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41737A - 带显示装置的建材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带显示装置的建材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41737A
CN102741737A CN2011800081200A CN201180008120A CN102741737A CN 102741737 A CN102741737 A CN 102741737A CN 2011800081200 A CN2011800081200 A CN 2011800081200A CN 201180008120 A CN201180008120 A CN 201180008120A CN 102741737 A CN102741737 A CN 1027417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support
display panel
members
display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0812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藤原小百合
佐藤英次
浅冈康
出口和广
渡边寿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7417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4173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01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ed to the housing of computer displays, e.g. of CRT monitors, of flat display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02F1/133328Segmented fram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6Combining plural substrates to produce large-area displays, e.g. tiled display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88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with construction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isplay region and the peripheral reg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0/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1/04 - G06F1/32
    • G06F2200/16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1/16 - G06F1/18
    • G06F2200/16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monitor
    • G06F2200/1612Flat panel monit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通过简单且低成本的结构来实现能够在窗玻璃等透明板显示图像的建材。窗部件(5)包括:显示面板(11),其具有能够在透光状态和不透光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显示区域(11a)和在该显示区域(11a)的外侧形成的作为非显示区域的边框区域(11b);透光性罩(40),其以覆盖上述边框区域(11b)的至少一部分和与该边框区域(11b)相邻的上述显示区域(11a)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配置于该显示面板;和在窗框(2)内被平行地保持的一对窗玻璃(3,3)。使上述透光性罩(40)为厚度从上述显示区域(11a)向上述边框区域(11b)变小的形状。

Description

带显示装置的建材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通过内置的显示装置显示图像的建材和配置在该建材内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历来已知有能够通过内置的显示装置显示图像的建材、即带显示装置的建材。作为这样的显示装置的建材,考虑例如如日本特开平9-236785号公报中所公开的那样,将使光散射性降低时外光会透过的显示器作为窗玻璃使用的结构。
发明内容
但是,如果如上述日本特开平9-236785号公报的结构那样将能够透光的显示面板(显示器)直接作为窗玻璃使用,则需要根据该窗玻璃的大小来制作各种尺寸的显示面板,从成本等观点出发不太现实。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简单且低成本的结构来实现带显示装置的建材。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带显示装置的建材包括:
显示面板,其具有能够在透光状态和不透光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显示区域和在该显示区域的外侧形成的作为非显示区域的边框区域;
透镜部,其以覆盖上述边框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和与该边框区域相邻的上述显示区域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配置于该显示面板;和
以将上述显示面板和透镜部夹入的方式被平行地保持在保持框内的一对透明板,
上述透镜部具有厚度从上述显示区域向上述边框区域变小的形状。
根据本发明,能够通过简单且低成本的结构来实现带显示装置的建材。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窗部件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3是示意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的截面结构的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面板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的端部、光被面板部件折射的样子的截面图。
图7A是表示一个面板部件的显示面板一侧的结构的图。
图7B是表示另一个面板部件的显示面板一侧的结构的图。
图8A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面板部件的嵌合部分放大表示的立体图。
图8B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面板部件的嵌合部分放大表示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面板部件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面板部件的概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面板部件的概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的面板部件的连接部分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透光性罩的概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光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支承部折射的样子的截面图。
图15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透光性罩的概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6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其它例子的面板部件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17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透光性罩的概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8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其它例子的面板部件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19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透光性罩的概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0是表示在窗框内配置有第五实施方式的面板部件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1是表示在使用其它实施方式的面板部件的情况下、光在显示面板的端部折射的样子的截面图。
