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34516A - 感应加热烹调器 - Google Patents

感应加热烹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34516A
CN102934516A CN2011800263641A CN201180026364A CN102934516A CN 102934516 A CN102934516 A CN 102934516A CN 2011800263641 A CN2011800263641 A CN 2011800263641A CN 201180026364 A CN201180026364 A CN 201180026364A CN 102934516 A CN102934516 A CN 1029345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er coil
heating
firepower
secondary heater
circ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2636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34516B (zh
Inventor
后藤晴代
文屋润
佐藤卓垒
木下广一
川田幸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iance Co Ltd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iance Co Ltd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iance Co Ltd,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ianc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9345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345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345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3451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2Cooking devices
    • H05B6/1209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 H05B6/1218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with arrangements using lights for heating zone state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06Control, e.g. of temperature, of power
    • H05B6/062Control, e.g. of temperature, of power for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06Control, e.g. of temperature, of power
    • H05B6/062Control, e.g. of temperature, of power for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 H05B6/065Control, e.g. of temperature, of power for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using coordinated control of multiple induction coil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2Cooking devices
    • H05B6/1209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 H05B6/1245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with special coil arrangements
    • H05B6/1272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with special coil arrangements with more than one coil or coil segment per heating zon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2213/00Aspects relating both to resistive heating and to induction heating, covered by H05B3/00 and H05B6/00
    • H05B2213/05Heating plates with pan detection mea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2213/00Aspects relating both to resistive heating and to induction heating, covered by H05B3/00 and H05B6/00
    • H05B2213/07Heating plates with temperature control mea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在由使用者从上面操作部(61)设定了规定的火力的情况下,当通电控制电路(200)根据来自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的信息判断为在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群(SC1~4)中的至少一个上载置有相同的锅时,将主逆变器电路的输出和副逆变器电路群的输出控制为规定的分配来使上述多个加热线圈协同地加热动作,使得成为使用者所设定的火力值,并显示所述规定的火力信息。

Description

感应加热烹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了在顶板上载置被加热物的场所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背景技术
通过加热线圈来对金属制锅等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的加热烹调器被消费者认识到安全·清洁·高效率这样的优良的特征,近年来被逐渐普及扩大。
这种感应加热烹调器根据设置方式大致区分为放置在洗碗池等的上面而使用的放置型、和放置在位于洗碗池等的厨房家具中的设置空间的嵌入(安装)型,但是在哪种类型中都广泛知晓如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上面的大概整体都被由耐热玻璃板等形成的顶板(还称为上盖板)覆盖,在其下方具备包含光源和对光源的光进行导光的导光体的线状发光体。由此,能够在顶板上显示鲜明的圆状的图形,因此能够明确地显示载置被加热物的场所(加热部)、是否加热中(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作为其它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例如提出了能够将锅底径大的一个椭圆形的锅放置在相邻的两个加热线圈上来进行加热的感应加热烹调器。这种加热烹调器的结构如下,具备:第1加热线圈,对被加热物进行加热;第2加热线圈,相同地对被加热物进行加热;发光部,表示第1以及第2加热线圈的载置场所;发光控制部,控制发光部的发光、点灯;以及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判断在第1加热线圈以及第2加热线圈的上方是否载置有相同的被加热物,其中,当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判断为在第1加热线圈以及第2加热线圈的上方载置有相同的被加热物时,加热控制部使第1加热线圈和第2加热线圈联动地动作,发光控制部使与第1加热线圈的载置场所和第2加热线圈的载置场所的双方相对应的发光部一并地(同时地)进行发光、点灯,使得使用者识别该动作(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另外为了提供在对具有比一个加热线圈的外径大小更大的底面大小的大型的锅进行加热时在加热分布中不产生偏差、不损害烹调性能地进行加热的感应加热烹调器,还提出了如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具备:第1加热线圈;多个加热线圈群,配置在第1加热线圈的附近,加热线圈的最小外径比第1加热线圈的最小外径还短且具有与第1加热线圈不同的圆心;以及控制部,控制驱动所述第1加热线圈的第1逆变器以及驱动所述多个加热线圈群的第2逆变器的输出。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941812号公报(第1页、第2页、第9页、图14)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218041号公报(第1页、第2页、第7页、图1、图4、图5)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73384号公报(第2页、第7页、图3)
发明内容
然而,以往针对以下的情况没有提出恰当的被加热物载置场所的显示方法:以一个加热线圈(下面称为“主加热线圈”)为中心,在其两侧、周围附近设置其它的辅助性的加热线圈(还称为辅助加热线圈,但是下面统一称为“副加热线圈”),使所述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同时地进行驱动来对相同的锅等被加热物进行加热烹调。特别是在如将多个副加热线圈配置在主加热线圈的周围那样的情况下,有时使用者苦恼于将锅最先放置的场所。当然,还考虑了在顶板的上面印刷与主加热线圈、副加热线圈的加热区域相对应的环状的标记来进行显示的方案,但是伴随着加热烹调而切换着进行动作的副加热线圈,因此只在这种图形显示的情况下,无法实时地进行与该副加热线圈的切换相对应的显示。因而,存在连锅等的优选的设置场所、当前使用的副加热线圈为哪个这样的信息都无法传递给使用者等的问题。另外对加热烹调的完成、安全性等影响大的重要的控制对象是火力,但是在伴随着加热烹调而切换了进行动作的副加热线圈的情况下,存在应该如何与这种副加热线圈的切换相对应地分配火力、且进行显示这样的课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即使是底面积比以往的加热线圈更大的被加热物,使用者也能够容易地载置在规定位置,如果在进行加热烹调的情况下也与被加热物匹配地设定恰当的火力,则在显示单元显示主加热线圈和其周围的至少一个副加热线圈以该设定火力的信息协同地进行加热动作中,另外自动地决定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的火力分配使得维持使用者进行设定的火力。
由此,使用者能够安全地继续进行烹调。
此外,本发明所说的加热物载置场所是指通过加热线圈来对锅等进行加热的基准的场所,换句话说并非指当锅的位置略微偏离加热物载置场所时完全起不到感应加热作用这样的严密的场所。因为严格地说,锅的最优的载置场所根据锅的外形形状、底部分的材质等的状况而微妙地变化。
与本发明有关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具备:顶板,透过光;主加热线圈,从该顶板下面对载置在其上的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至少一个副加热线圈,设置在该主加热线圈的外周侧;主逆变器电路,向主加热线圈提供高频电流;副逆变器电路,向副加热线圈提供高频电流;通电控制电路,控制主逆变器电路和副逆变器电路的通电;输入部,将感应加热时的通电条件输入到通电控制电路;显示单元,显示该输入部的输入结果中的至少火力信息;以及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判断在主加热线圈以及副加热线圈的上方是否载置有相同的被加热物,在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判断为在主加热线圈以及至少一个副加热线圈的上方载置有相同的被加热物的情况下,通电控制电路通过来自主逆变器电路和与该副加热线圈有关的副逆变器电路的驱动电流来执行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的协同加热动作,进而在显示单元显示表示是协同加热动作中的信息。
另外,与本发明有关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具备:主加热线圈,对载置在顶板上的被加热物进行加热;副加热线圈群,具有分别与该主加热线圈的外侧相邻地设置的多个副加热线圈;主逆变器电路,向主加热线圈提供高频电流;副逆变器电路群,对副加热线圈群的每个副加热线圈独立地提供高频电流;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判断在主加热线圈和多个副加热线圈内的至少一个上是否载置有相同的被加热物;由操作者操作的输入部,设定感应加热时的火力;显示单元,显示该输入部的设定信息;通电控制电路,根据所述输入部的设定信息来控制所述主逆变器电路和副逆变器电路群的输出,并且控制所述显示单元;以及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判断在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的上方是否载置有相同的被加热物,当通过使用者从输入部设定了规定的火力、并且根据来自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的信息来判断为在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中的至少一个副加热线圈上载置有相同的被加热物时,所述通电控制电路将主逆变器电路的输出和副逆变器电路群的输出控制为规定的分配来进行协同加热动作,使得成为使用者所设定的火力值,之后进行协同加热动作的副加热线圈的数量增加、减少或者切换为其它的副加热线圈的情况下,维持变化前的输出分配,在所述显示单元中不论所述协同加热动作中的副加热线圈的数量的增减或者向其它的副加热线圈的切换,都显示所述规定的火力信息。
根据本发明,通过主加热线圈和设置在其外周侧的至少一个副加热线圈协同地执行加热动作,除了具有与主加热线圈单独的加热时相比,能够以更宽的面积进行感应加热这样的优点之外,还有如下优点:在显示作为烹调执行中重要的要素的火力信息的显示单元中,还能够确认进行协同加热动作,因此能够减轻使用者的精神负担。
另外,根据本发明,在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能够进行协同加热的加热区域的范围内,不仅能够通过如通常那样的圆形锅来进行烹调,而且如超过主加热线圈的直径那样的大型大小的椭圆等非圆形锅也能够进行感应加热。而且在这种非圆形锅横向移动而副加热线圈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主逆变器电路和副逆变器电路群的各输出在规定的范围内被分配,使得成为使用者进行设定的规定的火力,并且在显示单元中在主加热线圈单独加热和协同加热的哪种动作状态下都进行基于它们的输出分配的火力的显示,因此除了具有能够在包含以主加热线圈为中心的副加热线圈的广域的加热区域中进行感应加热的优点之外,还具有通过能够进行该加热烹调的火力的确认来能够减轻使用者的精神负担这样的优点。
通过以上,不仅在主加热线圈单体的加热时,而且在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的协同加热时,也能够视觉辨认最新的火力,从而提供一种可用性好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附图说明
图1是将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有关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整体局部分解而表示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卸下了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有关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顶板部的状态下的主体部整体的立体图。
图3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有关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主体部整体的俯视图。
图4是卸下了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有关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上下隔板等主要的结构部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图1的V-V线纵截面图。
图6是图1的VI-VI线纵截面图。
图7是将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有关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部件外壳和冷却导管的局部切割而表示的主要部立体图。
图8是表示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有关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加热线圈的整体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有关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左侧的感应加热源的俯视图。
图10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有关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左侧的感应加热源的主加热线圈的布线说明。
图11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有关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左侧的感应加热源的主加热线圈和它的周边部分的放大俯视图。
图12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有关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左侧的感应加热源的主加热线圈的线圈支撑体的俯视图。
图13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有关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控制电路整体图。
图14是在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有关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左侧感应加热源的上方放置锅来进行加热动作的情况下的结构图。
图15是在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有关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左侧感应加热源上方放置锅来进行加热动作的情况下的纵截面图。
图16是表示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有关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主体的中央前方部的俯视图。
图17是表示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有关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综合显示单元的俯视图。
图18是表示在只使用了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有关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左IH加热源的情况下的综合显示单元的显示画面例的俯视图。
图19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有关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控制动作的流程图1。
图20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有关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控制动作的流程图2。
图21是表示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有关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进行火力变更的情况下的控制动作的流程图3。
图22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有关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左侧感应加热源的主加热线圈和它的周边部分的放大纵截面图。
图23是表示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有关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综合显示单元的俯视图。
图24是表示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有关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左侧的感应加热源的俯视图。
图25是表示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有关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左侧加热源的火力显示部分的俯视图。
图26是表示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有关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左侧的感应加热源的俯视图。
图27是表示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有关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左侧加热源的火力显示部分的俯视图。
图28是表示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有关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主体整体的俯视图。
图29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有关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左侧感应加热源的主加热线圈和它的周边部分的放大纵截面图。
图30是表示从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有关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顶板的中心到左侧的要部的俯视图,表示执行了协同加热动作的状态。
图31是表示从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有关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顶板的一半到左侧的要部的俯视图,表示没有执行协同加热动作的状态。
附图标记说明
