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然而,在现有技术中,从油室排出燃料油时,存在不能充分地进行燃料油从油室的除去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考虑这种情况而作出,其目的是以在从油室排出燃料油时从油室充分除去燃料油为课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的手段。
即,本发明的燃烧器具备:多个喷嘴,其绕着燃烧器的中心轴排列,且各自的基端与油供给管连接;喷嘴管台,其对所述多个喷嘴进行支承,具有通过设置于各油供给管的油流入部将燃料向所述喷嘴输送的油室;第一引导部,其在所述油室的内部面向所述燃烧器的中心,将所述油室内的残油向所述油流入部引导;第二引导部,其在所述油室的内部面向所述燃烧器的基端,将所述油室内的残油向所述油流入部引导,其中,所述第一引导部位于相邻的油流入部之间,且具有越接近一方的油流入部越向远离所述燃烧器的中心的方向倾斜的第一倾斜面、及越接近另一方的油流入部越向远离所述燃烧器的中心的方向倾斜的第二倾斜面,所述第二引导部位于比所述油流入部更靠近所述燃烧器的前端的位置,且具有越接近所述油流入部越向远离所述燃烧器的中心的方向倾斜的第三倾斜面。
根据该结构,由于油室具备第一引导部,因此在从油室排出燃料油时,第一引导部的第一倾斜面将燃料油向一方的油流入部引导,第二倾斜面将燃料油向另一方的油流入部引导。另外,由于油室具备第二引导部,因此第二引导部的第三倾斜面将第二引导部上的燃料油朝向油流入部引导。换言之,将相邻的两个油流入部之间的燃料油朝向这两个油流入部中的至少一方引导,并将到达了第二引导部的燃料油朝向油流入部引导。由此,燃料油向油流入部汇集而被排出,因此能够充分地除去燃料油。
尤其是,燃烧器的中心轴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且油供给管的油流入部(上流)比下游高时,虽然燃料油容易残存在燃烧器的轴方向上的比油流入部更靠下游的位置,但由于通过第二引导部将燃料油向油流入部引导,因此能够充分地除去燃料油。
也可以是,所述第三倾斜面与所述燃烧器的中心轴所成的角度大于所述燃烧器的中心轴与水平线所成的角度。
这种情况下,由于第二引导部的第三倾斜面与所述燃烧器的中心轴所成的角度大于燃烧器的中心轴与水平线所成的角度,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除去燃料油。
也可以是,所述油流入部与所述油室的内表面中的、在邻接于所述第一引导部的位置朝向所述喷嘴管台的径向外方呈凹状形成的管设置部相接。
这种情况下,由于油流入部与作为油室的内表面的一部分的距所述燃烧器的中心最远的区域相接,因此能够抑制燃料油在径向上残存在油流入部与作为油室的内表面的一部分的距所述燃烧器的中心最远的区域之间的间隙内的情况。
也可以是,所述油流入部具有形成于所述油供给管且朝向所述燃烧器的基端形成开口的基端开口。
这种情况下,由于油流入部具有朝向所述燃烧器的基端开口的基端开口,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使燃料油流入到油供给管的内部。
也可以是,所述油流入部具有形成在所述油供给管的管壁上的穿孔。
这种情况下,由于油流入部具有形成在管壁上的穿孔,因此能够使燃料油从穿孔流入到油供给管的内部。
也可以是,所述油室具备第三引导部,该第三引导部在所述油室的内部面向所述燃烧器的外周,向所述燃烧器的半径方向外方凸出形成,并将所述油室内的残油向所述油流入部引导。
这种情况下,由于第三引导部在油室的内部面向燃烧器的外周,向燃烧器的半径方向外方凸出形成,并将油室内的残油向油流入部引导,因此将油室的燃料油沿着第三引导部向下方引导。由此,最终地燃料油向油流入部汇集而被排出,因此能够将燃料油充分地除去。
也可以是,所述喷嘴管台具有多个所述油室。
这种情况下,由于喷嘴管台具有多个油室,因此通过将燃料油向一油室供给并停止向另一油室的燃料油的供给,从而能够仅从与供给了燃料油的油室对应的喷嘴喷出燃料油,能够使部分负载运转容易。此外,抑制燃料油分别残存于多个油室的情况,因此能够迅速地进行部分负载运转与额定负载运转、部分负载运转与运转停止的相互切换。
