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84155A - 基于聚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 - Google Patents

基于聚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84155A
CN102884155A CN2011800223979A CN201180022397A CN102884155A CN 102884155 A CN102884155 A CN 102884155A CN 2011800223979 A CN2011800223979 A CN 2011800223979A CN 201180022397 A CN201180022397 A CN 201180022397A CN 102884155 A CN102884155 A CN 1028841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substituted
group
replacement
polymkeric substance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2239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R·阿迪卡里
A·波斯特马
上野和则
有马一弥
李卓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zation CSIRO
Original Assignee
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zation CSIR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AU201090192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AU2010901927A0/en
Application filed by 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zation CSIRO filed Critical 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zation CSIRO
Publication of CN1028841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8415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11/00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 C09K11/06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containing organic luminescent materia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BORGANIC DYES OR CLOSELY-RELATED COMPOUNDS FOR PRODUCING DYES, e.g. PIGMENTS; MORDANTS; LAKES
    • C09B69/00Dyes not provided for by a single group of this subclass
    • C09B69/10Polymeric dyes; Reaction products of dyes with monomers or with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9B69/101Polymeric dyes; Reaction products of dyes with monomers or with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containing an anthracene dy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BORGANIC DYES OR CLOSELY-RELATED COMPOUNDS FOR PRODUCING DYES, e.g. PIGMENTS; MORDANTS; LAKES
    • C09B69/00Dyes not provided for by a single group of this subclass
    • C09B69/10Polymeric dyes; Reaction products of dyes with monomers or with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9B69/109Polymeric dyes; Reaction products of dyes with monomers or with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containing other specific dy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manufacture of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 H05B33/14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hemical or physical composition or the arrangement of the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 or by the simultaneous addition of the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 in or onto the light sourc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211/00Chemical nature of organic luminescent or tenebrescent compounds
    • C09K2211/10Non-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9K2211/1003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9K2211/1011Condensed syste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211/00Chemical nature of organic luminescent or tenebrescent compounds
    • C09K2211/10Non-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9K2211/1018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9K2211/1025Heterocyclic compounds characterised by ligands
    • C09K2211/1029Heterocyclic compounds characterised by ligands containing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heteroato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211/00Chemical nature of organic luminescent or tenebrescent compounds
    • C09K2211/10Non-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9K2211/1018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9K2211/1025Heterocyclic compounds characterised by ligands
    • C09K2211/109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haracterised by ligands containing sulfur as the only heteroato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211/00Chemical nature of organic luminescent or tenebrescent compounds
    • C09K2211/14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9K2211/1408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9K2211/1425Non-condensed syste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211/00Chemical nature of organic luminescent or tenebrescent compounds
    • C09K2211/14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9K2211/1408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9K2211/1433Carbocyclic compounds bridged by heteroatoms, e.g. N, P, Si or B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211/00Chemical nature of organic luminescent or tenebrescent compounds
    • C09K2211/18Metal complexes