A:主体部;B:顶板部;C:壳体部;D:加热单元;E:操作单元;F:控制单元;G:显示单元;W:横宽尺寸;AM:激活标志;CL、CL1:主体部A的左右中心线;CL2:左IH加热源的左右中心线;CU:冷却单元;DA:左IH加热线圈外径尺寸;DB:辅助线圈的配置外径尺寸;DC:广域显示体的最大外径尺寸;KT:厨房家具;K1:设置口;KTK:开口部;N:被加热物(锅);SC:副加热线圈(群);SC1~SC4:副加热线圈;MC:主加热线圈;MIV:主加热线圈用逆变器电路;SIV1~SIV4:副加热线圈用逆变器电路;SX:空间;STC:中央发光部(主加热线圈发光部);X1:中心点;X2:中心点;2:主体外壳;2A:机体部;2B:前部法兰板;2S:倾斜部;2U:机体部背面壁;3B:后方法兰;3L:左侧法兰;3R:右侧法兰;6L:左IH加热源;6LC:左IH加热线圈;6LM:引导标记;6R:右IH加热源;6RC:右IH加热线圈;6RM:引导标记;7: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加热器);7M:引导标记;8L:左侧冷却室;8R:右侧冷却室;9:烤架加热室;9A:前面开口;9B:后方开口;9C:内框;9D:外框;9E:排气口;10:上部部件室;12:后部排气室;13:门;13A:中央开口部;13B:把手;14:排气导管;14A:上端部开口;14B:筒状底部;14C:通气孔;20:上框(框体);20B:右通风口;20C:中央通风口;20D:左通风口;21:顶板;22:辐射式电加热源(加热器);23:辐射式电加热源(加热器);24A:切口部;24L:左侧的上下隔板;24R:右侧的上下隔板;25:水平隔板;26:空隙;28:后部隔板;28A:排气口;30:送风机;30F:翼部;31R:红外线传感器;31L、31L1~31L5:红外线传感器;32:旋转轴;33:马达驱动电路;34:部件外壳;34A:第1排气口;34B:第2排气口;37:风扇外壳;37A:吸入筒;37B:吸入口;37C:排气口(出口);37D:外壳;37E:外壳;39:送风室;41:电路基板;42:冷却导管;42A:上壳;42B:下壳;42C:喷出孔;42D:隔壁;42E:隔壁;42F:通风空间;42G:通风空间;42H:通风空间;42J:连通口(孔);42K:通风;43A:散热风扇;43B:散热风扇;45R:液晶显示画面;45L:液晶显示画面;46:前部部件外壳;46A:下导管;46B:上导管;46C:切口;50:容器状盖;56:安装基板;57:电气·电子部件;60:前面操作部;61:上面操作部;62L:左侧前面操作框;62R:右侧前面操作框;63:主电源开关;63A:操作按钮;64R:右操作转盘;64L:左操作转盘;66R:右显示灯;66L:左显示灯;70:右火力设定用操作部;71:左火力设定用操作部;72:中央操作部;73:磁通泄漏防止材料;90:单触设定用按键部;91:弱火力按键;92:中火力按键;93:强火力按键;94:3kW用按键;95:辐射式电加热源22、23用操作按钮;96:停止操作开关用的操作按钮;97A:温度调节开关的操作按钮;97B:温度调节开关的操作按钮;98:电源通断开关按钮;99A:设定开关;99B:设定开关;100:综合显示单元;100L1:左IH加热源6L的对应区域;100L2:左IH加热源6L的对应区域;100M1: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的对应区域;100M2: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的对应区域;100R1:右IH加热源6R的对应区域;100R2:右IH加热源6R的对应区域;100G:烤架加热室9的烹调用区域;100GD:引导区域;100F:按键显示区域;100N:任意显示区域;100LX:显示部;101R:右火力显示灯;101L:左火力显示灯;106:送风机;106A:旋转翼;106B:驱动马达;108:托盘;109:烧烤用网;113:间隙;114:间隙;115:间隙;116:空隙;121:除臭用催化剂;121H:催化剂用电加热器;130:便捷菜单按键;131R:右IH便捷菜单按钮;132:盖;141:输入按键;142:输入按键;143:输入按键;144:输入按键;145:输入按键;146:输入按键;200:通电控制电路;201:输入部;202:输出部;203:存储部;204:运算控制部(CPU);210R:右IH加热源的逆变器电路;210L:左IH加热源的逆变器电路;211: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的加热器驱动电路;212:驱动烤架加热室9的加热用辐射式电加热源的加热器驱动电路;213:驱动烤架加热室9的库内加热用辐射式电加热源23的加热器驱动电路;214:催化剂加热器121H的驱动用加热器驱动电路;215:综合显示单元100的液晶画面驱动电路;221:整流桥电路;222:线圈;223:平滑化电容器;224:谐振电容器;225:开关单元(IGBT);226:续流二极管;227:电流检测传感器;228:驱动电路;231:驱动电路;240:温度检测电路;241:温度检测元件(温度传感器);242:温度检测元件(库内温度传感器);243:温度检测元件(温度传感器);244:温度检测元件(温度传感器);245:温度检测元件(温度传感器);250:面包专用按键;251:复合烹调按键;260~264:驱动电路;267A:电流传感器;267B:电流传感器;267C:电流传感器;267D:电流传感器;270~275:空间;276:个别发光部;277:广域发光部;278:驱动电路;280: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90:线圈支撑体;290A:支撑用突起部;290Y:线圈支撑体;291:防磁环;300:驱动马达;307:空隙;310:通孔;311:主加热线圈图形;312:副加热线圈图形;313L:左侧显示部;313M:中央显示部;313R:右侧显示部;314:显示窗;315:声音合成装置;316:扬声器;317~320:输入按键;330~336:火力用的输入按键;337:火力显示;338:高温显示;339:火力显示标记;340:火力显示标记;350:切换开关;351:加热烹调菜单显示;352:间隙;353:送风导管;354:送风导管的内部空间;355:透孔;356:导光孔;357:支持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图21表示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有关的感应加热烹调器,表示嵌入(安装)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例子。
图1是将感应加热烹调器整体局部分解而表示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在卸下了顶板部的状态下的主体部整体的立体图。
图3是主体部整体的俯视图。
图4是卸下了上下隔板等主要的结构部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图1的V-V线纵截面图。
图6是图1的VI-VI线纵截面图。
图7是将部件外壳和冷却导管的局部切割而表示的主要部立体图。
图8是表示加热线圈的整体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9表示左侧的感应加热源的俯视图。
图10是左侧的感应加热源的主加热线圈的布线说明。
图11是左侧的感应加热源的主加热线圈和它的周边部分的放大俯视图。
图12是左侧的感应加热源的主加热线圈的线圈支撑体的俯视图。
图13是控制电路整体图。
图14是在左侧感应加热源的上方放置锅来进行加热动作的情况下的结构图。
图15是在左侧感应加热源上方放置锅来进行加热动作的情况下的纵截面图。
图16是表示主体的中央前方部的俯视图。
图17是表示综合显示单元的俯视图。
图18是表示只使用了左IH加热源的情况下的综合显示单元的显示画面例的俯视图。
图19是控制动作的流程图1。
图20是控制动作的流程图2。
图21是表示在进行火力变更的情况下的控制动作的流程图3。
此外,在各图中对于相同部分或者相当的部分附加相同的标记。
(加热烹调器主体)
本发明的加热烹调器具备有一个矩形的主体部A。该主体部A通常具备构成主体部A的上面的顶板部B、构成主体部A的上面以外的周围(轮廓)的壳体部C、对锅、食品等以电的能量等进行加热的加热单元D、被使用者进行操作的操作单元E、接受来自操作单元的信号来控制加热单元的控制单元F、以及显示加热单元的动作条件的显示单元G。另外,作为加热单元D的一部分而如下面说明的实施方式那样具备被称为烤架库(烤架加热室)或者烘烤器的电加热单元。
接着,分别定义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术语。
加热单元D的动作条件是指用于进行加热的电的、物理的条件,是统称了通电时间、通电量(火力)、加热温度、通电模式(连续通电、间断通电等)等的条件。即指加热单元D的通电条件。
显示是指通过文字、记号、解说图、色彩、发光有无、发光亮度等的变化来向使用者以视觉的方式告知动作条件、烹调中成为参考的关联信息(包含注意异常使用的目的、告知异常运行状态的发生的目的。下面简单称为“烹调关联信息”)。但是,在后述的“广域发光部”、“个别发光部”进行发光、点灯而显示的情况以及“第1显示”、“第2显示”这样的情况下的“显示”是指简单地进行发光、点灯而发出规定的颜色的光,如光的颜色、亮度、连续点灯和闪烁状态那样改变了点灯方式、视觉效果的情况下有时将显示表现为“进行变更”或者“进行切换”等。另外“发光”和“点灯”是相同的意思,但是将发光二极管等的发光元件自身发出光的情况称为发光、将灯发出光的情况称为点灯的情况多,因此在下面的说明中有时这样一并记载。此外,在即使以电的或者物理的方式进行发光或者点灯,也只有使用者无法通过目视来确认的程度的弱的光到达使用者的情况下,使用者无法确认“发光”或者“点灯”的结果,因此在没有特别载明的前提下,不与“发光”或者“点灯”这样的术语相当。例如后述的顶板一般不是无色透明而是在表面进行涂装等之前其原材料自身具有薄的颜色,因此可见光线的透射率不是100%,因此例如当发光二极管的光弱时导致无法从顶板之上视觉辨认该光。
在没有特别明示的前提下,显示单元包含液晶(LCD)、各种发光元件(作为半导体发光元件的一个例子而具有LED(Light EmittingDiode:发光二极管)、LD(Laser Diode:激光二极管)这两种)、有机电场发光(ElectroLuminescence:EL)元件等。因此在显示单元中包含有液晶画面、EL画面等的显示画面。但是,后述的“广域发光部”、“个别发光部”的显示单元也可以是简单的灯、LED等的发光单元。另外,右IH加热部等的“IH”是感应加热(Induction Heating)的意思。
报告是指通过显示或者电的方式的声音(是指以电的方式制作或者合成的声音)来将控制单元的动作条件、烹调关联信息以令使用者认识为目的进行告知的动作。
在没有特别明示的前提下,报告单元包含有蜂鸣器、扬声器等基于可听音的报告单元、以及基于文字、记号、解说图、或者可见光的报告单元。
“协同加热”是指向成为感应加热源的两个以上的加热线圈分别提供电力来对相同的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的动作。在本发明中通过后述的主加热线圈和一个或者多个副加热线圈来进行协同加热。此外在多个加热线圈相互接近的情况下,优选是以成为相同方向使得通过各加热线圈所形成的交流磁场不相互干涉的方式流过,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
(主体部A)
如图1所示,主体部A是上面整体被后述的顶板部B覆盖的部分,该主体部A以外形形状覆盖形成在洗碗池等的厨房家具KT(参照图6)的设置口K1的大小、与空间相符的规定的大小来形成为大致正方形或者长方形。
图2所示的主体外壳2是形成该壳体部C的轮廓面的部分,由将一张平板状的金属板通过冲压成型机来多次折弯加工所形成的机体部2A、以及在该机体部的端部通过焊接或者铆钉、螺丝等的固定单元来接上的金属板制的前部法兰板2B构成,在将这些前部法兰板2B和机体部2A以固定单元进行结合的状态下,成为上面开放的箱型。该箱形的机体部2A的背面部下部成为倾斜部2S、它的上方成为垂直的背面壁2U。
在图2所示的主体外壳2的上面开口的后端部、右端部以及左端部的三个地方具有分别向外侧以L字形一体地折弯所形成的法兰,后方的法兰3B、左侧的法兰3L、右侧的法兰3R以及前部法兰板2B载置在厨房家具KT的设置部(参照图6)上面,从而能够支撑加热烹调器的负荷。
并且,在如图6所示那样加热烹调器被完全收容在厨房家具KT的设置口K1的状态下,加热烹调器的前面部从形成在厨房家具KT的前方的开口部KTK露出,加热烹调器的前面(左右)操作部60(参照图2)能够从厨房家具KT的前面侧进行操作。
倾斜部2S是连接了机体部2A的背面和底面的单元(参照图6),在将加热烹调器嵌入在厨房家具KT进行设置的情况下,以使不与厨房家具KT的设置口K1后缘部冲突或者干涉的方式削去(cut)。即,在这种加热烹调器嵌入在厨房家具KT进行设置时,进行倾斜使得加热烹调器的主体部A的跟前侧变成下,在该状态下先从跟前侧落入厨房家具KT的设置口K1。之后,然后将后面侧如描绘出弧那样落入设置口K1(这种设置方法详细地记载于例如日本特开平11-121155号公报)。为了这种设置方法,前部法兰板2B形成为如在将加热烹调器设置在厨房家具KT时在与厨房家具KT的设置口K1的设置口前缘部(参照图6)之间确保足够的空间SP那样的大小。
在主体外壳2的内部具备有:加热源6L、6R,用于对载置在后述的顶板21的具有磁性的、例如由金属形成的锅等被加热物N(下面有时简单称为锅)进行感应加热;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以辐射热来进行加热的电加热器、例如称为辐射加热器;后述的控制单元F,控制该加热单元的烹调条件;后述的操作单元E,向该控制单元输入所述烹调条件;以及显示单元G,显示通过该操作单元所输入的加热单元的动作条件。下面分别详细地进行说明。
壳体部C的内部如图2所示那样大致分为向前后方向长长地延伸的右侧冷却室8R、相同地向前后方向长长地延伸的左侧冷却室8L、箱形的烤架(或者烘烤器)加热室9、上部部件室10、后部排气室12而区划形成,但是各室并非相互完全隔绝。例如右侧冷却室8R以及左侧冷却室8L对后部排气室12分别经由上部部件室10来连通。
烤架加热室9在其前面开口9A部关闭了后述的门13的状态下成为大致独立的密闭空间,但是经由排气导管14来连通在壳体部C的外部空间、即厨房等的室内空间(参照图6)。
(顶板部B)
如下面所述,顶板部B具有上框(还称为框体)20和顶板(还称为上板、顶玻璃、上盖板)21这两大部件。上框20的整体从非磁性不锈钢板或者铝板等金属制板形成为框状,具有如堵住主体外壳2的上面开口那样的大小(参照图3、图6)。
顶板21具有如将设置在框形状的上框20的中央的大的开口部无间隙地完全覆盖那样的横宽尺寸W(参照图8),与主体外壳2上方重合而设置。该顶板21的整体由耐热强化玻璃、晶化玻璃等使红外线以及来自LED的可见光线透射的透明或者半透明的材料构成,根据上框20的开口部的形状而形成为长方形或者正方形。此外,在透明的情况下,导致使用者从顶板21的上方看到全部内置部件,有时损害美观,因此有时在顶板21的表面、背面施以遮蔽用的涂装、或者在细的斑点状、格子上对不使可见光线通过的部分进行印刷等。
而且顶板21的前后左右侧缘在与上框20的开口部之间插入橡胶制密封圈、密封材料(未图示)来固定为水密状态。因而,水滴等不会从顶板21的上面通过形成在上框20和顶板21的相对部分的间隙来侵入主体部A的内部。
在图1中,右通风口20B是在上框20的形成时由冲压机同时穿孔形成的通风口,成为后述的送风机30的吸气通路。中央通风口20C是同样地在上框20的形成时穿孔形成的通风口,左通风口20D是同样地在上框20的形成时穿孔形成的通风口。此外,在图1中只表示了上框20的后部部分,但是在如图3那样从上方看的情况下,将主体外壳2的上面整体覆盖为框状。
顶板21在实际的烹调的阶段中通过后面详细叙述的右侧感应加热源(下面称为“右IH加热源”)6R、以及左侧感应加热源(下面称为“左IH加热源”)6L来被感应加热,接受来自成为高温的锅等被加热物N的热,有时还成为300度以上。而且在顶板21的下方设置有后述的作为辐射式的电加热器的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的情况下,以来自该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的热来直接使顶板21变热为高温,有时其温度还到达350度以上。
在顶板21的上面分别以印刷等的方法显示有如图1以及图3所示那样后述的右IH加热源6R、左IH加热源6L、表示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的大概的位置的圆形的引导标记6RM、6LM、7M。
(加热单元D)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作为加热单元D而具备位于主体部A的上部右侧位置的右IH加热源6R、相反地位于左侧的左IH加热源6L、在主体部A的左右中心线上位于靠近后部的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以及位于烤架加热室9的内部的烘烤器用的上下1对辐射式电加热源22、23。这些加热源构成为通过控制单元F来被相互独立地控制通电,但是详细情况在后面参照附图进行叙述。
(右IH加热源)
右IH加热源6R设置在区划形成于主体外壳2的内部的所述上部部件室10内部。并且在所述顶板21的右侧的下面侧配置有右IH加热线圈6RC。该线圈6RC的上端部在顶板21的下面留有微小间隙来接近而成为IH(感应)加热源。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使用具备最大功耗(最大火力)3kW的能力的加热源。右IH加热线圈6RC以螺旋状将把30根程度的0.1mm~0.3mm左右的细线设为的束,将一根或者多根该束(下面称为集合线)捻着卷绕,如图8所示那样以中心点X2为基点而外形形状成为圆形那样最终成形为圆盘形。右IH加热线圈6RC的直径(最大外径尺寸)约为180mm左右。
作为显示在顶板21的圆(在图1、图3中为实线)的引导标记6RM的位置并不与右IH加热源6R的右IH加热线圈6RC的最外周位置完全一致。该引导标记6RM只不过表示恰当的感应加热区域。图3的右侧的虚线的圆大体表示右IH加热线圈6RC的最外周位置。
(左IH加热源)
左IH加热源6L隔着主体部A的左右中心线CL1(参照图8)而设置在与右IH加热源6R大致线对称的位置(以左右中心线CL2为中心),从而成为与右IH加热源6R相同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使用具备最大功耗(最大火力)3kW的能力的加热源。另外如图11所示,左IH加热线圈6LC具有配置在以中心点X1为基点而设为半径R1的两个同心状的环状的外形形状,其直径(最大外径尺寸)约为180mm,但是这是不包含后述的副加热线圈SC的尺寸,是构成左IH加热线圈的、后述的外侧线圈6LC1和内侧6LC2内的其外侧线圈6LC1的最大外径尺寸。在图9所示的图中与DA相当。为了表示与后述的副线圈SC的差异,有时将构成左IH加热线圈6LC的外侧线圈6LC1和内侧线圈6LC2的两者称为“主加热线圈MC”(参照图11)。
作为显示在顶板21的圆(在图1和图3中为实线)的引导标记6LM的位置并不与左IH加热线圈6LC的最外周位置完全一致。引导标记表示恰当的感应加热区域。图3的左侧的虚线的圆大体表示左IH加热线圈6LC的最外周位置。
显示在顶板21的圆形的引导标记EM表示包含后述的主加热线圈MC、和在其前后左右位置大致等间隔地配置的全部的副加热线圈SC(合计四个)的宽的圆形的区域(下面称为“协同加热区域标记”)。另外该协同加热区域标记EM的位置与用于将所述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的协同加热时的优选的被加热物载置场所的外侧界限从所述顶板21的下面发射光来表示的、后述的“广域发光部”的位置大体一致。
与右IH加热线圈6RC同样地,在左IH加热线圈6LC的内侧空间中设置有红外线式的温度检测元件(下面称为红外线传感器)31L(参照图14、图15)。它的详细在后面详细地叙述。
所述左IH加热源6的IH加热线圈6LC具有在半径方向分割的两个线圈(下面将外侧的线圈称为“外侧线圈”6LC1、将内侧的线圈称为“内侧线圈”6LC2)。如图10所示,该两个线圈是串联连接的一连串的线圈。此外,也可以不设为两个线圈而整体是单一的线圈。
如图12所示,在左右IH加热线圈6LC、6RC的下面(背面)作为来自这些加热线圈的磁通泄漏防止材料73而配置有由高透磁材料、例如铁氧体(ferrite)形成的截面方形的棒。例如在左IH加热线圈6LC中从其中心点X1以放射状配置有四根、六根或者八根(不需要必须是偶数根)。
即,磁通泄漏防止材料73不需要覆盖左右IH加热线圈6LC、6RC的下面整体,只要将截面例如为正方形或者长方形等且以棒状成型的磁通泄漏防止材料73以规定间隔设置多个使得与右IH加热线圈6RC的线圈线进行交叉即可。因而在本实施方式1中从左IH加热线圈的中心点X1放射状地设置有多个。通过这种磁通泄漏防止材料73,能够将从IH加热线圈产生的磁力线集中在顶板21上的被加热物N。
所述右IH加热线圈6RC和左IH加热线圈6LC也可以是分为多个部分的线圈使得独立地通电。例如也可以如下:在内侧以螺旋状卷绕IH加热线圈,在该IH加热线圈的外周侧在与其同心圆上且大致相同平面上放置卷绕为其它的大直径的螺旋状的IH加热线圈,以内侧的IH加热线圈通电、外侧的IH加热线圈通电、以及内侧和外侧的IH加热线圈一起通电、这样的三个通电模式来对被加热物N进行加热。
也可以这样根据流过两个IH加热线圈的高频电力的输出水平、占空比、输出时间间隔中的至少一个或者将它们进行组合来对从小型到大型(大直径尺寸)的被加热物(锅)N为止高效地进行加热(作为使用了这种能够独立通电的多个加热线圈的代表性的技术文献,已知有日本特许第2978069号公报)。
温度检测元件31R是设置在空间内部的红外线式的温度检测元件,该空间内部设置于右IH加热线圈6RC的中央部,将位于上端部的红外线受光部朝向顶板5的下面(参照图14)。
另外,在左IH加热线圈6LC中也同样地,在设置于其中央部的空间内部中设置有红外线式的温度检测元件31L(参照图9、图15),之后详细地进行说明。
红外线式的温度检测元件31R、31L(下面称为红外线传感器)由能够检测从锅等被加热物N发射的红外线的量来测量温度的光电二极管等构成。此外,所述温度检测元件31R(温度检测元件31L也相同,因此下面在双方中共通的情况下只以温度检测元件31R为代表进行说明)也可以是导热式的检测元件、例如热敏电阻式温度传感器。
这样从被加热物根据其温度而产生的红外线通过红外线传感器来从顶板5的下方迅速地进行检测的方法,例如通过日本特开2004-953144号公报(日本特许第3975865号公报)、日本特开2006-310115号公报、日本特开2007-18787号公报等已知。
在温度检测元件31R是红外线传感器的情况下,通过能够汇集从被加热物N发射的红外线、且实时地(几乎没有时间差地)进行接收并根据该红外线量来检测温度(与热敏电阻式相比)而优良。即使位于被加热物N的跟前的耐热玻璃、陶瓷制等的顶板21的温度和被加热物N的温度不同,该温度传感器也不局限于顶板21的温度而能够检测被加热物N的温度。即,因为通过下功夫使得从被加热物N发射的红外线不会被顶板21吸收或遮断。
例如顶板21选择使4.0μm或者2.5μm以下的波长区域的红外线透射的原材料,另一方面温度传感器31R选择检测4.0μm或者2.5μm以下的波长区域的红外线的传感器。
另一方面,在温度检测元件31R是热敏电阻等的导热式的传感器的情况下,与所述的红外线式温度传感器相比在实时地捕捉急剧的温度变化方面差,但是能够接受来自顶板21、被加热物N的辐射热来可靠地检测被加热物N的底部、位于其正下方的顶板21的温度。另外在没有被加热物N的情况下也能够检测顶板21的温度。
此外,在温度检测元件是热敏电阻等的导热式的情况下,也可以使该温度感知部直接接触在顶板21的下面、或者插入如导热树脂等那样的构件来尽可能正确地掌握能够导出顶板21自身的温度。因为当在温度感知部与顶板21的下面之间有空隙时在温度的传递中产生延迟。
在下面的说明中,有时对左右共通配置的构件所共有的内容省略名称中的“左、右”以及符号中的“L、R”的记载。
(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
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参照图2、图3)配置在图1的主体部A的内部的、顶板21的左右中心线CL1上(图8参照)、且靠近顶板21的后部的位置。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使用通过辐射进行加热的类型的电加热器(例如镍铬线、卤素加热器、辐射加热器)来通过顶板21从其下方对锅等被加热物N进行加热。并且,例如,使用了具备最大功耗(最大火力)1.2kW的能力的加热源。
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具有上面整体开口的圆形容器形状,构成其最外周部分的隔热材料制的容器状盖50成为最大外径尺寸约为180mm、高度(厚度)为15mm。
作为显示在顶板21的圆(在图1和图3中为实线)的引导标记7M的位置并不与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的最外周位置完全地一致。该引导标记7M不过是表示恰当的加热区域。图3的虚线的圆大体表示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的容器状盖50的最外周位置。
(辐射式电加热源)
右侧的上下隔板24R被铅垂地设置(参照图2、图4),在壳体部C的内部起到隔绝右侧冷却室8R和烤架加热室9之间的隔壁的作用。左侧的上下隔板24L相同地被铅垂地设置(参照图2),在壳体部C的内部起到隔绝左侧冷却室8L和烤架加热室9之间的隔壁的作用(参照图2、图4)。此外,上下隔板24R、24L与烤架加热室9的外侧壁面保持数mm左右的间隔地设置。
水平隔板25(参照图2、图5)具有将左右的上下隔板24L、24R之间的整体区划为上下两个空间的大小,该水平隔板25的上方是所述上部部件室10(参照图2)。另外该水平隔板25与烤架加热室9的天花板面具有数mm~10mm左右的规定的空隙116(参照图6)地设置。
切口部24A分别形成在左右的上下隔板24L、24R,在将后述的冷却导管42水平设置时设置成不与它发生冲突(参照图2)。
形成为矩形箱状的烤架加热室9通过不锈钢、钢板等金属板来形成左右、上下以及背面侧的壁面,在上部天花板附近以及底部附近以辐射式的电加热器、例如基于封装加热器(sheath heater)的上下1对辐射式电加热源22、23(参照图6)大致水平地进行扩展的方式设置。这里“进行扩展”是指在封装加热器的途中在水平面多次弯曲而蛇行使得在平面上占据尽可能宽的范围的面积的状态,平面形状成为W字形的状态是代表性的例子。
能够对该上下两个辐射式电加热源22、23同时或者单独地通电来设定烤肉烹调(例如烤鱼)、烤架烹调(例如披萨、奶汁烤菜)、烤架加热室9内的环境温度,执行进行烹调的烤箱烹调(例如,点心、烤蔬菜)。例如,烤架加热室9的上部天花板附近的辐射式电加热源22使用最大功耗(最大火力)1200W的加热源,底部附近的辐射式电加热源23使用最大功耗800W的加热源。
空隙26(参照图6)是形成在水平隔板25与烤架加热室9的外框9D之间的间隙(与前述的空隙116相同),它最终与后部排气室12连通,空隙26内的空气通过后部排气室12来引导到主体部A的外面而排出。
在图2中,后部隔板28是隔开上部部件室10和后部排气室12的板,具有下端部到达所述水平隔板25、且上端部到达上框20的高度尺寸。排气口28A在后部隔板28形成于两个地方,用于对进入上部部件室10的冷却风进行排气(参照图2)。
(冷却用送风机)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说的送风机30使用了离心型多叶片送风机(作为代表性的送风机而具有多叶片风扇)(参照图4、图5),使用了在驱动马达300的旋转轴32的前端固定了翼部30F的风扇。另外送风机30设置在所述右侧冷却室8R和左侧冷却室8L的各自中,对左右的左IH加热线圈6LC、6RC用的电路基板和这些加热线圈自身进行冷却,下面详细地进行说明。
如图4和图5所示,冷却单元CU从上方插入到所述冷却室8R、8L而固定,具备收容了构成逆变器电路的电路基板41的部件外壳34、以及与该部件外壳34结合而在内部形成有送风机30的送风室39的风扇外壳37。所述送风机30是其驱动用马达300的旋转轴32成为水平的所谓的横轴型,收容在设置于右侧冷却室8R中的风扇外壳37的内部。在风扇外壳37内部形成圆形的送风空间而形成有送风室39使得包围该送风机30的多个翼30F。在风扇外壳37的吸入筒37A的最上位形成有吸入口37B。排气口(出口)37C形成在风扇外壳37的一端部。