也可以是,所述喷嘴管台是具有所述第一引导部的第一构件与具有所述第二引导部的第二构件的组合,所述第二构件沿着所述燃烧器的中心轴方向并列重叠于所述第一构件。
这种情况下,由于喷嘴管台包括具有第一引导部的第一构件和具有第二引导部的第二构件,因此能够成为简单的结构而使组装性及加工性良好。
也可以是,所述油流入部的基端开口与所述第一构件对置,所述 油供给管贯通所述第二构件。
这种情况下,由于第一构件与油流入部对置,且油供给管插通第二构件,因此能够成为简单的结构而使组装性及加工性良好。
本发明的燃气轮机具备:压缩工作流体的压缩机;使由所述压缩机压缩后的工作流体燃烧的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燃烧器;及通过利用所述燃烧器燃烧了的工作流体来进行驱动的涡轮。
根据本发明的燃气轮机,由于具备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燃烧器,因此在油燃烧的停止时,或双重式下从油燃烧向气体燃烧切换时,能够从燃烧器的油室将燃料油充分地除去。由此,能够防止因碳化的燃料油而燃料油供给系统发生闭塞的情况。另外,在起动时、及双重式下气体燃料的供给不稳定时、后备运转时等,能够迅速且稳定地进行油燃烧,并且能够提高燃气轮机的运转稳定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燃烧器,在从油室排出燃料油时,能够从油室将燃料油充分地除去。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燃气轮机,能够从油室将燃料油充分地除去,能够提高运转稳定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燃气轮机1的整体结构的简要结构剖视图。
如图1所示,该燃气轮机1大致包括压缩机2、多个燃烧器10、涡轮3,转子1a的旋转轴P1朝向水平方向。
压缩机2取入空气作为工作流体而生成压缩空气A。
如图1所示,多个燃烧器10与压缩机2的出口连通。这多个燃烧器10使燃料与从压缩机2供给的压缩空气A混合,使其燃烧而生成高温/高压的燃烧气体B。
涡轮3将从燃烧器10送出的燃烧气体B的热能转换成转子1a的旋转能量。并且,该旋转能量向与转子1a连结的发电机(未图示)传递。
各燃烧器10在使各燃烧器的中心轴P2相对于燃气轮机1中的转子1a的旋转轴P1以燃烧器10的入口比出口沿旋转轴P1的径向远离的方式倾斜的状态下呈放射状地设置。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中,设燃烧器的中心轴P2与旋转轴P1(水平方向)所成的角度为C。
图2是燃烧器10的放大剖视图。
各燃烧器10是能够进行气体燃烧及油燃烧这双方的双重式的燃烧器。如图2所示,各燃烧器10具备外筒11、内筒12、先导喷嘴13、主喷嘴14、尾筒15。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例示性地说明了具有先导喷嘴13和主喷嘴14的双重式的燃烧器10,但只要是能够进行油燃烧的燃料喷嘴的结构即可,并未特别限定。
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未特别言及,仅将燃烧器10的中心轴方向(燃烧器的中心轴P2方向)称为“轴向”,仅将绕着燃烧器的中心轴P2的方向称为“周向”,仅将燃烧器10的径向称为“径向”。
外筒11中,使外筒11的中心轴与燃烧器的中心轴P2重合,从轴向一端的外周向径向外方延伸出的凸缘11f固定于机室壳体1b。在该外筒11的轴向另一端的基端部11a设置有向主喷嘴14供给燃料气体 及燃料油的燃料供给部10a和支承主喷嘴14的喷嘴管台20。
内筒12的直径形成得比外筒11的直径小,使内筒12的中心轴与燃烧器的中心轴P2重合。该内筒12经由从基端开口部12b附近呈放射状地延伸出的支承部12f等而固定于外筒11。
如图2所示,外筒11与内筒12的间隙成为压缩空气A的流路,从外筒11的基端部11a附近的基端开口部12b将压缩空气A向内部导入。
先导喷嘴13形成为长条状,设置在燃烧器的中心轴P2上。该先导喷嘴13将基端13b由喷嘴管台20等支承,将前端13a附近围绕于内筒12。这种先导喷嘴13由从燃料供给部10a向基端13b供给的燃料气体或燃料油,在前端13a形成先导火焰。
