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54266B - 带促动器的旋转阀和该旋转阀的促动器 - Google Patents

带促动器的旋转阀和该旋转阀的促动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54266B
CN102954266B CN201210283846.1A CN201210283846A CN102954266B CN 102954266 B CN102954266 B CN 102954266B CN 201210283846 A CN201210283846 A CN 201210283846A CN 102954266 B CN102954266 B CN 10295426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tuator
mentioned
valve
rotary valve
rota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8384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54266A (zh
Inventor
小菅博之
风间正裕
清水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itz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itz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17648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01431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24659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1169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07923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9791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itz Corp filed Critical Kitz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9542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542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542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542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31/00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 F16K31/02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 F16K31/04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using a motor
    • F16K31/041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using a motor for rotating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27/00Construction of hous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F16K27/06Construction of hous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of taps or cocks
    • F16K27/067Construction of hous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of taps or cocks with spherical plu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31/00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 F16K31/44Mechanical actuating means
    • F16K31/53Mechanical actuating means with toothed gearing
    • F16K31/535Mechanical actuating means with toothed gearing for rotating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37/00Special means in or on valves or other cut-off apparatus for indicating or recording operation thereof, or for enabling an alarm to be give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5/00Plug valves; Taps or cocks comprising only cut-off apparatus having at least one of the sealing faces shaped as a more or less complete surface of a solid of revolution, the opening and closing movement being predominantly rotary
    • F16K5/06Plug valves; Taps or cocks comprising only cut-off apparatus having at least one of the sealing faces shaped as a more or less complete surface of a solid of revolution, the opening and closing movement being predominantly rotary with plugs having spherical surfaces; Packings there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ly-Actuated Valves (AREA)
  • Electrically Driven Valve-Operating Mean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尽可能地实现紧凑化而能够紧凑地组装入例如设备等的小型且实现省空间化而能够配置于狭窄的设置部位并且无需加工精度及流路的调节作业而能够将阀和促动器以既定的位置关系高精度且容易地拆装的带促动器的旋转阀、和能够以必要最小限的部件个数确保紧凑化并且确保优异的视觉辨认性而能够容易地确认阀开度的旋转阀的促动器。经由阀杆(7)令内置于主体(4)的阀体(5)旋转,利用促动器(2)令阀杆转动。在主体的阀杆轴装侧的外周顶面部(8)上固装连接板体(3),在该连接板体上搭载促动器,并且利用连接机构(90)将阀(1)和促动器本体设置为能够拆装,所述连接机构由从与阀杆的轴方向交叉的横方向插脱的固定机构构成。

Description

带促动器的旋转阀和该旋转阀的促动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为例如能够组装入设备等的小型电动阀的紧凑性优异的带促动器的旋转阀、和一体地搭载于该旋转阀而能够实现小型化的促动器。
背景技术
以往以来,作为将促动器搭载在阀上的带促动器的旋转阀,例如公知有专利文献1的电动球阀。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下述球阀:在电动促动器的下部延伸设置有两根脚部,通过在穿设于该脚部的螺栓孔和形成在球阀的阀帽上的突设部位的螺纹处螺纹安装固定螺钉而将球阀和电动促动器固定。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下述的连结构造:阀和促动器经由轭部件而连结,在阀的阀帽处以与轭部件下部侧的圆筒部嵌合的状态将螺栓旋入,向促动器的底面侧基板螺栓固定轭部件上部侧的凸台,从而将阀和促动器固定。
这样地将促动器搭载于阀时,一般情况下,在促动器的底部侧或阀的上表面侧设置安装用的凸台、螺纹座、另外地设置安装用的框状的轭部件,将这些利用螺栓进行紧固从而一体化。
但是,在例如各种设备的内部的配管线等中,大多为了实现流体的集中控制及装置的系统化而设置这种的带促动器的旋转阀,对于该旋转阀,为了将其配置在小型化的设备内的有限的设置空间而要求其紧凑化。此时,降低带促动器的旋转阀的设置高度十分重要,此外,还需要是即便在设备内的狭窄的设置空间中也能够容易地进行拆装的构造,即便在狭窄的作业空间中也需要确保拆装作业性。
进而,当在实现了上述的流体的集中控制及装置的系统化的配管线中使用带促动器的旋转阀时,为了控制旋转阀而需要进行动作的确认。为此,在这种的旋转阀的促动器中大多设置阀开度显示功能。
作为具有阀开度显示功能的阀搭载用的促动器,公知有下述构成:例如在输出传递用的输出轴和连结于该输出轴的阀之间具有与输出轴连动而动作的板状及销状的阀开度显示部。此时,通过从促动器的横方向及稍靠上方对该开度显示部分进行视觉辨认而能够确认阀开度。此外,有时经由与输出轴连接的中间的驱动轴而在上部侧设置阀开度显示部。此时,从上方对阀开度显示部进行视觉辨认而确认阀开度状态。
另一方面,公知一种在专利文献3中被公开的使用促动器的电动阀。专利文献3的促动器搭载于球阀等的旋转阀,来自马达的旋转借助减速机构被减速而传递至阀。该减速机构设置在马达和阀杆之间,为了设置该减速机构,需要将马达和阀杆在横方向上较大地错开。
