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55693B - 电加热层、电加热层的电流路径排布方法及其电加热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加热层、电加热层的电流路径排布方法及其电加热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55693B
CN102655693B CN201210133173.1A CN201210133173A CN102655693B CN 102655693 B CN102655693 B CN 102655693B CN 201210133173 A CN201210133173 A CN 201210133173A CN 102655693 B CN102655693 B CN 10265569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defiber
electric heating
heating layer
r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3317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55693A (zh
Inventor
岁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int Gobain Glass France SAS
Compagnie de Saint Gobain SA
Original Assignee
Saint Gobain Glass France S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int Gobain Glass France SAS filed Critical Saint Gobain Glass France SAS
Priority to CN201210133173.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655693B/zh
Publication of CN1026556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556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556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556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一种电加热层、电加热层的电流路径排布方法及其电加热方法。其中电加热层,包括:导电涂层;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靠近导电涂层第一侧边,且所述第一电极的长边大致平行于第一侧边,所述第二电极靠近导电涂层第二侧边,且所述第二电极的长边大致平行于第二侧边,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是相邻边;所述导电涂层上具有主分离线,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位于第一侧边上;所述主分离线的一端位于间隙内,使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离,在两电极之间具有不流通电流的区域;沿主分离线的长度方向的确定路径形成主电流路径的至少一部分。本发明提高了加热的均匀性和加热效率。

Description

电加热层、电加热层的电流路径排布方法及其电加热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建筑等领域使用的具有电加热层的玻璃,尤其涉及电加热层结构、电流路径的排布方法、电加热方法、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
背景技术
目前,在装潢领域人们对玻璃的进行加热的需求日益增加。现有为了提高玻璃的温度,在玻璃板层之间设置导线,所述导线与电源相连,加热玻璃用以在较冷的气候下除雾和融化玻璃上的冰雪是特别有用的。
现有电加热玻璃主要是将电阻丝直线均匀的分布在两层或多层玻璃中间,具有加热均匀,玻璃透光度高,利于大批量生产的特点。
专利文献CN1640196A中公开了一种具有电加热层的玻璃,如图1所示,钢化窗玻璃2的面板元件1的上面设置有总的表面导电涂层3,所述导电涂层3通过电缆8向电极7加电压而加热;其中导电涂层3的部分区域由分离线9、10电分离,分离线9、10端部具有凹部11,用于避免在端部区域过度的电流密度。导电涂层3的内表面区域由至少一条周边分离线4与导电涂层3的外部边缘区域5电分离;电极7安置在由分离线4围绕的表面区域内,且所述电极7通过分离线6电分离。
图2是专利文献CN1640196A中公开了另一种具有电加热层的玻璃,如图2所示,钢化窗玻璃2的面板元件1的上面设置有总的表面导电涂层3,所述导电涂层3同图1一样是通过电缆8向电极7加电压而加热;导电涂层3的内表面区域由至少一条周边分离线4与导电涂层3的外部边缘区域5电分离;电极7安置在由分离线4围绕的表面区域内,其中电极7靠近钢化窗玻璃2的一侧边,且所述电极7的长边平行于该侧边,两电极7之间的间隙很大,容纳了两条主分离线10,在两条主分离线之间也存在电流路径(电流从一电极传导至另一电极所经过的路径)。但是,目前采用电加热层的玻璃,由于电加热层的表面电阻较高,对于要加热的大尺寸窗玻璃或长电流路径而言,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求较高的供电电压,该供电电压在任何情况下都大于车辆中通常的车载电压。且采用上述专利文献中所公开的,在图1中所述电加热层中分离线的设置方式还会造成在大尺寸玻璃上只存在一条电流路径,造成加热不均匀及加热效率低的问题;为了提高加热的均匀性,会想到如图2所示设置多级别分离线,但是随着级数的增多,各级别的电流路径的长度相差会越来越大,同样会造成加热不均匀及加热效率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电加热层结构、电流路径的排布方法、电加热方法、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在改善玻璃加热均匀性的同时还提升了加热效率。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加热层,包括:导电涂层;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靠近导电涂层第一侧边,且所述第一电极的长边大致平行于第一侧边,所述第二电极靠近导电涂层第二侧边,且所述第二电极的长边大致平行于第二侧边,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是相邻边;所述导电涂层上具有主分离线,所述主分离线的一边与所述第一电极的长边基本垂直;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位于第一侧边上;所述主分离线的一端位于间隙内,使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离,在两电极之间具有不流通电流的区域;沿主分离线的长度方向的确定路径形成主电流路径的至少一部分。
可选的,所述主分离线呈倒L字形,包括直线段或波浪线段或锯齿线段。
