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50327A - 阻尼器 - Google Patents

阻尼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50327A
CN102650327A CN2012100467236A CN201210046723A CN102650327A CN 102650327 A CN102650327 A CN 102650327A CN 2012100467236 A CN2012100467236 A CN 2012100467236A CN 201210046723 A CN201210046723 A CN 201210046723A CN 102650327 A CN102650327 A CN 1026503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apsule
piston rod
bar
li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4672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稻叶蓝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fc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ifc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fco Inc filed Critical Nifc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6503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5032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流入蓄能器内部的油的密封性的阻尼器。本发明的阻尼器使流体流入及流出流体室而使流体在缸体(C)内流通,并且通过流体的流体阻力来制动活塞杆(R),囊(20)的基端侧覆盖衬套(10)的基端侧的整个端面并且具有供活塞杆(R)贯通插入的杆滑动孔(24R),在杆滑动孔(24R)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在囊(20)与活塞杆(R)之间密封油的油封部(24b)、以及在油封部(24b)的基端侧防止灰尘向缸体(C)内侵入的防尘密封部(24a)。

Description

阻尼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封入有流体的缸体且经由插入设置于该缸体的活塞杆来缓和冲击力的阻尼器。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公知有例如专利文献1记载那样的缓和物体彼此之间的冲击力的阻尼器。图4是表示这种阻尼器的内部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如图4所示,在形成为有底的二级圆筒状的缸体C的基端,嵌入有用于将各构成部件封入缸体C的内部的盖CP。在该缸体C的内部,沿缸体C的中心轴延伸的活塞杆R以贯通插入盖CP的方式而插入设置。在缸体C的小直径部分C1内,在该活塞杆R上外嵌有圆柱状的活塞P,此外,在缸体C的大直径部分C2内,在活塞杆R上外嵌有定位于大直径部分C2内的线轴状的衬套50。此外,在衬套50的基端,在活塞杆R上外嵌有密封环SR,该密封环SR嵌入盖CP所具有的嵌入孔SH,并密封盖CP与活塞杆R之间的空间。
上述活塞P形成为能够在小直径部分C1的内周面上滑动的圆筒状,并将小直径部分C1的内部空间分割为活塞P的前端侧与活塞P的基端侧。活塞P通过具有沿活塞杆R的轴向延伸的节流孔PH,在规定的流体阻力的作用下,使硅油在活塞P的前端侧空间与活塞P的基端侧空间之间流通。
上述衬套50中,在活塞杆R的轴向的中央,圆筒状的套筒部51外嵌在活塞杆R上。在套筒部51的轴向两端部连结有直径比套筒部51更大的前端凸缘部52,和同样的直径比套筒部51更大的基端凸缘部53。此外,前端凸缘部52具有沿活塞杆R的轴向延伸的流道52H,使硅油在作为前端凸缘部52的前端侧的小直径部分C1内与套筒部51的径向的外侧之间流通。