在这些促动器中,要求确保其视觉辨认性并且实现阀开度显示部分的省空间化,从而能够令旋转阀整体小型化而能够配置在狭窄的设置空间中。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13422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实公平6-2790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4575016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在促动器上设置脚部、在阀帽上设置具有螺纹的突设部位、将这些利用固定螺纹件进行螺纹安装从而将促动器和球阀进行固定,所以与该脚部、突设部位的量对应而整体沿高度方向延长。
在专利文献2中,由于设置了阀和促动器连结用的轭部件,所以与该轭部件的量对应而在高度方向上变高。这样地在促动器的底部侧及阀的上表面侧设置安装用凸台、螺纹座、或者另外地设置安装用轭部件而将阀和促动器拆装的构造时,设置高度变高而整体变大,同时用于紧固螺栓的作业空间也变大而难以实现整体的紧凑化。因此,难以将这些带促动器的阀设置在需要小型化的设备内的设置空间中,其结果,导致设备整体的大型化。
此时,在将阀和促动器在设备内以球阀体的口和流路非平行的状态(所谓的球面临的状态)等的安装精度低的状态连接时,容易在球上表面附着不纯物等而导致座发生摩耗。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需要在阀和促动器的连接时对流路进行调节,在每次维护等中更换促动器及阀时都需要该流路的调节。而且,由于阀及促动器构成设备内的配管线的一部分所以难以进行球阀体的状态的确认,该流路调节作业变得困难。为了省略该流路的调节,可以提高作为阀和促动器的动力传递部分的阀阀杆、与促动器的输出轴的嵌合部分的尺寸精度,一边抑制两者的晃动一边进行连接,但由于需要高精度的尺寸加工所以制作困难。也能够通过加大球阀体的口的开口部分的拱形状而省略调节作业,但此时难以确保球阀体的全闭位置所以难以进行实用。
进而,当在促动器上设置阀开度显示部时,需要阀开度显示部的空间而难以实现整体的紧凑化。而且,与输出轴连动的板状及销状的阀开度显示部自远处的视觉辨认性差,有时作业者为了确认该阀开度显示部而需要移动至促动器附近。在将该促动器设置在狭窄的设置空间中时,促动器自身及阀成为障碍,有时需要一边从外部窥入一边确认阀开度显示部。
在驱动轴的上部设置有阀开度显示部的促动器时,驱动轴向上方侧延长从而难以实现紧凑化。而且在这种促动器内部大多设置平齿轮列,此时在输出轴的上部配置各种部件,所以难以在输出轴的上部设置阀开度显示部。因此,对于具有既定的减速比的齿轮列的促动器,考虑绕开输出轴及该输出轴上部的部件同时在促动器上部设置开度显示部,但是此时由于齿轮的增加而传递效率降低,由于部件的增加而内部构造变得复杂化而无法避免促动器整体的大型化。
而且,在各促动器中都是如专利文献3那样将减速机构设置在马达和阀杆之间的构造,所以为了配置该减速机构而需要将马达和阀杆沿横方向较大地错开。其结果,促动器变为沿横方向延长了的形状,整体变得大型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以往的课题点而开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促动器的旋转阀和旋转阀的促动器,所述带促动器的旋转阀尽可能地实现紧凑化而能够紧凑地组装入例如设备等,小型并且能够实现省空间化而能够配设于狭窄的设置部位,无需加工精度及流路的调节作业而能够将阀和促动器以既定的位置关系高精度且容易地进行拆装,所述旋转阀的促动器能够利用必要最小限的部件个数来确保紧凑化,并且能够确保优异的视觉辨认性而无需从外部进行窥入地容易地确认阀开度。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技术方案1的发明为一种带促动器的旋转阀,令内置于主体的阀体经由阀杆而旋转,利用设置于主体的促动器令阀杆转动,其中,在主体的阀杆轴装侧的外周顶面部固装有促动器连接用的连接板体,在该连接板体上搭载促动器,并且设置为能够利用连接机构拆装阀和促动器,所述连接机构由从与阀杆的轴方向交叉的横方向进行插脱的固定机构构成。
技术方案2的发明为一种带促动器的旋转阀,将固装连接板体的一对的安装部沿横方向相互相反地突出形成在主体的与外周顶面部同等或者同等以下的主体两侧面位置,并且在连接板体上形成有相互相反地设置的一对的凸台部,利用从安装部的下方插入的螺栓来固装该凸台部的端部和安装部。
技术方案3的发明为一种带促动器的旋转阀,在连接板体的一对的凸台部之间形成一对的嵌合筒部,并且在促动器的包围输出轴的底面形成嵌入凹部,将该嵌入凹部与嵌合筒部嵌合而将促动器定位于连接板体。
技术方案4的发明为一种带促动器的旋转阀,在嵌合筒部的横方向外周朝向放射方向地形成有安装固定销的顶端的至少两个的安装孔。
技术方案5的发明为一种带促动器的旋转阀,将形成于连接板体的嵌入孔与主体的阀杆轴装部嵌入而定位。
技术方案6的发明为一种带促动器的旋转阀,连接机构为下述构造:将在促动器的底面具有一对的阴螺纹部的拆装部和旋入了该拆装部的固定销的顶端定位固定于安装孔。
技术方案7的发明为一种带促动器的旋转阀,固定销形成为在紧固时能够以任意的手法进行紧固、且在松开时能够使用工具而松开的头部形状。
技术方案8的发明为一种带促动器的旋转阀,令内置于主体的阀体经由阀杆而旋转,利用设置于主体的促动器令阀杆转动,其中,在主体的与阀杆轴装侧的外周顶部同等或者同等以下的主体的两侧位置设置凸台部,并且跨过外周顶部而令促动器位于凸台部,经由固定机构安装设置于该促动器的底面侧的固装部和凸台部。
技术方案9的发明为一种带促动器的旋转阀,在将促动器与主体连接时,通过将主体的阀杆轴装侧的短筒部与设置于促动器的底面侧的嵌入凹部嵌合、或者将促动器的输出轴与短筒部嵌合,对于促动器进行主体的阀杆轴装侧的径方向的定位。
技术方案10的发明为一种带促动器的旋转阀,在将促动器与主体连接时,通过将短筒部的上表面与设置于促动器的底面侧的嵌入凹部抵接、或者将促动器的底面部与外周顶部抵接、或者将固装部与凸台部抵接,对促动器进行主体的高度方向的定位。
技术方案11的发明为一种带促动器的旋转阀,在主体的两侧位置与外周顶部同等或者同等以下地相互相反地突设形成一对的凸台部,利用螺栓固装该凸台部和促动器的固装部。
技术方案12的发明为一种旋转阀的促动器,是用于旋转阀的促动器,其中,该促动器为,在设置于壳体本体内的马达的下表面区域中设置减速齿轮组,在该减速齿轮组的最终级齿轮上固装有伴随着该最终级齿轮的旋转而转动的突出凸轮部,令该突出凸轮部从马达的底面延伸出来,并且从最终级齿轮的外周稍微突出,并且将设置于壳体本体内的限位开关配置在马达侧面的空间区域,利用突出凸轮部的转动操作而令限位开关接触分离。
技术方案13的发明为一种旋转阀的促动器,形成有令突出凸轮部的顶端部沿着马达的侧面向上方突出的指示器部,在固装于壳体本体的罩体上设置透明或者半透明的视觉辨认部,能够经由该视觉辨认部从罩体的外方对指示器部的动作状态进行视觉辨认。
技术方案14的发明为一种旋转阀的促动器,将固定马达的接地导板固装于壳体本体,在接地导板的下表面设置轴承部,所述轴承部对设置于马达的下表面区域的减速齿轮组的各齿轮的旋转轴的上端进行轴支承,由设置于壳体本体的底面的轴承部对旋转轴的下端进行轴支承。
技术方案15的发明为一种旋转阀的促动器,将突出凸轮部的后端部固装于最终级齿轮的轴部,并且将固定突出凸轮部的两侧的突起部固装于最终级齿轮,将与该突起部卡合的止动部设置于接地导板的下表面而设置为能够将突出凸轮部转动操作大致90°。
技术方案16的发明为一种旋转阀的促动器,将设置于突出凸轮部的后端部的压入嵌合部固定于最终级齿轮的轴部,并且,利用一对的突起部夹持压入嵌合部的两侧而将设置于该压入嵌合部的突出凸轮片固装于最终级齿轮。
技术方案17的发明为一种旋转阀的促动器,突起部为一对的止动销。
技术方案18的发明为一种旋转阀的促动器,在壳体本体内固装配线压板,所述配线压板具有令设置在最终级齿轮的下部的输出段轴和减速齿轮组的各齿轮的旋转轴贯通的贯通孔,利用配线压板来收纳配置于该壳体本体的底面的配线。
技术方案19的发明为一种旋转阀的促动器,将罩体借助超声波焊接而与壳体本体接合。
根据技术方案1的发明,在阀杆轴装侧的外周顶面部固装连接板体,并且经由该连接板体而利用连接机构将阀和促动器设置为能够拆装,从而能够抑制设置高度而尽可能地实现紧凑化,能够向例如设备等一边维持紧凑化而一边组装,为小型而能够实现省空间化,即便是狭窄的设置部位也能够进行配设,无需加工精度及流路的调节作业而能够将阀和促动器以既定的位置关系高精度并且容易地进行拆装。
根据技术方案2的发明,在与外周顶面部同等或者同等以下地在主体两侧面位置上相互相反地设置的主体的安装部上固装凸台部的端部,从而能够避免与阀及促动器的多余的干涉并且能够将连接板体向省空间的空间内沿横方向定位并固定,能够利用该连接板体将高度尺寸抑制为最小限并能够拆装阀和促动器。而且,通过从安装部的下方插入螺栓而固装凸台部端部和安装部,即便是配设在狭窄的设置空间时,促动器也不会成为障碍而能够容易地从阀侧拆装。
根据技术方案3的发明,将形成于促动器的底面侧的嵌入凹部与设置于连接板体的一对的嵌合筒部嵌合,从而能够将阀和促动器沿阀杆的轴方向高精度地定位并临时安装,无需调节阀和促动器的位置关系而总是能够以一定的状态进行固装。由此,仅通过令促动器为全开状态,令形成于阀体的贯通孔为与流路平行的开状态而组装该促动器和阀就能够不进行流路的调节而简单地并且高精度地将这些一体化。而且,如果能够将嵌合凹部与嵌合筒部嵌合而定位,则通过将这些的高度设定的较低而能够抑制阀和促动器的拆装部位的高度尺寸而令带促动器的旋转阀尽可能地紧凑化。
根据技术方案4的发明,能够从横方向向促动器利用固定销拆装连接板体,从而能够实现促动器与连接板体的固装部位的最小化,并且即便在狭窄的作业空间中也能够简单地拆装促动器和阀。通过在朝向放射方向而形成的两个的安装孔中安装两个固定销,能够实现省空间化并且能够牢固地进行固定,能够防止促动器相对于阀倾倒、或者在阀杆旋转时固定销松动。进而,通过将安装孔设置在嵌合筒部的左右的横方向外周,能够与阀及促动器的设置状况对应而改变固定销的安装位置,还能够削减维护空间。
根据技术方案5的发明,能够将连接板体相对于阀杆轴装部定位为同轴状态并进行固定,在利用螺栓将连接板体的凸台部端部固装于主体的安装部时,能够将连接板体的嵌合筒部正确地配置在阀的既定位置。因此,能够经由嵌合筒部和形成于促动器的嵌入凹部而高精度地拆装阀和促动器。
