。可以基于诸如设备正请求或者正提供的服务、设备的能力、设备的位置等等之类的各种标准来执行请求匹配。例如,由于设备120x提供由设备120y所请求的服务(或者反之亦然),可以宣告设备120x和120y之间匹配。此外,匹配还需要这两个设备位于彼此的RF附近之内,这可以基于在P2P注册期间,由这些设备所提供的位置信息来确定的。
如果发现了针对设备120x的匹配,则目录代理140可以向设备120x发送匹配的通知(步骤4a)。此外,目录代理140还可以通知设备120y,设备120y可以是针对设备120x的匹配的一部分(步骤4b)。如果需要的话,这些匹配通知可以通知设备120x和120y发起对等点发现。响应于从目录代理140接收匹配通知,设备120x和120y可以执行对等点发现(步骤5)。对于对等点发现,设备120x可以发送对等点检测信号,以使设备120y能检测到设备120x。此外,设备120x还可以检测来自设备120y的对等点检测信号。设备120x和设备120y可以在具有或者不具有来自网络的辅助的基础上,执行对等点发现。
图3示出了使用目录代理140的网络辅助的对等点发现的特定设计。此外,还可以用其它方式来执行网络辅助的对等点发现。
网络辅助的对等点发现在多个方面有利。目录代理140可以检测匹配,以及可以响应于所检测到的匹配而执行对等点发现。请求服务、或者提供服务和/或对其它设备进行搜索的设备可以在目录代理140中进行注册。然后,目录代理140可以检测两个或更多设备之间的匹配。例如,设备A可以搜索设备B、C和D,设备C可以搜索设备A、F和G。目录代理140可以识别设备A和C的匹配,并且可以向这些设备通知该匹配。由于设备可以响应于检测到匹配而执行对等点发现,因此可以将网络辅助的对等点发现视作为是基于拉模式的。
可以向两个或更多设备通知匹配,并且这些设备可以在网络辅助下执行对等点发现。例如,上面的示例中的设备A和C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彼此联系,并且可以针对基于拉模式的自主对等点发现协商上面所描述的参数中的任何一个。此外,这些设备还可以在不具有网络辅助的基础上,执行对等点发现。在该情况下,可以基于缺省的时间-频率资源和缺省的过程来执行对等点发现。
通常,混合模式可以包括自主对等点发现和/或网络辅助的对等点发现。混合模式还可以包括:基于推模式和/或拉模式的对等点发现。在一个设计中,混合模式可以包括以下情形:
1、基于推模式的自主对等点发现,以及
2、基于拉模式的自主对等点发现或者网络辅助的对等点发现。
对于基于推模式的自主对等点发现,设备可以偶尔地发送其对等点检测信号,而不管是否存在来自目录代理140的匹配。当设备期望向广大观众进行通告其存在,并且不关注电池消耗时,这是有利的,例如,用于广告牌、商场等等。
对于基于拉模式的自主对等点发现,当设备期望检测其附近的对等点设备和/或服务时,该设备可以发送对等点发现请求,如上面所描述的。该对等点发现请求可以触发PDS传输,或者可以增加PDS传输的速率,和/或可以触发其它设备传输对等点发现响应。对于基于拉模式的网络辅助的对等点发现,设备可以在目录代理140中进行注册,并且可以在目录代理140通知匹配时,执行对等点发现。
网络可以使用TDD或者FDD。对于FDD,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可以共享相同的频率信道,并且可以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在相同的频率信道上发送下行链路传输和上行链路传输。对于FDD,可以向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分配分离的频率信道,并且可以在这两个频率信道上同时地发送下行链路传输和上行链路传输。用于下行链路的频率信道可以称为下行链路频谱、下行链路信道、下行链路载波等等。用于上行链路的频率信道可以称为上行链路频谱、上行链路信道、上行链路载波等等。
通常,在FDD网络中,下行链路频谱和/或上行链路频谱可以用于自主对等点发现、网络辅助的对等点发现或者混合对等点发现。如果使用下行链路频谱进行PDS传输,则设备可以在相同的下行链路频谱上从基站接收下行链路信号,以及从其它设备接收对等点检测信号,而无需重新调谐到监听PDS传输。
在一个设计中,下行链路频谱和上行链路频谱均可以用于混合模式中的对等点发现。下行链路频谱可以用于基于推模式的自主对等点发现。例如,用于广告牌、商场和饭店的设备可以连续地在下行链路频谱上通告它们的存在。上行链路频谱可以用于基于拉模式的网络辅助的对等点发现。仅当设备被通知了匹配时,该设备才调谐到上行链路频谱,检测PDS传输。因此,设备可以在大多时间上在下行链路频谱上继续监测自主PDS传输,仅当需要时才调谐到该上行链路频谱。此外,上行链路频谱或者下行链路频谱还可以用于基于拉模式的自主对等点发现。例如,设备可以在下行链路频谱上发送对等点发现请求,并且可以在下行链路频谱或者上行链路频谱上检测对等点检测信号。
可以用多种方式来实现对等点检测信号。在一个设计中,可以基于信标信号来实现对等点检测信号。信标信号可以在一个或多个符号周期中发送,并且可以在在其中发送信标信号的每一个符号周期中的一个子载波(或者几个子载波)上发送。在其中发送信标信号的符号周期可以称为信标符号周期。在其上发送信标信号的子载波可以称为信标子载波。信标信号可以在每一个信标符号周期中包括信标符号。信标符号可以是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SC-FDMA符号或者在一个信标子载波(或者几个信标子载波)中具有能量的某种其它传输符号。信标符号还可以称为信标。为了清楚起见,下面的大多描述假定每一个信标符号中一个信标子载波。
在一个设计中,信标信号可以包括单个信标符号,并且可以在单个信标符号周期中发送。可以基于要在对等点检测信号中发送的信息来选择在该信标符号中的信标子载波的位置。例如,有K个子载波可使用,可以定义多达K个设备ID,并且每一个设备ID可以被映射到不同的子载波。然后,可以基于对用于对等点检测信号的信标信号进行发送的设备的设备ID来选择信标子载波。该设备ID可以帮助识别发送设备,其可能具有来自网络或者来自支持P2P功能的应用的辅助。
在另一个设计中,信标信号可以包括多个信标符号,并且信标信号可以在多个信标符号周期中发送。可以使用信标符号序列来增加对等点检测信号的有效载荷的大小。该有效载荷可以携带设备ID、服务ID和/或其它信息。在一个设计中,可以使用增加的有效载荷以通过增加设备ID空间的大小来使设备ID的冲突最小化。在另一个设计中,可以使用增加的有效载荷来在对等点检测信号中发送另外的信息。该另外的信息可以包括设备所请求或所提供的服务。无论如何,可以使用要在对等点检测信号中发送的信息来选择每一个信标符号中的信标子载波。在一个设计中,可以在不对信息进行编码的情况下,将该信息映射到信标子载波上。在另一个设计中,可以对该信息进行编码以获得经编码的数据,其中可以使用该经编码的数据来选择信标子载波。可以基于诸如Reed-Solomon码、最大距离可分(MCS)码等等之类的分组码对该信息进行编码。
可以用避免对无线网络中发送的其它信号造成干扰的方式来发送信标信号。例如,在LTE中,可以发送信标信号,以避免干扰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可以在子帧的前M个符号周期中发送PDCCH,其中M可以等于1、2、3或4,并且其是可配置的。此外,还可以发送信标信号,以避免干扰同步信号、物理广播信道(PBCH)、诸如系统信息块(SIB)类型1(SIB1)之类的SIB和/或来自基站的其它传输。
通常,信标信号可以用于针对自主对等点发现和/或网络辅助的对等点发现的对等点检测信号,以及还用于拉模式和/或推模式。信标信号可能特别适合基于推模式的自主对等点发现。
设备可以检测来自其它设备的信标信号以进行对等点发现。在每一个信标符号周期中,设备可以确定可以用于信标信号的K个子载波中的每一个子载波的接收能量。设备可以将每一个子载波的接收能量与门限进行比较,并且可以宣告在其上接收能量超过门限的各子载波的信标子载波。设备可以识别所检测到的信标子载波的位置,并且可以基于所识别的信标子载波位置,确定在信标信号中所发送的信息。
在另一个设计中,可以基于信号序列来实现对等点检测信号。一组K个唯一的信号可用于对等点检测信号,其中K可以是任意整数值。可以通过N个信号的序列来定义对等点检测信号,其中N可以是任意整数值。可以从所述该组K个唯一的信号中选择该N个信号的序列中的每一个信号。基于该组K个唯一的信号,可以定义总共KN个可能的信号序列。这些KN个可能的信号序列的一个较小的子集可以用于对等点检测信号,以便防止在标识哪个信号序列与哪个设备相对应时的混淆。可以为设备针对其对等点检测信号分配一个特定的信号序列,并且可以基于该信号序列来识别设备。设备可以针对其对等点检测信号的每一个传输发送其信号序列。
在又一个设计中,可以基于无线网络中使用的一个或多个信号来实现对等点检测信号。例如,在LTE中,可以基于主同步信号(PSS)、或者辅同步信号(SSS)、或者参考信号、或者某种其它信号或者其组合来实现对等点检测信号。这些同步信号和参考信号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产生,并且其可以具有不同的波形。波形可以指特定信号(例如,PSS或者SSS)或一组信号(例如,PSS和SSS)的单个实例或传输。PSS/SSS传输可以指PSS、或者SSS或二者的传输。在一个设计中,对等点检测信号可以包括一个PSS/SSS传输。在另一个设计中,对等点检测信号可以包括多个PSS/SSS传输。
在一个设计中,可以在用于对等点检测信号的至少一个信号中发送该对等点检测信号的有效载荷。在该设计中,有效载荷可以在信标信号、或者PSS和/或SSS、或者参考信号等等中发送。在另一个设计中,有效载荷(例如,其全部或者一部分)可以在一个或多个单独的传输中发送。例如,有效载荷可以在SIB、主信息块(MIB)、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等等中发送。在一个设计中,有效载荷可以在单个MIB、或者SIB、或者PDSCH传输中发送。在另一个设计中,有效载荷可以在MIB序列中发送,其中每一个MIB与同一小区ID相关联,以增加有效载荷。例如,可以将有效载荷在四个MIB上分开。再举一个例子,有效载荷可以在PDSCH传输序列中发送。
图4示出了用于基于包括自主对等点发现和网络辅助的对等点发现的混合模式来执行对等点发现的处理400的设计。处理400可以由设备(如下面所描述的)或者某个其它实体执行。设备可以例如通过偶尔地发送对等点检测信号以使至少一个其它设备能检测到该设备和/或通过偶尔地检测来自至少一个其它设备的对等点检测信号来自主地执行第一对等点发现(方框412)。
此外,设备还可以在网络辅助下执行第二对等点发现(方框414)。在一个设计中,设备可以在目录代理(或者某个其它网络实体)中进行注册,并且可以发送指示该设备所请求和/或所提供的服务的信息。此外,该设备还可以向目录代理发送其它信息。设备可以从目录代理接收该设备和至少一个其它设备之间匹配的通知。随后,该设备可以响应于从目录代理接收到该匹配的通知,执行第二对等点发现。在另一个设计中,设备可以从至少一个其它设备接收对等点发现请求,并且可以通过无线网络发送针对该对等点发现请求的对等点发现响应。
图5示出了用于基于包括推模式和拉模式的混合模式来执行对等点发现的处理500的设计。处理500可以由设备(如下面所描述的)或者某个其它实体执行。设备可以例如通过偶尔地发送对等点检测信号和/或通过偶尔地检测来自至少一个其它设备的对等点检测信号来基于推模式执行第一对等点发现(方框512)。通常,推模式的特征可以在于对等点检测信号的偶尔传输和接收。
