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34002A - 立体成像数字相机和控制其操作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立体成像数字相机和控制其操作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34002A
CN102934002A CN2011800277042A CN201180027704A CN102934002A CN 102934002 A CN102934002 A CN 102934002A CN 2011800277042 A CN2011800277042 A CN 2011800277042A CN 201180027704 A CN201180027704 A CN 201180027704A CN 102934002 A CN102934002 A CN 1029340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left eye
right eye
test equipment
fl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2770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内田亮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9340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3400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0Image signal generators
    • H04N13/204Image signal generators using stereoscopic image cameras
    • H04N13/239Image signal generators using stereoscopic image cameras using two 2D image sensors having a relative position equal to or related to the interocular distanc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28Systems for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focusing signals
    • G02B7/285Systems for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focusing signals including two or more different focus detection devices, e.g. both an active and a passive focus detecting devic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5/00Stereoscopic photography
    • G03B35/08Stereoscopic photography by simultaneous recor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0Image signal generators
    • H04N13/296Synchronisation thereof; Control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1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ased on recognised objec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04N23/63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for displaying additional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control or operation of the camera
    • H04N23/635Region indicators; Field of view indica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70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1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ased on recognised objects
    • H04N23/611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ased on recognised objects where the recognised objects include parts of the human bod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9Control of means for changing angle of the field of view, e.g. optical zoom objectives or electronic zoom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Testing, Inspecting, Measuring Of Stereoscopic Televisions And Televisions (AREA)
  • Automatic Focus Adjustment (AREA)
  • Focusing (AREA)
  • Stereoscopic And Panoramic 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将面部精确地对焦。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和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分别捕获左眼用图像和右眼用图像。在这些图像中的各个图像中检测面部。如果所检测的面部的大小都大,则认为所捕获的面部接近相机。当面部接近相机时,在从一个图像捕获装置至面部的距离和从另一个图像捕获装置至面部的距离之间的距离差对于从该一个图像捕获装置至面部的距离和从该另一个图像捕获装置至面部的距离具有大的影响。基于到该一个图像捕获装置的距离(左眼用图像)来执行这个图像捕获装置的聚焦控制,并且,基于到该另一个图像捕获装置的距离(右眼用图像)来执行这个图像捕获装置的聚焦控制。

Description

立体成像数字相机和控制其操作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立体成像数字相机和控制该相机的操作的方法。
背景技术
立体成像数字相机包括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和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使用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来捕获构成立体图像的左眼用图像,并且使用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来捕获构成立体图像的右眼用图像。这样的立体成像数字相机包括:其中使用与已经执行了AE或AF等的图像捕获装置不同的图像捕获装置来执行成像处理的立体成像数字相机(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7-110498);以及其中通过一个图像捕获装置来执行AE并且通过另一个图像捕获装置来执行AF的立体成像数字相机(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7-110500)。
然而,当从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至被摄体的距离和从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至被摄体的距离不同时,存在其中两个图像的任何一个都不能被对焦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使得即使从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至被摄体的距离和从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至被摄体的距离不同,也能精确地对焦。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立体成像数字相机包括: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用于捕获构成立体图像的左眼用图像;第一聚焦透镜,其能够沿着所述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的光轴的方向自由移动;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用于捕获构成所述立体图像的右眼用图像;第二聚焦透镜,其能够沿着所述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的光轴的方向自由移动;对象检测装置(对象检测手段),用于从由所述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捕获的所述左眼用图像和由所述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捕获的右眼用图像中的各个图像检测要对焦的对象;确定装置(确定手段),用于确定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左眼用图像检测的对象和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右眼用图像检测的对象这两个对象的大小是否都等于或大于第一阈值;以及对焦控制装置,用于响应于由所述确定装置作出的所述两个图像的大小都等于或大于所述第一阈值的确定,以使得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左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被对焦的方式,使用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左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来执行所述第一聚焦透镜的定位,并且以使得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右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被对焦的方式,使用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右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来执行所述第二聚焦透镜的定位,并且用于响应于由所述确定装置作出的所述两个对象中的至少一个对象小于所述第一阈值的确定,执行以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左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被对焦的方式定位所述第一聚焦透镜或以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右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被对焦的方式定位所述第二聚焦透镜中的任何一个,并且执行将所述第一聚焦透镜和第二聚焦透镜中的还没有经历定位的任何一个聚焦透镜定位到与已经被定位处理的任何一个决定的位置对应的位置。
本发明也提供了一种适合于如上所述的立体成像数字相机的操作控制方法。具体地说,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控制立体成像数字相机的操作的方法,所述立体成像数字相机具有: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用于捕获构成立体图像的左眼用图像;第一聚焦透镜,其能够沿着所述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的光轴的方向自由移动;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用于捕获构成所述立体图像的右眼用图像;以及第二聚焦透镜,其能够沿着所述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的光轴的方向自由移动,所述方法包括:对象检测装置从由所述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捕获的所述左眼用图像和由所述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捕获的右眼用图像中的各个图像检测要对焦的对象;确定装置确定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左眼用图像检测的对象和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右眼用图像检测的对象这两个对象的大小是否都等于或大于第一阈值;以及响应于由所述确定装置作出的所述两个图像的大小都等于或大于所述第一阈值的确定,对焦控制装置以使得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左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被对焦的方式,使用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左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来执行所述第一聚焦透镜的定位,并且以使得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右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被对焦的方式,使用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右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来执行所述第二聚焦透镜的定位;并且响应于由所述确定装置作出的所述两个对象中的至少一个对象小于所述第一阈值的确定,所述对焦控制装置执行以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左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被对焦的方式定位所述第一聚焦透镜或以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右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被对焦的方式定位所述第二聚焦透镜中的任何一个,并且执行将所述第一聚焦透镜和第二聚焦透镜中的还没有经历定位的任何一个聚焦透镜定位到与已经被定位处理的任何一个决定的位置对应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从通过图像捕获获得的左眼用图像和右眼用图像中的各个图像检测要对焦的对象(诸如面部或花朵的物理对象)。如果在所述左眼用图像中的对象和在所述右眼用图像中的所述对象的大小都等于或大于第一阈值,则认为从所述立体成像数字相机至由所述对象表示的所述物理对象的距离短。到所述物理对象的距离越短,则在从所述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至所述物理对象的距离和从所述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至所述物理对象的距离之间的差越影响聚焦控制。在本发明中,如果所述对象的所述大小等于或大于所述第一阈值,则以使得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左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被对焦的方式,使用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左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执行所述第一聚焦透镜的定位,并且以使得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右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被对焦的方式,使用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右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执行所述第二聚焦透镜的定位。在所述左眼用图像中包含的所述对象和在所述右眼用图像中包含的所述对象都被对焦。
