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53366A - 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53366A
CN102653366A CN2012100404294A CN201210040429A CN102653366A CN 102653366 A CN102653366 A CN 102653366A CN 2012100404294 A CN2012100404294 A CN 2012100404294A CN 201210040429 A CN201210040429 A CN 201210040429A CN 102653366 A CN102653366 A CN 1026533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
response
escalator place
mentioned
ch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4042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铃木英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Elevator and Building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6533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5336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vator Control (AREA)
  • Indicating And Signalling Devic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传统技术中,响应轿厢显示的方面存在改善的余地。实施方式的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从多个轿厢,根据各轿厢的状态,分配响应来自乘梯处的乘梯处呼叫登记的轿厢并将该响应轿厢在乘梯处显示。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在预测响应轿厢以外的轿厢先到达进行了乘梯处呼叫登记的楼层,该先到达轿厢的预测到达时间在预先设定的变更容许时间以上的场合,将该先到达轿厢变更为响应轿厢,变更该响应轿厢的显示。

Description

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
本申请以日本专利申请2011-044265(申请日03/01/2011)为基础,享受该申请的优先权。本申请通过参照该申请包含其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作为电梯的控制装置,例如已知有执行群管理控制的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执行群管理控制,根据各轿厢的状态,从电梯的多个轿厢分配响应来自乘梯处的呼叫登记的最佳轿厢并将该响应轿厢在乘梯处显示。
发明内容
但是,传统技术中,例如,乘梯处中的响应轿厢的显示方面还有改善的余地。
实施方式的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执行控制,从电梯的多个轿厢,根据各上述轿厢的状态,分配响应来自上述电梯的乘梯处的乘梯处呼叫登记的上述轿厢,并在上述乘梯处显示该响应的轿厢。然后,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在预测上述响应的轿厢以外的上述轿厢先到达进行了上述乘梯处呼叫登记的楼层,该先到达轿厢的预测到达时间在预先设定的变更容许时间以上的场合,执行下述的控制。即,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执行响应轿厢变更控制,将该先到达轿厢变更为上述响应轿厢,并变更该响应轿厢的显示。
根据上述构成的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可以更适当地在乘梯处显示响应的轿厢。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群管理控制装置的功能构成的方框图。
图2是说明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轿厢呼叫先到达的示意图。
图3是说明实施方式1的群管理控制装置中的轿厢呼叫先到达检测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4是说明实施方式1的群管理控制装置中的响应轿厢变更判断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5是实施方式2的群管理控制装置的功能构成的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实施方式1的群管理控制装置的功能构成的方框图。图2是说明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轿厢呼叫先到达的示意图。图3是说明实施方式1的群管理控制装置中的轿厢呼叫先到达检测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图4是说明实施方式1的群管理控制装置中的响应轿厢变更判断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
