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48881B - 冷却装置用框架 - Google Patents

冷却装置用框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48881B
CN102848881B CN201110441156.XA CN201110441156A CN102848881B CN 102848881 B CN102848881 B CN 102848881B CN 201110441156 A CN201110441156 A CN 201110441156A CN 102848881 B CN102848881 B CN 10284888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s
frame element
lateral frame
framework
chi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44115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48881A (zh
Inventor
大川贵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AST PRE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AST PRE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14572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78230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EAST PREE Co Ltd filed Critical EAST PRE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8488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488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488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488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一种用于对突出地设于保冷车上所装的集装箱的前面上部的车载用冷却装置予以支承的冷却装置用框架及具有该框架的车载用冷却装置,前述框架具有:断面形状形成为开放形状、沿保冷车(200)的左右方向延伸的横向框架部件(25);从下方支承横向框架部件(25)的第1框架部件(27);从上方支承横向框架部件(25)的第2框架部件(29);用于使横向框架部件(25)与第2框架部件(29)之间的接合部位成为闭合断面结构的闭合断面构成部件(31)。本发明既能减轻框架的重量又可具备充分的刚性。

Description

冷却装置用框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冷却装置用框架及车载用冷却装置,尤其涉及设置在保冷车的集装箱前侧上部使用的冷却装置用框架及车载用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对安装在冷藏车车厢前方的外周壁上的运输用(车载用)制冷装置予以支承的框架220,已知有一种具有图25所示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框架220在前方的上下两侧具有多个(例如两个)横向框架部件221。横向框架部件221的上侧的横向框架构件221a的两端由向着车厢而下降的支承框架构件221b支承。另外,在框架220上还设有以大致水平的方式使横向框架部件221相对于车厢而加以固定的蒸发器悬挂部件(固定部件)215、以及将上侧的横向框架部件221与下侧的横向框架部件221加以接合的纵向框架部件215a和214。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申请特开2003-254657号公报
而在冷藏车等上使用的车载用制冷装置的框架从确保装载重量并节省能源的观点来看,要求实现轻量化。
但是,以往的车载用制冷装置的框架要设置多个沿横向延伸的横向框架部件,并且还要设置将这些横向框架部件彼此之间连接的多个纵向框架部件,因此框架呈格子状。由此虽然能使以往的车载用制冷装置的框架得以提高刚性,但会有构成这种框架的部件的数量增多且重量增加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突出地设于保冷车上所装的集装箱的前面上部的车载用冷却装置予以支承的冷却装置用框架及具有这种框架的车载用冷却装置,可实现轻量化并具有足够的刚性。
本发明技术方案1是一种对突出地设于保冷车上所装的集装箱的前面上部的车载用冷却装置予以支承的冷却装置用框架,其特征在于,具有:横向框架部件,所述横向框架部件的断面形状形成为开放形状,沿所述保冷车的左右方向延伸;第1框架部件,所述第1框架部件从下方支承所述横向框架部件;第2框架部件,所述第2框架部件从上方支承所述横向框架部件;闭合断面构成部件,所述闭合断面构成部件用于使所述横向框架部件与所述第1框架部件之间的接合部以及所述横向框架部件与所述第2框架部件之间的接合部中的至少任一部位成为闭合断面结构。
本发明技术方案2是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冷却装置用框架的基础上,其进一步特点是所述框架部件的断面形状形成“コ”字形。