例如,如果所述确定装置已经确定所述两个图像的所述大小都等于或大于所述第一阈值,则所述对焦控制装置基于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左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的所述位置和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右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的所述位置,在第一定位处理和第二定位处理之间转换,所述第一定位处理用于以使得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左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被对焦的方式,使用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左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执行所述第一聚焦透镜的定位,并且用于以使得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右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被对焦的方式,使用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右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执行所述第二聚焦透镜的定位,所述第二定位处理用于执行以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左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被对焦的方式定位所述第一聚焦透镜或以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右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被对焦的方式定位所述第二聚焦透镜中的任何一个,并且执行将所述第一聚焦透镜和第二聚焦透镜中的还没有经历定位的任何一个聚焦透镜定位到与已经被所述定位处理中的任何一个决定的位置对应的位置。
响应于由所述确定装置作出的所述两个图像的大小都等于或大于所述第一阈值的确定,并且由于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左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和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右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图像的中心水平地隔开超过第二阈值,所述对焦控制装置以使得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左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被对焦的方式,使用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左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来执行所述第一聚焦透镜的定位,并且以使得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右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被对焦的方式,使用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右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来执行所述第二聚焦透镜的定位;并且,响应于由所述确定装置作出的所述两个对象中的至少一个对象小于所述第一阈值的确定,并且由于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左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和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右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两者都不与所述图像的中心水平地隔开超过第二阈值,所述对焦控制装置执行以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左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被对焦的方式定位所述第一聚焦透镜或以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右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被对焦的方式定位所述第二聚焦透镜中的任何一个,并且执行将所述第一聚焦透镜和第二聚焦透镜中的还没有经历定位的任何一个聚焦透镜定位到与已经被所述定位处理中的任何一个决定的位置对应的位置。
响应于由所述确定装置作出的所述两个图像的大小都等于或大于所述第一阈值的确定,并且由于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左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和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右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图像的中心水平地隔开超过第二阈值,而且到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左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的中心的水平偏移量和到从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右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的中心的水平偏移量的和的绝对值等于或大于第三阈值,所述对焦控制装置以使得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左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被对焦的方式,使用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左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来执行所述第一聚焦透镜的定位,并且以使得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右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被对焦的方式,使用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右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来执行所述第二聚焦透镜的定位处理;并且,响应于由所述确定装置作出的所述两个对象中的至少一个对象小于所述第一阈值的确定,并且由于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左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和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右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两者都不与所述图像的中心水平地隔开超过第二阈值,而且到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左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的中心的水平偏移量和到从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右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的中心的水平偏移量的和的绝对值小于第三阈值,所述对焦控制装置执行以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左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被对焦的方式定位所述第一聚焦透镜或以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右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被对焦的方式定位所述第二聚焦透镜中的任何一个,并且执行将所述第一聚焦透镜和第二聚焦透镜中的还没有经历定位的任何一个聚焦透镜定位到与已经被所述定位处理中的任何一个决定的位置对应的位置。
所述设备可以进一步包括在所述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之前设置的第一变焦透镜和在所述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之前设置的第二变焦透镜。在该情况下,例如,已经基于所述第一变焦透镜的位置和所述第二变焦透镜的位置来确定在所述第一阈值、第二阈值和第三阈值中的至少一个阈值。
附图说明
图1是图示立体成像数字相机的电学配置的框图;
图2a图示在相机和被摄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图2b是左眼用图像的示例,并且图2c是右眼用图像的示例;
图3a图示在相机和被摄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图3b是左眼用图像的示例,并且图3c是右眼用图像的示例;
图4是图示立体成像数字相机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图5是图示立体成像数字相机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图6图示AF实现切换装置的电学配置;
图7图示面部大小比较阈值;
图8a图示在相机和被摄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图8b是左眼用图像的示例,并且图8c是右眼用图像的示例;
图9a图示在相机和被摄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图9b是左眼用图像的示例,并且图9c是右眼用图像的示例;
图10是图示立体成像数字相机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图11图示AF实现切换装置的电学配置;
图12图示面部大小比较阈值;
图13a图示在相机和被摄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图13b是左眼用图像的示例,并且图13c是右眼用图像的示例;
图14a图示在相机和被摄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图14b是左眼用图像的示例,并且图14c是右眼用图像的示例;
图15是图示立体成像数字相机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图16图示AF实现切换装置的电学配置;
图17图示面部位置对称确定阈值;
图18a图示在相机和被摄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图18b是左眼用图像的示例,并且图18c是右眼用图像的示例;
图19是图示立体成像数字相机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图20a图示在相机和被摄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图20b是左眼用图像的示例,并且图20c是右眼用图像的示例;
图21a图示在相机和被摄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图21b是左眼用图像的示例,并且图21c是右眼用图像的示例;
图22是图示立体成像数字相机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图23是图示立体成像数字相机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图24图示AF实现切换装置的电学配置;
图25图示花朵大小比较阈值;
图26a图示在相机和被摄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图26b是左眼用图像的示例,并且图26c是右眼用图像的示例;
图27a图示在相机和被摄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图27b是左眼用图像的示例,并且图27c是右眼用图像的示例;
图28a图示在相机和被摄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图28b是左眼用图像的示例,并且图28c是右眼用图像的示例;
图29a图示在相机和被摄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图29b是左眼用图像的示例,并且图29c是右眼用图像的示例;
图30是图示立体成像数字相机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图31图示AF实现切换装置的电学配置;
图32图示花朵位置比较阈值;
