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73205B - 利用喷墨印刷装置的直线描画方法 - Google Patents

利用喷墨印刷装置的直线描画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73205B
CN102673205B CN201210060334.9A CN201210060334A CN102673205B CN 102673205 B CN102673205 B CN 102673205B CN 201210060334 A CN201210060334 A CN 201210060334A CN 102673205 B CN102673205 B CN 10267320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k
straight line
substrate
jet printing
printing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6033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73205A (zh
Inventor
吉冈敬裕
斋藤亨
藤城光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ppon Steel Chemical and Materia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ppon Steel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pon Steel 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ppon Steel Chemic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6732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732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732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7320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0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jet contro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0011Pre-treatment or treatment during printing of the recording material, e.g. heating, irradiating
    • B41M5/0017Application of ink-fixing material, e.g. mordant, precipitating agent, on the substrate prior to printing, e.g. by ink-jet printing, coating or spraying

Landscapes

  • Inks, Pencil-Leads, Or Crayons (AREA)
  • Application Of Or Painting With Fluid Materials (AREA)
  • Ink Jet Recording Methods And Recording Media Thereof (AREA)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利用喷墨印刷装置的直线描画方法。本发明提供在使用紫外线固化油墨的喷墨印刷装置中,在基板上描画直线的方法。一种利用喷墨印刷装置的直线描画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以下工序:利用喷墨印刷装置的油墨喷出工序(工序1)、与工序1连续的利用在线紫外线照射装置的紫外线照射工序(工序2);全部满足以下四个条件:二乙二醇丁醚醋酸酯对所用基板的接触角(θ)为5°<θ<20°,在工序1中0.6D<P<0.9D的关系成立,工序1与工序2之间的延迟时间(S)为0.01秒<S<1秒,以及在工序2中的曝光量(UV)为1mJ/cm2<UV<250mJ/cm2。其中,D表示着滴在基板上的油墨的着滴直径(μm),P表示在基板上的油墨的着滴间距(μm)。

Description

利用喷墨印刷装置的直线描画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使用紫外线固化油墨的喷墨印刷装置中描画直线的方法。
