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68286B - 點對點多媒體資料分享方法、電子裝置及非揮發性可讀式電腦媒體 - Google Patents

點對點多媒體資料分享方法、電子裝置及非揮發性可讀式電腦媒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68286B
TWI568286B TW103136810A TW103136810A TWI568286B TW I568286 B TWI568286 B TW I568286B TW 103136810 A TW103136810 A TW 103136810A TW 103136810 A TW103136810 A TW 103136810A TW I568286 B TWI568286 B TW I56828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oint
electronic device
processing unit
connection
candida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368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16878A (zh
Inventor
韓延康
陳柏旭
Original Assignee
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31368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68286B/zh
Priority to CN201410666000.5A priority patent/CN105530283A/zh
Priority to US14/848,313 priority patent/US10757185B2/en
Publication of TW2016168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168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682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6828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4Peer-to-peer [P2P] networks
    • H04L67/1061Peer-to-peer [P2P] networks using node-based peer discovery mechanisms
    • H04L67/1068Discovery involving direct consultation or announcement among potential requesting and potential source pe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1066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5/1069Session establishment or de-establish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60Network streaming of media packets
    • H04L65/61Network streaming of media packets for supporting one-way streaming services, e.g. Internet radio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14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7/141Setup of application sess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14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7/148Migration or transfer of sess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Information Transfer Between Computers (AREA)

Description

點對點多媒體資料分享方法、電子裝置及非揮發性可讀式電腦媒 體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電子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電子裝置,其點對點多媒體資料分享方法及非揮發性可讀式電腦媒體。
近年來隨著無線通訊技術的蓬勃發展,無線通訊技術被廣泛地運用在各項電子產品之中。例如,將手持電子裝置中的畫面以及音樂等多媒體資料利用WiFi或是藍牙等無線通訊技術分享到其他較為大型的顯示裝置或是影音設備,使得使用者可以隨意地利用各式各樣的播放裝置,來享受或是分享儲存於行動電子裝置之中的多媒體資料。
以分享桌面(即,行動電子裝置的作業系統所對應之使用者介面或應用程式介面)而言,雖然目前已有相關之技術,但在設定上述的分享桌面的動作中,使用者仍需透過繁雜地設定, 例如搜尋播放裝置、選定播放裝置、鍵入配對碼、選擇輸出的多媒體資料等一連串設定,使用者方可將所述的多媒體資料傳送至播放裝置。再者,各家廠商所提供的供使用者操作以及設定的介面皆有所不同,造成使用者在使用上仍有一定程度上的不便以及困難。
本發明提供一種點對點多媒體資料分享方法、電子裝置以及非揮發性可讀取電腦媒體,使得使用者可以十分簡便的方式分享電子裝置中的使用者介面以及多媒體資料。
本發明點對點多媒體資料分享方法,適用於一電子裝置,包括以下步驟。首先,搜尋具有點對點連線能力的至少一第一接收裝置。接著,根據電子裝置與至少一第一接收裝置的一距離判斷至少一第一接收裝置之一作為一候選裝置。然後,從候選裝置取得一信標。並且根據連線資訊與候選裝置建立一點對點連線。以及,傳送多媒體資料至候選裝置。
本發明的電子裝置,包括通訊單元以及耦接通訊單元的處理單元。其中,處理單元:透過通訊單元搜尋具有點對點連線能力的至少一第一接收裝置;根據電子裝置與至少一第一接收裝置的一距離判斷至少一第一接收裝置之一作為一候選裝置;透過通訊單元從候選裝置取得一信標;根據連線資訊透過通訊單元與候選裝置建立一點對點連線;以及透過通訊單元傳送多媒體資料 至候選裝置。