图22是表示在使用其它实施方式的面板部件的情况下、光在显示面板的端部折射的样子的截面图。
图23是表示在使用其它实施方式的面板部件的情况下、光在显示面板的端部折射的样子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带显示装置的建材包括:显示面板,其具有能够在透光状态和不透光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显示区域和在该显示区域的外侧形成的作为非显示区域的边框区域;透镜部,其以覆盖上述边框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和与该边框区域相邻的上述显示区域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配置于该显示面板;和以将上述显示面板和透镜部夹入的方式被平行地保持在保持框内的一对透明板,上述透镜部具有厚度从上述显示区域向上述边框区域变小的形状(第一方面)。
在上述带显示装置的建材,能够通过安装在显示面板的透镜部使该显示面板的边框区域不易被看见。此外,只要使该显示面板为透光状态,就能够使配置在一对透明板之间的显示面板透明,能够看见透明板的对面一侧的背景。另一方面,如果使显示面板为不透光状态,则能够看到在透明板浮出图像。
因此,通过将安装有上述透镜部的显示面板配置在一对透明板之间,能够得到像是在该透明板显示图像的效果。即,通过上述结构,即使改变透明板的尺寸,也能够通过简单且低成本的结构实现能够显示图像的建材。
此处,所谓的不透光状态包括使光散射的状态和吸收光的状态等所有不使光透过的状态。此外,被切换至不透光状态的范围既可以为显示区域的整个面,也可以为该显示区域的一部分。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带显示装置的建材,优选上述边框区域以包围上述显示区域的方式形成,上述透镜部以覆盖整个上述边框区域的方式设置(第二方面)。
由此,能够通过透镜使显示面板的整个边框区域不易被看见。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透明板的对面一侧由于显示面板而不易看见的情况。
在上述第二方面的带显示装置的建材,优选上述透镜部以使上述显示区域的中央部分露出的方式形成为框状(第三方面)。这样,在显示面板,在不需要利用透镜部使光折射的中央部分不设置透镜部,由此,与在显示面板的整个面设置透镜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透镜部的轻量化和材料成本的降低。
在从上述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带显示装置的建材,也可以还包括支承部,该支承部以在上述保持框内支承上述透镜部和显示面板的方式连接该透镜部和保持框(第四方面)。
通过像这样利用支承部将透镜部和保持框连接,与使用粘接剂等粘接透镜部和保持框的情况相比,能够将透镜部稳定地支承于保持框。
在上述第四方面的带显示装置的建材,优选在上述透镜部与保持框之间至少设置有两个上述支承部(第五方面)。由此,能够利用两个支承部,将透镜部以更稳定的状态支承于保持框。
在上述第四方面或第五方面的带显示装置的建材,也可以为如下结构:上述支承部,在从与上述透明板的表面正交的方向看时,夹着上述透镜部与该透镜部的相反的两侧分别连接(第六方面)。由此,能够将透镜部以更稳定的状态保持于保持框。
在从上述第一方面至第六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带显示装置的建材,优选上述透镜部分别配置在上述显示面板的两面(第七方面)。由此,无论从显示面板的哪一侧看,该显示面板的边框区域均被看成透明。因此,通过将上述结构的显示面板和透镜部配置在一对玻璃之间,能够更没有不谐调感地作为住宅和大型建筑物等的窗玻璃等使用。
在上述第七方面的带显示装置的建材,优选在配置于上述显示面板的两面的透镜部中的一个透镜部设置有向该显示面板一侧突出的凸部,在上述透镜部中的另一个透镜部设置有与上述凸部嵌合的嵌合槽部(第八方面)。由此,能够不使用粘接剂等而容易地连接分别配置在显示面板的两个面上的透镜部。
在从上述第四方面至第八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带显示装置的建材,优选上述支承部包括柱状的部件,该柱状的部件具有该支承部的宽度方向的一侧的厚度与该支承部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厚度相比较小的曲面,与上述显示面板连接的配线以由上述支承部的宽度方向一侧覆盖的方式配置(第九方面)。
由此,具有曲面的支承部能够发挥与上述透镜部相同的效果,因此,与显示面板连接的配线通过该支承部而不易被看到。因此,能够更没有不谐调感地将显示面板配置在一对透明板之间。
在上述第九方面的带显示装置的建材,优选上述曲面以上述支承部的厚度从该支承部的宽度方向两侧向中央部分变小的方式形成,上述配线以由上述曲面的中央部分覆盖的方式配置(第十方面)。
由此,在支承部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分,能够更有效地使光折射,因此使得配置在该宽度方向中央的配线更不易被看到。因此,能够更没有不谐调感地将显示面板配置在一对透明板间。
在从上述第一方面至第十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带显示装置的建材,优选如下方式:在上述透镜部,在上述显示面板一侧的面形成有能够收纳该显示面板的凹部(第十一方面)。由此,能够更可靠地利用透镜部保持显示面板。
在从上述第一方面至第十一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带显示装置的建材,优选上述透镜部通过多个框部件相互连接而成(第十二方面)。由此,能够通过改变框部件的长度来构成各种尺寸的透镜部。
在上述第十二方面的带显示装置的建材,优选如下方式:在上述框部件,在一个端部形成有向该框部件的长边方向突出的突出部,并且在另一个端部形成有具有能够与该突出部嵌合的形状的嵌合凹部,上述突出部和嵌合凹部分别在上述框部件的端部的与上述显示面板接触的一侧形成(第十三方面)。
由此,能够通过突出部和嵌合凹部的嵌合将多个框部件相互连接。而且,这些突出部和嵌合凹部分别在框部件的端部的与显示面板接触的一侧形成,因此能够对光由于该突出部和嵌合凹部的凹凸而大幅折射、从而透镜部的透明化的效果下降进行抑制。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其具有能够在透光状态和不透光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显示区域和在该显示区域的外侧形成的作为非显示区域的边框区域;透镜部,其以覆盖上述边框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和与该边框区域相邻的上述显示区域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配置于该显示面板;和支承部,其连接该透镜部和保持框,该保持框保持以将上述显示面板和该透镜部夹入的方式配置的一对透明板(第十四方面)。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建材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以使用透过型的液晶面板作为显示面板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此外,各图中的构成部件的尺寸并不是忠实地表示实际的构成部件的尺寸和各构成部件的尺寸比率等的尺寸。
[第一实施方式]
(整体结构)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窗部件5(带显示装置的建材)的概略结构的图。在图1中,本实施方式的窗部件5是在安装在窗框2(保持框)内的一对窗玻璃3、3(透明板)之间配置有显示装置1而构成的窗部件。该显示装置1是能够在光散射状态与透光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所谓的透明(透视)型的液晶显示装置。
窗框2与住宅和大型建筑物等中使用的普通结构的窗框一样,构成为能够利用其外周侧保持窗玻璃3。窗框2能够在使该窗玻璃3、3分离的状态下保持该窗玻璃3、3,使得能够在一对窗玻璃3、3之间配置显示装置1。窗框2和窗玻璃3与住宅和大型建筑物等中使用的普通的窗框和窗玻璃一样,因此省略对于详细结构的说明。不过,窗玻璃3具有比显示装置1的后述的显示面板11大的外形。
在窗框2设置有用于安装显示装置1的后述的支承部46~49的多个安装孔2a。通过将支承部46~49的螺栓孔51、52(参照图2)与该安装孔2a对位,在使螺栓贯通该安装孔2a和螺栓孔51、52的状态下将该螺栓与螺母等拧合,能够将上述支承部46~49与窗框2连接。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螺栓将窗框2与支承部46~49连接,但是并不仅限于此,也可以为利用粘接剂粘接窗框2与支承部46~49等任何方式的连接结构。
如图2和图4中也示出的那样,显示装置1包括显示面板11、安装在该显示面板11的树脂制的透光性罩40(透镜部)和树脂制的支承部46~49,该支承部46~49在一端侧与该透光性罩40连接。对这些透光性罩40和支承部46~49的结构在之后说明。此外,在显示装置1,以能够经后述的挠性配线25等进行信号的发送和接收的方式连接有控制显示面板11的显示的控制装置4(参照图1)。
