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45870A - 设置有闸构件的显影剂盒 - Google Patents

设置有闸构件的显影剂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45870A
CN102645870A CN201210018273XA CN201210018273A CN102645870A CN 102645870 A CN102645870 A CN 102645870A CN 201210018273X A CN201210018273X A CN 201210018273XA CN 201210018273 A CN201210018273 A CN 201210018273A CN 102645870 A CN102645870 A CN 1026458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iral conveyer
along
control member
developer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1827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45870B (zh
Inventor
西山英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6458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458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458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458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设置有闸构件的显影剂盒,所述显影剂盒包括:能在其中容纳显影剂的壳体、闸构件和螺旋输送器。所述壳体沿第一方向延伸并形成有开口。所述闸构件能沿所述第一方向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直线移动,所述闸构件在所述打开位置打开所述开口以使所述显影剂从所述壳体流出,在所述关闭位置关闭所述开口以防止所述显影剂从所述壳体流出。所述螺旋输送器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能朝所述开口输送所述显影剂,所述螺旋输送器能随着所述闸构件的移动而沿所述第一方向直线移动。

Description

设置有闸构件的显影剂盒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以能拆卸的方式安装到图像形成设备如激光打印机的显影剂盒。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的激光打印机包括:承载有调色剂图像的感光鼓和在其中容纳调色剂的调色剂盒。
这种已知激光打印机中的一种以能拆卸的方式容纳处理盒,该处理盒包括:支撑有感光鼓的处理框体和能以能拆卸的方式安装在该处理框体处的调色剂盒(参见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09-271099号)。
在这种处理盒中,处理框体包括:用于向感光鼓提供调色剂的显影单元;以及与所述显影单元相邻设置且以能拆卸的方式容纳调色剂盒的盒容纳部。
该处理框体还包括:划分显影单元和盒容纳部的划分壁。该划分壁具有弓形的侧面且形成有用于使调色剂通过的出口。在所述盒容纳部中,与所述划分壁相对地设置用于关闭和打开所述出口的闸。该闸具有沿所述处理框体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基本上呈矩形板的形状,且具有与所述划分壁的外部轮廓一致的弓形侧面。
为了打开和关闭所述出口,所述闸能沿竖直方向(与所述宽度方向垂直的方向)滑动。
然而,考虑到设置在该激光打印机主壳体中其它构件的位置,也可能需要所述闸沿所述宽度方向而非所述竖直方向滑动。
在这种情况下,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的所述闸需要能沿所述宽度方向移动。因此,可以想见的是,当所述闸的一端部沿所述宽度方向被推动时,该闸的另一端部可能会变性或扭曲,从而阻碍该闸沿所述宽度方向顺畅地移动。
发明内容
考虑到以上问题,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显影剂盒,该显影剂盒具有能使其闸顺畅地移动从而打开和关闭形成在所述显影剂盒的出口的简单结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及其它目的,提供一种显影剂盒,所述显影剂盒包括:用于容纳显影剂的壳体、闸构件和螺旋输送器。所述壳体沿第一方向延伸并形成有开口。所述闸构件能沿所述第一方向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直线移动,所述闸构件在所述打开位置打开所述开口以允许所述显影剂从所述壳体流出,在所述关闭位置关闭所述开口以防止所述显影剂从所述壳体流出。所述螺旋输送器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用于朝所述开口输送所述显影剂,所述螺旋输送器能随着所述闸构件的移动而沿所述第一方向直线移动。
优选地,所述闸构件的内部轮廓与所述螺旋输送器的外部轮廓一致,所述螺旋输送器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且在所述闸构件之内。
优选地,所述闸构件包括支撑构件,所述螺旋输送器沿所述第一方向具有由所述支撑构件支撑的一个端部。
优选地,所述显影剂盒还包括:搅拌器和螺旋输送器齿轮。所述搅拌器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并位于所述壳体中,用于搅拌所述显影剂,所述搅拌器具有均由所述壳体以能旋转的方式支撑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搅拌器在所述第一端具有搅拌器齿轮且在所述第二端具有中继齿轮,所述搅拌器不能相对于所述搅拌器齿轮和所述中继齿轮旋转,所述搅拌器齿轮被输入来自外部的驱动力。所述螺旋输送器齿轮能相对于所述壳体旋转,所述螺旋输送器沿所述第一方向具有连接到所述螺旋输送器齿轮的一个端部,所述螺旋输送器齿轮不能相对于所述螺旋输送器旋转,所述中继齿轮与所述螺旋输送器齿轮啮合。