可选的,所述导电涂层上还包括根据与所述第二侧边距离远近依次排布的N组级别分离线,第1组级别分离线距离第二侧边最近,其中N为正整数。
可选的,所述级别分离线包括直线段或波浪线段或锯齿线段。
可选的,所述N组级别分离线中相邻的两级别分离线之间形成电流路径。
可选的,所述级别分离线呈1字形或正Z字形或倒L字形或倒Z字形。
可选的,所述第一电极为一体式或分段式。
可选的,当第一电极为一体式时,所述导电涂层上还包括根据与所述第二侧边距离远近依次排布的N组辅助分离线,第1组辅助分离线位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间隙内,且连接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
可选的,当第n组级别分离线为倒L字形时,倒L字垂直于第一侧边的边垂直连接第n+1组辅助分离线,其中1≤n≤N。
可选的,当第n组级别分离线为倒Z形时,第n-1组级别分离线为倒L字形或1字形,其中2≤n≤N。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加热层的电流路径排布方法,包括:
在靠近电加热层的第一侧边设置第一电极,第二侧边设置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长边分别大致平行于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所述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是相邻边,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位于第一侧边上;
在电加热层的表面形成主分离线,所述主分离线的一边与所述第一电极的长边基本垂直,所述主分离线的一端位于间隙内,使得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形成不流通电流的区域且沿主分离线的长度方向的确定路径形成主电流路径的至少一部分。
可选的,所述主分离线呈倒L字形,包括直线段或波浪线段或锯齿线段。
可选的,所述导电涂层上还包括根据与所述第二侧边距离远近依次排布的N组级别分离线,第1组级别分离线距离第二侧边最近,其中N为正整数。
可选的,所述级别分离线包括直线段或波浪线段或锯齿线段。
可选的,所述N组级别分离线中相邻的两级别分离线之间形成电流路径。
可选的,所述级别分离线呈1字形或正Z字形或倒L字形或倒Z字形。
可选的,所述第一电极为一体式或分段式。
可选的,当第一电极为一体式时,所述导电涂层上还包括根据与所述第二侧边距离远近依次排布的N组辅助分离线,第1组辅助分离线位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间隙内,且连接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
可选的,当第n组级别分离线为倒L字形时,倒L字垂直于第一侧边的边垂直连接第n+1组辅助分离线,其中1≤n≤N。
可选的,当第n组级别分离线为倒Z形或1字形时,第n-1组级别分离线为倒L字形,其中2≤n≤N。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加热的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提供面板元件;
在所述面板元件上涂覆导电涂层;
向靠近导电涂层第一侧边且长边大致平行于所述第一侧边的第一电极,以及靠近导电涂层第二侧边且长边大致平行于所述第二侧边的第二电极加电压;
电流沿设置于导电涂层表面,且一端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第一侧边上的间隙内的主分离线及确定电流路径,由第一电极传导至第二电极,加热导电涂层。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包括:玻璃,位于玻璃表面的导电涂层,靠近导电涂层第一侧边且长边大致平行于第一侧边的第一电极,靠近导电涂层第二侧边且长边大致平行于第二侧边的第二电极,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是相邻边;所述导电涂层上具有主分离线,所述主分离线的一边与所述第一电极的长边基本垂直;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位于第一侧边上;所述主分离线的一端位于间隙内,使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离,在两电极之间具有不流通电流的区域;沿主分离线的长度方向的确定路径形成主电流路径的至少一部分
可选的,所述主分离线呈倒L字形,包括直线段或波浪线段或锯齿线段。
可选的,所述导电涂层上还包括根据与所述第二侧边距离远近依次排布的N组级别分离线,第1组级别分离线距离第二侧边最近,其中N为正整数。
可选的,所述级别分离线包括直线段或波浪线段或锯齿线段。
可选的,所述N组级别分离线中相邻的两级别分离线之间形成电流路径。
可选的,所述级别分离线呈1字形或正Z字形或倒L字形或倒Z字形。
可选的,所述第一电极为一体式或分段式。
可选的,当第一电极为一体式时,所述导电涂层上还包括根据与所述第二侧边距离远近依次排布的N组辅助分离线,第1组辅助分离线位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间隙内,且连接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
可选的,当第n组级别分离线为倒L字形时,倒L字垂直于第一侧边的边垂直连接第n+1组辅助分离线,其中1≤n≤N。
可选的,当第n组级别分离线为倒Z形时,第n-1组级别分离线为倒L字形或1字形,其中2≤n≤N。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具有电加热层的电加热玻璃,包括两块外层玻璃,和位于外层玻璃之间的电加热层;在电加热层中具有导电涂层、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的长边大致平行于第一侧边,所述第二电极靠近导电涂层第二侧边,且所述第二电极的长边大致平行于第二侧边,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是相邻边;所述导电涂层上具有主分离线,所述主分离线的一边与所述第一电极的长边基本垂直;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位于第一侧边上;所述主分离线的一端位于间隙内,使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离,在两电极之间具有不流通电流的区域;沿主分离线的长度方向的确定路径形成主电流路径的至少一部分。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具有电加热层的汽车用多层窗玻璃。