图33a图示在相机和被摄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图33b是左眼用图像的示例,并且图33c是右眼用图像的示例;
图34a图示在相机和被摄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图34b是左眼用图像的示例,并且图34c是右眼用图像的示例;
图35a图示在相机和被摄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图35b是左眼用图像的示例,并且图35c是右眼用图像的示例;
图36a图示在相机和被摄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图36b是左眼用图像的示例,并且图36c是右眼用图像的示例;
图37是图示立体成像数字相机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图38图示AF实现切换装置的电学配置;
图39图示花朵位置对称确定阈值;
图40a图示在相机和被摄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图40b是左眼用图像的示例,并且图40c是右眼用图像的示例;
图41是图示立体成像数字相机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并且示出立体成像数字相机的电学配置。
通过主CPU 1来控制立体成像数字相机的整体操作。立体成像数字相机配备了操作单元8,操作单元8包括各种按钮,诸如:模式设置按钮,用于成像模式和重放模式等;电影按钮,用于指定立体移动图像的记录的开始和结束;以及两级行程(stroke)类型的快门释放按钮。从操作单元8输出的操作信号被输入到主CPU 1。
立体成像数字相机包括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和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当设置成像模式时,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和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连续地(周期地)对被摄体成像。
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对被摄体成像,由此输出表示构成立体图像的左眼用图像的图像数据。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包括第一CCD16。在第一CCD 16之前设置了第一变焦透镜12、第一聚焦透镜13和光圈15。分别通过变焦透镜控制单元17、聚焦透镜控制单元18和光圈控制单元20来驱动第一变焦透镜12、第一聚焦透镜13和光圈15。当设置成像模式并且在第一CCD 16的感光器表面上形成左眼用图像时,基于从定时产生器21供应的时钟脉冲来从第一CCD 16输出表示左眼用图像的左眼用视频信号。
已经从第一CCD 16输出的左眼用视频信号在模拟信号处理单元22中经受指定的模拟信号处理,并且在模拟/数字转换单元23中被转换为数字左眼用图像数据。该左眼用图像数据被从图像输入控制器24输入到数字信号处理单元25。左眼用图像数据在数字信号处理单元25中经受指定的数字信号处理。已经从数字信号处理单元25输出的左眼用图像数据被输入到3D图像产生单元59。
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包括第二CCD 36。在第二CCD 36之前设置了分别被变焦透镜控制单元37、聚焦透镜控制单元38和光圈控制单元40驱动的第二变焦透镜32、第二聚焦透镜33和光圈35。当设置成像模式并且在第二CCD 36的感光体表面上形成右眼用图像时,基于从定时产生器41供应的时钟脉冲来从第二CCD 36输出表示右眼用图像的右眼用视频信号。
已经从第二CCD 36输出的右眼用视频信号在模拟信号处理单元42中经受指定的模拟信号处理,并且在模拟/数字转换单元43中被转换为数字右眼用图像数据。该右眼用图像数据被从图像输入控制器44输入到数字信号处理单元45。该右眼用图像数据在数字信号处理单元45中经受指定的数字信号处理。已经从数字信号处理单元45输出的右眼用图像数据被输入到3D图像产生单元59。
表示立体图像的图像数据在3D图像产生单元59中从左眼用图像和右眼用图像被产生,并且被输入到显示控制单元53。显示控制单元53控制监控显示单元54,由此在监控显示单元54的显示屏幕上显示立体图像。
当将快门释放按钮按压通过其行程的第一级时,如上所述获得的左眼用图像数据和右眼用图像数据的项目被输入到对象检测单元61。对象检测单元61从由左眼用图像数据表示的左眼用图像和由右眼用图像数据表示的右眼用图像中的各个图像检测面部。在这个实施例中,在对象检测单元61中检测面部。然而,在下述的实施例中,在对象检测单元61中检测花朵。因此,在对象检测单元61中检测与所检测的对象一致的对象。
当将快门释放按钮按压通过其行程的第一级时,左眼用图像数据和左眼用图像数据的项目也去往AF检测单元62。在AF检测单元61中计算第一聚焦透镜13和第二聚焦透镜33的对焦控制量。第一聚焦透镜13和第二聚焦透镜33根据所计算的对焦控制量而位于对焦位置。具体地说,在这个实施例中,如下详细所述,如果所检测的面部的大小(面部与图像的比率)大,则使用表示从左眼用图像检测的面部的数据(或使用左眼用图像数据)来执行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的聚焦控制,并且,使用表示从右眼用图像检测的面部的数据(或者使用右眼用图像数据)来执行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的聚焦控制。另一方面,如果所检测的面部的大小小,则使用表示从左眼用图像检测的面部的数据(或使用左眼用图像数据)来执行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和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两者的聚焦控制。通过AF实现切换装置63来执行聚焦控制的该转换。
向AE/AWB检测单元62输入左眼用图像数据。在AE/AWB检测单元62中使用表示从左眼用图像(其也可以是右眼用图像)检测的面部的数据计算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和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的各自的曝光量。以获得所计算的曝光量的方式来决定第一光圈15的F制光圈值、第一CCD 16的电子快门时间、第二光圈35的F制光圈值和第二CCD 36的电子快门时间。还在AE/AWB检测单元62中从表示从进入的左眼用图像(或右眼用图像)检测的面部的数据计算白平衡调整的量。基于所计算的白平衡调整的量,将左眼用视频信号在模拟信号处理单元22中经受白平衡调整,并且将右眼用视频信号在模拟信号处理单元42中经受白平衡调整。
当将快门释放按钮按压通过其行程的第二级时,向压缩/扩张单元60输入表示在3D图像产生单元59中产生的立体图像的图像数据(左眼用图像数据和右眼用图像数据)。在压缩/扩张单元60中压缩表示立体图像的图像数据。媒体控制单元51在存储卡52中记录所压缩的图像数据。
立体成像数字相机进一步包括VRAM 55、SDRAM 56、闪速ROM57和ROM 58,用于存储各种数据。立体成像数字相机进一步包括电池2。从电池2供应的电力被施加到电力控制单元3。电力控制单元3向构成立体成像数字相机的每一个装置供应电力。立体成像数字相机进一步包括被闪光灯控制单元5控制的闪光灯单元6和姿态传感器7。
图2a图示在面部(对象、物理对象)接近立体成像数字相机的情况下在被摄体和立体成像数字相机之间的位置关系,图2b图示通过成像获得的左眼用图像,并且图2c图示通过成像获得的右眼用图像。
参考图2a,被摄体71在前面的位置,并且比较接近立体成像数字相机70。被摄体71被立体成像数字相机70的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成像,以因此获得左眼用图像。类似地,被摄体71被立体成像数字相机70的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成像,以因此获得右眼用图像。
图2b是通过成像获得的左眼用图像的示例。
左眼用图像80L包含表示被摄体71的被摄体图像81L。通过执行面部检测处理来在左眼用图像80L中检测面部82L。显示面部框83L以便包围面部82L。
图2c是通过成像获得的右眼用图像的示例。
右眼用图像80R包含表示被摄体71的被摄体图像81R。通过执行面部检测处理来在右眼用图像80R中检测面部82R。显示面部框83R以便包围面部82R。
参见图2a,设从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至被摄体(面部)71的距离是L1,并且设从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至被摄体(面部)71的距离是L2。如果距离L1和L2短,则距离差|L1-L2|对于距离L1或L2的影响大。因此,如果使用距离L1来执行对于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和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两者公共的聚焦控制,则由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获得的左眼用图像被比较精确地对焦,而由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获得的右眼用图像不被很精确地对焦。类似地,如果使用距离L2来执行对于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和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两者公共的聚焦控制,则由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获得的右眼用图像被比较精确地对焦,而由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获得的左眼用图像不被很精确地对焦。因此,在这个实施例中,如果从左眼用图像80L检测的面部82L的大小Sx1和从右眼用图像80R检测的面部82R的大小Sx2都等于或大于第一阈值,则基于从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至被摄体的距离L1来执行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的聚焦控制(基于从左眼用图像检测的面部来执行),而且,基于从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至被摄体的距离L2来执行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的聚焦控制(基于从右眼用图像检测的面部来执行)。左眼用图像和右眼用图像都被比较精确地对焦。
图3a图示在面部(物理对象)距立体成像数字相机远的情况下在被摄体和立体成像数字相机之间的位置关系,图3b图示通过成像获得的左眼用图像,并且图3c图示通过成像获得的右眼用图像。
参考图3a,被摄体71在前面的位置,并且远离立体成像数字相机70。被摄体71被立体成像数字相机70的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成像,以因此获得左眼用图像。类似地,被摄体71被立体成像数字相机70的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成像,以因此获得右眼用图像。
图3b是通过成像获得的左眼用图像的示例。
左眼用图像90L包含表示被摄体71的被摄体图像91L。通过执行面部检测处理来在左眼用图像90L中检测面部92L。显示面部框93L以便包围面部92L。
图3c是通过成像获得的右眼用图像的示例。
右眼用图像90R包含表示被摄体71的被摄体图像91R。通过执行面部检测处理来在右眼用图像90R中检测面部92R。显示面部框93R以便包围面部92R。
参见图3a,设从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至被摄体(面部)71的距离是L11,并且设从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至被摄体(面部)71的距离是L12。如果距离L11和L12长,则距离差|L11-L12|对于距离L11或L12的影响小。因此,即使使用距离L11或距离L12中的任何一个来执行对于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和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两者公共的聚焦控制,左眼用图像和右眼用图像都被比较精确地对焦。因此,在这个实施例中,如果从左眼用图像90L检测的面部92L的大小或从右眼用图像90R检测的面部92R的大小中的任何一个小于第一阈值,则基于从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至被摄体的距离L11(基于从左眼用图像检测的面部)或者从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至被摄体的距离L12(基于从右眼用图像检测的面部)来执行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和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两者的聚焦控制。
图4和5是图示立体成像数字相机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假定立体成像数字相机已经被设置为成像模式,并且周期地对被摄体成像。
如果将快门释放按钮按压通过其行程的第一级,如上所述,则在按钮的这样的按压后,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对被摄体成像,并且从通过成像获得的左眼用图像检测面部(步骤101)。类似地,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对被摄体成像,并且从通过成像获得的右眼用图像检测面部(步骤102)。在从左眼用图像检测的面部和从右眼用图像检测的面部之间识别相同的面部(步骤103)。不必说,可以在指定相同面部中利用在图像大小或方位等之间的协定。如果,未在两个图像中找到相同的面部,则以将图像中心被对焦的方式来执行聚焦控制。如果找到多个相同的面部,则基于一种类型的面部是否是最大的面部或最接近中心位置的面部等来识别它。
接下来,计算从左眼用图像检测的面部的水平大小Sx1和从右眼用图像检测的面部的水平大小Sx2(步骤104)。
而且,为了使用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来执行光度测量,从自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获得的左眼用图像数据(或从表示检测的面部的数据)决定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的曝光量,并且设置这个决定的曝光量(步骤105)。接下来,也以下述方式来设置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使得对于这个装置获得与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相同的曝光量(步骤106)。可以使用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来执行光度测量,并且,可以将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和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两者设置为所决定的曝光量。
