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84331B - 离合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离合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84331B
CN102884331B CN201180022745.2A CN201180022745A CN102884331B CN 102884331 B CN102884331 B CN 102884331B CN 201180022745 A CN201180022745 A CN 201180022745A CN 102884331 B CN102884331 B CN 10288433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put shaft
supporting part
clutch
input
disc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2274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84331A (zh
Inventor
田中哲
冨田雄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xed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Exed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xedy Corp filed Critical Exed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8843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843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843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8433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3/00Friction clutches
    • F16D13/22Friction clutches with axially-movable clutching members
    • F16D13/38Friction clutches with axially-movable clutching members with flat clutching surfaces, e.g. disc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1/00System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actuated clutches
    • F16D21/02System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actuated clutches for interconnecting three or more shafts or other transmission members in different ways
    • F16D21/06System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actuated clutches for interconnecting three or more shafts or other transmission members in different ways at least two driving shafts or two driven shafts being concentric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稳定地将动力从发动机传递至变速箱的离合器装置。该离合器装置(1),其包括输入旋转体(10)、第1压板(39)、第2压板(49)、第1离合器盘组件(5)、第2离合器盘组件(6)、旋转支撑机构(11)、支撑机构(13)、轴向移动限制机构(12)。支撑机构(13)支撑第1离合器盘组件(5)并将第1离合器盘组件(5)连接在第1输入轴(91)上,轴向移动限制机构(12)支撑旋转支撑机构(11)及第2离合器盘组件(6)并将旋转支撑机构(11)及第2离合器盘组件(6)连接在第2输入轴(92)上。

Description

离合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离合器装置,该离合器装置用于从发动机或电机等动力源向具有第1输入轴及第2输入轴的变速箱传递动力。
背景技术
作为自动进行车辆变速的手段,已知有自动变速器(AT)。近几年,例如扭矩变换器、多个行星齿轮及离合器的组合成为AT的主流。但是,由于AT例如扭矩变换器是通过流体传递动力,与直接机械连接输入侧与输出侧,并传递扭矩的手动变速器(MT)相比,动力传递效率低。因此,AT具有减轻驾驶员劳力的优点的同时,具有增加车辆油耗的缺点。于是,近几年提出了确保MT的传递效率的同时不需要离合器操作作为目的自动变速器(AMT)(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这种自动变速器中,能够自动进行MT的离合器操作及变速箱的变速操作,能够确保与原有MT相同的传递效率,且不需要离合器操作。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2-17426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专利文献1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主要具有包含一对飞轮的壳部件、配置在一对飞轮之间的一对压板、以及分别被一对压板按压的一对离合器盘。这种双离合器装置,通过向变速箱传递动力所需的轴,将来自发动机的动力传递至变速箱。
在这里,向变速箱传递动力所需的轴,由内轴和外轴构成。此时,离合器装置主要被内轴支撑的状态下,通过两根轴一同围着同轴进行旋转,将来自发动机的动力传递至变速箱。
如上所述,已有的双离合器装置,其自重主要被内轴支撑。该状态下,一旦动力传递至内轴,包含自重在内的推力传递至该内轴。但是,由于在结构上内轴的轴径不得不变小,通过该内轴支撑离合器装置的自重及推力的状态下,一旦内轴进行旋转,该旋转时有可能出现共振等现象。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稳定地将动力从发动机传递至变速箱的离合器装置。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出离合器装置为从发动机向变速箱传递动力所需的离合器装置,其中,变速箱具有第1输入轴及直径大于第1输入轴的第2输入轴。
