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21695A - 图像处理系统、装置、方法以及程序 - Google Patents

图像处理系统、装置、方法以及程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21695A
CN102821695A CN2012800005659A CN201280000565A CN102821695A CN 102821695 A CN102821695 A CN 102821695A CN 2012800005659 A CN2012800005659 A CN 2012800005659A CN 201280000565 A CN201280000565 A CN 201280000565A CN 102821695 A CN102821695 A CN 1028216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aglyph
image
crowd
drafting
da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0056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塚越伸介
若井智司
爰岛快行
椋本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Medical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Toshiba Medical System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Toshiba Medical Systems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riority to CN201710645616.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595313A/zh
Publication of CN1028216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2169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32Displays for viewing with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or head-mounted displays [HM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6/00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combined with radiation therapy equipment
    • A61B6/02Arrangements for diagnosis sequentially in different planes; Stereoscopic radiation diagnosis
    • A61B6/022Stereoscopic imag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6/00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combined with radiation therapy equipment
    • A61B6/46Arrangements for interfacing with the operator or the patient
    • A61B6/461Displaying means of special interest
    • A61B6/462Displaying means of special interest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displa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6/00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combined with radiation therapy equipment
    • A61B6/46Arrangements for interfacing with the operator or the patient
    • A61B6/461Displaying means of special interest
    • A61B6/466Displaying means of special interest adapted to display 3D data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8/00Diagnosis using ultrasonic, sonic or infrasonic waves
    • A61B8/46Ultrasonic, sonic or infrasonic diagnostic devices with special arrangements for interfacing with the operator or the patient
    • A61B8/461Displaying means of special interest
    • A61B8/466Displaying means of special interest adapted to display 3D data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8/00Diagnosis using ultrasonic, sonic or infrasonic waves
    • A61B8/48Diagnostic techniques
    • A61B8/483Diagnostic techniques involving the acquisition of a 3D volume of dat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0Image signal generators
    • H04N13/275Image signal generators from 3D object models, e.g. computer-generated stereoscopic image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0Image signal generators
    • H04N13/275Image signal generators from 3D object models, e.g. computer-generated stereoscopic image signals
    • H04N13/279Image signal generators from 3D object models, e.g. computer-generated stereoscopic image signals the virtual viewpoint locations being selected by the viewers or determined by track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0Image signal generators
    • H04N13/282Image signal generators for generating image signals corresponding to three or more geometrical viewpoints, e.g. multi-view syste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6/00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combined with radiation therapy equipment
    • A61B6/50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combined with radiation therapy equip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body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clinical applications
    • A61B6/503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combined with radiation therapy equip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body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clinical applications for diagnosis of the hear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6/00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combined with radiation therapy equipment
    • A61B6/52Devices using data or image process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 A61B6/5211Devices using data or image process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involving processing of medical diagnostic data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8/00Diagnosis using ultrasonic, sonic or infrasonic waves
    • A61B8/08Detecting organic movements or changes, e.g. tumours, cysts, swellings
    • A61B8/0883Detecting organic movements or changes, e.g. tumours, cysts, swellings for diagnosis of the heart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80/00Specific applications
    • G09G2380/08Biomedical appl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001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using specific 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9G3/02 - G09G3/36, e.g. using an intermediate record carrier such as a film slide; Projection systems; Display of non-alphanumerical information, solely or in combination with alphanumerical information, e.g. digital display on projected diapositive as background
    • G09G3/003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using specific 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9G3/02 - G09G3/36, e.g. using an intermediate record carrier such as a film slide; Projection systems; Display of non-alphanumerical information, solely or in combination with alphanumerical information, e.g. digital display on projected diapositive as background to produce spatial visual effect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Surger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Biophysic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athology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High Energy & Nuclear Phys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omputer Graph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REA)
  • Testing, Inspecting, Measuring Of Stereoscopic Televisions And Televisions (AREA)
  • Processing Or Creating Images (AREA)
  •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pparatus (AREA)
  • Image Processing (AREA)
  • Image Generation (AREA)
  • Controls And Circuits For Display Device (AREA)

Abstract