此外,该设备还可以执行基于拉模式的第二对等点发现(方框514)。在一个设计中,该设备可以发送对等点发现请求,并且其后可以从至少一个其它设备检测到对等点检测信号和/或对等点发现响应。在另一个设计中,设备可以从至少一个其它设备接收对等点发现请求,并且,作为响应,可以发送对等点检测信号或者可以以更快的速率发送对等点检测信号。在另一个设计中,设备可以从至少一个其它设备接收对等点发现请求,并且随后可以(例如,通过无线网络)发送对等点发现响应。通常,拉模式的特征可以在于当被触发时,发送和/或接收对等点发现请求和/或其它信号。
在一个设计中,设备可以自主地执行基于推模式和拉模式的对等点发现。在另一个设计中,设备可以自主地基于推模式执行对等点发现,以及可以在网络辅助基础上,基于拉模式执行对等点发现。在一个设计中,设备可以针对推模式,在下行链路频谱上执行对等点发现,并且可以针对拉模式,在上行链路频谱上执行对等点发现。在另一个设计中,设备可以针对推模式和拉模式二者,在下行链路频谱或上行链路频谱上执行对等点发现。设备还可以用其它方式,基于推模式和拉模式执行对等点发现。
图6示出了用于执行事件触发的对等点发现的处理600的设计。处理600可以由第一设备(如下面所描述的)或者由某个其它实体执行。第一设备可以检测触发对等点发现的事件(方框612)。触发对等点发现的事件可以对应于:第一设备的位置的改变、或者应用在第一设备上变得活动、或者从目录代理接收到匹配通知、或者某个其它事件或者其组合。第一设备可以响应于检测到该事件,发送对等点发现请求(方框614)。在发送对等点发现请求之后,该设备可以从至少一个其它设备检测到对等点检测信号和/或对等点发现响应(方框616)。例如,第一设备可以在特定的频谱(例如,下行链路频谱或者上行链路频谱)上检测来自至少一个其它设备的对等点检测信号。替代地或者另外地,第一设备可以接收由至少一个其它设备响应于该对等点发现请求(例如,通过网络)发送的对等点发现响应。
此外,第一设备还可以从第二设备接收对等点发现请求。第一设备可以发送针对该对等点发现请求的对等点发现响应。替代地或者另外地,第一设备可以响应于该对等点发现请求,发起对等点检测信号的传输,或者可以以更快的速率发送对等点检测信号。
图7示出了用于使用下行链路频谱和上行链路频谱来执行对等点发现的处理700的设计。处理700可以由设备(如下面所描述的)或者某个其它实体执行。设备可以基于下行链路频谱执行第一对等点发现(方框712)。在一个设计中,第一对等点发现可以是基于推模式的。设备可以在下行链路频谱上偶尔地发送对等点检测信号,和/或可以在下行链路频谱上偶尔地检测来自至少一个其它设备的对等点检测信号。
该设备可以基于上行链路频谱,执行第二对等点发现(方框714)。在一个设计中,第二对等点发现可以是基于拉模式的。该设备可以从目录代理接收用于执行对等点发现的通知,并且可以响应于该通知,在上行链路频谱上执行第二对等点发现。此外,该设备还可以(例如,在下行链路频谱和/或上行链路频谱上)发送对等点发现请求,并且其后可以在上行链路频谱上检测来自至少一个其它设备的对等点检测信号。
图8示出了用于发送对等点检测信号的处理800的设计。处理800可以由设备(如下面所描述的)或者某个其它实体执行。设备可以生成用于对等点发现的至少一个信号(方框812)。该设备可以发送所述至少一个信号的多个传输,以使至少一个其它设备能检测到该设备(方框814)。
在一个设计中,所述至少一个信号可以包括信标信号。所述至少一个信号的多个传输可以与多个信标符号相对应。每一个信标符号可以包括:(i)可用于该信标信号的多个子载波之中的至少一个指定的子载波上的发射功率;(ii)在剩余的子载波上没有发射功率。在另一个设计中,一组信号可用于对等点发现。多个传输中的每一个可以与该组信号中的一个信号的传输相对应。所述至少一个信号的多个传输可以与从该组信号中选择的信号序列的传输相对应。在又一个设计中,所述至少一个信号可以包括PSS、或者SSS、或者参考信号、或者某种其它信号或者其组合。在另一个设计中,所述至少一个信号的多个传输可以包括SIB、或者MIB、或者PDSCH、或者某种其它信息块、或者某种其它信道的多个传输。
图9示出了基站110和设备120的设计方案的框图,其中基站110和设备120可以是图1中的基站里的一个和设备里的一个。基站110可以装备有T个天线934a到934t,设备120可以装备有R个天线952a到952r,其中通常T≥1,R≥1。
在基站110,发射处理器920可以从数据源912接收用于一个或多个设备的数据,从控制器/处理器940接收控制信息(例如,支持对等点发现的消息)。处理器920可以对该数据和控制信息进行处理(例如,编码和调制)以分别获得数据符号和控制符号。处理器920还可以生成用于同步信号、参考信号等等的参考符号。发射(TX)多输入多输出(MIMO)处理器930可以对这些数据符号、控制符号和/或参考符号(如果有的话)执行空间处理(例如,预编码),并可以向T个调制器(MOD)932a到932t提供T个输出符号流。每一个调制器932可以处理各自的输出符号流(例如,用于OFDM等),以获得输出采样流。每一个调制器932还可以进一步处理(例如,转换成模拟信号、放大、滤波和上变频)输出采样流,以获得下行链路信号。来自调制器932a到932t的T个下行链路信号可以分别通过T个天线934a到934t进行发送。
在设备120处,天线952a到952r可以从基站110接收下行链路信号,从其它基站接收下行链路信号,和/或从其它设备接收P2P信号,并可以分别将接收的信号提供给解调器(DEMOD)954a到954r。每一个解调器954可以调节(例如,滤波、放大、下变频和数字化)相应的接收信号,以获得输入采样。每一个解调器954还可以进一步处理这些输入采样(例如,用于OFDM等),以获得接收符号。MIMO检测器956可以从所有R个解调器954a到954r获得接收符号,对接收符号执行MIMO检测(如果有的话),并提供检测符号。接收处理器958可以处理(例如,解调和解码)检测符号,向数据宿960提供针对设备120的解码后的数据,向控制器/处理器980提供解码后的控制信息。
在上行链路上,在设备120处,发射处理器964可以从数据源962接收数据,从控制器/处理器980接收控制信息(例如,用于对等点发现的消息)。处理器964可以对该数据和控制信息进行处理(例如,编码和调制),以分别获得数据符号和控制符号。此外,处理器964还可以生成用于参考信号、对等点检测信号、对等点发现请求、对等点发现响应等等的符号。来自发射处理器964的符号可以由TX MIMO处理器966进行预编码(如果有的话),由调制器954a到954r进行进一步处理(例如,用于SC-FDM、OFDM等等),并发送至基站110、其它基站和/或其它设备。在基站110处,来自设备120和其它设备的上行链路信号可以由天线934进行接收,由解调器932进行处理,由MIMO检测器936进行检测(如果有的话),并且由接收处理器938进行进一步处理,以获得设备120和其它设备所发送的解码后的数据和控制信息。处理器938可以向数据宿939提供解码后的数据,向控制器/处理器940提供解码后的控制信息。
控制器/处理器940和980可以分别指导基站110和设备120处的操作。设备120处的处理器980和/或其它处理器和模块,可以执行或指导图4中的处理400、图5中的处理500、图6中的处理600、图7中的处理700、图8中的处理800和/或用于本申请中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处理。存储器942和982可以分别存储用于基站110和设备120的数据和程序代码。通信(Comm)单元944可以使基站110能够与其它网络实体进行通信。调度器946可以调度设备在下行链路和/或上行链路上进行数据传输。
图9还示出了目录代理140的设计,其可以如图1中所示出的是单独的网络实体,也可以位于基站110或者某个其它网络实体之内。在目录代理140中,控制器/处理器990可以执行各种功能以支持对等点发现。控制器/处理器990可以执行设备的P2P注册,从设备接收P2P请求,执行请求匹配,以及提供匹配通知以发起由匹配的设备进行的对等点发现。存储器992可以存储用于目录代理140的程序代码和数据。存储单元994可以存储用于已在目录代理140中注册了的设备的信息、来自这些设备的P2P请求等等。通信单元996可以使目录代理140能够与其它网络实体进行通信。
图10示出了支持对等点发现的设备120x的设计的框图。在设备120x中,模块1010可以生成对等点检测信号、对等点发现请求、对等点发现响应和/或为了对等点发现要由设备120x发送的其它信号。发射机1012可以发送由模块1010所生成的信号、请求或响应。接收机1014可以接收由其它设备发送的信号。模块1016可以检测对等点检测信号、对等点发现请求、对等点发现响应和/或为了对等点发现由其它设备发送的其它信号。模块1018可以基于推模式来执行对等点发现。模块1020可以基于拉模式来执行对等点发现。模块1022可以执行自主的对等点发现。模块1024可以在网络辅助下执行对等点发现。模块1026可以针对对等点发现选择推模式和/或拉模式。模块1026还可以确定是否执行自主对等点发现和/或网络辅助的对等点发现。模块1028可以确定是否在上行链路频谱和/或下行链路频谱上执行对等点发现。设备120x中的各个模块可以如上所述地操作。控制器/处理器1030可以指导设备120x中的各个模块的操作。存储器1032可以存储用于设备120x的数据和程序代码。
设备120x中的模块可以包括处理器、电子设备、硬件设备、电子组件、逻辑电路、存储器、软件代码、固件代码等等或者其任意组合。
在一个配置中,用于无线通信的装置120可以包括:用于自主地执行对等点发现的单元、以及用于在网络辅助下执行对等点发现的单元。
在另一个配置中,用于无线通信的装置120可以包括:用于基于推模式来执行对等点发现的单元、以及用于基于拉模式来执行对等点发现的单元。
在又一个配置中,用于无线通信的装置120可以包括:用于由设备检测触发对等点发现的事件的单元、用于响应于检测到该事件,发送对等点发现请求的单元、以及用于在发送对等点发现请求之后,检测对等点检测信号和/或来自其它设备的对等点发现响应的单元。
在又一个配置中,用于无线通信的装置120可以包括:用于基于下行链路频谱来执行第一对等点发现(例如,用于拉模式)的单元、以及用于基于上行链路频谱来执行第二对等点发现(例如,用于推模式)的单元。
在又一个配置中,用于无线通信的装置120可以包括:用于生成用于对等点发现的至少一个信号的单元、以及用于由设备发送所述至少一个信号的多个传输,以使其它设备能够检测到该设备的单元。