确定从左眼用图像检测的面部的大小Sx1是否等于或大于第一阈值Sxth(步骤107)。如果大小Sx1等于或大于第一阈值Sxth(在步骤107的“是”),则确定从右眼用图像检测的面部的大小Sx2是否等于或大于第一阈值Sxth(步骤108)。如果大小Sx2也等于或大于第一阈值Sxth(在步骤108的“是”),则认为到被摄体(面部)的距离短。因此,如上所述,利用从左眼用图像检测的面部(从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至面部的距离;左眼用图像)来执行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的聚焦控制(第一聚焦透镜13的定位)(步骤109)。而且,利用从右眼用图像检测的面部(从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至面部的距离;右眼用图像)来执行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的聚焦控制(第二聚焦透镜33的定位)(步骤110)。
如果从左眼用图像检测的面部的大小Sx1小于第一阈值(在步骤107中的“否”),或者如果从右眼用图像检测的面部的大小Sx2小于第一阈值(在步骤108的“否”),则利用从左眼用图像检测的面部(从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至面部的距离;右眼用图像)来执行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的聚焦控制(第一聚焦透镜13的定位)(步骤111)。因为认为到被摄体的距离长,所以,即使使用从左眼用图像检测的面部来执行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的聚焦控制(第二聚焦透镜33的定位),也可以比较精确地执行聚焦控制。因此,使用从左眼用图像检测的面部来执行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的聚焦控制。可以采用下述布置:其中,使用从右眼用图像检测的面部(从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到被摄体的距离;右眼用图像)来执行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的聚焦控制,并且,使用右眼用图像来执行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的聚焦控制。
图6-10图示另一个实施例。这个实施例与利用变焦透镜的情况相关。在上述实施例中,基于面部大小来决定第一阈值。然而,在这个实施例中,也参考变焦位置来决定阈值。
图6图示AF实现切换装置63A的电学配置。
AF实现切换单元63A包括面部大小确定单元65和面部大小确定阈值计算单元66。到面部大小确定单元65的输入是表示从左眼用图像检测的面部的大小Sx1的数据和表示从右眼用图像检测的面部的大小Sx2的数据。到面部大小确定阈值计算单元66的输入是第一变焦透镜12的变焦位置Z、参考变焦位置(或者变焦透镜位置)Z0、在参考变焦位置处的面部大小阈值Sx0和用于每一个变焦位置的焦距表f(Z)。在面部大小确定阈值计算单元66中基于输入数据的这些项目来计算面部大小比较阈值。向面部大小确定单元65输入表示所计算的阈值的数据。
如果面部大小Sx1和Sx2两者都等于或大于所决定的阈值,则面部大小确定单元65输出指示AF方法选择结果的数据,根据其,如上所述,利用左眼用图像(从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至面部的距离)来执行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的聚焦控制(第一聚焦透镜13的定位),而且,利用右眼用图像(从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至面部的距离)来执行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的聚焦控制(第二聚焦透镜33的定位)。
图7是图示在变焦位置和面部大小比较阈值Sxlimit(第一阈值)之间的关系。
已经根据每一个变焦位置Z决定了面部大小比较阈值Sxlimit。在图8中所示的关系表可以预先存储在上述的面部大小确定阈值计算单元63A中。仅通过向面部大小确定阈值计算单元66输入变焦位置Z来计算该阈值。
应当注意,在从立体成像数字相机70至被摄体的距离d是AF切换点的情况下,Sx0=Sxd×d/f(Z0)成立,Sxd是参考变焦位置Z0,并且面部大小是当到被摄体的距离是d时的面部的大小(在水平方向上的宽度)。
图8a图示在立体成像数字相机和被摄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图8b是通过成像获得的左眼用图像的示例,并且图8c是通过成像获得的右眼用图像的示例。
参考图8a,被摄体71在立体成像数字相机70前,并且与立体成像数字相机70相距距离L。假定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的变焦透镜12和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的变焦透镜32已经被设置在远摄变焦位置处。视角对于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和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两者是θ1。
参考图8b,通过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获得左眼用图像120L。左眼用图像120L包括表示被摄体71的被摄体图像121L。被摄体图像121L包括面部122L,并且通过面部框123L来包围面部。
参考图8c,通过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来获得右眼用图像120R。右眼用图像120R也包括表示被摄体71的被摄体图像121R。通过面部框123R来包围面部122R。
图9a图示在立体成像数字相机和被摄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图9b是通过成像获得的左眼用图像的示例,并且图9c是通过成像获得的右眼用图像的示例。
参考图9a,被摄体71在立体成像数字相机70前,并且与立体成像数字相机70相距距离L。假定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的变焦透镜12和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的变焦透镜32已经被设置在广角变焦位置处。视角对于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和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两者是θ2。
参考图9b,通过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获得左眼用图像130L。左眼用图像130L包括表示被摄体71的被摄体图像131L。被摄体图像131L包括面部132L,并且通过面部框133L来包围面部。
参考图9c,通过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来获得右眼用图像130R。右眼用图像130R也包括表示被摄体71的被摄体图像131R。通过面部框133R来包围面部132R。
当将图8b和8c与图9a和9c作比较时可以明白,即使在从立体成像数字相机70至被摄体71的距离、即距离L相等的情况下,面部在远摄侧上较大,即使该距离被加大,并且面部在广角侧上较小。因此,面部大小根据变焦透镜的变焦位置而不同。因此,在这个实施例中,如上所述,利用与变焦位置一致的阈值。
图10是图示立体成像数字相机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与在图4或图5中所示的那些相同的在图10中的处理步骤被相似的步骤编号指定,并且在此不必再一次被描述。
当将快门释放按钮按压通过其行程的第一级时,读取变焦位置(其可以是第一变焦透镜12或第二变焦透镜32的位置,因为透镜12和32操作地相关联)(步骤100)。其后,如上所述,执行用于计算在左眼用图像中的面部的大小Sx1和在右眼用图像中的面部的大小Sx2的处理(在图5中的步骤101至106)。
接下来,确定左眼用图像的大小Sx1是否等于或大于与已经读取的变焦位置对应的面部大小比较阈值Sxlimit(第一阈值)(步骤107A)。如果面部大小Sx1等于或大于面部大小比较阈值Sxlimit(在步骤107A的“是”),则确定右眼用图像的大小Sx2是否等于或大于与已经读取的变焦位置对应的面部大小比较阈值Sxlimit(第一阈值)(步骤108A)。如果面部大小Sx2也等于或大于面部大小比较阈值Sxlimit(在步骤108A的“是”),则认为从立体成像数字相机70至被摄体的距离较短。如上所述,执行利用从左眼用图像检测的面部对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的聚焦控制(步骤109),并且,执行利用从右眼用图像检测的面部对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的聚焦控制(步骤110)。
如果在左眼用图像中的面部的面部大小Sx1小于面部大小比较阈值Sxlimit(在步骤107A的“否”),或者如果在右眼用图像中的面部的面部大小Sx2小于面部大小比较阈值Sxlimit(在步骤108A的“否”),则认为从立体成像数字相机70至被摄体的距离较长。如上所述,执行利用从左眼用图像检测的面部对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的聚焦控制(步骤111),并且执行对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的聚焦控制,以使得其对焦位置与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的对焦位置一致(步骤112)。
图11至15图示另一个实施例。这个实施例也考虑面部位置。
图11图示AF切换单元63B的电学配置。与在图6中所示的那些相同的在图11中的项目被相似的附图标记指示,并且不必再一次被描述。
AF切换单元63B包括面部位置确定单元141、面部位置确定阈值计算单元142和AF方法选择单元143。
到面部位置确定单元141的输入是表示指示面部到左眼用图像的中心的水平偏移量的面部位置Lx1的数据和表示指示面部到右眼用图像的中心的水平偏移量的面部位置Lx2的数据。而且,向面部位置确定阈值计算单元142输入指示变焦位置的数据。
面部大小确定单元65输出指示确定结果的数据,该确定结果指示在左眼用图像中的面部的大小Sx1和在右眼用图像中的面部的大小Sx2是否都等于或大于面部大小比较阈值Sxlimit。该数据被输入到AF方法选择单元143。而且,面部位置确定单元141输出指示确定结果的数据,该确定结果指示在左眼用图像中的面部的位置Lx1和在右眼用图像中的面部的位置Lx2是否都小于面部位置确定阈值。该数据被输入到AF方法选择单元143。如果在左眼用图像中的面部的大小Sx1和在右眼用图像中的面部的大小Sx2都等于或大于面部大小比较阈值Sxlimit,而且,在左眼用图像中的面部的位置Lx1和在右眼用图像中的面部的位置Lx2任一个小于面部位置确定阈值,则如上所述,执行利用左眼用图像对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的聚焦控制,并且执行使用右眼用图像对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的聚焦控制。
图12图示在变焦位置和面部位置比较阈值Lxlimit(第二阈值)之间的关系。
已经对于每一个变焦位置决定了面部位置比较阈值Lxlimit。通过将已经依据变焦位置决定的面部位置确定系数Kn除以面部大小Sx(Sx1或Sx2)来得到面部位置比较阈值。如果面部小,则在视角内的面部的移动量对于在从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至被摄体的距离和从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至被摄体的距离之间的距离差具有较小的影响。面部越大,则影响越大。因为这个原因,所以通过将面部位置确定系数Kn除以面部的大小来获得面部位置比较阈值Lxlimit。
图13a图示在立体成像数字相机70和被摄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图13b是通过成像获得的左眼用图像的示例,并且图13c是通过成像获得的右眼用图像的示例。
在被摄体71在视角的中心附近的情况下,如图13a中所示,从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至被摄体71的距离和从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至被摄体71的距离被认为基本上相等。
参考图13b,左眼用图像150L包括表示被摄体71的被摄体图像151L。也显示包围面部152L的面部框153L。
参考图13c,右眼用图像150R也包括表示被摄体71的被摄体图像151R。也显示包围面部152R的面部框153R。
面部152L和152R都基本被显示在图像的中心处。
图14a图示在立体成像数字相机70和被摄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图14b是通过成像获得的左眼用图像的示例,并且图14c是通过成像获得的右眼用图像的示例。
在被摄体71在视角的边缘处的情况下,如图14a中所示,从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至被摄体71的距离和从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至被摄体71的距离不被认为基本上相等。
参考图14b,左眼用图像160L包括表示被摄体71的被摄体图像161L。也显示包围面部162L的面部框163L。面部162L向左眼用图像160L的左侧(负侧)偏移距离Lx1。
参考图14c,右眼用图像160R包括表示被摄体71的被摄体图像161R。也显示包围面部162R的面部框163R。面部162R向右眼用图像160R的左侧(负侧)偏移距离Lx2。
作为图示立体成像数字相机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的图15对应于图10。与在图10中的所示的那些相同的在图15中的处理步骤被相似的步骤编号指示,并且不必再一次被描述。
如果在左眼用图像中的面部的大小Sx1和在右眼用图像中的面部的大小Sx2都等于或大于面部大小比较阈值Sxlimit(第一阈值)(在步骤108A的“是”),如上所述,则确定在左眼用图像中的面部的水平位置偏移的量的绝对值|Lx1|是否等于或大于面部位置比较阈值Lxlimit(步骤171),并且在右眼用图像中的面部的水平位置偏移的量的绝对值|Lx2|是否等于或大于面部位置比较阈值Lxlimit(第二阈值)(步骤172),如上所述。
如果在左眼用图像中的面部的水平位置偏移的量的绝对值|Lx1|或在右眼用图像中的面部的水平位置偏移的量的绝对值|Lx2|的任何一个等于或大于面部位置比较阈值Lxlimit(在步骤171或172的“是”),则这意味着面部从图像的中心偏移,并且因此,执行利用左眼用图像对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的聚焦控制(步骤109),并且执行利用右眼用图像对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的聚焦控制(步骤110)。
如果在左眼用图像中的面部的水平位置偏移的量的绝对值|Lx1|和在右眼用图像中的面部的水平位置偏移的量的绝对值|Lx2|都小于面部位置比较阈值Lxlimit(在步骤171和172两者中的“否”),则这意味着面部在图像的中心处,并且因此,如上所述,执行利用左眼用图像对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的聚焦控制(步骤111),并且执行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的聚焦控制,以使得其对焦位置与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的对焦位置一致(步骤112)。