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系统具备工作站(130)的绘制处理部(136)以及控制部(135)。绘制处理部(136)针对作为三维的医用图像数据的体数据进行绘制处理。控制部(135)控制绘制处理部(136),以使绘制处理部(136)根据体数据生成为了在终端装置(140)所具有的立体显示监视器上立体观察所需的视差数以上的视差图像群,进行控制,以将绘制处理部136所生成的视差图像群保存在图像保管装置(120)中。终端装置(140)所具有的立体显示监视器显示从保存在图像保管装置(120)中的视差图像群之中选择视差数的视差图像而构成的立体视觉图像。

Description

图像处理系统、装置、方法以及程序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图像处理系统、装置、方法以及程序。
背景技术
以往,使用立体视觉用眼镜等专用设备,能够立体地观察从两个视点摄影的2视差图像的监视器得以实用化。另外,近年来,使用双凸透镜等光线控制单元,能够以裸眼来立体地观察从多个视点摄影的多视差图像(例如9视差图像)的监视器得以实用化。其中,由能够立体观察的监视器显示的2视差图像或9视差图像有时如下生成:推定从1个视点摄影的图像的进深信息,使用推定出的信息来进行图像处理,由此生成视差图像。
另一方面,在X射线CT(Computed Tomography: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磁共振成像)装置或超声波诊断装置等医用图像诊断装置中,能够生成三维的医用图像数据(以下称为体数据)的装置得以实用化。根据由医用图像诊断装置生成的体数据,能够以任意的视差角生成任意的视差数的体绘制图像(视差图像)。因此,正在针对以下技术进行研究,即:通过近年来得以实用化的能够立体观察的监视器,立体地显示根据体数据生成的二维的体绘制图像。
但是,为了按照观察者的请求来实时地执行体绘制处理,对进行体绘制处理的装置要求较高的图像处理能力。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8641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处理系统、装置、方法以及程序,能够减轻用于根据三维的医用图像数据生成立体视觉用的图像所需的处理的负荷。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系统具备立体显示装置和图像处理装置。立体显示装置是能够显示利用规定视差数的视差图像构成的立体视觉图像的装置。图像处理装置具备:绘制处理部,针对作为三维的医用图像数据的体数据进行绘制处理;绘制处理控制部,控制所述绘制处理部以使该绘制处理部根据所述体数据生成所述规定视差数以上的视差图像群;以及保存控制部,使所述绘制处理部所生成的所述视差图像群保存在存储部中。所述立体显示装置显示从所述存储部中保存的所述视差图像群之中选择所述规定视差数的视差图像而构成的立体视觉图像。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处理系统的结构例的图。
图2A是用于说明通过2视差图像进行立体显示的立体显示监视器的一例的图(1)。
图2B是用于说明通过2视差图像进行立体显示的立体显示监视器的一例的图(2)。
图3是用于说明通过9视差图像进行立体显示的立体显示监视器的一例的图。
图4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的结构例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图4所示的绘制处理部的结构例的图。
图6A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体绘制处理的一例的图(1)。
图6B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体绘制处理的一例的图(2)。
图6C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体绘制处理的一例的图(3)。
图7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终端装置的结构例的图。
图8A是用于说明根据第一图形条件以及第一图像数条件执行的绘制处理的图(1)。
图8B是用于说明根据第一图形条件以及第一图像数条件执行的绘制处理的图(2)。
图8C是用于说明根据第一图形条件以及第一图像数条件执行的绘制处理的图(3)。
图9A是用于说明根据第一图形条件以及第二图像数条件执行的绘制处理的图(1)。
图9B是用于说明根据第一图形条件以及第二图像数条件执行的绘制处理的图(2)。
图10是用于说明根据第一图形条件以及第二图像数条件执行的绘制处理的图(3)。
图11A是用于说明第一图形条件的变形例的图(1)。
图11B是用于说明第一图形条件的变形例的图(2)。
图11C是用于说明第一图形条件的变形例的图(3)。
图12是用于说明终端装置中的显示控制的图(1)。
图13是用于说明终端装置中的显示控制的图(2)。
图14是用于说明终端装置中的显示控制的图(3)。
图15是用于说明第二图形条件的图。
图16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处理系统的图像保存处理的图。
图17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处理系统的图像显示处理的图。
图18A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变形例的图(1)。
图18B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变形例的图(2)。
图19A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变形例的图(1)。
图19B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变形例的图(2)。
图20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三变形例的图。
图21A是用于说明对运动图像数据赋予的私有标签的图(1)。
图21B是用于说明对运动图像数据赋予的私有标签的图(2)。
图22是用于说明对运动图像数据赋予的私有标签的图(3)。
图23是用于说明对运动图像数据赋予的私有标签的图(4)。
图24是用于说明对运动图像数据赋予的依据DICOM规范的附带信息的图(1)。
图25是用于说明对运动图像数据赋予的依据DICOM规范的附带信息的图(2)。
图26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处理系统的图像显示处理的图。
图27A是用于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形例中对运动图像数据赋予的私有标签的图(1)。
图27B是用于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形例中对运动图像数据赋予的私有标签的图(2)。
图28是用于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形例中对运动图像数据赋予的依据DICOM规范的附带信息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图像处理系统的实施方式。其中,说明在以下实施方式中使用的用语。所谓“视差图像”,指的是构成“立体视觉图像”的各个图像。即,“立体视觉图像”由“视差角”不同的多个“视差图像”构成。另外,所谓“视差数”,指的是为了通过立体显示监视器进行立体观察所需的“视差图像”的数量。另外,所谓“视差角”,指的是根据为了生成“立体视觉图像”而设定的各视点的位置的间隔和体数据的位置而确定的角度。另外,以下记载的“9视差图像”,指的是由九个“视差图像”构成的“立体视觉图像”。另外,以下记载的“2视差图像”,指的是由两个“视差图像”构成的“立体视觉图像”。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处理系统的结构例。图1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处理系统的结构例的图。
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处理系统1具有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图像保管装置120、工作站130和终端装置140。图1所例示的各装置例如通过设置在医院内的院内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2,成为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相互通信的状态。例如,在向图像处理系统1导入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的情况下,各装置按照DICOM(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Medicine:医疗数字成像和传输)规范,相互收发医用图像等。
该图像处理系统1根据由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生成的作为三维医用图像数据的体数据,生成能够用作立体视觉图像的视差图像群,在能够立体观察的监视器上,显示从该视差图像群中选择来构成的立体视觉图像,由此对医院内工作的医师或检査技师提供能够立体观察的医用图像。在此,所谓立体视觉图像,一般而言,指的是从多个视点摄影的、视差角不同的多个图像。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工作站130针对体数据进行各种图像处理,生成视差图像群。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工作站130以及终端装置140具有能够立体观察的监视器,在该监视器上显示从工作站130所生成的视差图像群中选择来构成的立体视觉图像。另外,图像保管装置120保管由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生成的体数据、或由工作站130生成的视差图像群。即,工作站130或终端装置140从图像保管装置120取得体数据或视差图像群,对其进行处理或在监视器上显示。以下,依次说明各装置。
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是X射线诊断装置、X射线CT(ComputedTomography)装置、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装置、超声波诊断装置、SPECT(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装置、PET(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装置、SPECT装置与X射线CT装置一体化而成的SPECT-CT装置、PET装置与X射线CT装置一体化而成的PET-CT装置、或这些装置的装置群等。另外,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能够生成三维的医用图像数据(体数据)。
具体而言,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通过摄影被检体来生成体数据。例如,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通过摄影被检体来收集投影数据、MR信号等数据,根据收集到的数据,重构沿着被检体的体轴方向的多个轴面的医用图像,由此生成体数据。例如,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重构500张的轴面的医用图像。该500张的轴面的医用图像群成为体数据。其中,也可以把由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摄影的被检体的投影数据或MR信号等自身作为体数据。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将生成的体数据发送至图像保管装置120。其中,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在将体数据发送至图像保管装置120时,例如发送用于识别患者的患者ID、用于识别检査的检査ID、用于识别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的装置ID、用于识别由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进行的一次摄影的序列ID等作为附带信息。
图像保管装置120是保管医用图像的数据库。具体而言,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保管装置120将从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发送的体数据保存在存储部中,并对其进行保管。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工作站130根据体数据生成视差图像群,将生成的视差图像群发送至图像保管装置120。图像保管装置120将从工作站130发送的视差图像群保存在存储部中,并对其进行保管。其中,本实施方式也可以是以下情况:通过使用能够保管大容量的图像的工作站130,将图1所例示的工作站130与图像保管装置120统合。即,本实施方式也可以是以下情况:在工作站130自身中存储体数据或视差图像群。
其中,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图像保管装置120所保管的体数据或视差图像群与患者ID、检査ID、装置ID、序列ID等建立对应地保管。工作站130或终端装置140通过利用由操作者输入的患者ID、检査ID、装置ID、序列ID等进行检索,从图像保管装置120取得操作者所需要的体数据或视差图像群。
工作站130是针对医用图像进行图像处理的图像处理装置。具体而言,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130针对从图像保管装置120取得的体数据进行各种绘制处理,生成视差图像群。所谓视差图像群,指的是视差角不同的多个图像,例如,由能够以裸眼立体观察9视差图像的监视器显示的立体视觉图像,指的是视差角不同的9张图像(视差图像)。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130具有能够立体观察的监视器(以下称为立体显示监视器)作为显示部。工作站130生成视差图像群,将生成的视差图像群显示在立体显示监视器上。其结果,工作站130的操作者能够一边确认立体显示监视器上显示的能够立体观察的医用图像,一边进行用于生成视差图像群的操作。
另外,工作站130将生成的视差图像群发送至图像保管装置120。其中,工作站130在将视差图像群发送至图像保管装置120时,例如发送患者ID、检査ID、装置ID、序列ID等作为附带信息。另外,作为将视差图像群发送至图像保管装置120时发送的附带信息,还可以举出与视差图像群相关的附带信息。作为与视差图像群相关的附带信息,有视差图像的张数(例如“9”)、视差图像的分辨率(例如“466×350像素”)等。
