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70754B - 基站、移动台、响应信号配置和响应信号资源确定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站、移动台、响应信号配置和响应信号资源确定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970754B CN102970754B CN201210427358.3A CN201210427358A CN102970754B CN 102970754 B CN102970754 B CN 102970754B CN 201210427358 A CN201210427358 A CN 201210427358A CN 102970754 B CN102970754 B CN 10297075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rol channel
- line control
- response signal
- downgoing line
- station apparatu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3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3252 repet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7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3
- 101000741965 Homo sapiens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5
- 102100038659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9000013256 coordination poly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480 sprea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844 transform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108010003272 Hyaluronate ly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786 synthesis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35 Avera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69 carri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84 extra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12—Frequency diversit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8—Formatt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1—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6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 H04W72/127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of downlink data flow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igital Transmission Methods That Use Modulated Carrier Wave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站装置、移动台装置、响应信号配置方法以及响应信号资源确定方法。所述基站装置包括:分配单元,将上行线路中的一个或多个资源块在频域上连续地分配给移动台装置;配置单元,将对上行线路数据进行响应的响应信号配置到根据被分配的上行线路的所述资源块的序号而确定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以及发送单元,将配置后的所述响应信号发送到所述移动台装置,连续的多个所述资源块的序号分别与频域上不同的多个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道关联对应,不连续的多个所述资源块的序号分别与频域上相同的多个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道关联对应。
Description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08年3月21日、申请号为200880007766.5(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08/000675)、发明名称为“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和控制信道配置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和控制信道配置方法,具体涉及基站装置、移动台装置、响应信号配置方法以及响应信号资源确定方法。
背景技术
在移动通信中,对通过上行线路从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以下,简称为“移动台”)向无线通信基站装置(以下,称为“基站”)传输的上行线路数据适用ARQ(Automatic Repeat Request:自动重发请求),通过下行线路将表示上行线路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的响应信号反馈给移动台。基站对上行线路数据进行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长检查),如果CRC=OK(无差错)则将ACK(Acknowledgment:确认)信号作为响应信号反馈给移动台,如果CRC=NG(有差错)则将NACK(Negative Acknowledgment:不予确认)信号作为响应信号反馈给移动台。
为了高效率地使用下行线路的通信资源,最近正在研究将用于传输上行线路数据的上行线路资源块(Resource Block;RB)与用于以下行线路传输响应信号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关联对应的ARQ(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1)。由此,移动台根据由基站通知的RB的分配信息,即使不另行通知控制信道的分配信息,也能够判断出用于传输对本台的响应信号的控制信道。
另外,为了将响应信号的相邻小区间或相邻扇区间的干涉平均化并且使响应信号获得频率分集增益,最近也在研究将响应信号扩频并且还重复该扩频后的响应信号的ARQ(参照专利文献2)。
非专利文献1:3GPP RAN WG1 Meeting document,R1-070932,“Assignment of Downlink ACK/NACK Channel”,Panasonic,February 2007
非专利文献2:3GPP RAN WG1 Meeting document,R1-070734,“ACK/NACK Channel Transmission in E-UTRA Downlink”,TI,February 2007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可以考虑到将最近在研究的上述两个ARQ组合起来使用。以下,说明响应信号配置到下行线路控制信道的具体配置例。在以下的说明中假设,基站接收上行线路数据,并且基站将对上行线路数据进行响应的响应信号(ACK信号或NACK信号)配置在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1~CH#8上并发送给移动台,所述上行线路数据是移动台使用图1所示的上行线路RB#1~RB#8中的任一个RB所发送的数据,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1~CH#8被配置在图2所示的副载波f1~f4、副载波f9~f12、副载波f17~f20以及副载波f25~f28四个频带上。而且,基站以扩频因子(Spreading Factor;SF)SF=4的扩频码对响应信号进行扩频,还对扩频后的响应信号进行重复因子(RepetitionFactor;RF)RF=2的重复。因此,如图2所示,将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1~CH#4集中地(Localized)分配到副载波f1~f4以及副载波f17~f20的同一频带,将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5~CH#8集中地(Localized)分配到副载波f9~f12以及副载波f25~f28的同一频带。
另外,如图3所示,使图1所示的上行线路RB与图2所示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1对1地关联对应。因此,如图3所示,对上行线路数据进行响应的响应信号被配置在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1上,即,图2所示的副载波f1~f4以及副载波f17~f20上,所述上行线路数据为使用图1所示的RB#1发送了的数据。同样地,如图3所示,对上行线路数据进行响应的响应信号被配置在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2上,即,图2所示的副载波f1~f4以及副载波f17~f20上,所述上行线路数据为使用图1所示的RB#2发送了的数据。对于RB#3~RB#8也是同样的。
另外,由频率轴上连续的多个RB构成编码块,以1编码块为单位进行RB分配时,基站在与1编码块所包含的多个上行线路RB分别关联对应的多个下行线路控制信道上配置响应信号并将其发送到移动台。例如,由图1所示的上行线路RB#1~RB#8中的、RB#1、RB#2以及RB#3三个连续的上行线路RB构成一个编码块的情况下,基站对扩频后的响应信号进行码复用而配置在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1,CH#2以及CH#3上,在图2中,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1,CH#2以及CH#3被集中配置在副载波f1~f4以及副载波f17~f20的同一频带上。
这样,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1~CH#8被配置在16个副载波f1~f4、f9~f12、f17~f20、f25~f28上,但在上述的例子中,响应信号仅配置在副载波f1~f4以及副载波f17~f208个副载波上。也就是说,在上述的例子中,响应信号仅配置在全副载波中一半的副载波上,所述全副载波为配置有下行线路控制信道的副载波。
在使用这样有限的频域中所配置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的情况下,有时因下行线路控制信道的配置位置而仅能够获得少许的频率分集效应。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下行线路控制信道的频率分集效应的基站和控制信道配置方法。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基站采用的结构包括:分配单元,将连续的多个RB或由连续的多个CCE构成的第一控制信道分配给移动台;以及配置单元,将发往所述移动台的控制信号配置在多个第二控制信道上,该多个第二控制信道与所述多个RB或所述多个CCE分别关联对应而被分散配置在频率轴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基站装置,包括:分配单元,将上行线路中的一个或多个资源块在频域上连续地分配给移动台装置;配置单元,将对上行线路数据进行响应的响应信号配置到根据被分配的上行线路的所述资源块的序号而确定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以及发送单元,将配置后的所述响应信号发送到所述移动台装置,连续的多个所述资源块的序号分别与频域上不同的多个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道关联对应,不连续的多个所述资源块的序号分别与频域上相同的多个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道关联对应。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移动台装置,包括:接收单元,从基站装置接收分配信息,该分配信息表示上行线路中的一个或多个资源块且在频域上连续地被分配的上行线路的所述资源块;以及确定单元,基于所述分配信息,根据被分配的所述资源块的序号确定配置了从所述基站装置发送的、对上行线路数据进行响应的响应信号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连续的多个所述资源块的序号分别与频域上不同的多个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道关联对应,不连续的多个所述资源块的序号分别与频域上相同的多个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道关联对应。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响应信号配置方法,将上行线路中的一个或多个资源块在频域上连续地分配给移动台装置,将对上行线路数据进行响应的响应信号配置到根据被分配的上行线路的所述资源块的序号而确定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连续的多个所述资源块的序号分别与频域上不同的多个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道关联对应,不连续的多个所述资源块的序号分别与频域上相同的多个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道关联对应。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响应信号资源确定方法,从基站装置接收分配信息,该分配信息表示上行线路中的一个或多个资源块且在频域上连续地被分配的上行线路的所述资源块,基于所述分配信息,根据被分配的所述资源块的序号确定配置了从所述基站装置发送的、对上行线路数据进行响应的响应信号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连续的多个所述资源块的序号分别与频域上不同的多个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道关联对应,不连续的多个所述资源块的序号分别与频域上相同的多个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道关联对应。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下行线路控制信道的频率分集效应。
附图说明
图1是上行线路RB配置例。
图2是下行线路控制信道配置例。
图3是表示上行线路RB与下行线路控制信道之间的对应的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基站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移动台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配置的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配置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小区2中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配置的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SCCH与下行线路CCE之间的对应的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下行线路CCE配置例。
图1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下行线路CCE与下行线路控制信道之间的对应的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基站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移动台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SCCH与下行线路CCE之间的对应的图(variation:变形)。
图1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配置的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5的基于各个复用OFDM数而被使用的下行线路CCE的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5的基站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8A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5的物理资源的图(复用OFDM数:1)。