根据技术方案6的发明,通过将固定销旋入具有一对的阴螺纹部的拆装部而能够对阀和促动器进行定位而防止晃动并进行连接,另一方面,仅通过松动固装销就能够容易地将阀和促动器取下,能够从一方侧的横方向一边紧固或者松动固定销一边进行该拆装。因此,即便是配置在狭窄的设置空间时,只要是能够令两个固定销旋转的空间则能够进行拆装作业。
根据技术方案7的发明,能够在固定销的紧固时防止基于过剩的扭矩的紧固而防止阀和促动器变得不能拆装或固定销等的部件发生损坏,在松动固定销时能够利用工具容易地将阀和促动器取下。
根据技术方案8的发明,能够将设置高度抑制为最小限而尽可能地实现紧凑化,能够向例如设备等一边维持紧凑化一边组装,为小型且实现省空间化,即便是狭窄的设置部位也能够配设,无需加工精度及流路的调节作业就能够将阀和促动器以既定的位置关系高精度并且容易地进行拆装。由此,能够搭载于一般的水处理设备、食品消毒用的水的供给设备等的药品设备、农业肥料混合设备等的各种的设备内的狭窄的设置空间,利用自动化对这些进行开闭控制而构建各种的混合装置等的装置系统。
根据技术方案9的发明,在促动器的嵌入凹部中嵌合主体的短筒部、或者将促动器的输出轴与短筒部嵌合,从而将促动器在主体的阀杆轴装侧沿径方向定位,所以能够将阀和促动器以同轴状态高精度地进行安装,无需调节阀和促动器的位置关系就能够将其固装为同轴状态。仅通过令促动器为全开状态、令形成于阀体的贯通孔为与流路平行的开状态而组装该促动器和阀就能够简单地并且高精度地将这些一体化而无需进行流路的调节。而且,通过将双方的定位部位的高度设置得较低,能够抑制高度尺寸而尽可能地实现紧凑化。
根据技术方案10的发明,将促动器的嵌入凹部与短筒部的上表面抵接、或者将促动器的底面部与外周顶部抵接、或者将固装部与凸台部抵接,从而将促动器沿主体的高度方向定位,所以能够一边对合阀和促动器的位置关系一边高精度地进行安装,能够将组装后的高度尺寸抑制为一定的较低高度而无需调节阀和促动器的位置关系。仅通过令促动器为全开状态、令形成于阀体的贯通孔为与流路平行的开状态而组装该促动器和阀就能够简单并且高精度地将这些一体化而无需进行流路的调节。
根据技术方案11的发明,能够避免阀和促动器的多余的干涉地对这些进行定位固装而实现紧凑化,能够令凸台部的投影面积为最小而进一步减少配置空间。能够加长并确保螺栓的紧固间隔而提高紧固后的强度,即便在反复进行旋转阀的旋转操作或发生振动时,螺栓也不易松动而能够牢固地连接阀和促动器。能够利用螺栓简单地从阀的下方侧对凸台部和促动器的固装部进行固装,能够将用于维护的空间抑制为较少。
根据技术方案12的发明,利用固装于减速齿轮组的最终级齿轮的突出凸轮部的转动操作而令配置在壳体本体内的空间区域的限位开关接触分离,从而能够利用必要最小限的部件的较少的部件个数而尽可能地实现紧凑化,能够紧凑地组装入例如设备等,小型且实现省空间化,即便对于狭窄的设置部位也能够进行配设,通过对突出凸轮部进行视觉辨认而能够确保优异的视觉辨认性而能够容易地确认阀开度而无需从外部进行窥入。
根据技术方案13的发明,利用马达的侧面的最终级齿轮的上方位置的空间而在节省的空间内设置指示器部从而能够维持紧凑化,能够经由罩体的透明或者半透明的视觉辨认部而对指示器部进行视觉辨认而从上方以及侧面方向容易地确认阀开度,也能够提高自远处的视觉辨认性。而且,即便是配置在狭窄的设置空间中时,也能够通过从外部确认该向上方突出的指示器部而容易地把握阀开度状态。
根据技术方案14的发明,利用固定马达的接地导板和壳体本体来轴支承减速齿轮组的各齿轮的旋转轴,从而能够将各齿轮正确地定位于既定位置并进行安装,能够借助该高精度的各齿轮的安装而提高轴装时的强度并且抑制各齿轮的振动而减少动作时的振动。
根据技术方案15的发明,设置为能够令突起部与止动部卡合而将突出凸轮部转动操作大致90°,从而能够防止突出凸轮部的过度的旋转导致的限位开关的接点不良及故障而能够将阀的阀开度控制为高精度。
根据技术方案16的发明,即便在突出凸轮部的压入嵌合部松动、破断时,能够利用突起部维持突出凸轮片相对于最终级齿轮的位置而令限位开关可靠地动作。由此,能够发挥不影响产品的功能的故障安全功能。由于利用突起物而发挥突出凸轮部的止动功能,所以即便是限位开关损坏时,也能够将阀保持在规定的旋转动作范围中。突起部设置在作为产品构造上必要的位置的最终级齿轮上,所以能够在维持产品的紧凑性的状态下追加故障安全功能。
根据技术方案17的发明,能够将突起部设置为一对的止动销,通过将该止动销利用压入等的固装机构而安装在最终级齿轮上,能够简单地形成突起部。
根据技术方案18的发明,能够利用配线压板确保减速齿轮组的顺畅的旋转动作并能够将配线收纳在壳体本体内的紧凑的收纳空间中,能够防止该配线接触或者卷绕于减速齿轮组。
根据技术方案19的发明,将罩体超声波焊接于壳体本体,从而无需在该壳体本体与罩体之间设置O形环等的密封部件及接合用的安装段部,所以能够将整体的高度抑制为最小而能够发挥优异的紧凑性并防止尘埃等的垃圾或水滴进入促动器内。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带促动器的旋转阀的实施方式的分离立体图。
图2是表示阀和促动器的连接状态的分离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带促动器的旋转阀的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4是壳体本体的仰视图。
图5是壳体本体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图3的促动器和阀的连接状态的主视图。
图7是表示阀向连接板体的临时安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8(a)是表示图3的阀和促动器的连接状态的局部切去剖视图。图8(b)是表示从阀取下促动器的状态的局部切去剖视图。
图9是图8(a)的A-A剖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带促动器的旋转阀的变形例的分离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图10的阀和促动器的连接状态的主视图。
图12是图11的侧视图。
图13是图12的概略中央纵剖视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带促动器的旋转阀的其他变形例的概略纵剖视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带促动器的旋转阀的另一其他变形例的概略纵剖视图。
图16(a)是表示本发明的带促动器的旋转阀的另一变形例的分离立体图。图16(b)是表示本发明的带促动器的旋转阀的另一变形例的局部切去纵剖视图。
图17是促动器的分离立体图。
图18是促动器的局部切去立体图。
图19是表示将罩取下的状态的促动器的俯视图。
图20是表示最终级齿轮的安装状态的侧视图。
图21是表示减速齿轮组的示意俯视图。
图22是表示最终级齿轮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23(a)是表示阀的开闭时的突出凸轮部的状态的俯视图。图23(b)是表示阀开时的突出凸轮部的状态的俯视图。图23(c)是表示阀闭时的突出凸轮部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4是表示突出凸轮部的安装状态的概略俯视图。
图25是图24的概略立体图。
图26是表示促动器的其他例子的侧视图。
图27是表示促动器的另一其他例子的局部切去侧视图。
图28是表示图27的壳体本体的连通孔部附近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29是表示将图27的壳体本体的罩体取下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30是图29的纵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阀、2…促动器本体、3…连接板体、4…主体、5…阀体、6…阀杆轴装部(短筒部)、7…阀杆、8…外周顶面部、9…安装部(凸台部)、10…螺栓、20…壳体本体、21…电动马达、22…减速齿轮组、23…输出轴、24…限位开关、25…突出凸轮部、25a…后端部、25b…顶端部、26…指示器部、26a…视觉辨认部、28…压入嵌合部、29…突出凸轮片、30…接地导板、30a…上表面、30b…下表面、31…配线压板、32…罩体、33…轴承部、40…小齿轮(齿轮)、41…第1齿轮、42…第2齿轮、43…第3齿轮、44…第4齿轮、45…最终级齿轮、45a…轴部、46…旋转轴、54…贯通孔、55…轴承部、57…止动销(突起部)、58…止动部、65…轴承、70…视觉辨认部、71…嵌入凹部、72…嵌合筒部、73…拆装部、74…固定销、74a…顶端、80…凸台部、82…安装孔、90…连接机构、91…促动器本体、92…固装部,R…下表面区域,T…空间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带促动器的旋转阀和该旋转阀的促动器的实施方式。图1表示本发明的带促动器的旋转阀的分离立体图,图3、图6表示阀和促动器的连接状态,图17表示促动器的分离立体图。
在图中,本发明的带促动器的旋转阀具有阀1、促动器本体2、连接板体3,阀1和促动器本体2能够经由连接板体3而拆装。本发明的带促动器的旋转阀作为自动操作用阀而例如配设在未图示的各种设备的内部或装置的一部分等中。
如图2所示,阀1例如为如图所示的由球阀构成旋转阀构造,在该阀1的主体4内部内置有阀体5,所述阀体5具有贯通孔5a,在该阀体5上经由形成于主体4的阀杆轴装部6而连接阀杆7。阀1能够经由阀杆7而令阀体5旋转,阀杆7能够借助与主体4连接的促动器本体2而转动。在主体4内设置有流路4a,该流路4a借助阀体5的旋转而开闭。
在主体4的阀杆轴装部6的周围形成有外周顶面部8,在与该外周顶面部8同等或者同等以下的主体4的两侧面位置上,沿横方向相互相反地突出形成有用于固装连接板体3的一对的安装部9、9,在该安装部9上形成有能够插入螺栓10的贯通孔部11。在阀杆7的上端形成有平行双面部12,该平行双面部12比阀杆轴装部6的上表面稍微突设地形成。
这样的外周顶面部8是指主体4的阀杆轴装部6侧的顶部位置,如果如本例这样主体4为截面六边形则指主体4和阀杆轴装部6侧的顶部,如果在该顶部形成图2所示的平面则指该平面的顶部面,此外,如果主体4为截面圆形则指主体4的阀杆轴装部6侧的圆形顶部。