在一个方面,前述的单元可以包括设备120处的处理器980、958和/或964,这些处理器可以被配置为执行这些前述单元所记载的功能。在另一个方面,前述单元可以包括被配置为执行这些前述单元所记载的功能的一个或多个模块或任何装置。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信息和信号可以使用多种不同的技术和方法来表示。例如,在贯穿上面的描述中提及的数据、指令、命令、信息、信号、比特、符号和码片可以用电压、电流、电磁波、磁场或粒子、光场或粒子或者其任意组合来表示。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还应当明白,结合本申请所公开内容描述的各种示例性的逻辑框、模块、电路和算法步骤均可以实现成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二者的组合。为了清楚地表示硬件和软件之间的这种可交换性,上面对各种示例性的部件、框、模块、电路和步骤均围绕其功能进行了总体描述。至于这种功能是实现成硬件还是实现成软件,取决于特定的应用和对整个系统所施加的设计约束条件。熟练的技术人员可以针对每个特定应用,以变通的方式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决策不应解释为背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用于执行本申请所述功能的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其它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部件或者其任意组合,可以用来实现或执行结合本申请中的公开描述的各种示例性的逻辑框、模块和电路。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或者状态机。处理器也可以实现为计算设备的组合,例如,DSP和微处理器的组合、若干微处理器、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与DSP内核的结合,或者任何其它此种结构。
结合本申请所公开内容描述的方法或者算法的步骤可直接体现为硬件、由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模块或两者的组合。软件模块可以位于RAM存储器、闪存、ROM存储器、EPROM存储器、EEPROM存储器、寄存器、硬盘、移动硬盘、CD-ROM或者本领域已知的任何其它形式的存储介质中。可以将一种示例性的存储介质连接至处理器,从而使该处理器能够从该存储介质读取信息,并且可向该存储介质写入信息。或者,存储介质也可以是处理器的组成部分。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可以位于ASIC中。该ASIC可以位于用户终端中。当然,处理器和存储介质也可以作为分立组件存在于用户终端中。
在一个或多个示例性设计中,本申请中所述的功能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任意组合的方式来实现。当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将这些功能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中或者作为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一个或多个指令或代码进行传输。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和通信介质,其中通信介质包括便于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传送计算机程序的任何介质。存储介质可以是通用或特定用途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举例而言,但非做出限制,这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RAM、ROM、EEPROM、CD-ROM或其它光盘存储器、磁盘存储器或其它磁存储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单元并能够由通用或特定用途计算机、或者通用或特定用途处理器进行存取的任何其它介质。此外,可以将任何连接适当地称作计算机可读介质。举例而言,如果软件是使用同轴线缆、光纤线缆、双绞线、数字用户线路(DSL)或者诸如红外线、无线和微波之类的无线技术从网站、服务器或其它远程源传输的,那么同轴线缆、光纤线缆、双绞线、DSL或者诸如红外线、无线和微波之类的无线技术包括在所述介质的定义中。如本申请所使用的,磁盘和光盘包括压缩盘(CD)、激光盘、光盘、数字多功能光盘(DVD)、软盘和蓝光盘,其中磁盘通常磁性地复制数据,而光盘则用激光来光学地复制数据。上述的组合也应当包括在计算机可读介质的保护范围之内。
为使本领域任何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者使用本发明,上面围绕本发明进行了描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对所公开内容的各种修改是显而易见的,并且,本申请定义的总体原理也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保护范围的基础上适用于其它变型。因此,本发明并不意在受限于本申请中所描述的示例和设计,而是与本申请中公开的原理和新颖性特征的最广范围相一致的。

Claims (7)

1.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方法,包括:
由设备自主地执行第一对等点发现,其中自主地执行所述第一对等点发现包括发送对等点检测信号,以使至少一个其它设备能检测到所述设备;以及
由所述设备在网络辅助下执行第二对等点发现,其中执行所述第二对等点发现包括:
由所述设备在目录代理中进行注册;
向所述目录代理发送对所述设备所请求或所提供的服务进行指示的信息;
从所述目录代理接收所述设备和至少一个其它设备之间匹配的通知;
响应于接收来自所述目录代理的所述通知而发送对等点发现请求,以使所述设备在发送所述对等点发现请求之后,能从至少一个其它设备检测到对等点检测信号和/或对等点发现响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执行所述第一对等点发现包括:由所述设备偶尔地检测来自至少一个其它设备的对等点检测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执行所述第二对等点发现包括:
从至少一个其它设备接收对等点发现请求;以及
通过无线网络发送针对所述对等点发现请求的响应。
4.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装置,包括:
用于由设备自主地执行第一对等点发现的单元,其中用于执行所述第一对等点发现的单元包括用于发送对等点检测信号,以使至少一个其它设备能检测到所述设备的单元;以及
用于由所述设备在网络辅助下执行第二对等点发现的单元,其中用于执行所述第二对等点发现的单元包括:
用于由所述设备在目录代理中进行注册的单元;
用于向所述目录代理发送对所述设备所请求或所提供的服务进行指示的信息的单元;
用于从所述目录代理接收所述设备和至少一个其它设备之间匹配的通知的单元;
用于响应于接收来自所述目录代理的所述通知而发送对等点发现请求,以使所述设备在发送所述对等点发现请求之后,能从至少一个其它设备检测到对等点检测信号和/或对等点发现响应的单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中,用于执行所述第一对等点发现的单元包括:用于由所述设备偶尔地检测来自至少一个其它设备的对等点检测信号的单元。
6.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装置,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其被配置为:
由设备自主地执行第一对等点发现,其中被配置为执行所述第一对等点发现的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被配置为发送对等点检测信号,以使至少一个其它设备能检测到所述设备;以及
由所述设备在网络辅助下执行第二对等点发现,
其中,被配置为执行所述第二对等点发现的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被配置为:
由所述设备在目录代理中进行注册;
向所述目录代理发送对所述设备所请求或所提供的服务进行指示的信息;
从所述目录代理接收所述设备和至少一个其它设备之间匹配的通知;
响应于接收来自所述目录代理的所述通知而发送对等点发现请求,以使所述设备在发送所述对等点发现请求之后,能从至少一个其它设备检测到对等点检测信号和/或对等点发现响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被配置为:由所述设备偶尔地检测来自至少一个其它设备的对等点检测信号。
CN201180033681.6A 2010-07-07 2011-07-07 用于对等点发现的混合模式 Active CN1029720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36200210P 2010-07-07 2010-07-07
US61/362,002 2010-07-07
US13/046,157 US10250678B2 (en) 2010-07-07 2011-03-11 Hybrid modes for peer discovery
US13/046,157 2011-03-11
PCT/US2011/043226 WO2012006446A1 (en) 2010-07-07 2011-07-07 Hybrid modes for peer discovery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72051A CN102972051A (zh) 2013-03-13
CN102972051B true CN102972051B (zh) 2016-09-28

Family

ID=445846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33681.6A Active CN102972051B (zh) 2010-07-07 2011-07-07 用于对等点发现的混合模式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10250678B2 (zh)
EP (4) EP2645756B1 (zh)
JP (1) JP5774695B2 (zh)
KR (6) KR102065487B1 (zh)
CN (1) CN102972051B (zh)
WO (1) WO201200644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59290B2 (ja) * 1992-07-29 1999-10-06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超伝導積層薄膜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8189508B2 (en) * 2008-06-27 2012-05-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peer discovery assist
US9320067B2 (en) * 2008-11-24 2016-04-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nfiguration of user equipment for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