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具有电加热层的建筑用窗玻璃,包括:至少两层玻璃及其包围玻璃四周的边框,位于玻璃之间的电加热层;在电加热层中具有导电涂层、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的长边大致平行于第一侧边,所述第二电极靠近导电涂层第二侧边,且所述第二电极的长边大致平行于第二侧边,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是相邻边;所述导电涂层上具有主分离线,所述主分离线的一边与所述第一电极的长边基本垂直;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位于第一侧边上;所述主分离线的一端位于间隙内,使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离,在两电极之间具有不流通电流的区域;沿主分离线的长度方向的确定路径形成主电流路径的至少一部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将第一电极设置于靠近导电涂层第一侧边处,且使第一电极的长边大致平行于第一侧边,将第二电极设置于靠近导电涂层第二侧边处,且使第二电极的长边大致平行于第二侧边;所述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占用导电涂层的边缘区域,对导电涂层主要表面区域没有任何影响,使导电涂层表面区域内电流路径涉及足够范围,进而对玻璃的加热达到均匀;另外,设置主分离线,一端位于第一侧边的间隙内,使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离;电流沿主分离线的长度方向的确定路径在两电极间进行传导,无需经过曲折路径进行电流传导,使传导路径变短,加热效率提高。级别分离线呈镜像分布于主分离线两侧,使电流流经的路径分布更均匀,使对玻璃的加热均匀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电加热层中的电流路径排布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电加热层中电流路径排布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电加热层中电流路径排布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电加热层中电流路径排布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电加热层中电流路径排布的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电加热层中电流路径排布的第五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电加热层中电流路径排布的第六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四块玻璃拼装情况下电加热层中电流路径排布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有具有电加热层的透明非导电材料(例如玻璃)通常是将导电涂层铺在透明非导电材料上,用以将透明非导电材料上的水汽或冰层去除,保证透明非导电材料具有良好的透视效果。在导电涂层上通常会采用机械方法或激光绘制法将导电涂层进行切缝,实现导电涂层表面区域电分离,以建立和传导电流。
发明人在研究了现有的电加热玻璃后发现,电极会直接设置在导电涂层主要表面区域,导致这部分区域内电流路径欠缺,使加热不均匀;另外,由于随意排布的原因,导致两电极间电流的传导路径较长,进而会产生热效率降低且加工成本高的情况。
针对上述电加热玻璃所产生的缺陷,发明人进行了创造性的劳动,研究出一种新的具有电加热层的玻璃,包括:两块外层玻璃,和位于外层玻璃之间的电加热层;在电加热层中具有导电涂层、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的长边大致平行于第一侧边,所述第二电极靠近导电涂层第二侧边,且所述第二电极的长边大致平行于第二侧边,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是相邻边;所述导电涂层上具有主分离线,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位于第一侧边上;所述主分离线的一端位于间隙内,使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离,在两电极之间具有不流通电流的区域;沿主分离线的长度方向的确定路径形成主电流路径的至少一部分。
上述电加热层中的电流路径排布方法如图3所示,包括:
执行步骤S1,在靠近电加热层的第一侧边设置第一电极,第二侧边设置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长边分别大致平行于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所述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是相邻边,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位于第一侧边上;
执行步骤S2,在电加热层的表面形成主分离线,所述主分离线的一边与所述第一电极的长边基本垂直,所述主分离线的一端位于间隙内,使得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形成不流通电流的区域且沿主分离线的长度方向的确定路径形成主电流路径的至少一部分。
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电极设置于靠近导电涂层第一侧边处,且使第一电极的长边大致平行于第一侧边,将第二电极设置于靠近导电涂层第二侧边处,且使第二电极的长边大致平行于第二侧边,所述大致平行可以是完全平行无夹角,也可以是电极长边与第一侧边之间存在小的夹角;所述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占用导电涂层的边缘区域,对导电涂层主要表面区域没有任何影响,使导电涂层表面区域内电流路径涉及足够范围,进而对玻璃的加热达到均匀;另外,设置主分离线,一端位于第一侧边的间隙内,使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离;电流沿主分离线的长度方向的确定路径在两电极间进行传导,无需经过曲折路径进行电流传导,使传导路径变短,加热效率提高。级别分离线呈镜像分布于主分离线两侧,使电流流经的路径分布更均匀,使对玻璃的加热均匀性提高。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图4是本发明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面板元件100包含有玻璃102,所述玻璃102的第一表面覆盖有导电涂层112;沿玻璃102的边缘,设置有两条边缘分离线106,所述边缘分离线106使玻璃102的外周边形成边缘条带108,所述边缘条带108在电学上将导电涂层112与外界相分离,构成了面板元件100的边缘绝缘;在导电涂层112上设置有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所述第一电极104a的长边大致平行于第一侧边,且靠近第一侧边,第二电极104b的长边大致平行于导电涂层112的第二侧边,且靠近第二侧边,所述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是相邻边;所述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位于第一侧边上;所述导电涂层112内设置有主分离线110,所述主分离线110呈倒L字形,一端位于间隙内,且与边缘分离线106连接,所述主分离线110确定了由第一电极104a至第二电极104b的加热电流通过导电涂层112表面的确定电流路径114。