终端装置140是用于使医院内工作的医师或检査技师阅览医用图像的装置。例如,终端装置140是由医院内工作的医师或检査技师操作的PC(Personal Computer:个人计算机)、平板式PC、PDA(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个人数字助手)、便携式电话等。具体而言,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终端装置140具有立体显示监视器作为显示部。另外,终端装置140从图像保管装置120取得视差图像群,将取得的视差图像群或从取得的视差图像群中选择来构成的立体视觉图像显示在立体显示监视器上。其结果,作为观察者的医师或检査技师能够阅览可立体观察的医用图像。
在此,说明工作站130或终端装置140所具有的立体显示监视器。现当前最普及的一般的通用监视器以二维显示二维图像,无法对二维图像进行立体显示。假如,在观察者希望以通用监视器进行立体观察的情况下,向通用监视器输出图像的装置需要通过平行法或交叉法,使能够由观察者立体观察的2视差图像并列显示。或者,向通用监视器输出图像的装置例如需要显示以下图像,该图像是能够使用在左眼用的部分安装有红色的玻璃纸且在右眼用的部分安装有蓝色的玻璃纸而成的眼镜通过互补色法由观察者立体观察的图像。
另一方面,作为立体显示监视器,有的能够通过使用立体视觉用眼镜等专用设备来立体观察2视差图像(也称为两眼视差图像)。
图2A以及图2B是用于说明通过2视差图像进行立体显示的立体显示监视器的一例的图。图2A以及图2B所示的一例是通过快门方式进行立体显示的立体显示监视器,使用快门眼镜作为由观察监视器的观察者佩戴的立体视觉用眼镜。该立体显示监视器由监视器交替地出射2视差图像。例如,图2A所示的监视器以120Hz交替地出射左眼用的图像和右眼用的图像。在此,在监视器中如图2A所示,设置有红外线出射部,红外线出射部与图像切换的定时相配合地控制红外线的出射。
另外,从红外线出射部出射的红外线由图2A所示的快门眼镜的红外线受光部受光。在快门眼镜的左右各框上安装有快门,快门眼镜与红外线受光部接收到红外线的定时相配合地交替切换左右的快门各自的透射状态以及遮光状态。以下,说明快门的透射状态以及遮光状态的切换处理。
各快门如图2B所示,具有入射侧的偏振片和出射侧的偏振片,进而,在入射侧的偏振片与出射侧的偏振片之间具有液晶层。另外,入射侧的偏振片与出射侧的偏振片如图2B所示相互正交。在此,如图2B所示,在未施加电压的“OFF(断开)”的状态下,通过入射侧的偏振片的光由于液晶层的作用而旋转90度,透射出射侧的偏振片。即,未施加电压的快门成为透射状态。
另一方面,如图2B所示,在施加了电压的“ON(导通)”的状态下,由液晶层的液晶分子引起的偏振光旋转作用消失,因此通过入射侧的偏振片的光被出射侧的偏振片遮蔽。即,施加了电压的快门成为遮光状态。
因此,例如,在监视器上显示左眼用的图像的期间,红外线出射部出射红外线。并且,在红外线受光部接收红外线的期间,不对左眼的快门施加电压,而对右眼的快门施加电压。由此,如图2A所示,右眼的快门成为遮光状态,而左眼的快门成为透射状态,因此左眼用的图像入射到观察者的左眼。另一方面,在监视器上显示右眼用的图像的期间,红外线出射部停止红外线的出射。并且,在红外线受光部未接收到红外线的期间,不对右眼的快门施加电压,而对左眼的快门施加电压。由此,左眼的快门成为遮光状态,而右眼的快门为透射状态,因此右眼用的图像入射到观察者的右眼。像这样,图2A以及图2B所示的立体显示监视器使快门的状态与监视器所显示的图像相联动地切换,由此显示能够由观察者立体观察的图像。其中,作为能够立体观察2视差图像的立体显示监视器,除了上述快门方式以外,还已知采用了偏振光眼镜方式的监视器。
进而,作为近年来得以实用化的立体显示监视器,有的使用双凸透镜等光线控制单元,使得观察者能够以裸眼立体观察例如9视差图像等多视差图像。该立体显示监视器使得基于两眼视差的立体观察成为可能,进而,与观察者的视点移动相配合地被观察的影像也能够基于变化的运动视差而被立体观察。
图3是用于说明通过9视差图像进行立体显示的立体显示监视器的一例的图。在图3所示的立体显示监视器中,在液晶面板等平面状的显示面200的前面,配置有光线控制单元。例如,在图3所示的立体显示监视器中,光学开口沿垂直方向延伸的垂直双凸板201作为光线控制单元粘贴在显示面200的前面。其中,在图3所示的一例中,以垂直双凸板201的凸部为前面的方式粘贴,但也可以是以下情况:以垂直双凸板201的凸部与显示面200相对置的方式粘贴。
在显示面200,如图3所示,纵横比为3:1且在纵向配置有作为子像素的红(R)、绿(G)、蓝(B)三个子像素而成的像素202以矩阵状配置。图3所示的立体显示监视器将由九个图像构成的9视差图像变换为以规定格式(例如栅格状)配置的中间图像之后,输出至显示面200。即,图3所示的立体显示监视器将9视差图像中位于同一位置的九个像素分别分配给9列像素202并输出。9列像素202如图3所示,成为同时显示视差角不同的九个图像的单位像素群203。
显示面200中作为单位像素群203同时输出的9视差图像例如通过LED(Light Emitting Diode:光电二极管)背光而作为平行光被放射,进而,通过垂直双凸板201,向多方向放射。9视差图像的各像素的光向多方向放射,由此,向观察者的右眼以及左眼入射的光与观察者的位置(视点的位置)联动地变化。即,根据观察者观察的角度,向右眼入射的视差图像与向左眼入射的视差图像之间视差角不同。由此,观察者例如在图3所示的九个位置上,能够分别立体地视觉辨认摄影对象。另外,观察者例如在图3所示的“5”的位置上,能够在正对摄影对象的状态下立体地视觉辨认,并且在图3所示的“5”以外的各个位置上,能够在改变摄影对象的朝向的状态下立体地视觉辨认。其中,图3所示的立体显示监视器不过只是一例。显示9视差图像的立体显示监视器既可以如图3所示是“RRR…、GGG…、BBB…”的横条纹液晶的情况,也可以是“RGBRGB…”的纵条纹液晶的情况。另外,图3所示的立体显示监视器既可以是如图3所示双凸板垂直的纵透镜方式的情况,也可以是双凸板倾斜的倾斜透镜方式的情况。
至此,简单说明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处理系统1的结构例。其中,上述图像处理系统1不限定于导入PACS的情况。例如,图像处理系统1也可以是导入对附加有医用图像的电子病历进行管理的电子病历系统的情况。该情况下,图像保管装置120是保管电子病历的数据库。另外,例如,图像处理系统1也可以是导入HIS(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医院信息系统)、RIS(Radiology Information System:放射信息系统)的情况。另外,图像处理系统1不限于上述结构例。各装置所具有的功能及其分配也可以按照使用的方式适当变更。
接着,利用图4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130的结构例。图4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的结构例的图。其中,重新说明以下使用的用语,所谓“立体视觉图像”,指的是通过针对体数据进行体绘制处理而生成的立体视觉用的图像群。另外,所谓“视差图像”,指的是构成“立体视觉图像”的各个图像。即,“立体视觉图像”由“视差角”不同的多个“视差图像”构成。另外,所谓“视差数”,指的是为了在立体显示监视器上进行立体观察所需的“视差图像”的数量。另外,所谓“视差角”,指的是根据为了生成“立体视觉图像”而设定的各视点的位置的间隔和体数据的位置而确定的角度。另外,以下记载的“9视差图像”指的是由九个“视差图像”构成的“立体视觉图像”。另外,以下记载的“2视差图像”指的是由两个“视差图像”构成的“立体视觉图像”。
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130是适于图像处理等的高性能计算机,如图4所示,具有输入部131、显示部132、通信部133、存储部134、控制部135和绘制处理部136。
输入部131是鼠标、键盘、轨迹球等,从操作者受理针对工作站130的各种操作的输入。具体而言,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部131受理以下信息的输入,该信息的输入用于从图像保管装置120取得作为绘制处理的对象的体数据。例如,输入部131受理患者ID、检査ID、装置ID、序列ID等的输入。另外,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部131受理与绘制处理相关的条件(以下称为绘制条件)的输入。
显示部132是作为立体显示监视器的液晶面板等,显示各种信息。具体而言,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部132显示用于从操作者受理各种操作的GUI(Graphical User Interface:图形用户界面)、立体视觉图像等。例如,显示部132是利用图2说明的立体显示监视器(以下记作2视差监视器)、或利用图5说明的立体显示监视器(以下记作9视差监视器)。以下,说明显示部132为9视差监视器的情况。
通信部133是NIC(Network Interface Card:网络接口卡)等,与其他装置之间进行通信。
存储部134是硬盘、半导体存储器元件等,存储各种信息。具体而言,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存储部134存储经由通信部133从图像保管装置120取得的体数据。另外,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存储部134存储绘制处理过程中的体数据、进行了绘制处理后的立体视觉图像等。
控制部135是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或MPU(MicroProcessing Unit:微处理器)等电子电路、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Circuit:特殊应用集成电路)、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等集成电路,进行工作站130的整体控制。
例如,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部135控制针对显示部132的GUI的显示或视差图像群的显示。另外,例如,控制部135控制与图像保管装置120之间经由通信部133进行的体数据或视差图像群的收发。另外,例如,控制部135控制由绘制处理部136进行的绘制处理。另外,例如,控制部135控制体数据从存储部134的读取、或视差图像群向存储部134的保存。
绘制处理部136在控制部135的控制之下,针对从图像保管装置120取得的体数据进行各种绘制处理,生成视差图像群。具体而言,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绘制处理部136从存储部134读取体数据,针对该体数据,首先进行预处理。接着,绘制处理部136针对预处理后的体数据进行体绘制处理,生成视差图像群。接下来,绘制处理部136生成描绘有各种信息(刻度、患者名、检査项目等)的二维图像,将该二维图像相对各个视差图像群重叠,由此生成输出用的二维图像。然后,绘制处理部136将生成的视差图像群或输出用的二维图像保存在存储部134中。其中,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谓绘制处理,指的是针对体数据进行的图像处理整体,所谓体绘制处理,指的是绘制处理之中生成反映三维信息的二维图像(体绘制图像)的处理。
图5是用于说明图4所示的绘制处理部的结构例的图。如图5所示,绘制处理部136具有预处理部1361、三维图像处理部1362和二维图像处理部1363。预处理部1361进行针对体数据的预处理。三维图像处理部1362根据预处理后的体数据生成视差图像群。二维图像处理部1363生成在立体视觉图像上重叠各种信息而得到的输出用的二维图像。以下,依次说明各部。
预处理部1361是在针对体数据进行绘制处理时进行各种预处理的处理部,具有图像修正处理部1361a、三维物体融合部1361e和三维物体显示区域设定部1361f。
图像修正处理部1361a是在将两种体数据作为一个体数据加以处理时进行图像修正处理的处理部,如图5所示,具有失真修正处理部1361b、体动修正处理部1361c以及图像间对位处理部1361d。例如,图像修正处理部1361a在将由PET-CT装置生成的PET图像的体数据和X射线CT图像的体数据作为一个体数据加以处理时进行图像修正处理。或者,图像修正处理部1361a在将由MRI装置生成的T1强调图像的体数据和T2强调图像的体数据作为一个体数据加以处理时进行图像修正处理。
失真修正处理部1361b对各个体数据之中由于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进行数据收集时的收集条件所引起的数据的失真进行修正。另外,体动修正处理部1361c对用于生成各个体数据的数据的收集时期中被检体的体动所引起的移动进行修正。另外,图像间对位处理部1361d在由失真修正处理部1361b以及体动修正处理部1361c进行了修正处理后的两个体数据之间,例如进行利用互相关法等的对位(Registration)。
三维物体融合部1363e使由图像间对位处理部1361d进行了对位后的多个体数据融合。其中,图像修正处理部1361a以及三维物体融合部1361e的处理在针对单一的体数据进行绘制处理的情况下省略。
三维物体显示区域设定部1361f是设定与操作者指定的显示对象脏器对应的显示区域的处理部,具有分割处理部1361g。分割处理部1361g是例如通过基于体数据的像素值(体素值)的区域扩张法来提取由操作者指定的心脏、肺、血管等脏器的处理部。
其中,在由操作者未指定显示对象脏器的情况下,分割处理部1361g不进行分割处理。另外,在由操作者指定了多个显示对象脏器的情况下,分割处理部1361g提取相应的多个脏器。另外,分割处理部1361g的处理有时也根据参照绘制图像的操作者的微调整请求而被再次执行。
三维图像处理部1362针对由预处理部1361进行了处理的预处理后的体数据,进行体绘制处理。作为进行体绘制处理的处理部,三维图像处理部1362具有投影方法设定部1362a、三维几何变换处理部1362b、三维物体外观处理部1362f和三维虚拟空间绘制部1362k。
投影方法设定部1362a决定用于生成视差图像群的投影方法。例如,投影方法设定部1362a决定通过平行投影法执行体绘制处理或通过透视投影法执行体绘制处理。
三维几何变换处理部1362b是决定用于对执行体绘制处理的体数据以三维几何学进行变换的信息的处理部,具有平行移动处理部1362c、旋转处理部1362d以及扩大缩小处理部1362e。平行移动处理部1362c是在进行体绘制处理时的视点位置被平行移动的情况下决定使体数据平行移动的移动量的处理部,旋转处理部1362d是在进行体绘制处理时的视点位置被旋转移动的情况下决定使体数据旋转移动的移动量的处理部。另外,扩大缩小处理部1362e是在请求了立体视觉图像的扩大或缩小的情况下决定体数据的扩大率或缩小率的处理部。
