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55695B - 电加热层、电加热层的电流路径排布方法及其电加热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加热层、电加热层的电流路径排布方法及其电加热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655695B CN102655695B CN201210134140.9A CN201210134140A CN102655695B CN 102655695 B CN102655695 B CN 102655695B CN 201210134140 A CN201210134140 A CN 201210134140A CN 102655695 B CN102655695 B CN 10265569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efiber
- electrode
- rank
- shaped
- electric hea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Surface Heating Bodie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加热层、电加热层的电流路径排布方法及其电加热方法。其中电加热层,包括:导电涂层;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靠近导电涂层第一侧边,且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长边大致平行于第一侧边;所述导电涂层上具有主分离线,所述主分离线的一边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长边基本垂直,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主分离线的一端位于间隙内,使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离,在两电极之间具有不流通电流的区域;沿主分离线的长度方向的确定路径形成主电流路径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导电涂层上还具有级别分离线,呈镜像分布于主分离线两侧。本发明提高了加热的均匀性和加热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建筑等领域使用的具有电加热层的玻璃,尤其涉及电加热层结构、电流路径的排布方法、电加热方法、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
背景技术
目前,在装潢领域人们对玻璃的进行加热的需求日益增加。现有为了提高玻璃的温度,在玻璃板层之间设置导线,所述导线与电源相连,加热玻璃用以在较冷的气候下除雾和融化玻璃上的冰雪是特别有用的。
现有电加热玻璃主要是将电阻丝直线均匀的分布在两层或多层玻璃中间,具有加热均匀,玻璃透光度高,利于大批量生产的特点。
专利文献CN1640196A中公开了一种具有电加热层的玻璃,如图1所示,钢化窗玻璃2的面板元件1的上面设置有总的表面导电涂层3,所述导电涂层3通过电缆8向电极7加电压而加热;其中导电涂层3的部分区域由分离线9、10电分离,分离线9、10端部具有凹部11,用于避免在端部区域过度的电流密度。导电涂层3的内表面区域由至少一条周边分离线4与导电涂层3的外部边缘区域5电分离;电极7安置在由分离线4围绕的表面区域内,且所述电极7通过分离线6电分离。
图2是专利文献CN1640196A中公开了另一种具有电加热层的玻璃,如图2所示,钢化窗玻璃2的面板元件1的上面设置有总的表面导电涂层3,所述导电涂层3同图1一样是通过电缆8向电极7加电压而加热;导电涂层3的内表面区域由至少一条周边分离线4与导电涂层3的外部边缘区域5电分离;电极7安置在由分离线4围绕的表面区域内,其中电极7靠近钢化窗玻璃2的一侧边,且所述电极7的长边平行于该侧边,两电极7之间的间隙很大,容纳了两条主分离线10,在两条主分离线之间也存在电流路径(电流从一电极传导至另一电极所经过的路径)。
但是,目前采用电加热层的玻璃,由于电加热层的表面电阻较高,对于要加热的大尺寸窗玻璃或长电流路径而言,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求较高的供电电压,该供电电压在任何情况下都大于车辆中通常的车载电压。且采用上述专利文献中所公开的,在图1中所述电加热层中分离线的设置方式还会造成在大尺寸玻璃上只存在一条电流路径,造成加热不均匀及加热效率低的问题;为了提高加热的均匀性,会想到如图2所示设置多级别分离线,但是随着级数的增多,各级别的电流路径的长度相差会越来越大,同样会造成加热不均匀及加热效率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电加热层结构、电流路径的排布方法、电加热方法、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在改善玻璃加热均匀性的同时还提升了加热效率。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加热层,包括:导电涂层;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靠近导电涂层第一侧边,且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长边大致平行于第一侧边;所述导电涂层上具有主分离线,所述主分离线的一边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长边基本垂直,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主分离线的一端位于间隙内,使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离,在两电极之间具有不流通电流的区域;沿主分离线的长度方向的确定路径形成主电流路径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导电涂层上还具有级别分离线,呈镜像分布于主分离线两侧。
可选的,所述主分离线呈T字形,为直线段或波浪线段或锯齿线段。
可选的,所述级别分离线根据与主分离线的T字横线两端距离远近依次镜像排布N组,第1组级别分离线距离T字横线端最近,其中N为正整数。可选的,所述级别分离线包括直线段或波浪线段或锯齿线段。
可选的,所述N组级别分离线中相邻的两级别分离线之间形成电流路径。
可选的,所述级别分离线包括主干部,所述主干部为呈正U字形或倒Ω形。
可选的,所述级别分离线包括支干部,所述支干部为与主分离线T字的横线平行的线段。
可选的,所述正U字形为单正U字形。
可选的,所述正U字形为多正U字形,所述多正U字形中的相邻U字共用一支臂。
可选的,对于多正U字形的主干部,具有相同数量的支干部分别平分各正U字。
可选的,当第n组级别分离线的主干部为正U字形时,U字底边垂直连接第n-1组级别分离线的支干部,其中2≤n≤N。
可选的,当第1组级别分离线的主干部为正U字形时,U字底边垂直连接主分离线T字的横线端。
可选的,当主干部为正U字形时,支干部平分所述主干部,且将所述主干部分隔出电流路径。
可选的,当第n组级别分离线的主干部为倒Ω形时,第n-1组级别分离线的主干部为U字形,其中2≤n≤N。
可选的,第N组级别分离线为与主分离线T字的横线端垂直的线段,其中N≥2。
可选的,第N组级别分离线与第N-1组级别分离线的一部分垂直连接成T字形。
可选的,第N-1组级别分离线为与主分离线T字的横线端垂直的线段,第N-1组级别分离线与第N-2组级别分离线的一部分垂直连接成T字形,其中N≥3。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加热层的电流路径排布方法,包括:
在靠近电加热层的第一侧边设置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使得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长边大致平行于第一侧边,且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具有间隙;