如图1所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的群管理控制装置1群管理电梯群2,进行高效的运行服务。这里,电梯群2包括从A号机到D号机为止的多个电梯3,多个轿厢4通过分别在升降井升降,进行运行服务。另外,以下的说明中,电梯群2说明为具备从A号机到D号机的4个电梯3,但是不限于此。电梯群2可以具备2个或3个,也可以具备5个以上。另外,以下的说明中,从A号机到D号机的4个电梯3只要没有特别限定,仅仅以电梯3进行说明。
各电梯3分别包括轿厢4、乘梯处呼叫按钮(乘梯处呼叫操作部)5、乘梯处显示部6、单体控制装置7等。电梯3通过由单体控制装置7控制各部的驱动而使轿厢4在升降井内升降,可以向任意的目的地层移动。
轿厢4与主缆绳连接,配置在沿建造物的铅直方向设置的升降井内,可以在该升降井升降。轿厢4经由在与该轿厢4对应设置的卷扬机的滑轮上卷绕的主缆绳与配重连结。轿厢4伴随卷扬机驱动的滑轮的旋转,与配重一起在上下相反的方向升降。轿厢4包含轿厢呼叫按钮(轿厢呼叫操作部)、负载检测器等。轿厢呼叫按钮根据使用者的操作输入,进行所谓轿厢呼叫登记等。负载检测器检测轿厢4内的负载。
乘梯处呼叫按钮5,例如分别设置在轿厢4可停靠的各电梯停止楼层的各乘梯处8(参照图2)的门9(参照图2)旁。乘梯处呼叫按钮5根据使用者的操作输入,进行所谓乘梯处呼叫登记等。乘梯处显示部6用于在乘梯处81显示响应来自乘梯处8的乘梯处呼叫登记的轿厢4。乘梯处显示部6由例如在各乘梯处8的门9旁分别设置的上下的预报灯(厅灯)10(参照图2)构成。
单体控制装置7具备微计算机及驱动电路,微计算机具有由通常的形式的双向通用总线互相连结的CPU(中央运算处理装置)、ROM、RAM、备份RAM及输入输出端口装置。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预先存储预定的控制程序等。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暂时存储CPU的运算结果。备份RAM存储预先准备的映射数据、电梯3的规格等的信息。单体控制装置7与各种传感器、检测器、卷扬机、轿厢4的轿厢呼叫按钮、荷重检测器、乘梯处呼叫按钮5、乘梯处显示部6等的电梯3的各部电气连接。单体控制装置7统一地控制电梯3单体的各部的动作。单体控制装置7例如根据使用者对轿厢呼叫按钮、乘梯处呼叫按钮5的操作输入,控制卷扬机的驱动,将轿厢4移动到与呼叫登记相应的指定的目的地层。
上述构成的各电梯3,在由使用者经由轿厢4的轿厢呼叫按钮、乘梯处呼叫按钮5等进行轿厢4的呼叫操作时,进行下述的登记。即,各电梯3中,从轿厢呼叫按钮、乘梯处呼叫按钮5向单体控制装置7输入与之相应的轿厢呼叫登记信号、乘梯处呼叫登记信号。然后,各电梯3中,单体控制装置7根据该呼叫登记信号,进行轿厢4的轿厢呼叫登记、乘梯处呼叫登记。然后,单体控制装置7,根据基于该轿厢呼叫登记信号、乘梯处呼叫登记信号、来自各种传感器、检测器的输出、轿厢4的现在的移动方向(升降方向)等的来自后述的群管理控制装置1的分配,驱动控制卷扬机。然后,单体控制装置7使轿厢4向目的的楼层移动。从而,各电梯3使轿厢4在升降井内沿着铅直方向上下升降移动,移动到任意的目的地层的乘梯处8。然后,各电梯3使轿厢4停靠在目的地层的乘梯处8,在检测到在预定的停靠位置停靠后,单体控制装置7使门9打开。从而,在乘梯处8等待的使用者可以进入轿厢4内,另外,轿厢4内的使用者可以下降到乘梯处8。
群管理控制装置1具备微计算机及驱动电路,微计算机具有由通常的形式的双向通用总线互相连结的CPU(中央运算处理装置)、ROM、RAM、备份RAM及输入输出端口装置。ROM(Read Only Memory)预先存储预定的控制程序等。RAM(Random Access Memory)暂时存储CPU的运算结果。备份RAM存储预先准备的映射数据、电梯3的规格等的信息。群管理控制装置1与多个电梯3的各单体控制装置7相互进行检测信号、驱动信号、控制指令等的信息的通信、收发,群管理电梯群2。
群管理控制装置1执行群管理控制,例如,根据各轿厢4的状态,从各电梯3的多个轿厢4分配响应来自电梯3的乘梯处8的乘梯处呼叫登记的最佳轿厢4并在乘梯处8显示该响应轿厢4。
群管理控制装置1根据各电梯3、各轿厢4的状态,对发生的呼叫进行预定的评价运算。各电梯3、各轿厢4的状态例如是轿厢呼叫登记信号、乘梯处呼叫登记信号、来自各种传感器、检测器的输出、轿厢4的现在位置及移动方向(升降方向)、预测马上发生的乘梯处呼叫、轿厢呼叫、预测的目的地层等。然后,群管理控制装置1根据该预定的评价运算,使各轿厢4合理地移动的同时,以最佳响应各个呼叫的方式,确定轿厢4的停靠顺序等,分配响应各呼叫的轿厢4(以下,也称为「响应轿厢4」。)。从而,群管理控制装置1进行确定响应轿厢4的分配处理,高效地分配多个轿厢4的运行,使电梯群2全体进行高效的运行服务。群管理控制装置1分配响应来自乘梯处8的乘梯处呼叫登记的轿厢4后,在该响应轿厢4对应的乘梯处8设置的预报灯10即时点亮,在乘梯处8显示报知哪个号机响应本次的乘梯处呼叫。
然后,本实施方式的群管理控制装置1,在进行了来自乘梯处8的乘梯处呼叫登记时,在预定的条件下执行响应轿厢变更控制。从而,本实施方式的群管理控制装置1可以通过乘梯处8显示适当响应的轿厢4。
