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90748A - 图像处理系统、装置、 方法以及医用图像诊断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处理系统、装置、 方法以及医用图像诊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90748A
CN102890748A CN2012102475472A CN201210247547A CN102890748A CN 102890748 A CN102890748 A CN 102890748A CN 2012102475472 A CN2012102475472 A CN 2012102475472A CN 201210247547 A CN201210247547 A CN 201210247547A CN 102890748 A CN102890748 A CN 1028907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aglyph
group
mentioned
display
im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4754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90748B (zh
Inventor
塚越伸介
原拓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Medical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Toshiba Medical System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Toshiba Medical Systems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8907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907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907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9074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5/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visual indicators common to cathode-ray tube indicators and other visual indicators
    • G09G5/14Display of multiple viewpo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0Image signal generators
    • H04N13/275Image signal generators from 3D object models, e.g. computer-generated stereoscopic image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32Displays for viewing with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or head-mounted displays [HMD]
    • H04N13/341Displays for viewing with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or head-mounted displays [HMD] using temporal multiplex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49Multi-view displays for displaying three or more geometrical viewpoints without viewer tracking
    • H04N13/351Multi-view displays for displaying three or more geometrical viewpoints without viewer tracking for displaying simultaneous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49Multi-view displays for displaying three or more geometrical viewpoints without viewer tracking
    • H04N13/354Multi-view displays for displaying three or more geometrical viewpoints without viewer tracking for displaying sequential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REA)
  • Measuring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For Diagnosis (AREA)
  • Testing, Inspecting, Measuring Of Stereoscopic Televisions And Televisions (AREA)
  • Controls And Circuits For Display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图像处理系统、装置、方法以及医用图像诊断装置。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能够立体观测的图像的深度程度的图像处理系统、装置、方法以及医用图像诊断装置。在本发明的图像处理系统中,显示部同时显示规定数的视差图像。视差图像生成控制部进行控制以便生成比上述规定数多的视点位置的视差图像组。显示控制部进行控制以便将上述视差图像组分类为包含视点位置不连续的视差图像的组的第1部分视差图像组、和包含视点位置是该视差图像的组之间的视差图像的第2部分视差图像组,并在上述显示部以规定的切换速度切换显示上述第1以及上述第2部分视差图像组。

Description

图像处理系统、装置、 方法以及医用图像诊断装置
本申请主张2011年7月21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1-160071的优先权,并在本申请中引用上述日本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处理系统(system)、装置、方法以及医用图像诊断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使用立体观测用眼镜等专用设备,能够立体观测从2个视点拍摄到的2视差图像的显示器(monitor)正在实用化。另外,近年来,使用柱状透镜(lenticular lens)等光线控制元件,能够裸眼立体观测从多个视点拍摄到的多视差图像(例如,9视差图像)的显示器正在实用化。另外,显示于能够立体观测的显示器的2视差图像或9视差图像有时通过推定从1个视点拍摄到的图像的深度信息,并使用所推定出的信息的图像处理来生成。
另一方面,在X射线CT(Computed Tomography)装置或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装置、超声波诊断装置等医用图像诊断装置中,能够生成三维医用图像数据(以下,称为“体数据(volumedata)”)的装置正在实用化。以往,由该医用图像诊断装置生成的体数据通过各种图像处理成为二维图像,并二维显示在通用显示器上。例如,由医用图像诊断装置生成的体数据通过体绘制(volumerendering)处理作为反映出三维信息的二维图像,被二维显示在通用显示器上。然而,在以往的技术中,能够立体观测的图像的深度程度存在一定界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能够立体观测的图像的深度程度的图像处理系统、装置、方法以及医用图像诊断装置。
本发明的图像处理系统具备显示部、视差图像生成控制部、以及显示控制部。显示部同时显示规定数量的视差图像。视差图像生成控制部进行控制以便生成比上述规定数量多的视点位置的视差图像组。显示控制部进行控制以便将通过上述视差图像生成控制部的控制而生成的上述视差图像组分类成包含视点位置不连续的视差图像组的第1部分视差图像组、和包含视点位置位于该视差图像组之间的视差图像的第2部分视差图像组,并在上述显示部上以规定的切换速度切换显示上述第1部分视差图像组和上述第2部分视差图像组。
根据本发明,本发明的图像处理系统、装置、方法以及医用图像诊断装置能够提高能够立体观测的图像的深度程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处理系统的构成例的图。