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电涂层102由经得起高热负荷的叠层组成,此叠层包含有至少一层金属层;所述导电涂层102在光学意义上是透明的。
本实施例中,所述边缘分离线106通过机械方法或激光束绘制方法形成于导电涂层112中;两条边缘分离线106之间彼此平行,与玻璃边缘相距1~2cm的距离。
本实施例中,边缘分离线106和主分离线116在导电涂层112中构成具有高电阻的中断,没有电流可以通过这些中断。
本实施例中,所述主分离线110在导电涂层112中构成具有高电阻的中断,将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之间隔离出一条电流路径114;所述主分离线110的一边为基本垂直于第一电极104a长边的直线段或波浪线段或锯齿线段,另一边为平行于第一电极104a长边的直线段或波浪线段或锯齿线段,所述基本垂直可以是主分离线与电极长边之间呈90度夹角,也可以是主分离线倾斜与电极之间的角度小于90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电涂层上还包括根据与所述第二侧边距离远近依次排布的N组级别分离线,第1组级别分离线距离第二侧边最近,其中N为正整数。
本实施例中,所述N组级别分离线与主分离线110组合可将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隔离出N条电流路径。所述N组级别分离线中相邻的两级别分离线之间形成电流路径。
本实施例中,所述级别分离线包括直线段或波浪线段或锯齿线段。
本实施例中,所述级别分离线呈倒L字形或倒Z形。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为一体式或分段式。当第一电极为一体式时,所述导电涂层上还包括根据与所述第二侧边距离远近依次排布的N组辅助分离线,第1组辅助分离线位于间隙内,且连接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
本实施例中,当第n组级别分离线为倒L字形时,倒L字垂直于主分离线的边垂直连接第n+1组辅助分离线,其中1≤n≤N。
本实施例中,相邻级别分离线之间确定了电流路径的宽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为条带状电极,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与导电涂层112电气相连;且可通过电缆,使两个电极与外部电压供应源连接。所述第一电极104a几乎完全覆盖第一侧边、第二电极104b几乎完全覆盖第二侧边,即所述第一电极104a长度小于等于第一侧边长度、第二电极104b的长度小于等于第二侧边长度。
采用是上述结构进行电加热的方法如下:将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通过电缆与外部电压源连接,其中第一电极104a接正极,第二电极104b接负极;电流从第一电极104a,沿设置于导电涂层102内,且位于所述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之间间隙内的主分离线110长度方向的确定路径,传导至第二电极104b,加热导电涂层112,进而加热玻璃102。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主分离线与级别分离线不同组合的具体实施例对在电加热层中的电流路径排布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图5是本发明电加热层中电流通路排布的第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电加热层包括:导电涂层200;第一电极204a,所述第一电极204a设置于导电涂层200的第一侧边附近或紧贴第一侧边,且所述第一电极204a大致平行于第一侧边;第二电极204b,所述第二电极204b设置于导电涂层200的第二侧边附近或紧贴第二侧边,且所述第二电极204b大致平行于第二侧边,所述第二侧边与第一侧边邻接;所述第一电极204a和第二电极204b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位于第一电极204a所在的第一侧边;主分离线210,设置于所述导电涂层200内,且一端位于所述间隙内,将第一电极204a和第二电极204b进行隔断;第一级别分离线230,呈倒L字形,所述第一级别分离线230的一边与第一电极204a垂直连接,另一边与第一电极204a的长边平行;第二级别分离线240,呈倒Z字形,所述第二级别分离线240的一边与第一电极204a垂直连接,所述第二级别分离线240与第一级别分离线230分隔出第二电流路径通路;第一辅助分离线220,覆盖于间隙内,进一步隔离第一电极204a和第二电极204b;第二辅助分离线250,位于第一电极204a的长边上,且与第一级别分离线230连接,所述第二辅助分离线250与主分离线210分隔出第一电流路径通路;第三辅助分离线260,位于第一电极204a的长边上,且与第三侧边230连接,所述第三侧边为第二侧边的相对边,所述第三辅助分离线260与第二级别分离线240分隔出第三电流路径通路。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204a为一体式结构,即为一完整的条带状电极。
本实施例中,所述主分离线210、第一级别分离线230、第二级别分离线240确定了由第一电极204a至第二电极204b的加热电流通过导电涂层200表面的确定电流路径。所述主分离线210、第一级别分离线230、第二级别分离线240在导电涂层200中构成具有高电阻的中断,没有电流可以直接通过这些中断。
本实施例中,所述主分离线210呈倒L字形,其中一边垂直于第一侧边,另一边平行于第一侧边。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辅助分离线220、第二辅助分离线250和第三辅助分离线260的作用在于更好的分隔出电流路径通路,使各电流路径通路之间避免产生干扰。
采用是上述结构进行电加热的方法如下:将第一电极204a和第二电极204b通过电缆与外部电压源连接,其中第一电极204a接正极,第二电极204b接负极;第一路电流从第一电极204a出发,沿主分离线210的长度方向、第二辅助分离线250的长度方向及第一电流路径通路所确定的路径,传导至第二电极204b,加热导电涂层200;第二路电流从第一电极204a沿主分离线210的长度方向、第一级别分离线230的的长度方向和第二电流通路所确定的路径,传导至第二电极204b,加热导电涂层200;第三路电流从第一电极204a沿主分离线210的长度方向、第一级别分离线230的长度方向、第二级别分离线240的长度方向和第三电流通路所确定的路径,传导至第二电极204b,加热导电涂层200。
实施例二
图6是本发明电加热层中电流路径排布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6与图5的区别仅在于:在第一电极204a和第二电极204b之间的间隙内未放置第一辅助分离线,仅由主分离线210进行第一电极204a和第二电极204b之间的隔断。
实施例三