在电加热层的表面形成主分离线,所述主分离线的一边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长边基本垂直,所述主分离线一端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间隙内,使得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形成不流通电流的区域且沿主分离线的长度方向的确定路径形成主电流路径的至少一部分;
在电加热层的表面形成级别分离线,所述级别分离线呈镜像分布于主分离线两侧。
可选的,所述主分离线呈T字形,为直线段或波浪线段或锯齿线段。
可选的,所述级别分离线根据与主分离线的T字横线两端距离远近依次镜像排布N组,第1组级别分离线距离T字横线端最近,其中N为正整数。可选的,所述级别分离线包括直线段或波浪线段或锯齿线段。
可选的,所述级别分离线包括直线段或波浪线段或锯齿线段。
可选的,所述N组级别分离线中相邻的两级别分离线之间形成电流路径。
可选的,所述级别分离线包括主干部,所述主干部为呈正U字形或倒Ω形。
可选的,所述级别分离线包括支干部,所述支干部为与主分离线T字的横线平行的线段。
可选的,所述正U字形为单正U字形。
可选的,所述正U字形为多正U字形,所述多正U字形中的相邻U字共用一支臂。
可选的,对于多正U字形的主干部,具有相同数量的支干部分别平分各正U字。
可选的,当第n组级别分离线的主干部为正U字形时,U字底边垂直连接第n-1组级别分离线的支干部,其中2≤n≤N。
可选的,当第1组级别分离线的主干部为正U字形时,U字底边垂直连接主分离线T字的横线端。
可选的,当主干部为正U字形时,支干部平分所述主干部,且将所述主干部分隔出电流路径。
可选的,当第n组级别分离线的主干部为倒Ω形时,第n-1组级别分离线的主干部为U字形,其中2≤n≤N。
可选的,第N组级别分离线为与主分离线T字的横线端垂直的线段,其中N≥2。
可选的,第N组级别分离线与第N-1组级别分离线的一部分垂直连接成T字形。
可选的,第N-1组级别分离线为与主分离线T字的横线端垂直的线段,第N-1组级别分离线与第N-2组级别分离线的一部分垂直连接成T字形,其中N≥3。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加热的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提供面板元件;
在所述面板元件上涂覆导电涂层;
向靠近导电涂层第一侧边且长边大致平行于所述第一侧边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加电压;
电流沿设置于导电涂层表面,且一端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间隙内的主分离线及呈镜像分布于主分离线两侧的级别分离线的确定电流路径,由第一电极传导至第二电极,加热导电涂层。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包括:玻璃,位于玻璃表面的导电涂层,靠近导电涂层第一侧边且大致平行于第一侧边处具有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导电涂层上具有主分离线,所述主分离线的一边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长边基本垂直,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主分离线的一端位于间隙内,使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离,在两电极之间具有不流通电流的区域;沿主分离线的长度方向的确定路径形成主电流路径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导电涂层上还具有级别分离线,呈镜像分布于主分离线两侧。
可选的,所述主分离线呈T字形,为直线段或波浪线段或锯齿线段。
可选的,所述级别分离线根据与主分离线的T字横线两端距离远近依次镜像排布N组,第1组级别分离线距离T字横线端最近,其中N为正整数。可选的,所述级别分离线包括直线段或波浪线段或锯齿线段。
可选的,所述N组级别分离线中相邻的两级别分离线之间形成电流路径。
可选的,所述级别分离线包括主干部,所述主干部为呈正U字形或倒Ω形。
可选的,所述级别分离线包括支干部,所述支干部为与主分离线T字的横线平行的线段。
可选的,所述正U字形为单正U字形。
可选的,所述正U字形为多正U字形,所述多正U字形中的相邻U字共用一支臂。
可选的,对于多正U字形的主干部,具有相同数量的支干部分别平分各正U字。
可选的,当第n组级别分离线的主干部为正U字形时,U字底边垂直连接第n-1组级别分离线的支干部,其中2≤n≤N。
可选的,当第1组级别分离线的主干部为正U字形时,U字底边垂直连接主分离线T字的横线端。
可选的,当主干部为正U字形时,支干部平分所述主干部,且将所述主干部分隔出电流路径。
可选的,当第n组级别分离线的主干部为倒Ω形时,第n-1组级别分离线的主干部为U字形,其中2≤n≤N。
可选的,第N组级别分离线为与主分离线T字的横线端垂直的线段,其中N≥2。
可选的,第N组级别分离线与第N-1组级别分离线的一部分垂直连接成T字形。
可选的,第N-1组级别分离线为与主分离线T字的横线端垂直的线段,第N-1组级别分离线与第N-2组级别分离线的一部分垂直连接成T字形,其中N≥3。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具有电加热层的电加热玻璃,包括:两块外层玻璃,和位于外层玻璃之间的电加热层;在电加热层中具有导电涂层、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靠近导电涂层第一侧边,且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长边大致平行于第一侧边;所述导电涂层上具有主分离线,所述主分离线的一边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长边基本垂直,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主分离线的一端位于间隙内,使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离,在两电极之间具有不流通电流的区域;沿主分离线的长度方向的确定路径形成主电流路径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导电涂层上还具有级别分离线,呈镜像分布于主分离线两侧。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具有电加热层的汽车用多层窗玻璃。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具有电加热层的建筑用窗玻璃,包括:至少两层玻璃及其包围玻璃四周的边框,位于玻璃之间的电加热层;在电加热层中具有导电涂层、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靠近导电涂层第一侧边,且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长边大致平行于第一侧边;所述导电涂层上具有主分离线,所述主分离线的一边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长边基本垂直,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主分离线的一端位于间隙内,使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离,在两电极之间具有不流通电流的区域;沿主分离线的长度方向的确定路径形成主电流路径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导电涂层上还具有级别分离线,呈镜像分布于主分离线两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将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设置于靠近导电涂层一条侧边处,且使电极的长边大致平行于该侧边;所述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占用导电涂层的边缘区域,对导电涂层主要表面区域没有任何影响,使导电涂层表面区域内电流路径涉及足够范围,进而对玻璃的加热达到均匀;另外,设置主分离线,其一端位于间隙内,使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离;电流沿主分离线的长度方向的确定路径在两电极间进行传导,无需经过曲折路径进行电流传导,使传导路径变短,加热效率提高。