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92017B - 图像处理系统、装置、方法以及医用图像诊断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处理系统、装置、方法以及医用图像诊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92017B
CN102892017B CN201210249756.0A CN201210249756A CN102892017B CN 102892017 B CN102892017 B CN 102892017B CN 201210249756 A CN201210249756 A CN 201210249756A CN 102892017 B CN102892017 B CN 10289201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aglyph group
image
anaglyph
mentioned
image qual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4975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92017A (zh
Inventor
塚越伸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Medical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Toshiba Medical System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47535355&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2892017(B)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Toshiba Medical Systems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8920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920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920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9201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5/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visual indicators common to cathode-ray tube indicators and other visual indicators
    • G09G5/14Display of multiple viewpo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10Processing, record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ereoscopic or multi-view image signals
    • H04N13/106Processing image signals
    • H04N13/156Mixing image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0Image signal generators
    • H04N13/275Image signal generators from 3D object models, e.g. computer-generated stereoscopic image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0Image signal generators
    • H04N13/282Image signal generators for generating image signals corresponding to three or more geometrical viewpoints, e.g. multi-view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0Image signal generators
    • H04N13/293Generating mixed stereoscopic images; Generating mixed monoscopic and stereoscopic images, e.g. a stereoscopic image overlay window on a monoscopic image backgroun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REA)
  • Measuring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For Diagnosis (AREA)
  •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pparatus (AREA)
  • Measurement Of Radiation (AREA)
  • Nuclear Medicine (AREA)
  • Ultra Sonic Daignosis Equipment (AREA)
  • Processing Or Creating Images (AREA)
  • Image Analysis (AREA)
  • Testing, Inspecting, Measuring Of Stereoscopic Televisions And Televisions (AREA)
  • Image Processing (AREA)

Abstract

实施方式涉及图像处理系统、装置、方法以及医用图像诊断装置。提供一种即使在显示随着时间变化的图像数据时也能够容易地把握立体的信息的图像处理系统、装置、方法以及医用图像诊断装置。在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系统中,选择部从根据随着时间变化摄像得到的图像数据生成的多个视差图像组中选择作为基准的基准视差图像组。画质变更部变更所选择的基准视差图像组以及多个视差图像组所包含的视差图像组中至少一方的画质。显示控制部显示通过对变更了画质的基准视差图像组组合多个视差图像组所包含的视差图像组、或者对变更了画质的视差图像组组合所选择的基准视差图像组、或者组合变更了画质的基准视差图像组以及多个视差图像组所包含的视差图像组而形成的图像。

Description

图像处理系统、装置、方法以及医用图像诊断装置
本申请主张2011年7月1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1-158224的优先权,并在本申请中引用上述日本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实施方式涉及图像处理系统(system)、装置、方法以及医用图像诊断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使用立体观测用眼镜等专用设备,能够立体观测从2个视点摄影得到的2视差图像的显示器(monitor)正在实用化。另外,近年来,使用柱状透镜(lenticular lens)等光线控制元件,能够裸眼地立体观测从多个视点摄影得到的多视差图像(例如,9视差图像)的显示器正在实用化。另外,能够立体观测的显示器所显示的2视差图像或9视差图像有时通过推定从1视点摄影得到的图像的深度信息,并使用所推定出的信息的图像处理来生成。
另一方面,在X射线CT(Computed Tomography)装置或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装置、以及超声波诊断装置等医用图像诊断装置中,能够生成三维的医用图像数据(以下,称为体数据(volume data))的装置正在实用化。目前,通过该医用图像诊断装置生成的体数据通过各种图像处理成为二维图像,并二维显示在通用显示器上。例如,通过医用图像诊断装置生成的体数据通过体绘制(volume rendering)处理,成为反映出三维的信息的二维图像,二维显示在通用显示器上。然而,在以往的技术中,当显示随着时间变化的图像数据时有时难以把握立体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显示随着时间变化的图像数据(data)时也能够容易地把握立体的信息的图像处理系统、装置、方法以及医用图像诊断装置。
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系统具备选择部、画质变更部、以及显示控制部。选择部从根据随着时间摄像得到的图像数据生成的多个视差图像组中选择作为基准的基准视差图像组。画质变更部变更由上述选择部选择的基准视差图像组以及上述多个视差图像组所包含的视差图像组中至少一方的画质。显示控制部显示通过对由上述画质变更部变更了画质的基准视差图像组组合上述多个视差图像组所包含的视差图像组、或者对由上述画质变更部变更了画质的视差图像组组合由上述选择部选择的基准视差图像组、或者组合由上述画质变更部变更了画质的基准视差图像组以及上述多个视差图像组所包含的视差图像组而形成的图像。
根据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系统、装置、方法以及医用图像诊断装置即使在显示随着时间变化的图像数据时也能够容易地把握立体的信息。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处理系统的构成例的图。
图2A以及图2B是用于说明通过2视差图像进行立体显示的立体显示显示器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3是用于说明通过9视差图像进行立体显示的立体显示显示器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4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workstation)的构成例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图5所示的绘制(rendering)处理部的构成例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体绘制处理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部的构成例的图。
图8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4D数据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基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画质变更部的处理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0是用于说明基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控制部的处理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1是表示基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的处理的步骤的流程图(flow chart)。