图2A以及图2B是用于说明根据2视差图像来进行立体显示的立体显示显示器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3是用于说明根据9视差图像来进行立体显示的立体显示显示器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4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workstation)的构成例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图4所示的绘制(rendering)处理部的构成例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体绘制处理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以往技术中的问题的第1图。
图8是用于说明以往技术中的问题的第2图。
图9是用于说明提高没有模糊的立体观测图像的深度程度的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0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部的构成例的图。
图11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绘制控制部所进行的处理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2A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控制部所进行的第1显示处理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2B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控制部所进行的第2显示处理一个例子的图。
图13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所进行的处理的步骤的流程图(flow chart)。
图14是用于说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控制部所进行的处理的概要的示意图。
图15是用于说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控制部所进行的处理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6表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的处理所进行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17是用于说明基于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柱状透镜的滑动(slide)的偏移校正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图像处理系统以及图像处理装置的实施方式。另外,以下将包含具有作为图像处理装置的功能的工作站的图像处理系统作为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此,针对以下实施方式所使用的用语进行说明,所谓“视差图像组”是指通过对体数据,将视点位置移动每一规定的视差角进行体绘制处理而生成的图像组。即,“视差图像组”由“视点位置”不同的多个“视差图像”构成。另外,所谓“视差角”是指由为了生成“视差图像组”而设定的各视点位置中相邻的视点位置和由体数据表示的空间内的规定位置(例如,空间的中心)决定的角度。另外,所谓“视差数”是指在立体显示显示器上进行立体观测所需的“视差图像”的数量。另外,所谓以下所述的“9视差图像”是指由9个“视差图像”构成的“视差图像组”。另外,所谓以下所述的“2视差图像”是指由2个“视差图像”构成的“视差图像组”。
(第1实施方式)
首先,针对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处理系统的构成例进行说明。图1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处理系统的构成例的图。
如图1所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处理系统1具有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图像保管装置120、工作站130、终端装置140。图1所例示的各装置例如处于通过在医院内设置的院内LAN(Local AreaNetwork)2能够直接地或者间接地相互通信的状态。例如,当对图像处理系统导入有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System)时,各装置按照DICOM(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in Medicine)标准,相互发送接收医用图像等。
该图像处理系统1根据由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生成的三维医用图像数据(data)即体数据生成视差图像组,并将该视差图像组显示在能够立体观测的显示器上,从而对在医院内工作的医师或检查技师提供能够立体观测的医用图像。具体而言,在第1实施方式中,工作站130对体数据进行各种图像处理,生成视差图像组。另外,工作站130以及终端装置140具有能够立体观测的显示器,并将在工作站130生成的视差图像组显示于该显示器。另外,图像保管装置120保管在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中生成的体数据、或在工作站130中生成的视差图像组。即,工作站130或终端装置140从该图像保管装置120取得体数据或视差图像组,并对其进行处理,或者将其显示于显示器。以下,依次说明各装置。
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是X射线诊断装置、X射线CT(ComputedTomography)装置、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装置、超声波诊断装置、SPECT(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Tomography)装置、PET(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装置、SPECT装置与X射线CT装置被一体化后的SPECT-CT装置、PET装置与X射线CT装置被一体化后的PET-CT装置、或者它们的装置组等。另外,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能够生成三维医用图像数据(体数据)。
具体而言,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通过对被检体进行拍摄来生成体数据。例如,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通过对被检体进行拍摄来收集投影数据或MR信号等数据,并根据收集到的数据,通过重建沿着被检体体轴方向的多个轴向(axial)面的医用图像数据来生成体数据。例如,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重建500个轴向面的医用图像数据。该500个轴向面的医用图像数据组是体数据。另外,也可以将由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拍摄到的被检体的投影数据或MR信号等本身作为体数据。
另外,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将所生成的体数据发送至图像保管装置120。另外,当将体数据发送至图像保管装置120时,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例如发送识别患者的患者ID、识别检查的检查ID、识别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的装置ID、识别由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进行的一次拍摄的序列(series)ID等作为附带信息。
图像保管装置120是保管医用图像的数据库(database)。具体而言,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保管装置120将从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发送来的体数据存储于存储部,并将其进行保管。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工作站130根据体数据来生成视差图像组,并将所生成的视差图像组发送至图像保管装置120。因此,图像保管装置120将从工作站130发送来的视差图像组存储于存储部,并对其进行保管。另外,本实施方式也可以通过使用大容量的能够保管图像的工作站130,来合并图1所示例的工作站130与图像保管装置120。即,本实施方式也可以将体数据或视差图像组存储于工作站130本身中。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图像保管装置120所保管的体数据或视差图像组与患者ID、检查ID、装置ID、序列ID等对应地保管。因此,工作站130或终端装置140通过进行使用了患者ID、检查ID、装置ID、序列ID等的检索,来从图像保管装置120取得所需的体数据或视差图像组。
