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65834B - 多轴向衬纱、用于制造多轴向衬纱的方法、用于制造单向纱层和多轴向衬纱的多轴向机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多轴向衬纱、用于制造多轴向衬纱的方法、用于制造单向纱层和多轴向衬纱的多轴向机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65834B
CN102965834B CN201210312826.2A CN201210312826A CN102965834B CN 102965834 B CN102965834 B CN 102965834B CN 201210312826 A CN201210312826 A CN 201210312826A CN 102965834 B CN102965834 B CN 10296583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chain link
sheet
laying
polyax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31282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65834A (zh
Inventor
马丁·雷德尔
赫穆·勒韦尔
莱纳·恩斯特贝格尔
莱纳·索依斯
拉尔夫·施拉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BA Maschinenfabrik GmbH
Original Assignee
LIBA Maschinenfabrik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BA Maschinenfabrik GmbH filed Critical LIBA Maschinenfabrik GmbH
Publication of CN1029658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658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658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658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70/00Shaping composites, i.e. plastics material comprising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 B29C70/04Shaping composites, i.e. plastics material comprising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comprising reinforcements only, e.g. self-reinforcing plastics
    • B29C70/06Fibrous reinforcements only
    • B29C70/10Fibrous reinforcements only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f fibrous reinforcements, e.g. hollow fibres
    • B29C70/16Fibrous reinforcements only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f fibrous reinforcements, e.g. hollow fibres using fibres of substantial or continuous length
    • B29C70/20Fibrous reinforcements only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f fibrous reinforcements, e.g. hollow fibres using fibres of substantial or continuous length oriented in a single direction, e.g. roofing or other parallel fibres
    • B29C70/202Fibrous reinforcements only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f fibrous reinforcements, e.g. hollow fibres using fibres of substantial or continuous length oriented in a single direction, e.g. roofing or other parallel fibres arranged in parallel planes or structures of fibres crossing at substantial angles, e.g. cross-moulding compound [XMC]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Woven Fabrics (AREA)
  • Nonwoven Fabric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定义的纵向L的多轴向衬纱。在该多轴向衬纱中,通过条带状的纱片(3、4)形成至少两个纱层(1、2),在纱片中,纱线平行于其纱片(3、4)的方向、但与衬纱的纵向L偏离地延伸。特别之处在于,两个相互贴靠的纱层(1、2)交叉布置,使得一个纱层(1、2)的纱片(3、4)在选出的交叉区域(5)中在侧部嵌入另一个纱层(1、2)的纱片(3、4)中。在这种布置结构中,通过纱线交叉的支撑的优点在于,在制造中在输送链节之间张紧的衬纱即使是在较大的带宽的情况下也不会大幅度地下垂。所属的制造方法导致了多轴向机的较短的构造长度以及改进的用于敷设节段的装置。

Description

多轴向衬纱、用于制造多轴向衬纱的方法、用于制造单向纱层 和多轴向衬纱的多轴向机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定义的纵向L的多轴向衬纱,由至少两个相叠铺放的纱层组成,其中的每一个纱层由条带状的纱片形成,在纱层中,每个纱片的纱线平行于其纱片方向、但与衬纱的纵向L偏离地延伸。
背景技术
此类多轴向衬纱长期以来属于现有技术。DE19726831C5示出了一种代表性的示例。其在制造纤维复合材料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针对构造和制造多轴向衬纱已经存在很多建议,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公知的。由于在专利文献和专业文献中对部分命名是不同的,首先应该确定本发明中最重要的术语的含义。
多轴向衬纱的纱线由公知的材料如玻璃、碳或陶瓷,同样也可以考虑合成纤维如芳族聚酸胺纤维或聚酰胺纤维或者甚至捻线或者矿物质纤维。针对此类纱线还通常可以采用“纱”或“复捻线”的命名。纱线由多个单根的长丝构成且不仅在其直径方面而且还可能在其组成纱线的长丝的数量方面具有较大差别。纱线的概念还包括带,其出于成本上的考虑通过扩展或展开较粗的复捻线制成且能够并排敷设成较薄的层。
纱片包括一组相互平行并排铺放的纱线或带,其比如被卷起到有边筒子上,作为环状材料用于继续加工。纱片的含义在本发明中在于加工纱层。在完成制造的多轴向衬纱中,在每个纱层中截取的纱片分段并排位于一个平面中。如果所有分段在相同的方向上并排铺放,如其在根据DE19726831C5的现有技术中那样,可以被称为单向纱层,即使是属于某一纱层的纱线的方向与纱层的纵向不同。在本发明的方面1中,纱片表示一组平行延伸的纱线,其横向于、即垂直于或倾向于多轴向衬纱的纵向L从多轴向衬纱的一个边缘侧延伸到相对立的边缘侧。
纱片出于经济上的考虑仅在限定的宽度上敷设成纱层;其因此被称作条带状的纱片。尺寸等级“条带状”被理解为与多轴向衬纱的宽度的比例,多轴向衬纱以具体的带状织物的形式存在。带状织物的纵向L由制造进程得出,该进程以技术标准连续地在两个相互间隔的输送链节之间实现,在输送链节之间引入且保持纱片。
对于多轴向衬纱的大量需求导致了在多轴向机上以越来越大的带宽制造衬纱。当前已经达到了150英寸的带宽。由纱层构成多轴向衬纱,各纱层根据敷设方式的不同固定在钩子、木钉或夹紧装置上,其位于输送链节上。这些固定必须可靠地得到保持,直到所有纱层相叠布置且被输送到固定站。宽度较大的纱层具有较大的质量且因此易于松弛下垂。但存在纱层应该尽可能平坦地延伸、即在宽度方向B上应该被张紧的要求,其目的在于使得所产生的多轴向衬纱具有精确的尺寸和规则的结构。此外,在撑开的、以较大的尺寸下垂的纱层中还易于形成空隙,其由此妨碍了所产生的多轴向衬纱中均匀的敷设。
在宽度方向上所需的机械张紧必须由位于输送链节上的固定装置施加,但这里也会存在限制。固定装置不能任意坚固和较重地实施,因为这与应该被敷设的纱线的细度矛盾。较重的固定装置同时还意味着随输送链节回转的重量的提高且对于夹紧装置也是同样情况,即夹紧装置在打开和闭合时承受负荷地工作。通过向内、向带中部拉动的纱层产生的、运行中的输送链节的侧部负荷也产生了另一个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前述类型的多轴向衬纱,其即使是在以较大的带宽制造时也具有精确的尺寸和规则的结构,无需不成比例地较重和坚固地实施为其制造所需的多轴向机。
在方面1中,多轴向衬纱具有定义的纵向L,由至少两个相叠的纱层组成,所述纱层中的每一个都通过条带状的纱片构成,在所述纱片中,每个纱片的纱线都平行于其纱片的方向、但与所述衬纱的纵向L偏离地延伸,其特征在于,在交叉的布置结构中贴靠在第二纱层的纱片上的、至少一个第一纱层的纱片在选出的交叉区域处在侧面嵌入第二纱层的纱片中。
在方面2中,在所述衬纱的垂直于纵向L延伸的宽度方向B上存在至少一个选出的交叉区域,其中,交叉区域相互联接且位于在所述衬纱的纵向L上延伸的矢量轨迹上,所述矢量轨迹具有直线的、阶梯状的或弯曲的走向且所述衬纱被划分成两个不同的纵向区域。
在方面3中,所述纱片的纱线由玻璃材料、碳材料、陶瓷材料和/或通过合成纤维如芳族聚酸胺纤维或聚酰胺纤维和/或捻线或矿物质纤维形成。
在方面4中,在第一纱层内部且在第二纱层内部,所有纱片相互平行地延伸。
在方面5中,在第一和/或第二纱层内部,纱片在不同的方向上设置。
在方面6中,至少一个纱片由唯一一根纱线代替。
在方面7中,在用于制造多轴向衬纱的方法中,在环状带方法中由导纱器敷设纱片,所述导纱器在由两个环绕的输送链节形成的水平的敷设面上方能够移动地被引导且形成至少两个纱层,所述至少两个纱层相叠地敷设且相对于输送链节的环绕方向成不同的敷设角延伸,其中,所述纱片按照其敷设角在导纱器的每一个从输送链节到输送链节延伸的敷设步骤中覆盖敷设面的一个分段作为其工作区域,由此形成了纱层的分段,其特征在于,
在相同的时间窗口内共同制造敷设角不同的至少两个分段,其中,由两个相互协调控制的导纱器分别敷设一个纱片且所述纱片的敷设角不同,
所述导纱器如下紧密相邻地布置,即配属的纱片的工作区域相互重叠,
两个纱片敷设在相互穿过的层中。
在方面8中,至少两个共同敷设的纱片的分段并排地敷设,但相互覆盖的区域能够选择地进行调节,其中,针对在相同的时间窗口内敷设的两个纱片的折返位置,在所产生的多轴向衬纱的侧部边缘上调节纱片到纱片的间距。