即,本实施方式的群管理控制装置1在进行了来自乘梯处8的乘梯处呼叫登记时,当满足下述的条件的场合,执行下述的响应轿厢变更控制。群管理控制装置1在预测如上述暂时分配的响应轿厢4以外的轿厢4先到达进行了乘梯处呼叫登记的楼层,该先到达轿厢4的预测到达时间在预先设定的变更容许时间以上的场合,执行响应轿厢变更控制。该场合,群管理控制装置1将该先到达轿厢4变更为响应轿厢4,并变更各乘梯处8的预报灯10的点亮状态,执行变更响应轿厢4的显示的响应轿厢变更控制。另外,以下,进行了乘梯处呼叫登记的楼层也称为「乘梯处呼叫登记楼层」。另外,以下,先到达的轿厢4也称为「先到达轿厢4」。另外,预测到达时间是到乘梯处呼叫登记楼层为止的预测响应时间。另一方面,群管理控制装置1在先到达轿厢4的预测到达时间比变更容许时间短的场合,禁止响应轿厢变更控制。即,群管理控制装置1禁止将先到达轿厢4变更为响应轿厢4,禁止变更响应轿厢4的显示。
这里,变更容许时间,例如,如下述地预先设定并存储。即,变更容许时间,在切换响应轿厢4并切换乘梯处8的响应轿厢4的显示的场合,相应地根据可使使用者向与变更后的响应轿厢4对应的乘梯处8移动并适当搭乘该变更后的响应轿厢4的时间等而设定。而且,换言之,变更容许时间,在假定变更了响应轿厢4的场合,根据切换响应轿厢4的显示后到使用者向与变更后的响应轿厢4对应的乘梯处8移动并到达为止的预测移动时间而设定。即,群管理控制装置1在进行了来自乘梯处8的乘梯处呼叫登记时,在下述那样的场合,判定是否实际切换响应轿厢4并切换显示。即,群管理控制装置1在已经分配响应该乘梯处呼叫登记的响应轿厢4后产生先到达轿厢4的场合,根据该使用者的预测移动时间,判定是否实际切换响应轿厢4并切换显示。
即,该群管理控制装置1在进行了来自乘梯处8的乘梯处呼叫登记时,在已经分配响应该乘梯处呼叫登记的响应轿厢4后产生先到达轿厢4的场合,进行下述的判定。即,群管理控制装置1判定该先到达轿厢4实际在乘梯处呼叫登记楼层停靠为止的时间,是否可以确保从切换响应轿厢4的显示到使用者向与变更后的响应轿厢4对应的乘梯处8移动并到达为止的移动时间。然后,群管理控制装置1在上述移动时间可确保的场合,实际变更各乘梯处8的预报灯10的点亮状态,变更响应轿厢4的显示。另一方面,群管理控制装置1在上述移动时间无法确保的场合,原样维持各乘梯处8的预报灯10的点亮状态,不进行响应轿厢4的显示的变更。而且,换言之,群管理控制装置1在进行了来自乘梯处8的乘梯处呼叫登记时,在已经分配响应该乘梯处呼叫登记的响应轿厢4后产生先到达轿厢4的场合,将先到达轿厢4中可确保上述移动时间的轿厢4设为响应轿厢4。
具体地说,群管理控制装置1如图1例示,具备乘梯处呼叫检测处理部11、分配处理部12、乘梯处显示控制处理部13、轿厢呼叫先到达检测处理部14、响应轿厢变更判断处理部15等的各功能构成。这些功能构成,例如通过由运算装置(CPU)读出在群管理控制装置1的程序ROM等存储的程序并在群管理控制装置1的主存储器上加载而实现。这些功能构成不必在群管理控制装置1中实现全部功能构成,也可以在多个硬件上分散实现。
乘梯处呼叫检测处理部11在进行了来自乘梯处8的乘梯处呼叫登记时,检测各号机的各单体控制装置7中的乘梯处呼叫登记信息。在各号机的乘梯处8经由乘梯处呼叫按钮5进行乘梯处呼叫登记后,各乘梯处呼叫登记信息从乘梯处呼叫按钮5经由单体控制装置7输入乘梯处呼叫检测处理部11。然后,乘梯处呼叫检测处理部11将各号机的乘梯处呼叫登记信息向分配处理部12输出。
分配处理部12在进行了来自乘梯处8的乘梯处呼叫登记时,如下述,判断并分配响应该乘梯处呼叫登记的最佳响应轿厢4。即,分配处理部12根据从乘梯处呼叫检测处理部11输入的各号机的乘梯处呼叫登记信息、从各单体控制装置7输入的各轿厢4的轿厢运行信息等,判断并分配响应该乘梯处呼叫登记的最佳响应轿厢4。分配处理部12如上所述,根据各电梯3、各轿厢4的状态,对该乘梯处呼叫登记分配响应轿厢4。各电梯3、各轿厢4的状态是指,例如,轿厢呼叫登记信号、乘梯处呼叫登记信号、来自各种传感器、检测器的输出、轿厢4的现在位置及移动方向(升降方向)、预测马上发生的乘梯处呼叫、轿厢呼叫、预测的目的地层等。然后,分配处理部12对与分配的响应轿厢4对应的任一单体控制装置7,输出响应该乘梯处呼叫登记的响应指令。从而,单体控制装置7根据从分配处理部12输入的响应指令,使该响应轿厢4移动并停靠在乘梯处呼叫登记楼层。此时,分配处理部12在响应指令的输出的大致同时,向乘梯处显示控制处理部13输出响应轿厢信息。
乘梯处显示控制处理部13控制各乘梯处8的乘梯处显示部6的驱动。乘梯处显示控制处理部13根据从分配处理部12输入的响应轿厢信息,对与分配的响应轿厢4对应的任一单体控制装置7输出显示指令,以在乘梯处8显示响应乘梯处呼叫的响应轿厢4。从而,单体控制装置7根据从乘梯处显示控制处理部13输入的显示指令,点亮与该响应轿厢4对应的乘梯处8的预报灯10。
轿厢呼叫先到达检测处理部14根据各轿厢4的轿厢运行信息,检测响应轿厢4以外的轿厢4先响应乘梯处呼叫登记楼层的情况。这里,已经分配的响应轿厢4以外的轿厢4先到达乘梯处呼叫登记楼层的现象,例如在由于使用者操作的变动要因等导致乘梯处呼叫登记时的预测的运行状态和实际的运行状态的差异变大时产生。作为预测已经分配的响应轿厢4以外的轿厢4先到达乘梯处呼叫登记楼层的情况,例如有在预定的条件下在轿厢4内经由轿厢呼叫按钮登记了乘梯处呼叫登记楼层的情况等。
例如,假设如图2例示,使用者操作乘梯处呼叫按钮5,登记DN(下降)方向的乘梯处呼叫,对该乘梯处呼叫登记,分配A号机作为响应轿厢4,该A号机的乘梯处8的DN方向的预报灯10点亮。然后,A号机的乘梯处8的预报灯10点亮后,各轿厢4的运转状况变化,D号机的轿厢4内的轿厢呼叫导致该D号机的轿厢4比现在的响应轿厢4在DN方向先到达乘梯处呼叫登记楼层。这样,若不将响应轿厢4从A号机的轿厢4变更为D号机的轿厢4,则即使D号机的轿厢4先到达,也可能由于A号机的乘梯处8的预报灯10的点亮而使使用者等待A号机的轿厢4。从而,结果使用者相对长地进行了等待。另外,使用者无论搭乘A号机或D号机的轿厢4,未被搭乘的另一个轿厢4也进行了无效响应,因此可能导致电梯群2全体的运转效率恶化。