(显示面板的结构)
如在图3中示意地表示的截面结构那样,显示面板11包括呈矩阵状排列有大量像素的有源矩阵基板20和与该有源矩阵基板20相对地配置的对置基板30。显示面板11在有源矩阵基板20与对置基板30之间设置有能够在光散射状态和透光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PDLC(Polymer Dispersed Liquid Crystal:高分子分散型液晶)层12。
PDLC层12是在聚合物中呈液滴状分散有液晶而形成的层。该PDLC层12具有通过电场的施加与否来实现透光状态和光散射状态的切换的性质。例如,在显示面板11中,PDLC层12在不施加电场时使光散射,当施加电场时使光透过而透明。另外,作为PDLC层12,也可以使用PNLC(Polymer Network Liquid Crystal:聚合物网络液晶)。此外,在显示面板11中,PDLC层12也可以在不施加电场时使光透过而透明,当施加电场时,使光散射而不透明。
有源矩阵基板20是在玻璃基板等透明基板上设置有多个TFT(Thin Film 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省略图示)、像素电极和多个配线(源极配线、栅极配线等)等而形成的基板。另外,TFT的结构与现有技术中的TFT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像素电极是透明电极,例如利用ITO(铟锡氧化物)等具有透光性的导电性材料形成。像素电极按每像素相互分离地配置。通过该像素电极来规定成为图像显示的一个单位的像素。
特别是,虽然未图示,但是TFT的源极电极、栅极电极和漏极电极分别与源极配线、栅极配线、像素电极连接。经栅极配线和源极配线将信号输入TFT,驱动该TFT的方面与现有技术中的液晶显示装置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挠性配线25的一端与有源矩阵基板20连接,该挠性配线25的另一端与配置在窗玻璃3之外的控制装置4连接(参照图4)。在本实施方式中,挠性配线25与有源矩阵基板20的一个边的中央附近连接。另外,在图4,对在有源矩阵基板20形成有周边电路和密封部等的部分、即后述的边框区域标注有斜线。其它立体图(图13、图15、图17、图19)也一样。
对置基板30是在玻璃基板等透明基板上设置有包括ITO等透明导电膜的对置电极等而形成的基板。
在上述结构的显示面板11,通过控制施加至PDLC层12的电场、即施加至对置电极与像素电极之间的电压,能够将该PDLC层12以像素单位在透光状态和光散射状态之间切换。即,通过利用TFT控制施加向PDLC层12的电场,在显示面板11有选择地形成作为透光区域的透明部和作为光散射区域的散射部。
此外,显示面板11具有通过有选择地形成上述透明部或散射部而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11a和设置在该显示区域11a的外侧的边框区域11b(参照图2)。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显示区域11a呈矩形状形成,以包围其周围的方式形成有边框区域11b。在该边框区域11b,例如形成有用于将有源矩阵基板20和对置基板30之间密封的密封部、向源极配线和栅极配线输出信号的驱动电路等。因此,边框区域11b是不显示图像的非显示区域。
(透光性罩的结构)
透光性罩40以覆盖显示面板11的边框区域11b的方式设置。如图2和图4所示,该透光性罩40包括一对矩形状的面板部件41、45。这些面板部件41、45分别是透明的树脂部件,以从两面将该显示面板11夹入的方式安装于显示面板11。
面板部件41、45分别包括与显示面板11的各个边对应的4个部件。即,面板部件41、45分别如图4和图5所示那样,通过将四根比显示面板11的显示区域11a的一个边长的柱状的框部件42组合而构成(在图5中仅例示面板部件41)。由此,面板部件41、45分别成为在中央部分具有孔部的框状。通过将面板部件41、45形成为这样的形状,与将面板部件形成为覆盖整个显示面板11那样的板状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面板部件的轻量化和材料成本的降低。另外,在图5中,省略框部件42的与后述支承部46~49连接的部分的图示(在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表示面板部件的图也相同)。
如图5所示,各框部件42是棒状的部件,具有椭圆的大致1/4形状的截面。即,各框部件42具有该框部件42的厚度向短边方向的一侧逐渐变薄的曲面42a、平坦的底面42b和位于该框部件42的短边方向的另一侧的侧面42c。各框部件42的曲面42a作为使从底面42b一侧射入的光折射的透镜面发挥作用。如图6所示,各框部件42的侧面42c与显示面板11正交。另外,只要是不会使得显示区域11a的图像由于光的折射而大幅歪曲的角度,各框部件42的侧面42c也可以相对于显示面板11倾斜地形成。
如图5所示,各框部件42在俯视时形成为大致梯形状。即,在各框部件42,在长边方向的两端分别形成有在俯视时构成梯形的斜线部分的端面42d、42e。由此,通过将四个框部件42、42、42、42的端面42d、42e彼此对合,能够构成矩形状的框。
在各框部件42,在一个端面42d上设置有向框部件42的长边方向的外侧逐渐变宽的在俯视时呈梯形状的突出部42f。此外,在各框部件42,在另一个端面42e上形成有能够与其它框部件42的突出部42f嵌合的嵌合凹部42g。由此,通过使四个框部件42、42、42、42的突出部42f和嵌合凹部42g相互嵌合,能够将四个框部件42、42、42、42相互连结。而且,如上所述,通过将突出部42f向框部件42的长边方向的外侧逐渐变宽且在俯视时(在平面视图中)呈梯形地形成,能够防止相互连接的框部件42、42向分离的方向偏移。
如图5所示,突出部42f和嵌合凹部42g分别在各框部件42的端面42d、42e,在与该框部件42的底面42b一侧、即显示面板11接触的一侧形成。由此,与在各框部件42的端面42d、42e的面板部件41的观看侧(框部件42的曲面42a一侧)形成突出部42d和嵌合凹部42e的情况相比,该突出部42d和嵌合凹部42e的凹凸对光的折射的影响小。因此,能够利用面板部件41使显示面板11的边框区域11b更自然地透明。
如图2所示,各框部件42形成为在被组装在框状的面板部件41、45的状态下,跨越显示面板11的显示区域11a和边框区域11b那么大。即,如图6中截面所示,面板部件41、45不仅覆盖显示面板11的边框区域11b,而且还覆盖显示区域11a的外周侧。
面板部件41、45通过在各框部件42设置上述形状的曲面42a,在配置在显示面板11上的状态下具有该面板部件41、45的厚度向该显示面板11的外侧逐渐变小的截面形状。通过将面板部件41、45形成为这样的形状,如图6中虚线所示,能够利用面板部件41使从显示面板11的外部(图中的上方)向边框区域11b入射的光的一部分朝向该显示区域11a的外周部分向倾斜方向弯曲。
由此,能够将显示区域11a的外周侧的图像投影在面板部件41中的覆盖边框区域11b的部分。即,通过将上述面板部件41设置在显示面板11的外周侧,能够将显示区域11a的外周侧映出在本来存在的边框区域11b上的面板部件41,使该边框区域11b不易看见。
使用图6详细说明上述面板部件41所能够得到的效果。如图6所示,透过显示区域11a的外周侧的光向面板部件41入射,在该面板部件41的表面弯曲。此时,因为面板部件41在其表面具有越向显示面板11的外侧去厚度就越小的曲面42a,所以射入面板部件41的光在该面板部件41的表面向与显示面板11的显示面垂直的方向直进。由此,如图6所示,在显示面板11的显示区域11a的外周侧形成的图像被看成放大至边框区域11b。因此,显示面板11的边框区域11b变得不易看见。在图6的虚线的上方,示意地表示对象者通过面板部件41看见的显示面板11的外周部分的像素。从该图也可知,通过面板部件41的表面的曲面42a,从对象者看来边框区域11b比实际情况小。即,面板部件41构成透镜部。另外,在从面板部件45一侧观看显示面板11的情况下,该面板部件45与面板部件41一样作为透镜部发挥作用,由此,显示面板11的边框区域11b不易看见。
如图4和图7A所示,在一对面板部件41、45中的一个面板部件41,在相对的一对框部件42、42的底面42b、42b,分别在框部件42的长边方向并列地设置有两个凸部43、43。即,在一个面板部件41形成有四个凸部43、43、43、43。各凸部43在框部件42的面板部件41的外周侧形成。此外,如图8A和图8B也示出的那样,各凸部43具有越向突出端去宽度越宽的梯形截面,形成为向形成有该凸部43的框部件42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柱状。
如图7B、图8A和图8B所示,在另一个面板部件45形成有能够嵌合凸部43的截面三角形状的嵌合槽部44a、44b。具体而言,在面板部件41竖立设置于一对窗玻璃3、3之间的状态下,在位于该面板部件41的上侧的框部件42形成有图7B和图8A所示的嵌合槽部44a,在位于该面板部件41的下侧的框部件42形成有图7B和图8B所示的嵌合槽部44b。在面板部件41的上侧的框部件42形成的嵌合槽部44a具有与凸部43的长度为相同长度的槽长度。在面板部件41的下侧的框部件42形成的嵌合槽部44b具有凸部43的长度的2倍以上的槽长度。
根据该结构,在将一个凸部43卡入嵌合槽部44b后,使一对面板部件41、45向该嵌合槽部44b的长边方向相对移动,由此,能够将另一个凸部43卡入嵌合槽部44a。而且,一旦将凸部43和嵌合槽部44a、44b嵌合,就能够通过面板部件41的自重维持凸部43和嵌合槽部44a、44b的嵌合。因此,能够防止在竖立设置透光罩40的状态下,面板部件41、45彼此在横方向偏移。此外,凸部43和嵌合槽部44a、44b分别设置在面板部件41、45的透镜效果高的外周侧,因此能够使加工时的损伤和间隙等也由于面板部件41、45的光的折射而不易看见。