风扇外壳37通过组合两个塑料制外壳37D、37E并以螺丝等固定工具进行结合而形成为一体结构物。在该结合状态下在冷却空间8R、8L中从其上方插入而以恰当的固定单元来进行固定使得不移动。
所述部件外壳34以密接状态连接在所述风扇外壳37、整体具有横宽长方形形状使得导入从所述风扇外壳37的空气吐出用的排气口37C排出的冷却风,将只除了连通在排气口37C的导入口(未图示)后述的第1排气口34A以及第2排气口34B这三个地方的部分的其它的部分整体进行密闭。
印刷布线基板(下面称为电路基板)41是安装了向所述右IH加热源6R、左IH加热源6L提供规定的高频电力的逆变器电路的基板,具有与部件外壳34的内部空间形状大致匹配的外形尺寸,设置于在部件外壳34中离烤架加热室9远的一侧、反过来说在构成主体部A的轮廓的主体外壳2接近到仅仅数mm以下的附近的一侧。此外,在该电路基板41中与逆变器电路的部分分开而一起安装有所述送风机30的驱动马达300驱动用的电源以及控制电路部。
该电路基板41中所说的逆变器电路210R、210L是指不包含图13所示的输入侧连接在商用电源的母线的整流桥电路221(也可以包含)而具备包括连接在其直流侧输出端子的线圈222以及平滑化电容器223的直流电路、谐振电容器224、作为成为开关单元的电力控制用半导体的IGBT 225、驱动电路228、以及续流二极管226的电路,不包含作为机械的结构物的IH加热线圈6RC、6LC。
在所述部件外壳34的上面部沿着来自送风机30的冷却风的流通的方向分开而形成有两个所述第1排气口34A和第2排气口34B。第2排气口34B位于部件外壳34中冷却风的流动的最下游侧位置,另外具有比第1排气口34A大数倍的开口面积。此外,在图5中Y1~Y5表示通过送风机30吸入的空气和排出的空气的流动,冷却风以Y1、Y2、··Y5顺序流过。
冷却导管42是整体以塑料成型的导管,通过将作为塑料的一体成型品的上壳42A、和相同地作为塑料的一体成型品的平板状的盖(下面称为“下壳”)42B重合而用螺丝进行固定,在该两者之间的内部形成后述的三个通风空间42F、42G、42H(参照图5)。
喷出孔42C是在上壳42A的上面的整体形成多个使得贯通其壁面、且用于喷出来自送风机30的冷却风的孔,各喷出孔42C的口径设为相同。
隔壁42D是在上壳42A中以一体成型而形成为直线或者曲线状的肋条(凸条)形状,由此区划形成一端与部件外壳34的第1排气口34A连通了的通风空间42F(参照图5)。
隔壁42E同样地在上壳42A中一体形成的平面形状为コ字状凸条形状,由此区划形成一端与部件外壳34的第2排气口34B连通了的通风空间42H(参照图5)。该通风空间42H经由形成在隔壁42E的一侧部(在图4、图7中接近部件外壳34的侧)的连通口(孔)42J(参照图5)来连通最宽的通风空间42G。
而且设置冷却导管42使得通风空间42H的一侧部(在图4、图7中接近部件外壳34的侧)成为所述部件外壳34的第2排气口34B的正上方。由此从部件外壳34吐出的冷却风进入冷却导管42的通风空间42H,从这里在通风空间42G展开来从各喷出孔42C喷出。通风口42K是与上壳42A的通风空间42H相对应地形成的四角形的通风口,这是送出对后述的液晶显示画面45R、45L进行冷却的风的通风口。
在图5中,散热风扇43A、43B是安装了位于安装了所述右IH加热源6R、左IH加热源6L用的逆变器电路(在图13中详细地叙述)210R、210L的电路基板41中的IGBT 225等的电力控制用半导体开关元件、其它发热部件的铝制部件,在整体中有规则地排列形成有多个薄的风扇。该散热风扇43A、43B如图5所示那样设置在部件外壳34中比底部接近天花板部的侧、在下方确保足够的空间,使得冷却风Y4在该空间内流动。
即在送风机30的特性上,吐出能力(吹出能力)在吐出口(排气口37C)的全区域中不均匀,吐出能力最高部分位于该排气口37C的上下中心点的下方,但是将所述散热风扇43A、43B的位置向上方进行设定使得不会成为该位置的延长线上的位置。另外不会向安装在电路基板41的表面的各种的小型电子部件、印刷布线图案部分吹冷却风。
左IH加热源6L用的逆变器电路210L具备驱动主加热线圈MC的专用的逆变器电路MIV、和单独地驱动多个副加热线圈SC的专用的逆变器电路SIV1~SIV4(参照图14)。
烤架加热室9内置在主体部A的左右IH加热源6L、6R的下方、并且在与主体A的内侧后壁面之间形成有规定的空间SX(参照图6)。即烤架加热室9设置后述的排气导管14以及形成排气室12,因此在主体外壳2的机体部背面壁2U之间形成有10cm以上的所述空间SX。
所述两个独立的冷却单元CU在从上方插入所述冷却室8R、8L而固定的状态下,图5所示的风扇外壳37的局部中横宽大的部分局部突出在所述空间SX(参照图6),另外收容了电路基板41的部件外壳34与烤架加热室9的左右侧壁面形成规定的空隙。此外,这里所说的空隙意味着烤架加热室9的左右的外壁面与部件外壳34之间的空隙,并非指本实施方式中所说的左右的上下隔板24L、24R与部件外壳34的外侧表面之间的对置间隙。
这样冷却单元CU的风扇外壳37的部分即使具有烤架加热室9也配置在该空间SX中,在以从前方投影的方式看的情况下,成为冷却单元CU的风扇外壳37的部分与烤架加热室9局部重叠,从而能够防止增大主体部A的横宽尺寸。
(操作单元E)
本实施方式中的加热烹调器的操作单元E具有前面操作部60和上面操作部61(参照图2~图3)。
(前面操作部)
在主体外壳2的左右两侧的前面安装有塑料制的前面操作框62R、62L,该操作框前面成为前面操作部60。在该前面操作部60中分别设置有一起通断左IH加热源6L、右IH加热源6R、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以及烤架加热室9的辐射式电加热源22、23的全部的电源的主电源开关63的操作按钮63A(参照图2)、将控制右IH加热源6R的通电和其通电量(火力)的右电源开关(未图示)的电接点进行开闭的右操作转盘64R、以及同样地控制左IH加热源6L的通电和其通电量(火力)的左控制开关(未图示)的左操作转盘64L。经由主电源开关63来向图13所示的全部的电气电路结构部件提供电源。
在前面操作部60中设置有通过左操作转盘64L来只在左IH加热源6L中进行通电的状态下进行点灯的左显示灯66L、以及通过右操作转盘64R来只在右IH加热源6R中进行通电的状态下进行点灯的右显示灯66R。
此外,左操作转盘64L和右操作转盘64R在不使用的状态下如图1、图4所示,按压到内侧使得不从前面操作部60的前方表面突出,在使用的情况下当使用者用手指按下一次后拿开手指时,通过内置在前面操作框62的弹簧(未图示)的力而突出(参照图2),成为使用者抓住周围旋转的状态。并且,如果在该阶段中向右或者左旋转一档,则在左IH加热源6L以及右IH加热源6R中最先分别开始(最小设定火力120W下的)通电。此外,左IH加热源6L的最小火力是只由所述主加热线圈MC来获得的火力,在最小火力时不对副加热线圈SC进行加热驱动。
因此,如果将突出着的左操作转盘64L、右操作转盘64R的某个进一步向相同的方向旋转,则所述控制单元F能够读取根据该转动的量通过内置的旋转编码器(rotary encoder)(未图示)所产生的规定的电脉冲来决定该加热源的通电量从而进行火力设定。此外,不论与左操作转盘64L、右操作转盘64R的哪个是初始的状态或者在途中左右旋转的状态,使用者用手指按下一次而压入从前面操作部10的前方表面不突出那样的规定的位置。当压回去时,保持在该位置,且左IH加热源6L、右IH加热源6R的哪个都能够瞬时地停止通电(例如,即使在烹调中按压右操作转盘64R,则右IH加热源6R立即停止通电)。
此外,如果对所述主电源开关63(图1参照)的操作按钮63A(图2参照)进行打开(OFF)操作,则这以后右,操作转盘64R以及左操作转盘64L的操作一起变得无效。同样地设置在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和烤架加热室9的辐射式电加热源22、23的通电也全部被切断。
另外,在前面操作框62的前面下部设置有未图示的三个独立的定时器转盘。这些定时器转盘是用于操作定时器开关(还称为定时器计数器。未图示)的单元,该定时器开关分别使左IH加热源6L、右IH加热源6R、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从通电开始起只通电所期望的时间(定时器设置时间),经过了该设定时间之后自动地切断电源。
(上面操作部)
如图3所示,上面操作部61具有右火力设定用操作部70、左火力设定用操作部71以及中央操作部72。即,在顶板21的上面前部中,隔着主体部A的左右中心线而在右侧配置有右IH加热源6R的右火力设定用操作部70、在中央部配置有设置在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以及烤架加热室9的辐射式电加热源22、23的中央操作部72、在左侧配置有左IH加热源6L的左火力设定用操作部71。
在该上面操作部中设置有如能够感应加热地使用不锈钢制或者铁制的烹调容器(未图示)的情况下的各种按键,其中设置有面包专用按键250。此外也可以设为如下方式:不是设置特定的烹调(例如面包)的专用按键,而设置一个用于烹调容器使用的专用的共通按键,每当按下它时,在后述的综合显示装置100中显示显示所期望的烹调名(例如面包)的能够进行操作的按键(后述的输入按键141~145等),使用者用手指触碰该按键的区域来输入该所期望的烹调开始指令。此外,所述烹调容器在烤架加热室9的内部中从其前面开口9A插入,放置在烧烤用网109之上也能够使用。
而且在上面操作部61设置有用于在IH加热源和辐射式电加热源22、23的双方中使用所述烹调容器来进行烹调的情况下(下面称为“复合加热烹调”或者“复合烹调”)的复合烹调按键251。在本实施方式1中设为能够进行右IH加热源6R和烤架加热室9的辐射式电加热源22、23的复合加热的按键,所述复合烹调按键251设置在靠近后述的右火力设定用操作部70(参照图3)。
此外不是固定式的按键、按钮、旋钮等,所述复合烹调按键251也可以是如下方式:在后述的综合显示单元100的显示画面(液晶画面等)中显示所期望的按键,通过使用者用手指触碰该按键的区域,能够进行复合烹调的输入。即也可以是如下方法:在综合显示单元100的显示画面中显示能够通过软件来适时地输入的按键形状,并触摸它来进行输入操作。
(右火力设定用操作部)
在图16中,在右火力设定用操作部70设置有仅通过使用者按压一次就能够简单地设定右IH加热源6R的火力的各火力的单触设定用按键部90。具体地说具备有弱火力按键91、中火力按键92、以及强火力按键93这三个单触按键,弱火力按键91将右IH加热源6R的火力设定为300W,中火力按键92设定为750W,强火力按键93设定为2.5kW。而且,在右单触按键部的右端部设置强火力按键94,在要将右IH加热源6R的火力设为3kW的情况下对它进行按压操作。
(左火力设定用操作部)
同样地在用于左IH加热源6L的火力设定的左火力设定用操作部71中也设置有与右火力设定用操作部70相同的单触按键群。
(中央操作部)
在图3以及图16中,在中央操作部72中并排设置有开始在烤架(烤肉)烹调以及烤箱烹调中使用的烤架加热室9的辐射式电加热源22、23的通电的操作开关的操作按钮95、以及停止其通电的操作开关的操作按钮96。
在中央操作部72中横向排为一列而设置将辐射式电加热源22、23的烤架烹调、左IH加热源6L、右IH加热源6R的电磁烹调中的控制温度一度一度地进行相加或者相减地进行设定的温度调节开关的操作按钮97A、97B。另外,将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的电源通断开关按钮98以及火力一档一档地相加或者相减地进行设定的设定开关99A、99B也设置在这里。
而且,在中央操作部72设置有便捷菜单按键130。当对它进行操作时如果设定油炸食品烹调(使用左IH加热源6L、右IH加热源6R)、油炸食品预热状态显示(使用左IH加热源6L、右IH加热源6R来将油加热到规定的预热温度)、定时器烹调(将左IH加热源6L、右IH加热源6R、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设置在烤架加热室9的内部的辐射式电加热源22、23只在以定时器开关设定的时间内进行通电来进行烹调)时进行按压,则使后述的综合显示单元100简单地读出所期望的输入画面、状态显示画面。
在面包专用按键250的右侧设置有由硬按钮构成的右IH便捷菜单按钮131R,这是用于进行关于右IH加热源6R的各种的设定的设定按钮。还对左IH加热源6L设定了同样的设定按钮(省略图示)。
当操作使所述的定时器计数器(未图示)进行操作·开始的开始开关时,测量从该开始时刻的经过时间来以数字显示在所述的液晶显示画面45R、45L。此外,液晶显示画面45R、45L的显示光透过顶板21,经过时间以“分”和“秒”单位清楚地显示给使用者。
在左侧的左火力设定用操作部71中也与右火力设定用操作部70同样地设置左定时器开关(未图示)、和左液晶显示部45L,它们隔着主体1的左右中心线CL1而设置在左右对象的位置。
(火力显示灯)
在顶板21的右前侧中,在右IH加热源6R与右火力设定用操作部70之间的位置设置有显示右IH加热源6R的火力的大小的右火力显示灯101R。右火力显示灯101R设置在顶板21的下面使得经由顶板21(透过)而从其下面将显示光射到上面侧。
同样地,显示左IH加热源6L的火力的大小的左火力显示灯101L在顶板21的左前侧中设置在左IH加热源6L与左火力设定用操作部71之间的位置,设置在顶板21的下面附近使得经由顶板21(透过)从其下面将显示光射到上面侧。此外,这些显示灯101R、101L在图13的电路结构图中省略了显示。
(显示单元G)
本实施方式中的加热烹调器的显示单元G由综合显示单元100构成(参照图1、图3)。
如图1、图3以及图16所示,综合显示单元100在顶板21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中设置在前后方向的前侧。该综合显示单元100以液晶显示面板为主体构成,设置在顶板21的下面附近使得经由顶板21(透过)从其下面将显示光射到上面侧。
综合显示单元100是能够输入或确认左IH加热源6L、右IH加热源6R、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以及烤架加热室9的辐射式电加热源22、23等的通电状态(火力、时间等)的单元。即,与
(1)左右IH加热源6L、6R的功能(是否为烹调动作中等)
(2)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的功能(是否为烹调中等)
(3)在烤架加热室9中的烹调的情况下,进行该加热烹调的情况下的操作次数、功能(例如,是否进行了当前烘烤器、烤架、烤箱的烹调的某个)
的三个情况相对应地,通过文字、解说图、图形等来清楚地进行显示动作状况、火力等加热条件。
在该综合显示单元100中使用的液晶画面是众所周知的点阵型液晶画面。另外能够实现高精细(与具备有320×240像素的分辨率的QVGA、640×480点、能够显示16色的VGA相当)的画面,在显示文字的情况下也能够显示多个文字。液晶画面不仅是1层,为了增加显示信息而也可以使用以上下2层以上来进行显示的液晶画面。液晶画面的显示区域的大小成为纵(前后方向)约4cm、横约10cm的长方形。
另外将显示信息的画面区域对每个加热源分割为多个(参照图16)。例如将画面分配给合计10个区域,如下地进行定义。分别具备有:
(1)左IH加热源6L的对应区域100L(火力用100L1和时间用100L2的共计两个)。
(2)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的对应区域100M(火力用100M1和时间用100M2的共计两个)。
(3)右IH加热源6R的对应区域100R(火力用100R1和时间用100R2的共计两个)。
(4)烤架加热室9的烹调用区域100G。
(5)将各种烹调中的参考信息随时或者通过使用者的操作来进行显示、并且异常运行检测时或者不恰当操作使用时报告给使用者的引导区域(100GD的一个)。
(6)显示具有能够直接输入各种烹调条件等功能的、相互独立的六个输入按键141、142、143、144、145、146的按键显示区域100F。
(7)一个任意显示区域100N。
如果按下任意显示区域的按键100N,则能够将对烹调有作用的详细的信息等以文字来显示在综合显示单元100的引导区域100GD。
另外所述显示区域的背景色通常以整体统一的色彩(例如白色)来显示,但是在所述的“复合烹调”的情况下,显示区域100R和100G改变为相同的颜色但是与其它的加热源的显示区域100L、100M不同的颜色(例如黄色、蓝色等)。这种颜色变化在显示画面为液晶的情况下能够以其背光的动作切换来进行,但是省略详细的说明。
上述的合计10个各区域(显示区域)是实现在综合显示单元100的液晶画面之上的区域,但是并不是画面自身物理上单独地形成、或者被区划的区域。即,是通过画面显示的软件(微型计算机的程序)来确立的区域,因此能通过该软件来相应地改变面积、形状、位置,但是考虑使用者的使用方便而根据左IH加热源6L、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右IH加热源6R等各加热源的左右的排列顺序始终设为相同的排列顺序。
即,在画面上左侧显示关于左IH加热源6L的信息、在正中央显示关于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的信息、在右侧显示关于右IH加热源6R的信息。另外烤架加热室9的烹调用显示区域100G与上述左IH加热源6L的对应区域100L、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的对应区域100M、右IH加热源6R的对应区域100R相比必须显示在跟前侧。而且输入按键的显示区域100F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显示在最跟前。
另外所述输入按键141~146采用了通过使用者触摸手指等来使静电容量发生变化的接触式按键,通过使用者轻轻触碰到与按键表面相对应的位置的、覆盖综合显示单元100的上面的玻璃板的上面而产生对于通电控制电路200的有效的输入信号。
在构成所述输入按键141~146的部分(区域)的所述玻璃板上没有以印刷、刻印等显示任何表示按键的输入功能的文字、图形、记号(包含图16的按键143、145的箭头),但是成为如下结构:在这些按键的下方的液晶画面(按键显示区域F)中对这些输入按键的每个操作场景显示表示按键的输入功能的文字、图形、记号。
并非全部的输入按键141~146始终同时显示。关于即使操作也无效的按键(不需要操作的输入按键),如图16的输入按键144那样,使得不将输入功能文字、图形显示在液晶画面上来设为非有效状态。如果操作有效状态的输入按键141~146,则对规定通电控制电路200的动作的控制程序而成为有效的操作指令信号。
另外输入按键146是用于在想要决定烹调条件的情况以及想要开始烹调的情况下操作的按键。当对其操作一次来开始烹调动作时,变更为“停止”这样的显示的输入按键(参照图17、图18)。其它的输入按键141~145也有时每次改变输入指令,能够通过每次显示的文字、图形、记号等来容易地识别有效的输入功能。
此外,在使用多个加热源的过程中想要停止特定的加热源的情况下,当例如在图17的场景中按下输入按键143时,从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的对应区域100M起以左IH加热源6L的对应区域100L、右IH加热源6R的对应区域100R的顺序通过各对应区域整体进行颜色变化或者闪烁来显示被选择,因此只要调出其所期望的对应区域(进行选择)后按下停止按键146即可。当相反地按下输入按键145时,能够反方向地进行选择,能够从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的对应区域100M起向右IH加热源6R的对应区域100R、左IH加热源6L的对应区域100L顺序地进行选择,只要调出其所期望的对应区域后按下停止按键146即可。AM是显示在正在执行加热烹调动作中的加热源的名称的旁边的激活标志,使用者能够通过看它是否被显示来识别该加热源是否被驱动。
(烤架加热室9)
如图1和图6所示,烤架加热室9的前面开口9A通过门13来开闭自由地覆盖,门13通过轨道、滚轮等支撑机构(未图示)来保持在所述烤架加热室9使得通过使用者的操作在前后方向自由移动。另外,在门13的中央开口部13A设置耐热玻璃制的窗板,使得能够从外侧视觉辨认烤架加热室9的内部。13B是为了对门13进行开闭操作而向前方突出的把手。此外,烤架加热室9如前所述那样在与主体的内侧后壁面之间形成规定的空间SX(参照图6),利用该空间来设置后述的排气导管14,另外形成有排气室12。
在门13中在加热室9的左右两侧位置连结有前后延伸的金属制轨道的前端部,在进行油多的烹调的情况下通常在其轨道之上载置金属制的托盘108(参照图6)。在托盘108之上放置金属制的烧烤用网109来使用。由此在将门水平地拉到前方的情况下,伴随着该拉出动作而托盘108(在载置有烧烤用网109的情况下该烧烤用网)也一起向烤架加热室9的前方水平地拉出。此外,托盘108只是通过简单地在金属制轨道之上载置左右两端部来进行支撑,因此能够将托盘108从轨道之上单独地卸下。
另外对烧烤用网109的形状和托盘108的位置、形状等下了功夫使得在将托盘108拉出到前方时不会碰到下部的加热器23而拉不出。这样在该烤架加热室9中具有“两面烧烤功能”,如果在烧烤用网109之上载置肉、鱼、其它食品来对辐射式电加热源22、23(同时或者分时等地)进行通电,则从上下两面对这些食品进行加热。另外在该烤架加热室9中设置有检测该室内温度的库内温度传感器242(参照图13),还能够将库内温度维持为所期望的温度来进行烹调。
如图6所示,烤架加热室9在后方(背面)侧整体具有开口9B,具备在前方侧具有开口9A的筒状的金属制内框9C、将该内框的外侧整体保持规定的(下方)间隙113、(上方)间隙114以及左右两侧方间隙(115。未图示)而覆盖的外框9D。此外,在图6中,307是形成在烤架加热室9的外框9D与主体外壳2的底壁面之间的空隙。
外框9D具有左右两侧壁面、上面、底面以及背面这五个面,整体由钢板等形成。这些内框9C和外框9D的内侧表面是形成珐琅等清洁性好的覆盖层或者涂饰耐热涂饰膜、或者形成红外线发射薄膜。在形成了红外线发射薄膜的情况下,增加对于食品等被加热物N的红外线发射量,提高加热效率、另外还改善烧烤不均匀。9E是形成在外框9D的背壁面上部的排气口。
金属制排气导管14是进行设置使得连接在其排气口9E的外侧的导管,该金属制排气导管14的流路截面是正方形或者长方形,如图6所示那样随着从途中到下游侧而向斜上方倾斜,之后向垂直方向弯曲,最终上端部开口14A连通到形成在上框20的中央通风口20C附近。
121是在排气导管14的内部设置在排气口9E的下游侧位置的除臭用催化剂,通过由催化剂用电加热器(121H)进行加热来进行活性化,进行从通过排气导管14的烤架加热室9内部的热的排气消除臭味成分的工作。
(排气结构·吸气结构)
如前所述,在上框20的后部分别横向长地形成有右通风口(成为吸气口)20B、中央通风口(成为排气口)20C、以及左通风口20D。在这些三个后部通风口之上装卸自由地载置有在整体上形成了无数的小的连通孔的金属制平板状的盖132(参照图1)使得覆盖上方整体。盖132除了可以是在金属板通过冲压加工形成连通孔用的小孔的盖(还称为穿孔金属板)之外,也可以是金属网、细的格子状的盖。不管如何只要是使用者的手指、异物等不会从上方进入各通风口20B、20C、20D那样的盖即可。
位于所述风扇外壳37的吸入筒37A最上位的吸入口37B接近所述盖132的右端部的正下方,能够通过盖132的连通孔将厨房等外部的室内空气导入主体部A中的左右冷却室8R、8L。
如图2所示,在所述后部排气室12中是所述排气导管14的上端部处于所述后部排气室12中的状态。换句话说在排气导管14的左右两侧确保有与形成在所述烤架加热室9的周围的空隙116(参照图6)进行连通的后部排气室12。烤架加热室9在与所述的水平隔板25之间具有规定的空隙116而设置(参照图6),但是该空隙116最终与后部排气室12连通。如前所述,通过形成在后部隔板28的1对排气口28A而上部部件室10的内部与后部排气室12进行连通,因此在上部部件室10中流通的冷却风(图5的箭头Y5)向主体1的外部如图2的箭头Y9那样排出,但是此时它被引导而所述空隙116内部的空气也一起排出。
(辅助冷却结构)
在图4、图5中,前部部件外壳46是将安装所述上面操作部61的各种电气·电子部件57、以光来显示感应加热烹调时的火力的发光元件(LED)等来进行固定的安装基板56收容在内部的外壳,具备上面开放的透明塑料制的下导管46A、和进行密闭使得堵住该下导管46A的上面开口的成为盖的透明塑料制的上导管46B。在下导管46A的右端部和左端部分别开有通风口46R、46L(参照图4),另外在中央的后部形成有允许通风的切口46C。
在上导管46B的天花板面中,在中央设置有所述综合显示单元100,另外在左右分别设置有液晶显示画面45R、45L(参照图4)。所述送风机30的冷却风从所述部件外壳34的第2排气口34B进入冷却导管42的通风空间42H,从这里通过与通风空间42H相对应而形成的通风口42K来从液晶显示画面45R、45L的下方进入前部部件外壳46,然后从切口46C排出到上部部件室10。由此液晶显示画面45R、45L、综合显示单元100都始终被来自送风机30的冷却风进行冷却。
特别是来自该部件外壳34的第2排气口34B的冷却风不是对在感应加热动作时成为高温的左右IH加热线圈6LC、6RC进行冷却的风,因此其温度低,液晶显示画面45R、45L以及综合显示单元100都是冷却风的风量少,但是有效地抑制了温度上升。特别是,通过冷却风的流通(图5的箭头Y5)而成为下游侧的左右IH加热线圈6LC、6RC的后部位置难以变凉,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向通风空间42F直接提供来自第1排气口34A的低温的风并用该风来冷却该部分。
(辅助排气结构)
如图6所示,在排气导管14的除臭用催化剂121的下游侧形成有向下方凹下去一段的形状的筒状底部14B。通气孔14C形成在该筒状底部14B。送风机106是接近该通气孔14C的辅助排气用的轴流型送风机,106A是其旋转翼、106B是使其旋转翼106A进行旋转的驱动马达,被支撑在排气导管14。在烤架加热室9进行烹调中,该烤架加热室9变成高温,因此内部气压自然地上升,伴随它而排出高温的空气而在排气导管14上升,但是通过运行该送风机106来如箭头Y7中所示那样将主体部A的内部的空气取入排气导管14,烤架加热室9的高温空气被该新鲜的空气引导,温度一边下降一边从排气导管14的上端部开口14A如箭头Y8中所示那样进行排气。
辅助排气用的轴流型送风机106不是在烹调器的运行过程中始终进行,在烤架加热室9进行加热烹调的情况下运行。因为在这种情况下高温的热气从烤架加热室9排出到排气导管14。另外,该图6中的Y7、Y8的空气的流通、和图5中的Y1~Y5的空气的流通完全没有关联,另外也不是连续的流通。
(控制单元F)
本实施方式中的加热烹调器的控制单元F由通电控制电路200构成(参照图13)。
图13是表示该加热烹调器的控制电路整体的结构要素图,该控制电路通过内置一个或者多个微型计算机而构成的通电控制电路200形成。通电控制电路200具备输入部201、输出部202、存储部203、以及运算控制部(CPU)204这四个部分,经由恒电压电路(未图示)来提供直流电源,起到控制全部的加热源和显示单元G的中心的控制单元的作用。在图13中,对100V或者200V电压的商用电源经由整流电路(还称为整流桥电路)221来连接有右IH加热源6R用的逆变器电路210R。