而且,在设置于外周顶面部8和主体4的锥面之间的图6的间隙S的区域内,或者如果为截面圆形的主体(未图示)则在顶部和弧面之间的间隙S的区域内收纳后述的连接机构90及加强肋80c。因而,通过将图4所示的促动器本体2的壳体本体20的底面36载置于连接板体3的后述的凸台部80而能够构成带促动器的旋转阀,所以能够令一体化后的促动器和旋转阀的高度非常小,从而,能够显著地有利于产品的紧凑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部9配置在与主体的外周顶面部8同等或者同等以下、且比主体4的流路轴芯靠上方。而且,螺栓10仅从下侧插入安装部9的贯通孔部11而与后述的连接板体3的阴螺纹80b螺纹结合。由此,能够减小促动器本体2与阀1的距离而将整体的高度抑制为较低,能够进行促动器本体2和阀1的连接。在阀杆7的上端形成有平行双面部12,该平行双面部12比阀杆轴装部6的上表面稍微突设地形成。
在与上述的阀1连接的促动器本体2中,在包围图1的输出轴23的底面36上,如图4的双点划线的阴影区域所示地形成有连接板体3安装用的嵌入凹部71。该嵌入凹部71形成为能够与设置于连接板体3的后述的嵌合筒部72嵌合的形状。
在促动器底面36的外周侧突出形成有连接板体3的拆装用的拆装部73,在该拆装部73上形成有两组能够与后述的固定销74的阳螺纹部75螺纹固定的一对的阴螺纹部76。阴螺纹部76在阀杆7的横方向中以既定角度λ(例如30°)朝向放射方向地形成。
如图7所示,在阀1和促动器本体2连接用的连接板体3上形成有凸台部80、嵌合筒部72、嵌入孔81。凸台部80作为向阀1安装用而以相对于连接板体3相互相反的方式形成一对,在各凸台部80的端部80a处形成有与螺栓10的阳螺纹10a螺纹结合的阴螺纹80b。凸台部80的端部80a和前述的阀1的安装部9能够借助从该安装部9的下方经由贯通孔部11而插入的螺栓10的螺纹固定而固装。在凸台部80的底面侧形成有加强肋80c。
在一对的凸台部80、80之间突设形成有一对的嵌合筒部72、72,嵌合筒部72被设计为能够与嵌入凹部71嵌合的形状,通过向该嵌合筒部72嵌合嵌入凹部71,能够在连接板体3上定位并且临时安装促动器本体2。凸台部80和嵌合筒部72被设计为相对于连接板体3的未图示的中心点对称的形状。
在图8、图9中,在嵌合筒部72的横方向外周,两个的有底的安装孔82、82朝向放射方向而形成有两组。安装孔82与阴螺纹部76的位置对应,以与该阴螺纹部76相同的既定角度λ(本实施方式中30°)而在高度方向中形成在同一平面上。安装孔82由顶端缩径状的锥孔部构成,在该安装孔82中能够安装固定销74的顶端74a。该两组的安装孔82和阴螺纹部76相对于嵌合筒部72配置在对称位置。
图7的嵌入孔81形成在连接板体3的嵌合筒部72的中央位置,形成为能够嵌入阀杆轴装部6的孔径。通过将该嵌入孔81嵌入阀杆轴装部6,能够将连接板体3定位并临时安装于阀1。
在图8中,固定销74为了将促动器本体2和连接板体3定位并连接而设置。在固定销74的顶端74a设置有锥部83,与该锥部83相接而设置有与促动器本体2的阴螺纹部76螺纹结合的阳螺纹部75、旋转操作用的头部84。
图9的锥部83形成为能够安装于安装孔82的未图示的既定的锥角度,在将阳螺纹部75旋入阴螺纹部76时该锥部83沿着安装孔82而被定位。由此,连接板体3和促动器本体2以正确地定位于既定位置的状态被固定。如图所示,阳螺纹部75仅在与阴螺纹部76螺纹固定的部分形成螺纹部分即可,其中间部分也可以省略。此时,与阴螺纹部76螺纹结合的阳螺纹部75变少,所以固定销74的紧固或者松动的作业变得简单。
在图3中,在头部84上形成有能够借助未图示的一般工具等的工具而向一方向旋转的凹部85,通过经由该凹部85而使用工具进行旋转而能够将固定销74松动。另一方面,能够用手把持头部84的外周或利用特殊工具等的任意的手法令其旋转而紧固固定销74。凹部85只要能够安装一般工具而进行旋转操作则能够设置为适宜的形状。头部84的形状除了为使用一般工具等的工具而松动、用手把持或以特殊工具等的任意的手法进行紧固的方式之外,也可以设置为利用任意的手法进行松动、使用工具进行紧固的方式。
根据上述的构成,带促动器的旋转阀如图2所示设置为,在主体4的阀杆轴装侧的外周顶面部8固装促动器连接用的连接板体3,在该连接板体3上搭载促动器本体2,并且能够利用连接机构90拆装阀1和促动器本体2,所述连接机构90由从与阀杆7的轴方向交叉的横方向插脱的固定机构构成。
该连接机构90由下述构造构成:将形成有一对的阴螺纹部76、76的促动器底面36的拆装部73和旋入该拆装部73的固定销74的顶端74a定位固定于安装孔82。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令阀1为球阀,但只要是能够由促动器本体2驱动的阀则也可以使用蝶阀。此时,与球阀时相同,能够将促动器本体2设置为能够拆装的构造。此外,令促动器本体2为电动式,但也可以为空压驱动的促动器。
在阀1的阀杆7的上端侧设置有平行双面部12,如后述地在促动器本体2的输出轴23的顶端侧设置凹状槽67,但也可以将这些相反地设置。固定销74的个数为两个,但也可以将该固定销74设置为三个以上。此时,将用于安装固定销74的安装孔82以及阴螺纹部76与固定销74的个数对应而预先形成于连接板体3以及促动器本体2即可。
接着,说明将前述的阀1和促动器本体2连接为一体时的组装顺序。
如图2、图7所示,向嵌入孔81嵌入阀杆轴装部6,并且一边将凸台部80载置于安装部9一边将连接板体3向阀1定位调心。经由安装部9的贯通孔部11而从凸台部80的下侧的主体4侧向凸台部80的阴螺纹80b螺纹固定阳螺纹10a而临时固定螺栓10。由此,将连接板体3相对于阀1沿横方向定位并临时固定。
在该状态下令阀体5的贯通孔5a为与流路4a平行的全开状态,另一方面,将促动器本体2也调节至全开位置。
如图8(a)所示,一边令平行双面部12与凹状槽67嵌合一边令嵌合筒部72与嵌入凹部71嵌合,在阀1和促动器本体2之间安装连接板体3而临时安装该阀1和促动器本体2。连接板体3配设在阀1的外周顶面部8和促动器本体2的底面36的间隙S中。此时,连接板体3的凸台部80、嵌合筒部72为点对称的形状,所以能够以相对于阀1令促动器本体2旋转180°的状态进行连接。
接着,向阴螺纹部76螺纹固定固定销74的阳螺纹部75,向嵌合筒部72的安装孔82安装固定销74的顶端74a。借助该固定销74的安装,促动器本体2以同轴状态被定位固定于固定在阀1上的连接板体3的嵌合筒部72。此时,将阀1、促动器本体2保持为全开状态同时紧固固定销74,从而在促动器本体2的全开位置,贯通孔5a变为与流路4a平行的状态,能够调节至正常的安装位置并进行定位。
进而,相对于促动器本体2,对借助螺栓10被临时固定在凸台部80上的状态的阀1的位置进行微调,通过在该状态下紧固螺栓10能够更正确地进行定位。在螺栓10的固定时,安装部9在主体4的横方向上突出形成所以不会与阀1干涉而能够将螺栓10从安装部9的下侧进行紧固。由此促动器本体2的全开位置、贯通孔5a相对于流路4a的全开位置不会错位,能够将阀1和促动器本体2一体化。
安装部9、凸台部80相互相反地突出形成,从而能够避免与连接板体3的作为与促动器本体2的拆装部位的嵌合筒部72的干涉,能够确保拆装所需要的空间。
在从阀1取下促动器本体2时,如图8(b)所示,通过松动固定销74而从阀1以及连接板体3取下促动器本体2。
为能够这样地经由连接板体3而拆装阀1和促动器本体2的构造,在其连接时,能够通过将连接板体3的嵌入孔81嵌入主体4的阀杆轴装部6并将促动器本体2的嵌入凹部71与连接板体3的嵌合筒部72嵌合而将阀杆7和输出轴23沿同轴方向以及高度方向进行定位,能够在该状态下利用连接板体3进行固定。如图8(a)所示,在阀1和促动器本体2的间隙S中配置连接板体3,从而在图3、图6的连接时,能够抑制整体的高度并将这些一体化。
此时,将两个的固定销74的顶端74a安装在朝向放射方向而形成的安装孔82中,所以能够利用该固定销74的作为接触部位的两个的支点部位进行支承固定而能够防止促动器本体2的倾倒,即便在阀杆7旋转时也能够防止固定销74的松动。
而且,向形成于对称位置的两组的阴螺纹部76以及安装孔82的任一方侧固装固定销74而能够将连接板体3定位,从而能够削减维护空间并且对应于阀1及促动器本体2的连接朝向而从任意的横方向对该固定销74进行松动或者紧固。如果根据需要而改变基于固定销74的固定位置,则即便在设备内的受限的设置空间中也能够柔性地进行对应而配设带促动器的旋转阀,由于能够从该旋转阀的横方向拆装固定销74,所以作业性也优异。
此时,通过将两个固定销74、74的角度θ设置为锐角,能够得到一个固定销74时以上的摩擦力,在将角度θ进一步设置为锐角时能够增加摩擦力。借助该摩擦力的增加,能够防止各固定销74、74沿轴方向旋转,能够提高防止该固定销74松动或者脱离的功能。
连接机构90由下述构造构成:对形成有一对的阴螺纹部76、76的拆装部73和旋入该拆装部73的固定销74的顶端74a进行定位固定的构造,能够利用该连接机构90将阀1和促动器本体2以防止晃动的状态进行固装,而且,通过将安装孔82形成为顶端缩径状的锥孔部,并且在该锥孔部中安装固定销74的锥部83,能够进一步提高促动器本体2和连接板体3的定位精度。此时,在安装孔82中作用有来自锥部83的摩擦力,所以即便用手进行紧固也能够得到足够的紧固强度。进而,由固定销74的推力而产生的摩擦力传递至连接板体3,所以防止安装有该固定销74的相反侧的横侧的连接板体3的翘起。加入在固定销74为一根时,在该固定销74上产生了阀杆7的旋转方向的旋转力时能够以少量的动作大幅地减少摩擦力,容易产生固定销74的松动。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带促动器的旋转阀为,在主体4的阀杆轴装侧的外周顶面部8固装促动器本体2连接用的连接板体3,并且在该连接板体3上搭载促动器本体2,并且设置为能够利用连接机构90拆装阀1和促动器本体2,所述连接机构90由从与阀杆7的轴方向交叉的横方向插脱的固定机构构成,所以在将连接板体3安装在阀1和促动器本体2之间时能够在间隙S的区域中收纳连接机构90及连接板的加强肋80c,能够减小促动器本体2和阀1的距离而将整体的高度抑制为较低而尽可能地实现紧凑化。借助该省空间化,即便是狭窄的设置空间也能够简单地进行定位并安装。
而且,在主体4的与外周顶面部8同等或者同等以下地形成的一对的安装部9、9上,从安装部9的下方利用螺栓10固装连接板体3的一对的凸台部80、80,从而能够将连接板体3的阀1和促动器本体2的拆装部位的高度尺寸抑制为更低,借助将促动器本体2的嵌入凹部71嵌合于连接板体3的嵌合筒部72而将促动器本体2定位于连接板体3,借助该构成,能够降低阀杆轴装部6的高度,从而能够将基于连接板体3的阀1和促动器本体2的拆装部位的高度尺寸抑制为最小。由此,能够令带促动器的旋转阀整体最大限度地紧凑化。