主喷嘴14形成为长条状,沿着周向隔开间隔设置多个(例如八个)。这多个主喷嘴14分别将基端14b由喷嘴管台20支承,从燃烧器的中心轴P2沿着径向隔开间隔而在轴向上延伸。
各主喷嘴14从基端14b供给燃料,从前端14a喷出燃料,生成压缩空气与燃料的预混合气体。在主喷嘴14上连接有气体供给管(未图示)和油供给管19,经由这些气体供给管(未图示)和油供给管19,将燃料气体及燃料油向主喷嘴14供给,燃料气体及燃料油从基端14b直到前端14a流动。
尾筒15中,基端开口15b与内筒12的前端开口部12a连接,前端开口15a与涡轮3连通。该尾筒15使在主喷嘴14生成的预混合气体燃烧,形成火焰(未图示)。
图3是喷嘴管台20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喷嘴管台20的纵向剖 视图。
如图3所示,喷嘴管台20具有形成为圆盘状的管台主体(第一构件)30和盖体40(第二构件)。该喷嘴管台20中,使喷嘴管台20的中心轴与燃烧器的中心轴P2重合而设置于外筒11(参照图2),具备由管台主体30和盖体40围成的环状的油室21。
图5是图3中的I向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5中,在与图4的截面相当的部位显示III-III线。
如图4及图5所示,在管台主体30形成有供先导喷嘴13插通的中心贯通孔31、与该中心贯通孔31同心而围绕中心贯通孔31的内周槽32、油槽33、外周槽34。
如图5所示,油槽33形成为在俯视下齿轮状。具体而言,管台主体30的径向上的油槽33的内端面33d形成为圆环状,油槽33的外端面33a形成为凹凸状。
如图5所示,外端面33a成为如下形状:朝向管台主体30的径向外方呈凹状形成的管设置部33b和朝向管台主体30的径向内方呈凸状形成的第一引导部33c沿着管台主体30的周向连续的形状。第一引导部33c位于相邻的管设置部33b之间,具有:第一倾斜面33f,越接近一方的管设置部33b越向远离所述燃烧器的中心的方向倾斜;及第二倾斜面33g,越接近另一方的管设置部33b越向远离所述燃烧器的中心的方向倾斜。
管设置部33b如图5所示,在俯视下,朝向管台主体30的径向外方向呈圆弧状凹陷,曲率半径成为与油供给管19的外半径大致相同的尺寸。该管设置部33b沿着管台主体30的周向等间距地形成八个。
第一引导部33c如图5所示,在俯视下,朝向径向内方呈圆弧状突出。第一引导部33c的曲率半径形成得比管设置部33b的曲率半径大。该第一引导部33c与彼此相邻的两个管设置部33b平滑地连续。
如图4所示,油槽33的底面33e在轴向上的某位置沿着周向延伸。
如图5所示,在油槽33与外周槽34之间的划分壁30a形成有在管设置部33b的缘部形成得低一段的圆弧状的承受部30b,能够承受后述的盖体40的突出部42。
另外,如图4所示,在管台主体30中的形成油槽33的面的背侧的面30c上形成有与油槽33连通并与燃料供给部10a(参照图2)连接的供油口30d。
图6是图3中的II向视图,图7是图6中的V-V线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中,在与图4的截面相当的部位显示IV-IV线。
如图6所示,盖体40具备:在俯视下形成为油槽33的相似形的板部41;设置在板部41的壁面41a且在朝向盖体40的径向外方突出的部位沿着轴向突出的突出部42。
板部41中,盖体40的径向外方的外端面40a的整周长度形成得比油槽33的外端面33a的整周长度大,径向内方的内端面40d的整周长度形成得比油槽33的内端面33d的整周长度小。
突出部42如图6所示,形成为在俯视下大致扇形。如图4所示,突出部42具备:在盖体40的径向外方将厚度形成为一定的筒部42b;及第二引导部42a,向筒部42b的径向内方呈圆弧状地扩宽,随着从筒部42b远离而厚度逐渐变薄。在此,如图4所示,纵截面的第二引导部42a的倾斜的面即第三倾斜面42e与燃烧器的中心轴P2所成的角度 D大于燃烧器的中心轴P2与旋转轴P1所成的角度C。
该盖体40如图4所示,使突出部42朝向管台主体30覆盖油槽33,通过焊接而固定于管台主体30。