本發明的非揮發性可讀式電腦媒體,用以儲存多個程式碼,其中些程式碼適於載入一處理單元,以執行:搜尋具有點對點連線能力的至少一第一接收裝置;根據電子裝置與至少一第一接收裝置的一距離判斷至少一第一接收裝置之一作為一候選裝置;從候選裝置取得一信標;根據連線資訊以及配對碼與候選裝置建立一點對點連線;以及傳送多媒體資料至候選裝置。
基於上述,本發明提供一種點對點多媒體資料分享方法、電子裝置以及非揮發性可讀取電腦媒體,可使得電子裝置可根據與接收裝置的距離來選擇連線的接收裝置,並且直接與此接收裝置連線。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10‧‧‧電子裝置
110‧‧‧處理單元
120‧‧‧通訊單元
210、220‧‧‧接收裝置
401‧‧‧MAC層標頭
402‧‧‧訊框本體
403‧‧‧訊框檢查序列
411‧‧‧非資訊元件區域
412‧‧‧資訊元件區域
421~42n、50‧‧‧資訊元件
501‧‧‧元件識別符
502‧‧‧元件長度
503‧‧‧製造商識別符
504‧‧‧資訊元件中的資料
BC‧‧‧信標
SCR‧‧‧多媒體資料
P1~P3‧‧‧位置
S101~S105、S501~S512‧‧‧步驟
圖1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所繪示點對點多媒體資料分享方法的步驟流程圖。
圖2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所繪示電子裝置的裝置方塊圖。
圖3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所繪示電子裝置與接收裝置的位置關係示意圖。
圖4A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所繪示信標的資料結構圖。
圖4B為信標中資訊元件的資料結構圖。
圖5A以及圖5B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所繪示點對點多媒體資料分享方法的步驟流程圖。
圖1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所繪示點對點多媒體資料分享方法的步驟流程圖。其中,本發明中的點對點多媒體資料分享方法適用於具有無線連線能力的電子裝置。請參照圖1,首先,搜尋具有點對點連線能力的至少一第一接收裝置。首先在步驟S101時,搜尋具有點對點連線能力的至少一第一接收裝置。接著在步驟S102時,根據電子裝置與至少一第一接收裝置的一距離判斷至少一第一接收裝置之一作為一候選裝置。然後在步驟S103時,從候選裝置取得一信標。並且在步驟S104時,根據連線資訊與候選裝置建立一點對點連線。以及在步驟S105時,傳送多媒體資料至候選裝置。
圖2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所繪示電子裝置的裝置方塊圖。請參照圖2,電子裝置10包括通訊單元110以及耦接通訊單元110的處理單元120。其中,處理單元120經配置以:透過通訊單元110搜尋具有點對點連線能力的至少一第一接收裝置;根據電子裝置10與至少一第一接收裝置的距離判斷至少一第一接收裝置之一作為候選裝置;透過通訊單元110從候選裝置取得信標(beacon)BC,並從信標BC中解析得到連線資訊;確認配對碼 是否正確,當配對碼正確時,根據連線資訊透過通訊單元110與候選裝置建立點對點連線;以及透過通訊單元110傳送多媒體資料SCR至候選裝置。
簡單而言,在運用電子裝置10與一或多個接收裝置連線時,使用者所必須進行的設定至少包括了開啟分享多媒體資料/桌面的功能、搜尋取得可連線的接收裝置的清單、從所述的清單中選擇之一進行連線、鍵入由接收裝置的螢幕所顯示的配對碼(PIN CODE)以成功與接收裝置配對,接著方可傳送多媒體資料SCR。
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當處理單元120透過通訊單元110從候選裝置取得信標BC時,處理單元120則更進一步的從信標BC解析得到連線資訊。而當處理單元120判斷一配對碼正確時,處理單元120則可根據連線資訊透過通訊單元110與候選裝置建立點對點連線,並進而傳送多媒體資料SCR至候選裝置。
在本發明中,電子裝置10可被視為是多媒體資料或是遠端桌面的來源裝置(source device),可為任何具有無線連線能力的電子裝置,例如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筆記型電腦具有無線連線能力的音樂播放器或數位相機等。而所述的接收裝置(sink device)則亦須為具有無線能力,並且可與電子裝置10進行點對點連線的電子裝置,例如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筆記型電腦、個人電腦、具有無線連線能力的智慧型電視、與電視連接的媒體盒(media box)或機上盒(set-top box)等。就一般實施情境而言,接收裝置相較於電子裝置10往往具有較大的顯示單元或是較佳的 多媒體播放品質,但是在一些實施情境中,接收裝置亦可為與電子裝置10相同或是相似的電子產品,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
而在本發明中的實施例,由電子裝置10與接收裝置所進行的點對點連線主要是以WiFi所建立的連線作為例示,即,通訊單元110是具有WiFi連線能力的無線通訊單元。但事實上電子裝置10與接收裝置之間的點對點連線並不限定於此。而例如上述從信標中所解析取得的連線資訊,當電子裝置10與接收裝置使用類型或是通信協定所進行的連線中,亦可利用電子裝置10與接收裝置之間的信號交換取得,本發明亦不限定。
另一方面,在本發明中所提到的多媒體資料SCR、可為靜態影像、動態影像或是同時具有聲音以及影像的視訊等,例如對應於上述電子裝置10的使用者介面的同步桌面畫面、延伸桌面畫面,或是由處理單元10所運行的一應用程式所播放的多媒體檔案。而上述的動態影像(桌面、多媒體影片檔案)皆可透過壓縮、切割封裝為包括多個封包的視訊串流傳送至接收裝置。
圖3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所繪示電子裝置與接收裝置的位置關係示意圖。請參照圖3,若是以上述現有的方式,而電子裝置10欲與接收裝置210、220之一建立點對點連線並且分享多媒體資料,無論於位置P1~P3,使用者皆先使用電子裝置10開啟所述多媒體資料分享功能,接著取得具有接收裝置210、220的清單,點選對應於接收裝置210、220之一的功能鈕。例如此時使用者點選欲與接收裝置220進行連線,則使用者則需在電子裝置 10的輸入裝置中鍵入顯示於接收裝置220的配對碼,在確認正確後方可進行多媒體資料的分享。
而在這樣的情境下運用本發明所提出的電子裝置或點對點多媒體資料分享方法時,電子裝置10的處理單元120即會透過搜尋功能得到目前周遭是否存在具有點對點連線能力的接收裝置,並直接將與距離於電子裝置10的位置最近的接收裝置判斷為欲連線的候選裝置,並直接與此候選裝置進行點對點連線並分享多媒體資料SCR。