背景技术
使用喷墨打印机等的喷墨法不仅作为以往向纸介质进行输出的方法,而且近年来,形成滤色器的各像素、喷出导电性油墨而制作打印布线基板等在半导体器件等电子器件领域中的利用也日益提高。
这是由于喷墨法在控制从喷嘴喷出的液滴的量、喷出位置方面优异,可预想今后其利用会扩展到各个领域中。
如滤色器的像素形成这样,将液滴喷出到以隔板等划分的规定区域内这种情况下不会出现任何问题,但是例如在形成打印布线基板的线路这种情况下,需要介由规定的掩模形成线,难以将液滴直接喷出到基板上而形成线路等。即,在将液滴喷出到以隔板等触排或掩模等划分的区域中这种情况下,由于相互邻接的液滴彼此集合而形成规定的涂膜,因此其表面的凹凸、液滴间的接合部分等不会成为问题。因此,例如专利文献1中所示,提出了以在基板上预先形成触排而将液滴喷出到该触排间的方式制作电子器件的方法。此外,如专利文献2所示,将含有规定树脂材料的液滴喷出到具备具有遮光性的隔板的基板上的技术也是基于如上所述的见解。
若要不使用触排或掩模地形成直线状的线,则以规定间距喷出的液滴在基板上润湿扩展,一边与邻接的液滴合而为一,一边沿特定方向延伸。此时,若液滴彼此的距离过大,则有时形成被称作所谓锯齿(Jaggy)的在1滴周期中由液滴导致的凹凸。反之,若液滴彼此的距离变得过近,则有时从后面喷出的液滴被先着滴在基板上的液滴吸收而使液滴集中在特定部分,有时形成被称作所谓鼓包(bulge)的液滴的不均匀润湿扩展。因此,也为了避免这种现象,要在基板上形成直线状的线时,认为需要形成触排或使用掩模。但是,预先形成这些不仅关系到成本提高,而且从缩短制造工序的观点看也是不希望的。因此,希望确立不需要触排的形成或掩模就能够在基板上直接形成线的技术。
因此,例如,在专利文献3中,提出了以下方法,即将以相邻的2滴以上构成的液滴作为一个组进行管理,使多个组着滴在基板上时,在相邻组的端部的液滴之间设置间隙,从而利用在基板上的润湿扩展而形成线。进行了通过这样将液滴以组进行管理而减少发生锯齿或鼓包的概率这样的尝试。但是,在此提出的方法即使能够减少锯齿(Jaggy)、鼓包(bulge)的发生概率,也并不能够在根本上消除这些现象的同时形成线。因此,实际上,必须一边将液滴喷出到基板上形成线而确认锯齿、鼓包的发生,一边调整液滴的着滴间距等,不仅增加作业负担,而且在能够形成具有良好直线性的线的再现性方面也存在问题。
紫外线固化油墨基于通过照射紫外线而发生固化这样的性质,通过对从喷墨头喷出而附着在记录介质表面的油墨照射紫外线,从而可使油墨在发生向记录介质内部的浸透或在记录介质上的渗洇之前快速固化。因此,不会形成油墨吸收层,纸、布帛、木材等有油墨吸收性的记录介质自不必说,在皮革、玻璃、金属、陶瓷、膜等无油墨吸收性的记录介质上也可形成高品质的画像。在喷墨印刷装置中,由于油墨具有流动性,因此在着滴到记录介质上的油墨因紫外线照射而发生固化、定影之前的期间,油墨的点直径扩大,产生点间的渗洇,或者油墨浸透到记录介质中,画质发生变化。由于从油墨着滴开始随时间经过这种点直径扩大、渗洇等问题变得显著,因此优选尽量缩短从油墨射出开始至光照射为止的时间,一般将光源配置于喷墨头的最近旁(例如,专利文献4等)。但是,专利文献4等的许多技术以印制、记录为目的,对于能否直接应用于半导体器件等的制作方面尚存在疑问。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31794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24440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9-233612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9-28592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如上所述,在半导体器件的制作中喷墨印刷法的利用处于研究阶段,实际的引入例有限。即,如何良好地描画作为基础的直线依然成为大的障碍。因此,本发明人等发现能够不使用触排、掩模地在抑制锯齿、鼓包发生的同时稳定地形成具有良好直线性的线的方法,从而完成了本发明。即,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在使用紫外线固化油墨的喷墨印刷装置中描画直线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喷墨印刷装置的直线描画方法,其特征在于,是使用紫外线固化油墨并利用喷墨印刷装置在基板上描画直线的方法,至少包括以下工序:
工序1:利用喷墨印刷装置的油墨喷出工序,
工序2:与工序1连续的利用在线(Inline)紫外线照射装置的紫外线照射工序;
全部满足以下四个条件:
二乙二醇丁醚醋酸酯对所用基板的接触角(θ)为5°<θ<20°,
在工序1中0.6D<P<0.9D的关系成立,
工序1与工序2之间的延迟时间(S)为0.01秒<S<1秒,以及
在工序2中的曝光量(UV)为1mJ/cm2<UV<250mJ/cm2
(其中,D表示着滴在基板上的油墨的着滴直径(μm),P表示在基板上的油墨的着滴间距(μm)。)