US8812657B2 (en) 2010-04-15 2014-08-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Network-assisted peer discovery
US10250678B2 (en) * 2010-07-07 2019-04-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Hybrid modes for peer discovery
US9042243B2 (en) * 2011-01-19 2015-05-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Adaptive peer discovery based on non peer discovery transmissions and device density for Wi-Fi
US8681759B2 (en) 2011-04-15 2014-03-25 Blackberry Limi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use in efficiently scanning for wireless networks based on application type
US8666399B2 (en) 2011-04-15 2014-03-04 Blackberry Limi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use in efficiently scanning for wireless networks based on mobile device velocity
US10523804B2 (en) 2011-09-16 2019-12-3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searching for object in network
KR101930510B1 (ko) * 2011-09-16 2018-12-1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네트워크 상의 객체 검색 방법 및 시스템
GB2497740B (en) * 2011-12-19 2013-12-11 Renesas Mobile Corp Method,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for device-to-device discovery
EP2634999B1 (en) * 2012-03-02 2018-02-28 BlackBerry Limi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facilitating wi-fi peer-to-peer (P2P) wireless networking
US8953490B2 (en) 2012-03-02 2015-02-10 Blackberry Limi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use in facilitating Wi-Fi peer-to-peer (P2P) wireless networking
JP5882505B2 (ja) * 2012-03-07 2016-03-09 インテル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ピアツーピア無線接続を実装するための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US9554406B2 (en) 2012-03-19 2017-01-24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for device to device communication and control node using the same
US9450667B2 (en) 2012-03-19 2016-09-20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for device to device communication and base station and user equipment using the same
AU2012376802A1 (en) * 2012-04-11 2014-10-02 Intel Corporation Operator-assisted device-to-device (D2D) discovery
US8718558B2 (en) 2012-04-18 2014-05-06 Blackberry Limi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use in facilitating communications over first and second wireless connections of a wireless transceiver
JP6209595B2 (ja) * 2012-05-11 2017-10-04 インターデイジタル パテント 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コンテキストアウェアピアツーピア通信
US9418372B2 (en) * 2012-05-25 2016-08-16 Apple Inc. Advertising, discovering, and using services through virtual access point interfaces
US9060329B2 (en) 2012-06-06 2015-06-16 Blackberry Limi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use in facilitating communication for different types of wireless networks
WO2013183728A1 (ja) * 2012-06-06 2013-12-12 京セラ株式会社 通信制御方法、ユーザ端末、プロセッサ、及び記憶媒体
US8849203B2 (en) * 2012-06-27 2014-09-30 Alcatel Lucent Discovering proximity devices in broadband networks
US9445446B2 (en) 2012-07-09 2016-09-13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vice to device communication
CN103581916B (zh) * 2012-07-19 2016-12-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小区间用户设备直接通信的方法、用户设备及通信系统
US8855134B2 (en) * 2012-07-25 2014-10-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Network-assisted peer discovery
US10791451B2 (en) 2012-07-27 2020-09-29 Sharp Kabushiki Kaisha Proximity service discovery using a licensed frequency spectrum
EP2880877B1 (en) * 2012-08-01 2019-02-27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Methods,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s and apparatuses enabling to improve network controlled discovery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s
US9036603B2 (en) * 2012-08-03 2015-05-19 Intel Corporation Network assistance for device-to-device discovery
WO2014022776A1 (en) 2012-08-03 2014-02-06 Intel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enabling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US9191828B2 (en) 2012-08-03 2015-11-17 Intel Corporation High efficiency distributed device-to-device (D2D) channel access
US8913518B2 (en) 2012-08-03 2014-12-16 Intel Corporation Enhanced node B, user equipment and methods for discontinuous reception in inter-ENB carrier aggregation
WO2014022797A1 (en) 2012-08-03 2014-02-06 Intel Corporation Device trigger recall/replace feature for 3gpp/m2m systems
CN103582077B (zh) * 2012-08-07 2017-01-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小区间d2d通信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JP6031610B2 (ja) * 2012-08-23 2016-11-24 インターデイジタル パテント 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デバイスツーデバイス発見を行う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US20140064147A1 (en) * 2012-08-29 2014-03-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wan enabled peer discovery
CN102857901A (zh) * 2012-09-12 2013-01-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终端的发现、发现处理方法及装置