工作站130是对医用图像进行图像处理的图像处理装置。具体而言,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130对从图像保管装置120取得的体数据进行各种绘制处理,生成视差图像组。所谓视差图像组是指从多个视点拍摄得到的多个视差图像,例如所谓裸眼能够立体观测9视差图像的显示器所显示的视差图像组是指视点位置不同的9个视差图像。
另外,作为显示部,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130具有能够立体观测的显示器(以下,称为“立体显示显示器”)。工作站130生成视差图像组,并将所生成的视差图像组显示于立体显示显示器。其结果,工作站130的操作者能够一边确认立体显示显示器所显示出的能够立体观测的医用图像,一边进行用于生成视差图像组的操作。
另外,工作站130将所生成的视差图像组发送至图像保管装置120。另外,当将视差图像组发送至图像保管装置120时,工作站130例如发送患者ID、检查ID、装置ID、序列ID等作为附带信息。另外,作为将视差图像组发送至图像保管装置120时所发送的附带信息,也可以列举出与视差图像组相关的附带信息。作为与视差图像组相关的附带信息,存在视差图像的个数(例如,“9”)、或视差图像的分辨率(例如,“466×350像素”)等。
在此,当随着时间变化生成并显示多视差图像时,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130通过交替生成并显示在连续时间相位数据间不同的视差位置的视差图像,从而即使在实时(real time)生成并显示随着时间变化的多视差图像的情况下,也能够顺畅(smooth)地显示。关于该点,之后进行详述。
终端装置140是用于使在医院内工作的医师或检查技师阅览医用图像的装置。例如,终端装置140是在医院内工作的医师或检查技师所操作的PC(Personal Computer)或平板(tablet)式PC、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手机等。具体而言,作为显示部,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终端装置140具有立体显示显示器。另外,终端装置140从图像保管装置120取得视差图像组,并将所取得的视差图像组显示于立体显示显示器。其结果,作为观察者的医师或检查技师能够阅览能够立体观测的医用图像。
在此,针对工作站130或终端装置140所具有的立体显示显示器进行说明。现在最普及的一般的通用显示器是二维地显示二维图像的显示器,不能立体显示二维图像。假设,当观察者希望在通用显示器上进行立体观测时,对通用显示器输出图像的装置需要通过平行法或交差法来并列显示观察者能够立体观测的2视差图像。或者,对通用显示器输出图像的装置例如需要使用在左眼用部分安装红色玻璃纸(cellophane),在右眼用部分安装蓝色玻璃纸的眼镜,通过补色法来显示观察者能够立体观测的图像。
另一方面,作为立体显示显示器,有时通过使用立体观测用眼镜等专用设备,能够立体观测2视差图像(也称为两眼视差图像)的显示器。
图2A以及图2B是用于说明根据2视差图像来进行立体显示的立体显示显示器的一个例子的图。图2A以及图2B所示的一个例子是通过快门(shutter)方式进行立体显示的立体显示显示器,作为观察显示器的观察者所佩戴的立体观测用眼镜,使用快门眼镜。该立体显示显示器在显示器上交替地射出2视差图像。例如,图2A所示的显示器以120Hz交替射出左眼用图像与右眼用图像。在此,如图2A所示,在显示器上设置红外线射出部,红外线射出部与切换图像的定时(timing)相匹配地控制红外线的射出。
另外,从红外线射出部射出的红外线通过图2A所示的快门眼镜的红外线接收部来接收。分别在快门眼镜的左右框上安装有快门,快门眼镜与红外线接收部接收红外线的定时间相位匹配地交替切换左右快门各自的透过状态以及遮光状态。以下,针对快门中的透过状态以及遮光状态的切换处理进行说明。
如图2B所示,各快门具有入射侧的偏振片与射出侧的偏振片,另外,在入射侧的偏振片与射出侧的偏振片之间具有液晶层。另外,如图2B所示,入射侧的偏振片与射出侧的偏振片相互正交。在此,如图2B所示,在没有施加电压的“OFF”的状态下,通过了入射侧的偏振片的光受到液晶层的作用而旋转90度,透过射出侧的偏振片。即,没有施加电压的快门变为透过状态。
另一方面,如图2B所示,在施加了电压的“ON”的状态下,由于液晶层液晶分子所产生的偏光旋转作用消失,因此,通过了入射侧的偏振片的光被射出侧的偏振片遮住。即,施加了电压的快门变为遮光状态。
因此,例如在显示器上显示出左眼用图像期间,红外线射出部射出红外线。并且,在正在接收红外线期间,红外线接收部没有对左眼的快门施加电压,而对右眼的快门施加电压。由此,如图2A所示,右眼的快门变为遮光状态,左眼的快门变为透过状态,因此,左眼用图像入射至观察者的左眼。另一方面,在显示器上显示出右眼用图像期间,红外线射出部停止射出红外线。并且,在没有接收到红外线的期间,红外线接收部没有对右眼的快门施加电压,而对左眼的快门施加电压。由此,左眼的快门变为遮光状态,右眼的快门变为透过状态,因此右眼用图像入射至观察者的右眼。这样,图2A以及图2B所示的立体显示显示器通过连动地切换显示器所显示的图像与快门的状态,来显示观察者能够立体观测的图像。另外,作为能够立体观测2视差图像的立体显示显示器,除了上述的快门方式以外,还知道有采用了偏光眼镜方式的显示器。
另外,作为近年来实用化的立体显示显示器,存在通过使用柱状透镜等光线控制元件,例如观察者能够裸眼立体观测9视差图像等多视差图像的显示器。该立体显示显示器能够进行基于两眼视差的立体观测,另外也能够进行基于与观察者的视点移动一致地观察的映像也发生变化的运动视差的立体观测。
图3是用于说明根据9视差图像来进行立体显示的立体显示显示器的一个例子的图。在图3所示的立体显示显示器上,在液晶面板(panel)等平面状的显示面200的前面,配置光线控制元件。例如,在图3所示的立体显示显示器上,作为光线控制元件,在显示面200的前面粘贴有光学开口在垂直方向上延伸的垂直透镜板(lenticularsheet)201。
在显示面200上,如图3所示,矩阵(matrix)状地配置纵横比为3:1、在纵方向上配置有3个作为子像素的红(R)、绿(G)、蓝(B)而成的像素202。图3所示的立体显示显示器将由9个图像构成9视差图像转换成规定格式(format)(例如格子状)地配置的中间图像,并在显示面200输出。即,图3所示的立体显示显示器将在9视差图像中位于同一位置的9个像素分别分配成9列的像素202并输出。9列像素202是同时显示视点位置不同的9个图像的单位像素组203。
在显示面200中作为单位像素组203同时输出的9视差图像例如通过LED(Light Emitting Diode)背光(back light)作为平行光来放射,另外通过垂直透镜板201,在多方向进行放射。通过9视差图像的各像素的光在多方向放射,入射至观察者的右眼以及左眼的光与观察者的位置(视点位置)连动地变化。即,根据观察者观察的角度的不同,入射至右眼的视差图像和入射至左眼的视差图像的视差角也不同。由此,例如分别在图3所示的9个位置上,观察者能够立体地识别拍摄对象。另外,例如观察者在图3所示的“5”的位置上,能够以与拍摄对象正对的状态立体地识别,同时分别在图3所示的“5”以外的位置上,能够以改变拍摄对象的朝向的状态立体地识别。另外,图3所示的立体显示显示器始终是一个例子。如图3所示,显示9视差图像的立体显示显示器也可以是“RRR…、GGG…、BBB…”的横条(stripe)液晶,也可以是“RGBRGB…”的纵条液晶。另外,如图3所示,图3所示的立体显示显示器可以是透镜板垂直的纵透镜(lens)方式,也可以是透镜板倾斜的倾斜透镜方式。
在此,针对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处理系统1的构成例简单地进行说明。另外,上述的图像处理系统1并不限定于应用于导入有PACS时。例如,图像处理系统1也同样应用于导入有管理添加了医用图像的电子病历(chart)的电子病历系统时。此时,图像保管装置120是保管电子病历的数据库。另外,例如图像处理系统1也同样应用于导入有HIS(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RIS(RadiologyInformation System)时。另外,图像处理系统1并下限定于上述的构成例。各装置所具有的功能或其分工也可以根据运用方式适当地变更。
接着,针对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的构成例使用图4进行说明。图4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的构成例的图。另外,以下所谓“视差图像组”是指通过对体数据进行体绘制处理而生成的立体观测用图像组。另外,所谓“视差图像”是指构成“视差图像组”的各个图像。即,“视差图像组”由视点位置不同的多个“视差图像”构成。
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130是应用于图像处理等的高性能的计算机,如图4所示,具有输入部131、显示部132、通信部133、存储部134、控制部135、绘制处理部136。另外,以下使用工作站130是应用于图像处理等的高性能计算机(computer)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任意的信息处理装置。例如,也可以是任意的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
