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38531A - 具备输出连接器的电池组 - Google Patents

具备输出连接器的电池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38531A
CN102738531A CN2012101017246A CN201210101724A CN102738531A CN 102738531 A CN102738531 A CN 102738531A CN 2012101017246 A CN2012101017246 A CN 2012101017246A CN 201210101724 A CN201210101724 A CN 201210101724A CN 102738531 A CN102738531 A CN 1027385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electric coil
battery pack
internal battery
circuit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0172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远矢正一
中生年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7385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3853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4Method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00/00Safety devices for primary or secondary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以无接点的方式对内置电池进行充电,与便携电子设备连接而对它们进行充电的具备输出连接器的电池组。电池组具备受电线圈、内置电池、输出连接器、安装充电电路的电路基板、壳体。壳体通过平面状的底板、从该底板分离对置的上面板、周壁而在内部设置封闭结构的收纳空间,并在该散热空间内配置内置电池、受电线圈及电路基板。内置电池为圆筒形电池,以与底板平行的姿态配置在侧壁的内侧,受电线圈为平面线圈,配设在底板的内表面且配设在收纳空间的底部。电池组将电路基板从受电线圈分离而配设在上面板的内表面,在由电路基板、受电线圈及内置电池包围的区域设置散热空间。

Description

具备输出连接器的电池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于便携式的电源最适合的电池组,该电池组具备可充电的内置电池和通过磁感应作用对该内置电池进行充电的充电功能,还具备向与外部连接的电子设备供给电力的输出连接器。
背景技术
开发了一种通过电磁感应的作用从送电线圈向受电线圈传送电力,来对内置的电池进行充电的电池组和对该电池组进行充电的充电台(充電台)。(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充电装置在充电台中内置有通过交流电源来励磁的送电线圈,且在电池组中内置有与送电线圈进行电磁耦合的受电线圈。电池组还内置有对受电线圈所感应的交流进行整流并将其向电池供给而进行充电的电路。根据该结构,能够在充电台上载放电池组,以无接点的方式对电池组的电池进行充电。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98861号公报
利用磁感应的作用以无接点的方式对二次电池进行充电的充电系统可以不连接接点而载放在充电台上便利地充电。而且,能够在不使接点的规格一致的情况下以无接点的方式进行电力传送并对二次电池进行充电,因此在不确定的多个使用者所使用的投入硬币而能够充电规定的时间的投币式充电器等中能够特别便利地使用。
图1是表示将专利文献1的电池组200安放于充电台290的状态的剖面图。该电池组200在壳体202的底部配置受电线圈205,且将方形的内置电池201以层叠在该受电线圈205上的方式内置。该电池组200存在如下缺点:即随着充电而温度升高的内置电池201因受电线圈205的发热和电路基板的发热而进一步被加热从而导致温度上升。为了减少内置电池201的发热,若较小地设定充电电流,则充电花费时间而无法快速地充电。
发明内容
本发明以解决此种缺点为目的而开发。本发明的重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与便携电话等便携电子设备连接而对它们进行充电中能够使用,且通过磁感应作用进行电力传送而以无接点的方式对内置电池进行充电,能够消除接触不良且可靠地充电,而且,能够减少被充电的二次电池的温度上升并快速地充电的具备输出连接器的电池组。
本发明的具备输出连接器的电池组具备:受电线圈5,其载放在通过电磁感应作用来传送电力进行充电的具有送电线圈105的充电台110上,且从送电线圈105接受电力;内置电池1,其利用该受电线圈5所感应的电力进行充电;电源用的输出连接器8,其将该内置电池1的输出向外部输出;电路基板4,其安装有利用受电线圈5所感应的电力对内置电池1进行充电的充电电路50;壳体2、62,其内置该电路基板4、受电线圈5及内置电池1。壳体2、62具有载放于充电台110的平面状的底板22、82,从该底板22、82分离而以对置的姿态配置的上面板21、81,由底板22、82及上面板21、81的两侧缘的侧壁23A、83A和两端缘的对置壁23B、83B构成的周壁23、83,壳体2、62通过底板22、82、上面板21、81及周壁23、83而在内部设置封闭结构的收纳空间25、85,并在该收纳空间25、85内配置内置电池1、受电线圈5及电路基板4。内置电池1为圆筒形电池1A,该圆筒形电池1A在散热空间25、85内,以与底板22、82平行的姿态配置在侧壁23A、83A的内侧。受电线圈5为平面线圈,配设在底板22、82的内表面且配设在散热空间25、85的底部。电池组将电路基板4从受电线圈5分离而配设在上面板21、81的内表面,在由电路基板4、受电线圈5及内置电池1包围的区域设置散热空间26、86。
以上的电池组能够在输出连接器上连接便携电话等便携电子设备而对它们进行充电。而且,通过磁感应作用进行电力传送而以无接点的方式对内置电池进行充电,从而能够消除接触不良并可靠地充电。这是由于将内置的受电线圈与充电台的送电线圈进行电磁耦合而进行电力传送,来对内置电池进行充电的缘故。而且,以上的电池组具有能够减少被充电的二次电池的温度上升而能够迅速地充电的特征。这是由于将内置电池形成为圆筒形电池,将该圆筒形电池以与底板平行的姿态配置在壳体的周壁内侧而配置于收纳空间,而且,将平面线圈的受电线圈配设在底板内表面的收纳空间的底部,此外,将电路基板从受电线圈分离而配设在上面板的内表面,在由电路基板、受电线圈及内置电池包围的区域设置散热空间的缘故。该结构的电池组能够将受电线圈或电路基板的发热向散热空间散热,而且,减少圆筒形电池的内置电池与受电线圈的热耦合,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受电线圈或电路基板的发热引起的内置电池的温度上升。能够减少内置电池的温度上升的情况能减少内置电池的温度引起的劣化,而且,由此,也能实现以大电流进行急速充电,而在更短时间内快速充满电的特征。
本发明的具备输出连接器的电池组可以在受电线圈5与圆筒形电池1A之间配置缓冲材料7。
以上的电池组能够通过缓冲材料使受电线圈与底板的内表面紧贴。因此,在电池组安放于充电台的状态下,能够使受电线圈更接近送电线圈,从而高效率地对内置电池进行充电。而且,缓冲材料将受电线圈与内置电池的热传导切断,因此也能实现将发热的受电线圈引起的内置电池的温度上升截止成理想的状态的特征。
本发明的具备输出连接器的电池组可以将电路基板4配置在比作为内置电池1的圆筒形电池1A的最高位置的切线位置靠下方的位置。
以上的电池组在电路基板的上表面安装按钮开关(押レボタンスイツチ)和电子部件等,能够配置在壳体的收纳空间内。
本发明的具备输出连接器的电池组可以将作为平面线圈的受电线圈5配设在比内置电池1的圆筒形电池1A的最低位置的切线位置靠外侧的位置。
以上的电池组将受电线圈从作为内置电池的圆筒形电池分离配置,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少受电线圈引起的内置电池的温度上升。
本发明的具备输出连接器的电池组可以在壳体2的收纳空间25的两侧配置一对内置电池1,在一对内置电池1之间设置散热空间26。
以上的电池组由于在两个内置电池之间设置散热空间,因此能够通过两个内置电池来增大容量并同时减小壳体的外形。
本发明的具备输出连接器的电池组可以在壳体2的收纳空间25的两侧配置一对内置电池1,在一对内置电池1的作为最低位置的顶部之间配置受电线圈5。
以上的电池组由于在两个内置电池的顶部之间配置受电线圈,因此不用增大壳体的厚度,就能够在收纳空间的底部收纳受电线圈。
本发明的具备输出连接器的电池组可以在壳体62的收纳空间85的一侧配置一个内置电池1,在内置电池1的侧部设置散热空间86。
以上的电池组由于将由受电线圈、电路基板、内置电池及一侧的侧壁包围的区域作为散热空间,因此能够使散热空间更有效地散热。这是因为侧壁位于散热空间的局部,而能够将散热空间内的热量从侧壁向外部散热的缘故。
本发明的具备输出连接器的电池组可以在电路基板4的上表面固定按钮开关16,壳体2、62的上面板21、81在按钮开关16的上方设置将按钮开关16切换成接通断开的操作部12。
以上的电池组由于在上面板设有按钮开关的操作部,因此使用者能够便利地操作按钮开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人在先申请的便携电子设备的充电装置的垂直剖面图。
图2是表示将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电池组安放于充电台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将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电池组安放于充电台的状态的框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电池组的立体图。
图5是从下侧观察图4所示的电池组的背面立体图。
