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82528B - 自动售货机的商品搬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自动售货机的商品搬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82528B
CN102682528B CN201210060161.0A CN201210060161A CN102682528B CN 102682528 B CN102682528 B CN 102682528B CN 201210060161 A CN201210060161 A CN 201210060161A CN 102682528 B CN102682528 B CN 10268252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odity
retainer
mentioned
accommodating passage
shelf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6016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82528A (zh
Inventor
福田胜彦
岩子努
阪光广
福地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6825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825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825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825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ending Machines For Individual Produ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削减部件数量且价格低廉的自动售货机的商品搬出装置,其为倾斜架的商品搬出装置,商品搬出装置(5)包括:从基板(50)的开口部(51)自由进退于商品收纳通道的第一止动器和第二止动器(57);根据电磁螺线管(54)的动作,使第一止动器和第二止动器(57)交替地进退于商品收纳通道的连杆机构(55)的连杆销(55A、55B);和架设于开口部(51)的上下边缘部,支承连杆销(55A、55B)以及第一止动器(56)和第二止动器(57)的轴(500)的轴承部件(53),将在现有技术中作为与基板(50)不同的部件而准备的轴承部件(53)一体地形成于基板(50)上来削减部件数量。

Description

自动售货机的商品搬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配备有商品搬出装置的自动售货机,该商品搬出装置将商品从以商品收纳通道的商品搬出口变低的方式倾斜配置的商品收纳架中一个一个地搬运出,该商品收纳通道将多个商品以横倒姿势在前后方向排成一列来对其进行收纳。 
背景技术
这种自动售货机包括商品收纳架,该商品收纳架在上下方向设置有多层的商品收纳搁板,商品收纳搁板具有在主体机壳的库内将多个商品以横倒姿势在前后方向排成一列对其进行收纳的商品收纳通道(也称作商品栏(column)(商品列、商品柱)),该商品收纳架在左右方向并列地设置有多列。上述商品收纳架以商品收纳通道的商品搬出口变低的方式、且以规定的斜度倾斜地构成。这种商品收纳架也称作倾斜架(slant rack)。在上述商品收纳架中的商品收纳通道的商品搬出口设有商品搬出装置,用来一个一个地搬出以横倒姿势收纳于该商品收纳通道中的商品,作为该商品搬出装置公知有图28所示的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的图11)。 
图28是现有的商品搬出装置的侧视图,在图中,标号100表示的是构建商品收纳架的商品收纳搁板。该商品收纳搁板100由底板部110和左右的侧面部120(在图中,左右的侧面部重叠,仅能看到其中一个侧面部)形成截面为U字形的形状,其内部空间构成商品收纳通道200。上述商品收纳搁板100按照商品收纳通道200的商品搬出口210变低的方式倾斜地设置,在上述商品搬出口210设置有商品搬出装置300。在上述商品搬出装置300中,使以自由旋转的方式被轴支承在沿着商品收纳搁板100的底板部110所配设的基板310上的第一止动器320和第二止动器330交替地进退(出没)于商品收纳通道200中(图中实线状态和虚线状态)。上述商品搬出装置300作为在蜿蜒曲折式 (serpentine type)商品收纳架(在沿着上下方向呈蛇形(锯齿形、弯弯曲曲形)的商品收纳通道中,商品以横倒姿势上下成一列地重叠而被收纳的架)中所使用的商品搬出装置而被熟知,其包括使上述第一止动器320和第二止动器330联动地操作的图中未示的电磁螺线管和操作机构。设置由与上述商品搬出装置300相向(相对)而用来设定商品收纳通道200的通道宽度的通道宽度调整板400,该通道宽度调整板400使前后一对销410、420沿着形成于侧面部120上的一组导向槽121、122移动,由此,沿着上下方向滑动,能够将商品收纳通道宽度切换成宽幅和窄幅两档。 
对于上述商品搬出装置300,在销售待机状态下,第一止动器320突出到商品收纳通道200中,而第二止动器330从商品收纳通道200退回(图中实线状态)。在该销售待机状态下,如果商品G被载置于商品收纳搁板100上,则最先投入的商品G(也称作G1)被卡定(卡止)在第一止动器320上,后续的商品G2、G3与被卡定在第一止动器320上的商品G1连续地排列而被收纳。如果操作自动售货机的商品选择按钮,则商品搬出装置300的图中未示的电磁螺线管被通电,第一止动器320和第二止动器330联动旋转,移动到图中虚线所示的状态。第一止动器320从商品收纳通道200退回,由此,通过商品搬出口210搬出第一销售顺序的商品G1(以下,也称作销售商品),第二止动器330突出到商品收纳通道200,在其顶端卡定第二销售顺序的商品G2(以下,也称作下一个销售商品)。在搬出销售商品G1后,如果断开对电磁螺线管的通电,则第一止动器320和第二止动器330返回到实线所示的位置,利用第一止动器320卡定下一个销售商品G2,变成销售待机状态。在上述商品收纳搁板100上收纳有商品直径各异的商品的情况下,使通道宽度调整板400在上下方向移动来调整商品收纳通道宽度。在第二止动器330的顶端卡定下一个销售商品G2的原因在于,在第二止动器330的旋转支点(第二止动器330的旋转轴)挡住商品荷重。 
在图28所示的自动售货机的商品搬出装置中,第一止动器320和第二止动器330联动地进退(出没)于商品收纳通道中。即,按照第一止动器320开始从商品收纳通道200退回的同时,第二止动器330 开始向商品收纳通道200突出的方式,且第一止动器320和第二止动器330按照相互间的角度大体保持固定的方式旋转。另外,由于在第二止动器330的顶端卡定下一个销售商品G2,因此,第二止动器330的旋转角度较小。根据该第二止动器330的旋转角度,第一止动器320的旋转角度也较小,第一止动器320向商品收纳通道200的突出量受到限制。因此,在销售待机状态下,突出到商品收纳通道200中的第一止动器320的姿势朝着商品搬出口210一侧倾斜。因此,最先载置于商品收纳搁板100上的商品G1跑到(滑落到)向商品搬出口210一侧倾斜的第一止动器320上,与通道宽度调整板400碰撞,因其反作用,朝着商品搬出装置300的基板310面反转。在此情况下,在商品G1不倾斜地在商品收纳通道200中转动或滑动的情况下,即,在商品G1的轴线与商品行进方向成直角的情况下,该商品G1与通道宽度调整板400碰撞而反转,商品G1也保持横倒且其轴线与商品行进方向成直角的姿势,而在商品G1倾斜的情况下(其轴线与商品行进方向不成直角的情况),在该商品G1与通道宽度调整板400碰撞而反转的情况下,变成商品(商品的轴线)与商品收纳通道200的商品行进方向一致的姿势,即,商品G1向商品收纳通道200内的商品行进方向立起的姿势(或者相对于商品行进方向倾斜的姿势),有可能引起商品堵塞。此处,在商品收纳通道200中转动或滑动的商品的动态不稳定,特别是对于小尺寸的商品,明显有可能发生姿势变化。 
为了解决该问题,考虑使用一种近阶段在蜿蜒式商品收纳架中所采用的商品搬出装置,第一止动器和第二止动器非联动,第一止动器以横切商品收纳通道的方式大致垂直(与基板310的板面大致垂直)地突出(例如,专利文献2所述的商品搬出装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50890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3951531号公报 
在上述专利文献2所展示的商品搬出装置中,第一止动器和第二止动器是非联动,且第一止动器向商品收纳通道大致垂直地突出,所以,即使最先载入的商品G1的动态不稳定,也被向商品收纳通道大致垂直地突出的第一止动器所阻挡,其姿势被矫正,所以,具有不会引起商品堵塞这样的优点。 
在专利文献2所展示的商品搬出装置中,为了操作第一止动器、第二止动器而具有多个销,另外,第一止动器、第二止动器按照从在钢板制成的基板50上开设(开孔)的较大的开口部向商品收纳通道突出的方式形成,因此,第一止动器、第二止动器的轴被插入,且配备支承使第一止动器、第二止动器操作的多个销等的轴承部件,该轴承部件架设于上述开口部的上下边缘部。该轴承部件采用与基板的材料不同的合成树脂形成,为了制作合成树脂制成的轴承部件而需要模具,并且存在零件数量增加、成本增大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解决上述课题,提供一种削减零件数量且价格低廉的自动售货机的商品搬出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特征在于,自动售货机具备商品收纳架,该商品收纳架包括:左右一对的架侧板;商品收纳搁板,该商品收纳搁板在上下方向多层地架设于该左右一对的架侧板上,形成将从商品投入口投入的多个商品以横倒姿势在前后方向排成一列来对其进行收纳的商品收纳通道,且按照其商品搬出口变低的方式倾斜配置;和配置于该商品收纳搁板中的商品搬出口附近的商品搬出装置,该自动售货机利用上述商品搬出装置一个一个地搬运出收纳于上述商品收纳通道中的商品,上述商品搬出装置具备:第一止动器,该第一止动器按照从基板的开口部自由进出于商品收纳通道的方式而被轴支承,被设置为能够以保持上述商品收纳通道中的第一销售顺序商品(销售商品)的方式向着朝上述商品收纳通道突出的突出位置移动,以解除上述销售商品的保持的方式移动到从上述商品收纳通道退避的退避位置;第二止动器,该第二止动器按照从上述基板的开口部自由进出于商品收纳通道的方式而被轴支承,被设置为能够向从上述商品收纳通道退避的退避位置施加力,以保持从上述商品收纳通道的从下方数第二个位置的商品(下一个销售商品)的方式移动到朝上述商品收纳通道突出的突出位置;使上述第一止动器和第二止动器向突出位置与退避位置移动的连杆机构的连杆销;和使上述连杆机构移动的驱动单元,还具备轴承部件,该轴承部件配置于上述基板的开口部,使 上述第一止动器和第二止动器的轴插通且保持上述连杆销,在这样构成的自动售货机的商品搬出装置中,将支承上述第一止动器和第二止动器的轴以及上述连杆销的轴承部件一体地形成于上述商品搬出装置的基板上。 
另外,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所述的自动售货机的商品搬出装置中,轴承部件通过结合臂而与开口部的上下边缘连结且形成从左右两侧以凸缘状折曲的截面为コ字的形状,将上述截面为コ字形状的两个支脚片作为轴承部,在该轴承部开孔有保持第一止动器和第二止动器的轴以及连杆销的轴承孔。 
另外,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二方面的所述的自动售货机的商品搬出装置中,对轴承孔实施翻边加工(burring)或折边加工(hemming)。 
另外,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二方面所述的自动售货机的商品搬出装置中,轴承孔由安装在轴承部件中的塑料制的轴支承部件形成。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自动售货机的商品搬出装置,该自动售货机具备商品收纳架,该商品收纳架包括:左右一对的架侧板;商品收纳搁板,其在上下方向多层地架设于该左右一对的架侧板上,形成将从商品投入口所投入的多个商品以横倒姿势在前后方向排成一列来对其进行收纳的商品收纳通道,且按照其商品搬出口变低的方式倾斜配置;和配置于该商品收纳搁板中的商品搬出口附近的商品搬出装置,该自动售货机利用上述商品搬出装置一个一个地搬出收纳于该商品收纳通道中的商品,上述商品搬出装置具备:第一止动器,其按照从基板的开口部自由进出于商品收纳通道的方式而被轴支承,被设置为能够以保持上述商品收纳通道的第一销售顺序的商品(销售商品)的方式向着朝上述商品收纳通道突出的突出位置移动,以解除上述销售商品的保持的方式移动到从上述商品收纳通道退避的退避位置;第二止动器,其按照从上述基板的开口部自由进出于商品收纳通道的方式而被轴支承,被设置为能够向从上述商品收纳通道退避的退避位置施加力,以保持从上述商品收纳通道的下方数第二个位置的商品(下一个 销售商品)的方式移动到朝上述商品收纳通道突出的突出位置;使上述第一止动器和第二止动器向突出位置与退避位置移动的连杆机构的连杆销;和使上述连杆机构移动的驱动单元,还具备配设于上述基板的开口部,使上述第一止动器与第二止动器的轴插通且保持上述连杆销的轴承部件,在由此而成的自动售货机的商品搬出装置中,将支承上述第一止动器与第二止动器的轴以及上述连杆销的轴承部件一体地形成于上述商品搬出装置的基板上,由此,无需另外准备商品搬出装置中的第一止动器和第二止动器以及连杆销的轴承部件,所以,具有削减零件数量,降低成本的效果。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自动售货机的商品搬出装置,在第一方面所述的自动售货机的商品搬出装置中,轴承部件通过结合臂而与开口部的上下边缘连结且形成从左右两侧以凸缘状(翻边状)折曲的截面为コ字的形状,将上述截面为コ字形状的两个支脚片作为轴承部,在该轴承部中开孔有保持第一止动器与第二止动器的轴以及连杆销的轴承孔,由此,具有在商品搬出装置的基板使用薄板钢板的情况下也能保持轴承部的强度的效果。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自动售货机的商品搬出装置,在第二方面所述的自动售货机的商品搬出装置中,对轴承孔实施翻边加工(burring)或折边加工(hemming),由此,具有能够减轻与在轴承孔中滑动移动的连杆销的摩擦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自动售货机的商品搬出装置,在第二方面所述的自动售货机的商品搬出装置中,轴承孔由安装在轴承部件上的塑料制的轴支承部件形成,由此,具有能够减轻与在轴承孔中滑动移动的连杆销的摩擦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自动售货机的一个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图1的商品收纳库内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配设于图2的商品收纳库内的管道结构的立体图。 