    • C09K2211/185Metal complexes of the platinum group, i.e. Os, Ir, Pt, Ru, Rh or P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S428/917Electroluminescen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Addition Polymer Or Copolymer, Post-Treatments, Or Chemical Modifications (AREA)

Abstract

一种具有发射层的电致发光装置,该装置在阴极与阳极之间包括单个有机化合物层。该单层可以包括位于共价连接的(共)聚合物区段Y1(任选地与Y2和/或Y3组合)的单聚合物链上、或共混在一起的不同的聚合物链Y1(任选地与Y2和/或Y3组合)上的发射体组分。该(共)聚合物各自含有一个间隔基单元以及一种载体传输组分以及任选地一个发射体部分。

Description

基于聚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电致发光装置。
发明背景
在一个典型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OLED)中,一对电极(阳极和阴极)夹着一个或多个层,这些层包括空穴注入材料、发射材料(具有荧光或磷光材料),以及电子传输材料。这些材料是有机的。空穴和电子分别从阳极和阴极被注入这一个或多个有机层之中。因此,在发射材料中形成激子,并且当这些激子降到基态时,有机层并且随之该有机发光装置发光。
根据Eastman Kodak Co.的首个研究(“应用物理快报(Appl.Phys.Lett)”,第51卷,第913页(1987)),包括一个铝喹啉醇络合物(作为组合的电子传输和发光材料)层和一个三苯胺衍生物(作为空穴传输材料)层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在10V的外加电压下产生约1000cd/m2的发光。Baldo等人的进一步研究揭示了一种使用磷光材料作为掺杂剂的有前景的OLED。该磷光OLED的量子产率明显较高(美国专利号6,830,828)。这些系统可以被称为小分子OLED(SMOLED)。
除了以上提及的OLED,剑桥大学研究小组(自然(Nature),第347卷,第539页(1990),美国专利号5,247,190;5,514,878以及5,672,678)还报告了使用共轭聚合物材料的一种基于聚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PLED)。在装置制作方面PLED具有优势,因为对于可溶性聚合物材料可以采用印刷方法学。聚合物材料的溶液沉积是降低显示器和光源的制造成本的有用方法。
然而,PLED存在的问题是量子效率和装置寿命相对于SMOLED较差。
聚合物材料通常通过一个种类或多个种类的单体的聚合来合成,并且所生成的聚合物材料倾向于具有宽分子量分布。因为可溶性和可再生性问题,基于此类聚合物的PLED难以制造,这大大影响了装置的操作寿命,并且具有差的量子效率。而且,难以对PLED进行质量控制,这是因为薄聚合物膜的均匀性和材料的电子特性取决于形成膜所使用的具体方法以及处理膜所使用的确切条件而显著变化。
因此,在PLED的生产中需要新型的有机聚合物发光材料,这些材料适合用于溶液加工并且具有窄分子量分布、良好的可溶性、高的热稳定性、高量子效率,以及良好的膜均匀性。
在本说明书中对于任何现有技术的引用不是、并且不应被当成是这样一种承认或任何形式的建议:即该现有技术形成了在澳大利亚或任何其他司法管辖区域中的公知常识的一部分或该现有技术可以合理地被预期为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确定、理解的并且视为是相关的。
发明概述
本发明提供了发光聚合物材料,这些材料具有窄分子量分布、高量子效率,以及良好的膜表面均匀性,该膜通过溶液沉积加工而形成。还期望的是,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足够的耐用性以及更高效率的PLED装置,该装置适用于大面积显示器和各种各样的光源并且可通过溶液加工方法制造。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装置,该装置包括
一对电极,包括一个阳极和一个阴极,以及
设置在这些电极之间的一个或多个有机化合物层,其中至少一个层包含通式(1)的聚合物;
Figure BDA00002354689900031
其中该聚合物包含X1、Y1、Y2、以及Y3,其中
X1是发射组分,Y1是第一聚合物组分,Y2是第二聚合物组分,并且Y3是第三聚合物组分;
n1、n2、n3是化合价单位;
X1是单价的、二价的、三价的,或四价的,其中n1是从1至4的整数并且取决于X1的价数,
n2、n3是从0至4的一个整数;并且
n1等于或大于n2,n2又等于或大于n3。
n1、n2、n3是化合价单位并且不是单体重复单元。例如,如果n1是3,则在X1上有3个Y1单元。
该聚合物是非共轭的(共)聚合物。活性单体单元悬在聚合物主链上并且通过π-π键相互作用来共轭。然而主链重复单元是非共轭的。
聚合物通过活性自由基聚合来制备。
在化学式(1)的聚合物的一个优选形式中,聚合物组分Y1、第二聚合物组分Y2、以及第三聚合物组分Y3分别具有化学式(2a)、(2b),以及(2c):
Figure BDA00002354689900032
Figure BDA00002354689900033
其中
Y1包含间隔基Q1和载体传输组分Z1,间隔基Q1与X1相连;
Y2包含发射部分X2、间隔基Q2以及载体传输组分Z2,X2与Z1相连;
Y3包含发射部分X3、间隔基Q3以及载体传输组分Z3,其中X3与Z2相连;
X2和X3可以是相同或不同的发射组分;并且
m1、p1、m2、p2、m3、p3是正整数的单体重复单元。
m1、p1、m2、p2、m3、p3优选为从1至100,并且更优选是从5至20。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可提供具体用于PLED装置中的以上通式(1)的聚合物。
如在此使用的,除了上下文另外要求以外,术语“包括”以及该术语的变型,如“包括了”、“包括有”以及“是包括”,不旨在排除另外的添加剂、组分、整数或步骤。
附图/图形简要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的第一个实施方案的截面示意图,它示出了一个单有机层。
图2是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的另一个实施方案的截面示意图,它示出了包括空穴传输层和发射层的多个有机层。
图3是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的又一个实施方案的截面示意图,它示出了包括空穴传输层、发射层以及电子传输层的多个有机层。
图4是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的又一个实施方案的截面示意图,它示出了包括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射层以及电子传输层的多个有机层。
图5是主体单体142a的UV-Vis吸收和PL光谱。
图6是掺杂剂单体91和85的UV-Vis吸收和PL光谱。
图7是主体聚合物184的UV-Vis吸收和PL光谱。
图8是聚合物184a的UV-Vis吸收和PL光谱。
图9是186a的UV-Vis吸收和PL光谱。
图10是186的UV-Vis吸收和PL光谱。
实施例的详细说明
活性自由基聚合(LRP)是技术人员已知的方法。简言之,LRP是通过这样一种机制进行的方法,:大多数链在整个聚合过程中继续生长而没有终止并且其中单体的另外添加导致持续的聚合。分子量受到反应组分的化学计量学的控制,并且可产生窄分子量分布的聚合物。所使用的LRP方法具有以下3种主要类型: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例如在WO9801478中]、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例如在化学评论(Chem.Rev.)2001,101,2921-2990中]以及氮氧调节自由基聚合(NMRP)[例如在化学评论(Chem.Rev.)2001,101,3661-3688中]。
本发明的聚合物(1)可以包含(1a)、(1b)、(1c);(1a)和(1b)的组合、(1a)和(1c)的组合,或(1a)、(1b)和(1c)所有,其中(1a)、(1b)和(1c)如下:
Figure BDA00002354689900061
Figure BDA00002354689900062
Figure BDA00002354689900063
所希望的来自装置的发射颜色输出可以基于以上(1a)、(1b)和/或(1c)的选择来进行选择。所希望的发射颜色可以选自400nm至800nm,包括白色发射。
此外,该聚合物可以包括至少一种添加剂,该添加剂被选择来优化在装置中的所希望的聚合物特性,包括空穴迁移率、发射颜色以及量子效率。例如,这一种或多种添加剂可以是一种或多种小分子、一种或多种低聚物或聚合物分子。更详细来说,这一种或多种添加剂可以选自空穴传输化合物、电子传输化合物以及荧光或磷光或两者的发射化合物的小分子。一种或多种低聚物分子可以选自空穴传输化合物、电子传输化合物以及荧光或磷光或两者的发射化合物的小分子。聚合物分子可以选自空穴传输聚合物以及荧光或磷光发射或两者的发射聚合物,这些聚合物选自共轭的或非共轭的聚合物。
使用LRP将发光组分X1聚合成化学式(1)的聚合物。为了实现此目标,使用X1前体——经由连接体A键合至发射组分的LRP试剂。在聚合后,可将封端LRP试剂保留或从X1前体上去除以形成X1。也就是说,X1可与X1前体相同(保留LRP试剂)或与X1前体不同(去除LRP试剂)。
该LRP试剂是选自下组,该组由以下各项组成:RAFT聚合、ATRP以及NMRP试剂。
发射组分X1是选自下组,该组由以下各项组成:取代的或未取代的有机荧光材料、取代的或未取代的磷光有机金属络合物、或取代的或未取代的磷光有机络合物,其中该磷光有机金属络合物被提供为有机配体与选自过渡金属族或稀土金属族的金属的络合物。X1的发射颜色可以选自400nm至800nm。
LRP部分可直接地或通过连接体A而连接至发射组分。该连接体A可以是例如:杂烷基、甲硅烷基、硅氧烷、烷基的基团。
使用连接体的前体到发射组分X1的一些实例在以下显示。RAFT前体在以下显示为化合物1至27以及1-27a,在这些结构中‘Ζ’与Z1、Z2以及Z3不同,它是RAFT试剂上的活化基团,改变了加成和断裂速率。Z可以是例如:Ar-、AlkS-、Alk-、吡咯N-、吡咯烷酮N-、ArO-、AlkO-、(Alk)(Ar)N-,或(Alk)2N-。