阀1和促动器本体2的连接时,如前述那样地令这些为全开状态并且经由连接板体3而利用固定销74、螺栓10进行固定,从而能够提高安装精度地并且容易地一体化,能够以既定的状态连接而无需每次进行连接时进行流路4a的调节。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带促动器的旋转阀的变形例。另外,对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由相同的符号表示而省略其说明。
在图10~13中,在阀1的阀杆轴装侧形成有由短筒部构成的阀杆轴装部6,经由该短筒部6而在阀体5上连接阀杆7。阀杆7的上端7a与促动器本体91的输出轴23连结,阀体5利用连接于主体4的促动器本体91的旋转操作经由阀杆7而被转动。
在阀杆7轴装侧的短筒部6上设置有外周面6a和内周面6b,在短筒部6的促动器本体91搭载侧上形成有上表面6c。如后述所述,在将阀1和促动器本体91一体化时,经由这些外周面6a、内周面6b、上表面6c而能够将阀1和促动器本体91定位。
在图10中,在主体4的阀杆7轴装侧的周围形成有外周顶面部8,在与该外周顶面部8同等或者同等以下的主体4的两侧面位置,在横方向上突出形成作为一对的凸台部的安装部9、9。安装部9设置在以流路4a的轴芯P为中心线而对称的位置。在安装部9上形成有能够插入螺栓10的贯通孔部11。
安装部9与上述情况同样地配置在主体4的与外周顶面部8同等或者同等以下且比主体4的流路轴芯P靠上方。将安装部9配置为与主体4的外周顶部同等或者同等以上是为了将连接安装部9和形成于促动器本体91的突起状的固装部位的螺栓10设定得较短。此外,将安装部9配置在主体4的比流路轴芯P靠上方是为了即便将阀1组装入设备而将阀1的主体底面固定于设备的壁面等的状态下,也能够容易地从安装部9的下方对带六角孔螺栓等的紧固用工具进行紧固。螺栓10相对于该安装部9的贯通孔部11仅从下侧螺纹结合,利用该螺栓10将安装部9和设置于促动器本体2的固装部92固装。由此,能够缩短促动器本体91和阀1的连接距离而将整体的高度抑制为较低并且将促动器本体91和阀1一体化。
阀杆7与促动器本体91的输出轴23连接。在输出轴23的中间位置附近安装有未图示的轴承及O形环,经由这些而令阀杆7能够转动。在输出轴23的顶端形成有能够与阀杆7的平行双面部12嵌合的凹状槽67。
在促动器本体91的底面36上形成有嵌入凹部71,该嵌入凹部71设置为能够与短筒部6嵌合的形状。在将促动器本体91与主体4连接时,在向嵌入凹部71嵌合短筒部6的外周面6a时,促动器本体91在主体4的阀杆轴装侧在径方向上被定位。嵌入凹部71为能够与短筒部6嵌合而能够进行径方向的定位的形状,例如可以为圆筒形状。此外,作为促动器本体91向主体4轴装侧的向径方向的其他的定位构造,如图14所示,可以将输出轴23设置为能够与短筒部6的内周面6b嵌合、或者设置为能够向嵌入凹部71嵌合短筒部6的外周面6a、或者设置为能够将输出轴23向短筒部6的内周面6b嵌合。
进而,在将促动器本体91与主体4连接时,设置为能够将促动器本体91的嵌入凹部71与短筒部6的上表面6c抵接、或者能够将促动器本体91的底面36与外周顶面部8抵接、或者能够将促动器底面36两侧的固装部92与安装部9抵接。通过令这些各部分彼此抵接,能够相对于主体4将促动器本体91在高度方向上定位。
在该变形例中,如图13所示地令短筒部上表面6c抵接于促动器底面36的嵌入凹部71的底面侧,但作为促动器底面36的方式,除了设置为这样的凹状形状以外,也可以设置为未图示的平面及凸台部的形状。
根据上述构成,令促动器本体91跨过主体4的外周顶面部8而位于安装部9,利用螺栓10安装该促动器本体91的两侧的固装部92、92和主体4的安装部9、9,从而能够将促动器本体91直接安装于阀1。此时,在固装部92上设置有阴螺纹93,将螺栓10的阳螺纹10a与该阴螺纹93螺纹固定。
此时,利用短筒部6和嵌入凹部71的嵌合、或者短筒部6和输出轴23的嵌合,将主体4和促动器本体91相对于连接这些的朝向而进行径方向的定位并且进行固装。
进而,利用短筒部6的上表面6c和嵌入凹部71的抵接、或者外周顶面部8和底面36的抵接、或者安装部9和固装部92的抵接,将主体4和促动器本体91相对于连接朝向而进行高度方向的定位并且进行固装。
在一体地组装阀1和促动器本体91时,令阀体5的贯通孔5a为与流路4a平行的朝向而为全开状态,另一方面,令促动器本体91也为全开状态,在该状态下令平行双面部12与凹状槽67嵌合并且令短筒部6嵌入嵌入凹部71。由此,完成主体4和促动器本体91的径方向的定位。此外,通过令短筒部6的上表面6c与嵌入凹部71抵接,完成主体4和促动器本体91的高度方向的定位,在固装部92对置于安装部9的状态下在阀1上临时安装促动器本体91。
接着,从安装部9的贯通孔部11的下侧令螺栓10的阳螺纹10a与固装部92的阴螺纹93螺纹结合,利用该螺栓10固装安装部9和固装部92。在螺栓10的紧固时,安装部9形成为向主体4的两侧位置伸出,从而能够将该螺栓10及未图示的紧固用工具不与阀1干涉地从安装部9的下方侧容易地进行紧固,即便在连接尺寸大的阀1时,也能够从下方侧简单地紧固螺栓10而一体化。此时,能够确保促动器本体2和贯通孔5a的全开时的位置关系并进行连接。
这样地在主体4的阀杆7轴装侧的外周顶面部8和同等或者同等以下的主体4的两侧位置处设置安装部9,并且令促动器本体91跨过外周顶面部8而位于安装部9,经由螺栓10而安装固装部92和安装部9,所以能够令阀1和促动器本体91的连接所需要的高度尺寸最小而能够将产品的整体高度尺寸抑制为较低而实现紧凑化。借助该紧凑化,即便在狭窄的设置空间中也能够进行设置。
而且,借助短筒部6和嵌入凹部71的嵌合、或者短筒部6和输出轴23的嵌合,对主体4和促动器本体91进行径方向的定位,所以无需将阀杆7和输出轴23沿轴芯方向进行调节,仅通过将主体4和促动器本体91嵌合就能够将输出轴23和阀杆7连接为同轴状态,在连接后能够将来自输出轴23的旋转高效地传递至阀杆7。
进而,借助短筒部6的上表面6c和嵌入凹部71的抵接、或者外周顶面部8和促动器底面36的抵接、或者安装部9和固装部92的抵接而对主体4和促动器本体91进行高度方向的定位,所以在令短筒部6和嵌入凹部71嵌合时能够对合高度,无需沿高度方向进行调节而能够以既定的定位状态连接。此时,短筒部上表面6c和嵌入凹部71、外周顶面部8和底面36、安装部9和固装部92都借助平面同士而抵接,所以能够将阀1和促动器本体91以稳定的状态进行固定。
另外,在从阀1取下促动器本体91时,能够通过松动螺栓10而简单地取下。
在图14中示出了本发明的带促动器的旋转阀的其他的变形例。在该带促动器的旋转阀中,一边令短筒部6和输出轴23嵌合一边连接阀1和促动器本体91。此时,通过向短筒部6的内周面6b插入输出轴23的外周面23a、向短筒部6嵌入输出轴23,能够对阀1和促动器本体91沿径方向进行定位。进而,如果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设置为能够将嵌入凹部71和短筒部6嵌合,则进行两个部位的径方向的定位。
在图15中表示本发明的带促动器的旋转阀的另一变形例。在该带促动器的旋转阀中,在阀1的主体4的两侧位置中相互相反地突设形成有与外周顶面部8同等或者同等以下的一对的安装部9、9,设置为能够将该安装部9和用单点划线所示的促动器本体91的固装部92利用螺栓10进行固装。此时,安装部9的投影面积最小,并且能够确保螺栓10的紧固间隔较长。所以,能够提高紧固后的强度,即便对于反复进行的旋转动作及振动等的产生,螺栓10也不易松动,能够牢固地维持阀1和促动器本体91的连接。
在图中,为了比较而用虚线表示图10的凸台部(以流路的轴芯P为中心的线对称位置)。上述的相互相反是指令两个的安装部9、9分离在以阀杆7的轴芯Q为中心而相反的位置,具体而言,配置在以阀杆7的轴芯Q为中心的点对称位置。此时,在相同长度T的外周顶面部8中,该相互相反时,线对称位置时的安装部9的宽度W的尺寸相同。但是,如果将安装部9、9配置为相互相反,则能够将螺栓10的紧固间隔L2设定为比线对称位置的螺栓10的紧固间隔L1长。具体而言,L2=L1cosθ(在本实施方式中θ≈30°),为L2>L1的关系。
因而,能够令安装部9的宽度W即投影面积最小,并且能够将螺栓10的紧固间隔确保为较长,能够得到促动器本体91的固定所需要的扭矩力。
在图16(a)、图16(b)中表示本发明的带促动器的旋转阀的另一变形例。在该带促动器的旋转阀中,对于上述的阀1安装与上述不同构造的促动器本体95。促动器本体95具有壳体本体20和能够相对于该壳体本体20拆装的被覆用的罩体32,在这些壳体本体20、罩体32的内部收纳未图示的内部部件而整体变得小型化而能够将高度也抑制为较低。如图16(b)所示,在促动器本体95的底面36的两侧垂下形成有圆筒状的固装部96、96,经由该固装部96而利用螺栓10固装阀1和促动器本体95。
通过这样地从壳体本体20的底面36形成螺栓10固装用的固装部96,能够维持促动器本体95的紧凑性并能够进行该促动器本体95和阀1的一体化。
另外,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将促动器的固装部垂下形成在促动器的两侧,但也可以不设置该垂下形成部位而直接在促动器本体的底面设置固装部。
接着,详细说明旋转阀的促动器。
在图1、图17中,在促动器本体2的壳体本体20中设置有电动马达21、将来自该马达21的旋转减速并传递的减速齿轮组22、输出轴23、限位开关24、突出凸轮部25、指示器部26、电容器等的控制部27。这些各部件经由接地导板30、配线压板31而收纳在壳体本体20内的既定位置,在该壳体本体20上固装被覆用的罩体32。
如图5所示,壳体本体20具有半圆弧状部20a和矩形状部20b,为这些相连而成的形状。在图17中,在壳体本体20内形成有轴承部33、阴螺纹34、载置面35。轴承部33设置在壳体本体20的底面36,能够利用该轴承部33轴支承减速齿轮组22的第1齿轮41、第2齿轮42、第3齿轮43、第4齿轮44、最终级齿轮45的各齿轮的旋转轴46的下端47。阴螺纹34设置在壳体本体20的内周缘侧,载置面35设置在比壳体本体20的底面36高的位置,能够在该载置面35上载置配线压板。在壳体本体20的底部侧面设置有连通孔部48,在该连通孔部48中安装有套管49。
在马达21的底部外周设置有凸缘部50,经由设置于该凸缘部50的切去部51而向接地导板30的上表面30a安装马达21。马达21经由该固定用接地导板30而借助阳螺纹52被螺纹固定于壳体本体20的阴螺纹34。