图18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5的物理资源的图(复用OFDM数:2)。
图1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5的移动台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5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配置的图。
图21是表示其他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配置的图(例1)。
图22是表示其他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配置的图(例2)。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基站通过OFDM(正交频分复用)方式发送响应信号。而且,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移动台通过DFTs-FDMA(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spread 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 Access:离散傅立叶变换扩展频分复用)发送上行线路数据。在通过DFTs-FDMA发送上行线路数据时,如上所述,由频率轴上(频域)连续的多个RB构成编码块,基站以1编码块为单位进行对各个移动台的RB分配。
(实施方式1)
图4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基站100的结构,图5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移动台200的结构。
另外,为了避免繁琐的说明,在图4中示出了,与本发明密切相关的、接收上行线路数据以及通过下行线路发送对该上行线路数据进行响应的响应信号的结构部分,省略了发送下行线路数据的结构部分的图示和说明。同样地,在图5中示出了,与本发明密切相关的、发送上行线路数据以及接收通过下行线路发送的对该上行线路数据进行响应的响应信号的结构部分,省略了接收下行线路数据的结构部分的图示和说明。
在图4所示的基站100中,RB分配单元101通过频率调度,对各个移动台分配上行线路RB,生成表示了将哪个上行线路RB分配给哪个移动台的RB分配信息(即,表示RB分配结果的分配信息)并将其输出到编码单元102和配置单元109。而且,RB分配单元101以1编码块所包含的连续的多个RB为一单位,进行RB分配。另外,RB是在大致相干带宽(coherencebandwidth)上汇集几个相邻的副载波进行块化。
编码单元102对RB分配信息进行编码,并将其输出到调制单元103。
调制单元103对编码后的RB分配信息进行调制而生成RB分配信息码元,将其输出到S/P单元(串/并变换单元)104。
S/P单元104将从调制单元103串行输入的RB分配信息码元变换为并行码元,并将其输出到配置单元109。
调制单元105对从CRC单元117输入的响应信号进行调制,并将其输出到扩频单元106。
扩频单元106对从调制单元105输入的响应信号进行扩频,并将扩频后的响应信号输出到重复单元107。
重复单元107重复(repetition)从扩频单元106输入的响应信号,并将含有同一响应信号的多个响应信号输出到S/P单元108。
S/P单元108将从重复单元107串行输入的响应信号变换为并行信号,并将其输出到配置单元109。
配置单元109将RB分配信息码元和响应信号配置在构成OFDM码元的多个副载波中的任一个副载波上,并将其输出到IFFT(Inverse Fast FourierTransform:快速傅立叶逆变换)单元110。这里,配置单元109基于从RB分配单元101输入的RB分配信息,将响应信号配置在下行线路控制信道上,该下行线路控制信道与上行线路RB关联对应而被配置在频率轴上。例如,在从RB分配单元101输入上述图1所示的RB#1~RB#3作为对移动台200的RB分配信息时,如图3所示,配置单元109将对上行线路数据进行响应的响应信号配置在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1~CH#3上,所述上行线路数据为移动台200使用RB#1~RB#3发送了的数据。在后面叙述配置单元109中的配置处理的细节。
IFFT单元110对配置在多个副载波中的任一个副载波上的RB分配信息码元和响应信号进行IFFT处理而生成OFDM码元,并将其输出到CP(CyclicPrefix:循环前缀)附加单元111。
CP附加单元111将与OFDM码元的末尾部分相同的信号作为CP,附加到OFDM码元的开头。
无线发送单元112对附加CP后的OFDM码元进行D/A变换、放大以及上变频等发送处理,从天线113发送到移动台200。
另一方面,无线接收单元114通过天线113接收从移动台200发送的上行线路数据,对该上行线路数据进行下变频、A/D变换等接收处理。
解调单元115对上行线路数据进行解调,并将解调后的上行线路数据输出到解码单元116。
解码单元116对解调后的上行线路数据进行解码,并将解码后的上行线路数据输出到CRC单元117。
CRC单元117对解码后的上行线路数据,进行使用了CRC的差错检测,在CRC=OK(无差错)时生成ACK信号作为响应信号,在CRC=NG(有差错)时,生成NACK信号作为响应信号,并将生成的响应信号输出到调制单元105。而且,CRC单元117在CRC=OK(无差错)时,将解码后的上行线路数据作为接收数据输出。
另一方面,在图5所示的移动台200中,无线接收单元202通过天线201接收从基站100发送的OFDM码元,并对该OFDM码元进行下变频、A/D变换等接收处理。
CP除去单元203从接收处理后的OFDM码元中除去CP。
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叶变换)单元204对除去CP后的OFDM码元,进行FFT处理而获得RB分配信息码元和响应信号,并将其输出到分离单元205。
分离单元205将所输入的信号分离为RB分配信息码元和响应信号,将RB分配信息码元输出到P/S单元206,将响应信号输出到P/S单元210。这里,分离单元205基于从配置确定单元209输入的确定结果,从输入信号中分离响应信号。
P/S单元206将从分离单元205并行输入的RB分配信息码元变换为串行码元,并将其输出到解调单元207。
解调单元207对RB分配信息码元进行解调,并将解调后的RB分配信息输出到解码单元208。
解码单元208对解调后的RB分配信息进行解码,并将解码后的RB分配信息输出到发送控制单元214和配置确定单元209。
配置确定单元209基于从解码单元208输入的RB分配信息,确定配置有对本台发送的上行线路数据进行响应的响应信号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例如,对本台的RB分配信息为上述图1所示的RB#1~RB#3时,如图3所示,配置确定单元209确定为配置了响应信号的本台用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是CH#1~CH#3。另外,配置确定单元209将确定结果输出到分离单元205。在后面叙述配置确定单元209中的确定处理的细节。
P/S单元210将从分离单元205并行输入的响应信号变换为串行信号,并将其输出到解扩单元211。
解扩单元211对响应信号进行解扩频,并将解扩后的响应信号输出到合成单元212。
合成单元212在解扩后的响应信号中,将重复源的响应信号与通过重复从该重复源的响应信号生成的响应信号进行合成,并将合成后的响应信号输出到解调单元213。
解调单元213对合成后的响应信号进行解调处理,并将解调后的响应信号输出到重发控制单元216。
在从解码单元208输入的RB分配信息是表示对本台分配的上行线路RB的RB分配信息时,发送控制单元214将发送数据配置在RB分配信息所表示的RB上,并将其输出到编码单元215。
编码单元215对发送数据进行编码,并将其输出到重发控制单元216。
重发控制单元216在初次发送时,保持编码后的发送数据,并且将其输出到调制单元217。重发控制单元216保持发送数据,直至从解调单元213输入ACK信号为止。另外,在从解调单元213输入NACK信号时,即,重发时,重发控制单元216将保持的发送数据输出到调制单元217。
调制单元217对从重发控制单元216输入的编码后的发送数据进行调制,并将其输出到无线发送单元218。
无线发送单元218对调制后的发送数据进行D/A变换、放大以及上变频等发送处理,将其从天线201发送到基站100。这样发送的数据为上行线路数据。
接着,说明基站100的配置单元109中的配置处理以及移动台200的配置确定单元209中的确定处理的细节。
本实施方式中,基站100接收上行线路数据,并且基站100在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1~CH#8上配置对上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ACK信号或NACK信号)并将其发送给移动台200,所述上行线路数据为移动台200使用图1所示的上行线路RB#1~RB#8中的任一个RB发送的数据,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1~CH#8被配置在图6所示的副载波f1~f4、副载波f9~f12、副载波f17~f20以及副载波f25~f28四个频带上。而且,与图2同样,基站100的扩频单元106以SF=4的扩频码对响应信号进行扩频,还由重复单元107对扩频后的响应信号进行RF=2的重复。另外,如图3所示,使图1所示的上行线路RB与图6所示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1对1地关联对应。
配置单元109在与多个RB分别关联对应而被分散配置(Distributed配置)在频率轴上的多个下行线路控制信道上,配置对移动台200的响应信号。配置单元109保持图3所示的上行线路RB与下行线路控制信道的对应信息以及图6所示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配置的信息,并基于这些信息,在被配置下行线路控制信道的副载波上配置响应信号。
具体而言,在对移动台200的RB分配信息为RB#1~RB#3时,配置单元109在图3中的与RB#1关联对应的CH#1,即,图6所示的副载波f1~f4以及副载波f17~f20上配置响应信号。同样地,配置单元109在与RB#2关联对应的CH#2,即,副载波f9~f12以及副载波f25~f28上配置响应信号,并在与RB#3关联对应的CH#3,即,副载波f1~f4以及副载波f17~f20上配置响应信号。
这里,在图6所示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的配置中,与图1中连续的两个上行线路RB(例如,RB#1和RB#2)分别对应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例如,CH#1和CH#2)被分散地配置在相互不同的频带上。换言之,图6中集中地配置在同一频带上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是与图1中每隔1RB的不连续的多个上行线路RB分别对应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具体而言,例如,集中地配置在图6所示的副载波f1~f4上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是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1、CH#3、CH#5以及CH#7,如图3所示,与这些下行线路控制信道分别关联对应的上行线路RB为每隔1RB的不连续的RB即RB#1,RB#3,RB#5以及RB#7。
因此,在基站100发送对上行线路数据进行响应的响应信号时,能够防止响应信号被集中地配置在同一频带上,所述上行线路数据为移动台200使用连续的多个上行线路RB发送了的数据。也就是说,基站100能够将响应信号分散地配置在多个频带上后进行发送。例如,如上所述在对移动台200的RB分配信息为RB#1~RB#3时,配置单元109在图6所示的副载波f1~f4以及副载波f17~f20上配置响应信号,在副载波f9~f12以及副载波f25~f28上配置响应信号,在副载波f1~f4以及副载波f17~f20上配置响应信号。因此,在配置有下行线路控制信道的所有副载波f1~f4、f9~f12、f17~f20、f25~f28上全面分散配置响应信号。
这样,基于图3所示的上行线路RB与下行线路控制信道之间的关联对应关系以及图6所示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的配置,配置单元109在下行线路控制信道上配置响应信号,从而基站100的无线发送单元112能够使用与上行线路RB分别关联对应地被分散配置在频率轴上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将响应信号发送到移动台200。
同样地,移动台200(图5)的配置确定单元209保持图3所示的上行线路RB与下行线路控制信道之间的对应信息以及图6所示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配置的信息,基于接收到的RB分配信息,确定配置有响应信号的本台用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具体而言,在从解码单元208输入了表示图1所示的RB#1~RB#3被分配给本台的RB分配信息时,配置确定单元209基于图3所示的关联对应关系,如图6所示,确定出在配置了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1和CH#3的副载波f1~f4和副载波f17~f20、以及配置了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2的副载波f9~f12和副载波f25~f28上配置有对本台的响应信号。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降低将响应信号集中在同一频带上而被码复用,并且将对上行线路数据进行响应的响应信号分散配置在频率轴上,所述上行线路数据为使用连续的多个上行线路RB所发送的数据。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下行线路控制信道的频率分集效应。
(实施方式2)
如实施方式1,通过将对响应信号进行扩频而生成的扩频块配置在连续的副载波(例如,图6所示的副载波f1~f4)上,能够减小在相邻的副载波之间发生的码间干扰(ISI:InterSymbol Interference)而使ISI为可以完全忽视的电平(level)。
但是,在基站100对每个下行线路控制信道进行发送功率控制时,配置在同一频带上的多个下行线路控制信道之间发送功率相互不同,从发送功率较大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对发送功率较小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的ISI增加,从而不能忽视ISI。例如,着眼于图6所示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1和CH#3,在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1的发送功率大于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3的发送功率时,由于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1和CH#3都配置在副载波f1~f4和副载波f17~f20的同一频带上,所以在两个频带中产生从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1对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3的ISI。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配置单元109在以相互不同的配置图案分散配置在频率轴上的多个下行线路控制信道上配置响应信号。
也就是说,在上述图6中,将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1和CH#3都以同一配置图案配置在副载波f1~f4和副载波f17~f20上。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1的配置图案与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3的配置图案相互不同,将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1配置在副载波f1~f4和副载波f17~f20上,而将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3配置在副载波f1~f4和副载波f9~f12上。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一方面将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1和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3双方配置在同一副载波f1~f4上,但另一方面将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1配置在副载波f17~f20上,将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3配置在副载波f9~f12上。也就是说,以相互不同的配置图案将CH#1和CH#3分散配置在频率轴上。