此外,在本发明中,优选在上述直线描画方法中使用紫外线固化油墨,该紫外线固化油墨至少含有:
(A)成分:在分子中含有1~6个丙烯酰基的紫外线固化单体,
(B)成分:光自由基聚合引发剂,
(C)成分:表面活性剂;
各成分的配合量为(A)成分:40~94.99重量%、(B)成分:5~25重量%、及(C)成分:0.001~1重量%;
构成紫外线固化油墨的全部成分中,光自由基反应性和聚合性化合物的比例为90重量%以上;
相对于构成紫外线固化油墨的全部成分,在大气压下沸点小于200℃的成分所占的比例为10重量%以下;
进而在23℃的粘度为5~40mPa·s,表面张力为18~35mN/m。
根据本发明,能够不使用触排、掩模等地在抑制锯齿、鼓包发生的同时形成具有良好直线性的线。因此,节省了至今为止因试图在基板上实际形成线而调整液滴的着滴间距或控制油墨组合物的喷出量来调整着滴直径等的功夫,因此可大幅改善其作业,并且能够再现性好地形成具有良好直线性的线。
附图说明
图1:图1是表示本发明使用的喷墨印刷装置的配置图像的示意图。
图2:图2是在实施例中使用的喷墨印刷装置的装置概念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首先,对为了实施而必要的装置、基板、油墨进行说明。
<喷墨印刷装置>
作为用于本发明的喷墨印刷装置,使用以下装置:具备可调整喷出油墨的液量的喷墨头(例如,KonicaMinoltaIJ公司(KonicaMinoltaIJTechnologies))的KM系列、ToshibaTec公司的CA系列等),具备可控制喷出位置的功能(例如,利用线性编码器的高精度xy工作台、利用线性编码器的高精度头固定器等),在喷墨头附近具有在线紫外线照射装置的喷墨印刷装置。作为在线紫外线照射装置的设置场所,以在紧接喷墨印刷后能够进行紫外线照射的方式设置在喷墨头的正下游。
<在线紫外线照射装置>
作为设置在本发明所使用的喷墨印刷装置的在线(Inline)紫外线照射装置,只要是照射包含波长为250~400nm的光的紫外线的装置就没有特别限制。其中,为了防止对储存于喷墨头中的紫外线固化油墨进行不必要的紫外线照射,优选以镜子等汇聚光路的点曝光型。
<紫外线固化油墨>
用于本发明的紫外线固化油墨的特征在于,至少含有:
(A)成分:在分子中含有1~6个丙烯酰基的紫外线固化单体,
(B)成分:光自由基聚合引发剂,和
(C)成分:表面活性剂;
各成分的配合量为(A)成分:40~94.99重量%、(B)成分:5~25重量%,及(C)成分:0.001~1重量%;
构成紫外线固化油墨的全部成分中,光自由基反应性及聚合性化合物的比例为90重量%以上;
相对于构成紫外线固化油墨的全部成分,在大气压下沸点小于200℃的成分所占的比例为10重量%以下;
进而在23℃的粘度为5~40mPa·s,表面张力为18~35mN/m。
本发明的紫外线固化油墨中,所谓光自由基反应性及聚合性化合物,是指利用250~400nm的紫外线照射而生成自由基种的化合物、或者利用紫外线能量而激发并引起脱氢从而生成自由基种的化合物、以及以生成的自由基种为起点而引起聚合反应的物质。例如,可举出如(A)成分这样的在分子中含有1~6个丙烯酰基的紫外线固化单体、作为(B)成分的光自由基聚合引发剂,除此之外还可举出含有如甲基丙烯酰基、乙烯基这样引起自由基聚合反应的官能团的紫外线固化单体,在侧链中含有如丙烯酰基、甲基丙烯酰基、乙烯基这样引起自由基聚合反应的官能团的高分子化合物等。该光自由基反应性及聚合性化合物的比例在构成紫外线固化油墨的全部成分中为90重量%以上,从而显著地受到工序2中的紫外线照射的影响,更加促进直线的固定化。
此外,在本发明的紫外线固化油墨中,所谓在大气压下沸点小于200℃的物质是指大气压(即,1atm=1013.25hPa)下沸点小于200℃的全部化学物质。例如,可举出2-丙酮、乙醇、己烷等有机溶剂,甲基丙烯酸甲酯等单体类等。相对于构成紫外线固化油墨的全部成分,该在大气压下沸点小于200℃的成分所占的比例为10重量%以下,从而可防止喷墨头的堵塞。进而,在23℃的粘度为5~40mPa·s、表面张力为18~35mN/m,从而可获得良好的油墨喷出性。
作为(A)成分:在分子中含有1~6个丙烯酰基的紫外线固化单体,没有特别限定,可使用一般公知的单体。例如,可举出荒川化学公司的Beamset系列,大阪有机化学公司的Biscoat系列、共荣社化学公司的Lightacrylate系列,新中村化学工业公司的NKESTER系列、第一制药工业公司的NEWFRONTIER系列、东亚合成公司的Aronix系列、日本化药公司的KAYARAD系列、日油公司的BLEMMER系列、日立化成公司的FANCRYL系列、Daicel-Cytec公司的EBECRYL系列、SartomerJapan公司的SR系列/CD系列等。