在接地导板30上设置有能够插通阳螺纹52的贯通孔54,马达21经由切去部51、贯通孔54而与接地导板30一起被定位固装于壳体本体20。在接地导板30的下表面30b上设置有轴承部55,利用该轴承部55轴支承设置于马达21的下表面区域R的减速齿轮组22的各齿轮40、41、42、43、44、45的旋转轴46的上端56。进而,如图21~图23所示,在接地导板30的下表面30b上设置有后述的止动销57卡合用的止动部58。在接地导板30的指示器部26侧,对合于减速齿轮组22的最终级齿轮45的圆弧形状而膨出形成有圆弧部59。由此,最终级齿轮45由圆弧部59保护。
在图21中,在设置于马达21的输出侧的旋转轴部60上安装有齿轮(小齿轮)40,减速齿轮组22具有该小齿轮40、第1齿轮41、第2齿轮42、第3齿轮43、第4齿轮44、最终级齿轮45,在各齿轮41、42、43、44的中心分别作为旋转轴46而插入销。如图18、图19所示,减速齿轮组22设置在壳体本体20的马达21的下表面区域R,在与马达21纵向地并列的状态下收纳在壳体本体20内。
在图26中表示促动器的其他例子。该促动器本体97具有马达21、接地导板30、输出轴23、指示器部26,在马达21内部设置有未图示的减速齿轮组,从而马达21设置为齿轮式马达的方式。
接地导板30固装在马达21的下表面侧,在该接地导板30的上表面侧形成有轴支承马达21内的减速齿轮组的各齿轮的旋转轴的下端的未图示的轴承部。另一方面,各齿轮的上端被设置在壳体本体20内的未图示的轴承部轴支承。
输出轴23同轴地安装在马达21内的未图示的最终级齿轮的轴部,在该输出轴23上固装有突出凸轮部25。突出凸轮部25在壳体本体20的内部比最终级齿轮的外周稍微突出,利用该突出凸轮部25的转动操作能够令设置在壳体本体20内的未图示的限位开关接触分离。
指示器部26同轴地固装在最终级齿轮的轴部(输出轴23)上,随着该输出轴23的旋转而旋转。指示器部26设置为与突出凸轮部25的动作一体地旋转动作,由此,在单元化后马达21的外部,能够直接对设置在输出轴23的输出侧的指示器部26进行视觉辨认而确认促动器的动作。进而,如图所示,也可以在指示器部26中以立设的方式安装视觉辨认部26a,此时,更容易确认促动器的状态。
也可以如该例那样将减速齿轮组设置在马达21内部,此时与将减速齿轮组设置在马达的下表面区域时同样,是能够转动操作突出凸轮部25而令限位开关接触分离的构造。在该促动器本体97中,为将接地导板30固装在马达21的下表面侧、将指示器部26设置在壳体本体20的外部的构造,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紧凑性,能够实现小型化并组装入设备等,即便对于狭窄的设置位置也能够实现省空间化而进行配设。由于令指示器部26露出至壳体本体20的外部,所以容易确认该指示器部26的状态,即便从远处也能够简单地确认促动器的状态。
在图21的减速齿轮组22中,小齿轮40与第1齿轮41啮合、第1齿轮41与第2齿轮42啮合、第2齿轮42与第3齿轮43啮合、第3齿轮43与第4齿轮44啮合、第4齿轮44与最终级齿轮45啮合。马达21的旋转轴部60的旋转利用这些减速齿轮组22而被减速,从同轴地安装于最终级齿轮45的输出轴23向阀1的阀杆7传递。
突出凸轮部25如图21~图24所示,其后端部25a以固装的状态被安装于同轴地安装在最终级齿轮45的轴部45a上的输出轴23,随着该输出轴23的旋转而转动。突出凸轮部25设置为从底面36伸出,并且比最终级齿轮45的外周围稍微突出的状态,能够利用该突出凸轮部25的转动操作而令限位开关24接触分离。在突出凸轮部25中,在后端部25a设置有用于压入固定圆柱状的输出轴23的圆筒状的压入嵌合部28,从该压入嵌合部28形成突出凸轮片29。突出凸轮片29设置为能够与限位开关24接触分离的长度,在该突出凸轮片29的压入嵌合部28侧形成有宽幅状的基部38。利用该基部38提高突出凸轮片29的压入嵌合部28的强度,并且能够耐受从输出轴23传递来的扭矩。上述的指示器部26固装在突出凸轮片29的顶端侧。
在最终级齿轮45的突出凸轮部25的两侧固装有固定用的一对的突起部57、57,该突起部57与设置于上述的接地导板30的止动部58卡合从而能够将突出凸轮部25转动操作规定的角度例如大致90°。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的突起部57由止动销构成,该止动销57利用压入等的适宜的固装方式在最终级齿轮45上沿与输出轴23同轴的方向安装。由此,能够简单地将止动销57设置在最终级齿轮45上。
此时,如图23(a)所示,以最终级齿轮45的中间开度的位置为基准,在该最终级齿轮45能够向全闭方向旋转45°、向全开方向旋转45°的角度α的位置处配设止动销57。进而,如图23(b)、图23(c)所示,也可以在全开、全闭位置侧分别设置最终级齿轮45能够比45°更多地旋转用的游隙角度β。作为此时的游隙角度β为4°左右即可,通过设置该游隙角度β,最终级齿轮45能够向全开、全闭方向旋转45°以上,能够利用突出凸轮部25可靠地令限位开关24为接通状态。
在此,在如上所述地令马达21的动力停止时,以突出凸轮部25令限位开关24动作的方式进行,但在过度地反复进行该操作时,有时突出凸轮部25会破断,从而输出轴23相对于突出凸轮部25空转而变得突出凸轮部25无法将该输出轴23的动作传递至限位开关24、无法切断向马达21的电源。此时,无法令马达21的动作停止,有可能阀1继续旋转而反复进行开闭。
特别地,在将突出凸轮部25配置于输出轴23时进行压入的情况下,应力集中于突出凸轮部25的压入部分而发生松动、破断的可能性高。突出凸轮部25大多利用树脂成形而制造,所以即便通过强度计算、解析等令压入部分的尺寸具有充分的强度,也难以预见由外在的原因导致的强度、耐久性的降低。
因此,如图24,图25所示,将突出凸轮部25的压入嵌合部28固定于最终级齿轮45的轴部45a(输出轴23),并且利用一对的突起部57、57夹持压入嵌合部28的两侧,将设置于该压入嵌合部28的突出凸轮片29固装在最终级齿轮45上。
由此,即便会由于输出轴23的旋转动作的反复进行而该输出轴23相对于突出凸轮部25空转,突出凸轮部25两侧的止动销57也支承该突出凸轮部25。此时,利用两点支承而令突出凸轮部25与输出轴23(最终级齿轮45)一起旋转,所述两点支承由压入嵌合部28和输出轴23的固定、和向旋转方向推压突出凸轮片29一侧的止动销57与突出凸轮片29(基部38)的抵接实现。其结果,能够令突出凸轮部25可靠地随着输出轴23(最终级齿轮45的轴部45a)的旋转而正确地旋转动作,并维持利用该突出凸轮部25令限位开关24接通的功能,能够可靠地防止阀1的空转。此时,突起部57也可以是止动销以外,只要能够夹持压入嵌合部28的两侧而将突出凸轮片29固装于最终级齿轮,能够设置为各种的方式。
如上所述,突出凸轮部25以能够以规定的角度(90°)旋转的方式配置于输出轴23。因此,止动销57也需要配设在规定的位置。即便在限位开关24损坏而无法停止马达21的动力时,也能够利用止动销57而防止阀1的空转,能够利用与图23的止动部58的卡合来实现令阀1停止在规定的位置的止动功能。因此,能够维持阀的规定角度的旋转动作。
例如,在图24中,在突出凸轮部25旋转时的规定的角度γ为90°时,在突出凸轮部25发生了破断时,在突出凸轮部25上由于在最终级齿轮45和啮合于该最终级齿轮45的第4齿轮44之间产生的啮合的间隙而加上了角度δ×2的旋转角度。作为例子,如果规定的角度γ=90°时的角度δ=0°38′,则突出凸轮部25破断时的旋转角度为角度γ+2×角度δ=90°+2×0°38′=91°16′。这样地旋转角度几乎没有从规定的角度发生变化所以能够可靠地防止阀的空转。
如图18、图20、图22所示,前述的指示器部26在突出凸轮部25的顶端部25b以沿着马达21的侧面21a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形成。通过将该指示器部26设置为能够从促动器本体2的上方向以及侧面方向视觉辨认的大小,能够更加容易从外部确认突出凸轮部25的旋转状态。
如图19所示,限位开关24在壳体本体20内设置有两个,配置在马达侧面21a的空间区域T中。限位开关24与突出凸轮部25旋转时的端部侧接近而利用止动环61而固定在设置于壳体本体20的安装突部62上而配置在壳体本体20的矩形状部20b的角落部位。在限位开关24、24之间配设有该限位开关24控制用的由电容器及基板构成的控制部27。
在最终级齿轮45旋转时,突出凸轮部25与某限位开关24接触而成为接通状态,成为能够将最终级齿轮45的旋转状态即输出轴23的旋转状态传递至限位开关24。这样一来能够利用限位开关24检测促动器本体2的全开或者全闭位置,此时,通过从外部对突出凸轮部25进行视觉辨认能够确认促动器本体2的动作状态。
在图17中,配线压板31设置在减速齿轮组22和壳体本体20之间,并具有插通孔63,设置在最终级齿轮45的下部的输出段轴64和减速齿轮组22的各齿轮的旋转轴46贯通于该插通孔63,使得对输出段轴64及旋转轴部60的旋转动作不产生障碍。配线压板31以载置的状态固定于壳体本体20的载置面35。在壳体本体20的底面36上配置有马达21及限位开关24、控制部27的配线(线缆)37,该线缆37利用配线压板31而被收纳在壳体本体20的底面36侧。线缆37经由连通孔部48而被引出至促动器本体2的外部,与未图示的设备等连接。
此时,在小型的促动器中,为了进行配线用的线缆37的保持、以及防止从线缆外皮37a外周侧的浸水及湿气的通过而提高气密性,通常大多利用未图示的市场上销售的线缆套管、使用橡胶套管,利用金属或者树脂制的套管将内部的橡胶部件压溃而进行。
但是,在使用市场销售的线缆套管时,成本花费高,由于要求通用性而存在无法令组装入的产品紧凑化的问题。进而,一般而言线缆套管借助旋入或者配电盘装配而被装入,此时有可能根据每个施工者而气密性的确保的状态产生偏差。
另一方面,在使用橡胶套管时,一般而言在线缆的外皮外周尺寸中存在很多尺寸及形状的偏差,为了仅利用该橡胶套管来维持气密性,需要令线缆通过的部分的尺寸减小到极限而减小间隙。其结果,线缆难以通过而施工性变差。
为了确保气密性、线缆保持功能,在线缆通过的部分和向壳体本体装入的部分的两方中都必须确保气密性、线缆保持功能,所以在橡胶套管的内周侧和外周侧都没有间隙尺寸,在施工时需要令该橡胶套管很大地压溃。因此不仅在令线缆通过时,在组装时施工性也会变差。
另一方面,在金属或者树脂制的套管时,一般而言在将这些套管装入时,通过向壳体本体压入而令橡胶压溃,在线缆的外皮外周、向壳体本体装入的部分处确保线缆保持功能、气密性,但为了压入这些套管而必须使用专用的压入夹具。而且,需要将套管和套管的组装侧的双方的强度确保为能够耐受,所以难以实现紧凑化。
在为将金属或者树脂制套管旋入型时不需要使用专用的压入夹具,但需要旋入部分的强度及空间,所以难以实现紧凑化。