由此,与实施方式1同样,配置单元109将对上行线路数据进行响应的响应信号配置在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1~CH#3上时,在发送功率较大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1和发送功率较小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3之间,在副载波f1~f4中可能发生ISI,但在副载波f9~f12和副载波f17~f20双方的频带中不发生ISI,所述上行线路数据为使用RB#1~RB#3所发送的数据。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并且能够将因发送功率控制产生的ISI随机化,从而减少ISI。
另外,通过将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1~CH#8随机地配置在频率轴上,能够以相互不同的配置图案将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1~CH#8分散配置在频率轴上。
(实施方式3)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响应信号配置在采用在相邻小区间相互不同的配置图案的多个下行线路控制信道上。
这里,说明与小区1相邻的小区为小区2一个的情况。而且,假设小区1与小区2相互同步。而且,将小区1中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的配置图案设为图6所示的配置图案时,将小区2中的配置图案设置设为图8所示的配置图案。而且,与实施方式1同样,图8所示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与连续的多个上行线路RB分别关联对应地被分散配置在频率轴上。
在小区1中的配置图案(图6)和小区2中的配置图案(图8)之间,配置在同一频带上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相互不同。也就是说,在小区1和小区2之间,同一下行线路控制信道被分散配置在相互不同的频带上。
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在小区1中,将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1、CH#3、CH#5以及CH#7配置在副载波f1~f4和副载波f17~f20上,并将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2、CH#4、CH#6以及CH#8配置在副载波f9~f12和副载波f25~f28上。与此相对,如图8所示,在小区2中,将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2、CH#4、CH#6以及CH#8配置在副载波f1~f4和副载波f17~f20上,并将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1、CH#3、CH#5以及CH#7配置在副载波f9~f12和副载波f25~f28上。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使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1~CH#8的频率轴上的配置图案在相邻小区之间相互不同。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同一小区内能够获得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并且在相邻小区间在相同的定时发送响应信号时,能够将相邻小区间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彼此的小区间干扰随机化,从而减少小区间干扰。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相邻小区间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但在同一小区内的相邻扇区间也能够与上述同样地实施本发明。也就是说,在上述说明中,通过将小区1视为扇区1,将小区2视为扇区2,在相邻扇区间能够与上述同样地实施本发明。而且,在相邻扇区间无需考虑同步,所以与在相邻小区间实施本发明相比,在相邻扇区间能够容易地实施本发明。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以小区数为两个的情况作为一例进行了说明,但在小区数为三个以上时也能够与上述同样地实施本发明。
(实施方式4)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CCE(Control Channel Element:控制信道单元)与在下行线路中用于传输响应信号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关联对应的情况。
使用与用于传输响应信号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不同的另外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例如SCCH(Shared Control Channel:共享控制信道),由基站将从移动台向基站发送上行线路数据所需的控制信息例如上述RB分配信息发送到移动台。
另外,基站对各个移动台分配多个SCCH中的任一个SCCH,在发送RB分配信息之前,将表示哪个SCCH已分配给哪个移动台的SCCH分配信息(即,表示SCCH分配结果的分配信息)发送到各个移动台。
另外,各个SCCH由一个或多个CCE构成。例如,SCCH#1~SCCH#8分别采用如图9所示的结构。也就是说,SCCH#1由CCE#1和CCE#2构成,SCCH#2由CCE#3和CCE#4构成,SCCH#3由CCE#5和CCE#6构成,SCCH#4由CCE#7和CCE#8构成,SCCH#5由CCE#1至CCE#4构成,SCCH#6由CCE#5至CCE#8构成。这样,在一个SCCH由多个CCE构成时,一个SCCH由连续的多个CCE构成。
另外,CCE#1~CCE#8与频率轴上(频域)的物理资源之间的对应关系例如如图10所示。也就是说,一个CCE对应于分散配置在频率轴上的多个物理资源。
这里,可考虑到下述情况,即,为了高效率地使用下行线路的通信资源,通过使CCE与在下行线路中用于传输响应信号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关联对应,移动台根据从基站通知的SCCH分配信息,判断用于传输对本台的响应信号的控制信道。例如,如图11所示,图9所示的CCE与图2所示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1对1地关联对应。因此,如图11所示,对来自移动台的上行线路数据进行响应的响应信号被配置在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1和CH#2上,即,图2所示的副载波f1~f4和副载波f17~f20上,所述移动台被分配了图9所示的SCCH#1。同样地,如图11所示,对来自移动台的上行线路数据进行响应的响应信号被配置在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3和CH#4上,即,图2所示的副载波f1~f4和副载波f17~f20上,所述移动台被分配了图9所示的SCCH#2。对于SCCH#3~SCCH#6也是同样的。
这样,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1~CH#8被配置在全体16个副载波f1~f4、f9~f12、f17~f20、f25~f28上,但在上述的例子中,响应信号仅配置在副载波f1~f4以及副载波f17~f208个副载波上。也就是说,在上述的例子中,响应信号仅配置在全副载波中一半的副载波上,该全副载波为配置有下行线路控制信道的副载波。
因此,在如图11所示下行线路CCE#1~CCE#8与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1~CH#8为1对1地关联对应时,也与图3所示上行线路RB#1~RB#8与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1~CH#8为1对1地关联对应时同样,根据下行线路控制信道的配置位置,有时只能获得很少的频率分集效应。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下行线路CCE#1~CCE#8与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1~CH#8关联对应时,假设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1~CH#8的配置如图6(实施方式1)所示。
图12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基站300的结构,图13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移动台400的结构。另外,在图12中,对与图4(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部分附加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另外,在图13中,对与图5(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部分附加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图12所示的基站300中,SCCH分配单元301对各个移动台分配SCCH#1~SCCH#8中的任一个SCCH,生成SCCH分配信息并将其输出到编码单元302和配置单元305。
编码单元302对SCCH分配信息进行编码,并将其输出到调制单元303。
调制单元303对编码后的SCCH分配信息进行调制而生成SCCH分配信息码元,并将其输出到S/P单元304。
S/P单元304将从调制单元303串行输入的SCCH分配信息码元变换为并行码元,并将其输出到配置单元305。
配置单元305将SCCH分配信息码元、RB分配信息码元以及响应信号配置在构成OFDM码元的多个副载波的任一个副载波上,并将其输出到IFFT单元306。
这里,配置单元305基于从SCCH分配单元301输入的SCCH分配信息,将响应信号配置在下行线路控制信道上,该下行线路控制信道与CCE关联对应而被配置在频率轴上。例如,从SCCH分配单元301输入图9所示的SCCH#1作为发往移动台400的SCCH分配信息时,如图9所示,SCCH#1由CCE#1和CCE#2构成。因此,如图11所示,配置单元305将对移动台400发送的上行线路数据进行响应的响应信号配置在与CCE#1和CCE#2分别对应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1和CH#2上。在后面论述该配置处理的细节。
另外,配置单元305基于从SCCH分配单元301输入的SCCH分配信息,在配置频率轴上的SCCH#1~SCCH#8中的任一个SCCH上配置RB分配信息码元。例如,从SCCH分配单元301输入SCCH#1作为发往移动台400的SCCH分配信息时,配置单元305在SCCH#1上配置RB分配信息码元。
IFFT单元306对配置在多个副载波中的任一个副载波上的SCCH分配信息码元、RB分配信息码元以及响应信号进行IFFT处理而生成OFDM码元,并将其输出到CP附加单元111。
另一方面,在图13所示的移动台400中,FFT单元401对除去CP后的OFDM码元进行FFT处理而获得SCCH分配信息码元、RB分配信息码元以及响应信号,并将它们输出到分离单元402。
分离单元402将所输入的信号分离为SCCH分配信息码元、RB分配信息码元以及响应信息,将SCCH分配信息码元输出到P/S单元403,将RB分配信息码元输出到P/S单元206,将响应信号输出到P/S单元210。这里,分离单元402基于从配置确定单元406输入的确定结果,从输入信号中分离RB分配信息码元和响应信号。
P/S单元403将从分离单元402并行输入的SCCH分配信息码元变换为串行码元,并将其输出到解调单元404。
解调单元404对SCCH分配信息码元进行解调,并将解调后的SCCH分配信息输出到解码单元405。
解码单元405对解调后的SCCH分配信息进行解码,并将解码后的SCCH分配信息输出到配置确定单元406。
配置确定单元406基于从解码单元405输入的SCCH分配信息,确定配置有对本台发送的上行线路数据进行响应的响应信号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例如,在对本台的SCCH分配信息为图9所示的SCCH#1时,由于如图9所示SCCH#1由CCE#1和CCE#2构成,所以如图11所示,配置确定单元406确定配置了响应信号的本台用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为CH#1和CH#2。然后,配置确定单元406将确定结果输出到分离单元402。在后面叙述该确定处理的细节。
另外,配置确定单元406基于从解码单元405输入的SCCH分配信息,确定配置了对本台的RB分配信息码元的SCCH。例如,在对本台的SCCH分配信息为SCCH#1时,配置确定单元406确定配置了对本台的RB分配信息码元的本台用SCCH是SCCH#1。然后,配置确定单元406将确定结果输出到分离单元402。
解码单元208对解调后的RB分配信息进行解码,并将解码后的RB分配信息输出到发送控制单元214。
接着,说明基站300的配置单元305中的配置处理以及移动台400的配置确定单元406中的确定处理的细节。
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台400接收由基站300使用图9所示的SCCH#1~SCCH#8中的任一个SCCH发送了的RB分配信息。而且,基站300在配置在图6所示的副载波f1~f4、副载波f9~f12、副载波f17~f20以及副载波f25~f28四个频带上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1~CH#8上配置对上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ACK信号或NACK信号),并将其发送到移动台400。而且,与图2同样,基站300的扩频单元106以SF=4的扩频码对响应信号进行扩频,还由重复单元107对扩频后的响应信号进行RF=2的重复。另外,如图11所示,使图9所示的CCE与图6所示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1对1地关联对应。
配置单元305在多个下行线路控制信道上配置对移动台400的响应信号,所述多个下行线路控制信道与多个CCE分别关联对应而被分散配置(Distributed配置)在频率轴上。配置单元305保持图9所示的SCCH与CCE之间的对应信息、图11所示的CCE与下行线路控制信道之间的对应信息以及图6所示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配置的信息,并基于这些信息,在配置有下行线路控制信道的副载波上配置响应信号。
具体而言,在对移动台400的SCCH分配信息为SCCH#1时,如图9所示,SCCH#1由CCE#1的CCE#2构成。因此,配置单元305在图11中的与CCE#1关联对应的CH#1,即,图6所示的副载波f1~f4和副载波f17~f20上配置响应信号,而且在与CCE#2关联对应的CH#2,即,副载波f9~f12和副载波f25~f28上配置响应信号。
这里,在图6所示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的配置中,与图9中连续的两个下行线路CCE(例如,CCE#1和CCE#2)上分别对应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例如,CH#1和CH#2),被分散配置在相互不同的频带上。换言之,图6中集中地配置在同一频带上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是与图9中每隔1CCE的不连续的多个下行线路CCE分别对应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具体而言,例如,集中地配置在图6所示的副载波f1~f4上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是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1、CH#3、CH#5以及CH#7,如图11所示,与这些下行线路控制信道分别关联对应的下行线路CCE为每隔1CCE的不连续的CCE即CCE#1,CCE#3,CCE#5以及CCE#7。
因此,在基站300发送对移动台400发送的上行线路数据进行响应的响应信号时,能够防止响应信号被集中配置在同一频带上,所述移动台400为基站300使用由连续的多个CCE构成的SCCH发送了RB分配信息的移动台。也就是说,基站300能够将响应信号分散配置在多个频带上而将其发送。例如,在如上所述对移动台400的SCCH分配信息为SCCH#1时,配置单元305在图6所示的副载波f1~f4和副载波f17~f20上配置响应信号,而且在副载波f9~f12和副载波f25~f28上配置响应信号。由此,在配置有下行线路控制信道的所有副载波f1~f4、f9~f12、f17~f20、f25~f28上全面地分散配置响应信号。
这样,配置单元305基于图9所示的SCCH与CCE之间的对应关系、图11所示的CCE与下行线路控制信道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图6所示的下行线路控制信息配置,在下行线路控制信道上配置响应信号,由此基站300的无线发送单元112能够使用与下行线路CCE分别关联对应而被分散配置在频率轴上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将响应信号发送到移动台400。