更详细而言,使筒部42b与管台主体30的承受部30b对合(参照图4),使第二引导部42a与沿着周向相邻的两个第一引导部33c(参照图5)嵌合(参照图6),使第二引导部42a的倾斜端面42d与第一引导部33c密接。即,喷嘴管台20是具有第一引导部33c的管台主体30(第一构件)与具有第二引导部42a的盖体40(第二构件)的组合,盖体40沿着燃烧器的中心轴方向并列重叠于管台主体30。
在该状态下,在管台主体30的周向上,第一引导部33c与第二引导部42a连续。另外,在管台主体30的轴向上,盖体40的突出部42的筒部42b的贯通孔的周缘的一部分如图5所示与管台主体30的管设置部33b重叠设置。
根据这种结构,通过管台主体30和盖体40来形成油室21。即,油室在喷嘴管台20的内部由径向外方的外端面33a、径向内方的内端面33d及轴向的两侧的壁面(33e、41a)包围,积存从供油口供给的燃料油。
如图4所示,八个主喷嘴14的各油供给管19经由O环等(未图示)而液密地插入到喷嘴管台20的八个贯通孔42c中。在到达油室33的各油供给管19的基端部分形成有油流入部19a。
油流入部19a具有在轴向开口的基端开口19b和在油供给管19的外表面形成于油供给管19的管壁上的多个穿孔19c。
各油流入部19a插入到基端开口19b与管台主体30的底面33e接 近对置的位置。如图5所示,在轴向观察下通过将油供给管19插入到与管设置部33b重叠的贯通孔42c,而使油流入部19a的外周面与管设置部33b接触。换言之,油供给管19中的油流入部19a下游被筒部42b围绕。即,油流入部19a与作为油室21的内表面的一部分的距燃烧器的中心最远的区域相接。
通过这种结构,八个油流入部19a插入到油室21,通过各油供给管19和油室21来构成燃料油供给系统。在此,第三倾斜面42e位于比油流入部19a靠燃烧器的前端,越接近油流入部19a越向远离燃烧器的中心的方向倾斜。
在由上述结构构成的喷嘴管台20的油室21中,朝向内端面33d突出的第一引导部33c位于外端面33a中的沿着周向彼此相邻的两个油流入部19a之间,以朝向这两个油流入部19a的方式沿着周向倾斜。即,第一引导部33c在油室21的内部面向燃烧器的中心,以将油室21内的残油向油流入部19a引导的方式形成。并且,第一引导部33c位于相邻的油流入部19a之间,具有:越接近一方的油流入部19a越向远离燃烧器的中心的方向倾斜的第一倾斜面33f;及越接近另一方的油流入部19a越向远离燃烧器的中心的方向倾斜的第二倾斜面33g。
另外,油室21的第二引导部42a在轴向观察下,在油流入部19a的周围朝向轴向的管台主体30突出,形成有以朝向油流入部19a的方式在轴向上倾斜的面。即,第二引导部42a在油室21的内部面向燃烧器的基端,以将油室21内的残油向油流入部19a引导的方式形成。并且,第二引导部42a位于比油流入部19a靠燃烧器的前端的位置,具有越接近油流入部19a越向远离燃烧器的中心的方向倾斜的第三倾斜面42e。
此外,油室21的内端面33d朝向外端面33a凸出而沿管台主体30的周向倾斜。即,在油室21的内部面向燃烧器的外周,向燃烧器的半 径方向外方呈凸状地形成,将油室21内的残油向燃料流入部19a引导的第三引导部形成于内端面33d。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所示,多个燃烧器10以各燃烧器的中心轴P2相对于旋转轴P1倾斜的状态呈放射状地设置。各喷嘴管台20相对于旋转轴P1以同样的姿态(中心轴P2相对于旋转轴P1的斜率、各管设置部33b及各第一引导部33c与旋转轴P1或中心轴P2的位置关系等)呈放射状地设置。呈放射状地设置的燃烧器10由于设置的位置的不同而相对于重力方向的姿态也未必一致。即,各喷嘴管台20的相对于重力方向的姿态也不一致。
接着,主要参照图7至图11的作用说明图来说明燃烧器10及喷嘴管台20的动作。
在油燃烧运转时,停止向先导喷嘴13及主喷嘴14的燃料气体的供给,分别从燃料供给部10a供给燃料油(以下,标注标号F)。
在主喷嘴14中,从供油口30d(参照图4)将燃料油F向油室21填充,燃料油F从设置于该油室21的油流入部19a向各主喷嘴14的油供给管19内流入。
在以下的说明中,说明在油室21中从中心轴P2向第一引导部33c的最高点引出的线的方向与重力方向一致的姿态的燃烧器10的情况。
在向油燃烧运转的停止或气体燃烧运转切换时,停止向油室21的燃料油F的供给。如此,经由各油供给管19排出燃料油F,如图7所示,油室21中的燃料油F的油面水平L下降(油面水平L1)。