级别分离线呈镜像分布于主分离线两侧,使电流流经的路径分布更均匀,使对玻璃的加热均匀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电加热层中的电流路径排布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电加热层中电流路径排布的第一实施例一实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电加热层中电流路径排布的第一实施例另一实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电加热层中电流路径排布的第二实施例一实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电加热层中电流路径排布的第二实施例另一实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电加热层中电流路径排布的第三实施例另一实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电加热层中电流路径排布的第三实施例另一实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有具有电加热层的透明非导电材料(例如玻璃)通常是将导电涂层铺在透明非导电材料上,用以将透明非导电材料上的水汽或冰层去除,保证透明非导电材料具有良好的透视效果。在导电涂层上通常会采用机械方法或激光绘制法将导电涂层进行切缝,实现导电涂层表面区域电分离,以建立和传导电流。
发明人在研究了现有的电加热玻璃后发现,电极会直接设置在导电涂层主要表面区域,导致这部分区域内电流路径欠缺,使加热不均匀;另外,由于随意排布的原因,导致两电极间电流的传导路径较长,进而会产生热效率降低且加工成本高的情况。
针对上述电加热玻璃所产生的缺陷,发明人进行了创造性的劳动,研究出一种新的具有电加热层的玻璃,包括:两块外层玻璃,和位于外层玻璃之间的电加热层;在电加热层中具有导电涂层、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靠近导电涂层第一侧边,且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长边大致平行于第一侧边;所述导电涂层上具有主分离线,所述主分离线的一边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长边基本垂直,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主分离线的一端位于间隙内,使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离,在两电极之间具有不流通电流的区域;沿主分离线的长度方向的确定路径形成主电流路径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导电涂层上还具有级别分离线,呈镜像分布于主分离线两侧。
上述电加热层中的电流路径排布方法如图3所示,包括:
执行步骤S1,在靠近电加热层的第一侧边设置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使得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长边大致平行于第一侧边,且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具有间隙;
执行步骤S2,在电加热层的表面形成主分离线,所述主分离线的一边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长边基本垂直,所述主分离线一端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间隙内,使得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形成不流通电流的区域且沿主分离线的长度方向的确定路径形成主电流路径的至少一部分;
执行步骤S3,在电加热层的表面形成级别分离线,所述级别分离线呈镜像分布于主分离线两侧。
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设置于靠近导电涂层一条侧边处,且使电极的长边大致平行于该侧边,所述大致平行可以是完全平行无夹角,也可以是电极长边与第一侧边之间存在小的夹角;所述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占用导电涂层的边缘区域,对导电涂层主要表面区域没有任何影响,使导电涂层表面区域内电流路径涉及足够范围,进而对玻璃的加热达到均匀;另外,设置主分离线,其一端位于间隙内,使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离;电流沿主分离线的长度方向的确定路径在两电极间进行传导,无需经过曲折路径进行电流传导,使传导路径变短,加热效率提高。级别分离线呈镜像分布于主分离线两侧,使电流流经的路径分布更均匀,使对玻璃的加热均匀性提高。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图4是本发明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面板元件100包含有玻璃102,所述玻璃102的第一表面覆盖有导电涂层112;沿玻璃102的边缘,设置有两条边缘分离线106,所述边缘分离线106使玻璃102的外周边形成边缘条带108,所述边缘条带108在电学上将导电涂层112与外界相分离,构成了面板元件100的边缘绝缘;在导电涂层112上设置有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所述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的长边大致平行于导电涂层112的第一侧边,且靠近第一侧边;所述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导电涂层112内设置有主分离线110,所述主分离线110呈T字形,T字竖线不与横线连接的一端位于所述间隙内,且与边缘分离线106连接,所述主分离线110确定了由第一电极104a至第二电极104b的加热电流通过导电涂层112表面的确定电流路径114;在主分离线110的自由端设置有凹部116,用于避免电流通过自由端时过度的电流密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电涂层102由经得起高热负荷的叠层组成,此叠层包含有至少一层金属层;所述导电涂层102在光学意义上是透明的。
本实施例中,所述边缘分离线106通过机械方法或激光束绘制方法形成于导电涂层112中;两条边缘分离线106之间彼此平行,与玻璃边缘相距1~2cm的距离。
本实施例中,边缘分离线106和主分离线116在导电涂层112中构成具有高电阻的中断,没有电流可以通过这些中断。
本实施例中,所述主分离线110在导电涂层112中构成具有高电阻的中断,将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之间隔离出一条电流路径114;所述主分离线110为至少一根基本垂直于电极长边的直线段或波浪线段或锯齿线段,多根主分离线110之间没有电流路径,所述基本垂直可以是主分离线与电极长边之间呈90度夹角,也可以是主分离线倾斜与电极之间的角度小于90度。