图4表示在收纳设置于图2的商品收纳室A2中的两个商品收纳架 中的、从正面观察左侧的商品收纳架,(a)是将商品收纳架悬挂在轨道部件上的状态的立体图,(b)是(a)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表示图4的商品收纳架中的左右一对架侧板的立体图。 
图6是图5的左右一对架侧板中的从正面观察右侧的架侧板的一部分局部放大图。 
图7是表示轨道部件与架侧板的关系的侧视图。 
图8是定位导向器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第一商品收纳搁板、第二商品收纳搁板与顶部导向器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图9的第一商品收纳搁板以及第二商品收纳搁板的立体图。 
图11表示图9的顶部导向器中的右侧的顶部导向器,(a)是从左斜上方观察到的立体图,(b)是从左斜下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12表示图9的顶部导向器中的左侧的顶部导向器,(a)是从右斜上方观察到的立体图,(b)是从右斜下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13表示在收纳设置于图2的商品收纳室2A中的两个商品收纳架中的、从正面观察右侧的商品收纳架中的第一商品收纳搁板、第二商品收纳搁板与顶部导向器,(a)是在第一商品收纳搁板、第二商品收纳搁板中组装有顶部导向器的状态的从左斜上方观察到的立体图,(b)是从左斜上方观察到的从(a)拆下顶部导向器的状态的第一商品收纳搁板、第二商品收纳搁板的立体图。 
图14表示配备于图10的第二商品收纳搁板的后方端的姿势控制板,(a)是将姿势控制板安装在第二商品收纳搁板上的状态的立体图,(b)是将姿势控制板分解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5是在图13的第二商品收纳搁板的后方端安装有姿势控制板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图1的通道形成部件的立体图。 
图17是安装于图16的通道形成部件的下部的引导部件的立体图。 
图18是从商品收纳通道外侧(背面侧)观察到的图1的自动售货机的商品搬出装置的立体图。 
图19是从商品收纳通道内侧观察到的图1的商品搬出装置的立体 图。 
图20是表示商品搬出装置的基板的背面立体图。 
图21是表示商品搬出装置的连杆部件的立体图。 
图22是表示商品搬出装置的第一止动器的立体图。 
图23是表示商品搬出装置的第二止动器的立体图。 
图24是表示从商品搬出装置拆下售完检测开关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25是表示商品搬出装置向第二商品搁架进行组装的组装方法,(a)是从平面(上面)一侧观察到的立体图,(b)是从(a)的背面(下面)一侧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26是商品搬出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27是表示形成有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自动售货机的主要部分的商品搬出装置的轴承部件的基板,(a)是轴支承部件向轴承部件的组装的基板的立体图,(b)是轴支承部件的立体图。 
图28是现有装置的自动售货机中的商品搬出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自动售货机进行说明。图1是作为以本发明为对象的自动售货机的一个例子的出售普通罐装饮料、瓶装饮料的自动售货机的侧视图,图2是表示商品收纳库内的立体图。如图所示,该自动售货机由以下部分构成:作为前面开放的隔热框体而形成的主体机壳1;和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被支承在主体机壳1的前面的外门2。主体机壳1的商品收纳库的前面被能够开闭的隔热内门3密闭。上述主体机壳1是在钢板制成的外箱的内侧、即上壁1a、左右侧壁1b、背壁1c和底壁1d配设由聚氨酯(urethane)泡沫构成的隔热面板而构成隔热框体。被上述主体机壳1的隔热面板包围的商品收纳库内被隔热分割板100(参照图2)沿着左右方向划分形成多个商品收纳室A1、A2,如图2所示,在该商品收纳室A1、A2中分别收纳设置有商品收纳架4,其包括在左右方向排列多个且在上下方向多层地配设的商品收纳搁板42。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商品收纳室A1中收纳设置有一个商品收纳架4,在商品收纳室A2中收纳设置有两个商品收 纳架4。另外,在图2中,省略了设置于主体机壳1的上壁1a和后述的主体机壳1的下部的机械室8。 
上述商品收纳架4包括商品收纳搁板42所架设的左右的架侧板41。该左右的架侧板41采用矩形平板状的薄板钢板制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前后分离的前方侧架侧板41F(以下称作第一架侧板41F)与后方侧架侧板41R(以下称作第二架侧板41R)构成。与该第一架侧板41F和第二架侧板41R对应,上述商品收纳搁板42也如后述的图9所示被前后分离,此处,总称为商品收纳搁板42。前后的商品收纳搁板42前后相连,且按照作为商品投入口44的前方侧高,作为商品搬出口45的后方侧低的方式,在以规定的斜度倾斜的状态下,架设于第一架侧板41F和第二架侧板41R上。另外,配设有横跨前后的商品收纳搁板42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顶部导向器40(在图2中,表示左侧的顶部导向器40,右侧的顶部导向器隐藏于架侧板41中无法看到)。被前后的商品收纳搁板42与左右的一对顶部导向器40围成的内部空间构成多个商品以横倒的姿势在前后方向排成一列而被收纳的商品收纳通道43(商品栏),该商品收纳通道43(商品栏)上下形成有多层(在本实施方式中是10个商品栏)。像这样构成的商品收纳架4在商品收纳库内沿着左右方向并列设置有多个。在上述各商品收纳通道43的商品搬出口45的附近且各个商品收纳通道43的上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层侧的商品收纳搁板42的下面配设有商品搬出装置5,用来逐个地搬出收纳于该商品收纳通道43中的商品G。在各层的商品收纳搁板42的后端部配备有:在向上述搬出通道46突出的位置、与被所落下的商品G推开而从搬出通道46退回的退避位置之间旋转(转动)的姿势控制板47。该姿势控制板47具有以下功能:按照朝搬出通道46突出的方式被后述的线圈弹簧474(参照图14)施加力,在被落入搬出通道46中的商品G推开而从搬出通道46退回时,将该商品G的姿势矫正为横倒的姿势,且吸收该商品G的落下能以降低其下落速度。此外,将左右的架侧板41的上端朝着外侧以锐角折曲而形成的钩片41F2、41R2(参照后述的图6)挂在配设于主体机壳1中的商品收纳库的顶面且在前后方向延伸的轨道部件R上,由此将商品收纳架4设置于商品收纳库内。 
上下多层地配设于上述各个商品收纳架4上的商品收纳通道43的商品搬出口45位于相同的垂直线上,且在上述商品搬出口45与商品收纳库背面(主体机壳1的背壁1c)之间配设有与第二架侧板41R卡合固定的横截面为コ(日文假名)字状的通道形成部件10,该通道形成部件10的内部空间形成为商品G所落下的搬出通道46。 
在上述通道形成部件10的下部卡止有引导部件20,其将搬出通道46与配置于商品收纳架4的下部的商品搬出槽6连接在一起(关联在一起)。该引导部件20具有以下功能:引导在搬出通道46中大致沿着垂直方向(铅直方向)落下的商品G朝着商品搬出槽6顺利地转换方向且缓解所落下的商品G的落下冲击。上述商品搬出槽6呈前低的姿势配置于商品收纳架4的下部且在其板面上开孔有多个通气孔。该商品搬出槽6经由设置于隔热内门3上的带挡板的商品搬出口31,将上述搬出通道46与外门2的商品取出口21连接在一起(关联在一起)。另外,在上述商品搬出槽6的下部配设有冷却/加热单元7,冷却或者加热商品收纳库内,将收纳于商品收纳架4上商品G保存在冷或热的状态,与该冷却/加热单元7的风洞7a相连而设有背面管道13。此外,在主体机壳1的下部的机械室8中配设有:冷却/加热单元7的冷却单元与形成冷冻循环的冷冻机压缩单元9。 
此外,图中将其省略,在外门2的前面配设有:展示与收纳于主体机壳1的箱内的商品G对应的多个商品样品的商品展示室;指定所购入的商品G的商品选择按钮;投入作为代币的硬币的硬币投入口;插入作为代币的纸币的纸币插入口;用来取出找零硬币或者根据返还指令所返还的硬币的硬币返还口;以及指示返还找零或者投入硬币的返还的返还杆等通过投入货币而自动出售商品G所需的部件,另外还设有将外门2密闭锁定在主体机壳1上的门锁机构的把手等。 
在上述主体机壳1的商品收纳库的背壁1c的上部设有吸入管道14,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每个商品收纳架4上都配设有吸入管道14。该吸入管道14吸入商品收纳室内的空气,通过在下一个图3中所要说明的侧面管道15返回背面管道13(冷却/加热单元7)。下面,使用图3,对形成从上述冷却/加热单元7吹出的被加热或冷却后的空气的循环路径的管道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图3表示从图2中去掉商品收纳架4、 商品搬出槽6、以及风洞7a(冷却/加热单元7)后的状态。 
在图3中,标号13和标号14再次表示背面管道和吸入管道,标号15是侧面管道。在上述背面管道13的前面(库内侧)形成与风洞7a(冷却/加热单元7)连通的开口131,在背面管道14的下面形成与库内连通的吸入口(图中未示)。上述侧面管道15沿着主体机壳1的左右侧壁1b、1b以及隔热分割板100的商品收纳室A2一侧的侧面,按照从箱内底部朝着上部立起的方式铺设。侧面管道15在箱内底部侧与背面管道13连通,在上部侧与吸入管道14连通。此处,在收纳设置有一个商品收纳架4的较窄的商品收纳室A1中,侧面管道15铺设于其中一个侧面上,在本实施方式中铺设于从正面观察位于左侧的侧壁1b上,在收纳设置有两个商品收纳架4的较宽的商品收纳室A2中,侧面管道15铺设于左右侧面上,在本实施方式中铺设于从正面观察位于右侧的侧壁1b与隔热分割板100的商品收纳室A2一侧的侧面上。在较宽的商品收纳室A2中,将侧面管道15铺设于左右侧面上的原因是,与两个商品收纳架4对应,将库内空气的循环路径分散成两个,能够使库内空气充分地在两个商品收纳架4中循环,且有效地冷却或加热收纳于两个商品收纳架4上的商品G。像这样,在商品收纳室A1中铺设有与侧面管道15连通的一个吸入管道14,在商品收纳室A2中铺设有与左右的侧面15、15分别连通的两个吸入管道14、14。另外,在图3中,101~104分别采用板金形成,是覆盖由聚氨酯泡沫的隔热面板构成的左右侧壁1b、1b、背壁1c、隔热分割板100的表面对其加以保护的保护部件,用螺丝将背面管道13、吸入管道14紧固在该保护部件101~104上。 
在图3所示的管道结构中,吸入管道14铺设在形成于作为倾斜架的注定部位(默认部位)的商品收纳库的背面侧上部的死空间(空闲空间、死区)中。即,如图1所示,在收纳设置于商品收纳库中的商品收纳架4上,按照作为商品投入口44的前方侧高,作为商品搬出口45的后方侧低的方式,架设以规定的斜度倾斜的商品收纳搁板42,因此,在商品收纳库的背面侧上部产生空闲空间,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吸入管道14铺设于上述空闲空间中。侧面管道15配设于库内的左右侧面。根据该结构,去掉在现有装置中配设于库内背面的空气循环用 管道,从而能够扩大库内的前后方向区域,即,能够延长商品收纳通道43,所以,能够增加商品收纳数量。 
