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30603A - 图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30603A
CN102830603A CN2012101927909A CN201210192790A CN102830603A CN 102830603 A CN102830603 A CN 102830603A CN 2012101927909 A CN2012101927909 A CN 2012101927909A CN 201210192790 A CN201210192790 A CN 201210192790A CN 102830603 A CN102830603 A CN 1028306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laser beam
area ratio
unit
thickn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9279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白藤靖人
板垣智久
财间畅彦
石原孝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8306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3060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54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by measu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mage on a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e.g.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or drum, conveyor bel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exposing, i.e. imagewise exposure by optical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 a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 G03G15/04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exposing, i.e. imagewise exposure by optical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 a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illumination or expos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25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by measuring the original characteristics, e.g. contrast, density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54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by measu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mage on a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e.g.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or drum, conveyor belt
    • G03G15/5058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by measu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mage on a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e.g.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or drum, conveyor belt using a test patch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025Machine control, e.g. regulating different parts of the machine
    • G03G2215/00029Image density detec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Laser Beam Printer (AREA)
  • Exposure Or Original Feeding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图像形成单元,具有曝光单元和显影单元;检测单元,被配置成检测由图像形成单元形成的图案图像的调色剂层的面积比例和厚度;存储单元,被配置成存储表示调色剂层的面积比例和厚度的准许范围的数据;以及校正单元,被配置成在由检测单元检测到的调色剂层的面积比例或厚度落在由存储单元中存储的数据表示的相应准许范围外部时改变激光束的斑点直径,以使得调色剂层的面积比例和厚度分别落在准许范围内。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在抑制颗粒度(graininess)降级的同时维持给定图像质量的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对于采用电子照相方法的彩色图像形成设备需要输出图像的颜色稳定性。然而,如果设备的每个元件由于许多小时的使用或环境的改变而变化,则由彩色图像形成设备获得的图像的颜色也变化。