此外,也可为含有丙烯酰基以外的官能团的单体。例如,可例示出如丙烯酸4-羟基丁酯这样具有羟基的单体、如琥珀酸单(2-丙烯酰氧基乙基)酯这样具有羧基的单体、如双(2-丙烯酰氧乙基)磷酸酯这样具有磷酸基的单体、如丙烯酰吗啉这样具有氨基的单体、如丙烯酸2-(2-乙烯氧基乙氧基)乙酯这样具有乙烯基的单体、如丙烯酸缩水甘油酯这样具有环氧基的单体、如东亚合成公司的ARONEOXETANE系列这样具有氧杂环丁烷基的单体、如3-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这样具有三烷氧基甲硅烷基的单体等。这些单体可单独使用,也可混合多种使用。在单独使用时,与在分子中含有一个丙烯酰基的(单官能)单体相比,优选使用在分子中具有两个以上丙烯酰基的(多官能)单体。在使用三官能(在分子中具有三个丙烯酰基)以上的单体时,若单独使用则油墨的粘度变高,因此优选与低粘度的单官能或者二官能(在分子中具有两个丙烯酰基)的单体进行混合。
作为(A)成分的配合量,优选40~94.99重量%。在为94.99重量%以上时,无法添加足够量的(B)成分,若为40重量%以下,则紫外线固化油墨中的紫外线聚合成分不足,变得无法得到物性充分的固化物。
作为(B)成分:光自由基聚合引发剂,没有特别限定,可使用一般公知的引发剂。例如,可举出BASFJapan公司的Irgacure系列/Darocur系列/Lucirin系列、DKSHJapan公司的Esacure系列/Speedcure系列、日本化药公司的KAYACURE系列等。这些光自由基聚合引发剂可单独使用,也可混合多种使用。作为(B)成分的配合量,优选5~25重量%。在为25重量%以上时,无法提高固化物的交联密度而无法得到物性充分的固化膜,若为5重量%以下则难以受到工序2中的紫外线照射的影响,不易促进直线的固定化,因此不适合用于本发明方法。
作为(C)成分:表面活性剂,没有特别限定,可使用一般公知的表面活性剂。例如,作为有机硅系表面活性剂,可举出信越化学公司的KP系列、BYKJapan公司的BYK系列等,作为氟系表面活性剂,可举出AGCSeimiChemical公司的Surflon系列、DIC公司的Megafac系列、Neos公司的Ftergent系列等。这些表面活性剂优选单独使用,也可混合多种使用。作为(C)成分的配合量,优选0.001~1重量%。即使添加1重量%以上,油墨的表面张力也几乎不变,添加这样量的表面活性剂没有意义,需要进一步调整表面张力时改变表面活性剂的种类是有用的。若为0.001重量%以下,则油墨的表面张力调整不充分,不会成为能够稳定喷出的油墨。
此外,作为其他成分(D),可根据需要而添加各种成分。例如,可举出聚酯树脂、聚氨酯树脂、丙烯酸类树脂、聚乙烯醇、聚碳酸酯、有机硅树脂、环氧树脂、聚酰亚胺树脂、三聚氰胺树脂、丁醛树脂、纤维素系树脂等之类的能够成为粘结剂成分的树脂类;颜料、染料之类的色材类;如热自由基聚合引发剂、自由基链转移剂等这样辅助(A)成分的自由基聚合反应、或者如二羧酸酐、多元醇、多胺等这样促进能够成为粘结剂成分的树脂类的固化而促进涂膜固化的固化促进剂;补充因热而微量产生的不需要的自由基、或者防止涂膜长期暴露于紫外线而提高紫外线固化油墨的保存稳定性的热聚合抑制剂、或者紫外线吸收剂等稳定化剂;二氧化硅粒子、氧化铝粒子、硫酸钡粒子、氧化锆粒子等填充剂;二乙二醇丁醚醋酸酯之类的溶剂;消泡剂等。
<支撑基板>
对用于本发明的支撑基板的材质没有特别限制。例如,作为油墨吸收性材质,可举出纸、布等,作为油墨不吸收性材质,可举出铁、玻璃之类的无机基板;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碳酸酯、聚酰亚胺、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之类的氟树脂等的树脂膜、树脂基板之类的有机基板等。可将这些基板直接使用,也可实施清洗等而控制表面润湿性。但是,二乙二醇丁醚醋酸酯对所用基板的接触角(θ)需要为5°<θ<20°。若是原来,则需要测定实际使用的油墨的接触角并对每种油墨评价支撑基板与油墨的润湿性,但是对每种油墨均进行评价是烦杂而没有意义的。因此,将代替溶剂固定成一种并以单独基板的润湿性的形式进行评价。作为此时使用的溶剂,优选为常用于喷墨用油墨的溶剂。一般而言,因油墨头堵塞的问题而在喷墨用油墨中使用高沸点溶剂。在本发明中以一般使用的二乙二醇丁醚醋酸酯来评价基板的润湿性,从而消除了对每种油墨均进行的烦杂。在θ为5°以下时,着滴液滴过于润湿扩展而无法描画出良好的直线。反之,在θ为20°以上时,由于着滴液滴的润湿扩展狭窄,而难以稳定地描画良好的直线。
接着,对实际的印刷方法进行说明。作为印刷方法,将如下工序作为必需工序。即,工序1:利用喷墨印刷装置的油墨喷出工序;及工序2:与工序1连续的利用在线紫外线照射装置的紫外线照射工序。可设想其后接着油墨的干燥·固化、基板的切断·卷绕等各种工序,但是这些工序与本发明无深刻关联,无特别限制,所以省略其详细说明。
首先,将紫外线固化油墨设置于向喷墨装置的喷墨头给液器(給液ビン)等喷墨头供给油墨的地方。接着,在喷墨装置内的描画工作台上设置满足上述接触角(θ)条件(5°<θ<20°)的支撑基板,将喷墨头喷出面与基板的间隙固定成任意距离(例如,0.1mm等)。
<工序1:利用喷墨印刷装置的油墨喷出工序>