下面,使用图4,对商品收纳架4的结构进行说明。图4表示收纳设置于商品收纳室A2(参照图2)中的从正面观察左侧的商品收纳架4。该商品收纳架4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由前后分离的第一架侧板41F与第二架侧板41R构成的左右一对架侧板41;分别架设于上述第一架侧板41F与第二架侧板41R上的前方侧商品收纳搁板42F(以下,将其称作第一商品收纳搁板42F)与后方侧商品收纳搁板42R(以下,将其称作为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横跨该第一商品收纳搁板42F和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配设且与第一商品收纳搁板42F和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连结的左右一组的顶面导向器40(将右侧的顶面导向器称作40R,将左侧的顶面导向器称作40L,将它们总称为顶面导向器40);卡定固定在上述第二架侧板41R上的横截面为コ字状的通道形成部件10;以及卡定在该通道形成部件10的下端的引导部件20等。 
如图5所示,上述左右的架侧板41由:矩形平板状的薄板钢板制成的第一架侧板41F与第二架侧板41R构成。除了与第一架侧板41F相比延长第二架侧板41R这一点外,两者的结构大致相同,因此,对第一架侧板41F进行说明,对于第二架侧板41R,并同标记参考符号并省略其说明。再者,图6放大表示从正面观察右侧的架侧板41,也参照图6对第一架侧板41F进行说明。 
第一架侧板41F是将矩形平板状的薄板钢板的前后及下边缘向下方折曲而形成加固凸缘(flange(卷边、折边))41F1(41R1),在上边缘形成向外方以锐角折曲的卡合钩41F2(41R2)。另外,在第一架侧板41F的板面上,上下多层地形成有前后成对的卡定孔41F3(41R3),前后一组卡定孔41F3(41R3)分别具有断层(台阶差)。上述卡定孔41F3(41R3)在各层沿着上下方向分离且分别形成两个。上述卡定孔41F3(41R3)用来架设商品收纳搁板42,在将第一架侧板41F与第二架侧板41R接近配置的情况下(在进深短的自动售货机的情况下),利用上层侧的卡定孔41F3(41R3),在将第一架侧板41F与第二架侧板41R分离设置的情况下(在进深长的自动售货机的情况下),利用下层侧的卡定孔41F3(41R3)。这是因为,在将第一架侧板41F与第二架 侧板41R接近或者分离配置的情况下,也将架设于该第一架侧板41F与第二架侧板41R上的商品收纳搁板42的倾斜角度保持为一定。再者,前方侧的卡定孔41R3是圆形,与此相反,第二架侧板41R中的后方侧的卡定孔41R3形成L字状的钩形。另外,在形成于第二架侧板41R的后边缘的加固凸缘41R1上,沿着上下方向形成多个螺丝孔(阴螺纹)41R4,且在上部侧形成嵌合孔41R5。 
形成于第一架侧板41F的上边缘的卡合钩41F2(41R2)与铺设于主体机壳1中的商品收纳库的顶面的轨道部件R、R(参照图4)卡合。上述轨道部件R、R形成为左右对称,如图4(a)放大所示,由水平部R1、以及沿着该水平部R1的纵向(长度方向)垂直地折曲的垂下部R2组成,包括从垂下部R2的下端向内侧方向折叠的钩部R3。上述轨道部件R、R按照水平部R1被螺丝固定在形成于商品收纳库的顶面上的外框部件(图中未示)上且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配设。上述轨道部件R的钩部R3的顶端形成为上述卡合钩41F2(41R2)与其卡合并滑动(滑动移动)的滑动面,如图7所示,在该滑动面上形成有止动部(stopper)R31、R32。图7是从另一个(右侧)的轨道部件R一侧观察到的从正面看左侧的轨道部件R的侧视图。上述止动部R31、R32形成为比轨道部件R的滑动面更高(高出一段)的凸状,且被设定为卡合钩41R2正好嵌入止动部R31、R32之间的尺寸。在将架侧板41的卡合钩41F2(41R2)与轨道部件R的钩部R3卡合的情况下,上述轨道部件R的止动部R31、R32除了具有在商品收纳库内的规定位置收纳设置商品收纳架4的功能外,还具有防止因前后分离的第一架侧板41F以及第二架侧板41R在前后方向偏移导致相互间的间隔发生偏移的功能。 
另外,在第一架侧板41F的下端后方侧紧固有由板金(金属板)形成的定位导向器41G(参照图5、图6)。该定位导向器41G如图8所示,在按照将矩形(短矩形)的基板部41G1的左右两端朝着上方折曲而成的架桥部41G2的前端相互朝着内方的方式而折曲的卡定片41G3上形成有螺丝孔(阴螺纹)41G31。上述基板部41G1的后端侧被切除左右端缘形成比左右的架桥部41G2间的尺寸短,且在其后端缘形成弯曲成中空圆筒形状(卷曲状、凹地状)的卷曲状加固部41G11。 该卷曲状加固部41G11的左右方向的长度比左右相向配置的第二架侧板41R之间的尺寸略短,形成正好嵌入左右相向配置的第二架侧板41R间的长度。上述定位导向器41G如图6所示,使左右的卡定片41G3沿着形成于第一架侧板41F的后边缘的加固凸缘(加固折边)41F1,然后将形成于基板41G1的后端缘的卷曲状加固部41G11嵌入第二架侧板41R之间。此时,基板41G1的后端侧的左右的缺口就会沿着形成于第二架侧板41R的前端缘的加固凸缘(加固折边)41R1的外壁与第二架侧板41R的内壁。像这样,在按照横跨第一架侧板41F和第二架侧板41R的方式配设定位导向器41G的状态下,如果隔着形成于第一架侧板41F的后边缘的加固凸缘41F1使螺丝S1(参照图6)与卡定片41G3的螺丝孔(阴螺纹)41G31螺合,则定位导向器41G横跨第一架侧板41F和第二架侧板41R将两者连结。因此,该定位导向器41G具有以下功能:将左右相向配置(相对配置)的架侧板41F、41R的间隔保持在规定的间隔,且防止前后分离的第一架侧板41F和第二架侧板41R在左右方向上偏移。 
下面,图9表示,分别架设于上述第一架侧板41F、第二架侧板41R上的第一商品收纳搁板42F、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以及在该第一商品收纳搁板42F、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上组装有左右一组的顶部导向器40的状态。上述左右一对的顶部导向器40由位于右侧的顶部导向器40R与位于左侧的顶部导向器40L组成,分别横跨第一商品收纳搁板42F、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而配设,并且按照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商品收纳通道43。此处,在大多数情况下,通过使位于左侧的移动顶部导向器40L相对于位于右侧的固定顶部导向器40R接近·分离,将商品收纳通道43设定为符合商品长度(宽度)的通道宽度,以下,将位于右侧的固定顶部导向器40R称作固定顶部导向器40R,将位于左侧的移动顶部导向器40L称作移动顶部导向器40L。此外,在图9中,拆下配备于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的后端部的姿势控制板47。 
也参照图10,对上述第一商品收纳搁板42F与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进行说明。第一商品收纳搁板42F与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分别采用矩形钢板制成,关于与第一商品收纳搁板42F和第二商品收纳搁 板42R通用的部分,对第一商品收纳搁板42F进行说明,对于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一并标记参照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上述第一商品收纳搁板42F(42R)如图10所示,形成从其左右侧缘向下方折曲的凸缘(折边、翻边)42FA、42FB(42RA、42RB),于是实现了强度增强(在图9中,形成于左侧缘的凸缘(折边、翻边)42FA(42RA)隐藏而未见,对于凸缘42RA,参照后述的图25(b))。在上述凸缘42FA、42FB(42RA、42RB)上分别形成螺丝孔(阴螺纹)42FA1、42FB1(42RA1、42RB1)。在第一商品收纳搁板42F(42R)的前端形成弯曲成中空圆筒形状(卷曲状)的支承轴42F1(42R1),支承轴42F1(42R1)的左右两端按照分别与凸缘42FA、42FB相比更向外方突出的方式形成。另外,在第一商品收纳搁板42F的后端形成弯曲成中空圆筒形状(卷曲状)的支承轴42F2,支承轴42F2的左右两端按照分别与凸缘42FA、42FB相比更向外方突出的方式形成。而且,在第一商品收纳搁板42F的板面的前方附近,开孔有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宽幅的操作孔42F3以及窄幅的槽与宽幅的槽的后方端连通的滑动卡合孔42F4,在第一商品收纳搁板42F的板面的后方附近,开孔有窄幅的槽与宽幅的槽的前方端连通的滑动卡合孔42F5。 
在上述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的后端设有通过折曲而形成的槽状的保持部42R2(也参照后述的图25)。该保持部42R2用来保持后述的商品搬出装置5。上述保持部42R2的左右两端分别形成为与凸缘42RA、42RB相比更向外方突出的L字状的支承片42R21、42R21。另外,在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的板面上,在左右方向开孔有多个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槽状的设定槽42RH。该槽(slit)状的设定槽42RH前后成对地形成。而且,在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的板面的前方附近形成有朝着背面挤压而形成的拱形的嵌合突起42R3、42R4。该嵌合突起42R3、42R4的中央部分(拱形部分)从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的背面隆起,形成为后述的商品搬出装置5的基板50的卡定爪(卡止爪)501、502的顶端能够通过的贯通孔。在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的板面的后端形成有:后述的图22所示的商品搬出装置5的第一止动器56的锁定部件566中的弓形的突起567以及左右的导向突起568、568所贯通的三个逃逸孔42R5。 
上述第一商品收纳搁板42F按照如下方式架设在第一架侧板41F上。即,将第一商品收纳搁板42F中的向左右突出的前后的支承轴42F1、42F2分别嵌入形成于第一架侧板41F的板面上且前后成对的卡定孔41F3、41F3中。由此,第一商品收纳搁板42F被架设在第一架侧板41F上。同样,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将支承轴42R1以及支承片42R21分别嵌入第二架侧板41R的卡定孔(卡止孔)41R3、41R3中。由此,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被架设在第二架侧板41R上。在形成于第一商品收纳搁板42F和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F的各个凸缘42FA、42FB(42RA、42RB)上的螺丝孔(阴螺纹)42FA1、42FB1(42RA1、42RB1)中,隔着第一架侧板41F、第二架侧板41R螺合螺丝。在此情况下,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螺丝仅将上下多层的第一商品收纳搁板42F、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中的位于上层、中层、下层的第一商品收纳搁板42F、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固定。这样,与使用螺丝将上下方向的多层第一商品收纳搁板42F、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都固定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组装工艺数量。 
下面,图11表示固定顶部导向器40R,(a)是从左斜上方看到的立体图,(b)是从左斜下方看到的立体图。该固定顶部导向器40R采用成L字状折曲的薄板钢板,由与第一商品收纳搁板42F、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的板面平行的商品载置部40R1;与第一商品收纳搁板42F、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的板面垂直的侧壁部40R2组成。在上述商品载置部40R1的前端(在图示状态下,右斜前方端)形成比第一商品收纳搁板42F的中空圆筒形状(卷曲状)的支承轴42F1大一圈的卷曲状的嵌合部40R3。该嵌合部40R3形成包裹第一商品收纳搁板42F的中空圆筒形状(卷曲状)的支承轴42F1的外周的四分之三部分的四分之三圆环状,在与上述支承轴42F1嵌合的状态下,有间隙(间隙配合)地嵌入该支承轴42F1中且向左右自由滑动移动。另外,在商品载置部40R1的板面中的前方附近,通过切起折弯(切开折起)而形成朝着背面一侧突出的钩片40R11。而且,在商品载置部40R1的板面中的后方附近,通过切起折弯而形成朝着背面一侧突出的前后一对的卡合爪40R12、40R12。该卡合爪40R12、40R12在从侧面观察的情况下大致形成V字状。该前后一对的卡合爪40R12、40R12能够与形成于上 述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的板面上的前后一对的设定槽42RH、42RH卡合·脱离。 