在衬套50的外周面,以覆盖该外周面的整体的方式卷装有囊60。囊60是由弹性材料或树脂等形成的弹性体,形成为在活塞杆R的轴向上延伸的线轴状。该囊60的前端侧的开口部向活塞杆R的径向内侧折弯,卡挂在前端凸缘部52的前端上,使得流道52H的前端侧开放。此外,囊60的基端侧的开口部也向径向内侧折弯,卡挂在基端凸缘部53的基端上。这样的囊60中,覆盖一对凸缘部52、53的外周面的部位被该外周面和大直径部分C2的内周面按压。并且,在这样构成的阻尼器中,缸体C内的空间被活塞P和囊60分割为下述四个空间。
·小直径部分C1内的、相对于活塞P的前端侧的空间(第一空间S1)。
·小直径部分C1内的、相对于活塞P的基端侧的空间(第二空间S2)。
·大直径部分C2内的、囊60的内侧的空间(第三空间S3)。
·大直径部分C2内的、囊60的外侧的空间(第四空间S4)。
在上述第一空间S1与第二空间S2之间,经由活塞P的节流孔PH,在规定的流体阻力的作用下,硅油进行流通。此外,在第二空间S2与第三空间S3之间,经由流道52H,硅油进行流通。与此相对,第二空间S2与第四空间S4之间、以及第三空间S3与第四空间S4之间被囊60区划开。
并且,若活塞杆R被压入缸体C内,则在节流孔PH处,硅油的流通被制限,通过这样的硅油的流体阻力活塞杆R被制动。此时,虽然第一空间S1的容积减少,但是这样的容积变化,被囊60的向活塞杆R的向径向外侧的挠曲吸收。此外,若活塞杆R从缸体C内拉出,则也通过硅油的流体阻力,活塞杆R被制动。并且,虽然第一空间S1的容积扩大,但是这样的容积变化被囊60的向活塞杆R的径向内侧的挠曲吸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70951号公报
但是,在将由上述衬套50和囊60构成的蓄能器组装到缸体C内的过程中,在蓄能器外嵌于活塞杆R的状态下,活塞杆R插入大直径部分C2的内部。此时,到衬套50固定到大直径部分C2的内部为止,囊60的外周面一直在缸体C的内周面上滑动。其结果,与活塞杆R的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大的摩擦力,即囊60从衬套50卷起的力持续作用于囊60。因此,在上述阻尼器中,通常,为了抑制这样的囊60的卷起,而抑制将囊60按压到缸体C的内周面上的力。
另一方面,在作为囊60内的空间的上述第三空间S3中,收纳于小直径部分C1的油的一部分流入及流出。因此,在构成这样的第三空间S3的基端凸缘部53与囊60之间需要用于密封油的密封性。但是,如上所述,既然无法过度地将囊60按压于缸体C的内周面上,则基端凸缘部53与囊60之间的密封性也有限。因此,若欲抑制囊60的卷起,则会有损于第三空间S3的密封性,反之,若欲提高第三空间S3的密封性,则难以抑制囊60的卷起。结果,在制造由上述结构构成的阻尼器中,仍然需要抑制流入第三空间S3的油向蓄能器的外侧漏出的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提高流入蓄能器内部的油的密封性的阻尼器。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技术方案一所记载的发明的要点为:
一种阻尼器,其具备缸体和蓄能器,该缸体在基端嵌入有贯通插入有活塞杆的盖,该蓄能器收放于上述缸体内并形成为与上述活塞杆同心的环状,
上述蓄能器具备:衬套,该衬套外嵌于上述活塞杆且为线轴状的筒体;以及囊,该囊为筒状,夹入上述衬套与上述缸体之间,且在上述衬套的外周面与上述缸体的内周面之间的环状空间中区划容积可变的流体室,
使流体流入及流出上述流体室而使流体在上述缸体内流通,并且通过该流体的流体阻力来制动上述活塞杆,
上述囊的基端侧覆盖上述衬套的基端侧的整个端面并且具有供上述活塞杆滑动的杆滑动孔,
在上述杆滑动孔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在上述囊与上述活塞杆之间密封油的油封部、以及在上述油封部的基端侧防止灰尘向上述缸体内侵入的防尘密封部。
根据技术方案一所记载的发明,在囊的基端侧,设有供活塞杆滑动的杆滑动孔,并且在该杆滑动孔的内周面上形成有油封部和防尘密封部。因此,来自流体室的油泄漏被囊的油封部抑制,此外,灰尘向流体室的侵入也被囊的防尘密封部抑制。即,囊与活塞杆之间所需的密封结构由囊本身构成。其结果,与在囊和活塞杆之间设置有衬套及密封部件等其他部件的结构相比,能够提高囊与活塞杆之间的密封性。进而,能够提高流入蓄能器内部的油的密封性。
技术方案二所记载的发明的要点在于,在技术方案一所记载的阻尼器中,上述囊中的覆盖上述衬套的基端侧的整个端面的部位的厚度比区划上述流体室的部位的厚度更大。