图16至19图示另一个实施例。这个实施例考虑在左眼用图像中的面部和在右眼用图像中的面部之间的对称。
图16图示AF实现切换装置63C的电学配置。与在图11中所示的那些相同的在图16中的项目被相似的附图标记指示,并且不必再一次被描述。
在图16中所示的AF实现切换装置63C除了在图11中所示的装置64B的单元之外还包括面部位置对称确定单元144和面部位置对称度确定阈值计算单元145。
到面部位置对称确定单元144的输入是表示在左眼用图像中的面部位置Lx1的数据和表示在右眼用图像中的面部位置Lx2的数据。向面部位置对称确定阈值计算单元145输入表示变焦位置的数据。
如果面部位置的对称度等于或大于对于每个变焦位置决定的、在面部位置对称确定阈值计算单元145中计算的阈值,则对称度对于在从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至被摄体的距离和从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至被摄体的距离之间的差具有大的影响。因此,执行利用左眼用图像对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的聚焦控制,并且执行利用右眼用图像对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的聚焦控制。相反,如果面部位置的对称度小于对于每一个变焦位置决定的、在面部位置对称确定阈值计算单元145中计算的阈值,则对称度对于在从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至被摄体的距离和从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至被摄体的距离之间的差具有小的影响。因此,执行利用左眼用图像对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的聚焦控制,并且执行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的聚焦控制,以使得其对焦位置与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的对焦位置一致。
图17图示在变焦位置和面部位置对称确定阈值Lxsym(第三阈值)之间的关系。
已经对于每一个变焦位置决定了面部位置对称确定阈值Lxsym。如果面部小,则面部对称度对于上述的距离差具有小的影响,即使存在小的面部对称度。然而,如果面部大,则面部对称度对于上述的距离差具有大的影响。因此,通过将作为预定系数的面部位置对称确定系数Mn除以面部大小Sx(Sx1或Sx2)而获得的值是面部位置对称确定阈值Lxsym。
图18a图示在立体成像数字相机和被摄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图18b是通过成像获得的左眼用图像的示例,并且图18c是通过成像获得的右眼用图像的示例。
如图18a中所示,假定被摄体71接近立体成像数字相机70,即使被摄体在视角的中心处。
参考图18b,左眼用图像180L包括表示被摄体71的被摄体图像181L。也显示包围面部182L的面部框183L。面部182L向左眼用图像180L的右侧(正侧)偏移距离Lx1。
参考图18c,右眼用图像180R包括表示被摄体71的被摄体图像181R。也显示包围面部182R的面部框183R。面部182R向左眼用图像180R的左侧(负侧)偏移距离Lx2。
图19是图示立体成像数字相机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与在图16中所示的那些相同的在图19中的处理步骤被相似的步骤编号指示,并且不必再一次被描述。
通过到面部图像的中心的偏移的和的绝对值|Lx1+Lx2|来表示面部的对称度。如果这个绝对值等于或大于面部位置对称确定阈值Lxsym(第三阈值)(在步骤173的“是”),则如上所述对称度对于距离差具有大的影响。因此,执行利用左眼用图像对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的聚焦控制(步骤109),并且执行利用右眼用图像对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的聚焦控制(步骤110)。
如果到面部图像的中心的偏移的和的绝对值|Lx1+Lx2|小于面部位置对称确定阈值Lxsym(在步骤173的“否”),,如上所述对称度对于距离差具有小的影响。因此,如上所述,执行利用左眼用图像对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的聚焦控制(步骤111),并且执行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的聚焦控制,以使得其对焦位置与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的对焦位置一致(步骤112)。
在上述实施例中,检测面部。然而,所检测的内容不限于面部,并且可以布置为使得在检测到诸如人的图像的另一个目标图像时执行上述的处理。而且,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对于变焦透镜的每一个变焦位置决定面部位置比较阈值Lxlimit和面部位置对称确定阈值Lxsym。然而,可以在不使用变焦透镜的情况下来实现上述的实施例。在这样的情况下,决定一种类型的面部位置比较阈值Lxlimit和一种类型的面部位置对称确定阈值Lxsym。
图20a、20b和20c至图41图示其他实施例。这些实施例检测花朵而不是面部,并且根据花朵大小等来执行聚焦控制。因为经常对于花朵执行宏距摄影,所以这些实施例的效果特别大。在对象是面部的情况下,如上所述,面部大小不在人之间变化非常大。然而,如果对象是花朵,则花朵大小可以范围从几毫米至几十厘米,并且因此,根据花朵类型而变化。因为这个原因,用于与花朵大小比较的值利用相对小的值(例如,在5mm的数量级上)。在这些实施例中,以与上述实施例类似的方式来利用具有在图1中所示的电学配置的立体成像数字相机。
图20a、20b和20c至图23对应于如上所述的图2a、2b和2c至图5。
图20a图示在花朵(对象、物理对象)接近立体成像数字相机的情况下在被摄体和立体成像数字相机之间的位置关系,图20b图示通过成像获得的左眼用图像,并且图20c图示通过成像获得的右眼用图像。
参考图20a,作为被摄体的花朵201在立体成像数字相机70之前,并且比较接近立体成像数字相机70。通过立体成像数字相机70的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来对花朵201成像,以因此获得左眼用图像。类似地,通过立体成像数字相机70的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对花朵201成像,以因此获得右眼用图像。
图20b是通过成像获得的左眼用图像的示例。
左眼用图像210L包含花朵212L。通过执行花朵检测处理来在左眼用图像210L中检测花朵212L。显示花朵框213L以便包围花朵212L。
图20c是通过成像获得的右眼用图像的示例。
右眼用图像210R包含花朵212R。通过执行花朵检测处理来在右眼用图像210R中检测花朵212R。显示花朵框213R以便包围花朵212R。
参考图20a,设从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至面部210的距离是Lf1,并且设从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至花朵201的距离是Lf2。如果距离Lf1和Lf2短,则距离差|Lf1-Lf2|对于距离Lf1或Lf2的影响大。因此,如果使用距离Lf1来执行对于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和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公共的聚焦控制,则通过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获得的左眼用图像被比较精确地对焦,但是,通过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获得的右眼用图像不被很精确地对焦。类似地,如果使用距离Lf2执行对于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和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公共的聚焦控制,则通过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获得的右眼用图像被比较精确地对焦,但是,通过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获得的左眼用图像不被很精确地对焦。因此,在这个实施例中,如果从左眼用图像210L检测的花朵212L的大小Sxf1和从右眼用图像210R检测的面部212R的大小Sxf2都等于或大于第一阈值,则基于从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至花朵201的距离Lf1来执行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的聚焦控制,而且,基于从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至花朵的距离Lf2来执行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的聚焦控制。左眼用图像和右眼用图像都被比较精确地对焦。
图21a图示在花朵远离立体成像数字相机的情况下在花朵和立体成像数字相机之间的位置关系,图21b图示通过成像获得的左眼用图像,并且图21c图示通过成像获得的右眼用图像。
参考图21a,花朵201在立体成像数字相机70之前,并且远离立体成像数字相机70。通过立体成像数字相机70的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对花朵201成像,以因此获得左眼用图像。类似地,通过立体成像数字相机70的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对花朵201成像,以因此获得右眼用图像。
图21b是通过成像获得的左眼用图像的示例。
左眼用图像220L包含花朵222L。通过执行面部检测处理来在左眼用图像220L中检测花朵222L。显示花朵框223L以便包围面部花朵222L。
图21c是通过成像获得的右眼用图像的示例。
右眼用图像220R包含花朵222R。通过执行面部检测处理来在右眼用图像220R中检测花朵222R。显示花朵框223R以便包围面部花朵222R。
参考图21a,设从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至花朵201的距离是Lf11,并且设从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至花朵201的距离是Lf12。如果距离Lf11和Lf12长,则距离差|Lf11-Lf12|对于距离Lf11或Lf12的影响小。因此,即使使用距离Lf11或距离Lf12来执行对于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和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公共的聚焦控制,左眼用图像和右眼用图像也被比较精确地对焦。因此,在该实施例中,如果从左眼用图像220L检测的花朵220L的大小或从右眼用图像220R检测的花朵220R的大小小于第一阈值,则基于从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至花朵201的距离Lf11或从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至花朵201的距离Lf12来执行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和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两者的聚焦控制。
与图4和图5对应的图22和23是图示立体成像数字相机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与在图4或图5中所示的那些相同的在图22或图23中的处理步骤被相似的步骤编号指示,并且不必再一次被描述。
假定立体成像数字相机已经被设置为成像模式(例如,宏成像模式),并且周期地对被摄体成像。
当将快门释放按钮按压通过其行程的第一级时,如上所述,在按钮的这样的按压后,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对花朵成像,并且从通过成像获得的左眼用图像检测花朵(步骤101A)。不必说,可以利用花朵的颜色和形状等通过模板匹配或某种其他方法来检测花朵。类似地,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对花朵成像,并且从通过成像获得的右眼用图像检测花朵(步骤102A)。在从左眼用图像检测的花朵和从右眼用图像检测的花朵之间识别相同的花朵(步骤103A)。如果未找到相同的花朵,则以将图像中心对焦的方式来执行聚焦控制。如果找到多个相同的花朵,则基于一种类型的花朵是否是最大的花朵或最接近中心位置的花朵等来识别它。
接下来,计算从左眼用图像检测的花朵的水平大小Sxf1和从右眼用图像检测的花朵的水平大小Sxf2(步骤104A)。
而且,从自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获得的左眼用图像数据(或从表示检测的花朵的数据)决定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的曝光量,并且设置这个决定的曝光量(步骤105)。接下来,也以下述方式来设置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使得对于这个装置获得与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相同的曝光量(步骤106)。
确定从左眼用图像检测的花朵的大小Sxf1是否等于或大于第一阈值Sxfth(例如,5mm,如上所述)(步骤107A)。如果花朵的大小Sx1等于或大于第一阈值Sxfth(在步骤107的“是”),则确定从右眼用图像检测的花朵的大小Sx2是否等于或大于第一阈值Sxfth(步骤108A)。如果大小Sxf2也等于或大于第一阈值Sxfth(在步骤108A的“是”),则认为到花朵的距离短。因此,如上所述,利用从左眼用图像检测的花朵(从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至花朵的距离;左眼用图像)来执行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的聚焦控制(第一聚焦透镜13的定位)(步骤109)。而且,利用从右眼用图像检测的花朵(从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至花朵的距离;右眼用图像)来执行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的聚焦控制(第二聚焦透镜33的定位)(步骤110)。
如果从左眼用图像检测的花朵的大小Sxf1小于第一阈值(在步骤107A中的“否”),或者如果从右眼用图像检测的花朵的大小Sxf2小于第一阈值(在步骤108A的“否”),则利用从左眼用图像检测的花朵(从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至花朵的距离;右眼用图像)来执行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的聚焦控制(第一聚焦透镜13的定位)(步骤111)。因为认为到花朵的距离长,所以,即使使用从左眼用图像检测的花朵来执行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的聚焦控制(第二聚焦透镜33的定位),也可以比较精确地执行聚焦控制。因此,使用从左眼用图像检测的花朵来执行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的聚焦控制。可以采用下述布置:其中,使用从右眼用图像检测的花朵(从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到被摄体的距离;右眼用图像)来执行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的聚焦控制,并且,使用右眼用图像来执行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的聚焦控制。