下面,图12表示可动顶部导向器40L,(a)是从右斜上方看到的立体图,(b)是从右斜下方看到的立体图。该可动顶部导向器40L采用成L字状折曲的薄板钢板,由与第一商品收纳搁板42F、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的板面平行的商品载置部40L1;与第一商品收纳搁板42F、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的板面垂直的限制部40L2组成。在上述商品载置部40L1的前端(在图示状态下,左斜前方端)形成比第一商品收纳搁板42F的中空圆筒形状(卷曲状)的支承轴42F1大两圈(大两级)、且比上述固定顶部导向器40R的卷曲状的嵌合部40R3大一圈的卷曲状的嵌合部40L3。该嵌合部40L3形成包裹第一商品收纳搁板42F的中空圆筒形状(卷曲状)的支承轴42F1的外周的四分之三部分的四分之三圆环状,在与上述支承轴42F1嵌合的状态下,有间隙地嵌入该支承轴42F1中且向左右自由滑动移动,而且,按照有间隙地嵌入上述的固定顶部导向器40R的卷曲状的嵌合部40R3中的方式形成。另外,在商品载置部40L1的板面中的与中间部相比更靠近前方一侧通过切起折弯形成朝着背面一侧突出的钩片40L11,且在后方附近通过切起折弯形成朝着背面一侧突出的前后一对的卡合爪40L12、40L12。该卡合爪40L12、40L12从侧面观察的情况下大致形成V字状。该前后一对的卡合爪40L12、40L12能够与形成于上述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的板面上的前后一对的设定槽42RH、42RH卡合·脱离。 
上述固定顶部导向器40R按照如下方式组装在第一商品收纳搁板42F和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上。即,从第一商品收纳搁板42F和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的上方,将形成于固定顶部导向器40R的商品载置部40R1的钩片40R11以对峙的方式插入形成于第一商品收纳搁板42F的板面上的滑动卡合片42F4的宽幅槽中。在此状态下,固定顶部导向器40R的嵌合部40R3位于比第一商品收纳搁板42F的支承轴42F1相比更靠前方的位置。然后,如果使固定顶部导向器40R向后方侧移动,则固定顶部导向器40R的嵌合部40R3就会以包围第一商品收纳搁板42F的支承轴42F1的外周的方式嵌合。此时,钩片40R11的垂直部分(铅直部分)在滑动卡合孔42F4的宽幅槽内移动至后方后,到达与 窄幅槽的开放面一致的位置,钩片40R11的水平部分位于宽幅槽的后方侧。在此状态下,如果手松开固定顶部导向器40R,则固定顶部导向器40R就会变成其卡合爪40R12抵接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的板面,从第一商品收纳搁板42F、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隆起的状态,另外,钩片40R11的水平部分从第一商品收纳搁板42F的背面分离。 
从上述状态在第一商品收纳搁板42F的背面一侧转动手,在手掌朝上的状态下用拇指挤压嵌合部40R3的前方侧,而用食指或中指按在从第一商品收纳搁板42F的操作孔42F3看到的固定顶部导向器40R的商品载置部40R1或者钩片40R11的水平部分并向上抬起。于是,固定顶部导向器40R以其嵌合部40R3为支点向上方转动,卡合爪40R12从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的板面分离。通过钩片40R11的水平部抵接第一商品收纳搁板42F的背面来限制固定顶部导向器40R向上方转动。在将固定顶部导向器40R向上方转动的状态下使固定顶部导向器40R向右侧滑动,则嵌合部40R3在第一商品收纳搁板42F的支承轴42F1上滑动,而钩片40R11的垂直部分进入滑动卡合孔42F4的窄幅槽内。使固定顶部导向器40R向右侧滑动,直至钩片40R11的垂直部分到达滑动卡合孔42F4的窄幅槽的右端附近,然后按照使卡合爪40R12、卡合爪40R12与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的设定槽42RH、42RH中的右端侧的设定槽42RH、42RH嵌合的方式,以嵌合部40R3为支点使固定导向器40R向下方转动。由此,固定顶部导向器40R的商品载置部40R1在紧贴在第一商品收纳搁板42F、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的板面的状态下,与第一商品收纳搁板42F、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连结,被设置在第一商品收纳搁板42F、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的最右端侧的位置(固定位置)。 
对于上述可动顶部导向器40L向第一商品收纳搁板42F以及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上的组装,与上述固定顶部导向器40R向第一商品收纳搁板42F以及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上的组装相比,除了使可动顶部导向器40L的钩片40L11与第一商品收纳搁板42F的板面的后方附近的滑动卡合孔42F5卡合这一点之外,其余相同,因此,此处省略重复的说明。该可动顶部导向器40L能够根据第一商品收纳搁板42F中的滑动卡合孔42F5的左右方向的长度相应地向左右滑动移动,通过 使其向左右滑动移动,与设置于上述固定位置的固定顶部导向器40R接近·分离。因此,以固定顶部导向器40R(的侧壁部40R2)为基准位置,使可动顶部导向器40L(的限制部40L2)滑动移动至根据与从该固定顶部导向器40R(的侧壁部40R2)销售的商品的长度(宽度)对应的宽度而相应分离的位置,然后,使卡合爪40L2、40L2与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的设定槽42RH、42RH嵌合后设置,由此,具有与在固定顶部导向器40R(的侧壁部40R2)与移动顶部导向器40L(的限制部40L2)之间销售的商品的宽度对应的通道宽度的商品收纳通道43,按照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此外,在使移动顶部导向器40L接近固定顶部导向器40R的情况下,可动顶部导向器40L的嵌合部40L3覆盖固定顶部导向器40R的嵌合部40R3的周围,而移动顶部导向器40L的商品载置部40L1上到固定顶部导向器40R的商品载置部40R1的上面,两者的商品载置部40L1和商品载置部40R1上下重叠。 
此处,在收纳设置于图2的商品收纳室A2中的两个商品收纳架4中,从正面观察右侧的商品收纳架4(以下,将该商品收纳架称作4R)在长尺寸的商品、以及上述长尺寸的商品的一半长度的半尺寸以下的商品(以下,仅称作半尺寸的商品)的销售中共用。图13(a)表示该商品收纳架4R中的第一商品收纳搁板42FF、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R;以及在该第一商品收纳搁板42FF、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R中组装有顶部导向器40的状态,图13(b)表示拆下顶部导向器40的第一商品收纳搁板42FF、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R。再者,在图13中,在具有与图10所示的部件相同的功能的部件上标注相同的符号。 
如图13(a)所示,为了能够在商品收纳通道43中左右分离地收纳半尺寸的商品,顶部导向器40包括:右路线用的固定顶部导向器40RR、以及与上述固定顶部导向器40RR成对的移动顶部导向器40MR、左路线用的固定导向器40ML、以及与上述固定顶部导向器40ML成对的移动顶部导向器40LL。另一方面,如图13(b)所示,第一商品收纳搁板42FF、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R相当于分别沿着左右方向并列设置两个图10所示的第一商品收纳搁板42F、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的方式。即,在第一商品收纳搁板42FF的板面的前方附近,分成右路线用与左路线用,分别开孔有操作孔42F3与滑动卡合孔 42F4,另外,在第一商品收纳搁板42FF的板面的后方附近,分成右路线用与左路线用,分别开设有窄幅的槽与宽幅的槽的前方端连通的滑动卡合孔42F5。在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R的板面上,分成右路线用与左路线用,分别开设有前后成对的槽状的设定槽42RH。 
在上述商品收纳架4R中销售半尺寸的商品时的顶部导向器40的设置状态如图13(a)所示。即,右路线用的固定顶部导向器40RR被设置于第一商品收纳搁板42FF、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R的右端位置,另一方面,与上述固定顶部导向器40RR成对的移动顶部导向器40MR被设置于第一商品收纳搁板42FF、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R的大致中央位置。另外,左路线用的固定顶部导向器40ML在第一商品收纳搁板42FF、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R的大致中央位置、且在右路线用的移动顶部导向器40MR的左侧并列地设置,另一方面,与上述固定顶部导向器40ML成对的移动顶部导向器40LL被设置在第一商品搁架42FF、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R的左端位置。由此,在固定顶部导向器40RR与移动顶部导向器40MR之间、以及固定顶部导向器40ML与移动顶部导向器40LL之间,按照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两列商品收纳通道43,它们具有分别与半尺寸的商品的宽度对应的通道宽度。再者,在销售比半尺寸短的商品的情况下,使移动顶部导向器40MR或移动顶部导向器40LL向右方滑动来设置。 
在上述商品收纳架4R中出售长尺寸的商品时,按照如下方式来调整被设置在图13(a)的位置的顶部导向器40。即,使右路线用的移动顶部导向器40MR向右方滑动使其接近固定顶部导向器40RR。在此情况下,移动顶部导向器40MR的商品载置部40MR1上到固定顶部导向器40RR的商品载置部40RR1上,变成上下重叠。像这样,在移动顶部导向器40MR的商品载置部40MR1上到固定顶部导向器40RR的商品载置部40RR1上的情况下,移动顶部导向器40MR的卡合爪40MR12也按照能够与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R的槽状的设定槽42RH、42RH卡合的方式,该卡合爪40MR12形成于从商品载置部40MR1的右端向左侧偏移固定顶部导向器40RR的商品载置部40RR1的横宽(左右方向的尺寸)的位置。如前所述,将右路线用的可动导向器40MR设置在从图13(a)的设置位置向右方滑动而接近固定顶部导向器40RR 的位置,另一方面,将左路线用的固定顶部导向器40ML设定在向左方滑动而接近移动顶部导向器40LL的位置。在此情况下,固定顶部导向器40ML的商品载置部40ML1钻入固定顶部导向器40LL的商品载置部40LL1的下面变成上下重叠。由此,在右路线用的移动顶部导向器40MR与左路线用的固定顶部导向器40ML之间,按照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具有与长尺寸的商品的宽度对应的通道宽度的商品收纳通道43。 
此外,在上述商品收纳架4R中的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R上左右并列地配设两个商品搬出装置5(参照图1),在出售半尺寸的商品的情况下,使两个商品搬出装置5单独操作,另一方面,在出售长尺寸的商品的情况下,进行同步控制以使两个商品搬出装置5同时操作。 
下面,图14表示配备于第二商品收纳架42R的后方端的姿势控制板47,(a)表示将姿势控制板47安装在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上的状态,(b)表示分解姿势控制板47的状态。姿势控制板47是矩形横长的薄板钢板的加工品,在下方成凸状弯曲的姿势控制板47的板面上通过挤压形成多条肋471。在姿势控制板47的基端侧设有形成中空圆筒形状(卷曲状)的轴承472、472。在这些轴承472、472中插入圆棒状的轴473。另外,在上述一对轴承472、472之间设置有线圈弹簧474,在该线圈弹簧474的中空部中插入上述轴473。因此,上述线圈弹簧474被轴473所保持。 
另一方面,切除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的后端缘的棱而形成三个开口部42Ra、42Rb、42Rc。另外,在开口部42Ra、42Rb、42Rc的两个相邻处,形成从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的通道面向背面侧(与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的通道面相反的一侧)切起折弯且朝着后方的钩片42Rd、42Re。而且,在钩片42Re的侧方形成朝着前方切起折弯的止动片(制动片)42Rf。上述开口部42Rb、42Rc与姿势控制板47的左右一对的轴承472、472对应地设置,形成能够接纳该轴承472、472的大小。另外,上述开口部42Ra形成能够接纳线圈弹簧474的大小。而且,钩片42Rd、42Re形成轴473贯通与商品收纳搁板42的板面之间的贯通孔且保持该轴473,止动片42Rf构成轴473的固定件。此外,形成于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的板面的前方附近的、且朝着背面挤压 形成的拱形的嵌合突起42R3、42R4用来安装后述的商品搬出装置5。 