优选地,所述显影剂盒还包括偏压构件,所述偏压构件用于对所述闸构件沿所述第一方向施加使所述闸构件处于所述关闭位置的偏压。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述的彩色激光打印机的剖视图,该彩色激光打印机中组合有安装有多个调色剂盒的抽屉单元。
图2是图1中所示的抽屉单元的俯视图,该抽屉单元包括多个操作部,每个操作部包括操作构件和支撑筒。
图3A是所述操作构件的俯视图,所述操作构件包括第一操作构件和第二操作构件。
图3B是所述支撑筒的立体图。
图3C是所述支撑筒的右视图。
图4A是在所述操作构件处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所述操作部的右视图。
图4B是所述操作部沿图4A中所示的线A-A的剖视图。
图4C是说明当所述操作构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操作构件与所述支撑筒之间配合的说明图。
图5A是在图4A中所示的状态后,在所述操作构件正从所述第二位置被移动到第一位置的状态下,所述操作部的右视图。
图5B是所述操作部沿图5A中所示的线B-B的剖视图。
图5C是说明当所述操作构件正从所述第二位置被移动到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操作构件与所述支撑筒之间配合的说明图。
图6A是在图5A中所示的状态后,在所述第一操作构件与所述第二操作构件完全配合的状态下,所述操作部的右视图。
图6B是所述操作部沿图6A中所示的线C-C的剖视图。
图6C是说明当所述第一操作构件与所述第二操作构件完全配合时所述操作构件与所述支撑筒之间配合的说明图。
图7A是在图6A中所示的状态后,在所述操作构件被保持在所述第一位置的状态下,所述操作部的右视图。
图7B是所述操作部沿图7A中所示的线D-D的剖视图。
图7C是说明当所述操作构件被保持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操作构件与所述支撑筒之间配合的说明图。
图8是从后侧观察图1中所示的调色剂盒时,该调色剂盒的竖直剖视图,所述调色剂盒包括闸构件。
图9是在所述闸构件处于关闭位置且所述操作部处于所述第二位置的状态下,所述调色剂盒的说明图。
图10是在所述闸构件处于打开位置且所述操作部处于所述第一位置的状态下,所述调色剂盒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彩色激光打印机1的总体构造>
首先参照图1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述的直接串联型(direct-tandem type)彩色激光打印机1的总体构造。
在下面的说明中,将图1中的左侧称为前侧,将图1中的右侧称为后侧。使用假设从彩色激光打印机1的前侧观察彩色激光打印机1时所定义的用语“朝上”、“朝下”、“上”、“下”、“上方”、“下方”、“在......下方”、“右”、“左”、“前”、“后”等。也就是说,将图1中的近侧称为右侧,将图1中的远侧称为左侧。
如图1所示,彩色激光打印机1包括主壳体2,供纸单3和图像形成单元4位于主壳体2中。
主壳体2形成为在侧视图中基本上呈矩形的盒子形状。前盖5以能枢转的方式设置在主壳体2前侧的下端。
供纸单元3包括用于在其中容纳片材P的纸盘6。纸盘6能相对于主壳体2拆卸且位于主壳体2的下端。供纸单元3还包括:拾取辊7、一对给送辊8、一对输送辊9、和一对定位辊10。拾取辊7和给送辊8位于纸盘6的前上方。输送辊9和定位辊10位于给送辊8的上方。
容纳在纸盘6中的片材P由拾取辊7一个接一个地分开,由给送辊8和输送辊9朝着所述一对定位辊10之间的位置给送,再由定位辊10在预定时刻朝着图像形成单元4输送。
图像形成单元4包括:扫描仪单元11、处理单元12、转印单元13、和定影单元14。
扫描仪单元11位于主壳体2的上部。扫描仪单元11基于图像数据,如图1实线所示,朝着四个感光鼓17(稍后说明)中的每一个发射激光束,以使每个感光鼓17的表面曝光。
处理单元12位于扫描仪单元11的下方且转印单元13的上方。处理单元12包括能以能拆卸的方式安装有与调色剂的四种颜色对应的四个调色剂盒16的抽屉单元15。
抽屉单元15能相对于主壳体2滑动。具体而言,处理单元12在处理单元12被容纳在主壳体2中的被容纳位置与处理单元12从主壳体2被拉出的取出位置之间滑动。
在抽屉单元15中,沿图1和2中所示的前后方向设置有四组感光鼓17、电晕带电器18和显影器单元19。
每一感光鼓17呈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圆筒形。四个感光鼓17沿前后方向以一定间隔并排放置。具体而言,黑感光鼓17K、黄感光鼓17Y、品红感光鼓17M和青感光鼓17C沿前后方向依次设置在抽屉单元15中。
电晕带电器18位于相应感光鼓17斜后上方的位置,且与该感光鼓17有预定距离。
每一显影器单元19都被支撑在抽屉单元15,以在相应感光鼓17斜前上方的位置面对该感光鼓17。具体而言,黑显影器单元19K、黄显影器单元19Y、品红显影器单元19M和青显影器单元19C分别与黑感光鼓17K、黄感光鼓17Y、品红感光鼓17M和青感光鼓17C相对应地沿前后方向顺次放置。
每一显影器单元19都包括显影辊20。显影辊20位于显影器单元19的下端部且被以能旋转的方式支撑在该下端部,以使显影辊20的后部从显影器单元19露出。显影辊20从显影器单元19露出的该后部在相应感光鼓17斜前上方的位置与该感光鼓17接触。
每一显影器单元19还都包括:提供辊21和厚度调节片22。提供辊21向相应的显影辊20提供调色剂,厚度调节片22将提供给显影辊20的调色剂保持在均匀的厚度。
四个调色剂盒16被以能拆卸的方式支撑在抽屉单元15中,以使每一调色剂盒16从上方被安装到相应颜色的显影器单元19。具体而言,每一调色剂盒16在其中储存四种颜色中的一种颜色的调色剂,黑调色剂盒16K、黄调色剂盒16Y、品红调色剂盒16M和青调色剂盒16C能分别安装到黑显影器单元19K、黄显影器单元19Y、品红显影器单元19M和青显影器单元19C。