本发明技术方案3是在技术方案1或2记载的冷却装置用框架的基础上,其进一步特点是所述横向框架部件只设置1个。
本发明技术方案4是在技术方案1至3中任一项记载的冷却装置用框架的基础上,其进一步特点是在所述横向框架部件的两端部或它们的附近设置一对所述第1框架部件,在所述横向框架部件的两端部或它们的附近设置一对所述第2框架部件。
本发明技术方案5是在技术方案1至4中任一项记载的冷却装置用框架的基础上,其进一步特点是所述框架部件的断面形状为同一形状。
本发明技术方案6是在技术方案1至5中任一项记载的冷却装置用框架的基础上,其进一步特点是还具有与所述横向框架部件平行地延伸的梁部件,所述梁部件的刚性低于所述横向框架部件的刚性。
本发明技术方案7是在技术方案1至6中任一项记载的冷却装置用框架的基础上,其进一步特点是还具有一体地设于所述集装箱上的固定部件,所述第1框架部件与所述第2框架部件构成为通过所述固定部件而设于所述集装箱上。
本发明技术方案8是在技术方案1至7中任一项记载的冷却装置用框架的基础上,其进一步特点是所述框架部件是通过对平板状的材料进行弯折加工形成。
本发明技术方案9是一种车载用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技术方案1至7中任一项记载的冷却装置用框架,并且构成为用于向冷凝器送风的送风机用螺钉设置在所述横向框架部件上。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对突出地设于保冷车上所装的集装箱的前面上部的车载用冷却装置予以支承的冷却装置用框架及具有这种框架的车载用冷却装置,可达到既可实现轻量化又具有足够刚性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地表示设有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载用冷却装置的保冷车概要的示意图。
图2是示意地表示车载用冷却装置概要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车载用冷却装置的冷却装置用框架和壳体的主要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设有冷凝器罩等的冷却装置用框架的主要结构的立体图,其中省略了闭合断面构成部件。
图5是表示冷却装置用框架的示意图,其中:(a)是俯视图,(b)是主视图,(c)是侧视图,且是(b)的V方向的向视图。
图6是表示冷却装置用框架的固定部件(左侧的固定部件)的主要结构的示意图,其中:(a)是俯视图,(b)是主视图,(c)是仰视图,(d)是左侧视图,(e)是右侧视图。
图7是表示冷却装置用框架的固定部件(右侧的固定部件)的主要结构的示意图,其中:(a)是俯视图,(b)是主视图,(c)是仰视图,(d)是左侧视图,(e)是右侧视图。
图8是表示冷却装置用框架的第2框架部件的主要结构的示意图,其中:(a)是俯视图,(b)是主视图,(c)是侧视图。
图9是表示冷却装置用框架的第1框架部件的主要结构的示意图,其中:(a)是主视图,(b)是俯视图,(c)是侧视图。
图10是表示冷却装置用框架的增强部件(上侧的增强部件)的主要结构的示意图,其中:(a)是主视图,(b)是俯视图,(c)是侧视图。
图11是表示冷却装置用框架的增强部件(下侧的增强部件)的主要结构的示意图,其中:(a)是主视图,(b)是俯视图,(c)是侧视图。
图12是表示冷却装置用框架的梁部件的主要结构的示意图,其中:(a)是主视图,(b)是俯视图。
图13是表示冷却装置用框架的横向框架部件的主要结构的示意图,其中:(a)是主视图,(b)是俯视图。
图14是表示冷却装置用框架的第3框架部件(右侧的第3框架部件)的主要结构的示意图,其中:(a)是主视图,(b)是俯视图,(c)是侧视图。
图15是表示冷却装置用框架的第3框架部件(左侧的第3框架部件)的主要结构的示意图,其中:(a)是主视图,(b)是俯视图,(c)是侧视图。
图16是表示冷却装置用框架的纵向框架部件(中央的纵向部件)的主要结构的示意图,其中:(a)是主视图,(b)是俯视图。
图17是表示冷却装置用框架的纵向框架部件(左右的纵向部件)的主要结构的示意图,其中:(a)是主视图,(b)是俯视图。
图18是表示冷凝器托架的主要结构的示意图,其中:(a)是俯视图,(b)是主视图,(c)是仰视图,(d)是左侧视图,(e)是右侧视图。
图19是表示风扇支承部件(上侧的风扇支承部件)的主要结构的示意图,其中:(a)是俯视图,(b)是主视图,(c)是仰视图,(d)是左侧视图,(e)是右侧视图。
图20是表示闭合断面构成部件的主要结构的示意图,其中:(a)是主视图,(b)是俯视图,(c)是左侧视图,(d)是右侧视图。
图21是表示风扇支承部件(下侧的风扇支承部件)的主要结构的示意图,其中:(a)是主视图,(b)是俯视图,(c)是侧视图。
图22是表示横向框架部件与第1框架部件、第2框架部件间的接合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是图5(b)中的XXII部分的放大图,(b)是(a)中的XXIIB方向的向视图。
图23是表示变形例的横向框架部件与第1框架部件、第2框架部件间的接合部的放大图,其中:(b)是(a)中的XXIII方向的向视图。
图24是表示变形例的横向框架部件与第1框架部件、第2框架部件间的接合部的放大图,其中:(b)是(a)中的XXIV方向的向视图。
图25是表示以往的冷却装置用框架的主要结构的立体图。
图26是示意地表示以往的车载用制冷装置概要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车载用冷却装置
5 冷却装置用框架
17 冷凝器
19 风扇
25 横向框架部件
27 第1框架部件
29 第2框架部件
31 闭合断面构成部件
33 固定部件
47 梁部件
200 保冷车
