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841573U - 电加热层以及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电加热玻璃、汽车用多层窗玻璃和建筑用窗玻璃 - Google Patents

电加热层以及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电加热玻璃、汽车用多层窗玻璃和建筑用窗玻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841573U
CN202841573U CN201220196113XU CN201220196113U CN202841573U CN 202841573 U CN202841573 U CN 202841573U CN 201220196113X U CN201220196113X U CN 201220196113XU CN 201220196113 U CN201220196113 U CN 201220196113U CN 202841573 U CN202841573 U CN 2028415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fiber
electrode
electric heating
heating layer
r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2019611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岁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int Gobain Glass France SAS
Original Assignee
Saint Gobain Glass France S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int Gobain Glass France SAS filed Critical Saint Gobain Glass France SAS
Priority to CN20122019611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8415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8415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841573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Landscapes

  • Surface Heating Bodies (AREA)
  • Joining Of Glass To Other Materials (AREA)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加热层以及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电加热玻璃、汽车用多层窗玻璃和建筑用窗玻璃。一种电加热层,包括:导电涂层;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靠近导电涂层第一侧边;所述导电涂层上具有与所述第一侧边基本垂直的主分离线,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主分离线的一端位于间隙内,使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离,在两电极之间具有不流通电流的区域;沿主分离线的长度方向的确定路径形成主电流路径的至少一部分。本实用新型提高了加热的均匀性和加热效率。

Description

电加热层以及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电加热玻璃、汽车用多层窗玻璃和建筑用窗玻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建筑等领域使用的具有电加热层的玻璃,尤其涉及电加热层结构、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 
背景技术
目前,在装潢领域人们对玻璃的进行加热的需求日益增加。现有为了提高玻璃的温度,在玻璃板层之间设置导线,所述导线与电源相连,加热玻璃用以在较冷的气候下除雾和融化玻璃上的冰雪是特别有用的。 
现有电加热玻璃主要是将电阻丝直线均匀的分布在两层或多层玻璃中间,具有加热均匀,玻璃透光度高,利于大批量生产的特点。 
专利文献CN1640196A中公开了一种具有电加热层的玻璃,如图1所示,钢化窗玻璃2的面板元件1的上面设置有总的表面导电涂层3,所述导电涂层3通过电缆8向电极7加电压而加热;其中导电涂层3的部分区域由分离线9、10电分离,分离线9、10端部具有凹部11,用于避免在端部区域过度的电流密度。导电涂层3的内表面区域由至少一条周边分离线4与导电涂层3的外部边缘区域5电分离;电极7安置在由分离线4围绕的表面区域内,且所述电极7通过分离线6电分离。 
图2是专利文献CN1640196A中公开了另一种具有电加热层的玻璃,如图2所示,钢化窗玻璃2的面板元件1的上面设置有总的表面导电涂层3,所述导电涂层3同图1一样是通过电缆8向电极7加电压而加热;导电涂层3的内表面区域由至少一条周边分离线4与导电涂层3的外部边缘区域5电分离;电极7安置在由分离线4围绕的表面区域内,其中电极7靠近钢化窗玻璃2的一侧边,且所述电极7的长边平行于该侧边,两电极7之间的间隙很大,容纳了两条主分离线 10,在两条主分离线之间也存在电流路径(电流从一电极传导至另一电极所经过的路径)。 
但是,目前采用电加热层的玻璃,由于电加热层的表面电阻较高,对于要加热的大尺寸窗玻璃或长电流路径而言,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求较高的供电电压,该供电电压在任何情况下都大于车辆中通常的车载电压。且采用上述专利文献中所公开的,在图1中所述电加热层中分离线的设置方式还会造成在大尺寸玻璃上只存在一条电流路径,造成加热不均匀及加热效率低的问题;为了提高加热的均匀性,会想到如图2所示设置多级别分离线,但是随着级数的增多,各级别的电流路径的长度相差会越来越大,同样会造成加热不均匀及加热效率低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电加热层结构、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具有电加热层的电加热玻璃,在改善玻璃加热均匀性的同时还提升了加热效率。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加热层,包括:导电涂层;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靠近导电涂层第一侧边;所述导电涂层上具有与所述第一侧边基本垂直的主分离线,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主分离线的一端位于间隙内,使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离,在两电极之间具有不流通电流的区域;沿主分离线的长度方向的确定路径形成主电流路径的至少一部分。 
可选的,所述主分离线包括直线段或波浪线段或锯齿线段。 
可选的,所述导电涂层上还包括根据与所述第一侧边距离远近依次排布的N组级别分离线,第1组级别分离线距离第一侧边最近,其中N为正整数。 
可选的,所述级别分离线包括直线段或波浪线段或锯齿线段。 
可选的,所述N组级别分离线中相邻的两级别分离线之间形成电流路径。 
可选的,所述级别分离线包括主干部,所述主干部为呈正U字形或倒Ω形或1字形或正Z字形或倒L字形或倒Z字形。 
可选的,所述级别分离线包括支干部,所述支干部为与主分离线平行的线段。 
可选的,所述正U字形为单正U字形。 
可选的,所述正U字形为多正U字形,所述多正U字形中的相邻U字共用一支臂。 
可选的,对于多正U字形的主干部,具有相同数量的支干部分别平分各正U字。 
可选的,当第n组级别分离线的主干部为正U字形时,U字底边垂直连接第n-1组级别分离线的支干部,其中2≤n≤N。 
可选的,当第1组级别分离线的主干部为正U字形时,U字底边垂直连接主分离线。 
可选的,当主干部为正U字形时,支干部平分所述主干部,且将所述主干部分隔出电流路径。 
可选的,当第n组级别分离线的主干部为倒Ω形时,第n-1组级别分离线的主干部为U字形,其中2≤n≤N。 
可选的,第N组级别分离线为与主分离线垂直的线段,其中N≥2。 
可选的,第N组级别分离线与第N-1组级别分离线的一部分垂直连接成T字形。 
可选的,第N-1组级别分离线为与主分离线垂直的线段,第N-1组级别分离线与第N-2组级别分离线的一部分垂直连接成T字形,其中N≥3。 
可选的,所述主分离线为倒L字形。 
可选的,所述主分离线镜像对称分布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一侧,其中一边贴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短边。 
可选的,级别分离线镜像对称分布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上。 