例如,當使用者與電子裝置10位於位置P1、P3時,電子裝置10則將判斷距離最近的接收裝置220為候選裝置,並進一步的直接與接收裝置220建立點對點連線。而當使用者與電子裝置10位於位置P2時,電子裝置10則將判斷距離最近的接收裝置210為候選裝置。而上述對距離的判斷可以根據使用的需求而設定為(1)週期性地判斷最近的接收裝置作為候選裝置,或是(2)在第一次判斷選定候選裝置後,直到使用者進行對應於斷線的操控才會再次的重新選定候選裝置。例如,使用者與電子裝置10如圖3所示箭頭的方向般,位置P1移動到P2,再移動到P3,實施方式(1)中,電子裝置10的處理單元120即會在位置P1時選定接收裝置220為候選裝置,而隨著使用者與電子裝置10接近位置P2時,將接收裝置210選為候選裝置,而又在使用者與電子裝置10從位置P2移動至P3時,再次將候選裝置選定為接收裝置220。例如,當接收裝置210、220設置於美術館或博物館中的藝術品旁 邊的接收裝置,解說員(此時的使用者)在解說途中自動地切換以最近的接收裝置顯示簡報,並進行講解。
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電子裝置10的處理單元120亦可選定多於1個接收裝置作為候選裝置,而當這些候選裝置接連線成功時,這些候選裝置則可同時接收並顯示/播放來自電子裝置10的多媒體資料。從另一角度而言,接收裝置210、220亦可同時接收多個電子裝置的點對點連線,並以分割畫面的方式同時顯示從各電子裝置所接收的多媒體資料,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
而在實施方式(2)中,電子裝置10中的處理單元120會首先於位置P1時選定候選裝置為接收裝置220,而並不隨著電子裝置10移動到位置P2而轉而選定接收裝置210為候選裝置。在這樣的實施方式中,當使用者位於位置P2,但電子裝置10以設定接收裝置220為候選裝置,並且以與接收裝置220建立點對點連線時,使用者則必須鍵入一對應於中斷目前連線的操作信號或操作指令,電子裝置10的處理單元120方可中斷目前的點對點連線而重新根據目前與各個接收裝置的距離重新決定欲連線的候選裝置。例如,使用者為在教室中授課的教師,而教室中可能除了教室正前方的投影機或電子白板外,更包括了其他的接收裝置。這樣的設置則可讓教師因需求而攜帶著電子裝置10於教室中走動,卻不因此而誤連到其他的接收裝置。
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上述處理單元120可根據電子裝置10與接收裝置之間的一信號強度判斷電子裝置10與接收裝置 之間的距離。例如,電子裝置10透過通訊單元110搜尋周圍是否具有點對點連線能力的接收裝置時,即會接收到各接收裝置的信標,並從各接收裝置的信標中解析得到接收信號強度指示符(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RSSI),處理單元120即可藉由各接收裝置的RSSI值推算得到與各接收裝置之間的信號強度大小為何,並進而判斷接收裝置與電子裝置10之間的距離。一般而言,信號強度越高則表示電子裝置10與此接收裝置之間的距離越近,但亦有可能受到接收裝置本身的設置而有所誤差。例如,電子裝置10雖於位置P2,但處理單元120所計算得到的接收裝置220的信號強度卻大於接收裝置210的信號強度。在這樣的情況下,可能就會造成電子裝置10錯將實際距離較遠的判斷為候選裝置。在這樣的情況時,使用者仍可透過鍵入對應於中斷目前連線的操作信號或操作指令,來中斷這樣使用者所可能不需要的連線。
圖4A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所繪示信標的資料結構圖。請參照圖4A,信標40中一般包括了媒體存取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層的標頭(header),訊框本體(frame body,FB)402以及訊框檢查序列(Frame Check Sequence,FCS)403。其MAC層的標頭檔則包括了許多傳輸必須的資訊,例如訊框控制碼(Frame control)、傳輸期間碼(Duration)、終點地址/地址1(Address 1)、來源地址(Source Address)、基本服務組識別符(Basic Service Set ID,BSSID)序列控制碼(Sequence control)、HT控制碼等。而訊框本體402則又可包括非資訊元件區域 (Non-Information Element Field,NIEF)411以及資訊元件區域(Information Element Field,IEF)412兩個區域。
資訊元件區域412中則包括了n個資訊元件421~42n,n則介可於0到40之間。資訊元件421~42n中則包括了許多連線時必要或選擇性需要的資訊,例如上述所提到的RSSI值。
圖4B為信標中資訊元件的資料結構圖。請參照圖4B,資訊元件50(對應於資訊元件421~42n中任一)包括了元件識別符(element ID)501、元件長度(length)502、製造商識別符(organizationally unique identifier,OUI)503以及資料(data)504。處理單元501則可透過元件識別符501來辨認此資訊元件(例如資訊元件421)中所夾帶的資料504為何。因此,處理單元120再透過通訊單元110取得各接收裝置的信標之時,即可從信標中的資訊元件421~42n中解析得到各接收裝置的RSSI值,並進而判斷與各接收裝置之間的距離。
另一方面,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部份的接收裝置亦將進行點對點連線之配對碼預先寫入資訊元件421~42n之一,並利用上述的元件識別符501來識別。如此一來,當處理單元120透過通訊單元110接收到信標時,便可透過解析信標取得配對碼,並進一步的確認配對碼是否正確,使得使用者不需在費心地透過觀看接收裝置的顯示單元所顯示的配對碼而對應輸入,省去使用者的負擔。
圖5A以及圖5B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所繪示點對點多 媒體資料分享方法的步驟流程圖。而相較於圖1所示實施例,圖5A以及圖5B所示之實施例則於一使用情境下執行,並提供了較為詳細的實施方式。其中,在此情境中,所述多媒體資料包括了電子裝置10所運作的作業系統之使用者介面的同步畫面以及延伸畫面。
當所述多媒體資料為使用者介面的同步畫面時,傳送至接收裝置的多媒體資料即與於電子裝置10的顯示單元(未繪示)所顯示的多媒體資料相同並且同步。當所述多媒體資料為使用者介面的延伸畫面時,傳送至接收裝置的多媒體資料即與於電子裝置10的顯示單元(未繪示)所顯示的多媒體資料則分屬使用者介面的不同部份,例如第一桌面以及第二桌面。其中,所述多媒體資料為延伸畫面時,傳送至接收裝置的多媒體資料亦可能為視訊流,視同於在第二桌面以全螢幕的方式播放視訊流的內容。上述對於所述多媒體資料以及使用者介面和視訊流的關係隨實際使用而有設置上的不同,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而在本實施例中,電子裝置10預設以傳送同步畫面至接收裝置。
