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67976A - 电抗器固定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电抗器固定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667976A CN102667976A CN2009801625680A CN200980162568A CN102667976A CN 102667976 A CN102667976 A CN 102667976A CN 2009801625680 A CN2009801625680 A CN 2009801625680A CN 200980162568 A CN200980162568 A CN 200980162568A CN 102667976 A CN102667976 A CN 10266797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actor
- strutting piece
- opposite side
- housing
- converter hous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7/00—Fixed inductances not covered by group H01F17/00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6—Mounting, supporting or suspending transformers, reactors or choke coils not being of the signal typ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 Housings And Mounting Of Transformers (AREA)
Abstract
在电抗器(12)的离开线圈(20)轴向两侧的部分,结合一侧支撑件(30)和另一侧支撑件(32)的一端部。一侧支撑件(30)和另一侧支撑件(32)的另一端部以重叠于变换器壳体(14)的状态紧固结合于变换器壳体(14)。通过使一侧支撑件(30)的另一端部与变换器壳体(14)重叠构成一侧重叠部分(52),通过使另一侧支撑件(32)的另一端部与变换器壳体(14)重叠构成另一侧重叠部分(54)。在俯视观察的情况下,一侧重叠部分(52)和另一侧重叠部分(54)的一部分,在构成电抗器(12)的I字形部(28)的长度方向上设置在相同的范围(α)。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抗器固定结构,其具备含有卷绕安装着线圈的芯体的电抗器、一侧支撑件和另一侧支撑件,通过一侧支撑件和另一侧支撑件,将电抗器固定在壳体。
背景技术
自以往以来,一直在考虑:在例如电动车或混合动力车等搭载有旋转电机的车辆中,通过在旋转电机和二次电池等电源装置之间设置变换器、升压电路等,构成旋转电机驱动装置。另外,升压电路,包括开关元件和与开关元件相连的电抗器,电抗器具备铁芯等磁性材料制的芯和卷绕安装在芯的线圈。升压电路,通过控制开关元件的导通时间和断开时间,控制电抗器中的电力蓄积,能够将从电源供给的电压升压到任意的电压,供给到变换器。
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下述电抗器,其具备以装备着线圈的姿势被收容固定在外壳内的电抗器芯、和在外壳内填充硅树脂并使其固化而成的封装树脂体。在该电抗器中,电抗器芯通过固定部件收容固定在铝制的外壳内。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9979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电抗器芯固定于外壳的固定结构的情况下,由于向线圈施加电流等原因,电抗器温度上升,作为壳体的外壳和电抗器芯有可能分别热膨胀。但是,外壳为铝制的,与此相对,电抗器芯为铁等的磁性材料制,外壳与电抗器芯的线性膨胀系数不同。于是,由于该线性膨胀系数的差别,在构成电抗器芯的2个分割芯和被粘结固定在2个分割芯之间的补隙板(ギャップ板)之间的间隙粘结部有可能产生剥离。
例如,在将外壳设为铝制,电抗器芯设为铁制的情况下,在温度上升时,外壳大幅膨胀,而与此相对,电抗器芯的膨胀量小。因此,在通过不予以特别考虑地设置在电抗器芯的两侧的固定部件,将电抗器固定在外壳的情况下,在温度上升时,会从外壳经由固定部件对电抗器芯施加拉伸力。因此,在分割芯和补隙板之间的间隙粘结部的粘结力小的情况下,可能在间隙粘结部产生剥离。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电抗器固定结构中,即使在壳体和电抗器的构成要素之间存在线性膨胀差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在温度上升时从外壳对电抗器产生过度的拉伸力。