图7是本发明电加热层中电流路径排布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电加热层包括:导电涂层200;第一电极204a,由第一电极段2041a和第一电极段2042a组成,所述第一电极204a设置于导电涂层200的第一侧边附近或紧贴第一侧边,且所述第一电极204a大致平行于第一侧边;第二电极204b,所述第二电极204b设置于导电涂层200的第二侧边附近或紧贴第二侧边,且所述第二电极204b大致平行于第二侧边,所述第二侧边与第一侧边邻接;所述第一电极204a和第二电极204b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位于第一电极204a所在的第一侧边;主分离线210,设置于所述导电涂层200内,且一端位于所述间隙内,将第一电极204a和第二电极204b进行隔断;第一级别分离线230,呈倒L字形,一端位于第一电极段2041a和第一电极段2042a之间的间隙内,用于两电极段间的隔断,所述第一级别分离线230与主分离线210分隔出第一电流路径通路;第二级别分离线240,呈倒Z字形,所述第二级别分离线240的一边与第一电极段2041a的长边垂直连接,所述第二级别分离线240与第一级别分离线230分隔出第二电流路径通路,所述第二级别分离线240与第二侧边分隔出第三电流路径通路;第一辅助分离线220,覆盖于间隙内,进一步隔离第一电极204a和第二电极204b。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204a为分段式结构。除本实施例外,所述第一电极204a还可以分成三个电极段、四个极段甚至更多;但是电极段的数量主要由级别分离线的数量决定。
所述第一级别分离线230的一边与第一电极204a垂直连接,另一边与第一电极204a的长边平行。
本实施例中,所述主分离线210、第一级别分离线230、第二级别分离线240确定了由第一电极204a至第二电极204b的加热电流通过导电涂层200表面的确定电流路径。所述主分离线210、第一级别分离线230、第二级别分离线240在导电涂层200中构成具有高电阻的中断,没有电流可以直接通过这些中断。
本实施例中,所述主分离线210呈倒L字形,其中一边垂直于第一侧边,另一边平行于第一侧边。
采用是上述结构进行电加热的方法如下:将第一电极204a和第二电极204b通过电缆与外部电压源连接,其中第一电极204a接正极,第二电极204b接负极;第一路电流从第一电极段2042a出发,沿主分离线210的长度方向及第一电流路径通路所确定的路径,传导至第二电极204b,加热导电涂层200;第二路电流从第一电极段2041a沿主分离线210的长度方向、第一级别分离线230的的长度方向和第二电流通路所确定的路径,传导至第二电极204b,加热导电涂层200;第三路电流从第一电极段2041a沿主分离线210的长度方向、第一级别分离线230的长度方向、第二级别分离线240的长度方向和第三电流通路所确定的路径,传导至第二电极204b,加热导电涂层200。
实施例四
图8是本发明电加热层中电流路径排布的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8与图6的区别仅在于:在第一电极204a和第二电极204b之间的间隙内未放置第一辅助分离线,仅由主分离线210进行第一电极204a和第二电极204b之间的隔断。
实施例五
图9是本发明电加热层中电流路径排布的第五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电加热层包括:导电涂层200;第一电极204a,所述第一电极204a设置于导电涂层200的第一侧边附近或紧贴第一侧边,且所述第一电极204a大致平行于第一侧边;第二电极204b,所述第二电极204b设置于导电涂层200的第二侧边附近或紧贴第二侧边,且所述第二电极204b大致平行于第二侧边,所述第二侧边与第一侧边邻接;所述第一电极204a和第二电极204b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位于第一电极204a所在的第一侧边。主分离线210,设置于所述导电涂层200内,且一端位于所述间隙内,将第一电极204a和第二电极204b进行隔断。第一级别分离线230,呈倒L字形,所述第一级别分离线230的一边与第一电极204a垂直连接,另一边与第一电极204a的长边平行,所述第一级别分离线230与主分离线210分隔出第一电流路径通路。第二级别分离线240,由主体部和分支部组成;所述主体部呈倒L字形,一边与第一电极204a垂直连接,另一边与第一电极204a的长边平行;所述分支部呈直线段,平行于第一电极204a且垂直连接所述主体部,所述分支部将第一级别分离线240分隔出第二电流路径通路。第三级别分离线270,呈倒Z字形,所述第三级别分离线270的一边与第一电极204a垂直连接,所述第三级别分离线270与第二级别分离线240分隔出第三电流路径通路。第四级别分离线280,呈1字形,与第一电极204a垂直连接,与第三级别分离线270分隔出第四电流路径通路;第五级别分离线290,呈1字形,与第一电极204a垂直连接,与第四级别分离线280分隔出第五电流路径通路。第一辅助分离线220,覆盖于间隙内,进一步隔离第一电极204a和第二电极204b;第二辅助分离线250,位于第一电极204a的长边上,且与第一级别分离线230连接;第三辅助分离线260,位于第一电极204a的长边上,且与第四级别分离线280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204a为一体式结构,即为一完整的条带状电极。
本实施例中,所述主分离线210、第一级别分离线230、第二级别分离线240、第三级别分离线270、第四级别分离线280、第五级别分离线290确定了由第一电极204a至第二电极204b的加热电流通过导电涂层200表面的确定电流路径。所述主分离线210、第一级别分离线230、第二级别分离线240、第三级别分离线270、第四级别分离线280、第五级别分离线290在导电涂层200中构成具有高电阻的中断,没有电流可以直接通过这些中断。
本实施例中,所述主分离线210呈倒L字形,其中一边垂直于第一侧边,另一边平行于第一侧边。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辅助分离线220、第二辅助分离线250和第三辅助分离线260的作用在于更好的分隔出电流路径通路,使各电流路径通路之间避免产生干扰。
实施例六
图10是本发明电加热层中电流路径排布的第六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与图9的区别仅在于:在第一电极204a和第二电极204b之间的间隙内未放置第一辅助分离线,仅由主分离线210进行第一电极204a和第二电极204b之间的隔断。
图11是本发明四块玻璃拼装情况下电加热层中电流路径排布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将实施例二的电加热层300做成四块,分别以第一电极304a为轴对称分布,以第二电极304b为轴对称分布进行拼装。其中,以第一电极304a为轴对称分布的两块电加热层上的主分离线310、第一级别分离线330、第二级别分离线340、第二辅助分离线350和第三辅助分离线360镜像对称分布于第一电极304a两侧;而以第二电极304b为轴对称分布的两块电加热层上的主分离线310、第一级别分离线330、第二级别分离线340、第二辅助分离线350和第三辅助分离线360镜像对称分布于第二电极304b两侧。在这种拼装结构中,相接两块加热层之间可以共用电极,也可以单独使用电极;给电极提供电压的电压源370可以放置于四块电加热层之间,由一个电压源给四块电加热层的电极加电压,电缆线布置方便,电源只采用一个,节省了成本。
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34)

1.一种电加热层,包括:导电涂层;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靠近导电涂层第一侧边,且所述第一电极的长边大致平行于第一侧边,所述第二电极靠近导电涂层第二侧边,且所述第二电极的长边大致平行于第二侧边,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是相邻边;