图24-30图示另一个实施例,并且对应于如上所述的图6至10的实施例。这个实施例与利用变焦透镜的情况相关。在上述实施例中,基于面部大小来决定第一阈值。然而,在这个实施例中,参考变焦位置来决定阈值。
图24图示AF实现切换装置63D的电学配置。
AF实现切换单元63D包括花朵大小确定单元65A和花朵大小确定阈值计算单元66A。到花朵大小确定单元65A的输入是表示从左眼用图像检测的花朵的大小Sxf1的数据和表示从右眼用图像检测的花朵的大小Sxf2的数据。到花朵大小确定阈值计算单元66A的输入是表示第一变焦透镜12的变焦位置Z、参考变焦位置(或者变焦透镜位置)Z0、在参考变焦位置处的花朵大小阈值Sxf0和用于每一个变焦位置的焦距表f(Z)的数据。在花朵大小确定阈值计算单元66A中基于输入数据的这些项目来计算花朵大小比较阈值。向花朵大小确定单元65A输入表示所计算的阈值的数据。
如果花朵大小Sxf1和Sxf2两者都等于或大于所决定的阈值,则花朵大小确定单元65A输出指示AF方法选择结果的数据,根据其,如上所述,利用左眼用图像(从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至花朵的距离)来执行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的聚焦控制(第一聚焦透镜13的定位),而且,利用右眼用图像(从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至花朵的距离)来执行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的聚焦控制(第二聚焦透镜33的定位)。
图25图示在变焦位置和花朵大小比较阈值Sxflimit(第一阈值)之间的关系。图25对应于图7。
已经根据每一个变焦位置Z决定了花朵大小比较阈值Sxflimit。在图25中所示的关系表可以预先存储在上述的花朵大小确定阈值计算单元63D中。仅通过向花朵大小确定阈值计算单元66A输入变焦位置Z来计算该阈值。
应当注意,在从立体成像数字相机70至被摄体的距离d是AF切换点的情况下,Sxf0=Sxd×d/f(Z0)成立,Sxd是参考变焦位置Z0,并且花朵大小是当到被摄体的距离是d时花朵的大小(在水平方向上的宽度)。
对应于图8a的图26a图示在焦距长的情况下(设置在远摄侧上)当花朵在较远位置处时在立体成像数字相机和被摄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图26b是通过成像获得的左眼用图像的示例,并且图26c是通过成像获得的右眼用图像的示例。
参考图26a,被摄体花朵201在立体成像数字相机70前,并且与立体成像数字相机70相距距离Lf1。假定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的变焦透镜12和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的变焦透镜32已经被设置在远摄变焦位置处。
参考图26b,通过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获得左眼用图像230L。左眼用图像230L包括被花朵框233L包围的花朵232L。
参考图26c,通过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来获得右眼用图像230R。右眼用图像230R也包括被花朵框233R包围的花朵232R。
图27a图示在焦距长的情况下(设置在远摄侧上)当花朵在较近位置处时在立体成像数字相机和被摄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图27b是通过成像获得的左眼用图像的示例,并且图27c图示是通过成像获得的右眼用图像的示例。
参考图27a,比花朵201小的花朵202在立体成像数字相机70前,并且与立体成像数字相机70相距距离Lf2(Lf1<Lf2)。假定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的变焦透镜12和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的变焦透镜32已经被设置在远摄变焦位置处。
参考图27b,通过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获得左眼用图像240L。左眼用图像240L包括被花朵框243L包围的花朵242L。
参考图27c,通过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来获得右眼用图像240R。右眼用图像240R也包括被花朵框243R包围的花朵242R。
当将图26a、26b和26c与图27a、27b和27c作比较时可以明白,当设置长焦距时(即,当设置在远摄侧上时),花朵相对于所捕获的图像的比例增大。因为花朵的比例增大,所以判定花朵在附近。
对应于图9a的图28a图示在焦距短的情况下(设置在广角侧上)当花朵在远处时在立体成像数字相机和被摄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图28b是通过成像获得的左眼用图像的示例,并且图28c是通过成像获得的右眼用图像的示例。
参考图28a,花朵201在立体成像数字相机70前,并且与立体成像数字相机70相距距离Lf1。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的变焦透镜12和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的变焦透镜32已经被设置在广角变焦位置处。
参考图28b,通过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获得左眼用图像250L。左眼用图像250L包括被花朵框253L包围的花朵252L。
参考图28c,通过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来获得右眼用图像250R。右眼用图像250R也包括被花朵框253R包围的花朵252R。
图29a图示在焦距短的情况下(设置在广角侧上)当花朵在近处时在立体成像数字相机和被摄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图29b是通过成像获得的左眼用图像的示例,并且图29c是通过成像获得的右眼用图像的示例。
参考图29a,较小的花朵202在立体成像数字相机70前,并且与立体成像数字相机70相距距离Lf2。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的变焦透镜12和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的变焦透镜32已经被设置在广角变焦位置处。
参考图29b,通过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获得左眼用图像260L。左眼用图像260L包括被花朵框263L包围的花朵262L。
参考图29c,通过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来获得右眼用图像260R。右眼用图像260R也包括被花朵框263R包围的花朵262R。
当将图26a、26b和26c与图29a、29b和29c作比较时可以明白,如果变焦透镜被设置到广角侧,则花朵在通过拍摄获得的图像中的比例减小,即使花朵的位置不变。因此,在这个实施例中,利用与变焦位置一致的阈值,如上所述。
图30是图示立体成像数字相机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图30对应于图10,并且,与在图10和22中所示的那些相同的在图30中的处理步骤被相似的步骤编号指定,并且不必再一次被描述。
当将快门释放按钮按压通过其行程的第一级时,读取变焦位置(其可以是第一变焦透镜12或第二变焦透镜32的位置,因为透镜12和32操作地相关联)(步骤100)。其后,如上所述,执行用于计算在左眼用图像中的花朵的大小Sxf1和在右眼用图像中的花朵的大小Sxf2的处理(在图22中的步骤101至106)。
确定在左眼用图像中的花朵的大小Sxf1是否等于或大于与读取的变焦位置一致的花朵大小比较阈值Sxflimit(第一阈值)(步骤107B)。如果花朵的大小Sxf1等于或大于花朵大小比较阈值Sxflimit(在步骤107B的“是”),则确定在右眼用图像中的花朵的大小Sxf2是否等于或大于与读取的变焦位置一致的花朵大小比较阈值Sxflimit(步骤108B)。如果大小Sxf2也等于或大于花朵大小比较阈值Sxflimit(在步骤108B的“是”),则认为从立体成像数字相机70至被摄体的距离较短,并且,如上所述,执行利用从左眼用图像检测的花朵对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的聚焦控制(步骤109),并且,执行利用从右眼用图像检测的花朵的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的聚焦控制(步骤110)。
如果在左眼用图像中的花朵的大小Sxf1小于花朵大小比较阈值Sxflimit(在步骤107B的“否”),或者如果从右眼用图像检测的花朵的大小Sxf2小于花朵大小比较阈值Sxflimit(在步骤108B的“否”),则认为从立体成像数字相机70至被摄体的距离较长,并且,如上所述,执行利用从左眼用图像检测的花朵对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的聚焦控制(步骤111),并且执行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的聚焦控制,以使得其对焦位置与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的对焦位置一致(步骤112)。
图31至37图示另一个实施例,并且对应于如上所述在图11至15中所示的实施例。这个实施例也考虑在广角处的花朵位置。
图31是图示AF切换装置63E的电学配置的框图。与在图24中所示的那些相同的在图31中的项目被相似的附图标记指示,并且不必再一次被描述。
AF切换装置63E包括花朵位置确定单元141A、花朵位置确定阈值计算单元142A和AF方法选择单元143。
到花朵位置确定单元141A的输入是表示指示花朵到左眼用图像的中心的水平偏移量的花朵位置Lxf1的数据以及表示指示花朵到右眼用图像的中心的水平偏移量的花朵位置Lxf2的数据。而且,向花朵位置确定阈值计算单元142A输入指示变焦位置的数据。
花朵大小确定单元65A输出指示确定结果的数据,该确定结果指示在左眼用图像中的花朵的大小Sxf1和在右眼用图像中的花朵的大小Sxf2是否都等于或大于花朵大小比较阈值Sxflimit。该数据被输入到AF方法选择单元143。而且,花朵位置确定单元141A输出指示确定结果的数据,该确定结果指示在左眼用图像中的花朵的位置Lxf1和在右眼用图像中的花朵的位置Lxf2是否都小于花朵位置确定阈值。该数据被输入到AF方法选择单元143。如果在左眼用图像中的花朵的大小Sxf1和在右眼用图像中的花朵的大小Sxf2都等于或大于花朵大小比较阈值Sxflimit,而且,在左眼用图像中的花朵的位置Lxf1或在右眼用图像中的花朵的位置Lxf2任一个小于花朵位置确定阈值,则如上所述,执行利用左眼用图像对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的聚焦控制,并且执行使用右眼用图像对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的聚焦控制。
对应于图12的图32图示在变焦位置和花朵位置比较阈值Lxflimit(第二阈值)之间的关系。
已经对于每一个变焦位置决定了花朵位置比较阈值Lxflimit。通过将已经依据变焦位置决定的花朵位置确定系数Kn除以花朵大小Sxf(Sxf1或Sxf2)来得到花朵位置比较阈值。如果花朵小,则在视角内的花朵的移动量对于在从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至被摄体的距离和从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至被摄体的距离之间的距离差具有较小的影响。花朵越大,则影响越大。因为这个原因,所以通过将花朵位置确定系数Kn除以花朵的大小来获得花朵位置比较阈值Lxflimit。
图33a图示在较大的花朵201在视角中心附近的情况下在立体成像数字相机70和被摄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图33b是通过成像获得的左眼用图像的示例,并且图33c是通过成像获得的右眼用图像的示例。
在花朵201在视角的中心附近的情况下,如图33a中所示,从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至花朵201的距离和从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至花朵201的距离被认为基本上相等。在对较大的花朵201成像的情况下,以花朵201位于在左眼用图像拍摄装置10的光轴和右眼用图像拍摄装置30的光轴之间的交点C(即,在光轴的交点处,例如,距相机702m的距离)的附近来执行成像。
参考图33b,左眼用图像270L包括花朵272L。也显示包花朵框273L。
参考图33c,右眼用图像270R包括花朵272R。也显示包围花朵272R的花朵框273R。
花朵272L和272R都基本被显示在图像的中心处。
图34a图示在较小的花朵202在视角中心附近的情况下在立体成像数字相机70和被摄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图34b是通过成像获得的左眼用图像的示例,并且图34c是通过成像获得的右眼用图像的示例。
在对较小花朵202成像的情况下,不像对较大的花朵成像的情况那样,通常以花朵与光轴的交点C隔开来执行成像,如图34a中所示。
参考图34b,左眼用图像280L包括花朵282L。也显示花朵框283L。
参考图34c,右眼用图像280R包括花朵282R。也显示包围花朵282R的花朵框283R。
花朵282L和282R都基本被显示在图像的中心处。
图35a图示在对较大的花朵201成像的情况下在立体成像数字相机70和被摄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不像在图33a中所示的那样,花朵201位于视角的边缘(外围)处。
参考图35b,左眼用图像290L包括花朵292L。也显示包围花朵292L的花朵框292L。花朵292L向左眼用图像290L的中心的左面(负侧)侧偏距离Lxf1。
参考图35c,右眼用图像290R包括花朵292R。也显示包围花朵292R的花朵框293R。花朵292R向右眼用图像290R的中心的左面(负侧)侧偏距离Lxf2。
在对较大的花朵成像的情况下,如上所述以花朵位于光轴的交点C附近来执行成像。因此,花朵从图像的中心一起在同一方向上侧偏在左眼用图像290L中包括的花朵292L的位置偏移Lxf1和在右眼用图像290R中包括的花朵292R的位置偏移Lxf2。
图36a图示在对较小的花朵202成像的情况下在立体成像数字相机70和被摄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在此,花朵202位于视角的边缘(外围)处。
参考图36b,左眼用图像300L包括花朵302L。也显示包围花朵302L的花朵框302L。花朵302L向左眼用图像300L的中心的左面(负侧)侧偏距离Lxf11。
参考图36c,右眼用图像300R包括花朵302R。也显示包围花朵302R的花朵框303R。花朵302R向右眼用图像300R的中心的左面(负侧)侧偏距离Lxf12。
在对较小的花朵成像的情况下,如上所述通常以花朵位于与光轴的交点C隔开的位置处来执行成像。因此,在左眼用图像300L中包括的花朵302L的位置偏移Lxf11和在右眼用图像300R中包括的花朵302R的位置偏移Lxf12是比较不同的偏移量。
对应于图10和15的图37是图示立体成像数字相机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与在图10和15中的所示的那些相同的在图37中的处理步骤被相似的步骤编号指示,并且不必再一次被描述。