该离合器装置,其包括输入旋转体、第1压板、第2压板、第1离合器盘组件、第2离合器盘组件、旋转支撑机构、支撑机构、轴向移动限制机构。输入旋转体具有第1圆板部以及与第1圆板部相隔空间配置的第2圆板部。旋转支撑机构设置在第2输入轴与输入旋转体之间,相对第1输入轴及第2输入轴能够旋转地支撑输入旋转体。第1压板配置在输入旋转体内,且配置成相对第1圆板部能够一体旋转且能够轴向移动。第2压板配置在输入旋转体内,且配置成相对第2圆板部能够一体旋转且能够轴向移动。
第1离合器盘组件具有配置在第1圆板部与第1压板之间的第1摩擦部。第2离合器盘组件具有配置在第2圆板部与第2压板之间的第2摩擦部。支撑机构具有第1支撑部件和定位部件,第1支撑部件将第1离合器盘组件连接在第1输入轴上并支撑第1离合器盘组件,定位部件将第1支撑部件定位于第1输入轴上。轴向移动限制机构具有第2支撑部件和轴向移动限制部件,第2支撑部件将旋转支撑机构及第2离合器盘组件连接在第2输入轴上,并支撑旋转支撑机构及第2离合器盘组件,轴向移动限制部件限制旋转支撑机构向发动机侧轴向移动。
例如,使车辆以奇数档行进时,通过将第1压板朝第1圆板部的方向移动,发动机的动力经由第1离合器盘组件及支撑机构,从第1圆板部向第1输入轴传递。另一方面,使车辆以偶数档行进时,通过将第2压板朝第2圆板部的方向移动,发动机的动力经由第2离合器盘组件,从第2圆板部向第2输入轴传递。
而且,如上所述,当发动机的动力传递至第1输入轴及第2输入轴的任意一侧时,产生作为用于按压第1压板或第2压板的相反力的推力。该推力输入至向发动机侧的轴向移动受到限制的旋转支撑机构,传递至第2输入轴。具体而言,在这里,由于轴向移动限制机构限制旋转支撑机构向发动机侧的轴向移动,该推力经由轴向移动限制机构传递至第2输入轴。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通过轴向移动限制机构能够将把动力从发动机传递至变速箱时产生的推力传递至直径大于第1输入轴的第2输入轴。这样,本发明中,由于刚性高于第1输入轴的第2输入轴能够承受上述推力,能够稳定地将动力从发动机传递至变速箱。
而且,现有技术中作为组件组装的离合器装置安装在第1输入轴及第2输入轴时,由于第1离合器盘组件与2离合器盘组件相比更靠近发动机侧,必须在将第1离合器盘组件的内周部向发动机侧突出的第1输入轴的前端侧进行限制离合器装置轴向移动的定位。即,在原有结构中,即使能够将上述推力传递至第1输入轴,也无法传递至第2输入轴。但是,本发明中,能够通过第2离合器盘组件的轴向移动限制机构限制旋转支撑机构向发动机侧的移动的同时,通过支撑机构的第1支撑部件及定位部件能够将第1离合器盘组件定位在第1输入轴上。如上所述,本发明具有能够将上述推力传递至第2输入轴的结构,及能够将离合器装置容易地安装在第1输入轴及第2输入轴的结构。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出离合器装置,在第一方面所述的离合器装置中,通过将第2支撑部件夹持在形成于第2输入轴上的级差部之间,轴向移动限制部限制第2支撑部件向发动机侧的轴向移动。
此时,通过将第2支撑部件夹持在轴向移动限制与第2输入轴的级差部之间,限制第2支撑部件向发动机侧的移动。根据该构成,能够将输入至旋转支撑机构的上述推力准确地传递至刚性高于第1输入轴的第2输入轴。即,能够稳定地将动力从发动机传递至变速箱。
本发明第三方面提出离合器装置,在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述的离合器装置中,第1支撑部件具有能够插入第1输入轴的安装孔。第1输入轴的外周侧及第1支撑部件的外周侧上形成有花键轴。第1离合器盘的内周侧及第1支撑部件的内周侧上形成有花键槽。在这里,第1输入轴外周侧的花键轴与第1支撑部件内周侧的花键槽相嵌合,第1支撑部件外周侧的花键轴与第1离合器盘组件内周侧的花键槽相嵌合。根据该构成,第1支撑部件在第1离合器盘组件与第1输入轴之间被安装成相对第1输入轴不能进行旋转。
此时,通过第1输入轴外周侧的花键轴与第1支撑部件内周侧的花键槽相嵌合,且第1支撑部件外周侧的花键轴与第1离合器盘组件内周侧的花键槽相嵌合,第1支撑部件在第1离合器盘组件与第1输入轴之间被安装成相对第1输入轴不能进行旋转。根据该构成,即使第1支撑部件与第1离合器盘组件为不同部件,也能够准确地将来自发动机的动力从第1离合器盘组件传递至第1输入轴。
本发明第四方面提出离合器装置,在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离合器装置中,定位部件通过在形成于第1输入轴上的级差部之间夹持第1支撑部件,将第1支撑部件定位在第1输入轴上。
此时,由于定位部件在形成于第1输入轴上的级差部之间夹持第1支撑部件,即使第1支撑部件与第1离合器盘组件为不同部件,能够准确地将第1支撑部件定位在第1输入轴上。根据该构成,也能够准确地将来自发动机的动力从第1离合器盘组件传递至第1输入轴。
本发明第五方面提出离合器装置,在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离合器装置中,第1输入轴的外周部上形成有阳螺纹部。定位部件是,其内周面具有阴螺纹部的紧固部件。通过把紧固部件的阴螺纹部拧接在第1输入轴的阳螺纹部上,将第1支撑部件定位在第1输入轴上。
此时,将第1支撑部件安装在第1输入轴的状态下,通过把紧固部件的阴螺纹部拧接在第1输入轴的阳螺纹部上,将第1支撑部件定位在第1输入轴上。根据该构成,能够准确地将来自发动机的动力从第1离合器盘组件传递至第1输入轴。
本发明第六方面提出离合器装置,在第五方面所述的离合器装置中,第1输入轴外周部的前端部与阳螺纹部之间形成有凹部。紧固部件上形成有用于防止松弛的突出部。通过将紧固部件的突出部嵌合在第1输入轴的凹部,限制紧固部件相对第1输入轴的旋转。
此时,通过将紧固部件的突出部嵌合在第1输入轴的外周部的凹部,限制紧固部件相对第1输入轴的旋转,能够准确地防止紧固安装在第1输入轴上的紧固部件的松弛。根据该构成,能够准确地将来自发动机的动力从第1离合器盘组件传递至第1输入轴。
本发明第七方面提出离合器装置,在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离合器装置中,第1输入轴的外周部上形成有环状的槽部。通过将第2定位部件嵌合在第1输入轴的槽部,第1支撑部件定位在第1输入轴上。
此时,把第1支撑部件安装在第1输入轴上的状态下,通过将第2定位部件嵌合在第1输入轴的槽部,第1支撑部件定位在第1输入轴上。根据该构成,能够准确地将来自发动机的动力从第1离合器盘组件传递至第1输入轴。
发明效果
本发明中,通过轴向移动限制机构能够将把动力从发动机传递至变速箱时产生的推力传递至直径大于第1输入轴的第2输入轴。如上所述,本发明中,由于刚性高于第1输入轴的第2输入轴能够承受上述推力,能够稳定地将动力从发动机传递至变速箱。