ATRP前体被显示为化合物28至51以及28a至51a,并且NMRP前体显示为化合物52至75以及52a至75a。在ATRP与NMRP两者中,引发剂的实例不限于实例部分中所描述的结构并且可以包括基于文献[化学评论(ChemRev)2001,1012921,化学评论(ChemRev)2001,101,3661]所报道的那些的其他引发剂结构。
Figure BDA00002354689900081
Figure BDA00002354689900101
Figure BDA00002354689900111
Figure BDA00002354689900121
Figure BDA00002354689900131
Figure BDA00002354689900141
Figure BDA00002354689900151
Figure BDA00002354689900161
Figure BDA00002354689900171
Figure BDA00002354689900181
Figure BDA00002354689900191
Figure BDA00002354689900201
Figure BDA00002354689900211
Figure BDA00002354689900221
Figure BDA00002354689900231
Figure BDA00002354689900241
Figure BDA00002354689900251
Figure BDA00002354689900261
Figure BDA00002354689900271
Figure BDA00002354689900281
Figure BDA00002354689900291
Figure BDA00002354689900321
Figure BDA00002354689900331
Figure BDA00002354689900341
Figure BDA00002354689900351
Figure BDA00002354689900361
Figure BDA00002354689900371
A可以是例如杂烷基、甲硅烷基、硅氧烷、烷基的基团。
R可以是例如烷基(直链或支链的)、O-烷基、环烷基、芳基、稠合的芳基、杂芳基。
发光组分X2和X3具有连接至发射组分的乙烯基官能团。发射组分X2和X3是选自下组,该组由以下各项组成:取代的或未取代的有机荧光材料、取代的或未取代的磷光有机金属络合物,以及取代的或未取代的磷光有机络合物,其中该磷光有机金属络合物被提供为有机配体与选自过渡金属族或稀土金属族的金属的络合物。
X2和X3的发射颜色可以选自400nm至800nm。
该乙烯基官能团直接地或通过连接体A而连接至发射组分。连接体A可以独立地选自(例如)下组,该组由以下各项组成:杂烷基、甲硅烷基、硅氧烷、烷基的基团。
乙烯基官能团R"是选自下组,该组由以下各项组成:乙烯基、N-乙烯基、乙烯基酯、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酰胺)、马来酸酐以及马来酰亚胺。
R可以是例如烷基(直链或支链的)、O-烷基、环烷基、芳基、稠合的芳基、杂芳基。
发射组分X2和X3的一些实例在以下显示为化合物76至125以及76a至125a。
Figure BDA00002354689900391
Figure BDA00002354689900401
Figure BDA00002354689900431
Figure BDA00002354689900451
Figure BDA00002354689900461
Figure BDA00002354689900471
Figure BDA00002354689900491
Figure BDA00002354689900501
在化学式(2a)、(2b)和(2c)中,Q(即Q1、Q2、Q3)是与发射组分X(即分别是X1、X2、X3)和载体传输组分Z(即分别是Z1、Z2、Z3)相连的间隔基。该间隔基会通过在聚合物链中安放适当的距离、通过在能量载体与掺杂剂单体单元之间创建受控制的间距来帮助提高溶解性并且使能量转移最大化。这是通过在聚合物链中选择适当的间隔基并且由这些能量载体单体制成交替、无规或嵌段共聚物来实现的。
间隔基Q是特定的前体单体的小聚合物。后缀m(即m1、m2、m3)是间隔基Q的单体重复单元,它是从1至100的正整数,并且更优选是从5至20。
间隔基Q的前体单体具有乙烯基官能团。间隔基Q的单体前体的一些实例在以下显示为化合物126至135、135a、135b。
Figure BDA00002354689900511
电荷传输部分Z(即Z1、Z2、Z3)可以是选自下组,该组由以下各项组成:空穴传输材料、电子传输材料和/或兼有空穴与电子传输特征的主体材料。
电荷传输部分Z是特定的前体单体的小聚合物。电荷传输部分Z的前体单体具有乙烯基官能团,或以下的乙烯基官能团,即,该乙烯基官能团具有:取代的或未取代的烷基、取代的或未取代的芳基、取代的或未取代的杂环、取代的或未取代的烷基胺基团、取代的或未取代的酰胺基、取代的或未取代的烷氧基、取代的或未取代的芳氧基以及取代的或未取代的硫代烷氧基。
电荷传输部分Z的单体前体的一些实例在以下显示为化合物136-141、136a-141a、164、165、164a、165a、165′、165′a、172-183、172a-183a并且发射材料的实例为142-163、142′-163′、142a-162a、142′a-162′a。
Figure BDA00002354689900551
Figure BDA00002354689900561
Figure BDA00002354689900571
Figure BDA00002354689900591
Figure BDA00002354689900601
Figure BDA00002354689900611
Figure BDA00002354689900621
Figure BDA00002354689900631
Figure BDA00002354689900641
Figure BDA00002354689900661
该装置可以通过选择(1a)的X1和(1b)的X2、X1和(1c)的X3,或X1、X2和X3的发射颜色组合,或通过将一种或多种小分子或一种或多种聚合物分子掺杂入(1a)中来发射白光,其中n2和n3是0,其中发射颜色温度取决于白色的种类而处于在4000K至10,000K的范围内。本发明的聚合物的一些实例在以下显示为从184至215以及184a、184’和186a。
Figure BDA00002354689900671
Figure BDA00002354689900681
Figure BDA00002354689900691
Figure BDA00002354689900701
Figure BDA00002354689900721
Figure BDA00002354689900731
Figure BDA00002354689900741
该聚合物可通过活性自由基聚合来制备并且被该活性自由基官能团封住的端可以被保留或被一个官能团(包括氢)置换。
该聚合物的卤素含量(作为杂质)是小于约50ppm。
该聚合物的多分散性指数优选介于约1.05至2.0之间,更优选介于约1.05至1.5之间,并且最优选介于约1.05至1.3之间。
可向该聚合物添加小分子添加剂,该小分子添加剂选自荧光化合物或磷光化合物的组。该小分子添加剂可以是荧光聚合物化合物添加剂或磷光聚合物化合物添加剂。
该聚合物可使用类似4-乙烯基-1,2-二氢苯并环丁烯(dihydrocyclobutabenzene)的单体进行交联,该单体在介于60°C至120°C之间的聚合温度下不会交联。此交联可通过简单地将聚合物膜加热到170°C以上来实行,如在现有技术(化学材料(Chem.Mater.)2007,19,4827,大分子(Macromolecules),2008,41,9570-9580)中所知的。所制备的交联聚合物相较于未交联的聚合物膜将具有更好的抗溶剂性,并且因此将允许多层膜在本发明的装置中沉积,同时将对装置性能的影响降到最低。
如上所述,每个有机化合物层可包括:聚合物和/或掺杂有一种或多种分开的掺杂剂的聚合物,这些掺杂剂选自一种或多种小分子、一种或多种低聚物或另外的一种或多种聚合物。
在制造过程中,将聚合物与有机溶剂混合以形成在25°C下具有的粘度大于约1×10-3Pa.s的油墨。
在本发明的有机发光装置中,包含以上所提及的化学式(1)的化合物的有机化合物层可以单独地、或与电极对(阴极和阳极)之间的其他层(如果存在任何其他层)一起形成。合适的形成技术包括真空沉积或溶液法。
该有机化合物层的厚度可优选小于至多约10微米、更优选小于约0.5微米、甚至更优选为从约0.001微米至约0.5微米。在其他的实施方案中,装置中的每个有机化合物层优选具有从约1nm至约1微米、更优选从约5nm至约50nm的厚度。
现在将通过参考附图进一步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附图图解了用于本发明的装置的一系列的可能安排。
本发明的电致发光装置可以如图1所示具有只包含如化学式(1)所定义的聚合物的一个单层结构,或如图2、3和4所示是包括两个或更多个层的多层结构。
更确切地说,图1是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的第一个实施方案的截面示意图。在图1中,该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包括衬底1、阳极2(沉积在衬底1上)、发射层3(沉积在阳极2上)以及阴极4(沉积在发射层3上)。在此实施方案中,发射层3形成了单一的有机化合物层。此单层可以在其自身特性的基础上、或通过与增强了主体化合物的空穴传输能力、电子传输能力和/或发光能力这些性能的掺杂剂相结合而完全由具有空穴传输能力、电子传输能力以及发光能力(与电子和空穴的重组有关)中每一种的单一(共)聚合物构成。
在图1中,发射层3可优选具有约5nm至约1微米、更优选约5nm至约50nm的厚度。
图2示出了本发明的电致发光装置的另一个实施方案,该装置是多层型装置的形式,由空穴传输层5和作为发射层的(共)聚合物层6构成。参考图2,有机发光装置包括衬底1、阳极2(沉积在衬底1上)、空穴传输层5(沉积或涂覆在阳极2上)、(共)聚合物层6(涂覆在空穴传输层5上)以及阴极(沉积在(共)聚合物层6上)。
在图2的实施方案中,空穴传输层5和发射层6各自可以具有约5nm至约1微米、更优选约5nm至约50nm的厚度。
图3示出了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的另一个实施方案,该装置是多层装置的形式,包括空穴传输层5、作为发射层的(共)聚合物层3、电子传输层6。在图3中,该有机发光装置包括衬底1、阳极2(沉积在衬底1上)、空穴传输层5(沉积或涂覆在阳极2上)、(共)聚合物层3(涂覆在空穴传输层5上)、电子传输层6(沉积或涂覆在发射层3上)以及阴极(沉积在电子传输层6上)。