三维物体外观处理部1362f具有三维物体色彩处理部1362g、三维物体不透明度处理部1362h、三维物体材质处理部1362i以及三维虚拟空间光源处理部1362j。三维物体外观处理部1362f通过这些处理部,例如按照操作者的请求,进行决定被显示的立体视觉图像的显示状态的处理。
三维物体色彩处理部1362g是决定针对体数据中被分割的各区域被着色的色彩的处理部。三维物体不透明度处理部1362h是决定构成体数据中被分割的各区域的各体素的不透明度(Opacity)的处理部。其中,体数据中不透明度设为“100%”的区域的后方的区域在立体视觉图像中不被描绘出。另外,体数据中不透明度设为“0%”的区域在立体视觉图像中不被描绘出。
三维物体材质处理部1362i是通过决定体数据中被分割的各区域的材质来调整描绘该区域时的质感的处理部。三维虚拟空间光源处理部1362j是在针对体数据进行体绘制处理时决定设置在三维虚拟空间中的虚拟光源的位置或虚拟光源的种类的处理部。作为虚拟光源的种类,可以举出从无限远照射平行的光线的光源、或从视点照射放射状的光线的光源等。
三维虚拟空间绘制部1362k针对体数据进行体绘制处理,生成视差图像群。另外,三维虚拟空间绘制部1362k在进行体绘制处理时,根据需要,使用由投影方法设定部1362a、三维几何变换处理部1362b、三维物体外观处理部1362f决定的各种信息。
在此,由三维虚拟空间绘制部1362k进行的体绘制处理按照绘制条件来进行。例如,绘制条件为“平行投影法”或“透视投影法”。另外,例如,绘制条件为“基准的视点位置以及视差角”。另外,例如,绘制条件为“视点位置的平行移动”、“视点位置的旋转移动”、“立体视觉图像的扩大”、“立体视觉图像的缩小”。另外,例如,绘制条件为“被着色的色彩”、“透明度”、“质感”、“虚拟光源的位置”、“虚拟光源的种类”。可以想到经由输入部131从操作者受理像这样的绘制条件的情况或初始设定像这样的绘制条件的情况。无论哪个情况下,三维虚拟空间绘制部1362k都从控制部135受理绘制条件,按照受理的绘制条件,进行针对体数据的体绘制处理。另外,在进行体绘制处理时,上述的投影方法设定部1362a、三维几何变换处理部1362b、三维物体外观处理部1362f按照该绘制条件决定需要的各种信息,因此三维虚拟空间绘制部1362k使用决定的这些各种信息来生成视差图像群。
图6A、图6B以及图6C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体绘制处理的一例的图。例如,三维虚拟空间绘制部1362k如图6A所示,受理平行投影法,进而,受理基准的视点位置(5)和视差角“1度”,来作为绘制条件。在该情况下,三维虚拟空间绘制部1362k如图6A所示,设定沿视线方向从无限远照射平行的光线的光源。并且,三维虚拟空间绘制部1362k以视差角各相隔“1度”的方式将视点的位置从(1)~(9)平行移动,来通过平行投影法生成视差角各相差1度的不同的九个视差图像。
或者,三维虚拟空间绘制部1362k如图6B所示,受理透视投影法,进而,受理基准的视点位置(5)和视差角“1度”,来作为绘制条件。在该情况下,三维虚拟空间绘制部1362k如图6B所示,在各视点,设定以视线方向为中心以三维放射状照射光的点光源或面光源。并且,三维虚拟空间绘制部1362k例如按照以体数据的切断面的中心(重心)为中心使视差角各相隔“1度”的方式,将视点的位置从(1)~(9)旋转移动,来通过透视投影法生成视差角各相差1度的不同的九个视差图像。其中,在进行透视投影法的情况下,根据绘制条件,视点(1)~(9)也可以是平行移动的情况。其中,视线方向如图6A以及图6B所示,成为从视点朝向体数据的切断面的中心(重心)的方向。
或者,三维虚拟空间绘制部1362k如图6C所示,也可以设定针对所显示的体绘制图像的纵向以视线方向为中心以二维放射状照射光、而针对所显示的体绘制图像的横向沿着视线方向从无限远照射平行的光线的光源,来进行兼用平行投影法和透视投影法的体绘制处理。
如此生成的九个视差图像是立体视觉图像。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九个视差图像例如由控制部135变换为以规定格式(例如栅格状)配置的中间图像,并被输出至作为9视差监视器的显示部132。由此,工作站130的操作者能够一边确认立体显示监视器上显示的能够立体观察的医用图像,一边进行用于生成立体视觉图像的操作。
其中,在图6A、图6B以及图6C的例子中,说明了受理投影方法、基准的视点位置以及视差角作为绘制条件的情况,但受理其他条件作为绘制条件的情况也同样,三维虚拟空间绘制部1362k反映各个绘制条件地生成视差图像群。
另外,三维虚拟空间绘制部1362k不仅具有体绘制的功能,而且具有进行断面重构法(MPR:Multi Planer Reconstruction)来根据体数据重构MPR图像的功能。其中,三维虚拟空间绘制部1362k还具有进行“CurvedMPR(弯曲MPR)”的功能、或进行“Intensity Projection(密度投影)”的功能。
接下来,三维图像处理部1362根据体数据生成的视差图像群被作为底层(Underlay)。并且,通过将描绘有各种信息(刻度、患者名、检査项目等)的覆盖层(Overlay)相对底层加以重叠,来作为输出用的二维图像。二维图像处理部1363是通过针对覆盖层以及底层进行图像处理来生成输出用的二维图像的处理部,如图3所示,具有二维物体描绘部1363a、二维几何变换处理部1363b以及亮度调整部1363c。例如,二维图像处理部1363为了减轻输出用的二维图像的生成处理所需的负荷,通过针对1张覆盖层分别重叠9张视差图像(底层),来生成9张输出用的二维图像。
二维物体描绘部1363a是对描绘在覆盖层上的各种信息进行描绘的处理部,二维几何变换处理部1363b是对描绘在覆盖层上的各种信息的位置进行平行移动处理或旋转移动处理、或者对描绘在覆盖层上的各种信息进行扩大处理或缩小处理的处理部。
另外,亮度调整部172c是进行亮度变换处理的处理部,例如是按照输出目的地的监视器的灰度、窗宽(WW:Window Width)、窗位(WL:WindowLevel)等图像处理用的参数来调整覆盖层以及底层的亮度的处理部。
绘制处理部136所生成的输出用的二维图像例如由控制部135保存在暂时存储部134中。其中,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绘制处理部136所生成的输出用的二维图像是以各视差图像为底层的立体视觉用的二维图像群,该二维图像群成为视差图像群。
另外,输出用的二维图像群(视差图像群)如图4所示,例如由控制部135经由通信部133发送至图像保管装置120。
其中,控制部135例如进行控制,以使绘制处理部136所生成的视差图像群与作为该视差图像群的生成源的体数据建立对应地保存。
并且,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终端装置140如上所述,是用于使医院内工作的医师或检査技师阅览医用图像的装置,从图像保管装置120取得由绘制处理部136生成的视差图像群(输出用的二维图像)。图7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终端装置的结构例的图。
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终端装置140如图7所示,具有输入部141、显示部142、通信部143、存储部144、控制部145和二维图像处理部146。
输入部141是鼠标、键盘、轨迹球等,从操作者受理针对终端装置140的各种操作的输入。具体而言,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部141从操作者受理立体观察请求。例如,输入部141受理用于指定操作者希望进行立体观察的体数据的患者ID、检査ID、装置ID、序列ID等的输入,来作为立体观察请求。
显示部142是作为立体显示监视器的液晶面板等,显示各种信息。具体而言,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部142显示用于从操作者受理各种操作的GUI(Graphical User Interface:图形用户界面)或立体视觉图像等。例如,显示部142是利用图2说明的立体显示监视器(以下记作2视差监视器)或利用图5说明的立体显示监视器(以下记作9视差监视器)。以下,说明显示部142为9视差监视器的情况。
通信部143是NIC(Network Interface Card:网络接口卡)等,与其他装置之间进行通信。具体而言,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通信部143将输入部141所受理的立体观察请求发送给图像保管装置120。另外,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通信部143按照立体观察请求,接收由图像保管装置120发送的视差图像群。
存储部144是硬盘、半导体存储器元件等,存储各种信息。具体而言,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存储部144存储经由通信部143从图像保管装置120取得的视差图像群。另外,存储部144还存储经由通信部143从图像保管装置120取得的视差图像群的附带信息(视差数或分辨率等)。
控制部145是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或MPU(Micro ProcessingUnit)等电子电路、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或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等集成电路,进行终端装置140的整体控制。
例如,控制部145控制与图像保管装置120之间经由通信部143进行的立体观察请求或视差图像群的收发。另外,例如,控制部145控制视差图像群向存储部144的保存、视差图像群从存储部144的读取。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部145控制针对显示部142的GUI的显示或视差图像群的显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部145将立体视觉图像变换为以规定格式(例如栅格状)配置的中间图像之后,显示在作为9视差监视器的显示部142上。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部145控制由二维图像处理部146进行的图像处理。
二维图像处理部146具有与利用图5说明的二维图像处理部1363相同的功能。即,二维图像处理部146针对由三维图像处理部1362生成的作为底层的视差图像群,生成并重叠覆盖层,由此能够生成针对显示部142的输出用的二维图像。
进而,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二维图像处理部146具有以下插补功能,即:利用两个视差图像各自的进深信息,通过插补处理,根据该两个视差图像生成新的视差图像。其中,后面详细说明二维图像处理部146的插补功能。
如上所述,绘制处理部136在控制部135的控制之下,根据体数据生成视差图像群。另外,终端装置140从图像保管装置120取得视差图像群并显示在显示部142上。由此,作为终端装置140的操作者的医师或检査技师能够在描绘有各种信息(刻度、患者名、检査项目等)的状态下阅览能够立体观察的医用图像。
但是,为了按照来自终端装置140的立体观察请求,由绘制处理部136实时地进行体绘制处理来生成视差图像群,对工作站130要求较高的图像处理能力。
因此,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130进行控制部135的绘制处理控制,以便减轻用于根据三维的医用图像数据生成立体视觉用的图像所需的处理的负荷。即,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130在控制部135的控制之下,由绘制处理部136根据体数据生成为了在规定的立体视觉监视器上立体观察所需的视差数以上的图像群(视差图像群)。并且,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130由控制部135进行控制,以使绘制处理部136所生成的视差图像群保存在图像保管装置120中。并且,立体视觉监视器(例如显示部142)显示从图像保管装置120中保存的视差图像群之中选择视差数的视差图像而构成的立体视觉图像(例如9视差图像)。
例如,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130的操作者从连接在院内LAN2上的装置所具有的立体视觉监视器各自所需的视差数的信息中,取得视差数的最大值。然后,该操作者针对控制部135设定包括视差数在内的规定的绘制条件,以便生成由取得的最大值以上的视差图像构成的视差图像群。以下,说明终端装置140的显示部142的视差数“9”为最大值的情况。其中,本实施方式在最大值为“18”或“2”的情况下也能够适用。
并且,控制部135基于视差数的信息以及预先设定的绘制条件,控制绘制处理部136的绘制处理。即,控制部135基于形成规定形状的图形的直线或曲线,设定数量为视差数以上的、用于执行绘制处理的视点,从而使绘制处理部136生成视差图像群。以下,说明第一实施方式中设定的各种绘制条件。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绘制条件设定的上述的规定形状的图形根据作为体数据的绘制对象的区域即绘制区域与视点之间的位置关系,大致分为以下两类。即,在第一图形条件下,控制部135以视点位于绘制区域外的方式设定规定形状的图形。然后,控制部135利用形成所设定的图形的直线或曲线,使绘制处理部136生成视差图像群。另外,在第二图形条件下,控制部135设定视点位于绘制区域内的图形来作为规定形状的图形。然后,控制部135利用形成所设定的图形的直线或曲线,使绘制处理部136生成视差图像群。
另外,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绘制条件,根据构成视差图像群的视差图像的数量,大致分为以下两类。即,在第一图像数条件下,控制部135使由进行立体观察所需的视差数的视差图像构成的视差图像群生成。另外,在第二图像数条件下,控制部135使比进行立体观察所需的视差数大的数量的视差图像所构成的视差图像群生成。
在此,在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绘制条件设定了第一图形条件的情况下,第一图形条件进而根据视点的设定法,大致分为以下两类。即,在第一视点设定条件下,控制部135沿着形成规定形状的图形的直线或曲线,设定数量为视差数以上的、用于执行绘制处理的视点。另外,在第二视点设定条件下,控制部135沿着形成规定形状的图形的直线或曲线上设定的点上的切线,设定数量为视差数以上的、用于执行绘制处理的视点。
其中,作为绘制条件,如上所述有视差角、投影法、分割条件等。以下,说明视差角设定为“1度”的情况。其中,视差角能够设定任意的值。例如,视差角也可以是“0.5度”、“0.1度”、或“3度”等。
首先,说明根据第一图形条件以及第一图像数条件执行的绘制处理。图8A、图8B以及图8C是用于说明根据第一图形条件以及第一图像数条件执行的绘制处理的图。例如,控制部135根据第一图形条件,如图8A所示,设定正圆作为视点位于绘制区域外的图形。