输入部131是鼠标(mouse)、键盘(keyboard)、轨迹球(trackball)等,接受操作者对工作站130各种操作的输入。具体而言,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部131接受用于从图像保管装置120取得作为绘制处理对象的体数据的信息的输入。例如,输入部131接受患者ID、检查ID、装置ID、序列ID等的输入。另外,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部131接受与绘制处理相关的条件(以下,称为“绘制条件”)的输入。
显示部132是作为立体显示显示器的液晶面板等,显示各种信息。具体而言,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部132显示用于接受操作者进行的各种操作的GUI(Graphical User Interface)、或视差图像组等。通信部133是NIC(Network Interface Card)等,在与其他的装置之间进行通信。
存储部134是硬件(hard disc)、半导体存储器(memory)元件等,存储各种信息。具体而言,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存储部134存储经由通信部133从图像保管装置120取得的体数据。另外,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存储部134存储绘制处理中的体数据、或通过绘制处理生成的视差图像组等。
控制部135是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或MPU(MicroProcessing Unit)等电子电路、ASIC(Application 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或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等集成电路,进行工作站130的整体控制。
例如,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部135控制对于显示部132的GUI的显示或视差图像组的显示。另外,例如控制部135控制在与图像保管装置120之间经由通信部133进行的体数据或视差图像组的发送接收。另外,例如控制部135控制基于绘制处理部136的绘制处理。另外,例如控制部135控制体数据从存储部134的读入、或视差图像组向存储部134的存储。
在此,在第1实施方式中,工作站130的控制部135控制基于绘制处理部136的绘制处理,通过与绘制处理部136合作,交替地生成在连续的时间相位数据间不同的视差位置的视差图像,并显示于显示部132。针对该点,之后进行详述。
绘制处理部136在基于控制部135的控制下,对从图像保管装置120取得的体数据进行各种绘制处理,生成视差图像组。具体而言,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绘制处理部136从存储部134读入体数据,并首先对该体数据进行前处理。接着,绘制处理部136对前处理后的体数据进行体绘制处理,生成视差图像组。接着,绘制处理部136生成描绘出各种信息(刻度、患者名、检查项目等)的二维图像,并通过将其分别与视差图像组相重叠,来生成输出用二维图像。并且,绘制处理部136将所生成的视差图像组或输出用二维图像存储于存储部134。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所谓绘制处理是指对体数据进行的图像处理整体,所谓体绘制处理是指绘制处理内,生成反映出三维信息的二维图像的处理。所谓通过绘制处理生成的医用图像例如是视差图像。
图5是用于说明图4所示的绘制处理部的构成例的图。如图5所示,绘制处理部136具有前处理部1361、三维图像处理部1362、以及二维图像处理部1363。前处理部1361进行对体数据的前处理,三维图像处理部1362根据前处理后的体数据生成视差图像组,二维图像处理部1363生成将各种信息重叠于视差图像组的输出用二维图像。以下,依次说明各部。
前处理部1361是当对体数据进行绘制处理时,进行各种前处理的处理部,具有图像校正处理部1361a、三维物体整合(fusion)部1361e、以及三维物体显示区域设定部1361f。
图像校正处理部1361a是当将2种体数据作为1个体数据进行处理时,进行图像校正处理的处理部,如图5所示,具有变形校正处理部1361b、体运动校正处理部1361c以及图像间位置对准处理部1361d。例如,当将通过PET-CT装置生成的PET图像的体数据与X射线CT图像的体数据作为1个体数据进行处理时,图像校正处理部1361a进行图像校正处理。或者,当将通过MRI装置生成的T1强调图像的体数据与T2强调图像的体数据作为1个体数据进行处理时,图像校正处理部1361a进行图像校正处理。
另外,变形校正处理部1361b校正在各个体数据中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进行数据收集时的收集条件所引起的数据变形。另外,体运动校正处理部1361c校正为了生成各个体数据而使用的数据的收集时期被检体的体运动所引起的移动。另外,图像间位置对准处理部1361d在进行了基于变形校正处理部1361b以及体运动校正处理部1361c的校正处理的2个体数据间,例如进行使用相互关联法等的位置对准(Registration)。
三维物体整合部1361e使通过图像间位置对准处理部1361d进行了位置对准的多个体数据整合。另外,当对单一体数据进行绘制处理时,省略图像校正处理部1361a以及三维物体整合部1361e的处理。
三维物体显示区域设定部1361f是设定与通过操作者指定的显示对象脏器对应的显示区域的处理部,具有分割(segmentation)处理部1361g。分割处理部1361g是例如通过根据体数据的像素值(体素(voxel)值)的区域扩张法,提取由操作者指定的心脏、肺、血管等脏器的处理部。
另外,当操作者没有指定显示对象脏器时,分割处理部1361g不进行分割处理。另外,当操作者指定多个显示对象脏器时,分割处理部1361g提取符合的多个脏器。另外,有时根据参照绘制图像的操作者的微调整要求来再次执行分割处理部1361g的处理。
三维图像处理部1362对前处理部1361进行了处理的前处理后的体数据进行体绘制处理。作为进行体绘制处理的处理部,三维图像处理部1362具有投影方法设定部1362a、三维几何转换处理部1362b、三维物体表现(appearance)处理部1362f、三维虚拟空间绘制部1362k。
投影方法设定部1362a确定用于生成视差图像组的投影方法。例如,投影方法设定部1362a确定是通过平行投影法来执行体绘制处理,还是通过透视投影法来执行。
三维几何转换处理部1362b是确定用于将执行体绘制处理的体数据三维几何学地转换的信息的处理部,具有平行移动处理部1362c、旋转处理部1362d以及放大缩小处理部1362e。平行移动处理部1362c是当平行移动进行体绘制处理时的视点位置时,确定使体数据平行移动的移动量的处理部,旋转处理部1362d是当旋转移动进行体绘制处理时的视点位置时,确定使体数据旋转移动的移动量的处理部。另外,放大缩小处理部1362e是当要求放大或缩小视差图像组时,确定体数据的放大率或缩小率的处理部。
三维物体表现处理部1362f具有三维物体色彩处理部1362g、三维物体不透明度处理部1362h、三维物体材质处理部1362i以及三维虚拟空间光源处理部1362j。三维物体表现处理部1362f通过这些处理部,例如根据操作者的要求来进行确定所显示的视差图像组的显示状态的处理。
三维物体色彩处理部1362g是确定对在体数据中分割出的各区域进行着色的色彩的处理部。三维物体不透明度处理部1362h是确定构成在体数据中分割出的各区域的各体素的不透明度(Opacity)的处理部。另外,在体数据中不透明度为“100%”的区域的后方区域在视差图像组中没有被描绘出。另外,在体数据中不透明度为“0%”的区域在视差图像组中没有被描绘出。
三维物体材质处理部1362i是通过确定在体数据中分割出的各区域的材质,来调整描绘该区域时的质感的处理部。三维虚拟空间光源处理部1362j是当对体数据进行体绘制处理时,确定设置于三维虚拟空间的虚拟光源的位置、或虚拟光源的种类的处理部。作为虚拟光源的种类,可以列举出从无线远处照射平行光线的光源或从视点处照射放射状光线的光源等。
三维虚拟空间绘制部1362k对体数据进行体绘制处理,生成视差图像组。另外,当进行体绘制处理时,根据需要,三维虚拟空间绘制部1362k使用通过投影方法设定部1362a、三维几何转换处理部1362b、以及三维物体表现处理部1362f确定出的各种信息。
在此,基于三维虚拟空间绘制部1362k的体绘制处理按照绘制条件来进行。例如,绘制条件是“平行投影法”或者“透视投影法”。另外,例如绘制条件是“基准的视点位置以及视差角”。另外,例如绘制条件是“视点位置的平行移动”、“视点位置的旋转移动”、“视差图像组的放大”、“视差图像组的缩小”。另外,例如绘制条件是“被着色的色彩”、“透明度”、“质感”、“虚拟光源的位置”、“虚拟光源的种类”。这样的绘制条件被认为经由输入部131从操作者处接受、或初始设定。任意情况下,三维虚拟空间绘制部1362k都从控制部135处接受绘制条件,并按照该绘制条件进行对体数据的体绘制处理。另外,此时上述的投影方法设定部1362a、三维几何转换处理部1362b以及三维物体表现处理部1362f按照该绘制条件来确定所需的各种信息,因此,三维虚拟空间绘制部1362k使用所确定的这些各种信息生成视差图像组。
图6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体绘制处理的一个例子的图。例如,假设三维虚拟空间绘制部1362k如图6的“9视差图像生成方式(1)”所示,接受平行投影法,另外接受基准的视点位置(5)与视差角“1度”作为绘制条件。此时,三维虚拟空间绘制部1362k以视差角间隔“1度”的方式,将视点的位置平行移动至(1)~(9),并通过平行投影法来生成视差角(视线方向间的角度)1度1度不同的9个视差图像。另外,当进行平行投影法时,三维虚拟空间绘制部1362k设定沿着视线方向从无线远处照射光线平行的光源。