202 集装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设有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载用冷却装置(例如车载用冷冻装置或车载用冷藏装置)1的保冷车200。
如图1所示,在保冷车(例如冷冻车或冷藏车)200的承载平台201上装载着呈长方体箱状的集装箱202,在该集装箱202的内部以保持低温的状态收容着冷冻食品等。
并且在该集装箱202的前面上部,车载用冷却装置1以向车辆前方突出的状态设置在驾驶室203的上方。车载用冷却装置1的周围被外壳2覆盖。
车载用冷却装置(冷却装置)1具有冷却装置本体3和冷却装置用框架5。如图2所示,在集装箱202的前面上部形成开口部202a,在该开口部202a的周边,用螺栓等连结件以悬臂状态向前方突出、一体地安装着冷却装置用框架5。
在冷却装置用框架5上嵌合保持着蒸发器壳体(以下称为“壳体”)7,该蒸发器壳体7用发泡聚苯乙烯等绝热材料一体成形为大致箱状(盒状)(同时参照图3)。该壳体7内的绝热室9只经过开口部202a而与集装箱202的内部连通。
在壳体7内的绝热室9内收容着组成冷却装置本体3的蒸发器11和风扇(蒸发器用送风机)13。而蒸发器11和风扇13例如经过壳体7而被冷却装置用框架5支承。
在外壳2的前面形成吸气口(图中未示)。外壳2的上面则形成较大的排气口2a。在外壳2内的冷却装置用框架5与保持在该冷却装置用框架5上的壳体7的前方空间(外壳2与冷却装置用框架5之间的空间)15内,收容着组成冷却装置本体3的冷凝器17和风扇(冷凝器用送风机)19。风扇19通过风扇支承部件21(同时参照图4)而支承在冷却装置用框架5上。冷凝器17则通过冷凝器托架23(参照图4等)而支承在冷却装置用框架5上。
冷却装置本体3除了蒸发器11、冷凝器17及风扇13、19以外,还装有由保冷车行驶用的发动机驱动的压缩机(图中未示)或用于使制冷剂减压的膨胀阀(图中未示)。除了风扇13、19外,这些设备通过构成封闭回路的制冷剂管道(图中未示)而相互连接。
由于车载用冷却装置1的运行,风扇13、19工作且冷凝器17散热,而蒸发器11吸热,从而将集装箱202内的空气冷却。
以下详细说明冷却装置用框架5。
已知冷却装置用框架5用于对突出地设于保冷车200上所装的集装箱202的前面上部的车载用冷却装置1(冷却装置本体3)予以支承,如图3~图5等所示,构成为具有横向框架部件25、第1框架部件27、第2框架部件29及闭合断面构成部件31。
横向框架部件25例如用钢构成,只设置1个。横向框架部件25的断面形状(用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平面切断的断面形状)成为开放形状(开放断面形状)。这里的所谓开放形状是指如下形状:是弯折的直线状或曲线状,线不交叉,线的端部脱离线的其它部位。作为开放形状,有“C”字形、“コ”字形、“L”字形等。而圆形、“P”字形、“D”字形等形状因存在闭合曲线部分,因此不是开放形状。
在冷却装置用框架5设于保冷车200上时,横向框架部件25与集装箱202的前面隔开规定的距离而沿着保冷车200的左右方向延伸。
第1框架部件27例如用钢构成,且断面形状(用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平面切断的断面形状)与横向框架部件25同样地成为开放形状。第1框架部件27的长度方向一端部例如通过焊接方法一体地设于固定部件33上,该固定部件33则一体地设于集装箱202上,第1框架部件27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例如通过焊接方法一体地设于横向框架部件25上。而且第1框架部件27从下方对横向框架部件25予以支承。
第2框架部件29例如用钢构成,且断面形状(用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平面切断的断面形状)与横向框架部件25同样地成为开放形状。第2框架部件29的长度方向一端部例如通过焊接方法一体地设于固定部件33上,该固定部件33则一体地设于集装箱202上,第2框架部件29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例如通过焊接方法一体地设于横向框架部件25上。而且第2框架部件29从上方对横向框架部件25予以支承。
闭合断面构成部件31例如用钢构成,例如通过焊接方法一体地设于横向框架部件25上。另外,闭合断面构成部件31用于使横向框架部件25与第1框架部件27间的接合部或横向框架部件25与第1框架部件27间的接合部以及该接合部附近的部位、或者横向框架部件25与第2框架部件29间的接合部或横向框架部件25与第2框架部件29间的接合部以及该接合部附近的部位中的至少任一部位成为闭合断面结构(参照图22(b)等)。
这里的所述闭合断面结构(闭合断面形状)是指用与横向框架部件25的长度方向正交的平面切断的断面形状为“ロ”字形等闭合曲线的形状,或是含有闭合曲线部分的形状。
以下进一步说明冷却装置用框架5,框架部件(横向框架部件25、第1框架部件27、第2框架部件29)在未设置闭合断面构成部件31的部位,断面(用与框架部件25、27、29的长度方向正交的平面切断的断面)的形状为“コ”字形。而在设有闭合断面构成部件31的部位,通过框架部件25、27、29(例如横向框架部件25)与闭合断面构成部件31,使由与框架部件的长度方向正交的平面切断的断面的形状成为“ロ”字形。
横向框架部件25的长度方向两端部成为用与横向框架部件25的长度方向正交的平面切断的形态(参照图13等)。同样,第1框架部件27的端部(与横向框架部件25连接的端部)成为用与第1框架部件27的长度方向正交的平面切断的形态(参照图9等),第2框架部件29的端部(与横向框架部件25连接的端部)成为用与第2框架部件29的长度方向正交的平面切断的形态(参照图8等)。
第1框架部件27和第2框架部件29分别成对地设置在横向框架部件25的长度方向两端部或它们的附近。