图6是图4所示的电池组的VI-VI线剖面图。
图7是图4所示的电池组的VII-VII线剖面图。
图8是图4所示的电池组的VIII-VIII线剖面图。
图9是图4所示的电池组的IX-IX线剖面图。
图10是图4所示的电池组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从下侧观察图10所示的电池组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图10所示的电池组的内置电池与绝缘支架的连结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从下侧观察图12所示的电池组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电池组的框图。
图1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电池组的立体图。
图16是从下侧观察图15所示的电池组的背面立体图。
图17是图15所示的电池组的XVII-XVII线剖面图。
图18是图15所示的电池组的XVIII-XVIII线剖面图。
图19是图15所示的电池组的分解立体图。
图20是从下侧观察图19所示的电池组的分解立体图。
图21是表示图20所示的电池组的内置电池与绝缘支架的连结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22是从背面观察图21所示的电池组的分解立体图。
符号说明:
1...内置电池         1A...圆筒形电池
2...壳体             2A...上壳
2B...下壳
3...绝缘支架
4...电路基板
5...受电线圈
6...屏蔽板
7...缓冲(クツシヨン)材料
8...输出连接器      8A...USB连接器
9...电池组装体(組立)
10...电池组
11...引线板         11A...第一引线板
11B...第二引线板
11a...连接片
12...操作部
13...紧固螺钉
14...标签
15...绝缘片
16...按钮开关
17...发光二极管
18...输入连接器18A...小型或微型USB连接器
19...温度传感器19A...温度检测部
19B...引线
21...上面板           21a...连结凸台(ボス)
21b...嵌合凸部
21c...开关窗
21d...透光部
22...底板             22a...插入凸台
22b...插入凹部
22c...定位凸台
22d...圆形凹部
23...周壁             23A...侧壁
23B...端面壁
25...收纳空间
26...散热空间
28...连接器窗
31...对置(对向)壁    31A...平面部
31B...弯曲部
31b...嵌合凹部
32...连结板          32a...定位孔
32b...引导凸台
32c...支承凸台
34...保持肋
35...台阶部
36...卡止钩
37...嵌合凹部
38...狭缝孔
39...引出孔
40...控制电路
41...充电台检测部
42...外部电源检测部
43...充电选择部
44...开关
45...开关
46...放电开关
47...保护电路
48...存储器
49...剩余容量检测电路
50...充电电路
51...整流电路
52...平滑电路            52A...平滑电容器
53...充电控制电路
54...并联电容器
55...信号开关
56...串联电容器
57...副(サブ)充电电路
58...DC/DC转换器
60...电池组
62...壳体                62A...上壳
62B...下壳
63...绝缘支架
69...电池组装体
71...引线板              71a...连接片
81...上面板               81a...连结凸台
81c...开关窗
82...底板                 82a...插入凸台
82b...插入凹部
82c...定位凸台
82d...圆形凹部
82e...圆形突出部
83...周壁                 83A...侧壁
83a...弯曲壁
83b...垂直壁
83B...端面壁
85...收纳空间
86...散热空间
90...对置壁
91...对置壁               91A...平面部
91B...弯曲部
92...连结板
93...端面板
97...嵌合凹部
101...交流电源
102...壳体
105...送电线圈
106...载放板
107...图形(図形)
109...AC适配器
110...充电台
120...外部电源
130...便携电子设备
200...电池组
201...内置电池
202...壳体
205...受电线圈
290...充电台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不过,以下所示的实施例例示了具备用于将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具体化的输出连接器的电池组,但本发明并未将具备输出连接器的电池组限定为以下的结构。而且,本说明书为了便于理解专利申请的范围,而将实施例所示的构件的对应的编号标注在“权利要求书”及“发明内容”所示的构件上。不过,专利申请的范围所示的构件并未限定为实施例的构件。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发明的电池组载放在通过磁感应作用来传送电力的充电台110上进行充电,而且,具备与外部电源120连接而进行充电的内置电池1。此外,还具备将充电后的内置电池1的电力向外部输出的电源用的输出连接器8。
(充电台)
如图2和图3所示,通过磁感应作用对电池组的内置电池1进行充电的充电台110在电池组10中内置有通过磁感应作用来供给电力的送电线圈105。电池组10具备与该送电线圈105电磁耦合的受电线圈5和将该受电线圈5所感应的交流转换成直流而对电池进行充电的充电功能。
图2和图3所示的充电台110具备:向送电线圈105供给交流电力的交流电源101;将该交流电源101和送电线圈105内置的外壳102。外壳102在上表面设有将电池组10以拆装自如的方式载放的平面状的载放板106。图2的充电台110的载放板106的外形比电池组10的外形大。该充电台110能够稳定地将电池组10安放在载放板106上。充电台110在载放板106的下表面配置有送电线圈105。送电线圈105沿着载放板106的下表面被固定,或以沿着载放板的下表面移动的方式配置。
对送电线圈105进行固定的外壳102显示送电线圈105的位置,换言之,显示安放电池组10的位置,利用磁感应作用从送电线圈105向受电线圈5高效率地传送电力。图2的载放板106利用图形107来显示安放位置,而将电池组10配置在正常的安放位置上,其中该安放位置表示载放电池组10的位置。图中的外壳102在载放板106的上表面印刷表示电池组10的外形的图形107来显示安放位置。该充电台110对应于图形107的外形来安放电池组10,从而能够将电池组10配置在正常的安放位置。而且,图示的载放板106通过图形107印刷而显示有多个安放位置,以便于能够将多种电池组10配置在正确的安放位置。该充电台110具有能够将各种电池组10安放在正确的位置上的特长。
使送电线圈沿着载放板的下表面移动的充电台虽然未图示,但检测安放在载放板上的电池组的受电线圈的位置,而使送电线圈以接近受电线圈的方式移动。该结构的充电台未限定安放电池组的位置。这是由于使送电线圈接近在载放板的任何位置上安放的电池组的受电线圈而能够高效率地通过磁感应作用进行电力传送的缘故。
送电线圈105为了能够在载放板106的下方水平配置而形成为呈螺旋状卷绕的平面状的线圈。送电线圈可以嵌入成形而固定于塑料制的载放板。将送电线圈嵌入成形于载放板的充电台能够使整体变薄。而且,将送电线圈牢固地固定于外壳,并以接近载放板的表面的方式配置送电线圈而能够缩减与受电线圈的间隔,从而能够高效率地将交流电力向受电线圈传送。送电线圈的电感根据交流电力的频率而设定为最佳值。例如,供给的交流电力的频率为100kHz~500kHz的送电线圈将电感设为几十μH至几mH。不过,充电台并未将向送电线圈供给的交流电力的频率限定为该范围。这是由于向送电线圈供给比100kHz低或比500kHz高的频率的交流电力,而能够通过磁感应作用向电池组进行电力传送的缘故。送电线圈的电感在交流电力的频率高时减小,在频率低时增大,通过磁感应作用能够高效率地向受电线圈进行电力传送。
交流电源101将输入的电力转换成向送电线圈105供给的频率的交流而输出。交流电源101从AC适配器109输入直流,或从USB连接器等连接器输入直流。而且,交流电源也可以输入交流的商用电源,将其转换成向送电线圈105供给的频率的交流而输出。交流电源101将输入的直流或交流转换成规定的频率和电压的交流,向送电线圈105输出。从AC适配器109或连接器输入直流电力的交流电源101通过DC/AC逆变器将直流转换成交流而输出。输入商用电源的交流的交流电源通过整流电路将交流转换成直流,将从整流电路输出的直流通过DC/AC逆变器转换成交流而向送电线圈105输出。
交流电源101检测到安放了电池组10的情况,或使用者将电源开关(未图示)切换成接通,而向送电线圈105输出交流电力。检测电池组10的交流电源101具备设置于电池组10的受电线圈5的检测电路(未图示)。而且,交流电源101检测到电池组10的内置电池1充满电的情况,而停止送电线圈105的交流电力的输出。交流电源101检测送电线圈105的电流变化,而检测内置电池1的充满电的情况。当电池组10的内置电池1充满电时,受电线圈5成为无负载而成为将受电线圈5的电流大致切断的状态。当受电线圈5的电流大致切断时,送电线圈105的电流也减少。因此,交流电源101检测送电线圈105的电流比设定值变小的情况,而能够检测电池组10的内置电池1充满电的情况。
如图2至图14所示,电池组10具备:受电线圈5,其载放在通过电磁感应作用来传送电力进行充电的具有送电线圈105的充电台110上,且从送电线圈105接受电力;内置电池1,其利用该受电线圈5所感应的电力进行充电;电源用的输出连接器8,其将该内置电池1的输出向外部输出;电路基板4,其安装有利用受电线圈5所感应的电力对内置电池1进行充电的充电电路50;壳体2,其内置该电路基板4、受电线圈5及内置电池1。而且,电池组10还内置有与外部电源120连接进行充电的副充电电路57。
(壳体)