(支承部的结构)
如图4所示,支承部46、47以从框状的面板部件41的相对的边的长边方向中央向外侧分别延伸的方式设置。此外,支承部48、49也一样以从面板部件45的相对的边的长边方向中央向外侧分别延伸的方式设置。设置在面板部件41的支承部46和设置在面板部件45的支承部48,在将面板部件41、45彼此组合的状态下,设置在相互重叠的位置。此外,设置在面板部件41的支承部47和设置在面板部件45的支承部49,也在将面板部件41、45彼此组合的状态下,设置在相互重叠的位置。另外,在图4中省略支承部46~49的螺栓孔的图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分别构成面板部件41、45的相对的各个边的两个框部件42、42分别连接有支承部46~49。各支承部46~49与各框部件42的连接结构与上述面板部件41、45彼此的连接结构相同。因此,对详细结构不特别进行说明,例如在支承部46~49分别形成凸部而在框部件42形成嵌合槽部即可。
支承部46~49形成为具有与框部件42相同的截面的柱状。即,支承部46~49分别具有与框部件42的曲面42a相同的曲面46a~49a和与该框部件42的底面42b相同的底面46b~49b。支承部46~49的底面46b~49b以位于与框部件42的底面42b同一个面的方式与该框部件42连接。即,支承部46~49以它们的曲面46a~49a位于框部件42的曲面42a一侧的方式与该框部件42连接。
在一对窗玻璃3、3之间分别从下方支承面板部件41、45的支承部47、49覆盖与有源矩阵基板20连接的挠性配线25。即,挠性配线25被两个支承部47、49夹入,该两个支承部47、49分别从下侧支承一对面板部件41、45。该挠性配线25相对于与框部件42相同的透镜效果的支承部47、49,配置在使得挠性配线25由于光的折射而不易看见的位置。即,与上述显示面板11的边框区域11b的情况一样,挠性配线25配置在支承部45的厚度小的一侧。由此,与上述面板部件41、45一样,通过支承部47、49,挠性配线25的宽度看起来也比实际情况小。
另外,如图2所示,在支承部46~49的前端侧,以能够利用螺栓安装到窗框2的安装孔2a(参照图1)的方式,形成有该螺栓能够贯通的螺栓孔。在支承部46、48形成的螺栓孔构成图2的螺栓孔51,在支承部47、49形成的螺栓孔构成图2的螺栓孔52。
通过以上结构,边框区域11b通过面板部件41、45而不易被看到,因此当使显示面板11为透光状态而使显示区域11a透明时,边框区域11b和显示区域11a看起来透明。而且,通过具有与面板部件41的框部件42相同的结构的支承部47、49,与显示面板11的有源矩阵基板20连接的挠性配线25的宽度也看起来比实际情况小。因此,通过上述结构,整个显示装置1看起来大致透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面板部件41、45的框部件42的长边方向中央设置有支承部46~49,但是并不仅限于此,只要是能够支承面板部件41、45和显示面板11的位置,也可以将支承部设置在框部件42的长边方向端部等任何位置。此外,在上述支承部46~49以外,也可以将多个支承部设置在在强度方面被认为需要的位置。此时,考虑窗框2的形状和配置在窗玻璃3、3之间的其它显示面板等设置支承部即可。
(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一对窗玻璃3、3之间配置具有外形比该窗玻璃3小的边框区域11b的显示装置1而构成窗部件5。而且,在该显示装置1利用具有曲面42a的透光性罩40覆盖构成为能够被看成透明的显示面板11的边框区域11b。由此,在显示面板11的外周侧,由于透光性罩40,显示区域11a看起来比实际情况大且边框区域11b看起来比实际情况小。因此,显示面板11的边框区域11b不易被看见,在不在显示面板11显示图像的状态下,显示装置1的对面一侧能够在较广的范围被看成透明。另一方面,当在显示面板11显示图像时,能够实现像是在窗玻璃3映出图像那样的显示。
即,如上所述,通过将安装有透光性罩40的显示面板11配置在一对窗玻璃3、3之间,能够没有不谐调感地对透明的窗玻璃3配置显示装置1。因此,能够在各种尺寸的窗玻璃3配置显示装置1。由此,不需要如现有技术那样与窗玻璃3的尺寸一致地制造显示装置,能够实现整个窗部件的制造成本的降低。
此外,显示面板11在一对窗玻璃3、3之间由支承部46~49支承。因此,即使在受到日光和紫外线的照射或发生大的温度变化等情况下,与使用粘接剂等情况相比,也能够稳定地保持显示面板11。进一步,通过在面板部件41的上下设置支承部46、47并且在面板部件45的上下设置支承部48、49,即使在发生振动等情况下也能够稳定地支承该面板部件41、45和显示面板11。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在一个面板部件41的凸部43与设置在另一个面板部件45的嵌合槽部44a、44b的嵌合,连接两个面板部件41、45。由此,能够不使用粘接剂等而以简单的结构连接两个面板部件41、45。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设置在框部件42的端面42d的突出部42f与设置在另一个框部件42的端面42e的嵌合凹部42g嵌合,构成面板部件41、45。由此,能够通过改变框部件42的长度而容易地改变面板部件41、45的尺寸。而且,突出部42f和嵌合凹部42g在端面42d、42e的各框部件42的底面42b一侧形成,因此该突出部42f和嵌合凹部42g对光的折射的影响小。因此,即使设置突出部42f和嵌合槽部42g,边框区域11b的宽度看起来也较细。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面板部件41、45形成为框状,与以覆盖显示面板11的整个面的方式形成面板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面板部件的轻量化和材料成本的降低。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
图9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透光性罩60。在该变形例,在构成透光性罩60的一对面板部件61、65的显示面板11一侧的面分别设置与该显示面板11对应的凹部62,在这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不同。另外,在图9,省略凸部和嵌合槽部的图示(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的表示面板部件的图也相同)。
面板部件61、65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面板部件41一样,也分别具有曲面61a、65a和底面61b、65b。在面板部件61、65的底面61b、65b,分别沿面板部件61、65的内周边缘形成有凹部62、62。各凹部62形成为在将面板部件61、65组合的状态下能够在由该凹部62、62形成的空间内收纳显示面板11的大小。此外,在面板部件61、65的底面61b、65b上分别形成有从凹部62、62的一部分延伸至面板部件61、65的曲面61a、65a的开口槽部63、63。在这些开口槽部63、63内配置挠性配线25。
通过该结构,能够在分别设置在一对面板部件61、65的凹部62、62内配置显示面板11,在开口槽部63、63内配置挠性配线25。因此,能够将显示面板11和挠性配线25更可靠地保持在一对面板部件61、65之间。
另外,也可以不像该变形例1那样在一对面板部件61、65的各底面61b、65b分别设置凹部62、62和开口槽部63、63,而仅在一个面板部件设置凹部、开口槽部。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
图10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透光性罩的面板部件71。在该变形例中,构成面板部件71的框部件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框部件42的形状不同。
具体而言,面板部件71包括:分别包括该面板部件71的两个角部的一对框部件72、72;和比该框部件72、72短且不包括角部的一对框部件73、73。即,在该变形例中,由两种框部件72、73构成面板部件71。
此外,在如第一实施方式那样将面板部件形成为矩形状的情况下,面板部件的角部分的截面的截面积必然比直线部分的截面的截面积大。在这样的角部分,由于光的折射率改变,如果在该角部分存在框部件彼此的接缝,则会对通过面板部件看到的图像产生大的影响。
与此相对,通过如本变形例2那样不在面板部件71的角部分设置部件彼此的接合部分,能够在该角部分尽可能地对面板部件71的透明化的效果不产生影响。而且,由于框部件73在长边方向具有相同的截面形状,例如能够通过改变从一个部件切出的长度而容易地得到各种长度的框部件73。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
图11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透光性罩的面板部件81。在该变形例中,构成面板部件81的框部件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框部件42的形状不同。
具体而言,面板部件81构成为:该面板部件81的角部和直线部分别由不同的部件构成。详细而言,面板部件81包括构成各角部的四个块状的框部件82、82、82、82和构成各边的四个直线状的框部件83、83、83、83。