同样地,移动台400(图13)的配置确定单元406保持图9所示的SCCH与CCE之间的对应信息、图11所示的CCE与下行线路控制信道之间的对应信息以及图6所示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配置的信息,基于接收到的SCCH分配信息,确定配置了响应信号的本台用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具体而言,在从解码单元405输入了表示图9所示的SCCH#1被分配给本台的SCCH分配信息时,配置确定单元406基于图9和图11所示的关联对应关系,如图6所示,确定在配置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1的副载波f1~f4和副载波f17~f20、以及配置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2的副载波f9~f12和副载波f25~f28上,配置对本台的响应信号。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一个SCCH由连续的多个下行线路CCE构成时,能够降低响应信号集中在同一频带上而被码复用,并将响应信号分散配置在频率轴上。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与实施方式1同样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下行线路控制信道的频率分集效应。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由多个CCE构成的控制信道的一个例子举出了SCCH,但能够适用本发明的控制信道并不限于SCCH。也可以对由连续的多个CCE构成的所有控制信道适用本发明。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配置单元305也可以与实施方式2同样,在以相互不同的配置图案分散配置在频率轴上的多个下行线路控制信道上配置响应信号。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配置单元305也可以与实施方式3同样地将响应信号配置在多个下行线路控制信道上,所述多个下行线路控制信道为采用在相邻小区间或相邻扇区间相互不同的配置图案的多个下行线路控制信道。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以SCCH发送RB分配信息之前,发送SCCH分配信息的情况,但并不是一定需要在发送RB分配信息前发送SCCH分配信息。例如,基站通过将可以识别移动台的移动台ID包含在SCCH中而将其发送,移动台对接收到的所有SCCH进行解码并且判定是否为对本台的SCCH,从而能够不需要在发送RB分配信息前发送SCCH分配信息。
而且,关于转移到与新分配的SCCH的CCE对应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的定时,可以预先设定固定的定时,或使用SCCH等从基站将自适应地变化的定时通知给移动台。
另外,在SCCH#1~SCCH#6分别采用如图14所示的结构时,即,SCCH#1由CCE#1和CCE#3构成,SCCH#2由CCE#5和CCE#7构成,SCCH#3由CCE#2和CCE#4构成,SCCH#4由CCE#6和CCE#8构成,SCCH#5由CCE#1、CCE#3、CCE#5和CCE#7构成,SCCH#6由CCE#2、CCE#4、CCE#6和CCE#8构成时,也可以使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1~CH#8的配置为图15所示的配置。与图14中构成各个SCCH的多个下行线路CCE(例如构成SCCH#1的CCE#1和CCE#3)分别对应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例如CH#1和CH#3)被分散配置在相互不同的频带上。因此,在基站300发送对移动台400发送的上行线路数据进行响应的响应信号时,能够防止响应信号被集中地配置在同一频带,所述移动台400为基站300使用由多个CCE构成的SCCH发送了RB分配信息的移动台。也就是说,基站300能够与上述同样地将响应信号分散配置在多个频带上而将其发送。
(实施方式5)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对每个子帧使用的CCE的数不同的情况。
申请人研究了下述情况,即,对于各个子帧,使复用CCE的OFDM码元数(以下,称为复用OFDM数)可变,该CCE构成用于通知上行分配信息或下行分配信息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例如SCCH)。此时,使用PCFICH(Physical Control Format Indicator Channel: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从基站将复用OFDM数通知给移动台。复用OFDM数越大,将CCE进行复用的物理资源越增加,从而被使用的CCE的数量越多。例如,在如图16所示的CCE#1~CCE#16中,在复用OFDM数为1时,CCE#1~CCE#4被复用到1OFDM码元,在复用OFDM数为2时,CCE#1~CCE#16被复用到2OFDM码元。也就是说,在1SCCH由一个或多个CCE构成时,在复用OFDM数为1时使用CCE#1~CCE#4中的任一个CCE,在复用OFDM数为2时使用CCE#1~CCE#16中的任一个CCE。
此时,在图16所示的CCE#1~CCE#16中,CCE#1~CCE#4在为相互不同的多个复用OFDM数(1或2)时都被使用,与此相对,CCE#5~CCE#16仅在复用OFDM数为2时被使用。也就是说,CCE#1~CCE#16被区分为,在为相互不同的多个复用OFDM数时都被共同使用的CCE,以及不被共同使用的CCE。而且,CCE与以下行线路传输响应信号用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关联对应,所以对应于复用OFDM数所使用的CCE数增加或减少,由此用于传输响应信号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的数也增加或减少。也就是说,与CCE同样,将下行线路控制信道区分为,在为相互不同的多个复用OFDM数时都被共同使用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以及不被共同使用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
这里,例如,在复用OFDM数为1时,即,仅使用图16所示的CCE#1~CCE#4时,如果根据例如图2所示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配置,则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1~CH#4集中地配置在副载波f1~f4以及副载波f17~f20的同一频带上。因此,在配置下行线路控制信道的频带(图2中的副载波f1~f4、副载波f9~f12、副载波f17~f20以及副载波f25~f28四个频带)中,各个频带的发送功率相互不同。特别是,在配置了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1~CH#4的频带中,响应信号被集中进行码复用,从而对其他小区造成的干扰功率增大。而且,在响应信号被集中进行码复用的频带中,ISI增加。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与CCE关联对应的、用于传输响应信号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分散地配置在频率轴上,所述CCE是在为相互不同的多个复用OFDM数时都被使用的CCE。
图17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基站500的结构,图19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移动台600的结构。另外,在图17中,对与图12(实施方式4)相同的结构部分附加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另外,在图19中,对与图13(实施方式4)相同的结构部分附加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图17所示的基站500中,复用OFDM数决定单元501对于每个子帧,根据为通知控制信息所需的SCCH数,决定将CCE进行复用的OFDM码元的数。具体而言,复用OFDM数决定单元501按照下述方式进行决定,通知控制信息所需的SCCH数越多,复用OFDM数越大。然后,复用OFDM数决定单元501生成表示了决定的复用OFDM数的复用OFDM数决定信息,并将其输出到编码单元502和SCCH分配单元505。
编码单元502对复用OFDM数决定信息进行编码,并将其输出到调制单元503。
调制单元503对编码后的复用OFDM数决定信息进行调制而生成复用OFDM数决定信息码元,并将其输出到S/P单元504。
S/P单元504将从调制单元503串行输入的复用OFDM数决定信息码元变换为并行码元,并将其输出到配置单元506。
SCCH分配单元505基于从复用OFDM数决定单元501输入的复用OFDM数决定信息,对各个移动台分配SCCH。例如,SCCH分配单元505在从复用OFDM数决定单元501输入复用OFDM数为1时,将由上述图16所示的CCE#1~CCE#4中的一个或多个CCE构成的SCCH分配给各个移动台。另一方面,SCCH分配单元505在从复用OFDM数决定单元501输入复用OFDM数为2时,将由上述图16所示的CCE#1~CCE#16中的一个或多个CCE构成的SCCH分配给各个移动台。
配置单元506将复用OFDM数决定信息码元、RB分配信息码元以及响应信号配置在构成OFDM码元的多个副载波的任一个副载波上,并将其输出到IFFT单元507。这里,配置单元506在包含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1~CH#4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1~CH#16上配置响应信号,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1~CH#4与上述图16所示的CCE#1~CCE#16中的、为相互不同的多个复用OFDM数时都被使用的CCE#1~CCE#4分别关联对应而被分散配置在频率轴上。在后面论述该配置处理的细节。
另外,配置单元506在配置在频率轴上的PCFICH上配置复用OFDM数决定信息码元。
IFFT单元507对配置在多个副载波中的任一个副载波上的复用OFDM数决定信息码元、RB分配信息码元以及响应信号进行IFFT处理而生成OFDM码元,并将其输出到CP附加单元111。
另外,例如如图18A和图18B所示,用于传输响应信号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例如,ACK/NACK信道)、PCFICH以及CCE被复用在由频域和时域定义的物理资源上。如图18A所示,复用OFDM数为1时,在1OFDM码元上复用ACK/NACK信道、PCFICH以及CCE#1~CCE#4,如图18B所示,在复用OFDM数为2时,在2OFDM码元上复用ACK/NACK信道、PCFICH以及CCE#1~CCE#16。
另一方面,在图19所示的移动台600中,FFT单元601对除去CP后的OFDM码元进行FFT处理而获得复用OFDM数决定信息码元、RB分配信息码元以及响应信号,并将它们输出到分离单元602。
分离单元602将所输入的信号分离为复用OFDM数决定信息码元、RB分配信息码元以及响应信息,将复用OFDM数决定信息码元输出到P/S单元603,将RB分配信息码元输出到P/S单元206,将响应信号输出到P/S单元210。
P/S单元603将从分离单元602并行输入的复用OFDM数决定信息码元变换为串行码元,并将其输出到解调单元604。
解调单元604对复用OFDM数决定信息码元进行解调,并将解调后的复用OFDM数决定信息输出到解码单元605。
解码单元605对解调后的复用OFDM数决定信息进行解码,并将解码后的复用OFDM数决定信息输出到复用OFDM数提取单元606。
复用OFDM数提取单元606从解码单元605输入的复用OFDM数决定信息中提取复用过的复用OFDM数。
配置确定单元607基于从复用OFDM数提取单元606输入的复用OFDM数,确定配置了响应信号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以及用于SCCH分配的CCE。然后,配置确定单元607将确定结果输出到分离单元602。在后面叙述该确定处理的细节。
接着,说明基站500的配置单元506中的配置处理以及移动台600的配置确定单元607中的确定处理的细节。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6所示,将复用OFDM数设为1或2两个。而且,移动台600接收从基站500发送的RB分配信息,所述RB分配信息为基站500使用由图16所示的CCE#1~CCE#16中的一个或多个CE构成的SCCH发送了的信息。而且,与实施方式4同样,基站500的扩频单元106以SF=4的扩频码对响应信号进行扩频,还由重复单元107对扩频后的响应信号进行RF=2的重复。但是,这里为了简化说明,如图20所示,不考虑重复,仅说明配置了响应信号的、在副载波f1~f4、副载波f9~f12、副载波f17~f20以及副载波f25~f28四个频带上配置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1~CH#16。而且,图16所示的CCE#1~CCE#16与图20所示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1~CH#16分别1对1地关联对应。
配置单元506在包含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1~CH#4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1~CH#16上配置对移动台600的响应信号,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1~CH#4与上述图16所示的CCE#1~CCE#16中的、为相互不同的多个复用OFDM数时都被使用的CCE#1~CCE#4分别关联对应而被分散配置(Distributed配置)在频率轴上。
也就是说,如图20所示,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1配置在副载波f1~f4上,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2配置在副载波f9~f12上,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3配置在副载波f17~f20上,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4配置在副载波f25~f28上。
另外,如图20所示,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1~CH#4以外的剩余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5~CH#16配置在副载波f1~f4、副载波f9~f12、副载波f17~f20以及副载波f25~f28四个频带的任一个频带上。
这里,在图20所示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的配置中,将与图16中为相互不同的多个复用OFDM数(1或2)时都被共同使用的CCE#1~CCE#4分别对应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1~CH#4分散地配置在相互不同的频带上。换言之,图20中集中地配置在同一频带上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为,与图16中为相互不同的多个复用OFDM数(1或2)时都被共同使用的CCE#1~CCE#4分别对应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1~CH#4中的任一个信道,以及与图16中仅在复用OFDM数为2时被使用的CCE#5~CCE#16分别对应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5~CH#16中的任何三个信道。具体而言,例如,集中配置在图20所示的副载波f1~f4上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为,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1、CH#5、CH#9以及CH#13。如图16所示,与这些下行线路控制信道分别关联对应的下行线路CCE为,在为相互不同的多个复用OFDM数(1或2)时都被共同使用的CCE#1,以及仅在复用OFDM数为2时被使用的CCE#5、CCE#9以及CCE#13。
因此,基站500发送对移动台600发送的上行线路数据进行响应的响应信号时,能够防止响应信号被集中配置在同一频带上,所述移动台600为基站500使用由在为相互不同的多个OFDM数时都被共同使用的CCE构成的SCCH发送了RB分配信息的移动台。也就是说,在复用OFDM数为1时,基站500也能够将响应信号分散配置在多个频带上而将其发送。也就是说,被码复用的响应信号的数目在各个频带大致相同。