本实施例中,根据与主分离线110的T字横线端部的远近还可以在导电涂层112内依次设置N(N为正整数)组呈镜像分布的级别分离线,其中第一组级别分离线距离T字横线端部最近且与T字横线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N组级别分离线与主分离线110组合可将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隔离出N条电流路径。所述N组级别分离线中相邻的两级别分离线之间形成电流路径。
本实施例中,所述级别分离线包括直线段或波浪线段或锯齿线段。
本实施例中,所述级别分离线包括主干部、支干部。所述级别分离线的主干部为呈正U字形或倒Ω形或与主分离线110的T字横线垂直的线段;所述支干部为与主分离线110的T字横线平行的线段。
本实施例中,所述正U字形为单正U字形或多正U字形(如双正U字形、三正U字形或四正U字形等)。所述多正U字形中的相邻U字共用一支臂。对于多正U字形的主干部,具有相同数量的支干部分别平分各正U字。
本实施例中,当第n组级别分离线的主干部为正U字形时,U字底边垂直连接第n-1组级别分离线的支干部,其中2≤n≤N;当第1组级别分离线的主干部为正U字形时,U字底边垂直连接主分离线110的T字横线。当主干部为正U字形时,支干部平分所述主干部,且将所述主干部分隔出电流路径。
本实施例中,当第n组级别分离线的主干部为倒Ω形时,第n-1组级别分离线的主干部为U字形,其中2≤n≤N。
本实施例中,当第N(N≥2)组级别分离线为与主分离线110的T字横线垂直的线段时,第N组级别分离线与第N-1组级别分离线的一部分垂直连接成T字形,或第N组级别分离线与第N-1组级别分离线平行,第N-1组级别分离线与第N-2组级别分离线的一部分垂直连接成T字形。
本实施例中,相邻级别分离线之间以及级别分离线的支干部和主干部组合确定了电流路径的宽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为条带状电极,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与导电涂层112电气相连;且可通过电缆,使两个电极与外部电压供应源连接。所述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几乎完全覆盖第一侧边,即所述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的长度小于等于第一侧边长度的一半。所述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之间的间隙足够小,即使主分离线为两根以上的直线,在直线之间也不会产生电流路径。
采用是上述结构进行电加热的方法如下:将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通过电缆与外部电压源连接,其中第一电极104a接正极,第二电极104b接负极;电流从第一电极104a,沿设置于导电涂层102内,且一端位于所述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之间间隙内的主分离线110长度方向的确定路径,传导至第二电极104b,加热导电涂层112,进而加热玻璃102。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主分离线与级别分离线不同组合的具体实施例对在电加热层中的电流路径排布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图5是本发明电加热层中电流路径排布的第一实施例一实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电加热层包括:导电涂层300;第一电极304a和第二电极304b,设置于导电涂层300的第三侧边附近或紧贴第三侧边,占据第三侧边中间位置,且所述第一电极304a和第二电极304b大致平行于第三侧边;所述第一电极304a和第二电极304b之间具有间隙;主分离线310,设置于所述导电涂层300内,所述主分离线310包括主体部分310a和辅体部分310b,所述主体部分310a和辅体部分310b构成T字形,所述主体部分310a的一端位于所述间隙内,隔断第一电极304a和第二电极304b。
还包括:第一级别分离线320,镜像分布于主分离线310两侧,且分别与辅体部分310b一端连接;所述每侧的第一级别分离线320包括第一主干部320a和第一支干部320b,所述第一支干部320b将第一主干部320a分隔出第一电流路径通路318;第二级别分离线330,镜像分布于主分离线310两侧,每侧的所述第二级别分离线330与相应的第一级别分离线320的第一支干部320b连接,且构成T字形;第三级别分离线340,镜像分布于主分离线310两侧,每侧的第三级别分离线340与对应的第二级别分离线330及第一侧边、第二侧边平行,所述第三级别分离线340与第二级别分离线330构成第二电流路径通路319,所述第三级别分离线340与第一侧边及第二侧边构成了第三电流路径通路321。
还包括:第一通路分隔线301,镜像分布于主分离线310两侧,且分别垂直连接第一电极304a和第二电极304b,与主分离线310的主体部分310a分隔出第一电流路径通路318;第二通路分隔线302,镜像分布于主分离线310两侧,且分别与第一电极304a和第二电极304b接触,与第一通路分隔线301分隔出第二电流路径通路319;第三通路分隔线303,镜像分布于主分离线310两侧,且分别与第一电极304a和第二电极304b接触,与第二通路分隔线302分隔出第三电流路径通路321。
本实施例中,所述主分离线310、第一级别分离线320、第二级别分离线330和第三级别分离线340确定了由第一电极304a至第二电极304b的三条加热电流通过导电涂层300表面的确定路径。所述主分离线310、第一级别分离线320、第二级别分离线330和第三级别分离线340在导电涂层300中构成具有高电阻的中断,没有电流可以直接通过这些中断。
本实施例中,第一主干部320a为U字形;U字的两支臂平行于主分离线310的辅体部分310b,底部垂直连接主分离线310的辅体部分310b。
本实施例中,第一支干部320b为线形;一端垂直连接第二级别分离线330。
本实施例中,第二级别分离线330与第二侧边平行。
本实施例中,第一通路分隔线301为垂直于第一电极304a和第二电极304b的直线。
本实施例中,第二通路分隔线302为L形,其中一边平行于第一电极304a和第二电极304b,另一边垂直于第一电极304a和第二电极304b。
本实施例中,第三通路分隔线303为L形,与第二通路分隔线302构成错位方形;所述第三通路分隔线303其中一边平行于第一电极304a和第二电极304b,另一边垂直于第一电极304a和第二电极304b。
本实施例中,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的长为L,连接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的第三侧边、第四侧边长度分别为W。第一电极304a和第二电极304b的长度S等于W/2-x1。第一电流路径通路318、第二电流路径通路319和第三电流路径通路321的宽度a等于0.5L/(M+1),M为电流路径通路数。
本实施例中,各分离线的最佳设计尺寸为:主分离线310一端辅体部分310b的长度X1’+主分离线310一侧第一级别分离线320U字的支臂长度与第一电流路径通路318宽度的总和X2’+第二电流路径通路319宽度a+第三电流路径通路321宽度a=第三侧边的长度W/2。
采用是上述结构进行电加热的方法如下:将第一电极304a和第二电极304b通过电缆与外部电压源连接,其中第一电极304a接正极,第二电极304b接负极;第一路电流从第一电极304a出发,沿主分离线310主体部分310a和辅体部分310b的长度方向、第一级别分离线320的第一主干部320a的长度方向及第一电流路径通路318所确定的路径,传导至第二电极304b,加热导电涂层300;第二路电流从第一电极304a沿主分离线310主体部分310a和辅体部分310b的长度方向、第一级别分离线320的第一主干部320a的长度方向和第二电流路径通路319所确定的路径,传导至第二电极304b,加热导电涂层300;第三路电流从第一电极304a沿主分离线310主体部分310a和辅体部分310b的长度方向、第一级别分离线320的第一主干部320a的长度方向和第三电流路径通路321所确定的路径,传导至第二电极304b,加热导电涂层300。
图6是本发明电加热层中电流路径排布的第一实施例另一实例的结构示意图。相对于图5的实例,在图6中第一电极304a和第二电极304b设置于导电涂层300的第三侧边附近或紧贴第三侧边,并靠近与第三侧边连接的第一侧边或第二侧边中的一侧边。