通过该结构,能够通过构成角部的四个框部件82、82、82、82和构成直线部的四个框部件83、83、83、83形成面板部件81。由此,与上述变形例2一样,由于在面板部件81的角部分不存在框部件彼此的接合部,能够在该角部分尽可能地对面板部件81的透明化的效果不产生影响。而且,由于构成直线部的框部件83在长边方向具有相同的截面形状,因此例如能够通过改变从一个部件切出的长度而容易地得到各种长度的框部件83。进一步,能够通过像这样改变框部件83的长度而自由地改变面板部件81的尺寸。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
图12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的透光性罩的框部件91。该变形例的透光性罩在使用销92连接框部件91、91彼此这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不同。即,在该变形例4中,除了使用销92连结框部件91、91彼此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框部件91的形状也除了连接结构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框部件42相同。
在框部件91的端面形成有用于将销92的一端侧插入的嵌合孔91a。该嵌合孔91a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突出部42d、嵌合凹部42e同样地在框部件91的端面的底面91b一侧形成。该嵌合空孔91a具有销92的长度的约一半的深度。销92例如形成为截面圆形的形状。在将该销92的一端侧插入框部件91的嵌合孔91a内后,将该销92的另一端侧插入其它框部件91的嵌合孔91a内,由此通过销92连接两个框部件91、91。
另外,该变形例的结构当然对从上述变形例1至3的各结构也能够适用。
[第二实施方式]
图13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透光性罩100的概略结构。该实施方式中,在竖立设置透光性罩100的状态下、在该透光性罩100的下侧设置有支承部103这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其中,该支承部103为排列两个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承部而得到的形状。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仅对不相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另外,虽然没有特别图示,但是构成本实施方式的透光性罩100的面板部件101、105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面板部件41、45一样,也分别包括四个框部件102、102、102、102。
具体而言,在使透光性罩100竖立设置于一对窗玻璃3、3之间的状态下,在面板部件101、105的下侧分别设置支承部103、104,该支承部103、104包括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承部相同的结构的两个部件。支承部103、104具有使该两个部件在厚度较小的一侧彼此接触那样地排列而成的形状。即,支承部103、104分别具有该支承部103、104的厚度从宽度方向的两侧向中央部分逐渐变小的曲面103a、104a。这些曲面103a、104a分别具有将第一实施方式的两个支承部的曲面在该支承部的厚度较小的一侧彼此连接而成的形状。此外,支承部103、104分别以使得挠性配线25位于厚度较小的中央部分的方式在框部件102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附近与该框部件102连接。支承部103以使得该支承部103的曲面103a位于面板部件101的与框部件102的曲面102a相同的一侧的方式与框部件102连接。此外,支承部104以使得该支承部104的曲面104a位于与面板部件105的框部件102的曲面102a相同的一侧的方式与框部件102连接。另外,它们的连接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图14表示支承部103、104与挠性配线25之间的位置关系。如该如14所示,通过使支承部103、104的中央部分的厚度变薄,在该中央部分配置挠性配线25,该挠性配线25看起来的宽度变小。而且,在这些支承部103、104形成的曲面103a、104a具有将两个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承部的曲面排列而成的形状,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比,光在更广泛的范围弯曲。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比,挠性配线25的宽度看起来更小。此处,在图14中上侧所示的斜线部相当于挠性配线25看起来的宽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支承部103、104形成为将两个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承部排列而成的形状。但是,支承部只要为具有该支承部的厚度从该支承部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向中央部分变小的曲面的形状,就可以为任何形状。
另外,对该实施方式的结构也能够适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各变形例所示的结构。
(第二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支承部103、105形成为以将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承部在厚度小的一侧彼此接触的方式排列两个而成的形状。由此,能够使配置在支承部103、105的中央部分的挠性配线25比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更不易看到。因此,能够得到使窗玻璃3、3的对面一侧的背景更容易看到的显示装置。
[第三实施方式]
图15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透光性罩110的概略结构。该实施方式的结构在以竖立设置透光性罩110的状态下、在该透光性罩110的下侧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支承部113、114、116、117这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不同。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仅对不相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另外,虽然没有特别图示,但是构成本实施方式的透光性罩110的面板部件111、115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面板部件41一样,也分别包括四个框部件112、112、112、112。
具体而言,在将透光性罩110竖立设置于一对窗玻璃3、3之间的状态下,在面板部件111、115的下侧的两个角部分别设置支承部113、114、116、117,该支承部113、114、116、117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承部46~49相同的结构。这些支承部113、114、116、117分别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承部46~49的曲面46a~49a相同的曲面113a、114a、116a、117a。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为如下情形:支承部113、114以使得该支承部113、114的曲面113a、114a位于与面板部件111的框部件112的曲面112a相同的一侧的方式分别与框部件112连接。此外,支承部116、117以使得该支承部116、117的曲面116a、117a位于与面板部件115的框部件112的曲面112a相同的一侧的方式分别与框部件112连接。另外,它们的连接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在和面板部件111连接的支承部113与和面板部件115连接的支承部116之间,在该支承部113、116的厚度小的一侧配置有挠性配线25。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竖立设置透光性罩110的状态下构成面板部件111、115的下侧的框部件112、112的两个端部分别设置有支承部113、114、116、117。但是,也可以在框部件112、112的两个端部以外设置支承部,也可以如图16中简化地表示的那样,在构成面板部件111、115的一部分的上侧的框部件112设置两个支承部113、113(在图16中仅图示面板部件111的情况)。此外,设置在各框部件112的支承部并不仅限于两个,也可以为三个以上。
另外,对该实施方式的结构也能够适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各变形例所示的结构。
(第三实施方式的效果)
由此,由于在面板部件111、115的各框部件112设置有两个支承部,能够稳定地保持该面板部件111、115和显示面板11。
[第四实施方式]