由此,配置用于传输响应信号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的各个频带的发送功率的变动变小,提高平均化效果。因此,能够抑制配置有用于传输响应信号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的频带中的一部分的发送功率集中地增加,所以能够减少相邻小区间的小区间干扰。而且,由于在频率轴上分散配置响应信号,所以防止在同一频带上集中地码复用响应信号,从而也能够使配置在同一频带上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间的ISI降低。
这样,配置单元506基于图16所示的复用OFDM数的信息以及图20所示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配置,在下行线路控制信道上配置响应信号。由此,基站500的无线发送单元112可以使用下行线路控制信道向移动台600发送响应信号,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道与在相互不同的多个复用OFDM数的任何一个中都被共同使用的下行线路CCE分别关联对应而被分散配置在频率轴上。
同样地,移动台600(图19)的配置确定单元607保持图16所示的复用OFDM数的信息以及图20所示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配置的信息,基于接收到的复用OFDM数决定信息,确定配置了响应信号的本台用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例如,在从复用OFDM数提取单元606输入的复用OFDM数为1时,配置确定单元607从与图16所示的CCE#1~CCE#4分别关联对应的、图20所示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1~CH#4中的任一个CH中确定配置有对本台的响应信号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将与在为相互不同的复用OFDM数时都被使用的CCE关联对应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分散配置在频率轴上。由此,能够降低响应信号集中在同一频带上而被进行码复用。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与实施方式4同样的效果。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复用OFDM数为每一子帧地可变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各个频带中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的发送功率平均化,从而能够减少相邻小区间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彼此的小区间干扰。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降低同一频带中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之间的ISI。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复用OFDM数为1或2两个的情况,但在复用OFDM数为在三个以上的情况下也能够适用本发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多个CCE区分为,在为相互不同的多个复用OFDM数时都被共同使用的CCE以及不被共同使用的CCE,但是也可以根据所使用的频度而对多个CCE进行区分。例如,在复用OFDM数为1~3时,将在复用OFDM数为1~3中的任一个数时都被使用的CCE的使用频度设为“高”,将在复用OFDM数为2或3时被使用的CCE的使用频度设为“中”,将仅在复用OFDM数为3时才被使用的CCE的使用频度设为“低”。然后,基站也可以在与使用频度“高”的CCE关联对应而被分散配置在频率轴上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上配置响应信号。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下述情况,即,在为相互不同的多个复用OFDM数时都被共同使用的CCE(图16所示的CCE#1~CCE#4)的CCE序号是连续的。但是,并不限于在为相互不同的多个复用OFDM数时都被共同使用的CCE的CCE序号是连续的情况。在为相互不同的多个复用OFDM数时都被共同使用的CCE的CCE序号是不连续的情况下,也能够适用本发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下述情况,即,CCE序号与用于传输响应信号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关联对应。但是,在由多个CCE构成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例如SCCH的SCCH序号与用于传输响应信号下行线路控制信道关联对应的情况下,也能够适用本发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下述情况,将响应信号在与相互不同的多个复用OFDM数的任何一个中都被共同使用的多个CCE分别关联对应而被配置在不同的频带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上进行复用。但是,将响应信号在配置在不同的频带上的多个下行线路控制信道上进行复用,等同于将响应信号在不同的扩频编码块上进行复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根据为了通知控制信息所需要的SCCH数,决定复用OFDM数的情况,但本发明并不限于SCCH数,也可以根据其他控制信息决定复用OFDM数。例如,也可以根据将响应信号进行复用的ACK/NACK信道的复用数,决定复用OFDM数。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
另外,也可以对小区边缘附近的移动台适用本发明。一般地,与小区中心相比,在小区边缘附近线路质量恶劣,所以小区边缘附近的移动台使用低等级的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调制编码方式)发送上行线路数据。也就是说,与小区中心的移动台相比,小区边缘附近的移动台使用较低的编码率或较小的调制阶数的调制方式来发送上行线路数据,所以需要较长的上行线路数据长度,即,较多的连续的RB。因此,通过将本发明适用于小区边缘附近的移动台,能够获得较大的频率分集效应。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完全连续的RB为一例进行了说明,但即使包含一部分不连续之处,只要是连续性高的RB也能够适用本发明。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上行线路RB的数目以及下行线路CCE的数目为8个的情况,但上行线路RB的数目以及下行线路CCE的数目并不限定为8个。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下述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即,在16个副载波f1~f4、f9~f12、f17~f20、f25~f28上配置8个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1~CH#8的情况,但是副载波数以及下行线路控制信道数并不限定于这些数目。例如,也可以如21所示,在32个副载波上配置16个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1~CH#16。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仅图示地说明了配置有下行线路控制信道的副载波,但也可以在配置有下行线路控制信道的频率以外的频率上,配置其他的控制信道或数据信道。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对响应信号进行了扩频的情况,但也可以不对响应信号进行扩频而在配置在各个频率的一个下行线路控制信道上配置响应信号而将其发送。例如,如图22所示,也可以不将响应信号扩频,即,不在同一频率进行码复用,而在分散配置在频率轴上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CH#1~CH#8上配置响应信号。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下述情况为一例进行了说明,将扩频单元106中的扩频因子设为SF=4,将重复单元107中的重复因子设为RF=2,但SF和RF并不限于这些数值。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下行线路控制信道的配置方法,但也能够将本发明适用于上行线路控制信道。例如,通过使移动台进行与上述基站100或基站300同样的处理,基站进行与上述移动台200或移动台400同样的处理,能够将本发明适用于上行线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使用DFTs-FDMA作为上行线路的接入方式的情况。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DFTs-FDMA,在将连续的多个RB分配给一个移动台的传输方式或由连续的多个CCE构成一个控制信道的传输方式中也能够获得上述同样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OFDM方式作为下行线路的传输方式为一例,但本发明中并不特别限定下行线路的传输方式,在使用不同频率进行发送的传输方式中能够获得上述同样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说明中使用的传输响应信号用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是用于对各个移动台反馈ACK信号或NACK信号的信道。因此,用于传输响应信号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一般是专用控制信道(Dedicated ControlChannel;DCCH),有时也称为ACK/NACK信道、响应信道、HICH(HybridARQ Indicator Channel:混合自动重发请求指示信道)。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配置响应信号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但在下行线路控制信道上配置的信号并不限于响应信号。例如,有时也在下行线路控制信道上配置用于通知重发时的调制方式或编码率的控制信号、用于通知重发时的发送功率的控制信号、用于通知重发时的发送定时的控制信号或用于通知重发时的RB分配的控制信号等。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使用的RB也可以是频率轴上的其他传输单元,例如子载波块、子带等。
另外,有时移动台被称为UE,基站装置被称为Node B,副载波被称为音调(tone)。另外,有时CP被称为保护区间(Guard Interval;GI)。
另外,差错检测的方法并不限于CRC。
另外,进行频率与时域之间的变换的方法并不限于IFFT、FFT。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本发明通过硬件构成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也可以通过软件来实现。
另外,用于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的各功能块通常被作为集成电路的LSI来实现。这些功能块既可以被单独地集成为一个芯片,也可以包含一部分或全部地被集成为一个芯片。虽然此处称为LSI,但根据集成程度,可以被称为IC、系统LSI、超大LSI(Super LSI)、或特大LSI(Ultra LSI)。
另外,实现集成电路化的方法不仅限于LSI,也可使用专用电路或通用处理器来实现。也可以使用可在LSI制造后编程的FPGA(Field Programmable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可重构LSI内部的电路单元的连接和设定的可重构处理器。
再者,随着半导体的技术进步或随之派生的其它技术的出现,如果出现能够替代LSI的集成电路化的新技术,当然可利用该新技术进行功能块的集成化。还存在着适用生物技术等的可能性。
2007年3月23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7-077502号、2007年5月1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7-120853号以及2007年8月13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7-211104号所包含的说明书、附图以及说明书摘要的公开内容全部被引用于本申请。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包括:分配单元,将连续的多个资源块或由连续的多个CCE构成的第一控制信道分配给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以及配置单元,在多个第二控制信道上配置发往所述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的控制信号,该多个第二控制信道与所述多个资源块或所述多个CCE分别关联对应而被分散配置在频率轴上。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配置单元将对所述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所发送的数据进行响应的ACK信号或NACK信号配置在所述多个第二控制信道上。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配置单元在所述多个第二控制信道上配置所述控制信号,该所述多个第二控制信道以相互不同的配置图案被分散配置在频率轴上。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配置单元在所述多个第二控制信道上配置所述控制信号,该所述多个第二控制信道被随机地配置在频率轴上。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配置单元在所述多个第二控制信道上配置所述控制信号,该所述多个第二控制信道采用在相邻小区间或相邻扇区间相互不同的配置图案。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配置单元在所述多个第二控制信道上配置所述控制信号,该所述多个第二控制信道与所述多个CCE中的、为相互不同的多个复用数时都被使用的多个CCE分别关联对应而被分散配置在频率轴上。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包括:接收单元,接收表示了分配给本台的多个资源块或分配给本台的第一控制信道的分配信息;以及确定单元,基于所述分配信息,确定本台用的多个第二控制信道,该本台用的多个第二控制信道与所述多个资源块或构成所述第一控制信道的多个CCE分别关联对应而被分散配置在频率轴上。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控制信道配置方法,将多个控制信道与连续的多个资源块或连续的多个CCE分别关联对应而分散配置在频率轴上。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适用于移动通信系统等。
Claims (19)
1.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装置包括:
分配单元,将上行线路中的一个或多个资源块在频域上连续地分配给移动台装置;
配置单元,将对上行线路数据进行响应的响应信号配置到根据被分配的上行线路的所述资源块的序号而确定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以及
发送单元,将配置后的所述响应信号发送到所述移动台装置,
连续的多个所述资源块的序号分别与频域上不同的多个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道关联对应,
不连续的多个所述资源块的序号分别与频域上相同的多个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道关联对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装置,
所述发送单元将表示被分配的所述资源块的分配信息发送到所述移动台装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装置,
所述配置单元将所述响应信号配置到在频域上分散了的多个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道。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装置,
还包括扩频单元,该扩频单元对所述响应信号进行扩频,
所述配置单元将扩频后的所述响应信号配置到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道。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装置,
还包括重复单元,该重复单元通过重复生成多个相同的所述响应信号,
所述配置单元将所述多个相同的响应信号分别配置到在频域上分散了的多个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道。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装置,