另外,这样的群管理控制装置1在轿厢运行状况的预测时,也有在乘梯处呼叫登记时预测要发生的轿厢呼叫的情况。该场合,群管理控制装置1若在使用者未搭乘当初分配的响应号机即A号机的轿厢4而是搭乘先到达的D号机的轿厢4时,可能发生下述的情况。即,群管理控制装置1预测在A号机的轿厢4登记的轿厢呼叫,实际上未在A号机的轿厢4登记,而是在轿厢呼叫本来未登记的D号机的轿厢4登记。从而,群管理控制装置1可能使得随后的实际的运行状况相对于预测的运行状况产生更大的差异。
另外,上述的例示中,例如,在响应轿厢4从A号机变更为D号机,熄灭A号机的预报灯10,点亮D号机的预报灯10的场合,使用者根据D号机的预报灯10的点亮,从A号机的乘梯处8向D号机的乘梯处8移动。此时,群管理控制装置1在使用者向D号机的乘梯处8的移动结束前,若结束D号机的轿厢4对乘梯处呼叫登记楼层的响应,则可能发生下述的情况。即,由于D号机的预报灯10的点亮,向D号机的乘梯处8移动的使用者尽管根据预报灯10等待轿厢4的到达,但在突然变更响应轿厢4后,结果未能搭乘,从而可能产生不快感。
因而,本实施方式的群管理控制装置1在进行了来自乘梯处8的乘梯处呼叫登记时,轿厢呼叫先到达检测处理部14通过响应轿厢变更判断处理部15在预定的条件下执行响应轿厢变更控制。从而,群管理控制装置1可考虑使用者的移动时间而变更响应轿厢4,以具有余裕的方式通过预报灯10引导使用者。从而,群管理控制装置1可降低使用者的不快感并进行响应轿厢4的变更。
本实施方式的轿厢呼叫先到达检测处理部14,典型地根据各轿厢4的轿厢运行信息,判定是否发生了所谓轿厢呼叫先到达的先到达轿厢4。轿厢呼叫先到达的先到达轿厢4是指,根据各轿厢4内的轿厢呼叫,比响应轿厢4先到达乘梯处呼叫登记楼层的先到达轿厢4。轿厢呼叫先到达检测处理部14监视各轿厢4的轿厢运行信息,对与登记的乘梯处呼叫相同方向移动且因轿厢呼叫先到达该乘梯处呼叫登记楼层的轿厢4,预测在下述的场合发生轿厢呼叫先到达。即,轿厢呼叫先到达检测处理部14,在推定从现在位置到乘梯处呼叫登记楼层(即,轿厢呼叫先到达楼层)没有未响应的乘梯处呼叫,基于追加的轿厢呼叫等的预想到达时间不变动的场合,预测发生轿厢呼叫先到达。然后,轿厢呼叫先到达检测处理部14确定、算出轿厢呼叫先到达乘梯处呼叫登记楼层的先到达号机和该先到达轿厢4的预测到达时间。然后,轿厢呼叫先到达检测处理部14将包含先到达号机、预测到达时间的信息的轿厢呼叫先到达发生信息向响应轿厢变更判断处理部15输出。另外,轿厢呼叫先到达检测处理部14只要可以判定比响应轿厢4先到达乘梯处呼叫登记楼层的轿厢4的有无即可。轿厢呼叫先到达检测处理部14除了轿厢呼叫先到达以外,例如,还可以判定门9的打开时间延长、乘梯处呼叫登记的追加等导致发生的先到达轿厢4的有无,这里,参照图3的流程图,说明轿厢呼叫先到达检测处理部14进行的轿厢呼叫先到达检测处理的一例。
首先,轿厢呼叫先到达检测处理部14判定在多个轿厢4中,判定轿厢呼叫先到达的对象轿厢4是否是乘梯处呼叫的响应轿厢4,且,是否在与该乘梯处呼叫同方向运转中(ST1)。
轿厢呼叫先到达检测处理部14判定为判定轿厢呼叫先到达的对象轿厢4不是乘梯处呼叫的响应轿厢4,且与该乘梯处呼叫同方向运转中的场合(ST1:是),接着进行下述的判定。即,轿厢呼叫先到达检测处理部14在判定轿厢呼叫先到达的对象轿厢4中判定是否在与该乘梯处呼叫同一层登记了轿厢呼叫(ST2)。
轿厢呼叫先到达检测处理部14在判定轿厢呼叫先到达的对象轿厢4中判定在与该乘梯处呼叫同一层登记了轿厢呼叫的场合(ST2:是),接着进行下述的判定。即,轿厢呼叫先到达检测处理部14,对判定轿厢呼叫先到达的对象轿厢4到乘梯处呼叫登记楼层的预测到达时间是否比进行了乘梯处呼叫登记时由分配处理部12分配的响应轿厢4到乘梯处呼叫登记楼层的预测到达时间短进行判定(ST3)。
轿厢呼叫先到达检测处理部14判定为判定轿厢呼叫先到达的对象轿厢4到乘梯处呼叫登记楼层的预测到达时间短的场合(ST3:是),接着进行下述的判定。即,轿厢呼叫先到达检测处理部14判定是否判定轿厢呼叫先到达的对象轿厢4处于比预先设定的位置离乘梯处呼叫登记楼层近的位置且今后追加发生乘梯处呼叫的可能性低(ST4)。轿厢呼叫先到达检测处理部14例如如下判定是否判定轿厢呼叫先到达的对象轿厢4今后追加发生乘梯处呼叫的可能性低。即,轿厢呼叫先到达检测处理部14例如学习乘梯处呼叫的单位时间的发生频率等作为统计数据,根据判定轿厢呼叫先到达的对象轿厢4的现在位置、判定对象时间带、相应的乘梯处呼叫的发生概率等进行上述判定。
轿厢呼叫先到达检测处理部14判定为判定轿厢呼叫先到达的对象轿厢4今后追加发生乘梯处呼叫的可能性低的场合(ST4:是),将判定轿厢呼叫先到达的对象轿厢4设为响应轿厢变更请求候补(ST5)。然后,轿厢呼叫先到达检测处理部14判定是否对群管理控制对象的全部轿厢4确认了轿厢呼叫先到达的判定(ST6)。
轿厢呼叫先到达检测处理部14在ST1判定为判定轿厢呼叫先到达的对象轿厢4是乘梯处呼叫的响应轿厢4的场合(ST1:否),进行下述的判定。另外,轿厢呼叫先到达检测处理部14在ST1判定为判定轿厢呼叫先到达的对象轿厢4在与该乘梯处呼叫逆方向运转中的场合(ST1:否),进行下述的判定。另外,轿厢呼叫先到达检测处理部14在ST2判定为在判定轿厢呼叫先到达的对象轿厢4中与该乘梯处呼叫同一层未登记轿厢呼叫的场合(ST2:否),进行下述的判定。另外,轿厢呼叫先到达检测处理部14在ST3判定为判定轿厢呼叫先到达的对象轿厢4到乘梯处呼叫登记楼层的预测到达时间长的场合(ST3:否),进行下述的判定。另外,轿厢呼叫先到达检测处理部14在ST4判定为判定轿厢呼叫先到达的对象轿厢4今后追加发生乘梯处呼叫的可能性高的场合(ST4:否),进行下述的判定。即,轿厢呼叫先到达检测处理部14判定是否对群管现控制对象的全部轿厢4确认了轿厢呼叫先到达的判定(ST6)。
轿厢呼叫先到达检测处理部14判定未对群管理控制对象的全部轿厢4确认轿厢呼叫先到达的判定的场合(ST6:否),返回ST1反复执行以下的判断。轿厢呼叫先到达检测处理部14判定对群管理控制对象的全部轿厢4确认了轿厢呼叫先到达的判定的场合(ST6:是),结束该轿厢呼叫先到达检测处理。