储存在每一调色剂盒16中的调色剂提供给提供辊21,再提供给相同颜色的显影辊20。调色剂在提供辊21与显影辊20之间带正电。
当显影辊20旋转时,承载在显影辊20上的调色剂因厚度调节片22而以厚度均匀的薄层保持在显影辊20上。
同时,当每一感光鼓17旋转时,相应的电晕带电器18使感光鼓17的表面均匀带电,来自扫描仪单元11的激光束再高速地使感光鼓17的带电表面曝光。这样,在每一感光鼓17的表面就根据图像数据形成了静电潜像。
当每一感光鼓17继续旋转时,承载在每一显影辊20上的带正电的调色剂被提供给形成在相应的感光鼓17表面上的静电潜像,从而在感光鼓17表面将静电潜像显影为可见的调色剂图像。
在主壳体2中,转印单元13位于供纸单元3的上方且处理单元12的下方。转印单元13沿前后方向延伸,并包括:驱动辊23、从动辊24、输送带25、和四个转印辊26。
驱动辊23和从动辊24沿前后方向彼此相对,并且以预定距离彼此间隔。
输送带25是以拉紧的状态安装在驱动辊23和从动辊24上的环带。输送带25的上部面对并接触感光鼓17中的每一个。当驱动辊23旋转时,输送带25沿前后方向循环运动。
每一转印辊26位于环形输送带25的内部空间内,以使每一转印辊26通过输送带25的上部与每一感光鼓17相对。
当从供纸单元3提供的片材P沿输送带25的上部被输送时,片材P顺次通过每一感光鼓17与每一转印辊26彼此面对的每一转移位置。当片材P通过转印位置时,形成在各个感光鼓17表面上的每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顺次叠印在片材P上,从而在片材P上形成彩色调色剂图像。
定影单元14位于转印单元13的后方。定影单元14包括:热辊27和与热辊27相对的压力辊28。在片材P通过热辊27与压力辊28之间的同时,转印到片材P上的彩色调色剂图像因由热辊27产生的热和来自压力辊28的压力而被热定影在片材P上。
已经定影有彩色调色剂图像的片材P呈U形转弯地由各排出辊29和30输送。形成有图像的片材P最终被排出到形成在主壳体2上表面上的排出盘31上。
<抽屉单元15的详细构造>
下面参照图2至3C说明抽屉单元15的详细构造。
如图2所示,抽屉单元15包括抽屉框体41,抽屉框体41具有在俯视图中基本上呈矩形框的形状。每一显影器单元19都被抽屉框体41支撑。
抽屉框体41包括:一对侧板42(右侧板42R和左侧板42L)、前梁43和后梁44。前梁43沿左右方向延伸且连接右侧板42R和左侧板42L的前端部。后梁44沿左右方向延伸且连接右侧板42R和左侧板42L的后端部。
右侧板42R和左侧板42L中的每一个都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平板形状。侧板42R和42L两者沿左右方向彼此相对且间隔。四组感光鼓17、电晕带电器18和显影器单元19被支撑为沿左右方向介于右侧板42R与左侧板42L之间。
左侧板42L设置有四个操作部45。每一操作部45都包括:操作构件46和支撑筒47。
如图3A所示,操作构件46由第一操作构件48和第二操作构件49构成。
第一操作构件48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基本上呈圆柱形的形状。第一操作构件48包括:第一轴构件57和六个第一突出部51。
第一轴构件57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基本上呈圆柱形的形状。第一轴构件57具有从抽屉框体41的左侧板42L朝左突出的左端部(见图2)和形成有齿轮齿50的右端部。
如图3A所示,每一齿轮齿50形成为基本上呈三角形的形状,该三角形的顶点朝右。
每一齿轮齿50都包括:第一齿轮齿面65和第二齿轮齿面67。第一齿轮齿面65在右视图中沿顺指针方向逐渐朝左。第二齿轮齿面67在右视图中沿逆时针方向逐渐朝左。换言之,在图3A中,每一第一齿轮齿面65都在最右顶点具有一端且在最左凹部具有另一端,每一第二齿轮齿面67都具有与第一齿轮齿面65在所述最左凹部的所述另一端相连的一端和与下一个最右顶点的一端相连的另一端。从右边观察时,第一齿轮齿面65沿顺时针方向朝下倾斜至所述凹部,第二齿轮齿面67沿顺时针方向朝上倾斜至所述顶点。
每一第一突出部51都形成为基本上呈棱柱的形状且从第一轴构件57的右端部的外周面沿操作构件46的径向(即,第一轴构件57的径向)突出。具体而言,每一第一突出部51都沿第一轴构件57的右端部的周向以一定间隔即每一个间隔相对于周向为六十度(60°)的间隔排列。
第二操作构件49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基本上呈圆柱的形状。第二操作构件49包括:第二轴构件58和三个第二突出部53。
第二轴构件58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基本上呈圆柱的形状且具有比第一轴构件57更长的长度。第二轴构件58具有:插入相应的调色剂盒16的右端部(见图9和10),和形成有齿轮齿52的左端部。齿轮齿52能与第一操作构件48的齿轮齿50配合。
每一齿轮齿52都形成为基本上呈三角形的形状,该三角形的顶角或顶点朝左。
每一齿轮齿52都包括:第一齿轮齿面66和第二齿轮齿面68。第一齿轮齿面66在左视图中沿顺时针方向逐渐朝右。第二齿轮齿面68在左视图中沿逆时针方向逐渐朝右。换言之,在图3A中,每一第一齿轮齿面66都在最右凹部具有一端且在最左顶点具有另一端,每一第二齿轮齿面68都具有与第一齿轮齿面66在所述最左顶点的所述另一端相连的一端和与下一个最右凹部的一端相连的另一端。从左边观察时,第一齿轮齿面66沿逆时针方向朝上倾斜至所述顶点,第二齿轮齿面68沿逆时针方向朝下倾斜至所述凹部。
每一第二突出部53都形成为基本上呈棱柱的形状,且从第二轴构件58左端部的外周面沿操作构件46的径向(即,第二轴构件58的径向)突出。具体而言,每一第二突出部53沿第二轴构件58的左端部的周向以一定间隔即每一个间隔相对于周向为一百二十度(120°)的间隔排列。
每一第二突出部53沿操作构件46的径向突出的长度大于每一第一突出部51沿操作构件46的径向突出的长度。每一第二突出部53都具有从右侧看时沿顺时针方向朝左逐渐倾斜的左端面54。左端面54用作能与稍后说明的、形成在支撑筒47的第一倾斜部63和第二倾斜部64配合的抵接面54。