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抗器固定结构,具备:电抗器,其包括卷绕安装有线圈的芯体,和一侧支撑件以及另一侧支撑件,通过一侧支撑件以及另一侧支撑件,将电抗器固定于壳体;其特征在于,一侧支撑件的一端部以及另一侧支撑件的一端部与电抗器的离开线圈轴向两侧的部分结合;一侧支撑件的另一端部以及另一侧支撑件的另一端部,以直接或者夹有其他部件与壳体重叠的状态紧固结合于壳体;通过将一侧支撑件的另一端部与对象部件重叠,构成一侧重叠部分;通过将另一侧支撑件的另一端部与对象部件重叠,构成另一侧重叠部分;在从与一侧重叠部分以及另一侧重叠部分的重叠面正交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一侧重叠部分以及另一侧重叠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在构成芯体且卷绕安装线圈的I字形部的长度方向上设置在相同范围内。
根据上述的电抗器固定结构,通过在各重叠部分的在I字形部的长度方向上相同范围部分的适当位置紧固结合支撑件,即使在壳体和电抗器的构成要素之间存在线性膨胀差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在温度上升时,从壳体对电抗器产生过度的拉伸力。因此,即使在电抗器包括多个分割芯和被粘结固定在各分割芯之间的补隙板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地防止分割芯和补隙板之间的间隙粘结部的剥离。
另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抗器固定结构中,优选是,一侧重叠部分与壳体的第1紧固部,在I字形部的长度方向上设置在另一侧支撑件的一端部结合侧,另一侧重叠部分与壳体的第2紧固部在I字形部的长度方向上设置在一侧支撑件的一端部结合侧。
根据上述的构成,在壳体的线性膨胀系数比电抗器的构成要素的线性膨胀系数大的情况下,在温度上升时,能够从壳体对电抗器施加压缩方向的力,能够更加有效地防止对电抗器产生过度的拉伸力。
另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抗器固定结构中,优选是,一侧重叠部分与壳体的第1紧固部、和另一侧重叠部分与壳体的第2紧固部由共用的紧固部构成。
根据上述的构成,在温度上升时和温度下降时,都能够更加有效地防止对电抗器产生过度的拉伸力,并且实现成本的降低。
另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电抗器固定结构中,优选是,壳体为收容固定变换器和电抗器的变换器壳体。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抗器固定结构,即使在壳体和电抗器的构成要素之间存在线性膨胀差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在温度上升时从壳体对电抗器产生过度的拉伸力。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电抗器固定结构的将电抗器固定在壳体之前的状态(a)和将电抗器固定在壳体之后的状态(b)的剖视图。
图2是从上方向下方观察第1实施方式的电抗器固定结构的一部分的图。
图3是表示在以往的电抗器固定结构中将电抗器固定在壳体之前的状态(a)、将电抗器固定在壳体之后的状态(b)和温度上升时的各部的应力作用状态(c)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在以往的电抗器固定结构中在温度上升时应力作用在电抗器和壳体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温度上升时应力作用在电抗器和壳体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温度上升时应力作用在各部的状态的与图1(b)对应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使一侧支撑件和另一侧支撑件对壳体的安装位置不同的2个例子的简略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第2实施方式的电抗器固定结构的剖视图。
图9是从上方向下方观察本发明所涉及的第3实施方式的电抗器固定结构的一部分的图。
图10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电抗器固定结构的将电抗器固定在壳体之前的状态(a)和将电抗器固定在壳体之后的状态(b)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温度上升时应力作用在各部的状态的与图10(b)对应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发明的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图1到图6,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抗器固定结构10为所谓的浮起式的电抗器支撑结构,以电抗器的底面从壳体的上面离开的状态在壳体固定电抗器。但是,也可以以电抗器的底面抵接在壳体的上面的状态将电抗器固定在壳体。另外,还可以通过树脂填埋壳体与电抗器之间的空间。
电抗器固定结构10具备电抗器12和变换器壳体14。电抗器12包括后述的图6所示的芯本体16和夹着树脂部18卷绕安装在芯本体16的线圈20。芯本体16中,将从图1、图6的上方向下方观察的俯视中分别呈U字形的2个分割芯22(图6)的两端部彼此,夹着非磁性材料制的补隙板24(图6)结合固定。补隙板24例如由陶瓷、树脂成形。即,将2个分割芯22的一端部分别通过粘结剂粘结固定在补隙板24的两面,将2个分割芯22的另一端部分别通过粘结剂粘结固定在别的补隙板(未图示)的两面。于是,将芯本体16整体形成为圆环状。各分割芯22,由将铁等金属或金属氧化物的软磁性材料的粉末加压成形而得的压粉磁芯构成。但是,各分割芯22也可以由层叠有多片电磁钢板等磁性金属板的层叠体构成。另外,通过以覆盖整个芯本体16的方式借助树脂部18成形(モ一ルド),构成整体为环状的芯体即树脂一体芯26。