上述姿势控制板47按照如下方法安装于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上。即,在从置于操作台上的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的后方侧(图14中的右斜前方一侧)将姿势控制板47的左右一对的轴承472、472嵌入开口部42Rb、42Rc中的状态下,从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的侧面沿着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的后端的棱的背面插入轴473。此处,在轴473通过由一个钩片42Rd(图中左侧)所形成的贯通孔,贯通姿势控制板47的一个轴承472(图中左侧)而到达开口部42Ra的时刻,暂时停止轴473的插入。在此状态下,在上述开口部42Ra中安装线圈弹簧474。在此情况下,线圈弹簧474在蓄积有施加力的状态下将一个端部挂在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的背面,而将另一个端部挂在姿势控制板47的背面。像这样,在开口部42Ra中安装线圈弹簧474后,重新开始轴473的插入。接着,插入上述轴473,在使其贯通由线圈弹簧474、姿势控制板47的另一个轴承472(图中右侧)、另一个钩片42Re(图中右侧)所形成的贯通孔后,直至抵接止动片42Rf。由此,被线圈弹簧474施加力的姿势控制板47按照以轴473为中心自由旋转的方式被轴支承在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的后端部。 
此外,姿势控制板47被线圈弹簧474施加力而朝着搬出通道(参照图1)突出,在商品G未抵接的状态下,如图14(a)所示,被保持在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的通道面的延长线上的突出位置。它按照姿势控制板47的形成有轴承472、472的基端侧的端面抵接从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的后端向下方折曲的板面的方式来设定。 
此处,图15表示,在被收纳设置于图2的商品收纳室A2中的两个商品收纳架4中,配备于正面右侧的商品收纳架4R的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R的后方端的姿势控制板47。在图15中,在与图14相同或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上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5所示,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R相当于分别沿着左右方向并列设置两个图14所示的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的方式。即,在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R的后端缘,在左侧与右侧分别形成三个开口部42Ra、42Rb、42Rc,在该开口部42Ra、42Rb、42Rc的两个相邻处分别形成钩片42Rd、42Re,而且,在右侧的钩片42Re的侧方分别形成 止动片42Rf。在左侧未形成止动片42Rf的原因是,使用将姿势控制板47、47的轴473(参照图14)在两者中通用的长轴。姿势控制板47、47的结构除了在两者中通用的长轴外,其余与图14所示的相同。因此,其安装与图14所示的安装方法相比,除了利用在两者中通用的长轴来轴支承左右的姿势控制板47、47这一点外,其余与图14的安装方法相同,所以,此处省略重复的说明。 
下面,图16是形成搬出通道46(参照图1)的通道形成部件10的立体图。该通道形成部件10通过板金的折曲而形成横截面为コ字(日文假名)的形状,包括从基板101的左右两端相对于基板101的面垂直地折曲的支脚片102、102。该支脚片102、102之间的间隔与左右一对的第二架侧板41R的间隔一致。在上述支脚片102、102的前端缘分别形成朝着外方的凸缘103、103,在这些凸缘103、103的上下两端部分别设置螺丝插通孔104。另外,在上述支脚片102、102的前端缘上部设置钩状的卡定爪105。在上述通道形成部件10中,使上述卡定爪105贯通形成于第二架侧板41R的后缘的加固凸缘41R1的嵌合孔41R5(参照图6),同时使左右的凸缘103、103抵接形成于第二架侧板41R的后缘的加固凸缘41R1(参照图6),然后向下方滑动,于是,上述卡定爪105与上述嵌合孔41R5卡合。在此状态下,通过左右的凸缘103、103的螺丝插通孔104,将螺丝(图中未示)与形成于上述加固凸缘41R1上的螺丝孔(阴螺纹)41R4螺合。由此,上述通道形成部件10以卡定固定的方式一体地安装于商品收纳架4上。 
下面,也参照图17,对配备于上述通道形成部件10中的基板101的下部的引导部件20进行说明。图17是从通道形成部件10分解引导部件20的分解图。在图17中,再次用20表示引导部件20,标号21是板金制成的安装件,标号22是圆棒状的轴。上述引导部件20采用板金制成,具有比通道形成部件10的左右支脚片102、102之间的尺寸略短的左右宽度的基板部201向背面一侧成凸状弯曲形成,在基板部201的上端,沿着左右方向分散地设置弯曲成中空圆筒形状(卷曲状)的轴承202。上述安装件21以横截面为L字状折曲而成,在朝着上方的基板部201的上端,弯曲成为中空圆筒形状(卷曲状)的轴承210按照与上述引导部件20的轴承202啮合的方式分散地设置。在上 述安装件21的朝着前方的支承部212上设有多个螺丝孔(阴螺纹)2121。另一方面,在通道形成部件10中的基板101的下端形成有朝着前方的凸缘1011。该凸缘1011用作安装件21的底座,形成有多个螺丝插通孔1012。另外,在凸缘1011的上方区域,通过基板101的切起折弯而形成导向片1013。该导向片1013按照从上方朝着下方逐渐向前方侧突出的方式倾斜。 
对上述引导部件20向通道形成部件10上的组装进行说明,首先,在引导部件20上组装安装件21。在此情况下,按照引导部件20的轴承202与安装件21的轴承210交替排列的方式使两者咬合(啮合),然后从引导部件20的轴承202的一端插入轴22,引导部件20与安装件21形成一体。然后,将安装件21的支承部212载置于通道形成部件10的凸缘1011上。此处,在将安装件21的支承部212载置于用作其底座的凸缘1011上时,将安装件21的支承部211的上端插入通道形成部件10的导向片1013的后方侧。接着,从凸缘1011的下方通过螺丝插通孔1012,将螺丝S2与支承部212的螺丝孔(阴螺纹)2121螺合。由此,引导部件20利用导向片1013以配设于朝着作为商品的落下通道的搬出通道46而隐藏的位置的轴22为支点,按照自如摇动的方式配置。像这样,引导部件20以轴22为支点自如摇动,所以,引导部件20追随商品搬出槽6的位置而摇动。因此,即使配设于商品收纳架4的下部的商品搬出槽6(参照图1)的位置偏移,引导部件20的下端(自由端)也会摇动与商品搬出槽6接触,很好地保持引导部件20与商品搬出槽6的联系。 
下面,如图1所示,在上述各个商品收纳通道43的商品搬出45的附近且各个商品收纳通道43的上部,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上层的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的下面配设有上述商品搬出装置5。将在后面对该商品搬出装置5向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上的组装进行阐述,首先,对商品搬出装置5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8和图19所示,上述商品搬出装置5包括钢板制成的基板50。该基板50的平板状的矩形板面用来形成商品收纳通道43的通道面。参照图20也可知,上述基板50由将平板状的矩形周缘向与商品收纳通道43相反的一侧(基板50的背面侧)折曲而成的上下左右的 凸缘50A~50D形成背面一侧开口的薄的箱形。在上述基板50的下半区域中设有与商品收纳通道43相通的较大的开口部51,在基板50的上半区域中设有:其左右中央位置的开口部52A、和在集中于其左右一侧的位置挤压成形的凹部52B。在上述开口部51中的左右的边缘部设有向基板50的背面侧垂直(铅直)立起的凸缘51A、51B。此处,商品搬出装置5中的上下是指,相对于商品的前进方向的前后方向的前侧(商品投入口44一侧)和后侧(商品搬出口45一侧),左右是指,从自动售货机的正面观察时的左侧和右侧。 
在上述基板50的背面(商品收纳通道43相反的一侧的面)配设有:轴承部件53、电磁螺线管54、连杆机构55、第一止动器56、第二止动器57、售完检测开关58。 
上述轴承部件53是在形成基板50中的开口部51时,按照左右切割其开口部51的方式留下基板50的板面的一部分而形成的,通过向背面侧的挤压形成横跨上述开口部51中的上下边缘部而架设的桥梁状。该轴承部件53按照桥梁部分从基板50的平板面向背面侧隆起的方式形成,将其左右两侧向背面一侧呈凸缘状折曲形成轴承部530、530。上述轴承部件53支承连杆机构55、第一止动器56和第二止动器57相关的各个连杆销(后述)的一端,各个连杆销的另一端被形成于基板50的开口部51的右边缘的凸缘51B(参照图20)所支承。再者,轴承部件53与凸缘51B中的支承上述各个连杆销的结构是大体对称的结构,所以,在以下的说明中,以轴承部件53为代表进行说明。 
也参照图20对上述轴承部件53的结构进行说明,通过相当于桥梁的桥脚的结合臂53A、53B,与形成于基板50的开口部51中的上下边缘部一体地连结,桥梁部分按照从基板50的平板面向背面一侧隆起的方式形成。另外,对于桥梁部分,将其左右两侧向背面侧呈凸缘状折曲形成截面为コ字的形状,将コ字形状的两个支脚片用作轴承部530、530。在上述轴承部530、530上设有分别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长槽531和长槽532。该长槽531和长槽532构成权利要求2中的轴承孔。长槽531设置于轴承部件53的上方一侧,长槽532设置于轴承部件53的下方一侧。长槽531按照使其能够沿着上下方向滑动移动的方式来支承连杆机构55相关的上部连杆销55A(参照图18)。长槽532按照使其 能够沿着上下方向滑动移动的方式来支承连杆机构55相关的下部连杆销55B(参照图18)。上述上部连杆销55A及上述下部连杆销55B相互平行地设置。另外,在轴承部530、530上,在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设有支轴孔533。该支轴孔构成权利要求2中的轴承孔。在形成于基板50的开口部51的右边缘的凸缘51B上,也形成与轴承部件53的长槽531及长槽532对称地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一对长槽51B1、51B2、且在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设有支轴孔51B0。在形成于上述开口部51的左边缘的凸缘51A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与上述凸缘51B的支轴孔51B0同样设置支轴孔51A0。这些支轴孔51A0、51B0支承在第一止动器56和第二止动器57中通用的止动轴(制动轴)500(参照图18)。该止动轴500与上部连杆销55A和下部连杆销55B平行地配置,且按照横切基板50的开口部51中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部的方式配设,其左右端部被支承在上述凸缘51A、51B的支轴孔51A0、51B0中,其中央部被支承在轴承部件53的支轴孔533中。在上述轴承部件53的长槽531、532与上述凸缘51B的长槽51B1、51B2中,通过折边加工其槽周边缘被双重保持件,另外,在上述轴承部件53的支轴孔533、凸缘51A的支轴孔51A0和凸缘51B的支轴孔51B0中实施翻边加工,使其减少连杆销55A、55B和止动轴500的摩擦。 
上述电磁螺线管54配设于基板50的凹部52B(参照图20)的位置。该电磁螺线管54被螺丝固定于通过在上述凹部52B的上边缘切起折弯而形成的固定片52B1、52B1上。电磁螺线管54因通电被励磁从而吸引柱塞(plunger,)540,且在吸引该柱塞540的状态下受到限制,因断电而释放,解除柱塞540的限制。电磁螺线管54根据规定时间间隔的销售指令(通电)进行操作,借助后述的连杆机构55,使第一止动器56和第二止动器57进退于商品收纳通道43中,构成连杆机构55的驱动单元。 
上述连杆机构55由连杆部件550构成,如图18所示,与作为驱动单元的电磁螺线管54的柱塞540连结。该连杆机构55与电磁螺线管54一同配设在集中于基板50的背面侧的左右一侧的位置。 
上述连杆部件550采用钢板制成,如图21所示,在其上端形成连结部551。通过将该连结部551卡定在上述电磁螺线管54的柱塞540 的卡合孔中,连杆部件550与电磁螺线管54连结。另外,在连结部件550中设有:具有上述上部连杆销55A所贯通的卡合孔553的左右一对的上部卡合部552。该上部卡合部552与连杆部件550的上下动作联动,使上部连杆销55A沿着上下方向滑动移动。而且,在连杆部件550的下端设有:具有上述下部连杆销55B所贯通的卡合孔555的左右一对的下部卡合孔554。该下部卡合部554与连杆部件550的上下动作联动,使下部连杆销55B沿着上下方向滑动移动。在上述下部卡合部554的中间位置形成缺口556。该缺口556用作将螺旋线圈弹簧构成的复位弹簧59(参照图18)的一方与下部连杆销55B卡合时的逃逸孔。上述复位弹簧59的另一个(下方)卡定在基板50中的下边缘的壁面上。该复位弹簧59使电磁螺线管54的柱塞540复位。 