图17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透光性罩120的概略结构。该实施方式中,在竖立设置透光性罩120的状态下、在该透光性罩120的侧面设置有支承部123、124、126、127这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不同。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仅对不相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另外,虽然没有特别图示,但是构成本实施方式的透光性罩120的面板部件121、125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面板部件41一样,也分别包括四个框部件122、122、122、122。
具体而言,在使透光性罩120竖立设置于一对窗玻璃3、3之间的状态下,在面板部件121、125的侧面的对角分别设置支承部123、124、126、127,该支承部123、124、126、127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承部46~49相同的结构。即,支承部123、126在竖立设置透光性罩120的状态下、在一端侧与构成面板部件121、125的侧面的一侧的边的框部件122、122的上部连接。此外,支承部124、127在竖立设置透光性罩120的状态下、在一端侧与构成面板部件121、125的侧面的另一侧的边的框部件122、122的下部连接。支承部123、124、126、127分别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承部46~49的曲面46a~49a相同的曲面123a、124a、126a、127a。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为如下情形:支承部123、124以使得该支承部123、124的曲面123a、124a位于与面板部件121的框部件122的曲面112a相同的一侧的方式与框部件122连接。此外,支承部126、127以使得该支承部126、127的曲面126a、127a位于与面板部件125的框部件122的曲面122a相同的一侧的方式与框部件122连接。另外,它们的连接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在和面板部件121连接的支承部124与和面板部件125连接的支承部127之间,在这些支承部124、127的厚度小的一侧配置有挠性配线25。
另外,对该实施方式的结构也能够适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各变形例所示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竖立设置透光性罩120的状态下,在构成面板部件121、125的一部分的侧面的框部件122、122的端部设置有支承部123、124、126、127。但是,也可以在框部件122的端部以外设置支承部,也可以如图18中简化地表示的那样,在构成面板部件121、125的一部分的侧面的框部件122、122分别设置两个支承部123、123(在图18中仅图示面板部件121的情况)。此外,设置在各框部件122的支承部并不仅限于两个,也可以为三个以上。
(第四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竖立设置透光性罩120的状态下,在面板部件121、125的侧面,将支承部123、124、126、127设置在面板部件121、125的对角位置。由此,即使在由于振动等而两个面板部件121、125摇动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在这些面板部件121、125之间产生大的间隙。即,能够通过支承部123、124、126、127在对角位置支承面板部件121、125,因此能够防止该面板部件121、125的倾斜。由此,能够防止面板部件121、125由于振动等而倾斜,在两个面板部件121、125之间产生大的间隙。
此外,如果为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则即使是面板部件121、125的上下在空间上没有余地的情况,也能够从侧面支承该面板部件121、125。因此,能够实现面板部件121、125的支承结构的设计自由度的提高。
[第五实施方式]
图19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透光性罩130的概略结构。该实施方式的透光性罩130在构成该透光性罩130的各面板部件131、135各设置有一个支承部,在这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至第四实施方式不同,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至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仅对不相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另外,虽然没有特别图示,但是本实施方式的面板部件131、135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面板部件41一样,包括四个框部件132、132、132、132。
具体而言,在将透光性罩130竖立设置于一对窗玻璃3、3之间的状态下,在面板部件131、135的下侧分别连接支承部133、136。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部133、136分别与构成面板部件131、135的框部件132、132的一个端部连接。支承部133、136与其它实施方式一样,分别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承部46~49相同的结构。即,支承部133、136分别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承部46~49的曲面46a~49a相同的曲面133a、136a。支承部133以使得该支承部133的曲面133a位于与面板部件131的框部件132的曲面132a相同的一侧的方式与框部件132连接。此外,支承部136以使得该支承部136的曲面136a位于与面板部件135的框部件132的曲面132a相同的一侧的方式与框部件132连接。另外,它们的连接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在和面板部件131连接的支承部133与和面板部件135连接的支承部136之间,配置有挠性配线25。该挠性配线25配置在支承部133、136的厚度小的部分。由此,与上述各实施方式一样,挠性配线25的宽度看起来比实际情况小。
图20表示将具备上述结构的透光性罩130的显示装置200配置在一对窗玻璃3、3内的一个例子。在该图20,通过连结部138将具备透光性罩130的显示装置200与具备其它透光性罩137的显示装置300相互连结。由此,即使利用仅对面板部件131连接一个支承部133的图19所示的结构,也能够将显示装置200、300稳定地支承于窗框2。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支承部133、136连接至构成面板部件131、135的下侧的框部件132、132的端部。但是,支承部133、136,只要是能够支承面板部件131、135的位置,就可以与该面板部件131、135的任何位置连接。
另外,对该实施方式的结构也能够适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各变形例所示的结构。
(第五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以上说明,通过使面板部件131、135的支承部133、136分别成为一个,能够简化透光性罩130的结构。由此,与对面板部件设置多个支承部的情况相比,能够节约构成透光性罩130的材料。此外,这样,即使利用减少支承部的数量的结构,也能够通过图20所示那样与具备其它透光性罩137的显示装置300连结,将显示装置200稳定地配置在窗框2内。
[其它实施方式]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上述实施方式不过是用于实施本发明的例示。由此,本发明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而能够在不脱离其趣旨的范围内适当地变形而实施。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使用液晶面板作为显示面板11。但是只要能够在透光状态与光散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也可以使用有机EL面板等其它结构的面板作为显示面板。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显示装置配置在一对窗玻璃之间。但是,形成配置显示装置的空间的板并不仅限于窗玻璃,只要是透明的板,就可以为包括任何材料的板。即,透明的板不仅包括一般的硅酸盐玻璃,而且包括所有由丙烯酸树脂板等树脂材料和/或其它物质构成的透明的板。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使支承部的截面形状为与构成透光性罩的面板部件的框部件相同的形状。但是,对于不覆盖挠性配线25的支承部,例如也可以使其截面为矩形或圆形等其它截面形状。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令透光性罩的框部件的截面形状为椭圆的大致1/4截面的形状。但是,只要是能够得到使得显示面板11的边框区域11b不易看见的透镜效果的形状,就可以令框部件的截面形状为任何截面形状。