图12是用于说明基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控制部的处理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3是表示基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的处理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14是用于说明基于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控制部的处理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5是表示基于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的处理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16是用于说明基于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选择部的处理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7是用于说明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形例的图。
图18是用于说明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形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图像处理系统、装置、方法以及医用图像诊断装置的实施方式。另外,以下,将包含具有作为图像处理装置的功能的工作站的图像处理系统作为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此,针对以下的实施方式所使用的用语进行说明,所谓“视差图像组”是指对于体数据,通过使视点位置移动每一规定的视差角来进行体绘制处理而生成的图像组。即,“视差图像组”由“视点位置”不同的多个“视差图像”构成。另外,所谓“视差角”是指由为了生成“视差图像组”而设定的各视点位置中相邻的视点位置、与通过体数据表示的空间内的规定位置(例如,空间的中心)决定的角度。另外,所谓“视差数”是指在立体显示显示器进行立体观测所需的“视差图像”的数量。另外,所谓以下所述的“9视差图像”是指由9个“视差图像”构成的“视差图像组”。另外,所谓以下所述的“2视差图像”是指由2个“视差图像”构成的“视差图像组”。
(第1实施方式)
首先,针对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处理系统的构成例进行说明。图1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处理系统的构成例的图。
如图1所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处理系统1具有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图像保管装置120、工作站130、终端装置140。图1所示的各装置处于例如通过设置在医院内的院内LAN(Local AreaNetwork)2,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地相互通信的状态。例如,当对图像处理系统1导入有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System)时,各装置按照DICOM(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in Medicine)标准,相互发送接收医用图像等。
该图像处理系统1根据作为通过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生成的三维的医用图像数据的体数据来生成视差图像组,并将该视差图像组显示于能够立体观测的显示器,从而对在医院内工作的医师或检查技师提供能够立体观测的医用图像。具体而言,在第1实施方式中,工作站130对于体数据进行各种图像处理,生成视差图像组。另外,工作站130以及终端装置140具有能够立体观测的显示器,将在工作站130生成的视差图像组显示于该显示器。另外,图像保管装置120保管在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生成的体数据、或在工作站130生成的视差图像组。即,工作站130或终端装置140从该图像保管装置120取得体数据或视差图像组,并将其进行处理,或显示于显示器。以下,依次说明各装置。
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是X射线诊断装置、X射线CT(ComputedTomography)装置、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装置、超声波诊断装置、SPECT(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Tomography)装置、PET(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装置、SPECT装置与X射线CT装置一体化的SPECT-CT装置、PET装置与X射线CT装置一体化的PET-CT装置、或者这些装置组等。另外,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能够生成三维的医用图像数据(体数据)。
具体而言,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通过将被检体进行摄影来生成体数据。例如,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通过将被检体进行摄影来收集投影数据或MR信号等数据,并根据所收集到的数据,重建沿着被检体的体轴方向的多个轴向(axial)面的医用图像数据,从而生成体数据。例如,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重建500个轴向面的医用图像数据。该500个轴向面的医用图像数据组是体数据。另外,也可以将通过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摄影得到的被检体的投影数据或MR信号等本身作为体数据。
另外,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将所生成的体数据发送至图像保管装置120。另外,当将体数据发送至图像保管装置120时,作为附带信息,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例如发送识别患者的患者ID、识别检查的检查ID、识别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的装置ID、识别由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进行的1次的摄影的序列(series)ID等。
图像保管装置120是保管医用图像的数据库(database)。具体而言,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保管装置120将从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发送出的体数据存储于存储部,并将其进行保管。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工作站130根据体数据生成视差图像组,并将所生成的视差图像组发送至图像保管装置120。因此,图像保管装置120将从工作站130发送出的视差图像组存储于存储部,并将其进行保管。另外,本实施方式也可以是通过使用能够保管大容量的图像的工作站130,来合并图1所示的工作站130与图像保管装置120的情况。即,本实施方式也可以将体数据或者视差图像组存储于工作站130本身中。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图像保管装置120所保管的体数据或视差图像组与患者ID、检查ID、装置ID、序列ID等对应地保管。因此,工作站130或终端装置140通过进行使用了患者ID、检查ID、装置ID、序列ID等的检索,来从图像保管装置120取得所需的体数据或视差图像组。
工作站130是对于医用图像进行图像处理的图像处理装置。具体而言,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130对于从图像保管装置120取得的体数据进行各种绘制处理,生成视差图像组。所谓视差图像组是指从多个视点摄影得到的多个视差图像,例如,所谓显示于能够裸眼地立体观测9视差图像的显示器的视差图像组是指视点位置不同的9个视差图像。
另外,作为显示部,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130具有能够立体观测的显示器(以下,称为立体显示显示器)。工作站130生成视差图像组,并将所生成的视差图像组显示于立体显示显示器。其结果,工作站130的操作者能够一边确认显示于立体显示显示器的能够立体观测的医用图像,一边进行用于生成视差图像组的操作。
另外,工作站130将所生成的视差图像组发送至图像保管装置120。另外,当将视差图像组发送至图像保管装置120时,作为附带信息,工作站130例如发送患者ID、检查ID、装置ID、序列ID等。另外,作为将视差图像组发送至图像保管装置120时所发送的附带信息,可以列举与视差图像组相关的附带信息。作为与视差图像组相关的附带信息,存在视差图像的个数(例如,“9”)或视差图像的分辨率(例如,“466像素×350像素”)等。
终端装置140是用于使在医院内工作的医师或检查技师阅览医用图像的装置。例如,终端装置140是由在医院内工作的医师或检查技师操作的PC(Personal Computer)或平板(tablet)式PC、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手机等。具体而言,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终端装置140作为显示部具有立体显示显示器。另外,终端装置140从图像保管装置120取得视差图像组,并将所取得的视差图像组显示于立体显示显示器。其结果,作为观察者的医师或者检查技师能够阅览能够立体观测的医用图像。
在此,针对工作站130或终端装置140所具有的立体显示显示器进行说明。当前最普及的一般的通用显示器是二维地显示二维图像的显示器,不能立体显示二维图像。假设,当观察者希望在通用显示器上进行立体观测时,对于通用显示器输出图像的装置需要通过平行法或交差法,将观察者能够立体观测的2视差图像进行并列显示。或者,对于通用显示器输出图像的装置需要使用例如在左眼用部分安装红色的玻璃纸(cellophane),在右眼用部分安装蓝色的玻璃纸的眼镜,通过补色法来显示观察者能够立体观测的图像。
另一方面,作为立体显示显示器,存在通过使用立体观测用眼镜等专用设备,来使2视差图像(也称为两眼视差图像)能够立体观测的显示器。
图2A以及图2B是用于说明通过2视差图像进行立体显示的立体显示显示器的一个例子的图。图2A以及图2B所示的一个例子是通过快门(shutter)方式进行立体显示的立体显示显示器,作为观察显示器的观察者佩戴的立体观测用眼镜使用快门眼镜。该立体显示显示器在显示器上交错射出2视差图像。例如,图2A所示的显示器将左眼用图像和右眼用图像以120Hz交错射出。在此,如图2A所示,在显示器上,设置红外线射出部,红外线射出部与切换图像的定时(timing)相匹配地控制红外线的射出。