根据技术方案二所记载的发明,与覆盖衬套的整个端面的囊的厚度比区划流体室的囊的厚度大相应地,容易确保形成油封部及防尘密封部的部位。
技术方案三所记载的发明的要点在于,在技术方案一或者二所记载的阻尼器中,上述囊中的覆盖上述衬套的基端侧的整个端面的部位比区划上述流体室的部位更硬。
根据技术方案三所记载的发明,与覆盖衬套的整个端面的囊比区划流体室的囊更硬相应地,能够提高油封部及防尘密封部的耐久性。
技术方案四所记载的发明的要点在于,在技术方案一至三中任何一项所记载的阻尼器中,上述盖具有供上述活塞杆贯通插入的杆贯通插入孔、以及从该杆贯通插入孔朝向上述蓄能器扩开并在上述活塞杆的轴向上延伸的囊嵌入孔,上述囊具有嵌入于上述囊嵌入孔的圆筒状的嵌入突部,且在该嵌入突部形成有上述杆滑动孔。
根据技术方案四所记载的发明,形成有油封部和防尘密封部的杆滑动孔到达形成于盖的囊嵌入孔内。因此,将防尘密封部及油封部按压到活塞杆表面的力,即密封灰尘及油的效果,能够通过利用盖的对囊的按压来进行补充。
技术方案五所记载的发明的要点在于,在技术方案一至三中任何一项所记载的阻尼器中,上述衬套具有:供上述活塞杆贯通插入的杆贯通插入孔、以及从该杆贯通插入孔朝向上述盖扩开并在上述活塞杆的轴向上延伸的囊嵌入孔,上述囊具有嵌入于上述囊嵌入孔的圆筒状的嵌入突部,且在该嵌入突部形成有上述杆滑动孔。
根据技术方案五所记载的发明,形成有油封部和防尘密封部的杆滑动孔到达形成于衬套的囊嵌入孔内。因此,将防尘密封部及油封部按压到活塞杆的表面的力,即密封灰尘及油的效果,能够通过利用衬套的对囊的按压来补充。
附图说明
图1是放大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阻尼器的剖面结构的一部分的局部剖视图。
图2是放大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阻尼器的剖面结构的一部分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放大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阻尼器的剖面结构的一部分的局部剖视图。
图4表示现有的阻尼器的剖面结构的剖视图。
图中:
C-缸体,C1-小直径部分,C2-大直径部分,CG-囊嵌入孔,CH-空气流出入孔,CP-盖,CR-杆贯通插入孔,P-活塞,PH-节流孔,12H、52H-流道,R-活塞杆,S1-第一空间,S2-第二空间,S3-第三空间,S4-第四空间,SH-嵌入孔,SR-密封环,10、50-衬套,10H-杆贯通插入孔,11、51-套筒部,12、52-前端凸缘部,12G-前端卡挂槽,13、53-基端凸缘部,13H-囊嵌入孔,20、60-囊,21-伸缩部,22-前端握持部,22T-前端滑动突条,23-基端握持部,23T-基端滑动突条,24-杆密封部,24a-防尘密封部,24b-油封部,24R-杆滑动孔,24T-密封突部。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对将本发明的阻尼器进行具体化而得到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阻尼器作为架设在住宅设备的抽屉及门等开闭体、与固定开闭体的固定侧部件之间,并减缓开闭体与固定部件碰撞时的冲击及噪音的装置来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在外嵌于活塞杆R的树脂制的衬套10上卷装有线轴状的囊20。囊20是由弹性材料或树脂等构成的弹性体,并以如下方式形成:在衬套10的外周面上覆盖衬套10的整体,另一方面在活塞杆R的轴向上开放衬套10的两端部。
在作为线轴状的筒体的衬套10的中心,供活塞杆R贯通插入的杆贯通插入孔10H以沿着活塞杆R的轴向延伸的方式贯通。衬套10中,在活塞杆R的轴向的中央处,圆筒状的套筒部11外嵌于活塞杆R上。
套筒部11中,在活塞杆R的轴向的一端部,与套筒部11一体地成形有由比套筒部11的外径更大的外径构成的圆筒状的前端凸缘部12。前端凸缘部12具有沿活塞杆R的轴向延伸的流道12H,使硅油在作为前端凸缘部12的前端侧的小直径部分C1的内部与套筒部11的径向的外侧之间流通。在该前端凸缘部12的外周面上,凹陷设置有遍及整个周向的前端卡挂槽12G。
套筒部11中,在活塞杆R的轴向的另一端部上,也与套筒部11一体地成形有由比套筒部11的外径更大的外径构成基端凸缘部13。并且,若外嵌于活塞杆R的衬套10配设于圆筒状的缸体C内,则在套筒部11的外周面与缸体C的内周面之间,以被上述前端凸缘部12与基端凸缘部13夹着的方式形成有与活塞杆R同心的环状空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活塞杆R的轴向中,将相对于套筒部11的前端凸缘部12的一侧设定为前端侧,将相对于套筒部11的基端凸缘部13的一侧设定为基端侧。