返回图1,响应轿厢变更判断处理部15根据如上述包含从轿厢呼叫先到达检测处理部14输入的先到达号机、预测到达时间的信息的轿厢呼叫先到达发生信息,在下述的场合,向分配处理部12输出响应轿厢变更请求。即,响应轿厢变更判断处理部15在确保预测到达时间为变更容许时间以上的场合,向分配处理部12输出请求响应轿厢4的变更的响应轿厢变更请求。这里的预测到达时间是轿厢呼叫先到达检测处理部14检测为响应轿厢变更请求候补的轿厢呼叫先到达轿厢4到乘梯处呼叫登记楼层的预测到达时间。
这里,参照图4的流程图,说明响应轿厢变更判断处理部15进行的响应轿厢变更判断处理的一例。
首先,响应轿厢变更判断处理部15在多个轿厢4中,对判定响应轿厢变更的对象轿厢4是否为由轿厢呼叫先到达检测处理部14设为响应轿厢变更请求候补的先到达轿厢4进行判定(S21)。
响应轿厢变更判断处理部15判定为判定响应轿厢变更的对象轿厢4是响应轿厢变更请求候补的先到达轿厢4的场合(ST21:是),接着进行下述的判定。即,响应轿厢变更判断处理部15对判定响应轿厢变更的对象轿厢4到乘梯处呼叫登记楼层的预测到达时间是否确保在变更容许时间以上进行判定(ST22)。
响应轿厢变更判断处理部15判定为判定响应轿厢变更的对象轿厢4到乘梯处呼叫登记楼层的预测到达时间确保为变更容许时间以上的场合(ST22:是),接着进行下述的判定。即,响应轿厢变更判断处理部15对判定响应轿厢变更的对象轿厢4是否为响应轿厢变更请求候补的先到达轿厢4中到乘梯处呼叫登记楼层的预测到达时间最短进行判定(ST23)。
响应轿厢变更判断处理部15判定为判定响应轿厢变更的对象轿厢4是响应轿厢变更请求候补的先到达轿厢4中到乘梯处呼叫登记楼层的预测到达时间最短的场合(ST23:是),进行下述的处理。即,响应轿厢变更判断处理部15将判定该响应轿厢变更的对象轿厢4设为响应轿厢变更请求的先到达轿厢4(ST24)。然后,响应轿厢变更判断处理部15判定是否对响应轿厢变更请求候补的全部轿厢4确认了响应轿厢变更的判定(ST25)。
响应轿厢变更判断处理部15在ST21判定为判定响应轿厢变更的对象轿厢4不是响应轿厢变更请求候补的先到达轿厢4的场合(ST21:否),进行下述的判定。响应轿厢变更判断处理部15在ST22判定为判定响应轿厢变更的对象轿厢4到乘梯处呼叫登记楼层的预测到达时间未确保在变更容许时间以上的场合(ST22:否),进行下述的判定。响应轿厢变更判断处理部15在ST23判定为判定响应轿厢变更的对象轿厢4在响应轿厢变更请求候补的先到达轿厢4中到乘梯处呼叫登记楼层的预测到达时间不是最短的场合(ST23:否),进行下述的判定。即,响应轿厢变更判断处理部15判定是否对响应轿厢变更请求候补的全部轿厢4确认了响应轿厢变更的判定(ST25)。
响应轿厢变更判断处理部15判定未对响应轿厢变更请求候补的全部轿厢4确认响应轿厢变更的判定的场合(ST25:否),返回ST21,反复执行以下的判断。响应轿厢变更判断处理部15判定对响应轿厢变更请求候补的全部轿厢4确认了响应轿厢变更的判定的场合(ST25:是),结束该响应轿厢变更判断处理。
然后,分配处理部12根据从响应轿厢变更判断处理部15输入的响应轿厢变更请求,变更响应指令和响应轿厢信息。然后,分配处理部12经由各单体控制装置7,将响应轿厢变更请求的先到达轿厢4变更为新的响应轿厢4。然后,分配处理部12使与经由乘梯处显示控制处理部13、各单体控制装置7最初分配的响应轿厢4对应的乘梯处8的乘梯处显示部6的预报灯10熄灭。然后,分配处理部12使与新分配的变更后的响应轿厢4对应的乘梯处8的乘梯处显示部6的预报灯10点亮。
从而,群管理控制装置1在进行了来自乘梯处8的乘梯处呼叫登记时,在预测比已经分配的响应轿厢4先到达乘梯处呼叫登记楼层的先到达轿厢4的预测到达时间为变更容许时间以上的场合,执行响应轿厢变更控制。从而,群管理控制装置1可考虑使用者的移动时间而变更响应轿厢4,以具有余裕的方式通过预报灯10引导使用者到变更后的响应轿厢4的乘梯处8。从而,群管理控制装置1可以在乘梯处8显示更适当响应的轿厢4。从而,该群管理控制装置1可以降低使用者的不快感,同时进行响应轿厢4的变更,提高运行效率,不仅可以进行响应轿厢4的变更,还可同时实现使用者的不快感的降低和运行效率的提高。
即,群管理控制装置1已经向乘梯处呼叫登记分配响应轿厢4,在对应的乘梯处8的预报灯10点亮后,各轿厢4的运转状况变化,满足预定的条件的先到达轿厢4发生时,将先到达轿厢4变更为响应轿厢4。从而,群管理控制装置1可以使使用者等待轿厢4的时间相对地缩短。从而,群管理控制装置1,例如可以防止变更前的响应轿厢4或者先到达轿厢4成为无效响应,其结果,可以提高电梯群2全体的运转效率。另外,群管理控制装置1通过在满足预定的条件的先到达轿厢4发生时将该先到达轿厢4变更为响应轿厢4,可以抑制下述情况的发生。即,该情况是指,例如预测的轿厢呼叫未登记到变更前的响应轿厢4,而是登记到本来未登记轿厢呼叫的先到达轿厢4的情况。即,群管理控制装置1可以抑制随后的实际的运行状况与预测的运行状况的差异进一步扩大的情况发生。从而,群管理控制装置1例如可以抑制对其他乘梯处呼叫产生恶劣影响。
此时,群管理控制装置1以先到达轿厢4的预测到达时间在变更容许时间以上为条件,将先到达轿厢4变更为响应轿厢4,变更乘梯处8的响应轿厢4的显示。从而,群管理控制装置1可以抑制在使用者向与变更后的响应轿厢4对应的乘梯处8移动结束前结束响应轿厢4对乘梯处呼叫登记楼层的响应,降低使用者的不快感。从而,群管理控制装置1通过变更预报灯10的点亮,可以抑制向变更的乘梯处8移动的使用者无法搭乘响应轿厢4的情况发生。另外,群管理控制装置1可以抑制无法搭乘响应轿厢4而再度进行乘梯处呼叫的情况,该点也可以提高电梯群2全体的运转效率。