US11496948B2 (en) * 2012-10-19 2022-11-0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ad-hoc/network assisted device discovery protocol for device to device communications
US10531269B2 (en) * 2012-11-01 2020-01-07 Intel Corporation Network assisted device-to-device discovery for peer-to-peer applications
WO2014068170A1 (en) 2012-11-05 2014-05-08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network-controlled proximity device to device discovery and communication
US9661669B2 (en) 2012-11-07 2017-05-23 Kyocera Corpo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 station, processor, and user terminal
JP6505963B2 (ja) * 2012-12-28 2019-04-24 任天堂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システム、情報処理プログラムおよび情報処理方法
US9924552B2 (en) * 2013-01-03 2018-03-20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hang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432960B2 (en) 2013-01-08 2016-08-30 Htc Corporation Method of handling proximity servic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3974225B (zh) 2013-02-01 2018-03-13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通讯装置、装置对装置通讯系统及其无线通信方法
US9413821B2 (en) * 2013-02-11 2016-08-09 Qualcomm Connected Experiences, Inc. Method for allowing devices to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in a user-determined manner
US9462567B2 (en) 2013-03-01 2016-10-04 Intel IP Corporation Network-level device proximity detection
KR20150119929A (ko) * 2013-03-11 2015-10-26 후지쯔 가부시끼가이샤 D2d 탐색 시퀀스들을 감지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d2d 데이터를 수신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CN104066200B (zh) 2013-03-21 2020-11-06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ue间端到端通信的实现方法及用户设备
US20160277889A1 (en) 2013-03-21 2016-09-22 Sharp Kabushiki Kaisha Communication terminal, base station device, and control device
CN104105155B (zh) * 2013-04-01 2019-07-1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接收设备发现信息、发送设备发现信息的方法和用户设备
US9781556B2 (en) * 2013-04-05 2017-10-03 Intel Corporation Network-assisted to direct device discovery switch
CN104123758A (zh) * 2013-04-28 2014-10-29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签到方法及终端
US20160157056A1 (en) * 2013-05-05 2016-06-02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ximity service discovery to provide proximity service
US9674881B2 (en) 2013-05-08 2017-06-06 Nokia Technologies Oy Device to device beacon, user equipment discovery,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CN110248338B (zh) 2013-05-10 2021-12-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控制网络外设备到设备通信的系统和方法
JP6169257B2 (ja) * 2013-05-10 2017-07-26 アルカテル−ルーセント ネットワーク・カバレッジ・フリーの近隣端末発見のための方法、装置およびユーザ機器
JP2016524389A (ja) * 2013-05-22 2016-08-12 ▲華▼▲為▼▲終▼端有限公司 近接サービスのためのメッセージを送受信する方法、デバイス、およびシステム
CN105637926B (zh) * 2013-06-11 2019-06-21 七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将应用流量分载至共享通信信道进行无线网络中的信令优化用于使用专有和非专有协议的流量
WO2014210250A1 (en) 2013-06-28 2014-12-31 Intel Corporation Network assisted device-to-device discovery for peer-to-peer applications
US9693111B2 (en) 2013-07-08 2017-06-27 Utc Fire & Security Corporation Video transmission system
US10285020B2 (en) * 2013-07-30 2019-05-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ntinuing 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s for out-of-coverage devices
WO2015046918A1 (ko) * 2013-09-25 2015-04-0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D2d 통신에서 발견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및 이러한 방법을 지원하는 장치
CN104519550A (zh) * 2013-09-26 2015-04-1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现d2d设备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US9532301B2 (en) 2013-09-26 2016-12-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On-demand, request-response based discovery in peer-to-peer networks
US9602997B2 (en) 2013-10-08 2017-03-21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Operating states for D2D discovery
US9749833B2 (en) 2013-10-08 2017-08-29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for avoiding collisions between open discovery and cellular resource
US9936368B2 (en) * 2013-10-30 2018-04-03 Blackberry Limited Method and system for discovery of devices in a wireless network with partial coverage
US8769610B1 (en) 2013-10-31 2014-07-01 Eventure Interactive, Inc. Distance-modified security and content sharing
KR102119247B1 (ko) 2013-11-01 2020-06-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단말 간 직접 통신을 위한 2 단계 탐색 절차
US9924555B2 (en) 2013-11-06 2018-03-20 Nokia Technologies O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D2D discovery process
EP3081048B1 (en) 2013-12-11 2019-02-20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Network node, user equipment and methods therein for enabling d2d communication
US9294904B2 (en) * 2014-01-31 2016-03-22 Sony Corporation IMS/RCS Wi-Fi direct support
KR102247891B1 (ko) * 2014-04-22 2021-05-04 에스케이플래닛 주식회사 엑세스 포인트의 핑거프린트를 이용한 건물 내의 위치 추천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방법
KR102003425B1 (ko) * 2014-05-09 2019-07-24 후아웨이 테크놀러지 컴퍼니 리미티드 디바이스간 통신을 위한 동기 정보 획득 장치 및 방법