随着油面水平L下降,内端面33d中的位于油面上方的部分增加。在内端面33d中,当燃料油f1暂时残存于油面上方时,如图7所示, 燃料油f1沿着内端面33d的在周向上倾斜的表面被向下方引导,落下而与油面合流。
当油面水平L进而下降时,位于最下方的第一引导部33c位于油面的上方,如图7及图8所示,在该第一引导部33c的周向两侧形成有两个积油部O(油面水平L2)。
该积油部O的底的一部分由第一引导部33c划分,因此随着积油部O的油量减少而积油部O的油面的周向的长度逐渐减小。另外,由于积油部O的底的一部分由第二引导部42a划分,因此随着积油部O的油量减少而积油部O的油面的轴向的长度逐渐减小(参照图9)。即,随着积油部O的油量减少,而油面的面积逐渐减小。
如图7及图8所示,在各积油部O沿着周向相邻的两个第一引导部33c中,当燃料油f2暂时残存在位于比油面靠上方的位置的部分时,燃料油f2沿着第一引导部33c的在周向上倾斜的表面向下游流动。当该燃料油f2到达第二引导部42a时,如图9所示,沿着第二引导部42a的表面向轴向的管台主体30流动,合流到油流入部19a所处的积油部O。
如此,燃料油F朝向油流入部19a汇集。
如图9所示,集中到油流入部19a附近的燃料油F从基端开口19b(参照图4)及穿孔19c向油供给管19的内部依次流入,从油室21排出。
在积油部O的油量充分减少之后,从燃料供给部10a等供给高压的空气等而将燃料油F向油供给管19的内部喷吹,从前端的燃料喷出部排出。此时,由于油流入部19a的外周面与管设置部33b的内周面相接,因此燃料油F难以残存在油流入部19a的外周面与管设置部33b 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
另外,如图10及图11所示,在油室21中从中心轴P2向第一引导部33c的最高点引出的线的方向与重力方向不一致的姿态的各燃烧器10中,也同样地将燃料油F充分除去。即,在各喷嘴管台20的油室21中,形成有积油部O,并且燃料油F在周向及轴向上向油流入部19a汇集,经由油供给管19从油室21排出。
如此,从各燃烧器10中的喷嘴管台20的油室21将燃料油F充分地除去。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第一实施方式的燃烧器10,由于油室21具备第一引导部33c,因此从油室21排出燃料油F时,第一引导部33c将燃料油F(f2)向沿着周向相邻的两个油流入部19a中的至少一方引导。另外,由于油室21具备第二引导部42a,因此第二引导部42a将第二引导部42a上的燃料油F(f2)朝向轴向的油流入部19a引导。换言之,将沿着周向相邻的两个油流入部19a之间的燃料油F(f2)朝向这两个油流入部19a中的至少一方引导,将到达了第二引导部42a的燃料油F(f2)朝向油流入部19a引导。由此,燃料油F(f2)向油流入部19a汇集而被排出,因此能够将油室21的燃料油F充分地除去。
另外,在使燃烧器的中心轴P2相对于旋转轴P1倾斜而将多个燃烧器10呈放射状地设置时等,各燃烧器10的相对于重力方向的姿态各不相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本第一实施方式的燃烧器10,也能够在全部的姿态下将燃料油F充分地除去。
尤其是燃烧器10的中心轴P2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且油供给管19的油流入部19a侧比下游侧高时,燃料油F容易残存在轴向上的比油流入部19a更靠下游侧。然而,第二引导部42a的倾斜面与轴向所成的角度D大于燃烧器的中心轴P2与旋转轴P1所成的角度C。因此,通 过第二引导部42a将燃料油F向油流入部19a引导,在轴向下游不会积存燃料油F,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将燃料油F除去。
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在旋转轴P1未朝向水平方向的燃气轮机中,只要第二引导部42a的倾斜面与燃烧器的中心轴P2所成的角度D大于燃烧器的中心轴P2与水平方向所成的角度C,就能够更可靠地将燃料油F除去。