日本专利公开No.11-305515因此提出如下这种技术:形成每个颜色的半色调图案图像和固态图像的图案图像,以及通过光学传感器检测每个图案图像的浓度,从而确定显影对比度。注意,显影对比度是在图像形成设备的感光部件上形成的曝光电势与向显影设备的显影套筒施加的显影电势之间的电势差。感光部件上的充电电势与显影电势之间的电势差称作背景对比度(back contrast)。
日本专利公开No.11-305515中描述的布置可以检测图像承载部件上的调色剂层的宽度但是无法检测调色剂层的厚度(高度)。因此,即使在两个图案图像的调色剂层的厚度彼此不同的情况下,也检测到同样的浓度。在此情形中,执行错误的浓度控制,从而降低输出图像质量。
当确定图像浓度为低时,控制曝光量或显影电势以增加显影对比度以便增进图像浓度,感光部件上承载的调色剂量增加。此时,感光部件上的调色剂层不仅在感光部件的表面方向上而且在与表面垂直的方向(厚度方向)上增加。如果调色剂层太厚,则在从感光部件向图像承载部件(诸如打印介质或中间转印部件等)转印调色剂图像时调色剂在横向方向上扩散,因此,调色剂图像覆盖图像承载部件的面积变得比目标大。随着调色剂图像覆盖图像承载部件的面积变大,浓度在视觉上变大或图像看上去如同点尺寸大的图像,这意味着图像质量下降。此外,当通过在转印单元或定影单元中施加压力形成图像时,如果调色剂图像的高度大则调色剂图像容易由于压力而扩散,从而使图像的颗粒度降级。注意,图像质量是基于颗粒度来评估的。颗粒度是例如通过下式表示的RMS颗粒度:
Figure BDA00001752721900021
其中,Di表示浓度分布,N表示样本的数量,表示平均浓度。注意,由于RMS颗粒度的值较大,所以图像质量降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可以相比于常规技术抑制图像的降级的图像形成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方面,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图像形成单元,具有被配置成通过用激光束使感光部件曝光来形成潜像的曝光单元以及被配置成通过使调色剂附着到潜像来形成调色剂图像的显影单元;检测单元,被配置成检测作为由图像形成单元形成的调色剂图像的图案图像的调色剂层的面积比例和厚度;存储单元,被配置成存储表示调色剂层的面积比例和厚度的准许范围的数据;以及校正单元,被配置成在由检测单元检测到的调色剂层的面积比例或厚度落在由存储单元中存储的数据表示的相应准许范围外部时改变激光束的斑点直径,以使得调色剂层的面积比例和厚度分别落在准许范围内。
本发明的进一步特征将会根据参照附图对示范性实施例的以下描述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曝光设备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在图2中示出的焦点调整机制的细节的视图;
图4是示出了调色剂量检测单元的布置的视图;
图5A和5B是用于说明高度检测的原理的视图;
图6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示意性功能框图;
图7是示出显影对比度与图像浓度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8是示例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调色剂量控制操作的流程图;
图9是示出曝光斑点的斑点直径与调色剂高度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10是示出曝光斑点的斑点直径与潜像轮廓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11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和常规技术的比较的图;
图12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曝光设备的示意图;
图13是用于说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曝光设备的曝光光源的视图;
图14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曝光斑点的视图;
图15是示例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调色剂量控制操作的流程图;
图16是示出曝光斑点的中心之间的偏移量与调色剂高度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17是示出曝光斑点之间的偏移量与曝光轮廓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18是示出曝光斑点之间的偏移量与潜像轮廓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19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与常规技术的比较的图;以及
图20是示出图案图像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参照图1,作为感光部件的感光鼓20是通过电机(未示出)在箭头的方向上旋转的具有负电荷极性的非晶硅鼓。在感光鼓20旋转的同时,向充电设备2施加电压,从而使得感光鼓20的表面具有充电电势。注意,用于测量感光鼓20的电势的电势传感器9被布置为使得感光鼓20的电势变成目标值。曝光设备3基于图像信息把感光鼓20曝光于激光束,从而形成与图像信息对应的潜像。