例如,既可以如图21所示那样使框部件141的显示面板11一侧的面形成为曲面,也可以如图22和图23所示那样在框部件142、143的两面形成曲面。通过如图22和图23所示那样在框部件142、143的两面形成曲面,光在该框部件142、143折射两次,因此,边框区域11b的看起来的宽度变得更窄,边框区域11b更不易看见。换言之,在图22和图23所示的结构中,只要使边框区域11b的看起来的宽度与仅在一个面形成曲面的情况下为相同程度,就能够使框部件的厚度比仅在该一个面形成曲面的情况相比更薄。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利用支承部在一个点或两个点支承面板部件,但是也可以利用多个支承部在三个点或四个点支承面板部件。只要增加支承面板部件的部位,就能够更稳定地支承该面板部件。特别是在上述各实施方式那样面板部件为矩形的情况下,优选利用支承部支承多个角部。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支承部与面板部件的框部件分别地形成,并与该框部件连接。但是,也可以将支承部与框部件一体地形成。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利用多个框部件构成面板部件,但是并不仅限于此,也可以将面板部件一体地形成。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通过凸部42f与嵌合槽部42g、42h的嵌合或突出部42d与嵌合凹部42e的嵌合,连接部件彼此。但是,只要是连接部件彼此的结构,例如也可以为使用粘接剂粘接、利用其它部件连接等任何结构。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利用挠性配线25直接连接有源矩阵基板20与控制部4。但是,也可以在窗玻璃内设置与控制部4进行信号的发送和接收的通信装置,利用挠性配线25连接该通信装置与有源矩阵基板20。
在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至第四实施方式中,相对于面板部件,仅在上下方向或横方向中的任一个设置支承部。但是只要在上下方向和横方向的至少两个部位设置支承部,就能够在任何位置设置支承部。例如在面板部件为矩形状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同一角部以向多个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支承部。
在上述第五实施方式中,在窗框2内设置多个一个支承部与各面板部件连接的结构。但是也可以在窗框2内设置多个具备第一实施方式至第四实施方式的透光性罩的显示装置。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带显示装置的建材能够作为具备显示装置的建材使用。

Claims (14)

1.一种带显示装置的建材,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面板,其具有能够在透光状态和不透光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显示区域和在该显示区域的外侧形成的作为非显示区域的边框区域;
透镜部,其以覆盖所述边框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和与该边框区域相邻的所述显示区域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配置于所述显示面板;和
以将所述显示面板和透镜部夹入的方式被平行地保持在保持框内的一对透明板,
所述透镜部具有厚度从所述显示区域向所述边框区域变小的形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显示装置的建材,其特征在于:
所述边框区域以包围所述显示区域的方式形成,
所述透镜部以覆盖整个所述边框区域的方式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显示装置的建材,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镜部以使所述显示区域的中央部分露出的方式形成为框状。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带显示装置的建材,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支承部,该支承部以在所述保持框内支承所述透镜部和显示面板的方式连接该透镜部和保持框。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显示装置的建材,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透镜部与保持框之间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支承部。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带显示装置的建材,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在从与所述透明板的表面正交的方向看时,夹着所述透镜部与该透镜部的相反的两侧分别连接。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带显示装置的建材,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镜部分别配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两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带显示装置的建材,其特征在于:
在配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两面的透镜部中的一个透镜部设置有向该显示面板一侧突出的凸部,
在所述透镜部中的另一个透镜部设置有与所述凸部嵌合的嵌合槽部。
9.如权利要求4~8中任一项所述的带显示装置的建材,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包括棒状的部件,该棒状的部件具有该支承部的宽度方向的一侧的厚度与该支承部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厚度相比较小的曲面,
与所述显示面板连接的配线以由所述支承部的宽度方向一侧覆盖其观看侧的方式配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带显示装置的建材,其特征在于:
所述曲面以所述支承部的厚度从该支承部的宽度方向两侧向中央部分变小的方式形成,
所述配线以由所述曲面的中央部分覆盖其观看侧的方式配置。
11.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带显示装置的建材,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透镜部,在所述显示面板一侧的面形成有能够收纳该显示面板的凹部。
12.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带显示装置的建材,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镜部通过将多个框部件相互连接而成。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带显示装置的建材,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框部件,在一个端部形成有向该框部件的长边方向突出的突出部,并且在另一个端部形成有具有能够与该突出部嵌合的形状的嵌合凹部,
所述突出部和嵌合凹部分别在所述框部件的端部的与所述显示面板接触的一侧形成。
14.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面板,其具有能够在透光状态和不透光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显示区域和在该显示区域的外侧形成的作为非显示区域的边框区域;
透镜部,其以覆盖所述边框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和与该边框区域相邻的所述显示区域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配置于所述显示面板;和
支承部,其连接所述透镜部和保持框,该保持框用于保持以将所述显示面板和该透镜部夹入的方式配置的一对透明板。
CN2011800081200A 2010-03-02 2011-02-04 带显示装置的建材和显示装置 Pending CN10274173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45470 2010-03-02
JP2010045470 2010-03-02
PCT/JP2011/052378 WO2011108334A1 (ja) 2010-03-02 2011-02-04 表示装置付き建材及び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41737A true CN102741737A (zh) 2012-10-17

Family