另外,由于油流入部19a的外周面与油室21的管设置部33b的内周面相接,因此能够抑制在径向上油流入部19a的外周面与管设置部33b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内残存有燃料油F。
另外,由于油流入部19a具有在轴向开口的基端开口19b,因此通过简单的结构就能够使燃料油F流入到油供给管19的内部。
另外,油流入部19a具有在与轴向交叉的方向上形成的穿孔19c。因此,能够使燃料油F从比基端开口19b更靠油供给管19的下游向油供给管19流入。有时燃烧器10的中心轴P2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油供给管19的油流入部19a比下游高。尤其是这种情况下,燃料油F容易残存在轴向上的油流入部19a的下游,但可以使燃料油F从油供给管19的下游向油供给管19流入。由此,不会使燃料油F积存在轴向下游,从而能够将燃料油F充分地除去。
另外,油室21的内端面33d以朝向外端面33a突出的方式形成而沿着周向倾斜。因此,油室21的内端面33d上的燃料油F(f1)沿着内端面33d被向下方引导。由此,最终,燃料油F(f1)向油流入部19a汇集而被排出,因此能够将燃料油F(f1)充分地除去。
另外,由于喷嘴管台20包括具有第一引导部33c的管台主体30和具有第二引导部42a的盖体40,因此成为简单的结构而组装性及加 工性优异。
另外,管台主体30的底面33e与油流入部19a对置,并且向盖体40插通油供给管19,因此成为简单的结构而组装性及加工性优异。
此外,根据具备本第一实施方式的燃烧器10的燃气轮机1,在从油燃烧向气体燃烧的切换时、油燃烧的停止时,能够将燃烧器10的油室21的燃料油F充分地除去。由此,能够防止因碳化的燃料油F而燃料油供给系统被闭塞的情况。另外,在起动时、双重式的气体燃料的燃料供给不稳定时、后备运转时等,能够迅速且稳定地进行油燃烧,并且能够提高燃气轮机1的运转稳定性。
(第二实施方式)
图12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喷嘴管台50的简要结构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2中,对于与图1~图11同样的结构要素,标注同一标号而省略说明。
如图12所示,喷嘴管台50具备形成为供五个主喷嘴14(参照图2)用的油室51和形成为供三个主喷嘴14用的油室52。
油室51形成在旋转轴P1侧,沿着喷嘴管台20的周向呈半圆弧状地延伸。
该油室51在径向外方的外端面51a具备五个管设置部33b,第一引导部33c将各管设置部33b之间平滑地连接。
另外,径向内方的内端面51d朝向外端面51a呈大致半圆弧状地凸出形成,与五个管设置部33b中的周向两端的两个管设置部33b连续。
油室52形成在隔着燃烧器的中心轴P2而与油室51成对的位置,且沿着喷嘴管台50的一切线方向延伸。
该油室52在径向外方的外端面52a具备三个管设置部33b,第一引导部33c将各管设置部33b之间平滑地连接。
另外,径向内方的内端面52d以朝向外端面52a突出的方式稍曲折形成,且与三个管设置部33b中的周向两端的两个管设置部33b连续。
油室51、52中的各自的两端的突出部43中,将第二引导部42a的宽度形成得窄,且分别与油室51、52嵌合。
根据本第二实施方式的喷嘴管台50,能够得到与上述的喷嘴管台20同样的效果,此外一次性地残存在油室51的内端面51d的比油面靠上方的位置的燃料油F(f1)沿着内端面51d的表面被向下方的突出部43引导,到达了该突出部43的第二引导部42a的燃料油F(f1)被朝向油流入部19a引导。
另外,在相对于重力方向的姿态不同的燃烧器10中,即使油室51位于油室52上方侧,一次性地残存在内端面52d的比油面靠上方的位置的燃料油F(f1)也沿着内端面52d的表面被向下方的突出部43引导,到达了该突出部43的第二引导部42a的燃料油F也被朝向油流入部19a引导。由此,燃料油F向油流入部19a附近汇集而被排出,因此能够将油室51的燃料油F充分地除去。
由此,与相对于重力方向的姿态无关地,燃料油F向油流入部19a附近汇集而被排出,因此能够将油室51、52的燃料油F充分地除去。