另外,从红外线射出部射出的红外线通过图2A所示的快门眼镜的红外线接收部来接收。在快门眼镜的左右的框上分别安装有快门,快门眼镜与红外线接收部接收红外线的定时相匹配地交替切换左右的快门各自的透过状态以及遮光状态。以下,针对快门中的透过状态以及遮光状态的切换处理进行说明。
如图2B所示,各快门具有入射侧的偏振片与射出侧的偏振片,另外,在入射侧的偏振片与射出侧的偏振片之间具有液晶层。另外,如图2B所示,入射侧的偏振片与射出侧的偏振片相互正交。在此,如图2B所示,在没有施加电压的“OFF”的状态下,通过了入射侧的偏振片的光通过液晶层的作用旋转90度,透过射出侧的偏振片。即,没有施加电压的快门变为透过状态。
另一方面,如图2B所示,由于在施加了电压的“ON”的状态下,基于液晶层的液晶分子的偏振旋转作用消失,因此,通过了入射侧的偏振片的光会被射出侧的偏振片遮住。即,施加了电压的快门变为遮光状态。
因此,例如,在显示器上显示有左眼用图像的期间,红外线射出部射出红外线。并且,在接收红外线的期间,红外线接收部没有对左眼的快门施加电压,而对右眼的快门施加电压。由此,如图2A所示,由于右眼的快门变为遮光状态,左眼的快门变为透过状态,因此,左眼用图像入射至观察者的左眼。另一方面,在显示器上显示出右眼用图像期间,红外线射出部停止射出红外线。并且,在没有接收红外线期间,红外线接收部没有对右眼的快门施加电压,而对左眼的快门施加电压。由此,左眼的快门变为遮光状态,右眼的快门变为透过状态,因此,右眼用图像入射至观察者的右眼。这样,图2A以及图2B所示的立体显示显示器通过使显示器所显示的图像与快门的状态联动地切换,来显示观察者能够立体观测的图像。另外,作为能够立体观测2视差图像的立体显示显示器,除了上述的快门方式以外,还知道有采用了偏振眼镜方式的显示器。
另外,作为近年来实用化的立体显示显示器,存在通过使用柱状透镜等光线控制元件,例如使观察者能够裸眼地立体观测9视差图像等多视差图像的显示器。该立体显示显示器能够进行基于两眼视差的立体观测,另外,也能够进行基于与观察者的视点移动相应地被观察的映像也发生变化的运动视差的立体观测。
图3是用于说明通过9视差图像进行立体显示的立体显示显示器的一个例子的图。在图3所示的立体显示显示器中,在液晶面板(panel)等平面状的显示面200的前面,配置光线控制元件。例如,在图3所示的立体显示显示器上,作为光线控制元件,将光学开口在垂直方向延伸的垂直透镜板(lenticular sheet)201粘贴在显示面200的前面。
在显示面200上,如图3所示,矩阵(matrix)状地配置纵横比为3:1,在纵方向上配置了是子(sub)像素的红(R)、绿(G)、蓝(B)3个的像素202。图3所示的立体显示显示器将由9个图像构成的9视差图像转换成以规定格式(format)(例如格子状)配置的中间图像,并且在显示面200输出。即,图3所示的立体显示显示器将在9视差图像中位于同一位置的9个像素分别分配成9列的像素202并输出。9列的像素202是同时显示视点位置不同的9个图像的单位像素组203。
在显示面200中作为单位像素组203而同时输出的9视差图像例如通过LED(Light Emitting Diode)背光灯(backlight)来放射平行光,另外,通过垂直透镜板201向多方向放射。9视差图像的各像素的光向多方向放射,从而入射至观察者的右眼以及左眼的光与观察者的位置(视点的位置)联动地变化。即,根据观察者观察的角度,入射至右眼的视差图像与入射至左眼的视差图像的视差角不同。由此,观察者例如能够分别在图3所示的9个位置上,立体地识别摄影对象。另外,例如,在图3所示的“5”的位置上,观察者能够对于摄影对象以正对的状态立体地识别,同时在图3所示的“5”以外的各个位置上,能够以使摄影对象的朝向变化的状态立体地识别。另外,图3所示的立体显示显示器始终是一个例子。如图3所示,显示9视差图像的立体显示显示器可以是“RRR…、GGG…、BBB…”的横条(stripe)液晶,也可以是“RGBRGB…”的纵条液晶。另外,如图3所示,图3所示的立体显示显示器可以是透镜板垂直的纵透镜(lens)方式,也可以是透镜板倾斜的倾斜透镜方式。
在此,针对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处理系统1的构成例简单地进行了说明。另外,上述的图像处理系统1并不限定于应用于导入有PACS的情况。例如,图像处理系统1也同样适用于导入有管理添加有医用图像的电子病历(chart)的电子病历系统的情况。此时,图像保管装置120是保管电子病历的数据库。另外,例如,图像处理系统1也同样适用于导入有HIS(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RIS(Radiology Information System)的情况。另外,图像处理系统1并不限定于上述的构成例。各装置所具有的功能或其分工也可以根据运用的方式适当地变更。
接着,针对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的构成例,使用图4进行说明。图4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的构成例的图。另外,以下,所谓“视差图像组”是指通过对于体数据进行体绘制处理而生成的立体观测用图像组。另外,所谓“视差图像”是指构成“视差图像组”的各个图像。即,“视差图像组”由视点位置不同的多个“视差图像”构成。
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130是适于图像处理等的高性能的计算机(computer),如图4所示,具有输入部131、显示部132、通信部133、存储部134、控制部135、绘制处理部136。另外,以下,使用工作站130是适于图像处理等的高性能的计算机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任意的信息处理装置。例如,也可以是任意的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
输入部131是鼠标(mouse)、键盘(keyboard)、轨迹球(trackball)等,接受操作者对于工作站130的各种操作的输入。具体而言,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部131接受用于从图像保管装置120取得是绘制处理的对象的体数据的信息的输入。例如,输入部131接受患者ID、检查ID、装置ID、序列ID等的输入。另外,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部131接受与绘制处理相关的条件(以下,称为绘制条件)的输入。
显示部132是作为立体显示显示器的液晶面板等,显示各种信息。具体而言,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部132显示用于接受由操作者进行的各种操作的GUI(Graphical User Interface)或视差图像组等。通信部133是NIC(Network Interface Card)等,在与其他的装置之间进行通信。
存储部134是硬盘(hard disk)、半导体存储器(memory)元件等,存储各种信息。具体而言,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存储部134存储经由通信部133从图像保管装置120取得的体数据。另外,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存储部134存储绘制处理中的体数据、通过绘制处理生成的视差图像组、以及二维显示用图像等。
控制部135是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或MPU(MicroProcessing Unit)等电子电路、ASIC(Application 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或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等集成电路,进行工作站130的整体控制。
例如,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部135控制对于显示部132的GUI的显示或视差图像组的显示。另外,例如,控制部135控制在与图像保管装置120之间经由通信部133进行的体数据或视差图像组的发送接收。另外,例如,控制部135控制基于绘制处理部136的绘制处理。另外,例如,控制部135控制从存储部134读取体数据、或向存储部134存储视差图像组。
绘制处理部136在基于控制部135的控制下,对于从图像保管装置120取得的体数据进行各种绘制处理,生成视差图像组。具体而言,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绘制处理部136从存储部134读取体数据,对于该体数据,首先进行前处理。接着,绘制处理部136对于前处理后的体数据进行体绘制处理,生成视差图像组。接着,绘制处理部136通过生成描绘出各种信息(刻度、患者名、检查项目等)的二维图像,并将其分别对于视差图像组进行重叠,从而生成输出用二维图像。并且,绘制处理部136将生成的视差图像组或输出用二维图像存储于存储部134。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所谓绘制处理是指对于体数据进行的图像处理整体,所谓体绘制处理是指在绘制处理中,生成反映出三维的信息的二维图像的处理。所谓通过绘制处理生成的医用图像例如是指视差图像。
图5是用于说明图4所示的绘制处理部的构成例的图。如图5所示,绘制处理部136具有前处理部1361、三维图像处理部1362、以及二维图像处理部1363。前处理部1361进行对于体数据的前处理,三维图像处理部1362根据前处理后的体数据生成视差图像组,二维图像处理部1363生成将各种信息重叠于视差图像组的输出用二维图像。以下,依次将各部进行说明。
前处理部1361是当对于体数据进行绘制处理时,进行各种前处理的处理部,具有图像校正处理部1361a、三维物体融合(fusion)部1361e、以及三维物体显示区域设定部1361f。
图像校正处理部1361a是当将2种体数据作为1个体数据进行处理时进行图像校正处理的处理部,如图5所示,具有变形校正处理部1361b、体运动校正处理部1361c以及图像间位置对准处理部1361d。例如,当将通过PET-CT装置生成的PET图像的体数据与X射线CT图像的体数据作为1个体数据进行处理时,图像校正处理部1361a进行图像校正处理。或者,当将通过MRI装置生成的T1强调图像的体数据与T2强调图像的体数据作为1个体数据进行处理时,图像校正处理部1361a进行图像校正处理。
另外,变形校正处理部1361b在各个体数据中,校正基于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的数据收集时的收集条件所导致的数据的变形。另外,体运动校正处理部1361c校正为了生成各个体数据而使用的数据的收集时期的被检体的体运动所导致的移动。另外,在进行了基于变形校正处理部1361b以及体运动校正处理部1361c的校正处理的2个体数据间,例如,图像间位置对准处理部1361d进行使用了相互关联法等的位置对准(Registration)。
三维物体融合部1361e使通过图像间位置对准处理部1361d进行了位置对准的多个体数据融合。另外,当对于单一的体数据进行绘制处理时,省略图像校正处理部1361a以及三维物体融合部1361e的处理。
三维物体显示区域设定部1361f是设定与操作者所指定的显示对象脏器对应的显示区域的处理部,具有分割(segmentation)处理部1361g。分割处理部1361g是例如通过基于体数据的像素值(体素(voxel)值)的区域扩张法,提取操作者所指定的心脏、肺、血管等脏器的处理部。