或者,假设三维虚拟空间绘制部1362k如图6的“9视差图像生成方式(2)”所示,接受透视投影法,另外接受基准的视点位置(5)与视差角“1度”作为绘制条件。此时,三维虚拟空间绘制部1362k将体数据的中心(重心)作为中心以视差角间隔“1度”的方式,将视点的位置旋转移动至(1)~(9),并通过透视投影法生成视差角1度1度不同的9个视差图像。另外,当进行透视投影法时,三维虚拟空间绘制部1362k在各视点设定以视线方向为中心三维放射状地照射光的点光源或面光源。另外,当进行透视投影法时,也可以根据绘制条件,将视点(1)~(9)平行移动。
另外,三维虚拟空间绘制部1362k也可以通过设定相对所显示的体绘制图像的纵方向,以视线方向为中心二维放射状的照射光,相对所显示的体绘制图像的横方向,沿着视线方向从无线远处照射平行的光线的光源,来进行并用了平行投影法与透视投影法的体绘制处理。
这样生成的9个视差图像是视差图像组。在第1实施方式中,9个视差图像例如通过控制部135被转换成规定格式(例如格子状)地配置的中间图像,并在作为立体显示显示器的显示部132输出。于是,工作站130的操作者能够一边确认立体显示显示器所显示出的能够立体观测的医用图像,一边进行用于生成视差图像组的操作。
另外,在图6的例子中,说明了接受了投影方法、基准的视点位置以及视差角作为绘制条件的情况,但接受了其他条件作为绘制条件时也同样,三维虚拟空间绘制部1362k也一边反映各自的绘制条件,一边生成视差图像组。
接着,三维图像处理部1362根据体数据生成的视差图像组被作为底图(Underlay)。并且,通过将描绘出各种信息(刻度、患者名、检查项目等)的覆盖图(Overlay)与底图重叠,来作为输出用二维图像。二维图像处理部1363是通过对覆盖图以及底图进行图像处理,来生成输出用二维图像的处理部,如图5所示,具有二维物体描绘部1363a、二维几何转换处理部1363b以及亮度调整部1363c。例如,二维图像处理部1363为了减轻输出用二维图像的生成处理所需的负荷,通过分别对9个视差图像(底图)重叠1个覆盖图,来生成9个输出用二维图像。
二维物体描绘部1363a是描绘覆盖图所描绘出的各种信息的处理部,二维几何转换处理部1363b是对覆盖图所描绘出的各种信息的位置进行平行移动处理或者旋转移动处理,或者对覆盖图所描绘出的各种信息进行放大处理或者缩小处理的处理部。
另外,亮度调整部1363c是进行亮度转换处理是处理部,例如是根据输出目的地的立体显示显示器的风格、窗(window)宽(WW:WindowWidth)、窗位(WL:Window Level)等图像处理用参数(parameter),来调整覆盖图以及底图的亮度的处理部。
这样生成的输出用二维图像例如通过控制部135暂时存储于存储部134,之后经由通信部133发送至图像保管装置120。例如,如果终端装置140从图像保管装置120取得该输出用二维图像,转换成规定格式(例如格子状)地配置的中间图像并显示于立体显示显示器,则作为观察者的医师或检查技师能够在描绘出各种信息(刻度、患者名、检查项目等)的状态下,阅览能够立体观测的医用图像。
以上,针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130的结构进行了说明。在该结构下,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130通过基于以下详细地说明的控制部135的控制,能够提高能够立体观测的图像的深度程度。另外,以下有时将能够立体观测的图像记作“立体观测图像”。
在此,首先针对以往技术中的立体观测图像的深度程度进行说明。图7是用于说明以往技术中的问题的第1图。在图7中,针对单位像素组由像素1~9构成,通过将以视差角“1度”生成的9个视差图像以对应的像素值由各个像素输出,从而显示立体观测图像的情况进行示出。如图7所示,当通过以视差角“1度”生成的9个视差图像来显示立体观测图像时,由于视差小,因此9个视差图像所包含的深度的信息少,其结果,所显示的立体观测图像的深度程度变低。
因此,如果使视差角变大,则存在9个视差图像所包含的深度的信息变多,深度程度增加,但存在图像会发生模糊的问题。图8是用于说明以往技术中的问题的第2图。在图8中,针对单位像素组由像素1~9构成,通过将以视差角“2度”生成的9个视差图像由各自的像素以对应的像素值来输出,从而显示立体观测图像的情况进行示出。如图8所示,当通过以视差角“2度”生成的9个视差图像来显示立体观测图像时,由于在从相邻的像素输出的视差图像间角度差大,因此,所显示的立体观测图像会发生模糊。
即,在以往技术中,没有模糊的立体观测图像的深度程度存在一定的界限。作为对于这样的问题的解决方法,例如考虑过增加分辨率的方法。图9是用于说明提高没有模糊的立体观测图像的深度程度的方法的一个例子的图。如图9所示,例如,作为增加分辨率的方法,由像素1~18构成单位像素组。通过这样,如果将以视差角“1度”生成的18个视差图像从各个像素由对应的像素值来输出,则能够显示提高了深度程度的没有模糊的立体观测图像。
然而,图9所示的那样的固定(hard)的分辨率的增加包含有技术上的问题,难以实现。因此,在本发明中,通过图4所示的控制部135的控制,不增加固定分辨率就能够提高没有模糊的立体观测图像的深度程度。因此,接着针对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部135详细地进行说明。图10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部135的构成例的图。如图10所示,控制部135具有绘制控制部1351和显示控制部1352。
绘制控制部1351以将比同时显示多个视差图像的单位像素组所包含的像素数多的视点位置数的视差图像作为显示于该单位像素组的视差图像组来生成的方式进行控制。具体而言,绘制控制部1351控制绘制处理部136,以便根据成为能够通过显示部132显示的视差数的整数倍的视点位置数来执行体绘制处理。
图11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绘制控制部1351所进行的处理的一个例子的图。例如,当显示部132能够显示9视差的视差图像组时,如图11所示,绘制控制部1351控制绘制处理部136,以从基准的视点位置将体数据的中心(重心)作为中心视差角间隔“1度”的方式,将视点的位置旋转移动至(1)~(18),来生成视差角1度1度不同的18个视差图像。另外,在图11中,针对通过透视投影法生成视差图像的情况进行示出,但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平行投影法来生成视差图像。
返回到图10,显示控制部1352进行控制,使得将在通过绘制控制部1351的控制生成的视差图像组中视点位置相邻的多个视差图像一边以任意的切换速度切换一边于同一像素显示。具体而言,显示控制部1352以将在视点位置相邻的多个视差图像中单一的视差图像在1秒间,例如显示60次的方式来切换该多个视差图像。以下,使用图12A以及图12B说明基于显示控制部1352的处理的一个例子。
图12A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控制部1352所进行的第1显示处理的一个例子的图。在图12A中,示出通过绘制控制部1351的控制来生成图11所示的18个视差图像之后,于9视差的显示部132显示图像时的处理。另外,图12A所示的“T1”表示显示开始的时间相位。
例如,首先如图12A的“T1”所示,显示控制部1352进行控制以便将在视点的位置(1)~(18)生成的视差图像中位置(1)、(3)、(5)、(7)、(9)、(11)、(13)、(15)以及(17)的视差图像,分别于像素1、2、3、4、5、6、7、8以及9来显示。即,显示控制部1352进行控制以便将与位置(1)、(3)、(5)、(7)、(9)、(11)、(13)、(15)以及(17)的视差图像对应的像素值,分别于像素1、2、3、4、5、6、7、8以及9来输出。
并且,显示控制部1352将从像素1、2、3、4、5、6、7、8以及9显示的视差图像以任意的切换速度来切换。图12B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控制部1352所进行的第2显示处理的一个例子的图。在图12B中,针对图12A所示的显示处理之后的处理进行示出。另外,图12B所示的“T2”表示以任意的切换速度切换时的“T1”的下一时间相位。
例如,如图12B的“T2”所示,显示控制部1352将从像素1、2、3、4,5、6、7、8以及9显示的视差图像以任意的切换速度,切换为位置(2)、(4)、(6)、(8)、(10)、(12)、(14)、(16)以及(18)的视差图像。并且,显示控制部1352将图12B的“T1”与“T2”所示的视差图像组,一边以任意的切换速度交替切换,一边从像素1、2、3、4、5、6、7、8以及9来显示。
在此,作为任意的切换速度,例如显示控制部1352切换在120分之1秒1次的速度而显示的视差图像组。即,显示控制部1352以120Hz的频率从显示部132显示视差图像组。这相当于将18个视差图像中“T1”以及“T2”分别所示的9个视差图像以60Hz来显示,意味着以与通常时(没有进行切换时)由60Hz的频率来显示视差图像组的当前状态相同的状态来显示图像。
如上述那样,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130将由比显示部132所具备的视差数多的视点位置数生成的视差图像组按照视差数单位进行分组,一边以任意的切换速度切换各个组一边进行显示。由此,能够显示包含与以往相比更多的深度方向的信息的立体观测图像,不增加固定分辨率就能够提高没有模糊的立体观测图像的深度程度。