并且,向多个油室51、52中的一方供给燃料油F并停止向另一方 的燃料油F的供给,由此,仅从与供给了燃料油F的一方对应的主喷嘴14喷出燃料油F,从而能够使部分负载运转容易。此外,抑制多个油室51、52中分别残存有燃料油F的情况,因此能够迅速地进行部分负载运转与额定负载运转、部分负载运转与运转停止的相互切换。
图13是作为上述的喷嘴管台20的变形例的喷嘴管台50A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3中,对于与图1~图12同样的结构要素,标注同一标号而省略说明。
如图13所示,喷嘴管台50A是油室51、52均对应于四个主喷嘴14(参照图2)形成的部件,在油室51、52分别设置有四个油流入部19a。
根据该结构,也能得到与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喷嘴管台50同样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表示的动作顺序、或各结构构件的各形状、组合等是一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基于设计要求等而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上述的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构成为设置八个油流入部19a。然而,油流入部19a只要是多个即可,也可以是其他的个数。
在上述的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将第一引导部33c形成为圆弧状,但也可以如第二实施方式的油室52中的内端面52d那样形成为曲折状。
另外,也可以将第二实施方式的油室52中的内端面52d如油室51的内端面51d那样形成为圆弧状。此外,也可以将第一引导部33c、内端面33d、51d、52d形成为俯视下多边形形状且沿着周向倾斜的结 构。
另外,在上述的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将第二引导部42a形成为剖视直线状,但也可以形成为弯曲状,还可以形成为曲折状。
另外,在上述的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将第二引导部42a形成为俯视圆弧状,但也可以形成为其他的形状(例如,俯视三角状、多边形形状)。
另外,在上述的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通过基端开口19b及穿孔19c构成油流入部19a,但也可以仅由任一方构成。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将油流入部19a插入到与管台主体30的底面33e接近的位置的结构,但也可以配置在接近盖体40的位置。这种情况下,例如可以形成为在管台主体30侧设置第二引导部42a的结构。
另外,虽然将喷嘴管台20、50、50A形成为圆盘状,但只要能够形成油室即可,可以是任何结构。例如,可以将形状形成为矩形形状,在设置多个油室时也可以按照油室进行分割。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燃烧器,能够从油室将燃料油充分地除去。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燃气轮机,能够从油室将燃料油充分地除去,能够提高运转稳定性。
【标号说明】
1…燃气轮机
2…压缩机
3…涡轮
10…燃烧器
11…外筒
14…主喷嘴
14a…前端
14b…基端
19…油供给管
19a…油流入部
19b…基端开口
19c…穿孔
20…喷嘴管台
21…油室
30…管台主体(第一构件)
33a…外端面
33c…第一引导部
33d…内端面
33f…第一倾斜面
33g…第二倾斜面
40…盖体(第二构件)
42a…第二引导部
42e…第三倾斜面
50、50A…喷嘴管台
51…油室
51a…外端面
51d…内端面
52…油室
52a…外端面
52d…内端面
F、f1、f2…燃料油
P2…燃烧器的中心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