另外,如图1、图2所示,在构成树脂一体芯26的设置在树脂一体芯26的宽度方向(图1的表里(正反)方向、图2的左右方向)两侧2个位置的I字形部28(图2中仅图示1个I字形部28。)分别卷绕安装线圈20,将各线圈20的一端彼此连接。另外,在树脂一体芯26的离开各线圈20的轴向两侧的各2处位置总计4处位置,固定着一侧支撑件30和另一侧支撑件32。
如图1(a)所示,一侧支撑件30和另一侧支撑件32,为将金属板形成为截面L字形的构件,具有直立板部34、36和水平板部38、40。另外,在树脂一体芯26,在离开线圈20的轴向两侧的各2处位置总计4处位置,一体成形固定部42、44,在各固定部42、44固定着一侧支撑件30或另一侧支撑件32。即,在树脂一体芯26,在设置在与线圈20轴向一侧(图1的左侧)分离的部分的一侧固定部42,结合着一侧支撑件30的直立板部34的一端部(图1的上端部)。另外,在树脂一体芯26,在设置在离开线圈20轴向另一侧(图1的右侧)的部分的另一侧固定部44,结合着另一侧支撑件32的直立板部36的一端部。另外,一侧支撑件30和另一侧支撑件32,如图2所示,设置在关于树脂一体芯26在宽度方向(图2的左右方向)两侧错开的位置。即,一侧支撑件30,设置在靠近电抗器12的宽度方向中央,另一侧支撑件32,设置在电抗器12的宽度方向外侧。
另外,使各支撑件30、32的水平板部38、40在线圈20轴向上向彼此靠近一侧沿水平方向延伸,如图1(b)、图2所示,作为各支撑件30、32的另一端部的、水平板部38、40的顶端部与变换器壳体14的上面重叠。另外,变换器壳体14为铝合金制。变换器壳体14收容固定未图示的变换器和电抗器12。另外,固定电抗器12的壳体,不限定于如本例那样的变换器壳体14,例如也可以设为仅收容固定电抗器12的壳体。
另外,在变换器壳体14的宽度方向中央部,设置有比宽度方向两侧向下侧凹陷的凹部46。在变换器壳体14中,单侧支撑件30的水平板部38,与作为凹部46的水平方向的底面的第1安装面48重叠,另一侧支撑件32的水平板部40,与在变换器壳体14中设置在比凹部46的底面高的位置的水平方向的第2安装面50重叠。
通过使一侧支撑件30的水平板部38的顶端部与作为对象部件的变换器壳体14的第1安装面48重叠,构成一侧重叠部分52。另外,通过使另一侧支撑件32的水平板部40的顶端部与变换器壳体14的第2安装面50重叠,构成另一侧重叠部分54。另外,在从与一侧重叠部分52和另一侧重叠部分54的重叠面正交的方向观察的、即从图1的上下方向、图2的表里方向观察的俯视图看,一侧重叠部分52和另一侧重叠部分54的一部分,在卷绕安装线圈20的I字形部28的长度方向(图1的左右方向、图2的上下方向)上设置于相同范围内(图1(b)、图2中箭头α所示的范围)。
而且,在使各支撑件30、32的水平板部38、40的顶端部直接重叠在变换器壳体14的上面的状态下,将贯穿水平板部38、40的螺栓56紧固结合于设置在第1安装面48和第2安装面50的螺纹孔。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侧重叠部分52和变换器壳体14的螺栓56紧固部的第1紧固部58,在I字形部28的长度方向上设置在另一侧支撑件32的一端部结合侧(图1的右侧、图2的上侧)。另外,作为另一侧重叠部分54和变换器壳体14的螺栓56紧固部的第2紧固部60,在I字形部28的长度方向上设置在一侧支撑件30的一端部结合侧(图1的左侧、图2的下侧)。
根据这样构成的电抗器固定结构10,即使在变换器壳体14和电抗器12的构成要素之间存在线性膨胀差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从变换器壳体14对电抗器12产生过度的拉伸力。在对此进行说明之前,首先,对以往的电抗器固定结构的不妥之处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在以往的电抗器固定结构中将电抗器12固定在变换器壳体14之前的状态(a)、将电抗器12固定在变换器壳体14之后的状态(b)和温度上升时的各部的应力作用状态(c)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在以往的电抗器固定结构中在温度上升时应力作用在电抗器12和变换器壳体14的状态的示意图。
如图3所示,以往的电抗器固定结构,在铝合金制的变换器壳体14固定着电抗器12。如图3(a)所示,在对芯本体进行树脂成形而成的树脂一体芯26中,在离开卷绕安装着线圈20的I字形部28的轴向两侧的部分,分别结合着截面L字形的一侧支撑件62和另一侧支撑件64。
另外,各支撑件62、64的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水平板部38、40,向从I字形部28离开的方向延伸。如图3(b)所示,电抗器12,在各支撑件62、64通过螺栓56紧固结合于变换器壳体14。在这样的以往结构的情况下,一侧支撑件62与变换器壳体14重叠的一侧重叠部分52a和另一侧支撑件64与变换器壳体14重叠的另一侧重叠部分54a,在I字形部28的长度方向上设置在错开的范围。另外,与变换器壳体14的线性膨胀系数相比,构成电抗器12的芯本体16(图3(c))的线性膨胀系数小。另外,在图3(a)(b)中,电抗器12和变换器壳体14都为常温。