即,一对第1框架部件27中位于左侧的第1框架部件27A在横向框架部件25的左端部或在该左端部附近与横向框架部件25接合,一对第1框架部件27中位于右侧的第1框架部件27B在横向框架部件25的右端部或在该右端部附近与横向框架部件25接合。
一对第2框架部件29中位于左侧的第2框架部件29A在横向框架部件25的左端部或在该左端部附近与横向框架部件25接合,一对第2框架部件29中位于右侧的第2框架部件29B在横向框架部件25的右端部或在该右端部附近与横向框架部件25接合。
左侧的第1框架部件27A与横向框架部件25之间的接合部在左右方向(横向)稍稍离开左侧的第2框架部件29A与横向框架部件25之间的接合部,位于左侧的第2框架部件29A与横向框架部件25之间的接合部的左侧(参照图5(b)等)。另外,亦可是左侧的第1框架部件27A与横向框架部件25之间的接合部在左右方向位于与左侧的第2框架部件29A与横向框架部件25之间的接合部大致相同的位置,亦可是左侧的第2框架部件29A与横向框架部件25之间的接合部在左右方向稍稍离开左侧的第1框架部件27A与横向框架部件25之间的接合部,位于左侧的第1框架部件27A与横向框架部件25之间的接合部的左侧位置。
同样,右侧的第1框架部件27B与横向框架部件25之间的接合部在左右方向稍稍离开右侧的第2框架部件29B与横向框架部件25之间的接合部,位于右侧的第2框架部件29B与横向框架部件25之间的接合部的右侧位置。另外,与左侧的第1框架部件27A或左侧的第2框架部件29A的情况相同,亦可适当改变右侧的第1框架部件27B或右侧的第2框架部件29B与横向框架部件25之间的接合部的位置。
而横向框架部件25的断面形状(用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平面切断的形状)为,将厚度例如为1.6mm的平板状材料适当弯折加工成“コ”字形(参照图13等),“コ”字形断面的底板部35的宽度为例如40mm,从该底板部35的两端竖起的一对侧板部37的高度为例如25mm。
第1框架部件27的断面形状(用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平面切断的形状)为,将厚度例如为2.3mm的平板状材料适当弯折加工成“コ”字形(参照图9等),“コ”字形断面的底板部39的宽度为例如50mm,从该底板部39的两端竖起的一对侧板部41的高度为例如15mm。
第2框架部件29的断面形状(用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平面切断的形状)为,将厚度例如为1.6mm的平板状材料适当弯折加工成“コ”字形(参照图8等),“コ”字形断面的底板部43的宽度为例如50mm,从该底板部43的两端竖起的一对侧板部45的高度为例如17mm。
因此,以上的横向框架部件25的断面形状与第1框架部件27的断面形状及第2框架部件29的断面形状彼此的大小不同,但各框架部件25、27、29的断面形状亦可是同一形状、同一尺寸。
另外,在冷却装置用框架5上设有梁部件(前侧梁部件、零件安装部件)47(参照图5、图12等)。梁部件47与横向框架部件25平行地延伸。梁部件47的刚性比横向框架部件25或第1框架部件27、第2框架部件29的刚性低。
梁部件47例如用钢构成,用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平面切断的断面形状为例如壁厚为1.6mm的25mm×25mm的“L”字形。梁部件47的长度方向左端通过例如焊接方式与左侧的第2框架部件29A接合成一体,长度方向右端通过例如焊接方式与右侧的第2框架部件29B接合成一体,在横向框架部件25的上侧离开横向框架部件25,且在左右的第2框架部件29A、29B之间沿左右方向延伸。
所谓框架部件25(27、29)或梁部件47的刚性,是指对于拉伸力和压缩力的刚性、对于弯折(弯折力矩)的刚性、以及对于扭曲(扭曲力矩)的刚性。
所述对于拉伸力和压缩力的刚性,是指在框架部件25(27、29)或梁部件47上施加长度方向的力时的刚性。所谓对于弯折力矩的刚性,是指在框架部件25(27、29)或梁部件47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位施加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力时的刚性。所谓对于扭曲力矩的刚性,是指在框架部件25(27、29)或梁部件47上施加围绕着沿框架部件25(27、29)或梁部件47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轴的旋转力矩时的刚性。
例如,当横向框架部件25和梁部件47用相同材料构成时,用与它们的长度方向正交的平面切断的断面的面积或断面的二次力矩的值是横向框架部件25比梁部件47更大。因此横向部件25的单位长度(例如1米的长度)的刚性比梁部件47的单位长度(例如1米的长度)的刚性更高。
另外,在冷却装置用框架5上设有用螺栓等连结件一体地设于集装箱202上的固定部件33。第1框架部件27和第2框架部件29通过固定部件33设置于集装箱202上。
固定部件33例如用钢构成,设置成左右一对。一对固定部件33中左侧的固定部件33A在集装箱202的开口部202a的左侧边缘一体地设置在集装箱202上。一对固定部件33中右侧的固定部件33B在集装箱202的开口部202a的右侧边缘一体地设置在集装箱202上。
左侧的第1框架部件27A的长度方向一端部通过例如焊接方式在左侧的固定部件33A的下侧与左侧的固定部件33A接合成一体。右侧的第1框架部件27B的长度方向一端部则通过例如焊接方式在右侧的固定部件33B的下侧与右侧的固定部件33B接合成一体。左侧的第2框架部件29A的长度方向一端部通过例如焊接方式在左侧的固定部件33A的上侧与左侧的固定部件33A接合成一体。右侧的第2框架部件29B的长度方向一端部则通过例如焊接方式在右侧的固定部件33B的上侧与右侧的固定部件33B接合成一体。