如图3B所示,支撑筒47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基本上呈圆筒形。支撑筒47一体地包括:外筒55和内筒56。
外筒55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形成为基本上呈圆柱管的形状。外筒55具有形成有限制壁59的左端部。
限制壁59形成为基本上呈盘状且沿径向朝内延伸以关闭外筒55的左端部。限制壁59在其中心的位置形成有通孔60。通孔60具有基本上呈圆形的形状,该圆形的中心与外筒55的中心重合。通孔60能在其中接收第一操作构件48的第一轴构件57,但是不能接收第一操作构件48的第一突出部51。
外筒55具有形成有内筒56的内周面。
内筒56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基本上呈圆柱管的形状。内筒56位于外筒55的左内周面部分或从外筒55的左内周面部分偏移,且从外筒55的左内周面部分沿径向朝内突出。内筒56具有形成有三个第一凹槽61和三个第二凹槽62的内周面。第一凹槽61和第二凹槽62中的每一个都沿左右方向延伸。
每一第一凹槽61都从内筒56的内周面沿径向朝外延伸至内筒56径向的一半。第一凹槽61能够接收第一操作构件48的第一突出部51,但不能接收第二操作构件49的第二突出部53。第一凹槽61沿内筒56的圆周方向基本上等间距地彼此间隔,具体而言,以基本上为一百二十度(120°)的一定间距彼此间隔。
每一第二凹槽62从内筒56的内周面沿内筒56的径向延伸至外筒55的内周面,即沿内筒56的径向跨越内筒56的整个长度。第二凹槽62能够接收第一操作构件48的第一突出部51和第二操作构件49的第二突出部53。第二凹槽62设置为:每一第二凹槽62沿内筒56的圆周方向介于相邻的第一凹槽61之间,且第二凹槽62沿内筒56的圆周方向基本上等间距地彼此间隔,具体而言,以基本上为一百二十度(120°)的一定间距彼此间隔。换言之,如图3C所示,第二凹槽62和第一凹槽61沿内筒56的圆周方向交替设置。
当第二操作构件49的每一第二突出部53与每一第二凹槽62配合时,第一操作构件48的齿轮齿50和第二操作构件49的齿轮齿52不彼此完全配合。具体而言,第二突出部53中的每一个的位置如下:当每一第二突出部53与支撑筒47的第二凹槽62配合时,齿轮齿50中的每一个和齿轮齿52中的每一个彼此接触,以使齿轮齿50的每一顶点与齿轮齿52的每一顶点彼此相邻,同时,第一操作构件48的第一齿轮齿面65与第二操作构件49的第一齿轮齿面66彼此接触。
内筒56具有形成有三个第一倾斜部63和三个第二倾斜部64的右侧面。三个第一倾斜部63和三个第二倾斜部64沿内筒56的圆周方向交替设置。
每一第一倾斜部63在右视图中沿顺时针方向从每一第二凹槽62的下游端跨越至第一凹槽61的下游端。第一倾斜部63从右侧观察时沿顺时针方向朝左倾斜,以使第一倾斜部63随着延伸离开第二凹槽62而接近限制壁59。
每一第二倾斜部64在右视图中沿顺时针方向从每一第一倾斜部63的下游端跨越至每一第二凹槽62的上游端。第二倾斜部64从右侧观察时沿顺时针方向朝左倾斜,以使第二倾斜部64随着延伸离开第一凹槽61而接近限制壁59。此外,在右视图中,每一第二倾斜部64沿顺时针方向具有上游端,该上游端比每一第一倾斜部63的下游端更朝右突出。
如图4A至4C所示,第一操作构件48以能滑动的方式穿过支撑筒47,以使第一轴构件57的左端部从支撑筒47的通60的右方插入支撑筒47的通孔60,每一第一突出部51与第一凹槽61和第二凹槽62中的相应凹槽配合。
这时,如图4B所示,第一操作构件48的每一齿轮齿50和第二操作构件49的每一齿轮齿52在与每一顶点相邻的位置彼此抵接,以使第一操作构件48的每一第一齿轮齿面65和第二操作构件49的每一第一齿轮齿面66彼此抵接。
第二操作构件49以能滑动的方式穿过支撑筒47,以使第二操作构件49的左端部位于第一轴构件57的右端部的右方,每一第二突出部53与每一第二凹槽62配合。
第二操作构件49被偏压构件(未示出)持续地朝左施加偏压。因此,如图4B所示,操作构件46总是处于第二位置,所述第二位置是第一操作构件48的右端部位于支撑筒47的左端部(与限制壁59相邻)且第二操作构件49的左端部位于内筒56中的位置。这时,第一突出部51从限制壁59的右方与限制壁59抵接,从而限制操作构件46从支撑筒47朝左脱出。
整个操作构件46被以能滑动的方式从所述第二位置朝右移动(直线移动)到第一位置(图7B),所述第一位置是第一操作构件48的右端部位于内筒56的右端部、且第二操作构件49的左端部抵抗偏压构件(未示出)的偏压力而位于内筒56的右方的位置。
<操作构件46的操作>
接下来参照图4A至图7C说明将操作构件46从所述第二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一位置的操作。
首先,当操作构件46处于第二位置时(图4B),用户朝右推第一操作构件48。第一操作构件48和第二操作构件49一体地朝右滑动。
然后,如图5B所示,将第一操作构件48推入支撑筒47,直至第一操作构件48的右端部与内筒56的右端部沿操作构件46的径向对齐。将操作构件46移动到第一位置,将第二操作构件49的第二突出部53从内筒56的第二凹槽62脱出。
结果,由于偏压构件(未示出)的偏压力,第二操作构件49被朝左推,以使第二操作构件49的第一齿轮齿面66相对于第一操作构件48的第一齿轮齿面65滑动。如图6B所示,第二操作构件49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以使第一操作构件48和第二操作构件49彼此完全配合。
这时,如图6A和6C所示,在右视图中,第二操作构件49的每一第二突出部53沿顺时针方向位于内筒56的每一第一倾斜部63的右方。
然后,当不再推第一操作构件48时,由于偏压构件(未示出)的偏压力,第二操作构件49被朝左推,以使每一第二突出部53的抵接面54与每一第一倾斜部63抵接。
如图7A和7C所示,当第二操作构件49由于偏压构件(未示出)的偏压力而被接着朝左推时,每一第二突出部53顺着每一第一倾斜部63滑动,以使第二操作构件49在右视图中沿顺时针方向旋转。
当每一第二突出部53在每一第一凹槽61右方的位置与每一第二倾斜部64的上游端抵接时,防止了第二操作构件49沿顺时针方向继续转动。这时,每一第二突出部53不与每一第一凹槽61配合(耦合),但与第一凹槽61的右端部接触。因此,限制了第二操作构件49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