当电源(未示出)向显影设备4施加显影电压时,显影设备4的显影剂附着于潜像的暗部分以通过显影来在感光鼓20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另一方面,中间转印带21围绕感光鼓20下面的转向辊23、驱动辊22、以及备用辊24。一次转印设备7把感光鼓20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1的表面。此外,当打印材料26在备用辊24与二次转印辊25之间经过时把中间转印带21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打印材料26。定影设备(未示出)加热上面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打印材料26并向其施加压力,从而使调色剂图像定影在打印材料26的表面上。
在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设备中,布置调色剂量检测单元5以检测中间转印带21上形成的图案图像的调色剂层的厚度(高度)、以及调色剂层部分相对于整个图案图像面积的面积比例。
现在将详细描述曝光设备3。图2中示出的曝光光源31作为例如具有680nm中心波长的半导体激光器。曝光光源31发出的激光束穿过具有焦点调整机制32的准直器透镜33以成为准直光。激光束被旋转的多面镜34反射,以及通过f-θ透镜35会聚在感光鼓20上,从而形成曝光斑点。通过此操作,曝光设备3扫描感光鼓20。注意,曝光光源31与控制激光发射时刻和激光强度的激光驱动器36相连。
将详细描述包括焦点调整机制32和准直器透镜33的准直器透镜光学系统。参照图3,框架321在来自曝光光源31的激光束的入射方向和发出方向上具有中空部分。准直器透镜33被引导轴322和丝杠323支撑,并随着丝杠323旋转而在引导轴322的方向上移动。注意,准直器透镜33布置在激光束的光学路径上并被支撑以使得其聚焦方向与激光束的光学路径一致。引导轴322被提供为使得其轴线与激光束的光学路径一致。
丝杠323与步进电机324相连,并随着步进电机324旋转而旋转。控制信号驱动步进电机324使准直器透镜33沿着激光束的光学路径移动,从而使得能够改变感光鼓20上的曝光斑点的斑点直径。注意,曝光斑点的光量分布是高斯的,斑点直径是在峰值光量的1/(e2)处的光量分布的直径。注意,e表示自然对数的底。
现在将描述调色剂量检测单元5。如图4中所示,光源51发出的激光束通过聚光透镜52会聚在中间转印带21上以形成斑点。在通过中间转印带21反射后,激光束通过光接收透镜53在线传感器54上形成图像。线传感器54检测图像的反射波形,把它转换成数字信号,以及把获得的信号保存在存储单元55中。激光束的波长是基于调色剂颗粒的吸收特性确定的,可以对于YMC(黄色、品红、以及青色)调色剂使用波长为约850nm的光源。
注意,使得中间转印带21上的激光束的斑点直径大于图案图像的线或点之间的距离。这是因为如果激光束的斑点在图案图像的线或点之间被反射则无法正确地检测高度和面积。假定例如线筛线的最小线数量是100lpi。在此情形中,图案图像的线或点之间的距离可以是约125μm。因此,在此情形中,把激光束的斑点直径设置为约500μm。
在此实施例中,光源51被布置为使得相对于中间转印带21的入射角度θ变成45°。把线传感器54布置在相对于中间转印带21的表面为90°角度处。然而布置角度不限于此。
反射位置检测单元56确定在存储单元55中保存的反射波形或光量最大的位置(峰值位置),并把确定出的峰值位置保存在反射位置保存单元58中。注意,反射位置检测单元56保存中间转印带21的不存在图案图像的位置处的反射光的峰值位置、以及图案图像的位置处的反射光量的峰值位置。反射光量检测单元57基于存储单元55中保存的反射波形的峰值区域计算反射光量,并把计算出的反射光量保存在反射光量保存单元59中。注意,反射光量保存单元59保存中间转印带21的不存在图案图像的位置处的反射光量、以及图案图像的位置处的反射光量。
可以通过使用高斯函数用最小二乘法执行曲线拟合、以及随后使用经历了拟合的高斯函数的参数执行预测计算来获得峰值位置和峰值区域。高斯函数具有中心为x=μ的反U形峰,如下式所示:
f ( x ) = A 2 πσ 2 exp { - ( x - μ ) 2 2 σ 2 } + C . . . ( 1 )
其中,μ表示峰值位置,A表示峰值高度或宽度的增加/减少,σ表示标准差,C表示峰值高度的偏移量。
更具体地,获得使相对于存储单元55中保存的反射波形数据的误差最小化的等式(1)中的参数A、C、σ、以及μ,参数μ用作峰值位置,参数A用作反射光量。
注意,可以不使用高斯函数而是通过下式表示的洛伦兹函数执行拟合:
f ( x ) = 2 A π · w 4 ( x - x c ) 2 + w 2 + C . . . ( 2 )
其中,xc表示峰值位置,w表示半宽,A表示峰值的高度,C表示偏移量。
注意,对于公式(2),获得使相对于存储单元55中保存的反射波形数据的误差最小化的参数A、C、xc、以及w,参数xc用作峰值位置,参数A用作反射光量。此外,可以使用二次函数,并且可以执行最大值检测。
假定通过用激光束照射中间转印带21的未形成图案图像的表面区域获得了峰值位置502,如图5A中所示。还假定通过照射图案图像505获得了峰值位置504,如图5B中所示。在此情形中,可以使用下式获得图案图像505的调色剂层的高度H:
H=D/(N·tanθ)其中,D表示峰值位置502与504之间的差,N表示光接收透镜53的放大率,θ表示激光束的入射角度。注意,峰值位置对应于线传感器的传感器之中具有最大接收光量的传感器的位置。
由于反射光量的改变取决于图案图像505的点的面积比例S,所以可以基于反射光量的改变来计算图案图像505的点的面积比例S。图20示出了图案图像505。如图20中所示,图案图像505包括例如每个都由相对于中间转印带21的移动方向成45°角度布置的点形成的线。注意,使得线间隔小于激光束的斑点尺寸,如上所述。相对于不存在图案图像505的位置处的反射光量,线传感器54从图案图像接收反射光时光量的减少是由于图案图像505的调色剂层,以及取决于调色剂层的面积比例。即,随着使得线之间的间隔较小和使得调色剂层的面积比例较大,反射光量减少。相反,随着使得线之间的间隔较大和使得调色剂层的面积比例较小,反射光量增加。这使得能够获得图案图像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层附着量V=S×H。注意,调色剂量检测单元5可以不获得中间转印带21的调色剂量而是获得感光鼓20的调色剂量。