实施例二
图7是本发明电加热层中电流路径排布的第二实施例一实例的结构示意图。图7所示的电加热层与图5的实施例一一实施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电极304a和第二电极304b设置于主分离线310主体部分310a两侧,且均大致平行于主体部分310a。
图8是本发明电加热层中电流路径排布的第二实施例另一实例的结构示意图。图8所示的电加热层与图6的实施例一另一实例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电极304a和第二电极304b设置于主分离线310主体部分310a两侧,且均大致平行于主体部分310a。
实施例三
图9是本发明电加热层中电流路径排布的第三实施例一实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电加热层包括:导电涂层200;第一电极204a和第二电极204b,设置于导电涂层200的第三侧边附近或紧贴第三侧边,占据第三侧边中间位置,且所述第一电极204a和第二电极204b大致平行于第三侧边;所述第一电极204a和第二电极204b之间具有间隙;主分离线210,设置于所述导电涂层200内,所述主分离线210包括主体部分210a和辅体部分210b,所述主体部分210a和辅体部分210b构成T字形,所述主体部分210a的一端位于所述间隙内,隔断第一电极204a和第二电极204b。
还包括:第一级别分离线220,镜像分布于主分离线210两侧,且分别与辅体部分210b一端连接;所述每侧的第一级别分离线220包括第一主干部220a和第一支干部220b,所述第一支干部220b将第一主干部220a分隔出第一电流路径通路。第二级别分离线221,镜像分布于主分离线210两侧,所述每侧的第二级别分离线221包括第二主干部221a和第二支干部221b,所述第二支干部221b将第二主干部221a分隔出第二电流路径通路。第三级别分离线222,镜像分布于主分离线210两侧,每侧的第三级别分离线340与对应的第二级别分离线221的第二支干部221b连接。第四级别分离线223,镜像分布于主分离线210两侧,所述每侧的第四级别分离线223包括第四主干部223a和第四支干部223b,所述第四主干部223a和第三级别分离线222分隔出第三电流路径通路;第四支干部223b将第四主干部223a分隔出第四电流路径通路。第五级别分离线224,镜像分布于主分离线210两侧,与相应的第四级别分离线223的第四支干部223b连接,且构成T字形;第六级别分离线225,镜像分布于主分离线210两侧,每侧的第六级别分离线225与对应的第四级别分离线224及第一侧边、第二侧边平行,所述第六级别分离线225与第四级别分离线224构成第五电流路径通路,所述第六级别分离线225与第一侧边及第二侧边构成了第六电流路径通路。
还包括:第一通路分隔线201,呈1字形,镜像分布于主分离线310两侧,且分别垂直连接第一电极204a和第二电极204b,与主分离线210的主体部分210a分隔出第一电流路径通路。第二通路分隔线202,呈L字形,镜像分布于主分离线210两侧,且一边分别与第一电极204a和第二电极204b接触且平行,与第一通路分隔线201分隔出第二电流路径通路。第三通路分隔线203,呈倒Z字形,镜像分布于主分离线210两侧,且一边分别与第一电极204a和第二电极204b垂直连接,与第二通路分隔线202分隔出第三电流路径通路。第四通路分隔线205,镜像分布于主分离线210两侧;所述第四通路分隔线205由主体部和分支部组成,所述主体部呈倒L字形,一边分别与相应的第一电极204a和第二电极204b垂直连接,另一边分别与第一电极204a和第二电极204b的长边平行;所述分支部呈直线段,分别平行于第一电极204a和第二电极204b且垂直连接所述主体部;所述第四通路分隔线205与第三通路分隔线203分隔出第四电流路径通路。第五通路分隔线206,呈倒h字形,镜像分布于主分离线210两侧,且一边分别与第一电极204a和第二电极204b垂直连接,与第四通路分隔线205分隔出第五电流路径通路。第六通路分隔线207,呈倒L字形,镜像分布于主分离线210两侧,且一边分别与第一电极204a和第二电极204b垂直连接,与第五通路分隔线206分隔出第六电流路径通路。
本实施例中,所述主分离线210、第一级别分离线220、第二级别分离线221、第三级别分离线222、第四级别分离线223、第五级别分离线224和第六级别分离线225确定了由第一电极204a至第二电极204b的六条加热电流通过导电涂层200表面的确定路径。所述主分离线210、第一级别分离线220、第二级别分离线221、第三级别分离线222、第四级别分离线223、第五级别分离线224和第六级别分离线225在导电涂层200中构成具有高电阻的中断,没有电流可以直接通过这些中断。
本实施例中,第一级别分离线220的第一主干部220a为U字形;U字的两支臂平行于主分离线210的辅体部分210b,底部垂直连接主分离线210的辅体部分210b。
本实施例中,第一级别分离线220的第一支干部220b为线段;一端垂直连接第二级别分离线221的第二主干部221a。
本实施例中,第二级别分离线221的第一主干部221a为双U字形;双U字的支臂平行于主分离线210的辅体部分210b,底部垂直连接主分离线210的辅体部分210b。
本实施例中,第二级别分离线221的第二支干部221b为线段,数量与主干部的U字数量对应,且平分各U字;所述第二支干部221b的一端垂直连接第三级别分离线222。
本实施例中,第三级别分离线222呈U字形。
本实施例中,第四级别分离线223的第四主干部223a呈倒Ω形;第四支干部223b平分倒Ω。
图10是本发明电加热层中电流路径排布的第三实施例另一实例的结构示意图。相对于图9的实例,在图10中第一电极204a和第二电极204b设置于导电涂层200的第三侧边附近或紧贴第三侧边,并靠近与第三侧边连接的第一侧边或第二侧边中的一侧边。
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52)
1.一种电加热层,包括:导电涂层;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靠近导电涂层第一侧边,且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长边大致平行于第一侧边;
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涂层上具有T字形主分离线,所述主分离线的一边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长边基本垂直,另一边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长边基本平行,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主分离线的一端位于间隙内,使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离,在两电极之间具有不流通电流的区域;沿主分离线的长度方向的确定路径形成主电流路径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导电涂层上还具有N组级别分离线,所述级别分离线根据与主分离线的T字横线两端距离远近依次呈镜像分布于主分离线两侧,其中第1组级别分离线距离所述主分离线最近,其中N为正整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层,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分离线为直线段或波浪线段或锯齿线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级别分离线包括直线段或波浪线段或锯齿线段。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层,其特征在于,所述N组级别分离线中相邻的两级别分离线之间形成电流路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加热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级别分离线包括主干部,所述主干部为呈正U字形或倒Ω形。