壳体2将塑料制的上壳2A和下壳2B连结而在内部设置收纳空间25。图4至图13的壳体2具有载放于充电台110的平面状的底板22、从该底板22分离而以对置的姿态配置的上面板21、由底板22及上面板21两侧缘的侧壁23A和两端缘的端面壁23B构成的周壁23,通过底板22、上面板21及周壁23而在壳体2内部设有封闭结构的收纳空间25。
底板22一体地成形而设置于下壳2B,上面板21一体地成形而设置于上壳2A。而且,上壳2A一体地成形而设置周壁23的上半部分,下壳2B一体地成形而设置周壁23的下半部分。壳体2利用周壁23的边界将上壳2A与下壳2B连结,而在内部设置收纳空间25,在该收纳空间25内配置内置电池1、受电线圈5及电路基板4。
壳体2为了在收纳空间25的内部设置散热空间26,而收纳圆筒形电池1A即内置电池1、平面线圈的受电线圈5、及电路基板4。为了设置散热空间26,圆筒形电池1A的内置电池1以与底板22平行的姿态配置在侧壁23A的内侧,平面线圈的受电线圈5配设在底板22内表面且在收纳空间25的底部,电路基板4从受电线圈5分离而配设在上面板21的内表面。即,在收纳空间25的底部配置受电线圈5,在上部分离地配置电路基板4,在收纳空间25的侧部配置圆筒形电池1A,将由受电线圈5、电路基板4及内置电池1包围的区域作为散热空间26。
(内置电池)
内置电池1是圆筒形电池1A的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可以使用在膝上型(ライプトツプ)微型计算机的电源等各种用途中广泛使用的18650的圆筒形电池1A。不过,本发明的电池组并未将内置电池限定为该类型。将内置电池1设为锂离子电池的电池组10能够减小电池组10的外形且增大可充电的容量。而且,内置电池可以使用锂离子电池以外的圆筒形电池,例如,镍氢电池等的可充电的所有的电池。
(受电线圈)
受电线圈5是将线材卷绕成平面且螺旋状的平面线圈。该平面线圈的受电线圈5将螺旋卷绕成1层或多层,整体的形状为圆板状而外形为圆形。受电线圈5在电路基板4侧的表面层叠有屏蔽板6。屏蔽板6对电路基板4和内置电池1进行屏蔽,以免受到由受电线圈5感应的交流磁场。
(缓冲材料)
图7至图13的电池组10在受电线圈5与圆筒形电池1A之间配置缓冲材料7。缓冲材料7使受电线圈5与底板22的内表面紧贴,并将受电线圈5与内置电池1的热传导切断。被缓冲材料7按压而紧贴于底板22的受电线圈5在电池组10安放于充电台110的状态下更接近送电线圈105,从而高效率地对内置电池1进行充电。将受电线圈5与内置电池1的热传导切断的缓冲材料7将发热的受电线圈5引起的内置电池1的温度上升截止成理想的状态。不过,受电线圈也可以经由粘接剂或双面胶带(テ一プ)等粘接而固定在底板的内表面。
(电路基板)
如图7至图9所示,电路基板4配置在比作为内置电池1的圆筒形电池1A的最高位置的切线位置靠下方的位置,在电路基板4的上表面安装有按钮开关16和电子部件等。而且,平面线圈的受电线圈5配置在比作为内置电池1的圆筒形电池1A的最低位置的切线位置靠外侧的位置。该电池组10将受电线圈5从作为内置电池1的圆筒形电池1A分离配置,能够进一步减少由受电线圈5引起的内置电池1的温度上升。
(输出连接器、输入连接器)
此外,如图3至图14所示,电池组10具备向与外部连接的便携电子设备130供给电力的输出连接器8。图中的电池组10具备USB连接器8A作为输出连接器8。输出连接器8即USB连接器8A是标准USB连接器,在按压操作部12时,输出电力。不过,输出连接器并未限定于USB连接器。输出连接器也可以使用能够向与外部连接的便携电子设备供给电力的、USB连接器以外的连接器,例如,对与便携电话连接的电源端子进行连接的连接器等。而且,图中的电池组10还具备用于对内置电池1进行充电的输入连接器18。图中的输出连接器8和输入连接器18固定于电路基板4,配置在收纳空间25的固定位置。
如图14所示,电路基板4安装有:将受电线圈5所感应的交流转换成直流而对内置电池1进行充电的充电电路50;利用从外部电源120输入的电力对内置电池1进行充电的副充电电路57;将充电后的内置电池1的电压稳定化成恒定的电压而输出的DC/DC转换器58;控制内置电池1的充电状态和向输出连接器8的放电状态的控制电路40。
(充电电路)
充电电路50具备:对受电线圈5所感应的交流进行整流而转换成直流的整流电路51;对该整流电路51所整流后的脉动电流进行平滑化的平滑电路52的平滑电容器52A;利用由该平滑电路52平滑化后的直流对内置电池1进行充电的充电控制电路53。充电电路50利用优选的电压和电流对内置电池1进行充电。将内置电池1设为锂离子电池的电池组10的充电电路50将充电控制电路53设为利用恒定的电压和电流对内置电池1进行充电的定电压/定电流电路。将内置电池设为镍氢电池等碱电池的电池组将充电控制电路设为定电流电路。
(副充电电路)
副充电电路57利用从外部电源120输入的电力对内置电池1进行充电。在将内置电池1设为锂离子电池的电池组中,该副充电电路57进行定电压/定电流充电而对内置电池1进行充电。而且,在将内置电池设为镍氢电池或镍镉电池的电池组中,副充电电路进行定电流充电而对内置电池进行充电。而且,副充电电路57检测内置电池1的充满电而停止充电。图示的电池组10具备从外部电源120向副充电电路57输入电力的输入连接器18。图示的输入连接器18设为小型(ミ二)或微型USB连接器18A。不过,输入连接器也可以利用能够从外部电源输入电力的小型或微型USB连接器以外的连接器,例如,对与AC适配器连接的针状插头进行连接的连接器等。
副充电电路57在输入连接器18连接有外部电源120时,能够根据输入电流或输入电压来检测到这种情况。这是因为当连接有外部电源120时,从外部电源120供给电力的缘故。副充电电路57在从外部电源120输入电力的状态下,利用从外部电源120供给的电力对内置电池1进行充电。不过,电池组也可以不设置充电专用的输入连接器,而将输出连接器并用为从外部输入电力的连接器和向外部输出电力的连接器。该电池组例如将输出连接器经由切换开关而与副充电电路和DC/DC转换器连接,控制该切换开关而将输出连接器与副充电电路和DC/DC转换器中的任一者连接。
此外,该电池组在输入连接器18连接有外部电源120且安放于充电台110的状态下,利用外部电源120和充电台110中的任一者对内置电池1进行充电。图14的控制电路40具备:检测电池组10安放于充电台110的情况的充电台检测部41;对外部电源120的连接或充电进行检测的外部电源检测部42;按照充电台检测部41和外部电源检测部42的检测信号,将内置电池1的充电选择为充电台110和外部电源120中的任一者的充电选择部43。
控制电路40在将电池组10安放于充电台110且连接外部电源120的状态下进行控制,通过充电选择部43,利用充电台110和外部电源120中的任一方对内置电池1进行充电。控制电路40优选在电池组10安放于充电台110连接有外部电源120的状态下,即,能够利用充电台110和外部电源120这双方对内置电池1进行充电的状态下,不利用从充电台110电力传送的电力对内置电池1进行充电,而仅利用从外部电源120供给的电力对内置电池1进行充电。不过,在电池组10安放于充电台110且连接有外部电源120的状态下,也可以不利用从外部电源120供给的电力对内置电池1进行充电,而仅利用从充电台110电力传送的电力对内置电池1进行充电。这种情况下,将开关44控制成断开而将来自副充电电路57的电力切断。
控制电路40的充电台检测部41检测电池组10安放于充电台110或利用充电台110充电的状态。该控制电路40以将受电线圈5的输出转换成直流的整流电路51的输出为电源电压进行动作,在从内置电池1供给的电力下不动作。即,内置电池1不消耗使控制电路40动作的电力,利用从充电台110由磁感应作用供给的电力进行动作。因此,控制电路40在电池组10安放于充电台110的状态下成为动作状态。充电台检测部41根据控制电路40是否成为动作状态,来检测电池组10是否安放于充电台110。该充电台检测部41通过简单的电路结构就能够检测是否安放于充电台110的情况。不过,充电台检测部也可以接收从充电台发送的信号,来检测是否安放于充电台。
外部电源检测部42检测外部电源120的连接或检测外部电源120对内置电池1的充电。外部电源检测部42在停止无接点充电的状态下,检测外部电源120的连接或充电。无接点充电的停止通过将连接在充电电路50与内置电池1之间的开关45切换成断开来实现。控制电路40在检测外部电源120的连接或充电的时刻,将开关45保持为断开而停止无接点充电。
控制电路40通过充电台检测部41检测是否被安放于充电台110,而且通过外部电源检测部42检测外部电源120的连接或充电,通过充电选择部43,向充电台110传送充电停止信号,停止充电台110的充电,并利用外部电源120对内置电池1进行充电。控制电路40在电池组10未安放于充电台110的状态下连接有外部电源120时,利用外部电源120对内置电池1进行充电。在电池组10未安放于充电台110的状态下,无需利用外部电源检测部42来检测外部电源120的连接或充电。这是因为利用外部电源120能够以理想的状态对内置电池1充电。仅限于电池组10安放于充电台110的状态下,外部电源检测部42检测外部电源120的连接或充电,因此外部电源检测部42在电池组10未安放于充电台110的状态下,无需检测外部电源120的连接或充电。因此,利用从充电台110电力传送的电力使控制电路40成为动作状态的电池组10仅限于检测外部电源120的连接或充电的状态,成为动作状态,而检测外部电源120的连接或充电。不过,控制电路40也可以经常使充电台检测部41和外部电源检测部42成为动作状态,来检测向充电台110的安放及外部电源120的连接或充电。该控制电路40在安放于充电台110而未连接外部电源120的状态下,利用充电台110对内置电池1进行充电,在未安放于充电台110连接有外部电源120的状态下,利用外部电源120对内置电池1进行充电。
在图14中,控制电路40将与受电线圈5并联连接的并联电容器54和串联连接的信号开关55保持为接通状态,向充电台110发送充电停止信号。充电台110检测并联电容器56与受电线圈5并联连接的情况,而停止向送电线圈101输出交流。而且,控制电路40也可以不将信号开关55保持为接通,而将信号开关55以特定的状态切换成接通断开(オンオフ),向充电台110传送外部电源120的连接。充电台110检测信号开关55的接通断开,检测外部电源120的连接或充电,停止向送电线圈101输出交流。以不向送电线圈101输入交流的方式进行控制并停止充电台110对内置电池1的充电的电路结构能够削减多余的电力消耗,并能够防止电池组10因从送电线圈101输出的电力而无为地加热的弊病。不过,控制电路40在检测外部电源120的连接或充电的状态下,并不是一定不向送电线圈101输出交流的状态,也可以向送电线圈101输出交流,并同时将在电池组10侧用于遮断向内置电池1的充电电流的开关45断开,而停止充电台110进行的充电。