在这样的以往的结构的情况下,如图3(c)所示,在温度上升时,由于线性膨胀系数的不同,变换器壳体14的热膨胀量大,芯本体16的热膨胀量小。例如,在电抗器12和变换器壳体14的温度与通常相比上升的情况下,变换器壳体14的伸长比树脂一体芯26的线圈20两侧的2个支撑件62、64结合部彼此之间的伸长大。因此,对电抗器12从变换器壳体14经由支撑件62、64施加拉伸方向的力。在这种情况下,在构成电抗器12的I字形部28中,通过间隙粘结部粘结2个分割芯22和补隙板24之间的情况下,若该粘结力小,则会有在间隙粘结部产生剥离的可能性。
即,如在图4的示意图所示,在变换器壳体14的2点P、Q之间的长度,由于温度上升而从L1伸长到L2的情况下,由连接在点P、Q的支撑件62、64将电抗器12沿I字形部28的长度方向拉伸,因此,会有施加大的拉伸力的可能性。
与此相对,在本例的情况下,如在图5的示意图中所示,一侧支撑件30与变换器壳体14的第1紧固部58,在I字形部28的长度方向上设置在另一侧支撑件32的一端部结合侧(图5的右侧),另一侧支撑件32与变换器壳体14的第2紧固部60,在I字形部28的长度方向上设置在一侧支撑件30的一端部结合侧(图5的左侧)。因此,在温度上升时,变换器壳体14的2点P、Q之间的长度由于温度上升而从L1伸长到L2的情况下,由连接在点P、Q的支撑件30、32对电抗器12施加沿I字形部28的长度方向压缩的方向的力。这样,在变换器壳体14的线性膨胀系数比电抗器12的构成要素的线性膨胀系数大的情况下,在温度上升时,能够从变换器壳体14对电抗器12施加压缩方向的力,能够更加有效地防止对电抗器12产生过度的拉伸力。
使用图6对其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在本例的情况下,将一侧重叠部分52和另一侧重叠部分54的一部分在I字形部28的长度方向上设置在相同的范围。因此,通过在各重叠部分52、54的在I字形部28的长度方向上相同范围部分的适当的位置紧固结合支撑件30、32,从而即使在变换器壳体14和电抗器12的构成要素之间存在线性膨胀差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在温度上升时,从变换器壳体14对电抗器12产生过度的拉伸力。
特别是,在本例的情况下,一侧重叠部分52与变换器壳体14的第1紧固部58,在线圈20的轴向上设置在另一侧支撑件32的一端部结合侧,另一侧重叠部分54与变换器壳体14的第2紧固部60,在线圈20的轴向上设置在一侧支撑件30的一端部结合侧。因此,在将变换器壳体14设为铝合金制,芯本体16的一部分设为铁等金属制,变换器壳体14的线性膨胀系数比电抗器12的构成要素的线性膨胀系数大的情况下,即使在由于向线圈20通电等而导致温度上升时,变换器壳体14和电抗器12分别以不同的膨胀量热膨胀,也是成为一侧支撑件30和另一侧支撑件32的电抗器12固定侧的端部靠近的倾向,对电抗器12施加压缩方向的力。因此,能够防止从变换器壳体14对电抗器12产生过度的拉伸力。在这种情况下,对电抗器12施加与变换器壳体14的膨胀方向相反方向的压缩负载。因此,即使在如本例那样电抗器12包括多个分割芯22和被粘结固定在各分割芯22之间的补隙板24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地防止分割芯22和补隙板24之间的间隙粘结部的剥离。
另外,在本例的情况下,变换器壳体14设为铝合金制,但是也可以设为铝合金以外的、线性膨胀系数比电抗器12的构成要素的材料大的金属制。另外,也可以使设置在各I字形部28的线圈20两侧的一侧支撑件30和另一侧支撑件32,不设置在俯视中在线圈20两侧错开的位置,而是设置在俯视中线圈20的同一侧。另外,也可以通过将变换器壳体14中的支撑件30、32的安装面,在俯视中设置在相同的位置,并且上下方向位置设为不同的位置,从而将一侧重叠部分52和另一侧重叠部分54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成在俯视中重叠。
图7为表示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中使一侧支撑件30和另一侧支撑件32对于变换器壳体14的安装位置不同的2个例子的简略图。图7(a)中,在变换器14的长度方向(图7(a)的左右方向)的中央O的两侧,配置一侧支撑件30和变换器壳体14的第1紧固部P、以及另一侧支撑件32和变换器壳体14的第2紧固部Q。图7(b)中,仅在变换器14的长度方向(图7(b)的左右方向)的中央O的一侧,配置一侧支撑件30和变换器壳体14的第1紧固部P、以及另一侧支撑件32和变换器壳体14的第2紧固部Q。这样,在第1实施方式中,可以在关于变换器壳体14的长度方向中央O不同的位置设置紧固部。但是,在图7(b)的情况下,在温度上升时PQ之间的间隔扩大的情况下,向I字形部28的长度方向的相同方向施加不同大小的力,因此虽然对电抗器12施加压缩方向的力,但其大小有可能变小。与此相对,在图7(a)的情况下,温度上升时向I字形部28的长度方向的相反方向施加力而被压缩,因此,变得容易对电抗器12施加压缩方向的大的力。
第2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8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第2实施方式的电抗器固定结构10的剖视图。在本例的情况下,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中,将一侧支撑件30与变换器壳体14的一侧重叠部分52、和另一侧支撑件32与变换器壳体14的另一侧重叠部分54,在上下方向上设置在相同的位置、且在电抗器12的宽度方向(图8的表里方向)上设置在错开的位置。而且,一侧重叠部分52与变换器壳体14的第1紧固部58,在构成电抗器12的卷绕安装线圈20的I字形部28的长度方向上设置于另一侧支撑件32的一端部结合侧(图8的右侧)。另外,另一侧重叠部分54和变换器壳体14的第2紧固部60,在I字形部28的长度方向上设置在一侧支撑件30的一端部结合侧(图8的左侧)。其他的构成和作用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