在图6中示出的功能框图中,控制单元1整体地控制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以及在向控制单元1输入打印信号时开始形成图像。控制单元1还在形成图像之前或在连续操作期间打印预定数量的纸张时执行图像浓度控制操作和调色剂量控制操作。注意,用户可以操作以开始图像浓度控制操作和调色剂量控制操作。在此实施例中,控制单元1通过焦点调整机制32和准直器透镜33形成用于改变激光束斑点直径的校正单元。如上所述,附着量计算单元6基于反射位置保存单元58和反射光量保存单元59中保存的数据来检测调色剂量。注意,存储单元10保持有在曝光设备3的曝光斑点直径与准直器透镜33的位置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图像浓度与曝光量之间的转换表。存储单元10还保持有上次执行控制操作时的曝光斑点直径、以及关于向充电设备2和显影设备4施加的电压的信息。准直器透镜驱动单元11在控制单元1的控制下驱动曝光设备3的准直器透镜33。此外,感光鼓电势测量装置12测量感光鼓20的充电电势。
将描述调色剂量控制操作。注意,在此实施例中,在执行调色剂量控制操作之前调整图像浓度。更具体地,例如,形成固态图像的图案图像,获得如图7中所示图像浓度与显影对比度之间的关系,从而设置适当的显影对比度。
在图像形成开始时,充电设备2和感光鼓电势测量装置12操作以对感光鼓20充电以具有预定电势。此后,在图8的步骤S81中,显影设备4和一次转印设备7操作以在中间转印带21上形成浓度为50%的图案图像。作为图案图像,使用相对于中间转印带21的移动方向成45°角的141个线。注意,图案图像形成条件是根据上个调色剂量控制操作确定的,并使用存储单元10中保存的值。在步骤S82中,附着量计算单元6基于调色剂量检测单元5获得的数据来计算图案图像的调色剂层的面积比例和高度。在步骤S83中,控制单元1判断计算出的面积比例和高度是否分别符合存储单元10中保存的标准。更具体地,如果面积比例和高度中的每个都落在由最小值和最大值限定的准许范围内,则确定它们符合标准。注意,最大值和最小值是基于颗粒度与调色剂层的面积比例和高度中的每个之间的关系而预先确定的。
如果不符合标准,则在步骤S84中控制单元1改变曝光设备3的斑点直径并评估斑点直径与调色剂层的面积比例和高度中的每个之间的关系。更具体地,控制单元1在准直器透镜33的光轴方向上移动曝光设备3的准直器透镜33,以及通过把斑点直径从当前设置增加/减少预定值来形成图案图像,从而测量调色剂层的面积比例和高度。控制单元1重复调整斑点直径直到调色剂层的面积比例和高度中的每个都落在准许范围内为止。图9是示出了调色剂层的斑点直径与高度之间关系的图。注意,由于图9中示出的关系由于感光鼓20的膜厚度的改变或可显影性的改变而改变,有必要对于每个控制操作检查该关系。
在步骤S85中,控制单元1基于评估结果确定斑点直径以使得面积和高度中的每个都落在准许范围内,以及控制准直器透镜33获得确定的斑点直径。注意,控制单元1调整调色剂层的面积比例和高度以使得调整之后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量V(面积比例S×高度H)相对于调整之前调色剂量的改变量等于或小于阈值。这是因为调整的图像浓度对应于调色剂量,控制高度和面积比例中的仅一个改变图像浓度。
在此实施例中,改变曝光设备3的斑点直径控制一个点的潜像轮廓,即,面积比例和高度。现在将描述曝光设备3的斑点直径对潜像轮廓的影响。首先将描述当把曝光设备3的斑点直径设置为40、50、以及60μm时潜像轮廓的仿真结果。假定把感光鼓20的膜厚度固定在25μm。此外,仿真中的曝光条件是纯黑色的显影对比度对于每个斑点直径是不变的。图10示出了结果。
如图10中所示,随着斑点直径变小,潜像依次具有这样的轮廓:该轮廓在显影电势表面上具有较大的梯度并具有相对于显影电势表面的较大深度。即,随着使得斑点直径变小,形成一个点的调色剂层的面积变得较小,调色剂层的高度变得较高。这是因为通过使得斑点直径较小在一定曝光强度的曝光轮廓的梯度变得较大以及峰值光量也变得较大。即,由于感光鼓20的电荷生成层中生成的激发载流子的数量取决于曝光强度,所以曝光轮廓的梯度和峰值光量反映在电荷生成层中生成的激发载流子分布的梯度和峰值上。因此可以在不改变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量V=面积比例S×高度H过多的情况下使用曝光斑点直径来改变面积比例和高度。注意,如果无法在保持调色剂附着量的改变量等于或小于阈值的情况下改变面积比例和高度这二者以落在准许范围内,则还使用第二实施例(稍后要描述)的方法。
将描述根据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效果。在此实施例中,为了在保持颗粒度适当的情况下执行图像浓度控制操作,总是测量和控制中间转印带21上的调色剂层的高度。为了检查本发明的效果,对于约5万个纸张执行了图像形成。图11示出了结果。根据图11发现,可以在控制图像浓度的情况下抑制颗粒度的降级。
将更详细地描述实际结果。在图像形成之前的图像浓度的调整中,确定了曝光斑点的斑点直径和显影对比度。注意,把斑点直径设置为50μm。由于图案图像的调色剂层的高度在打印了约八千个纸张时超过准许最大值达10μm或更大,所以把斑点直径改变为55μm。此后,在每当打印了约一千个纸张时把曝光设备3的斑点直径和显影对比度复位,从而形成图像。
在此实施例中,在考虑调色剂层的高度的情况下控制形成图像的点或线的潜像轮廓。这使得能够在保持固态图像部分的图像浓度恒定的情况下维持半色调颗粒度。