另外,如上述那样,由于本发明能够灵活(soft)地提高深度程度,因此易于实现。并且,例如设置用于增加深度程度的深度增加模式(mode),当观察者观察医用图像时,能够通过使深度增加模式成为ON来执行上述处理。
接着,使用图13,针对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130的处理进行说明。图1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130所进行的处理的步骤的流程图。如图13所示,在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130中,如果深度增加模式是ON(步骤(step)S101肯定),则绘制控制部1351控制绘制处理部136,以便生成像素数的n倍数的视点位置中的视差图像(步骤S102)。
并且,显示控制部1352一边以任意的切换速度交替切换相邻的n个视差图像一边于同一像素显示(步骤S103)。之后,如果深度增加模式变为OFF,或者接受结束命令(command),则显示控制部1352结束处理。另外,绘制控制部1351一直到深度增加模式变为ON为止,一直是待机状态(步骤S101否定)。
如上述那样,根据第1实施方式,显示部132显示规定数的视差图像。绘制控制部1351以生成比规定数多的视点位置的视差图像组的方式进行控制。显示控制部1352控制成将通过绘制控制部1351的控制生成的视差图像组,分类成包含视点位置不连续的视差图像组的第1部分视差图像组、和包含视点位置位于该视差图像组之间的视差图像的第2部分视差图像组,并在显示部132以规定的切换速度切换显示第1部分视差图像组和第2部分视差图像组。从而,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130能够显示包含与以往相比更多的深度方向的信息的立体观测图像,不增加固定分辨率就能够提高没有模糊的立体观测图像的深度程度。
另外,根据第1实施方式,显示控制部1352以在视点位置相邻的多个视差图像中,在1秒间显示60次单一的视差图像的方式来切换该多个视差图像。从而,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130能够以与通常时的显示状态相同的显示状态来显示图像。
(第2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中,针对与同一像素交替切换显示视点位置不同的视差图像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在第2实施方式中,针对校正并显示于同一像素显示的视差图像间的偏移的情况进行说明。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具有与图10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部135相同的结构。因此,在第2实施方式中,将校正于同一像素显示的视差图像间的偏移的控制部作为显示控制部1352a进行说明。即,显示控制部1352a对图10所示的显示控制部1352追加了新的处理。
在此,首先针对通过显示控制部1352a执行的校正处理的概要,使用图14进行说明。图14是用于说明基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控制部1352a的处理的概要的示意图。在图14中,示出将图11所示的18个视差图像按每9个视差图像为单位来切换显示时输出的像素。
例如,如图14的(A)所示,在“T1”,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控制部1352将位置(1)、(3)、(5)、(7)、(9)、(11)、(13)、(15)以及(17)的视差图像分别于像素1、2、3、4、5、6、7、8以及9来显示。另外,如图14的(A)所示,在“T2”,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控制部1352将位置(2)、(4)、(6)、(8)、(10)、(12)、(14)、(16)以及(18)的视差图像分别于像素1、2、3、4、5、6、7、8以及9来显示。
在此,当着眼于像素1时,在“T1”显示位置(1)的视差图像,在“T2”显示位置(2)的视差图像。即,在由同一像素显示的视差图像中发生视差角“1度”的量的偏移。当观察者实际上观察医用图像时,没有完全不动地观察,且正在高速地切换,因此看到细微偏移了的视差,因此能够制成接近于固定地输入18视差的状态的状态。
另外,如图14的(B)的“T2”所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控制部1352a通过以跨越所显示的视差图像分别相邻的像素间来显示的方式来进行控制,例如如图14的(B)所示,显示控制部1352a以能够以从像素1与像素2来显示视点的位置(2)的视差图像的方式进行控制。
具体而言,显示控制部1352a对每个像素计算在各像素中应该输出的像素值的一半的值。并且,当在相邻的像素间跨越地显示各个视差图像时,显示控制部1352a以对每个像素累计计算出的像素值的一半的值,并将所累计的累计值作为新的像素值来分别从该各像素输出的方式进行控制。
图15是用于说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控制部1352a所进行的处理的一个例子的图。在图15中,示出于显示部132显示图11所示的18个视差图像时的1个单位像素组中的显示控制部1352a的处理的例子。另外,虽然没有图示出,但显示控制部1352a在显示部132所具备的全部单位像素组中,进行以下说明的那样的处理。
例如,如图15的(A)所示,首先显示控制部1352a提取与于某个单位像素组显示的各视差图像对应的像素值。并且,如图15的(B)所示,在时间相位“T1”以及“T2”中,显示控制部1352a确定从各像素输出的像素值。
在此,显示控制部1352a将校正偏移的时间相位的视差图像组作为对象计算像素值的二分之一的值,并计算对每个像素加上计算出的值的累计值。例如,如图15的(C)所示,将时间相位“T2”作为校正的对象,显示控制部1352a计算像素值的二分之一的值“(2):30/2=15,(4):50/2=25,(6):30/2=15,等”。
并且,显示控制部1352a将计算出的像素值的二分之一的值设定为对于相邻像素的相加值。例如,如图15的(C)所示,显示控制部1352a将在“(2)30”计算出的值“15”设定为“(4)50”的相加值。在此,设定加算值的像素仅仅是跨越了像素间的像素。例如,在图14的(B)所示的像素1以及像素2中,将应该从像素1输出的(2)的视差图像的一半从像素2输出。从而,如图15的(C)所示,于像素1输出的(2)的像素值“30”变为二分之一的“15”。另一方面,在像素2中,(4)的像素值“50”变为二分之一的“25”,但由于输出(2)的像素值“30”的二分之一的“15”,因此,将“15”设定为相加值。另外,在像素1中,因为没有输出与其他的视差图像对应的像素值,因此相加值为“0”。
并且,显示控制部1352a进行计算,对每个像素计算对像素值的二分之一的值加上相加值后的累计值。例如,如图15的(C)所示,显示控制部1352a计算像素2的累计值为“40(=25+15)”。并且,显示控制部1352a将计算出的累计值确定为于校正对象的时间相位中的各像素输出的像素值。例如,如图15的(D)所示,显示控制部1352a将从时间相位“T2”的各像素输出的像素值确定为“像素1:15、像素2:40、像素3:40、~”。
之后,显示控制部1352a进行控制,使得一边由任意的切换速度(例如,120分之1秒1次)交替切换不是校正对象的像素值和所确定的像素值,一边从各像素进行输出。
另外,在上述的第2实施方式中,针对将时间相位“T2”作为校正对象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将时间相位“T1”作为校正对象的情况。在该情况下,显示控制部1352a以将图14的(A)所示的“T1”的视差图像组整体地向左滑动(slide)的方式来校正像素值。
接着,使用图16,针对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130的处理进行说明。图16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130所进行的处理的步骤的流程图。如图16所示,在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130中,如果深度增加模式变为ON(步骤S201肯定),则绘制控制部1351控制绘制处理部136,以便生成像素数的n倍数的视点位置中的视差图像(步骤S202)。
并且,显示控制部1352a判定校正模式是否为ON(步骤S203)。在此,当校正模式是ON时(步骤S203肯定),显示控制部1352a计算校正对象的时间相位所显示的各个视差图像的像素值的二分之一的值(步骤S204)。
之后,显示控制部1352a计算将所计算出的值相加的累计值(步骤S205),并一边将校正对象外的时间相位所显示的各个视差图像的像素值与所计算出的累计值以任意的切换速度交替切换一边于同一像素进行输出(步骤S206)。
另一方面,在步骤S203中,当校正模式不是ON时(步骤S203否定),显示控制部1352a一边以任意的切换速度分别交替切换相邻的n个视差图像的像素值一边于同一像素输出(步骤S207)。之后,如果深度增加模式变为OFF,或者接受到结束命令,则显示控制部1352a结束处理。另外,绘制控制部1351直到深度增加模式变为ON为止一直处于待机状态(步骤S201否定)。