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道是混合自动重发请求指示信道。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装置,
所述配置单元将多个所述响应信号码分复用地配置到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道。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装置,
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道是混合自动重发请求指示信道,
所述配置单元将多个所述响应信号码分复用地配置到多个所述混合自动重发请求指示信道。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装置,
所述资源块的序号与根据小区而确定的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道关联对应。
10.移动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台装置包括:
接收单元,从基站装置接收分配信息,该分配信息表示上行线路中的一个或多个资源块且在频域上连续地被分配的上行线路的所述资源块;以及
确定单元,基于所述分配信息,根据被分配的所述资源块的序号确定配置了从所述基站装置发送的、对上行线路数据进行响应的响应信号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
连续的多个所述资源块的序号分别与频域上不同的多个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道关联对应,
不连续的多个所述资源块的序号分别与频域上相同的多个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道关联对应。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动台装置,
所述响应信号被配置到在频域上分散了的多个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道。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动台装置,
所述响应信号在所述基站装置中被扩频,
扩频后的所述响应信号被配置到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道。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动台装置,
在所述基站装置中通过重复,生成多个相同的所述响应信号,
所述多个相同的响应信号分别被配置到在频域上分散了的多个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道。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动台装置,
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道是混合自动重发请求指示信道。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动台装置,
多个所述响应信号码分复用地被配置到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道。
16.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动台装置,
所述响应信号是通过混合自动重发请求指示信道传输的信号,
多个所述响应信号码分复用地被配置到多个所述混合自动重发请求指示信道。
17.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动台装置,
所述资源块的序号与根据小区而确定的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道关联对应。
18.响应信号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将上行线路中的一个或多个资源块在频域上连续地分配给移动台装置,
将对上行线路数据进行响应的响应信号配置到根据被分配的上行线路的所述资源块的序号而确定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
连续的多个所述资源块的序号分别与频域上不同的多个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道关联对应,
不连续的多个所述资源块的序号分别与频域上相同的多个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道关联对应。
19.响应信号资源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从基站装置接收分配信息,该分配信息表示上行线路中的一个或多个资源块且在频域上连续地被分配的上行线路的所述资源块,
基于所述分配信息,根据被分配的所述资源块的序号确定配置了从所述基站装置发送的、对上行线路数据进行响应的响应信号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
连续的多个所述资源块的序号分别与频域上不同的多个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道关联对应,
不连续的多个所述资源块的序号分别与频域上相同的多个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道关联对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077502/07 | 2007-03-23 | ||
JP2007077502 | 2007-03-23 | ||
JP120853/07 | 2007-05-01 | ||
JP2007120853 | 2007-05-01 | ||
JP2007211104 | 2007-08-13 | ||
JP211104/07 | 2007-08-13 | ||
CN2008800077665A CN101663916B (zh) | 2007-03-23 | 2008-03-21 | 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和控制信道配置方法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800077665A Division CN101663916B (zh) | 2007-03-23 | 2008-03-21 | 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和控制信道配置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970754A CN102970754A (zh) | 2013-03-13 |
CN102970754B true CN102970754B (zh) | 2015-09-09 |
Family
ID=3987534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800077665A Active CN101663916B (zh) | 2007-03-23 | 2008-03-21 | 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和控制信道配置方法 |
CN201210427358.3A Active CN102970754B (zh) | 2007-03-23 | 2008-03-21 | 基站、移动台、响应信号配置和响应信号资源确定方法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800077665A Active CN101663916B (zh) | 2007-03-23 | 2008-03-21 | 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和控制信道配置方法 |
Country Status (13)
Country | Link |
---|---|
US (8) | US7941153B2 (zh) |
EP (6) | EP2693822B1 (zh) |
JP (4) | JP4621291B2 (zh) |
KR (9) | KR101493108B1 (zh) |
CN (2) | CN101663916B (zh) |
BR (1) | BRPI0809254B1 (zh) |
CA (3) | CA3108485C (zh) |
ES (5) | ES2451655T3 (zh) |
HK (1) | HK1218598A1 (zh) |
HU (1) | HUE057001T2 (zh) |
PL (2) | PL2955969T3 (zh) |
RU (1) | RU2500083C2 (zh) |
WO (1) | WO200812981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739354B2 (ja) * | 2006-01-23 | 2011-08-03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基地局装置、移動局装置、移動局識別情報割り当て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
KR101493108B1 (ko) * | 2007-03-23 | 2015-02-13 | 옵티스 와이어리스 테크놀로지, 엘엘씨 | 무선 통신 기지국 장치 및 제어 채널 배치 방법 |
ES2397112T3 (es) | 2007-06-15 | 2013-03-04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Aparato de comunicación inalámbrica y procedimiento de difusión de señal de respuesta |
KR101629298B1 (ko) * | 2008-10-30 | 2016-06-10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 신호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
JP5162416B2 (ja) | 2008-11-07 | 2013-03-13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無線基地局 |
EP2701418B1 (en) * | 2011-05-10 | 2017-07-05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Method, device and base station for coordinated multi-point (comp) reception processing |
EP2523357B1 (en) * | 2011-05-12 | 2013-09-18 |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 Subsea data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
US10039116B1 (en) | 2012-04-02 | 2018-07-31 | Sprint Communications Company L.P. | Long term evolution scheduler to mitigate interference |
US9553680B1 (en) | 2012-04-02 | 2017-01-24 | Sprint Communications Company L.P. | Uplink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
WO2014017016A1 (ja) * | 2012-07-25 | 2014-01-30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送信方法、及び受信方法 |
US20160080115A1 (en) * | 2014-09-12 | 2016-03-17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s for efficient acknowledgement in wireless systems |
KR101495696B1 (ko) * | 2014-09-25 | 2015-02-25 | (주)바이컴 | 유동적 채널관리 기반의 무선 인터컴 시스템의 운용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컴퓨터로 판독가능한 기록매체 |
US10009160B2 (en) * | 2015-03-13 | 2018-06-2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low latency acknowledgements |
PT3324693T (pt) | 2015-08-12 | 2021-01-06 | Huawei Tech Co Ltd | Método de transmissão de dados, aparelho e meio de armazenamento legível por computador |
WO2019167407A1 (ja) | 2018-03-02 | 2019-09-06 | 国立大学法人東北大学 | 触媒、液状組成物、電極、電気化学反応用触媒電極、燃料電池及び空気電池 |
US10715273B2 (en) * | 2018-09-26 | 2020-07-14 |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 Joint channel estimation and data detection technique to decode 5G uplink control channel |
US20220366332A1 (en) * | 2021-04-13 | 2022-11-17 | Riskbeam GmbH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isk-adaptive security investment optimization |
US20240147434A1 (en) * | 2022-10-26 | 2024-05-02 | Dish Wireless L.L.C. | Dynamic frequency resource allocation strategy deployment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6071049A1 (en) * | 2004-12-27 | 2006-07-06 | Lg Electronics Inc. | Supporting hybrid automatic retransmission request in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access radio access system |
WO2006109436A1 (ja) * | 2005-04-01 | 2006-10-19 | Ntt Docomo, Inc. | 送信装置及び送信方法 |
WO2007018154A1 (ja) * | 2005-08-05 | 2007-02-15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マルチキャリア通信における無線通信基地局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
JP2007074261A (ja) * | 2005-09-06 | 2007-03-22 | Bb Mobile Corp | 基地局装置、移動体通信網及び移動局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903723A (en) | 1995-12-21 | 1999-05-11 | Intel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electronic mail attachments with attachment references |
US5768513A (en) | 1996-06-27 | 1998-06-16 | At&T Corp. | Multimedia messaging using the internet |
JP3338315B2 (ja) | 1996-11-27 | 2002-10-28 | 株式会社東芝 | 電子メールシステム |
US5995597A (en) | 1997-01-21 | 1999-11-30 | Woltz; Robert Thomas | E-mail processing system and method |
FI108388B (fi) | 1997-09-01 | 2002-01-15 | Nokia Corp | Sõhk÷postiliikenne matkaviestinjõrjestelmõssõ |
US6253061B1 (en) | 1997-09-19 | 2001-06-26 | Richard J. Helferich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livering information to a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evice |