由此,在图27、图28所示的旋转阀的促动器中,对于紧凑化后的促动器的壳体本体20,使用O形环100、粘接剂101而确保气密性而安装线缆。
如图所示,在壳体本体20的线缆37的装入位置的线缆安装用的连通孔部48上设置有锥部103、O形环收纳部104、粘接剂填充部105、粘接剂导入部106。
锥部103为了能够将O形环100顺畅地缩径而压入里侧而设置,与该锥部103相接而在里侧形成有O形环收纳部104。设置为能够向粘接剂填充部105填充适宜的粘接剂101,粘接剂导入部106设置为能够将向粘接剂填充部105填充粘接剂101用的未图示的分配器(定量排出装置)插入的孔径以及深度,在本实施方式中,沿垂直于连通孔部48的轴芯的方向设置在壳体本体20的底部。
安装在O形环收纳部104中的O形环100设置为能够维持线缆外皮37a的外周侧以及壳体本体20的保持以及气密性的内周径以及外周径。粘接剂101由防止向粘接剂填充部105填充时O形环100的鼓出而能够与该O形环100一起保持并维持气密性的材料构成。
在粘接剂填充部105的扩径侧能够安装粘接挡板107,通过设置该粘接挡板107能够防止流入的粘接剂101向外部泄露,能够向粘接剂填充部105内均等地填充粘接剂101。
在向壳体本体20安装线缆37时,在线缆37的顶端侧安装O形环100,利用未图示的夹具将线缆37插入壳体本体20的连通孔部48。此时,O形环100借助连通孔部48的锥部103而慢慢地缩径而被收纳于O形环收纳部104。因此,能够利用很小的插入力将O形环100收纳在O形环收纳部104的规定的位置。接着取出夹具,令粘接挡板107一边通过线缆37一边与连通孔部48的扩径侧抵接。在该状态下将分配器设置于粘接剂导入部106,在利用粘接挡板107堵住连通孔部48的状态下令粘接剂101流入规定量,向粘接剂填充部105进行填充。
如上所述,在安装了O形环100的线缆37的插入后,使用分配器而令粘接剂101流入粘接剂填充部105,能够防止O形环100的鼓出。而且,粘接剂101在粘接剂填充部105内凝固从而维持线缆37的保持功能以及气密性,与单独地安装O形环时相比能够提高线缆37的保持功能以及气密性。因此,能够将O形环100的压溃量设置为最小,变得容易令线缆37通过而施工性变好。这样地在壳体本体20中设置具有O形环收纳部104、粘接剂填充部105的连通孔部48而安装线缆37,所以能够维持促动器整体的紧凑性地连接线缆37而不会令壳体本体20大型化。
而且,通过设置粘接挡板107,在粘接剂101凝固之前能够防止该粘接剂101流出到外部。此时,在粘接剂101凝固之前线缆37会借助自重而垂下,利用该线缆37的重量,在O形环100中作用有摩擦力而防止线缆37落下。
粘接剂101从粘接剂填充部105填充到粘接剂导入部106,所以在该粘接剂101凝固后,能够利用其固装力保持线缆37而防止脱落,并且由于粘接剂导入部106的粘接剂101挂于壳体本体20,所以能够发挥更强的防脱功能。
进而,通过令粘接挡板107透明,能够目视向粘接剂填充部105的粘接剂101的填充量,能够防止施工者导致的填充量的偏差。
此外,也可以在线缆外皮37a的外周侧以及图29所示的线缆37所具有的绝缘体37b和芯线37c之间涂敷粘接剂101而进行孔填埋。此时,不仅线缆外皮37a外周侧的气密性,还能够防止由于毛细管现象而向线缆37内部浸水。
如上所述,利用O形环100以及粘接剂101确保线缆外皮37a外周侧的气密性,所以能够双重地进行气密,与单独使用O形环时相比气密性高。其结果,能够将O形环100的压溃量设计为最少,令线缆37容易通过从而提高施工性。在壳体本体20内设置有O形环收纳部104、粘接剂填充部105,所以不会令壳体本体20大型化,能够实现促动器整体的紧凑化。
在图29、图30中表示在图27的壳体本体20内收纳限位开关24控制用的基板110、电容器111的状态,这些基板110、电容器111收纳在壳体本体20的限位开关24、24之间。在基板110上利用未图示的焊料而分别汇总连接有限位开关线缆、马达线缆、输入输出用线缆等的线缆37,在将基板110收纳在壳体本体20内时,令各线缆37以绕过促动器内的部件的方式通过壳体本体20内侧的两侧附近并通过配线压板31和壳体本体20的底面36之间,并且在连通孔部48的附近利用未图示的束带汇总。由此,在配设壳体本体20内的基板110、电容器111时,能够有效地利用残存于壳体本体20内的有限的空间来配置线缆37,能够确保整体的紧凑化。
在图17中,输出轴23为金属制,其上部侧被压入金属制的最终级齿轮45而与该最终级齿轮45同轴地设置,设置为能够与阀杆7连接。输出轴23的中间位置附近经由轴承65、O形环66而能够转动地安装于壳体本体20,在输出轴23的顶端形成有能够与阀杆7的平行双面部12嵌合的凹状槽67。
促动器本体2经由上述的部件而将马达21的旋转减速并输出至输出轴23,经由与该输出轴23的凹状槽67嵌合的平行双面部12而传递至阀杆7,能够将阀体5旋转控制为既定的开度。促动器本体2用于所谓的四分之一转式的旋转阀的旋转操作,如上所述,在输出轴23(最终级齿轮45)以大致90°的旋转角度被旋转控制时,该旋转状态能够借助突出凸轮部25而显示于外部。
罩体32由透明或者半透明的树脂成形而成,膨出形成有用于收纳马达21及突出凸轮部25、指示器部26的膨出部68。罩体32借助例如颗粒加工而进行表面加工,在膨出部68的突出凸轮部25所处位置附近不进行颗粒加工从而设置透明或者半透明的视觉辨认部70。能够经由该视觉辨认部70从罩体32的外方对指示器部26的动作状态进行视觉辨认。
罩体32相对于壳体本体20借助例如超声波焊接而接合。
本发明的旋转阀的促动器为,在马达21的下表面区域R或者马达21内部设置减速齿轮组22,在该减速齿轮组22的最终级齿轮45上固装突出凸轮部25,令该突出凸轮部25从马达21的底面伸出,并且从最终级齿轮45的外周稍微突出,并且,将限位开关24配置在马达侧面的空间区域T,利用突出凸轮部25的转动操作令限位开关24接触分离,所以在阀1和促动器本体2之间无需较大的空间、无需将促动器本体2向上方侧延长、无需为了配设减速齿轮组22而将整体沿横方向较大地延长,能够实现整体的紧凑化地设置突出凸轮部25,通过从外部对该突出凸轮部25进行视觉辨认而能够确认阀开度。
此时,将限位开关24的接通断开用的突出凸轮部25兼用作阀开度显示用,从而能够以必要最小限的部件个数在促动器本体2的省空间的空间内设置阀开度显示部分而实现紧凑化。
进而,形成有令突出凸轮部25的顶端部25b沿着马达21的侧面21a向上方突出的指示器部26,能够经由设置于罩体32的透明或者半透明的视觉辨认部70而从罩体32的外方对指示器部26的动作状态进行视觉辨认,所以能够对指示器部26从促动器本体2的上方向以及侧面方向进行视觉辨认或从远距离进行视觉辨认,无需从外部窥入而能够容易地对阀开度进行视觉辨认。
通过将该促动器用于前述的旋转阀,能够将带促动器的旋转阀的整体的高度抑制为较低而维持紧凑化的状态,同时能够设置阀开度显示功能而实现流体的集中控制及装置的系统化,进而即便在小型化的设备内的有限的狭窄的设置空间中也能够在确保拆装容易性的同时设置设有该阀开显示功能的带促动器的旋转阀,在设置后能够确保视觉辨认性而容易地确认阀开度。

Claims (15)

1.一种带促动器的旋转阀,令内置于主体的阀体经由阀杆而旋转,利用设置于上述主体的促动器令上述阀杆转动,其特征在于,在利用螺栓固装促动器连接用的板状的连接板体与安装部的状态下将所述促动器搭载在上述连接板体上,所述连接板体配置在上述主体的阀杆轴装侧的该主体外周面的外周顶面部,所述安装部突出形成在上述主体的与上述外周顶面部同等或者同等以下的位置,并且设置为能够利用连接机构拆装阀和促动器,所述连接机构由从与上述阀杆的轴方向交叉的横方向进行插脱的固定机构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促动器的旋转阀,其特征在于,
上述安装部为,以在上述主体的两侧面位置中在横方向上相互相反地形成的状态突出形成一对的上述安装部,在上述连接板体上形成相互相反地形成的状态的一对的凸台部,上述安装部与上述凸台部利用上述螺栓固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促动器的旋转阀,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连接板体的一对的凸台部之间形成一对的嵌合筒部,并且在上述促动器的包围输出轴的底面上形成嵌入凹部,将该嵌入凹部与上述嵌合筒部嵌合而将上述促动器定位于上述连接板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促动器的旋转阀,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嵌合筒部的横方向外周朝向放射方向地形成有安装固定销的顶端的至少两个的安装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促动器的旋转阀,其特征在于,
将形成于上述连接板体的嵌入孔与上述主体的阀杆轴装部嵌入而定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促动器的旋转阀,其特征在于,
上述连接机构为下述构造:将在上述促动器的上述底面具有一对的阴螺纹部的拆装部和旋入该拆装部的上述固定销的顶端定位固定于上述安装孔。
7.根据权利要求4至6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带促动器的旋转阀,其特征在于,
上述固定销形成为在紧固时能够以任意的手法进行紧固、且在松开时能够使用工具而松开的头部形状。
8.一种旋转阀的促动器,是用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阀的促动器,其中,该促动器为,在设置于壳体本体内的马达的下表面区域中设置减速齿轮组,在该减速齿轮组的最终级齿轮上固装有伴随着该最终级齿轮的旋转而转动的突出凸轮部,令该突出凸轮部从上述马达的底面延伸出,并且从上述最终级齿轮的外周稍微突出,并且将设置于上述壳体本体内的限位开关配置在上述马达侧面的空间区域,利用上述突出凸轮部的转动操作而令上述限位开关接触分离。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旋转阀的促动器,其特征在于,
形成有令上述突出凸轮部的顶端部沿着上述马达的侧面向上方突出的指示器部,在固装于上述壳体本体的罩体上设置透明或者半透明的视觉辨认部,能够经由该视觉辨认部而从罩体的外方对上述指示器部的动作状态进行视觉辨认。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旋转阀的促动器,其特征在于,