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涂层上具有倒L字形主分离线,所述主分离线的一边与所述第一电极的长边基本垂直,另一边与所述第二电极的长边基本垂直;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位于第一侧边上;所述主分离线的一端位于间隙内,使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离,在两电极之间具有不流通电流的区域;沿主分离线的长度方向的确定路径形成主电流路径的至少一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层,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分离线包括直线段或波浪线段或锯齿线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涂层上还包括根据与所述第二侧边距离远近依次排布的N组级别分离线,第1组级别分离线距离第二侧边最近,其中N为正整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加热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级别分离线包括直线段或波浪线段或锯齿线段。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加热层,其特征在于,所述N组级别分离线中相邻的两级别分离线之间形成电流路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加热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级别分离线呈1字形或正Z字形或倒L字形或倒Z字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为一体式或分段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加热层,其特征在于,当第一电极为一体式时,所述导电涂层上还包括根据与所述第二侧边距离远近依次排布的N组辅助分离线,第1组辅助分离线位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间隙内,且连接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加热层,其特征在于,当第n组级别分离线为倒L字形时,倒L字垂直于第一侧边的边垂直连接第n+1组辅助分离线,其中1≤n≤N。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加热层,其特征在于,当第n组级别分离线为倒Z形时,第n-1组级别分离线为倒L字形或1字形,其中2≤n≤N。
11.一种电加热层的电流路径排布方法,包括:
在靠近电加热层的第一侧边设置第一电极,第二侧边设置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长边分别大致平行于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所述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是相邻边,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位于第一侧边上;
在电加热层的表面形成倒L字形主分离线,所述主分离线的一边与所述第一电极的长边基本垂直,另一边与所述第二电极的长边基本垂直,所述主分离线的一端位于间隙内,使得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形成不流通电流的区域且沿主分离线的长度方向的确定路径形成主电流路径的至少一部分。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加热层的电流路径排布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分离线包括直线段或波浪线段或锯齿线段。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加热层的电流路径排布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加热层上还包括根据与所述第二侧边距离远近依次排布的N组级别分离线,第1组级别分离线距离第二侧边最近,其中N为正整数。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加热层的电流路径排布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级别分离线包括直线段或波浪线段或锯齿线段。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加热层的电流路径排布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组级别分离线中相邻的两级别分离线之间形成电流路径。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加热层的电流路径排布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级别分离线呈1字形或正Z字形或倒L字形或倒Z字形。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加热层的电流路径排布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为一体式或分段式。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加热层的电流路径排布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第一电极为一体式时,所述电加热层上还包括根据与所述第二侧边距离远近依次排布的N组辅助分离线,第1组辅助分离线位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间隙内,且连接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加热层的电流路径排布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第n组级别分离线为倒L字形时,倒L字垂直于第一侧边的边垂直连接第n+1组辅助分离线,其中1≤n≤N。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加热层的电流路径排布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第n组级别分离线为倒Z字形时,第n-1组级别分离线为L字形或1字形,其中2≤n≤N。
21.一种电加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
提供面板元件;
在所述面板元件上涂覆导电涂层;
向靠近导电涂层第一侧边且长边大致平行于所述第一侧边的第一电极,以及靠近导电涂层第二侧边且长边大致平行于所述第二侧边的第二电极加电压;