接着,使用所用油墨与基板求出着滴在基板上的油墨的着滴直径D(μm)。此时,使从喷墨头喷出的油墨的液量为一定(例如,4~42pl),使喷出液滴为1滴。作为油墨的喷出速度,秒速为2~10米左右是适当的。将基板搬运速度或喷墨头移动速度控制成秒速为10~500毫米左右来确保尺寸规定。使测定着滴直径时的着滴间距P(μm)为1~5毫米。着滴直径D的测定并非在经过干燥·固化等不必要的工序后进行,而是用任意方法(例如,立体显微镜、光干涉式立体形状观察装置等)测定液滴着滴后的油墨直径。基于在此得到的着滴直径D,以使基板上的油墨的着滴间距P(μm)满足0.6D<P<0.9D的关系的方式喷出油墨,从而可形成直线性良好的线。此时,若着滴间距P超过着滴直径D,则液滴根部不重合而不会形成直线。在0.9D<P<D时,液滴根部间未良好地填满,成为被称作所谓锯齿的状态。与此相反,在P<0.6D时,过剩的油墨被归拢到一处,或者超过表面张力极限的量的油墨集中于线上,其结果是,成为因发生部分溃决所致的被称作所谓鼓包的状态。
<工序1与工序2之间的间隔:延迟时间S>
工序2在工序1结束后迅速进行。由于此延迟时间S依存于基板的搬运速度、从油墨的着滴处到紫外线照射处之间的距离等,因此通过设定这些必要的参数,从而间接设定延迟时间S。但是,若延迟时间S太短(S<0.01秒时),则在液滴根部重合而以直线的形式变形结束前就进入工序2,不优选。在延迟时间S长时(1秒<S时),液滴根部重合而以直线的形式变形结束并在进入工序2前发生进一步的变形(例如,线幅缓慢地扩大,很快就缺乏扩大所必需的油墨,直线本身起伏/开裂等的变形)。因此,工序1与工序2之间的延迟时间S为0.01秒<S<1秒是最佳的。
<工序2:与工序1连续的利用在线紫外线照射装置的紫外线照射工序>
在本工序2中,对紫外线固化油墨照射紫外线而促进油墨的增粘,将在工序1中制成的直线固定化。根据本方法,由于紫外线照射装置设置在喷墨头的正下游,因此若一边照射紫外线一边喷出油墨,则油墨着滴后,设置适当的间隔而使紫外线照在油墨上。本工序的主要目的为直线的固定化,因此不必给予紫外线固化油墨的固化所必需的曝光量UV。在本工序的紫外线照射下固化不足时,可以在其后的工序中随时追加必要的加热/曝光等固化工序。在本工序中照射超过必需的曝光量UV(250mJ/cm2<UV时),这会在喷墨头附近设置不必要的大功率的紫外线照射装置而担心对喷墨头有坏影响、或者降低搬运速度而导致处理时间增加。在曝光量UV少时(UV<1mJ/cm2时),未达到直线的固定化,形状随时间经过而发生变形。因此,在工序2中的曝光量UV为1mJ/cm2<UV<250mJ/cm2是最佳的。
通过以上说明的喷墨印刷方法,可不使用触排或掩模地在抑制锯齿或鼓包发生的同时稳定地形成具有良好直线性的线。
以下,用实施例具体说明本发明,但不仅限于以下实施例。应予说明,除非特别提示,否则“份”表示重量份。
<紫外线固化油墨的调整>
将(A)~(C)的各成分及其它成分以表1所示的份数进行混合。进而,使用1μm的聚丙烯制膜滤器以0.2kg/cm2进行加压过滤,调制紫外线固化油墨。
[表1]
表1
应予说明,表1中的简称如下所述。
A-1:1,4-丁二醇二丙烯酸酯(Sartomer-Japan制,SR213)
A-2: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Sartomer-Japan制,SR315S)
B-1:2-甲基-1-[4-(甲硫基)苯基]-2-吗啉基-1-丙酮(BASFJapan制,Irgacure907)
C-1:有机硅系表面活性剂(BYKChemieJapan制,BYK-378)与1,4-丁二醇二丙烯酸酯(Sartomer-Japan制,SR213)的1比9混合物
按照以下方法测定经调整的紫外线固化油墨的粘度、表面张力。各值如表2所示。
粘度:使用E型粘度计(东机产业制,RE80L),于23℃进行测定。
表面张力:在控制于23±2℃的空间内,使用自动表面张力计(协和界面科学制,CBVP-Z)进行测定。
[表2]
表2
<支撑基板的调整>
作为支撑基板1,直接使用玻璃板(旭硝子制,AN100)。
作为支撑基板2,使用对玻璃板(旭硝子制,AN100)照射一分钟DeepUV(ORCMANUFACTURINGCO.,LTD.制,VUM-3073)后的基板。
使用英弘精机制的OCAH-200来测定二乙二醇丁醚醋酸酯对支撑基板的接触角(θ)。各值如表3所示。
[表3]
表3
<喷墨印刷装置>
在此,对在实施例及比较例中使用的喷墨印刷装置进行说明。使用具备主体和向各控制基板发送命令信号的电子计算机的喷墨印刷装置,所述主体在架台上具备可利用线性编码器控制喷出位置的高精度xy工作台(分辨率0.5μm)、xy工作台的控制基板、具备喷墨头(KonicaMinoltaIJ制,压电元件驱动型,KM512M)与在线紫外线照射装置(Omron制UV-LED照射器,构成:ZUV-C2OH(控制器)+ZUV-H2OMB(头部单元)+ZUV-L3H(透镜单元)、点直径Φ3mm)的可控制z轴的头固定器、喷墨头的控制基板、及喷墨头给液器。应予说明,紫外线照射装置配置成:紫外线照射位置在油墨着滴位置的后方35mm、紫外线照射部与基板的距离成为11mm。着滴间距P、工作台速度、油墨喷出量及油墨喷出速度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控制。紫外线照射强度(输出%)及紫外线照射的开/关用紫外线照射装置的控制器进行控制。装置概念图如图2所示。