此外,这时,如图7B所示,第一操作构件48的齿轮齿50和第二操作构件49的齿轮齿52不彼此完全配合。相反,第一操作构件48的齿轮齿50和第二操作构件49的齿轮齿52在与每一顶点相邻的位置彼此接触,以使第一操作构件48的每一第一齿轮齿面65和第二操作构件49的每一第一齿轮齿面66彼此抵接。
为了将操作构件46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当第一操作构件48处于第一位置时,用户朝右推第一操作构件48。
第一操作构件48和第二操作构件49被一体地朝右滑动。第一操作构件48被推入支撑筒47中,直至第一操作构件48的右端部沿操作构件46的径向与内筒56的右端部对齐。结果,第二操作构件49的每一第二突出部53都从每一第二倾斜部64的上游端脱出,允许第二操作构件49在右视图中沿顺时针方向旋转。
由于偏压构件(未示出)的偏压力,第二操作构件49被朝左推。第二操作构件49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以使每一第一齿轮齿面66相对于第一操作构件48的每一第一齿轮齿面65滑动。这样,第一操作构件48和第二操作构件49就彼此完全配合。
这时,第二操作构件49的每一第二突出部53位于每一第二倾斜部64的右方。
然后,当不再推第一操作构件48时,由于偏压构件(未示出)的偏压力,第二操作构件49被朝左推,以使每一第二突出部53的抵接面54与每一第二倾斜部64抵接。
当第二操作构件49由于偏压构件(未示出)的偏压力而被接着朝左推时,每一第二突出部53沿顺时针方向顺着每一第二倾斜部64被滑动。
结果,在每一第二倾斜部64沿顺时针方向的下游端,每一第二突出部53与每一第二凹槽62耦合,以解除对操作构件46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的限制。因此,如图4B所示,操作构件46由于偏压构件(未示出)的偏压力而从第一位置被移动到第二位置。
<显影器单元19的详细构造>
如图1和2所示,每一显影器单元19包括显影器框体71。
显影器框体71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盒子形状。显影器框体71在侧视图中具有基本上呈等腰三角形的形状,该三角形的顶角面朝后下方。显影器框体71具有朝后敞开的底端部。显影辊20被以能旋转的方式支撑在显影器框体71的所述底端部。
显影器框体71具有朝上敞开且形成为与相应的调色剂盒16的外部轮廓一致的、在侧视图中基本上呈弓形的上壁。
显影器框体71具有形成有两个显影开口72的上外周端部。两个显影开口72沿左右方向彼此相对且间隔。每一显影开口72都具有在俯视图中基本上呈矩形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形状。每一显影开口72都竖直地穿过显影器框体71的上壁,用于使来自调色剂盒16的调色剂流入显影器单元19。
在显影器框体71内设置有显影螺旋输送器(developingauger)73(见图1)。显影螺旋输送器73沿左右方向延伸且被以能旋转的方式支撑在显影开口72下方的位置。当显影螺旋输送器73旋转时,从调色剂盒16提供给显影器框体71的调色剂被从左方向右方输送。
在显影器框体71内,在显影螺旋输送器73斜前下方的位置设置有提供辊21,以使提供辊21和显影螺旋输送器73以预定的距离彼此间隔。显影辊20设置为在提供辊21斜后下方的位置与该提供辊21接触。厚度调节片22从上方与显影辊20接触。
<调色剂盒16的详细构造>
如图8所示,调色剂盒16包括:作为壳体实例的盒框体81、闸构件82、作为螺旋输送器实例的盒螺旋输送器83、和作为螺旋输送器齿轮(screw auger)实例的螺旋输送器驱动齿轮103。
盒框体81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盒子形状。盒框体81一体地包括:用于在其中容纳调色剂的调色剂容纳部84和用于在其中容纳闸构件82的闸容纳部85。
调色剂容纳部84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盒子形状。作为搅拌器实例的搅拌器86位于调色剂容纳部84内,用于搅拌容纳在调色剂容纳部84中的调色剂(见图1和8)。搅拌器86沿左右方向延伸,并包括:搅拌器轴87和叶片88。
搅拌器轴87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具有横向端部(左端部和右端部),所述横向端部被支撑在盒框体81的左侧壁和右侧壁以使搅拌器轴87能相对于盒框体81旋转。搅拌器轴87的所述横向端部分别穿过盒框体81的左侧壁和右侧壁而从调色剂盒16朝外突出。
叶片88从搅拌器轴87朝调色剂盒16的内周面延伸(见图1)。
闸容纳部85位于调色剂容纳部84的后下方以与调色剂容纳部84流体连通。闸容纳部85具有基本上呈中空圆柱的形状,且在侧视图中基本上呈圆形(见图1)。如图8所示,闸容纳部85形成有两个作为开口实例的容纳开口89、用于收容操作构件46的通孔98和用于支撑螺旋输送器驱动齿轮103的支撑孔99。
容纳开口89形成在闸容纳部85的下端部。每一容纳开口89都具有在俯视图中基本上呈矩形的形状,且形成在沿左右方向与显影器单元19的显影开口72中的每一个重合的位置,以允许来自调色剂盒16的调色剂流入显影器单元19。
通孔98形成在闸容纳部85的左端壁处且能够在其中接收第二操作构件49的右端部。
支撑孔99形成在闸容纳部85的右端壁处。支撑孔99具有在侧视图中基本上呈圆形的形状,该圆形的中心与闸容纳部85的中心重合。支撑孔99能够在其中接收螺旋输送器驱动齿轮103,具体而言,能够接收螺旋输送器驱动齿轮103的螺旋输送器支撑部108(稍后说明)。
闸构件82形成为基本上呈中空圆柱的形状,并包括:圆筒部90和接触部91。
圆筒部90由盖部92和支承部93一体地构成。盖部92沿左右方向延伸,且部分地具有内部轮廓与盒螺旋输送器83的外部轮廓一致的中空圆柱的形状,以与闸容纳部85的下端部的内周面面对。盖部92形成有两个闸开口94。每一闸开口94都具有在俯视图中基本上呈矩形的形状,且沿左右方向与每一容纳开口89重合。
盖部92具有安装有两个调色剂密封95的外周面。每一调色剂密封95都设置为围绕每一闸开口94以防止调色剂从闸容纳部85与盖部92之间泄漏。