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加热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级别分离线包括支干部,所述支干部为与主分离线T字的横线平行的线段。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加热层,其特征在于,所述正U字形为单正U字形。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加热层,其特征在于,所述正U字形为多正U字形,所述多正U字形中的相邻U字共用一支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加热层,其特征在于,对于多正U字形的主干部,具有相同数量的支干部分别平分各正U字。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加热层,其特征在于,当第n组级别分离线的主干部为正U字形时,U字底边垂直连接第n-1组级别分离线的支干部,其中2≤n≤N。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加热层,其特征在于,当第1组级别分离线的主干部为正U字形时,U字底边垂直连接主分离线T字的横线端。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电加热层,其特征在于,当主干部为正U字形时,支干部平分所述主干部,且将所述主干部分隔出电流路径。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加热层,其特征在于,当第n组级别分离线的主干部为倒Ω形时,第n-1组级别分离线的主干部为U字形,其中2≤n≤N。
14.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加热层,其特征在于,第N组级别分离线为与主分离线T字的横线端垂直的线段,其中N≥2。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加热层,其特征在于,第N组级别分离线与第N-1组级别分离线的一部分垂直连接成T字形。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加热层,其特征在于,第N-1组级别分离线为与主分离线垂直的线段,第N-1组级别分离线与第N-2组级别分离线的一部分垂直连接成T字形,其中N≥3。
17.一种电加热层的电流路径排布方法,包括:
在靠近电加热层的第一侧边设置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使得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长边大致平行于第一侧边,且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具有间隙;
在电加热层的表面形成T字形主分离线,所述主分离线的一边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长边基本垂直,另一边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长边基本平行,所述主分离线一端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间隙内,使得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形成不流通电流的区域且沿主分离线的长度方向的确定路径形成主电流路径的至少一部分;
在电加热层的表面形成N组级别分离线,所述级别分离线根据与主分离线的T字横线两端距离远近依次呈镜像分布于主分离线两侧,其中第1组级别分离线距离所述主分离线最近,其中N为正整数。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加热层的电流路径排布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分离线为直线段或波浪线段或锯齿线段。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加热层的电流路径排布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级别分离线包括直线段或波浪线段或锯齿线段。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加热层的电流路径排布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组级别分离线中相邻的两级别分离线之间形成电流路径。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加热层的电流路径排布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级别分离线包括主干部,所述主干部为呈正U字形或倒Ω形。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加热层的电流路径排布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级别分离线包括支干部,所述支干部为与主分离线T字的横线平行的线段。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电加热层的电流路径排布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正U字形为单正U字形。
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电加热层的电流路径排布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正U字形为多正U字形,所述多正U字形中的相邻U字共用一支臂。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电加热层的电流路径排布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多正U字形的主干部,具有相同数量的支干部分别平分各正U字。
26.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电加热层的电流路径排布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第n组级别分离线的主干部为正U字形时,U字底边垂直连接第n-1组级别分离线的支干部,其中2≤n≤N。
27.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电加热层的电流路径排布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第1组级别分离线的主干部为正U字形时,U字底边垂直连接主分离线T字的横线端。
28.根据权利要求26或27所述的电加热层的电流路径排布方法,其特征在于,当主干部为正U字时,支干部平分所述主干部,且将所述主干部分隔出电流路径。
29.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电加热层的电流路径排布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第n组级别分离线的主干部为倒Ω形时,第n-1组级别分离线的主干部为U字形,其中2≤n≤N。
30.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加热层的电流路径排布方法,其特征在于,第N组级别分离线为与主分离线垂直的线段,其中N≥2。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电加热层的电流路径排布方法,其特征在于,第N组级别分离线与第N-1组级别分离线的一部分垂直连接成T字形。
32.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电加热层的电流路径排布方法,其特征在于,第N-1组级别分离线为与主分离线T字的横线端垂直的线段,第N-1组级别分离线与第N-2组级别分离线的一部分垂直连接成T字形,其中N≥3。