上述构成的群管理控制装置1执行群管理控制,即根据各轿厢4的状态,从电梯3的多个轿厢4分配响应来自电梯3的乘梯处8的乘梯处呼叫登记的轿厢4并在乘梯处8显示该响应轿厢4。然后,群管现控制装置1在预测响应轿厢4以外的轿厢4先到达进行了乘梯处呼叫登记的楼层且先到达的轿厢4的预测到达时间在预先设定的变更容许时间以上的场合,执行下述的控制。即,群管理控制装置1执行响应轿厢变更控制,将该先到达轿厢4变更为响应轿厢4,并变更该响应轿厢4的显示。
从而,群管理控制装置1可以同时实现使用者的不快感的降低和运行效率的提高,更适当地在乘梯处8显示响应轿厢4。
另外,以上说明的变更容许时间也可以根据各种条件变更。例如,响应轿厢变更判断处理部15也可以根据一般乘梯处呼叫、轮椅乘梯处呼叫等的乘梯处呼叫的种类,变更变更容许时间。从而,群管理控制装置1例如在进行了轮椅乘梯处呼叫的场合,与进行了一般乘梯处呼叫的场合比较,通过相对长地设定变更容许时间,可以实现下述的效果。即,群管理控制装置1可以与预测的使用者的移动速度(移动时间)的差异对应,设定适当的变更容许时间。因此,群管理控制装置1可以提高响应轿厢4的变更精度,更好地同时实现使用者的不快感的降低和运行效率的提高。
另外,响应轿厢变更判断处理部15例如也可以根据与由响应轿厢变更控制变更前的响应轿厢4对应的乘梯处8和与先到达轿厢4对应的乘梯处8的位置关系,变更变更容许时间。从与变更前的响应轿厢4对应的乘梯处8到与变更后的响应轿厢4对应的乘梯处8为止的移动时间,典型地具有根据2个乘梯处8的平面图上的位置关系而变化的倾向。例如,如图2所示,变更前的响应轿厢4为A号机的场合,变更后的响应轿厢4若为B号机,则使用者的移动距离为距离L1。相对地,变更后的响应轿厢4若为D号机,则使用者的移动距离成为比距离L1长的距离L2。因此,使用者的移动时间有变长的倾向。
因而,响应轿厢变更判断处理部15例如在2个乘梯处8间的距离相对长的场合相对地延长变更容许时间,作为变更容许时间修正处理。另一方面,响应轿厢变更判断处理部15在2个乘梯处8间的距离相对短的场合,相对地缩短变更容许时间。换言之,响应轿厢变更判断处理部15在比较先到达轿厢4的预测到达时间和变更容许时间的场合,根据变更前的响应轿厢4和先到达轿厢4的组合,变更变更容许时间。从而,群管理控制装置1例如根据与变更前的响应轿厢4对应的乘梯处8和与先到达轿厢4对应的乘梯处8的位置关系,可以设定适当的变更容许时间。因此,群管理控制装置1可以提高响应轿厢的变更精度,更好地同时实现使用者的不快感的降低和运行效率的提高。
另外,响应轿厢变更判断处理部15例如也可以进行下述的处理,作为变更容许时间学习处理。即,响应轿厢变更判断处理部15也可以根据响应轿厢4在进行了乘梯处呼叫登记的楼层停靠,从该响应轿厢4的门9打开时刻到该响应轿厢4的荷重变化的时刻为止的时间,学习变更容许时间。响应轿厢变更判断处理部15例如根据轿厢4的负载检测器的负载检测结果等,检测从响应轿厢4的门9打开时刻到该响应轿厢4的负载变化时刻为止的时间。从该响应轿厢4的门9打开时刻到该响应轿厢4的负载变化时刻为止的时间,有成为与乘梯处呼叫响应时使用者实际搭乘响应轿厢4所需时间相应的时间的倾向。因而,响应轿厢变更判断处理部15例如通过执行下述的处理作为变更容许时间学习处理,可以实现下述的效果。即,响应轿厢变更判断处理部15,基于响应轿厢4在进行了乘梯处呼叫登记楼层停靠,从该响应轿厢4的门9开时刻到该响应轿厢4的负载变化时刻为止的时间,学习变更容许时间。从而,群管理控制装置1可以设定更适当的变更容许时间。因此,可以提高响应轿厢的变更精度,更好地同时实现使用者的不快感的降低和运行效率的提高。
[实施方式2]
图5是实施方式2的群管理控制装置的功能构成的方框图。实施方式2的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具备响应指令抑制处理部,这一点不同于实施方式1。另外,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共同的构成、作用、效果,尽可能省略重复说明。
图5所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的群管理控制装置201,禁止由响应轿厢变更控制变更后的响应轿厢4响应其他乘梯处呼叫登记。具体地说,群管理控制装置201除了乘梯处呼叫检测处理部11、分配处理部12、乘梯处显示控制处理部13、轿厢呼叫先到达检测处理部14、响应轿厢变更判断处理部15等之外,还具备响应指令抑制处理部216的各功能构成。响应指令抑制处理部216在由响应轿厢变更控制变更后,根据预定的条件,抑制分配处理部12进行的响应指令。响应指令抑制处理部216在根据从响应轿厢变更判断处理部15输入的响应轿厢变更请求、从分配处理部12输入的候补轿厢信息等而通过响应轿厢变更控制变更响应轿厢4的场合,禁止下述的情况。即,响应指令抑制处理部216禁止该变更后的响应轿厢4响应其他乘梯处呼叫登记。并且,响应指令抑制处理部216抑制对变更后的响应轿厢4追加对于到乘梯处呼叫登记楼层为止的顺向的乘梯处呼叫的响应指令。
这里,候补轿厢信息是指,与响应在响应轿厢4的变更后新发生的其他乘梯处呼叫登记的候补轿厢4相关的信息。分配处理部12选择响应在响应轿厢4的变更后新发生的其他乘梯处呼叫登记的候补轿厢4时,将该候补轿厢信息向响应指令抑制处理部216输出。响应指令抑制处理部216在与候补轿厢信息相应的候补轿厢4是作为新响应轿厢4的先到达轿厢4,且新产生的乘梯处呼叫是从该先到达轿厢4的现在位置到乘梯处呼叫登记楼层为止的顺向的乘梯处呼叫的场合,输出下述的响应许可信息。即,响应指令抑制处理部216将不允许该候补轿厢4响应新产生的其他乘梯处呼叫登记的响应许可信息向分配处理部12输出。分配处理部12根据从响应指令抑制处理部216输入的响应许可信息,在不允许候补轿厢4进行响应的场合,对该候补轿厢4以外的轿厢4输出响应指令和响应轿厢信息。从而,群管理控制装置201可以禁止由响应轿厢变更控制变更后的响应轿厢4响应其他乘梯处呼叫登记。