成为线轴状的囊20的外形以跟随上述衬套10的外周面的方式形成。囊20中,在活塞杆R的轴向的中央处区划有作为向活塞杆R的径向内侧弯曲的区域的伸缩部21。伸缩部21允许在向径向内侧弯曲的状态、和从该状态向径向外侧位移的状态之间转变。
在该伸缩部21的前端侧,以紧贴前端凸缘部12的外周面的方式区划有由比伸缩部21的内径更大的内径构成的圆筒状的前端握持部22。前端握持部22的内径比前端凸缘部12的外径更小,由此,前端握持部22以具有向径向内侧收缩的收缩力的状态,握持上述前端凸缘部12。前端握持部22的前端侧的开口部向活塞杆R的径向的内侧折弯并卡挂在前端凸缘部12的前端卡挂槽12G中。
在前端握持部22的外周面上,遍及整个前端握持部22的周向地突出设置有作为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条的前端滑动突条22T。前端滑动突条22T形成为在包含活塞杆R的轴向的剖面上为圆弧状,此外,配设在活塞杆R的轴向的比前端握持部22的前端稍靠基端侧的部位上。该前端滑动突条22T的外径以比大直径部分C2的内径稍大的方式形成。由此,前端滑动突条22T的突端会压抵在大直径部分C2的内周面上。
在上述伸缩部21的基端侧,以与基端凸缘部13的外周面紧贴的方式区划有由比伸缩部21的内径更大的内径构成的圆筒状的基端握持部23。基端握持部23的内径比基端凸缘部13的外径更小,由此,基端握持部23以具有向径向内侧收缩的收缩力的状态握持住基端凸缘部13。
在基端握持部23的外周面上,以遍及整个基端握持部23的周向的方式突出设置有作为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条的基端滑动突条23T。基端滑动突条23T在包含活塞杆R的轴向的剖面上形成为圆弧状,此外,配设在比活塞杆R的轴向的基端握持部23的基端稍靠前端侧的部位上。该基端滑动突条23T的外径也与前端滑动突条22T同样地,以比大直径部分C2的内径稍大的方式形成。由此,基端滑动突条23T的突端会压抵在大直径部分C2的内周面上。
在基端握持部23的基端侧,以覆盖基端凸缘部13的基端侧的端面整体的方式,一体地成型有杆密封部24。在囊20的整体中,该杆密封部24的厚度,即活塞杆R的轴向的杆密封部24的宽度比上述伸缩部21的厚度更大,此外,也比作为其他的部位的前端握持部22的厚度或基端握持部23的厚度大。此外,在囊20的整体中,该杆密封部24比上述伸缩部21更硬,此外,也比作为其他部位的前端握持部22或基端握持部23更硬。另外,这里的硬度是指,通过以一定负载按压压头时,由此形成的凹陷的深度、或负载与凹陷面积相除得到的值来评价的硬度。
在上述杆密封部24上,以在作为其厚度方向的活塞杆R的轴向上延伸的方式贯通有杆滑动孔24R,在该杆滑动孔24R中贯通插入有活塞杆R。此外,在作为杆滑动孔24R的内周面的滑动面上,形成有朝向前端侧逐渐向活塞杆R的径向内侧突出形状的油封部24b。并且,杆滑动孔24R的滑动面上,在前端侧形成有向活塞杆R的径向内侧逐渐突出形状的防尘密封部24a。
接着,对采用上述结构的阻尼器的作用,尤其,对于在上述蓄能器内密封硅油的作用,进行以下说明。
如上所述,前端握持部22的前端滑动突条22T以压抵(接触)在大直径部分C2的内周面上的方式固定于大直径部分C2内。由此,前端凸缘部12与大直径部分C2之间通过囊20的前端握持部22而密封。此外,基端握持部23的基端滑动突条23T也以压抵在大直径部分C2的内周面上的方式固定于大直径部分C2内。由此,基端凸缘部13与大直径部分C2之间通过囊20的基端握持部23而密封。这样,若前端凸缘部12与大直径部分C2之间、以及基端凸缘部13与大直径部分C2之间被密封,则形成于衬套10的外周面与缸体C的内周面之间的环状空间通过上述囊20而被分割为两层环状。
具体而言,通过套筒部11、前端凸缘部12、基端凸缘部13、以及囊20而区划出成为流体室的第三空间S3。另外,该第三空间S3经由流道12H与蓄能器的外侧连通。此外,除这样的第三空间S3以外,通过大直径部分C2、前端凸缘部12、基端凸缘部13、以及囊20而区划出成为空气室的第四空间S4。该第四空间S4经由形成于大直径部分C2的空气流出入孔CH与缸体C的外侧连通。
并且,若固定于活塞杆R的前端的活塞被压入前端侧,则通过硅油的流体阻力,活塞杆R被制动。此时,小直径部分C1内的硅油的一部分经由上述流道12H流入第三空间S3,通过第三空间S3的容积变大,小直径部分C1内的容积的变化被蓄能器吸收。