支承部93设置在并连接到盖部92的左端部。支承部93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具有基本上呈圆筒的形状,该圆筒的中心轴与盖部92的中心轴重合。支承部93具有闭合但形成有螺旋输送器支撑孔96的左端部。螺旋输送器支撑孔96沿左右方向穿过支承部93,用于接收盒螺旋输送器83。
盒螺旋输送器83沿左右方向延伸且位于闸构件82的圆筒部90中。盒螺旋输送器83具有被以能旋转的方式支撑到螺旋输送器支撑孔96的左端部。当盒螺旋输送器83旋转时,从调色剂容纳部84提供给闸容纳部85的调色剂被从左向右朝着容纳开口89输送。
接触部91位于支承部93的左方。接触部91基本上呈盘状,该盘的中心与闸构件82的圆筒部90的中心重合。接触部91的直径与闸构件82的圆筒部90的直径相等。
螺旋输送器驱动齿轮103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基本上呈圆筒的形状,且一体地包括:齿轮部107和螺旋输送器支撑部108。
齿轮部107构成螺旋输送器驱动齿轮103的右端部。螺旋输送器支撑部108从齿轮部107朝左延伸且具有基本上呈圆筒的形状。
螺旋输送器驱动齿轮103还形成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通孔104。通孔104同轴地穿过齿轮部107和螺旋输送器支撑部108。通孔104接收盒螺旋输送器83的右端部,以使盒螺旋输送器83不能相对于螺旋输送器驱动齿轮103旋转但能沿左右方向滑动移动。
螺旋输送器支撑部108具有设置有调色剂密封105的左端部。具体而言,调色剂密封105在螺旋输送器支撑部108的左端部安装到通孔104的内表面。调色剂密封105用于防止调色剂从螺旋输送器支撑部108与盒螺旋输送器83之间泄漏。
闸构件82设置在闸容纳部85中,以使闸构件82能沿左右方向滑动(直线地)移动。
螺旋输送器支撑部108穿过闸容纳部85的支撑孔99,以使盒螺旋输送器83的右端部插入螺旋输送器支撑部108的通孔104中。这样,螺旋输送器驱动齿轮103就能够相对于闸容纳部85旋转且能与盒螺旋输送器83一体地旋转。
换言之,盒螺旋输送器83的左端部被以能旋转的方式支撑在闸构件82的支承部93,盒螺旋输送器83的右端被支撑在螺旋输送器驱动齿轮103的通孔104,以使盒螺旋输送器83能沿左右方向滑动移动。
如图8所示,作为偏压构件实例的压缩弹簧97位于闸容纳部85的右端壁的内表面与圆筒部90的右端部的外表面之间。这样,压缩弹簧97由于其偏压力而总是向闸构件82朝左施加偏压。
具体而言,闸构件82和盒螺旋输送器83一同由于压缩弹簧97的偏压力被总是朝左施加偏压(被滑动)而位于闸容纳部85内的左方。这时,闸开口94分别位于从容纳开口89朝左偏的位置且与闸容纳部85的下端部的内周面面对。换言之,如图8所示,闸构件82处于闸构件82覆盖容纳开口89的关闭位置以防止调色剂流出。
当闸构件82和盒螺旋输送器83一同抵抗压缩弹簧97的偏压力而向右滑动时,闸开口94与容纳开口89直接面对。换言之,闸构件82从图8和9中所示的关闭位置(左方)被直线移动到图10中所示的、闸构件82允许调色剂通过容纳开口89从调色剂盒16流出的打开位置(右方)。
<调色剂盒16中的齿轮机构>
如图8所示,搅拌器86包括:作为搅拌器齿轮实例的搅拌器齿轮101、和中继(relay)齿轮102。
搅拌器齿轮101位于搅拌器轴87的左端部以相对于搅拌器轴87旋转。中继齿轮102位于搅拌器轴87的右端部以不相对于搅拌器轴87旋转。中继齿轮102与螺旋输送器驱动齿轮103啮合。
如图9和10所示,输入齿轮106沿左右方向位于第二操作构件49的基本上为中心的位置。输入齿轮106位于抽屉单元15的左侧板42L的右方,以使输入齿轮106能相对于第二操作构件49旋转。当操作构件46处于第一位置时,输入齿轮106与搅拌器齿轮101啮合。
<调色剂盒16的拆卸和安装>
为了在主壳体2中安装调色剂盒16,首先将调色剂盒16安装到抽屉单元15。
为了将调色剂盒16安装到抽屉单元15,用户需要这样拿着调色剂盒16:在操作构件46处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闸容纳部85朝向后方。用户然后将调色剂盒16放在相应的显影器单元19的上方,以使操作构件46位于闸容纳部85的左方。然后将调色剂盒16从上方插入抽屉单元15。
如图9所示,当将调色剂盒16放在显影器单元19上时,闸构件82的接触部91和第二操作构件49的右端部在闸容纳部85左方的位置彼此面对。
用户然后朝右按压操作构件46的第一操作构件48,以使操作构件46从第二位置被移动到第一位置且保持在第一位置。由于闸构件82被操作构件46朝右推,闸构件82抵抗压缩弹簧97的偏压力而从关闭位置(图9)朝着打开位置(图10)滑动并保持在打开位置。这样,调色剂盒16就安装在了抽屉单元15。
为了将调色剂盒16安装在主壳体2中,用户将处理单元12(安装有调色剂盒16的抽屉单元15)推入主壳体2。这样,调色剂盒16就安装在了主壳体2中。
另一方面,为了从主壳体2拆下调色剂盒16,用户从主壳体2中拉出处理单元12,再从抽屉单元15中取出调色剂盒16。
为了从抽屉单元15拆下调色剂盒16,用户首先朝右推操作构件46的第一操作构件48。
然后,如图9所示,将操作构件46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闸构件82由于压缩弹簧97的偏压力而从打开位置被滑动到关闭位置。这样,闸构件82就保持在了关闭位置。
用户然后从抽屉单元15朝上拉调色剂盒16,以实现将调色剂盒16从抽屉单元15中拆下。
<驱动力的传递>
如上所述,当将调色剂盒16安装到抽屉单元15时,操作构件46被保持在第一位置,输入齿轮106与搅拌器齿轮101啮合。
当处理单元12容纳在主壳体2中时,来自主壳体2的驱动力被输入到输入齿轮106。该驱动力再从输入齿轮106被传递给搅拌器齿轮101,从而驱动搅拌器86。当搅拌器86旋转时,驱动力接着经由中继齿轮102被传递给螺旋输送器驱动齿轮103,从而驱动盒螺旋输送器83。
<技术效果>
如上所述,如图9和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调色剂盒16设置有能沿左右方向在闸构件82覆盖容纳开口89以防止调色剂流出的关闭位置与闸构件82打开容纳开口89以允许调色剂流出的打开位置之间滑动(直线移动)的闸构件82。闸构件82设置有沿左右方向延伸且能随着闸构件82的运动沿左右方向滑动的盒螺旋输送器83。