例如,控制部135取得由分割处理部1361g提取的绘制区域的重心的位置。然后,控制部135设定与通过重心的旋转轴正交的正圆。其中,控制部135以正圆位于绘制区域的外部的方式设定正圆的半径。既可以由控制部135基于绘制区域的三维空间座标来决定正圆的半径,也可以由工作站130的操作者决定正圆的半径。另外,正圆的中心不限定于绘制区域的重心,也可以由工作站130的操作者设定为任意的位置。例如,正圆的中心也可以设定为患部等关注部位。在该情况下,工作站130的操作者例如参照以任意的切断面切断体数据而得到的MPR图像,将患部的关注部位设定为正圆的中心。或者,作为工作站130,例如也可以使用搭载了自动检测病变部的候选区域的计算机阅片辅助诊断系统(CAD:Computer AssistedDiagnosis)的装置,从而由工作站130检测患部的关注部位,并设定为正圆的中心。
然后,绘制处理部136在控制部135的控制之下,生成视差角为“1度”的9视差图像。
例如,控制部135在设定了第一视点设定条件的情况下,如图8B所示,沿着正圆的周围,以视差角为1度的方式设定9个视点。然后,在设定了第一视点设定条件的情况下,绘制处理部136利用所设定的9个视点,通过由图6B说明的透视投影法生成9视差图像。其中,9个视点的位置由操作者或控制部135设定。其中,9个视点的视线方向需要满足能够进行立体视觉显示的条件。9个视点的视线方向分别例如图6A以及图6B所示,设定为朝向体数据的切断面的中心(重心)的方向。
另外,在设定了第二视点设定条件的情况下,如图8C所示,控制部135在正圆上设定基准点,沿着通过所设定的基准点的切线,以视差角为1度的方式设定9个视点。并且,在设定了第二视点设定条件的情况下,绘制处理部136利用所设定的9个视点,通过由图6A说明的平行投影法生成9视差图像。其中,在设定了第二视点设定条件的情况下,绘制处理部136也可以通过由图6C说明的投影法生成9视差图像。另外,基准点的位置由操作者或控制部135设定。
接下来,说明根据第一图形条件以及第二图像数条件执行的绘制处理。图9A、图9B以及图10是用于说明根据第一图形条件以及第二图像数条件执行的绘制处理的图。首先,例如,控制部135根据第一图形条件,如图8所述,设定正圆作为视点位于绘制区域外的图形。然后,根据第二图像数条件设定的视差数为“10”以上。
在此,在根据第二图像数条件设定了视差数“11”且设定了第一视点设定条件的情况下,如图9A所示,控制部135沿着正圆的周围,以视差角为1度的方式设定11个视点。然后,绘制处理部136利用所设定的11个视点,生成由11个视差图像构成的视差图像群。
另外,在根据第二图像数条件设定了视差数“360”且设定了第一视点设定条件的情况下,如图9B所示,控制部135沿着正圆的全周,以视差角为1度的方式设定360个视点。其中,在图9B中,为了作图方便,仅描绘出42个视点,但在实际上,设定了360个视点。然后,绘制处理部136利用所设定的360个视点,生成由360个视差图像构成的视差图像群。以下,如图9B所示,将针对绘制对象生成的全周的视差图像记作全周数据。
另外,在设定了第二图像数条件以及第二视点设定条件的情况下,控制部135沿着形成规定形状的图形的直线或曲线上设定的多个点上的各切线方向,设定用于执行绘制处理的视点。例如,在设定了第二图像数条件以及第二视点设定条件的情况下,如图10所示,控制部135在正圆上设定多个基准点(参照图中划斜线的圆),沿着通过所设定的多个基准点的各个切线,以视差角为1度的方式设定9个视点。然后,绘制处理部136利用各切线上设定的9个视点,通过由图6A说明的平行投影法,按每个基准点生成9视差图像。其中,绘制处理部136也可以通过由图6C说明的投影法,按每个基准点生成9视差图像。另外,各基准点的位置由操作者或控制部135设定。
其中,根据第一图形条件设定的规定形状的图形不限定于正圆。图11A、图11B以及图11C是用于说明第一图形条件的变形例的图。
例如,根据第一图形条件设定的规定形状的图形也可以如图11A所示为楕圆。另外,根据第一图形条件设定的规定形状的图形也可以是多边形,例如也可以如图11B所示为6边形。
进而,根据第一图形条件设定的规定形状的图形不限定于由直线或曲线构成的封闭的图形。例如,根据第一图形条件设定的规定形状的图形也可以是多段线(polyline)或样条(spline)曲线。
另外,控制部135也可以根据第一图形条件,设定多个规定形状的图形。例如,控制部135也可以控制为如图11C所示,设定通过绘制区域的重心的三个旋转轴,由此设定三个正圆,并在各正圆上生成视差图像群。其中,通过使用正圆作为视点所位于的图形,具有以下说明的优点。一般而言,任意视点的绘制图像不一定必然为该视点的视差图像。但是,例如在视点所位于的图形为正圆的情况下,通过适当地设定视差角的条件,正圆上的任意视点的绘制图像成为该视点的视差图像。即,通过使用正圆作为视点所位于的图形,能够大幅减少作为视差图像群生成的图像数。其结果,能够大幅减少所保存的视差图像群的数据量。
像这样,控制部135在第一图形条件下,通过第一图像数条件以及第二图像数条件与第一视点设定条件以及第二视点设定条件之间的任意组合,使视差图像群生成。
然后,控制部135经由通信部133,使由绘制处理部136生成的视差图像群保存在图像保管装置120中。具体而言,控制部135使由绘制处理部136生成的视差图像群与作为该视差图像群的生成源的体数据建立对应地保存在图像保管装置120中。
通过该处理,成为保存了视差图像群的状态,例如,终端装置140的操作者仅通过指定自身希望参照的体数据,就能够在显示部142上立体观察该体数据。
因此,终端装置140的控制部145进行以下显示控制处理。即,控制部145从图像保管装置120取得操作者所指定的体数据的视差图像群。具体而言,控制部145从图像保管装置120中,从根据操作者所指定的体数据生成的视差图像群取得视差数的视差图像。例如,控制部145如果从终端装置140的操作者经由输入部141受理到“患者ID、检査ID”等附带信息以及立体观察请求,则将附带信息以及立体观察请求发送至图像保管装置120。图像保管装置120检索与接收到的附带信息建立了对应的体数据,进而检索与检索到的体数据建立了对应的视差图像群。然后,图像保管装置120将检索到的视差图像群发送至终端装置140。
然后,控制部145进行控制,以使利用所取得的视差数的视差图像构成的立体视觉图像显示在作为9视差监视器的显示部142上。图12~图14是用于说明终端装置中的显示控制的图。
例如,在取得了利用图8说明的根据第一图形条件以及第一图像数条件生成的视差图像群(9视差图像)的情况下,控制部145如图12所示,在将9视差图像变换为以3行3列的栅格状排列的中间图像之后,输出至显示部142并使其显示。其中,中间图像的格式不限定于栅格状。例如,中间图像也可以是将9视差图像以与9视差监视器的规范相应的像素配置排序而成的格式。在此,作为9视差监视器的规范,可以举出纵条纹液晶、横条纹液晶、纵透镜方式、斜透镜方式、斜透镜的角度等。
另一方面,在取得了利用图9以及图10说明的根据第一图形条件以及第二图像数条件生成的视差图像群的情况下,控制部145进行以下说明的处理。即,在从图像保管装置120取得的视差图像群的图像数大于视差数的情况下,控制部145进行控制以使从该取得的视差图像群中选择的、数量为视差数的图像群显示在显示部142上。
例如,控制部145如图13所示,在取得了全周数据的情况下,选择视点位置连续的9张视差图像并变换为栅格状的中间图像之后,输出至显示部142并使其显示。其中,9视差图像的选择处理也可以由终端装置140的操作者进行。另外,9视差图像的选择处理也可以预先由工作站130进行。其中,9视差图像的选择处理不限定于选择视点位置连续的9张视差图像的情况。例如,9视差图像的选择处理也可以通过按每两个或按每三个选择连续的视点位置来进行。
或者,控制部145在从图像保管装置120取得的视差图像群的图像数大于视差数的情况下,进行控制以使从该取得的视差图像群中依次选择的视差数量的图像群依次显示在显示部142上。具体而言,控制部145进行控制,以通过依次选择视差数的视差图像来使多个立体视觉图像依次显示在显示部142上。
例如,控制部145如图14所示,在取得了全周数据的情况下,每次错移数张来依次选择视点位置连续的9张视差图像。并且,控制部145如图14所示,在将选择的9视差图像依次变换为中间图像之后,依次输出至显示部142并使其显示。其结果,显示部142能够一边由操作者使体数据旋转一边显示能够立体视觉观察的立体视觉图像。其中,9视差图像的选择处理也可以由终端装置140的操作者进行。另外,9视差图像的选择处理也可以预先由工作站130进行。其中,作为视差图像群由绘制处理部136生成的图像不一定必须为“视差数以上”。具体而言,也可以根据由绘制处理部136生成的“小于视差数”的视差图像,利用上述的二维图像处理部146的插补功能,生成“视差数以上”的视差图像。例如,也可以是:二维图像处理部146根据视点位置相邻的两个视差图像,通过插补处理来生成能够替代用作视差图像的图像,由此生成“视差数以上”的视差图像。即,本实施方式也可以是:根据绘制处理部136通过控制部135的控制而生成的“小于视差数”的视差图像,通过控制部145的控制,由二维图像处理部146利用插补处理生成“视差数以上”的视差图像。其中,以后详细说明二维图像处理部146的插补功能。
接着,说明第二图形条件。在第二图形条件下,控制部135以视点位于绘制区域内的方式设定规定形状的图形。图15是用于说明第二图形条件的图。例如,第二图形条件是适用于执行以下虚拟内窥镜(VE:VirtualEndoscopy)显示法的情形的图形条件,该虚拟内窥镜显示法作为拍摄大肠的三维X射线CT图像的显示法(CTC:CT Colonography)而被广泛使用。
例如,分割处理部1361g提取大肠的管腔区域。进而,分割处理部1361g如图15所示,提取管腔区域的芯线。由分割处理部1361g提取的芯线成为在第二图形条件下使用的规定形状的图形。然后,分割处理部1361g如图15所示,进而在提取的芯线上以规定间隔设定多个基准点(参照图中的白圈)。
取得了该信息的控制部135如图15所示,在位于芯线的各基准点的位置设定视点,在通过视点且与芯线垂直的平面上,设定用于以设定的视点为中心以放射状在1周上观察大肠内壁(管腔内壁)的视线方向。通过以基准点为中心使视线方向旋转360度,绘制处理部136在各基准点,生成能够在1周上立体观察大肠内壁(管腔内壁)的全周数据。
如此生成的VE显示法的视差图像群被保存在图像保管装置120中。然后,控制部145从图像保管装置120取得VE显示法的视差图像群的集合,并使其显示在显示部142上。即,控制部145将从各基准点上生成的全周数据中选择的9视差图像变换为中间图像之后,输出至显示部142。其中,第一图形条件将视点的位置限定为绘制区域外,第二图形条件将视点的位置限定为绘制区域内,但第一实施方式中设定的视点的位置不限定于此。例如,第一实施方式也可以是:根据第三图形条件生成用于立体视觉图像的视差图像群,所述第三图形条件是,以视点的一部分位于绘制区域内且视点的一部分位于绘制区域外的方式设定图形。其中,在第三图形条件下设定的图形可以是正圆、楕圆、多边形、直线、多段线或样条曲线中的任意情况。
接着,利用图16以及图17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处理系统1的处理。图16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处理系统的图像保存处理的图。另外,图17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处理系统的图像显示处理的图。
如图16所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处理系统1的工作站130判断是否指定了作为处理对象的体数据(步骤S101)。在此,在未指定体数据的情况下(步骤S101否定),工作站130等待直到指定了体数据。
另一方面,在指定了体数据的情况下(步骤S101肯定),控制部135从图像保管装置120取得被指定的体数据(步骤S102)。然后,控制部135判断是否受理了针对所取得的体数据的绘制条件(步骤S103)。在此,绘制条件除了视差角、分割条件等之外,还有上述图形条件、图像数条件、视点位置条件。
在未受理绘制条件的情况下(步骤S103否定),控制部135等待直到受理了绘制条件。另一方面,在受理了绘制条件的情况下(步骤S103肯定),通过控制部135的控制,绘制处理部136基于绘制条件,根据体数据生成视差图像群(步骤S104)。
然后,控制部135进行控制以使图像保管装置120保存视差图像群(步骤S105),并结束处理。
然后,如图17所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处理系统1的终端装置140判断是否由操作者指定了作为处理对象的体数据(步骤S201)。在此,在未指定体数据的情况下(步骤S201否定),终端装置140等待直到指定了体数据。
另一方面,在指定了体数据的情况下(步骤S201肯定),控制部145取得与被指定的体数据建立了对应的视差图像群(步骤S202),并判断所取得的视差图像群是否为9视差图像(步骤S203)。其中,控制部145将取得的视差图像群保存在存储部144中。
在此,在取得的视差图像群为9视差图像的情况下(步骤S203肯定),控制部145将9视差图像变换为中间图像(步骤S205),并使其显示在显示部142上(步骤S206),并结束处理。
另一方面,在取得的视差图像群为10张以上的视差图像群的情况下(步骤S203否定),控制部145选择9视差图像并变换为中间图像(步骤S204),使其显示在显示部142上(步骤S206),并结束处理。其中,在进行图14中例示的旋转显示的情况下,控制部145反复执行步骤S204以及步骤S206的处理。
如上所述,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根据第一图形条件、或第二图形条件等各种各样的绘制条件,预先根据体数据生成并存储视差图像群,由此在受理了立体观察请求的情况下,能够在不实时地进行体绘制处理的条件下提供能够立体观察的图像群。因此,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无需设置具有较高图像处理能力的工作站130,能够减轻用于根据三维的医用图像数据生成立体视觉用的图像所需的处理的负荷。
其中,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也可以进行以下说明的三个变形例。以下,利用图18~图20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图18A以及图18B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变形例的图。
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变形例按照终端装置140的操作者的期望来变更立体观察的图像的立体感。例如,比较视差角为1度的9视差图像与视差角为2度的9视差图像,可知视差角为2度的9视差图像的立体感更强。因此,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控制部145变更输出到显示部142用于立体观察的视差数量的图像群的视差角。即,控制部145变更所选择的规定数的视差数的视差图像相互间的视差角。例如,输入部141具有用于调整立体感等级的滑动条,滑动条的位置与视差角的值建立对应。