此外,若固定于活塞杆R的前端的活塞向基端侧拉出,则这也通过硅油的流体阻力,活塞杆R被制动。此时,小直径部分C1内的硅油的一部分经由上述流道12H流出第三空间S3,通过第三空间S3的容积变小,小直径部分C1内的容积的变化被蓄能器吸收。
这里,若第三空间S3的容积因硅油的流入而过度地膨胀,则存在基端凸缘部13的外周面与基端握持部23的内周面之间形成间隙的情况。经由这样的间隙,从第三空间S3溢出的硅油沿着基端凸缘部13与杆密封部24之间的间隙中,到达活塞杆R的外周面。此时,作为这样的油的漏出路径的基端凸缘部13与杆密封部24之间的间隙,在该盖CP侧与杆滑动孔24R连通,另一方面,在该杆滑动孔24R的内周面,形成有上述油封部24b。因此,漏出到活塞杆R的外周面的硅油的向该盖CP侧的流动会被油封部24b抑制。其结果,从第三空间S3向盖CP侧的硅油的漏出被抑制,与这样的漏出被抑制相应地,能够提高相对于蓄能器内的油的密封性。
另外,若沿着基端凸缘部13与杆密封部24之间的间隙到达活塞杆R的外周面的硅油变多,则该硅油的一部分沿着杆贯通插入孔10H与活塞杆R之间的间隙向小直径部分C1的内部回流。并且,从第三空间S3漏出的硅油最终会经由小直径部分C1再次流入第三空间S3。
以上,根据第一实施方式,会获得如下叙述的效果。
(1)在作为囊20的基端的杆密封部24上,设有供活塞杆R滑动的杆滑动孔24R,并且在该杆滑动孔24R的内周面,形成有油封部24b和防尘密封部24a。因此,来自第三空间S3的硅油的漏出被囊20的油封部24b抑制,此外,灰尘向第三空间S3的进入也会被囊20的防尘密封部24a抑制。
即,囊20与活塞杆R之间所需的密封结构由囊20本身构成。其结果,与在囊20与活塞杆R之间插入有衬套10的一部分、密封环SR等其他部件的结构相比,能够提高这些囊20与活塞杆R之间的密封性。进而,能够提高流入蓄能器内部的硅油的密封性。
(2)覆盖衬套10的整个端面的杆密封部24的厚度比区划第三空间S3的囊20的厚度更大,与此相应,容易确保形成油封部24b及防尘密封部24a的部位。
(3)覆盖衬套10的整个端面的杆密封部24比区划第三空间S3的囊20更硬,与此相应,能够提高油封部24b及防尘密封部24a的耐久性。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2,对将本发明的阻尼器进行具体化而得到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第二实施方式的上述杆密封部24的结构和上述盖CP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因此,以下,主要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省略或者简化其重复的说明。
如图2所示,在盖CP上,贯通有供活塞杆R贯通插入的杆贯通插入孔CR,此外,贯通有从该杆贯通插入孔CR朝向蓄能器扩开并沿活塞杆R的轴向延伸的囊嵌入孔CG。
另一方面,在囊20的杆密封部24,朝向盖CP突出设置有密封突部24T,该密封突部24T作为外嵌于活塞杆R并形成为与该活塞杆R同心的圆筒状的嵌入突部。在密封突部24T的内周面上突出设置有上述防尘密封部24a和油封部24b,此外,密封突部24T的外径以比囊嵌入孔CG的内径稍大的方式形成。
并且,若由上述结构构成的密封突部24T嵌入囊嵌入孔CG,则密封突部24T会被按压在活塞杆R的外周面上。其结果,与通过囊嵌入孔CG的内周面将密封突部24T按压到活塞杆R上相应地,防尘密封部24a和油封部24b会更有效地发挥密封功能。此外,与杆滑动孔24R在活塞杆R的轴向上延伸相应地,能够在轴向上增大防尘密封部24a的大小及油封部24b的大小,还能够在轴向上增加防尘密封部24a的数量及油封部24b的数量。
以上,根据第二实施方式,在能够获得上述(1)~(3)的效果的基础上,还能够获得以下叙述的效果。
(4)在外嵌于活塞杆R的密封突部24T的内周面上突出设置有防尘密封部24a和油封部24b,由这种结构构成的密封突部24T嵌入盖CP的囊嵌入孔CG中。由此,相对于防尘密封部24a和油封部24b,将这些按压于活塞杆R的力能够由盖CP施加。其结果,防尘密封部24a和油封部24b的密封功能能够进一步提高。
(5)此外,由于具有防尘密封部24a和油封部24b的密封突部24T在活塞杆R的轴向上延伸,所以能够形成这些防尘密封部24a和油封部24b的杆滑动孔24R的面积同样地在轴向上变大。因此,能够增加防尘密封部24a中发挥密封功能的区域的尺寸及油封部24b中发挥密封功能的区域的尺寸。具体而言,能够在轴向上增大防尘密封部24a的大小及油封部24b的大小,此外能够在轴向上增加防尘密封部24a的数量及油封部24b的数量。