另外,在冷却装置用框架5上设有第3框架部件49(参照图5、图14、图15)。第3框架部件49例如用钢构成,对第2框架部件29予以支承。另外,第3框架部件49的刚性低于横向框架部件25、第1框架部件27或第2框架部件29的刚性。
第3框架部件49的长度方向一端部通过例如焊接方式一体地设于固定部件33上,长度方向另一端部通过例如焊接方式一体地设于第2框架部件29上。
第3框架部件49的断面形状(用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平面切断的断面的形状)为,将厚度例如为1.6mm的平板状材料适当弯折加工成“コ”字形,“コ”字形断面的底板部51的宽度为例如40mm,从该底板部51的两端竖起的一对侧板部53的高度为例如10mm。
第3框架部件49是左侧设置2个,右侧设置2个,左侧的2个第3框架部件49Aa、49Ab在上下方向相互离开地设置在左侧的固定部件33A与左侧的第2框架部件29A之间。右侧的2个第3框架部件49Ba、49Bb也是在上下方向相互离开地设置在右侧的固定部件33B与右侧的第2框架部件29B之间。
另外,在冷却装置用框架5上,在横向框架部件25与梁部件47之间设有纵向框架部件55、57(参照图5、图16、图17等)
纵向框架部件55、57例如用钢构成,纵向框架部件55、57的长度方向的上端部通过焊接等方式与梁部件47接合成一体,纵向框架部件55、57的长度方向的下端部通过焊接等方式与横向框架部件25接合成一体。而且纵向框架部件55、57在梁部件47与横向框架部件25之间沿上下方向延伸。
纵向框架部件55、57例如设置3个,中央的纵向框架部件55的断面形状(用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平面切断的断面形状)为“コ”字形,左右一对的纵向框架部件57的断面形状(用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平面切断的断面形状)为“L”字形。
另外,纵向框架部件55、57刚性低于横向框架部件25、第1框架部件27或第2框架部件29的刚性。另外,中央的纵向框架部件55不仅将横向框架部件25与梁部件47连结,而且对冷凝器托架(3个冷凝器托架中中央的冷凝器托架)23予以支承(参照图4),因此中央的纵向框架部件55兼有2个功能,这样就省略了支承冷凝器17的部件,从而相应地减轻了车载用冷却装置1的重量。
另外,在冷却装置用框架5上设有后侧梁部件59(参照图5、图12等)。后侧梁部件59在梁部件47的后侧离开梁部件47,且与横向框架部件25平行地延伸。后侧梁部件59例如用钢构成,形成与梁部件47相同的形状。而且后侧梁部件59与梁部件47同样,其长度方向的左端例如通过焊接方式与左侧的第2框架部件29A接合成一体,其长度方向的右端例如通过焊接方式与右侧的第2框架部件29B接合成一体。
而在车载用冷却装置1上,用于向冷却装置本体3的冷凝器17送风的送风机(冷凝器用风扇)19在框架部件25、27、29的前侧用螺钉通过风扇支承部件21而设置在横向框架部件25和梁部件47上(参照图4、图19、图21)。
即,风扇支承部件21用螺钉一体地设置在横向框架部件25和梁部件47上。风扇支承部件21可在横向框架部件25和梁部件47上自由装拆。冷凝器用风扇19则用螺钉一体地设置在风扇支承部件21上。而且冷凝器用风扇19可在风扇支承部件21上自由装拆。
另外,在车载用冷却装置1上,冷凝器17在框架部件25、27、29、55、57的前侧用螺钉设置在横向框架部件25等上。详细说是,如图4等所示,冷凝器17通过第2框架部件29和冷凝器托架23及冷凝器罩61,并且通过中央的纵向框架部件55和冷凝器用托架23及冷凝器罩61而设置于横向框架部件25等上。
更详细说是,冷凝器托架23(参照图18)用螺钉一体地设置在第2框架部件29和中央的纵向框架部件55上。而且冷凝器托架23可在第2框架部件29或中央的纵向框架部件55上自由装拆。冷凝器罩61则用螺钉一体地设置在冷凝器托架23上。并且冷凝器罩61可在冷凝器托架23上自由装拆。冷凝器17则用螺钉一体地设置在冷凝器罩61上。并且冷凝器17可在冷凝器罩61上自由装拆。
以下更详细地说明冷却装置用框架5。
横向框架部件25是通过将细长的矩形平板状材料在2个部位进行弯折加工,使被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平面切断的断面的形状成为“コ”字形。并且在将冷却装置用框架5设置在集装箱202上时,横向框架部件25的底板部35位于后侧位置,且一对侧板部37位于底板部35的前侧位置(参照图5等)。
第1框架部件27是通过将细长的矩形平板状材料在2个部位进行弯折加工,使被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平面切断的断面的形状成为“コ”字形。第1框架部件27在其长度方向中间部的2个部位被弯折成钝角,由此形成将前后方向延伸部位63、倾斜方向延伸部位65以及上下方向延伸部位67依次连接的形状(参照图9等)。
而在长度方向中间部进行的弯折呈如下状态:以沿着底板部39的宽度方向(与弯折前的直线状第1框架部件27的长度方向、以及底板部39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轴为转动中心,底板部39的厚度方向的底面(与有一对侧板部41竖起的面为相反侧的面)的交叉角度为小于180°的钝角(劣角),并且底板部39的厚度方向的上面(有一对侧板部41竖起侧的面)的交叉角度为大于180°的优角。由此,通过在长度方向中间部进行的2处弯折,可实现如侧板部41延伸那样的塑性变形。
另外,第1框架部件27的上下方向延伸部位67的端部与横向框架部件25接合,前后方向延伸部位63的端部与固定部件33接合。并且在将冷却装置用框架5设于集装箱202上时,侧板部41位于底板部39的前方或下方位置(参照图5等)。
第2框架部件29是通过将细长的矩形平板状材料在2个部位进行弯折加工,使被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平面切断的断面的形状成为“コ”字形。第2框架部件29在其长度方向中间部被弯折大致90°,由此形成前后方向延伸部位69和上下方向延伸部位71,成为“L”字形(参照图8等)。