在方面9中,在相同的时间窗口内运动的导纱器相互协调地在运动轨道上且以至少在一些区域中相互不同的速度引导,其中,以时间间隔穿过配属的纱片的交叉区域,但在相同的时间窗口的末端存在纱片分段的所希望的最终敷设状态。
在方面10中,至少两个在相同的时间窗口内运动的导纱器的运动从所产生的多轴向衬纱的相对立的侧部边缘出发且其垂直于链节的环绕方向延伸的运动分量相互反向地定向。
在方面11中,所有纱层的纱片单向地敷设。
在方面12中,在至少一个纱层内,纱片以多于一个方向延伸地敷设。
在方面13中,在至少一个纱层中,替代纱片敷设一根根纱线。
在方面14中,在相同的时间窗口内相互穿过地敷设三个纱层,其中,三个导纱器中的每一个为了分别构成一个纱层敷设纱片,但总共仅形成两个不同的敷设方向和两个选出的交叉区域,其中,交叉区域位于两个矢量轨迹上,所述矢量轨迹将所产生的多轴向衬纱在其宽度方向B上划分成三个纵向分段。
在方面15中,所述方法用于制造如方面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衬纱。
在方面16中,多轴向机具有门架结构,用于在环状带方法中从相叠敷设的纱层中制造多轴向衬纱,其中,在各纱层的纱线方向中存在不同,
具有两个环绕的、相互间隔的输送链节,其形成了在链节环绕方向上运动的、所产生的多轴向衬纱的敷设面且在所述输送链节上具有保持元件,在所述保持元件上暂时固定环状输送的纱片,
具有属于门架系统的导纱器,其在敷设面的整个宽度上水平地在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上可控地运动,其运动方式为,每个导纱器敷设用于构成以环状纱片形式的单向层的纱线,其中,导纱器在敷设面上引导离开的纱线且起固定作用地围绕保持元件敷设,
其中,在一个相同的时间窗口内敷设至少两个单向纱层,用于实施如方面7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导纱器在链节环绕方向上如下紧密相邻地设置且在相互对应中控制其运动,即在导纱器的每次从输送链节到输送链节延伸的敷设步骤中都得到了工作区域的重叠以及以配属的、用于构成不同的单向纱层的纱片相互穿过的交叉的布置结构。
在方面17中,在敷设面上以紧密的相互间隔设置至少两个垂直于链节环绕方向延伸的门架,所述门架中的每一个都具有一个能够移动地在所述门架上引导的导纱器,其中,在敷设进程中,所述门架在链节环绕方向上以及在与链节环绕方向相反的方向上运动且导纱器沿门架行驶。
在方面18中,在敷设面上设置至少一个门架,所述门架具有两个能够移动地在门架上引导的导纱器,其中,在敷设进程中,所述门架在链节环绕方向上以及在与链节环绕方向相反的方向上运动且所述导纱器沿门架行驶。
在方面19中,纱片在导纱器的折返位置上的必要的侧部位移通过移位耙实现,所述移位耙在门架或门架上能够移动地可控地引导。
在方面20中,纱片在导纱器的折返位置上的必要的侧部位移通过导纱器本身实现。
在方面21中,在每个输送链节上设置两排相互间隔地平行延伸的木钉或钩作为保持元件。
在方面22中,所述门架和导纱器的运动通过机械设备协调地控制。
在方面23中,所述门架和导纱器的运动相互协调地电子地控制。
在方面24中,在用于制造多轴向衬纱的方法中,
在由两个环绕的输送链节形成的水平的敷设面上以被截取的一个个节段的形式并排敷设纱片,所述纱片的纱线在所述节段的纵向上延伸,其中,所述节段的纵向与输送链节的环绕方向形成敷设角,
从在并排铺放的节段的各排中形成单向纱层,所述单向纱层相叠铺放,其中,至少两个单向纱层的敷设角不同,
用于制造如方面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衬纱,
其特征在于,具有其节段的第一敷设角的第一单向纱层和具有其节段的与第一敷设角不同的第二敷设角的第二单向纱层共同制造,其中,在敷设面的相同的工作区域D中在持续的更换中总是分别通过一个敷设装置敷设第一单向纱层的至少一个节段以及与其处于交叉的布置结构中的第二单向纱层的至少一个节段,其中,敷设装置根据敷设进程相互躲开。
在方面25中,在用于制造单向纱层的装置中,所述单向纱层由被截取的一个个节段组成,
具有两个环状的输送链节,其定义所述单向纱层的敷设面,
具有至少一个库存单元,其提供用于形成一个个节段的单向纱片,
具有横跨输送链节延伸的导轨,在所述导轨上具有至少一个也被设计为夹持器的导纱器,
以及具有至少一个用于将纱片沉降到敷设面上的敷设装置,
其中,在所述装置的运行中,导纱器抓住纱片的分段且拉到敷设面上,位于两个输送链节上方的、用于形成一个个节段的分段通过切割装置从库存单元上分离且节段通过沉降敷设装置传递给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位于输送链节上,
用于按照如方面24所述的方法制造多轴向衬纱,
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通过能够行驶的门架形成,所述门架在敷设进程中平行于输送链节的纵向周期性地来回行驶,其中,所述门架和所述导纱器的运动如下相互协调,即在所产生的单向层的纵向与一个个节段的纵向之间形成一个敷设角。
在方面26中,为门架在每个输送链节的区域中分别配设一个具有所属的切割装置的库存单元。
在方面27中,所述门架配有两个导纱器,所述导纱器设置门架的相互对立的纵侧面上且能够选择地被使用,用以根据门架的运动方向的不同在输送链节的上方尾随门架牵拉纱片。
在方面28中,在每个输送链节的区域中分别设置一个敷设装置,所述敷设装置与导纱器分开设计。
在方面29中,如下设计所述门架,即离开库存单元的的纱片不与平行于输送链节运动的门架的支撑轨和导轨在其当前的运动区域中交叉。
在方面30中,设计三个水平的运动平面;
上面的第一运动平面由门架的支撑轨和导轨形成;
离开库存单元的纱片在第一运动平面下方间隔设置的第二运动平面中延伸到形成节段;
设计在第二运动平面下方的第三运动平面是敷设面,所述敷设面通过输送链节以及位于输送链节上的固定装置得出。
在方面31中,在用于从相叠敷设的单向纱层中制造多轴向衬纱的装置中,所述单向纱层由截取的一个个节段构成,
具有两个环绕的、相互间隔的输送链节,所述输送链节形成了在链节环绕方向上运动的、所产生的多轴向衬纱的敷设面且在所述输送链节上存在保持元件,在所述保持元件上暂时固定被截取的节段,
具有至少两个横跨输送链节延伸的导轨,沿所述导轨从库存单元中水平地抽取纱片、引导到敷设面上,随后截取成一个个节段且传递给输送链节,
其中,每个导轨都被用于分别敷设一个单向纱层,
用于实施如方面24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下列特征:
设置至少两个能够行驶的门架作为敷设装置,所述门架横向于链节环绕方向在输送链节上方延伸且所述门架中的每一个都具有一个导轨以及一个沿所述导轨运动的导纱器;
通过每一个导纱器抽取纱片用于形成节段;
两个门架平行于输送链节在运行中在两个方向上以变化的、但较小地保持的相互间距行驶,其中,门架和导纱器的运动的相互对应关系如下控制,
即在两个相关联的门架的每一个敷设周期中,在敷设面的同一工作区域中使得第一纱片的节段与第二纱片的节段交叉地敷设。
在方面32中,所述门架垂直于输送链节定向。
在方面33中,在用于制造由相叠敷设的单向纱层构成的多轴向衬纱的装置中,所述单向纱层由被截取的一个个节段组成,
具有两个环绕的、相互间隔的输送链节,所述输送链节形成了在链节环绕方向上运动的、所产生的多轴向衬纱的敷设面且在所述输送链节上存在保持元件,在所述保持元件上暂时固定截取下的节段,
具有至少两个导轨,沿所述导轨从库存单元中抽取纱片、截取成一个个节段且横跨输送链节延伸地传递给输送链节,
其中,每个导轨都用作分别敷设一个单向纱层,
用于实施如方面24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下列特征:
设置至少两个能够围绕水平的摆轴摆动的支臂作为敷设装置,所述支臂在等待状态下竖立且在敷设状态下水平地在预设的敷设方向上在输送链节上方延伸;
每个支臂具有一个导轨以及一个沿导轨运动的导纱器,所述导纱器中的每一个都用作抽取纱片来形成节段;
所述支臂以相互嵌接的摆动平面关于其摆轴相邻地设置;
所述支臂交替地从竖直的等待状态摆动到水平的敷设状态且向回摆动,其中,对于第一单向层所需的第一支臂与对于第二单向层所需的支臂的碰撞如下避免,即两个能够摆动的支臂的运动相互协调地得到控制。
该目的的解决方案出人意料地如下实现,即根据方面1的特征部分,至少一个第一纱层的纱片(其在交叉的布置结构中贴靠在第二纱层的纱片上)在选出的交叉区域中在侧部嵌入第二纱层的纱片中。
由于纱层以纱片的形式敷设,在第一纱层的各纱片之间得到了一个分隔线,其同时形成了开口缝隙,在交叉的布置结构中,其它的纱片、即相邻的第二纱层的纱片能够嵌入该开口缝隙中。“嵌入”在这里不是被理解为制造中的进程,而是描述最终的状态。嵌入的状态如下得出,即各最终敷设的纱片位于之前敷设的所有纱片的上面。
所选出的交叉区域由此形成了由两个纱层组成的衬纱的一种位置,在这些位置上,一个纱层的纱片在侧部嵌入另一个纱层的纱片之间。选出的交叉区域由此也是嵌入区域。如果在此类双层的衬纱中所有的纱片以规则的布置方式交叉且嵌入地敷设,则得到了在宽度方向B上的区域限定,即将衬纱划分成两个不同的纵向区域,其在由衬纱形成的带状织物的纵向L上延伸;在水平的布置方式中,在第一纵向区域中,第一纱层的纱片位于上面且第二纱层的纱片位于下面;在两个纵向区域的第二个中相反(参见本发明的图1)。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术语中,在交叉区域中得到了一个“通过纱线交叉的支撑”。两个通过相互嵌入其纱层得以连接的纱片相互支撑;每个纱层都同时进行支撑且被支撑,从而在一定的范围内存在自支撑的效应。
如果按照本发明的多轴向衬纱在其侧部边缘上被张紧地固定,则其在其中部区域中相对于迄今为止公知的多轴向衬纱的下垂要小得很多。因此,不再需要考虑比如通过以更大的侧部作用的力固定到多轴向机的输送链节上来加强带状织物的拉紧。此外,以出人意料的方式示出了交叉区域和嵌入区域还引起了在纱层的中部区域中形成的空隙。因此,在该多轴向机中敷设的相联接的纱层更加均匀,且制成的多轴向衬纱具有更高的质量。针对后面的用基质浸润以及最终制成的复合构件的强度也没有不利之处。同样,在没有不利后果的前提下保持在选出的交叉区域或嵌入区域中必须实现仅一个纱层厚度的尺寸等级中的纱线的分级。
按照本发明的多轴向衬纱的可能性不限于以均匀的带状织物的形式制造半成品。而是可以利用可自由选择的交叉区域在制造时就已经考虑将衬纱的后续的悬垂与复合构件的形状相匹配,该复合构件应该以衬纱来增强。在悬垂中以所希望的方式被推动的位置上,可以以增多的量加入用于支撑的纱线交叉。因此,即使是后续的复合构件的负荷也以有利的方式被考虑到。提到的还有用于在视觉上形成需制造的衬纱的图案的可能性。
在很多情况下,在多轴向衬纱中仅将一对对相互贴合的纱层通过纱线交叉相互连接且相互支撑时就已经足够。多轴向衬纱的其它纱层可以在迄今为止的方式中保持与相邻的纱层不连接。根据制造方式的不同以及得到的带状织物的宽度的不同还可以将所有存在的纱层与其各相邻的纱层至少在部分区域中连接。
按照本发明的多轴向衬纱的其它改进在方面2至6中限定。
在两个相互贴合的纱片的布置方式中,在制造方法的相应的变型中,在所产生的多轴向衬纱的宽度方向上得到唯一一个交叉区域,其在衬纱宽度内的位置是可选的。其位置还可以在制造工艺中变化。该可能性可以针对随后的悬垂以及衬纱在需制造的复合构件中的位置所利用。因此,根据如方面2所述的一个有利的设计方式,可以针对在衬纱的纵向L上延伸的所有交叉区域的矢量轨迹选择一定的曲线,这些曲线对于衬纱的其它应用是有利的。如果存在多于两个纱层且每一个都与第二个通过纱线交叉支撑地相互邻接,则可以在衬纱的宽度方向B上设置多个交叉区域。交叉区域还可以位于多轴向衬纱内的不同高度位置上(参见图9a和9b)。