同样地,与该右IH加热源6R用的逆变器电路210R并联地,与图13所示的右IH加热线圈6RC(感应加热线圈)的基本结构相同的左IH加热源6L用的逆变器电路210L经由所述整流桥电路221来连接在所述商用电源。即,左IH加热线圈6LC(感应加热线圈)具备有:直流电路,具有输入侧连接在商用电源的母线的整流桥电路221、连接在该直流侧输出端子的线圈222以及平滑化电容器223;谐振电路,具有一端连接在线圈222与平滑化电容器223的连接点的右IH加热线圈6RC以及谐振电容器224的并联电路;以及IGBT 225,成为在该谐振电路的另一端连接了集电极侧的开关单元。
左IH加热源6L用的逆变器电路210L与右IH加热源6R用的逆变器电路210R较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具有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因此,左IH加热源6L用的逆变器电路210L具有内侧线圈LC2和外侧线圈LC1这两者、即对主加热线圈MC提供电力的主加热线圈用的逆变器电路MIV、和对后述的四个独立的副加热线圈SC1~SC4分别单独地提供电力的副加热线圈用的逆变器电路SIV1~SIV4。并且四个副加热线圈SC1~SC4的通电定时、通电量全部通过通电控制电路200来决定。
主加热线圈用的逆变器电路MIV采用了可变频率输出控制方式,因此能够通过改变其频率来使逆变器电力、即所获得的火力为可变。当将逆变器电路MIV的驱动频率逐渐设定得高时,逆变器电力逐渐变低,开关单元(IGBT)225、谐振电容器224等电路结构电气·电子元件的损耗增加,发热量也变多而不是优先的,因此决定规定的上限频率来进行控制使得在其以下进行变化。当能够以上限频率连续地进行控制时的电力成为最低电力,但是在投入小于它的电力的情况下能够并用断续地进行通电的通电率控制来获得最终的小火力。副加热线圈用的逆变器电路SIV1~SIV4也能够同样地进行火力控制。
另外用于逆变器电路MIV的驱动的驱动频率设为基本上与副加热线圈用的逆变器电路SIV1~SIV4的驱动频率相同。在改变的情况下,通电控制电路200进行控制,使得两者的驱动频率之差不会成为可听频率域而使驱动频率之差偏离15~20kHz的范围。这是因为在同时驱动两个以上的感应加热线圈的情况下由于该频率之差而成为如称为拍击音或者干扰音那样的不舒服的声音的原因。
此外,主逆变器电路MIV、和副加热线圈用的逆变器电路SIV1~SIV4不需要始终同时进行驱动,例如,也可以通过通电控制电路200发出指令的火力来进行切换使得以短的时间间隔来交互地进行加热动作。这里“同时”是指通电开始的定时和通电停止的定时完全同时的情况。
加热器驱动电路211是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的加热器驱动电路,212是驱动烤架加热室9的库内加热用辐射式电加热源22的加热器驱动电路,213是同样地驱动烤架加热室9的库内加热用辐射式电加热源23的加热器驱动电路,214是驱动设置在所述排气导管14的途中的催化剂加热器121H的加热器驱动电路,215是驱动综合显示单元100的液晶画面的驱动电路。
所述IGBT 225的发射极连接在平滑化电容器223与整流桥电路221的共通连接点。续流二极管226的阳极连接在IGBT 225的发射极与集电极之间使得成为发射极侧。N表示成为被加热物的金属锅。
电流检测传感器227检测流过由右IH加热线圈6RC和谐振电容器224R的并联电路构成的谐振电路的电流。电流检测传感器227的检测输出输入到后述的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通过它提供在通电控制电路200的输入部中是否有被加热物N这样的判定信息来进行被加热物N的存在判定。另外在感应加热中使用了不恰当的锅(被加热物N)等的情况、由于某些事故等而检测出与标准的电流值相比具有规定值以上的差的过少电流、过大电流的情况下,通过通电控制电路200经由驱动电路228来控制IGBT 225,瞬时地停止感应加热线圈220的通电。
同样地主加热线圈用的逆变器电路MIV、和对四个独立的副加热线圈SC1~SC4分别单独地提供电力的副加热线圈用的逆变器电路SIV1~SIV4是与右IH加热源6R的逆变器电路210R相同的电路结构,因此省略说明,但是概括这些的共通的电路结构而在图13中表示为左IH加热源6L的逆变器电路210L,6LC是左IH加热线圈,224L是谐振电容器。在主加热线圈MC的逆变器电路MIV中,也连接有具有所述的整流桥电路221、线圈222和平滑化电容器223的直流电路、具有一端连接在线圈222与平滑化电容器223的连接点的主加热线圈MC以及谐振电容器224的并联电路的谐振电路、以及成为在该谐振电路的另一端连接了集电极侧的开关单元的IGBT 225等。
虽然没有图示,但是电流检测传感器227也同样地设置在左IH加热源6L的逆变器电路210L。此外作为电流检测传感器227而有使用电阻器来测量电流的分流器、或使用电流互感器来构成的方法。
驱动电路260是驱动所述主加热线圈用逆变器电路MIV的电路,起到与所述驱动电路228相同的作用。相同地,驱动电路261~264是分别驱动所述副加热线圈用逆变器电路SIV1~SIV4的电路。
电流检测传感器266是检测流过由所述主加热线圈MC和谐振电容器(未图示)的并联电路构成的谐振电路中的电流的传感器,相同地电流检测传感器267A、267B、267C(未图示)、267D(未图示)是检测流过由副加热线圈SC和谐振电容器(未图示)的并联电路构成的谐振电路中的电流的传感器。这些电流传感器266、267A、267B、267C以及267D起到与所述电流检测传感器227相同的作用。
在以如本发明那样的感应加热方式来对被加热物N进行加热的加热烹调器中,用于向左右的IH加热线圈6LC、6RC流过高频电力的电力控制电路被称为所谓的谐振型逆变器。是如下结构:在连接了包含被加热物N(金属物)的左右的IH加热线圈6LC、6RC的电感、和谐振电容器(图13的224L、224R)的电路中,对开关电路元件(IGBT、图13的225)以20~40kHz左右的驱动频率来进行通断控制。
另外在谐振型逆变器中有可以说适于200V电源的电流谐振型、和可以说适于100V电源的电压谐振型。对于这种谐振型逆变器电路的结构,根据由继电器如何地切换左右的IH加热线圈6LC、6RC和谐振电容器224L、224R的连接端来分为被称为所谓的半桥电路和全桥电路的方式。
如上述那样在对被加热物N(金属物)通过左右的IH加热线圈6LC、6RC的通电来进行感应加热时,在被加热物N由铁等磁性材料制作的情况下,只要在IH加热线圈6LC、6RC分别连接了谐振电容器(图13的224L、224R)的谐振电路中通过对开关电路元件(IGBT、图13的225)以20~40kHz左右的驱动频率来进行通断控制来流过20~40kHz左右的频率的电流即可。
另一方面,在被加热物N由铝、铜等高导电率的材料制作的情况下,为了获得所期望的加热输出而需要在左右的IH加热线圈6LC、6RC中流过大电流来在被加热物N的底面感应出大的电流。因此在由高导电率的材料制作的被加热物N的情况下,以60~70kHz的驱动频率来进行通断控制。
在图13中,马达驱动电路33是用于将图1的主体部A的内部空间保持为恒定的温度范围的所述送风机30的驱动马达300的驱动电路,马达驱动电路231是设置在排气导管14的送风机106的驱动马达106B的驱动电路。
(温度检测电路)
在图13中,在温度检测电路240中输入来自下面的各温度检测元件的温度检测信息。
(1)设置在右IH加热线圈6RC的大致中央的温度检测元件31R。
(2)设置在左IH加热线圈6LC的中央部的温度检测元件31L。
(3)设置在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的电加热器附近的温度检测元件241。
(4)烤架加热室9的库内温度检测用的温度检测元件242。
(5)设置在综合显示单元100的附近的温度检测元件243。
(6)密接地安装在部件外壳34的内部的两个散热风扇43A、43B来单独地检测这两个散热风扇的温度的温度检测元件244、245。
此外,也可以将温度检测元件对温度检测对象物设置两个地方以上。例如也可以将右IH加热源6R的温度传感器31R设置在其右IH加热线圈6RC的中央部、和外周部分来想要更正确地实现温度控制。另外也可以由利用了不同的原理的元件来构成温度检测元件。例如也可以如下:右IH加热线圈6RC的中央部的温度检测元件设为红外线方式,设置在外周部分的温度检测元件设为热敏电阻式。
控制电路200通过根据来自温度检测电路240的温度测量状况来始终控制送风机30的驱动马达300的马达驱动电路33来运行送风机30从而用风进行冷却,使得各自的温度测量部分不会成为规定温度以上的高温。
设置在所述左IH加热线圈6LC的中央部的所述温度检测元件31L具有五个温度检测元件31L1~31L5,对此将在后面详细地叙述。
(副加热线圈)
在图9、图11以及图12中,左IH加热线圈6LC的外侧线圈6LC1是具有中心点X1的最大外径为DA(=半径R3的2倍)的环状的线圈,内侧线圈6LC2是在外侧线圈6LC1的内侧隔着空间270而卷绕为环状的线圈,具有相同的中心点X1。由这种位于同心圆上的两个环状线圈构成主加热线圈MC。
四个副加热线圈SC1~SC4在所述主加热线圈MC的外周面保持规定的空间271而配置,如图11所示地配置使得沿着以所述中心点X1为中心的半径R2的相同圆周上弯曲、且相互大致等间隔地散布,其形状是如图9、图11所示那样弯曲的长圆形或者椭圆形。该副加热线圈SC1~SC4也是通过将集合线一根或者多根地捻着卷绕、局部地通过打捆工具进行约束、或者整体用耐热性树脂等进行固定使得外形形状成为长圆形、椭圆形而形成。
如图11所示,这四个副加热线圈SC1~SC4在从中心点X1到半径R3的圆上相互保持固定尺寸的空间273而配置,该半径R3的圆周线正好与各副加热线圈SC1~SC4的长方向的中心线一致。换句话说,在构成一个闭合回路的环状的主加热线圈MC的周围配置有四个副加热线圈SC1~SC4,使得从该主加热线圈MC的中心点X1描绘出规定的半径R2的圆弧形成在内侧(与主加热线圈MC的外周相对的侧),一边以沿着所述圆弧的曲率半径来弯曲所述集合线一边延伸而电气上构成闭合回路。主加热线圈MC的高度尺寸(厚度)和各副加热线圈SC1~SC4的高度尺寸(厚度)相同,并且水平地设置、固定在后述的线圈支撑体290之上,使得这些上面与所述顶板21的下面的对置间隔变成相同尺寸。
图9所示的直线Q1是四个副加热线圈SC1~SC4的、内侧的弯曲缘、换句话说连接了弯曲的圆弧的一个端RA(换句话说,起点)和中心点X1的直线。相同地,直线Q2是连接了副加热线圈SC1~SC4的、圆弧的另一个端RB(换句话说,终点)和中心点X1的直线。从加热效率的观点考虑,希望是该两个端RA与端RB之间(起点与终点之间)的长度、即沿着主加热线圈MC的外周面以半径R2弯曲的(副加热线圈SC的)圆弧的长度大。这是因为,如后述那样下功夫使得在主加热线圈MC的外周缘与副加热线圈SC1~SC4之间高频电流在相同的方向上流过来降低磁干扰。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在相邻的两个副加热线圈SC1~SC4之间高频电流的朝向变得相反,因此它的影响成为问题。为了抑制该影响,分离了固定距离(后述的空间273)。因此,在圆弧的长度中具有固定的界限。具体地说,在图9、图11所示的线圈中,在成为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SC4之间的电绝缘距离的空间271假设为5mm的情况下,主加热线圈MC的外径是R1的2倍=180mm,因此R2=180mm+5mm+5mm=190mm、R2的圆周的长度成为约596.6mm(=直径R2的190mm×圆周率3.14)。因而在副加热线圈SC1~SC4被四个均等地(每隔角度90度)配置的情况下,4分之1的长度成为149.15mm。由Q1和Q2构成的角度不是90度,而是例如60度~75度。因此在70度的情况下,所述149.15mm根据70度÷90度的比率(约0.778)×149.15mm的式而成为约116mm。即,各副加热线圈SC1~SC4的最内侧的圆弧的长度约为116mm。
另外在如本实施方式1那样副加热线圈SC为四个的情况下,主加热线圈MC的周围360度内、280度(=所述的70度的4倍)的范围是沿着主加热线圈MC的外周面(以曲率半径R2)弯曲的(副加热线圈SC的)圆弧,因此可以说在约77.8%(=280度÷360度)的范围(在下面的说明中将该比率称为“一致率”)中,主加热线圈MC外周缘和副加热线圈SC1~SC4内周缘的朝向一致(并行)。这意味着在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SC4之间高频电流能够向相同朝向流过的程度大,在降低磁干扰来在被加热物N中提高加热效率的方面作出贡献。此外,图9、图11为了容易理解说明,没有按比例尺来描绘主加热线圈MC、副加热线圈SC1~SC4等各结构部分的大小。一致率越大、高频电流向相同的朝向流过、在两个加热线圈的邻接的区域中提高磁通密度的长度越大,从这样的加热效率的观点考虑是希望的,但是实际上确保所述空间273方面具有界限,无法达到100%。如果希望一致率为60%以上,则能够较好地实现加热效率。
此外,在图11中,直径R3的大小是R2+(2×副加热线圈SC的邻接在主加热线圈MC的侧的集合线整体的平均的横宽W1)+(2×副加热线圈SC的外侧的集合线整体的平均的横宽W2),因此当设为W1=15mm、W2=15mm时,R3是250mm(=190mm+30mm+30mm)。空间271也可以不是所述的最小尺寸的5mm而例如是10mm。空间是用于确保分别不同的从电源提供电的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SC4这样的两个物体间的绝缘性所需的绝缘空间,但是如果将瓷器、耐热性塑料等电绝缘物例如以薄的板状插入使得遮蔽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SC4之间,则空间271的电绝缘性得到提高,能够进一步减小空间271的尺寸。
并且该副加热线圈四个SC1~SC4如图9所示那样配置使得最大外径成为DB。如图10中所说明,串联连接有所述外侧线圈6LC1和内侧线圈6LC2。因而,外侧线圈6LC1和内侧线圈6LC2被同时地通电。
各副加热线圈SC1~SC4不是正圆形,因此为了容易制造而也可以例如分为上下两层,即螺旋状地将把30根左右的具有0.1mm~0.3mm左右的直径的细线(线材)设为束的集合线一边一根或者多根地捻着卷绕,一边以平面形状完全相同的形状而卷绕两个来卷绕成长圆形、椭圆形,将它进行连线来串联连接,从而在电气上设为单一的线圈。
空间(空洞)272是当形成了副加热线圈SC1~SC4时自然形成的空间。该空间272用于在对副加热线圈SC1~SC4自身进行空冷的情况,从所述送风机30提供的空冷用空气通过该空间272而上升。线圈支撑体290是由如耐热性塑料等那样的非金属材料一体成型的支撑体,从中心点X1放射状地有八根腕290B延伸,并且成为连结了最外周缘部290C的圆形形状。
在分别保持红外线传感器31L1~31L5的情况下,将五个支撑部290D1~290D5一体或者作为不同部件而安装在腕290B的上面或者侧面(参照图9、图12)。支撑用突起部290A是与在以放射状延伸的八根腕290B内成为与副加热线圈SC1~SC4的中央部分相对的四根腕290B一体形成的突起部,在四个地方每三个地散布而设置,其内的一个进入所述副加热线圈SC1~SC4的空间272中,剩余的两个中的一个比副加热线圈SC1~SC4更靠近中心点X1而配置,另外一个相反地配置在外侧。
支撑舌部290E是在与副加热线圈SC1~SC4的两端部相对的四根腕290B中每两个地一体形成的舌部,在其上载置有副加热线圈SC1~SC4的两端部,另外在其它两根腕290B的上面载置有副加热线圈SC1~SC4的中央部。
圆柱状固定部290F是在所述的支撑舌部290E的全部的上面一个个地一体突出形成的固定部,当该固定部290F设置在副加热线圈SC1~SC4时,定位在与该空间272的两端位置相对应的位置。通过该固定部290F和所述支撑用突起部290A,副加热线圈SC1~SC4将该中心部的空间272和内侧以及外侧位置的三个地方进行位置限制,因此不会由于意外的横向移动、伴随加热的膨胀的力(作为代表性的力为在图12中一点划线所示的箭头FU和FI)等而变形。
此外,通过支撑用突起部290A和固定部290F来在副加热线圈SC1~SC4的内侧和周围中局部地底接而限制位置,没有形成对该线圈的全周进行包围的壁(还称为肋条),其理由是由于尽可能开放副加热线圈SC1~SC4的内侧、周围而使得成为冷却用空气的通路。
线圈支撑体290如图12和图15所示那样载置在冷却导管42的上壳42A的上面,通过从冷却导管42的喷出孔42C向上方喷出的冷却风来冷却,位于其上方的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SC4被冷却使得不会由于发热而异常地变成高温。因此,所述线圈支撑体290成为其大致整体能够确保通气性的格子状(参照图12),从中心点X1以放射状配置的所述磁通泄漏防止材料73成为将该风的通路部分地横切的形状。另外副加热线圈SC1~SC4的底面也是除了腕290B、支撑舌部290E的对置部分这样的一部分之外而露出的状态,因此根据该露出部分的存在而散热效果得到提高。
所述磁通泄漏防止材料73从所述中心点X1变成放射状地安装在所述线圈支撑体290的下面。空间273是为了当如图11所示那样相邻的副加热线圈SC1~SC4彼此之间同时通电时不会以磁的方式进行干扰而设置。即,当对环状的主加热线圈MC例如从上面看向逆时针方向流过驱动电流时,对副加热线圈SC1~SC4向顺时针方向流过驱动电流,因此流过主加热线圈MC的电流的朝向、和流过接近副加热线圈SC1~SC4的主加热线圈MC的侧的电流的朝向如图11所示那样变得相同,但是在副加热线圈SC1~SC4内的相邻的线圈彼此之间电流的朝向变得相反,因此对降低它导致的磁干扰而下了功夫。
此外,当对主加热线圈MC例如从上面看向顺时针方向流过驱动电流时,对副加热线圈SC1~SC4向逆时针方向流过驱动电流。
驱动电流的方向被时分割地交互地切换为相反方向(交流)。
该副加热线圈SC1~SC4的端部相互之间的空间273的尺寸希望比所述空间271还大。另外图11不是正确的表示实际的产品尺寸的图,因此无法从幅图中直接读取,但是所述副加热线圈SC1~SC4中的空间(空洞)272的、通过中心点X1的直线上的横截尺寸、即如在图11中箭头所示的横宽尺寸希望比所述空间271还大。这是因为流过副加热线圈SC1~SC4的电流彼此之间变成相反朝向,因此减少由此产生的磁干扰。与它相比,空间271进行磁耦合来进行协同加热,因此也可以使间隔变窄。
(个别发光部)
在图9、图11、图13以及图15中,个别发光部276是设置在四个地方使得散布在与所述主加热线圈MC相同的同心圆上的发光体。该个别发光部276具备有使用了电灯泡、有机EL、LED(发光二极管)等的光源(未图示)、以及对从该光源入射的光进行导光的导光体,被图13所示的驱动电路278进行驱动。
作为导光体可以是丙烯酸树脂、聚碳酸酯、聚酰胺、聚酰亚胺等的合成树脂、或者玻璃等的透明的材料。导光体的上端面如图15所示那样朝向顶板21的下面,从导光体的上端面如图15中一点划线所示那样发射来自光源的光。此外,关于对这种上方向发光为线条的发光体,例如通过日本特许第3941812号来提出。通过该个别发光部276进行发光、点灯,能够知道所述副加热线圈SC1~SC4是否进行着感应加热动作。
(广域发光部)
在图9、图11、图13以及图15中,广域发光部277是以与所述个别发光部276存在于同心圆上的方式,将个别发光部276的外侧隔着规定的空间275而包围的、最大外径尺寸为DC的环状的发光体。该广域发光部277与所述个别发光部276同样地具备有光源(未图示)、以及对从该光源入射的光进行导光的导光体,如图13所示那样被驱动电路278进行驱动。
该广域发光部277的导光体上端面如图15所示那样,朝向顶板21的下面,从导光体的上端面如图15中一点划线所示那样发射来自光源的光,因此通过该广域发光部277进行发光、点灯,能够判别所述副加热线圈SC1~SC4和主加热线圈MC的分组外缘部。
作为显示在顶板21的圆(在图1和图3中为实线)的引导标记6LM的位置与所述个别发光部276的位置并非一致。
因为,引导标记6LM的位置与主加热线圈MC的外径尺寸DA大致对应,但是个别发光部276是如包围副加热线圈SC1~SC4的大小。
另外,显示在顶板21的圆形的协同加热区域标记EM的位置与广域发光部277的位置大体一致,但是协同加热区域标记EM通常通过印刷等来形成在顶板21的上面,因此考虑其印刷、涂饰的薄膜(使用几乎不透过可见光线的材质),设定在其仅仅数mm左右外侧位置,使得广域发光部277的上端面接近而相对置。此外,如果确保协同加热区域标记EM的透光性,则也可以完全地一致。
(红外线传感器配置)
所述红外线传感器31L如图9所示那样具有31L1~31L5的五个,其中红外线传感器31L1设置在所述空间270。该温度传感器31L1是检测放置在主加热线圈MC之上的锅等被加热物N的温度的传感器。在该主加热线圈MC的外侧分别配置用于各副加热线圈SC1~SC4的红外线传感器31L2~31L5,这些红外线传感器全部设置在形成于所述线圈支撑体290的突起状的支撑用突起部290A中。
此外,为了发挥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的功能、即判定是否载置有被加热物N的功能,还能够不使用所述的红外线传感器31L2~31L5,作为代替的单元而有光检测部(光传感器)。这是因为,能够判断室内的照明的光、太阳光线等自然界的光是否从从顶板21的上方到达。在没有放置被加热物N的情况下,位于该被加热物N的下方的光检测部检测到室内照明等杂散光,故能够设为没有载置锅等物体这样的判断信息。
来自各温度传感器31R、31L、241、242、244、245的温度数据经由温度检测电路240来送到通电控制电路200,但是与加热线圈6RC、6LC有关的红外线传感器(指31L1~31L5这五个全部)的温度检测数据输入到所述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
金属制防磁环291(参照图15)是设置在线圈支撑体290的最外侧的环状的单元。图13所示的扬声器316以来自声音合成装置315的信号来进行驱动。该声音合成装置315是将显示在所述综合显示装置100的各种信息还以声音进行报告的装置,能够报告火力、执行加热动作中的加热源的名称(例如,左IH加热源6L)、从烹调开始的经过时间、由定时器设定的剩余时间、各种检测温度、显示在引导区域(100GD)的各种烹调中的参考信息、检测出异常运行以及使用者进行了不恰当操作等信息,还包括如尽可能在好的状态、加热位置(包含被加热物N的位置)中进行各种烹调那样的信息。还包含后述的主加热线圈MC、副加热线圈SC中的哪个实际在执行加热动作这样的信息。
(加热烹调器的动作)
接着,说明由上述的结构构成的加热烹调器的动作的概要。
从电源投入到烹调准备开始为止的基本动作程序保存在位于通电控制电路200的内部的存储部203(参照图13)。
使用者首先将电源插头连接在200V的商用电源并按下主电源开关63的操作按钮63A(参照图2)来投入电源。
由此,经由恒电压电路(未图示)来向通电控制电路200提供规定的低的电源电压,从而起动通电控制电路200。通过通电控制电路200自身的控制程序来进行自我诊断,在没有异常的情况下预备驱动用于驱动送风机30的驱动马达300的马达驱动电路33。另外,还分别预备起动左IH加热源6L以及右IH加热源6R、综合显示单元100的液晶显示部的驱动电路215。
图13的温度检测电路240读入通过各温度检测元件(温度传感器)31R、31L(在没有特别明示的前提下,在下面的说明中指包含31L1~31L5这五个全部的检测元件)、温度检测元件241、242、244、245来检测的温度数据、并将该数据送到通电控制电路200。
如以上那样在通电控制电路200中集中主要的结构部分的回路电流、电压、温度等数据,因此通电控制电路200作为烹调前的异常监视控制而进行异常加热判定。例如,在综合显示单元100的液晶基板周边的温度比该液晶表示基板的耐热温度(例如70℃)还高的情况下,通电控制电路200判定为异常高温。
另外图13的电流检测传感器227检测流过由右IH加热线圈6RC和谐振电容器224的并联电路构成的谐振电路225的电流,该检测输出提供给到通电控制电路200的输入部201。通电控制电路200将所获取的电流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电流与存储在存储部203的判定基准数据的标准的电流值进行比较,在检测出过少电流、过大电流的情况下,通电控制电路200判定为某种事故、导通不良等导致的异常。
在通过以上的自我诊断步骤而没有异常判定的情况下成为“烹调开始准备完成”。但是,在进行了异常判定的情况下,进行规定的异常时处理,无法进行烹调开始(在左IH加热线圈6LC中也同样地进行异常检测)。
在没有异常判定的情况下,在综合显示单元100的各加热源对应区域100L1、100L2、100M1、100M2、100R1、100R2、100G中发出能够进行加热动作的意思的显示,选择希望的加热源,在进行感应加热的情况下,进行显示使得将锅等被加热物N放置在描绘在顶板21的希望的加热源的引导标记6LM、6RM、7M之上(以与综合显示单元10联动的方式,声音合成装置315同时地以声音来促使使用者进行这种操作)。另外同时地由通电控制电路200发出指令使得全部的个别发光部276和广域发光部277也以规定的颜色(例如黄色。下面称为“方式1”)的光来进行发光、点灯。
(烹调模式)
接着,针对结束了烹调前异常监视处理之后跳转到烹调模式的情况以使用了右IH加热源6R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在使用右IH加热源6R的方法中,有使用前面操作部60的情况、和使用上面操作部61的情况这两个。
(前面操作部中的烹调开始)
首先,说明使用前面操作部60的情况。
使用者最初将前面操作部60的右操作转盘64R向右或向左旋转(根据旋转的量来设定火力)。
在前面操作部60的前面操作框62的前面下部中设置有未图示的三个独立的定时器转盘,因此使用者将其中的右IH加热源6R的定时器设定为规定时间。由此,这种操作信号输入到通电控制电路200,通过通电控制电路200来设定火力水平、加热时间等烹调条件。
接着,通电控制电路200驱动驱动电路228、驱动右IH加热源电路210R(参照图13)。另外综合显示单元100被驱动电路215驱动,因此在该显示区域中显示火力、烹调时间等烹调条件。驱动电路228向IGBT 225的栅极施加驱动电压,因此在右IH加热线圈6RC中流过高频电流。但是,最初不进行高火力通电加热,如下地进行锅等被加热物N的适当与否检测。
电流检测传感器227检测流过由右IH加热线圈6RC和谐振电容器224的并联电路构成的谐振电路的电流,检测输出提供给到通电控制电路200的输入部。并且,在检测出由于某种事故、导通不良等而与标准的电流值相比过少电流、过大电流的情况下,通电控制电路200判定为异常。通电控制电路200除了如上述那样的种类的异常判定功能之外,还具有判定所使用的锅(被加热物N)的大小是否恰当的功能。
具体地说,如下地构成:在谐振电路225中最初的数秒期间不是流过使用者进行设定的火力(电力),而是流过规定电力(例如1kW),并由电流检测传感器227来检测此时的输入电流值。
即,在通电控制电路200根据规定的电力以相同的导通比率来发出驱动信号来驱动了成为开关单元的IGBT 225时,已知在与右IH加热线圈6RC的面积相比小的直径的锅(被加热物N)载置在顶板21上的情况下流过电流检测传感器227的部分的电流与在与加热线圈220的面积相比大的直径的锅(被加热物N)载置在顶板21上的情况下流过电流检测传感器227的部分的电流相比变小。