請同時參照圖2以及圖5A,首先,使用者可透過啟動電子裝置10的無線分享功能而執行步驟S501,或甚至在使用者啟動電子裝置10的無線連線功能時,處理單元120便起始執行步驟S501。同樣地,使用者亦可以透過關閉電子裝置10的無線分享功能或無線連線功能而禁能步驟S501~S512之執行。同時,以通訊單元110為WiFi無線模組為例,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步驟S501 ~S512是以隨意網路(Ad hoc)模式實現,可與用以和網際網路連接的infrastructure模式以分時多工的方式同步運作。
首先,處理單元120即透過通訊單元110搜尋周圍是否存在具有連線能力的接收裝置(即,第一接收裝置),並建立一連線清單,將搜尋得到,具有連線能力的接收裝置之連線資訊以及RSSI值(例如從此接收裝置所發出的信標中取得)等資訊存入此連線清單中(步驟S501)。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處理單元120將週期性地更新所述連線清單,例如處理單元120可透過通訊單元110週期性地以一輪詢機制確認建立於連線清單中的接收裝置是否仍具有連線能力(例如是否已關機或休眠等),或是於週期性地以新增方式掃描周圍是否可接收到連線清單外的接收裝置(即,第二接收裝置)所發出的信標。
另外,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處理單元120更利用電子裝置10中的與處理單元120耦接的運動感測器(未繪示),判斷處理單元120的位移量。當處理單元120判斷電子裝置10的位移量大於一閥值(例如20公尺)時,則重起搜尋周圍的接收裝置並更新上述的連線清單。而上述的更新清單的動作將以背景模式執行,也就是說,無論點對點連線是否建立,處理單元120皆將持續地更新所述連線清單。
接著,處理單元120便從紀錄於連線清單中的各接收裝置的RSSI值,來判斷接收裝置之一為候選裝置(例如,透過RSSI值判斷得到接收裝置中具有最高信號強度者)(步驟S502)。在判 斷接收裝置之一為候選裝置之後,處理單元120便將透過通訊單元110傳送點對點連線要求至候選裝置(步驟S503)。而在建立連線前,處理單元120亦透過通訊單元110與候選裝置之間的信號交換來完成例如決定處理單元120與候選裝置間的主從關係(master-slave)或是群組擁有者(group owner)為何者等建立連線前所需的準備。接著,處理單元120亦將透過解析來自候選裝置的信標,判斷是否從候選裝置接收配對碼(步驟S504)。若否,處理單元120則將控制電子裝置10的顯示單元(未繪示)顯示一通知訊息(步驟S505),通知使用者對應於接收裝置的顯示而從電子裝置10的輸入單元(未繪示)鍵入配對碼(步驟S506)。
而當處理單元120判斷以從信標中解析得到配對碼(步驟S504,是)或是透過輸入單元取得使用者鍵入的配對碼(步驟S506,是)時,處理單元120便可利用一查表方式或特定演算法的計算來確認配對碼是否正確。若所述配對碼正確,處理單元120則透過通訊單元110與候選裝置建立點對點連線(步驟S507),並於建立連線之後,傳送同步畫面至候選裝置,以使用候選裝置的顯示單元進行播放(步驟S508)。
值得注意的是,所述的點對點連線中更包括了使用者介面背通道(User Interface Back Channel,UIBC),使得電子裝置10處理單元120可透過UIBC以及通訊單元110接收來自接收裝置的一或多個控制信號。這樣一來,其他的使用者便可透過與接收裝置上所顯示的多媒體資料之間的互動(例如對接收裝置的輸入輸 出單元進行操作)而控制電子裝置10以及多媒體資料的顯示。
接著請繼續參照圖2以及圖5B,當傳送同步畫面至候選裝置後(步驟S508至A),處理單元120則持續判斷是否透過電子裝置的輸入單元接收到一對應於延伸畫面的觸發訊號(例如,使用者欲使得接收裝置顯示延伸畫面,而操作電子裝置10產生之操作信號)(步驟S509)以及是否收到對應於中斷目前連線的觸發信號(例如,使用者欲使得中斷連線,而操作電子裝置10產生之操作信號))(步驟S511)。當處理單元120從電子裝置10的輸入單元接收對應於使用者欲切換多媒體資料為延伸畫面的觸發訊號時(步驟S509,是),處理單元120則切換以作業系統的延伸畫面傳送至候選裝置。
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延伸畫面包括了播放多媒體資料(視訊影片、音樂等)之應用程式時,基於使用者介面所設置的所述應用程式的控制面板則將同樣的出現在接收裝置上。處理單元120則更於本機上所顯示的使用者介面設置了了對應於所述應用程式的控制面板,例如設置並常駐於使用者介面中的下拉通知欄上,使得電子裝置10的使用者可更易於對播放的多媒體資料進行控制。
而當處理單元120從電子裝置10的輸入單元接收對應於對應於中斷目前連線的觸發訊號時(步驟S511,是),由於使用者這樣的操作往往是為了表示目前連線的候選裝置並未使用者所真正欲連線的接收裝置,處理單元120便控制通訊單元110與現有 的候選裝置斷線,並且將現有的候選裝置從連線清單中刪除,再根據連線清單重新選擇候選裝置(步驟S512)。在重新判斷得到候選裝置後,便與新的候選裝置連線並執行上述步驟S503至S512之步驟以及判斷(步驟S512至B)。
另外,本發明更提供一種非揮發性可讀式電腦媒體,用以儲存多個程式碼,其中些程式碼適於載入一處理單元,以執行:搜尋具有點對點連線能力的至少一第一接收裝置;根據電子裝置與至少一第一接收裝置的距離判斷至少一第一接收裝置之一作為一候選裝置;從候選裝置取得一信標,並從信標中解析得到一連線資訊;確認一配對碼是否正確,當配對碼正確時,根據連線資訊與候選裝置建立一點對點連線;以及傳送多媒體資料至候選裝置。至於非揮發性可讀式電腦媒體的詳細實施方式則可參考上述的實施例,在此則不贅述。
綜上所述,本發明提供一種點對點多媒體資料分享方法、電子裝置以及非揮發性可讀取電腦媒體,可使得電子裝置可根據與接收裝置的距離直接地與距離最近或是信號強度最強的接收裝置進行點對點連線,使得使用者可省去繁瑣的設定步驟之麻煩。當接收裝置具有將配對碼寫入信標的功能時,使用者甚至可以不用輸入配對碼便可直接於連線前自動地確認配對碼的正確性。這麼一來,使用者便可以更簡便的方式於接收裝置分享使用者介面的桌面或播放多媒體檔案。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 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S101~S105‧‧‧步驟

Claims (23)