如果在左眼用图像中的花朵的大小Sxf1和在右眼用图像中的花朵的大小Sxf2都等于或大于花朵大小比较阈值Sxflimit(第一阈值)(在步骤108B的“是”),如上所述,则确定在左眼用图像中的花朵的水平位置偏移的量的绝对值|Lxf1|是否等于或大于花朵位置比较阈值Lxflimit(步骤171A),并且在右眼用图像中的花朵的水平位置偏移的量的绝对值|Lxf2|是否等于或大于花朵位置比较阈值Lxflimit(第二阈值)(步骤172A),如上所述。
如果在左眼用图像中的花朵的水平位置偏移量的绝对值|Lxf1|或在右眼用图像中的花朵的水平位置偏移量的绝对值|Lxf2|的任何一个等于或大于花朵位置比较阈值Lxflimit(在步骤171A或172A的“是”),则这意味着花朵从图像的中心偏移,并且因此,执行利用左眼用图像对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的聚焦控制(步骤109),并且执行利用右眼用图像对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的聚焦控制(步骤110)。
如果在左眼用图像中的花朵的水平位置偏移量的绝对值|Lxf1|和在右眼用图像中的花朵的水平位置偏移量的绝对值|Lxf2|都小于花朵位置比较阈值Lxflimit(在步骤171A和172A两者中的“否”),则这意味着花朵在图像的中心处,并且因此,如上所述,执行利用左眼用图像对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的聚焦控制(步骤111),并且执行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的聚焦控制,以使得其对焦位置与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的对焦位置一致(步骤112)。
图38至41图示另一个实施例,并且对应于在图16至19中所示的实施例。这个实施例考虑在左眼用图像中的花朵和在右眼用图像中的花朵之间的对称。
对应于图16的图38图示AF实现切换装置63F的电学配置。与在图31中所示的那些相同的在图38中的项目被相似的附图标记指示,并且不必再一次被描述。
在图38中所示的AF实现切换装置63F包括花朵位置对称确定单元144A和花朵位置对称确定阈值计算单元145A。
到花朵位置对称确定单元144A的输入是表示在左眼用图像中的花朵位置Lxf1的数据和表示在右眼用图像中的花朵位置Lxf2的数据。向花朵位置对称确定阈值计算单元145A输入表示变焦位置的数据。
如果花朵位置的对称度等于或大于对于每一个变焦位置决定的、在花朵位置对称确定阈值计算单元145A中计算的阈值,则对称度对于在从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至被摄体的距离和从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至被摄体的距离之间的差具有大的影响。因此,执行利用左眼用图像对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的聚焦控制,并且执行利用右眼用图像对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的聚焦控制。相反,如果花朵位置的对称度小于对于每一个变焦位置决定的、在花朵位置对称确定阈值计算单元145中计算的阈值,则对称度对于在从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至被摄体的距离和从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至被摄体的距离之间的差具有小的影响。因此,执行利用左眼用图像对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的聚焦控制,并且执行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的聚焦控制,以使得其对焦位置与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的对焦位置一致。
对应于图17的图39图示在变焦位置和花朵位置对称确定阈值Lxfsym(第三阈值)之间的关系。
已经对于每一个变焦位置决定了花朵位置对称确定阈值Lxfsym。如果花朵小,则花朵对称度对于上述的距离差具有小的影响,即使存在小的花朵对称度。然而,如果花朵大,则花朵对称度对于上述的距离差具有大的影响。因此,通过将作为预定系数的花朵位置对称确定系数Mn除以花朵大小Sxf(Sxf1或Sxf2)而获得的值是花朵位置对称确定阈值Lxfsym。
图40a图示在立体成像数字相机70和被摄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图40b是通过成像获得的左眼用图像的示例,并且图40c是通过成像获得的右眼用图像的示例。
如图40a中所示,假定花朵201在视角的中心处,而且,接近立体成像数字相机70。
参考图40b,左眼用图像310L包括花朵312L。也显示包围面部312L的花朵框313L。花朵312L向左眼用图像310L的右侧(正侧)偏移距离Lxf1。
参考图40c,右眼用图像310R包括花朵312R。也显示包围花朵312R的花朵框312R。花朵312R向右眼用图像310R的左侧(负侧)偏移距离Lxf2。
对应于图19的图41是图示立体成像数字相机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与在图37中所示的那些相同的在图41中的处理步骤被相似的步骤编号指示,并且不必再一次被描述。
通过到花朵图像的中心的偏移的和的绝对值|Lxf1+Lxf2|来表示花朵的对称度。如果这个绝对值等于或大于花朵位置对称确定阈值Lxfsym(第三阈值)(在步骤173A的“是”),则如上所述对称度对于距离差具有大的影响。因此,执行利用左眼用图像对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的聚焦控制(步骤109),并且,执行利用右眼用图像对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的聚焦控制(步骤110)。
如果到花朵图像的中心的偏移的和的绝对值|Lxf1+Lxf2|小于花朵位置对称确定阈值Lxfsym(在步骤173A的“否”),则对称度对于距离差具有小的影响,如上所述。因此,如上所述,执行使用左眼用图像对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的聚焦控制(步骤111),并且执行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30的聚焦控制,以使得其对焦位置与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10的对焦位置一致(步骤112)。

Claims (6)

1.一种立体成像数字相机,包括:
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用于捕获构成立体图像的左眼用图像;
第一聚焦透镜,所述第一聚焦透镜能够沿着所述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的光轴的方向自由移动;
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用于捕获构成所述立体图像的右眼用图像;
第二聚焦透镜,所述第二聚焦透镜能够沿着所述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的光轴的方向自由移动;
对象检测装置,用于从由所述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捕获的所述左眼用图像和由所述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捕获的右眼用图像中的各个图像检测要对焦的对象;
确定装置,用于确定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左眼用图像检测的对象及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右眼用图像检测的对象这两个对象的大小是否都等于或大于第一阈值;以及
对焦控制装置,用于响应于由所述确定装置作出的所述两个图像的大小都等于或大于所述第一阈值的确定,以使得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左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被对焦的方式,使用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左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来执行所述第一聚焦透镜的定位,并且以使得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右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被对焦的方式,使用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右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来执行所述第二聚焦透镜的定位;并且用于响应于由所述确定装置作出的所述两个对象中的至少一个对象小于所述第一阈值的确定,执行以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左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被对焦的方式定位所述第一聚焦透镜或以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右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被对焦的方式定位所述第二聚焦透镜中的任何一个,并且执行将所述第一聚焦透镜和所述第二聚焦透镜中的还没有经历定位的任何一个聚焦透镜定位到与已经被定位处理中的任何一个决定的位置对应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成像数字相机,其中,如果所述确定装置已经确定所述两个图像的大小都等于或大于所述第一阈值,则所述对焦控制装置基于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左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的所述位置和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右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的所述位置,在第一定位处理和第二定位处理之间转换,所述第一定位处理用于以使得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左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被对焦的方式,使用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左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执行所述第一聚焦透镜的定位,并且用于以使得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右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被对焦的方式,使用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右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执行所述第二聚焦透镜的定位;所述第二定位处理用于执行以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左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被对焦的方式定位所述第一聚焦透镜或以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右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被对焦的方式定位所述第二聚焦透镜中的任何一个,并且执行将所述第一聚焦透镜和所述第二聚焦透镜中的还没有经历定位的任何一个聚焦透镜定位到与已经被定位处理中的任何一个决定的位置对应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体成像数字相机,其中,响应于由所述确定装置作出的所述两个图像的大小都等于或大于所述第一阈值的确定,并且由于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左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和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右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图像的中心水平地隔开超过第二阈值,所述对焦控制装置以使得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左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被对焦的方式,使用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左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来执行所述第一聚焦透镜的定位,并且以使得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右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被对焦的方式,使用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右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来执行所述第二聚焦透镜的定位;并且,响应于由所述确定装置作出的所述两个对象中的至少一个对象小于所述第一阈值的确定,并且由于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左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和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右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两者都不与所述图像的中心水平地隔开超过所述第二阈值,所述对焦控制装置执行以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左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被对焦的方式定位所述第一聚焦透镜或以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右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被对焦的方式定位所述第二聚焦透镜中的任何一个,并且执行将所述第一聚焦透镜和所述第二聚焦透镜中的还没有经历定位的任何一个聚焦透镜定位到与已经被定位处理中的任何一个决定的位置对应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立体成像数字相机,其中,响应于由所述确定装置作出的所述两个图像的大小都等于或大于所述第一阈值的确定,并且由