因而,事先根据实验结果等来将在载置了过小的锅(被加热物N)的情况下流过电流检测传感器227的部分的电流的值准备为判定基准数据。由此,在电流检测传感器227中检测出过小的电流时,在通电控制电路200侧能够推定为异常的使用方式,因此跳转到异常处理的处理例程。
此外,通电控制电路200自己变更对于开关单元225的通电率,例如即使是使用者进行设定的火力、通过将导通比率降低到允许范围来能够维持确保正常的加热状态的情况下,自动地执行电力自适应控制处理,在检测出小的电流值的情况下,并非一律全部无条件地进入异常处理。
在进行了如上述那样的锅(被加热物N)的判定的状态下,在右IH加热源6R的显示区域100R2中最初显示“锅恰当与否判定中”这样的文字。并且,在数秒之后根据上述异常电流检测监视处理的判定结果,在过小的锅(被加热物N)的情况下,在显示区域100R2中显示如“所使用的锅过小”、“请使用更大的锅(直径10cm以上)”这样的注意唤起文字。
在输出了该锅恰当与否判定结果的情况下,右IH加热源6R的显示区域100R1、100R2的面积从图17的状态放大数倍,在该显示区域中显示锅(被加热物N)不恰当。在左IH加热源6L和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的双方都没有被使用的情况下,右IH加热源6R的显示区域100R1、100R2放大到包含这些左IH加热源6L和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的显示区域100L1、100L2、100M1、100M2的程度的大小。
之后,在使用者不进行锅(被加热物N)的更换等处置的情况下,不使通电控制电路200停止,当在显示区域E中显示为锅(被加热物N)过小的时刻起经过固定时间之后,暂时自动停止右IH加热源6R的加热动作。
如果使用者变更为大的锅(被加热物N)后再次进行烹调开始的操作,则能够再次重新开始烹调。
在进行如以上那样的锅(被加热物N)检测动作来判定为是适合的锅(被加热物N)的情况下,通电控制电路200执行自适应的通电控制处理使得右IH加热源6R发挥原来的设定火力。由此通过来自右IH加热线圈6RC的高频磁通而锅等被加热物N变成高温,从而进入到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动作(烹调模式)。
通过整流桥电路221和平滑化电容器223所获得的直流电流输入到作为开关元件的IGBT 225的集电极。通过在IGBT 225的基极中输入来自驱动电路228的驱动信号来进行IGBT 225的通断控制。通过组合IGBT 225的通断控制和谐振电容器224来使右IH加热线圈6RC产生高频电流,根据该高频电流所带来的电磁感应作用而在载置于右IH加热线圈6RC上方的顶板21上的锅等被加热物N中产生涡电流。由此,产生在被加热物N的涡电流成为焦耳热来使被加热物N发热,从而能够用于烹调。
驱动电路228具有振荡电路,该振荡电路所产生的驱动信号提供给IGBT 225的基极来通断控制IGBT 225。通过调整驱动电路228的振荡电路的振荡频率、振荡定时,能够调整右IH加热线圈6RC的导通比、导通定时、电流频率等来进行右IH加热线圈6RC的火力调节。
此外,在发出右IH加热源6R的通电停止指令的情况下,停止右IH加热源6R的通电,但是送风机30在所述通电停止之后还继续运行2分钟~5分钟。由此,还能够事先防止来自送风机30的送风刚刚停止之后热气还滞留在右IH加热源6R的右IH加热线圈6RC周边,温度急剧地上升这样的过冲问题。另外,还能够防止综合显示单元100的温度变高这样的弊端。该运行继续时间是根据与通电停止为止的温度上升的情况、室内气温、加热源的运行火力大小等条件相对应而通电控制电路200预先决定的计算式、数值表来决定的。
但是,在判断为检测出来自送风机30的异常电流等、冷却用风扇自身的故障的情况下(例如,在只有冷却风扇43A、43B的温度上升的情况),向该送风机30的通电也同时地停止。
综合显示单元100的液晶表示基板被来自左右IH加热源6L、6R的加热烹调时加热的被加热物N的底部的反射热、来自顶板21的辐射热进行加热。
另外,在所使用的高温的天妇罗用锅(被加热物N)直接放置在顶板21的中央部上的情况下也受到来自该高温(接近200℃)的锅(被加热物N)的热。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1中,为了抑制综合显示单元100的温度上升而通过送风机30来从左右两侧进行空冷。
在这样正常的运行环境下驱动了送风机30的情况下,主体1的外部的空气如图5所示那样从风扇外壳37的吸入筒37A的吸入口37B吸引到风扇外壳37的内部。被吸引的空气通过在风扇外壳37的内部高速旋转的翼部30F来从排气口(出口)37C水平方向地向前方吐出。
在排气口37C的前方位置有以密接状态连接在风扇外壳37的部件外壳34,将空气导入口以密接状态连通在该排气口37C,因此从排气口37C到部件外壳34的内部,从送风机30送入空气使得该内部气压(静压)上升。针对该送入的冷却风的一部分,从在部件外壳34的上面部中位于接近排气口37C的侧的第1排气口34A放出空气。
该放出的空气的温度在途中没有冷却高温的发热体、发热性电气部件等,与刚刚从排气口37C出来后的温度几乎相同,还是新鲜的空气。
并且从第1排气口34A送入到冷却导管的通风空间42F的冷却用空气从喷出孔42C如图5、图7的箭头Y3所示那样向上方喷出,与位于正上方的右IH加热线圈6RC的下面冲突而有效地冷却该线圈。此外,在右IH加热线圈6RC的形状具有使如上述那样的空冷用空气部分地贯通的空隙的情况下,在该空隙中也使得来自第1排气口34A的冷却风贯通的方式流通而进行冷却。
另一方面,在部件外壳34的内部中,从送风机30带着压力而送入的冷却风不朝向电路基板41的表面、并且不在表面附近流通。冷却风以成为在电路基板41的表面(一侧面)突出的结构物的散热风扇43A、43B的部分为中心而通过多个热交换风扇元件之间,因此主要是散热风扇43A、43B被冷却。
而且,在从排气口37C压入的冷却风(图5的箭头Y2)中作为速度最快的部分的干流如图5中箭头Y4所示那样从排气口37C向前方以一条直线状的流通,从在部件外壳34中位于冷却风的流通的最下游侧位置的第2排气口34B喷出。该第2排气口34B具有比第1排气口34A大数倍的开口面积,因此从排气口37C压入到部件外壳34的冷却风的大部分从该第2排气口34B喷出。
并且喷出的冷却风被引导到冷却导管42的通风空间42G、42H中,其大部分的冷却风从在上壳42A的上面形成了多个的喷出孔42C如图7中箭头Y4、Y5所示那样喷出,与位于其正上方的右IH加热线圈6RC的下面冲突而有效地对该线圈进行冷却。
引导到冷却导管42的通风空间42H中的冷却风的一部分被引导到收容了各种电气·电子部件56、以光来显示感应加热烹调时的火力的、右火力显示灯101R和左火力显示灯101L的各自的发光元件(LED)等的前部部件外壳46中。具体地说,所述送风机30的冷却风从所述部件外壳34的第2排气口34B进入冷却导管42的通风空间42H,从这里通过与通风空间42H相对应地形成的冷却导管42的通风口42K,进入位于密接在该通风口42K的正上方的下导管46A的通风口46R、46L(参照图4)。
由此通过进入前部部件外壳46的冷却风,首先液晶显示画面45R、45L(图4参照)从下方被冷却、并且之后在前部部件外壳46内流通最后从切口46C排出到上部部件室10的过程中依次冷却内置部件等,从而液晶显示画面45R、45L、综合显示单元100、装载各种电气·电子部件的安装基板56、以光来显示感应加热烹调时的火力的右火力显示灯101R和左火力显示灯101L用的发光元件等依次被冷却风冷却。
特别是,引导到该前部部件外壳46中的冷却风不是对在感应加热动作时成为高温的左右IH加热线圈6LC、6RC进行冷却的风,因此其温度低,液晶显示画面45R、45L以及综合显示单元100等被以冷却风的风量少但是有效地抑制温度上升的方式继续冷却。
如图2、图3、图5以及图6所示,从冷却导管42的多个喷出孔42C喷出的冷却风从后方如箭头Y5、Y6那样在上部部件室10内流通。在该冷却风的流通中还合流从切口46C排出到上部部件室10的冷却风,通过流通到在主体部A中向外部开放的后部排气室12,最终从后部排气室12如箭头Y9那样排出(参照图2)。
(上面操作部中的烹调开始)
接着,说明使用上面操作部61(参照图3)的情况。
已经起动通电控制电路200,综合显示单元100的液晶显示部的驱动电路215(图13参照)也预备起动,因此在综合显示单元100的液晶显示部中显示有选择全部的加热源的输入按键。因此,如果按下其中选择右IH加热源6R的输入按键(图1或者图17所示的143~145的某个成为该按键),则液晶显示部的右IH加热源6R的对应区域100R(火力用100R1和时间用100R2的共计两个)的面积自动地放大,而且在该状态下各输入按键142~145对每个场景切换而显示输入功能,因此如果陆续地操作该显示的输入按键,则设定烹调的种类(还称为菜单。例如,天妇罗、烧水、炖、保温等)、火力水平、以及加热时间等烹调条件。
并且在能够设定所期望的烹调条件的阶段,如图16所示那样输入按键146显示“确定”这样的文字,因此如果触碰它则确定烹调条件的输入。
并且接着如前所述那样通电控制电路200实施锅恰当与否判定处理,在判定为是恰当的锅(被加热物N)的情况下,通电控制电路200对右IH加热源6R执行自适应的通电控制处理使得发挥使用者进行设定的规定的设定火力。由此通过来自右IH加热线圈6RC的高频磁通而被加热物N的锅变成高温,从而进入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动作(烹调模式)。
(单触设定烹调)
在右火力设定用操作部70中设置有通过使用者只按压一次就能够简单地设定右IH加热源6R的火力的各火力的单触设定用按键部90,具备有弱火力按键91、中火力按键92、以及强火力按键93这三个单触按键,因此如果不经由所述综合显示单元100的输入按键操作的至少一个菜单画面而按下弱火力按键91、中火力按键92、强火力按键93或者3kW用按键94,则能够以该一次的操作来输入火力。此外,使用了左IH加热源6L的烹调也能够以与以上相同的操作来开始。
(烤架加热室中的烹调开始)
接着,说明对烤架加热室9的辐射式电加热源22、23(参照图6)进行通电的情况。该烹调也能够在右IH加热源6R、左IH加热源6L的加热烹调中进行,但是安装了互锁功能使得不与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同时进行的限制程序内置在通电控制电路200。这是因为将超过烹调器整体的额定电力的限制。
在烤架加热室9内部开始各种烹调的方法有如下两个方法:在上面操作部61中使用显示在综合显示单元100的液晶显示部的输入按键的方法、以及按下辐射式电加热源22、23用操作按钮95(参照图16)的方法。
在这些方法中,都通过同时或者单独地对辐射式电加热源22、23进行通电,能够在烤架加热室9内部进行各种烹调。通电控制电路200接受来自温度传感器242、温度控制电路240的信息,控制所述辐射式电加热源22、23的通电,使得烤架加热室9的内部环境温度成为预先由通电控制电路200进行设定的目标温度,在从烹调开始起经过了规定时间的阶段报告该意思(还有综合显示单元100的显示、声音合成装置315的报告),烹调结束。
伴随着辐射式电加热源22、23的加热烹调而在烤架加热室9的内部产生高温的热气。因此烤架加热室9的内部压力自然地变高,从后部的排气口9E在排气导管14中自然地上升。在该过程中通过由驱动用加热器驱动电路214来对催化剂用电加热器121H进行通电而变成高温的除臭用催化剂121来分解排气中的臭的成分。
另一方面,在排气导管14的途中设置有辅助排气用的轴流型送风机106,因此通过对在排气导管14上升的热气运行该送风机106来如箭头Y7(参照图6)所示那样将主体部A的内部的空气取入排气导管14中,对该新鲜的空气引导烤架加热室9的高温空气,从而温度一边下降一边从排气导管14的上端部开口14A如箭头Y8所示那样排气。
这样通过来自排气导管14的上端部开口14A(参照图6)的排气流,与该上端部开口14A相邻的后部排气室12中的空气也被导引而向外部排出。即,主体内部的烤架加热室9与水平隔板25之间的空隙26的空气、上部部件室10内部的空气也一起经由后部排气室12来排出。
接着,说明进行使用了左IH加热源6L(参照图3)的加热烹调的情况下的动作。此外,左IH加热源6L也与右IH加热源6R同样地结束烹调前异常监视处理之后跳转到烹调模式,另外在使用左IH加热源6L的方法中,有使用前面操作部60(参照图2)的情况、和使用上面操作部61(参照图3)的情况这两个,但是在下面的说明中从对左IH加热线圈6LC(参照图2)开始通电而开始烹调的阶段起进行说明。
在使用锅底径远大于主加热线圈MC的最大外径DA(参照图9)的一个椭圆形、长方形的锅(被加热物N)的情况下,在本发明的加热烹调器中能够由主加热线圈MC来对该椭圆状的被加热物N进行加热、并且由副加热线圈SC1~SC4进行协同加热。
例如,假定如横跨在主加热线圈MC、和位于其右侧的一个副加热线圈SC1这双方之上那样的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的情况。
当载置这种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来开始加热烹调时,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的温度逐渐上升,但是主加热线圈MC的红外线传感器31L1(参照图9)、和副加热线圈SC1的红外线传感器31L2这双方在与其它的红外线传感器31L3、31L4、31L5的受光量的比较中杂散光(室内照明的光、太阳光等)的输入少,表示处于温度上升倾向这样的现象,因此所述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以这种信息为基础来进行存在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这样的判定。
另外,通过主加热线圈MC的电流传感器227和副加热线圈SC1~SC4的各电流传感器267A~267D(参照图14),判断上方是否载置有相同的被加热物N的基础信息输入到所述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参照图13)。通过检测电流变化,所述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检测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的阻抗的变化,驱动载置有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的主加热线圈MC的逆变器电路MIV以及副加热线圈SC1~SC4的各逆变器电路SIV1~SIV4,所述通电控制电路200发出指令信号,使得在四个副加热线圈SC1~SC4内的载置有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的线圈(至少一个)中流过高频电流,对没有载置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的其它的副加热线圈抑制或者停止高频电流。
例如,当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判断为在主加热线圈MC、和一个副加热线圈SC1的上方载置有相同的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时,通电控制电路200只使主加热线圈MC和特定的副加热线圈SC1联动地动作,根据预先确定的火力比例向这两个加热线圈通过各自的逆变器电路MIV、SIV1来提供高频电力(关于该火力分配,将在后面详细地进行说明)。这里,“火力比例”是指例如在使用者想要由左IH加热源6L以3kW的火力进行烹调而开始烹调的情况下,通电控制电路200分配成主加热线圈MC为2.4kW、副加热线圈SC1为600W。另外,只有位于该副加热线圈SC1的外侧位置的个别发光部276(参照图9)从黄色的发光状态(方式1)变化为红色发光状态(下面称为“方式2”)的、驱动电路278(参照图13)驱动个别发光部276,位于个别发光部276的规定的光源(红色灯、LED等)进行发光、点灯,在此之前进行发光、点灯的黄色用光源熄灯。因而只有执行中的副加热线圈SC1以红色的光带显示,使得能够从顶板21的上方视觉辨认。与其它的副加热线圈相对应的个别发光部276停止发光。
无法驱动该副加热线圈SC1单体来进行感应加热烹调,另外无法由其它的三个副加热线圈SC2、SC3、SC4的各单体以及组合它们来进行感应加热烹调。换句话说,特征在于,在驱动主加热线圈MC的情况下,位于其周边的四个副加热线圈SC1、SC2、SC3、SC4中的某一个或者多个才能同时被加热驱动。
另外,在进行这种协同加热的情况下,通电控制电路200只对主加热线圈MC和特定的副加热线圈SC1根据预先确定的火力比例将这两个加热线圈通过专用的逆变器电路MIV、SIV1来提供高频电力而执行加热动作,因此通电控制电路200根据该信息来向驱动电路278(参照图13)发出驱动指令,另外个别发光部276如前所述那样从协同加热动作的开始时刻起发光,使得能够特定执行中的副加热线圈SC1。
另外,作为显示协同加热的一个单元,在本实施方式1中个别发光部276进行发光、点灯而显示。即,使用者能够认识到在个别发光部276从最初的黄色的发光状态(方式1)变化为红色发光状态(“方式2”)的阶段进入协同加热状态。
此外,也可以不是这种显示方式,而是如图18所示那样由综合显示单元100的液晶显示画面来以文字直接显示。
此外,广域发光部277(参照图9、图11、图15)通过使用者按下主电源开关63的操作按钮63A(参照图2)来投入电源、并从异常判定完成的阶段起通过驱动电路278(参照图13)而被驱动,最初以黄色进行发光、点灯,因此能够从将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放置在左IH加热源6L的上方的阶段起将该载置场所引导给使用者。在向主加热线圈MC提供加热用高频电力来开始了加热动作的阶段中,通电控制电路200变更广域发光部277的发光颜色(例如将黄色的发光色变更为红色)。例如既可以停止位于广域发光部277的黄色光源(灯、LED等)的发光、点灯,取而代之开始设置在该光源的旁边的红色光源(灯、LED等)的发光、点灯,也可以使用多色光源(3色发光LED等)来变更发光颜色。
另外,即使将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临时地举起规定的时间t(数秒~10秒左右)、或左右移动,通电控制电路200也维持加热动作,并且不改变该广域发光部277的发光、点灯状态,继续向使用者显示对载置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所优选的场所。这里,当超过所述规定的时间t而举起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时,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进行没有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这样的判定,并向通电控制电路200输出该意思。通电控制电路200根据来自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的判别信息在再次放置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为止的期间,发出临时地下调感应加热的火力、或停止的指令。在这种情况下,向使用者还原样地显示对载置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所优选的场所,但是也可以根据火力的状态来变更广域发光部277的发光、点灯状态(点灯颜色等)。例如在下调了火力的状态下,如果以橙色发光、点灯或者停止火力后以黄色发光、点灯,则能够与对载置所优选的场所的显示一起将火力的状态报告给使用者。
而且,当将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例如向左移动时,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判断为在主加热线圈MC和左侧的副加热线圈SC2的上方载置有相同的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通电控制电路200根据来自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的判别信息来只使主加热线圈MC以及位于其左侧的特定的副加热线圈SC2这两者联动地进行动作,根据预先确定的火力比例对这两个加热线圈从各自的逆变器电路MIV、SIV2提供高频电力。并且停止向左侧的副加热线圈SC2的通电,维持已经执行中的“火力”(例如3kW)和规定的火力分配(例如,在想要由左IH加热源6L以3kW的火力来烹调而进行烹调的情况下,主加热线圈MC是2.4kW、副加热线圈SC1是600W,因此是4:1)来原样地继续烹调。该3kW这样的火力原样地通过综合显示装置100以数字和文字来继续显示。
另外,通过副加热线圈SC1不对协同加热做出贡献、取而代之其它的副加热线圈SC2加入协同加热动作,向专用的逆变器SIV2提供高频电力。即根据来自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的判别信息来检测副加热线圈从SC1切换为SC2时,通电控制电路200向驱动电路278发出驱动指令,指令为个别发光部276能够特定正在执行协同加热动作中的副加热线圈SC2。即,通电控制电路200使驱动电路278驱动个别发光部276,使得只有位于该副加热线圈SC2的外侧(在图9中为左侧)位置的个别发光部276进行发光、点灯。因此,位于个别发光部276的规定的光源(红色灯、LED等)(以方式2)进行发光、点灯,在此之前在与副加热线圈SC2接近的位置中进行发光、点灯的红色的光源熄灭。
此外,从发热效率的观点考虑,流过主加热线圈MC的高频电流IA和流过副加热线圈SC1~SC4的高频电流IB的朝向如图11所示地在邻接的侧中成为相同朝向是优先的(在图11中表示在主加热线圈MC中为逆时针、四个副加热线圈SC1~4为顺时针而一致的情况)。这是因为,在这样两个独立的线圈的邻接的区域中,电流在相同方向流过的情况下,由该电流所产生的磁通相互增强,增大在被加热物N中交链的磁通密度,在被加热物底面生成很多涡电流来能够高效地进行感应加热。图15中以虚线表示的环表示在图11中所示的高频电流IA、IB所流过的方向和相反的方向中流过这些高频电流的情况下的磁通环。通过该磁通环,在被加热物N的底壁面生成向与所述高频电流相反的朝向流过的涡电流,从而产生焦耳热。在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SC4接近而设置的情况下电流相互反方向流过时,由两者生成的交流磁场在其接近的某个区域范围中相互干扰,结果无法加大在这些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SC4中生成的锅电流(流过被加热物N的电流),无法加大与该锅电流的平方成比例而变大的发热量。然而,这将相反地产生其它的优点。即,在如前所述那样的磁通密度变高的邻接区域中磁通密度被抑制得低,因此在如平面上包含主加热线圈MC和进行协同加热动作的一个或者多个副加热线圈SC1~SC4那样的宽的区域中,能够对在被加热物N中交链的磁通的分布进行平均化、即均匀化,具有适于在这种宽的加热区域中进行烹调的情况这样的优点。因而本发明在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SC4的邻接的区域中相互在相同方向流过电流这样的方式中没有任何限定。也可以采用根据加热对象物、烹调菜单来使电流的朝向一致、或相反地设为相反方向来进行切换动作、选择这样的控制动作。此外,根据流过加热线圈的高频电流IA、IB的方向来决定生成如图15所示那样的磁环的方向。
接着,图19~图21所示的图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加热烹调动作的流程图。
该流程图的控制程序保存在位于通电控制电路200的内部的存储部203(参照图13)。
在图19中,在开始烹调的情况下,首先按下设置在图1所示的烹调器主体部A的前面操作部60的主电源开关63的操作按钮来设为ON(接通)(步骤1。下面步骤省略为“ST”)。由此对通电控制电路200中提供规定的电压的电源,通电控制电路200自身执行烹调器整体的异常有无检查(ST2)。通过通电控制电路200自身的控制程序来进行自我诊断,在没有异常的情况下预备驱动用于驱动送风机30的驱动马达300的马达驱动电路33(参照图13)。另外,左IH加热源6L、综合显示单元100的液晶显示部的驱动电路215也分别预备起动(ST3)。
然后是否有异常的是判定处理(ST2)的结果,在没有发现异常的情况下进入ST3。另一方面,在发现了异常的情况下进入规定的异常处理,最终通电回路200自身切断自身电源而停止。
当进入ST3时,通电回路200控制驱动电路278来使全部的个别发光部276和广域发光部277一起发光、点灯(黄色的光、方式1)。此外,也可以以个别发光部276或者广域发光部277的某个先一个个地发光、点灯、接着其它的发光部进行发光、点灯、发光部的数量顺序地增加这样的方法,来全部的个别发光部276和广域发光部277进行发光、点灯。然后在这样全部的个别发光部276和广域发光部277(在方式1中)进行发光、点灯的状态下成为等待来自使用者的以下的指令的状态。此外,这里全部的个别发光部276和广域发光部277是例如连续地发出黄色的光的状态(ST3A)。
接着如前所述,在左右分别具有IH加热源6L、6R(参照图3),因此使用者通过前面操作部60、上面操作部61来选择其中一个。(ST4)。这里选择左IH加热源6L时,该选择结果显示在综合显示单元100中的左IH加热源6L的对应区域100L1。如图18所示,对应区域100L1的面积自动地扩大,该面积维持固定时间(在没有运行右IH加热源6R等其它的加热源的情况下,在烹调完成之前,该放大的L1的面积维持原样)。并且检测在所选择的加热线圈6LC之上是否有锅(被加热物N)。该检测是通过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来进行的。
当通电控制电路200根据来自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的检测信息来判定为放置有锅(被加热物N)时(ST5),判定该锅(被加热物N)是否适于感应加热(ST6)。该判定是通过来自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的判别信息来进行的。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对于直径过小的锅(被加热物N)、底面较大地变形、弯曲等那样的锅(被加热物N),根据电气特性的不同来判别被加热物N,并将判别结果输出为判别信息。
然后,通电控制电路200在步骤ST6中根据来自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的判别信息来进行锅(被加热物N)是否恰当的判定处理,在判定为恰当的情况下,进入加热动作开始的步骤ST7。在综合显示单元100中的左IH加热源6L的对应区域100L1中显示所设定的火力(例如,最小火力的“火力1”的120W~“火力8”的2.5kW。“最大火力”的3kW的9阶段中的某一个)。此外,也可以如下所述:最初火力默认设定为规定的火力、例如中火(例如火力5、1kW),使用者不进行火力设定也能够以该初始设定火力来开始烹调。在图18中,用“最大”和“3kW”双重地以文字来显示火力。