US9628485B2 (en) 2014-08-28 2017-04-18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Facilitating peering between device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JP6405162B2 (ja) * 2014-09-03 2018-10-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TWI568286B (zh) * 2014-10-24 2017-01-21 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 點對點多媒體資料分享方法、電子裝置及非揮發性可讀式電腦媒體
US9503878B2 (en) 2014-10-29 2016-11-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systems of pairing wireless devices
US9986458B2 (en) * 2015-08-27 2018-05-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itigating constrained backhaul availability between a radio access network (RAN) and core network
CN105263130A (zh) * 2015-08-31 2016-01-20 青岛海尔智能家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业务发现方法和装置
US9949168B2 (en) * 2015-09-24 2018-04-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liable data channel over periodic discovery messages
US10477378B2 (en) * 2016-04-22 2019-11-12 Blackberry Limited Wireless network discovery using a MIMO transceiver
WO2017222309A1 (en) * 2016-06-21 2017-12-2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of paging in next gene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6335976B2 (ja) * 2016-07-06 2018-05-30 インテル・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可読記録媒体
CN109691149B (zh) * 2016-10-19 2021-02-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设备到设备间发现的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3169764A (zh) 2018-11-27 2021-07-23 艾斯康实验室公司 非相干协作式多输入多输出通信
CN113068172B (zh) * 2020-01-02 2022-06-1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触发发现的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CN115699605A (zh) 2020-05-26 2023-02-03 艾斯康实验室公司 干扰感知波束成形
WO2022093988A1 (en) 2020-10-30 2022-05-05 XCOM Labs, Inc. Clustering and/or rate selection in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11838184B2 (en) * 2021-02-02 2023-12-05 Dell Products L.P. Managing neighbor awareness networking technologies for intelligent connectivity
US11539783B1 (en) * 2021-12-09 2022-12-27 Citrix Systems, Inc. Efficient downloading of files to multiple users in proximity of one another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31015A (zh) * 2007-07-10 2010-06-09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在对等网络中的对等设备发现中传送标识符的编码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9720856D0 (en) * 1997-10-01 1997-12-03 Olivetti Telemedia Spa Mobile networking
ATE294480T1 (de) * 1999-06-11 2005-05-15 Microsoft Corp Allgemeines api zur gerätefernsteuerung
US6658586B1 (en) * 1999-10-07 2003-12-02 Andrew E. Levi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vice status tracking
US7065587B2 (en) * 2001-04-02 2006-06-20 Microsoft Corporation Peer-to-peer name resolution protocol (PNRP) and multilevel cache for use therewith
US20030005092A1 (en) * 2001-06-28 2003-01-02 Nelson Dean S. Method for locating and recovering devices which are connected to the internet or to an internet-connected network
US20030126199A1 (en) * 2002-01-02 2003-07-03 Kadri Seemab Aslam Peer-to-peer namespace directory and discovery
DE60203779T2 (de) * 2002-01-23 2006-03-09 Sony International (Europe) Gmbh Ein Verfahren zur Übertragung von End-to-End QoS durch Anwendung des end-to-end negotiation protocols (E2ENP)
US7343395B2 (en) * 2002-03-29 2008-03-11 Intel Corporation Facilitating resource access using prioritized multicast responses to a discovery request
JP3888532B2 (ja) * 2002-05-14 2007-03-07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コンテンツ再生機器、サーバ接続方法、サーバ接続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US20080272906A1 (en) * 2002-06-11 2008-11-06 Intelligent Technologies International, Inc. Vehicle Monitoring Using Cellular Phones
US20040044892A1 (en) * 2002-09-03 2004-03-04 Elmar Dorner Content based messaging for e-learning
US8037202B2 (en) * 2002-10-31 2011-10-11 Oracle America, Inc. Presence detection using mobile agents in peer-to-peer networks
US7272315B1 (en) * 2003-02-12 2007-09-18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Technique for transferring information in a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US7783777B1 (en) * 2003-09-09 2010-08-24 Oracle America, Inc. Peer-to-peer content sharing/distribution networks
US8549180B2 (en) * 2004-10-22 2013-10-01 Microsoft Corporation Optimizing access to federation infrastructure-based resources
WO2006071650A2 (en) * 2004-12-23 2006-07-06 Conexant System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vice discovery
US20060153085A1 (en) * 2004-12-27 2006-07-13 Willins Bruce A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covery from access point infrastructure link failures
US20060153208A1 (en) * 2005-01-11 2006-07-13 Costanzo Francis P Discovery, deployment, and security systems and methods
US8495244B2 (en) * 2005-06-29 2013-07-23 Jumpstart Wireless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ynamic automatic communication path selection, distributed device synchronization and task delegation