  1. 一種點對點多媒體資料分享方法,適用於一電子裝置,包括:搜尋具有點對點連線能力的至少一第一接收裝置;根據該電子裝置與該至少一第一接收裝置的一距離判斷該至少一第一接收裝置之一作為一候選裝置;從該候選裝置取得一信標(beacon);根據該信標與該候選裝置建立一點對點連線;以及傳送多媒體資料至該候選裝置,其中搜尋具有點對點連線能力的該至少一第一接收裝置的步驟之後,所述方法更包括:將具有點對點連線能力的該至少一第一接收裝置的該距離以及該連線資訊儲存於一連線清單中;以及週期性地透過一輪詢機制更新該連線清單。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點對點多媒體資料分享方法,其中根據該電子裝置與該至少一第一接收裝置的該距離判斷該至少一第一接收裝置之一作為該候選裝置的步驟包括:根據該電子裝置與該至少一第一接收裝置之間的一信號強度判斷該電子裝置與該至少一第一接收裝置之間的距離。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點對點多媒體資料分享方法,其中:所述從該候選裝置取得該信標的步驟之後,所述方法更包括: 從該信標中解析得到一連線資訊;以及所述根據該信標與該候選裝置建立該點對點連線的步驟更包括:根據該信標中的該連線資訊與該候選裝置建立該點對點連線。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點對點多媒體資料分享方法,其中根據該信標與該候選裝置建立該點對點連線的步驟之前,所述方法更包括:確認一配對碼是否正確。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點對點多媒體資料分享方法,其中從該候選裝置取得該信標的步驟之後,所述方法更包括:解析該信標以取得該配對碼。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點對點多媒體資料分享方法,其中確認一配對碼是否正確的步驟之前,所述方法更包括:顯示一通知訊息,並且接收對應於該通知訊息的該配對碼。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點對點多媒體資料分享方法,其中該電子裝置運作具有一使用者介面的一作業系統,該多媒體資料包括:對應於該使用者介面的一同步畫面或對應於該使用者介面的一延伸畫面。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點對點多媒體資料分享方法,其中: 傳送該影像至該候選裝置的步驟包括:傳送該使用者介面的該同步畫面至該候選裝置;以及傳送該影像至該候選裝置的步驟之後,所述方法更包括:當接收對應於該延伸畫面的一觸發訊號時,切換傳送該使用者介面的該延伸畫面至該候選裝置。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點對點多媒體資料分享方法,其中傳送該影像至該候選裝置的步驟之後,所述方法更包括:當接收對應於中斷該點對點連線的一觸發訊號時,重新根據該連線清單選擇該至少一第一接收裝置之一作為該候選裝置。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點對點多媒體資料分享方法,所述週期性地透過該輪詢機制更新該連線清單的步驟之後,所述方法更包括:當該電子裝置的一位移量大於一閥值時,重新搜尋具有點對點連線能力的至少一第二接收裝置以更新該連線清單。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點對點多媒體資料分享方法,其中所述傳送該影像至該候選裝置的步驟之後,所述方法更包括:從該點對點連線中一使用者介面背通道接收對應於該影像的至少一控制信號。
  12. 一種電子裝置,包括:一通訊單元;以及 一處理單元,耦接該通訊單元,其中,該處理單元透過該通訊單元搜尋具有點對點連線能力的至少一第一接收裝置;該處理單元根據該電子裝置與該至少一第一接收裝置的一距離,判斷該至少一第一接收裝置之一作為一候選裝置;該處理單元從該候選裝置取得一信標:該處理單元根據該信標透過該通訊單元與該候選裝置建立一點對點連線;該處理單元透過該通訊單元傳送多媒體資料至該候選裝置,該處理單元將具有點對點連線能力的該至少一第一接收裝置的該距離以及該連線資訊儲存於一連線清單中;以及該處理單元週期性地透過該通訊單元以一輪詢機制更新該連線清單。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處理單元透過該通訊單元取得該電子裝置與該至少第一接收裝置之間的一信號強度,根據該電子裝置與該至少一第一接收裝置之間的該信號強度判斷該電子裝置與該至少一第一接收裝置之間的距離。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處理單元從該信標中解析得到一連線資訊;以及該處理單元根據該信標中的該連線資訊與該候選裝置建立該點對點連線。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處理單元確認一配對碼是否正確,當該配對碼正確時,該處理單元根據該信標與該候選裝置建立該點對點連線。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處理單元解析該信標以取得該配對碼。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電子裝置更包括:一顯示單元,耦接該處理單元,其中,該處理單元透過該顯示單元顯示一通知訊息,並且接收對應於於該通知訊息的該配對碼。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處理單元運作具有一使用者介面的一作業系統;以及該影像包括對應於該使用者介面的一同步畫面或對應於該使用者介面的一延伸畫面。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處理單元透過該通訊單元傳送該使用者介面的該同步畫面至該候選裝置;以及當該處理單元透過該電子裝置的一輸入單元接收對應於該延伸畫面的一觸發訊號時,切換傳送該使用者介面的該延伸畫面至該候選裝置。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當該處理單元透過該電子裝置的一輸入單元接收對應於中斷 該點對點連線的一觸發訊號時,重新根據該連線清單選擇該至少一第一接收裝置之一作為該候選裝置。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電子裝置更包括一運動感測器,耦接該處理單元;當該處理單元透過該運動感測器感測該電子裝置的一位移量大於一閥值時,重新搜尋具有點對點連線能力的至少一第二接收裝置以更新該連線清單。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處理單元透過該通訊單元從該點對點連線中一使用者介面背通道接收對應於該多媒體資料的至少一控制信號。