图4示出了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的另一个实施方案,该装置具有多个层,包括空穴注入层7、空穴传输层5、作为发射层的(共)聚合物层3以及电子传输层6。在图4中,该有机发光装置包括衬底1、阳极2(沉积在衬底1上)、空穴注入层7(沉积或涂覆在阳极2上)、空穴传输层5(沉积或覆盖在空穴注入层上)、(共)聚合物3(涂覆在空穴传输层5上)、电子传输层6(沉积或涂覆在发射层3上)以及阴极(沉积在电子传输层6上)。在此实施方案中,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射层以及电子传输层各自可以通过分别使用空穴注入化合物、空穴传输化合物、发射化合物以及电子传输化合物来形成,或作为这些种类的化合物的混合物来形成。化学式1的化合物可以形成空穴注入层7和/或空穴传输层5(或它们的组分)。
在图1、2、3和4中,3、5、6和7中的每层可以通过真空沉积或湿法使用一种或多种小分子或一种或多种低聚物或小分子的聚合物化合物或混合物以及聚合物化合物来形成。层3、5和6各自的厚度的范围可以优选从1nm至1μm。阴极和阳极各自的厚度可以优选为100至200nm。
图1、2、3和4所示的装置中的有机层结构分别代表基本结构,所以该结构可以取决于所要求的特征被适当地优化。合适的修改的实例包括并入一个或多个另外的层。例如,空穴传输层可以改变为包括空穴注入层(沉积在阳极上)和空穴传输层(沉积在空穴注入层上)。
除了图中的那些,装置结构的更多替代性实施方案显示如下,但并不局限于这些装置结构。
1.阳极/空穴传输层/发射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阴极;
2.阳极/空穴注入层/发射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阴极;
3.阳极/绝缘层/空穴传输层/发射层/电子传输层/阴极;
4.阳极/空穴传输层/发射层/电子传输层/绝缘层/阴极;
5.阳极/无机半导体/绝缘体/空穴传输层/发射层/绝缘体/阴极;
6.阳极/绝缘层/空穴传输层/发射层/电子传输层/绝缘层/阴极;
7.阳极/绝缘层/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射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阴极;以及
8.阳极/绝缘层/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射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绝缘层/阴极。
在以上所述的实施方案中,更优选的装置结构是1、2、3、7以及8,但这不是种限制。
根据一些实施方案,化学式(1)的聚合物可形成为空穴注入层或空穴生成层。在此情况下,空穴注入层或空穴生成层具有约1nm至约1微米、更优选约1nm至约50nm的厚度。
根据一些实施方案,在此提供了化学式(1)的聚合物作为空穴注入材料,或空穴生成材料,作为空穴注入层或空穴生成层,或作为空穴传输层中的掺杂剂的用途。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化学式(1)的聚合物可以与空穴传输材料、电子传输化合物和/或发射化合物组合使用。
将在以下通过制备与装置实例来详细描述本发明,但不旨在将本发明局限于这些实例。
实例
实例1-7:能量载体材料
实例1
9-(4′-(9H-咔唑-9-基)联苯-4-基)-3-(4-乙烯苯基)-9H-咔唑162a
将9-(4′-(9H-咔唑-9-基)联苯-4-基)-3-溴-9H-咔唑(0.5g,0.88mmol)和4-乙烯基硼酸(0.14g,0.98mmol)以及Pd(dba)3(0.097g,0.01mmol)、CsCO3(0.289g,0.88mmol)溶解在甲苯(25mL)中。添加在己烷中的三叔丁基膦10wt%(0.053g,0.026mmol),并且将反应混合物大力搅拌同时在85°C下回流24h。将反应混合物冷却至室温、用甲苯稀释并且通过硅藻土滤床过滤。将有机萃取物蒸发至干燥并通过二氧化硅柱色谱法使用二氯甲烷和石油醚(40°C至60°C)来纯化,得到淡褐色粉末作为产物(0.3g)。
实例2
3-(6-(4-乙烯苯基)萘-2-基)荧蒽152a
将磺酸6-(荧蒽-3-基)萘三氟甲酯(0.16g,0.33mmol)、硼酸(0.054g,0.36mmol)以及Pd(PPh3)4(0.194g,0.17mmol)放在2颈圆底(RB)烧瓶中并放在氮气氛下。然后向反应混合物添加甲苯(25mL)和二甲氧基乙烷(25mL),接着添加水性Na2CO3(2M,1.0ml)。将反应混合物在85°C下回流24h,并用甲苯稀释并且通过硅藻土床过滤。将组合的有机萃取物蒸发至干燥并通过二氧化硅柱色谱法使用二氯甲烷和石油醚(40°C至60°C)来纯化,得到淡黄色粉末作为产物(0.05g)。
实例3
3-(9,9-二甲基-7-(4-乙烯苯基)-9H-芴-2-基)荧蒽151a
在氮气氛下,将3-(7-溴-9,9-二甲基-9H-芴-2-基)荧蒽(0.4g,0.843mmol)、4-乙烯基硼酸(0.137g,0.92mmol)以及Pd(dba)3(0.0096g,0.01mmol)、CsCO3(0.275g,0.84mmol)溶解在二噁烷(25mL)中。添加三叔丁基膦(0.005g,0.024mmol),并且将反应混合物在室温下搅拌几分钟,并且然后加热至85°C,持续24h。将反应混合物冷却下来并用二噁烷稀释并通过硅藻土过滤。将组合的有机萃取物蒸发至干燥并通过柱色谱法使用二氯甲烷和石油醚(40°C至60°C)来纯化,得到淡黄色粉末作为产物(0.145g)。
实例5
9-(萘-1-基)-10-(4-乙烯苯基)蒽142a
将9-溴-10-(萘-1-基)蒽(3.08g,8.03mmol)以及4-乙烯基硼酸(1.3g,12.5mmol)和Pd(dba)3(0.091g,0.1mmol)、CsCO3(2.61g,8.03mmol)溶解在二噁烷(25mL)中。添加三叔丁基膦(0.48g,0.24mmol),并且将反应混合物搅拌同时在85°C下回流24h。将反应混合物冷却下来并用二噁烷稀释并通过硅藻土床过滤。将组合的有机萃取物蒸发至干燥并通过柱色谱法使用二氯甲烷和石油醚(40°C至60°C)来纯化,得到呈淡黄色粉末的产物142(1.95g)。产物用20%二氯甲烷洗脱。
实例6
N3,N3,N10,N10,7,14-六苯基苊并[1,2-k]荧蒽-3,10-二胺85
将3,10-二溴-7,14-二苯基苊并[1,2-k]荧蒽(5.0g,7.85mmol)、二苯胺(2.65g,15.71mmol)、Pd(OAc)2(0.035g,0.157mmol)、叔丁醇钠(1.05g,11.0mmol)一起称量到3颈RB烧瓶中并放在氮气氛下。向反应混合物添加无水甲苯(150.0ml)并在室温(RT)下搅拌。然后通过注射器添加在己烷中的三叔丁基膦10wt%(1.59g,0.78mmol)并且将反应混合物加温至85°C。在以上温度下,在持续搅拌下使反应过夜。然后将反应混合物沉淀至甲醇中并过滤。然后将干燥的粉末通过柱色谱法使用二氯甲烷和石油醚(40°C至60°C)来纯化,得到呈橙色粉末的产物152(3.5g)。
实例7
7,14-二苯基-N3,N3,N10-三(对甲苯基)-N10-(4-乙烯苯基)苊并[1,2-k]荧蒽-3,10-二胺86a
在氮气氛下,将硫酸4-((10-(二苯氨基)-7,14-二苯基苊并[41,2-k]荧蒽-3-基)(苯基)氨基苯基三氟甲酯(2.28g,2.27mmol)、乙烯基三氟硼酸酯(0.365g,2.73mmol)、Pd(dppf)Cl2(0.371g,0.45mmol)以及Et3N(0.230g,2.27mmol)溶解在1-丙醇中。将反应混合物加热至97°C,持续3小时。将反应混合物倒入冰水中并用二氯甲烷萃取,并且将有机部分用MgSO4干燥并蒸发至干燥。将由此获得的粗产物通过柱色谱法使用二氯甲烷和石油醚(40°C至60°C)来纯化,得到所要求的产物86(1.3g)。
实例8
7,14-二苯基-N3,N10-二(对甲苯基)-N3,N10-二(4-乙烯苯基)苊并[1,2-k]荧蒽-3,10-二胺87a
在氮气氛下,将3,10-二溴-7,14-二苯基苊并{1,2-k}荧蒽(3.35g,5.26mmol)、4-甲基-N-(4-乙烯苯基)苯胺(2.20g,10.52mmol)、Pd(OAc)2(0.023g,0.10mmol)以及叔丁醇钠(0.70g,7.37mmol)溶解在甲苯中。然后通过注射器添加在正己烷中的三叔丁基膦10wt%(1.06g,0.53mmol)并且将反应混合物加温至85°C。在以上温度下,在持续搅拌下使反应过夜。然后将反应混合物沉淀至甲醇中并过滤。然后将干燥的粉末通过柱色谱法使用二氯甲烷和石油醚(40°C至60°C)来纯化,得到呈橙色粉末的85(2.6g)。
实例9
7,14-二苯基-N3,N3,N10,N10-四(4-乙烯苯基)苊并[1,2-k]荧蒽-3,10-二胺89a
在氮气氛下,将3,10-二溴-7,14-二苯基苊并[1,2-k]荧蒽(1.43g,2.24mmol)、二(4-乙烯苯基)胺(0.99g,4.49mmol)、Pd(OAc)2(0.010g,0.044mmol)以及叔丁醇钠(0.30g,3.14mmol)溶解在甲苯中。然后通过注射器添加在己烷中的三叔丁基膦10wt%(0.45g,0.22mmol)并且将反应混合物加温至85°C。在以上温度下,在持续搅拌下使反应过夜。然后将反应混合物沉淀至甲醇中并过滤。然后将干燥的粉末通过二氧化硅柱色谱法使用二氯甲烷和石油醚(40°C至60°C)来纯化,得到呈橙色粉末的89(1.0g)。
实例10
3-氰基-1(4-((10(二(对甲苯基)氨基)-7,14-二苯基苊并[1,2-k]荧蒽-3-基)(对甲苯基)氨基)苯基)-3-甲基丁基甲基三硫代碳酸酯9a
将7,14-五苯基-N-(4-乙烯苯基)苊并[1,2-k]荧蒽-3-10-二胺(0.08g,1.0mol)、2-氰基丙烷-2-基甲基三硫代碳酸酯(carbonotrithioate)(0.017g,0.88mmol)、AIBN(0.003g,0.018mmol)称量到玻璃瓶中。向瓶中添加甲苯(0.25ml)并且加温以溶解该反应混合物。然后,在密封该装置之前,通过冷冻-泵-解冻工艺循环(×3)将反应混合物脱气。然后,将反应混合物在80°C下加热24小时,然后馏出溶剂,并将残留物通过二氧化硅柱色谱法使用二氯甲烷和石油醚(40°C至60°C)来纯化,得到以上产物(0.07g)。
相应的双RAFT试剂1,1′-(4,4′-(7,14-二苯基苊并[1,2-k]荧蒽-3,10-二基)二(对甲苯基氮烷二基)二(4,1-亚苯基))二(3-氰基-3-甲基丁烷-1,1-二基)二甲基三硫代二碳酸酯(dicarbonotrithioate)10以及四RAFT试剂1,1′,1″,1″′-(4,4′,4″,4″′-(7,14-二苯基苊并[1,2-k]荧蒽-3,10-二基)二(氮烷三基)四(苯-4,1-二基))四(3-氰基-3-甲基丁烷-1,1-二基)四甲基三硫代四碳酸酯(tetracarbonotrithioate)12同样使用以上方法在类似的条件下制备,以提供相应的产率。