整流电路51对受电线圈5所感应的交流进行整流,然后向控制电路40输出。图中的电池组10在受电线圈5与整流电路51之间连接有串联电容器56,经由该串联电容器56,将受电线圈5所感应的交流向整流电路51输入。串联电容器56构成受电线圈5和串联共振电路,将受电线圈5所感应的交流高效率地向整流电路51输入。因此,串联电容器56的静电容量按照受电线圈5的电感,以与所感应的交流的频率想接近的方式设定。
(DC/DC转换器)
DC/DC转换器58将充电后的内置电池1的电压稳定化成恒定的电压而输出。图14的电路图所示的电路基板4在内置电池1与DC/DC转换器58之间连接有放电开关46。该放电开关46通过控制电路40来控制成接通断开。控制电路40按照从经由操作部12操作的按钮开关16输入的信号将放电开关46切换成接通断开。控制电路40在从按钮开关16输入一定的时间接通信号时将放电开关46切换成接通,将内置电池1的输出向DC/DC转换器58输出。在该状态下,DC/DC转换器58成为动作状态,将稳定化后的电力向与输出侧连接的输出连接器8供给。控制电路40在与输出连接器8连接的便携电子设备取下时,通过输出电流能够检测从输出连接器8取下便携电子设备的情况。这是因为当便携电子设备取下时,输出电流成为0A。
此外,如图14所示,电路基板4安装有对内置电池1的充放电进行控制的保护电路47。保护电路47检测电池温度和电池的电压而对电池的充放电进行控制。电池的温度由以热耦合状态固定在内置电池1的表面上的温度传感器19来检测。因此,在保护电路47连接有温度传感器19。保护电路47具备存储器48,其存储对电池的充放电电流进行限制的温度。存储器48存储与电池的温度相对应的允许电流。允许电流是在该温度下能够流过电池的最大电流,在比该电流小的电流下使用。因此,保护电路47根据电池温度将对电池进行充放电的电流控制成小于允许电流来保护电池。而且,保护电路47也可以存储允许电池的充放电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在该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间允许充放电地进行控制。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根据电池的种类而设定为最佳温度,例如在锂离子电池中,可以使最高温度约为60℃~70℃,最低温度约为-10℃~0℃。
此外,保护电路47检测内置电池1的电压而控制充放电。该保护电路47在充电的电池的电压上升至最高电压时停止充电,而且,在放电的电池的电压下降至最低电压时停止放电。图14所示的保护电路47当检测到电池温度或电池电压的异常时,控制充电电路50而停止内置电池1的充电,而且,将放电开关46控制成断开而停止内置电池1的放电。
此外,图14所示的电池组在内置电池1与DC/DC转换器58之间连接有放电开关46。该放电开关46通过控制电路40控制成接通断开。控制电路40按照从按钮开关16输入的信号而将放电开关46切换成接通断开。控制电路40在从按钮开关16输入一定的时间接通信号时将放电开关46切换成接通,将内置电池1的输出向DC/DC转换器58输出。在该状态下,DC/DC转换器58成为动作状态,将稳定化的电力向与输出侧连接的输出连接器8供给。控制电路40在与输出连接器8连接的便携电子设备130取下时,通过输出电流能够检测从输出连接器8取下便携电子设备130的情况。这是因为当便携电子设备130取下时,输出电流成为0A。
此外,图14所示的电池组还安装有检测内置电池1的剩余容量的剩余容量检测电路49。该剩余容量检测电路49根据内置电池1的电压或电池的电流来运算剩余容量,利用发光二极管17的发光色或点亮个数来显示剩余容量。该剩余容量检测电路49在从按钮开关16输入接通信号时,将发光二极管17点亮规定的时间来显示剩余容量。如图6所示,发光二极管17固定于电路基板4,由剩余容量检测电路49控制而显示内置电池1的剩余容量。电池组10利用具有透光性的塑料来制作位于发光二极管17的上方的上面板21。而且,图6所示的壳体2的上面板21将与发光二极管17对置的部分较薄地成形,而设置使从发光二极管17照射的光向外部透过的透光部21d。该壳体2未设置使发光二极管17露出的开口窗,而能够使发光二极管17的发光透过来向外部显示。不过,壳体也可以设置开口窗而使发光二极管从壳体露出向外部显示。
此外,控制电路检测内置电池1的充满电而停止内置电池1的充电。充电电路50当检测到内置电池1的充满电时,将表示充满电的情况的充满电信号向充电台110传送。充电台110检测到充满电信号而停止充电。
〔实施例1〕
图4至图13所示的电池组在壳体2的收纳空间25内配置有两个内置电池1。内置于壳体2的两个内置电池1是圆筒形电池1A,该圆筒形电池1A在收纳空间25内以与底板22平行的姿态配置在侧壁23A的内侧。该电池组10在收纳空间25的两侧配置一对内置电池1,在一对内置电池1之间设有散热空间26。
图4至图13所示的电池组10将由一对圆筒形电池1A、电路基板4及绝缘支架3构成的电池组装体9内置于壳体2。而且,该电池组10的电池组装体9将一对圆筒形电池1A以相互平行的姿态隔开规定的间隔且之间能够形成散热空间26的方式通过绝缘材料的绝缘支架3进行配设,并通过该绝缘支架3,将电路基板4、圆筒形电池1A及受电线圈5配置在固定位置。图7和图9的电池组10在配置于收纳空间25两侧的一对内置电池1的成为最低位置的顶部之间配置有受电线圈5。
(壳体)
壳体2在其内部收纳电池组装体9。图4至图13的壳体2由上壳2A和下壳2B组成。设置于上壳2A的上面板21和设置于下壳2B的底板22为四边形,在上面板21与底板22之间收纳有平行排列的两个内置电池1。位于壳体2的两侧部分的周壁23形成为沿着内置电池1的表面的弯曲面。壳体2的周壁23包括设置在两侧的侧壁23A和设置在侧壁23A的两端部的端面壁23B。图中的壳体2将侧壁23A形成为沿着圆筒形电池1A的表面弯曲的形状,并将端面壁23B形成为平面状。上壳2A和下壳2B对塑料进行成形而制作成将由侧壁23A和端面壁23B构成的周壁23一体地成形设置的形状。
上壳2A和下壳2B彼此将周壁23的开口端连结,而连结成将内部封闭的结构。图中的壳体2通过紧固螺钉13将上壳2A和下壳2B连结固定。为了供紧固螺钉13螺入连结,而在下壳2B一体地成形设置向底板22的内表面突出且供紧固螺钉13穿过的插入凸台22a,在上壳2A一体地成形设置向上面板21的内表面突出而螺入紧固螺钉13的连结凸台21a。紧固螺钉13从设置在下壳2B的外侧面上的插入凹部22b向插入凸台22a插入,贯通下壳2B,向连结凸台21a螺入,从而将上壳2A与下壳2B连结。彼此连结的上壳2A和下壳2B的周壁23对开口端进行超声波熔接、或粘接、或形成为卡止结构而可靠地连结。而且,在下壳2B的表面附着有标签14而从外侧看不见供紧固螺钉13插入的插入凹部22b。
此外,图10的下壳2B为了能够将配置于底板22的受电线圈5配置在固定位置,而在底板22的内表面设置能够收纳受电线圈5的圆形凹部22d,并且位于该圆形凹部22d的中心而一体成形设置有穿过受电线圈5的中心孔的定位凸台22c。图示的定位凸台22c为圆筒状,嵌入受电线圈5和屏蔽板6的中心孔,而将它们配置在固定位置。
壳体2中,将两组USB连接器8A进行两层层叠而向外部露出的两个连接器窗28在一方的端面壁23B开口,一个小型或微型USB连接器18A的连接器窗28在另一方的端面壁23B开口。此外,上壳2A中,用于使操作按钮开关16的操作部12向外部露出的开关窗21c在上面板21开口。
(绝缘支架)
绝缘支架3将电路基板4配置在一对圆筒形电池1A的间隔变宽的外侧部,且将输出连接器8和输入连接器18配置在圆筒形电池1A之间的散热空间26内。绝缘支架3如图7至图9所示,将电路基板4配置在比两个圆筒形电池1A的最高位置的切线位置靠下方的位置,在比电路基板4靠内侧部配设输出连接器8和输入连接器18。绝缘支架3对绝缘材料的塑料进行成形而制作。绝缘支架3以其长度方向与壳体2的侧壁23A平行的姿态,配设在壳体2的中央部。绝缘支架3在设置于壳体2两端的一对端面壁23B之间配设,在壳体2的两端的端面壁23B上防止长度方向的位置偏移。因此,图6及图10至图13的绝缘支架3将长度方向的长度即其全长作为对置的端面壁23B的内侧间隔,配设在端面壁23B之间。
绝缘支架3在其内侧的固定位置上配置电路基板4,而在两侧配置一对内置电池1。图7至图11的绝缘支架3通过塑料而一体地成形两侧的对置(对向)壁31和将对置壁31连结的连结板32。两侧的对置壁31相互平行地配设,且形成为沿着在其外侧配置的内置电池1的表面的形状。连结板32在壳体2的底板22的内侧,并在其一侧将两侧的对置壁31连结。
对置壁31以底板22侧为平面部31A,以上面板21侧为弯曲部31B,将平面部31A的一侧与连结板32连结。即,图7至图11的对置壁31以一侧为平面部31A,以其相反侧为弯曲部31B,将平面部31A与连结板32连结。弯曲部31B沿着内置电池1的表面弯曲,因此朝向上面板21而其内宽变宽。在内宽变宽的弯曲部31B的上面板21侧连结有电路基板4。该形状的绝缘支架3将对置壁31形成沿着内置电池1的形状而将内置电池1稳定地配置在固定位置,并且在弯曲部31B配置电路基板4,由此能够配置宽度宽、即安装多个电子部件的电路基板4。而且,在此配设的电路基板4向与上面板21对置的对置面的相反侧的面即内表面突出,能够配置电子部件。在此配置的电子部件有效地配置在电路基板4和一对对置壁31的内侧形成的空间内。
电路基板4以与连结板32平行的姿态,与一对对置壁31的内侧连结。为了将电路基板4配置在固定位置,而使一对对置壁31位于电路基板4的两侧,设置比电路基板4的表面突出的一对保持肋34,在所述保持肋34的相面对的内侧设置台阶部35和卡止钩36。卡止钩36一体地成形而设置于绝缘支架3。台阶部35在此载放于电路基板4的两侧而配置在固定位置。
此外,如图8、图11及图13所示,绝缘支架3为了将温度传感器19的温度检测部19A与配置在绝缘支架3外侧的内置电池1热耦合而设有引线19B的引出孔39,其中该温度传感器19的引线19B连结在配置于对置壁31内侧的电路基板4上。各个温度传感器19的引线19B穿过引出孔39,在引线19B的前端设置的温度检测部19A与内置电池1的表面的弯曲面进行热耦合。两个温度传感器19与各自的内置电池1的表面进行热耦合而配置,因此绝缘支架3设有供各个温度传感器19的引线19B穿过的一对引出孔39。