上述构成的群管理控制装置201可以同时实现使用者的不快感的降低和运行效率的提高,更适当地在乘梯处8显示响应轿厢4。本实施方式的群管理控制装置201禁止上述那样由响应轿厢变更控制变更后的响应轿厢4响应其他乘梯处呼叫登记。从而,群管理控制装置201可以防止在响应轿厢4的变更后新登记的乘梯处呼叫导致再次改变先到达轿厢4。从而,群管理控制装置201可以更好地同时实现使用者的不快感的降低和运行效率的提高。
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变形例的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可以更适当地在乘梯处显示响应轿厢。
虽然说明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但是这些实施方式只是示例而不是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实施方式可以各种形态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可以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是发明的范围和要旨所包含的,也是权利要求的范围所述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所包含的。

Claims (5)

1.一种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执行控制,以从电梯的多个轿厢,根据各上述轿厢的状态,分配响应来自上述电梯的乘梯处的乘梯处呼叫登记的上述轿厢,并将该响应轿厢在上述乘梯处显示,
在预测到上述响应轿厢以外的上述轿厢先到达进行了上述乘梯处呼叫登记的楼层,且该先到达轿厢的预测到达时间在预先设定的变更容许时间以上的场合,执行响应轿厢变更控制,以将该先到达轿厢变更为上述响应轿厢,变更该响应轿厢的显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禁止由上述响应轿厢变更控制变更后的上述响应轿厢响应其他乘梯处呼叫登记。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根据与上述响应轿厢变更控制变更前的上述响应轿厢对应的上述乘梯处和与上述先到达轿厢对应的上述乘梯处的位置关系,变更上述变更容许时间。
4.如权利要求1至3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根据上述响应轿厢变更控制变更后的上述响应轿厢停靠在进行了上述乘梯处呼叫登记的楼层,从该轿厢的门打开时刻到该轿厢的负载变化的时刻为止的时间,学习上述变更容许时间。
5.如权利要求1至4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预测到达时间比上述变更容许时间短的场合,禁止上述响应轿厢变更控制。
CN2012100404294A 2011-03-01 2012-02-20 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 Pending CN10265336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44265A JP2012180185A (ja) 2011-03-01 2011-03-01 エレベータ群管理制御装置
JP044265/2011 2011-03-0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53366A true CN102653366A (zh) 2012-09-05

Family

ID=467291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404294A Pending CN102653366A (zh) 2011-03-01 2012-02-20 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2180185A (zh)
CN (1) CN102653366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71925A (zh) * 2018-03-16 2019-09-24 株式会社日立大厦系统 电梯以及信息提示方法
CN110921444A (zh) * 2019-12-20 2020-03-27 上海有个机器人有限公司 一种机器人乘梯控制方法、介质、终端和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42968A1 (ja) * 2015-03-12 2016-09-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ー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JP6730216B2 (ja) * 2017-03-23 2020-07-2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管理システム、及び、エレベータの管理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24053A (ja) * 2004-10-26 2006-05-18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CN101045509A (zh) * 2006-03-27 2007-10-0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使用两两延迟最小化来调度电梯轿厢的方法