蓝色荧光掺杂剂RAFT试剂:实例11-13
实例11
3-氰基-1-(4-(12-(二苯氨基)屈-6-基)(苯基)氨基)苯基)-3-甲基丁基甲基三硫代碳酸酯16a
将N6,N6,N12-三苯基-N12-(4-乙烯苯基)屈-6,12-二胺(0.5g,0.73mmol)、2-氰基丙烷-2-基甲基三硫代碳酸酯(0.278g,1.46mmol)、AIBN(0.0024g,0.02mol)以及甲苯(3.0mL)倒入玻璃管中。随后,在密封该装置之前,通过三个冷冻-泵-解冻过程将反应混合物脱气。然后,将反应混合物在80°C下加热16小时,然后馏出溶剂,并将残留物通过柱色谱法(洗脱剂正己烷:乙酸乙酯=3:1)来纯化,得到16(326mg,0.38mol,产率=52%)。
实例12
1,1′-(4,4′-(屈-6,12-二基二(对甲苯基氮烷二基))二(4,1-亚苯基))二(3-氰基-3-甲基丁烷-1,1-二基)二甲基三硫代二碳酸酯17a
将N6,N12-二(对甲苯基)- N6,N12-二(4-乙烯苯基)屈-6,12-二胺(0.3g,0.45mmol)、2-氰基丙烷-2-基甲基三硫代碳酸酯(0.412g,2.16mmol)、AIBN(0.007g,0.05mol)称量到玻璃瓶中。向该瓶中添加甲苯(3.0ml)并且加温以溶解该反应混合物。随后,在密封该装置之前,通过三个冷冻-泵-解冻过程将反应混合物脱气。然后,将反应混合物在80°C下加热16小时,然后馏出溶剂,并将残留物通过柱色谱法(1.正己烷:乙酸乙酯=1∶1,2.乙酸乙酯)来纯化,得到17(0.247g,0.24mol,产率=51%)。
实例13
1,1′,1″,1″′-(4,4′,4″,4″′-(屈-6,12-二基二(氮烷三基))四(苯-4,1-二基))四(3-氰基-3-甲基丁烷-1,1-二基)四甲基三硫代四碳酸酯19a
将N6,N6,N12,N12-四(4-乙烯苯基)屈-6,12-二胺(0.3g,0.45mmol)、2-氰基丙烷-2-基甲基三硫代碳酸酯(0.412g,2.16mmol)、AIBN(0.007g,0.05mol)称量到玻璃瓶中。向该瓶中添加甲苯(3.0mL)并且加温以溶解反应混合物。随后,在密封该装置之前,通过三个冷冻-泵-解冻过程将反应混合物脱气。然后,将反应混合物在80°C下加热16小时,然后馏出溶剂,并将残留物通过柱色谱法(1.正己烷:乙酸乙酯=1∶1,2.乙酸乙酯)来纯化,得到19(0.349g,0.24mol,产率=54%)。
具有RAFT试剂的红色磷光掺杂剂:实例14-15
实例14
Ir(piq-n-Bu)2(pc-OCH2-苯基-(3-氰基-3-甲基丁烷-1,1-二基)甲基三硫代碳酸酯)24a
将Ir(piq-n-Bu)2(pc-OCH2-乙烯苯基)(100mg,0.1mol)、2-氰基丙烷-2-基甲基三硫代碳酸酯(0.048g,0.24mmol)、AIBN(0.012g,0.06mol)称量到玻璃瓶中。向该瓶中添加甲苯(1.0mL)并且加温以溶解该反应混合物。随后,在密封该装置之前,通过三个冷冻-泵-解冻过程将反应混合物脱气。然后,将反应混合物在80°C下加热24小时,然后馏出溶剂,并将残留物通过柱色谱法(氯仿:乙酸乙酯=7:3)来纯化,得到24(0.51g,0.04mol,产率=44%)。
实例15
Ir(btp)2(pc-OCH2-(3-氰基-3-甲基丁烷-1,1-二基)甲基三硫代碳酸酯)25a
将Ir(btp)2(pc-OCH2-乙烯苯基)(0.131g,0.15mol)、2-氰基丙烷-2-基甲基三硫代碳酸酯(0.086g,0.45mmol)、AIBN(0.012g,0.08mol)称量到玻璃瓶中。向该瓶中添加氯仿(1.0ml)并且加温以溶解反应混合物。随后,在密封该装置之前,通过三个冷冻-泵-解冻过程将反应混合物脱气。将反应混合物在80°C下加热18小时,然后馏出溶剂,并将残留物通过柱色谱法(氯仿:乙酸乙酯=4:1)来纯化,得到25(0.086g,0.08mol,产率=53%)。
实例16-23:聚合物合成
一般实验条件
在所有的情况中,将液体单体在即将使用之前通过穿过一个短的碱性氧化铝柱来纯化(以去除抑制剂)。被称为对照物的实验除非另外说明,是不使用LRP控制剂(即RAFT、NMP或ATRP试剂)来进行的实验。对于在安瓿中进行的聚合,脱气是通过反复的冷冻-排气-解冻循环直到恒定真空度<1×10-3mbar来完成的。一旦完成脱气,就将安瓿在真空下火焰密封并完全浸没在恒温的油浴中,在指定的温度下持续指定的时间。除非另外指出,百分比转化率是通过1H NMR计算的。
实例16
聚(9-(萘-1-基)-10-(4-乙烯苯基)蒽-共-丙烯腈)184a
将9-(萘-1-基)-10-(4-乙烯苯基)蒽单体(1.92g)、丙烯腈(0.250g)、三硫代碳酸氰基异丙基甲酯(18mg)以及Vazo88引发剂(2.3mg)转移到具有甲苯(16.6mL)的安瓿中。将安瓿脱气、密封并在100°C下加热20h。单体在加热时溶解,形成均匀的溶液。将安瓿冷却至室温,打开并取一份样品用于NMR。转化率NMR苯乙烯系=57%。在去除未反应的单体之后,通过将经过另外的氯仿稀释的聚合物混合物沉淀于己烷:氯仿(4:1)中3次,得到184a(1.10g),Mn GPC=4570,Mw/Mn=1.27。
实例17
聚(9-(萘-1-基)-10-(4-乙烯苯基)蒽)199
将9-(萘-1-基)-10-(4-乙烯苯基)蒽单体(50mg)、3-丁基-2,5-二乙基-1-硝基氧-2,5-二甲基咪唑烷-4-酮(0.30mg)、AIBN(0.29mg)以及VR110引发剂(0.03mg)转移到具有甲苯(0.3mL)的安瓿中。将安瓿脱气、密封并在130°C下加热20小时26分钟。单体在加热时溶解,形成均匀的溶液。将安瓿冷却至室温,打开并取一份样品用于NMR。转化率NMR=80%。在去除未反应的单体之后,通过将经过另外的氯仿稀释的聚合物混合物沉淀于己烷:氯仿(4:1)中3次,得到199(1.10g),MnGPC=5420,Mw/Mn=1.94。
实例18
聚[9-(萘-2-基)-10-(4-乙烯苯基)蒽-共-丙烯腈]184′
将9-(萘-2-基)-10-(4-乙烯苯基)蒽单体(50mg)、丙烯腈(6.5mg)、三硫代碳酸氰基异丙基甲酯(0.47mg)以及Vazo88引发剂(0.06mg)转移到具有甲苯(0.5mL)的安瓿中。将安瓿脱气、密封并在100°C下加热21h。单体在加热时溶解,形成均匀的溶液。将安瓿冷却至室温,打开并取一份样品用于NMR。转化率NMR苯乙烯系=36%。在去除未反应的单体之后,通过将经过另外的氯仿稀释的聚合物混合物沉淀于己烷:氯仿(4:1)中3次,得到184’,MnGPC=4480Da,Mw/Mn=1.21。
聚(9-(萘-1-基)-10-(4-乙烯苯基)蒽)184
将9-(萘-1-基)-10-(4-乙烯苯基)蒽单体(100mg)、三硫代碳酸氰基异丙基甲酯(0.71mg)以及Vazo88引发剂(0.06mg)转移到具有甲苯(1.1mL)的安瓿中。将安瓿脱气、密封并在100°C下加热22h。单体在加热时溶解,形成均匀的溶液。将安瓿冷却至室温,打开并取一份样品用于NMR。转化率NMR=19%。在去除未反应的单体之后,通过将经过另外的氯仿稀释的聚合物混合物沉淀于己烷:氯仿(4:1)中3次,得到184(11.7mg),MnGPC=2390Da,Mw/Mn=1.13。
实例19
聚[(9-(萘-1-基)-10-(4-乙烯苯基)蒽–水丙烯腈)]-N6,N6,N12-三苯基-N12-(4-乙烯苯基)屈-6,12-二胺185
将9-(萘-1-基)-10-(4-乙烯苯基)蒽单体(1.00g)、丙烯腈(0.13g)、3-氰基-1-(4-((12-(二苯氨基)屈-6-基)(苯基)氨基)苯基)-3-甲基丁基甲基三硫代碳酸酯(38mg)以及Vazo88引发剂(5.6mg)转移到具有甲苯(4mL)的安瓿中。将安瓿脱气、密封并在100°C下加热16小时45分钟。单体在加热时溶解,形成均匀的溶液。将安瓿冷却至室温,打开并取一份样品用于NMR。转化率NMR苯乙烯系=97%。在去除未反应的单体之后,通过将经过另外的氯仿稀释的聚合物混合物沉淀于己烷:氯仿(4:1)中3次,得到185(1.02g),MnGPC=12.9kDa,Mw/Mn=1.84。
实例20
聚(9-(萘-1-基)-10-(4-乙烯苯基)蒽–共-7,14-二苯基-N3,N3,N10-三(对甲苯基)-N10-(4-乙烯苯基)苊并[1,2-k]荧蒽-3,10-二胺)186a
将9-(萘-1-基)-10-(4-乙烯苯基)蒽单体(50mg)、7,14-二苯基-N3,N3,N10-三(对甲苯基)-N10-(4-乙烯苯基)苊并[1,2-嗣荧蒽-3,10-二胺单体(1.9mg)、三硫代碳酸氰基异丙基甲酯(0.24mg)以及Vazo88引发剂(0.03mg)转移到具有甲苯(0.5mL)的安瓿中。将安瓿脱气、密封并在100°C下加热22h。单体在加热时溶解,形成均匀的溶液。将安瓿冷却至室温,打开并取一份样品用于NMR。转化率NMR苯乙烯系=17%。在去除未反应的单体之后,通过将经过另外的氯仿稀释的聚合物混合物沉淀于己烷:氯仿(4:1)中3次,得到186a,MnGPC=1470Da,Mw/Mn=1.18。
实例21
聚[9-(4′-(9H-咔唑-9-基)联苯-4-基)-3-(4-乙烯苯基)-9H-咔唑–共–丙烯腈)]-Ir(piq-n-Bu)2(pc-OCH2-苯基-(3-氰基-3-甲基丁烷-1,1-二基)189
将9-(4′-(9H-咔唑-9-基)联苯-4-基)-3-(4-乙烯苯基)-9H-咔唑单体(28.7mg)、丙烯腈(2.6mg)、Ir(btp)2(pc-OCH2-(3-氰基-3-甲基丁烷-1,1-二基)甲基三硫代碳酸酯)(1.13mg)以及VR110引发剂(0.025mg)转移到具有甲苯(0.3mL)的安瓿中。将安瓿脱气、密封并在120°C下加热20h。单体在加热时溶解,形成均匀的溶液。将安瓿冷却至室温,打开并取一份样品用于NMR。转化率NMR苯乙烯系=61%。在去除未反应的单体之后,通过将经过另外的氯仿稀释的聚合物混合物沉淀于己烷:氯仿(1∶1)中2次,得到189(9.0mg),MnGPC=10.3kDa,Mw/Mn=1.57。
实例22
聚(N4,N4-二(联苯-4-基)-N4′-苯基-N4′-(4′-(4-乙烯苯基)联苯-4-基)联苯-4,4′-二胺)197
将N4,N4-二(联苯-4-基)-N4′-苯基-N4′-(4′-(4-乙烯苯基)联苯-4-基)联苯-4,4′-二胺(1.50g)、三硫代碳酸氰基异丙基甲酯(3.5mg)以及Vazo88引发剂(0.45mg)转移到具有甲苯(9mL)的安瓿中。将安瓿脱气、密封并在100°C下加热22h。单体加热溶解,形成均匀的溶液。将安瓿冷却至室温,打开并取一份样品用于NMR。转化率NMR=64%。在去除未反应的单体之后,通过将经过另外的氯仿稀释的聚合物混合物沉淀于己烷:氯仿(1:1)中3次,得到197(0.91g),MnGPC=16.6kDa,Mw/Mn=1.19。
实例23
聚(N4,N4-二(联苯-4-基)-N4′-苯基-N4′-(4′-(4-乙烯苯基)联苯-4-基)联苯-4,4′-二胺)198的RAFT去除