引出孔39在连结板32的两侧部且在与对置壁31的拐角部设置。穿过引出孔39的温度传感器19的引线19B具有挠性且能够变形。温度传感器19的引线19B以垂直姿态固定于电路基板4,沿着对置壁31的平面部31A的内表面向垂直方向延伸而穿过引出孔39,从引出孔39向绝缘支架3的外部引出,朝着内置电池1的表面向外侧折弯而使温度检测部19A接近内置电池1的表面。而且,温度传感器19的温度检测部19A由配置在受电线圈5与圆筒形电池1A之间的缓冲材料7按压,而以热耦合状态固定于内置电池1。因此,能够使从引出孔39引出的引线19B的前端的温度检测部19A可靠地与内置电池1的表面接触而进行热耦合。不过,温度传感器的温度检测部未必需要由缓冲材料按压在内置电池的表面,也可以在温度传感器的温度检测部接近内置电池的表面的状态下,将温度检测部经由热传导糊剂(ペ一スト)而与内置电池的表面热耦合。
此外,绝缘支架3为了与壳体2的固定位置连结,而利用嵌合结构将壳体2与对置壁31连结。嵌合结构由设置在壳体2的上面板21上的嵌合凸部21b和设置在绝缘支架3的对置壁31上的嵌合凹部31b构成,将嵌合凸部21b向嵌合凹部31b引导,而将绝缘支架3配置在壳体2的固定位置。绝缘支架3在对置壁31的弯曲部31B的端缘部,在与上面板21接触的面上设置嵌合凹部31b。图7至图9所示的绝缘支架3在弯曲部31B的端缘部,在对置的保持肋34的外侧设置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槽形的嵌合凹部31b。向该嵌合凹部31b插入的嵌合凸部21b突出地设置在上面板21的内表面。为了向槽形的嵌合凹部31b进行引导,而将嵌合凸部21b形成为细长的凸条。
此外,为了将绝缘支架3配置在壳体2的固定位置,而在绝缘支架3上设置定位孔32a。定位孔32a设置在绝缘支架3的连结板32上。而且,连结板32以向内表面突出的方式一体地成形设置引导凸台32b,在该引导凸台32b的中心设置定位孔32a。定位孔32a设置在将绝缘支架3配置在壳体2的固定位置时能够插入壳体2的凸台22a的位置。壳体2的插入凸台22a插入到在引导凸台32b的中心设置的定位孔32a内,从而将绝缘支架3配置在壳体2的固定位置。因此,定位孔32a的内径与插入凸台22a的外径大致相等,将插入凸台22a插入定位孔32a,而能够将绝缘支架3配置在壳体2的固定位置。
此外,如图6和图7所示,电池组10使操作按钮开关16的操作部12从上板21的开关窗21c露出。操作部12对固定于电路基板4的按钮开关16进行按压而切换为接通断开。如图14所示,按钮开关16向安装于电路基板4的内置电池1的剩余容量检测电路49输出显示信号,而显示剩余容量。剩余容量检测电路49通过发光二极管17的点亮色或点亮状态来显示内置电池1的剩余容量。剩余容量检测电路49在从按钮开关16输入显示信号时,将发光二极管17点亮一定的时间而显示剩余容量。
另外,按钮开关16也可以将DC/DC转换器58切换成动作状态。利用按钮开关16的接通断开信号来显示剩余容量,而且对DC/DC转换器58的动作状态进行切换的电池组10可以在对按钮开关16进行短按时显示剩余容量,在对按钮开关16进行长按时将DC/DC转换器58切换成动作状态。DC/DC转换器58判定从按钮开关16输入的接通信号比设定时间长的情况,而切换成动作状态。该电池组10在未对按钮开关16长按的状态下将DC/DC转换器58保持为不动作的状态,因此在便携电子设备130与输出连接器8未连接的状态下,能够防止电池的无为消耗。这是因为当DC/DC转换器58处于动作状态时,在便携电子设备130与负载未连接的状态下也会消耗电力。
此外,图中的绝缘支架3位于固定在电路基板4上的按钮开关16的下方,在连结板32上一体成形设置对电路基板4的下表面进行支承的支承凸台32c。该结构利用支承凸台32c对固定有按钮开关16的电路基板4的下方进行支承,因此轻按操作部12,就能够可靠地操作按钮开关16。
此外,图10和图12所示的电路基板4在与操作部12对置的对置面上配设有具有挠性的遮光性的绝缘片15。该绝缘片15具有贯通孔,且配设成使按钮开关16从该贯通孔露出的状态。该绝缘片15可以使用例如聚酯等的塑料片。该绝缘片15延长静电的放电路径而防止静电引起的放电,并防止在壳体2内点亮的发光二极管17的光从开关窗21c向外部泄漏。
(引线板)
如图10至图13所示,一对内置电池1将正负的端面电极经由引线板11与电路基板4连结。图示的一对内置电池1的一方的端面电极彼此通过第一引线板11A连接,并且另一方的端面电极彼此通过第二引线板11B连接。即,一对内置电池1通过引线板11彼此并联连接且与电路基板4连接。不过,一对圆筒形电池也可以彼此串联连接。
图中的引线板11形成将与端面电极连接的连接部通过连结部连结而成的形状。第一引线板11A将端面电极连结,该端面电极位于配设有上下两级USB连接器8A的端面。该第一引线板11A为了不与上下两级USB连接器8A接触,而将连结部向底面侧折弯,并折弯成沿着USB连接器8A的底面的周围的日语“コ”字状,而配置在绝缘支架3的连结板32的下表面。此外,第一引线板11A使设置于连结部的连接片11a通过设置于绝缘支架3的狭缝孔38而与电路基板4连接。第二引线板11B将端面电极连结,该端面电极位于配设有上下两级USB连接器8A的端面的相反侧的端面。该第二引线板11B为了不与USB连接器8A接触,而将连结部配置在绝缘支架3的端面的下部。而且,第二引线板11B将设置于连结部的连接片11a配置在绝缘支架3的连结板32的下表面,而且,将该连接片11a折弯并使该连接片11a通过设置于绝缘支架3的狭缝孔38而与电路基板4连接。
(输出连接器、输入连接器)
输出连接器8和输入连接器18固定于电路基板4,且配置于散热空间26,该散热空间26设置在内置电池1之间。图6、图9及图10至图13表示将输出连接器8即USB连接器8A和输入连接器18即小型或微型USB连接器18A配置在固定位置的状态。这些图示的电路基板4在一端部固定有标准USB连接器即输出连接器8,在另一端部固定有小型或微型USB连接器18A即输入连接器18。输出连接器8和输入连接器18钎焊(ハンダ付け)固定于电路基板4。输出连接器8和输入连接器18将多个连接销插入电路基板4而进行物理连结,在该状态下,将连接销钎焊于电路基板4的导电部而固定或电连接于电路基板4。以上的电路基板4将作为标准USB连接器的USB连接器8A分两级连结而固定在电路基板4的一端部,在另一端部钎焊固定有小型或微型USB连接器18A。输出连接器8和输入连接器18将USB插头插入到电路基板4的两端部,该USB插头贯通壳体2的连接器窗28。固定在电路基板4上的USB连接器8A分两级连结,由设置于绝缘支架3的嵌合凹部37引导,而由绝缘支架3保持在固定位置。绝缘支架3设有对作为标准USB连接器的USB连接器8A进行引导的嵌合凹部37,并在此配置USB连接器8A。
以上的实施例的电池组10将一对圆筒形电池1A内置于壳体2。不过,本发明的电池组也可以将一个圆筒形电池内置于壳体。以下,详细说明内置一个圆筒形电池的电池组的实施例。另外,在以下所示的实施例中,对与上述的实施例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符号而省略其详细说明。
〔实施例2〕
图15至图22所示的电池组60在壳体62的收纳空间85内配置一个内置电池1。内置于壳体62的一个内置电池1是圆筒形电池1A,该圆筒形电池1A在收纳空间85内以与底板82平行的姿态配置在一侧的侧壁83A的内侧。该电池组60在收纳空间85的一侧配置一个内置电池1,在内置电池1的侧部设置散热空间86。
图15至图22所示的电池组10将由一个圆筒形电池1A、电路基板4及绝缘支架63构成的电池组装体69内置于壳体62。而且,该电池组60将内置于壳体62的圆筒形电池1A与壳体62的侧壁83A之间隔开规定的间隔且之间能够形成散热空间86的方式配设绝缘材料的绝缘支架63,并通过该绝缘支架63将电路基板4、内置电池1及受电线圈5配置在固定位置。
(壳体)
壳体62是在上面板81和底板82的周围设有周壁83的形状,且在其内部收纳电池组装体69。图15至图22的壳体62由上壳62A和下壳62B组成。壳体62在其一侧部分收纳一个圆筒形电池1A,在相反侧的一侧部分收纳电路基板4、输出连接器8及输入连接器18。壳体62的周壁83由设置于两侧的侧壁83A和设置在侧壁83A的两端部的端面壁83B构成。位于壳体62的两侧部分的侧壁83A将收纳圆筒形电池1A的一侧设为沿着圆筒形电池1A的表面弯曲的弯曲壁83a,将相反侧的一侧设为垂直面即垂直壁83b。上壳62A和下壳62B彼此将周壁83的开口端连结,连结成将内部封闭的结构。
图中的壳体62通过紧固螺钉13将上壳62A和下壳62B连结固定。为了通过旋入紧固螺钉13而进行连结,而在下壳62B一体地成形设置向底板82的内表面突出且供紧固螺钉13穿过的插入凸台82a,在上壳62A一体地成形设置向上面板81的内表面突出而螺入紧固螺钉13的连结凸台81a。紧固螺钉13从设置在下壳62B的外侧面上的插入凹部82b向插入凸台82a插入,贯通下壳62B,向连结凸台81a螺入,从而将上壳62A与下壳62B连结。而且,在下壳62B的表面附着有标签14。
此外,图19的下壳62B为了能够将配置于底板82的受电线圈5配置在固定位置,而在底板82的内表面设置能够收纳受电线圈5的圆形凹部82d,并且位于该圆形凹部82d的中心而一体成形设置穿过受电线圈5的中心孔的定位凸台82c。图示的定位凸台82c为圆筒状,嵌入受电线圈5和屏蔽板6的中心孔,而将它们配置在固定位置。而且,图20所示的下壳62B在下表面的两侧设置弯曲成沿着圆形凹部82d的外形的形状的圆形突出部82e,从而能够增大配置在底板82上的受电线圈5的外形。该圆形突出部82e在内侧配置受电线圈5,因此也作为将电池组60安放于充电台110时显示受电线圈5的位置的标记。
壳体62在两端的端面壁83B开设使输出连接器8即USB连接器8A和输入连接器18即小型或微型USB连接器18A向外部露出的连接器窗28。壳体62在一方的端面壁83B开设使输出连接器8即标准USB连接器向外部露出的连接器窗28,在另一方的端面壁83B开设使输入连接器18即小型或微型USB连接器18A向外部露出的连接器窗28。而且,上壳62A在上面板81开设用于使按钮开关12向外部露出的开关窗81c。
(绝缘支架)
绝缘支架63在壳体62的一侧,配置在圆筒形电池1A与侧壁83A的垂直壁83b之间。绝缘支架63将电路基板4配置在内置电池1与垂直壁83b的间隔变宽的外侧部,且将输出连接器8和输入连接器18配设在比电路基板4靠内侧部的散热空间86内。绝缘支架3如图17和图18所示,将电路基板4配置在比圆筒形电池1A的最高位置的切线位置靠下方的位置,在比电路基板4靠内侧部配设输出连接器8和输入连接器18。绝缘支架63对绝缘材料的塑料进行成形而制作。绝缘支架63以其长度方向与壳体62的侧壁83A平行的姿态,配设在壳体62的一侧。绝缘支架63在设置于壳体62两端的一对端面壁83B之间配设,在壳体62的两端的端面壁83B上防止长度方向的位置偏移。因此,图中的绝缘支架3将长度方向的长度即其全长作为对置的端面壁83B的内侧间隔,配设在端面壁83B之间。