可选的,所述级别分离线包括正L形或垂直电极长边的直线段。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包括:玻璃,位于玻璃表面的电加热层。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具有电加热层的电加热玻璃,包括:两块外层玻璃,和位于外层玻璃之间的电加热层。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具有电加热层的汽车用多层窗玻璃。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具有电加热层的建筑用窗玻璃,包括:至少两层玻璃及其包围玻璃四周的边框,位于玻璃之间的电加热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将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设置于靠近导电涂层一条侧边处;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占用导电涂层的边缘区域,对导电涂层主要表面区域没有任何影响,使导电涂层表面区域内电流路径涉及足够范围,进而对玻璃的加热达到均匀;另外,设置主分离线,其一端位于间隙内,使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离;电流沿主分离线的长度方向的确定路径在两电极间进行传导,无需经过曲折路径进行电流传导,使传导路径变短,加热效率提高。 
进一步,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的长度接近电极所大致平行的面板元件第一侧边长度的一半,使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间的间隙足够小,主分离线之间不会形成电流路径;因此无论设置多少级别的次分离线,不同电流路径的长度接近一致,提高了加热的均匀性和加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加热层中电流路径排布的第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加热层中电流路径排布的第二实施例一实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电加热层中电流路径排布的第二实施例另一实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电加热层中电流路径排布的第三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电加热层中电流路径排布的第四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电加热层中电流路径排布的第五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电加热层中电流路径排布的第六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电加热层中电流路径排布的第七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电加热层中电流路径排布的第八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电加热层中电流路径排布的第九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有具有电加热层的透明非导电材料(例如玻璃)通常是将导电涂层铺在透明非导电材料上,用以将透明非导电材料上的水汽或冰层去除,保证透明非导电材料具有良好的透视效果。在导电涂层上通常会采用机械方法或激光绘制法将导电涂层进行切缝,实现导电涂层表面区域电分离,以建立和传导电流。 
发明人在研究了现有的电加热玻璃后发现,电极会直接设置在导电涂层主要表面区域,导致这部分区域内电流路径欠缺,使加热不均匀;另外,由于随意排布的原因,导致两电极间电流的传导路径较长,进而会产生热效率降低且加工成本高的情况。 
针对上述电加热玻璃所产生的缺陷,发明人进行了创造性的劳动,研究出一种新的具有电加热层的玻璃,包括:两块外层玻璃,和位于外层玻璃之间的电加热层;在电加热层中具有导电涂层、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靠近导电涂层第一侧边;所述导电涂层上具有与电极基本垂直的主分离线,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主分离线的一端位于间隙内,使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离,在两电极之间具有不流通电流的区域;电流沿主分离线的长度方向的确定路径在两电极间进行传导。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面板元件100包含有玻璃102,所述玻璃102的第一表面覆盖有导电涂层112;沿玻璃102的边缘,设置有两条边缘分离线106,所述边缘分离线106使玻璃102的外周边形成边缘条带108,所述边缘条带108在电学上将导电涂层112与外界相分离,构成了面板元件100的边缘绝缘;在导电涂层112上设置有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所述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靠近第一侧边;所述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导电涂层112内设置有主分离线110,所述主分离线110的一端位于所述间隙内,且与边缘分离线106连接,所述主分离线110确定了由第一电极104a至第二电极104b的加热电流通过导电涂层112表面的确定电流路径114;在主分离线110的自由端设置有凹部116,用于避免电流通过自由端时过度的电流密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电涂层102由经得起高热负荷的叠层组成,此叠层 包含有至少一层金属层;所述导电涂层102在光学意义上是透明的。 
本实施例中,所述边缘分离线106通过机械方法或激光束绘制方法形成于导电涂层112中;两条边缘分离线106之间彼此平行,与玻璃边缘相距1~2cm的距离。 
本实施例中,边缘分离线106和主分离线110在导电涂层112中构成具有高电阻的中断,没有电流可以通过这些中断。 
本实施例中,所述主分离线110在导电涂层112中构成具有高电阻的中断,将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之间隔离出一条电流路径114;所述主分离线110为至少一根基本垂直于第一侧边的直线段或波浪线段或锯齿线段,多根主分离线110之间没有电流路径,所述基本垂直可以是主分离线与电极长边之间呈90度夹角,也可以是主分离线倾斜与电极之间的角度小于90度。 
本实施例中,根据与所述第一侧边距离远近还可以在导电涂层112内依次设置N(N为正整数)组级别分离线,其中第一组级别分离线距离第一侧边最近且与主分离线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N组级别分离线与主分离线110组合可将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隔离出N条电流路径。所述N组级别分离线中相邻的两级别分离线之间形成电流路径。 
本实施例中,所述级别分离线包括直线段或波浪线段或锯齿线段。 
本实施例中,所述级别分离线包括主干部、支干部。所述级别分离线的主干部为呈正U字形或倒Ω形或与主分离线垂直的线段;所述支干部为与主分离线110平行的线段。 
本实施例中,所述正U字形为单正U字形或多正U字形(如双正U字形、三正U字形或四正U字形等)。所述多正U字形中的相邻U字共用一支臂。对于多正U字形的主干部,具有相同数量的支干部分别平分各正U字。 
本实施例中,当第n组级别分离线的主干部为正U字形时,U字底边垂直连接第n-1组级别分离线的支干部,其中2≤n≤N;当第1组级别分离线的主干部为正U字形时,U字底边垂直连接主分离线。当主干部为正U字形时,支干部平分所述主干部,且将所述主干部分隔出电流路径。 
本实施例中,当第n组级别分离线的主干部为倒Ω形时,第n-1组级别分离线的主干部为U字形,其中2≤n≤N。 
本实施例中,当第N(N≥2)组级别分离线为与主分离线110垂直的线段时,第N组级别分离线与第N-1组级别分离线的一部分垂直连接成T字形,或第N组级别分离线与第N-1组级别分离线平行,第N-1组级别分离线与第N-2组级别分离线的一部分垂直连接成T字形。 
本实施例中,相邻级别分离线之间以及级别分离线的支干部和主干部组合确定了电流路径的宽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为条带状电极或弧形状电极。当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为条带状时,所述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的长边大致平行于第一侧边,所述大致平行可以是完全平行无夹角,也可以是电极长边与第一侧边之间存在小的夹角;所述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几乎完全覆盖第一侧边,即所述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的长度接近第一侧边长度的一半。所述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之间的间隙足够小,即使主分离线为两根以上的直线,在直线之间也不会产生电流路径。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与导电涂层112电气相连;且可通过电缆,使两个电极与外部电压供应源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流由第一电极104a流向第二电极104b所通过的确定路径114的长度大致是主分离线长度的2倍。 