另外,当操作者没有指定显示对象脏器时,分割处理部1361g不进行分割处理。另外,当操作者指定了多个显示对象脏器时,分割处理部1361g提取符合的多个脏器。另外,有时按照参照绘制图像的操作者的微调整要求,再次执行分割处理部1361g的处理。
三维图像处理部1362对于前处理部1361进行了处理的前处理后的体数据进行体绘制处理。作为进行体绘制处理的处理部,三维图像处理部1362具有投影方法设定部1362a、三维几何转换处理部1362b、三维物体表现(appearance)处理部1362f、三维虚拟空间绘制部1362k。
投影方法设定部1362a确定用于生成视差图像组的投影方法。例如,投影方法设定部1362a确定是通过平行投影法来执行体绘制处理,还是通过透视投影法来执行。
三维几何转换处理部1362b是确定用于将被执行体绘制处理的体数据三维几何学地转换的信息的处理部,具有平行移动处理部1362c、旋转处理部1362d以及放大缩小处理部1362e。平行移动处理部1362c是当平行移动进行体绘制处理时的视点位置时,确定使体数据平行移动的移动量的处理部,旋转处理部1362d是当旋转移动进行体绘制处理时的视点位置时,确定使体数据旋转移动的移动量的处理部。另外,放大缩小处理部1362e是当要求将视差图像组放大或缩小时,确定体数据的放大率或缩小率的处理部。
三维物体表现处理部1362f具有三维物体色彩处理部1362g、三维物体不透明度处理部1362h、三维物体材质处理部1362i以及三维虚拟空间光源处理部1362j。三维物体表现处理部1362f通过这些处理部,例如,根据操作者的要求,进行确定所显示的视差图像组的显示状态的处理。
三维物体色彩处理部1362g是确定对于在体数据中分割出的各区域着色的色彩的处理部。三维物体不透明度处理部1362h是确定构成在体数据中分割出的各区域的各体素的不透明度(Opacity)的处理部。另外,在体数据中不透明度为“100%”的区域的后方的区域在视差图像组中没有被描绘出。另外,在体数据中不透明度为“0%”的区域在视差图像组没有被描绘出。
三维物体材质处理部1362i是通过确定在体数据中分割出的各区域的材质,来调整描绘出该区域时的质感的处理部。三维虚拟空间光源处理部1362j是当对于体数据进行体绘制处理时,确定在三维虚拟空间中设置的虚拟光源的位置、或虚拟光源的种类的处理部。作为虚拟光源的种类,可以列举从无限远来照射平行的光线的光源、或从视点照射放射状的光线的光源等。
三维虚拟空间绘制部1362k对于体数据进行体绘制处理,生成视差图像组。另外,当进行体绘制处理时,根据需要,三维虚拟空间绘制部1362k使用通过投影方法设定部1362a、三维几何转换处理部1362b、三维物体表现处理部1362f确定的各种信息。
在此,基于三维虚拟空间绘制部1362k的体绘制处理将按照绘制条件来进行。例如,绘制条件是“平行投影法”或者“透视投影法”。另外,例如,绘制条件是“基准的视点位置以及视差角”。另外,例如,绘制条件是“视点位置的平行移动”、“视点位置的旋转移动”、“视差图像组的放大”、以及“视差图像组的缩小”。另外,例如,绘制条件是“被着色的色彩”、“透明度”、“质感”、“虚拟光源的位置”、“虚拟光源的种类”。这样的绘制条件被认为经由输入部131从操作者接受、或初期设定。任一情况下,三维虚拟空间绘制部1362k都从控制部135来接受绘制条件,并按照该绘制条件,进行对于体数据的体绘制处理。另外,此时,由于上述的投影方法设定部1362a、三维几何转换处理部1362b、三维物体表现处理部1362f按照该绘制条件来确定所需的各种信息,因此,三维虚拟空间绘制部1362k使用所确定的这些各种信息来生成视差图像组。
图6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体绘制处理的一个例子的图。例如,如图6的“9视差图像生成方式(1)”所示,作为绘制条件,假设三维虚拟空间绘制部1362k接受平行投影法,另外,接受基准的视点位置(5)与视差角“1度”。此时,三维虚拟空间绘制部1362k以视差角间隔“1度”的方式,将视点的位置平行移动至(1)~(9),通过平行投影法生成视差角(视线方向间的角度)各差1度的9个视差图像。另外,当进行平行投影法时,三维虚拟空间绘制部1362k设定沿着视线方向从无限远照射平行的光线的光源。
或者,如图6的“9视差图像生成方式(2)”所示,作为绘制条件,假设三维虚拟空间绘制部1362k接受透视投影法,另外,接受基准的视点位置(5)与视差角“1度”。此时,三维虚拟空间绘制部1362k将体数据的中心(重心)作为中心以视差角间隔“1度”的方式,将视点的位置旋转移动至(1)~(9),通过透视投影法生成视差角各差1度的9个视差图像。另外,当进行透视投影法时,三维虚拟空间绘制部1362k在各视点设定将视线方向作为中心三维地放射状地照射光的点光源或面光源。另外,当进行透视投影法时,也可以根据绘制条件,平行移动视点(1)~(9)。
另外,三维虚拟空间绘制部1362k也可以通过设定对于所显示的体绘制图像的纵方向,以视线方向为中心二维地放射状地照射光,对于所显示的体绘制图像的横方向,沿着视线方向从无限远来照射平行的光线的光源,从而进行并用了平行投影法与透视投影法的体绘制处理。
这样生成的9个视差图像是视差图像组。在第1实施方式中,9个视差图像例如通过控制部135被转换成以规定格式(例如格子状)配置的中间图像,并在作为立体显示显示器的显示部132输出。于是,工作站130的操作者能够一边确认立体显示显示器所显示出的能够立体观测的医用图像,一边进行用于生成视差图像组的操作。
另外,在图6的例子中,说明了作为绘制条件,接受投影方法、基准的视点位置以及视差角的情况,但是,作为绘制条件,接受其他的条件的情况下,三维虚拟空间绘制部1362k也同样一边反映各个的绘制条件,一边生成视差图像组。
另外,三维虚拟空间绘制部1362k不仅进行体绘制,还重建任意的平面(例如,轴向面、矢状(sagittal)面、冠状(coronal)面等)的平面图像。例如,三维虚拟空间绘制部1362k进行剖面重建法(MPR:Multi Planer Reconstruction)根据体数据来重建MPR图像。另外,三维虚拟空间绘制部1362k还具有进行“Curved MPR”的功能、或进行“Intensity Projection”的功能。
接着,将三维图像处理部1362根据体数据生成的视差图像组作为底图(Underlay)。并且,通过对于底图重叠描绘出各种信息(刻度、患者名、检查项目等)的覆盖图(Overlay),生成输出用二维图像。二维图像处理部1363是通过对于覆盖图以及底图进行图像处理,来生成输出用二维图像的处理部,如图5所示,具有二维物体描绘部1363a、二维几何转换处理部1363b以及亮度调整部1363c。例如,二维图像处理部1363为了减轻输出用二维图像的生成处理所需的负荷,通过分别对于9个视差图像(底图)重叠1个覆盖图,来生成9个输出用二维图像。
二维物体描绘部1363a是描绘覆盖图所描绘出的各种信息的处理部,二维几何转换处理部1363b是将覆盖图所描绘出的各种信息的位置进行平行移动处理或者旋转移动处理,或将覆盖图所描绘出的各种信息进行放大处理或者缩小处理的处理部。
另外,亮度调整部1363c是进行亮度转换处理的处理部,例如,是根据输出目标的立体显示显示器的色调、窗宽(WW:Window Width)、窗位(WL:Window Level)等图像处理用参数,来调整覆盖图以及底图的亮度的处理部。
这样生成的输出用二维图像例如由控制部135暂时存储于存储部134,之后,经由通信部133发送至图像保管装置120。例如,如果终端装置140从图像保管装置120取得该输出用二维图像,转换成以规定格式(例如格子状)配置的中间图像,并显示于立体显示显示器,则作为观察者的医师或检查技师能够在描绘出各种信息(刻度、患者名、检查项目等)的状态下,阅览能够立体观测的医用图像。
以上,针对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处理系统1以及工作站130的结构进行了说明。在该结构下,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130构成为,通过以下详细地说明的控制部135的处理,即使显示随着时间变化的图像数据时也能够容易地把握立体的信息。具体而言,当将随着时间变化的三维图像数据(以下,记作4D数据)显示于能够立体观测的显示部132时,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130对于4D数据中作为基准的图像组合其他的图像来显示。
图7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部135的构成例的图。如图7所示,控制部135具有图像选择部1351、画质变更部1352、以及显示控制部1353,以使得操作者能够容易地把握立体的信息的方式显示4D数据。
在此,首先,针对当在具有立体观测功能的显示部显示4D数据时,操作者难以把握立体的信息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图8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4D数据的图。图8所示的4D数据将由造影剂描绘出的血管的样子通过23帧(frame)的图像数据来表示。如图8所示,在图8的4D数据中,从第5帧的图像数据开始描绘出血管,随着造影剂的流动血管逐渐地被描绘出。在这样的4D数据的情况下,由于流入了造影剂的血管被突然描绘出,另外它们会消失,因此,操作者难以把握血管整体的立体感。因此,即使在显示这样的4D数据的情况下,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部135也显示操作者能够容易地把握立体感的图像。
返回到图7,图像选择部1351从根据随着时间变化摄像得到的图像数据生成的多个视差图像组中选择作为基准的基准视差图像组。具体而言,图像选择部1351从多个视差图像组中,选择描绘出显示对象物的区域相对于图像的全部区域的比例最大的视差图像组作为基准视差图像组。即,图像选择部1351从4D数据所包含的多个图像数据中,选择以显示对象物最接近于整体像的状态描绘出的图像数据作为基准视差图像组。
例如,图像选择部1351根据4D数据所包含的各时相的图像数据各自中的亮度来选择基准视差图像组。列举一个例子,图像选择部1351计算图8所示的23帧的图像数据各自的像素的亮度的合计值,并选择所计算出的合计值最大的第23帧的图像数据作为基准视差图像组。
图像变更部1352变更由图像选择部1351选择出的基准视差图像组以及上述多个视差图像组所包含的视差图像组中至少一方的画质。具体而言,画质变更部1352变更基准视差图像组或者上述多个视差图像组所包含的视差图像的不透明度、对比度(contrast)以及亮度中至少一个。
图9是用于说明基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画质变更部1352的处理的一个例子的图。在图9中,示出从图8所示的23帧的4D数据中,由图像选择部1351选择第23帧的图像数据作为基准视差图像组,并对于所选择的基准视差图像组执行处理。例如,图像变更部1352通过提高图9的(A)所示的基准视差图像组的不透明度,如图9的(B)所示,来变更基准视差图像组的画质。
返回到图7,显示控制部1353显示通过对于由画质变更部1352变更了画质的基准视差图像组组合多个视差图像组所包含的视差图像组,或者对于由画质变更部1352变更了画质的视差图像组组合由图像选择部1351选择出的基准视差图像组,或者组合由画质变更部1352变更了画质的基准视差图像组以及多个视差图像组所包含的视差图像组而形成的图像。具体而言,显示控制部1353显示对于基准视差图像组重叠了多个视差图像组所包含的视差图像组的重叠图像。
图10是用于说明基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控制部1353的处理的一个例子的图。例如,如图10所示,显示控制部1353使图层(layer)1显示由画质变更部1352提高了不透明度的基准视差图像组,使图层2随着时间变化显示4D数据所包含的22帧的视差图像组。即,显示控制部1353显示对于基准视差图像组重叠了第1帧的视差图像组的重叠图像,接着,显示对于基准视差图像组重叠了第2帧的视差图像组的重叠图像。并且,显示控制部1353依次使显示部132显示对于基准视差图像组重叠了各帧的视差图像组的重叠图像。例如,在显示部132,如图10的〈重叠图像〉所示,显示对基准视差图像组重叠了第6帧的视差图像组的重叠图像。