JP2008280093A (ja) * 2007-05-08 2008-11-20 Hitachi Ltd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WO2009123014A1 (ja) * 2008-04-03 2009-10-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装置
JP2010058850A (ja) * 2008-09-01 2010-03-18 Hitachi Ltd エレベーター群管理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24053A (ja) * 2004-10-26 2006-05-18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CN101045509A (zh) * 2006-03-27 2007-10-0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使用两两延迟最小化来调度电梯轿厢的方法
JP2008280093A (ja) * 2007-05-08 2008-11-20 Hitachi Ltd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WO2009123014A1 (ja) * 2008-04-03 2009-10-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装置
JP2010058850A (ja) * 2008-09-01 2010-03-18 Hitachi Ltd エレベーター群管理システム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71925A (zh) * 2018-03-16 2019-09-24 株式会社日立大厦系统 电梯以及信息提示方法
CN110921444A (zh) * 2019-12-20 2020-03-27 上海有个机器人有限公司 一种机器人乘梯控制方法、介质、终端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180185A (ja) 2012-09-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08229C (zh) 电梯群控装置
US20110127114A1 (en) Elevator group supervision controlling apparatus
CN105692366A (zh) 电梯系统及电梯系统的管理方法
US8162109B2 (en) Elevator system which limits the number of destination call registrations to be allocated to the single car
CN103492298A (zh) 电梯系统
JP2009215045A (ja) エレベータ
JP2008150208A (ja) エレベータの制御装置、エレベータの群制御装置および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JP3029140B2 (ja) 二重かごエレベ−タ用群管理制御装置
CN102653366A (zh) 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
JP6202213B2 (ja) エレベーターシステム
WO2018105124A1 (ja) エレベーターシステム
CN104030100A (zh) 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
GB2313453A (en) Controlling a plurality of elevators at peak times
JP6356297B1 (ja) 群管理制御システム及び群管理制御装置
WO2016199187A1 (ja) エレベータの制御装置
JPH03172290A (ja)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JP6880291B1 (ja) 群管理制御装置、配車制御方法及びエレベーター
JPH05162927A (ja) 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の乗場操作盤
JP7276994B1 (ja)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JP2012056700A (ja) エレベータ
JP6966391B2 (ja) マルチカーエレベーター及びマルチカーエレベーターの制御方法
JP4710229B2 (ja)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及びそ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JP7136256B1 (ja) エレベータの制御装置
JP2001354365A (ja) エレベータの制御装置
JPH01231775A (ja) エレベーターの個性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