而且,本发明中,能够通过第2离合器盘组件的轴向移动限制机构限制旋转支撑机构向发动机侧移动的同时,通过支撑机构的第1支撑部件及定位部件能够将第1离合器盘组件定位在第1输入轴上。如上所述,本发明具有能够将上述推力传递至第2输入轴的结构,及能够将离合器装置容易地安装在第1输入轴及第2输入轴的结构。
附图说明
图1为作为第1实施例的离合器装置剖面图(安装后);
图2为作为第1实施例的离合器装置剖面图(安装前);
图3为作为第2实施例的离合器装置剖面图(安装后);
图4为作为第2实施例的离合器装置剖面图(安装前)。
具体实施方式
<离合器装置的整体结构>
如图1及图2所示,该离合器装置1为从发动机向变速箱的第1输入轴91及第2输入轴92传递动力所需的装置,其包括输入旋转体10、第1压板39、第2压板49、第1离合器盘组件5、第2离合器盘组件6、驱动机构7、旋转支撑机构11、轴向移动限制机构12、支撑机构13。由输入旋转体10、第1压板39、第1离合器盘组件5、旋转支撑机构11的第1旋转支撑机构211、支撑机构13及驱动机构7的第1驱动机构7A构成第1离合器C1。由输入旋转体10、第2压板49、第2离合器盘组件6、旋转支撑机构11的第2旋转支撑机构111、及驱动机构7的第2驱动机构7B构成第2离合器C2。第1离合器C1及第2离合器C2为所谓的正常开放型离合器。第1档、第3档及第5档时,第1离合器C1传递动力,第2档及第4档时,第2离合器C2传递动力。
第1输入轴91上形成有级差部91a、阳螺纹部91b、花键轴91c及防松凹部91d。花键轴91c形成于第1输入轴91外周面的轴方向上。在花键轴91c的变速箱侧,级差部91a形成于花键轴91c的外周上。阳螺纹部91b形成在第1输入轴91前端侧的外周面上。具体而言,比花键轴91c更靠近发动机侧,阳螺纹部91b形成在花键轴91c的外周面上。防松凹部91d形成在第1输入轴91前端部上。
第2输入轴92前端侧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花键轴92b、槽部92a及级差部92c。花键轴92b形成于第2输入轴92外周面的轴方向上。在花键轴92b的发动机侧,槽部92a形成于花键轴92b的外周上。在花键轴92b的变速箱侧,级差部92c形成于花键轴92b的外周上。
·输入旋转体
输入旋转体10是从发动机传递动力的部件,经由柔性板93与曲轴99相连。柔性板93的内周部,通过螺栓被固定在曲轴99上,柔性板93的外周部,通过螺栓(图中未示出)被固定在输入旋转体10上。轴承被固定在曲轴99的内周部上,第1输入轴91的前端被该轴承能够旋转地支撑着。
输入旋转体10,主要具有第1飞轮3(第1圆板部)、第2飞轮4(第2圆板部)、中间板38。中间板38被夹持在第1飞轮3与第2飞轮4之间,能够与第1飞轮3及第2飞轮4一体旋转。后述的第1压板39,经由图中未示出的第1带板与中间板38能够一体旋转,且在轴向上与中间板弹性连接。后述的第2压板49,经由图中未示出的第2带板与中间板38能够一体旋转,且在轴向上与中间板弹性连接。
·第1压板
第1压板39配置在输入旋转体10内,配置成相对第1飞轮3能够一体旋转且能够在轴向上移动。第1压板39,在轴向上与第1飞轮3相向配置。第1压板39上形成有朝径向外侧突出的第1支撑部39a。第1支撑部39a,在圆周方向上相隔规定间隙配置。第1压板39,在该第1支撑部39a中与第1驱动机构7A的第1驱动支撑部件78相连。另外,与第1支撑部39a不同的位置的第1压板39中,在圆周方向上相隔规定间隙设置有第1突出部(图中未示出)。在该第1突出部,第1带板被固定在第1压板39上。
·第2压板
第2压板49配置在输入旋转体10内,配置成相对第2飞轮4能够一体旋转且能够在轴向上移动。第2压板49,在轴向上与第2飞轮4相向配置。第2压板49上形成有朝径向外侧突出的第2支撑部49a。第2支撑部49a,在圆周方向上相隔规定间隙配置。第2压板49,在该第12支撑部49a中与第2驱动机构7B的第2驱动支撑部件79相连。另外,与第2支撑部49a不同的位置的第2压板49中,在圆周方向上相隔规定间隙设置有第2突出部(图中未示出)。在该第2突出部,第2带板被固定在第2压板49上。
·第1离合器盘组件
第1离合器盘组件5为从输入旋转体10向第1输入轴91传递动力所需的部件,经由支撑机构13,例如第1支撑部件35与第1输入轴91相连。第1离合器盘组件5,具有第1摩擦部57、第1输入部件52、第1轮毂51、多个第1弹簧55。第1摩擦部57配置在第1飞轮3与第1压板39的轴向之间。第1摩擦部57被设置成与输入旋转体10及第1压板39能够进行滑动。第1输入部件52是从第1摩擦部57传递动力的部件,与第1摩擦部57相连。第1轮毂51的内周面上形成有连接支撑机构13所需的花键槽。第1轮毂51,经由第1支撑部件35与第1输入轴91相连。第1弹簧55被第1输入部件52能够弹性变形地支撑,且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接第1输入部件52与第1轮毂51。
·第2离合器盘组件
第2离合器盘组件6为从输入旋转体10向第2输入轴92传递动力所需的部件,与第2输入轴92相连。第2离合器盘组件6,具有第2摩擦部67、第2输入部件62、第2轮毂61、多个第2弹簧65。第2摩擦部67配置在第2飞轮4与第2压板49的轴向之间。第2摩擦部67被设置成与输入旋转体10及第2压板49能够进行滑动。第2输入部件62是从第2摩擦部67传递动力的部件,与第2摩擦部67相连。第2轮毂61的内周面上,形成有连接轴向移动限制机构12所需的花键槽。第2轮毂61,经由轴向移动限制机构12与第2输入轴92相连。第2弹簧65被第2输入部件62能够弹性变形地支撑,且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接第2输入部件62与第2轮毂61。
·驱动机构
驱动机构7具有第1驱动机构7A及第2驱动机构7B。第1驱动机构7A是用于操作第1离合器C1的动力传递的机构,向第1压板39传递轴向按压力。第1驱动机构7A,其具有被输入旋转体10支撑的第1驱动支撑部件78、向第1驱动支撑部件78传递驱动力,以使第1驱动支撑部件78相对输入旋转体10朝第1飞轮3侧移动的第1驱动力传递部71。第2驱动机构7B是用于操作第2离合器C2的动力传递的机构,向第2压板49传递轴向按压力。第2驱动机构7B,其具有被输入旋转体10支撑的第2驱动支撑部件79、向第2驱动支撑部件79传递驱动力,以使第2驱动支撑部件79相对输入旋转体10朝第2飞轮4侧移动的第2驱动力传递部72。
·旋转支撑机构
旋转支撑机构11,具有第1旋转支撑机构211和第2旋转支撑机构111。第1旋转支撑机构211设置在第1输入轴91与输入旋转体10之间,相对第1输入轴91能够旋转地支撑输入旋转体10。具体而言,第1旋转支撑机构211具有第1轴承34。第1轴承34配置在第1飞轮3与第1输入轴91之间,相对第1输入轴91能够旋转地支撑第1飞轮3。详细地说,第1轴承34配置在第1飞轮3与支撑机构13之间,相对第1输入轴91能够旋转地支撑第1飞轮3。