采用上述结构进行电加热的原理如下:将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 通过电缆与外部电压源连接,其中第一电极104a接正极,第二电极104b接负极;电流从第一电极104a,沿设置于导电涂层102内,且一端位于所述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之间间隙内的主分离线110长度方向的确定路径,传导至第二电极104b,加热导电涂层112,进而加热玻璃102。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主分离线与级别分离线不同组合的具体实施例对在电加热层中的电流路径排布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加热层中电流路径排布的第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电加热层包括:导电涂层112;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设置于导电涂层112的第一侧边附近或紧贴第一侧边,且所述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大致平行于第一侧边;所述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之间具有间隙;主分离线110,设置于所述导电涂层112内,且所述主分离线110的一端位于所述间隙内,与边缘分离线连接;第一级别分离线120,包括第一主干部120a和第一支干部120b,所述第一主干部120a与主分离线110连接,第一支干部120b与导电涂层的第二侧边连接,所述第二侧边与第一侧边相对,所述第一支干部120b将第一主干部120a分隔出第一电流路径通路118;凹部116,设置于主分离线110和第一级别分离线120的自由端,用于避免电流通过自由端时过度的电流密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主分离线110和第一级别分离线120确定了由第一电极104a至第二电极104b的加热电流通过导电涂层112表面的电流路径。所述主分离线110和第一级别分离线120在导电涂层112中构成具有高电阻的中断,没有电流可以直接通过这些中断。 
本实施例中,第一级别分离线120的第一主干部120a为正U字形;正U 字的两支臂平行于主分离线110,底部垂直连接主分离线110。第一支干部120b为线形;一端垂直连接导电涂层112的第二侧边。 
本实施例中,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的长为W,连接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的第三侧边、第四侧边长度分别为L。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的长度小于W/2。第一电流路径通路118的宽度a等于0.5W/(M+1),M为电流路径数。主分离线110的长度x1与U字的支臂长度x2与电流路径通路宽度a的总和等于第三侧边的长度L,其中x2等于a。 
采用是上述结构进行电加热的原理如下:将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通过电缆与外部电压源连接,其中第一电极104a接正极,第二电极104b接负极;电流从第一电极104a出发,沿设置于导电涂层102内,且一端位于所述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之间间隙内的主分离线110的长度方向、与主分离线110连接的第一级别分离线120的第一主干部120a的长度方向及第一电流路径通路118所确定的路径,传导至第二电极104b,加热导电涂层112,进而加热玻璃102。 
实施例二 
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加热层中电流路径排布的第二实施例一实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电加热层包括:导电涂层112;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设置于导电涂层112的第一侧边附近或紧贴第一侧边,且所述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大致平行于第一侧边;所述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之间具有间隙;主分离线110,设置于所述导电涂层112内,且所述主分离线110的一端位于所述间隙内,与边缘分离线连接;第一级别分离线120,包括第一主干部120a和第一支干部120b,所述第一主干部120a与主分离线110连接,所述第一支干部120b将第一主干部120a分隔出第一电流路径通路118;第二级别分离线130,所述第二级别分离线130与第一级别 分离线120的第一支干部120b连接,且构成T字形,所述第二级别分离线130与第二侧边构成了第二电流路径通路119;凹部116,设置于主分离线110、第一级别分离线120和第二级别分离线130的自由端,用于避免电流通过自由端时过度的电流密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主分离线110、第一级别分离线120和第二级别分离线130确定了由第一电极104a至第二电极104b的两条加热电流通过导电涂层112表面的电流路径。所述主分离线110、第一级别分离线120和第二级别分离线130在导电涂层112中构成具有高电阻的中断,没有电流可以直接通过这些中断。 
本实施例中,第一级别分离线120的第一主干部120a为正U字形;正U字的两支臂平行于主分离线110,底部垂直连接主分离线110。第一支干部120b为线形;一端垂直连接第二级别分离线130。 
本实施例中,第二级别分离线130与第二侧边平行,所述第二侧边为第一侧边的相对边。 
本实施例中,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的长为W,连接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的第三侧边、第四侧边长度分别为L。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的长度小于W/2。第一电流路径通路118和第二电流路径通路119的宽度a等于0.5W/(M+1),M为电流路径数。 
本实施例中,各分离线的最佳设计尺寸为:主分离线110的长度x3+U字的支臂长度与第一电流路径通路118宽度的总和x4+第二电流路径通路119宽度a=第三侧边的长度L,其中x4可以等于2a。 
另外,主分离线110的长度x3+2倍的U字的支臂长度与第一电流路径通路118宽度的总和x4=主分离线110的长度x3+U字的支臂长度与第一电流路径通路118宽度的总和x4+W/2。 
采用是上述结构进行电加热的原理如下:将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通过电缆与外部电压源连接,其中第一电极104a接正极,第二电极104b接负极;第一路电流从第一电极104a出发,沿主分离线110的长度方向、第一级别分离线120的第一主干部120a的长度方向及第一电流路径通路118所确定的路径,传导至第二电极104b,加热导电涂层112;第二路电流从第一电极104a沿主分离线110的长度方向、第一级别分离线120的第一主干部120a的长度方向和第二电流路径通路119所确定的路径,传导至第二电极104b,加热导电涂层112。 
本实施例中,由于通过两条电流传导路径对玻璃进行加热,增加了对导电涂层表面区域内加热的范围,进而能使对玻璃的加热达到更均匀。 
图6是本实用新型电加热层中电流路径排布的第二实施例另一实例的结构示意图。相较于图5的实例,所述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设置于导电涂层112的较长侧边附近或紧贴该侧边,且所述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大致平行于该侧边;所述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之间的间隙较大,可以大于等于第一级别分离线的第一主干部的U字形底部宽度;且于此宽度的间隙内可以设置至少一条主分离线。 
本实施例中,所述较长侧边的长度W为较短侧边的长度L的2倍。 
实施例三 