绝缘支架63在其内侧的固定位置上配置电路基板4,而在一侧配置内置电池1。图17和图18的绝缘支架63通过塑料而一体地成形沿着圆筒形电池1A的对置面的电池侧的对置壁91、壳体62的一方的侧壁83A即沿着垂直壁83b的侧壁83A侧的对置壁90、将电池侧的对置壁91与侧壁83A侧的对置壁90连结的连结板92、以及在电池侧的对置壁91及侧壁83A侧的对置壁90和连结板92的两端设置的端面板93。电池侧的对置壁91与侧壁83A侧的对置壁90相互平行地配设。与圆筒形电池1A相面对的电池侧的对置壁91形成沿着配置在其外侧的圆筒形电池1A的表面的形状。与壳体62的垂直壁83b相面对的侧壁83A侧的对置壁90形成沿着垂直壁83b的内表面的形状。连结板92在壳体62的底板82的内侧,将电池侧的对置壁91与侧壁83A侧的对置壁90在其一侧连结。端面板93与电池侧的对置壁91、侧壁83A侧的对置壁90及连结板92的端部连结。图中的绝缘支架63在一端配置有标准USB连接器即USB连接器8A,在另一端配置有小型或微型USB连接器18A,因此在两端的端面板93设置开口部,而使USB连接器8A和小型或微型USB连接器18A从各个开口部露出。
电池侧的对置壁91以底板82侧为平面部91A,以上面板81侧为弯曲部91B,并将平面部91A的一侧与连结板92连结。即,图17和图18所示的电池侧的对置壁91以一侧为平面部91A,以其相反侧为弯曲部91B,并将平面部91A与连结板92连结。弯曲部91B沿着内置电池1的表面弯曲,因此其内宽朝向上面板81变宽。在内宽变宽的弯曲部91B的上面板81侧连结电路基板4。
侧壁83A侧的对置壁90形成为从底板82侧朝向上面板81侧而与作为侧壁83A的垂直壁83b的间隔变窄的倾斜面,并将底板81侧的一侧与连结板92连结。即,图17和图18所示的侧壁83A侧的对置壁90作为其内宽朝向上面板81变宽的倾斜面。作为倾斜面的侧壁83A侧的对置壁90在内宽变宽的上面板81侧连结电路基板4。不过,侧壁83A侧的端面壁83B未必非要形成为倾斜面,也可以形成为垂直面或弯曲面。
绝缘支架63在电池侧的对置壁91和侧壁83A侧的对置壁90的内侧以与连结板92平行的姿态连结电路基板4。为了将电路基板4配置在固定位置,如图17至图19所示,电池侧的对置壁91和侧壁83A侧的对置壁90设有位于电路基板4的两侧而比电路基板4的表面突出的一对保持肋34,在这些保持肋34的相面对的内侧设置台阶部35和卡止钩36。
(引线板)
此外,如图19至图22所示,内置电池1将正负的端面电极经由一对引线板71与电路基板4连结。一对引线板71具备:与端面电极连接的连接部;从该连接部引出而与电路基板4连接的连接片71a。所述引线板71配置在绝缘支架63的两端,将连接部与内置电池1的端面电极连接,并使连接片71a通过设置于绝缘支架63的狭缝孔38而与电路基板4连接。
(输出连接器、输入连接器)
输出连接器8和输入连接器18固定于电路基板4,且配置于散热空间86,该散热空间86设置在内置电池1与垂直壁83b之间。图19和图20表示将输出连接器8即USB连接器8A和输入连接器18即小型或微型USB连接器18A配置在固定位置的状态。这些图示的电路基板4在一端部固定有标准USB连接器即输出连接器8,在另一端部固定有小型或微型USB连接器18A即输入连接器18。输出连接器8和输入连接器18将USB插头插入到电路基板4的两端部,该USB插头贯通壳体62的连接器窗28。USB连接器8A钎焊固定于电路基板4。USB连接器8A将多个连接销插入电路基板4而进行物理连结,在该状态下,将连接销钎焊于电路基板4的导电部而固定或电连接于电路基板4。
此外,图18至图22所示的USB连接器8A将供USB插头插入的长方形的插入部的短边侧的一边以与电路基板4的表面相面对的姿态固定于电路基板4。即,该电路基板4以标准USB连接器即USB连接器8A的长边侧的一边与侧壁83A即垂直壁83b平行的姿态,将USB连接器8A固定。该结构如图18所示,使形成在内置电池1与作为侧壁83A的垂直壁83b之间的散热空间86变窄,换言之,能够使整体的外形更紧凑,并将标准USB连接器即USB连接器8A配置在固定位置。固定于电路基板4的USB连接器8A由设置于绝缘支架63的嵌合凹部97引导,而由绝缘支架63保持在固定位置。绝缘支架63设有对USB连接器8A进行引导的嵌合凹部97,并在此配置USB连接器8A。

Claims (8)

1.一种具备输出连接器的电池组,该电池组具备:受电线圈,其载放在具有通过电磁感应作用来传送电力而进行充电的送电线圈的充电台上,且从送电线圈接受电力;内置电池,其利用该受电线圈所感应的电力进行充电;电源用的输出连接器,其将该内置电池的输出向外部输出;电路基板,其安装有利用所述受电线圈所感应的电力对内置电池进行充电的充电电路;以及壳体,其内置该电路基板、所述受电线圈及所述内置电池,
所述具备输出连接器的电池组的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载放于充电台的平面状的底板、从该底板分离而以相面对的姿态配置的上面板、由底板及上面板两侧缘的侧壁和两端缘的端面壁构成的周壁,所述壳体通过底板、上面板及周壁而在内部设置封闭结构的散热空间,并在该散热空间内配置所述内置电池、所述受电线圈及所述电路基板,
所述内置电池为圆筒形电池,该圆筒形电池在所述散热空间内,以与底板平行的姿态配置在所述侧壁的内侧,
而且,所述受电线圈为平面线圈,配设在所述底板的内表面且配设在散热空间的底部,
此外,所述电路基板从所述受电线圈分离而配设在上面板的内表面,在由所述电路基板、所述受电线圈及内置电池包围的区域设置散热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输出连接器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受电线圈与圆筒形电池之间配置缓冲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备输出连接器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基板配置在比作为所述内置电池的圆筒形电池的最高位置的切线位置更靠下方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具备输出连接器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
作为平面线圈的所述受电线圈配设在比作为内置电池的圆筒形电池的最低位置的切线位置更靠外侧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具备输出连接器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的散热空间的两侧配置一对内置电池,在一对内置电池之间设置散热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具备输出连接器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的散热空间的两侧配置一对内置电池,在一对内置电池的成为最低位置的顶部之间配置所述受电线圈。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具备输出连接器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的散热空间的一侧配置一个内置电池,在内置电池的侧部设置散热空间。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具备输出连接器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电路基板的上表面固定按钮开关,在所述壳体的上面板,在按钮开关的上方设置将按钮开关切换成接通断开的操作部。
CN2012101017246A 2011-04-12 2012-04-09 具备输出连接器的电池组 Pending CN10273853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88617A JP2012221854A (ja) 2011-04-12 2011-04-12 出力コネクタを備えるバッテリパック
JP2011-088617 2011-04-1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38531A true CN102738531A (zh) 2012-10-17

Family

ID=469935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017246A Pending CN102738531A (zh) 2011-04-12 2012-04-09 具备输出连接器的电池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262109A1 (zh)
JP (1) JP2012221854A (zh)
CN (1) CN102738531A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38884A (zh) * 2015-03-04 2016-09-14 安德烈·斯蒂尔股份两合公司 带有携带装置的背携式电池包
CN106133854A (zh) * 2014-03-26 2016-11-16 苹果公司 用于感应式充电系统的温度管理
CN108123507A (zh) * 2016-11-29 2018-06-05 佑骅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便携式无线电功率传输装置
CN108418261A (zh) * 2017-02-10 2018-08-17 立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通信功能的可充电电池及其中的电池控制电路
CN113711466A (zh) * 2019-02-21 2021-11-26 谐振科技公司 具有圆形、球形或多面体形状的无线电力馈送系统和电力接收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456130B2 (en) * 2005-11-18 2013-06-04 Moto Boost International,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tilizing recycled batteries to surface charge an automobile battery