第2旋转支撑机构111设置在第2输入轴92与输入旋转体10之间,相对第2输入轴92能够旋转地支撑输入旋转体10。具体而言,第2旋转支撑机构111具有第2轴承44。第2轴承44配置在第2飞轮4与第2输入轴92之间,相对第2输入轴92能够旋转地支撑第2飞轮4。详细地说,第2轴承44配置在第2飞轮4与轴向移动限制机构12之间,相对第2输入轴92能够旋转地支撑第2飞轮4。而且,第2轴承44安装在第2飞轮4上。具体而言,将卡环20安装在第2轴承44的状态下,通过将第2轴承44相对第2飞轮4压入变速箱侧,把第2轴承44安装在第2飞轮4上。还有,第2轴承44通过与第2支撑部件45花键轴的变速箱侧端部,即、机构限制部45b相抵接,限制第2旋转支撑机构111向发动机侧的移动。
·轴向移动限制机构
轴向移动限制机构12被设置成在第2输入轴92与旋转支撑机构11,例如第2旋转支撑机构111之间相对第2输入轴92不能进行旋转,并限制第2旋转支撑机构111向变速箱侧的轴向移动。轴向移动限制机构12具有第2支撑部件45和轴向移动限制部件46。第2支撑部件45,在第2输入轴92与第2旋转支撑机构111之间支撑第2旋转支撑机构111。而且,第2支撑部件45,在第2输入轴92与第2离合器盘组件6之间支撑第2离合器盘6组件。
轴向移动限制部件,例如第2输入轴用卡环46限制第2支撑部件45向发动机侧的轴向移动。详细地说,第2输入轴用卡环46,在第2支撑部件45的发动机侧与第2支撑部件45和第2输入轴92相接合,限制第2支撑部件45向发动机侧的轴向移动。具体而言,卡环46,在与第2支撑部件45的发动机侧壁部相抵接的状态下,与第2输入轴92的槽部92a相嵌合。根据该构成,第2支撑部件45被夹持在卡环46与第2输入轴92的级差部92c之间,限制第2支撑部件45向发动机侧的轴向移动。
具体而言,第2支撑部件45成筒状。第2支撑部件45具有支撑第2离合器盘组件6的第2圆盘支撑部45c、支撑第2旋转支撑机构111的第2旋转支撑部45a、限制第2旋转支撑机构111向发动机侧移动的机构限制部45b。第2支撑部件45的发动机侧外周面上形成有花键轴,该花键轴相当于第2圆盘支撑部45c。第2旋转支撑部45a形成于第2支撑部件45的变速箱侧外周面上,能够安装第2旋转支撑机构111。机构限制部45b形成于花键轴的变速箱侧端部。第2支撑部件45内周面的轴向上形成有花键槽,通过将该花键槽与第2输入轴92的花键轴相嵌合,第2支撑部件45被安装成相对第2输入轴92不能进行旋转。
·支撑机构
支撑机构13具有第1支撑部件35和定位部件95。第1支撑部件35具有能够插入第1输入轴的安装孔,安装孔的内周面上形成有花键槽。而且,通过把第1支撑部件35的花键槽与形成于第1输入轴91外周面上的花键轴相嵌合,第1支撑部件35被安装成相对第1输入轴91不能进行旋转。
第1支撑部件35具有支撑第1离合器盘组件5的第1圆盘支撑部35a、支撑第1旋转支撑机构211的第2旋转部35b。第1支撑部件35的变速箱侧外周面上形成有花键轴,该花键轴相当于第1圆盘支撑部35a。第1旋转支撑部35b形成于第1支撑部件35的发动机侧外周面上,能够安装第1旋转支撑机构211。通过将第1圆盘部35a的花键轴与形成于第1离合器盘组件5的第1轮毂51上的花键槽相嵌合,第1支撑部件35被安装在第1离合器盘组件5上。
定位部件95是内周面具有阴螺纹部的紧固部件,例如为螺母。螺母95上形成有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95a。通过垫圈把该螺母95拧接在第1输入轴的阳螺纹部91b上,第1支撑部件35被夹持在螺母95与第1输入轴92的级差部91a之间,且定位在第1输入轴92上。而且,紧固螺母95的状态下,将螺母95的突出部95a弯曲嵌合在第1输入轴的防松凹部91d。根据该构成,限制螺母95相对第1输入轴91的旋转,能够防止紧固安装在第1输入轴91上的螺母95的松弛。在这里,第1支撑部件35定位在第1输入轴91上的状态下,第1支撑部件35在发动机侧的外周面上支撑第1旋转支撑机构211的第1轴承34。
<向输入轴组装及拆卸离合器装置>
如图2所示,组装了支撑机构13之外的离合器装置1的状态下,第2支撑部件45的花键槽与形成在第2输入轴92外周面上的花键轴92b相嵌合。接下来,一旦沿花键向变速箱侧移动离合器装置1,第2支撑部件45第2旋转支撑部45a的变速箱侧壁部,与形成在第2输入轴92上的级差部92c相抵接。在该状态下,作为轴向移动限制部件的第2输入轴用卡环46被安装在形成于第2输入轴92外周面上的环状槽部92a。根据该构成,限制第2支撑部件45向发动机侧的轴向移动。即,限制旋转支撑机构11向发动机侧的轴向移动。
接下来,第1支撑部件35内周面的花键槽与形成在第1输入轴91外周面上的花键轴相嵌合。同时,第1支撑部件35中第1圆盘支撑部35a的花键轴与形成在第1轮毂61内周部上的花键槽相嵌合。该状态下,一旦沿花键向变速箱侧移动第1支撑部件35,第1支撑部件35的变速箱侧壁部,与形成在第1输入轴91上的级差部91a相抵接。该状态下,通过垫圈把螺母95拧接在第1输入轴的阳螺纹部91b上,第1支撑部件35在螺母95与第1输入轴91的级差部91a之间,定位在第1输入轴91上。而且,紧固螺母95的状态下,将螺母95的突出部95a弯曲嵌合在第1输入轴91的防松凹部91d。根据该构成,限制螺母95相对第1输入轴91的旋转,能够防止紧固安装在第1输入轴91上的螺母95的松弛。而且,第1支撑部件35定位在第1输入轴91上的状态下,第1支撑部件35的第1旋转支撑部35b支撑第1旋转支撑机构211的第1轴承34。还有,通过柔性板93将曲轴99安装在输入旋转体10上,离合器装置1被组装在输入轴91、92上(参照图1)。
<该离合器装置的动作>
对离合器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图1所表示的状态为,没有通过驱动机构7向第1离合器C1及第2离合器C2施加按压力的状态,在第1离合器C1及第2离合器C2没有进行动力传递的状态。该状态下,第1压板39保持在图1所表示的轴向位置上,第2压板49保持在图1所表示的轴向位置上。在这里,一旦动力从发动机传递至输入旋转体10,输入旋转体10、第1压板39、第2压板49及驱动机构7则一体旋转。第1输入轴91经由支撑部件35支撑第1轴承34,第1轴承34能够旋转地支撑第1飞轮3。而且,第2输入轴92经由轴向移动限制机构12支撑第2轴承44,第2轴承44能够旋转地支撑第2飞轮4。根据该构成,输入旋转体10的旋转稳定。
例如,车辆以第1档行进时,变速箱的第1输入轴91侧转换为第1档,第1驱动机构7A被第1驱动器(图中未示出)压向发动机侧。于是,第1驱动支撑部件78及第1压板39则朝发动机侧移动。其结果,第1离合器盘组件5的第1摩擦部57被夹持在第1压板39与第1飞轮3之间,动力经由第1离合器盘组件5及支撑机构13传递至第1输入轴91。通过这些动作,车辆以第1档开始行进。
从第1档向第2档变速时,变速箱的第2输入轴92侧转换为第2档。变速箱为第2档的状态下,第2离合器C2几乎与第1离合器C1解除的同时转换成连接状态。具体而言,施加于第1驱动机构7A的驱动力得以解放。于是,第1驱动机构7A的状态返回至图1所表示的状态,通过第1离合器C1解除动力传递。
另一方面,一旦第2驱动机构7B被第2驱动器(图中未示出)压向发动机侧,第2驱动支撑部件79及第2压板49则朝变速箱侧移动。其结果,第2离合器盘组件6的第2摩擦部67被夹持在第2压板49与第2飞轮4之间,动力经由第2离合器盘组件6及轴向移动限制机构12传递至第2输入轴92。通过这些动作,变速档从第1档转换成第2档,车辆以第2档开始行进。