于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左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和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右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图像的中心水平地隔开超过第二阈值,而且到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左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的中心的水平偏移量和到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右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的中心的水平偏移量的和的绝对值等于或大于第三阈值,所述对焦控制装置以使得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左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被对焦的方式,使用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左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来执行所述第一聚焦透镜的定位,并且以使得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右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被对焦的方式,使用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右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来执行所述第二聚焦透镜的定位处理;并且,响应于由所述确定装置作出的所述两个对象中的至少一个对象小于所述第一阈值的确定,并且由于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左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和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右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两者都不与所述图像的中心水平地隔开超过所述第二阈值,而且到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左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的中心的水平偏移量和到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右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的中心的水平偏移量的和的绝对值小于所述第三阈值,所述对焦控制装置执行以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左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被对焦的方式定位所述第一聚焦透镜或以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右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被对焦的方式定位所述第二聚焦透镜中的任何一个,并且执行将所述第一聚焦透镜和所述第二聚焦透镜中的还没有经历定位的任何一个聚焦透镜定位到与已经被定位处理中的任何一个决定的位置对应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体成像数字相机,进一步包括:
在所述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之前设置的第一变焦透镜;以及
在所述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之前设置的第二变焦透镜;
其中,已经基于所述第一变焦透镜的位置和所述第二变焦透镜的位置来决定在所述第一阈值、所述第二阈值和所述第三阈值中的至少一个阈值。
6.一种控制立体成像数字相机的操作的方法,所述立体成像数字相机具有: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用于捕获构成立体图像的左眼用图像;第一聚焦透镜,所述第一聚焦透镜能够沿着所述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的光轴的方向自由移动;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用于捕获构成所述立体图像的右眼用图像;以及第二聚焦透镜,所述第二聚焦透镜能够沿着所述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的光轴的方向自由移动,所述方法包括:
对象检测装置从由所述左眼用图像捕获装置捕获的所述左眼用图像和由所述右眼用图像捕获装置捕获的右眼用图像中的各个图像检测要对焦的对象;确定装置确定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左眼用图像检测的对象和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右眼用图像检测的对象这两个对象的大小是否都等于或大于第一阈值;以及响应于由所述确定装置作出的所述两个图像的大小都等于或大于所述第一阈值的确定,对焦控制装置以使得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左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被对焦的方式,使用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左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来执行所述第一聚焦透镜的定位,并且以使得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右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被对焦的方式,使用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右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来执行所述第二聚焦透镜的定位;并且响应于由所述确定装置作出的所述两个对象中的至少一个对象小于所述第一阈值的确定,所述对焦控制装置执行以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左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被对焦的方式定位所述第一聚焦透镜或以由所述对象检测装置从所述右眼用图像检测的所述对象被对焦的方式定位所述第二聚焦透镜中的任何一个,并且执行将所述第一聚焦透镜和所述第二聚焦透镜中的还没有经历定位的任何一个聚焦透镜定位到与已经被定位处理中的任何一个决定的位置对应的位置。
CN2011800277042A 2010-06-04 2011-04-22 立体成像数字相机和控制其操作的方法 Pending CN10293400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28381 2010-06-04
JP2010128381 2010-06-04
PCT/JP2011/060497 WO2011152168A1 (ja) 2010-06-04 2011-04-22 立体撮像ディジタル・カメラおよびその動作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34002A true CN102934002A (zh) 2013-02-13

Family

ID=450665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277042A Pending CN102934002A (zh) 2010-06-04 2011-04-22 立体成像数字相机和控制其操作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093856A1 (zh)
JP (1) JPWO2011152168A1 (zh)
CN (1) CN102934002A (zh)
WO (1) WO201115216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48856B2 (ja) * 2011-12-21 2016-07-06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とオートフォーカス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US10147114B2 (en) 2014-01-06 2018-12-04 The Nielsen Company (Us), Llc Methods and apparatus to correct audience measurement data
CN109905599A (zh) * 2019-03-18 2019-06-18 信利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人眼对焦方法、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42468A (ja) * 1995-03-01 1996-09-17 Olympus Optical Co Ltd 立体撮影装置
CN101118369A (zh) * 2006-08-01 2008-02-06 佳能株式会社 调焦控制设备、摄像设备和调焦控制方法
JP2008233205A (ja) * 2007-03-16 2008-10-02 Nikon Corp 測距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01387732A (zh) * 2007-09-14 2009-03-18 索尼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成像装置控制方法和计算机程序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63638A (ja) * 1989-08-01 1991-03-19 Sharp Corp 立体撮像装置
JP4995175B2 (ja) * 2008-10-29 2012-08-0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立体撮像装置及び合焦制御方法
JP5190882B2 (ja) * 2008-11-07 2013-04-2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複眼撮影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42468A (ja) * 1995-03-01 1996-09-17 Olympus Optical Co Ltd 立体撮影装置
CN101118369A (zh) * 2006-08-01 2008-02-06 佳能株式会社 调焦控制设备、摄像设备和调焦控制方法
JP2008233205A (ja) * 2007-03-16 2008-10-02 Nikon Corp 測距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01387732A (zh) * 2007-09-14 2009-03-18 索尼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成像装置控制方法和计算机程序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093856A1 (en) 2013-04-18
WO2011152168A1 (ja) 2011-12-08
JPWO2011152168A1 (ja) 2013-07-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59977B (zh) 图像处理装置、摄像装置及控制方法
JP5963606B2 (ja)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5635584B2 (ja) 撮影機器、カメラシステム及びフォーカス制御のための情報を算出する方法
US9066000B2 (en) 3D auto-focusing camera module and 3D imaging method using same
JP2019086775A (ja) 画像処理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JP2002298142A (ja) 人物画像検出方法、この方法を実行するための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人物画像検出装置及びこの装置を備えた撮影装置
CN106197366A (zh) 距离信息的处理方法和装置
JP2010109671A (ja) 撮像装置
JP2017200088A (ja) 被写体追跡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撮像装置、プログラム
CN102934002A (zh) 立体成像数字相机和控制其操作的方法
JP5267695B2 (ja) 撮像装置、顔認識方法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JP6257260B2 (ja)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02625045A (zh) 电子照相机
JP6712506B2 (ja) 焦点検出装置および焦点検出方法
US6219492B1 (en) Camera
WO2011148746A1 (ja) 立体撮像装置および顔検出装置ならびにそれらの動作制御方法
JP4740477B2 (ja) 立体画像撮影用アダプタレンズ及び立体画像撮影システム
JP2017215851A (ja)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造形システム
JP2009278280A (ja) 撮像装置、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KR102209613B1 (ko) 보조 카메라를 이용한 단말기에서의 홍채 영상 획득 장치 및 그 방법
JP6478536B2 (ja)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ならびにそれら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JP2001012927A (ja) 視差画像入力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JP2014230172A (ja) 画像処理装置、撮像装置、再生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5743710B2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08540714B (zh) 图像捕获装置和系统、图像捕获装置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