方面3涉及按照本发明的衬纱所考虑到的最重要的纱线或纱的并合,但不限于此。根据另一个有利的设计,两个相互贴合的且通过纱线交叉相互连接的纱层如下设计,即在第一纱层内以及在第二纱层内,所有纱片相互平行地延伸。与此不同的是,有利地在第一和/或第二纱层内使得纱片在不同的方向上延伸。结合可自由选择的交叉区域可以在第二种布置方式中在多轴向衬纱中达到特殊的稳定效应。
方面6说明了在交叉位置上侧部引入的过程方式在敷设单根纱线时也是有意义的,从而使得至少一个纱片能够通过唯一一根纱线替代。
本发明还涉及一些方法,利用这些方法能够制造按照本发明的多轴向衬纱。第一种可能性在于环状地敷设,如其在DE19726831C5中公开的那样。该现有技术在方面7的前序部分中考虑到。
根据现有技术,每一个单向纱层的制造方式为,前面的纱片必须以一定的长度敷设,之后,接下来的、具有改变的敷设角的纱片才能够敷设到前面的纱片上。这样,两个纱片在其完全的宽度上相叠铺放。出于安全上的考虑,相叠的纱层在链节环绕方向上的间距还可以如下加大,即致力于避免敷设不同纱层的两个导纱器的任何碰撞。用于环状敷设的多轴向机由此具有巨大的建造长度。
本发明以根据方面7的前序部分的方法为出发点且除了按照本发明的高质量衬纱的经济的制造之外还以减小为此所采用的多轴向机的建造长度为目的。该目的通过方面7的整个特征部分实现。
通过按照本发明的方法,共同地在相同的时间窗口内且在一个共同的工作区域中制造至少两个纱层。“工作区域”在此被理解为一种长度,该长度占据两个纱片在链节环绕方向上在敷设面上的两个共同敷设的分段。由于纱片现在是相叠的,共同的工作区域D小于工作区域D1和D2的总和,该总和占据两个纱片中的不同分段的每一个。为了使得纱片相叠,其以相互穿过的层的方式敷设,除了交叉的布置方式外还可以将一个纱片嵌入另一个纱片中,如其在方面1中所述。相叠的概念还包括完全重合的特殊情况。
与现有技术相反(在现有技术中,敷设不同的纱层的导纱器的运动轨道需要很麻烦地被分开),按照本发明使得第二导纱器的运动轨道被置于第一导纱器的“被禁止的区域”中。第一导纱器释放出的空间马上被另一个导纱器所利用。
因此,通过按照本发明的方法以出人意料的方式不仅实现了具有高质量的按照本发明的衬纱的经济的制造,还大大减小了所属多轴向机的建造长度。
在环状敷设的情况下还必须考虑到在环状敷设的纱片的折返点上的位移。此外还需考虑,导纱器的完全的工作周期由两个不同的分周期组成。在第一周期中,导纱器逆着链节环绕方向在敷设面上运动,但在第二分周期中在链节环绕方向上运动。这导致了在环状敷设中,得到了两个纱片的结构,如其在方面4和5中所述。之后,总是第一纱层的两个纱片在侧部嵌入第二纱层中。在非常规则地布置两个需共同敷设的纱片时可以实现两个纱片的工作区域D1和D2不仅重叠,而且甚至完全重合。特别是当两个纱片以相反的45°的敷设角以规则的布置通过中间的交叉区域敷设时是这种情况。
如方面7所述的方法的改进在方面8至15中限定。
根据第一有利的改进,共同敷设的纱片之间的交叉区域在所产生的多轴向衬纱上的位置是可选地设置的,其中,两个纱片分段在输送链节上的初始点在纵向上相互错开(参见图5)。因此,得到了已经提到的矢量线的推移,两个纱片的交叉区域位于在该矢量线上,即使是两个纱层否则比较均匀的结构中也是这种情况。不过,由此使得两个纱片的共同工作区域D再次变大。
另一个有利的设计涉及导纱器规定的运动轨道与速度的协调。该标准必须通过软件为机器控制装置预设。比如可以使得一个导纱器相对于另一个导纱器以相对更高的速度在前面运动且随后在敷设分段的端部等待,直到第二导纱器随后到达。或者第二导纱器在某些时段上以更高的速度在第一导纱器前面被引导。此外,可以选择一个敷设周期,其中,在第一分周期中,在交叉区域上第一纱片的分段位于上面,在第二分周期中是相反的情况。
如果应该共同敷设两个纱层,通常有利的是,两个在共同的时间窗口内运动的导纱器从带状织物的相反的时间边缘、即从不同的输送链节出发且在共同的敷设进程中在其垂直于链节环绕方向延伸的运动中以相反的方向运动。
在大多数情况下,根据另一个规定,所有纱层的纱片都单向地敷设。但也可以有利地将纱片的至少一个纱层以多于一个方向延伸地进行敷设。调节到特殊情况的机器控制装置能够在没有多余耗费的情况下实现该进程。
最后,还实现了该方法的一个变型,其中,至少一个纱层以一根根纱线的形式敷设,即一个纱片由一根纱线代替。针对纱片所给出的规定也适用于单根纱线。
根据方面14提出了一种可能性,三个纱层的共同制造如何产生一个特别有利的多轴向衬纱,为了使得三个导纱器分别敷设一个指定用于构成一个纱层的纱片,以有利的方式实现了在衬纱的纵向上形成两个具有交叉区域的矢量轨迹。该方法在如所述那样仅形成两个不同的敷设方向以及两个优选的交叉区域时不是很复杂的。这样,可以比如在150英寸的带状织物宽度下制造按照本发明的多轴向衬纱,其中,两个矢量轨迹在规则的结构中起决定作用地增强该较宽的带状织物。针对制造还得到了前面提到的优点。
方面16涉及一种具有门架结构的多轴向机,其以特殊的方式为了实施如方面7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而设计。在门架构造方式中,按照本发明的方法特别快速且可靠地实施。
按照本发明的多轴向机的有利的改进在方面17至23中限定;其它细节从实施例中获悉。在方面19中补充限定了移位耙的概念的理解,如其在DE3641640C1中以及申请人的其它专利文献中公开的那样。方面20中限定的在借助于移位耙的位移中两排平行延伸的木钉或钩的定义在DE10207317C5中记载。在简单实施的此类多轴向机中,门架和导纱器的运动通过机械装置相互协调和控制。但还可以通过电子控制装置有利地实现多向以及复杂的运动。
但按照本发明的多轴向衬纱还可以由一个个截取的节段制成。比如EP2003232A1中公开了根据现有技术的用于敷设节段的方法。为此,从单向纱片的环状的库存中制造截取的分段,其相应于节段的所希望的长度;必要情况下还可以并排提供多个纱片用于形成宽度较大的节段。由此形成的初始纱片借助于桥形件上的夹持器引导到输送链节上、截取成节段且堆放以及固定在输送链节上。形成用于夹持器的导轨的桥形件地点固定地安装且水平地在敷设方向上延伸,在有待形成的单向纱层内的、需敷设的节段应该具有该敷设方向。
根据现有技术,针对每个单向纱层(在单向纱层中,节段具有相对于纱层和所产生的衬纱的纵向L具有一定的敷设角)需要一个具有相对于链节运转方向成一定横向状态的自身的桥形件。库存单元和桥形件形成敷设站,其以较大间距沿输送链节布置。必须总是在随后的纱层的敷设开始之前制造前面的单向纱层的加大的长度分段,由此为将调节到不同的敷设角上的敷设站的安装提供足够的空间。随后的纱层位于已经敷设的前面的纱层之前且在整个平面上在完全的宽度上敷设到前面的纱层上。该现有技术在方面24的前序部分中考虑到。在方面24的前序部分中记载的“并排铺放的节段”的含义是,这些节段能够敷设在空隙上或相叠地敷设。
制造按照本发明的多轴向衬纱如下实现,即根据方面24的特征部分共同地制造具有不同的敷设角的两个纱层。两个交叉的节段在针对两个节段的共同的工作区域中的共同敷设如下实现,即在持续的更换中总是分别通过一个敷设装置将第一单向纱层的至少一个节段以与第二单向纱层的至少一个节段的交叉的布置结构进行敷设。敷设装置必须位置紧密相邻地设置,这如下实现,即敷设装置根据敷设进程在运行中相互躲开。可以考虑的是,根据现有技术公知的桥形件设置成可伸缩地被推动。如果在此使得敷设装置在敷设进程的周期中相互躲开,则针对各敷设装置总是存在足够的空间来实施敷设进程,包括从库存中拉出纱片、将纱片截取成节段以及传递给输送链节。另一个可能性在于,可摆动地设置敷设装置,其方式为,敷设装置大致如吊车的支臂那样围绕竖直的轴行驶。
两个之前提到的将截取的节段敷设到环绕的输送链节上的可能性还可以形成针对根据EP2003232A1的现有技术的有用的可替换方式,前提是涉及以通常的方式制造单向纱层,即无需同时实现向第二单向纱层的嵌入。作为对此来说最佳的方案的是另一种可能性,该可能性在如方面25所述的用于制造单向纱层的装置中限定。
方面25在其前序部分中包括现有技术,如其主要通过EP2003232A1中公开的那样。通过其特征部分的特征克服了公知的装置的缺陷,其中,纱片在其上为了形成节段而被抽取的导轨地点固定地设置。因此,针对纱片的每一个敷设角都需要导轨的另一个状态。转换到另一个敷设角需要麻烦的改装工作或者在如转盘式的可调节性的情况下需要非常耗费的设计。
为了根据方面25的特征部分通过可行驶的门架形成导轨,门架和导纱器的运动可以如下相互协调,即节段在可选择的敷设角的情况下敷设。根据现有技术的刚性的强制引导被可选择的运动地引导所替代,运动地引导仅通过门架和导纱器的驱动装置的控制就实现了敷设角的快速变换。按照方面25的装置的有利的改进在方面26至30中限定且在实施例中进一步阐述。
通过按照方面25至30的装置可以在敷设进程中改变导纱器的速度,因为当纱片在导轨的整个长度上被抽取且形成节段时仅到达了最终状态。这在根据方面24敷设多轴向衬纱的节段的方法中实现了特别的优点,因为在这里须使得两个纱片的敷设装置紧密相邻地工作且必须相互躲开。
由此得到的实施按照方面24的按照本发明的方法的有利的可能性通过根据方面31用于制造多轴向衬纱的装置实现。
在方面31中也给出了根据现有技术以至少两个横向于输送链节延伸的导轨从库存单元中抽取纱片,将纱片水平地引导到敷设面上,随后截取纱片且最后根据公知的方法传递给输送链节。特别的和有利的过程方式在于,设置至少两个可行驶的门架作为敷设装置,两个门架横向于链节环绕方向在输送链节上方延伸且其中的每一个门架具有一个导轨以及一个沿导轨运动的导纱器。与现有技术不同的是(在现有技术中已经描述过的桥形件是地点固定的),门架根据方面31平行于输送链节在运行中来回行驶。此外,需维持两个门架之间的、保持得较小的、在其尺寸上总是变化的间距。这种运行方式又相应于在环状敷设中的运行方式。一个门架嵌入另一个门架的运行路径中;但在第一门架中得到的自由空间马上被第二门架所利用,反之亦然。
在正常情况下,根据方面31的装置如下运行,即总是将第一纱片的一个节段与第二纱片的一个节段交替地敷设。但还可以依次分别将第一纱片的两个节段与第二纱片的仅一个节段交替地敷设。以这种方式可以原则上实现与在环状敷设中相同的敷设图案。
根据方面31的装置的一个特别的优点在于,可运动的门架不必在各纱层中的纱片的方向上延伸,如其在根据现有技术中固定的桥形件中的那样。根据方面32的垂直于输送链节的布置方式提供了在制造中以及在利用沿输送链节两侧的空间上的优点。
用于设计按照方面24的方法工作的按照本发明的装置的其它可能性在方面33中限定。在此,规定至少两个可围绕水平的摆轴摆动的支臂作为敷设装置,支臂周期性地从竖直的等待状态摆动到水平的敷设状态且摆回。在这里也可以在狭小的空间下实现一种布置结构,其中,可摆动的、在狭小的空间上相邻的支臂的摆动平面虽然相互衔接,但两个支臂的碰撞被如下避免,即支臂被相互协调地受到控制。通过最后描述的实施方式可以节省装置旁的空间。
附图说明
下面借助于在附图中展示的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其中,
图1示出了按照本发明的衬纱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2示出了图1的细节,用于更好地识别各标记;
图3示出了图1所示的衬纱的一个变型的部分视图;
图4示出了按照本发明的衬纱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与图1相应的视图;
图5示出了第二实施方式与图3相应的视图;
图6示出了相应于图4的截面线Y-Y的截面图;
图7a至7d示出了在环状带方法(Endlosverfahren)中在多轴向机上制造按照本发明的衬纱的第一种可能性,多轴向机具有门架结构,其中,两个门架相互依赖地受控地运动;
图8a至8h示出了根据环状带方法制造按照本发明的衬纱的第二种可能性,其中,多轴向机同样具有门架结构,但仅需要唯一一个可运动的门架;
图9a和9b示意性示出了如何能够使三个纱层共同在一个工作进程中敷设的可能性;
图10a至10h阐述了一种装置的细节,利用该装置有利地从节段中制造单向层;
图11a至11d示出了如何以被截取的节段的形式在多轴向机上制造按照本发明的衬纱的另一种可能性;