将固定上述马达的接地导板固装于上述壳体本体,在上述接地导板的下表面设置轴承部,所述轴承部对设置于上述马达的下表面区域的上述减速齿轮组的各齿轮的旋转轴的上端进行轴支承,由设置于上述壳体本体的底面的轴承部对上述旋转轴的下端进行轴支承。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旋转阀的促动器,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突出凸轮部的后端部固装于上述最终级齿轮的轴部,并且将固定上述突出凸轮部的两侧的突起部固装于上述最终级齿轮,将与该突起部卡合的止动部设置于上述接地导板的下表面而设置为能够将上述突出凸轮部转动操作大致90°。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旋转阀的促动器,其特征在于,
将设置于上述突出凸轮部的后端部的压入嵌合部固定于上述最终级齿轮的轴部,并且,利用一对的上述突起部夹持上述压入嵌合部的两侧而将设置于该压入嵌合部的突出凸轮片固装于上述最终级齿轮。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旋转阀的促动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突起部为一对的止动销。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旋转阀的促动器,其特征在于,
在壳体本体内固装配线压板,所述配线压板具有令设置在上述最终级齿轮的下部的输出段轴和上述减速齿轮组的各齿轮的旋转轴贯通的贯通孔,利用上述配线压板来收纳配置于该壳体本体的底面的配线。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旋转阀的促动器,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罩体借助超声波焊接而与上述壳体本体接合。
CN201210283846.1A 2011-08-12 2012-08-10 带促动器的旋转阀和该旋转阀的促动器 Active CN1029542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76487 2011-08-12
JP2011176486A JP6014314B2 (ja) 2011-08-12 2011-08-12 アクチュエータ付き回転弁
JP2011-176487 2011-08-12
JP2011-176486 2011-08-12
JP2011-246596 2011-11-10
JP2011246596A JP5911698B2 (ja) 2011-11-10 2011-11-10 アクチュエータ付き回転弁
JP2012-079237 2012-03-30
JP2012079237A JP5997917B2 (ja) 2011-08-12 2012-03-30 バルブのアクチュエ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54266A CN102954266A (zh) 2013-03-06
CN102954266B true CN102954266B (zh) 2016-09-21

Family

ID=477634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83846.1A Active CN102954266B (zh) 2011-08-12 2012-08-10 带促动器的旋转阀和该旋转阀的促动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20130018162A (zh)
CN (1) CN10295426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641554B1 (ko) 2015-08-19 2016-07-21 (주)에너토크 밸브 액추에이터 장치
CN111090263B (zh) * 2018-10-23 2023-11-28 杨宇 一种定制化智能生产线控制系统和控制方法
CN113179651A (zh) * 2019-11-26 2021-07-27 株式会社鹰取制作所 促动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34223B2 (ja) * 1997-12-12 2001-02-13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 電動ボール弁
CN1416514A (zh) * 2000-03-14 2003-05-07 株式会社基茨 电动促动器及其固定构造
CN2929402Y (zh) * 2006-07-14 2007-08-01 徐太明 一种执行器与阀门的连接装置
CN102135203A (zh) * 2011-01-17 2011-07-27 卓旦春 执行器与阀门的连接装置
CN201916525U (zh) * 2011-01-10 2011-08-03 山东坚龙特种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 电动保温球阀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79731A (ja) * 1998-12-15 2000-06-27 Saginomiya Seisakusho Inc 電動弁
WO2002059513A1 (en) * 2001-01-26 2002-08-01 Yamatake Corporation Actuator for driving rotary valve and valve device with the actuator
JP4774207B2 (ja) * 2004-12-02 2011-09-14 株式会社カワデン 遮断弁
ITTO20050567A1 (it) * 2005-08-08 2007-02-09 Ferrero Rubinetterie S R L Sistema e giunto di fissaggio per fissare un attuatore a una valvola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34223B2 (ja) * 1997-12-12 2001-02-13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 電動ボール弁
CN1416514A (zh) * 2000-03-14 2003-05-07 株式会社基茨 电动促动器及其固定构造
CN2929402Y (zh) * 2006-07-14 2007-08-01 徐太明 一种执行器与阀门的连接装置
CN201916525U (zh) * 2011-01-10 2011-08-03 山东坚龙特种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 电动保温球阀
CN102135203A (zh) * 2011-01-17 2011-07-27 卓旦春 执行器与阀门的连接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54266A (zh) 2013-03-06
KR20130018162A (ko) 2013-0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54266B (zh) 带促动器的旋转阀和该旋转阀的促动器
CN109476325A (zh) 无人搬运车以及无人搬运车的控制方法
CN102803120B (zh) 起重装置,尤其是钢绳葫芦的基架
CN108927798A (zh) 工业用机器人
JP2004001728A (ja) 自転車ギアシフト用アクチュエータ
JP6150892B2 (ja) 波動歯車装置ユニットに被駆動部材を締結する締結方法および波動歯車装置ユニット
CN105952463A (zh) 用于观测盾构机土仓的观测装置和含有其的盾构机
CN103802088B (zh) 六轴走线装置及应用其的工业机器人
CN106969109A (zh) 一种拆装方便的致动器
JPH1193226A (ja) 水道用メータユニット
CN103659804A (zh) 垂直多关节机器人及其基准位置定位方法
CN106059191A (zh) 干衣机的电机组件和具有其的干衣机
US20080001489A1 (en) Braking Device for Apparatuses Driven by an Electric Motor
JP2016205534A (ja) バタフライ型蒸気弁の組立装置およびバタフライ型蒸気弁の組立方法
JP2008307980A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210888986U (zh) 一种液压支架用千斤顶及其模块化缸底
JP6014314B2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付き回転弁
JP5997917B2 (ja) バルブのアクチュエータ
JP6963151B2 (ja) ロボットの頭頸コンポーネント及びロボット
JP2006266372A (ja) 弁体回転発電装置
CN101864930A (zh) 游梁式抽油机的驴头侧转装置
KR101126265B1 (ko) 수도 부속 커버
KR200251812Y1 (ko) 교육용 엔진스탠드의 회전장치
CN205734896U (zh) 机器人及其旋转底座
CN104214448A (zh) 转接头、微单向阀组件及麻醉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KITZ Corp.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Japan

Address before: Chiba, Chiba, Japan

Patentee before: KITZ Corp.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Japan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