通过这样显示4D数据,从而,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130能够总是显示立体地描绘出血管的整体像的图像,同时对操作者显示造影剂流动的样子。
接着,使用图11,针对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130的处理进行说明。图11是表示基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130的处理的步骤的流程图。如图11所示,在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130中,如果经由输入部131从操作者接受4D数据的显示操作(步骤(step)S101肯定),则图像选择部1351从接受了显示操作的4D数据中选择基准视差图像组(步骤S102)。
并且,画质变更部1352变更由图像选择部1351选择出的基准视差图像组的画质(不透明度、对比度、亮度等)(步骤S103)。之后,显示控制部1353依次显示对于由画质变更部1352变更了画质的基准视差图像组重叠了4D数据的视差图像组的重叠图像(步骤S104)。另外,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130在接受到4D数据的显示操作之前处于待机状态(步骤S101否定)。
如上述那样,根据第1实施方式,图像选择部1351从根据随着时间变化摄像得到的图像数据生成的多个视差图像组中选择作为基准的基准视差图像组。并且,画质变更部1352变更由图像选择部1351选择出的基准视差图像组以及多个视差图像组所包含的视差图像组中至少一方的画质。并且,显示控制部1353显示通过对于由画质变更部1352变更了画质的基准视差图像组组合多个视差图像组所包含的视差图像组,或者对于由画质变更部1352变更了画质的视差图像组组合由图像选择部1351选择出的基准视差图像组,或者组合由画质变更部1352变更了画质的基准视差图像组以及多个视差图像组所包含的视差图像组而形成的图像。从而,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130能够总是立体地显示显示对象物的整体像,同时对操作者显示显示对象物的随着时间的变化,即使在显示随着时间变化的图像数据时,也能够容易地把握立体的信息。
另外,根据第1实施方式,图像选择部1351从多个视差图像组中,选择描绘出显示对象物的区域相对于图像的全部区域的比例最大的视差图像组作为基准视差图像组。从而,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130能够总是显示最能描绘出显示对象物的整体像的图像,操作者能够更容易地把握显示对象物的立体的信息。
另外,根据第1实施方式,画质变更部1352变更基准视差图像组或者多个视差图像组所包含的视差图像组的不透明度、对比度以及亮度中的至少一个。从而,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130能够使基准视差图像组和所重叠的4D数据的视差图像组的差异更加明确,操作者能够准确地把握显示对象物的随着时间的变化。
另外,根据第1实施方式,显示控制部1353显示对于基准视差图像组重叠了多个视差图像组所包含的视差图像组的重叠图像。从而,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130能够以与以往相同的感觉来观察4D数据。
(第2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中,针对在显示部132只显示重叠图像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在第2实施方式中,针对通过操作者改变视点,来使4D数据的视差图像组、基准视差图像组、重叠了两图像的重叠图像显示于同一画面上的情况进行说明。另外,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部具有与图7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部135相同的结构。因此,在第2实施方式中,将使4D数据的视差图像组、基准视差图像组、重叠了两图像的重叠图像显示在同一画面上的控制部作为显示控制部1353a进行说明。即,显示控制部1353a是对图7所示的显示控制部1353追加了新的处理的部件。
显示控制部1353a从具有立体观测功能的显示部132的显示面以不同的角度,分别显示基准视差图像组、重叠图像以及多个视差图像组所包含的视差图像组。具体而言,显示控制部1353a对于显示部132所具有的9列的像素,分别按规定数的像素输出基准视差图像组、重叠图像以及多个视差图像组所包含的视差图像组。图12是用于说明基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控制部1353a的处理的一个例子的图。
例如,如图12的(A)所示,显示控制部1353a使9列的像素中,第1列~第3列的像素输出4D数据的视差图像组。另外,如图12的(A)所示,显示控制部1353a使9列的像素中,第4列~第6列的像素输出重叠图像。另外,如图12的(A)所示,显示控制部1353a使9列的像素中,第7列~第9列的像素输出基准视差图像组。
即,显示控制部1353a使1~3的像素依次输出4D数据的各时相中的视差图像的3视差相应的图像。另外,显示控制部1353a使7~9的像素继续输出基准视差图像的3视差相应的图像。并且,显示控制部1353a使4~6的像素输出对使7~9的像素继续输出的基准视差图像组重叠了在当前时刻使1~3的像素输出的视差图像组的重叠图像。
由此,如图12的(B)所示,操作者能够分别在视点1观察4D数据的视差图像组、在视点2观察重叠图像、在视点3观察基准视差图像组。
接着,使用图13,针对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130的处理进行说明。图13是表示基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130的处理的步骤的流程图。如图13所示,在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130中,如果经由输入部131从操作者接受4D数据的显示操作(步骤S201肯定),则图像选择部1351从接受了显示操作的4D数据中选择基准视差图像组(步骤S202)。
并且,画质变更部1352变更由图像选择部1351选择出的基准视差图像组的画质(不透明度、对比度、亮度等)(步骤S203)。之后,显示控制部1353a对于由画质变更部1352变更了画质的基准视差图像组重叠4D的数据的视差图像组(步骤S204)。并且,显示控制部1353a使9列的像素中每3个像素显示4D数据的视差图像组、重叠图像、以及基准视差图像组(步骤S205)。另外,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130在接受到4D数据的显示操作之前处于待机状态(步骤S201否定)。
如上述那样,根据第2实施方式,显示控制部1353a从具有立体观测功能的显示部132的显示面以不同的角度,分别显示基准视差图像组、重叠图像以及多个视差图像组所包含的视差图像组。从而,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130通过显示重叠图像,同时分别显示被重叠的基准视差图像组和4D数据的视差图像组,能够使操作者一边确认本来的图像,一边观察描绘出显示对象物的整体像的4D数据的随着时间的变化。
(第3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第1以及第2实施方式中,针对显示重叠图像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在第3实施方式中,针对没有生成重叠图像,而使基准视差图像组和4D数据的视差图像组融合的情况进行说明。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具有与图7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部135相同的结构。因此,在第3实施方式,将没有生成重叠图像,而使基准视差图像组和4D数据的视差图像组融合的控制部作为显示控制部1353b进行说明。即,显示控制部1353b是对图7所示的显示控制部1353追加了新的处理的部件。
显示控制部1353b对于具有立体观测功能的显示部132所具备的多个像素交替输出基准视差图像组和多个视差图像组所包含的视差图像组。具体而言,显示控制部1353b针对显示部132所具有的9列的像素,按1像素交替输出基准视差图像组、和多个视差图像组所包含的视差图像组。图14是用于说明基于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控制部1353b的处理的一个例子的图。
例如,如图14所示,显示控制部1353b使9列的像素中,1、3、5、7以及9的像素输出4D数据的视差图像。另外,如图14所示,显示控制部1353b使9列的像素中,2、4、6以及8的像素输出基准视差图像。
即,显示控制部1353b使1、3、5、7以及9的像素依次输出4D数据的各时相中的视差图像组的5视差相应的视差图像。另外,显示控制部1353b使2、4、6以及8的像素继续输出基准视差图像组的4视差相应的视差图像。
接着,使用图15,针对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130的处理进行说明。图15是表示基于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130的处理的步骤的流程图。如图15所示,在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130中,如果经由输入部131从操作者接受4D数据的显示操作(步骤S301肯定),则图像选择部1351从接受了显示操作的4D数据中,选择基准视差图像组(步骤S302)。
并且,画质变更部1352变更由图像选择部1351选择出的基准视差图像组的画质(不透明度、对比度、亮度等)(步骤S303)。之后,显示控制部1353b使每1像素交替显示由画质变更部1352变更了画质的基准视差图像组和4D数据的视差图像组(步骤S304)。另外,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130在接受到4D数据的显示操作之前处于待机状态(步骤S301否定)。
如上述那样,根据第3实施方式,显示控制部1353b对于具有立体观测功能的显示部132所具备的多个像素交替输出基准视差图像组和多个视差图像组所包含的视差图像组。从而,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130能够没有生成重叠图像,而对操作者提供使基准视差图像组和4D数据的视差图像组融合的图像。
(第4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第1~3实施方式中,针对将1时相的视差图像组选择为基准视差图像组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在第4实施方式中,针对将合成了多个时相的视差图像组的图像选择为基准视差图像组的情况进行说明。另外,在第4实施方式中,具有与图7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部135相同的结构。因此,在第4实施方式中,将选择合成了多个时相的视差图像组的图像作为基准视差图像组的控制部作为图像选择部1351a进行说明。即,图像选择部1351a是对图7所示的图像选择部1351追加了新的处理的部件。