  23. 一種非揮發性可讀式電腦媒體,用以儲存多個程式碼,其中該些程式碼適於載入一處理單元,以執行:搜尋具有點對點連線能力的至少一第一接收裝置;根據該電子裝置與該至少一第一接收裝置的一距離判斷該至少一第一接收裝置之一作為一候選裝置;從該候選裝置取得一信標;根據該連線資訊與該候選裝置建立一點對點連線;傳送一多媒體資料至該候選裝置;將具有點對點連線能力的該至少一第一接收裝置的該距離以及該連線資訊儲存於一連線清單中;以及週期性地透過一輪詢機制更新該連線清單。
TW103136810A 2014-10-24 2014-10-24 點對點多媒體資料分享方法、電子裝置及非揮發性可讀式電腦媒體 TWI56828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36810A TWI568286B (zh) 2014-10-24 2014-10-24 點對點多媒體資料分享方法、電子裝置及非揮發性可讀式電腦媒體
CN201410666000.5A CN105530283A (zh) 2014-10-24 2014-11-20 点对点多媒体数据分享方法、电子装置及非易失可读式电脑媒体
US14/848,313 US10757185B2 (en) 2014-10-24 2015-09-08 Method for peer-to-peer multimedia data sharing, electronic device and non-volatile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36810A TWI568286B (zh) 2014-10-24 2014-10-24 點對點多媒體資料分享方法、電子裝置及非揮發性可讀式電腦媒體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16878A TW201616878A (zh) 2016-05-01
TWI568286B true TWI568286B (zh) 2017-01-21

Family

ID=557722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36810A TWI568286B (zh) 2014-10-24 2014-10-24 點對點多媒體資料分享方法、電子裝置及非揮發性可讀式電腦媒體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757185B2 (zh)
CN (1) CN105530283A (zh)
TW (1) TWI56828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53905B (zh) 2016-12-28 2019-03-11 瑞昱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 無線連網方法
US10298398B2 (en) * 2016-12-28 2019-05-21 Google Llc Peer discovery, connection, and data transfer
CN109688568A (zh) * 2017-07-04 2019-04-26 广东长虹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电视机与遥控器蓝牙配对距离的控制方法
US11297670B2 (en) * 2018-09-27 2022-04-05 Apple Inc. Coordinated transmission and control for audio output devices
CA3144634A1 (en) 2019-06-21 2020-12-24 Lutron Technology Company Llc Network formation for a load control system
US11770324B1 (en) 2019-12-02 2023-09-26 Lutron Technology Company Llc Processing advertisement messages in a mesh network
MX2022006664A (es) 2019-12-02 2022-09-07 Lutron Tech Co Llc Calificación de enlace de fondo por percentil.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064718A1 (en) * 2001-09-28 2003-04-03 Haines Robert E. Selective communication in a wireless network based on peer-to-peer signal quality
WO2012078079A2 (en) * 2010-12-10 2012-06-14 Yota Devices Ipr Ltd Mobile device with user interface
US8391868B2 (en) * 2008-04-24 2013-03-0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updating neighbor list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3173848A2 (en) * 2012-05-18 2013-11-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Automatic device-to-device connection control by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881315B2 (en) * 2006-06-27 2011-02-01 Microsoft Corporation Local peer-to-peer digital content distribution
JP5273053B2 (ja) * 2007-11-07 2013-08-28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ペアリングシステム、ペアリング管理装置、ペアリング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KR101442544B1 (ko) * 2007-12-18 2014-09-2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단말기 및 그의 무선기기 표시 방법
CN101640581B (zh) * 2008-07-31 2012-11-21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无线装置及其配对方法及解除配对方法