图7是本实用新型电加热层中电流路径排布的第三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电加热层包括:导电涂层112;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设置于导电涂层112的第一侧边附近或紧贴第一侧边,且所述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大致平行于第一侧边;所述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之间具有间隙;主分离线110,设置于所述导电涂层112内,且所述主分离线110的一端位于所述间隙内,与边缘分离线连接;第一级别分离线120,包括 第一主干部120a和第一支干部120b,所述第一主干部120a与主分离线110连接,所述第一支干部120b将第一主干部120a分隔出第一电流路径通路118;第二级别分离线130,所述第二级别分离线130与第一级别分离线120的第一支干部120b连接,且构成T字形;第三级别分离线140,与第二级别分离线130及第二侧边平行,所述第三级别分离线140与第二级别分离线130构成第二电流路径通路119,所述第三级别分离线140与第二侧边构成了第三电流路径通路121;凹部116,设置于主分离线110、第一级别分离线120、第二级别分离线130和第三级别分离线140的自由端,用于避免电流通过自由端时过度的电流密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主分离线110、第一级别分离线120、第二级别分离线130和第三级别分离线140确定了由第一电极104a至第二电极104b的三条加热电流通过导电涂层112表面的确定路径。所述主分离线110、第一级别分离线120、第二级别分离线130和第三级别分离线140在导电涂层112中构成具有高电阻的中断,没有电流可以直接通过这些中断。 
本实施例中,第一级别分离线120的第一主干部120a为正U字形;正U字的两支臂平行于主分离线110,底部垂直连接主分离线110。第一支干部120b为线形;一端垂直连接第二级别分离线130。 
本实施例中,第二级别分离线130与第二侧边平行,所述第二侧边为第一侧边的相对边。 
本实施例中,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的长为W,连接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的第三侧边、第四侧边长度分别为L。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的长度小于W/2。第一电流路径通路118、第二电流路径通路119和第三电流路径通路121的宽度a等于0.5W/(M+1),M为电流路径数。 
本实施例中,各分离线的最佳设计尺寸为:主分离线110的长度x5+U字 的支臂长度与第一电流路径通路118宽度的总和x6+第二电流路径通路119宽度a+第三电流路径通路121宽度a=第三侧边的长度L,其中x6可以等于2a。 
另外,主分离线110的长度x5+2倍的U字的支臂长度与第一电流路径通路118宽度的总和x6=主分离线110的长度x5+U字的支臂长度与第一电流路径通路118宽度的总和x6+W/2。 
采用是上述结构进行电加热的原理如下:将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通过电缆与外部电压源连接,其中第一电极104a接正极,第二电极104b接负极;第一路电流从第一电极104a出发,沿主分离线110的长度方向、第一级别分离线120的第一主干部120a的长度方向及第一电流路径通路118所确定的路径,传导至第二电极104b,加热导电涂层112;第二路电流从第一电极104a沿主分离线110的长度方向、第一级别分离线120的第一主干部120a的长度方向和第二电流路径通路119所确定的路径,传导至第二电极104b,加热导电涂层112;第三路电流从第一电极104a沿主分离线110的长度方向、第一级别分离线120的第一主干部120a的长度方向和第三电流路径通路121所确定的路径,传导至第二电极104b,加热导电涂层112。 
本实施例中,由于通过三条电流传导路径对玻璃进行加热,更进一步增加了对导电涂层表面区域内加热的范围,进而对玻璃的加热达到更均匀。 
实施例四 
图8是本实用新型电加热层中电流路径排布的第四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电加热层包括:导电涂层112;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设置于导电涂层112的第一侧边附近或紧贴第一侧边,且所述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大致平行于第一侧边;所述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之间具有间隙;主分离线110,设置于所述导电涂层112内,且所述主分离线110的一端位于所述间隙内,与边缘分离线连接;第一级别分离线120,包括 第一主干部120a和第一支干部120b,所述第一主干部120a与主分离线110连接,所述第一支干部120b将第一主干部120a分隔出第一电流路径通路118;第二级别分离线130,包括第二主干部130a和第二支干部130b,所述第二主干部130a与第一支干部120b连接,所述第二支干部130b将第二主干部130a分隔出第二电流路径通路119;第三级别分离线140,与第二级别分离线130的第二支干部130b连接,且构成T字形,所述第三级别分离线140与第二侧边构成了第三电流路径通路121;凹部116,设置于主分离线110、第一级别分离线120、第二级别分离线130和第三级别分离线140的自由端,用于避免电流通过自由端时过度的电流密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主分离线110、第一级别分离线120、第二级别分离线130和第三级别分离线140确定了由第一电极104a至第二电极104b的三条加热电流通过导电涂层112表面的确定路径。所述主分离线110、第一级别分离线120、第二级别分离线130和第三级别分离线140在导电涂层112中构成具有高电阻的中断,没有电流可以直接通过这些中断。 
本实施例中,第一级别分离线120的第一主干部120a为正U字形;正U字的两支臂平行于主分离线110,底部垂直连接主分离线110。第一支干部120b为线形。 
本实施例中,第二级别分离线130的第二主干部130a为正U字形;正U字的两支臂平行于主分离线110,底部垂直连接第一支干部120b。第二支干部130b为线形;一端垂直连接第三级别分离线140。 
本实施例中,第三级别分离线140与第二侧边平行,所述第二侧边为第一侧边的相对边。 
本实施例中,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的长为W,连接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的第三侧边、第四侧边长度分别为L。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的长度 小于W/2。第一电流路径通路118和第三电流路径通路121的宽度a等于0.5W/(M+1),M为电流路径数。第二电流路径通路119的宽度为2a。 
本实施例中,各分离线的最佳设计尺寸为:主分离线110的长度x7+第一级别分离线120的U字的支臂长度与第一电流路径通路118宽度的总和x8+第二级别线130的U字的支臂长度与第二电流路径通路119宽度的总和x9+第三电流路径通路121宽度a=第三侧边的长度L,其中x8、x9等于2a。 
另外,主分离线110的长度x7+2倍的第一级别分离线120的U字的支臂长度与第一电流路径通路118宽度的总和x8=主分离线110的长度x7+第一级别分离线120的U字的支臂长度与第一电流路径通路118宽度的总和x8+1.5倍的第二级别分离线130的U字的支臂长度与第二电流路径通路119宽度的总和x9=主分离线110的长度x7+第一级别分离线120的U字的支臂长度与第一电流路径通路118宽度的总和x8+第二级别分离线130的U字的支臂长度与第二电流路径通路119宽度的总和x9+W/2。 
采用是上述结构进行电加热的原理如下:将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通过电缆与外部电压源连接,其中第一电极104a接正极,第二电极104b接负极;第一路电流从第一电极104a出发,沿主分离线110的长度方向、第一级别分离线120的第一主干部120a的长度方向及第一电流路径通路118所确定的路径,传导至第二电极104b,加热导电涂层112;第二路电流从第一电极104a沿主分离线110的长度方向、第一级别分离线120的第一主干部120a的长度方向、第二主干部130a的长度方向和第二电流路径通路119所确定的路径,传导至第二电极104b,加热导电涂层112;第三路电流从第一电极104a沿主分离线110的长度方向、第一级别分离线120的第一主干部120a的长度方向、第二级别分离线130的第二主干部130a的长度方向和第三电流路径通路121所确定的路径,传导至第二电极104b,加热导电涂层112。 
本实施例中,由于通过三条电流传导路径对玻璃进行加热,更进一步增 加了对导电涂层表面区域内加热的范围,进而对玻璃的加热达到更均匀。 
实施例五 