如上述那样,根据第2实施方式,显示控制部1352a进行控制,以便在于同一像素显示的多个视差图像中,在相邻的像素间跨越地显示至少1个视差图像。从而,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130能够校正于同一像素显示的视差图像的视点位置的偏移,提高深度程度,并且能够显示分辨率更高的立体观测图像。
(第3实施方式)
然后,在此针对第1以及第2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除了上述的第1以及第2实施方式以外,也可以是于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实施的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第2实施方式中,针对使用像素值校正视差图像的偏移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视差图像的偏移也可以通过与视差图像的切换的定时同步地使柱状透镜滑动来校正。图17是用于说明基于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柱状透镜滑动的偏移校正的图。在图17中,针对在图12B所示的视差图像切换时使柱状透镜滑动的情况进行示出。
当通过使柱状透镜滑动来校正偏移时,例如显示部132具有用于使柱状透镜滑动的驱动装置。列举一个例子,作为驱动装置,显示部132具有振动发生装置等。并且,控制部135根据时钟(clock)等基准信号,使视差图像的切换频率与振动发生装置的振动频率同步。
通过这样,例如,如图17所示,能够与从图17的(A)所示的“T1”的视差图像向图17的(B)所示的“T2”的视差图像的切换同步地使柱状透镜滑动。例如,如果如图17的(B)的箭头20所示的那样,柱状透镜进行滑动,则透过柱状透镜之后的光的行进方向也发生变化。由此,能够校正视差图像的视点位置的偏移。
另外,也可以通过手动地改变振动发生装置的振动频率,来与视差图像的切换频率同步。例如,通过在显示部132上设置用于改变振动发生装置的振动频率的标度盘(dial),观察者一边观察立体观测图像一边操作标度盘,来校正视差图像的视点位置的偏移。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针对根据体数据生成18个视差图像,并将所生成的18个视差图像以9个为单位切换显示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如果是视差数的整数倍,则能够使用任意个数的视差图像。例如,也可以是根据体数据生成36个视差图像,并将所生成的36个视差图像以9个为单位切换显示的情况。此时,设定为从显示部132以240Hz进行显示。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针对工作站130对体数据执行绘制处理,并显示所生成的视差图像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所公开的技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对体数据执行绘制处理,并显示所生成的视差图像的情况。另外,也可以是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或者工作站130对体数据执行绘制处理,终端装置140显示图像的情况。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终端装置140将从图像保管装置120取得的医用图像等进行显示等的实施方式。然而,所公开的技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终端装置140也可以直接与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或者工作站130连接。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针对工作站130从图像保管装置120取得体数据,并对该体数据执行绘制处理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所公开的技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工作站130也可以从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取得体数据,并对该体数据执行绘制处理。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系统、装置、方法以及医用图像诊断装置能够提高能够立体观测的图像的深度程度。
虽然说明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提示的,并不意图限定本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进行实施,在不脱离发明要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的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或其变形与包含于发明的范围或要旨中一样,包含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中。

Claims (7)

1.一种图像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
显示部,其同时显示规定数的视差图像;
视差图像生成控制部,其进行控制以便生成比上述规定数多的视点位置的视差图像组;以及
显示控制部,其进行控制,以便将通过上述视差图像生成控制部的控制而生成的上述视差图像组分类成包含视点位置不连续的视差图像的组的第1部分视差图像组和包含视点位置位于该视差图像的组之间的视差图像的第2部分视差图像组,并在上述显示部上以规定的切换速度切换显示上述第1部分视差图像组与上述第2部分视差图像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显示控制部进行控制,以便以将上述第1部分视差图像组以及上述第2部分视差图像组所包含的视差图像分别在1秒间显示任意次数的方式,来切换显示该第1部分视差图像组与该第2部分视差图像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显示控制部进行控制,以便将多个部分视差图像组分类成上述第2部分视差图像组,并依次切换显示该第2部分视差图像组所包含的部分视差图像组和上述第1部分视差图像组,其中,该多个部分视差图像组是将视点位置位于上述视差图像的组之间的多个视差图像分类成彼此不同的部分视差图像组而得到的。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显示控制部进行控制,以便针对上述第1部分视差图像组所包含的多个视差图像的各个视点位置和上述第2部分视差图像组所包含的多个视差图像的各个视点位置在各部分视差图像组间交替连续的部分,根据该第1部分视差图像组或者该第2部分视差图像组中的任一方所包含的多个视差图像,来生成将该多个视差图像所包含的像素值平均化后的中间图像,并在上述显示部以规定的切换速度切换显示所生成的中间图像来代替切换显示该多个视差图像。
5.一种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显示部,其同时显示规定数的视差图像;
视差图像生成控制部,其进行控制以便生成比上述规定数多的视点位置的视差图像组;以及
显示控制部,其进行控制,以便将通过上述视差图像生成控制部的控制而生成的上述视差图像组分类成包含视点位置不连续的视差图像的组的第1部分视差图像组和包含对上述不连续进行填埋的视点位置的视差图像的第2部分视差图像组,并在上述显示部上以规定的切换速度切换显示上述第1部分视差图像组和上述第2部分视差图像组。
6.一种图像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
进行控制以便生成比规定数多的视点位置的视差图像组;以及
进行控制,以便将通过上述控制而生成的上述视差图像组分类成包含视点位置不连续的视差图像的组的第1部分视差图像组和包含对上述不连续进行填埋的视点位置的视差图像的第2部分视差图像组,并在同时显示上述规定数的视差图像的显示部上以规定的切换速度切换显示上述第1部分视差图像组和上述第2部分视差图像组。
7.一种医用图像诊断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显示部,其同时显示规定数的视差图像;
视差图像生成控制部,其进行控制以便生成比上述规定数多的视点位置的视差图像组;以及
显示控制部,其进行控制,以便将通过上述视差图像生成控制部的控制而生成的上述视差图像组分类成包含视点位置不连续的视差图像的组的第1部分视差图像组和包含对上述不连续进行填埋的视点位置的视差图像的第2部分视差图像组,并在上述显示部上以规定的切换速度切换显示上述第1部分视差图像组与上述第2部分视差图像组。
CN201210247547.2A 2011-07-21 2012-07-17 图像处理系统、装置、 方法以及医用图像诊断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907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60071A JP5846791B2 (ja) 2011-07-21 2011-07-21 画像処理システム、装置、方法及び医用画像診断装置