US9148423B2 (en) * 2008-12-29 2015-09-29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Personal identification number (PIN) generation between two devices in a network
US9538355B2 (en) * 2008-12-29 2017-01-03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Method of targeted discovery of devices in a network
US20100164685A1 (en) 2008-12-31 2010-07-01 Trevor Per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stablishing device connections
KR20110028056A (ko) * 2009-09-11 2011-03-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블루투스 통신 연결 방법 및 시스템
US8879994B2 (en) * 2009-10-02 2014-11-04 Blackberry Limited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facilitating Bluetooth pairing using a camera as a barcode scanner
DE112010004293T5 (de) * 2009-11-06 2013-02-28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Vorrichtung , System und Verfahren zum Auswählen, gemeinsamen Nutzen und anzeigen von elektronischem Inhalt
US8432260B2 (en) * 2010-02-26 2013-04-30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Simplified vehicle bluetooth pairing employing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tags
WO2011155732A2 (ko) * 2010-06-06 2011-12-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장치가 다른 장치와 통신 하는 방법
US10250678B2 (en) * 2010-07-07 2019-04-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Hybrid modes for peer discovery
KR101318013B1 (ko) * 2010-08-30 2013-10-14 주식회사 팬택 간편 전송 모드를 가지는 단말기 및 이를 이용한 네트워크 연결 방법
US8775533B2 (en) * 2011-05-20 2014-07-08 Microsoft Corporation Auto connect in peer-to-peer network
KR20130079839A (ko) * 2012-01-03 2013-07-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와이파이 다이렉트 연결 방법
EP2665298B1 (en) * 2012-05-15 2014-07-09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Beacon management for network assisted device-to-device (D2D) communication
CN103457640A (zh) * 2012-06-05 2013-12-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快速数据传输方法、系统及移动终端
US20140030982A1 (en) * 2012-07-11 2014-01-30 Javier Cardon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istance estimate using signal strength information
EP2891352B1 (en) * 2012-08-30 2018-12-05 Koninklijke Philips N.V. Method and devices for pairing within a group of wireless devices
GB2508173A (en) * 2012-11-22 2014-05-28 Barclays Bank Plc Identity verific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US9042829B2 (en) * 2013-01-04 2015-05-26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wireless short-range communication
US9282423B2 (en) * 2013-03-13 2016-03-08 Aliphcom Proximity and interface controls of media devices for media presentations
JP6107935B2 (ja) * 2013-03-26 2017-04-05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通信システム、情報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03209406B (zh) * 2013-03-27 2016-05-11 天脉聚源(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获得设备标识的方法及装置
US9762562B2 (en) * 2013-09-13 2017-09-12 Facebook, Inc. Techniques for multi-standard peer-to-peer connection