首先,针对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130的处理的应用例进行说明。在上述的第1~第3实施方式中,一系列的视差图像组是随着造影剂的流动逐渐描绘出血管的4D数据。在此,血管的描绘程度最高的图像(在第1实施方式中,亮度的合计值最大的视差图像组)未必描绘出血管整体的构造。即,由于从心脏泵出的血液通常按照动脉→毛细血管网→静脉的顺序流动,因此,动脉的描绘程度最高的图像和静脉的描绘程度最高的图像被认为是不同的图像。因此,在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130中,控制为使用描绘出血管整体的构造的图像作为基准视差图像组。
图像选择部1351a从多个视差图像组中提取多个视差图像组,并选择合成了提取出的多个视差图像组的图像作为上述基准视差图像。具体而言,图像选择部1351a从4D数据中,提取动脉的描绘程度最高的视差图像组和静脉的描绘程度最高的视差图像组,并对于所提取出的2个视差图像组将与同一视点位置对应的视差图像彼此合成,来生成基准视差图像组。
图16是用于说明基于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选择部1351a的处理的一个例子的图。在图16中,示出从图8所示的4D数据(将由造影剂描绘出的血管的样子通过23帧的图像数据来描绘)提取2个视差图像组,并将所合成的图像作为基准视差图像组的情况。例如,如图16所示,图像选择部1351a从23帧的图像数据中,作为动脉的描绘程度最高的视差图像组,提取第16帧的视差图像组。另外,图像选择部1351a从23帧的图像数据中,作为静脉的描绘程度最高的视差图像组,提取第22帧的视差图像组。并且,图像选择部1351a将合成所提取出的第16帧的视差图像组和第22帧的视差图像组的图像作为基准视差图像组。
即,如图16所示,画质变更部1352变更由图像选择部1351合成的2个视差图像组的画质(不透明度、对比度以及亮度中至少一个)。并且,如图16所示,显示控制部1353在图层1,持续地一直显示基准视差图像组,在图层2,按照时间序列依次显示4D数据的视差图像组。这样,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130能够在描绘出动脉以及静脉双方的图像上,一边按照时间序列依次重叠某个时相的图像一边连续再生。
在此,图像选择部1351a例如也可以从操作者接受将哪一视差图像组作为基准视差图像组的选择。此时,图像选择部1351a例如也可以在显示部132缩略(thumbnail)显示一系列的视差图像组,并接受来自操作者的选择。
另外,例如,图像选择部1351a也可以预先存储大概收集动脉的描绘程度最高的图像的时间(从造影开始的经过时间,例如,x秒后)和大概收集静脉的描绘程度最高的图像的时间(例如,y秒后),并选择根据在这些时间所收集到的体数据进行了体绘制处理的视差图像组作为基准视差图像组。另外,对于这些时间,例如,由操作者输入根据经验值或实验值而确定的时间即可。
另外,例如,图像选择部1351a也可以通过图像解析选择基准视差图像组。例如,图像选择部1351a通过对各体数据进行图像解析,来确定开始描绘血液的流动从动脉向静脉切换的点(point)的部位(例如,胼胝体)的帧。并且,图像选择部1351a例如选择所确定的帧的前一帧的视差图像组作为动脉的描绘程度最高的图像的基准视差图像组。另外,图像选择部1351a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计算各视差图像组各自的亮度的合计值,并选择所计算出的亮度最大的视差图像组作为静脉的描绘程度最高的图像的基准视差图像组。
另外,以上,在第1~第4实施方式,列举描绘出被检体的头部的视差图像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即使是其他的部位也同样能够应用。以下,作为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列举描绘出被检体的腹部的视差图像组为例进行说明。
图17是用于说明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形例的图。通常,从心脏泵出的血液按照动脉→毛细血管网→静脉的顺序流动,但有时也按照动脉→毛细血管网→门脉→毛细血管网→静脉的顺序流动。另外,以下,所谓门脉是指在消化管内流动的血液注入肝脏的部分的血管。
因此,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工作站130提取动脉的描绘程度最高的视差图像组和门脉的描绘程度最高的视差图像组,将合成了所提取出的2个视差图像组的图像作为基准视差图像组。由于该基准视差图像组是将动脉的描绘程度最高的视差图像组和门脉的描绘程度最高的视差图像组进行合并的视差图像组,因此,描绘出摄影区域内的血管整体的构造。
例如,如图17所示,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工作站130从一系列的视差图像组中提取2个视差图像组。并且,工作站130通过对于所提取出的各基准视差图像组将与同一视点位置对应的视差图像彼此合成,来生成基准视差图像组。另外,当是腹部时,由于考虑到受到呼吸运动的影响,因此,当生成基准视差图像组时,优选进行位置对准。位置对准能够由公知的技术来实现。例如,工作站130也可以通过将不易受呼吸运动的影响的部位(例如,骨骼)作为比较的对象来计算2个视差图像组的相关程度,来进行两视差图像组的位置对准。另外,工作站130针对基准视差图像组,变更不透明度、对比度以及亮度中至少一个。
并且,如图17所示,工作站130在图层1,持续地一直显示基准视差图像组,在图层2,按照时间序列依次显示4D数据的其他的视差图像组。这样,工作站130能够在描绘出动脉以及门脉的双方的图像上,一边按照时间序列依次重叠某个时相的图像一边连续再生。
另外,基于图像选择部1351a的视差图像组的选择与上述的头部的情况相同。即,图像选择部1351a例如也可以从操作者接受将哪一视差图像组作为基准视差图像组的选择。另外,例如,图像选择部1351a也可以预先存储大概收集动脉的描绘程度最高的图像的时间(从造影开始的经过时间,例如,20秒后)和大概收集门脉的描绘程度最高的图像的时间(例如,50秒后),并选择根据在这些时间收集到的体数据而生成的视差图像组作为基准视差图像组。另外,对于这些时间,例如,由操作者输入根据经验值或实验值而确定的时间即可。另外,例如,图像选择部1351a也可以通过图像解析来选择基准视差图像组。
另外,在第4实施方式以及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说明了合成2个视差图像组作为基准视差图像组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合成3个以上。例如,图像选择部1351a也可以合成由操作者选择的3个以上的视差图像组作为基准视差图像组。此时,工作站130通过针对3个视差图像组,将与同一视点位置对应的3个视差图像彼此合成,来生成基准视差图像组。
另外,在第4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也可以从操作者接受基准体数据的选择,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在修正基准体数据的选择的意思下,图像选择部1351a也可以接受来自操作者的指示。
例如,图像选择部1351a在显示部132显示一次根据时间或图像解析自动地选择出的基准视差图像组。于是,例如,操作者通过目视来确认基准视差图像组,认可时按下“确认”按钮(button),重新选择时按下“重新选择”按钮。当按下“重新选择”按钮时,图像选择部1351a也可以再次在显示部132缩略显示一系列的视差图像组,并接受来自操作者的选择。另外,此时,图像选择部1351a也可以在缩略显示上,明确表示自动地选择出的基准视差图像组。或者,图像选择部1351a也可以只对自动地选择出的基准视差图像组和时间序列上一定范围内的视差图像组进行缩略显示。操作者能够参考自动地选择出的基准视差图像组。
另外,在修正基准体数据的选择的意思下,也可以接受来自操作者的指示这一点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也相同。
(第5实施方式)
另外,以上针对第1、第2、第3以及第4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除了上述的第1、第2、第3以及第4实施方式以外,也可以在各种不同的方式中实施。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针对从4D数据所包含的多个视差图像组中,选择由与整体像最接近的形状描绘出显示对象物的视差图像组作为基准视差图像组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所公开的技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根据显示对象物的随着时间的变化,来选择基准视差图像组。列举一个例子,也可以选择血流从动脉变为静脉的时相的视差图像组作为基准视差图像组。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针对对于基准视差图像组,重叠4D数据的视差图像组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所公开的技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对于4D数据的视差图像组,重叠基准视差图像组。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针对变更基准视差图像组的画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所公开的技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变更4D数据的视差图像组的画质。此时,变更4D数据的所有视差图像组的画质,重叠于没有变更画质的基准视差图像组。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针对变更基准视差图像组或者4D数据的视差图像组的任一个的画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所公开的技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变更基准视差图像组以及4D数据的视差图像组的双方的画质。此时,以基准视差图像组和4D数据的视差图像组的画质不同的方式进行变更。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针对作为画质的变更,变更不透明度、对比度或者亮度中至少一个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所公开的技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代替这些变更,或者除了这些变更之外,例如,变更颜色或颜色的浓度、或者显示方式。另外,也可以变更基准视差图像组或者4D数据的视差图像组的任一个的画质,也可以变更基准视差图像组以及4D数据的视差图像组的双方的画质。
例如,在第1实施方式中,基准视差图像组是描绘出血管的区域的比例最大的图像。因此,例如,为了易于操作者识别基准视差图像组所描绘出的血管的颜色和4D数据的视差图像组所描绘出的血管的颜色,画质变更部1352也可以将基准视差图像组或4D数据的视差图像组所描绘出的血管的颜色调整为相互不同的颜色。例如,画质变更部1352将基准视差图像组所描绘出的血管的颜色调整为“白色”。此时,血管的整体像被描绘为“白色”,造影剂流动的样子(即,血液流动的样子)例如被描绘为“红色”。显示控制部1353能够对操作者提供就像血流在血管中流动那样的动态图像。