(第三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3对将本发明的阻尼器进行具体化而得到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第三实施方式的上述杆密封部24的结构和上述盖CP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因此,以下,主要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省略或者简化其重复的说明。
如图3所示,在基端凸缘部13的基端侧,贯通有从供活塞杆R贯通插入的杆贯通插入孔10H朝向盖CP扩开并在活塞杆R的轴向上延伸的囊嵌入孔13H。
另一方面,在囊20的杆密封部24上,朝向基端凸缘部13突出设置有密封突部24T,该密封突部24T作为外嵌于活塞杆R并形成为与该活塞杆R同心的圆筒状的嵌入突部。在密封突部24T的内周面上突出设置有上述防尘密封部24a和油封部24b,此外,密封突部24T的外径以比囊嵌入孔13H的内径稍大的方式形成。
并且,若由上述结构构成的密封突部24T嵌入囊嵌入孔13H,则密封突部24T按压在活塞杆R的外周面上。其结果,与密封突部24T通过囊嵌入孔13H的内周面按压于活塞杆R相应地,防尘密封部24a和油封部24b更有效地发挥密封功能。此外,与杆滑动孔24R在活塞杆R的轴向上延伸相应地,能够在轴向上增大防尘密封部24a的大小及油封部24b的大小,此外能够在轴向上增加防尘密封部24a的数量及油封部24b的数量。
以上,根据第三实施方式在上述(1)~(3)的效果的基础上,还能够获得下述效果。
(4)在外嵌于活塞杆R的密封突部24T的内周面上突出设置防尘密封部24a和油封部24b,由这种结构构成的密封突部24T嵌入衬套10的囊嵌入孔13H中。由此,将防尘密封部24a及油封部24b按压于活塞杆R的力能够由衬套10来施加。其结果,能够进一步提高防尘密封部24a和油封部24b的密封功能。
(5)此外,由于具有防尘密封部24a和油封部24b的密封突部24T在活塞杆R的轴向上延伸,所以能够形成防尘密封部24a和油封部24b的杆滑动孔24R的面积同样地在轴向上变大。因此,能够增大在防尘密封部24a中发挥密封功能的区域的尺寸及在油封部24b中发挥密封功能的区域的尺寸。具体而言,能够在轴向上增大防尘密封部24a的大小及油封部24b的大小,此外能够在轴向上增加防尘密封部24a的数量及油封部24b的数量。
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还能够如下所述进行变更并实施。
·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也可以为如下结构:对应于第二实施方式的囊嵌入孔CG的孔形成于盖CP,此外对应于第三实施方式的囊嵌入孔13H的孔形成于基端凸缘部13,并且嵌入这两个囊嵌入孔CG、13H的密封突部24T形成于杆密封部24。
·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杆密封部24的硬度只要为能够使杆密封部24发挥密封性的结构,则也可以为与囊20的其他部位相同程度的硬度。这样的结构,由于能够将囊20中的杆密封部24及其以外的部位通过相互通用的材料或组成来形成,所以从提高囊20生产性观点出发而更有优势。
·只要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杆密封部24的厚度为能够使杆密封部24发挥密封性的结构,则也可以为与囊20其他部位相同程度的厚度。
·上述各实施方式也可以为如下结构:省去前端卡挂槽12G,并且囊20的前端开口边缘卡挂于前端凸缘部12的前端侧的端面。在这种情况下,囊20的前端开口边缘按压于大直径部分C2的前端侧的端面上较为理想。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获得与上述(1)~(5)等同的效果,并且大直径部分C2的前端侧的端面与前端凸缘部12的前端侧的端面之间被前端开口边缘密封。若为这样的结构,则能够省去前端滑动突条22T及基端滑动突条23T中的至少一方。其结果,能够简化衬套10及囊20的结构。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为囊20和盖CP一体成型的结构。这种情况下,基端握持部23的外周面被大直径部分C2的内周面按压,基端握持部23被夹持在基端凸缘部13和大直径部分C2之间较为理想。若为这样的结构,则能够提高缸体C的开口部和盖CP的紧贴性。