JP4540723B2 (ja) * 2008-04-24 2010-09-08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パック電池
KR101097263B1 (ko) * 2009-12-28 2011-12-2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배터리 팩 및 이의 충전 제어방법
USD716304S1 (en) * 2012-02-09 2014-10-28 Hid Global Gmbh RFID reader
US9804636B2 (en) 2012-03-14 2017-10-31 David B. Barnett Docking connector platform for mobile electronic devices
KR101920236B1 (ko) * 2012-06-19 2018-11-2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배터리를 충전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그 전자 장치
KR101969754B1 (ko) * 2012-11-12 2019-04-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충전장치
TW201421211A (zh) * 2012-11-16 2014-06-01 Primax Electronics Ltd 無線充電裝置
JP2014107971A (ja) * 2012-11-28 2014-06-09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 半導体集積回路およびその動作方法
US9263775B1 (en) * 2012-12-12 2016-02-16 Paul Lowchareonkul External battery for mobile devices with intelligent display
JP2014138483A (ja) * 2013-01-16 2014-07-28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池パック及び電気機器
US9209637B2 (en) 2013-03-15 2015-12-08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Battery control apparatus
EP2782206B1 (en) * 2013-03-19 2017-03-08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Battery control device
JP6227420B2 (ja) * 2014-01-09 2017-11-08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工具用電池パック
US20140203757A1 (en) * 2014-03-14 2014-07-24 Svetlana Ibragimova Decorative object with a charging device
TWM489410U (en) * 2014-04-17 2014-11-01 Giga Byte Tech Co Ltd Mobile power device
JP6500509B2 (ja) * 2014-04-25 2019-04-17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ユニット
US9515500B2 (en) * 2014-07-08 2016-12-06 Goal Zero Llc Portable energy storage and power supply system
TWM491296U (zh) * 2014-07-21 2014-12-01 Lien Chang Electronic Entpr Co 無線充電裝置
USD754131S1 (en) * 2014-09-01 2016-04-1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ortable solid state disk
DE102014219504B4 (de) * 2014-09-26 2022-12-08 Vitesco Technologies GmbH Drahtloses Batterieladesystem mit Notabschaltung für eine Fahrbatterie eines Elektrofahrzeugs
US10476318B2 (en) 2014-10-27 2019-11-12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Battery-embedded device
KR101693554B1 (ko) * 2014-12-30 2017-01-09 갑을오토텍(주) 차량용 단말기 충전 장치
USD793388S1 (en) * 2015-01-29 2017-08-01 Bluebird Inc. Digital communication device
JP6555896B2 (ja) * 2015-02-18 2019-08-07 新コスモス電機株式会社 携帯型ガス検知器
DE102015002724A1 (de) 2015-03-04 2016-09-08 Andreas Stihl Ag & Co. Kg Rückentragbares Systemmodul mit einer Tragvorrichtung und abklappbarem Hüftabschnitt
USD754130S1 (en) * 2015-03-19 2016-04-19 Faro Technologies, Inc. Optical scanner
SE1550340A1 (sv) * 2015-03-23 2016-06-21 Nok9 Ab A testing device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and an associated method
JP6547402B2 (ja) * 2015-05-13 2019-07-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電子機器及び無接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CN105580242B (zh) * 2015-06-29 2018-02-02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控制电路、具有该控制电路的电池及电池控制方法
USD792409S1 (en) * 2015-11-11 2017-07-1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External solid state drive
USD791077S1 (en) * 2016-06-07 2017-07-04 Cleer Gear Llc Charging case
US10575696B2 (en) * 2016-07-13 2020-03-03 Irobot Corporation Autonomous robot auto-docking and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s and methods
USD833411S1 (en) * 2016-07-25 2018-11-13 Robert Bosch Gmbh Wireless hub
US10658873B2 (en) * 2016-07-28 2020-05-19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Wireless charging devices
USD837790S1 (en) * 2016-08-03 2019-01-08 Transcend Information, Inc. Mobile storage device
USD797751S1 (en) * 2016-08-22 2017-09-19 Ypb Group Ltd. Portable OTG anti-counterfeit scanner
CN109804516B (zh) 2016-08-26 2021-11-02 纽卡润特有限公司 无线连接器系统
US10714951B2 (en) 2016-09-23 2020-07-14 Apple Inc. Structural framework for wireless charging mats
US20180233926A1 (en) * 2017-02-10 2018-08-16 Richtek Technology Corporation Rechargeable battery with communication and battery control circuit thereof
KR102370339B1 (ko) * 2017-02-22 2022-03-04 에이에스엠엘 네델란즈 비.브이. 전산 계측
US10686330B2 (en) * 2017-07-06 2020-06-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Smart priority detection for wired and wireless charging
CN207304039U (zh) * 2017-07-07 2018-05-01 深圳市正浩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移动电源
CN107872101B (zh) * 2017-11-24 2019-11-15 深圳市文鼎创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nfc天线取电装置
TWM560147U (zh) * 2017-12-01 2018-05-11 Cosmex Co Ltd 可更換電池的行動充電裝置