图12a至12d示出了根据图11a至11d的制造方法的一种变型。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按照本发明的衬纱(Fadengelege)的俯视图,衬纱以带状织物(Warenbahn)的形式存在且由纱层1形式的第一层和纱层2形式的第二层构成。此外,第一纱层1由并排铺放的纱片(Fadenscharen)3且第二纱层2由并排铺放的纱片4组成。各纱片3和4的区别在于制造进程。纱片3和4可以以已经被截取的、相联接的节段的形式敷设。但也可以在相关联的纱片3、4的位置敷设单纱线,其形成了按照本发明的衬纱。在此情况下,每个纱片仅由唯一一个纱线(Faden)组成。
配有小数点的一排具有奇数1.、3.、5.…21.的序号以及同样标记的一排具有偶数2.、4.、6.…22.的序号不是通常的附图标记。它们是用于标记各纱片3和4的且为了理解下面记载的制造方法所需。在图1至3中可见的、在第一层1的纱片3上的网格图案用于在图示中区分两个纱片3和4。对于根据图1和2的视图的前提是,各纱线平行于可识别的纱片3和4的纵向延伸。
所示的带状织物具有定义的纵向L以及垂直于纵向L延伸的、定义的宽度方向B。此外,在图1所示的示例中,纱片3和4作为整体相对于带状织物的纵向L以相反的各45°的角度定向,即纱片3以正45°的敷设角以及纱片4以负45°的敷设角布置。两个纱片3和4的交叉敷设在按照本发明的衬纱中如下实现,即分别有第一层1的一个纱片3必须在完全确定的位置上在带状织物的宽度上与第二层2的一个对应的纱片4在重复的图案中交叉。为了更好地阐述,为每个纱片3或4标记侧部的限定线(纵向边沿)3a或4a,其在纱线方向延伸。针对在带状织物的边缘形成的横向限定线配有附图标记3b或4b。这些标记适用于每个在图1中以序号1.至21.或2.至22.标记的纱片。为了更好地识别这些附图标记,其在图2中在唯一一对纱片的情况下再次以序号5.和6.示出。
在图1中示出了重复的图案,其中,对于第一纱层1中的具有序号5.的纱片3以及对应的、第二纱层2中的具有序号6.的纱片4以虚线表示分别被另一个纱层覆盖的限定线(纵向边沿)。相应地,还敷设其它相联接的纱片对,即具有序号1.和2.的纱片对,接着敷设纱片对3.和4.等等。此外,总是必须使得第二纱层2中的纱片4在得出的交叉区域5中覆盖第一纱层1中的对应的纱片3。该交叉区域5形成了竖立在顶点上的(auf der Spitze stehenden)正方形形状的平面。可见,所有相联接的纱片对的交叉区域5位于一个共同的笔直的连接线上,该连接线整体上被称作矢量轨迹(Ortskurve)6且在带状织物的纵向L上延伸。在图1的情况下,该矢量轨迹6在带状织物的宽度中央延伸。
在图2中再次详细示出了细节。在结束的状态下,第一纱层1中的纱片3在侧部嵌入第二纱层2的纱片4下方。因此,选出的交叉区域5还可以被称作嵌入区域。不过,根据图1产生的规律的敷设图案需要完全确定的前提条件。
第一个前提条件在于,两个纱层1和2的纱片3和4以方向相反的45°的相同的敷设角延伸。另一个前提条件在于,相联接的纱片对的纱片3和4以其在带状织物边缘上的横向限定线3b和4b位于相同的限定直线7上,该限定直线垂直于带状织物的纵向L延伸,参见图2。此外,跟在具有序号1.和2.的相联接的第一纱片对之后的纱片对3.和4.等等直接依次地堆叠到一起。
如果两个相联接的纱片3、4的以3b和4b标记的横向限定线的敷设角和/或布置位置相互偏离,得到了另一个敷设图案。图3示出了一个例子。限定直线7在具有序号1.的纱片3开始时位于直线A-A上,对应的、具有序号2.的纱片4的相应的限定线7位于直线B-B上。具有序号1.和2.的纱片3和4在直线C-C和D-D上终止。因此,相对于图1,根据图3的纱片3和4以两个横向限定线3b或4b的间距在带状织物的纵向L上相互错开。其结果是,得出的交叉区域5的笔直的矢量轨迹6不再位于带状织物的中央,而是向其一个边缘位移。
原则上,相联接的纱片对的纱片3、4之间的交叉区域5的矢量轨迹6在纯几何意义上是按照本发明的、此处双层的衬纱自身的“产物”。衬纱可以向两个宽度侧从矢量轨迹6出发理论上任意远地延伸。根据图1和3的不同的敷设仅导致矢量轨迹6在限定宽度的带状织物上的不同位置。作为技术上引人注意的主题,带状织物的特性在于,存在两个单向纱层(层)1和2,其在标准的交叉区域5上相互穿过。
由于图1至3示出了衬纱的上侧面,对于观察者来说可以识别由两个单向纱层1、2组成的衬纱,其具有在带状织物的横向(宽度方向B)上分布且由此不同的构造。在衬纱的一个区域中(该区域在根据图1至3的视图中位于笔直的矢量轨迹6下方),具有纱片3的第一纱层1的纱线位于上面。相反,在根据上述附图位于笔直的矢量轨迹6上方的区域中,具有纱片4的纱线的第二纱层2位于上面。在带状织物的下侧面上得到了与此镜像对称的视图。
矢量轨迹6不必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笔直的,因为敷设图案在制造衬纱期间可能会改变。在敷设以具有一组纱线的纱片的形式的纱线时,可以考虑矢量轨迹以阶梯轨迹的形状变化;在敷设多个单根的纱线时,矢量轨迹也可以弯曲地延伸。
图4至6示出了按照本发明的多轴向衬纱的变型的实施方式。在这里也将两个纱层1、2相联接成一个衬纱。与根据图1至3的实施方式不同的是,根据图4至6总是将第一纱层1的两个纱片3在选出的交叉区域5从侧面嵌入第二纱层2的纱片4中。其它的前提条件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相同。因此采用了与图1至3中相应的附图标记。根据图4至6也得出了一个直线的矢量轨迹6,各选出的交叉区域5位于该直线的矢量轨迹上。图5详细示出了,当属于所选出的交叉区域的纱片3、4以其侧部的限定线3a、4a相应于直线A-A和B-B在纵向L上相互错开时,该矢量轨迹6同样在带状织物的宽度方向B上位移。
为了进一步明确展示,在图6中放大且示意性地示出了沿具有序号11.和13.的纱片3之间的分隔线穿过根据图4的衬纱倾斜延伸的横截面。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多轴向衬纱可以特别经济地通过环状铺设制造。
通常不强制纱片3和4在反向的45°的相同敷设角下延伸。在实践中也可以考虑30°至60°的角度范围。可以考虑的还有用于第一纱片3的90°的敷设角与用于第二纱片4的负的、成锐角的敷设角的组合。
按照本发明的纱层可以在多轴向机上制造,该多轴向机与之前一样具有基本的构造,使得纱片在两个环状环绕的输送链节之间在持续运行中固定且张紧。此外,存在以具有尽可能大的宽度的带状织物的形式制造衬纱的必要。为了在按照本发明的衬纱中使得两个单向纱层相互穿过,其相互支撑。因此,在中央抑制所产生的多轴向衬纱的下垂,且位于输送链节上的保持元件(纱线和纱片通过这些保持元件固定)能够被设计得不承受大负荷且相对不是很坚固。此外,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发现,单向纱层在带中央的相互穿过还减小了空隙的形成。由于标准的纱片对的交叉位置5能够以不同的宽度范围敷设,还得到了将多轴向衬纱的强度特性可选择地与后面的、应该通过这种多轴向衬纱加强的成型件的应力相匹配的可能性。
在图7a至7d中示出了如何能够在环状带方法中制造按照本发明的两层的衬纱的第一种可能性。为此采用具有门架构造的多轴向机,如其在DE19726831C5中所描述的基本构造那样。本发明的内容参考该文献且其用于阐述结构上的细节。因此,根据图7a至7d的示意图针对本发明的目的就足够。在那里标记出了通常的输送链节10a和10b,其上部区域水平延伸且形成所产生的多轴向衬纱的敷设面。上部区域的链节环绕方向以方向箭头11标记。平行于这些链节10a、10b延伸有未示出的、具有齿条的引导装置,在引导装置上,第一门架12和第二门架13平行于输送链节10a、10b往复行驶。门架12、13是小车,其桥式的中间部件位于敷设面之上。齿条用于驱动门架12、13。在每个可移动的门架12、13上存在一个导纱器14或15,其在运行中沿其所属的门架12、13、即垂直于输送链节10a、10b在两个方向上行驶。输送链节10a、10b、两个门架12、13以及导纱器14、15的运动可控地实现且相互协调。
图7a示出了敷设进程的初始状态。固定在输送链节10a的保持元件上的第一纱片3的一个分段由第一门架12和在第一门架上引导的导纱器14拉到敷设面上方且到达位于对面的输送链节10b。第二纱片4的一个分段以相同的方式由第二门架13及其配属的导纱器15从输送链节10b至输送链节10a引导。此外,门架的运动方向16与链节运行方向相反,为此可参见方向箭头11,导纱器14和15在该方向上向外、向输送链节10a、10b运动,参见运动方向17。此外,这些运动如下引导,即第一纱片3在交叉位置5上位于第二纱片4上方。纱片3和4示意性地通过三个单根纱线示出,但在交叉位置5上像平整的带那样示出,由此可以更好地识别哪个纱片在上面延伸;因此,即使是在交叉位置5上也没有以虚线示出第二纱片4的位于下面的纱线。
平行于输送链节10a、10b延伸的、纱片3和4的两个分段的行程分量(Wegkomponenten)一致且由两个限定直线7限定。两个限定直线7之间的间距是纱线在该一个敷设步骤中从一个输送链节到另一个输送链节的共同的工作区域D。因此,在图7a的情况下,不仅存在重叠,而且共同敷设的、两个纱片3和4的分段的工作区域D1和D2甚至完全重合。图3和5示出了重叠的结构的示例。如果从第一纱片3中敷设具有序号1.的分段,则在敷设面中需要限定直线7之间的工作区域D1,限定直线7通过直线对A-A和C-C标记。第二纱片4的具有序号2.的对应分段的相应的工作区域D2通过具有标记B-B和D-D的限定直线7给出。总体上针对相联接的纱片对在带状织物的纵向L上的敷设需要具有标记B-B至C-C的限定直线7之间的路径。
图7b示出了敷设进程的另一个步骤,其中,两个门架12和13实施与链节环绕方向11相反的必要的位移运动。可见的还有,在敷设运动阶段中两个纱片3和4的工作区域D保持完全重合。在下一个敷设步骤中,两个门架12和13在输送链节10a和10b的环绕方向(方向箭头11)上运动,借助于图7c表明,在该下一个敷设步骤中,如何在下一个交叉位置5上实现两个纱片3和4的理想的敷设。这里,两个导纱器14和15在其门架12和13上行驶到分别相面对的输送链节10a和10b上。同时,在运动方向16上位于前面的门架12比后面的门架13运动得更快。这种更夹的运动在图7c中通过针对第一门架12的双方向箭头16示出。因此,在位于后面的门架13上的导纱器15到达一个位置(在该位置上,导纱器15位于第二纱片4的已经固定敷设的分段的上方,参见图7a)之前,在该导纱器15下方已经存在由前面的门架12的导纱器14引导过来的、第一纱片3的新的分段的纱线。此外,避免了两个导纱器14和15在交叉区域中的碰撞。
所描述的纱片的环状敷设的敷设进程在导纱器的折返点上需要错位进程且应使得纱片必须交替地反向于输送链节10a、10b的环绕方向11且然后再次在输送链节10a、10b的环绕方向11上实施。由此,强制得到了在所选出的交叉区域5中总是第一纱层的两个纱片3成对地在侧部嵌入第二纱层2的纱片4中,反之亦然。
以这种方式最终到达了根据图7d的第二敷设阶段的最终阶段,其中,导纱器14和15到达了分别相互面对的输送链节10a和10b。在第二敷设阶段中敷设的、第二纱片4的纱线全部位于在两个敷设阶段中敷设的、第一纱片3的纱线的上面。在持续保持重复在图7a至7d中示出的进程的情况下制成了根据图4的带状织物。需要注意的是,门架12、13以及导纱器14、15的运动在敷设进程中可以以至少在某些时段不同的速度且与所敷设的纱片分段后续存在的直线走向不同地实现。关键仅在于,在门架12、13以及导纱器14、15的每个从一个输送链节到另一个输送链节延伸的敷设运动中,在共同的时间窗口中,位于输送链节10a、10b之间的纱片3、4分段以预定的相互交叉的结构固定且张紧在输送链节10a、10b上。这如下实现,即两个纱片分段在输送链节10a、10b之间所需的工作区域D相互重叠或甚至完全重合。