US6151507A (en) | 1997-11-07 | 2000-11-21 |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 Individual short message service (SMS) options |
JPH11177612A (ja) | 1997-12-08 | 1999-07-02 | Nec Corp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
FI105743B (fi) | 1998-05-27 | 2000-09-29 |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 Menetelmä multimediaviestien välittämiseksi ja multimediaviestien välitysjärjestelmä |
US6470181B1 (en) | 1998-11-20 | 2002-10-22 |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imultaneous text and audio for sponsored calls |
US6618747B1 (en) | 1998-11-25 | 2003-09-09 | Francis H. Flynn |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delivery confirmation and verification system |
SE521227C2 (sv) | 1999-02-22 | 2003-10-14 |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 Mobilradiosystem och ett förfarande för kanallokering i ett mobilradiosystem |
US7177298B2 (en) | 2000-01-07 | 2007-02-13 | Gopal Chillariga | Dynamic channel allocation in multiple-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
US20020071407A1 (en) | 2000-07-08 | 2002-06-13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HARQ method in a CDM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20020080719A1 (en) | 2000-12-22 | 2002-06-27 | Stefan Parkvall | Scheduling transmission of data over a transmission channel based on signal quality of a receive channel |
KR100384899B1 (ko) | 2001-01-10 | 2003-05-23 |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끊김없는 주파수간 하드 핸드오버 방법 |
KR100365352B1 (ko) * | 2001-03-06 | 2002-12-18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채널 인식 코드 발생 장치 및 방법 |
KR100413601B1 (ko) * | 2001-03-08 | 2003-12-31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폴더가 구비된 이동 단말기 |
SE523634C2 (sv) * | 2001-05-04 | 2004-05-04 |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 Resursallokering i cellulära system |
EP1286491B1 (en) | 2001-08-22 | 2004-06-30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Multichannel ARQ method and apparatus |
US6901063B2 (en) | 2002-05-13 | 2005-05-3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Data delivery in conjunction with a hybrid automatic retransmission mechanism in CDMA communication systems |
US6671849B2 (en) | 2002-05-14 | 2003-12-30 | Motorola, Inc. | Reliability-based type-II hybrid ARQ scheme |
US7304971B2 (en) | 2002-11-01 | 2007-12-04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Flexible transmission metho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US6882857B2 (en) | 2002-11-26 | 2005-04-1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fficient processing of data for transmission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20040109433A1 (en) | 2002-12-06 | 2004-06-10 | Khan Farooq Ullah | Reverse link packet acknowledgement method |
KR100606008B1 (ko) | 2003-01-04 | 2006-07-26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부호 분할 다중 접속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역방향 데이터재전송 요청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
KR20040083617A (ko) | 2003-03-24 | 2004-10-06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향상된 역방향 전용전송채널을 서비스하는 비동기 방식의부호분할다중접속 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 소프트 핸드오버영역에 위치하는 이동단말이 역방향 데이터를 재전송하는방법 및 시스템 |
RU2267863C2 (ru) * | 2003-08-21 | 2006-01-10 | Корпорация "Самсунг Электроникс" | Способ адаптивного распределения частотно-временного ресурса, адаптивной модуляции, кодирования и регулировки мощности в системе связи |
US7925953B2 (en) | 2003-10-07 | 2011-04-12 | Nokia Corporation | Redundancy strategy selection scheme |
KR100560386B1 (ko) * | 2003-12-17 | 2006-03-13 |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의 상향 링크에서 코히어런트 검출을위한 직교주파수 분할 다중 접속 방식의 송수신 장치 및그 방법 |
US20050135321A1 (en) * | 2003-12-17 | 2005-06-23 | Jacob Sharony | Spatial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
US7215655B2 (en) | 2004-01-09 | 2007-05-08 |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Transport format combination selection in a wireless transmit/receive unit |
US7388848B2 (en) | 2004-03-26 | 2008-06-17 | Spyder Navigations L.L.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port format signaling with HARQ |
KR20060067048A (ko) * | 2004-12-14 | 2006-06-19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접속 신호 수신 방법 및 시스템 |
KR101084127B1 (ko) * | 2004-12-27 | 2011-11-1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Ofdma 무선 접속 시스템에서의 자동 재전송 요구지원 방법 |
JP2006211252A (ja) | 2005-01-27 | 2006-08-10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基地局装置、通信端末装置及びリソース割り当て方法 |
US7876806B2 (en) | 2005-03-24 | 2011-01-25 |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ystem |
US8693383B2 (en) * | 2005-03-29 | 2014-04-0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igh rate data transmiss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
US7406322B2 (en) | 2005-04-26 | 2008-07-29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Determining approximate locations of network devices that are inaccessible to GPS signals |
US20060251015A1 (en) | 2005-05-06 | 2006-11-09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dynamic allocation of ARQ feedback in a multi-carrier wireless network |
SG162735A1 (en) * | 2005-05-31 | 2010-07-29 | Qualcomm Inc | Assignment acknowledgement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8879511B2 (en) | 2005-10-27 | 2014-11-0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Assignment acknowledgement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KR100703287B1 (ko) | 2005-07-20 | 2007-04-03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자원 할당 정보 송수신 시스템 및 방법 |
US20070053320A1 (en) | 2005-08-25 | 2007-03-08 | Nokia Corporation | Unified entry format for common control signalling |
US20070051388A1 (en) | 2005-09-06 | 2007-03-08 | Applied Materials, Inc. |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using high frequency chokes in a substrate deposition apparatus |
JP4822803B2 (ja) | 2005-10-27 | 2011-11-24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自動製氷機を備えた貯蔵庫 |
US8072943B2 (en) * | 2005-12-09 | 2011-12-06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ology for communicating via multiple information streams |
US20070171849A1 (en) * | 2006-01-03 | 2007-07-26 |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Scheduling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and acknowledgement/negative acknowledgement feedback |
WO2007078146A1 (en) | 2006-01-06 | 2007-07-12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uplink signaling information in a single carrier fdma system |
TW200733622A (en) * | 2006-01-17 | 2007-09-01 | Interdigital Tech Corp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pping an uplink control channel to a physical channel in a single 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ystem |
US8130857B2 (en) | 2006-01-20 | 2012-03-0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ilot multiplex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20070173260A1 (en) | 2006-01-23 | 2007-07-26 | Love Robert T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scheduling |
EP1985023A4 (en) | 2006-01-25 | 2014-08-13 | Texas Instrument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ORTHOGONAL SIGNALS USING BLOCK SHIFTING |
KR100725777B1 (ko) | 2006-02-06 | 2007-06-08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이동통신 단말기에서 셀 재선택을 위한 측정 회수 감소방법 |
US8078170B2 (en) * | 2006-02-07 | 2011-12-13 | Nokia Corporation | Apparatus,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providing fast and reliable uplink synchronization using dedicated resources for user equipment in need of synchronization |
JP2007211104A (ja) | 2006-02-08 | 2007-08-23 | Fujifilm Corp | 重合体の製造方法、重合体、膜形成用組成物、絶縁膜及び電子デバイス |
CN1917447B (zh) * | 2006-02-08 | 2011-01-1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高速上行分组接入系统中服务授权的配置方法及设备 |
US8218517B2 (en) | 2006-02-28 | 2012-07-10 | Broadcom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ual frequency timing acquisition for compressed WCDMA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WO2007119148A2 (en) * | 2006-04-13 | 2007-10-25 | Nokia Corporation | Method providing efficient and flexible control signal for resource allocation |