Claims (7)

1.一种阻尼器,其具备缸体和蓄能器,该缸体在基端嵌入有贯通插入有活塞杆的盖,该蓄能器收放于上述缸体内并形成为与上述活塞杆同心的环状,
上述蓄能器具备:
衬套,该衬套外嵌于上述活塞杆且为线轴状的筒体;以及
囊,该囊为筒状,夹入上述衬套与上述缸体之间,且在上述衬套的外周面与上述缸体的内周面之间的环状空间中区划容积可变的流体室,
使流体流入及流出上述流体室而使流体在上述缸体内流通,并且通过该流体的流体阻力来制动上述活塞杆,
上述阻尼器的特征在于,
上述囊的基端侧覆盖上述衬套的基端侧的整个端面并且具有供上述活塞杆滑动的杆滑动孔,
在上述杆滑动孔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在上述囊与上述活塞杆之间密封油的油封部、以及在上述油封部的基端侧防止灰尘向上述缸体内侵入的防尘密封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囊中的覆盖上述衬套的基端侧的整个端面的部位的厚度比区划上述流体室的部位的厚度更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囊中的覆盖上述衬套的基端侧的整个端面的部位比区划上述流体室的部位更硬。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盖具有:供上述活塞杆贯通插入的杆贯通插入孔、以及从该杆贯通插入孔朝向上述蓄能器扩开并在上述活塞杆的轴向上延伸的囊嵌入孔,
上述囊具有嵌入于上述囊嵌入孔的圆筒状的嵌入突部,且在该嵌入突部形成有上述杆滑动孔。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盖具有:供上述活塞杆贯通插入的杆贯通插入孔、以及从该杆贯通插入孔朝向上述蓄能器扩开并在上述活塞杆的轴向上延伸的囊嵌入孔,
上述囊具有嵌入于上述囊嵌入孔的圆筒状的嵌入突部,且在该嵌入突部形成有上述杆滑动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衬套具有:供上述活塞杆贯通插入的杆贯通插入孔、以及从该杆贯通插入孔朝向上述盖扩开并在上述活塞杆的轴向上延伸的囊嵌入孔,
上述囊具有嵌入于上述囊嵌入孔的圆筒状的嵌入突部,且在该嵌入突部形成有上述杆滑动孔。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衬套具有:供上述活塞杆贯通插入的杆贯通插入孔、以及从该杆贯通插入孔朝向上述盖扩开并在上述活塞杆的轴向上延伸的囊嵌入孔,
上述囊具有嵌入于上述囊嵌入孔的圆筒状的嵌入突部,且在该嵌入突部形成有上述杆滑动孔。
CN2012100467236A 2011-02-28 2012-02-27 阻尼器 Pending CN10265032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43275A JP2012180879A (ja) 2011-02-28 2011-02-28 ダンパー
JP2011-043275 2011-02-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50327A true CN102650327A (zh) 2012-08-29

Family

ID=466924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467236A Pending CN102650327A (zh) 2011-02-28 2012-02-27 阻尼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2180879A (zh)
CN (1) CN102650327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89902A (zh) * 2013-01-21 2013-05-08 成都九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减振器端盖组件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79650A1 (en) * 2000-12-25 2002-06-27 Hironobu Hosoda Dust lip structure of oil seal for oscillation