第3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9是从上方向下方观察本发明所涉及的第3实施方式的电抗器固定结构10的一部分的图。图10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电抗器固定结构10的将电抗器12固定在变换器壳体14之前的状态(a)和将电抗器12固定在变换器壳体14之后的状态(b)的剖视图。图11是表示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温度上升时应力作力在各部的状态的与图10(b)对应的剖视图。
在本例的情况下,如图9、图10(a)、(b)所示,在电抗器12的线圈20的宽度方向一侧(图9的右侧)且离开线圈20轴向(图9的上下方向、图10(a)(b)的左右方向)两侧的部分,结合一侧支撑件30和另一侧支撑件32的一端部。另外,通过使作为一侧支撑件30的另一端部的水平板部38重叠在变换器壳体14的上面,构成一侧重叠部分66。另外,通过使作为另一侧支撑件32的另一端部的水平板部40重叠在一侧支撑件30的水平板部38的上面,构成另一侧重叠部分68。
而且,在从与一侧重叠部分66和另一侧重叠部分68的重叠面正交的方向(图9的表里方向、图10(a)(b)的上下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一侧重叠部分66和另一侧重叠部分68的一部分,在构成电抗器12的I字形部28的长度方向(图9的上下方向、图10(a)(b)的左右方向)上设置在相同的范围(图9、图10(b)的箭头β所示的范围)。另外,一侧支撑件30和另一侧支撑件32的一端部也可以在电抗器12的线圈20的宽度方向另一侧(图9的左侧)等别的部分与电抗器12结合。
而且,在这样使一侧支撑件30和另一侧支撑件32重叠了的状态下彼此对齐的位置设置有孔部,将螺栓56贯穿于该孔部,将螺栓56紧固结合于设置在变换器壳体14的上面的螺纹孔。即,紧固结合一侧重叠部分66和变换器壳体14的第1紧固部、以及紧固结合s另一侧重叠部分68和变换器壳体14的第2紧固部,由共同的紧固部70构成。即,将一侧支撑件30和另一侧支撑件32一起紧固结合在变换器壳体14。
在这样的本例子的情况下,在图11所示的温度上升时,即使铝合金制的变换器壳体14伸长,结合在I字形部28的两侧的一侧支撑件30和另一侧支撑件32的一端部彼此之间的间隔也不会变化。因此,从变换器壳体14施加在电抗器12的负载为0。因此,即使在变换器壳体14和电抗器12的构成要素之间存在线性膨胀差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在温度上升时,从变换器壳体14对电抗器12产生过度的拉伸力。
而且,在本例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防止在温度降低时有可能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发生的不期望的状况。即,参照图6等,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温度降低到比常温低时,线性膨胀系数大的变换器壳体14有可能比线性膨胀系数小的电抗器12收缩幅度大。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从变换器壳体14对电抗器12经由各支撑件30、32施加若干拉伸负载。与此相对,在图11所示的本例的情况下,不仅在温度上升时不会对电抗器12产生拉伸负载,而且在温度降低时也不会对电抗器12产生拉伸负载。即,在温度上升时和在温度降低时,都能够更加有效地防止对电抗器12产生过度的拉伸力。此外,由于能够削减螺栓56的紧固根数,因此能够实现螺栓56的部件费用、组装费用等的成本的降低。其他的构成和作用与上述的图1到图6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
另外,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对将作为芯体的树脂一体芯26整体设为环状且配置有两个线圈20的电抗器12的固定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非将电抗器限定于这样的构成,例如,也可以将本发明适用于下述结构:通过结合于形成为I字形的芯体的两端部的一侧支撑件和另一侧支撑件,将电抗器固定在壳体。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各支撑件30、32的一端部,也可以不结合在树脂制的固定部42、44,而是直接结合在芯本体16(参照图6、图11)。即,也可以将上述各实施方式适用于如下结构:在没有通过树脂成形的芯本体直接或通过固定部结合一侧支撑件以及另一侧支撑件。在这种情况下,整体形成为环状或I字形的芯本体对应于权利要求中记载的芯体。另外,也可以:在电抗器中,仅在离开线圈两侧的部分的多处设置由树脂等构成的固定部,将支撑件的一端部结合在这些固定部。