电流沿设置于导电涂层表面,且一端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第一侧边上的间隙内的倒L字形主分离线及确定电流路径,由第一电极传导至第二电极,加热导电涂层。
22.一种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包括:玻璃,位于玻璃表面的导电涂层,靠近导电涂层第一侧边且长边大致平行于第一侧边的第一电极,靠近导电涂层第二侧边且长边大致平行于第二侧边的第二电极,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是相邻边;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涂层上具有倒L字形主分离线,所述主分离线的一边与所述第一电极的长边基本垂直,另一边与所述第二电极的长边基本垂直;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位于第一侧边上;所述主分离线的一端位于间隙内,使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离,在两电极之间具有不流通电流的区域;沿主分离线的长度方向的确定路径形成主电流路径的至少一部分。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分离线包括直线段或波浪线段或锯齿线段。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涂层上还包括根据与所述第二侧边距离远近依次排布的N组级别分离线,第1组级别分离线距离第二侧边最近,其中N为正整数。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级别分离线包括直线段或波浪线段或锯齿线段。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N组级别分离线中相邻的两级别分离线之间形成电流路径。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级别分离线呈1字形或正Z字形或倒L字形或倒Z字形。
28.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为一体式或分段式。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其特征在于,当第一电极为一体式时,所述导电涂层上还包括根据与所述第二侧边距离远近依次排布的N组辅助分离线,第1组辅助分离线位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间隙内,且连接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
30.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其特征在于,当第n组级别分离线为倒L字形时,倒L字垂直于第一侧边的边垂直连接第n+1组辅助分离线,其中1≤n≤N。
31.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其特征在于,当第n组级别分离线为倒Z形时,第n-1组级别分离线为倒L字形或1字形,其中2≤n≤N。
32.一种包括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层的电加热玻璃,包括:两块外层玻璃,和位于外层玻璃之间的电加热层;在电加热层中具有导电涂层、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的长边大致平行于第一侧边,所述第二电极靠近导电涂层第二侧边,且所述第二电极的长边大致平行于第二侧边,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是相邻边;
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涂层上具有倒L字形主分离线,所述主分离线的一边与所述第一电极的长边基本垂直,另一边与所述第二电极的长边基本垂直;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位于第一侧边上;所述主分离线的一端位于间隙内,使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离,在两电极之间具有不流通电流的区域;沿主分离线的长度方向的确定路径形成主电流路径的至少一部分。
33.一种包括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层的汽车用多层窗玻璃。
34.一种包括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层的建筑用窗玻璃,包括:至少两层玻璃及其包围玻璃四周的边框,位于玻璃之间的电加热层;在电加热层中具有导电涂层、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的长边大致平行于第一侧边,所述第二电极靠近导电涂层第二侧边,且所述第二电极的长边大致平行于第二侧边,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是相邻边;
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涂层上具有倒L字形主分离线,所述主分离线的一边与所述第一电极的长边基本垂直,另一边与所述第二电极的长边基本垂直;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位于第一侧边上;所述主分离线的一端位于间隙内,使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离,在两电极之间具有不流通电流的区域;沿主分离线的长度方向的确定路径形成主电流路径的至少一部分。
CN201210133173.1A 2012-04-28 2012-04-28 电加热层、电加热层的电流路径排布方法及其电加热方法 Active CN10265569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133173.1A CN102655693B (zh) 2012-04-28 2012-04-28 电加热层、电加热层的电流路径排布方法及其电加热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133173.1A CN102655693B (zh) 2012-04-28 2012-04-28 电加热层、电加热层的电流路径排布方法及其电加热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55693A CN102655693A (zh) 2012-09-05
CN102655693B true CN102655693B (zh) 2015-04-08

Family

ID=467312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33173.1A Active CN102655693B (zh) 2012-04-28 2012-04-28 电加热层、电加热层的电流路径排布方法及其电加热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65569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00717A (zh) * 2013-03-23 2013-07-10 北京兴科迪科技有限公司 车窗自动除雾器