JP2011-160071 2011-07-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90748A true CN102890748A (zh) 2013-01-23
CN102890748B CN102890748B (zh) 2018-02-09

Family

ID=475342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47547.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90748B (zh) 2011-07-21 2012-07-17 图像处理系统、装置、 方法以及医用图像诊断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336751B2 (zh)
JP (1) JP5846791B2 (zh)
CN (1) CN102890748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16165A (zh) * 2014-09-25 2017-05-24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具有内置接收相位噪声指示器的数字接收器线圈
CN108965656A (zh) * 2017-05-25 2018-12-07 佳能株式会社 显示控制设备、显示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WO2017094543A1 (ja) * 2015-12-02 2018-09-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システム、情報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パラメーターの設定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039529A1 (en) * 2004-06-14 2006-02-2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ystem of generating stereoscopic image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CN102833570A (zh) * 2011-06-15 2012-12-19 株式会社东芝 图像处理系统、装置以及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30888A1 (en) * 1996-10-16 2002-03-14 Paul Kleinberger Systems for three-dimensional viewing and projection
US7277121B2 (en) * 2001-08-29 2007-10-02 Sanyo Electric Co., Ltd. Stereoscopic image processing and display system
JP4495982B2 (ja) * 2004-02-06 2010-07-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立体画像表示装置および光偏向素子
JP4015090B2 (ja) 2003-09-08 2007-11-28 株式会社東芝 立体表示装置および画像表示方法
JP4764305B2 (ja) * 2006-10-02 2011-08-31 株式会社東芝 立体画像生成装置、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08292932A (ja) * 2007-05-28 2008-12-04 Funai Electric Co Ltd 画像表示装置および液晶テレビジョン
JP5127530B2 (ja) * 2008-03-26 2013-01-23 株式会社東芝 立体画像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039529A1 (en) * 2004-06-14 2006-02-2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ystem of generating stereoscopic image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CN102833570A (zh) * 2011-06-15 2012-12-19 株式会社东芝 图像处理系统、装置以及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16165A (zh) * 2014-09-25 2017-05-24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具有内置接收相位噪声指示器的数字接收器线圈
CN106716165B (zh) * 2014-09-25 2020-01-07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具有内置接收相位噪声指示器的数字接收器线圈
CN108965656A (zh) * 2017-05-25 2018-12-07 佳能株式会社 显示控制设备、显示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US11190747B2 (en) 2017-05-25 2021-11-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control apparatus, display control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CN108965656B (zh) * 2017-05-25 2022-01-04 佳能株式会社 显示控制设备、显示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336751B2 (en) 2016-05-10
JP5846791B2 (ja) 2016-01-20
CN102890748B (zh) 2018-02-09
US20130181979A1 (en) 2013-07-18
JP2013025106A (ja) 2013-02-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92018B (zh) 图像处理系统、装置、方法以及医用图像诊断装置
JP6211764B2 (ja) 画像処理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CN102892016B (zh) 图像显示系统、装置、方法以及医用图像诊断装置
CN102984532A (zh) 图像处理系统、图像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处理方法
CN102843564B (zh) 图像处理系统、装置以及方法
CN102893308A (zh) 图像处理系统、装置以及方法
CN103702612A (zh) 图像处理系统、装置、方法以及医用图像诊断装置
CN102860837A (zh) 图像处理系统、装置、方法以及医用图像诊断装置
CN102833562B (zh) 图像处理系统以及方法
CN102915557A (zh) 图像处理系统、终端装置以及方法
JP2015006327A (ja) 医用画像処理装置
CN102892017B (zh) 图像处理系统、装置、方法以及医用图像诊断装置
CN102821695A (zh) 图像处理系统、装置、方法以及程序
CN102892015B (zh) 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方法以及医用图像诊断装置
CN102892022B (zh) 图像处理系统、图像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处理方法
CN102833570B (zh) 图像处理系统、装置以及方法
CN103403770A (zh) 图像处理系统以及方法
CN102890748A (zh) 图像处理系统、装置、 方法以及医用图像诊断装置
CN102860836B (zh) 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方法以及医用图像诊断装置
JP5974238B2 (ja) 画像処理システム、装置、方法及び医用画像診断装置
JP5832990B2 (ja) 画像表示システム
JP5813986B2 (ja) 画像処理システム、装置、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713

Address after: Japan Tochigi

Applicant after: Toshiba Medical System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Toshiba Corp

Applicant before: Toshiba Medical System Co., 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209

Termination date: 2020071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