从第2档向第3档变速时,变速箱的第1输入轴91侧转换为第3档。变速箱为第3档的状态下,第1离合器C1几乎与第2离合器C2解除的同时转换成连接状态。具体而言,施加于第2驱动机构7B的驱动力得以解放。于是,第2驱动机构7B的状态返回至图1所表示的状态,通过第2离合器C2解除动力传递。
如果总结上述内容,该离合器装置1中,以奇数档行走时,动力从发动机向设定有奇数齿轮的第1输入轴91传递。而且,行走过程中从奇数档切换成偶数档时,动力从发动机传递至第1输入轴91的状态下,偶数齿轮被设定在第2输入轴92上。还有,一旦第2离合器C2几乎与第1离合器C1解除的同时转换成连接状态,动力则从发动机向设定有偶数齿轮的第2输入轴92传递。此外,行走过程中从偶数档切换成奇数档时,动力从发动机传递至第2输入轴92的状态下,奇数齿轮被设定在第1输入轴91上。而且,一旦第1离合器C1几乎与解除第2离合器C2的同时转换成连接状态,动力则从发动机向设定有奇数齿轮的第1输入轴91传递。
<该离合器装置的特征>
原来,把作为组件组装的离合器装置安装在第1输入轴91及第2输入轴92时,必须在向发动机侧突出的第1输入轴91的前端侧进行限制离合器装置轴向移动的定位。因此,已有的离合器装置中,直径小于第2输入轴92的第1输入轴91不得不承接在离合器装置1中产生的推力。因此,这种场合,当动力从发动机传递至变速箱时,有可能产生因第1输入轴的低刚性引起的旋转共振等。
但是,该离合器装置1中,通过轴向移动限制机构12限制旋转支撑机构11,即、第2旋转支撑机构111向发动机侧的轴向移动。轴向移动限制机构12具有第2支撑部件45、第2输入轴用卡环46。第2支撑部件45在第2输入轴92与第2旋转支撑机构111之间,支撑第2旋转支撑机构111。而且,通过使第2输入轴用卡环46在与第2支撑部件45的发动机侧壁部相抵接的状态下,与第2输入轴92的槽部92a相嵌合,限制第2支撑部件45向发动机侧的轴向移动。这样,轴向移动限制机构12在第2输入轴92与第2旋转支撑机构111之间,限制第2旋转支撑机构111向发动机侧的轴向移动。
如上所述,该离合器装置1中,由于通过轴向移动限制机构12限制第2旋转支撑机构111相对第2输入轴92向发动机侧的轴向移动,能够将从发动机向变速箱传递动力时产生的推力,传递至直径大于第1输入轴91的第2输入轴92上。即,该离合器装置1中,由于刚性高于第1输入轴91的第2输入轴92能够承受离合器装置1中产生的推力,能够稳定地将动力从发动机传递至变速箱。而且,该离合器装置1中,能够向第2输入轴92传递推力的同时,如上所述,能够容易地将该离合器装置1安装在第1输入轴91及第2输入轴92上。根据该构成,能够大幅提高离合器装置1的组装效率。
[第2实施例]
<离合器装置的整体结构>
如图3及图4所示,该离合器装置101为从发动机向变速箱的第1输入轴91及第2输入轴92传递动力所需的装置,其包括输入旋转体10、第1压板39、第2压板49、第1离合器盘组件5、第2离合器盘组件6、驱动机构7、旋转支撑机构11、轴向移动限制机构12、支撑机构13。由输入旋转体10、第1压板39、第1离合器盘组件5、旋转支撑机构11的第1旋转支撑机构211、支撑机构13及驱动机构7的第1驱动机构7A构成第1离合器C1。由输入旋转体10、第2压板49、第2离合器盘组件6、旋转支撑机构11的第2旋转支撑机构111、及驱动机构7的第2驱动机构7B构成第2离合器C2。第1离合器C1及第2离合器C2为所谓的正常开放型离合器。第1档、第3档及第5档时,第1离合器C1传递动力,第2档及第4档时,第2离合器C2传递动力。
第1输入轴91上形成有级差部91a、环状槽91b及花键轴91c。花键轴91c形成于第1输入轴91外周面的轴方向上。在花键轴91c的变速箱侧,级差部91a形成于花键轴91c的外周上。环状槽91b形成在花键轴91c的发动机侧外周上。
第2输入轴92前端侧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花键轴92b、槽部92a及级差部92c。花键轴92b形成于第2输入轴92外周面的轴方向上。槽部92a形成于花键轴92b的发动机侧外周上。级差部92c形成于花键轴92b的变速箱侧外周上。
在这里,由于图3所表示的该离合器装置101的基本结构与第1实施例所示的离合器装置1相同,因此在下文中,对与第1实施例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符号。
·输入旋转体
输入旋转体10是从发动机传递动力的部件,与曲轴99相连。轴承被固定在曲轴99的内周部上,且第1输入轴91的前端通过该轴承被曲轴99能够旋转地支撑着。
输入旋转体10,主要具有第1飞轮3(第1圆板部)、第2飞轮4(第2圆板部)、中间板38、减振机构15。中间板38被夹持在第1飞轮3与第2飞轮4之间,能够与第1飞轮3及第2飞轮4一体旋转。第1压板39,经由图中未示出的第1带板与中间板38能够一体旋转,且在轴向上与中间板弹性连接。第2压板49,经由图中未示出的第2带板与中间板38能够一体旋转,且在轴向上与中间板弹性连接。
减振机构15是吸收发动机侧的旋转变动,例如扭矩变动所需的机构。减振机构15,在第1飞轮3的外周部,通过螺栓被安装成能够一体旋转。减振机构15具有扭矩输入部件15a、多个弹簧55、扭矩输出部件15b。扭矩输入部件15a是从发动机传递扭矩的部件。弹簧55,在扭矩输入部件15a与扭矩输出部件15b之间能够弹性变形地支撑。扭矩输出部件15b与多个弹簧55相接合,在第1飞轮3的外周部,通过螺栓能够一体旋转地安装在第1飞轮3上。扭矩输入部件15a的内周部,通过螺栓被固定在曲轴99上,扭矩输入部件15a及扭矩输出部件15b,在旋转方向上以规定间隔分别保持多个弹簧55。轴承被固定在固定有扭矩输入部件15的曲轴99内周部上,第1输入轴91的前端被该轴承相对曲轴99能够旋转地支撑着。
·第1压板
第1压板39配置在输入旋转体10内,配置成相对第1飞轮3能够一体旋转且能够在轴向上移动。第1压板39,在轴向上与第1飞轮3相向配置。第1压板39上形成有朝径向外侧突出的第1支撑部39a。第1支撑部39a,在圆周方向上相隔规定间隙配置。在该第1支撑部39a中,第1压板39与第1驱动机构7A的第1驱动支撑部件78(图中未示出)相连。另外,与第1支撑部39a不同的位置的第1压板39中,在圆周方向上相隔规定间隙设置有第1突出部(图中未示出)。在该第1突出部,第1带板被固定在第1压板39上。
·第2压板
第2压板49配置在输入旋转体10内,配置成相对第2飞轮4能够一体旋转且能够在轴向上移动。第2压板49,在轴向上与第2飞轮4相向配置。第2压板49上形成有朝径向外侧突出的第2支撑部49a。第2支撑部49a,在圆周方向上相隔规定间隙配置。第2压板49,在该第12支撑部49a与第2驱动机构7B的第2驱动支撑部件79(图中未示出)相连。另外,与第2支撑部49a不同的位置的第2压板49中,在圆周方向上相隔规定间隙设置有第2突出部(图中未示出)。在该第2突出部,第2带板被固定在第2压板49上。
·第1离合器盘组件