33.一种电加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
提供面板元件;
在所述面板元件上涂覆导电涂层;
向靠近导电涂层第一侧边且长边大致平行于所述第一侧边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加电压;
电流沿设置于导电涂层表面,且一端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间隙内的T字形主分离线及根据与主分离线的T字横线两端距离远近依次呈镜像分布于主分离线两侧的N组级别分离线的确定电流路径,由第一电极传导至第二电极,加热导电涂层,其中第1组级别分离线距离所述主分离线最近,其中N为正整数。
34.一种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包括:玻璃,位于玻璃表面的导电涂层,靠近导电涂层第一侧边且大致长边平行于第一侧边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
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涂层上具有T字形主分离线,所述主分离线的一边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长边基本垂直,另一边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长边基本平行,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主分离线的一端位于间隙内,使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离,在两电极之间具有不流通电流的区域;沿主分离线的长度方向的确定路径形成主电流路径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导电涂层上还具有N组级别分离线,所述级别分离线根据与主分离线的T字横线两端距离远近依次呈镜像分布于主分离线两侧,其中第1组级别分离线距离所述主分离线最近,其中N为正整数。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分离线为直线段或波浪线段或锯齿线段。
36.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级别分离线包括直线段或波浪线段或锯齿线段。
37.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N组级别分离线中相邻的两级别分离线之间形成电流路径。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级别分离线包括主干部,所述主干部为呈正U字形或倒Ω形。
39.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级别分离线包括支干部,所述支干部为与主分离线T字的横线平行的线段。
40.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正U字形为单正U字形。
41.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正U字形为多正U字形,所述多正U字形中的相邻U字共用一支臂。
42.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其特征在于,对于多正U字形的主干部,具有相同数量的支干部分别平分各正U字。
43.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其特征在于,当第n组级别分离线的主干部为正U字形时,U字底边垂直连接第n-1组级别分离线的支干部,其中2≤n≤N。
44.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其特征在于,当第1组级别分离线的主干部为正U字形时,U字底边垂直连接主分离线T字的横线端。
45.根据权利要求43或44所述的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其特征在于,当主干部为正U字形时,支干部平分所述主干部,且将所述主干部分隔出电流路径。
46.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其特征在于,当第n组级别分离线的主干部为倒Ω形时,第n-1组级别分离线的主干部为U字形,其中2≤n≤N。
47.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其特征在于,第N组级别分离线为与主分离线T字的横线端垂直的线段,其中N≥2。
48.根据权利要求47所述的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其特征在于,第N组级别分离线与第N-1组级别分离线的一部分垂直连接成T字形。
49.根据权利要求47所述的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其特征在于,第N-1组级别分离线为与主分离线垂直的线段,第N-1组级别分离线与第N-2组级别分离线的一部分垂直连接成T字形,其中N≥3。
50.一种包括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层的电加热玻璃,包括:两块外层玻璃,和位于外层玻璃之间的电加热层;在电加热层中具有导电涂层、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靠近导电涂层第一侧边,且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长边大致平行于第一侧边;
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涂层上具有T字形主分离线,所述主分离线的一边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长边基本垂直,另一边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长边基本平行,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主分离线的一端位于间隙内,使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离,在两电极之间具有不流通电流的区域;沿主分离线的长度方向的确定路径形成主电流路径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导电涂层上还具有N组级别分离线,所述级别分离线根据与主分离线的T字横线两端距离远近依次呈镜像分布于主分离线两侧,其中第1组级别分离线距离所述主分离线最近,其中N为正整数。
51.一种包括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层的汽车用多层窗玻璃。
52.一种包括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层的建筑用窗玻璃,包括:至少两层玻璃及其包围玻璃四周的边框,位于玻璃之间的电加热层;在电加热层中具有导电涂层、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靠近导电涂层第一侧边,且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长边大致平行于第一侧边;