<利用喷墨印刷装置的直线描画(实施例1~9及比较例1~4)>
首先,将紫外线固化油墨装入喷墨头给液器,将支撑基板配置在xy工作台上。将基板与喷墨头之间的距离固定为0.5mm,用电子计算机将油墨喷出量设定为14pl、将油墨喷出速度设定为秒速6~7米、将工作台速度设定为秒速125mm、将着滴间距P设定为1mm,进行油墨的喷出。然后,从喷墨印刷装置取出基板,用立体显微镜(Nikon制CNC图像测定系统NEXIV、VMR-3020)测定油墨的着滴直径D。所用油墨的种类、支撑基板的种类、所得着滴直径D如表4所示。
接着,进行直线描画。将与上述相同的油墨装入给液器,将支撑基板配置在xy工作台上。将基板与喷墨头之间的距离固定为0.5mm,用电子计算机将油墨喷出量设定为14pl、将油墨喷出速度设定为秒速6~7米。将工作台速度、着滴间距P设定为表4中记载的值。设定紫外线照射装置的紫外线照射强度(输出%),开始紫外线照射。设定的紫外线照射强度如表4所示。
接着,进行油墨的喷出,进行直线描画。
直线描画后,从喷墨印刷装置取出基板,用立体显微镜(Nikon制CNC图像测定系统NEXIV,VMR-3020)测定直线的线幅。将其放置一小时,将保持形状且线幅变化小于±10%的直线作为○,将形状崩塌或成为鼓包状且线幅变化为10%以上的直线作为×。结果记载于表4中。
延迟时间S由紫外线照射位置与油墨着滴位置之间的距离和工作台速度进行计算,其值记载于表4中。曝光量UV由工作台速度与紫外线照射强度(输出%)、紫外线照射装置的照射区域进行计算,其值记载于表4中。
[表4]
表4
根据上述实施例及比较例,规定本发明的有效数值范围。即,关于接触角θ,由实施例1和3可知,即使为表面状态不同(即,接触角θ的值不同)的基板,只要为5°<θ<20°的范围,也可描画出良好的直线。关于着滴间距P,由实施例2~4可知,只要着滴间距P与着滴直径D的关系为0.6D<P<0.9D的范围,则可描画出良好的直线,在比较例1(即,着滴间距P与着滴直径D的关系为P<0.6D)中,未得到良好的直线而成为鼓包状,在比较例2(即,着滴间距P与着滴直径D的关系为P>0.9D)中,液滴根部未充分重合,从而无法描画出良好的直线。
关于延迟时间S,如实施例3和5所示,只要延迟时间S为0.01秒<S<1秒的范围,则可描画出良好的直线,而如比较例3所示,在不进行紫外线照射(即,延迟时间S无限地大于1秒,无法规定实质的延迟时间S的数值,为方便起见,在上述表4中记为无限大)时,直线未被固定化而未得到良好的直线。
关于曝光量UV,如实施例5~8所示,只要曝光量UV为1mJ/cm2<UV<250mJ/cm2的范围,则可充分得到紫外线照射的效果(直线的固定化)而可描画出良好的直线,而如比较例4所示,在未进行紫外线照射时(即,UV为0mJ/cm2,此外,比较例4的延迟时间S与比较例3的延迟时间S同样,无法规定实质的数值,为方便起见,在上述表4中记为无限大),直线未被固定化而未得到良好的直线。此外,关于构成紫外线固化油墨的全部成分中的(B)成分的重量比例,如实施例3和9所示,只要为5~25重量%的范围,则可充分享有紫外线照射的效果,可描画出良好的直线。

Claims (2)

1.一种利用喷墨印刷装置的直线描画方法,其特征在于,是使用紫外线固化油墨并利用喷墨印刷装置在基板上描画直线的方法,至少包括以下工序:
工序1:利用喷墨印刷装置的油墨喷出工序;
工序2:与工序1连续的利用在线紫外线照射装置的紫外线照射工序;
全部满足以下四个条件:
二乙二醇丁醚醋酸酯对所用基板的接触角θ满足5°<θ<20°,
在工序1中0.6D<P<0.9D的关系成立,
工序1与工序2之间的延迟时间S满足0.01秒<S<1秒,以及
在工序2中的曝光量UV满足1mJ/cm2<UV<250mJ/cm2
其中,D表示着滴在基板上的油墨的着滴直径,P表示在基板上的油墨的着滴间距,所述着滴直径和着滴间距的单位为μ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线描画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紫外线固化油墨,该紫外线固化油墨至少含有:
A成分:在分子中含有1~6个丙烯酰基的紫外线固化单体;
B成分:光自由基聚合引发剂;
C成分:表面活性剂;
各成分的配合量为A成分:40~94.99重量%、B成分:5~25重量%、及C成分:0.001~1重量%;
构成紫外线固化油墨的全部成分中,光自由基反应性和聚合性化合物的比例为90重量%以上;
相对于构成紫外线固化油墨的全部成分,在大气压下沸点小于200℃的成分所占的比例为10重量%以下;
进而在23℃的粘度为5~40mPa·s,表面张力为18~35mN/m。
CN201210060334.9A 2011-03-10 2012-03-08 利用喷墨印刷装置的直线描画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7320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52331A JP5581249B2 (ja) 2011-03-10 2011-03-10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による直線描画方法