而在长度方向中间部进行的弯折呈如下状态:以沿着底板部43的宽度方向(与弯折前的直线状第2框架部件29的长度方向、以及底板部43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轴为转动中心,底板部43的厚度方向的底面(与有一对侧板部45竖起的面为相反侧的面)的交叉角度为(劣角)90°,并且底板部43的厚度方向的上面(有一对侧板部45竖起侧的面)的交叉角度为(优角)270°。由此,通过在长度方向中间部进行的1处弯折,可实现如侧板部45延伸那样的塑性变形。
另外,第2框架部件29的上下方向延伸部位71的端部与横向框架部件25接合,前后方向延伸部位69的端部与固定部件33接合。并且在将冷却装置用框架5设于集装箱202上时,侧板部45位于底板部43的前方或上方位置(参照图5等)。
闭合断面构成部件31是在将平板状的材料按规定形状切断后,通过适当的弯折加工来形成。如图20等所示,闭合断面构成部件31具有平板状的本体部73和一对第1肋75及第2肋77。第1肋75在本体部73的一端部侧从本体部73的两侧竖起,第2肋77则在本体部73的另一端部从本体部73竖起。
在闭合断面构成部件31设置于横向框架部件25上的狀態下,如图22所示,一对第1肋75进入横向框架部件25的内部,本体部73堵塞断面形状为“コ”字形的横向框架部件25的开口部。由此,在横向框架部件25上,在设有闭合断面构成部件31的部位就由横向框架部件25和闭合断面构成部件31实现了断面形状“ロ”字形。第2肋77则将横向框架部件25的长度方向左端部大致堵塞。
另外,在闭合断面构成部件31设于横向框架部件25上的状态下,闭合断面构成部件31只是设置在第1框架部件27与横向框架部件25间的接合部和该接合部附近(只是横向框架部件25的部位),但亦可如图23所示,构成为闭合断面构成部件31只是设置在第2框架部件29与横向框架部件25间的接合部和该接合部附近,还可如图24所示,闭合断面构成部件31设置在第2框架部件29与横向框架部件25间的接合部和该接合部附近、以及第1框架部件27与横向框架部件25间的接合部和该接合部附近。
而且,闭合断面构成部件31除了设置于横向框架部件25上外,还可设置于第1框架部件27(接合部的附近)或第2框架部件29(接合部的附近)上。
又,在图22~图24中表示了设于横向框架部件25的左侧的闭合断面构成部件31,但在横向框架部件25的右侧也同样设有闭合断面构成部件31。
另外,在闭合断面构成部件31上,也可省略肋75和肋77,而只用平板状的本体部来构成闭合断面构成部件。
固定部件33是在将平板状材料按规定形状切断后通过适当的弯折加工形成的。如图6和图7所示,固定部件33具有集装箱接触部79、上下方向竖起部81、下侧竖起部83、上侧竖起部85以及折返部87。
集装箱接触部79是在将冷却装置用框架5设置于集装箱202上时与集装箱202接触的部位,呈矩形的平板状。上下方向竖起部81则是在集装箱接触部79的一端与集装箱接触部79呈正交地竖起。
下侧竖起部83形成为矩形,在上下方向竖起部81的下端与集装箱接触部79及上下方向竖起部81呈正交地竖起。上侧竖起部85形成为矩形状,在上下方向竖起部81的上端与集装箱接触部79及上下方向竖起部81成正交地竖起。折返部87形成为矩形,在上侧竖起部85的上侧的端部(集装箱接触部79侧的端部)与集装箱接触部79平行地竖起。
并且,在冷却装置用框架5上,第1框架部件27与下侧竖起部83接合,第2框架部件29与上侧竖起部85接合。
另外,在固定部件33的角部,设有例如用钢构成的增强部件89、91。上侧的增强部件89(参照图10等)例如通过焊接方式一体地设置在固定部件33的集装箱接触部79和折返部87上(参照图5等)。由此使固定部件33的上侧的角部得以增强。下侧的增强部件91(参照图11等)例如通过焊接方式一体地设置在固定部件33的集装箱接触部79和下侧竖起部83上(参照图5等)。由此使固定部件33的下侧的角部得以增强。
前侧梁部件47和后侧梁部件59则是通过将细长的矩形平板状材料在1个部位进行弯折加工,使被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平面切断的断面的形状成为“L”字形。
第3框架部件49则是通过将细长的矩形平板状材料在2个部位进行弯折加工,使被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平面切断的断面的形状成为“コ”字形。在第3框架部件49上,其长度方向的中间部被弯折大约90°,由此形成前后方向延伸部位93和横向延伸部位95,形成“L”字形(参照图14、图15等)。
而在长度方向中间部进行的弯折呈如下状态:以沿着底板部51的宽度方向(与弯折前直线状的第3框架部件49的长度方向、以及底板部51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轴为转动中心,底板部51的厚度方向的底面(与有一对侧板部53竖起的面为相反侧的面)的交叉角度为(优角)270°,并且底板部51的厚度方向的上面(有一对侧板部53竖起侧的面)的交叉角度为(劣角)90°。由此,通过在长度方向中间部进行的1处弯折,可实现如侧板部53收缩那样的塑性变形。
另外,第3框架部件49的横向延伸部位95的端部与第2框架部件29接合,前后方向延伸部位93的端部与固定部件33的上下方向竖起部81接触。并且在将冷却装置用框架5设置于集装箱202上时,侧板部53位于底板部51的后方或左右方向(横向)的中央侧(中心侧、内侧)。
中央的纵向框架部件55是通过将细长的矩形平板状材料在2个部位进行弯折加工,使被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平面切断的断面的形状成为“コ”字形。左右的纵向框架部件57则是通过将细长的矩形平板状材料在1个部位进行弯折加工,使被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平面切断的断面的形状成为“L”字形。