上述第一止动器56如图18所示,架设于基板50的开口部51的左右两侧凸缘51A、51B间,其中央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支承在止动轴500上,止动轴500被支承在轴承部件53的支轴孔533中。第一止动器56能够以止动轴500为中心旋转,在从基板50的开口部51向商品收纳通道43突出的突出位置、和按照闭塞开口部51的方式从商品收纳通道43退回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 
上述第一止动器56如图22所示,在金属板560的背面配备树脂(例如,聚缩醛)制成的锁定部件566。 
上述第一止动器56的金属板560采用左右方向是长边的长方形的平板构成,与锁定部件566所紧固的背面相反一侧的面用作商品的保持面。在从该金属板560的顶端侧(图22中的右斜下方一侧)横跨左右侧面的顶端部外周,实施将端部向背面一侧对折重叠而成的双重保持件561以提高机械强度。另外,在金属板560的左右侧面部,形成与上述双重保持件561相连并向背面侧成直角折曲的侧壁部562、562,在该侧壁部562、562的基端侧形成有轴孔563、563。上述侧壁部562、562与双重保持件561相连并连续,由此,在金属板560的左右侧面部不会出现锐利的边缘。即,在侧壁部562、562与双重保持件561之间形成缝隙,在将侧壁部562、562朝着卡定面成直角折曲的情况下,与双重保持件561之间的缝隙部分峭立,该峭立的位置作为锐利的边缘而出现在侧壁部562的前端。如果商品(容器)抵接该锐利的边缘, 则商品有可能被划伤、破损。这是因为,第一止动器56比商品尺寸小,另外,在容器是软的瓶装容器的商品的情况下,容器的变形量大,而且,在商品的转动姿势倾斜的情况下,商品碰到第一止动器56时,发生变形而绕回进入第一止动器56的左右侧面部的背面,有可能抵接其左右侧壁部562的边缘。另外,在商品搬出装置5的组装工艺、和进行自动售货机的维护的情况下,手有可能误碰到上述侧壁部562的边缘。因此,与双重保持件561相连并连续地形成上述侧壁部562、562,由此,不会在左右侧壁部562、562上形成锐利的边缘,能够消除商品破损和划伤手的可能性。 
通过切起折弯而形成于上述金属板560上的卡定爪564用来卡定锁定部件566。上述锁定部件566按照以下方式被组装在金属板560上。即,为了提高金属板560的机械强度,在上述金属板560的基端侧形成凸缘,将该凸缘的顶端折曲形成槽部565。通过将其一端与上述槽部565嵌合,且将另一端卡定在上述卡定爪564上,上述锁定部件566被一体地卡定在金属板560上。 
被卡定爪564卡定在上述金属板560上的锁定部件566夹着弓形的突起567在左右并列设置导向突起568、568。上述连杆部件550位于上述弓形的突起567与右侧的导向突起568(图22中是左侧的导向突起568)之间,轴承部件53位于上述弓形的突起567与左侧的导向突起568(在图22中是右侧的导向突起568)之间。在上述导向突起568、568上分别形成异形槽56A、56A。各个异形槽56A、56A用来引导上述连杆部件550中的下部连杆销55B的左右两端,且左右对称地形成,在圆弧状的导向槽56B的端部形成锁定槽56C与游隙槽(间隙槽)56D。上述异形槽56A的内周壁形成为下部连杆销55B所滑动的凸轮面。上述弓形的突起567中的圆弧状的内壁面形成与异形槽56A中的导向槽56B的圆弧的曲率大致相同的曲率。上述弓形的突起567的顶端位于连结各个异形槽56A、56A的锁定槽56C、56C中的导向槽56B、56B附近的边缘部的连结线上,抵接上述连杆部件550中的下部连杆销55B。另外,在锁定部件566中形成轴插通部569,与该轴插通部569对峙,在各个导向突起568、568的基端侧形成轴孔(图中未示)。上述轴插通部569及导向突起568、568的轴孔和形成于上述金属板560 的侧壁部562、562上的轴孔563、563用来使上述止动轴500插入。形成于上述轴插通部569的突部569A分别设置于轴插通部569的左右端部(在图22中仅能看到其中一个),在该左右一对的突部569A之间配设上述连杆部件550,由此,对连杆部件550进行定位。 
在第一止动器56向商品收纳通道43突出的状态(电磁螺线管54被释放的销售待机状态)下,弓形的突起567的顶端与连杆部件550的下部连杆销55B对峙,下部连杆销55B位于异形槽56A中的锁定槽56C中,另一方面,在电磁螺线管54被激励的销售状态下,连杆部件550的下部连杆销55B上升时在异形槽56A、56A内滑动,由此,第一止动器56朝着从商品收纳通道43退回的退避位置移动后,下部连杆销55B位于异形槽56A中的游隙槽56B中。像这样,异形槽56A的内周壁用作下部连杆销55B所滑动的凸轮面,具有使第一止动器56在向商品收纳通道43突出的突出位置和从商品收纳通道43退回的退避位置移动的功能。另外,如果使弓形的突起567在导向突起568、568上投影,则弓形的突起567的内壁面沿着异形槽56A中的导向槽56B,且弓形的突起567的顶端沿着异形槽56A中的锁定槽56C,因此,也能够使用形成有异形槽56A的导向突起568、568作为弓形的突起。 
返回图18,上述第二止动器57采用树脂制成(例如聚缩醛),介于基板50的开口部51的左右两侧凸缘51A、51B之间,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在上述止动轴500上。第二止动器57能够以止动轴500为中心旋转,在从基板50的开口部51向商品收纳通道43突出的突出位置、和以密闭开口部51的方式从商品收纳通道43退回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在止动轴500上卷绕采用螺旋线圈弹簧构成的第二施加力弹簧(图中未示)。该第二施加力弹簧对第二止动器57始终朝着退避位置施加力。 
上述第二止动器57如图23所示,形成于左右方向为长边的矩形的基台570的顶端侧(图23中的上侧)的商品卡定部571、向基台570的背面侧突出的三个止动部572、形成于基台570的基端侧的多个轴孔573、以及从基台570的左端(图23中的右端侧)突出地形成的旋转限制板574一体地成形。形成于基台570的基端侧的多个轴孔573用来插通上述止动轴500。连杆部件550位于上述三个止动部572中的中 央止动部572和右侧(图23中的左侧)的止动部572之间,轴承部件53位于中央止动部572和左侧(图23中的右侧)的止动部572之间。为了配置上述连杆部件550和轴承部件53,在商品卡定部571上形成用来接纳连杆部件550和轴承部件53的缺口。此外,商品卡定部571的宽度形成为,通过形成箱形的基板50的开口部51而收纳于该箱内的尺寸。 
另外,在上述止动部572上形成朝着顶上开放的凹状的滑动槽57A,连杆部件550中的上部连杆销55A能够在该滑动槽57A中滑动,在第二止动器57的退避位置,在凹状最深部分接纳上部连杆销55A。当第二止动器57向商品收纳通道43突出时,设置于上述止动部572中的滑动槽57A的开放端部的制动面57B抵接上部连杆销55A以承受作用在第二止动器57上的商品荷重,在突出位置锁定该第二止动器57。另外,当第二止动器57向商品收纳通道43突出时,旋转限制版574抵接基板50,以限制第二止动器57向商品收纳通道43的突出量,换言之,决定第二止动器57的突出位置。 
上述售完检测开关58配设于基板50的开口部52A(参照图20)的位置。如图24的分解图所示,该售完检测开关58具有:微动开关581和向商品收纳通道43突出的商品探测杆582,将微动开关581和商品探测杆582组装在由合成树脂(例如聚缩醛(polyacetal))构成的框缘状的安装台583上。上述商品探测杆582将向左右突出的卡合轴582A、582A与形成于安装台583上的卡合孔5830、5830卡合,由此按照自如旋转的方式被轴支承。另外,在向上述商品探测杆582的内方突出的左右一对轴582B、582B上组装有螺旋线圈弹簧584,其一端被卡定在安装台583上,另一端被卡定在商品探测杆582上。上述螺旋线圈弹簧584按照使商品探测杆582的杆片5821朝着商品收纳通道43进出的方式施加力。商品探测杆582的操作片5820与微动开关581的调节器5810对峙,且在商品位于商品收纳通道43中的状态下,在杆片5821被商品推动而沿着基板50的平面后退的情况下,与调节器5810分离,在商品不在商品收纳通道43中的状态(售完状态)下,在被螺旋线圈弹簧584施加力的杆片5821进出商品收纳通道43的情况下,按压调节器5810使微动开关581操作。 
在上述安装台583的上边和左右侧边分别形成有突部583A、583A、583B、583B,且在下边形成呈Ω状的可挠性部583C。该可挠性部583C因从左右侧边的外侧施加使左右侧边接近的外力而挠曲,允许左右侧边接近,如果除去上述外力,则使左右侧边返回初始位置。另一方面,也如图19所示,在基板50的上壁形成卡定孔52A1、52A1,且形成在开口部52A的左右侧边缘所形成的卡钩状的卡合片52A2以及带卡合孔的卡合突起52A3(参照图20)。 
上述安装台583按照如下方式安装于基板50上。即,在将形成于上述安装台583的上边的突部583A、583A插入形成于基板50的上壁的卡定孔52A1、52A1中的同时,使左右侧边朝着内侧挠曲后,使形成于左右侧边的突部583B、583B与形成于基板50的开口部52A的左右的卡合片52A2的卡钩和卡合突起52A3的卡合孔对峙,然后解除外加在左右侧边上的外力。这样,安装台583的左右侧边因可挠性部583C的作用复原,其突部583B嵌合在形成于基板50的开口部52A的左右侧边缘的卡合片52A2的卡钩和卡合突起52A3的卡合孔中。此外,微动开关581与配线连接用连接器585连接。上述配线连接用连接器585的配线从形成于基板50的左端的配线槽50E、即,从形成于基板50的凸缘50D和开口部51中的右侧凸缘51B之间的配线槽50E中引出。在上述配线槽50E中也一并铺设电磁螺线管54的配线。 
如图20所示,在商品搬出装置5的基板50上形成有卡定爪501、502,它们从使矩形周边缘向与商品收纳通道43的相反一侧(基板50的背面侧)折曲的上侧凸缘50A和右侧(图20中的左侧)的凸缘50D的端部,与基板50的板面平行地延伸。该卡定爪501、502用来将商品搬出装置5组装在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上,参照以下的图25,对商品搬出装置5向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上的组装的情况进行说明。在图25中,表示从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拆下了姿势控制板47后的状态。 
图25是从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上拆下商品搬出装置5的分解图,(a)是从平面(上面)侧观察到的分解立体图,(b)是从(a)的背面(下面)侧观察到的分解立体图。此外,与使用图10对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所说明的内容相同,所以,此处仅说明与商品搬出装置 5的安装相关的地方。 
在上述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的后端设有通过折曲而形成的槽状的保持部42R2。另外,在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的板面的前方附近,形成有朝着背面挤压所形成的拱门(拱形、arch)状的嵌合突起42R3、42R4,在其板面的后端形成有三个逃逸孔42R5,第一止动器56的锁定部件566中的弓形的突起567和左右的导向突起568、568贯通其中。上述嵌合突起42R3、42R4的中央部分(拱门部分)从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的背面隆起,形成为上述基板50的卡定爪501、502的顶端能够通过的贯通孔(图中未示)。 
在上述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的下面组装商品搬出装置5。在此情况下,使商品搬出装置5中的基板50的上下左右的凸缘50A~50D的顶端部抵接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的板面,并且将设置于基板50上的卡定爪501、502的顶端插入形成于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上的嵌合突起42R3、42R4的贯通孔中。与此同时,将上述基板50的后端插入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的コ字状的保持部42R2中。由此,在不使用螺丝的情况下将商品搬出装置5组装在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上。 
下面,也参照图26,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自动售货机的商品搬出装置5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图26中,为了便于理解商品搬出装置5的动作,表示其大致结构,也省略了姿势控制板47。另外,在图26中,表示上下两层的商品收纳通道43(商品栏),对于上层的商品收纳通道43(商品栏)的商品搬出装置5,用实线表示销售待机状态,对于下层的商品收纳通道43(商品栏)的商品搬出装置5,用实线表示销售过程中的状态。 