CN105963037A (zh) * 2016-04-15 2016-09-28 吕迪 一种新型口腔清洗装置
US11234297B2 (en) * 2018-02-26 2022-01-25 Charmgraphene Co., Ltd. Plate heater
CN112601305A (zh) * 2020-12-30 2021-04-02 北京航玻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圆形电加热玻璃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860870A1 (de) * 1998-12-31 2000-07-06 Heiko Gros Scheibenheizung für Scheiben in Fenstern und Türen
CN1640196A (zh) * 2002-02-27 2005-07-13 法国圣戈班玻璃厂 具有加热层的面板元件
CN202841572U (zh) * 2012-04-28 2013-03-27 法国圣戈班玻璃公司 电加热层以及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电加热玻璃、汽车用多层窗玻璃和建筑用窗玻璃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592158A (en) * 1976-11-15 1981-07-01 Britax Wingard Ltd Heated mirrors and methods for making the same
US4459470A (en) * 1982-01-26 1984-07-10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Administrator Of The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Glass heating panels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the same from architectural reflective glass
JPS62154493A (ja) * 1985-12-26 1987-07-09 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 導電性ガラス板
US5446576A (en) * 1990-11-26 1995-08-29 Donnelly Corporation Electrochromic mirror for vehicles with illumination and heating control
JP2001122643A (ja) * 1999-08-16 2001-05-08 Asahi Glass Co Ltd 通電加熱ガラスとその製造方法
EP2393337B1 (de) * 2010-06-07 2013-01-23 SMR Patents S.à.r.l. Heizeinrichtung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860870A1 (de) * 1998-12-31 2000-07-06 Heiko Gros Scheibenheizung für Scheiben in Fenstern und Türen
CN1640196A (zh) * 2002-02-27 2005-07-13 法国圣戈班玻璃厂 具有加热层的面板元件
CN202841572U (zh) * 2012-04-28 2013-03-27 法国圣戈班玻璃公司 电加热层以及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电加热玻璃、汽车用多层窗玻璃和建筑用窗玻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55693A (zh) 2012-09-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200921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heated windshield
JP5372372B2 (ja) 抵抗性加熱コーティングを備える透明窓ガラス
CN102655693B (zh) 电加热层、电加热层的电流路径排布方法及其电加热方法
KR101970075B1 (ko) 전기 가열 층을 갖는 투명 판유리, 그의 제조 방법, 및 그의 용도
KR101954004B1 (ko) 전기 가열 층을 갖는 투명 판유리, 그의 제조 방법, 및 그의 용도
KR20160035035A (ko) 가열가능한 적층된 측면 판유리
JP6463842B2 (ja) 電気的な加熱層を備えた透明なパネルならびにその製造方法
KR102619473B1 (ko) 각각 자체적으로 닫혀진 절제선들이 있는 가열층을 갖는 투명 기판을 포함하는 적층 글레이징
EA020860B1 (ru) Электрически обогреваемый на большой площади поверхности прозрачный объект, способ его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и применение
CN109562604B (zh) 可加热的嵌装玻璃
CN102655694B (zh) 电加热层、电加热层的电流路径排布方法及其电加热方法
CN202841571U (zh) 电加热层以及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电加热玻璃、汽车用多层窗玻璃和建筑用窗玻璃
CN202841572U (zh) 电加热层以及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电加热玻璃、汽车用多层窗玻璃和建筑用窗玻璃
CN202841573U (zh) 电加热层以及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电加热玻璃、汽车用多层窗玻璃和建筑用窗玻璃
CN102655695B (zh) 电加热层、电加热层的电流路径排布方法及其电加热方法
CN105376883A (zh) 带有通讯窗无膜层区域可均匀电加热的汽车夹层玻璃
CN105329213A (zh) 一种加热区设有低电阻区的汽车夹层玻璃
CN104302026A (zh) 均匀加热的透明导电膜曲面挡风玻璃以及制造方法
CN103228069B (zh) 一种可加热的透明窗板
CN208046949U (zh) 一种可加热的透明窗板
CN105376885A (zh) 一种带有竖线过渡区的汽车夹层电加热玻璃
CN112469155B (zh) 一种电加热玻璃窗
EP4278861A1 (en) Glazing with electric heating field
EP4165953A1 (en) Glazing for electric heating,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use of the same
CN110248434A (zh) 一种具有透明导电膜的窗玻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