冷凝器托架23是通过将例如用钢材构成的平板状材料按规定形状切断后进行适当的弯折加工、且在需要时进行焊接而形成的。如图4或图18等所示,冷凝器托架23被做成矩形的环状(矩形框状)。并且3个冷凝器托架23分别在一对第3框架部件49和中央的纵向框架部件55的前方与一对第3框架部件49和中央的纵向框架部件55接合。
风扇支承部件21如图4等所示,由例如钢构成的上侧部件(上侧的风扇支承部件)和下侧部件99组成。上侧部件97(参照图19等)和下侧部件(下侧的风扇支承部件,参照图21等)通过将平板状材料按规定形状切断后进行适当的弯折加工而形成。上侧部件97和下侧部件99之间用螺栓等连结件相互接合。在上侧部件97和下侧部件99相互接合的状态下,侧视时(从横向看时)风扇支承部件21呈“コ”字形。
另外,当在设于集装箱202上的冷却装置用框架5上设置了风扇支承部件21的状态下,风扇支承部件21通过螺栓而与梁部件47及横向框架部件25接合并向冷却装置用框架5的前方突出。并且在风扇支承部件21的前端设有风扇19。
冷凝器罩61在冷凝器托架23的前方通过螺栓而一体地设于冷凝器托架23上。冷凝器17则设于冷凝器托架23的内侧。而风扇19则位于冷凝器17或冷凝器托架23的后方。
外壳2受外壳支承体101的支承,该外壳支承体101通过焊接方式或螺栓而一体地设于冷却装置用框架5上。
虽然图4中只示出了右侧的冷凝器罩61,但左侧也设有冷凝器罩等。同样,右侧也设有风扇支承部件21等。
冷却装置用框架部件5是通过闭合断面构成部件31来使与横向框架部件25上的第1框架部件27或第2框架部件29之间的接合部之处形成闭合断面结构,因此虽然重量比以往的结构更轻,但横向框架部件25的刚性比以往的结构更高,从而提高了冷却装置用框架5的刚性。
即,风扇19或冷凝器17的重量主要由横向框架部件25来支承,并且该横向框架部件25的两端部由第1框架部件27和第2框架部件29来支承,因此无须以往的框架220那样的格子状部分,使冷却装置用框架5的结构简化并实现轻量化。由此减少了冷却装置用框架5的组装工序并防止了组装精度下降。
另外,由于用横向框架部件25、第1框架部件27及第2框架部件29形成了框形结构,因此当由风扇19或冷凝器17的重量产生的弯折力矩施加到横向框架部件25上时,就会在横向框架部件25的两端部产生较大的弯折力矩。但是,由于在横向框架部件25上与第1框架部件27或第2框架部件29间的接合部之处为闭合断面结构,使横向框架部件25上产生高应力的部位得到了增强,足以承受在横向框架部件25的两端部产生的较大弯折力矩。
另外,采用冷却装置用框架5时,由于第1框架部件27或第2框架部件29的端部(与横向框架部件25连接的端部)具有用与第1框架部件27或第2框架部件29的长度方向正交的平面切断的形态,因此横向框架部件25容易准确地与第1框架部件27或第2框架部件29进行接合。
另外,由于对第1框架部件27或第2框架部件29的端部(与横向框架部件25连接的端部)只要直线地切断即可,因此无须使用特殊的工具、夹具或装置,容易进行第1框架部件27或第2框架部件29的端部加工。
又由于第1框架部件27或第2框架部件29的端部不是圆弧状等特殊形状,而是直线状(平面状),因此在对第1框架部件27或第2框架部件29的端部进行加工时,几乎不会产生必须废弃的材料(碎片),能够避免材料的浪费。
另外,采用冷却装置用框架5时,由于横向框架部件25只设置1个,因此可以使冷却装置用框架5进一步实现轻量化。
而且,采用冷却装置用框架5时,左右设置一对第1框架部件27并且左右设置一对第2框架部件29来支承横向框架部件25,因此尽管减轻了重量,却提高了横向框架部件25的弯折刚性和扭曲刚性。
另外,在冷却装置用框架5上,通过将各框架部件25、27、29的断面形状做成相同形状,使各框架部件25、27、29的材料能够通用,可以提高大批量生产时的经济性。
另外,采用冷却装置用框架5时,梁部件47的刚性低于横向框架部件25的刚性,因此刚性较低的梁部件47就相应地使冷却装置用框架5减轻了重量。
另外,采用冷却装置用框架5时,第1框架部件27和第2框架部件29是通过固定部件33而设于集装箱202上的,因此第1框架部件27和第2框架部件29的形状或固定部件33的形状简化,容易将冷却装置用框架5设置于集装箱202上,并且能够进一步减轻冷却装置用框架5的重量、削减零件数量、缩短制作工时。
另外,冷却装置用框架5是通过将金属平板作弯折加工来构成框架部件的,因此能够选择符合刚性要求的金属平板的厚度和形状,与用型钢构成的框架部件相比能够减轻重量。
另外,采用车载用冷却装置1时,是在冷却装置用框架5侧(集装箱202侧)支承风扇19,因此与用冷凝器侧的支承体来支承风扇的场合相比,能够使从冷却装置用框架5向前方突出(外伸)的部件的重量比以往更轻,使施加到冷却装置用框架5上的弯折力矩值比以往更小。而弯折力矩值减小就相应地减轻了冷却装置用框架5的重量。
即,如图26所示,以往位于冷却装置用框架220前方的冷凝器17是用图中未示的托架(在冷却装置用框架220的前方一体地设置于冷却装置用框架220上的托架、冷凝器用支承体)来支承,且用上述托架来支承风扇19。
但是,本实施形态则如图2等所示,不通过冷凝器支承体,而是通过在冷却装置用框架5的前方一体地设置在冷却装置用框架5上的风扇支承部件21来支承风扇19,因此施加在冷却装置用框架5上的弯折力矩值比以往小。
另外,在确定保冷车200的总重量的过程中,由于使用了重量轻的冷却装置用框架5来将车载用冷却装置1设置在保冷车200上,因此能够增加保冷车200的货物装载重量。另外,由于减轻了保冷车200的重量,因此能够使保冷车200节省能源。
而且,本实施形态的冷却装置用框架5的质量是17kg。而图25所示的以往的冷却装置用框架220若要得到与本实施例的冷却装置用框架5相同的刚性,就需要30.4kg的质量。可见本实施形态的冷却装置用框架5能够比以往减轻约40%的重量。

Claims (3)