在此,在由操作者为了提高立体感而滑动的条的位置为“视差角:2度”的情况下,控制部145判断为能够从“视差角:1度”的全周数据中选择“视差角:2度”的图像群。然后,控制部145如图18A所示,从“视差角:1度”的全周数据中,各相隔一个地选择9张视差图像以成为“视差角:2度”,并使选择的9张图像输出至显示部142。
另外,在由操作者为了降低立体感而滑动的条的位置为“视差角:0.5度”的情况下,控制部145判断为无法从“视差角:1度”的全周数据中选择“视差角:0.5度”的全部图像群。即,控制部145判断为由图18B所示的黑圆所示的视点位置的视差图像不存在。因此,控制部145利用二维图像处理部146的插补功能。即,二维图像处理部146如上所述,具有以下插补功能,即:利用两个视差图像各自的进深信息,通过插补处理,根据该两个视差图像生成新的视差图像。以下说明由二维图像处理部146执行的插补处理的具体例。例如,在生成位于图像A与图像B中间的图像C的情况下,二维图像处理部146通过“互信息(Mutual Information)法”,计算表示从图像A向图像B的方向的“图像A与图像B的曲速场(WarpField)”。然后,二维图像处理部146将“曲速场”中的各像素矢量的中间点(从图像A向图像B的矢量的一半)累积到图像A上,由此生成图像C。另外,在不是位于图像A与图像B的中间的图像,而例如需要“2:1”的角度位置的图像C的情况下,二维图像处理部146利用从图像A向图像B的矢量的、位于“2:1”的比率位置上的像素生成图像C。其中,在图像A与图像B的角度间隔窄的情况下,二维图像处理部146也可以不利用进深信息,而将图像A与图像B相加之后,进行将像素值设为一半的简单的插补处理。
控制部145控制二维图像处理部146,以根据相邻的已取得的两个视差图像,通过插补处理生成由图18B所示的黑圆表示的视点位置的视差图像。即,二维图像处理部146利用根据与由黑圆表示的视点位置相邻的两个视点生成的两个视差图像各自的进深信息,通过插补处理,生成与由黑圆表示的视点位置对应的新的视差图像。由此,控制部145使成为“视差角:0.5度”的9张图像输出至显示部142。
像这样,在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变形例中,能够在不再次执行绘制处理的条件下,按照操作者的期望来变更立体观察的图像的立体感。
接着,利用图19A以及图19B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变形例。图19A以及图19B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变形例的图。
在第二变形例中,进行绘制控制处理的控制部135控制绘制处理部136,以使构成视差图像群的各图像的分辨率高于输出对象的立体显示监视器(显示部142)的分辨率。
例如,控制部135预先从终端装置40取得显示部142的分辨率为“512像素×512像素”的情况。在该情况下,控制部135例如向绘制处理部136指示生成达到“1024像素×1024像素”的分辨率的体绘制图像。
由此,终端装置140的控制部145如图19A所示,取得“1024像素×1024像素”的9视差图像。控制部145为了向显示部142输出所取得的9视差图像,利用二维图像处理部146所具有的扩大缩小功能。例如,根据控制部145的指示,二维图像处理部146通过计算邻近的像素的像素值的平均值的插补处理,如图19A所示,使“1024像素×1024像素”的9视差图像成为“512像素×512像素”的9视差图像。
然后,控制部145如图19A所示,将“512像素×512像素”的9视差图像变换为以栅格状配置的中间图像,并输出至显示部142。
像这样,通过将高分辨率的图像变换为低分辨率,能够达到以下效果。即,在参照“512像素×512像素”的9视差图像的操作者请求了扩大显示请求的情况下,控制部145向二维图像处理部146指示9视差图像的扩大处理。在此,在终端装置140的存储部144中,保存着作为原图像的“1024像素×1024像素”的9视差图像。
例如,设扩大请求的区域在原图像中为“768像素×768像素”的尺寸。在该情况下,二维图像处理部146如图19B所示,从原图像中切出“768像素×768像素”的区域并缩小至“512像素×512像素”,由此能够生成输出用的9视差图像。该9视差图像与原图像为“512像素×512像素”的9视差图像的情况相比,分辨率不下降。
即,在第三变形例下,通过事先生成高分辨率的视差图像群,能够避免在显示目的地的立体视觉用的监视器上扩大显示立体视觉图像的情况下成为低分辨率。
接着,利用图20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三变形例。图20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三变形例的图。
以上说明了显示部142为9视差监视器的情况,第一实施方式在显示部142为利用图2说明的2视差监视器的情况下也能够适用。例如,控制部145如图20所示,取得了“视差角:1度”的9视差图像作为与操作者所指定的体数据建立了对应的视差图像群。在该情况下,控制部145如图20所示,例如从9视差图像中选择由操作者请求的“视差角:2度”的2视差图像,并输出至显示部142。
像这样,通过控制部135的控制,事先生成由最大视差数以上的视差图像构成的视差图像群,由此能够按照立体视觉监视器的立体视觉规范显示立体视觉用的图像。
其中,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形例在沿着时间序列的多个体数据(4D数据)成为处理对象的情况下也能够适用。在该情况下,控制部135使沿着时间序列的多个视差图像群生成。然后,控制部135使多个视差图像群与4D数据建立对应地保存在图像保管装置120中。然后,控制部145取得与操作者所指定的4D数据建立了对应的多个视差图像群,将取得的多个视差图像群沿时间序列分割为各个立体视觉图像之后,使其在显示部142上作为能够立体观察的运动图像加以显示。
(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保存视差图像群时的数据形式。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工作站130的控制部135在进行保存控制处理时,基于用于收发医用图像的标准规范,进行控制以将视差图像群作为运动图像形式的运动图像数据保存在图像保管装置120中。
即,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部135如利用图1说明过的那样,利用图像处理系统1是依据作为标准规范的DICOM规范的PACS的情况,进行控制以将保存视差图像群时的数据形式作为依据DICOM规范的运动图像数据保存在图像保管装置120中。
进而,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部135赋予私有标签作为附带信息,该附带信息表示作为运动图像数据保存的图像群是立体视觉用的图像群(视差图像群)。通过赋予该私有标签,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终端装置140的控制部145从图像保管装置120取得由操作者指定的体数据的运动图像数据,基于对该取得的运动图像数据赋予的附带信息,判断该运动图像数据是否为视差图像群。
例如,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终端装置140的控制部145在操作者按下了输入部131所具有的“立体显示按钮”的情况下,判断能否将取得的运动图像数据变换为立体视觉用数据形式。在判断为能够变换的情况下,控制部145将运动图像数据变换为立体视觉用的数据形式并输出至显示部142。另一方面,在判断为不能变换的情况下,控制部145使运动图像数据作为运动图像显示在显示部142上。
图21A、图21B、图22以及图23是用于说明对运动图像数据赋予的私有标签的图。例如,控制部135如图21A所示,通过将九个图像结合为一个长条图像,从而使9视差图像成为运动图像数据。并且,控制部135如图21A所示,将“私有标签:立体视觉”作为附带信息赋予给运动图像数据。
控制部145例如在立体显示按钮被按下的情况下,根据赋予了“私有标签:立体视觉”的情况,判断为取得的运动图像数据是视差图像群。然后,控制部145如图21A所示,将保存在运动图像数据中的图像群变换为栅格状的中间图像并输出至显示部142。
或者,作为对9视差图像赋予的私有标签,如图21B所示,也可以是视差角的信息。例如,控制部135如图21B所示,将“视差角:1度”作为附带信息赋予给运动图像数据。控制部145根据赋予了视差角的信息的情况,判断为取得的运动图像数据是立体视觉用的图像群(视差图像群)。
其中,终端装置140的操作者也可以自身预先设定能够立体观察的视差角的阈值,以便能够避免无法立体观察为了立体观察而显示的立体视觉图像。例如,在操作者预先设定了设为“视差角:2度以内”的信息的情况下,控制部145例如在取得的运动图像数据中赋予了“视差角:5度”时,判断为不能立体观察。
另外,如图22所示,例如,在视差图像群为360张的全周数据的情况下,控制部135将360张的全周数据设为一个运动图像数据。并且,控制部135如图22所示,将“私有标签:全周数据”作为附带信息赋予给运动图像数据。控制部145例如在立体显示按钮被按下的情况下,根据赋予了“私有标签:全周数据”的情况,判断为取得的运动图像数据是视差图像群。然后,控制部145如图22所示,将从保存在运动图像数据中的图像群中选择出的9视差图像变换为栅格状的中间图像,并输出至显示部142。
或者,在将根据利用图15说明的第二图形条件生成的视差图像群保存为运动图像数据的情况下,控制部135赋予图23所示的私有标签。即,控制部135如图23所示,将“私有标签:立体视觉”以及“私有标签:全周数据”作为附带信息赋予给运动图像数据。进而,控制部135如图23所示,在不同的基准点的全周数据的开始之前的位置插入“基准点标志”,作为用于将运动图像数据分割为各基准点的全周数据的附带信息。
根据该附带信息,控制部145判断为所取得的运动图像数据是视差图像群。然后,控制部145按每个标志分割运动图像数据,并将VE显示法的立体视觉图像变换为立体视觉用并输出至显示部142。
像这样,通过使用私有标签,在导入了PACS的医院内,能够作为依据DICOM规范的运动图像数据收发视差图像群。但是,在使用私有标签的情况下,需要对作为浏览器的终端装置140附加用于识别私有标签的功能。但是,为了向作为PACS运用的图像处理系统1追加各种各样的私有标签识别功能,需要系统的变更。
因此,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部135进行控制,以使视差图像群依据DICOM规范成为运动图像形式的运动图像数据,进而,对该运动图像数据赋予标准规范(DICOM规范)中使用的附带信息之后,保存在图像保管装置120中。并且,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部145从图像保管装置120取得由操作者指定的体数据的运动图像数据,基于对该取得的运动图像数据赋予的附带信息,判断该运动图像数据是否为视差图像群。
以下,利用图24以及图25,说明能够判断为视差图像群的依据DICOM规范的附带信息的一例。图24以及图25是用于说明对运动图像数据赋予的依据DICOM规范的附带信息的图。
例如,控制部135如图24所示,通过将九个图像结合为一个长条图像,来使9视差图像成为运动图像数据。并且,控制部135如图24所示,将作为通常在DICOM规范中赋予的现有标签的附带信息即“张数:9”赋予给运动图像数据。控制部145例如在立体显示按钮被按下的情况下,根据赋予了“张数:9”的情况,判断为取得的运动图像数据是视差图像群。然后,控制部145将保存在运动图像数据中的9视差图像变换为栅格状的中间图像,并输出至显示部142。
或者,控制部135如图25所示,在视差图像群是360张的全周数据的情况下,将360张的全周数据作为一个运动图像数据。并且,控制部135如图25所示,将作为通常在DICOM规范中赋予的现有标签的附带信息即“张数:360”赋予给运动图像数据。控制部145例如在立体显示按钮被按下的情况下,根据赋予了“张数:360”的情况,判断为取得的运动图像数据是视差图像群。然后,控制部145如图25所示,将从保存在运动图像数据中的视差图像群中选择的9视差图像变换为栅格状的中间图像,并输出至显示部142。或者,控制部145将从保存在运动图像数据中的视差图像群中依次选择的9视差图像变换为栅格状的中间图像,并依次输出至显示部142。或者,控制部145从保存在运动图像数据中的视差图像群中,在特定范围的连续数据中,将依次选择的9视差图像变换为栅格状的中间图像并依次输出至显示部142。例如,控制部145将从保存在运动图像数据中的360张的全周数据的“第1张至第180张”的视差图像群中依次选择的9视差图像变换为栅格状的中间图像,并依次输出至显示部142。
接着,利用图26说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处理系统1的处理。图26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处理系统的图像显示处理的图。其中,关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处理系统1的图像保存处理,在利用图16说明的步骤S105中,控制部135使视差图像群成为依据DICOM规范的运动图像数据,并对该运动图像数据赋予附带信息之后,使其保存在图像保管装置120中,除此以外是相同的,因此省略说明。
如图26所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处理系统1的终端装置140判断是否由操作者指定了作为处理对象的体数据(步骤S301)。在此,在未指定体数据的情况下(步骤S301否定),终端装置140等待直到指定体数据。
另一方面,在指定了体数据的情况下(步骤S301肯定),控制部145取得与被指定的体数据建立了对应的运动图像数据(步骤S302),判断立体显示按钮是否被按下(步骤S303)。在此,在未按下立体显示按钮的情况下(步骤S303否定),控制部145等待直到立体显示按钮被按下。
另一方面,在立体显示按钮被按下的情况下(步骤S303肯定),控制部145参照附带信息,判断能否变换为作为立体视觉用数据形式的中间图像(步骤S304)。在此,在判断为不能变换的情况下(步骤S304否定),控制部135使取得的运动图像数据作为运动图像显示(步骤S307),并结束处理。
另一方面,在判断为能够变换的情况下(步骤S304肯定),控制部135将运动图像数据变换为中间图像(步骤S305)。然后,控制部135通过将中间图像输出至显示部142,并使其进行立体视觉显示(步骤S306),并结束处理。