US7720471B2 (en) * 2005-07-27 2010-05-18 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Method for managing hidden stations in a centrally controlled network
US7613426B2 (en) 2005-12-20 2009-11-03 Microsoft Corporation Proximity service discovery in wireless networks
DE602005012298D1 (de) * 2005-12-23 2009-02-26 Sony Deutschland Gmbh System und Verfahren zur Verbesserung von Dienst- und Geräteentdeckung in einem UPnP-basierten drahtlosen Kommunikationsnetzwerk
EP2288196B1 (en) * 2006-01-11 2018-02-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s and apparatus supporting synchronization
US20080174403A1 (en) * 2006-02-09 2008-07-24 Michael Wolpert Multiple wireless access points for wireless locksets
US7673077B2 (en) * 2006-03-09 2010-03-02 Sun Microsystems, Inc. Multi-protocol iSCSI device discovery for on demand device enumeration
US7496627B2 (en) * 2006-03-16 2009-02-24 Exceptional Innovation, Llc Automation control system having digital logging
US8265657B2 (en) * 2006-05-18 2012-09-1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vice discovery in a wireless video area network
US8429396B1 (en) * 2006-05-31 2013-04-23 Juniper Networks, Inc. Peer discovery and secure communication in failover schemes
US7613156B2 (en) * 2006-06-08 2009-11-03 Motorola, Inc. Method for energy efficient prospective peer discovery in an ad hoc network
US20080031208A1 (en) * 2006-08-04 2008-02-07 Microsoft Corporation Synchronization between wireless devices while saving power
US20080192666A1 (en) * 2007-02-12 2008-08-14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dynamically utilizing a peer network to extend battery life
US8861483B2 (en) * 2007-02-13 2014-10-14 Sk Telecom Co., Ltd. Method for allocating a beacon slot using a beacon table in 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 (WPAN) and WPAN device
US7907603B2 (en) * 2007-04-26 2011-03-15 Cisco Technology, Inc. Acceleration of label distribution protocol (LDP) session setup
US7898983B2 (en) * 2007-07-05 2011-03-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supporting traffic signaling in peer to peer communications
US9668225B2 (en) * 2007-07-10 2017-05-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active successive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based on one rate feedback and probability adaptation in peer-to-peer networks
US8494007B2 (en) * 2007-07-10 2013-07-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ding methods of communicating identifiers in peer discovery in a peer-to-peer network
US20090074094A1 (en) * 2007-09-14 2009-03-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Beacon symbols with multiple active subcarrier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20090075664A1 (en) * 2007-09-14 2009-03-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plexed beacon symbols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4661887B2 (ja) * 2008-03-05 2011-03-30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8526442B2 (en) * 2008-03-13 2013-09-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using multiple connection identifiers based on traffic requirements
US9276787B2 (en) * 2008-03-28 2016-03-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mission of signaling messages using beacon signals
US9198017B2 (en) * 2008-05-19 2015-11-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frastructure assisted discovery in a wireless peer-to-peer network
US9848314B2 (en) * 2008-05-19 2017-12-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anaging discovery in a wireless peer-to-peer network
US8189508B2 (en) * 2008-06-27 2012-05-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peer discovery assist
US8521893B2 (en) * 2008-06-27 2013-08-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rate proximity based peer discovery methods and apparatus
US7984132B2 (en) 2008-06-27 2011-07-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rate peer discovery methods and apparatus
US8332541B2 (en) * 2008-06-27 2012-12-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ommunicating and/or using discovery information
US8428079B1 (en) * 2008-09-24 2013-04-23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iscovering a wireless network in a peer-to-peer network
US8547920B2 (en) * 2008-09-25 2013-10-01 Koninklijke Philips N.V. Directional discovery protocol with coordinated channel selection
US8121097B2 (en) * 2008-11-04 2012-02-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mission with hopping for peer-peer communication
US20100118834A1 (en) * 2008-11-07 2010-05-13 Amit Kalhan Device beacon for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for peer to peer communications
US20100128701A1 (en) * 2008-11-24 2010-05-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Beacon transmission for participation in peer-to-peer formation and discovery
US8059027B2 (en) * 2008-12-29 2011-11-15 Microsoft Corporation Correcting GPS through secondary sensors and signal strength
US8493887B2 (en) * 2008-12-30 2013-07-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Centralized control of peer discovery pilot transmission