接下来将描述第二实施例。注意,通过相同附图标记标注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元件,将略去其详细描述。虽然在第一实施例中改变一个激光束的曝光斑点直径,但在此实施例中使用两个激光束的斑点的重叠来控制曝光斑点直径。如图12中所示,因此,根据此实施例的曝光设备3使用具有多个激光光源(例如,16个激光光源)的表面发射激光器作为曝光光源71。注意,这16个激光器被布置在相对于扫描表面具有预定角度(例如15°)的倾斜的直线上,如图13中所示。每个激光器在感光鼓20上的曝光斑点的光量分布是高斯的,并且所有分布都是相同的。感光鼓20上形成的曝光斑点的分辨率在激光器的主扫描方向和子扫描方向这二者上是例如1200dpi。斑点直径是例如50μm。光电二极管72检测感光鼓20上的扫描时刻。
现在将描述根据此实施例的曝光设备3的感光鼓20的扫描。图14中的实线圆形表示当曝光光源71的16个激光器开始扫描旋转多面镜34的某个表面时在感光鼓20上生成的斑点。由于16个激光器的发射时刻不同,所以16个激光器的斑点线性地布置在感光鼓20的子扫描方向上。在下文中把使用由实线圆形表示的斑点的扫描称作第一扫描。图14中的虚线圆形表示对于在实线圆形情况下的扫描使用的多面镜34的表面的下一个表面的扫描开始时在感光鼓20上生成的斑点。在下文中把使用由虚线圆形表示的斑点的扫描称作第二扫描。
当扫描多面镜34的两个连续表面时,通过在斑点的中心之间存在小偏移的情况下叠加感光鼓20上的斑点来形成作为曝光斑点合成物的累加光量轮廓,如图14中所示。注意,这可以通过使第二扫描的扫描开始时刻相对于第一扫描的扫描开始时刻偏移来获得。假定Δ表示两个斑点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即,偏移量。在此情形中,可以根据第一扫描与第二扫描的扫描开始时刻之间的偏移量来改变斑点的中心之间的偏移量Δ。
示出根据此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功能框图与第一实施例中在图6中示出的框图一样。下面描述调色剂量控制方法。
参照图15,步骤S51至S53与图8的步骤S81至S83相同,将略去其重复描述。如果在步骤S53中不符合标准,则在步骤S54中改变偏移量并且评估在偏移量与调色剂层的面积比例和高度中的每个之间的关系。如上所述,通过改变第一扫描与第二扫描的时刻之间的偏移来改变偏移量。更具体地,控制单元1通过把偏移量从当前设置增加/减少预定值来形成图案图像,并且测量调色剂层的面积比例和高度,从而得到的偏移量使得高度和面积比例这二者都符合标准。图16是示出了偏移量与高度之间关系的图。注意,由于图16中示出的关系由于感光鼓20的膜厚度的改变或可显影性的改变而改变,有必要对于每个控制操作检查该关系。控制单元1设置第一扫描与第二扫描的时刻之间的偏移以在调色剂层的高度落在准许范围内时获得斑点的中心之间的偏移量。
在此实施例中,通过改变曝光设备3的斑点的中心之间的偏移量以改变累加光量的轮廓来控制显影电势表面上的潜像轮廓的梯度和相对于显影电势表面的深度。下面将描述偏移量对潜像轮廓和曝光轮廓的影响。图17示出了把偏移量设置为0、10、以及20μm时曝光轮廓的仿真结果。随着偏移量增加,峰值光量的峰值和曝光轮廓的梯度减小。注意,如果使得偏移量过大,则曝光轮廓具有包括两个峰值的形式,但是在不显现两个峰值的范围内使用。
此外,图18示出了在把斑点之间的偏移量设置为0、10、以及20μm时一个点的潜像轮廓的仿真结果。注意,把感光鼓20的膜厚度设置为25μm。仿真中的曝光条件是:由一个点形成的纯黑色的显影对比度在通过第一扫描和第二扫描形成点的累加光量轮廓时是恒定的。根据图18发现,随着斑点之间的偏移量增加,获得以下潜像:该潜像在显影电表面上具有潜像轮廓的较小梯度和相对于显影电势的较浅深度。即,随着使得偏移量较大,调色剂层的面积变得较大,高度变得较小。
如上所述,也可以通过改变两个束的斑点的中心之间的偏移量来控制调色剂层的面积和高度。
将描述根据此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效果。为了检查效果,针对约5万个纸张执行了图像形成。图19示出了结果。根据图19发现,在使用一个斑点(偏移量是0)的情况下颗粒度随着打印纸张的数量增加而降级。为了处理此问题,根据此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通过改变偏移量来防止颗粒度降级。
使用上述布置,图像形成设备可以保持感光鼓20上的调色剂层的高度恒定。这可以抑制由于随时间的使用、环境的改变、化学材料(比如显影剂)的恶化所致的颗粒度降级,以及可以维持图像质量。
其它实施例
本发明的各方面也可以如下实现:通过读出并执行存储器装置上记录的程序以执行上述实施例的功能的设备或系统的计算机(或诸如CPU或MPU的装置)、以及由设备或系统的计算机通过例如读出并执行存储器装置上记录的程序以执行上述实施例的功能而执行其步骤的方法来实现。为此,例如经由网络或从作为存储器装置的各种类型的记录介质(例如,计算机可读介质)把程序提供给计算机。
虽然参照示范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要理解,本发明不限于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要为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赋予最广泛的解释以便包括所有这种修改以及等同结构和功能。

Claims (5)

1.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图像形成单元,包括:被配置成通过用激光束使感光部件曝光来形成潜像的曝光单元,以及被配置成通过使调色剂附着到所述潜像来形成调色剂图像的显影单元;
检测单元,被配置成检测作为由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形成的调色剂图像的图案图像的调色剂层的面积比例和厚度;
存储单元,被配置成存储表示所述调色剂层的面积比例和厚度的准许范围的数据;以及
校正单元,被配置成在由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的调色剂层的面积比例或厚度落在由所述存储单元中存储的数据表示的相应准许范围外部时改变激光束的斑点直径,以使得所述调色剂层的面积比例和厚度分别落在准许范围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校正单元包括:
透镜,被布置在激光束在所述曝光单元与所述感光部件之间的光学路径上,以及
调整单元,被配置成沿着激光束的光学路径移动所述透镜。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校正单元进一步被配置成控制所述曝光单元的多个激光束的斑点的中心之间的距离。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检测单元进一步被配置成:
基于用激光束照射未形成图案图像的位置时的反射光量的峰值位置与用激光束照射图案图像的位置时的反射光量的峰值位置之间的差来检测厚度,以及
基于用激光束照射未形成图案图像的位置时的反射光量与用激光束照射图案图像的位置时的反射光量之间的差来检测面积比例。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在改变斑点直径之后的厚度和面积比例的乘积相对于检测到的厚度和面积比例的乘积的改变量不大于阈值。
CN2012101927909A 2011-06-15 2012-06-12 图像形成设备 Pending CN10283060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33537A JP2013003313A (ja) 2011-06-15 2011-06-15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33537 2011-06-1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30603A true CN102830603A (zh) 2012-12-19

Family

ID=462101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927909A Pending CN102830603A (zh) 2011-06-15 2012-06-12 图像形成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929757B2 (zh)
EP (1) EP2535776B1 (zh)
JP (1) JP2013003313A (zh)
CN (1) CN102830603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65961B2 (ja) * 2006-10-12 2012-07-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58784A (ja) * 2010-02-02 2011-08-18 Canon Inc 測定装置及びその測定方法
JP2013088532A (ja) 2011-10-14 2013-05-13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6594085B2 (ja) 2015-08-03 2019-10-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939323B2 (ja) * 2017-09-25 2021-09-22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プログラム
JP7140550B2 (ja) 2018-05-28 2022-09-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17650A (zh) * 2001-11-09 2003-05-14 佳能株式会社 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719345A (zh) * 2004-07-07 2006-01-1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打印机的图像控制装置和对光量漂移进行补偿的方法
CN1924721A (zh) * 2005-08-31 2007-03-07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01008809A (zh) * 2006-01-27 2007-08-01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JP2008281963A (ja) * 2007-05-14 2008-11-20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00098441A1 (en) * 2008-10-21 2010-04-22 Miyazaki Rumi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86362B2 (ja) 1998-04-24 2008-05-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US6603934B2 (en) * 2001-12-21 2003-08-05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orming image
JP5896686B2 (ja) * 2010-11-01 2016-03-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付着量測定装置及びその測定方法、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17650A (zh) * 2001-11-09 2003-05-14 佳能株式会社 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719345A (zh) * 2004-07-07 2006-01-1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打印机的图像控制装置和对光量漂移进行补偿的方法