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的电抗器固定结构,可以搭载使用于搭载发动机和电动马达作为驱动源的混合动力车辆、用电动马达作为驱动源的电动车、燃料电池车等电动车辆,也可以用于车辆以外的用途。
附图标记说明:
10:电抗器固定结构;12:电抗器;14:变换器壳体;16:芯本体;18:树脂部;20:线圈;22:分割芯;24:补隙板;26:树脂一体芯;28:I字形部;30:一侧支撑件;32:另一侧支撑件;34、36:直立板部;38、40:水平板部;42、44:固定部;46:凹部;48:第1安装面;50:第2安装面;52、52a:一侧重叠面;54:另一侧重叠面;56:螺栓;58:第1紧固部;60:第2紧固部;62:一侧支撑件;64:另一侧支撑件;66:一侧重叠部分;68:另一侧重叠部分:70:紧固部。
Claims (4)
1.一种电抗器固定结构,具备:
电抗器,其包括卷绕安装有线圈的芯体,和
一侧支撑件以及另一侧支撑件,
通过一侧支撑件以及另一侧支撑件,将电抗器固定于壳体;
其特征在于,
一侧支撑件的一端部以及另一侧支撑件的一端部与电抗器的离开线圈轴向两侧的部分结合;
一侧支撑件的另一端部以及另一侧支撑件的另一端部,以直接或者夹有其他部件与壳体重叠的状态紧固结合于壳体;
通过将一侧支撑件的另一端部与对象部件重叠,构成一侧重叠部分;
通过将另一侧支撑件的另一端部与对象部件重叠,构成另一侧重叠部分;
在从与一侧重叠部分以及另一侧重叠部分的重叠面正交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一侧重叠部分以及另一侧重叠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在构成芯体且卷绕安装线圈的I字形部的长度方向上设置在相同范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抗器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
一侧重叠部分与壳体的第1紧固部,在I字形部的长度方向上设置在另一侧支撑件的一端部结合侧,
另一侧重叠部分与壳体的第2紧固部在I字形部的长度方向上设置在一侧支撑件的一端部结合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抗器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一侧重叠部分与壳体的第1紧固部、和另一侧重叠部分与壳体的第2紧固部由共用的紧固部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抗器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壳体是收容固定变换器和电抗器的变换器壳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09/069964 WO2011064863A1 (ja) | 2009-11-26 | 2009-11-26 | リアクトル固定構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667976A true CN102667976A (zh) | 2012-09-12 |
CN102667976B CN102667976B (zh) | 2014-06-18 |
Family
ID=440659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80162568.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67976B (zh) | 2009-11-26 | 2009-11-26 | 电抗器固定结构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461954B2 (zh) |
JP (1) | JP5288001B2 (zh) |
CN (1) | CN102667976B (zh) |
DE (1) | DE112009005402B4 (zh) |
WO (1) | WO2011064863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680892A (zh) * | 2012-09-24 | 2014-03-26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电抗器 |
CN105793936A (zh) * | 2014-05-27 | 2016-07-20 |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 线圈部件的安装结构和具有该安装结构的电力转换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928897B2 (ja) * | 2012-10-11 | 2016-06-01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リアクトル、コンバータ、および電力変換装置 |
US9424976B2 (en) * | 2012-12-11 | 2016-08-23 | Tamura Corporation | Reactor |
JP6478108B2 (ja) * | 2015-04-03 | 2019-03-06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リアクトル |