US8743823B2 (en) * 2009-02-12 2014-06-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mission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 and mitigation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8391260B1 (en) * 2009-06-22 2013-03-05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Power management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eer-to-peer network devices
EP2293524A1 (en) * 2009-09-07 2011-03-09 Nxp B.V. Set-up of media stream transmission and server and client for media stream transmission
US20110082939A1 (en) * 2009-10-02 2011-04-07 Michael Peter Montemurro Methods and apparatus to proxy discovery and negotiations between network entities to establish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s
US8942250B2 (en) * 2009-10-07 2015-01-27 Broadcom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oviding service (“SRV”) node selection
US8325697B2 (en) * 2009-10-13 2012-12-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selecting and transmitting pilots
US8611895B2 (en) * 2009-10-30 2013-12-17 Apple Inc. Methods for optimizing paging mechanisms using device context information
US9391853B2 (en) * 2009-12-23 2016-07-12 Apple Inc. Efficient service advertisement and discovery in a peer-to-peer networking environment with dynamic advertisement and discovery periods based on operating conditions
DK2540107T3 (da) * 2010-02-24 2020-03-09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Fremgangsmåde og anordning for netværkstilknytning ved brug af et radiofyr
US8463301B2 (en) * 2010-03-31 2013-06-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pag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US8782253B2 (en) * 2010-06-01 2014-07-15 Verizon Patent And Licensing Inc. Low latency handoff to or from a long term evolution network
JP5766796B2 (ja) * 2010-06-23 2015-08-19 クゥアルコム・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Qualcomm Incorporated イベントトリガ型ピア発見
US10250678B2 (en) * 2010-07-07 2019-04-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Hybrid modes for peer discovery
JP4951112B2 (ja) * 2010-11-05 2012-06-13 株式会社東芝 移動無線端末装置および基地局探索方法
US20120191966A1 (en) * 2011-01-25 2012-07-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hanging the duty cycle of mobile device discovery based o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CN103428817B (zh) * 2012-05-23 2016-08-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lte蜂窝通信系统的d2d设备发现方法及装置
WO2014040610A1 (en) * 2012-09-11 2014-03-20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Proximity service in communications
US9936368B2 (en) * 2013-10-30 2018-04-03 Blackberry Limited Method and system for discovery of devices in a wireless network with partial coverage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31015A (zh) * 2007-07-10 2010-06-09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在对等网络中的对等设备发现中传送标识符的编码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40068252A (ko) 2014-06-05
KR101517086B1 (ko) 2015-05-04
EP2591619A1 (en) 2013-05-15
KR20150038690A (ko) 2015-04-08
EP2654330A3 (en) 2017-10-25
KR20140068253A (ko) 2014-06-05
US11102288B2 (en) 2021-08-24
JP2013539615A (ja) 2013-10-24
US20190199786A1 (en) 2019-06-27
US10250678B2 (en) 2019-04-02
EP2645756A3 (en) 2017-11-08
EP2645756B1 (en) 2019-01-09
KR20130033448A (ko) 2013-04-03
EP2654329A2 (en) 2013-10-23
KR101605106B1 (ko) 2016-03-21
CN102972051A (zh) 2013-03-13
EP2654329A3 (en) 2017-08-09
KR102065487B1 (ko) 2020-01-13
EP2654330A2 (en) 2013-10-23
WO2012006446A1 (en) 2012-01-12
JP5774695B2 (ja) 2015-09-09
EP2645756A2 (en) 2013-10-02
KR20140068251A (ko) 2014-06-05
US20120011247A1 (en) 2012-01-12
KR101544131B1 (ko) 2015-08-12
KR20170104662A (ko) 2017-09-15
EP2654329B1 (en) 2018-10-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72051B (zh) 用于对等点发现的混合模式
EP2559271B1 (en) Network-assisted peer discovery
CN104380770B (zh) 用于d2d发现的方法和装置
JP2021119719A (ja) 端末装置、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CN109952720A (zh) 波束成形系统中的新型无线电随机接入
EP3979760A1 (en) Emergency communication in non-cellular coverage
CN108702630A (zh) 用于减小对Wi-Fi性能的影响的干扰检测机制
EP3226598B1 (en) Control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supporting cognitive radio
EP3979761A1 (en) Emergency communication routing for non-cellular coverage
CN109792682A (zh) 网络能量效率
CN105453615B (zh) 无线终端、无线终端的搜索处理方法和无线通信系统
CN110114999A (zh) 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时域资源分配
WO2019006882A1 (zh) 一种训练传输波束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6160797A (zh) 配对方法及电子装置
US20220124511A1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electronic device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 supporting dynamic spectrum sharing
US20230125160A1 (en) Sidelink Positioning Architecture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WO2023078268A1 (zh) Dns消息的发送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WO2023069686A1 (en) Sidelink positioning architecture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