图9是本实用新型电加热层中电流路径排布的第五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电加热层包括:导电涂层112;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设置于导电涂层112的第一侧边附近或紧贴第一侧边,且所述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大致平行于第一侧边;所述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之间具有间隙;主分离线110,设置于所述导电涂层112内,且所述主分离线110的一端位于所述间隙内,与边缘分离线连接;第一级别分离线120,包括第一主干部120a和第一支干部120b,所述第一主干部120a与主分离线110连接,所述第一支干部120b将第一主干部120a分隔出第一电流路径通路118;第二级别分离线130,包括第二主干部,所述第二主干部与第一支干部120b连接;第三级别分离线140,包括第三主干部140a和第三支干部140b,所述第三主干部140a与第二级别分离线130构成了第二电流路径通路119,所述第三支干部140b将第三主干部140a分隔出了第三电流路径通路121;凹部116,设置于主分离线110、第一级别分离线120、第二级别分离线130和第三级别分离线140的自由端,用于避免电流通过自由端时过度的电流密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主分离线110、第一级别分离线120、第二级别分离线130和第三级别分离线140确定了由第一电极104a至第二电极104b的三条加热电流通过导电涂层112表面的确定路径。所述主分离线110、第一级别分离线120、第二级别分离线130和第三级别分离线140在导电涂层112中构成具有高电阻的中断,没有电流可以直接通过这些中断。 
本实施例中,第一级别分离线120的第一主干部120a为正U字形;正U字的两支臂平行于主分离线110,底部垂直连接主分离线110。第一支干部120b为线形。 
本实施例中,第二级别分离线130的第二主干部为正U字形;正U字的两支臂平行于主分离线110,底部垂直连接第一支干部120b。 
本实施例中,第三级别分离线140的第三主干部140a为倒Ω形;第三支干部140b为线形,一端垂直连接导电涂层112的第二侧边,所述第二侧边为第一侧边的相对边。 
本实施例中,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的长为W,连接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的第三侧边、第四侧边长度分别为L。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的长度小于W/2。第一电流路径通路118、第二电流路径通路119和第三电流路径通路121的宽度a等于0.5W/(M+1),M为电流路径数。 
本实施例中,各分离线的最佳设计尺寸为:主分离线110的长度x10+第一级别分离线120的U字的支臂长度与第一电流路径通路118宽度的总和x11+第二级别线130的U字的支臂长度与第二电流路径通路119宽度的总和x12+第三电流路径通路121宽度a=第三侧边的长度L。 
另外,主分离线110的长度x10+2倍的第一级别分离线120的U字的支臂长度与第一电流路径通路118宽度的总和x11=主分离线110的长度x10+第一级别分离线120的U字的支臂长度与第一电流路径通路118宽度的总和x11+2倍的第二级别分离线130的U字的支臂长度与第二电流路径通路119宽度的总和x12+第三电流路径通路121宽度a=主分离线110的长度x10+第一级别分离线120的U字的支臂长度与第一电流路径通路118宽度的总和x11+第二级别分离线130的U字的支臂长度与第二电流路径通路119宽度的总和x12+W/2+2倍的第三电流路径通路121宽度a。 
采用是上述结构进行电加热的原理如下:将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通过电缆与外部电压源连接,其中第一电极104a接正极,第二电极104b接负极;第一路电流从第一电极104a出发,沿主分离线110的长度方向、第 一级别分离线120的第一主干部120a的长度方向及第一电流路径通路118所确定的路径,传导至第二电极104b,加热导电涂层112;第二路电流从第一电极104a沿主分离线110的长度方向、第一级别分离线120的第一主干部120a的长度方向、第二主干部的长度方向和第二电流路径通路119所确定的路径,传导至第二电极104b,加热导电涂层112;第三路电流从第一电极104a沿主分离线110的长度方向、第一级别分离线120的第一主干部120a的长度方向、第二级别分离线130的第二主干部的长度方向、第三级别分离线140的第三主干部140a的长度方向和第三电流路径通路121所确定的路径,传导至第二电极104b,加热导电涂层112。 
本实施例中,由于通过三条电流传导路径对玻璃进行加热,更进一步增加了对导电涂层表面区域内加热的范围,进而对玻璃的加热达到更均匀。 
实施例六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电加热层中电流路径排布的第六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电加热层包括:导电涂层112;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设置于导电涂层112的第一侧边附近或紧贴第一侧边,且所述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大致平行于第一侧边;所述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之间具有间隙;主分离线110,设置于所述导电涂层112内,且所述主分离线110的一端位于所述间隙内,与边缘分离线连接;第一级别分离线120,包括第一主干部120a和第一支干部120b,所述第一主干部120a与主分离线110连接,所述第一支干部120b将第一主干部120a分隔出第一电流路径通路118;第二级别分离线130,包括第二主干部130a和第二支干部130b,所述第二主干部130a与第一支干部120b连接,所述第二支干部130b将第二主干部130a分隔出第二电流路径通路119;第三级别分离线140,包括第三主干部,所述第三主干部与第二级别分离线130的第二支干部130b连接;第四级别分离线150,包括第四主干部150a和第四支干部150b,所述第四主干部150a与第三 级别分离线140的第三主干部构成第三电流路径通路121,所述第四支干部150b将第一主干部150a分隔出第四电流路径通路122;第五级别分离线160,与第四级别分离线150的第四支干部150b连接,且构成T字形;第六级别分离线170,所述第六级别分离线170与第五级别分离线160构成了第五电流路径通路123,所述第六级别分离线170与第二侧边构成了第六电流路径通路124;凹部116,设置于主分离线110、第一级别分离线120、第二级别分离线130、第三级别分离线140、第四级别分离线150、第五级别分离线160和第六级别分离线170的自由端,用于避免电流通过自由端时过度的电流密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主分离线110、第一级别分离线120、第二级别分离线130、第三级别分离线140、第四级别分离线150、第五级别分离线160和第六级别分离线170确定了由第一电极104a至第二电极104b的六条加热电流通过导电涂层112表面的确定路径。所述主分离线110、第一级别分离线120、第二级别分离线130和第三级别分离线140在导电涂层112中构成具有高电阻的中断,没有电流可以直接通过这些中断。 
本实施例中,第一级别分离线120的第一主干部120a为正U字形;正U字的两支臂平行于主分离线110,底部垂直连接主分离线110。第一支干部120b为线形。 
本实施例中,第二级别分离线130的第二主干部130a为双正U字形,所述双正U字的共用线为第一支干部120b的延长线,正U字的两支臂平行于主分离线110,底部垂直连接第一支干部120b。第二支干部130b为线形,其数目与U字数量匹配,且平分相应的U字,将第二主干部130a的双U字分隔出电流路径通路。 
本实施例中,第三级别分离线140的第三主干部为正U字形;正U字的两支臂平行于主分离线110,底部垂直连接第二支干部130b。 
本实施例中,第四级别分离线150的第四主干部150a为倒Ω形;第四支干部150b为线形。 
本实施例中,第五级别分离线160平行于第二侧边,所述第二侧边为第一侧边的平行相对边;所述第五级别分离线160与第四支干部150b垂直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的长为W,连接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的第三侧边、第四侧边长度分别为L。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的长度小于W/2。第一电流路径通路118、第二电流路径通路119、第三电流路径通路121的宽度a等于0.5W/(M+1),M为电流路径数。 
本实施例中,各分离线的最佳设计尺寸为:主分离线110的长度x1’+第一级别分离线120的U字的支臂长度与第一电流路径通路118宽度的总和x2’+第二级别线130的U字的支臂长度与第二电流路径通路119宽度的总和x3’+第三级别线140的U字的支臂长度与第三电流路径通路121宽度的总和x4’+第四电流路径通路122宽度x5’+第五电流路径通路123宽度x6’+第五电流路径通路124宽度x7’=第三侧边的长度L;其中x5’=0.5a~2a,x6’=0.5a~2a,x7’=0.5a~2a。 