在图8a至8h中示出了另一种在环状带方法中制造按照本发明的由两个纱层1、2组成的衬纱的可能性。与根据图7a至7d的工作方式不同的是,在该另一个变型中,具有唯一一个门架20的多轴向机就足够。在该门架20上可移动地引导两个导纱器,即前面的导纱器21和后面的导纱器22。两个导纱器在侧面从门架20耸出,其中,前面的导纱器21在输送链节10a、10b的运动方向11上定向,后面的导纱器22的定向与输送链节10a、10b的运动方向相反。为了实现唯一一个门架20的运动能够与前面的导纱器21和后面的导纱器22的运动协调地控制,纱片分段的敷设几乎与前述图7a至7d描述的敷设一样地实现。此外,图8a至8h还阐述了敷设进程的时间流程。比如图8a至8h示出了敷设阶段的端部区域,其中,门架20在运动方向23上、即与输送链节11的运转方向反向地运动。两个导纱器21、22还在时间上略微错开地工作。根据图8a,纱片3的分段已经完全从输送链节10a至输送链节10b敷设,而前面的导纱器21还没有结束敷设运动。后面的导纱器22已经实施位移运动(图8b)且开始在相反方向上的端侧更换,而前面的导纱器21在之后才实施位移运动(图8c和8d)。
根据图8e,门架20已经进入相反的运动方向23、即与输送链节10a、10b的运转方向11一致的方向。两个导纱器21、22相向运动,参见运动方向24和25。图8f至8h非常清晰地示出了后面的导纱器22如何相对于前面的导纱器21延时地工作。其结果导致了由后面的导纱器21引导的、纱片3的分段的纱线在最后且由此在所有已经完成敷设的、纱片4的纱线上方被敷设。在该重复的图案中再次实现了借助于图4或5阐述的衬纱。因此,图8a至8h示出了一种将两个导纱器21、22即使是其布置在仅唯一一个门架20上也如前述具有两个门架的实施例一样在敷设面上运动的可能性。虽然可以将两个导纱器21和22平行于输送链节10a、10b仅还共同地运动;但可以通过导纱器21、22在门架20上相互独立地且以不同的速度行驶来进行平衡。为此得出的敷设图案如纱片分段的交叉以及其工作区域的完全重合与前述实施例相同且由此不需要结合图8a至8b再一次重复。
迄今所示出的根据图7a至8h的实施例描述了两个纱层在相互重叠的工作区域中进行敷设。但该方法还可以扩展到三个或更多个需一起敷设的纱层。为此,借助于图9a示出了在根据图7a至7d的实施例中使得第二门架包括第二导纱器71。这样就存在三个导纱器14、15和71,其中的每一个都能够引导和敷设一个纱片3、4和72。为了还在这里以相互重叠的工作区域工作且将导纱器在交叉位置相互滑过,在图9a中作为前提条件的比例关系中得到了用于选出的第一交叉区域75的第一矢量轨迹73和用于选出的第二交叉区域76的第二矢量轨迹74。在图9b中示意性地在截面图中示出了此类衬纱的三层的构造。截面线在图9a中根据截面线Z-Z平行于纱片3延伸。
根据图9a的特殊的比例关系在于,针对三个纱层仅采用两个不同的敷设方向、即+45°和-45°。为了更好地理解,在图9b中除了用于纱片的附图标记外还填入了其方向。根据图8a至8h的构造方式也可以相应地变化,且也可以扩展到其它同时敷设的纱片。
图10a至10h阐述了采用一种装置制造由截取出的节段组成的单向纱层的不同可能性,其中,导纱器的导轨被设计为可移动的门架。图10a示意性示出了这种装置的最简单的形式的原理。用附图标记10a和10b标记输送链节,其在方向箭头11的方向上运动。在输送链节10a、10b上方设置门架80,其平行于输送链节10a、10b的方向周期性地来回运动。在根据图10的视图中,门架80刚好在方向箭头88的方向上运动,即与输送链节10a、10b的运动方向相反。在输送链节10a的旁侧设置具有有边筒子83的库存单元82,在有边筒子上卷有纱片84的库存。从属于库存单元82的还有夹紧装置85和切割装置86。在门架80上设置在其纵向可移动地驱动的导纱器81。该导纱器在根据图10a的视图中刚好在方向箭头89的方向上运动。
如在现有技术中公知的那样,通过夹紧装置85、切割装置86以及导纱器81的配合实现了在由输送链节10a和10b形成的敷设面上方拉出一个纱片84,该纱片形成了位于有边筒子83上的库存的开头,之后,纱片84从库存上被截取下来且作为被截取的节段传递给保持装置,保持装置位于输送链节10a、10b上。本发明的新颖之处在于,具有用于导纱器81的导轨的门架80也在敷设进程中运动,其运动方向为方向箭头88的方向。以这种方式实现了敷设的节段的具有敷设角α的倾斜位置,尽管门架80垂直于输送链节10a、10b定向。可以通过门架80和导纱器81的速度与输送链节10a、10b的速度的协调来调节不同的敷设角。为了完全地工作还需要其它的设计,比如其它的夹紧装置以及将导纱器81同时设计为夹持器,该夹持器必须一次性夹住纱片84的开头,从而使夹持器可以作为导纱器81起作用。在达到输送链节10b的区域中的对面的端位置之后,门架80和导纱器81在空载上升中向回向初始位置行驶,初始位置位于库存单元82处。
纱片84在从有边筒子83中拉出时在敷设面上方运动,敷设面由输送链节10a、10b定义。为了传递给位于输送链节10a、10b上的保持装置,需要向下运动,且为此必须设置特殊的措施。这在方面25的前序部分中考虑到:“为了将纱片84下降到敷设面95上设置至少一个敷设装置87”。为此,在现有技术中公知了各种不同的可能性,其也可以用于按照本发明的装置。比如导纱器81本身可以相应地涉及,使得其向下、即在实际工作者的专业术语中在Z方向上可移动地受控地设计。切割装置86也可以针对该功能额外地进行设计,而在节段的对面的端部上的向下运动通过导纱器81实现,为此可参见图10a中示意性示出的敷设装置87。
申请人认为结合本发明优选的是如在EP2003232A1中描述的且在那里被称作“敷设-夹紧装置”的敷设装置。这里,位于输送链节10a、10b上方的、已经被截取的节段在其两个端部上被敷设装置87抓住,敷设装置的移动小车在输送链节10a、10b的方向上来回运动地可控地被驱动。最后,敷设装置87将该节段传递给位于输送链节10a、10b上的保持装置。敷设装置87完全独立于导纱器工作,且在每个输送链节10a、10b上方分别设置一个此类敷设装置87。该实施方式在图10b中示意性示出。
根据图10a和10b,所敷设的节段的方向相对于输送链节10a的方向向右延伸,其中,在该方向上可以调节不同的敷设角α。但还可以如下设计根据方面25的装置:敷设角从相反的方向、即从输送链节10a的方向出发向左。为此,在图10c中示出了具有两个库存单元82a、82b的装置。第一储备单元82a位于第一输送链节10a的区域中且第二库存单元位于第二输送链节10b的区域中。在导纱器80在第一库存单元82a上抓住纱片84之后,门架80在运动方向88上向右且导纱器81向对面的输送链节10b(图10c中的运动状态)运动。如果由此产生的节段已经被敷设,导纱器81可以在门架80向回运动之后从第二库存单元82b拉出下一个纱片84且在其下一次敷设往复运动中(该下一次敷设往复运动再次在运动方向88上实现)从相反的敷设方向产生一个节段,即相对于第一输送链节10a向左定向。这种变换可以在任何时间且甚至持续交替地进行。因此,根据图10c的装置已经提供了一种制造根据方面1的多轴向衬纱的可能性。
根据图10d和10e实现了一种相同的效应,其中,在同一门架80上设置仅唯一一个库存单元82,但设置两个导纱器81a、81b。如果敷设角α在向右的方向上实现,则使用第一导纱器81a且门架80在运动方向88a上、即与输送链节10a、10b的运动方向11相反地运动。该进程在图10d中示出。如果希望在相反方向上、即向左的敷设角β,则第一导纱器81a保持不工作,且用于形成节段所需的纱片84借助于第二导纱器81b拉出;在此情况下,门架80在敷设进程中在运动方向88b上、即向左且由此在输送链节10a、10b的运动方向11上运动。该进程在图10e中示出。具有向左定向的敷设角β的节段得以敷设。为了实现无摩擦的敷设进程,库存单元在根据图10d和10e的实施方式中必须是可摆动的,由此其可以被定向到所希望的敷设角α或β上。该设计可以从图10d和10e的对比中明显看出。此外,有利的还有,有边筒子83、夹紧装置85、切割装置86以及敷设装置87可以平行于输送链节10a、10b单个地或以共同的结构单元的形式被推动。
图10a至10e示意性示出了各活动的导纱器81、81a或81b仅跟随门架80的运动而工作。门架80应该拉动导纱器81、81a或81b,但不是推动。在图10a至10e中假设,门架80具有其最简单的形式,其中,导轨94与环状敷设类似地位于敷设面96的高度上(参见图10g至10h)。这样,在根据图10a至10e的实施方式中不可能使纱片84驶过。这种强制从紧凑的空间比中可以明显看出,如图10f中用于节段敷设的装置的俯视图中所示。门架80可控地在支撑轨和导轨94上运动,支撑轨和导轨94在最外面延伸。输送链节10a和10b安装在最里面,节段应该最终敷设在输送链节10a和10b上。在支撑轨和导轨94的中央可以设置其它导轨97,库存单元82、组合的夹紧装置和切割装置91和/或敷设装置93在该导轨97上行驶。在图10f的视图中也是“拉出”导纱器81,参见门架80的运动方向88。此处的强制还可以以简单的方式表示,即离开库存单元82的纱片84不允许与平行于输送链节10a、10b运动的门架80的支撑轨和导轨94交叉,参见方面29。
图10g是图10f的侧视图且示出了门架80的改进的实施方式。在这里,不同的结构单元如下安装,即确保无故障的工作。根据图10g,门架80的支撑轨和导轨94被安装在机架90的被提高了的水平的运动平面上。门架80可以由此驶过组合的夹紧装置和切割装置91;为此,导纱器81连同其夹持器以及敷设装置92必须继续被向下拉,因为其必须到达纱片84的运动平面95和由输送链节10a、10b给出的敷设面96。在图10h中示出了一种可能性,其中,门架80被延长且在侧部从库存单元83和其它功能单元中耸出。以这种方式排除了纱片84与门架80的支撑轨和导轨94的交叉。根据图10g和10h的实施方式也可以相互组合。
具有在某些区域相互嵌入的纱层的多轴向衬纱可以按照本发明特别有利地如下制造:纱片在水平的敷设面上以被截取的一个个节段的形式通过根据图10a至10h的装置并排敷设。在此处,纱线也在节段的纵向上延伸,其中,节段的纵向与输送链节的环绕方向形成了敷设角。此类方法在具有地点固定的导纱器导轨的实施方式中是公知的;在EP2003232A1中给出了一个示例。在图11a至11d中示出了大大简化的、示意性的视图,也示出了如何能够以两个共同敷设的纱层实施该方法。
在两个输送链节10a、10b的外侧面上分别设置一个库存单元30、35。这些库存单元30、35包括给第一纱层1的纱片3或第二纱层2的纱片4的库存。在图11a至11b中,相应于第一库存单元30仅简化示出具有给纱片3的库存的有边筒子31,相应于第二库存单元35仅示出具有给纱片4的库存的有边筒子36。此外,每个库存单元30、35分别具有一个夹紧装置32、37。该夹紧装置32、37负责用于当纱片3、4的足够长的分段被拉出且被截取成独立的一个节段时,夹紧纱片3和4的前端。在图11b至11d中还可见配设的切割装置40、41,其用于分开被抽出的纱片3、4的前端。
第一门架33和第二门架38在两个输送链节10a、10b上方运行,第一门架33和第二门架38能够在运动方向42(第一门架33)和43(第二门架38)上来回行驶。门架33、38在其纵向上垂直于输送链节10a、10b定向。两个门架33、38中的每一个都具有一个导纱器34、39,其沿其所属的门架33、38行驶。导纱器34、39在其门架33和38上的运动方向以44标记。纱片3和4以节段形式的敷设如下实现:两个导纱器34、39在门架33和38上的最外部的相对立的位置上向对应的库存站30和35行驶且借助于夹持器抓住纱片3和4的前端。纱片3和4的前端首先还通过夹紧装置32和37夹紧并且准备好。一旦纱片3、4的前端被导纱器34、39夹紧地抓住,夹紧装置32、37在库存站30和35上打开。