第1离合器盘组件5为从输入旋转体10向第1输入轴91传递动力所需的部件,经由支撑机构13,例如第1支撑部件35与第1输入轴91相连。第1离合器盘组件5,具有第1摩擦部57、第1输入部件52、第1轮毂51。第1摩擦部57配置在第1飞轮3与第1压板39的轴向之间。第1摩擦部57被设置成与输入旋转体10及第1压板39能够进行滑动。第1输入部件52是从第1摩擦部57传递动力的部件,与第1摩擦部57相连。第1轮毂51的内周面上形成有连接支撑机构13所需的花键槽。第1轮毂51,经由第1支撑部件35与第1输入轴91相连。
·第2离合器盘组件
第2离合器盘组件6为从输入旋转体10向第2输入轴92传递动力所需的部件,与第2输入轴92相连。第2离合器盘组件6,具有第2摩擦部67、第2输入部件62、第2轮毂61。第2摩擦部67配置在第2飞轮4与第2压板49的轴向之间。第2摩擦部67被设置成与输入旋转体10及第2压板49能够进行滑动。第2输入部件62是从第2摩擦部67传递动力的部件,与第2摩擦部67相连。第2轮毂61的内周面上,形成有连接轴向移动限制机构12所需的花键槽。第2轮毂61,经由轴向移动限制机构12与第2输入轴92相连。
·驱动机构
驱动机构7具有第1驱动机构7A及第2驱动机构7B。第1驱动机构7A是用于操作第1离合器C1的动力传递的机构,向第1压板39传递轴向按压力。第1驱动机构7A,其具有被输入旋转体10支撑的第1驱动支撑部件78(图中未示出)、向第1驱动支撑部件78传递驱动力,以使第1驱动支撑部件78相对输入旋转体10朝第1飞轮3侧移动的第1驱动力传递部71。第2驱动机构7B是用于操作第2离合器C2的动力传递的机构,向第2压板49传递轴向按压力。第2驱动机构7B,其具有被输入旋转体10支撑的第2驱动支撑部件79(图中未示出)、向第2驱动支撑部件79传递驱动力,以使第2驱动支撑部件79相对输入旋转体10朝第2飞轮4侧移动的第2驱动力传递部72。
·旋转支撑机构
旋转支撑机构11,具有第1旋转支撑机构211和第2旋转支撑机构111。第1旋转支撑机构211设置在第1输入轴91与输入旋转体10之间,相对第1输入轴91能够旋转地支撑输入旋转体10。具体而言,第1旋转支撑机构211具有第1轴承34。第1轴承34配置在第1飞轮3与第1输入轴91之间,相对第1输入轴91能够旋转地支撑第1飞轮3。详细地说,第1轴承34配置在第1飞轮3与支撑机构13之间,相对第1输入轴91能够旋转地支撑第1飞轮3。
第2旋转支撑机构111设置在第2输入轴92与输入旋转体10之间,相对第2输入轴92能够旋转地支撑输入旋转体10。具体而言,第2旋转支撑机构111具有第2轴承44。第2轴承44配置在第2飞轮4与第2输入轴92之间,相对第2输入轴92能够旋转地支撑第2飞轮4。详细地说,第2轴承44配置在第2飞轮4与轴向移动限制机构12之间,相对第2输入轴92能够旋转地支撑第2飞轮4。而且,第2轴承44与形成在第2飞轮4上的接合部4a相接合,且被保持在第2飞轮4接合部4a与轴向移动限制机构12之间。第2轴承44通过与第2支撑部件45的机构限制部45b相抵接,限制第2旋转支撑机构111向发动机侧的移动。
·轴向移动限制机构
轴向移动限制机构12被设置成在第2输入轴92与旋转支撑机构11,例如第2旋转支撑机构111之间相对第2输入轴92不能进行旋转,并限制第2旋转支撑机构111向变速箱侧的轴向移动。轴向移动限制机构12具有第2支撑部件45和轴向移动限制部件46。第2支撑部件45,在第2输入轴92与第2旋转支撑机构111之间支撑第2旋转支撑机构111。而且,第2支撑部件45,在第2输入轴92与第2离合器盘组件6之间支撑第2离合器盘组件6。
轴向移动限制部件,例如第2输入轴用卡环46限制第2支撑部件45向发动机侧的轴向移动。详细地说,第2输入轴用卡环46,在第2支撑部件45的发动机侧与第2支撑部件45和第2输入轴92相接合,限制第2支撑部件45向发动机侧的轴向移动。具体而言,卡环46,在与第2支撑部件45的发动机侧壁部相抵接的状态下,与第2输入轴92的槽部92a相嵌合。根据该构成,第2支撑部件45被夹持在卡环46与第2输入轴92的级差部92c之间,限制第2支撑部件45向发动机侧的轴向移动。
具体而言,第2支撑部件45成筒状。第2支撑部件45具有支撑第2旋转支撑机构111的第2旋转支撑部45a、限制第2旋转支撑机构111向发动机侧移动的机构限制部45b、支撑第2离合器盘组件6的第2圆盘支撑部45c。第2旋转支撑部45a是配置在第2轴承44与第2输入轴92之间的部分。第2旋转支撑部45a成筒状,能够安装第2旋转支撑机构111。机构限制部45b是在第2旋转支撑部45a的发动机侧朝径向外侧延伸的圆环状部分,该机构限制部45b与第2轴承44的发动机侧面相抵接。第2圆盘支撑部45c与机构限制部45b一体成形,是朝变速箱侧的轴向延伸的筒状部分。第2圆盘支撑部45c上形成有花键轴。第2支撑部件45的内周面,即、第2旋转支撑部45a的内周面的轴向上形成有花键槽,通过将该花键槽与第2输入轴92的花键轴相嵌合,第2支撑部件45被安装成相对第2输入轴92不能进行旋转。
·支撑机构
支撑机构13具有第1支撑部件35和定位部件95。第1支撑部件35具有能够插入第1输入轴的安装孔,安装孔的内周面上形成有花键槽。而且,通过把第1支撑部件35的花键槽与形成于第1输入轴91外周面上的花键轴相嵌合,第1支撑部件35被安装成相对第1输入轴91不能进行旋转。
第1支撑部件35具有支撑第1离合器盘组件5的第1圆盘支撑部35a、支撑第1旋转支撑机构211的第2旋转部35b、安装部35c。安装部35c成筒状,其内周面上形成有花键槽。第1圆盘支撑部35a与安装部35c一体成形,在安装部35c的径向外侧支撑第1离合器盘组件5。第1圆盘支撑部35a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花键轴。
第1旋转支撑部35b与安装部35c一体成形,是从第1圆盘支撑部35a朝轴向发动机侧延伸的部分。第1旋转支撑部35b中能够安装第1旋转支撑机构211,例如第1轴承44。通过将第1圆盘支撑部35a的花键轴与形成于第1离合器盘组件5的第1轮毂51上的花键槽相嵌合,第1支撑部件35被安装在第1离合器盘组件5上。而且,通过将安装部35c的花键槽与第1输入轴91的花键轴相嵌合,第1支撑部件35被安装成相对第1输入轴91不能进行旋转。
定位部件95是能够与第1输入轴91的环状槽91b相嵌合的挡圈,例如为卡环。卡环95在与第1支撑部件35的发动机侧壁部,即、安装部35c的发动机侧壁部相抵接的状态下,与第1输入轴91的环状槽91b相嵌合。根据该构成,第1支撑部件35被夹持在卡环95与第1输入轴91的级差部91a之间,限制第1支撑部件35向发动机侧的轴向移动。第1支撑部件35被定为在第1输入轴91上的状态下,第1支撑部件35支撑第1旋转支撑机构211的第1轴承34。
<向输入轴组装及拆卸离合器装置>
如图4所示,组装了支撑机构13及减振机构15之外的离合器装置1的状态下,第2支撑部件45的花键槽,即、第2旋转支撑部45a内周面的花键槽与形成在第2输入轴92外周面上的花键轴92b相嵌合。接下来,一旦沿花键向变速箱侧移动离合器装置1,第2支撑部件45第2旋转支撑部45a的变速箱侧壁部,与形成在第2输入轴92上的级差部92c相抵接。在该状态下,作为轴向移动限制部件的第2输入轴用卡环46被安装在形成于第2输入轴92外周面上的环状槽部92a。根据该构成,限制第2支撑部件45向发动机侧的轴向移动。即,限制旋转支撑机构11向发动机侧的轴向移动。