另外,主分离线110的长度x1’+2倍的第一级别分离线120的U字的支臂长度与第一电流路径通路118宽度的总和x2’=主分离线110的长度x1’+第一级别分离线120的U字的支臂长度与第一电流路径通路118宽度的总和x2’+3倍的第二级别分离线130的U字的支臂长度与第二电流路径通路119宽度的总和x3’=主分离线110的长度x1’+第一级别分离线120的U字的支臂长度与第一电流路径通路118宽度的总和x2’+第二级别分离线130的U字的支臂长度与第二电流路径通路119宽度的总和x3’+2倍的第三级别分离线140的U字的支臂长度与第三电流路径通路121宽度的总和x4’+2倍的第三电流路径通路121宽度a。 
采用是上述结构进行电加热的原理如下:将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通过电缆与外部电压源连接,其中第一电极104a接正极,第二电极104b接负极;第一路电流从第一电极104a出发,沿主分离线110的长度方向、第一级别分离线120的第一主干部120a的长度方向及第一电流路径通路118所确定的路径,传导至第二电极104b,加热导电涂层112;第二路电流从第一电极104a沿主分离线110的长度方向、第一级别分离线120的第一主干部120a的长度方向、第二级别分离线130的第二主干部130a的长度方向和第二电流路径通路119所确定的路径,传导至第二电极104b,加热导电涂层112;第三路电流从第一电极104a沿主分离线110的长度方向、第一级别分离线120的第一主干部120a的长度方向、第二级别分离线130的第二主干部130a的长度方向、第三级别分离线140的第三主干部140a的长度方向和第三电流路径通路121所确定的路径,传导至第二电极104b,加热导电涂层112;第四路电流从第一电极104a沿主分离线110的长度方向、第一级别分离线120的第一主干部120a的长度方向、第二级别分离线130的第二主干部130a的长度方向、第三级别分离线140的第三主干部140a的长度方向和第四电流路径通路122所确定的路径,传导至第二电极104b,加热导电涂层112;第五路电流从第一电极104a沿主分离线110的长度方向、第一级别分离线120的第一主干部120a的长度方向、第二级别分离线130的第二主干部130a的长度方向、第三级别分离线140的第三主干部140a的长度方向、第四级别分离线150长度方向和第五电流路径通路123所确定的路径,传导至第二电极104b,加热导电涂层112;第六路电流从第一电极104a沿主分离线110的长度方向、第一级别分离线120的第一主干部120a的长度方向、第二级别分离线130的第二主干部130a的长度方向、第三级别分离线140的第三主干部140a的长度方向、第四级别分离线150的长度方向、第五级别分离线160的长度方向和第七电流路径通路124所确定的路径,传导至第二电极104b,加热导电涂层112。 
本实施例中,由于通过六条电流传导路径对玻璃进行加热,更进一步增加了对导电涂层表面区域内加热的范围,进而对玻璃的加热达到更均匀。 
实施例七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电加热层中电流路径排布的第七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电加热层包括:导电涂层300;第一电极304a和第二电极304b,设置于导电涂层300的第三侧边附近或紧贴第三侧边,且所述第一电极304a和第二电极304b大致平行于第三侧边;所述第一电极304a和第二电极304b分别占据第三侧边两端边缘位置,即所述第一电极304a和第二电极304b之间具有较大间隙;主分离线310,其一端设置于间隙内,隔断第一电极304a和第二电极304b,两根主分离线310为呈倒L字形的线段,镜像分布于电极的一端,且一边紧贴电极的短边。 
还包括:第一级别分离线312,镜像分布于主分离线310两侧,且分别与第一电极304a和第二电极304b接触,与相同侧的主分离线310分隔出第一电流路径通路318;第二级别分离线313,镜像分布于主分离线310两侧,且分别与第一电极304a和第二电极304b接触,与第一级别分离线312分隔出第二电流路径通路319;第二级别分离线313与第一侧边及第二侧边构成第三电流路径通路320。 
本实施例中,主分离线310其中一边平行于对应的电极,另一边垂直于电极长边,且位于间隙内。 
本实施例中,第一级别分离线312为L字形,与主分离线310构成错位方形;其中一边平行且接触第一电极304a和第二电极304b,另一边垂直于第一电极304a和第二电极304b。 
本实施例中,第二级别分离线313垂直于电极长边。 
采用是上述结构进行电加热的原理如下:将第一电极304a和第二电极 304b通过电缆与外部电压源连接,其中第一电极304a接正极,第二电极304b接负极;第一路电流从第一电极304a出发,沿第一电流路径通路318所确定的路径,传导至第二电极304b,加热导电涂层300;第二路电流从第一电极304a出发,沿第二电流路径通路319所确定的路径,传导至第二电极304b,加热导电涂层300;第三路电流从第一电极304a出发,沿第三电流路径通路320所确定的路径,传导至第二电极304b,加热导电涂层300。 
实施例八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电加热层中电流路径排布的第八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电加热层包括:导电涂层200;第一电极204a和第二电极204b,设置于导电涂层200的第三侧边附近或紧贴第三侧边,且所述第一电极204a和第二电极204b大致平行于第三侧边;所述第一电极204a和第二电极204b分别占据第三侧边两端边缘位置,即所述第一电极204a和第二电极204b之间具有较大间隙;主分离线210,其一端设置于间隙内,隔断第一电极204a和第二电极204b,两根主分离线210为呈倒L字形的线段,镜像分布于电极的一端,且一边紧贴电极的短边。 
还包括:第一级别分离线212,呈倒L字形,镜像分布于主分离线210两侧,且分别与第一电极204a和第二电极204b接触,与相同侧的主分离线210分隔出第一电流路径通路。第二级别分离线213,镜像分布于主分离线210两侧,且分别与第一电极204a和第二电极204b接触;所述第二级别分离线213由主体部和分支部组成,所述主体部呈倒L字形,一边分别与相应的第一电极204a和第二电极204b垂直连接,另一边分别与第一电极204a和第二电极204b的长边平行;所述分支部呈直线段,分别平行于第一电极204a和第二电极204b且垂直连接所述主体部,所述分支部将第一级别分离线212分隔出第二电流路径通路。第三级别分离线214,呈倒Z字形,镜像分布于主分离线210两侧,所述第三级别分离线214的一边分别与第一电极204a和第二电 极204b垂直连接,所述第三级别分离线214与第二级别分离线213分隔出第三电流路径通路。第四级别分离线215,呈1字形,镜像分布于主分离线210两侧,分别与第一电极204a和第二电极204b垂直连接,且与第三级别分离线214分隔出第四电流路径通路;第五级别分离线216,呈1字形,镜像分布于主分离线210两侧,分别与第一电极204a和第二电极204b垂直连接,且与第四级别分离线215分隔出第五电流路径通路;所述第五级别分离线216与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分隔出第六电流路径通路。第一辅助分离线218,镜像分布于主分离线210两侧,且分别位于第一电极204a和第二电极204b的长边上,且与第一级别分离线212连接;第二辅助分离线220,镜像分布于主分离线210两侧,且分别位于第一电极204a和第二电极204b的长边上,且与第四级别分离线215连接。 
本实施例中,主分离线310其中一边平行于对应的电极,另一边垂直于电极长边,且位于间隙内。 
采用是上述结构进行电加热的原理如下:将第一电极204a和第二电极204b通过电缆与外部电压源连接,其中第一电极204a接正极,第二电极204b接负极;第一路电流从第一电极204a出发,沿第一电流路径通路所确定的路径,传导至第二电极204b,加热导电涂层200;第二路电流从第一电极204a出发,沿第二电流路径通路所确定的路径,传导至第二电极204b,加热导电涂层200;第三路电流从第一电极204a出发,沿第三电流路径通路所确定的路径,传导至第二电极204b,加热导电涂层200;第四路电流从第一电极204a出发,沿第一电流路径通路所确定的路径,传导至第二电极204b,加热导电涂层200;第五路电流从第一电极204a出发,沿第二电流路径通路所确定的路径,传导至第二电极204b,加热导电涂层200;第六路电流从第一电极204a出发,沿第三电流路径通路所确定的路径,传导至第二电极204b,加热导电涂层200。 
实施例九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电加热层中电流路径排布的第九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电加热层包括:导电涂层400,所述导电涂层400呈十字形涂覆于玻璃上;第一电极404a和第二电极404b,设置于十字竖线的一端,且平行于该端的侧边;所述第一电极404a和第二电极404b之间具有间隙;主分离线410,设置于所述导电涂层400内,所述主分离线410包括主体部分410a和辅体部分410b,所述主体部分410a和辅体部分410b构成十字形,均位于导电涂层400的十字对应的中间部分,所述主体部分410a的一端位于所述间隙内,隔断第一电极404a和第二电极404b。 