为了使门架33和38逆着输送链节10a和10b的运动方向11驶离由输送链节10a、10b形成的敷设面,同时使在门架33、38上引导的导纱器34和39以相反的方向相向运动,如在图11b中所示,参见那里的运动方向44。最终,位于门架33、38上的导纱器34、39靠近其相对于图11a相反的状态,参见图11c和11d。一旦导纱器34、39中的一个到达其最外部的状态,配属的纱片3、4的前端传递给固定装置,固定装置位于输送链节10a、10b上。在相同的时刻,又操作夹紧装置32、37,其位于库存装置30、35上。同样,几乎在同一时刻必须操作切割装置40、41,用以使得纱片3、4的前部分段(其现在已经成为独立的、被截取的节段)不受输送链节10a、10b的其它运动的影响。该时刻在图11d中达到。
如果在图11a至11d中比较持续变化的、在第一门架33与第二门架38之间存在的间距,能够明显看出根据本发明的敷设方法如何运行。第二门架38相对于第一门架33更快地逆着链节运转方向11运动。为了明确地表示,在图11b中将第二门架38的更快速的运动通过用于运动方向43的双箭头表示。这导致了第一门架33的导纱器34在第二层2的纱片4已经位于带状织物的宽度方向B的中央时才到达那里。因此,最终第一层1的纱片3位于第二层2的纱片上面,参见图11d。随后,两个门架33、38再次向根据图11a的初始状态向回引导,且开始新的敷设周期。与环状敷设相反,门架33、38和导纱器34、39的向回引导在此是空驶,而不做敷设动作。
因此,即使是在这种敷设方式中,两个门架33、38及其配属的导纱器34、39也以不同的速度运动。仅需确保在相应的时间窗口内将由纱片3和4形成的节段在保持相同的图案中相叠地在一个相同的工作区域D中敷设。两个纱片3、4的行程分量必须在带状织物的纵向L上最终总是相同,同样,第一和第二纱片3、4的两侧的路径分量的对应关系也必须总是相同。所敷设的节段的共同的工作区域D在图11a至11d中不再示出,但几乎从图11d中得出。标准地还在这里示出了相叠的节段的在纵向上延伸的分量。此外,在该实施例中又存在完全重合的特殊情况,因为纱片3、4在+45°和-45°的敷设方向上被截取成节段且被敷设且具有一个共同的、垂直于输送链节10a、10b的起始线。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根据图11a至11d的视图是大大简化的。比如第一和第二库存单元30、35中能够分别存在一个用于拓宽所抽取的纱片3和4的装置,同样还有移动小车的设置,通过该设置平衡从敷设周期中得出的对纱线长度的不同要求。此外,纱片3、4从所属导纱器34、39传递到输送链节10a、10b所采用的进程也可以是不同的。替代直接的传递还可以存在额外的敷设装置,其借助于单独控制的移动小车接管被截取的节段从导纱器34、39到输送链节10a、10b的中间运输。所有这些细节请参见提到过的EP2003232A1。
另一种制造按照本发明的由两层组成的衬纱的可能性在图12a至12d中示出。根据该另一个结构上的变型,替代门架采用了可摆动的支臂51和61。敷设面再次还是通过两个输送链节10a、10b形成,其上分段在链节环绕方向11上运动。在输送链节10a、10b中的一个的同一侧上,在外部设置相互间隔的第一基座部件50和第二基座部件60。在固定(静止)的第一基座部件50上围绕摆轴52可摆动地支承第一支臂51。支臂51通过控制装置从竖直的状态摆动到水平的状态且反过来从水平状态摆动到竖直状态,对此请参见根据图12d的针对第二支臂61的相应视图。固定的第一基座部件50承载卷筒库存,其通过唯一一个有边筒子53示出来阐述原理。在第一支臂51上存在夹紧装置54和切割装置55。此外,在第一支臂51上可推动地引导导纱器56,其也实施夹持器的功能。此外,导纱器56的可能的运动方向通过箭头57示出。
在固定的第一基座部件旁成一定间距设置具有第二支臂61的固定的第二基座部件60。在第二支臂61上也同样设置夹紧装置64和切割装置65,且也有一个第二导纱器66在运动方向67上在第二支臂61上在纵向上可推动地引导。第一支臂51被用于将第一层1的纱片3横向地在由输送链节10a、10b形成的敷设面上进行敷设。相应地,第二支臂61被用于借助于导纱器66敷设第二层2的纱片4。此外,具有第一基座部件50和第一支臂51的组件如下设置,即被抽取的纱片3在所希望的敷设方向上延伸。相反,具有第二基座部件60和第二支臂61的第二组件的定向与第二纱片4的所希望的敷设方向一致。
相应于图12a至12d的多轴向机的工作方式如下实现,即位于第一支臂51上的导纱器56沿支臂51拉出纱片3;该进程在支臂51位于其竖直状态下时开始。之后,第一支臂51在由输送链节10a、10b形成的敷设面上方摆动。即使是在该运动阶段中,拉出进程也可以继续或结束。第二支臂61在该阶段中位于其竖直状态下,对此可参见图12a。在根据图12b的阶段中,第一支臂51的夹紧装置54再次固定夹紧纱片3的剩下的前端,且切割装置55将位于敷设面上的端部从有边筒子53上的纱线库存上分离下来,从而在图12b中存在独立的、被截取的节段。该节段已经被固定在输送链节10a、10b上,而第一支臂51再次回到其竖直的状态。在相同的时刻,位于第二支臂62上的导纱器66开始将位于此处的纱片4沿第二支臂61向前拉,如同样从图12b中可见。
如果两个导纱器51、61的摆动运动正确地相互协调,第一支臂51不受干扰地回到其最终的竖直状态,而位于第二支臂61上的导纱器66沿支臂61拉第二纱片4且该支臂61本身在敷设面上摆动,对此请参见图12c。最后,第二纱片4在交叉区域5中位于第一纱片3上面,且两个支臂51、61以及在两个支臂上可移动地引导的导纱器或夹持器56、66不接触。根据图12c的限定直线7又得出了针对两个以节段形式被截取的纱片3和4的一个完全重合的工作区域D。在这里又可以不将截取成节段的纱片3、4直接由支臂51、61转送给输送链节10a、10b,而是在中间连接以自身的移动小车工作的可独立运动的敷设装置,如EP2003232A1中公开的那样。
附图标记列表
1 第一纱层
2 第二纱层
3 第一纱层的纱片
3a 纱片的侧部的限定线
3b 纱片3的横向限定线
3c 被截取的节段(图11b)
4 第二纱层的纱片
4a 纱片4的侧部的限定线
4b 纱片4的横向限定线
5 标准的纱片对的交叉区域
6 矢量轨迹
7 限定直线
10a、10b 输送链节
11 针对输送链节的方向的方向箭头
12 第一门架
13 第二门架
14 第一门架上的导纱器
15 第二门架上的导纱器
16 门架的运动方向
17 导纱器的运动方向
图8a至8h的附加的附图标记
20 门架
21 前面的导纱器
22 后面的导纱器
23 门架的运动方向
24 前面的导纱器的运动方向
25 后面的导纱器的运动方向
图11a至11d的附加的附图标记
30 第一库存单元
31 有边筒子
32 夹紧装置
33 第一门架
34 第一门架上的导纱器
35 第二储备单元
36 有边筒子
37 夹紧装置
38 第二门架
39 第二门架上的导纱器
40 切割装置
41 切割装置
42 第一门架的运动方向
43 第二门架的运动方向
44 导纱器的运动方向
图12a至12d的附加的附图标记
50 第一基座部件
51 第一支臂
52 摆轴
53 有边筒子
54 夹紧装置
55 切割装置
56 导纱器
57 导纱器的运动方向
60 第二基座部件
61 第二支臂
62 摆轴
63 有边筒子
64 夹紧装置
65 切割装置
66 导纱器
67 导纱器的运动方向
图9a和9b的附加的附图标记
71 第二门架上的导纱器
72 第三纱片
73 第一矢量轨迹
74 第二矢量轨迹
75 第一交叉区域
76 第二交叉区域
77、78、79 纵向分段
图10a至10h的附加的附图标记
80 门架
81、81a、81b 导纱器、同时为夹持器
82、82a、82b 库存单元
83 有边筒子
84 纱片
85 夹紧装置
86 切割装置
87 敷设装置
88、88a、88b 门架的运动方向
89 导纱器的运动方向
90 机架
91 组合的夹紧装置和切割装置、可行驶的
92 可行驶的敷设装置
93 敷设装置的夹紧
94 门架的支撑轨和导轨
95 纱片的运动平面
96 敷设面
97 其它导轨
B 带状织物的宽度方向
D1 第一纱片的工作宽度
D2 第二纱片的工作宽度
D 共同的工作区域
L 带状织物的纵向
α、β 敷设角

Claims (37)

1.一种多轴向衬纱,具有定义的纵向L,由至少两个相叠的纱层(1、2)组成,所述纱层中的每一个都通过条带状的纱片(3、4)构成,在所述纱片中,每个纱片(3、4)的纱线都平行于其纱片(3、4)的方向、但与所述衬纱的纵向L偏离地延伸,其特征在于,在交叉的布置结构中贴靠在第二纱层(2)的纱片(4)上的、至少一个第一纱层(1)的纱片(3)在选出的交叉区域(5)处在侧面嵌入第二纱层(2)的纱片(4)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衬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衬纱的垂直于纵向L延伸的宽度方向B上存在至少一个选出的交叉区域(5),其中,交叉区域(5)相互联接且位于在所述衬纱的纵向L上延伸的矢量轨迹(6)上,所述矢量轨迹具有直线的、阶梯状的或弯曲的走向且所述衬纱被划分成两个不同的纵向区域。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衬纱,其特征在于,所述纱片(3、4)的纱线由玻璃材料、碳材料、陶瓷材料形成,和/或通过合成纤维形成,和/或通过捻线或矿物质纤维形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衬纱,其特征在于,所述合成纤维是芳纶纤维或聚酰胺纤维。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衬纱,其特征在于,在第一纱层(1)内部且在第二纱层(2)内部,所有纱片(3、4)相互平行地延伸。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衬纱,其特征在于,在第一和/或第二纱层内部,纱片在不同的方向上设置。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衬纱,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纱片(3、4)由唯一一根纱线代替。
8.一种用于制造多轴向衬纱的方法,其中,在环状带方法中由导纱器敷设纱片,所述导纱器在由两个环绕的输送链节形成的水平的敷设面上方能够移动地被引导且形成至少两个纱层,所述至少两个纱层相叠地敷设且相对于输送链节的环绕方向成不同的敷设角延伸,其中,所述纱片按照其敷设角在导纱器的每一个从输送链节到输送链节延伸的敷设步骤中覆盖敷设面的一个分段作为其工作区域,由此形成了纱层的分段,其特征在于,
在相同的时间窗口内共同制造敷设角不同的至少两个分段,其中,由两个相互协调控制的导纱器(14、15;21、22)分别敷设一个纱片(3、4)且所述纱片(3、4)的敷设角不同,
所述导纱器(14、15;21、22)如下紧密相邻地布置,即配属的纱片(3、4)的工作区域(D1、D2)相互重叠,
两个纱片(3、4)敷设在相互穿过的层中。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共同敷设的纱片(3、4)的分段并排地敷设,但相互覆盖的区域能够选择地进行调节,其中,针对在相同的时间窗口内敷设的两个纱片(3、4)的折返位置,在所产生的多轴向衬纱的侧部边缘上调节纱片(3、4)到纱片(3、4)的间距。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相同的时间窗口内运动的导纱器(14、15;21、22)相互协调地在运动轨道上且以至少在一些区域中相互不同的速度引导,其中,以时间间隔穿过配属的纱片(3、4)的交叉区域(5),但在相同的时间窗口的末段,存在纱片分段的所希望的最终敷设状态。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在相同的时间窗口内运动的导纱器(14、15;21、22)的运动从所产生的多轴向衬纱的相对立的侧部边缘出发且其垂直于链节的环绕方向(11)延伸的运动分量相互反向地定向。
12.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有纱层(1、2)的纱片(3、4)单向地敷设。