USD880417S1 (en) * 2018-03-02 2020-04-07 Shenzhen Opso Technology Co., Ltd Portable power bank charger
US11117478B2 (en) * 2018-09-24 2021-09-14 Te Connectivity Corporation Charging inlet with thermal sensor
US11050307B1 (en) 2019-05-07 2021-06-29 Apple Inc. Wireless power system with device movement detection
USD935395S1 (en) * 2019-08-01 2021-11-09 Shenzhen Relx Technology Co., Ltd. Charger
JP7261133B2 (ja) * 2019-09-13 2023-04-19 株式会社Subaru 車両用制御装置
JP7244405B2 (ja) * 2019-12-06 2023-03-2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とその分解方法
US11611238B2 (en) * 2020-01-10 2023-03-21 Popsockets Llc Wireless charging transfer apparatus and methods
JP7327205B2 (ja) * 2020-02-25 2023-08-1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ウェーブ 携帯端末、及び、バッテリパック
USD991902S1 (en) * 2021-01-20 2023-07-11 Zhijian Xu Earbud and charger case
USD950564S1 (en) * 2021-04-08 2022-05-03 Guangjun Zhou Video capture card
TWM626973U (zh) * 2021-12-30 2022-05-11 晶英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充電電池
USD1029756S1 (en) * 2022-04-27 2024-06-04 Snap Inc. Charging brick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058358A1 (en) * 2006-03-24 2009-03-05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Power receiv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non-contact charger using the same
US20090267560A1 (en) * 2008-04-24 2009-10-29 Shoichi Toya Battery pack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11829U (ja) * 1994-07-27 1995-06-06 株式会社三岡電機製作所 充電用電源接続装置
JP3907723B2 (ja) * 1995-08-30 2007-04-18 東芝電池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
JP5162958B2 (ja) * 2007-05-16 2013-03-13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パック
TW200901599A (en) * 2007-06-29 2009-01-01 rong-cong Lin Battery cover
JP5334406B2 (ja) * 2007-11-26 2013-11-06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源コネクタを備える携帯式電源
JP4519180B2 (ja) * 2008-04-24 2010-08-04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充電台、携帯機器と充電台及びパック電池と充電台
JP2009273327A (ja) * 2008-05-10 2009-11-19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池内蔵機器と充電台
TW201119175A (en) * 2009-11-30 2011-06-01 Compal Electronics Inc Wireless power supply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058358A1 (en) * 2006-03-24 2009-03-05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Power receiv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non-contact charger using the same
US20090267560A1 (en) * 2008-04-24 2009-10-29 Shoichi Toya Battery pack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33854A (zh) * 2014-03-26 2016-11-16 苹果公司 用于感应式充电系统的温度管理
US10320230B2 (en) 2014-03-26 2019-06-11 Apple Inc. Temperature management for inductive charging systems
CN105938884A (zh) * 2015-03-04 2016-09-14 安德烈·斯蒂尔股份两合公司 带有携带装置的背携式电池包
CN105938884B (zh) * 2015-03-04 2020-07-24 安德烈·斯蒂尔股份两合公司 带有携带装置的背携式电池包
CN108123507A (zh) * 2016-11-29 2018-06-05 佑骅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便携式无线电功率传输装置
CN108418261A (zh) * 2017-02-10 2018-08-17 立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通信功能的可充电电池及其中的电池控制电路
CN113711466A (zh) * 2019-02-21 2021-11-26 谐振科技公司 具有圆形、球形或多面体形状的无线电力馈送系统和电力接收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221854A (ja) 2012-11-12
US20120262109A1 (en) 2012-10-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38531A (zh) 具备输出连接器的电池组
US7633263B2 (en) Battery charger
US7830114B2 (en) Flex circuit interface for wireless charging
JP5300187B2 (ja) 磁気誘導作用で充電されるパック電池
CN108292849B (zh) 用于再充电漫游设备的系统和方法,以及用于这种系统的适配器
US8248025B2 (en) Charging system capable of charging electronic device by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US20100013432A1 (en) Battery charger
US8016600B2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power adaptor and method for automatically disconnecting electronic device and power adaptor
US5157318A (en) Structure of battery charger for different size and specification batteries
KR100877646B1 (ko) 복수의 코일 패드를 구비한 무 접점 충전기 및 이를 구비한배터리 충전 세트
JP2010098861A (ja) 携帯電子機器の充電装置
CN102195023A (zh) 具备稳定化电路的封装电池
KR19990014004A (ko) 팩 전지와 충전대
CN103053090A (zh) 通用感应充电器
KR20180071197A (ko) 다중결합이 가능한 무선충전 트레이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무선충전 시스템
KR100765612B1 (ko) 무선 충전기
KR101499331B1 (ko) 엔에프씨 통신부를 포함하는 무선충전 식별 배터리팩
US20060108974A1 (en) Generic rechargeable battery and charging system
US20140167690A1 (en) Wireless charging battery module and charging structure of the same
JP2011103258A (ja) バッテリパック
KR101469463B1 (ko) 무선충전 배터리팩
CN207625329U (zh) 一种具有收纳功能的充电设备
WO2011026283A1 (zh) 一种无线充电电池和无线充电器
KR20200002620U (ko) 휴대용 이동전원장치
CN218897095U (zh) 电池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