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涂层上具有T字形主分离线,所述主分离线的一边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长边基本垂直,另一边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长边基本平行,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主分离线的一端位于间隙内,使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离,在两电极之间具有不流通电流的区域;沿主分离线的长度方向的确定路径形成主电流路径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导电涂层上还具有N组级别分离线,所述级别分离线根据与主分离线的T字横线两端距离远近依次呈镜像分布于主分离线两侧,其中第1组级别分离线距离所述主分离线最近,其中N为正整数。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134140.9A CN102655695B (zh) | 2012-04-28 | 2012-04-28 | 电加热层、电加热层的电流路径排布方法及其电加热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134140.9A CN102655695B (zh) | 2012-04-28 | 2012-04-28 | 电加热层、电加热层的电流路径排布方法及其电加热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655695A CN102655695A (zh) | 2012-09-05 |
CN102655695B true CN102655695B (zh) | 2015-04-29 |
Family
ID=467312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134140.9A Active CN102655695B (zh) | 2012-04-28 | 2012-04-28 | 电加热层、电加热层的电流路径排布方法及其电加热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65569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200717A (zh) * | 2013-03-23 | 2013-07-10 | 北京兴科迪科技有限公司 | 车窗自动除雾器 |
TR201721974A2 (tr) | 2017-12-26 | 2019-07-22 | Arcelik As | Şeffaf Pişiricide Profil Montajı Ve Elektrik Bağlantıları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9860870A1 (de) * | 1998-12-31 | 2000-07-06 | Heiko Gros | Scheibenheizung für Scheiben in Fenstern und Türen |
CN1640196A (zh) * | 2002-02-27 | 2005-07-13 | 法国圣戈班玻璃厂 | 具有加热层的面板元件 |
CN202841571U (zh) * | 2012-04-28 | 2013-03-27 | 法国圣戈班玻璃公司 | 电加热层以及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电加热玻璃、汽车用多层窗玻璃和建筑用窗玻璃 |
-
2012
- 2012-04-28 CN CN201210134140.9A patent/CN10265569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9860870A1 (de) * | 1998-12-31 | 2000-07-06 | Heiko Gros | Scheibenheizung für Scheiben in Fenstern und Türen |
CN1640196A (zh) * | 2002-02-27 | 2005-07-13 | 法国圣戈班玻璃厂 | 具有加热层的面板元件 |
CN202841571U (zh) * | 2012-04-28 | 2013-03-27 | 法国圣戈班玻璃公司 | 电加热层以及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电加热玻璃、汽车用多层窗玻璃和建筑用窗玻璃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655695A (zh) | 2012-09-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200921B2 (en)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heated windshield | |
CN100466867C (zh) | 具有导电表面覆盖层的加热窗玻璃 | |
KR101868241B1 (ko) | 가열가능한 적층된 측면 판유리 | |
KR101970075B1 (ko) | 전기 가열 층을 갖는 투명 판유리, 그의 제조 방법, 및 그의 용도 | |
CN102474912B (zh) | 可大面积电加热的透明的物体、其制造方法及其应用 | |
CN102753403B (zh) | 带有可加热的覆层的透明的板及其制造方法 | |
KR101954004B1 (ko) | 전기 가열 층을 갖는 투명 판유리, 그의 제조 방법, 및 그의 용도 | |
CN102655693B (zh) | 电加热层、电加热层的电流路径排布方法及其电加热方法 | |
JP2018123053A (ja) | 電気加熱層を備えているガラス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6463842B2 (ja) | 電気的な加熱層を備えた透明なパネルならびにその製造方法 | |
CN202841571U (zh) | 电加热层以及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电加热玻璃、汽车用多层窗玻璃和建筑用窗玻璃 | |
KR102619473B1 (ko) | 각각 자체적으로 닫혀진 절제선들이 있는 가열층을 갖는 투명 기판을 포함하는 적층 글레이징 | |
CN102655695B (zh) | 电加热层、电加热层的电流路径排布方法及其电加热方法 | |
CN102655694B (zh) | 电加热层、电加热层的电流路径排布方法及其电加热方法 | |
CN202841573U (zh) | 电加热层以及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电加热玻璃、汽车用多层窗玻璃和建筑用窗玻璃 | |
CN202841572U (zh) | 电加热层以及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电加热玻璃、汽车用多层窗玻璃和建筑用窗玻璃 | |
CN105329213A (zh) | 一种加热区设有低电阻区的汽车夹层玻璃 | |
RU2540174C1 (ru) | Стеклоизделие с электрообогреваемой поверхностью и способ его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 |
CN203167323U (zh) | 带有可加热的覆层的透明的板 | |
CN208046949U (zh) | 一种可加热的透明窗板 | |
CN105357785A (zh) | 一种带有横线过渡区的汽车夹层电加热玻璃 | |
CN110248434B (zh) | 一种具有透明导电膜的窗玻璃 | |
EP4165953A1 (en) | Glazing for electric heating,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use of the same | |
TWM611989U (zh) | 透明發熱膜 | |
BR112020004100B1 (pt) | Vidraça laminada compreendendo um substrato transparente com uma camada de aquecimento tendo linhas de ablação cada uma fechando sobre si e aplicação de uma vidraça laminada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