JP2011-052331 2011-03-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73205A CN102673205A (zh) 2012-09-19
CN102673205B true CN102673205B (zh) 2015-12-09

Family

ID=468060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60334.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73205B (zh) 2011-03-10 2012-03-08 利用喷墨印刷装置的直线描画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581249B2 (zh)
KR (1) KR20120103447A (zh)
CN (1) CN102673205B (zh)
TW (1) TW201242789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788421B1 (ko) * 2012-12-14 2017-10-19 데쿠세리아루즈 가부시키가이샤 화상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수지용 디스펜서
KR102163521B1 (ko) * 2013-05-15 2020-10-1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장치 및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CN115107370B (zh) * 2022-05-25 2024-04-26 复旦大学 一种高效oled像素层打印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07304A (zh) * 2002-12-13 2004-06-23 ��ʽ����뵼����Դ�о��� 发光器件的制作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CN1849854A (zh) * 2003-09-11 2006-10-18 太阳油墨制造株式会社 绝缘图案及其形成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317945A (ja) * 2002-04-19 2003-11-07 Seiko Epson Corp 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デバイス、及び電子機器
JP5155711B2 (ja) * 2008-03-27 2013-03-0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描画方法、描画装置、ならびにプリント配線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カラーフィルタの製造方法
JP2009244406A (ja) * 2008-03-28 2009-10-22 Fujifilm Corp カラーフィルタ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並びにカラーフィル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5393090B2 (ja) * 2008-09-26 2014-01-2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顔料分散物、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インク組成物
JP5467957B2 (ja) * 2010-07-15 2014-04-0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線描画方法及び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07304A (zh) * 2002-12-13 2004-06-23 ��ʽ����뵼����Դ�о��� 发光器件的制作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CN1849854A (zh) * 2003-09-11 2006-10-18 太阳油墨制造株式会社 绝缘图案及其形成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42789A (en) 2012-11-01