对于销售待机状态下的商品搬出装置5,如配设于图26的上层的商品收纳通道43中的商品搬出装置5那样,处于未对电磁螺线管54通电的状态,且连杆部件550通过复位弹簧59(参照图18)返回下降位置的状态。在该销售待机状态下,上部连杆销55A沿着轴承部件53的长槽531(参照图20)、和基板50的开口部51的右边缘侧的凸缘51B的长槽51B1向下方移动,下部连杆销55B沿着轴承部件53的长槽532(参照图20)和基板50的开口部51的右边缘侧的凸缘51B的长槽51B2向下方移动。接着,第一止动器56向商品收纳通道43突出,且按照 如下方式被锁定在突出位置。即,下降的下部连杆销55B与设置于第一止动器56的金属板560的背面的弓形的突起567的顶端对峙,且与设置于弓形的突起567左右的导向突起568、568的异形槽56A、56A的锁定槽56C、56C卡合,由此,第一止动器56向退避位置的移动受到阻止,从而被锁定在向商品收纳通道43突出的突出位置。在该锁定状态下,销售商品G1被卡定在第一止动器56的保持面上,后续的商品G2、G3接着被卡定在第一止动器56上的商品G1在商品收纳通道43中排列而被收纳。另一方面,第二止动器57因图未示出的第二施加力弹簧的弹性施加力而返回退避位置,且在该状态下,上部连杆销55A位于止动部572的滑动槽57A的最深部。此外,在销售待机状态下,第一止动器56的弓形的突起567和导向突起568、568不向上层的商品收纳通道43突出,而是位于下层的商品收纳通道43内,另外,第二止动器57从商品收纳通道43退回并被收纳在商品搬出装置5的基板50内,不会影响其它商品收纳通道43中的商品的搬出。 
如果从图26所示的销售待机状态(上层的商品收纳通道43的商品搬出装置5的状态),根据规定时间间隔的销售指令,对电磁螺线管54通电,则电磁螺线管54抵抗复位弹簧59的弹性施加力而吸引柱塞51,使连杆部件550上升。于是,连杆部件550的下部连杆销55B上升,从第一止动器56的导向突起568、568中的异形槽56A、56A的锁定槽56C、56C中脱离,与该锁定槽56C、56C的卡合解除,并且离开与弓形的突起567的顶端对峙的位置,允许该突起567的移动。如果所述连杆部件550接续上升,则下部连杆销55B在异形槽56A、56A的导向槽56B、56B中滑动并上升。这样,第一止动器56以止动轴500为中心,从向商品收纳通道43突出的突出状态开始朝着退避位置旋转。在此情况下,弓形的突起567和导向突起568、568贯通形成于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的三个逃逸孔42R5(参照图25),向上层的商品收纳通道43突出。如果连杆部件550上升至由柱塞51的冲程所决定的上限位置,则连杆部件55B到达异形槽56A、56A的游隙槽56D、56D,将第一止动器56保持在从商品收纳通道43退回的退避位置。随着上述第一止动器56从商品收纳通道43退回,被卡定在第一止动器56上的销售商品G1因商品负荷而转动,穿过第一止动器56从商品搬出口 45被搬出。 
与此同时,即,根据销售指令电磁螺线管54被通电,连杆部件550上升,下部连杆销55B开始上升,并且上部连杆销55A开始上升。上部连杆销55A在第二止动器57的止动部572中的凹状的滑动槽57A中滑动并上升。这样,被图中未示的第二施加力弹簧保持在退回状态的第二止动器57以止动轴500为中心朝着突出位置转动(图26的下层的商品收纳通道43所示的状态)。如果连杆部件550上升至上限位置,则上部连杆销55A与第二止动器57的制动面57B卡合,从而将其锁定以阻止第二止动器57向退回方向移动。此外,因旋转限制板574(参照图23)抵接基板50,由此第二止动器57的突出位置受到限制。像这样,到达突出位置的第二止动器57的商品卡定部571抵接下一个销售商品G2并将其卡定,在与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之间保持下一个销售商品G2。因此,如果根据销售指令电磁螺线管54被通电,则第一止动器56移动至退避位置,并且第二止动器57移动至突出位置以卡定下一个销售商品G2,所以,仅搬出被卡定在第一止动器56上的销售商品G1。 
接着,如果关闭规定时间间隔的销售指令,停止对电磁螺线管54的通电,则连杆部件550因复位弹簧59的施加力而下降。因随之下降的上部连杆销55A,第二止动器57的锁定被解除,所以,第二止动器57利用第二施加力弹簧502的施加力返回待机位置。另外,随着上述连杆部件550的下降,下部连杆销55B在第一止动器56的异形槽56A中滑动并下降,所以,第一止动器56开始朝着突出位置转动。如果连杆部件550下降至下限位置,则下部连杆销55B与异形槽56A中的锁定槽56C嵌合,且与第一止动器56的弓形的突起567的顶端对峙,以锁定第一止动器56。由此,第一止动器56返回突出位置变成销售待机状态。此外,图中将其省略,当销售比图26所示的商品G小的商品时,在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上铺设提高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的商品转动面的附件。在此情况下,附件作为附属品也可以单独保管,另外,作为相对于固定的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而能够移动的附件,也可以将其一体地安装在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上。 
如前所述,在商品搬出装置5的销售操作过程中,在第一止动器 56从商品收纳通道43退回的退回状态下,第一止动器56的弓形的突起567和导向突起568、568向上层的商品收纳通道43突出。但是,根据向图26的上层的商品收纳通道43突出的第一止动器56的弓形的突起567和导向突起568、568的状态可知,即使在按照上下多层的商品收纳通道43的商品搬出口45位于相同的垂直线(铅直线)上的方式来设置的情况下,对于被上层的商品收纳通道43中的商品搬出装置5所卡定的销售商品G1,下层的商品搬出装置5中的第一止动器56的弓形的突起567和导向突起568、568也会向商品搬出口45一侧突出,不会影响收纳于上层的商品收纳通道43中的商品G。此外,销售指令不会被同时送往多个商品搬出装置5,即,不会同时从上下邻接的商品收纳通道43搬出销售商品G1,即使下层的商品搬出装置5的第一止动器56的各个突起567、568向上层的商品收纳通道43突出,也不会产生故障。 
另外,通过对电磁螺线管54通电而上升的下部连杆销55B所滑动的异形槽56A、56A的内周壁用作凸轮面,与下部连杆销55B协动(协同动作),使第一止动器56从突出位置朝着退避位置移动,然后将第一止动器56保持在退回状态。像这样,第一止动器56被保持在退回状态,所以,第一止动器56向商品收纳通道43突出(下垂),不会妨碍销售商品G1的搬出。因此,不会因销售商品G1挂在第一止动器56上而引起商品堵塞,能够稳定地进行销售操作。 
此外,与下部连杆销55B协动将第一止动器56保持在退避位置的游隙槽56D、56D比下部连杆销55B大,即,下部连杆销55B按照嵌入游隙槽56D、56D中的方式形成。由此,在下部连杆销55B位于游隙槽56D、56D中而将第一止动器保持在退避位置的状态下,第一止动器56能够根据下部连杆销55B与游隙槽56D、56D的尺寸之差而相应地旋转,第一止动器56不会被锁定在退避位置。因此,因商品搬出装置5的组装误差和商品搬出装置5组装在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上的组装误差等,第一止动器56在退回状态下向商品收纳通道43突出,且在与商品收纳通道43中转动的销售商品G1抵接的情况下,销售商品G1也能够推开第一止动器56而转动,所以,能够避免销售商品G1抵接第一止动器56而停止这样的商品堵塞。 
下面,返回图1,对根据商品搬出装置5的动作,从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的商品搬出口45搬出的商品G的动态进行说明。从商品搬出口45被搬出至商品通道46的商品G从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2R的后端部置于朝着搬出通道46突出的姿势控制板47的上面。在此情况下,按照使姿势控制板47朝着搬出通道46突出的方式施力的线圈弹簧474(参照图14)的施加力被设定成小于商品G的荷重,所以,姿势控制板47按照以轴473(参照图14)为支点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方式被商品G推开。此时,姿势控制板47承受线圈弹簧474的施加力,所以,商品G的下落速度被姿势控制板47减速,且被矫正成横倒的姿势,同时落入由通道形成部件10所形成的搬出通道46内。接着,到达通道形成部件10的下端的商品G沿着配备于通道形成部件10的下部的引导部件20的弯曲面而向商品搬出槽6送出。在此情况下,引导部件20缓解商品G的下落冲击并将其向商品搬出槽6送出。被送出至上述商品搬出槽6的商品G通过商品搬出口31向商品取出口21送出。 
由上述说明可知,从商品搬出口45被搬出至搬出通道46的商品G的下落速度被姿势控制板47减速,并且其下落冲击被配备于搬出通道46与商品搬出槽6的联系位置的引导部件20缓解,所以,能够抑制在打开碳酸饮料的盖(盖)时气泡喷出这样的泡沫。 
下面,图27表示形成有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自动售货机的主要部分的商品搬出装置5的轴承部件53的基板50,下面,参照附图,对形成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自动售货机的商品搬出装置5的轴承部件53的基板50进行说明。此外,与实施方式1的自动售货机的不同点在于,在一体地形成于基板50上的轴承部件53上安装减轻上部连杆销55A、下部连杆销55B的摩擦的轴支承部件60,其它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自动售货机相同,所以,对于与实施方式1的自动售货机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参照实施方式1的自动售货机的附图进行说明。 
图27表示形成有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自动售货机的主要部分的商品搬出装置的轴承部件的基板,(a)是表示在轴承部件上组装轴支承部件的基板的立体图,(b)是轴支承部件的立体图。在图中,标号50再次表示基板,在该基板50上一体地形成有轴承部件53。该 轴承部件53与实施方式1的轴承部件53(参照图20)同样,截面为コ字状,且コ字状装的两支脚片形成为轴承部530、530,在该轴承部530、530上形成有贯通孔531A、532A。上述轴承部530、530的贯通孔531A、532A,在与设置于实施方式1的轴承部件53上的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长槽531、长槽532对应的位置冲孔形成,比实施方式1的长槽531、532大一圈。此外,在图27(a)中,表示在贯通孔531A中装有后述的轴支承部件60的状态,还表示在贯通孔532A中装有轴支承部件60的状态,用虚线表示贯通孔532A的引出线。 
安装于上述贯通孔531A、532A中的轴支承部件60是塑料成型品,如图27(b)所示,截面形成U字形状。该轴支承部件60形成为比截面为コ字状的轴承部件53小一圈,且嵌入轴承部件53的コ字状两支脚片之间。轴支承部件60的U字状两支脚片形成为轴承部61、61,在该轴承部61、61上穿设有轴支承孔62、62并且分别形成向外方突出的卡合突起63(在图中,可以看到右侧的轴承部61的卡合突起63)。上述轴支承孔62、62相当于实施方式1的轴承部530、530(参照图20)的长槽531(或者长槽532)。此外,标号64是突出设置于U字状底面的背面侧的支脚片。 
下面,对上述轴支承部件60的向轴承部件53的组装进行说明。如图27(a)所示,从轴承部件53的截面为コ字状的开放部侧(图中的纸面上方侧)嵌入轴支承部件60。在此情况下,按照使轴支承部件60的轴承部61、61相互接近的方式弯曲并嵌入,使形成于轴承部61、61上的卡合突起63、63的顶端抵接轴承部件53的轴承部530、530的内壁面。如果轴承部61、61的卡合突起63、63的顶端抵接轴承部件53的轴承部530、530的内壁面,则轴承部61、61以相互接近的方式向内侧挠曲,产生复原力(恢复力),因此,即使手松开轴支承部件60(即使解除使轴承部61、61相互接近而施加的外力),轴支承部件60也被保持在轴承部件53中的轴承部530、530之间。从此状态下,将轴支承部件60朝着轴承部件53的コ字状底面按入,直至形成于轴承部61、61上的卡合突起63、63到达轴承部530、530的贯通孔531A(532A)。如果形成于轴承部61、61上的卡合突起63、63到达轴承部530、530的贯通孔531A(532A),则向内侧挠曲的轴承部530、530 复原,卡合突起63、63与贯通孔531A(532A)卡合。此时,轴支承部件60的支脚片64抵接·离开轴承部件53的コ字状底壁,轴支承部件60被牢固地紧固在轴承部件53上。 
如上所述,安装在轴承部件53上且在朝着轴承部530的贯通孔531A的轴支承部件60的轴支承孔62中插入连杆机构55相关的上部连杆销55A(参照图18),按照能够向上下方向滑动移动的方式支承该上部连杆销55A。另外,安装在轴承部件53上且在朝着轴承部530的贯通孔532A的轴支承部件60的轴支承孔62中插入连杆机构55相关的下部连杆销55B(参照图18),按照能够向上下方向滑动移动的方式支承该下部连杆销55B。像这样,通过在轴承部件53上安装轴支承部件60,能够减少与上部连杆销55A、下部连杆销55B的摩擦。此外,在上述轴承部件53的支轴孔533中与实施方式1同样实施翻边加工,以减少与第一止动器56和第二止动器57的止动轴500的摩擦。 