13.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一个纱层内,纱片以多于一个方向延伸地敷设。
14.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一个纱层中,替代纱片敷设一根根纱线。
15.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相同的时间窗口内相互穿过地敷设三个纱层,其中,三个导纱器(14、15、71)中的每一个为了分别构成一个纱层敷设纱片(3、4、72),但总共仅形成两个不同的敷设方向和两个选出的交叉区域(75、76),其中,交叉区域位于两个矢量轨迹上,所述矢量轨迹将所产生的多轴向衬纱在其宽度方向B上划分成三个纵向分段(77、78、79)。
16.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用于制造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衬纱。
17.一种多轴向机,具有门架结构,用于在环状带方法中从相叠敷设的纱层中制造多轴向衬纱,其中,在各纱层的纱线方向中存在不同,
具有两个环绕的、相互间隔的输送链节,其形成了在链节环绕方向上运动的、所产生的多轴向衬纱的敷设面且在所述输送链节上具有保持元件,在所述保持元件上暂时固定环状输送的纱片,
具有属于门架系统的导纱器,其在敷设面的整个宽度上水平地在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上可控地运动,其运动方式为,每个导纱器敷设用于构成以环状纱片形式的单向纱层的纱线,其中,导纱器在敷设面上引导离开的纱线且起固定作用地围绕保持元件敷设,
其中,在一个相同的时间窗口内敷设至少两个单向纱层,用于实施如权利要求8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导纱器(14、15;21、22)在链节环绕方向(11)上如下紧密相邻地设置且在相互对应中控制其运动,即在导纱器(14、15;21、22)的每次从输送链节到输送链节延伸的敷设步骤中都得到了工作区域(D1、D2)的重叠以及以配属的、用于构成不同的单向纱层的纱片(3、4)相互穿过的交叉的布置结构。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多轴向机,其特征在于,在敷设面上以紧密的相互间隔设置至少两个垂直于链节环绕方向(11)延伸的门架(12、13),所述门架中的每一个都具有一个能够移动地在所述门架上引导的导纱器(14、15),其中,在敷设进程中,所述门架(12、13)在链节环绕方向(11)上以及在与链节环绕方向(11)相反的方向上运动且导纱器(14、15)沿门架(12、13)行驶。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多轴向机,其特征在于,在敷设面上设置至少一个门架(20),所述门架具有两个能够移动地在门架(20)上引导的导纱器(21、22),其中,在敷设进程中,所述门架(20)在链节环绕方向(11)上以及在与链节环绕方向(11)相反的方向上运动且所述导纱器(21、22)沿门架(20)行驶。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多轴向机,其特征在于,纱片(3、4)在导纱器(14、15;21、22)的折返位置上的必要的侧部位移通过移位耙实现,所述移位耙在垂直于链节环绕方向(11)延伸的门架(12、13)上能够移动地可控地引导。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多轴向机,其特征在于,纱片(3、4)在导纱器(14、15;21、22)的折返位置上的必要的侧部位移通过移位耙实现,所述移位耙在具有两个导纱器的门架(20)上能够移动地可控地引导。
22.如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多轴向机,其特征在于,纱片(3、4)在导纱器(14、15;21、22)的折返位置上的必要的侧部位移通过导纱器(14、15;21、22)本身实现。
23.如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多轴向机,其特征在于,在每个输送链节(10a、10b)上设置两排相互间隔地平行延伸的木钉或钩作为保持元件。
24.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多轴向机,其特征在于,垂直于链节环绕方向(11)延伸的门架(12、13)和导纱器(14、15;21、22)的运动通过机械设备协调地控制。
25.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多轴向机,其特征在于,具有两个导纱器的门架(20)和导纱器(14、15;21、22)的运动通过机械设备协调地控制。
26.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多轴向机,其特征在于,垂直于链节环绕方向(11)延伸的门架(12、13)和导纱器(14、15;21、22)的运动相互协调地电子地控制。
27.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多轴向机,其特征在于,具有两个导纱器的门架(20)和导纱器(14、15;21、22)的运动相互协调地电子地控制。
28.一种用于制造多轴向衬纱的方法,
其中,在由两个环绕的输送链节形成的水平的敷设面上以被截取的一个个节段的形式并排敷设纱片,所述纱片的纱线在所述节段的纵向上延伸,其中,所述节段的纵向与输送链节的环绕方向形成敷设角,
从在并排铺放的节段的各排中形成单向纱层,所述单向纱层相叠铺放,其中,至少两个单向纱层的敷设角不同,
用于制造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衬纱,
其特征在于,具有其节段的第一敷设角的第一单向纱层和具有其节段的与第一敷设角不同的第二敷设角的第二单向纱层共同制造,其中,在敷设面的相同的工作区域D中在持续的更换中总是分别通过一个敷设装置敷设第一单向纱层的至少一个节段以及与其处于交叉的布置结构中的第二单向纱层的至少一个节段,其中,敷设装置根据敷设进程相互躲开。
29.一种用于制造单向纱层的装置,所述单向纱层由被截取的一个个节段组成,
具有两个环状的输送链节(10a、10b),其定义所述单向纱层的敷设面(96),
具有至少一个库存单元(82),其提供用于形成一个个节段的单向纱片(84),
具有横跨输送链节(10a、10b)延伸的导轨,在所述导轨上具有至少一个也被设计为夹持器的导纱器(81),
以及具有至少一个用于将纱片(84)沉降到敷设面(96)上的敷设装置(87),
其中,在所述装置的运行中,导纱器(81)抓住纱片(84)的分段且拉到敷设面(96)上,位于两个输送链节(10a、10b)上方的、用于形成一个个节段的分段通过切割装置(86)从库存单元(82)上分离且节段通过沉降敷设装置(87)传递给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位于输送链节(10a、10b)上,
用于按照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制造多轴向衬纱,
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通过能够行驶的门架(80)形成,所述门架在敷设进程中平行于输送链节(10a、10b)的纵向周期性地来回行驶,其中,所述门架(80)和所述导纱器(81)的运动如下相互协调,即在所产生的单向纱层的纵向与一个个节段的纵向之间形成一个敷设角。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为门架(80)在每个输送链节(10a、10b)的区域中分别配设一个具有所属的切割装置(86)的库存单元(82)。
31.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架(80)配有两个导纱器(81),所述导纱器设置门架(80)的相互对立的纵侧面上且能够选择地被使用,用以根据门架(80)的运动方向(88)的不同在输送链节(10a、10b)的上方尾随门架牵拉纱片(84)。
32.如权利要求29至31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每个输送链节(10a、10b)的区域中分别设置一个敷设装置(87),所述敷设装置与导纱器(81)分开设计。
33.如权利要求29至31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如下设计所述门架(80),即离开库存单元(82)的纱片(84)不与平行于输送链节(10a、10b)运动的门架(80)的支撑轨和导轨(94)在其当前的运动区域中交叉。
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设计三个水平的运动平面;
上面的第一运动平面由门架(80)的支撑轨和导轨(94)形成;
离开库存单元(82)的纱片(84)在第一运动平面下方间隔设置的第二运动平面(95)中延伸到形成节段;
设计在第二运动平面(95)下方的第三运动平面是敷设面(96),所述敷设面通过输送链节(10a、10b)以及位于输送链节上的固定装置得出。
35.一种用于从相叠敷设的单向纱层中制造多轴向衬纱的装置,所述单向纱层由截取的一个个节段构成,
具有两个环绕的、相互间隔的输送链节,所述输送链节形成了在链节环绕方向上运动的、所产生的多轴向衬纱的敷设面且在所述输送链节上存在保持元件,在所述保持元件上暂时固定被截取的节段,
具有至少两个横跨输送链节延伸的导轨,沿所述导轨从库存单元中水平地抽取纱片、引导到敷设面上,随后截取成一个个节段且传递给输送链节,
其中,每个导轨都被用于分别敷设一个单向纱层,
用于实施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下列特征:
设置至少两个能够行驶的门架(33、38)作为敷设装置,所述门架横向于链节环绕方向(11)在输送链节(10a、10b)上方延伸且所述门架中的每一个都具有一个导轨以及一个沿所述导轨运动的导纱器(34、39);
通过每一个导纱器(34、39)抽取纱片(3、4)用于形成节段;
两个门架(33、38)平行于输送链节(10a、10b)在运行中在两个方向上以变化的、但较小地保持的相互间距行驶,其中,门架(33、38)和导纱器(34、39)的运动的相互对应关系如下控制,
即在两个相关联的门架(33、38)的每一个敷设周期中,在敷设面的同一工作区域中使得第一纱片(3)的节段与第二纱片(4)的节段交叉地敷设。
36.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架(33、38)垂直于输送链节(10a、10b)定向。
37.一种用于制造由相叠敷设的单向纱层构成的多轴向衬纱的装置,所述单向纱层由被截取的一个个节段组成,
具有两个环绕的、相互间隔的输送链节,所述输送链节形成了在链节环绕方向上运动的、所产生的多轴向衬纱的敷设面且在所述输送链节上存在保持元件,在所述保持元件上暂时固定截取下的节段,
具有至少两个导轨,沿所述导轨从库存单元中抽取纱片、截取成一个个节段且横跨输送链节延伸地传递给输送链节,
其中,每个导轨都用作分别敷设一个单向纱层,
用于实施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下列特征:
设置至少两个能够围绕水平的摆轴(52、62)摆动的支臂(51、61)作为敷设装置,所述支臂在等待状态下竖立且在敷设状态下水平地在预设的敷设方向上在输送链节(10a、10b)上方延伸;