DE112016003964T5 (de) * | 2015-09-01 | 2018-05-17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Leistungswandler |
JP6522052B2 (ja) * | 2017-06-27 | 2019-05-29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ノイズ低減ユニット |
JP7042399B2 (ja) * | 2018-06-01 | 2022-03-28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リアクトル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3119841U (zh) * | 1977-03-01 | 1978-09-22 | ||
US4682133A (en) * | 1985-08-14 | 1987-07-21 |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 Electro-magnetic relay having two armatures |
US6593836B1 (en) * | 1998-10-20 | 2003-07-15 | Vlt Corporation | Bobbins, transformers, magnetic components, and methods |
JP4039779B2 (ja) * | 1999-01-28 | 2008-01-30 |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 チップ状電子部品の製造方法 |
JP3398820B2 (ja) * | 2000-07-28 | 2003-04-21 | ミネベア株式会社 | リアクトル |
JP2004241475A (ja) * | 2003-02-04 | 2004-08-26 | Toyota Motor Corp | リアクトル装置 |
JP2007180140A (ja) * | 2005-12-27 | 2007-07-12 | Denso Corp | 磁気部品 |
WO2007108201A1 (ja) * | 2006-03-17 | 2007-09-27 | Tamura Corporation | コア固定部材及び構造 |
JP2008117898A (ja) * | 2006-11-02 | 2008-05-22 | Toyota Motor Corp | リアクトル装置 |
JP5118065B2 (ja) * | 2007-01-30 | 2013-01-16 | 株式会社タムラ製作所 | 静止誘導電器の固定構造及び固定部材 |
JP2009026952A (ja) | 2007-07-19 | 2009-02-05 | Toyota Motor Corp | リアクトルの固定構造 |
JP4888324B2 (ja) | 2007-10-17 | 2012-02-29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リアクトルの製造方法 |
JP5195003B2 (ja) * | 2008-05-09 | 2013-05-08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リアクトル装置及びリアクトル装置製造方法 |
US20110156853A1 (en) * | 2008-08-22 | 2011-06-30 | Masayuki Kato | Reactor-use component and reactor |
CN102362289A (zh) * | 2009-01-20 | 2012-02-22 | 拉胡尔·萨尔吉亚 | 一种管理、监视及控制酒店礼仪的系统及其方法 |
-
2009
- 2009-11-26 DE DE112009005402.1T patent/DE112009005402B4/de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11-26 US US13/501,153 patent/US8461954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11-26 WO PCT/JP2009/069964 patent/WO2011064863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9-11-26 JP JP2011543043A patent/JP5288001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11-26 CN CN200980162568.0A patent/CN102667976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680892A (zh) * | 2012-09-24 | 2014-03-26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电抗器 |
CN103680892B (zh) * | 2012-09-24 | 2016-05-04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电抗器 |