由于这种结构,闸构件82能在被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盒螺旋输送器83加强(支持)的同时和盒螺旋输送器83一同沿左右方向滑动。这种简单的结构使闸构件82能顺畅地滑动,从而使容纳开口89能稳定地打开和关闭。
此外,如图8所示,由于盒螺旋输送器83位于闸构件82中,因此盒螺旋输送器83能可靠地加强闸构件82。
此外,如图8所示,闸构件82具有用于支撑盒螺旋输送器83的左端部的支承部93。因此,无需用于支撑盒螺旋输送器83的左端部的单独构件,闸构件82可用于支撑调色剂盒16中的盒螺旋输送器83的左端部。结果,调色剂盒16因部件数量的减少而具有简单的结构,盒螺旋输送器83的左端部能被稳定地支撑。同时,闸构件82和盒螺旋输送器83能沿左右方向同时滑动。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调色剂盒16,中继齿轮102设置在搅拌器86的右端部,螺旋输送器驱动齿轮103设置在盒螺旋输送器83的右端部,从而使螺旋输送器驱动齿轮103不能相对于盒螺旋输送器83旋转。中继齿轮102和螺旋输送器驱动齿轮103彼此啮合。
由于这种构造,输入到搅拌器86的驱动力经由中继齿轮102被传递给螺旋输送器驱动齿轮103,从而驱动盒螺旋输送器83。换言之,所输入的用于驱动搅拌器86的驱动力也能用于驱动盒螺旋输送器83。这样,本实施方式的调色剂盒16能用简单的构造实现驱动力从搅拌器86到盒螺旋输送器83的传递。
此外,如图9和10所示,调色剂盒16包括设置在闸容纳部85的右端部用于朝左向闸构件82施加偏压的压缩弹簧97。因此,闸构件82由于压缩弹簧97能被总是施加偏压而处于关闭位置。结果,当从抽屉单元15拆下调色剂盒16时,闸构件82能可靠地关闭容纳开口89。
尽管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但本领域技术人员知道,可在不脱离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做出各种改变。

Claims (5)

1.一种显影剂盒,包括:
壳体,用于在其中容纳显影剂,所述壳体沿第一方向延伸并形成有开口;
闸构件,所述闸构件能沿所述第一方向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直线移动,所述闸构件在所述打开位置打开所述开口以允许所述显影剂从所述壳体流出,在所述关闭位置关闭所述开口以防止所述显影剂从所述壳体流出;以及
螺旋输送器,所述螺旋输送器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用于朝所述开口输送所述显影剂,所述螺旋输送器能随着所述闸构件的移动而沿所述第一方向直线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剂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闸构件的内部轮廓与所述螺旋输送器的外部轮廓一致,所述螺旋输送器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且在所述闸构件之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影剂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闸构件包括支撑构件,所述螺旋输送器沿所述第一方向具有由所述支撑构件支撑的一个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影剂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搅拌器,所述搅拌器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并位于所述壳体中,用于搅拌所述显影剂,所述搅拌器具有均由所述壳体以能旋转的方式支撑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搅拌器在所述第一端具有搅拌器齿轮且在所述第二端具有中继齿轮,所述搅拌器不能相对于所述搅拌器齿轮和所述中继齿轮旋转,所述搅拌器齿轮被输入来自外部的驱动力;以及
螺旋输送器齿轮,所述螺旋输送器齿轮能相对于所述壳体旋转,所述螺旋输送器沿所述第一方向具有连接到所述螺旋输送器齿轮的一个端部,所述螺旋输送器齿轮不能相对于所述螺旋输送器旋转,所述中继齿轮与所述螺旋输送器齿轮啮合。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显影剂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偏压构件,所述偏压构件用于对所述闸构件沿所述第一方向施加使所述闸构件处于所述关闭位置的偏压。
CN201210018273.XA 2011-02-22 2012-01-20 设置有闸构件的显影剂盒 Active CN1026458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35920A JP5321611B2 (ja) 2011-02-22 2011-02-22 現像剤カートリッジ
JP2011-035920 2011-02-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45870A true CN102645870A (zh) 2012-08-22
CN102645870B CN102645870B (zh) 2014-05-14

Family

ID=466587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18273.XA Active CN102645870B (zh) 2011-02-22 2012-01-20 设置有闸构件的显影剂盒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321611B2 (zh)