还包括:第一级别分离线405,具有三组,其中两组镜像分布于主分离线410两侧,且分别与辅体部分410b一端连接,另一组与主体部分410a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另一端为隔断第一电极404a和第二电极404b一端的相对端;所述每组第一级别分离线405均包括第一主干部405a和第一支干部405b,所述第一支干部405b将第一主干部405a分隔出第一电流路径通路417;第二级别分离线406,具有三组,其中两组镜像分布于主分离线410两侧,另一组位于主体部分410a的另一端,每组的所述第二级别分离线406与相应的第一级别分离线405的第一支干部405b连接,且构成T字形;第三级别分离线407,具有三组,其中两组镜像分布于主分离线410两侧,另一组位于主体部分410a的另一端,每组的第三级别分离线407与对应的第二级别分离线406平行,所述第三级别分离线407与第二级别分离线406构成第二电流路径通路418,所述第三级别分离线407与相应侧边构成了第三电流路径通路419。 
还包括:两组通路分隔线,镜像分布于辅体部分410b的两侧,每组通路分隔线包括第一通路分隔线401、第二通路分隔线402和第三通路分隔线403;其中,第一通路分隔线401,镜像分布于主分离线410的主体部分410a两侧,且分别垂直于第一电极404a和第二电极404b,与主分离线310的主体部分 410a分隔出第一电流路径通路417;第二通路分隔线402,镜像分布于主分离线410的主体部分410a两侧,与同组的第一通路分隔线401分隔出第二电流路径通路418;第三通路分隔线403,镜像分布于主分离线410的主体部分410a两侧,与第二通路分隔线402分隔出第三电流路径通路419。 
本实施例中,所述主分离线410、第一级别分离线405、第二级别分离线406和第三级别分离线407确定了由第一电极404a至第二电极404b的三条加热电流通过导电涂层400表面的确定路径。所述主分离线410、第一级别分离线405、第二级别分离线406和第三级别分离线407在导电涂层400中构成具有高电阻的中断,没有电流可以直接通过这些中断。 
本实施例中,第一级别分离线405的第一主干部405a为U字形;两组镜像分布于主分离线410两侧,且分别与辅体部分410b一端连接的第一级别分离线405的第一主干部405a的U字两支臂平行于主分离线410的辅体部分401b,底部垂直连接主分离线410的辅体部分401b;一组连接主体部分410a另一端的第一级别分离线405的第一主干部405a的U字两支臂平行于主分离线410的主体部分401a,底部垂直连接主分离线410的主体部分401a。 
本实施例中,第一级别分离线405的第一支干部405b为线形;一端垂直连接第二级别分离线406。 
本实施例中,第二级别分离线406分别与对应的侧边平行。 
本实施例中,第一通路分隔线401为垂直于第一电极404a和第二电极404b的直线。 
本实施例中,第二通路分隔线402为倒L字形,其中一边平行于第一电极404a和第二电极404b,另一边垂直于第一电极404a和第二电极404b。 
本实施例中,第三通路分隔线403为L字形,与第二通路分隔线402构成错位方形;所述第三通路分隔线403其中一边平行于第一电极404a和第二 电极404b,另一边垂直于第一电极404a和第二电极404b。 
本实施例中,各分离线的尺寸定义为:主分离线410十字的横线部的宽度为L,横线部长度方向从主体部分410a至镜像级别分离线其中一组第一级别分离线405的第一主干部405aU字底部的距离为L1,U字底部至第二级别分离线406的距离为L2,第一电流路径通路417、第二电流路径通路418及第三电流路径通路419的宽度分别为a;主分离线410十字的竖线部长度方向从横线部的底边至主体部分410a另一端的第一级别分离线405的第一主干部405aU字底部的距离为y1,U字底部至同组第二级别分离线406的距离为y2;导电涂层400的十字部分被主分离线的十字线分隔成对称部分,各部分的宽度为S。其中,最佳的尺寸组合为:S=L2+2a=0.5L+2a;y1+2y2=y1+y2+S;L1+2L2=L1+L2+0.5L。 
采用是上述结构进行电加热的原理如下:将第一电极404a和第二电极404b通过电缆与外部电压源连接,其中第一电极404a接正极,第二电极404b接负极;第一路电流从第一电极404a出发,沿主分离线410主体部分410a和辅体部分410b的长度方向、第一级别分离线405的第一主干部405a的长度方向及第一电流路径通路417所确定的路径,传导至第二电极404b,加热导电涂层400;第二路电流从第一电极404a沿主分离线410主体部分410a和辅体部分410b的长度方向、第一级别分离线406的第一主干部406a的长度方向和第二电流路径通路418所确定的路径,传导至第二电极404b,加热导电涂层400;第三路电流从第一电极404a沿主分离线410主体部分410a和辅体部分410b的长度方向、第一级别分离线405的第一主干部405a的长度方向和第三电流路径通路419所确定的路径,传导至第二电极404b,加热导电涂层400。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 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25)

1.一种电加热层,包括:导电涂层;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靠近导电涂层第一侧边; 
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涂层上具有与所述第一侧边基本垂直的主分离线,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主分离线的一端位于间隙内,使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离,在两电极之间具有不流通电流的区域;沿主分离线的长度方向的确定路径形成主电流路径的至少一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层,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分离线包括直线段或波浪线段或锯齿线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涂层上还包括根据与所述第一侧边距离远近依次排布的N组级别分离线,第1组级别分离线距离第一侧边最近,其中N为正整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加热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级别分离线包括直线段或波浪线段或锯齿线段。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加热层,其特征在于,所述N组级别分离线中相邻的两级别分离线之间形成电流路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加热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级别分离线包括主干部,所述主干部为呈正U字形或倒Ω形或1字形或正Z字形或倒L字形或倒Z字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加热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级别分离线包括支干部,所述支干部为与主分离线平行的线段。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加热层,其特征在于,所述正U字形为单正U字形。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加热层,其特征在于,所述正U字形为多正U字形,所述多正U字形中的相邻U字共用一支臂。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加热层,其特征在于,对于多正U字形的主干部,具有相同数量的支干部分别平分各正U字。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加热层,其特征在于,当第n组级别分离线的主干部为正U字形时,U字底边垂直连接第n-1组级别分离线的支干部,其中2≤n≤N。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加热层,其特征在于,当第1组级别分离线的主干部为正U字形时,U字底边垂直连接主分离线。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电加热层,其特征在于,当主干部为正U字形时,支干部平分所述主干部,且将所述主干部分隔出电流路径。 
14.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加热层,其特征在于,当第n组级别分离线的主干部为倒Ω形时,第n-1组级别分离线的主干部为U字形,其中2≤n≤N。 