另外,在不恰当的情况下,如所述的综合显示单元100那样的显示单元在该阶段中已经动作,因此通电控制电路200在该综合显示单元100中显示锅(被加热物N)不恰当的意思,另外同时地对声音合成装置315输出该意思的消息信息而通过扬声器316以声音来进行报告输出。
在这样选择了左右IH加热源6L、6R的某一个的情况下,根据预先确定的火力来自动地进行烹调开始,因此也可以不用重新由输入按键、转盘、操作按钮等来进行烹调开始指令。
当在ST7A中,由左IH加热源6L来开始感应加热动作时,进行构成左IH加热源6L的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SC4的感应加热,但是在ST5中检测锅(被加热物N)只在主加热线圈MC之上、或者除此之外还位于哪个副加热线圈SC1~SC4之上,因此在只位于主加热线圈MC的情况下,成为该主加热线圈MC单独的感应加热,另外在至少一个副加热线圈SC之上也放置有相同的锅(被加热物N)的情况下,成为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的协同加热。在ST8中进行这种判定处理。
在协同加热的情况下,对与其有关的副加热线圈SC1~SC4和主加热线圈MC,在通电控制电路200的控制下,从逆变器电路MIV、SIV1~SIV4分别提供高频电流,开始协同加热(ST9)。并且根据来自通电控制电路200的控制指令来广域发光部277将发光方式从黄色的发光、点灯状态(方式1)变化为红色的发光、点灯状态(方式2)(ST10)。此外也可以在使与ST3A相同的黄色进行发光、点灯的状态下,将发光、点灯设为间断而使用者看起来闪烁、或者增加发光、点灯的亮度等的变化,都成为本发明所说的的变化、切换。
另外,通电控制电路200向综合显示单元100例如将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的协同加热动作中的意思的信息与火力信息一起输出。由此,将加热动作开始的副加热线圈为SC1的情况以文字、图形等显示在所述综合显示单元100的对应区域100L1、L2。在图18中,表示“主线圈和左侧的副线圈同时加热中”这样的文字的显示例。此外,该显示部分在对应区域L1中,与火力信息“火力:最大3kW”这样的显示邻接。即火力显示和表示协同加热动作的信息的显示的位置邻接。这里CM与表示协同加热动作的信息相当。另外,通电控制电路200将相同的信息还输出给声音合成装置315。由此,声音合成装置315例如制作“左侧的副线圈也在加热”等这样的声音信息来输出给扬声器316,上述消息与显示同时地从扬声器316以声音进行报告。
此外,与广域发光部277的发光、点灯状态继续不同,也可以例如图11所示那样,使设置在副加热线圈SC1~SC4的每个中的个别发光部276同时地发光、点灯,使得使用者能够视觉地特定参与协同加热的副加热线圈SC1~SC4。
并且在来自使用者的加热烹调停止指令来到之前,以数秒间隔的短的周期来重复ST8~ST10的处理。一旦右侧的副加热线圈SC1与协同加热有关,使用者也有时在烹调的途中无意识地或有意识地前后左右稍微移动锅(被加热物N),因此在该移动之后导致锅(被加热物N)的载置场所改变。因此,在始终协同加热的判断步骤ST8中,进行通电控制电路200获得所述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温度传感器31L1~31L5的信息来特定实际应该驱动的副加热线圈SC1~SC4的处理。
另一方面,在在ST8中判断为不是进行协同加热的情况下,通电控制电路200控制主逆变器电路MIV来只驱动主加热线圈MC。由此,从逆变器电路MIV对主加热线圈MC提供高频电流,开始个别加热(ST11)。并且与和该个别加热有关的主加热线圈MC相对应地,使向该加热区域的外周缘部发射光的个别发光部276将发光方式从黄色的发光、点灯状态(方式1)变为红色的发光、点灯状态(方式2)(ST12)。此外,也可以设为使与ST3相同的颜色进行发光、点灯而间断地进行发光、点灯而使使用者看起来闪烁、或者增加发光的亮度等的变化,都成为本发明中所说的方式变化、切换。此外,与个别发光部276的发光、点灯状态继续无关地,也可以原样地继续广域发光部277的发光、点灯,但是也可以熄灯。然后进入到步骤13。
并且在通电控制电路200判断为来自使用者的加热烹调停止指令来到的情况下、或者进行定时器烹调后经过了规定的设定时间(时间已到)的情况下,通电控制电路200控制主逆变器电路MIV、和副逆变器电路SIV1~SIV4,停止主加热线圈MC和、这时候加热驱动的全部的副加热线圈SC1~SC4的通电。另外通电控制电路200进行顶板21的温度为高温这样的注意唤起,因此以使全部的广域发光部277和个别发光部276以红色进行闪烁等的方法来开始高温报告动作(ST14)。
从停止主加热线圈MC、和全部的副加热线圈SC1~SC4的通电起经过预先确定的规定时间(例如20分钟)为止、或者通过来自温度检测电路240的温度检测数据而顶板21的温度下降到例如50℃为止(为了自然散热通常需要20分钟以上)继续进行高温报告动作。这种温度下降或者时间经过的判断在ST15中进行,在满足高温报告条件的情况下,通电控制电路200结束高温报告,结束加热烹调器的动作(之后,电源开关也自动地变成OFF。即当电源开关被ON时,通过断开向未图示的电源开关ON保持用的继电器的电源供给来将该继电器设为OFF,从而电源开关也自动地变成OFF。)。
此外,通电控制电路200与高温报告动作开始ST14同步地在所述综合显示单元100的液晶画面显示“顶板还是高温,所以不要触碰手”这样的提醒文字、可以知道这种情况的图形等。此外也可以在综合显示单元100的周围中在其附近单独设置如通过LED来将“高温注意”这样的文字浮起显示在顶板21之上那样的显示部来进一步进行高温报告。
基于如以上那样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开始向加热线圈进行通电而实质性的感应加热动作开始之前,能够将全部的加热区域通过个别发光部276和广域发光部277的发光、点灯来告知给使用者。在这基础上使用者选择加热源而开始了加热动作之后,能够使使用者视觉辨认个别发光部276和广域发光部277的发光、点灯状态,因此在放置锅(被加热物N)之前的准备阶段中也知道载置锅(被加热物N)的最优的场所,对使用者来说可用性好。
另外,高温报告也利用该个别发光部276和广域发光部277来进行,因此不增加部件数量就能够提供安全性高的烹调器。
接着,使用图20说明广域发光部277将发光方式从黄色的发光、点灯状态(方式1)变化(ST10)为红色的发光、点灯状态(方式2)之后,进行协同加热动作的副加热线圈从SC1向SC2进行切换的情况下的动作。
如前所述,当使用者将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在顶板21上如向左移动时,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判断在主加热线圈MC、和左侧的副加热线圈SC2的上方载置有相同的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并将该意思的判别信息输出给通电控制电路200。当通电控制电路200根据来自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的判别信息检测到该情况时(ST10A),停止与副加热线圈SC1相对应的副逆变器电路SIV1的控制,控制主逆变器电路MIV和副逆变器电路SIV2,只使主加热线圈MC和位于其左侧的特定的副加热线圈SC2联动地动作。由此,根据预先确定的火力比例来从各自的逆变器电路MIV、SIV2对这两个加热线圈MC和SC2提供高频电力。并且停止向右侧的副加热线圈SC1的通电,维持已经执行中的“火力”(例如3kW)和规定的火力分配(例如,在想要由左IH加热源6L来以3kW的火力进行烹调而进行烹调的情况下,主加热线圈MC是2.4kW、副加热线圈SC1是600W,因此4:1)而原样地继续进行烹调。该3kW这样的火力原样地通过综合显示装置100来以数字和文字继续显示(ST10B)。
而且进行加热动作的副加热线圈从SC1向SC2进行切换的情况在所述综合显示单元100的对应区域100L1中以文字、图形等来显示(参照图18)。此外也可以显示在对应区域100L2。
然后,只要在接着的步骤ST10C中使用者不改变火力设定,在来自使用者的加热烹调停止指令来到之前重复ST8~ST10的处理,在来自使用者的加热烹调停止指令来到的情况下、或者进行定时器烹调而被通电控制电路200判定经过规定的设定时间(时间已到)的情况的情况下,跳入图19的ST14,通电控制电路200停止主加热线圈MC、和这时候进行加热驱动的全部的副加热线圈SC1~SC4的通电并结束处理(ST14~ST16)。
该加热动作结束显示在所述综合显示单元100的对应区域100L。另外只要使用者没有用开关(未图示)关掉声音合成装置315,与ST10同样地,还通过声音来同时地报告运行结束。此外,在图19~图21中,以一系列的流程图来说明了控制程序,但是是否有异常的判定处理(ST2)、锅的载置有无判定处理(ST5)、锅恰当定处理(ST6)等准备为子例程。并且对决定加热控制动作的主例程以适当的定时来中断处理子例程,在实际的感应加热烹调执行过程中还执行多次异常检测、锅有无检测等。
另一方面,说明在步骤ST10C中使用者改变火力设定的情况。
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有关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具备:主加热线圈MC,对载置在顶板21上的被加热物N进行加热;副加热线圈群SC,具有分别邻接在该主加热线圈的外侧而设置的多个副加热线圈SC1~SC4;主逆变器电路MIV,向主加热线圈MC提供高频电流;副逆变器电路群SIV1~SIV4,向副加热线圈群的各自的副加热线圈分别独立地提供高频电流;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判断在主加热线圈和第1以及或者副加热线圈上是否载置有相同的被加热物N;输入部64R、64L、70、71,72、90、94、142~145,通过使用者设定所操作的感应加热时的火力;综合显示单元100,显示该输入部的设定信息;以及通电控制电路200,根据所述输入部的设定信息来独立地控制所述主逆变器电路MIV、和副逆变器电路群SIV1~SIV4的输出、并且控制所述综合显示单元100,其中,通电控制电路200的结构如下:在根据来自所述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的信息来开始所述主加热线圈MS和副加热线圈群SC的协同加热动作的情况下,将主逆变器电路MIV的输出和副逆变器电路群SIV1~SIV4的输出控制为规定的分配使得成为使用者所设定的所定火力,之后进行协同加热动作的副加热线圈SC的数量增加、减少、或者切换为其它的副加热线圈的状态下,维持变化前的输出分配,所述显示单元100不论所述协同加热动作中的副加热线圈的数量的增加、减少或者向其它的副加热线圈的切换,都进行能够目视所述规定的火力的显示。
在图20的ST10C中,判断为有火力的变更指令的情况下,进入图21的ST17。在ST17中判断该变更后的火力是否比规定的火力水平(例如501W)还大,在变更为比规定火力还大的火力的情况下进入ST18,通过通电控制电路200的控制来维持规定的火力分配。即,在所述的3kW的例子中,在执行中的火力是3kW的情况下,规定的火力分配是主加热线圈MC为2.4kW、副加热线圈SC2为600W,是4:1,因此维持该分配。并且通过通电控制电路200变更后的设定火力在综合显示单元100的对应区域100L1如“火力中1kW”那样显示。
另一方面,在变更为比规定的火力水平(501W)小的火力(有120W、300W以及500W这三个)的情况下,在步骤17的处理中进入步骤19,通电控制电路200将控制指令信号输出给主逆变器电路MIV、和副逆变器电路群SIV1~SIV4,使得成为其它的火力分配。因此,在进行协同加热的副加热线圈SC是一个的情况或者两个以上的情况下,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的火力的差都维持为固定的比率。另外对于该变更后的火力,变更后的设定火力在综合显示单元100的对应区域100L1如“火力:小500W”那样显示。
具体地说,代表性的火力和火力比的例子表示在下面的表1~表3中。
[表1]
最大火力3000W的情况下的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4的火力值(W)
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整体的火力比4:1固定的情况
Figure BDA00002478060900681
[表2]
火力(1500W)的情况下的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4的火力值(W)
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整体的火力比4:1固定的情况
Figure BDA00002478060900691
[表3]
火力(500W)的情况下的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4的火力值(W)
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整体的火力比变化为3:2的情况
Figure BDA00002478060900692
另一方面,在变更为比规定的火力水平(501W)小的火力(120W、300W以及500W这三个)的情况下,在副加热线圈SC的最小驱动火力设为50W的情况下,在如表2所示的那样的火力比4:1中如表4所示那样以25W、33W这样的小火力来进行驱动,因此存在问题。
即,在现实的产品中成为被加热物N的金属锅的各自的阻抗不同,因此即使施加规定值以上的大小的高频电力,投入到锅里变成热的比例也不是固定的,因此如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说明那样由电流检测传感器227来检测流过由左IH加热线圈6LC和谐振电容器224L的并联电路构成的谐振电路的电流,用于是否有被加热物N这样的判定、是否为对感应加热不恰当的锅(被加热物N)的判定、进而是否检测与标准的电流值相比规定值以上的差的过少电流、过大电流等的判定。由此更细地控制施加到感应加热线圈的电流,使得发挥出所指定的火力。因而,在减小了火力设定的情况下,流过的电流也微小,产生变得无法正确地进行该检测的问题。换句话说,因为在火力大的情况下,流过谐振电路的电流成分的检测比较容易,但是在火力小的情况下,在不实施电流传感器的灵敏度提高等对策的前提下,有时无法正确地应对火力变化,无法执行如设为目的那样的正确的火力限制动作。
此外,虽然没有图示,但是实际上也检测对于逆变器电路MIV、SIV1~SIV4的电源的输入电流值,也可以如前所述并用基于电流传感器的线圈的输出侧的电流值和双方来进行恰当的控制。
此外,副加热线圈SC也与左IH加热线圈6LC的主加热线圈同样地,螺旋状地由0.1mm~0.3mm左右的细线构成的集合线形成,但是产生感应加热的电流所流过的截面积自身小,因此与主加热线圈MC相比无法投入大的驱动电力,最大加热能力也相对小。但是,如果使线圈单体的细的线的线径更细、且更多地卷绕而增加线圈导线的表面积,则即使提高逆变器电路SIV1~SIV4的驱动频率也能减少表面电阻,能够抑制损耗而抑制温度上升的同时连续地控制更小的火力。
[表4]
火力(500W)的情况下的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4的火力值(W)
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整体的火力比4:1固定的情况
Figure BDA00002478060900701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1中进行将火力分配变更为3:2的控制。
此外,有在火力120W、300W的情况下,在火力分配3:2下也无法维持最小驱动火力50W以上的情况,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在综合显示单元100的对应区域100L1如“所设定的火力过小,不能进行加热烹调。请将火力设定为500W以上”那样进行促使火力变更的显示、或者限制为只有主加热线圈MC的加热等的控制。实际上难以假定将如横跨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这双方那样的大的锅以120W、300W进行加热的场景,因此即使进行如上述那样的控制不会担心损坏实际的可用性。
在协同加热动作时,由通电控制电路200控制提供给各自的电力量使得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群SC1~SC4的火力比(还称为电力比)成为大致固定的范围,但是难以将如上述那样在小的火力设定的情况下所施加的电力量抑制得低,因此也可以设为如通过限制实际的电力供给时间来降低每单位时间的电力量的控制。例如从副逆变器电路SIV1~SIV4对各副加热线圈SC1~SC4通过通电率控制将电力施加时间例如减为50%,则能够将实际对加热有贡献的每单位时间的电力量设为50%。即在只限制所施加的电力的频率难以减少火力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由通电率控制来减少提供电力的时间和不提供的时间的比例来进一步将实质性地作用的电力限定到更小的值,因此也可以采用这种控制。
此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在协同加热时将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群SC1~SC4的火力比维持为大致固定,但是本发明不限于在协同加热中的所有的场景中始终将火力比维持为“规定的比”。例如,在使用者改变了火力设定的情况下,有时在刚刚该变更之后控制过渡性地不稳定,有时从设为目标的火力比临时地偏离。另外在将锅在协同加热中横向移动、或只举起短时间的情况下,需要电流传感器227、267A~267D检测这种举动而识别是否为错误的使用方法等,需要选择恰当的控制处理。在该识别、适应控制的执行确定之前的期间,也可以有时从设为目标的火力比临时地偏离。与使用者知道瞬间的施加电流的变化等相比,如果能够确认自己进行设定的火力没有违反意图地变更,则在烹调的过程中不会抱有不安感。
此外,在使用者没有改变火力设定的情况下,也有使用者选择了其它的烹调菜单的情况、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群SC1~SC4的火力比变化的情况。例如在使用外形为长方形的大型的炒锅、使其在前后方向变长、且比中心点X1稍微在左侧位置中放置在顶板21之上烤多个汉堡包的情况下,通过图9所示的主加热线圈MC以及左斜前的第2副加热线圈SC2和左斜后部的第4副加热线圈SC4来进行加热,但是例如推荐火力1.5KW或者2KW使得该炒锅底面整体平均地温度上升,以规定的火力比来设定对于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2、SC4的供给电力量的控制目标值,但是本次在相同的位置放置相同的炒锅来以2KW或者1.5KW进行使用了数个以上的鸡蛋的煎鸡蛋的情况下,烹调的材料(溶了鸡蛋的材料)薄薄地摊开在炒锅底面整体,因此有时使与炒锅的底面中央部相比周边部的温度上升快,使周边部的火力稍强的方案烹调出来的结果更好。因此在这种烹调菜单的情况下,使两个副加热线圈SC2、SC4整体的火力比主加热线圈MC的火力更大。这样根据实际的烹调菜单的内容,希望改变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群SC1~SC4的火力比(即使是相同的火力水平)。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设定为主加热线圈MC侧比副加热线圈群SC1~SC4整体的火力发挥出更大的火力,但是本发明对此没有任何限定。根据主加热线圈MC侧和各自的副加热线圈SC1~SC4的结构、大小、或者副加热线圈SC的设置数量的条件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也可以使副加热线圈群SC1~SC4整体的火力比主加热线圈MC的火力更大、或使两者相同。但是,在考虑到一般家庭中的使用的情况下,通常使用圆形的普通大小的锅、例如直径20cm~23cm左右的锅的频度高,因此在使用了这种一般的锅的情况下,由主加热线圈MC单独进行感应加热,因此希望进行能够发挥这种烹调所需的最低火力的考虑。另外在协同加热时、即某个时间内同时驱动两个以上的独立的感应加热线圈来以磁的方式合作的情况下,从稳定的可靠的控制的观点考虑,希望使主逆变器电路MIV和副逆变器电路SIV1~SIV4的动作定时匹配。例如,希望主逆变器电路MIV和第1副逆变器电路SIV1的加热的开始定时、加热的停止定时、火力的变更定时中的至少某一个相匹配。作为它的一个例子,考虑到在动作从主逆变器电路MIV和第1副逆变器电路SIVI同时进行动作的状态切换为第2副逆变器电路SIV2时,使主逆变器电路MIV和第1副逆变器电路SIVI的动作同步地停止、之后同时驱动主逆变器电路MIV和第2副逆变器电路SIV2这两个。此外,也可以主逆变器电路MIV和各副逆变器电路SIV只有刚刚驱动后的规定时间(例如10秒钟)限制为规定的低火力,在该规定定时间内在实施方式1中嵌入如图19~图21中所示那样的是否有异常的判定处理(ST2)、锅的载置有无判定处理(ST5)、锅恰当与否判定处理(ST6)等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如果没有问题,则设为之后自动地增加到使用者所设定的火力为止来继续进行烹调这样的控制。
此外,在上述的例子中,将由IH加热线圈和谐振电容器的并联电路构成的谐振电路举为例子进行说明,但是也可以使用由IH加热线圈和谐振电容器的串联电路构成的谐振电路。
另外,在所述的实施方式1中,以在左IH加热线圈6LC为感应加热中的情况下只运行左冷却室8L的送风机30、右冷却室8R的送风机30不运行这样的前提下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根据加热烹调器的使用状态(例如指同时驱动左右IH加热线圈6LC、6RC来刚刚为止进行其它的烹调、或者使用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烤架加热室9的方案)、上部部件室10的温度等环境来同时运行左右的冷却室8L、8R的各送风机30,另外也可以是左右各自的送风机30的运行速度(送风能力)不是始终相同,而是将一方或者双方根据烹调装置使用状态来适当进行改变。
另外,左右的冷却单元CU的外形尺寸也可以不必相同,送风机30、旋转的翼部30F、马达300、风扇外壳37、部件外壳34的各部尺寸也能够根据被冷却的对象物(感应加热线圈等)的发热量、大小等来适当进行变更,但是在左右的IH加热源6L、6R的最大火力相等的情况下,优选尽可能使两个冷却单元CU的结构部件的尺寸、技术规范共通化来实现生产成本降低、组装性提高。冷却单元CU设置在左右哪一单侧等的变更,与本发明的精神没有任何关系。
而且,上下隔板24R、24L、水平隔板25对于实施本发明不是必须的。例如当然由隔热材料覆盖烤架加热室9的外壁面,能够在与烤架加热室9的外壁面之间确保充分的间隙的情况下、或者能够将该间隙的温度抑制得低的情况下(例如使空气自然对流或者强制对流),也可以省略这些隔板24、25、隔热材料。而且也可以在冷却单元CU自身的外壁面内、与烤架加热室9的外壁面相对的侧安装隔热板或形成隔热性薄膜。由此能够最终形成与烤架加热室9的外壁面的相对间隔,如果将主体部A的横宽设为相同,则能够相应地加大烤架加热室9的横宽尺寸。
另外,在以上的实施方式1中,综合显示单元100能够将左IH加热线圈6LC、右IH加热线圈6RC、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加热器)7、辐射式电加热源(加热器)22、23这四个热源的动作条件个别或者多个同时地显示的基础上,通过对输入按键141~145进行触摸操作来指示加热动作的开始、停止,另外能够设定通电条件,但是也可以不具备对于这种通电控制电路200的输入功能,而只限于简单的显示功能。
而且判断在所述主加热线圈MC以及副加热线圈SC1~SC4的上方是否载置有相同的锅(被加热物N)的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除了使用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红外线传感器31那样检测温度的传感器、如电流检测传感器227那样检测流过加热线圈的电流的传感器之外,也可以使用通过光学的方式检测在传感器的上方是否有锅(被加热物N)的单元。例如,在顶板21的上方有锅(被加热物N)的情况下,厨房的天花板的照明器具、太阳光等不会入射,但是没有锅(被加热物N)的情况下这些照明光、太阳光等的杂散光入射,因此也可以是检测这些变化的单元。另外作为根据流过加热线圈的电流和流过逆变器电路的输入电流来判定锅(被加热物N)的材质的方法以外,例如想到根据流过加热线圈的电压和流过逆变器电路的输入电流来判定锅(被加热物N)的材质的方法等、利用其它的电气特性的方法。例如,日本特开2007-294439号公报介绍了这样根据向逆变器电路的输入电流值和流过加热线圈的电流值来判别被加热体的材质和大小的技术。
此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说明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判断”在主加热线圈MC和一个以上的副加热线圈SC1~SC4之上载置有相同的锅(被加热物N),但是实际上自身没有判断锅是一个。即没有采用对实际放置的锅的数量进行计数的处理。在这种感应加热烹调器中,难以假定以在一个感应加热线圈之上同时载置多个被加热物N的状态进行烹调,因此本发明人通过所述的电流传感器227、267A~267D来检测主加热线圈MC和一个以上的副加热线圈SC1~SC4的阻抗的大小,将该阻抗中没有大的差异的情况视作“相同的锅(被加热物N)。换句话说,如图14所示,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知道流过主加热线圈MC和一个以上的副加热线圈SC1~SC4的电流的大小,因此知道各自的阻抗的大小。因此在该阻抗的值落入规定的范围的情况下,将载置有相同的锅(被加热物N)这样的判断信号发送给通电控制电路200。同样地在由红外线传感器31来检测温度的情况下,也根据与多个加热线圈相对应的各红外线传感器31的检测温度是否相等的比较结果来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判断为载置有相同的锅(被加热物N),在使用利用通过所述的锅的有无来而受光量变化的特性的光传感器这样的单元的情况下,也现实根据光的受光量的大小比较来处理为在主加热线圈MC和一个以上的副加热线圈SC1~SC4之上载置有锅。
实施方式2.