如上所述,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将视差图像群作为DICOM规范的运动图像数据加以处理,通过当前最普及的DICOM规范的院内系统,能够显示从视差图像群中选择的立体视觉图像。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能够利用依据DICOM规范的现有标签来判断能否进行立体观察并显示,因此能够在不变更当前最普及的DICOM规范的院内系统的情况下,将其原样作为用于显示从视差图像群中选择的立体视觉图像的系统来运用。其中,以上说明了通过按下立体显示按钮从而由控制部145进行判断处理的情况。但是,第二实施方式也可以不以立体显示按钮的操作作为判断处理的契机,而在取得运动图像数据的时刻由控制部145进行判断处理。在该情况下,在搭载了依据通常的DICOM规范的浏览器的终端装置140中,由控制部145判断为不能变换的运动图像数据被识别为运动图像,并作为运动图像显示。另外,以上说明了使视差图像群成为依据DICOM规范的运动图像数据的情况。但是,第二实施方式也可以是:例如使全周数据等360张的数据成为360张依据DICOM规范的静止图像数据,来作为依据DICOM规范的规范化数据。在该情况下,控制部135对包括360张DICOM静止图像数据在内的数据例如赋予“张数:360”的现有标签。并且,控制部145从360张DICOM静止图像数据中选择9视差图像,并输出至显示部142。例如,控制部145在立体显示按钮被按下的情况下,根据对包括360张DICOM静止图像数据在内的数据赋予了“张数:360”的现有标签的情况,判断为该静止图像数据群是视差图像群,选择9视差图像并输出至显示部142。
其中,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也可以进行以下说明的变形例。即,如第一实施方式所述,图像处理系统1针对4D数据也能够进行处理,控制部135生成的沿着时间序列的多个视差图像群能够作为依据DICOM规范的运动图像数据来处理。
首先,如第一实施方式所述,在沿时间序列生成多个体数据的情况下,控制部135控制绘制处理部136以使其根据各体数据生成沿着时间序列的多个视差图像群。
并且,在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形例中,控制部135使绘制处理部136所生成的多个视差图像群成为依据DICOM规范的运动图像形式的运动图像数据。在此,在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形例中,能够对运动图像数据赋予私有标签或现有标签作为附带信息。
首先,利用图27A以及图27B,说明根据利用图8B说明的绘制条件生成沿着时间序列的9视差图像群的情况下赋予的私有标签的一例。图27A以及图27B是用于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形例中对运动图像数据赋予的私有标签的图。例如,控制部135如图27A所示,将沿着时间序列的多个9视差图像分别作为运动图像数据。进而,控制部135对各运动图像数据赋予“私有标签:立体视觉”。
另外,控制部135对各运动图像数据赋予作为现有标签的时间信息。在此,所谓时间信息,指的是摄影作为运动图像数据的生成源的体数据的时间,例如是以毫秒为单位记录的时刻的信息。例如,控制部135对各运动图像数据赋予作为现有标签的“‘时间:t1’、‘时间:t2’、‘时间:t3’、……”。该运动图像数据群通过控制部135的保存控制,与生成源的4D数据建立对应地保存在图像保管装置120中。
然后,控制部145统一取得与操作者所指定的4D数据建立了对应的运动图像数据群,根据对取得的全部各运动图像数据赋予了“私有标签:立体视觉”的情况,判断为能够立体观察。进而,控制部145根据对取得的运动图像数据群赋予的现有标签的时间例如是以毫秒为单位记录的时刻的情况,判断为运动图像数据群是运动图像显示用的沿着时间序列的多个视差图像群。
然后,控制部145如图27A所示,将运动图像数据群变换为沿“‘时间:t1’、‘时间:t2’、‘时间:t3’、……”的时间序列的多个中间图像,并输出至显示部142。
或者,控制部135使沿着时间序列的多个9视差图像成为一个运动图像数据。例如,控制部135如图27B所示,使沿着时间序列的50个9视差图像成为一个运动图像数据。其中,控制部135按每个视点位置分割“‘时间:t1’、‘时间:t2’、‘时间:t3’、……‘时间:t50’”的50个9视差图像。
然后,控制部135沿时间序列排列“时间:t1”~“时间:t50”的视点(1)的视差图像(参照图中的“1(t1)、1(t2)……、1(t50)”)。同样,控制部135沿时间序列排列“时间:t1”~“时间:t50”的视点(2)的视差图像(参照图中的“2(t1)、2(t2)……、2(t50)”)。同样,控制部135按时间序列排列“时间:t1”~“时间:t50”的视点(3)的视差图像(参照图中的“3(t1)、3(t2)……、3(t50)”)。控制部135针对视点(4)~视点(9),也同样进行该排序的处理。
并且,控制部135针对运动图像数据,赋予表示是运动图像显示用的视差图像群的“私有标签:4D(50)”。其中,私有标签的“50”是表示沿着时间序列的50个9视差图像被保存为4D用的数据的信息。
然后,控制部145取得与操作者所指定的4D数据建立了对应的运动图像数据,根据对取得的运动图像数据赋予“私有标签:4D(50)”的情况,判断为能够立体观察且是运动图像显示用的多个视差图像群。
然后,控制部145如图27B所示,将运动图像数据变换为沿“‘时间:t1’、‘时间:t2’、‘时间:t3’、……”的时间序列的多个中间图像,并输出至显示部142。
其中,如上所述,对作为PACS运用的图像处理系统1追加多种私有标签识别功能,这需要系统的变更。
因此,在本变形例中,控制部135也进行控制,以便将依据DICOM规范的附带信息(现有标签)赋予给运动图像数据之后,保存在图像保管装置120中。图28是用于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形例中对运动图像数据赋予的依据DICOM规范的附带信息的图。
例如,控制部135如图28所示,将沿着时间序列的多个9视差图像分别作为运动图像数据。进而,控制部135对各运动图像数据赋予表示张数的“9”作为现有标签。进而,控制部135对各运动图像数据赋予作为现有标签的时间信息。例如,控制部135对各运动图像数据赋予作为现有标签的“‘时间:t1’、‘时间:t2’、‘时间:t3’、……”。该运动图像数据群通过控制部135的保存控制,与生成源的4D数据建立对应地保存在图像保管装置120中。
然后,控制部145从图像保管装置120取得操作者所指定的4D数据的运动图像数据,基于对该取得的运动图像数据赋予的附带信息,判断该运动图像数据是否为运动图像显示用的沿着时间序列的多个视差图像群。
控制部145根据对取得的全部各运动图像数据赋予了表示张数为“9”的现有标签的情况,判断为能够立体观察。进而,控制部145根据对取得的运动图像数据群赋予的现有标签的时间是以毫秒为单位记录的时刻的情况,判断为运动图像数据群是运动图像显示用的沿着时间序列的多个视差图像群。
然后,控制部145如图28所示,将运动图像数据变换为沿“‘时间:t1’、‘时间:t2’、‘时间:t3’、……”的时间序列的多个中间图像,并输出至显示部142。其中,利用图27A、图27B以及图28说明的内容在视差图像群为360张的全周数据的情况下也能够适用。
像这样,在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形例中,在处理4D数据的情况下,也能够在不变更当前最普及的DICOM规范的院内系统的情况下,将其原样作为用于显示立体视觉图像的系统来运用。
其中,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以下情况,即:工作站130通过控制部135进行视差图像群的生成控制以及保存控制,终端装置140通过控制部145进行立体视觉图像的取得以及显示控制。但是,实施方式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以下情况,即:工作站130进行视差图像群的生成控制以及保存控制,并且进行视差图像群的取得以及显示控制。另外,也可以是以下情况,即: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或终端装置140进行视差图像群的生成控制和保存控制以及视差图像群的取得和显示控制。
另外,也可以是以下情况,即: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进行视差图像群的生成控制以及保存控制,工作站130或终端装置140进行视差图像群的取得以及显示控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视差图像群的保存目的地是图像保管装置120的情况。但是,实施方式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以下情况,即:进行视差图像群的生成控制的装置所进行的保存控制的对象也可以是本装置的存储部。在该情况下,终端装置40例如从工作站130取得视差图像群。
即,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绘制处理部136、控制部135、控制部145以及图像保管装置120的处理能够按照图像处理系统1所包括的各装置的各种负荷和使用状況等,以任意的单位在功能上或者物理上分散、综合来构成。进而,在各装置中进行的各处理功能的全部或者任意的一部分能够由CPU以及由该CPU解析执行的程序来实现,或作为基于布线逻辑的硬件来实现。
其中,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图像处理方法能够通过由个人计算机或工作站等计算机执行预先准备的图像处理程序来实现。该图像处理程序能够经由互联网等网络发布。另外,该程序也能够通过记录在硬盘、软盘(FD)、CD-ROM、MO、DVD、Blu-ray Disc(注册商标)等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中,并由计算机从记录介质中读取来执行。
以上,如上所述,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形例、第二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形例,能够减轻用于根据三维的医用图像数据生成立体视觉用的图像所需的处理的负荷。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仅是举例说明,不意在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多种方式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同样包括在发明的范围和主旨中,包括在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发明及与其等价的范围中。

Claims (18)

1.一种图像处理系统,具备:
立体显示装置,能够显示利用规定视差数的视差图像构成的立体视觉图像;以及
图像处理装置;
该图像处理装置具备:
绘制处理部,针对作为三维的医用图像数据的体数据进行绘制处理;
绘制处理控制部,控制所述绘制处理部,以使所述绘制处理部根据所述体数据生成所述规定视差数以上的视差图像群;以及
保存控制部,使存储部保存由所述绘制处理部生成的所述视差图像群;
所述立体显示装置显示从保存在所述存储部中的所述视差图像群之中选择所述规定视差数的视差图像而构成的立体视觉图像。
2.如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图像处理系统,
还具备显示控制部,所述显示控制部进行控制,以使得在所述存储部中从根据由操作者指定的体数据生成的所述视差图像群中取得所述规定视差数的视差图像,并且使得利用该取得的所述规定视差数的视差图像构成的立体视觉图像显示在所述立体显示装置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图像处理系统,
所述绘制处理控制部基于形成规定形状的图形的直线或曲线,设定所述视差数以上的、用于执行绘制处理的视点,由此使所述绘制处理部生成所述视差图像群。
4.如权利要求3所记载的图像处理系统,
所述绘制处理控制部以视点位于作为所述体数据的绘制对象的区域即绘制区域以外的方式设定所述规定形状的图形,基于形成该设定的图形的直线或曲线,使所述绘制处理部生成所述视差图像群。
5.如权利要求4所记载的图像处理系统,
所述绘制处理控制部沿着形成所述规定形状的图形的直线或曲线,设定所述视差数以上的、用于执行绘制处理的视点。
6.如权利要求4所记载的图像处理系统,
所述绘制处理控制部沿着形成所述规定形状的图形的直线或曲线上设定的点上的切线,设定所述视差数以上的、用于执行绘制处理的视点。
7.如权利要求4所记载的图像处理系统,
所述绘制处理控制部沿着形成所述规定形状的图形的直线或曲线上设定的多个点上的各切线方向,设定用于执行绘制处理的视点。
8.如权利要求3所记载的图像处理系统,
所述绘制处理控制部以视点位于作为所述体数据的绘制对象的区域即绘制区域以内的方式设定所述规定形状的图形,基于形成该设定的图形的直线或曲线,使所述绘制处理部生成所述视差图像群。
9.如权利要求3所记载的图像处理系统,
所述绘制处理控制部设定多个所述规定形状的图形。
10.如权利要求2所记载的图像处理系统,
所述显示控制部进行控制,以使得从所述存储部中依次选择所述规定视差数的视差图像,由此使多个立体视觉图像依次显示在所述立体显示装置上。
11.如权利要求2所记载的图像处理系统,
所述显示控制部使所选择的所述规定数的视差数的视差图像相互间的视差角变更。
12.如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图像处理系统,
所述绘制处理控制部控制所述绘制处理部,以使构成所述视差图像群的各图像的分辨率高于所述规定的立体显示装置的分辨率。
13.如权利要求2所记载的图像处理系统,
所述绘制处理控制部使所述视差图像群成为规范化数据,所述规范化数据是被规范化为基于用来收发医用图像的标准规范的形式而成的规范化数据,进而,保存控制部进行控制,以使得对该规范化数据赋予所述标准规范中使用的附带信息之后,保存在所述存储部中;
所述显示控制部从所述存储部取得由操作者指定的体数据的规范化数据,基于对该取得的规范化数据赋予的附带信息,判断该规范化数据是否为所述视差图像群。
14.如权利要求13所记载的图像处理系统,
所述绘制处理控制部基于所述标准规范,使所述视差图像群成为运动图像形式的运动图像数据,进而,保存控制部进行控制,以使得对该运动图像数据赋予所述标准规范中使用的附带信息之后,保存在所述存储部中;
所述显示控制部从所述存储部取得由操作者指定的体数据的运动图像数据,基于对该取得的运动图像数据赋予的附带信息,判断该运动图像数据是否为所述视差图像群。
15.如权利要求14所记载的图像处理系统,
在沿时间序列生成了多个体数据的情况下,所述绘制处理控制部控制所述绘制处理部,以使所述绘制处理部根据各体数据生成沿着时间序列的多个视差图像群,所述绘制处理控制部使由所述绘制处理部生成的所述多个视差图像群成为所述标准规范中使用的运动图像形式的运动图像数据,进而,保存控制部进行控制,以使得对该运动图像数据赋予所述标准规范中使用的附带信息之后,保存在所述存储部中;
所述显示控制部从所述存储部取得由操作者指定的多个体数据的运动图像数据,基于对该取得的运动图像数据赋予的附带信息,判断该运动图像数据是否为运动图像显示用的沿着时间序列的多个视差图像群。
16.一种图像处理装置,具备:
立体显示装置,能够显示利用规定视差数的视差图像构成的立体视觉图像;
绘制处理部,针对作为三维的医用图像数据的体数据进行绘制处理;
绘制处理控制部,控制所述绘制处理部,以使所述绘制处理部根据所述体数据生成所述规定视差数以上的视差图像群;以及
保存控制部,使存储部保存由所述绘制处理部生成的所述视差图像群;
所述立体显示装置显示从保存在所述存储部中的所述视差图像群之中选择所述规定视差数的视差图像而构成的立体视觉图像。