接下来,第1支撑部件35内周面的花键槽,即、安装部35c内周面的花键槽与形成在第1输入轴91外周面上的花键轴相嵌合。同时,第1支撑部件35中第1圆盘支撑部35a的花键轴与形成在第1轮毂61内周部上的花键槽相嵌合。该状态下,一旦沿花键向变速箱侧移动第1支撑部件35,第1支撑部件35的变速箱侧壁部,与形成在第1输入轴91上的级差部91a相抵接。该状态下,通过将卡环95与形成在第1输入轴91的环状槽91b相嵌合,第1支撑部件35在卡环95与第1输入轴92的级差部91a之间,定位在第1输入轴92上。
而且,第1支撑部件被定位在第1输入轴91的状态下,第1轴承34被保持在第1飞轮3的内周面与第1支撑部件35的第1旋转支撑部35b之间,相对第1输入轴91能够旋转地支撑第1飞轮3。而且,通过将曲轴99及减振机构15安装在输入旋转体10上,离合器装置1被组装在输入轴91、92上(参照图1)。
<该离合器装置的动作>
由于与上述第1实施例的动作相同,因此,省略了对离合器装置1动作的详细说明,仅描述概要如下。
该离合器装置1中,以奇数档行走时,动力从发动机向设定有奇数齿轮的第1输入轴91传递。而且,行走过程中从奇数档切换成偶数档时,动力从发动机传递至第1输入轴91的状态下,偶数齿轮被设定在第2输入轴92上。还有,一旦第2离合器C2几乎与第1离合器C1解除的同时转换成连接状态,动力则从发动机向设定有偶数齿轮的第2输入轴92传递。此外,行走过程中从偶数档切换成奇数档时,动力从发动机传递至第2输入轴92的状态下,奇数齿轮被设定在第1输入轴91上。而且,一旦第1离合器C1几乎与解除第2离合器C2的同时转换成连接状态,动力则从发动机向设定有奇数齿轮的第1输入轴91传递。
<该离合器装置的特征>
由于与上述第1实施例的特征相同,因此,省略了对该离合器装置1特征的详细说明,仅描述概要如下。
该离合器装置1中,由于通过轴向移动限制机构12限制第2旋转支撑机构111相对第2输入轴92向发动机侧的轴向移动,能够将从发动机向变速箱传递动力时产生的推力,传递至直径大于第1输入轴91的第2输入轴92上。即,该离合器装置1中,由于刚性高于第1输入轴91的第2输入轴92能够承受离合器装置1中产生的推力,能够稳定地将动力从发动机传递至变速箱。而且,该离合器装置1中,能够向第2输入轴92传递推力的同时,如上所述,能够容易地将该离合器装置1安装在第1输入轴91及第2输入轴92上。根据该构成,能够大幅提高离合器装置1的组装效率。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利用于从发动机向具有输入轴的变速箱传递动力所需的离合器装置中。
(符号说明)
1、101离合器装置
3第1飞轮(第1圆板部)
4第2飞轮(第2圆板部)
5第1离合器盘组件
6第2离合器盘组件
7驱动机构
10输入旋转体
111第2旋转支撑机构(旋转支撑机构)
12轴向移动限制机构
13支撑机构
35第1支撑部件
39第1压板
44第2轴承
45第2支撑部件
46第2输入轴用卡环(轴向移动限制部件)
49第2压板
51第1轮毂
52第1输入部件
57第1摩擦部
61第2轮毂
62第2输入部件
67第2摩擦部
91第1输入轴(输出旋转体的示例)
92第2输入轴(输出旋转体的示例)
C1第1离合器
C2第2离合器

Claims (11)

1.一种离合器装置,用于从发动机向具有第1输入轴及直径大于第1输入轴的第2输入轴的变速箱传递动力,其包括:
输入旋转体,具有第1圆板部以及与所述第1圆板部相隔空间配置的第2圆板部;
旋转支撑机构,设置在所述第2输入轴与所述输入旋转体之间,该旋转支撑机构支撑所述输入旋转体以使所述输入旋转体能够相对所述第1输入轴及所述第2输入轴旋转;
第1压板,配置在所述输入旋转体内,且该第1压板配置成相对所述第1圆板部能够一体旋转且能够轴向移动;
第2压板,配置在所述输入旋转体内,且该第2压板配置成相对所述第2圆板部能够一体旋转且能够轴向移动;
第1离合器盘组件,具有配置在所述第1圆板部与所述第1压板之间的第1摩擦部;
第2离合器盘组件,具有配置在所述第2圆板部与所述第2压板之间的第2摩擦部;
支撑机构,具有第1支撑部件和定位部件,所述第1支撑部件支撑第1离合器盘组件并将第1离合器盘组件连接在第1输入轴上,所述定位部件将第1支撑部件定位在所述第1输入轴上;
轴向移动限制机构,具有第2支撑部件和轴向移动限制部件,所述第2支撑部件支撑旋转支撑机构及第2离合器盘组件并将所述旋转支撑机构及所述第2离合器盘组件连接在所述第2输入轴上,所述轴向移动限制部件限制所述旋转支撑机构向发动机侧轴向移动,
所述轴向移动限制部件通过将所述第2支撑部件夹持在形成于所述第2输入轴上的级差部之间,来限制所述第2支撑部件向发动机侧的轴向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支撑部件具有能够插入所述第1输入轴的安装孔;
所述第1输入轴的外周侧及所述第1支撑部件的外周侧上形成有花键轴;
所述第1离合器盘组件的内周侧及所述第1支撑部件的内周侧上形成有花键槽;
通过将所述第1输入轴外周侧的花键轴与所述第1支撑部件内周侧的花键槽相嵌合,将所述第1支撑部件外周侧的花键轴与所述第1离合器盘组件内周侧的花键槽相嵌合,使所述第1支撑部件在所述第1离合器盘组件与所述第1输入轴之间安装成相对所述第1输入轴不能进行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部件通过在形成于所述第1输入轴上的级差部之间夹持所述第1支撑部件,将所述第1支撑部件定位在所述第1输入轴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输入轴的外周部上形成有阳螺纹部;
所述定位部件为内周面具有阴螺纹部的紧固部件;
通过把所述紧固部件的阴螺纹部拧接在所述第1输入轴的所述阳螺纹部上,使所述第1支撑部件定位在所述第1输入轴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输入轴的外周部上形成有阳螺纹部;
所述定位部件为内周面具有阴螺纹部的紧固部件;
通过把所述紧固部件的阴螺纹部拧接在所述第1输入轴的所述阳螺纹部上,使所述第1支撑部件定位在所述第1输入轴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输入轴外周部的前端部与所述阳螺纹部之间形成有凹部;
所述紧固部件上形成有用于防止松弛的突出部;
通过将所述紧固部件的突出部嵌合在所述第1输入轴的凹部,以限制所述紧固部件相对所述第1输入轴的旋转。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输入轴外周部的前端部与所述阳螺纹部之间形成有凹部;
所述紧固部件上形成有用于防止松弛的突出部;
通过将所述紧固部件的突出部嵌合在所述第1输入轴的凹部,以限制所述紧固部件相对所述第1输入轴的旋转。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输入轴的外周部上形成有环状的槽部;
通过将定位部件嵌合在所述第1输入轴的所述槽部,使所述第1支撑部件定位在所述第1输入轴上。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输入轴的外周部上形成有环状的槽部;