每个支臂(51、61)具有一个导轨以及一个沿导轨运动的导纱器(34、39),所述导纱器中的每一个都用作抽取纱片(3、4)来形成节段;
所述支臂(51、61)以相互嵌接的摆动平面关于其摆轴(52、62)相邻地设置;
所述支臂(51、61)交替地从竖直的等待状态摆动到水平的敷设状态且向回摆动,其中,对于第一单向纱层所需的第一支臂(51)与对于第二单向纱层所需的支臂(61)的碰撞如下避免,即两个能够摆动的支臂(51、61)的运动相互协调地得到控制。
CN201210312826.2A 2011-08-29 2012-08-29 多轴向衬纱、用于制造多轴向衬纱的方法、用于制造单向纱层和多轴向衬纱的多轴向机和装置 Active CN1029658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1081741.7 2011-08-29
DE102011081741 2011-08-29
DE102012206404.4 2012-04-18
DE102012206404.4A DE102012206404B4 (de) 2011-08-29 2012-04-18 Multiaxiales Fadengelege,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multiaxialen Fadengeleges, Multiaxialmaschine und Einrichtungen zum Herstellen von unidirektionalen Fadenlagen und von multiaxialen Fadengelegen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65834A CN102965834A (zh) 2013-03-13
CN102965834B true CN102965834B (zh) 2017-07-07

Family

ID=476654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12826.2A Active CN102965834B (zh) 2011-08-29 2012-08-29 多轴向衬纱、用于制造多轴向衬纱的方法、用于制造单向纱层和多轴向衬纱的多轴向机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2965834B (zh)
DE (1) DE102012206404B4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3216835B4 (de) * 2013-08-23 2017-01-05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faserverstärkten Kunststoffbauteils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58357B4 (de) * 2002-12-12 2005-03-17 Karl Mayer Malimo Textilmaschinenfabrik Gmbh Verfahren und Legeanordnung zur Herstellung eines bahnförmigen Multiaxialgeleges, das Multifilamentfäden besitzt
CN101200839A (zh) * 2006-12-12 2008-06-18 卡尔·迈耶·马里莫纺织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多轴向经编机
CN101319432A (zh) * 2008-06-04 2008-12-10 王占洪 多轴向经编织物
DE102007024124B3 (de) * 2007-05-24 2009-04-23 Liba Maschinenfabrik Gmbh Multiaxialmaschine
CN101435136A (zh) * 2008-06-04 2009-05-20 王占洪 多轴向经编织物的生产方法
CN101538771A (zh) * 2007-06-14 2009-09-23 利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敷设单向纤维层的方法和装置以及生产相关织物的方法和织机
DE102008058270A1 (de) * 2008-11-20 2010-06-10 Liba Maschinenfabrik Gmbh Textilmaschine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641640C1 (de) 1986-12-05 1988-06-30 Liba Maschf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Vorlage von Schussfaeden fuer Kettenwirkmaschinen mit Laengsfoerderern und Versatzrechen
GB9206512D0 (en) * 1992-03-25 1992-05-06 Tech Textiles Ltd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multi-axial non-woven fabric
DE19726831C5 (de) * 1997-06-24 2005-02-17 Liba Maschinenfabrik Gmbh Multiaxial-Maschine mit Portalaufbau
DE10207317C5 (de) 2002-02-21 2009-12-31 Liba Maschinenfabrik Gmbh Vorrichtung zum Legen von multiaxial ausgerichteten Fadenlagen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58357B4 (de) * 2002-12-12 2005-03-17 Karl Mayer Malimo Textilmaschinenfabrik Gmbh Verfahren und Legeanordnung zur Herstellung eines bahnförmigen Multiaxialgeleges, das Multifilamentfäden besitzt
CN101200839A (zh) * 2006-12-12 2008-06-18 卡尔·迈耶·马里莫纺织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多轴向经编机
DE102007024124B3 (de) * 2007-05-24 2009-04-23 Liba Maschinenfabrik Gmbh Multiaxialmaschine
CN101538771A (zh) * 2007-06-14 2009-09-23 利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敷设单向纤维层的方法和装置以及生产相关织物的方法和织机
CN101319432A (zh) * 2008-06-04 2008-12-10 王占洪 多轴向经编织物
CN101435136A (zh) * 2008-06-04 2009-05-20 王占洪 多轴向经编织物的生产方法
DE102008058270A1 (de) * 2008-11-20 2010-06-10 Liba Maschinenfabrik Gmbh Textilmaschin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65834A (zh) 2013-03-13
DE102012206404A8 (de) 2013-10-17
DE102012206404B4 (de) 2014-01-02
DE102012206404A1 (de) 2013-0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452071B (zh) 筒形双轴向纬编三维针织结构的编织方法和设备
RU2405074C2 (ru) Способ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кольцевого волокнистого элемента
JP4567205B2 (ja) バイアス織物、かかる織物を連続的に製造するための製造方法と織機
CN201746632U (zh) 双层整经纱架
JPS5936017B2 (ja) 厚い織物体部の製造装置
CN103459690B (zh) 用于生产在两个倾斜取向上包含锭带的纺织材料的方法和装置
CN204752989U (zh) 一种联合捻线机
CN105378169A (zh) 圆织机
CN101379237A (zh) 由高抗拉纱线构成的三维织物部件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N208167215U (zh) 风电叶片用碳纤维经编织物的大克重展纤装置
CN107059237B (zh) 一种单针床经编机的对称送经方法及装置
JP2013522484A (ja) 羽毛糸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9045846B2 (en) Spiral textile and system for weaving the same
JPH07504466A (ja) 多軸糸構造
TW201708645A (zh) 多層紡織物以及相關的製造方法
CN102965834B (zh) 多轴向衬纱、用于制造多轴向衬纱的方法、用于制造单向纱层和多轴向衬纱的多轴向机和装置
CN101892555B (zh) 用于敷设单向层的装置以及多轴向编织机
CN106350909B (zh) 一种改良的纱线包覆机及其操作方法
CN106337248B (zh) 平针针织机
CN105839279B (zh) 针织物的起底方法
CN105442171B (zh) 普通大圆机编织架空添纱结构的方法和专用脱圈机构
KR102197252B1 (ko) 꼬막종패 양식용 그물망
CN110578203B (zh) 一种单向高速经编机
CN101818408B (zh) 碳纤维经编单向布生产工艺
CN102505311B (zh) 双轴向增强间隔针织结构及其编织方法和纱线喂入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German Chemnitz

Applicant after: KARL MAYER Technical Textiles Co.,Ltd.

Address before: German Naira

Applicant before: Karl Mayer Leigh Ba Textile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Ltd.

Address after: German Naira

Applicant after: Karl Mayer Leigh Ba Textile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German Naira

Applicant before: LIBA Maschinenfabrik GmbH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