CN1924721A (zh) * 2005-08-31 2007-03-07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01008809A (zh) * 2006-01-27 2007-08-01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JP2008281963A (ja) * 2007-05-14 2008-11-20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00098441A1 (en) * 2008-10-21 2010-04-22 Miyazaki Rumi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535776B1 (en) 2014-04-30
US20120321331A1 (en) 2012-12-20
US8929757B2 (en) 2015-01-06
JP2013003313A (ja) 2013-01-07
EP2535776A1 (en) 2012-12-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395500B2 (ja) 測定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830603A (zh) 图像形成设备
US7676169B2 (en) Multipath toner patch sensor for use in an image forming device
US784014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image density thereof
US8717631B2 (e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CN102192710B (zh) 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
US8649718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lor shift correction, and medium storing color shift correction program
CN102841520A (zh) 半色调校正设备和方法、以及使用其成像装置
US7995240B2 (en) Image-forming device capable of forming and correcting color image
US8643901B2 (en) Detec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US944242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US926184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density detecting apparatus, and density detecting method
EP2474863A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control method, image forming control program, and recording medium storing image forming control program
US866626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of electrophotography
US841206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at performs image stabilization control
JP2014085650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濃度検出装置
JP2011253067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階調調整方法
US20140010560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ming toner image on image carrier
JP2018010061A (ja)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濃度制御方法
CN102262516A (zh) 信息处理设备、打印设备和信息处理方法
EP2018599B1 (en) A correction method, apparatus, data carrier or system for correcting for unintended spatial variation in lightness across a physical image produced by a xerographic process
US20080187339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534596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80284675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at controls image density
JP201708371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