将聚N4,N4-二(联苯-4-基)-N4′-苯基-N4′-(4′-(4-乙烯苯基)联苯-4-基)联苯-4,4′-二胺)甲基三硫代碳酸酯(0.422g)197、N-乙基次磷酸哌啶(45.5mg)以及Vazo88引发剂(2.9mg)转移到具有甲苯(4.2mL)的安瓿中。将安瓿脱气、密封并在100°C下加热16h。单体在加热时溶解,形成均匀的溶液。将安瓿冷却至室温、打开并将混合物沉淀以从聚合物中去除副产物,将混合物用另外的氯仿稀释于甲醇(MeOH)中。在布氏漏斗中过滤去除沉淀物并用MeOH、MeOH:水(1:1)洗涤,并通过空气抽吸来干燥,得到RAFT三硫代碳酸酯端基去除的聚N4,N4-二(联苯-4-基)-N4′-苯基-N4′-(4′-(4-乙烯苯基)联苯-4-基)联苯-4,4′-二胺)198(0.399g),MnGPC=16.6kDa,Mw/Mn==1.20。
实例24
聚(N4,N4-二(联苯-4-基)-N4′-苯基-N4′-(4′-(4-乙烯苯基)联苯-4-基)联苯-4,4′-二胺)-共-1,2-二氢苯并环丁烯212
将N4,N4-二(联苯-4-基)-N4′-苯基-N4′-(4′-(4-乙烯苯基)联苯-4-基)联苯-4,4′-二胺(2.05g)、4-乙烯基-1,2-二氢苯并环丁烯(VBCB)(17.7mg)、三硫代碳酸氰基异丙基甲酯(5.04mg)以及Vazo88引发剂(0.65mg)转移到具有甲苯(12.1mL)的安瓿中。将安瓿脱气、密封并在100°C下加热20小时35分钟,单体在加热时溶解,形成均匀的溶液。将安瓿冷却至室温,打开并取一份样品用于NMR和GPC。转化率NMR=80%。在去除未反应的单体之后,通过将经过另外的氯仿稀释的聚合物混合物沉淀于己烷:氯仿(1:1)中3次,得到212(1.075g),Mn GPC=16.6kDa,Mw/Mn=1.19(另外的结果参见表1)。
空穴传输聚合物特性(表1)
Figure BDA00002354689900901
实例25
聚(N4-(9,9-二甲基-7-乙烯基-9H-芴-3-基)-N4′-(9,9-二甲基-9H-芴-3-基)-N4,N4′-二苯基联苯-4,4′-二胺-共-1,2-二氢苯并环丁烯216
将N4-(9,9-二甲基-7-乙烯基-9H-芴-3-基)-N4′-(9,9-二甲基-9H-芴-3-基)N4,N4′-二苯基联苯-4,4′-二胺(60.0mg)、4-乙烯基-1,2-二氢苯并环丁烯(VBCB)(0.55mg)、三硫代碳酸氰基异丙基甲酯(0.16mg)以及VR110引发剂(0.02mg)转移到具有甲苯(0.36mL)的安瓿中。将安瓿脱气、密封并在110°C下加热22h。单体在加热时溶解,形成均匀的溶液。将安瓿冷却至室温,打开并取一份样品用于NMR。转化率NMR=80%。在去除未反应的单体之后,通过将经过另外的氯仿稀释的聚合物混合物沉淀于己烷:氯仿(1∶1)中3次,得到216(0.45g),MnGPC=10.8kDa,Mw/Mn=1.19。
实例26:单体和聚合物特性(表2)
Figure BDA00002354689900911
实例27:
装置特性
基于所选择的材料85、186以及212的装置特性:所展示的发光装置概述
(表3)
Figure BDA00002354689900912
类型1:用作单一发射聚合物的材料
装置A
结构:145nm ITO(阳极)/40nm PEDOT:PSS(空穴传输层)/80nm186(发射层)/100nm Ca/100nm Al(阴极);根据图2
方法:在空气中,将PEDOT:PSS层旋涂在预清洁的ITO衬底之上以作为空穴传输层。在150°C下烘焙15分钟之后,将衬底转移到手套箱中,在其中氧和水分的量控制在小于0.1ppm。将发光聚合物层旋涂在PEDOT:PSS层之上,并且然后在80°C下烘焙30分钟。在1×10-5Pa的真空压力下,将钙和铝热沉积以作为阴极。采用另一个玻璃盖片封装,其中装置内部具有干燥剂,并通过UV固化的环氧树脂密封以避免与氧和水分的接触。
结果:发光装置显示出在6.0mA/cm2的电流密度和10cd/m2的亮度下为0.2cd/A的最大电流效率。颜色是橙色并且CIE坐标是(0.58,0.41)。
类型2:在共混聚合物中用作掺杂剂的材料
装置B
结构:145nm ITO(阳极)/40nm PEDOT:PSS(空穴传输层)/70nm186(发射层)/20nm TPBi(电子传输层)/1nm LiF/120nm Al(阴极);根据图3
方法:在空气中,将PEDOT:PSS层旋涂在预清洁的ITO衬底之上以作为空穴传输层。在150°C下烘焙15分钟之后,将衬底转移到手套箱中,在其中氧和水分的量控制在小于0.1ppm。使用在主体聚芴材料中掺杂剂比率为2wt%的(186)来制备共混的聚合物溶液。将共混聚合物层旋涂在PEDOT:PSS层之上,并且然后在80°C下烘焙30分钟。将TPBi热沉积为电子传输层,并且LiF和铝同样在1×10-5Pa的真空压力下热沉积为阴极。采用另一个玻璃盖片进行封装步骤,其中装置内部具有干燥剂,并通过UV固化的环氧树脂密封以避免与氧和水分的接触。
结果:发光装置显示出在20.0mA/cm2的电流密度和1000cd/m2的亮度下为5.3cd/A的最大电流效率。颜色是蓝白色并且CIE坐标是(0.25,0.30)。
装置C
结构:145nm ITO(阳极)/40nm PEDOT:PSS(空穴传输层)/70nm186(发射层)/20nm TPBi(电子传输层)/1nm LiF/120nm Al(阴极);根据图3
方法:在空气中,将PEDOT:PSS层旋涂在预清洁的ITO衬底之上以作为空穴传输层。在150°C下烘焙15分钟之后,将衬底转移到手套箱中,在其中氧和水分的量控制在小于0.1ppm。使用在主体聚芴材料中掺杂剂比率为0.2wt%的85来制备共混聚合物溶液。将共混聚合物层旋涂在PEDOT:PSS层之上,并且然后在80°C下烘焙30分钟。将TPBi热沉积为电子传输层,并且LiF和铝同样在1×10-5Pa的真空压力下热沉积为阴极。采用另一个玻璃盖片进行封装步骤,其中装置内部具有干燥剂,并通过UV固化的环氧树脂密封以避免与氧和水分的接触。
结果:发光装置显示出在14.5mA/cm2的电流密度和5600cd/m2的亮度下为8.8cd/A的最大电流效率。颜色是蓝白色并且CIE坐标是(0.28,0.32)。
类型3:在OLED中用作空穴传输层的材料
装置D
结构:145nm ITO(阳极)/40nm PEDOT:PSS(空穴注入层)/30nm聚合物198(空穴传输层)/30nm Alq3(发射层)/1nm LiF/120nm Al(阴极);根据图3
方法:在空气中,将PEDOT:PSS层旋涂在预清洁的ITO衬底之上以作为空穴注入层。在150°C下烘焙15分钟之后,将衬底转移到手套箱中,在其中氧和水分的量控制在小于0.1ppm。使用甲苯溶剂制备聚合物198的溶液。将聚合物198层旋涂在PEDOT:PSS层之上,并且然后在80°C下烘焙30分钟。在1×10-5Pa的真空压力下,将LiF和铝热沉积以作为阴极。采用另一个玻璃盖片进行封装步骤,其中装置内部具有干燥剂,并通过UV固化的环氧树脂密封以避免与氧和水分的接触。
结果:发光装置显示出在64.0mA/cm2的电流密度和1000cd/m2的亮度下为1.8cd/A的电流效率。颜色是绿色并且CIE坐标是(0.35,0.53)。
装置E
结构:145nm ITO(阳极)/40nm PEDOT:PSS(空穴注入层)/15nm聚合物212(空穴传输层)/40nm CBP:Ir(ppy)3(发射层)/10nm BCP/30nm Alq3(电子传输层)/1nm LiF/120nm Al(阴极);根据图3
方法:在空气中,将PEDOT:PSS层旋涂在预清洁的ITO衬底之上以作为空穴注入层。在150°C下烘焙15分钟之后,将衬底转移到手套箱中,在其中氧和水分的量控制在小于0.1ppm。首先将聚合物212溶解在甲苯中,并且然后旋转在PEDOT:PSS层之上以形成空穴传输层。然后将此膜在170°C下退火2小时并在200°C下退火4小时以完成交联过程。发射层由两种材料———CBP和Ir(ppy)3组成,并且使用共蒸发方法来热沉积,其中重量比为94:6。在这之后,沉积电子传输层—BCP和Alq3以帮助电子传输。最后,同样在1×10-5Pa的真空压力下,将LiF和铝热沉积以作为阴极。采用另一个玻璃盖片进行封装步骤,其中装置内部具有干燥剂,并通过UV固化的环氧树脂密封以避免与氧和水分的接触。
结果:发光装置显示出在2.7mA/cm2的电流密度和1000cd/m2的亮度下为39.5cd/A的最大电流效率。颜色是绿色并且CIE坐标是(0.33,0.62)。
应当理解的是,在本说明书中披露并且定义的发明扩展到所提及的或从上下文或附图中明显的两个或更多个单独特征的所有替代性组合。所有这些不同的组合构成了本发明的不同的替代性方面。

Claims (27)

1.一种有机电致发光装置,该装置包括
一对电极,包括一个阳极和一个阴极,以及
设置在这些电极之间的一个或多个有机化合物层,其中至少一个层包含通式(1)的聚合物;
Figure FDA00002354689800011
其中该聚合物包含X1、Y1、Y2、以及Y3,其中
X1是发射组分,Y1是第一聚合物组分,Y2是第二聚合物组分,并且Y3是第三聚合物组分;
n1、n2、n3是化合价单位;
X1是单价的、二价的、三价的,或四价的,其中n1是从1至4的整数并且取决于X1的化合价数,
n2、n3是从0至4的一个整数;并且
n1等于或大于n2,n2又等于或大于n3;
并且其中Y1、Y2、以及Y3分别具有化学式(2a)、(2b),以及(2c):
Figure FDA00002354689800012
其中
Y1包含间隔基Q1以及载体传输组分Z1,其中Q1与X1相连;
Y2包含发射部分X2、间隔基Q2以及载体传输组分Z2,其中X2与Z1相连;
Y3包含发射部分X3、间隔基Q3以及载体传输组分Z3,其中X3与Z2相连;
X2和X3可相同或不同;并且
m1、p1、m2、p2、m3、p3是正整数的单体重复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m1、p1、m2、p2、m3、p3是从1至10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m1、p1、m2、p2、m3、p3是从5至2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该聚合物是一种非共轭的(共)聚合物。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该聚合物通过活性自由基聚合(LRP)来制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中该活性自由基聚合是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或氮氧调节自由基聚合(NMRP)。
7.根据以上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中该聚合物包含(1a)、(1b)、(1c)之一、(1a)和(1b)的组合、(1a)和(1c)的组合,或(1a)、(1b)和(1c)所有,其中(1a)、(1b)和(1c)如下:
Figure FDA00002354689800021
8.根据以上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中X1由一种X1前体形成,该X1前体是附接至一种发射组分上的LRP试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中X1是选自下组,该组由以下各项组成:取代的或未取代的有机荧光材料、取代的或未取代的磷光有机金属络合物、或取代的或未取代的磷光有机络合物,其中该磷光有机金属络合物被提供为有机配体与选自过渡金属族或稀土金属族的金属的一种络合物。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中一个连接体A连接了该LRP部分与该发射组分,并且其中A是选自下组,该组由以下各项组成:未取代的烷基、取代的或未取代的芳基、取代的或未取代的杂环、取代的或未取代的烷基胺基团、取代的或未取代的酰胺基、取代的或未取代的烷氧基、取代的或未取代的芳氧基、以及取代的或未取代的硫代烷氧基。
11.根据以上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中X2和X3是选自下组,该组由以下各项组成:取代的或未取代的有机荧光材料、取代的或未取代的磷光有机金属络合物、以及取代的或未取代的磷光有机络合物,其中该磷光有机金属络合物被提供为有机配体与选自过渡金属族或稀土金属族的金属的一种络合物。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中一个连接体A将该乙烯基可聚合的官能团连接到该发射组分上,其中A是选自下组,该组由以下各项组成:未取代的烷基、取代的或未取代的芳基、取代的或未取代的杂环、取代的或未取代的烷基胺基团、取代的或未取代的酰胺基、取代的或未取代的烷氧基、取代的或未取代的芳氧基以及取代的或未取代的硫代烷氧基。
13.根据以上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中Q1、Q2和/或Q3由前体单体化合物构成,这些单体具有乙烯基官能团。
14.根据以上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中Z1、Z2,和/或Z3由是选自下组的前体单体化合物构成,该组由以下各项组成:空穴传输材料、电子传输材料以及兼具空穴与电子传输特征的主体材料,其中这些单体具有乙烯基官能团或以下的乙烯基官能团,即,该乙烯基官能团具有:取代的或未取代的烷基、取代的或未取代的芳基、取代的或未取代的杂环、取代的或未取代的烷基胺基团、取代的或未取代的酰胺基、取代的或未取代的烷氧基、取代的或未取代的芳氧基、或取代的或未取代的硫代烷氧基。
15.根据以上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装置,通过选择X1和X2、X1和X3,或X1、X2和X3的组合,该装置可以发射白光,其中发射颜色温度是在4,000K至10,000K的范围内。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进一步包括选自荧光化合物或磷光化合物的组中的一种小分子添加剂。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进一步包括一种荧光聚合物化合物添加剂或磷光聚合物化合物添加剂。
18.根据以上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中该聚合物的多分散性指数介于约1.05至2.0之间。
19.根据以上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中该聚合物的多分散性指数介于约1.05至1.5之间。
20.根据以上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中该聚合物的多分散性指数介于约1.05至1.3之间。
21.根据以上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中该聚合物是交联的。
22.根据以上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中该聚合物是通过活性自由基聚合来制备的并且被该活性自由基官能团封住的端可以被保留或被一个官能团置换,该官能团包括氢。
23.根据以上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中该聚合物的作为杂质的卤素含量是小于约50ppm。
24.根据以上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中在制造过程中将该聚合物与一种有机溶剂混合以形成在25°C下具有的粘度大于约1×10-3Pa.s的一种油墨。
25.根据以上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装置,该装置包括具有化学式(1)的有机化合物的多于一个的层。
26.根据以上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中每个有机化合物层具有从约1nm至约1微米的厚度。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装置,其中每个有机化合物层具有从约5nm至约50nm的厚度。
CN2011800223979A 2010-05-05 2011-05-05 基于聚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 Pending CN10288415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AU2010901927A AU2010901927A0 (en) 2010-05-05 Polymer-base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AU2010901927 2010-05-05
AU2010901959 2010-05-07
AU2010901959A AU2010901959A0 (en) 2010-05-07 Polymer-base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PCT/AU2011/000520 WO2011137492A1 (en) 2010-05-05 2011-05-05 Polymer-base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84155A true CN102884155A (zh) 2013-01-16

Family

ID=449035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223979A Pending CN102884155A (zh) 2010-05-05 2011-05-05 基于聚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9410080B2 (zh)
EP (1) EP2566932A1 (zh)
JP (1) JP2013533603A (zh)
KR (1) KR20130098160A (zh)
CN (1) CN102884155A (zh)
AU (1) AU2011250658B2 (zh)
WO (1) WO2011137492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39818A (zh) * 2013-06-21 2014-01-29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双极性磷光主体化合物、制备方法和应用及电致发光器件
CN114805699A (zh) * 2022-03-16 2022-07-29 南京邮电大学 同时检测HClO和pH的荧光/磷光发光寿命响应型聚合物探针及其应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685118B1 (ko) * 2014-10-31 2016-12-12 가톨릭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유기 광전자 소자용 폴리머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유기 광전자 소자
CN104600203B (zh) * 2014-12-26 2017-02-22 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发光层及其制备方法、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显示装置
WO2016159293A1 (ja) * 2015-03-31 2016-10-06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共重合体、電子素子用材料、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用材料及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KR102153086B1 (ko) * 2018-07-31 2020-09-07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신규한 고분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유기 발광 소자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07928A (en) * 1997-08-11 1999-12-28 Jsr Corporation Electroluminescence light-emitting cell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8909011D0 (en) 1989-04-20 1989-06-07 Friend Richard H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GB9018698D0 (en) 1990-08-24 1990-10-10 Lynxvale Ltd Semiconductive copolymers for use in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US5514878A (en) 1994-03-18 1996-05-07 Holmes; Andrew B. Polymers for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KR100479628B1 (ko) 1996-07-10 2005-04-06 이.아이,듀우판드네모아앤드캄파니 리빙 특성을 갖는 중합 방법