17.一种图像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图像处理装置控制针对作为三维的医用图像数据的体数据进行绘制处理的绘制处理部,以使所述绘制处理部根据所述体数据生成规定视差数以上的视差图像群,并且,该图像处理装置使存储部保存由所述绘制处理部生成的所述视差图像群;
该图像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能够显示利用所述规定视差数的视差图像构成的立体视觉图像的立体显示装置,显示从保存在所述存储部中的所述视差图像群之中选择所述规定视差数的视差图像而构成的立体视觉图像。
18.一种图像处理程序,使作为计算机的图像处理装置执行以下步骤:
控制针对作为三维的医用图像数据的体数据进行绘制处理的绘制处理部,以使所述绘制处理部根据所述体数据生成规定视差数以上的视差图像群,使存储部保存由所述绘制处理部生成的所述视差图像群;
该图像处理程序使与立体显示装置连接的计算机执行以下步骤,其中,所述立体显示装置能够显示利用所述规定视差数的视差图像构成的立体视觉图像:
显示从保存在所述存储部中的所述视差图像群之中选择所述规定视差数的视差图像而构成的立体视觉图像。
CN2012800005659A 2011-04-07 2012-04-04 图像处理系统、装置、方法以及程序 Pending CN10282169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645616.8A CN107595313A (zh) 2011-04-07 2012-04-04 图像处理系统、装置以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85838A JP2012217591A (ja) 2011-04-07 2011-04-07 画像処理システム、装置、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1-085838 2011-04-07
PCT/JP2012/059200 WO2012137821A1 (ja) 2011-04-07 2012-04-04 画像処理システム、装置、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645616.8A Division CN107595313A (zh) 2011-04-07 2012-04-04 图像处理系统、装置以及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21695A true CN102821695A (zh) 2012-12-12

Family

ID=4696921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005659A Pending CN102821695A (zh) 2011-04-07 2012-04-04 图像处理系统、装置、方法以及程序
CN201710645616.8A Pending CN107595313A (zh) 2011-04-07 2012-04-04 图像处理系统、装置以及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645616.8A Pending CN107595313A (zh) 2011-04-07 2012-04-04 图像处理系统、装置以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445082B2 (zh)
JP (1) JP2012217591A (zh)
CN (2) CN102821695A (zh)
WO (1) WO201213782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63002A (zh) * 2014-06-03 2017-02-22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图像处理装置以及立体视觉显示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589366B2 (en) * 2014-06-27 2017-03-0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Dithered sampling patterns for temporal color averaging
US11049269B2 (en) 2014-06-27 2021-06-2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otion based adaptive rendering
US10610179B2 (en) * 2017-06-05 2020-04-07 Biosense Webster (Israel) Ltd. Augmented reality goggles having X-ray protection
US10722210B2 (en) * 2017-12-14 2020-07-28 Siemens Healthcare Gmbh Method for memorable image generation for anonymized three-dimensional medical image workflows
JP7443244B2 (ja) * 2018-11-07 2024-03-05 株式会社東芝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11538214B2 (en) * 2020-11-09 2022-12-27 Meta Platforms Technologies,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isplaying stereoscopic rendered image data captured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148848A1 (en) * 2003-11-03 2005-07-07 Bracco Imaging, S.P.A. Stereo display of tube-like structures and improved techniques therefor ("stereo display")
JP2006101329A (ja) * 2004-09-30 2006-04-13 Kddi Corp 立体視画像観察装置ならびにその共有サーバ、クライアント端末およびピア・ツー・ピア端末、レンダリング画像生成方法および立体視画像表示方法ならびにその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憶媒体
JP2010250457A (ja) * 2009-04-14 2010-11-04 Fujifilm Corp 医用画像管理装置および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22436A (en) * 1996-04-25 1998-10-13 Digimarc Corporation Photographic products and methods employing embedded information
JPH09186957A (ja) 1995-12-28 1997-07-15 Canon Inc 画像記録再生装置
JP3420504B2 (ja) 1998-06-30 2003-06-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方法
JP2003348621A (ja) * 2002-05-27 2003-12-05 Canon Inc 二視点カメラの設定手段
JP4228646B2 (ja) 2002-10-02 2009-02-25 株式会社セガ 立体視画像生成方法および立体視画像生成装置
JP4015090B2 (ja) 2003-09-08 2007-11-28 株式会社東芝 立体表示装置および画像表示方法
JP4652727B2 (ja) * 2004-06-14 2011-03-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立体画像生成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US8924864B2 (en) * 2009-11-23 2014-12-30 Foresight Imaging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llaboratively communicating on images and saving those communications and images in a standard known format
JP5421828B2 (ja) * 2010-03-17 2014-02-1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内視鏡観察支援システム、並びに、内視鏡観察支援装置、その作動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148848A1 (en) * 2003-11-03 2005-07-07 Bracco Imaging, S.P.A. Stereo display of tube-like structures and improved techniques therefor ("stereo display")
JP2006101329A (ja) * 2004-09-30 2006-04-13 Kddi Corp 立体視画像観察装置ならびにその共有サーバ、クライアント端末およびピア・ツー・ピア端末、レンダリング画像生成方法および立体視画像表示方法ならびにその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憶媒体
JP2010250457A (ja) * 2009-04-14 2010-11-04 Fujifilm Corp 医用画像管理装置および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63002A (zh) * 2014-06-03 2017-02-22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图像处理装置以及立体视觉显示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028669A1 (en) 2014-01-30
JP2012217591A (ja) 2012-11-12
US9445082B2 (en) 2016-09-13
WO2012137821A1 (ja) 2012-10-11
CN107595313A (zh) 2018-0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92018B (zh) 图像处理系统、装置、方法以及医用图像诊断装置
JP6211764B2 (ja) 画像処理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CN103444194B (zh) 图像处理系统、图像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处理方法
JP5909055B2 (ja) 画像処理システム、装置、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3702612B (zh) 图像处理系统、装置、方法以及医用图像诊断装置
CN102843564B (zh) 图像处理系统、装置以及方法
JP5666967B2 (ja) 医用画像処理システム、医用画像処理装置、医用画像診断装置、医用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医用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CN102893308A (zh) 图像处理系统、装置以及方法
CN102892016B (zh) 图像显示系统、装置、方法以及医用图像诊断装置
CN102821695A (zh) 图像处理系统、装置、方法以及程序
CN102860837A (zh) 图像处理系统、装置、方法以及医用图像诊断装置
CN102833562B (zh) 图像处理系统以及方法
CN102915557B (zh) 图像处理系统、终端装置以及方法
CN103200871A (zh) 图像处理系统、装置、方法以及医用图像诊断装置
CN103561655A (zh) 医用图像诊断装置、医用图像处理装置以及方法
CN102892017B (zh) 图像处理系统、装置、方法以及医用图像诊断装置
CN102892015B (zh) 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方法以及医用图像诊断装置
CN102833570B (zh) 图像处理系统、装置以及方法
CN102892022A (zh) 图像处理系统、图像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处理方法
CN102860836B (zh) 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方法以及医用图像诊断装置
CN103403770A (zh) 图像处理系统以及方法
CN102890748B (zh) 图像处理系统、装置、 方法以及医用图像诊断装置
JP5813986B2 (ja) 画像処理システム、装置、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087618B2 (ja) 画像処理システム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JP5868051B2 (ja)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画像処理システム及び医用画像診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407

Address after: Tochigi County, Japan

Applicant after: Toshiba Medical System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Toshiba Corp

Applicant before: Toshiba Medical System Co., Ltd.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1212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