15.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加热层,其特征在于,第N组级别分离线为与主分离线垂直的线段,其中N≥2。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加热层,其特征在于,第N组级别分离线与第N-1组级别分离线的一部分垂直连接成T字形。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加热层,其特征在于,第N-1组级别分离线为与主分离线垂直的线段,第N-1组级别分离线与第N-2组级别分离线的一部分垂直连接成T字形,其中N≥3。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层,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分离线为倒L字形。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加热层,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分离线镜像对称分布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一侧,其中一边贴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短边。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加热层,其特征在于,级别分离线镜像对称分布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上。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加热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级别分离线包括正L形或垂直电极长边的直线段。 
22.一种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包括:玻璃,位于玻璃表面如权利要求1至21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电加热层。 
23.一种具有电加热层的电加热玻璃,包括:两块外层玻璃,和位于两块外层玻璃之间的如权利要求1至21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电加热层。 
24.一种具有电加热层的汽车用多层窗玻璃,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21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电加热层。 
25.一种具有电加热层的建筑用窗玻璃,包括:至少两层玻璃及其包围玻璃四周的边框,以及位于玻璃之间的至少一个如权利要求1至21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电加热层。 
CN201220196113XU 2012-04-28 2012-04-28 电加热层以及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电加热玻璃、汽车用多层窗玻璃和建筑用窗玻璃 Expired - Lifetime CN2028415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196113XU CN202841573U (zh) 2012-04-28 2012-04-28 电加热层以及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电加热玻璃、汽车用多层窗玻璃和建筑用窗玻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196113XU CN202841573U (zh) 2012-04-28 2012-04-28 电加热层以及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电加热玻璃、汽车用多层窗玻璃和建筑用窗玻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841573U true CN202841573U (zh) 2013-03-27

Family

ID=479531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196113X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841573U (zh) 2012-04-28 2012-04-28 电加热层以及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电加热玻璃、汽车用多层窗玻璃和建筑用窗玻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841573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55694A (zh) * 2012-04-28 2012-09-05 法国圣戈班玻璃公司 电加热层、电加热层的电流路径排布方法及其电加热方法
CN108353467A (zh) * 2015-11-09 2018-07-31 韦巴斯托股份公司 用于车辆的加热装置的设备
US11292085B2 (en) 2014-11-07 2022-04-05 Webasto SE Method for working a first component and a second component by laser welding and corresponding device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55694A (zh) * 2012-04-28 2012-09-05 法国圣戈班玻璃公司 电加热层、电加热层的电流路径排布方法及其电加热方法
CN102655694B (zh) * 2012-04-28 2015-04-01 法国圣戈班玻璃公司 电加热层、电加热层的电流路径排布方法及其电加热方法
US11292085B2 (en) 2014-11-07 2022-04-05 Webasto SE Method for working a first component and a second component by laser welding and corresponding device
CN108353467A (zh) * 2015-11-09 2018-07-31 韦巴斯托股份公司 用于车辆的加热装置的设备
US10897794B2 (en) 2015-11-09 2021-01-19 Webasto SE Apparatus for a heating device for a vehicle
CN108353467B (zh) * 2015-11-09 2022-06-28 韦巴斯托股份公司 用于车辆的加热装置的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200921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heated windshield
KR101868241B1 (ko) 가열가능한 적층된 측면 판유리
CN102474912B (zh) 可大面积电加热的透明的物体、其制造方法及其应用
CN202841573U (zh) 电加热层以及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电加热玻璃、汽车用多层窗玻璃和建筑用窗玻璃
KR101970075B1 (ko) 전기 가열 층을 갖는 투명 판유리, 그의 제조 방법, 및 그의 용도
JP6463842B2 (ja) 電気的な加熱層を備えた透明なパネルならびにその製造方法
CN202841571U (zh) 电加热层以及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电加热玻璃、汽车用多层窗玻璃和建筑用窗玻璃
CN102655693B (zh) 电加热层、电加热层的电流路径排布方法及其电加热方法
CN102655694B (zh) 电加热层、电加热层的电流路径排布方法及其电加热方法
KR102619473B1 (ko) 각각 자체적으로 닫혀진 절제선들이 있는 가열층을 갖는 투명 기판을 포함하는 적층 글레이징
CN202841572U (zh) 电加热层以及具有电加热层的面板元件、电加热玻璃、汽车用多层窗玻璃和建筑用窗玻璃
CN102655695B (zh) 电加热层、电加热层的电流路径排布方法及其电加热方法
KR20200063129A (ko) 슁글드 모듈용 셀, 슁글드 모듈 및 셀 제조 방법
CN105329213A (zh) 一种加热区设有低电阻区的汽车夹层玻璃
US11784391B2 (en) Heating wire structure for glass
CN104105237B (zh) 望远镜镜面的导电薄膜多相交流电加热方法
RU2540174C1 (ru) Стеклоизделие с электрообогреваемой поверхностью и способ его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CN102460856A (zh) 由尤其完全绝缘的和由完全金属电镀的扁平型材条制造具有多个分接触头的汇流排的方法
CN104282774A (zh) 背接触式太阳能电池及其模块
EP3943745A1 (en)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 for a carbon pultruded blade and carbon pultruded blade
CN107819051A (zh) 太阳能电池组件
CN108037629A (zh) 电致变色器件用单面电极片
CN208672995U (zh) 电致变色器件用单面电极片
JP6790265B2 (ja) 太陽光発電装置、太陽電池パドル、宇宙構造物および太陽光発電装置の製造方法
KR100922202B1 (ko) 전자기파를 제거한 면상발열체 및 그 제조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