US7701919B2 (en) * | 2006-05-01 | 2010-04-20 | Alcatel-Lucent Usa Inc. | Method of assigning uplink reference signals, and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thereof |
US8102802B2 (en) | 2006-05-08 | 2012-01-24 | Motorola Mobility,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downlink acknowledgments and transmit indicators in an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communication system |
JPWO2008001728A1 (ja) | 2006-06-26 | 2009-11-26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基地局装置およびリソースブロック割当方法 |
CN100512498C (zh) | 2006-08-08 | 2009-07-0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移动终端和基站的通信方法 |
US8509323B2 (en) * | 2006-08-22 | 2013-08-13 | Motorola Mobility Llc | Resource allocation including a DC sub-carrier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WO2008041089A2 (en) * | 2006-10-02 | 2008-04-10 | Nokia Corporation | Adaptive scheme for lowering uplink control overhead |
US7953061B2 (en) | 2006-10-02 | 2011-05-31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signal using efficient multiplexing |
GB0619530D0 (en) | 2006-10-03 | 2006-11-15 | Nokia Corp | Signalling |
WO2008078919A2 (en) * | 2006-12-22 | 2008-07-03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s for sequence generation and transmission based on time and frequency domain transmission unit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01611594A (zh) | 2006-12-28 | 2009-12-23 | 诺基亚公司 | 长期演进中的资源受限分配 |
JP4671982B2 (ja) | 2007-01-09 | 2011-04-20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基地局、送信方法及び移動通信システム |
US8068457B2 (en) * | 2007-03-13 | 2011-11-29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s for transmitting multiple acknowledgments in single carrier FDMA systems |
KR101049138B1 (ko) | 2007-03-19 | 2011-07-15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수신확인신호 수신 방법 |
US8165228B2 (en) | 2007-03-20 | 2012-04-24 | Alcatel Lucent | Non-coherent transmission method for uplink control signals using a constant amplitude zero-autocorrelation sequence |
KR101493108B1 (ko) * | 2007-03-23 | 2015-02-13 | 옵티스 와이어리스 테크놀로지, 엘엘씨 | 무선 통신 기지국 장치 및 제어 채널 배치 방법 |
WO2008120925A1 (en) | 2007-03-29 | 2008-10-09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of transmitting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KR101381095B1 (ko) * | 2007-04-26 | 2014-04-0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응답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
BRPI0810797B1 (pt) | 2007-04-30 | 2020-10-13 |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 método para comunicação sem fio e aparelho para comunicação sem fio |
KR100956494B1 (ko) | 2007-06-14 | 2010-05-0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제어신호 전송 방법 |
ES2397112T3 (es) | 2007-06-15 | 2013-03-04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Aparato de comunicación inalámbrica y procedimiento de difusión de señal de respuesta |
-
2008
- 2008-03-21 KR KR1020097019814A patent/KR101493108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8-03-21 KR KR1020147020901A patent/KR101500919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8-03-21 CN CN2008800077665A patent/CN101663916B/zh active Active
- 2008-03-21 WO PCT/JP2008/000675 patent/WO200812981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8-03-21 EP EP13190844.4A patent/EP2693822B1/en active Active
- 2008-03-21 HU HUE19151654A patent/HUE057001T2/hu unknown
- 2008-03-21 CA CA3108485A patent/CA3108485C/en active Active
- 2008-03-21 EP EP21190712.6A patent/EP3934149B1/en active Active
- 2008-03-21 RU RU2012117102/08A patent/RU2500083C2/ru active
- 2008-03-21 KR KR1020187003212A patent/KR102200354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8-03-21 KR KR1020217012492A patent/KR102354217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8-03-21 ES ES08720555.5T patent/ES2451655T3/es active Active
- 2008-03-21 PL PL15176677T patent/PL2955969T3/pl unknown
- 2008-03-21 BR BRPI0809254-0A patent/BRPI0809254B1/pt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8-03-21 KR KR1020197022254A patent/KR102246898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8-03-21 ES ES12159433.7T patent/ES2451865T3/es active Active
- 2008-03-21 EP EP08720555.5A patent/EP2129154B1/en active Active
- 2008-03-21 EP EP19151654.1A patent/EP3496325B1/en active Active
- 2008-03-21 CA CA3108727A patent/CA3108727C/en active Active
- 2008-03-21 KR KR1020167018677A patent/KR101670756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8-03-21 CN CN201210427358.3A patent/CN102970754B/zh active Active
- 2008-03-21 CA CA2680403A patent/CA2680403C/en active Active
- 2008-03-21 EP EP12159433.7A patent/EP2498516B1/en active Active
- 2008-03-21 US US12/532,352 patent/US7941153B2/en active Active
- 2008-03-21 ES ES21190712T patent/ES2965360T3/es active Active
- 2008-03-21 EP EP15176677.1A patent/EP2955969B1/en active Active
- 2008-03-21 ES ES15176677T patent/ES2718886T3/es active Active
- 2008-03-21 KR KR1020147028823A patent/KR101640248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8-03-21 KR KR1020167029728A patent/KR101827300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8-03-21 PL PL19151654T patent/PL3496325T3/pl unknown
- 2008-03-21 ES ES19151654T patent/ES2899351T3/es active Active
- 2008-03-21 KR KR1020227001515A patent/KR20220011225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8-03-21 JP JP2009510767A patent/JP4621291B2/ja active Active
-
2010
- 2010-10-28 JP JP2010241985A patent/JP4659922B2/ja active Active
- 2010-12-21 JP JP2010284623A patent/JP5079075B2/ja active Active
-
2011
- 2011-01-03 US US12/983,770 patent/US8064919B2/en active Active
- 2011-10-12 US US13/271,942 patent/US8200237B2/en active Active
-
2012
- 2012-05-11 US US13/470,106 patent/US8705476B2/en active Active
- 2012-08-23 JP JP2012184051A patent/JP5413864B2/ja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04-10 US US14/250,301 patent/US9485781B2/en active Active
-
2016
- 2016-04-13 US US15/097,560 patent/US10652920B2/en active Active
- 2016-06-08 HK HK16106592.1A patent/HK1218598A1/zh unknown
-
2020
- 2020-03-24 US US16/828,880 patent/US11096204B2/en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07-14 US US17/375,889 patent/US20210345379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6071049A1 (en) * | 2004-12-27 | 2006-07-06 | Lg Electronics Inc. | Supporting hybrid automatic retransmission request in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access radio access system |
WO2006109436A1 (ja) * | 2005-04-01 | 2006-10-19 | Ntt Docomo, Inc. | 送信装置及び送信方法 |
WO2007018154A1 (ja) * | 2005-08-05 | 2007-02-15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マルチキャリア通信における無線通信基地局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
JP2007074261A (ja) * | 2005-09-06 | 2007-03-22 | Bb Mobile Corp | 基地局装置、移動体通信網及び移動局 |
Also Published As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970754B (zh) | 基站、移动台、响应信号配置和响应信号资源确定方法 | |
US9681479B2 (en) |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using macrocell communication resources | |
CN102668671B (zh) | 无线发送装置和控制信号发送方法 | |
CN102792622B (zh) |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导频发送方法和传播路径估计方法 | |
CN102356682A (zh) | 无线通信终端装置、无线通信基站装置以及资源区域设定方法 | |
CN101842999A (zh) | 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和响应信号扩频序列控制方法 | |
CN103155439A (zh) | 用于dft预编码的信道的传送分集的系统和方法 | |
CN109391355A (zh) | 无线通信的方法、芯片和系统 | |
US8331472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data in an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ystem | |
CN118473888A (zh) | 移动台、基站、发送方法及接收方法 | |
KR101296080B1 (ko) | 직교 주파수 분할 다중 접속 방식의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역방향 전력 제어를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 |
JP2009273178A (ja) | 基地局および送信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ASS |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
Owner name: OPTICAL WIRELESS TECHNOLOG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40710 |
|
C4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 ||
TA0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710 Address after: texas Applicant after: Optical Wireless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