ID=445420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081200A Pending CN102741737A (zh) 2010-03-02 2011-02-04 带显示装置的建材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320443A1 (zh)
EP (1) EP2544043A1 (zh)
JP (1) JPWO2011108334A1 (zh)
CN (1) CN102741737A (zh)
RU (1) RU2012137241A (zh)
WO (1) WO2011108334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10010A (zh) * 2015-01-26 2017-09-26 旭硝子株式会社 具有显示装置的建材玻璃板和建材玻璃结构
CN110000733A (zh) * 2018-01-05 2019-07-12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用于分离窗的设备和使用该设备分离窗的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170654B2 (en) 2014-06-25 2019-01-01 Sage Electrochromics, Inc. Solar powered device with scalable size and power capacity
WO2016111917A1 (en) * 2015-01-06 2016-07-14 Sage Electrochromics, Inc. Set of window assemblies and a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KR102416142B1 (ko) * 2015-08-31 2022-07-01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커버 및 이를 이용한 투명표시장치
CN206893214U (zh) * 2017-07-20 2018-01-16 合肥京东方显示光源有限公司 边框及显示装置
JP7021903B2 (ja) * 2017-10-31 2022-02-17 株式会社オカムラ 調光パネルおよび該調光パネルを連接した連接パネル装置
JP6686084B2 (ja) * 2018-08-31 2020-04-22 レノボ・シンガポール・プライベート・リミテッド 電子機器
JP7349245B2 (ja) * 2019-01-30 2023-09-22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WO2021221028A1 (ja) * 2020-04-27 2021-11-04 株式会社Joled 表示装置
US11681376B1 (en) * 2022-08-18 2023-06-20 Universal City Studios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feedback to a guest interacting with a display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5975A (ja) * 1996-05-07 1998-01-27 Masanobu Kujirada 窓装置
JP2000148054A (ja) * 1998-11-18 2000-05-26 Lucky San:Kk ディスプレー窓
US20060007369A1 (en) * 2004-06-30 2006-01-12 L.G. Philips Lcd Co., Ltd. Tiled display device
CN1854843A (zh) * 2005-04-27 2006-11-01 株式会社日立显示器 显示装置
WO2009157150A1 (ja) * 2008-06-25 2009-12-3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30658B2 (ja) * 1987-03-11 1995-04-10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建 具
JPH09205602A (ja) * 1996-01-29 1997-08-05 Sony Corp 疑似窓
JPH09236785A (ja) 1996-03-01 1997-09-09 Hitachi Ltd ディスプレイ装置、モニタ装置、ヘッドマウントディスプレイ装置および窓ガラス
US7109959B2 (en) * 2002-02-06 2006-09-19 Andersen Corporation Multi-task window
KR101385204B1 (ko) * 2007-05-25 2014-04-1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TWI387806B (zh) * 2008-03-07 2013-03-01 Chimei Innolux Corp 液晶顯示裝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5975A (ja) * 1996-05-07 1998-01-27 Masanobu Kujirada 窓装置
JP2000148054A (ja) * 1998-11-18 2000-05-26 Lucky San:Kk ディスプレー窓
US20060007369A1 (en) * 2004-06-30 2006-01-12 L.G. Philips Lcd Co., Ltd. Tiled display device
CN1854843A (zh) * 2005-04-27 2006-11-01 株式会社日立显示器 显示装置
WO2009157150A1 (ja) * 2008-06-25 2009-12-3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10010A (zh) * 2015-01-26 2017-09-26 旭硝子株式会社 具有显示装置的建材玻璃板和建材玻璃结构
CN110000733A (zh) * 2018-01-05 2019-07-12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用于分离窗的设备和使用该设备分离窗的方法
US11458721B2 (en) 2018-01-05 2022-10-04 Samsung Display Co., Ltd. Apparatus for separating a window and method for separating a window using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1108334A1 (ja) 2011-09-09
EP2544043A1 (en) 2013-01-09
RU2012137241A (ru) 2014-04-10
US20120320443A1 (en) 2012-12-20
JPWO2011108334A1 (ja) 2013-06-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41737A (zh) 带显示装置的建材和显示装置
CN101868814B (zh) 显示装置
CN101592813B (zh) Ffs模式显示装置
CN107993577B (zh) 视频墙显示装置
US9243779B2 (en) Multi-display system and translucent cover used thereby
US8541934B2 (en) Display device
CN101201486B (zh) 弯曲液晶面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US10120233B2 (en) Optical member including optical fibers and multi-panel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20120256895A1 (en) Display device
CN102483530A (zh) 显示面板、显示系统、便携式终端、电子设备
KR102089974B1 (ko) 외광 반사를 이용한 표시 패널 및 이를 구비한 표시 장치
CN104407484A (zh) 可在2d和3d模式之间切换的显示器及其控制方法
KR20160113379A (ko) 곡면 표시 장치
CN103473996A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13534520B (zh) 双面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和驱动方法
KR102355821B1 (ko) 다중 패널 표시장치
KR20110029752A (ko) 액정표시장치
CN214041945U (zh) 高亮度全视角va液晶显示屏及使用其的电子装置
KR102344296B1 (ko) 다중 패널 표시장치 및 그를 위한 판상 광학 부재
CN101896863B (zh) 液晶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WO2020115963A1 (ja) 表示装置
CN100492124C (zh) 斜视角的液晶显示装置
JP2007334107A (ja) 表示素子
JP5152049B2 (ja) 眼鏡型表示装置。
TW200634380A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