CN (1) CN10264587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20768A (zh) * 2018-03-28 2019-10-11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调色剂容器和图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05758A (ja) * 2002-12-25 2004-07-22 Canon Inc 現像剤供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446790A (zh) * 2007-11-27 2009-06-03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显影剂容器及其填充方法
CN101464648A (zh) * 2007-12-21 2009-06-24 夏普株式会社 调色剂盒、图像形成装置
JP2010039428A (ja) * 2008-08-08 2010-02-18 Ricoh Co Ltd 粉体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05422B2 (ja) * 2010-07-28 2013-06-0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る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05758A (ja) * 2002-12-25 2004-07-22 Canon Inc 現像剤供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446790A (zh) * 2007-11-27 2009-06-03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显影剂容器及其填充方法
CN101464648A (zh) * 2007-12-21 2009-06-24 夏普株式会社 调色剂盒、图像形成装置
JP2010039428A (ja) * 2008-08-08 2010-02-18 Ricoh Co Ltd 粉体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20768A (zh) * 2018-03-28 2019-10-11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调色剂容器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10320768B (zh) * 2018-03-28 2022-02-01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调色剂容器和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45870B (zh) 2014-05-14
JP2012173533A (ja) 2012-09-10
JP5321611B2 (ja) 2013-10-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33273B (zh) 能够精确定位显影单元和显影盒的图像形成装置
JP570776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639660B (zh) 处理盒、其定位机构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CN102749828B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显影剂盒
CN102902174B (zh) 成像设备和显影剂盒
CN102902179B (zh) 成像设备
CN101154075A (zh) 显影剂盒和成像装置
CN101114145A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显影剂盒
CN103365146A (zh) 图像形成设备
US8649712B2 (en) Toner cartridge having linearly movable shutter member
CN102141752A (zh) 闸门开闭机构及具备该闸门开闭机构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2346423B (zh) 具有保持调色剂盒的保持构件的成像装置
CN105204307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4423238A (zh) 成像装置
CN101231496B (zh) 能够精确定位的显影剂盒和图像形成装置
JP5870772B2 (ja)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645870B (zh) 设置有闸构件的显影剂盒
US20090129820A1 (en) Development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5892249B (zh) 显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03969991A (zh) 显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JP2012194596A (ja) カートリッジ
CN101546158B (zh) 显影剂盒、显影单元和成像设备
CN111103776B (zh) 显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US8472846B2 (en) Developer collection container having first and second developer conveyance members
EP3451069B1 (en) Toner container, image form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