另外,例如,画质变更部1352也可以调整血管的颜色的浓度。例如,画质变更部1352将基准视差图像组所描绘出的血管的颜色浓度调整为较淡,将4D数据的视差图像组所描绘出的血管的颜色的浓度调整为较浓。此时,血管的整体像被较淡地描绘出,造影剂流动的样子被较浓地描绘出。
另外,例如,画质变更部1352也可以通过对基准视差图像组进行图像解析来生成线框(wire frame)状的血管的整体像。此时,显示控制部1353也可以对该线框状地描绘出的基准视差图像组重叠4D数据的视差图像组。例如,画质变更部1352通过CT值的阈值处理等来对基准视差图像组的体数据进行图像解析,根据体数据提取血管。接着,画质变更部1352将连结所提取出的血管的中心点的线作为“中心线”来提取,并将该“中心线”作为血管的整体像来描绘。此时,血管的整体像以仅有“中心线”的线框状来描绘,血液以在其周围流动的方式来描绘。
另外,这样的颜色、颜色的浓度、显示方式的调整也能够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应用。例如,在第2实施方式中,当在同一画面上显示4D数据的视差图像组、基准视差图像组、以及重叠图像时,显示控制部1353a也可以分别以由画质变更部1352调整的颜色、颜色的浓度、显示方式来显示。另外,例如,在第3实施方式中,将基准视差图像组和4D数据的视差图像组融合显示时,显示控制部1353b也可以分别以由画质变更部1352调整后的颜色、颜色的浓度、显示方式来显示。另外,例如,在第4实施方式中,当变更由图像选择部1351合成的2个视差图像组的画质时,画质变更部1352也可以调整颜色或颜色的浓度、显示方式。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针对对于基准视差图像,单纯地重叠4D数据的视差图像组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所公开的技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对所重叠的4D数据的视差图像组实施彩色绘制(color map)等加工。图18是用于说明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形例的图。例如,在所公开的技术中,如图18所示,在对图层1的基准视差图像组重叠的图层2的22帧的视差图像组中,能够由红色来显示第1~16帧,由蓝色来显示第17~22帧。通过进行这样的显示,例如,能够一眼识别动脉和静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针对工作站130从4D数据选择基准视差图像组,并进行使用了所选择的基准视差图像组和4D数据的视差图像组的4D数据的显示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所公开的技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从4D数据选择基准视差图像组,并进行使用了所选择的基准视差图像组和4D数据的视差图像组的4D数据的显示的情况。另外,也可以是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或者工作站130从4D数据选择基准视差图像组,终端装置140进行使用了所选择的基准视差图像组和4D数据的视差图像组的4D数据的显示的情况。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终端装置140显示从图像保管装置120取得的医用图像等的情况。然而,所公开的技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终端装置140也可以与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或者工作站130直接连接。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针对工作站130从图像保管装置120取得体数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所公开的技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工作站130也可以从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取得体数据。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系统、装置、方法以及医用图像诊断装置即使当显示随着时间变化的图像数据时也能够容易地把握立体的信息。
虽然说明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提示的,并不意图限定本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的各种方式进行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的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或其变形与包含于发明的范围或要旨中一样,包含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中。

Claims (10)

1.一种图像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
选择部,从根据随着时间变化摄像得到的图像数据生成的多个视差图像组中选择作为基准的基准视差图像组;
画质变更部,变更由上述选择部选择出的基准视差图像组和上述多个视差图像组所包含的视差图像组中至少一方的画质;和
显示控制部,使下述图像进行显示,该图像是通过对由上述画质变更部变更了画质的基准视差图像组组合上述多个视差图像组所包含的视差图像组、或者对由上述画质变更部变更了画质的视差图像组组合由上述选择部选择的基准视差图像组、或者组合由上述画质变更部变更了画质的基准视差图像组以及上述多个视差图像组所包含的视差图像组而形成的图像,
上述画质变更部在所显示的上述图像中变更画质以便能够识别上述基准视差图像组和上述多个视差图像组所包含的视差图像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选择部从上述多个视差图像组中选择显示对象物所描绘出的区域相对于图像的全部区域的比例为最大的视差图像组作为上述基准视差图像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图像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选择部从上述多个视差图像组中提取多个视差图像组,并选择合成了提取出的多个视差图像组而得的图像作为上述基准视差图像。
4.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图像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画质变更部变更上述基准视差图像组或者上述多个视差图像组所包含的视差图像组的不透明度、对比度以及亮度中至少一个。
5.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图像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显示控制部使上述基准视差图像组和上述多个视差图像组所包含的视差图像组向具有立体观测功能的显示部所具备的多个像素交替输出。
6.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图像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显示控制部使对上述基准视差图像组重叠了上述多个视差图像组所包含的视差图像组而得的重叠图像进行显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显示控制部从具有立体观测功能的显示部的显示面以不同的角度,分别显示上述基准视差图像组、上述重叠图像以及上述多个视差图像组所包含的视差图像组。
8.一种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选择部,从根据随着时间变化摄像得到的图像数据生成的多个视差图像组中选择作为基准的基准视差图像组;
画质变更部,变更由上述选择部选择的基准视差图像组和上述多个视差图像组所包含的视差图像组中至少一方的画质;和
显示控制部,使下述图像进行显示,该图像是通过对由上述画质变更部变更了画质的基准视差图像组组合上述多个视差图像组所包含的视差图像组、或者对由上述画质变更部变更了画质的视差图像组组合由上述选择部选择的基准视差图像组、或者组合由上述画质变更部变更了画质的基准视差图像组以及上述多个视差图像组所包含的视差图像组而形成的图像,
上述画质变更部在所显示的上述图像中变更画质以便能够识别上述基准视差图像组和上述多个视差图像组所包含的视差图像组。
9.一种图像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
从根据随着时间变化摄像得到的图像数据生成的多个视差图像组中选择作为基准的基准视差图像组;
变更上述选择出的基准视差图像组和上述多个视差图像组所包含的视差图像组中至少一方的画质;
使下述图像进行显示,该图像是通过对变更了上述画质的基准视差图像组组合上述多个视差图像组所包含的视差图像组、或者对变更了上述画质的视差图像组组合上述选择出的基准视差图像组、或者组合变更了上述画质的基准视差图像组以及上述多个视差图像组所包含的视差图像组而形成的图像;和
在所显示的上述图像中变更画质以便能够识别上述基准视差图像组和上述多个视差图像组所包含的视差图像组。
10.一种医用图像诊断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选择部,从根据随着时间变化摄像得到的图像数据生成的多个视差图像组中选择作为基准的基准视差图像组;
画质变更部,变更由上述选择部选择的基准视差图像组和上述多个视差图像组所包含的视差图像组中至少一方的画质;和
显示控制部,使下述图像进行显示,该图像是通过对由上述画质变更部变更了画质的基准视差图像组组合上述多个视差图像组所包含的视差图像组、或者对由上述画质变更部变更了画质的视差图像组组合由上述选择部选择的基准视差图像组、或者组合由上述画质变更部变更了画质的基准视差图像组以及上述多个视差图像组所包含的视差图像组而形成的图像,
上述画质变更部在所显示的上述图像中变更画质以便能够识别上述基准视差图像组和上述多个视差图像组所包含的视差图像组。
CN201210249756.0A 2011-07-19 2012-07-18 图像处理系统、装置、方法以及医用图像诊断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920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58224 2011-07-19
JP2011158224 2011-07-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92017A CN102892017A (zh) 2013-01-23
CN102892017B true CN102892017B (zh) 2015-03-04

Family