通过将定位部件嵌合在所述第1输入轴的所述槽部,使所述第1支撑部件定位在所述第1输入轴上。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输入轴的外周部上形成有环状的槽部;
通过将定位部件嵌合在所述第1输入轴的所述槽部,使所述第1支撑部件定位在所述第1输入轴上。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输入轴的外周部上形成有环状的槽部;
通过将定位部件嵌合在所述第1输入轴的所述槽部,使所述第1支撑部件定位在所述第1输入轴上。
CN201180022745.2A 2010-05-13 2011-04-26 离合器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843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11028A JP5460460B2 (ja) 2010-05-13 2010-05-13 クラッチ装置
JP2010-111028 2010-05-13
PCT/JP2011/060126 WO2011142252A1 (ja) 2010-05-13 2011-04-26 クラッチ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84331A CN102884331A (zh) 2013-01-16
CN102884331B true CN102884331B (zh) 2015-08-05

Family

ID=449143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22745.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84331B (zh) 2010-05-13 2011-04-26 离合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460460B2 (zh)
CN (1) CN102884331B (zh)
DE (1) DE112011101639T5 (zh)
WO (1) WO201114225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851832B2 (en) * 2019-04-30 2020-12-01 Caterpillar Inc. Rotary gearbox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42153A (zh) * 2006-11-21 2009-09-23 株式会社艾科赛迪 双离合器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02715A (ja) * 1991-03-29 1992-10-26 Suzuki Motor Corp クラッチ
JP5023372B2 (ja) 2000-11-22 2012-09-12 シェフラー テクノロジーズ アクチエンゲゼルシャフト ウント コンパニー コマンディートゲゼルシャフト クラッチ装置
JP2007025551A (ja) * 2005-07-21 2007-02-01 Murata Mach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55551A (ja) * 2006-03-23 2007-10-04 Jatco Ltd クラッチ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42153A (zh) * 2006-11-21 2009-09-23 株式会社艾科赛迪 双离合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1101639T5 (de) 2013-02-28
JP5460460B2 (ja) 2014-04-02
JP2011237015A (ja) 2011-11-24
WO2011142252A1 (ja) 2011-11-17
CN102884331A (zh) 2013-0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37120B (zh) 离合器装置
CN103813922B (zh) 带电动机的驱动单元
US7966901B2 (en) Torque transfer device
CN101128336B (zh) 汽车热力发动机的变速箱主轴与可逆电机的转子之间的连接装置
CN103003587A (zh) 用于汽车中的双离合器变速器的双离合器
US9273774B2 (en) Thrust force reactions in an automatic transmission
CN102105723A (zh) 具有扭矩限制器功能的减震器
JP6522675B2 (ja) トルクカップリングユニット
JP2019078371A (ja) 動力伝達装置、それを含む車両、及びその作動制御方法
JP2019078366A (ja) 動力伝達装置、及びそれを含む車両
JP2013044406A (ja) 電動式変速機及び電気自動車用駆動装置
US10253858B2 (en) Clearance control swash plate device and single-shaft two-speed drive system with friction clutch applied thereto
CN101292099B (zh) 自动变速器
CN102884331B (zh) 离合器装置
JP5023030B2 (ja) 摩擦クラッチの締結機構および該機構を備えるディ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
JP2019086008A (ja) 動力伝達装置、及びそれを含む車両
CN104728397A (zh) 具有带式弹簧轮毂的变速器
CN103899682A (zh) 变速器制动轮毂
EP1577583B1 (en) Automatic transmission
CN109804183B (zh) 用于机动车的变速器
JP6506366B1 (ja) 動力伝達装置の作動制御方法
EP1577582B1 (en) Automatic transmission
US20220297536A1 (en) Multi-stage shifting actuator for a vehicle power transfer unit
JP4145817B2 (ja) 差動制限機構付き差動装置
CN105264265A (zh) 齿轮传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805

Termination date: 2021042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