图22、图23是表示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有关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图,图22是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左侧感应加热源的主加热线圈和它的周边部分的放大纵截面图,图23是表示其综合显示单元的俯视图。此外,对于与所述实施方式1的结构相同或者相当部分附加相同标记。
在本实施方式2中,如图22所示那样构成为在位于线圈支撑体290的下方的冷却导管42中在与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SC4相对的部分形成多个喷出孔42C,另一方面从右IH加热源6R的方向提供冷却风Y4,在冷却导管42的侧壁形成有用于朝向所述个别发光部276的侧面下方喷出冷却风的通孔310。
另外,在顶板21中通过印刷等来形成圆形的协同加热区域标记EM,构成为来自所述个别发光部276的光从该协同加热区域标记EM的内侧附近向上方发射。另外构成为广域发光部277的光从协同加热区域标记EM的外侧附近向上方发射。
在本实施方式2中,第1特征在于,在由综合显示单元100的液晶画面构成的左IH加热源6L的对应区域100L中显示用于将进行主加热线圈MC和四个副加热线圈SC1~SC4的协同加热的情况以图形来表示给使用者的示意性的图形311。
即,如图23所示那样在综合显示单元100的液晶画面中被确保的规定的对应区域100L中显示示意性地表示主加热线圈MC的图形311、和示意性地表示副加热线圈SC1~SC4的图形312。显示在图形311的周围的四个图形312中,进行协同加热动作的图形显示为不同的颜色。在图23中,左侧的图形312在协同加热动作中,当然表示主加热线圈MC的图形311也只在协同加热中与其它的图形312区别开颜色来进行显示。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2中,在综合显示单元100的显示画面中在加热动作中出现以数值和曲线显示所使用的加热源的个别的功耗的三个显示部313L、313M、313R。在图23中3kW、0kW以及0.8kW的显示意味着功耗。
另外第2特征在于,将整体的功耗以数值表示的显示窗314在综合显示单元100的液晶画面中出现在其前方侧位置。此外,功耗需要单独设置累加流过逆变器电路的电流、其它主要的电动部件(例如送风机30等)的电流的电路。
在图23中,输入按键317和318是用于设定左IH加热源6L的火力的一对按键,由每当按下一次时能够加大1阶段火力而设定的相加用按键317、以及相反地每当按下一次时能够减小1阶段火力而设定的相减用按键318构成。
同样地,输入按键319和320是用于设定右IH加热源6R的火力的一对按键,由每当按下一次时能够加大1阶段火力而设定的相加用按键319、以及相反地每当按下一次时能够减小1阶段火力而设定的相减用按键320构成。这些四个输入按键在需要操作的场景、例如烹调开始前的阶段中自动地出现在液晶画面上。输入按键146L、146R是如实施方式1中的图16的输入按键那样的按键,如所述的四个输入按键317~320那样在需要操作的场景、例如烹调开始前的阶段中自动地出现在液晶画面上,是将烹调的开始和结束的两个指令提供给通电控制电路200的按键,在开始左IH加热源6R的加热的情况下,如果触摸一次左侧的输入按键146L则提供加热源6L的选择动作和感应加热指令,如果再触摸一次则将瞬时停止该感应加热动作的指令提供给通电控制电路200。右侧的输入按键146R也同样地,如果触摸一次则提供右侧的IH加热源6R的选择动作和感应加热指令,如果再触摸一次则能够立即停止该感应加热动作。
图23的输入按键95是具有与实施方式1中的图16的辐射式电加热源22、23用操作按钮95相同的功能的按键,如所述的四个输入按键317~320那样,在需要操作的场景、例如辐射式电加热烹调开始前的阶段自动地出现在液晶画面上。如果触摸一次它则提供电加热源22、23的选择动作和加热指令,如果再触摸一次则立即停止该加热烹调动作的指令提供给通电控制电路200。这些输入按键95、317~320都成为在覆盖综合显示单元100的显示画面的上面整体的顶板21的表面和背面形成了电极部的静电容量式开关的输入部。
图23的Z1示出表示进行主加热线圈MC和四个副加热线圈SC1~SC4的协同加热的所述图形311、与火力信息显示位置的相互间隔(距离)。在图23中图形311的显示位置在相同的综合显示单元100的左加热源6L的对应区域L1中、且与火力信息“3kW”这样的显示隔着Z1的距离而邻接。即火力信息的显示位置和协同加热动作的显示位置相邻接。此外,该Z1的实际的大小希望是10cm以下,使得在使用者将分离数十cm~1m(米)左右的顶板21的上面的左侧部分放入视角而进行烹调时,不上下·左右地改变该视线而能够同时地视觉辨认火力显示和协同加热动作显示,但是本发明对该数值没有任何限定。尽管没有相邻,但是相互的位置关系近的情况称为“接近”。
在火力的信息显示位置和表示协同加热动作的信息的位置为“接近”这样的情况是指在使用者将位于烹调器的上面的综合显示单元100等显示单元放入视角而进行烹调时,不上下·左右地较大地改变该视线就能够看到的程度的范围。换句话说,可以说是如下范围:例如在使用者先视觉辨认火力信息、之后进行协同加热动作的确认的情况下,为了从前者到后者的确认而不用大范围地移动头、或移动视线就可以。
由于是上述结构,放置锅(被加热物N)而在其影子下使用者难以看到个别发光部276的一部(大多发生在锅的背后侧)的情况下,也能够清楚地视觉辨认在综合显示单元100的左IH加热源6L的对应区域100L中实际参与协同加热的副加热线圈是SC1~SC4中的哪个。
基于如以上那样的结构,在通过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SC4的合作来进行协同加热的情况下,通电控制电路200控制驱动电路278来只使位于该副加热线圈SC的外侧位置的个别发光部276进行发光、点灯,使得能够特定执行协同加热动作中的副加热线圈SC。在图23的例子中,表示执行协同加热动作中的副加热线圈SC2是配置在主加热线圈MC的左侧位置的副加热线圈SC2,如图23所示那样在通电控制电路200的控制下,驱动电路278驱动别发光部276(光源进行发光、点灯),使得只使位于副加热线圈SC2的左侧位置的个别发光部276进行发光、点灯。
图22的广域发光部277从使用者按下主电源开关63的操作按钮63A(图2参照)来投入了电源的阶段起,通过驱动电路278来进行驱动,因此能够从将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放置在左IH加热源6L的上方的阶段起,将其载置场所引导给使用者。并且,即使临时举起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或左右移动,该广域发光部277的发光、点灯状态也不变化,继续对使用者显示对载置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所优选的场所。
另外,与副加热线圈SC1~SC4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和主加热线圈MC的协同加热动作、还是只有主加热线圈的单独加热无关地,使用者能够始终从顶板21上通过看综合显示单元100的液晶画面来确认所设定的火力是什么(还能够通过声音合成装置315来知道)。另外即使参与协同加热的副加热线圈SC1~SC4发生变化,之后使用者也能够容易地知道火力的信息。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2中,在使用左IH加热源6L的情况下,主加热线圈MC的图形311、和示意性地表示全部的副加热线圈SC1~SC4的四个图形312一起显示,在开始加热烹调而有实际对协同加热有贡献的副加热线圈SC1~SC4的情况下,表示出只有能够特定该副加热线圈SC的图形312变化为其它的颜色、或闪烁等的变化,并报告给使用者。在图23中知道左侧的副加热线圈SC2和中央的主加热线圈MC的显示颜色与其它的副加热线圈SC1、SC3、SC4不同。而且各线圈的火力分配也如2.4kW、0.6kW那样以数值来直接显示电力。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冷却风Y4从位于线圈支撑体290的下方的冷却导管42通过形成在副加热线圈SC1~SC4的中央的空间272来从内侧冷却副加热线圈SC1~SC4(参照图22)。另一方面,一部分的冷却风Y4朝向个别发光部276的侧面下方喷出,因此从通孔310喷出出的冷却风冷却由塑料形成导光部的个别发光部276和广域发光部277,能够防止它们的热老化、变形。
实施方式3.
图24、图25是表示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有关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图,图24是表示左侧的感应加热源的俯视图,图25是表示其左侧加热源的火力显示部分的俯视图。此外,对于与所述实施方式1的结构相同或者相当部分附加相同标记。
在本实施方式3中,不将个别发光部276沿着副加热线圈SC1~SC4的外周而长长地设置,而是通过一个地方或者两个地方的局部发光、点灯来进行显示。即,关于如图24所示离使用者侧近的两个副加热线圈SC1和SC2,在离这些线圈的两端部近的位置分别设置有个别发光部276,关于离使用者侧远的(里侧的)两个副加热线圈SC3和SC4,在离这些线圈的前方侧端部近的位置分别设置有个别发光部276。
在本实施方式3中,第1特征在于(这点与所述实施方式2相同),作为代替所述的实施方式1中的综合显示单元100的液晶画面,而如图25所示那样具有左IH加热部6L专用的显示部100LX,在该显示部的显示画面中显示用于将进行主加热线圈MC和四个副加热线圈SC1~SC4的协同加热的情况以图形来表示给使用者的示意性的图形311和图形312。
此外,进行协同加热动作的情况还通过“主·副线圈加热中”这样的显示CM来同时知道。
即,示意性地表示主加热线圈MC的图形311、和示意性地表示副加热线圈SC1~SC4的图形312显示在左IH加热部6L专用的显示部100LX之上,显示参与协同加热的副加热线圈是哪个这样的情况。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3中,在左IH加热部6L专用的显示部100LX中,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群整体的最新的火力也以文字等的显示337来进行显示。在图25的例子中知道当前投入2kW来进行感应加热动作中。
输入按键330~336是火力用的输入按键,在主体上面的顶板21的表面部分由静电容量式的开关来形成,与各输入按键的电极部相对应而在顶板21的下方具有构成显示部100LX的单一画面或者由多个并排的画面构成的液晶显示画面。通过该液晶显示画面能够识别各火力设定用的输入按键330~336的位置。这些输入按键330~336与各火力值相对应地设置有七个,能够以一次的触摸操作来直接进行火力设定。当选择特定的火力时,该输入按键部分在感应加热中继续发光。在图的例子中,是通过“强火力:5”334来选择了强火力(2kW)的状态,通过从比其它的输入按键更里侧发射的光来进行强调。
输入按键317和318是用于设定左IH加热源6L的火力的一对按键,具有每当按下一次时能够加大1阶段火力而设定的相加用按键317、以及相反地每当按下一次时能够减小1阶段火力而设定的相减用按键318。
输入按键146L是与实施方式2的输入按键146L同样的按键,如所述的七个火力用的输入按键330~336那样,从烹调开始前的阶段起至烹调完成为止的期间内、适当自动地(即在通电控制电路200的控制下)在液晶画面上出现或消失,将烹调的开始和结束的两个指令提供给通电控制电路200。另外当在烹调的加热前的最初按下它时,能够选择左IH加热源6L。之后在感应加热中按下它时,感应加热能够立即停止。如果再次按下,则能够开始感应加热。高温报告部分338是以警告的意思显示感应加热中顶板21变成高温的情况的部分。既可以如图中所示那样以文字来表示,也可以以图形来表示。
基于如以上那样的结构,与所述实施方式1~2同样地,在通过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SC4的合作来进行协同加热的情况下,个别发光部276以特定执行协同加热动作中的副加热线圈是SC2的目的来进行点灯,并且广域发光部277与哪个副加热线圈SC1~SC4进行协同加热动作无关地,始终在顶板21上继续显示锅(被加热物N)的优选的载置场所。
另外,与副加热线圈SC1~SC4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和主加热线圈MC的协同加热动作、还是只有主加热线圈的单独加热无关地,使用者能够始终从顶板21上通过看综合显示单元100的画面来确认所设定的火力是什么(还能够通过声音合成装置315来知道)。另外即使参与协同加热的副加热线圈SC1~SC4发生变化,使用者也能够容易地知道这时候的火力的信息。
此外,关于离使用者侧远的(里侧的)两个副加热线圈SC3和SC4,在离这些线圈的后方侧端部近的位置没有设置个别发光部276是因为考虑了成为所放置的锅(被加热物N)的阴暗处而使用者难以目视,另外具有成本上也能够便宜这样的优点,但是即使将个别发光部276设置到后方位置为止也没有任何障碍。
基于如以上那样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3中与所述实施方式2同样地,在通过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SC4的合作来进行协同加热的情况下,与副加热线圈SC1~SC4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和主加热线圈MC的协同加热动作、还是只有主加热线圈的单独加热无关地,使用者能够始终从顶板21上确认所设定的火力是什么。另外即使参与协同加热的副加热线圈SC1~SC4发生变化,使用者也能够容易地知道这时候的火力的信息(在图25的例子中合计为2kW)。
实施方式4.
图26、图27是表示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有关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图,图26是表示左侧的感应加热源的俯视图,图27是表示其左侧加热源的火力显示部分的俯视图。此外,对于与所述实施方式1的结构相同或者相当部分附加相同标记。
在本实施方式4中,不将个别发光部276沿着副加热线圈SC1~SC4的外周而长长地设置,而在与广域发光部277相同圆周上将四个圆状的个别发光部276设置在四个地方。中央发光部(主加热线圈发光部)STC是设置在顶板21的下方使得包围主加热线圈MC的周围的发光部,表示与主加热线圈MC的加热区域大致相对应的区域的外缘位置,以环状设置在接近实施方式1的图1、图3所示的引导标记6LM的正下方的位置。
另外个别发光部276在进行协同加热的情况、和没有进行协同加热的情况下使发射的光的颜色不同。
另外与所述的实施方式3同样地,具有左IH加热部6L专用的显示部100LX,第一特征(这点与所述实施方式2、3相同)在于,在该显示部100LX的显示画面显示用于将进行主加热线圈MC和四个副加热线圈SC1~SC4内的某个的协同加热的情况以图形来表示给使用者的示意性的图形311、312。
即,示意性地表示主加热线圈MC的图形311、和示意性地表示副加热线圈SC1~SC4的至少一个的图形312显示在左IH加热部6L专用的显示部100LX之上(参照图27)。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4中,在左IH加热部6L专用的显示部100LX中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群整体的最新的火力也以文字等的显示337来进行显示。在图27的例子中当前投入2kW来进行感应加热动作中的情况以“当前的火力2kW”这样的文字和“加热中”这样的文字的显示来清楚地知道。
输入按键330~336是火力用的输入按键,在主体上面的顶板21的表面部分由静电容量式的开关来形成,与该开关的电极部相对应而在顶板21的下方具有构成显示部100LX的单一画面或者由多个并排的画面构成的液晶显示画面。能够通过该液晶显示画面来识别各火力设定用的输入按键330~336的位置。这些输入按键与各火力值相对应地设置七个,能够通过一次的触摸操作来直接进行火力设定。
在进行火力设定的瞬间,该输入按键单体、和作为表示火力的阶段的显示的“中火力、强火力”等文字部分由配置在下方的光源(例如发光二极管等)来发光,因此通过看该发光有无,使用者能够知道某个输入按键330~336的火力是否有效。
当选择特定的火力时,该输入按键部分在感应加热中继续发光。图27的例子是通过“强火力:5”334来选择了强火力(2kW)的状态,通过从比其它的输入按键更里侧发射的光来强调。
图27的Z1示出表示进行主加热线圈MC和四个副加热线圈SC1~SC4的协同加热的图形311、312,与火力信息显示位置的距离。在图27中图形311、312的显示位置位于专用的显示部100LX的显示画面中,火力信息“2kW”这样的显示(表示副加热线圈的一个)与图形312隔着距离Z1而相邻接。即火力显示和协同加热动作显示相邻接。另外Z2示出表示主加热线圈MC的图形311,与所述火力用输入按键334的“强火力”这样的显示部分的距离。
此外,该Z1、Z2的实际的大小如所述实施方式2中说明那样优选是10cm以下,但是本发明对该数值没有任何限定。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如果如火力用的输入按键334那样对应“强火力”这样的显示、且该输入按键334成为与其它的输入按键不同的显示方式,则由该输入按键部分来还同时地显示火力信息。
输入按键317和318是用于设定IH加热源6L的火力的一对按键,具有每当按下一次时能够加大1阶段火力而设定的相加用按键317、以及相反地每当按下一次时能够减小1阶段火力而设定的相减用按键318。
输入按键146L是与实施方式2的输入按键146L同样的按键,如所述的七个火力输入按键330~336那样,从烹调开始前的阶段起至烹调完成为止的期间中,适当自动地在液晶画面上出现或消失,将烹调的开始和结束的两个指令提供给通电控制电路200。另外当在烹调的加热前的最初按下它时,能够选择左IH加热源6L。之后在感应加热中按下它时,感应加热能够立即停止。如果再次按下,则能够开始感应加热。高温报告部分338是在感应加热中以警告的意思显示顶板21变成高温的情况的部分。
图27的标记339是将投入到主加热线圈MC的火力的大小以四角的棒状图形表示的火力显示标记,标记340是相同地将副加热线圈群SC整体的火力的大小以四角的棒状图形表示的火力显示标记,这两个火力显示标记所显示的高度与火力的大小成比例地变化。例如图27所示那样(用于主加热线圈MC的)左侧的火力显示标记339的大小(高度)与(用于副加热线圈群SC的)右侧的火力显示标记340相比大数倍,因此容易知道左侧、即主加热线圈MC侧的火力以大数倍的状态来进行动作。
基于如以上那样的结构,与所述实施方式1~3同样地,在通过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SC4的合作来进行协同加热的情况下,个别发光部276特定执行协同加热动作中的副加热线圈SC2,因此能够通过改变发光、点灯颜色来将该副加热线圈告知给使用者。
例如图26所示,在放置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使得横跨主加热线圈MC和左侧的副加热线圈SC4的上方而开始加热动作的情况下,通电控制电路200按照来自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的判断结果来判断为在主加热线圈MC和左侧的副加热线圈SC4的上方存在相同原材料的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驱动主加热线圈用逆变器电路MIV和副加热线圈用逆变器电路SIV4,使得向两者以规定的火力分配来提供高频电力。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位于副加热线圈用逆变器电路SIV4的左附近的个别发光部276通过通电控制电路200的控制来进行与其它的个别发光部276的发光、点灯颜色、点灯方式不同的发光、点灯。例如在没有进行协同加热的情况下,个别发光部276的发光、点灯颜色从顶板21的上方看为“黄色”,但是在进行协同加热的情况下变为“红色”。
另外,与副加热线圈SC1~SC4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和主加热线圈MC的协同加热动作、还是只有主加热线圈的单独加热无关地,使用者能够始终从顶板21上通过看专用的显示部100LX的画面来确认所设定的火力是什么(还能够通过声音合成装置315来知道)。另外即使参与协同加热的副加热线圈SC1~SC4发生变化,使用者也能够容易地知道这时候的火力的信息。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4中,在由主加热线圈MC单体来进行加热的情况下,设置有表示与主加热线圈MC的加热区域大致相对应的加热区域外缘位置的中央发光部(主加热线圈发光部)STC,使得更明确地表示锅等的被加热物N的优选的载置场所,因此在使用符合主加热线圈MC的外径的通常大小的圆形锅(被加热物N)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通过目视来掌握主加热线圈MC的中心位置、优选的载置场所。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4中,中央发光部(主加热线圈发光部)STC在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SC4的协同加热动作开始之前进行发光、点灯动作,在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的协同加热中也继续发光、点灯,但是也可以使得在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SC4的协同加热中熄灯。这是因为,使用者能够看个别发光部276的发光、点灯状态来大概想象中央发光部(主加热线圈发光部)STC的位置,认识到与协同加热区域标记EM的位置一致的个别发光部276的位置在外侧界限,能够容易理解不靠近该个别发光部276的(相反)方向、即,主线圈中心点X1的方向是优选的加热区域的中心。
此外,关于离使用者侧远的(里侧的)副加热线圈SC3,不在离该线圈的后方侧端部近的位置设置有个别发光部276,而是横向配置。这是因为考虑了导致变成所放置的锅(被加热物N)的阴暗处而使用者难以目视,但是即使将个别发光部276设置在副加热线圈SC3的后方位置也没有任何障碍。
实施方式5.