1.一种冷却装置用框架,用于对突出地设于保冷车上所装的集装箱的前面上部的车载用冷却装置予以支承,其特征在于,具有:
横向框架部件,该横向框架部件的断面形状形成为开放形状,沿所述保冷车的左右方向延伸;
一对第1框架部件,所述一对第1框架部件从下方支承所述横向框架部件,且设置在所述横向框架部件的两端部或该两端部的附近;
一对第2框架部件,所述一对第2框架部件从上方支承所述横向框架部件,且设置在所述横向框架部件的两端部或该两端部的附近;
所述第1框架部件与所述横向框架部件之间的接合部、以及所述第2框架部件与所述横向框架部件之间的接合部在左右方向是设置在不同的位置;
闭合断面构成部件,所述闭合断面构成部件是用于,在从距离所述横向框架部件的两端部最近的所述横向框架部件与所述第1框架部件之间的接合部或所述横向框架部件与所述第2框架部件之间的接合部,到距离所述横向框架部件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最近的所述横向框架部件与所述第1框架部件之间的接合部或所述横向框架部件与所述第2框架部件之间的接合部为止的部位,使得用与所述横向框架部件的长度方向正交的平面切断的断面成为闭合曲线的形状或者是含有闭合曲线部分的形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用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向框架部件的断面形状形成“コ”字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用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向框架部件只设置1个,
具有与所述横向框架部件平行地延伸的梁部件,
所述梁部件的刚性低于所述横向框架部件的刚性。
CN201110441156.XA 2011-06-30 2011-12-23 冷却装置用框架 Active CN1028488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45723A JP5782308B2 (ja) 2011-06-30 2011-06-30 冷却装置用フレーム
JP2011-145723 2011-06-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48881A CN102848881A (zh) 2013-01-02
CN102848881B true CN102848881B (zh) 2016-12-14

Family

ID=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247A (zh) * 1989-04-01 1989-12-27 新疆石河子八一制糖厂 方块糖包装机
CN1261427A (zh) * 1997-06-30 2000-07-26 株式会社杰克赛尔 车辆用制冷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247A (zh) * 1989-04-01 1989-12-27 新疆石河子八一制糖厂 方块糖包装机
CN1261427A (zh) * 1997-06-30 2000-07-26 株式会社杰克赛尔 车辆用制冷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72903B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底板单元
JP4560521B2 (ja) 車両のボディ
WO2010143391A1 (ja) トレーラ用冷凍装置
JP2009052833A (ja) トレーラ用冷凍装置
JP2013018299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のクーリングユニット
CN108349350A (zh) 压缩机模块、车用空调装置以及压缩机模块的制造方法
CN101688742B (zh) 集装箱用冷冻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2848881B (zh) 冷却装置用框架
JP6695020B2 (ja) 冷蔵庫
KR20180090056A (ko) 차량용 냉장고, 및 차량
CN211261446U (zh) 保温箱、制冷机组及冷藏车
EP2442055B1 (en) Refrigeration device for trailer
US20140197661A1 (en) Front-End Module For A Vehicle, Particularly A Motor Vehicle
AU2021413684B2 (en) Refrigerator door bod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and refrigerator
CN102848881A (zh) 冷却装置用框架及车载用冷却装置
EP2818812A2 (en) Refrigerator
US2936598A (en) Refrigerating apparatus
KR101385256B1 (ko) 화물차량의 컴프레서 체결용 브라켓트
CN105398310A (zh) 微通道一体式客车空调
CN220163741U (zh) 纯电动小型面包车及冷藏装置
JP5588728B2 (ja) 車載用冷凍装置のフレーム構造
JP5823092B2 (ja) 冷蔵庫
CN103057458A (zh) 车载用制冷装置的框架结构
CN103062985A (zh) 用于冰箱的底板组件和具有其的冰箱
CN219656384U (zh) 一种用于制冰机的支架结构及制冰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