US6830828B2 (en) 1998-09-14 2004-12-14 The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Organometallic complexes as phosphorescent emitters in organic LEDs
US7250226B2 (en) 2001-08-31 2007-07-31 Nippon Hoso Kyokai Phosphorescent compound, a phosphorescent composition and a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JP4574936B2 (ja) * 2001-08-31 2010-11-04 日本放送協会 燐光発光性化合物及び燐光発光性組成物
JP4506166B2 (ja) * 2003-12-12 2010-07-21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用単量体、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用重合体、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表示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US6899963B1 (en) 2004-02-25 2005-05-31 Eastman Kodak Company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having pendant naphthylanthracene-based polymers
EP1794218B1 (de) * 2004-10-01 2020-05-13 Merck Patent GmbH Elektronische vorrichtungen enthaltend organische halbleiter
EP1902076B1 (en) 2005-06-14 2012-11-21 Showa Denko K.K. Light emitting polymer material,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light emitting polymer material
JP5009516B2 (ja) 2005-09-14 2012-08-22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芳香族化合物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方法で得られた芳香族化合物
JP4793009B2 (ja) 2006-02-10 2011-10-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発光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WO2008036123A2 (en) 2006-04-26 2008-03-27 Ohio University Synthetic polymer surfactants for dispersing carbon nanotubes and methods of using the same
JP5410679B2 (ja) * 2008-01-24 2014-02-05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07928A (en) * 1997-08-11 1999-12-28 Jsr Corporation Electroluminescence light-emitting cell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BIWU等: "Multifunctional Crosslinkable Iridium Complexes as Hole Transporting/Electron Blocking and Emitting Materials for Solution-Processed Multilayer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
DANIEL等: "Site Isolation in Phosphorescent Bichromophoric Block Copolymers Designed for White Electroluminescence", 《ADVANCED MATERIALS》 *
KIMYONOK等: "Norbornene-Based Copolymers with Iridium Complexes and Bis(carbazolyl)fluorene Groups in Their Side-Chains and Their Use in Light-Emitting Diodes", 《CHEM. MATER.》 *
LAN DENG等: "Living Radical Polymerization of Bipolar Transport Materials for Highly Efficient Light Emitting Diodes", 《CHEM. MATER.》 *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39818A (zh) * 2013-06-21 2014-01-29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双极性磷光主体化合物、制备方法和应用及电致发光器件
CN103539818B (zh) * 2013-06-21 2016-11-09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双极性磷光主体化合物、制备方法和应用及电致发光器件
CN114805699A (zh) * 2022-03-16 2022-07-29 南京邮电大学 同时检测HClO和pH的荧光/磷光发光寿命响应型聚合物探针及其应用
CN114805699B (zh) * 2022-03-16 2023-09-01 南京邮电大学 同时检测HClO和pH的荧光/磷光发光寿命响应型聚合物探针及其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533603A (ja) 2013-08-22
US20130112957A1 (en) 2013-05-09
EP2566932A1 (en) 2013-03-13
AU2011250658A1 (en) 2012-11-15
US9410080B2 (en) 2016-08-09
AU2011250658B2 (en) 2014-04-03
KR20130098160A (ko) 2013-09-04
WO2011137492A1 (en) 2011-1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71376B (zh) 具有芳基胺聚合物的电子器件
Farinola et al.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s for white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
JP3890242B2 (ja) 高分子化合物及び電界発光素子
CN103038910B (zh) 组合物及其溶液、有机发光器件及形成方法、以及三重态接收低聚物或聚合物的用途
JP5847805B2 (ja) 有機発光ポリマー及びデバイス
CN102532811B (zh) 高分子化合物、发光材料及发光元件
US20030091862A1 (en) Phosphorescent compound, a phosphorescent composition and a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CN102984840B (zh) 发白光材料
JP5504563B2 (ja) 組成物及び該組成物を用いてなる発光素子
JP2003342325A (ja) 燐光発光性化合物、燐光発光性組成物及び有機発光素子
TWI461508B (zh) 發藍光之材料
JP2007504272A (ja) 有機燐光材料および有機オプトエレクトロニクス素子
JP2007059939A (ja) 有機発光素子及び表示装置
CN102884155A (zh) 基于聚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
CN101384639A (zh) 芳胺聚合物
CN101346408A (zh) 聚合咔唑化合物
CN106611823B (zh) 一种可交联有机半导体主体材料及其有机发光二极管应用
WO2007133632A2 (en) Large-bandgap host materials for phosphorescent emitters
CN111269344B (zh) 一种基于空间电荷转移效应的白光荧光高分子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JP2008523636A (ja) 燐光性oled
TW201431853A (zh) 電子傳輸材料及有機發光元件
CN101405892A (zh) 磷光有机发光器件
KR101506869B1 (ko) 피라졸 유도체 및 이를 채용한 유기전계발광소자
Liu et al. Polyfluorenes with on-chain metal centers
WO2009157425A1 (ja) 組成物及び該組成物を用いてなる発光素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5 Deemed withdrawal (patent law before 1993)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