图28、图29是表示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有关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图,图28是表示主体整体的俯视图,图29是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左侧感应加热源的主加热线圈和它的周边部分的放大纵截面图,图30是表示从该顶板的一半到左侧的要部的俯视图,表示执行协同加热动作的状态,图31是相同地表示从该顶板的一半到左侧的要部的俯视图,表示没有进行协同加热动作的状态。此外,对于与所述实施方式1~4的结构相同或者相当部分附加相同标记。
另外与所述的实施方式3、4同样地,具有左IH加热部6L专用的显示部100LX。即,如所述实施方式1那样在从主体部A的左右中心位置靠近左侧的位置设置左火力设定用操作部71,在其附近在其后方位置将如使用者能够通过顶板21目视一个或者多个显示画面那样的显示部100LX配置在顶板21的前方(从使用者看为前方,在图28的纸面中为下方)附近(参照图30)。第一特征(这点与所述实施方式2、3、4相同)在于,在该显示部100LX的显示画面中如图30所示那样显示用于将进行主加热线圈MC和四个副加热线圈SC1~SC4中的至少一个的协同加热的情况以图形来表示给使用者的示意性的图形311、312。即,示意性地表示主加热线圈MC的图形311、和示意性地表示副加热线圈SC1~SC4的图形312显示在左IH加热部6L专用的显示部100LX之上。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5中,在左IH加热部6L专用的显示部100LX中以文字等的显示337来还显示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群整体的最新的火力。在图29的例子中,当前投入最大火力的3kW、主加热线圈MC设定为2.4kW、左侧的副加热线圈SC设定为0.6kW的火力来进行感应加热动作中的情况通过“当前的火力3kW”这样的文字的显示来清楚地知道(此外,在进行该显示时,也可以通过声音合成装置315来同时地进行报告)。
输入按键330~334、336是火力用的输入按键,在覆盖主体部A的上面外周的框体20的前方侧位置部分通过按压式开关形成使得操作部分别排列为一列。另外在显示部100LX中的右侧中形成有表示当前的火力的液晶显示画面45L。各火力设定用的输入按键330~334、336是能够选择6阶段的火力值的按键,与该各火力值相对应地设置有六个使得按照向右侧而变成大火力。能够以一次的按压操作来直接进行火力设定。
当选择特定的火力时,其输入结果显示在所述液晶显示画面45。另外与该火力相对应地规定的火力分配结果也通过显示337来表示给使用者。
切换开关350是在左火力设定用操作部71从主体部A的左右中心位置靠近左侧的位置的框体20上露出操作部的开关,对所述通电控制电路200提供是否进行协同加热动作的指令信号。当按下一次该切换开关时如图29所示那样能够进行表示协同加热动作时的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群SC的示意性的图形311、312以及最新的火力等的显示337。当接着再次按下时能够一举显示通常的主加热线圈MC单独的感应加热烹调中的火力显示337、加热烹调菜单显示351(加热、烹调的目的等)、而且是否加热动作正在进行中等信息。此外,加热烹调菜单有多个,使用者能够从这些当中任意地选择某一个,但是该选择按键没有描绘在该图29、图30中。当知道不通过切换开关350进行协同加热动作时,液晶显示画面45L根据来自通电控制电路200的指令来自动地消失。另外,在使所述切换开关350进行动作而不显示图形311、312以及表示最新的火力等的显示337的状态下,通电控制电路200发出控制信号,使得副逆变器电路SIV1~SIV4不将高频电力提供给副加热线圈群SC。
在本实施方式5中,不将个别发光部276沿着副加热线圈SC1~SC4的外周设置得长,而在与广域发光部277相同圆周上等间隔地设置在四个地方。中央发光部(主加热线圈发光部)STC是设置在顶板21的下方使得包围主加热线圈MC的周围的发光部,表示与主线圈MC的加热区域大致相对应的区域的外缘位置,以环状设置在接近实施方式1的图1、图3所示的引导标记6LM的正下方的位置。
另外个别发光部276在执行协同加热动作的情况、和没有执行协同加热动作的情况下使发射的光的颜色不同。在个别发光部276和广域发光部277进行点灯的状态下,如图29中用虚线所示那样在顶板21之上双重地显现环状的光带。
如图2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5中,在载置主加热线圈MC的耐热塑料制的圆板状的线圈支撑体290X的周围,隔着规定的间隙352而配置有载置了四个副加热线圈SC1~SC4的环形(doughnut)状的耐热塑料制线圈支撑体290Y。这两个线圈支撑体290X、290Y固定于在成为天花板面的上面整体具有多个喷出孔42C的送风导管353之上。该送风导管353是所述实施方式2中的上壳42A和下壳42B成为一体的导管。该送风导管353的内部空间354如图29的箭头Y4所示那样强制地导入冷却风。透孔355在外侧的线圈支撑体290Y中的外周部分以90度间隔形成,使得在以中心线CL2为中心的圆上散布合计四个地方,第1、第3副加热线圈SC1、SC3用透孔设置在其右侧位置、另外第4副加热线圈用透孔设置在其左侧、另外第2副加热线圈用透孔设置在其跟前位置。
导光孔356是与这些透孔相对应而形成在送风导管353的天花板面的导光孔,具有圆形或者椭圆形状。个别发光部276是由发光二极管等发光元件构成的点光源或者将这种光源的光扩展为规定的圆形范围来发光的发光部,STC是所述的中央发光部(主加热线圈发光部)。在这些中央发光部STC和个别发光部276进行点灯的情况下,如图29中一点划线的箭头所示,发出透过顶板21的可见光线的显示光。此外作为变形例,在各副加热线圈SC1~SC4的外侧附近位置以某种程度细的间隔散布的方式形成所述透孔355的情况下,能够从顶板21之上以点线状态视觉辨认显示光。
如图29所示,中央发光部(主加热线圈发光部)STC是利用形成在所述线圈支撑体290X和290Y之间的规定的间隙352来从该间隙将显示的光向顶板21侧进行发射的结构。支持板357是将中央发光部STC的发光元件固定在送风导管353的内侧天花板面的板。防磁环291对其密接或者接近而设置,使得覆盖线圈支撑体290Y的外周缘。
此外,所述间隙352具有与主加热线圈MC的最外侧周面和副加热线圈SC1~SC4的内侧周面之间的空间271大致相同尺寸。此外,铁氧体板73是成为磁通泄漏防止材料的板,在这些各线圈的下方位置,从各线圈的中央部分别以放射状各配置有四个或者八个,使得与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SC4的电流流过的朝向正交或者交叉。
基于以上那样的结构,与所述实施方式1~4同样地,在通过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SC4的合作来进行协同加热的情况下,个别发光部276特定执行协同加热动作中的副加热线圈(例如设为SC2),因此能够改变发光、点灯颜色来将该副加热线圈告知使用者。
例如,如图28所示,在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以横跨主加热线圈MC和左侧的副加热线圈SC4的上方的方式放置而开始加热动作的情况下,通电控制电路200根据来自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的判断结果来判断为在主加热线圈MC和左侧的副加热线圈SC4的上方存在相同原材料的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驱动主加热线圈用逆变器电路MIV、和副加热线圈用逆变器电路SIV4,使得向这两者以规定的火力分配来提供高频电力。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位于副加热线圈用逆变器电路SIV4的左附近的个别发光部276进行与其它的个别发光部276的发光、点灯颜色、点灯方式不同的发光、点灯。例如在没有进行协同加热的情况下,个别发光部276的发光、点灯颜色从顶板21的上方看是“黄色”,但是在进行协同加热的情况下,改变为“红色”。
另外,与副加热线圈SC1~SC4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与主加热线圈MC的协同加热动作、还是只有主加热线圈的单独加热无关,能够始终从顶板21上通过看左IH加热部6L专用的显示部100LX的规定的部分(液晶显示画面45L)来确认使用者所设定的火力为多少(还能够通过声音合成装置315知道)。另外即使参与协同加热的副加热线圈SC1~SC4的数量发生变化、或者变化为其它的副加热线圈SC1~SC3,在成为这些场景之后,使用者能够容易地知道火力的信息。
另外,在明显地使用小型的被加热物N的情况下,能够由切换开关来禁止协同加热动作,因此能够从所述显示部100LX的显示画面中去掉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群SC的示意性的图形311、312的显示,相应地能够一举显示主加热线圈MC单独的火力显示337、加热烹调菜单显示351等信息。能够充实协同加热动作时以外的加热时的显示内容。此外,在由切换开关禁止了协同加热动作的情况下,也能够不要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的处理。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5中,在由主加热线圈MC单体进行加热的情况下,设置表示与主加热线圈MC的加热区域大致相对应的加热区域外缘位置的中央发光部(主加热线圈发光部)STC,使得更明确地表示锅等被加热物N的优选的载置场所,所以在使用符合主加热线圈MC的外径的通常大小的圆形锅(被加热物N)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通过目视来掌握主加热线圈MC的中心位置、优选的载置场所。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5中,中央发光部(主加热线圈发光部)STC在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SC4的协同加热动作开始前进行发光、点灯动作,在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的协同加热动作中也继续发光、点灯,但是也可以使得在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SC4的协同加热动作中熄灯。这是因为,使用者能够看个别发光部276的发光、点灯状态来大概想象中央发光部(主加热线圈发光部)STC的位置,认识到与协同加热区域标记EM的位置一致的个别发光部276的位置在外侧界限,能够容易理解不靠近该个别发光部276的(相反)方向、即主线圈中心点X1的方向是优选的加热区域的中心。
此外,本实施方式5中的切换开关350也可以是具有菜单选择的功能的开关。菜单是指:由定时器开关(实施方式1中记载)只在设定时间自动地进行感应加热的“定时器烹调”、烧开水的“烧水”、在天妇罗锅等中放入油并对其加热而制作油炸食品的“油炸食品”、向带盖子的容器中放入规定量的米和水并对该容器进行感应加热而做饭的“煮饭”、将铁等的磁性金属制容器放置在顶板21之上并对其进行感应加热而将容器内部的肉、其它食材进行加热烹调的“烤架烹调”等。这种情况下的菜单选择开关也可以具备如使用者能够通过按压操作或者接触来进行输入那样的多个操作按键。
另外,如图29所示,中央发光部(主加热线圈发光部)STC和个别发光部276配置在送风导管353的内部空间354内部,因此为了冷却主加热线圈MC、副加热线圈SC1~SC4而从外部提供的冷却风以到达这些加热线圈之前的常温的状态接触,因此始终被冷却。因而,具有能够在长期中一直防止耐高温比较弱的发光二极管等发光元件的热老化。另外支撑主加热线圈MC、副加热线圈SC1~SC4的线圈支撑体在感应加热时有时还成为300度以上,但是结构是分离为内侧的线圈支撑体290X、和隔着规定的间隙352而位于其外侧的线圈支撑体290Y,因此结构如下:位于最频繁地使用的主加热线圈MC的正下方的内侧的线圈支撑体290X的温度难以传递到位于外侧的线圈支撑体290Y。
此外,提供给送风导管353的内部空间354的冷却风的一部分通过所述间隙352、透孔355喷出到顶板21侧,但是此时能够冷却中央发光部STC的发光元件、个别发光部276的发光元件或者将该光扩大为圆形状的由丙烯酸树脂等透明材料构成的导光板(未图示)等部件、而且还能够冷却支持板357,因此能够期待能够防止这些部件的热老化的效果。在中央发光部STC、个别发光部276将来自发光二极管等的发光元件的点光源的光由透明的树脂板来扩大为带状或者环状、使得从顶板21的上方看起来光为圆形的线或者者虚线状的情况下,需要所述的导光板(未图示),但是当将这种导光板贯通形成于所述线圈支撑体290Y的透孔355中来尽可能延伸至顶板21的正下方附近时,能够将光更多地发射到顶板21上,因此是优选的。并且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本实施方式5,能够不接触透孔355的孔缘而将导光板竖立设置到线圈支撑体290Y的上方为止,因此能够避免直接传递线圈支撑体290Y的高热。
在实施方式3~5中,显示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群SC1~SC4的火力的单元不限于如前所述的左IH加热部6L专用的显示部100LX,也可以是与其它的加热源共通的综合显示单元100(参照第1实施方式)。另外也可以是将投入到感应加热源的电力的大小以多个发光元件、例如LED的发光来进行显示的方法。例如也可以是日本特开2008-171757号公报所示的使用了多个发光二极管的显示单元。另外火力的显示方式既可以是基于数字、文字的火力值(瓦特)的直接显示、记号、条线图等的图形,而且也可以是将火力的大小以相对的概念表示的“大火力”“小火力”等文字(参照图25)。另外也可以如图30所示那样由发光单元明亮地或者以其它的色彩来进行显示使得能够将显示了火力的输入按键自身与其它按键清楚地识别开,能够使使用者视觉辨认表示在该输入按键的火力。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3~5中,构成副加热线圈群SC1~SC4的副加热线圈的总数、和对这些提供高频电流的副逆变器电路SIV1~SIV4的总数共计四个,数量相同,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如下:如表示了第1实施方式的图9、图11的例子那样以中心点X1为边界、在其跟前侧配置第1加热线圈SC1和第2副加热线圈群SC2,在作为与它前后对称的位置的后方侧配置第3加热线圈SC3和第4副加热线圈群SC4。即如下变形:将四个副加热线圈SC1~SC4分别配置在斜45度的角度。
在该变形例中,也可以如下:第1副逆变器电路SIV1驱动第1加热线圈SC1和第4副加热线圈SC4,另外第2副逆变器电路SIV2驱动第3加热线圈SC3和第2副加热线圈SC2。
在这种情况下,第1副逆变器电路SIV1不是同时驱动第1加热线圈SC1和第4副加热线圈SC4而是只驱动其中一个,另外第2副逆变器电路SIV2也不是同时驱动第3加热线圈SC3和第2副加热线圈SC2而且只驱动其中一个,这从减少不需要的磁泄漏、提高加热效率的观点考虑是优选的。根据这种结构,减少昂贵的逆变器电路的数量,因此能够降低成本,另外具有能够减小电路基板设置容积这样的效果。在实际上如图9、图11的例子那样配置了四个副加热线圈SC1~SC4的情况下,当使用者使用长圆形、椭圆形等非圆形锅来进行烹调时,能够通过在跟前中放置成横向长而以中心点X1为边界来驱动位于其前方侧的第1加热线圈SC1和第2副加热线圈SC2来进行应对,另外放置成从中心点X1在左侧前后方向变长的情况下,能够通过驱动第2加热线圈SC2和第4副加热线圈SC4来进行应对,在放置成从中心点X1在右侧前后方向变长的情况下,能够通过驱动第1加热线圈SC1和第3副加热线圈SC3来进行应对,因此对这三个模式的哪个都切换一个副逆变器电路,通过只选择一组(两个)的副加热线圈中的任一个来使用也没有障碍。
此外在这样由一个共通的副逆变器电路来切换两个副加热线圈而使用的情况下,如果将一个共通的副逆变器电路以时间条件、例如短时间间隔来交互地切换与一个副加热线圈和另一个副加热线圈的连接,则结果能够驱动两个副加热线圈,例如,如果由两个副逆变器电路来分别各两个地驱动副加热线圈,则能够将合计四个副加热线圈用于加热烹调。因而,在设置超过四个的数量的副加热线圈的情况下也能够根据该思路来将副逆变器电路的数量抑制到最小限度。
(归纳:表示协同加热动作的信息的显示例)
如从以上的实施方式1~5的说明可明确那样,在本发明中作为显示进行了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的协同加热动作的单元具有下面的单元。
(1)个别发光部276
(2)综合显示单元100中的文字、图形等的显示(图18中的CM)
(3)个别的感应加热源专用的显示部100LX中的文字、图形等的显示(参照图25、图27、图29等的图形311、312、CM)。此外,也可以通过这些显示和声音合成装置315来使向使用者的报告、显示内容更充实化、详细化。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与本发明有关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具备与主加热线圈协同地加热驱动的多个副加热线圈,在主加热线圈单独加热动作时和协同加热动作时,使用者都能够容易地确认加热烹调时的火力,因此能够广泛地利用于放置型、嵌入型的感应加热式加热源专用烹调器以及与其它的辐射式加热源的复合型感应加热烹调器中。

Claims (17)

1.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顶板,透过光;
主加热线圈,从该顶板下面对载置在其上的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
至少一个副加热线圈,设置在该主加热线圈的外周侧;
主逆变器电路,向所述主加热线圈提供高频电流;
副逆变器电路,向所述副加热线圈提供高频电流;
通电控制电路,控制所述主逆变器电路和所述副逆变器电路的通电;
输入部,将感应加热时的通电条件输入到所述通电控制电路;
显示单元,显示该输入部的输入结果中的至少火力信息;以及
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判断在所述主加热线圈以及所述副加热线圈的上方是否载置有相同的被加热物,
在所述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判断为在所述主加热线圈以及至少一个副加热线圈的上方载置有相同的被加热物的情况下,所述通电控制电路通过来自所述主逆变器电路和与该副加热线圈有关的副逆变器电路的驱动电流来执行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的协同加热动作,进而在所述显示单元显示表示是协同加热动作中的信息。
2.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主加热线圈,对载置在顶板上的被加热物进行加热;
副加热线圈群,具有分别与该主加热线圈的外侧相邻地设置的多个副加热线圈;
主逆变器电路,向所述主加热线圈提供高频电流;
副逆变器电路群,对所述副加热线圈群的每个副加热线圈独立地提供高频电流;
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判断在所述主加热线圈和所述多个副加热线圈中的至少一个上是否载置有相同的被加热物;
输入部,从外部输入感应加热时的火力设定信息;
显示单元,显示该输入部的设定信息;以及
通电控制电路,根据所述输入部的设定信息来控制所述主逆变器电路和副逆变器电路群的输出,并且控制所述显示单元,
当通过所述输入部输入了规定的火力设定信息时,所述通电控制电路根据来自所述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的信息来将所述主逆变器电路的输出和所述副逆变器电路群的输出控制为规定的分配来进行协同加热动作,使得成为使用者所设定的火力值,之后进行协同加热动作的副加热线圈的数量增加、减少或者切换为其它的副加热线圈的情况下维持变化前的输出分配,在所述显示单元中不论所述协同加热动作中的副加热线圈的数量的增减或者向其它的副加热线圈的切换,都显示所述规定的火力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电控制电路作为所述火力设定信息而预先将规定的值显示在所述显示部,如果所述输入部不从外部输入新的火力设定信息,则根据所述规定的值来开始烹调。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电控制电路使主加热线圈单独的加热动作或者动作条件、和进行协同加热动作的情况分别显示在所述显示单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电控制电路使所述显示单元显示特定在所述协同加热动作中进行加热动作的副加热线圈的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特定信息包含文字、记号、图形中的至少一个。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电控制电路使所述显示单元显示所述协同加热动作中的所述主加热线圈和所述副加热线圈的示意图,并且使该火力信息以文字显示在各自的加热线圈的示意图的内部或者附近,而且使整体的火力信息以图形和文字显示在所述显示单元。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电控制电路使所述显示单元显示所述协同加热动作中的所述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的示意图,并且使该火力信息以及整体的火力信息以文字显示在所述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的示意图的附近。
9.根据权利要求4~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在通过输入部将设定火力从规定值以上的火力变更为小于所述规定值的小火力的情况下,所述通电控制电路使所述主逆变器电路和所述副逆变器电路群的输出分配与所述变化前的输出分配不同,使得成为所述小火力。
10.根据权利要求4~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电控制电路将所述主逆变器电路的驱动频率和所述副逆变器电路的驱动频率设为相同或者两者的驱动频率之差大于可听频率或者小于所述可听频率。
11.根据权利要求4~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声音报告单元,
所述通电控制电路根据来自所述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的信息从只由所述主加热线圈进行的加热动作切换为由所述主加热线圈和所述副加热线圈进行的协同加热动作时,使所述声音报告单元以声音报告该切换。
12.根据权利要求4~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广域发光部,配置在所述顶板的下面,通过光的发射来显示包含通过所述主加热线圈和所述副加热线圈对所述被加热物进行加热的基准的场所的规定的广域加热区域;以及
发光控制部,控制该广域发光部的点灯,
在所述主加热线圈以及所述副加热线圈的感应加热动作中,所述发光控制部使所述广域发光部进行点灯。
13.根据权利要求4~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广域发光部,配置在所述顶板的下面,通过光的发射来显示包含所述主加热线圈和所述副加热线圈的加热物占有区域的规定的广域加热区域;
个别发光部,在使所述副加热线圈以及所述主加热线圈协同地进行加热动作的情况下,进行特定所述副加热线圈的显示;以及
发光控制部,控制该个别发光部和所述广域发光部的点灯,
在所述主加热线圈以及副加热线圈的感应加热动作中,使广域发光部和个别发光部进行点灯。
14.根据权利要求4~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广域发光部,配置在所述顶板的下面,通过光的发射来显示包含通过所述主加热线圈和所述副加热线圈对所述被加热物进行加热的基准的场所的规定的广域加热区域;
个别发光部,在使所述副加热线圈以及所述主加热线圈协同地进行加热动作的情况下,进行特定所述副加热线圈的显示;
发光控制部,控制该个别发光部和广域发光部的点灯;以及
高温报告部,将所述顶板为高温的情况通过所述个别发光部以及所述广域发光部进行报告,
在所述主加热线圈以及所述副加热线圈的感应加热动作中,所述发光控制部使所述广域发光部和所述个别发光部进行点灯,
在所述主逆变器电路和副逆变器电路停止了输出之后,所述高温报告部通过所述个别发光部以及、或者所述广域发光部来报告高温状态。
15.根据权利要求4~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加热线圈的外径形状大致是圆形,所述副加热线圈在所述主加热线圈的周围隔着规定的绝缘用空间来相互保持规定的间隔而至少设置四个,
所述副加热线圈的外径形状是邻接在所述主加热线圈的外周缘的侧缘部沿着所述主加热线圈的外周缘而弯曲的形状、且相同的一致率为60%以上。
16.根据权利要求4~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主加热线圈的外形形状大致是圆形,
具有至少四个具有相互相同平面形状的所述副加热线圈,并且在与所述主加热线圈描绘同心圆的线上、与该外周缘隔着规定的绝缘用空间来保持规定的间隔而配置所述副加热线圈,
所述副加热线圈具备邻接在所述主加热线圈的外周缘的内侧部、和离所述主加热线圈远的外侧部,所述内侧部和所述外侧部的形状分别是沿着所述主加热线圈的外周缘而弯曲的形状,
所述副加热线圈将隔着所述主加热线圈而相对的两个设为一组,在该一组中连接一个副逆变器电路,该逆变器电路被所述通电控制电路进行切换,使得驱动两个加热线圈中的某一个来进行协同加热动作。
17.根据权利要求4~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加热线圈的外形形状大致是圆形,
所述副加热线圈在与所述主加热线圈描绘同心圆的线上、与该外周缘隔着规定的绝缘用空间来相互保持规定的间隔而设置多个,
所述副加热线圈具备邻接在所述主加热线圈的外周缘的内侧部、和离所述主加热线圈远的外侧部,所述内侧部和所述外侧部的形状分别是沿着所述主加热线圈的外周缘而弯曲的形状,
使所述主加热线圈和所述副加热线圈的、相互邻接的区域中的高频电流流过的方向一致。
CN201180026364.1A 2010-05-28 2011-04-25 感应加热烹调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93451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22206 2010-05-28
JP2010122206 2010-05-28
PCT/JP2011/002426 WO2011148568A1 (ja) 2010-05-28 2011-04-25 誘導加熱調理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34516A true CN102934516A (zh) 2013-02-13
CN102934516B CN102934516B (zh) 2016-01-20

Family

ID=450035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26364.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934516B (zh) 2010-05-28 2011-04-25 感应加热烹调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2579680B1 (zh)
JP (1) JP5642168B2 (zh)
CN (1) CN102934516B (zh)
ES (1) ES2678499T3 (zh)
WO (1) WO2011148568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45957A (zh) * 2013-08-30 2013-12-18 王建忠 使用新鲜鸡蛋壳装药的电加热灸疗设备
CN105191490A (zh) * 2013-02-26 2015-12-23 阿塞里克股份有限公司 感应炉灶面及它的控制方法
CN106545900A (zh) * 2017-01-09 2017-03-29 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电磁炉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813129B1 (de) * 2012-02-10 2019-03-13 BSH Hausgeräte GmbH Induktionskochfeld mit induktorspulen-feld
JP5854874B2 (ja) * 2012-02-21 2016-02-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14035933A (ja) * 2012-08-09 2014-02-24 Panasonic Corp 誘導加熱装置
ES2639495T3 (es) 2013-04-25 2017-10-26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Cocina de calentamiento por inducción
EP3010308B1 (en) * 2013-06-11 2017-12-13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KR102208568B1 (ko) * 2014-05-30 2021-01-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조리 장치
JP6987193B2 (ja) * 2016-05-18 2021-12-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EP3285547A1 (en) * 2016-08-18 2018-02-21 Electrolux Appliances Aktiebolag User interface for a domestic appliance
KR102407943B1 (ko) 2017-12-22 2022-06-13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유도 가열 조리기 및 그 표시 제어방법
ES2729738A1 (es) * 2018-05-04 2019-11-05 Bsh Electrodomesticos Espana Sa Dispositivo de inducción
US20230049426A1 (en) * 2020-01-31 2023-02-16 BSH Hausgeräte GmbH Induction cooking device
KR20230090850A (ko) * 2021-12-15 2023-06-2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조리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23349A (zh) * 2002-01-25 2005-06-0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感应加热装置
JP2007134155A (ja) * 2005-11-10 2007-05-3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誘導加熱装置
JP2009218041A (ja) * 2008-03-10 2009-09-24 Panasonic Corp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10073384A (ja) * 2008-09-17 2010-04-02 Panasonic Corp 誘導加熱調理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214194A (ja) * 1983-05-19 1984-12-0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S63164196U (zh) * 1987-04-15 1988-10-26
JP2978069B2 (ja) 1994-09-06 1999-11-15 島田理化工業株式会社 電磁調理器
JP3725249B2 (ja) * 1996-07-10 2005-12-07 島田理化工業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装置
DE19707159C2 (de) * 1997-02-22 2001-03-08 Diehl Stiftung & Co Einrichtung zum induktiven Beheizen von Behältern
JP3008904B2 (ja) 1997-10-09 2000-02-14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組み込み式誘導加熱調理器
FR2792158B1 (fr) * 1999-04-09 2001-05-18 Jaeger Regulation Foyer de cuisson par induction modulable a rayonnement reduit et procede de realisation
JP3975865B2 (ja) 2002-08-30 2007-09-12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FR2863039B1 (fr) * 2003-11-27 2006-02-17 Brandt Ind Procede de chauffage d'un recipient pose sur une table de cuisson a moyens de chauffage associe a des inducteurs
JP3941812B2 (ja) 2004-12-03 2007-07-04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06310115A (ja) 2005-04-28 2006-11-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07018787A (ja) 2005-07-06 2007-01-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調理器
ES2300168B1 (es) * 2005-10-27 2009-05-08 Bsh Electrodomesticos España, S.A. Encimera de cocina y procedimiento para el funcionamiento de una encimera de cocina.
JP4821677B2 (ja) 2006-03-30 2011-11-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WO2008013220A1 (fr) * 2006-07-27 2008-01-31 Panasonic Corporation Appareil de cuisson
JP4684242B2 (ja) 2007-01-15 2011-05-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加熱調理器
ES2329326B1 (es) * 2007-10-17 2010-08-30 Bsh Electrodomesticos España, S.A. Dispositivo de coccion y procedimiento con un dispositivo de coccion.
ES2331037B1 (es) * 2007-10-25 2010-09-21 Bsh Electrodomesticos España, S.A. Campo de coccion y procedimiento para el accionamiento de un campo de coccion.
JP5203752B2 (ja) * 2008-03-10 2013-06-0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062013B2 (ja) * 2008-04-17 2012-10-3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10108609A (ja) * 2008-10-28 2010-05-13 Panasonic Corp 誘導加熱調理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23349A (zh) * 2002-01-25 2005-06-0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感应加热装置
JP2007134155A (ja) * 2005-11-10 2007-05-3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誘導加熱装置
JP2009218041A (ja) * 2008-03-10 2009-09-24 Panasonic Corp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10073384A (ja) * 2008-09-17 2010-04-02 Panasonic Corp 誘導加熱調理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91490A (zh) * 2013-02-26 2015-12-23 阿塞里克股份有限公司 感应炉灶面及它的控制方法
CN103445957A (zh) * 2013-08-30 2013-12-18 王建忠 使用新鲜鸡蛋壳装药的电加热灸疗设备
CN106545900A (zh) * 2017-01-09 2017-03-29 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电磁炉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642168B2 (ja) 2014-12-17
WO2011148568A1 (ja) 2011-12-01
EP2579680A4 (en) 2017-05-31
EP2579680A1 (en) 2013-04-10
CN102934516B (zh) 2016-01-20
ES2678499T3 (es) 2018-08-13
EP2579680B1 (en) 2018-05-23
JPWO2011148568A1 (ja) 2013-07-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34516B (zh) 感应加热烹调器
CN102884863B (zh) 感应加热烹调器
CN103202098B (zh) 感应加热烹调器
CN103583080B (zh) 感应加热烹调器
JP5500944B2 (ja) 加熱調理器
CN103098542B (zh) 感应加热烹调器
JP6129274B2 (ja) 加熱調理器
JP5833699B2 (ja) 加熱調理器
JP5854904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11096584A (ja) 加熱調理器
JP5642268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10038517A (ja) 表示装置及び加熱調理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120

Termination date: 2021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