JP5581249B2 (ja) 2014-08-27
KR20120103447A (ko) 2012-09-19
JP2012187491A (ja) 2012-10-04
CN102673205A (zh) 2012-09-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197927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法による膜の作製方法、作製装置
CN102119080B (zh) 用于制造柔性版印刷母版的成像装置和方法
JP5338027B2 (ja) 光硬化性インクジェット用インク
US9597914B2 (en) Ink jet recording method and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CN102673205B (zh) 利用喷墨印刷装置的直线描画方法
US20150056383A1 (en) High Resolution Printing
TW200925669A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color filter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CN104608491A (zh) 液体喷射装置
CN102971647B (zh) 双凸透镜片、其制造方法及光学元件
US9440256B2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laminate including metallic ink layer
JP2013055146A (ja) インプリント用レジスト材料、パターン形成方法、及びインプリント装置
CN107077021B (zh) 基板接合方法和由该基板接合方法制备的显示基板
CN109343281A (zh)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
JP2015217574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08133336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用インクおよび当該インクにより得られる硬化膜形成方法
CN205768064U (zh) 一种喷墨打印装置
JP2013101783A (ja) 導光板の製造方法、導光板、エッジライト型面光源装置及び透過型画像表示装置
JP5761860B2 (ja) インプリントシステム、及びインプリント方法
CN102645791B (zh) 液晶面板的制作方法
JP2006264253A (ja) レンズ形成方法およびレンズ形成装置
JP5435054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用インクおよび当該インクにより得られる硬化膜形成方法
JP2008133335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用インクおよび当該インクにより得られる硬化膜形成方法
JP2016099391A (ja) カラーフィル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730224B1 (ko) 잉크젯용 자외선 경화성 잉크를 이용한 미세 패턴부가 선명한 베젤의 제조방법, 이에 따라 제조한 배젤 패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소자
JP2022026065A (ja) 飛翔体発生装置、画像形成装置、立体造形物の製造方法、及び飛翔体発生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for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after: Nippon Steel Chemical Co.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Nippon Seel Chemical Co., Ltd.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PPLICANT; FROM: NIPPON SEEL CHEMICAL CO., LTD. TO: NIPPON STEEL + SUMITOMO METAL CORPOR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209

Termination date: 2016030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