ID=475353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49756.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92017B (zh) 2011-07-19 2012-07-18 图像处理系统、装置、方法以及医用图像诊断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093013B2 (zh)
JP (2) JP5173053B2 (zh)
CN (1) CN10289201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72533B2 (ja) * 2011-06-15 2016-08-17 東芝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US10410398B2 (en) * 2015-02-20 2019-09-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ducing memory bandwidth using low quality tiles
CN106842592A (zh) * 2016-12-21 2017-06-13 南通乐美视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3d裸眼显示方法及裸眼3dlcd显示屏
WO2018179424A1 (ja) * 2017-03-31 2018-10-04 株式会社オプティム 点群処理システム
CN109872680B (zh) * 2019-03-20 2020-11-2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像素电路及驱动方法、显示面板及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CN114724520B (zh) * 2022-04-13 2024-02-20 南京巨鲨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灰阶医学图像的亮度自适应调整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00306A (zh) * 2006-03-09 2009-04-01 画像诊断株式会社 医用三维图像的显示控制程序和医用三维图像的显示方法
CN101719272A (zh) * 2009-11-26 2010-06-02 上海大学 基于三维改进型脉冲耦合神经网络的三维图像分割方法
CN101721211A (zh) * 2008-10-24 2010-06-09 株式会社东芝 图像显示装置、图像显示方法和磁共振成像装置
EP2296003A2 (en) * 2009-09-08 2011-03-16 Medison Co., Ltd. Providing a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 image based on an ellipsoidal region of interest in an ultrasound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96418A (en) * 1988-10-20 1995-03-07 Picker International, Inc. Four dimensional spiral volume imaging using fast retrace
JPH08130752A (ja) * 1994-10-31 1996-05-21 Toshiba Corp 放射線画像処理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DE10136160A1 (de) * 2001-07-25 2003-02-13 Philips Corp Intellectual Pty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Registrierung zweier 3D-Bilddatensätze
JP2004141514A (ja) * 2002-10-28 2004-05-20 Toshiba Corp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超音波診断装置
JP4015090B2 (ja) 2003-09-08 2007-11-28 株式会社東芝 立体表示装置および画像表示方法
JP2006101329A (ja) * 2004-09-30 2006-04-13 Kddi Corp 立体視画像観察装置ならびにその共有サーバ、クライアント端末およびピア・ツー・ピア端末、レンダリング画像生成方法および立体視画像表示方法ならびにその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憶媒体
US20070236514A1 (en) * 2006-03-29 2007-10-11 Bracco Imaging Spa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Stereoscopic Image Guided Surgical Navigation
JP4820680B2 (ja) * 2006-04-12 2011-11-24 株式会社東芝 医用画像表示装置
EP2268202A4 (en) * 2008-04-17 2012-11-28 Paieon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NAVIGATING A THERAPEUTIC DEVICE IN ONE PLACE
JP2010279594A (ja) * 2009-06-05 2010-12-16 Toshiba Corp X線画像診断装置
JP5289219B2 (ja) * 2009-07-09 2013-09-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影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US20120113096A1 (en) * 2010-11-08 2012-05-10 Sony Corporation Medical 3d visualization
JP6005905B2 (ja) * 2011-04-06 2016-10-12 東芝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システム、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00306A (zh) * 2006-03-09 2009-04-01 画像诊断株式会社 医用三维图像的显示控制程序和医用三维图像的显示方法
CN101721211A (zh) * 2008-10-24 2010-06-09 株式会社东芝 图像显示装置、图像显示方法和磁共振成像装置
EP2296003A2 (en) * 2009-09-08 2011-03-16 Medison Co., Ltd. Providing a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 image based on an ellipsoidal region of interest in an ultrasound system
CN101719272A (zh) * 2009-11-26 2010-06-02 上海大学 基于三维改进型脉冲耦合神经网络的三维图像分割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92017A (zh) 2013-01-23
JP2013039355A (ja) 2013-02-28
US9093013B2 (en) 2015-07-28
JP2013078141A (ja) 2013-04-25
US20130181977A1 (en) 2013-07-18
JP5173053B2 (ja) 2013-03-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92016B (zh) 图像显示系统、装置、方法以及医用图像诊断装置
JP6211764B2 (ja) 画像処理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US9578303B2 (en) Image processing system,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for displaying a scale on a stereoscopic display device
JP6058306B2 (ja) 画像処理システム、装置、方法及び医用画像診断装置
CN103444194B (zh) 图像处理系统、图像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处理方法
CN102892017B (zh) 图像处理系统、装置、方法以及医用图像诊断装置
US10110874B2 (en) Medical-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generating plural parallax images with different viewpoint positions based on adjusting parallactic angles
CN102915557B (zh) 图像处理系统、终端装置以及方法
CN103561655A (zh) 医用图像诊断装置、医用图像处理装置以及方法
CN102892015B (zh) 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方法以及医用图像诊断装置
CN102833570B (zh) 图像处理系统、装置以及方法
CN103403770B (zh) 图像处理系统以及方法
CN102860836B (zh) 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方法以及医用图像诊断装置
CN102890748B (zh) 图像处理系统、装置、 方法以及医用图像诊断装置
JP6104982B2 (ja)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医用画像診断装置
JP5974235B2 (ja)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画像処理システム及び医用画像診断装置
JP2013017056A (ja)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医用画像診断装置
JP2012244420A (ja) 画像処理システム、装置及び方法
JP2012231235A (ja) 画像処理システム、装置、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804

Address after: Japan Tochigi

Patentee after: Toshiba Medical System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Corp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Medical System Co., 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304

Termination date: 2020071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