CN105793936A (zh) * | 2014-05-27 | 2016-07-20 |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 线圈部件的安装结构和具有该安装结构的电力转换装置 |
CN105793936B (zh) * | 2014-05-27 | 2017-07-11 |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 线圈部件的安装结构和具有该安装结构的电力转换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8461954B2 (en) | 2013-06-11 |
JPWO2011064863A1 (ja) | 2013-04-11 |
WO2011064863A1 (ja) | 2011-06-03 |
JP5288001B2 (ja) | 2013-09-11 |
DE112009005402B4 (de) | 2014-07-31 |
CN102667976B (zh) | 2014-06-18 |
DE112009005402T5 (de) | 2012-12-20 |
US20120223794A1 (en) | 2012-09-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667976A (zh) | 电抗器固定结构 | |
JP6646427B2 (ja) | 電池ケース | |
CN202142593U (zh) | 车辆中的电池紧固器具以及具有这种紧固器具的机动车辆 | |
JP5002971B2 (ja) | バスバー、電気回路システム | |
US8404397B2 (en) | Joining device for fuel cell stack and fuel cell stack provided with the same | |
CN101188319B (zh) | 一种电动汽车充电装置 | |
CN102918610A (zh) | 电抗器 | |
CN109103383A (zh) | 一种动力电池包结构及装配方法 | |
CN108431989A (zh) | 用于容纳燃料电池单体堆、电池堆或电容器堆的壳体 | |
EP2492124A1 (en) | System for the storage of electric energy with reduced thickness for a vehicle with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vehicle with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 with a corresponding storage system | |
JP6318862B2 (ja) | 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電池パック | |
CN201893394U (zh) | 一种新型汽车电池包 | |
KR102506933B1 (ko) | 연료전지 스택 및 그 조립방법 | |
JP7414808B2 (ja) | 電源装置とこの電源装置を備える電動車両及び蓄電装置、電源装置用締結部材、電源装置用締結部材の製造方法、電源装置の製造方法 | |
JP2011210451A (ja) | 電源装置 | |
US8415047B2 (en) | Battery module including a portion of a coupling unit free of any screw surfa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battery module | |
KR20100069569A (ko) | 2차 전지 및 그 조전지 및 2차 전지를 탑재하는 차량 | |
US20130309538A1 (en) | Method for Clamping a Lithium Ion Accumulator, Lithium Ion Accumulator and Motor Vehicle Having a Lithium Ion Accumulator | |
US20240237217A9 (en) | Circuit board having composite magnetic components mounted thereon | |
CN215184272U (zh) | 一种高能量储能电源 | |
JP2009225533A (ja) | ケーブルクランプ構造 | |
US20220209268A1 (en) | High-voltage junction unit of fuel cell system and power supply of fuel cell system including the same | |
CN216833528U (zh) | 集成独立汽车启动系统的便携式储能电源及汽车 | |
CN219696577U (zh) | 一种电池箱体及电池模组 | |
CN201910451U (zh) | 电池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618 Termination date: 20151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