如前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2的自动售货机,该自动售货机包括商品收纳架4,该商品收纳架具有:左右一对的架侧板41;商品收纳搁板42,其在上下方向多层地架设于该左右一对的架侧板41上,形成将从商品投入口44所投入的多个商品G以横倒姿势在前后方向排成一列来对其进行收纳的商品收纳通道43,且按照其商品搬出口45变低的方式倾斜配置;和配置于该商品收纳搁板42中的商品搬出口45附近的商品搬出装置5,该自动售货机利用上述商品搬出装置5一个一个地搬运出收纳于该商品收纳通道43中的商品,上述商品搬出装置5具备:第一止动器56,其按照从基板50的开口部51自由进出于商品收纳通道43的方式而被轴支承,被设置为能够以保持上述商品收纳通道43的第一销售顺序的商品G1(销售商品)的方式向着朝上述商品收纳通道43突出的突出位置移动,以解除上述销售商品G1的保持的方式移动到从上述商品收纳通道43退避的退避位置;第二止动器57,其按照从上述基板50的开口部51自由进出于商品收纳通道43的方式而被轴支承,被设置为能够向从上述商品收纳通道43退避的退避位置施加力,以保持从上述商品收纳通道43的下方数第二个位置的商品G2(下一个销售商品)的方式移动到朝上述商品收纳通道43突出的突出位置;使上述第一止动器56和第二止动器57向突出位置与退 避位置移动的连杆机构55的连杆销55A、55B;和使上述连杆机构55移动的驱动单元(电磁螺线管54),还具备轴承部件53,其配置于上述基板50的开口部51,支承上述第一止动器56与第二止动器57的轴500以及上述连杆销55A、55B,在这样形成的自动售货机的商品搬出装置5中,将上述第一止动器56和第二止动器57的轴500所插通且保持上述连杆销55A、55B的轴承部件53一体地形成于上述商品搬出装置5的基板50上,由此,无需另外准备保持商品搬出装置5中的第一止动器56和第二止动器57的轴500以及连杆销55A、55B的轴承部件53,所以,具有削减零件数量、降低成本的效果。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自动售货机中,对商品搬出装置5的第一止动器56配备弓形的突起567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并非限定于此。例如,能够采用作为第一止动器56的锁定单元而使用连杆机构和凸轮机构的商品搬出装置。另外,对将商品搬出装置5配置于商品收纳通道43的上方,第一止动器56和第二止动器57从收纳于商品收纳通道43中的商品G的上侧进退于(进出于)商品收纳通道43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将商品搬出装置5配置于商品收纳通道43的下方,使第一止动器56和第二止动器57从收纳于商品收纳通道43中的商品G的下方出没(进出)。因此,本发明并非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符号说明 
1…主体机壳、2…外门、4…商品收纳架、5…商品搬出装置、10…通道形成部件、20…引导部件、40…顶部导向器、41…架侧板、41F…第一架侧板、41R…第二架侧板、41G…定位导向器、42…商品收纳搁板、42F…第一商品收纳搁板、42R…第二商品收纳搁板、43…商品收纳通道、45…商品搬出口、47…姿势控制板、50…基板、51…开口部、53…轴承部件、53A、53B…结合臂、54…电磁螺线管(驱动单元)、55…连杆机构、55A…上部连杆销、55B…下部连杆销(锁定销)、56…第一止动器、56A…异形槽、56B…导向槽、56C…锁定槽、56D…游隙槽、57…第二止动器、58…售完检测开关、59…复位弹簧、60…轴支承部件、61…轴承部、62…轴支承孔、63…卡合突起、472…轴承、473…轴、474…线圈弹簧、530…轴承部、531、532…长槽(轴承孔)、533…支轴孔(轴承孔)、550…连杆部件、560…金属板、561…双重保持件、 562…侧壁部、567…弓形的突起、568…引导突起、571…商品卡定部、572…止动部、R…轨道部件、R31、R32…止动部。

Claims (4)

1.一种自动售货机的商品搬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自动售货机具备商品收纳架,
该商品收纳架包括:
左右一对的架侧板;
商品收纳搁板,该商品收纳搁板在上下方向多层地架设于该左右一对的架侧板上,形成将从商品投入口投入的多个商品以横倒姿势在前后方向排成一列来对其进行收纳的商品收纳通道,且按照朝商品搬出口变低的方式倾斜配置;和
配置于该商品收纳搁板中的商品搬出口附近的商品搬出装置,
该自动售货机利用所述商品搬出装置一个一个地搬运出收纳于所述商品收纳通道中的商品,
所述商品搬出装置具备:
第一止动器,该第一止动器按照从基板的开口部自由进出于商品收纳通道的方式而被轴支承,被设置为能够以保持所述商品收纳通道中的第一个用于销售的商品即销售商品的方式向着朝所述商品收纳通道突出的突出位置移动,以解除所述销售商品的保持的方式移动到从所述商品收纳通道退避的退避位置;
第二止动器,该第二止动器按照从所述基板的开口部自由进出于商品收纳通道的方式而被轴支承,被设置为能够向从所述商品收纳通道退避的退避位置施加力,以保持从所述商品收纳通道的从下方数第二个位置的商品即下一个销售商品的方式移动到朝所述商品收纳通道突出的突出位置;
使所述第一止动器和第二止动器向突出位置与退避位置移动的连杆机构的连杆销;和
使所述连杆机构移动的驱动单元,
还具备轴承部件,该轴承部件配置于所述基板的开口部,使所述第一止动器和第二止动器的轴插通且保持所述连杆销,
将支承所述第一止动器和第二止动器的轴以及所述连杆销的轴承部件一体地形成于所述商品搬出装置的基板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售货机的商品搬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承部件通过结合臂而与所述开口部的上下边缘连结且形成从左右两侧以凸缘状折曲的截面为コ字的形状,将所述截面为コ字形状的两个支脚片作为轴承部,在该轴承部开孔有保持第一止动器和第二止动器的轴以及连杆销的轴承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售货机的商品搬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对所述轴承孔实施翻边加工或者折边加工。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售货机的商品搬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承孔由安装在轴承部件中的塑料制的轴支承部件形成。
CN201210060161.0A 2011-03-16 2012-03-08 自动售货机的商品搬出装置 Active CN1026825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58382A JP2012194798A (ja) 2011-03-16 2011-03-16 自動販売機の商品搬出装置
JP2011-058382 2011-03-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82528A CN102682528A (zh) 2012-09-19
CN102682528B true CN102682528B (zh) 2015-03-04

Family

ID=468143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60161.0A Active CN102682528B (zh) 2011-03-16 2012-03-08 自动售货机的商品搬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2194798A (zh)
CN (1) CN10268252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89301B (zh) * 2016-05-10 2022-08-02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自动售货机的商品送出装置
JP6866594B2 (ja) * 2016-09-21 2021-04-28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自動販売機
CN110211292A (zh) * 2019-07-03 2019-09-06 雷博塔斯(广州)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贩卖机传送货篮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25414A (zh) * 2003-02-28 2004-09-01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自动售货机的商品搬出装置
CN1246808C (zh) * 2003-02-28 2006-03-22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自动售货机的商品搬出装置
CN1291356C (zh) * 2003-02-21 2006-12-20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自动售货机的商品搬出装置
JP3951531B2 (ja) * 1999-12-28 2007-08-01 富士電機リテイ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自動販売機の商品搬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08902B2 (ja) * 1997-03-06 2004-03-22 富士電機リテイ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自動販売機の商品払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51531B2 (ja) * 1999-12-28 2007-08-01 富士電機リテイ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自動販売機の商品搬出装置
CN1291356C (zh) * 2003-02-21 2006-12-20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自动售货机的商品搬出装置
CN1525414A (zh) * 2003-02-28 2004-09-01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自动售货机的商品搬出装置
CN1246808C (zh) * 2003-02-28 2006-03-22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自动售货机的商品搬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194798A (ja) 2012-10-11
CN102682528A (zh) 2012-09-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37444B (zh) 自动售货机
CN102682523B (zh) 自动售货机
CN102682526B (zh) 自动售货机
CN103310541B (zh) 自动售货机
CN102737446B (zh) 自动售货机的商品搬出装置
CN102682527B (zh) 自动售货机的商品收纳架
CN102568103B (zh) 自动售货机
CN102568102B (zh) 自动售货机
CN102568101B (zh) 自动售货机
CN102682528B (zh) 自动售货机的商品搬出装置
CN107871363A (zh) 自动售货机
CN102682524B (zh) 自动售货机的商品搬出装置
CN109509303A (zh) 自动售货机
CN102855699A (zh) 自动售货机的商品收纳装置
CN102568100B (zh) 自动售货机
CN203149720U (zh) 自动售货机
CN107025727A (zh) 自动售货机的商品送出装置
JP6458872B2 (ja) 自動販売機の商品取出口構造
CN203149719U (zh) 自动售货机
JP5949011B2 (ja) 自動販売機の商品搬出装置
JP2007122702A (ja) 自動販売機の商品収納装置
JP3761315B2 (ja) 自動販売機の商品投入通路の構造
JP2007293583A (ja) ボトル商品の自動販売機
JP5333061B2 (ja) 自動販売機
JP2011209957A (ja) 自動販売機の商品収納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FUJI ELECTRIC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FUJI ELECTRIC MOTOR RETAILING EQUIPMENT AND SYSTEM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21217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1217

Address after: Japan's Kawasaki City

Applicant after: Fuji Electric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Fuji Electric Motor Retailing Equipment and System Co., 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