JP2003176847A (ja) * 2001-12-11 2003-06-27 Bridgestone Corp ダンパー装置
CN2608760Y (zh) * 2003-04-11 2004-03-31 郑汉林 液压阻尼器
CN2628803Y (zh) * 2003-06-16 2004-07-28 四川川南减震器集团有限公司 高压油气分离式后减震器
EP2003367A2 (en) * 2006-03-31 2008-12-17 Nifco Inc. Speed responsive damper and impact absorbing damper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79650A1 (en) * 2000-12-25 2002-06-27 Hironobu Hosoda Dust lip structure of oil seal for oscillation
JP2003176847A (ja) * 2001-12-11 2003-06-27 Bridgestone Corp ダンパー装置
CN2608760Y (zh) * 2003-04-11 2004-03-31 郑汉林 液压阻尼器
CN2628803Y (zh) * 2003-06-16 2004-07-28 四川川南减震器集团有限公司 高压油气分离式后减震器
EP2003367A2 (en) * 2006-03-31 2008-12-17 Nifco Inc. Speed responsive damper and impact absorbing damper device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89902A (zh) * 2013-01-21 2013-05-08 成都九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减振器端盖组件
CN103089902B (zh) * 2013-01-21 2015-06-10 成都九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减振器端盖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180879A (ja) 2012-09-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493184B2 (ja) シリンダ装置、スプリングダンパー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ドアクローザ
TWI391581B (zh) Speed ​​response dampers and shock absorber damping devices
BR112018004699B1 (pt) Amortecedor
JP4898563B2 (ja) ピストン
JP7224383B2 (ja) 緩衝器
WO2019239720A1 (ja) 減衰力発生機構および圧力緩衝装置
CN108291602B (zh) 具有液压牵拉止挡的振动减震器
JP5694612B1 (ja) 圧力緩衝装置
CN102650327A (zh) 阻尼器
US20200080613A1 (en) Hydraulic damping device
JP5601483B2 (ja) シリンダ装置及びドアクローザ
CN110832220B (zh) 用于减振器的阻尼阀
CN113163995A (zh) 缓冲装置
CN108006146B (zh) 磁流变单管阻尼支柱
JP6023533B2 (ja) ロータリダンパ
CN201059330Y (zh) 家具的阻尼器
JP5903021B2 (ja) シールリングを用いた制動装置
CN102650326A (zh) 阻尼器
JP4955610B2 (ja) ロータリバルブ
JP2009257456A (ja) 緩衝器
JP5220697B2 (ja) 緩衝器
KR100663751B1 (ko) 가구용 뎀퍼
JP7055236B2 (ja) 緩衝器
JP6949123B2 (ja) 緩衝器
JP4564854B2 (ja) 油圧緩衝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