US9510201B1 (en) * 2014-05-16 2016-11-29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Connecting a device to a wireless network
CN104038734A (zh) * 2014-05-27 2014-09-10 圆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监控系统、及其装置与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064718A1 (en) * 2001-09-28 2003-04-03 Haines Robert E. Selective communication in a wireless network based on peer-to-peer signal quality
US8391868B2 (en) * 2008-04-24 2013-03-0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updating neighbor list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2078079A2 (en) * 2010-12-10 2012-06-14 Yota Devices Ipr Ltd Mobile device with user interface
WO2013173848A2 (en) * 2012-05-18 2013-11-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Automatic device-to-device connection control by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30283A (zh) 2016-04-27
US10757185B2 (en) 2020-08-25
US20160119415A1 (en) 2016-04-28
TW201616878A (zh) 2016-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68286B (zh) 點對點多媒體資料分享方法、電子裝置及非揮發性可讀式電腦媒體
US8644757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creation and control of virtual rendering devices
US9913301B2 (en) Content sharing method and device
US20180263028A1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US9872129B2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and storage medium
JP6662784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アプリケーションデータを表示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KR102400856B1 (ko) 통신장치, 제어방법, 및 프로그램
US9992805B2 (en) Apparatus for displaying images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mobile terminal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EP2858322A1 (en) Method and terminal for sharing media stream
JP6242051B2 (ja)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JP6480677B2 (ja) 通信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6690645B2 (ja) 情報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情報処理装置、及び情報処理システム
US10034047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utputting supplementary content from WFD
JP6914728B2 (ja)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TW201513711A (zh) 無線通訊裝置及通訊控制裝置
JP2011134015A (ja) 表示装置、情報処理装置、及び表示システム
JPWO2016199346A6 (ja) 情報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情報処理装置、及び情報処理システム
US11321029B2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that executes processing based on a signal received from a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in a group satisfying a predetermined condition,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US10057756B2 (en) Terminal detec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US20180262899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TW201516856A (zh) 投影機、影像輸出裝置及其控制方法
EP3376771A1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program
JP6600268B2 (ja) 送信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6611550B2 (ja)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KR20190106730A (ko) 통신장치, 통신방법, 기록매체 및 프로그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